时间:2023-09-24 10:56:24
导语:在环保新能源项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允许工业化国家的投资者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来履行工业化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所承诺的限排或减排义务①。我国CDM项目从开始立项到最后实施时间不长,但是发展速度较快,从总体上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一)总体趋势
1.获批项目总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看,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共批准436个CDM项目,同比增长21.8%。主要集中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节能与提高能效、甲烷回收利用三大领域。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358 个,占总数的 82.3%;其次为节能与提高能效、甲烷回收利用项目,占比分别为 8.0%和 6.9%。从减排项目所在地看,排名前三的是内蒙古、宁夏和辽宁,项目数分别为61个、29个和29个,占比分别为14.0%、6.7%和 6.7%②。
2.注册和签发项目总体大幅上涨
2011 年前三季度,我国共有 396 个 CDM 项目在联合国注册成功,同比增长 52.9%;633 个 CDM 项目获获得核证减排量(CERs)签发,其中226个为首次获得签发,签发项目数超过去年同期三倍①。
3.我国在联合国注册签发项目数与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
截至2011年10月10日,我国一共批准3,283个CDM项目,其中1,613个项目在联合国注册成功,占全球注册项目的45%,预计年减排量超3亿吨,占全球注册项目减排总量的64%。我国566个项目获得签发,总签发量约4.3亿吨CO2当量,占全球CDM项目签发总量的58%。注册签发项目数和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②。
(二)区域分布
近年来,受国家能源政策引导,各地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及经济优势积极开发CDM项目,初步形成以环渤海区域为核心的沿海风电集聚区,以云南、四川为核心的西南水电集聚区,以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等西北部省区为核心的陆上风电集聚区(如图2所示)。其中,云南、四川、内蒙古、湖南、甘肃等中西部地区利用水利、风能等自然优势,项目开发一直处于前列。2011年前三季度获批项目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辽宁、四川、河北、甘肃、云南等省。从减排量分布看,四川减排量居全国第一。具体比较见下述图表。
(三)行业分布
2011 年前三季度获批项目集中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节能与提高能效、甲烷回收利用三大优先领域。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359个,占总数的82.3%;其次为节能与提高能效、甲烷回收利用项目,占比分别为8.0%和6.9%。随着《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有关鼓励发展新能源政策的出台,CDM项目将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进一步集中。在国家各项能源政策大力扶持下,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存在如下投资空间。
1.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规划主要目标
我国未来五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思路已基本清晰,“十二五”期间,全国商品化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要达到9.5%以上。(1)水电方面:政策将着力推动西部8个千万千瓦级水电基地建设,至2015年底,常规水电利用规模要达到2.6亿千瓦,年发电量要达到9100亿千瓦时,抽水蓄能利用量要达到3000万千瓦。(2)风电方面:至2015年末,并网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要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要达到1900亿千瓦时。其中,分布式风电累计装机要达到2500万千瓦。(3)太阳能发电方面:至2015年底,光伏发电装机要达到900万千瓦,光热发电装机要达到10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推广面积要达到4亿平方米。(4)生物质发电方面:到2015年末,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建成规模要达到1300万千瓦。其中农林生物质发电将占主导地位,规模将达800万千瓦,垃圾发电和沼气发电的规模次之。
2.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布局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来国家的大力发展,规模化应用的新能源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集聚特征。(1)太阳能光伏产业:形成了以长三角为制造基地、中西部为原材料供应基地的产业分布格局。长三角地区是国内最早的光伏产业基地,随着产业链延伸,江西新余、河南洛阳和四川乐山等地已经成为国内硅片制造和原料多晶硅基地。(2)风电产业:环渤海区域是国内外知名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聚集地,长三角区域也形成了一批风电装备制造企业,而西北区域是风电场建设的集中区。(3)核电产业:核电站主要分布在沿海,核电装备制造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北地区。中国以建成的4座核电站与在建的13座核电站均分布在沿海地区,而主要核电常规岛、核电供应商及其制造基地则主要分布在四川、黑龙江。(4)生物质能产业:我国2/3以上的生物质资源集中在内蒙古四川、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等12个省区,约70%的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液体和气体燃料产业分布在这些省区,其他省区相对较少。
二、我国在CDM项目上的绿色信贷投放同业比较
自1995年起,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委就对绿色信贷业务高度重视,我国商业银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相继出台环保和节能减排信贷政策,扎实推进绿色信贷业务,特别在推动CDM项目发展中做出了许多积极贡献:
1.农业发展银行:重点支持农村能源开发及环境改善项目农发行集中信贷资源,重点支持符合农发行业务范围的农村能源开发利用项目及水污染治理、水资源节约利用等以改善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的重点工程项目。截至2010年底,农发行涉及节能减排贷款余额437.01 亿元,比年初增加 114 亿元,增幅 35.29%。
2.工商银行:将推进绿色信贷作为长期重要战略工商银行2011年4月正式向全行下发《绿色信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将推进绿色信贷作为该行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之一,并且提出了构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绿色金融机构的发展目标。截至2010年末,工商银行绿色经济领域项目贷款余额已超过5000亿元,同时环境友好及环保合格客户数量及贷款余额占该行全部境内公司客户数量及贷款余额的比例均在99.9%以上,其余的不到0.1%的客户和贷款也正在环保达标评审的过程中。
3.中国银行:加强合作,绿色金融服务规模快速增长中国银行大力支持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截至2010年底,中国银行绿色信贷余额突破1900亿元,全年新增绿色信贷400多亿,同比增长27.8%。中国银行因在绿色金融方面的突出成绩荣获2011年度中国金融高峰论坛“绿色银行创新”奖。
4.建设银行:鼓励信贷资源向绿色倾斜,强化绿色审批建设银行遵循赤道原则,采用更高的信贷标准、更系统的信贷流程,在项目融资业务的风险评估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和社会风险因素。出台《中国建设银行绿色信贷营销指引》,指导全行优先考虑绿色客户项目,鼓励信贷资源向绿色倾斜。为强化绿色信贷审批,制定54个审批指引,涵盖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将环保节能作为贷款项目审批的硬性条件。截至2010年末,建设银行在包括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诸多领域的贷款投放已超过3300亿元,绿色信贷业务在近三年里保持了年均25%以上的高速增长①。
5.交通银行:对信贷客户和业务实行环保分类管理交通银行《2011年行业信贷投向指引》,深化绿色信贷在行业准入中的应用与要求,努力追求对环保优秀客户的精细化管理。截至2010年末,交行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类客户数占比98.83%、授信余额占比99.48%,分别比上年末提高0.56和0.16个百分点。以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为显著特征的环保优秀客户达700余户,授信余额达1023亿元,贷款余额达675亿元②。
6.浦发银行:创新绿色信贷合作,积极支持建筑节能浦发银行积极开展金融创新,不断推出绿色信贷服务。2008年,浦发银行在全国商业银行率先推出针对绿色产业的《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为国内节能减排企业提供全面高效的综合金融服务。2011年5月,该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顺利签约,在国内同业中率先推出建筑节能融资特色金融产品;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在上海分行试点成功并批量发展,多个大型项目正稳步推进。
7.兴业银行:进一步拓宽绿色信贷服务区域与行业领域兴业银行通过进一步探索绿色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再造,将绿色信贷创新理念逐步渗透至全行各个相关的管理与业务条线,先后推出“8+1”种融资服务模式,并为碳交易前中后各环节量身定制金融服务。该行全国所有分支机构均已开办绿色金融业务,项目遍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北、中部、西部和海西等主流经济区域;涉及能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碳减排、污水处理和水域治理、二氧化硫减排、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领域。截至2010年12月末,该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贷款1012笔,金额478.68亿元③,其中为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电、沼气、生物质能利用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融资支持的贷款余额为119.11亿元。
三、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投放空间
从我国CDM项目的发展现状、国内主流银行对CDM项目的投资布局以及我国银行监管机构把绿色作为信贷的考核重点三方面加以判断,建议我国商业银行在“十二五”期间,根据我国绿色信贷的需求方向抓住以下机遇:
1.全球碳交易供小于求
据前不久正式的《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1):德班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预测,目前在全球碳交易供小于求,缺口在45,266,854吨左右。即使已获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项目只有50%得到签发,未来每年收入也可达到10亿美元①。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是我国投资的重点领域
我国即将出台可再生能源规划,国家将把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与产业投资。预计到2020年,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5万亿人民币。建议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密切关注以下产业聚集区域:环渤海与东部沿海风电聚集区、西北风电-太阳能聚集区、酒泉-嘉峪关新能源基地、西部8个千万千瓦级水电基地等。
持续的阴霾天气,雾锁北京。在伦敦通过节能减排甩掉“雾都”之称后,如今北京又得此封号。2011年9月在全球1082个城市中,北京空气质量排在了1035位。不容忽视的是,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占到了全球的15%左右,为世界第二能源消费大国,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
环境的持续恶劣,让以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为主题的绿色更加坚定的成为一个皆大欢喜的生意。近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及环保产业发展指明方向,目前国家环保“十二五”规划、减排目标责任书已相继实施,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市场有效需求大幅扩容。无论是环境的要求、政策的推动,还是资本的青睐,都标志着“绿色”产业将迎来空前的市场机遇。
而对于这场以绿色为名的商业游戏中,谁提前掌握其中的游戏法则,谁就赢得了未来。但是根据《首席财务官》杂志对业内人士及CFO的采访发现,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所需努力的绝不是最后1公里。
绿色“钱”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日本相比,在GDP增长相同的情况下,能源消费量是其4倍之多。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自然资源最低的国家之一,缺油少气,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同时又产生了大量环境污染,开采过程中造成水资源浪费,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开始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节能华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CEO何宁有超过20年的投资经验,曾担任摩根丹士利国际银行(中国)董事长等职位,是一位资深投资银行家。他对节能环保的关注不仅止于经济领域,还延伸到生活之中。“从人们生活的角度来讲,也已经到了一个不能再等的阶段。”对此,中德环保(中德环保科技股份公司的简称)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王久华也持相同的观点,通过发展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等措施来重塑我们的生存环境刻不容缓。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曾晓东认为,“对于非常突出的工业黑色之路,在工业发展初期不可避免,但是现在世界已经进入高科技时代,这种严重违背科学的黑色发展――违背时代进步的发展,必须抛弃。”
王久华表示,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相辅相成,发展新能源不能只停留在光伏、风电、生物质等几个简单的概念,从更广义的环保角度来看,应涵盖各行各业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公众的参与,更需要企业和政府的互动,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
而实际上政策的互动已经明显。近些年我国在环保领域的支持力度正逐渐加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绿色产业作为一个巨大的综合性产业集群,既覆盖传统产业经济的上、中、下游,也包括各种新能源的发展,市场巨大,前景广阔。作为高速成长的行业,蕴藏着丰富的投资回报,节能环保行业板块近三年均跑赢了A股平均市盈率,即便在股市低迷的现状下仍然有较好的形势,保持平均20倍到30倍的市盈率。据悉“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行业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在未来五年达到4万亿元到5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投资额比“十一五”期间增长200%以上。另一方面,国家同样也加大了对新能源的扶持力度。日前由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做好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已经出台,旨在加快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作为投资界的代表,何宁表示,绿色的前景值得期待。
美好背后的过热
2011年10月,我国首部《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正式,预计到2050年,我国风电装机将达10亿千瓦,满足17%的国内电力需求。在宏伟目标的背后,国家政策导向也开始控制地方风电过热发展的节奏,明确收回了地方对风电项目的审批权。预计到2020年后,国内现行的风力发电补贴政策将逐步取消、退出。
此次风电政策的转向,印证了国内存在已久的尽管绿色已经成为一个主流认可,但却到处存在过热的现象。以风电行业为例,“十一五”期间我国风电业发展迅猛,风电装机连续五年实现翻番,20lO年我国累计风电装机44733兆瓦,超跃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电装机国。在迅猛的“中国速度”背后,风电行业产能过剩、价格恶性竞争、研发能力不足、设备质量难以保证并网等一系列问题却集中喷发。而光伏太阳能等行业早已在几年之前就被质疑过热和产能过剩。
对此有专家指出,“低端过热,高端不足”是当下过热的实质。绿色能源作为长远目标和未来主流,并没有出现泡沫化。但在短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地方规划的缺陷,急于求成,造成了局部的泡沫。以太阳能产业为例,之前美国已经开始研发第二代太阳能,即薄膜技术,而中国还在大力生产第一代太阳能,这就造成了某些项目的不足和某些项目的过剩。而且在国内太阳能电和风电并网都是难题的情况下,一拥而上的项目的确造成了一定的泡沫。
对于新能源过剩的问题,王久华认为,表面上现阶段似乎存在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但深究起来,还是中国能源格局存在缺陷。一方面新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则是季节性电荒现象由来已久。如果转变思维,在国有的国家骨干电网“发电、输电和售电”一统天下的格局之外,制定特殊政策支持新能源发电项目将起到拾遗补缺作用,很多难题则可迎刃而解。例如在偏远地区和东部沿海频繁出现季节性拉闸限电的地区,鼓励支持新能源电厂通过分布式自主发电和售电,这不但能解决电力紧张,也可解决太阳能和风电等新能源项目过于集中在西部地区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处在高速发展期,但严重滞后、产业布局分散、重复建设、集中度低等顽疾仍不可忽视。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例,行业集中度不足8%,远低于发达国家30%左右的行业集中度。投中集团分析师李玲认为就此,国家风电政策的转变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这势必加大行业的整合力度,部分规模较小、过度依赖补贴实现增长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
其实在过剩和过热背后,技术也是一个“七寸”。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节能灯生产国,约占全球产量的1/3,但主要生产的是中低端产品以及为国外代工生产产品。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一直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滞后,大多数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仿造、和购买国外技术或设备。没有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欧美节能环保企业的科技投入占收入的15%到20%,而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投入平均仅为2%,而且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种技术上的弱势也使得国内节能环保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足,整体处于国际分工中下游。
这一特点同样存在于新能源企业当中。李玲表示,目前国内风能变流器市场
主要依赖进口,ABB、Converteam、美国超导等国外品牌占据国内风能变流器主要市场份额,内资企业占比仅5%左右。“从风电产业链看,高技术零部件,特别是风电变流器存在一定投资机会。”
在“绿色”这一潜力无限的领域,技术对于企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华新能源商会储能专委会理事长俞振华对此举例表示,目前中国1/3的风力发电无法接入电网,如何解决现在全球存在的风电入网难题,大容量储能技术将是未来电网提高运营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储能电池是储能技术的一个新兴领域。但即使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容量成熟储能电池技术的公司也极少。国内开始关注电力储能是近三年的事,但这方面目前还缺乏各方面的实质支持。俞振华对未来充满信心,他预计六七年之后,当技术突破的时候,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的大时代会如约而至。但他强调为此政府必须扶植,而企业也需进行真正的技术攻关。
绿色的尴尬
2011年9月,晶科能源污染事件让头顶着“清洁、绿色”多重光环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快速成长的道路上再一次遭遇尴尬。
如果说晶科能源的“污染门”是一次由于雨水造成的“偶然”,但是这次事件确实让一直隐藏在“绿色”外衣背后的污染问题被社会重新思考。新能源产业转化成的能源的确是绿色的,但是在转换的过程中,其设备制造、原材料提炼等过程绝不会是零污染的。
光伏产业的“绿色”含义在于光伏电池可以产生“绿色电力”,也就是说,在产品的应用环节是节能环保的。但光伏电池的生产过程、其原材料多晶硅的生产过程,正如国务院所表述那样,“多晶硅是信息产业和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
长久以来,“两头在外”一直是中国光伏产业的痼疾,即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原材料市场和产品应用市场都在国外。中国目前已拥有世界最大的光伏产能,且是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根据数据,201 1年全球前10光伏电池生产商中有八家来自中国。但世界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在欧洲(德国第一,意大利其次)。这就意味着,真正享受太阳能这一清洁能源之利的,依然是欧美和日本,而我国大多“享受”的则是污染这一过程。
虽然从2009年开始,中国就启动了光电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金太阳工程等项目,并于2011年出台了光伏上网电价政策,以期启动国内应用市场,把环境效益留在国内,但目前光伏产品仍有90%以上出口到海外。从企业角度而言,这则是个非常被动的局面,受制于欧洲市场的反应。2011年欧洲多国削减光伏补贴、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提出“双反”调查,中国的光伏企业的寒冬至今没有解冻迹象。
当然虽然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的确不容忽视,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也不可因噎废食,所以政府、行业、企业都应该用整个生命周期内带来的能效改善作为产业发展的判断标准。目前政府已经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对于光伏发电的应用留在国内,那么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提升技术、重视污染则成为重中之重。引进合同能源管理
2010年我国四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进行更多的资金支持、税收扶持。合同能源管理(EPC)始自1970年代的西方,是基于市场机制的全球主流节能模式。合同能源管理的精髓在于,由节能服务公司先期投入资金和设备,待节能见效后再由用能方和节能服务方分享节能成果。这相当于原本必交的电费钱,省下之后成了用能企业的利润,还养活了专事节能服务的大批公司。从1996年开始,财政部与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合作实施了“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引入,从用能企业方面来说是节能投资费用化,在不增加企业负债的前提下完成了节能任务,降低了运行成本;而从节能公司来看,则要实现能效资产资本化。”麦迪逊绿色增长集团总经理陈阳对合同能源管理十分看好,在这种方式中,用能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均是受益者。而其也被认为是当前用能企业CFO、CEO们最好的节能投资模式之一。据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将从“十一五”末期的782家发展到2500家,节能服务产业将实现总产值3000万元。根据国家发改委对GDP单位能耗下降指标的要求,“十二五”期间预计节能产业每年需要刚性投入6000亿元,而实际上我国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年项目投资额不到总需求的1/10。
中国坐拥全球最大的节能服务市场。陈阳却认为,中国虽然实行了10多年的合同能源管理,同欧美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美国的金融体系与节能产业可以实现无缝对接。而在目前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中,这种非担保型的项目融资得不到银行的支持。中国本土企业的商业信用缺失,可能导致合同能源管理这一节能模式在中国无法推广。陈阳表示,节能服务企业的CFO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充分结合自身企业的技术资源和业务体系,在节能项目的开发初期就充分参与项目合同的风险结构和利益结构设计,把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所形成的能效资产资本化,充分运用售后回租,定向信托计划,能效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在做好合同能源管理商业模式的同时再辅以股权、股市融资等手段。
打通资本通道
作为一家德国主板上市公司,中德环保除了通过海外资本市场融资之外,还利用绿色信贷的概念,从中国国内银行目前偏紧的银根中分得一杯羹,以项目融资贷款来支持国内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据王久华介绍,中德环保早在2009年就制定了双核心的企业战略,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积极的实施“由设备生产商,向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投资商,总承包商和运营商转型”。而在转型之初,包括银行及一些地方政府并不看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最终中德环保通过各种风险评估,还是坚持了垃圾焚烧发电这个既属于环保行业又是新能源行业的战略方向,同时“绿色”的标签也为公司在资本上的衔接增加了法码。
但是王久华坦言,绿色企业的CFO并不好做。这一点得到了普能公司前CFO李健的认同。“在风险犹存、市场低迷的今天,作为对外融资窗口的CFO,要善于运用各种信息和资源,让众多投资者了解今天虽不赚钱却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储能等新能源技术,解决新能源企业融资难的难题。而对内CFO则是一个剂,正确引导和执行公司的发展战略,为重要的项目进行两个以上的预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我国金融机构与节能环保企业的“对接”一直存在障碍。“以节能服务公司为例,在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时,需要预先垫付资金,随着实施项目的增多,资金压力不断加大,如果没有融资支持,公司发展就会难以为继。”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陈曙光说,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初期通常规模较小,自有资产不足,往往因为缺乏抵押物、担保物而得不到银行贷款。
因此突破传统投资模式,利用资本市场,更大规模地筹集社会资金成为解决之道。
俞振华表示,在中国现有环境下,能源行业基本依靠国有,在中国寻找能够支持民企的风险投资是个艰难的过程。对此上海开元清洁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极为赞同,但他从开元自身的经验总结认为企业也未必需要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VC或PE的身上,“关键是找好每个项目的盈利点,即使没有资本追逐也能很好生存。”
中节能华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所管理的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前身是200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发改委10大产业基金之一的西部水务产业投资基金,以西部的水务和污水治理项目投资为主要方向,2010年中节能成为控股股东。中节能是国内唯一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中央企业,它的加入进一步巩固了公司的力量,扩大了投资项目范围。何宁表示,“与中节能主营业务优势的对接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提升基金的综合增值服务能力,除了为被投资企业提供资金之外,还可以在产品、技术、发展战略、管理方式上提供帮助。”
美国:准备在新能源和环保问题上重新领导世界
解决能源危机,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美国的不二选择。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美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在传统能源石油的储量已经相当有限,并且价格高涨的情况下,寻找新能源已成为美国迫在眉睫的任务。面对当前金融危机蔓延的局势及中东军事部署的消耗,美国新一届政府意识到彻底变革传统能源主导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美国始终是世界新能源发展的领军者。奥巴马在其就职演说中明确提出了“我们将利用太阳、风和土壤来为我们的汽车和工厂提供能源”,使发展新能源成为“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计划用3年时间使可再生能源产量增加一倍,2012年占发电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增至25%。美国未来10年还将投资1500亿美元建立“清洁能源研发基金”,用于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洁可替代能源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可见,新能源是奥巴马政府刺激经济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新能源革命的开始。新能源革命的成功实施,将促使美国以高消耗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模式向节约、环保、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变革,实现美国几十年来所追求的能源独立。
能源是经济的发动机,能源的变革必然引发经济结构的变革。在国际危机重建中,奥巴马已将能源产业选择为美国经济复兴的核心,能源改革已成为美国经济振兴的主力。奥巴马拟定的能源战略政策目标主要包括: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控制温室气体、提供大量绿色就业岗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从短期来看,开发新能源和推进节能改造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摆脱经济危机;从中长期来看,可重建竞争优势,占领后石油时代的经济制高点。奥巴马能源战略构想显示,美国希望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开发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争夺未来能源和科技制高点。
德国:不断强化新能源领域优势
作为欧洲老牌工业基地,德国正大力发展新兴能源。为了保持并扩大在新兴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德国联邦政府决定,在2006年至2009年的“高科技战略”规划中,投入20亿欧元之后,再追加20亿欧元,用于支持和奖励企业在新兴能源领域里的创新计划。随着新兴能源产业的发展,德国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出口也呈现良好态势。仅以风能发电设备为例,2005年德国的出口收入大约60亿欧元,占全球风力发电设备交易额的一半左右。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德国为强化其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获得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通过了温室气体减排新法案,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从现在的14%增加到2020年的20%。
大力发展新能源,对德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这有利于环境保护。据测算,仅2006年德国新增加的新兴能源产量就可以减少1000万吨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德国联邦环境部和各大研究机构经过市场调研后得出,到2020 年,新兴能源及其产业为德国经济所作出的贡献将首次超过汽车工业和机械制造业,成为德国第一大产业。其次,这有利于提高能源安全。德国97%的原油依赖进口,年均进口量约1.1亿吨,此外还需进口大量的成品油,天然气进口的比例也很大。如果进口渠道出现变数,势必影响能源安全,因此加速发展新兴能源已成为德国各界的共识。德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的新兴能源达到全部能源消耗的20%。再次,这是着眼于未来的有效举措。由于世界石油储备日趋减少和需求增长强劲,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将长期呈现升势,德国的及早谋划有利于其未来灵活应对。
日本:为新能源开发提供政策法规保障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上主要能源消耗大国之一,其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但是,近年来节能技术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出现扭亏为盈的倍增趋势,经济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从而大幅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日本除大力发展火电、水电、燃油、燃气等常规能源项目外,还注重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燃料电池、氢能、超导能等新能源,积极开展潮汐、波浪、地热、垃圾等发电项目的研究工作。
为了摆脱对进口和传统能源的长期依赖,日本近年的能源政策把重点放在节约传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方面,以期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1993年日本制定《节能支持法》,以促进能源合理利用和可再生资源利用。日本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人企业从1998年起都要完成每年提高1%能源利用率的政策性指标。同时,政府对企业安装节能设备、采取节能措施、改进能源管理技术等,提供一定的支持性补贴和减税优惠。日本还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推广节能技术,在企业建立能源管理员制度,负责管理企业的能源使用。1997年京都气候变化会议上,日本承诺在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间,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6%。而日本电力基金研究机构预测2010年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1990年增加14%。为履行《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减排义务,日本加快了与其他国家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交易体系的步伐。
瑞典:对新能源税收实行补贴政策
瑞典是新能源的先驱,是世界上拥有最先进的新能源技术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瑞典政府就致力于新能源开发并取得显著成效。如使用生物燃料替代石化燃料,减少对石油的依存度,从而使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了40%之多。从1990年到2006年间,在经济增长46%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降低了9%。这一切成功均来源于瑞典先进的能源、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首先,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是抑制燃油发电和燃油取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是瑞典面临的迫切任务,其中的关键是开发和利用新的电力资源。其具体措施如下:市一级能源咨询、信息和培训服务机构及其区域性的活动可以直接服务于最终消费者。2007年在这方面的投入是1.35亿,2008至2010年之间,用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措施还将进一步得到加强;为市和地区一级提供一项3000万克朗的特别财政支持用于规划风力发电项目;加速发展风力发电,建立以瑞典能源署为中心的国家风力发电网络,作为对地方的支持,将提供有关风能的技术、信息和机会。二是实行建筑领域的能源高效化。瑞典的建筑能耗在降低50%的同时,房屋舒适度也得以提高。为此,瑞典政府确定的目标是:相对于1995年的能耗,2020年要降低20%,2050年要降低50%。三是减少汽车废气排放。发展交通,顺应气候变化是瑞典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瑞典国土广阔,不可能摆脱对汽车的使用,所以必须减少汽车废气排放,才能降低对气候的影响。
Abstract: In the energy crisis situation, most of the countries compete to develop new energy industry as a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China's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industry faces a lot of risk, which makes it generally facing the problem of financing.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of commercial bank’s application of the equator principles, and how the commercial bank supports the new energy industry in developed countries.Then the paper pointes out that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have the congenital advantage of supporting and guiding the reasonable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industry, and they should actively apply the equator principles and work with the government to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 guarantee mode. In the end,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commercial banks shoud be more supportive on the new energy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effective guarding of the credit risk, and strive for win-win results.
关键词: 新能源产业;商业银行;融资;赤道原则
Key words: new energy industry;commercial bank;financing;the Equator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010-03
0 引言
新能源在解决各国面临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上具有极为重要意义,新能源产业主要源于对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具有低资源消耗性、高清洁性、价值链长、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优势,被普遍认为是21世纪的战略型新兴产业。我国新能源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以初具规模,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细分产业取得了骄人成绩。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减排目标的提出给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需求。然而,产业技术依存度高、资金投入量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使身处初创阶段的新能源产业普遍面临极大的融资困境。国内产业发展主要的融资渠道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但出于防范信贷风险或获取短期效益的考虑,商业银行对新能源产业采取了谨慎或限制的授信政策,不仅授信总量少,而且利率上浮、担保条件要求苛刻,导致新能源企业在获取银行贷款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从总体上看,商业银行对新能源企业的信贷投入有待提高。
1 商业银行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广大中小型新能源企业支持力度不足 根据数据2011年1-6月全国新能源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7.6%,说明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偏高,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些企业在获取银行贷款方面存在较大困难。通过银行贷款是大多数中小型新能源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对于讲究经济效益的商业银行来说,普遍倾向于“大客户优先”原则,造成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投向具有规模效益的大型企业,如由五大发电集团公司投资的新能源项目等。而我国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一般都是中小型民营企业,鉴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营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差,偿贷能力弱,发展前景尚不明朗,履约率低,易造成银行大量呆账、坏账的产生等等原因,使这些新能源企业的融资举步维艰。加之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中小企业多拥有的是技术等知识产权,普遍缺乏抵押资产,而银行等主流融资渠道则普遍采取抵押贷款模式,这直接导致了新能源产业90%以上的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融资难题。除投资周期长,风险大之外,新能源比常规能源在技术上的前景难以把握,加上技术障碍的存在和以往的失败案例让新能源企业及项目的优劣难以甄别,最终导致国内商业银行无法很好地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
1.2 贷款比例不合理,潜在的融资风险被低估 由于近年来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推出,和巨大利益的驱动,在谨慎对待新能源产业的信贷支持的同时,商业银行在新能源的某些细分领域又表现出明显的融资冲动。以新能源产业中的风电为例,作为优先发展产业,这一产业潜在的融资风险一定程度上被低估。我国相关生态环境方面的立法不够完善,缺乏对新能源产业获得优惠的融资待遇后项目具体实施中的有效监管。在风电企业建设实施中到底对环境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又该如何补偿还缺乏明确的规定。如果没有把这部分对生态破坏的补偿作为企业成本进行科学核算,便不能真实的反映新能源企业的融资风险。拿目前的风电项目融资风险评估来说,以风电设施建成后,对设备使用寿命期内所产生的效益总和进行估算,显然这样的估算和风电产业事实情况并不匹配,原因是风电技术更新较快,大约三年就会淘汰,因此多数风电设备的使用年限很短,事实上根本达不到其最初的设计寿命,加上大量风电设备暴露在野外,恶劣的野外环境对设备的侵蚀需要投入更多的维修成本,带来折旧加速的风险,而这些潜在的成本并未在初始融资时被充分考虑。
1.3 没有充分发挥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节能减排的社会功能 随着气候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势不可挡。未来,我国节能减排的任务依旧繁重,发展新能源产业需要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开始重视对新能源产业业务的开拓,纷纷创设绿色信贷方案,具有代表性的是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光大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也陆续制定并推行了绿色信贷机制。但由于缺乏明确一致的准入、技术、能源消耗及污染的认定标准,导致具体制度操作差,无法保证执行效果。再加上新能源产业投资周期长,虽然社会效益远胜于传统能源产业,但其经济效益的体现通常需要很长一段时期,因而向来注重安全性、流动性特点的商业银行在新能源产业投资领域仍显动力不足,对新能源产业的信贷规模占其信贷总量的比例仍然偏低,未能形成对新能源产业应有的强有力的信贷支持,反而出现大量银行资金流入原本就应当受到限制但由于其在短时间内能产生可观收益的“三高”行业。
2 商业银行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2.1 借鉴美国银行业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经验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知名商业银行积极与能源部合作,制定了《国际绩效测量和核实标准协定》,把新能源利用状况进行了标准化,方便了此类指标的统计,也使有关风险的量化成为可能。以上标准的推出使节能及可再生能源领域有了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风险评估标准,有利于吸引更多资金投向美国国内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同时,美国能源部也积极在新能源项目开发中为银行提供融资担保,以此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也可以联合政府,使其在商业银行担保融资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考虑到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由于技术市场发展走向的不确定,使这一产业具有较高初始投资风险,银行传统的融资模式远不能满足该产业的需要。而政府的适度参与为银行向新能源企业提供贷款起着很大的保障作用。政府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和政府信用起到中间人的作用,积极促成新能源企业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根据信贷对象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首先,在新能源企业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的同时,应向政府提出相应的担保申请,而银行也会向政府提出担保申请,只有在企业和银行同时收到政府同意担保的通知,企业才能获得银行提供的贷款。还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对中小型新能源企业融资比例,优化银行为新能源产业的服务等级,充分发挥银行的导向作用,在新能源产业发展集中的地区,当地银行可以适当扩大业务范围,并及时制订相应的管理机制。针对重大项目,可以推出总行直贷和专项贷款。
2.2 引入赤道原则有效降低融资风险 德国银行业对赤道原则的适用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赤道原则为德国银行业所普遍遵循,德国的德累斯顿银行、裕宝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均是知名的“赤道银行”,德国银行在“赤道原则”的制定与推介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赤道原则目前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项重要新标准,被包括花旗、渣打、汇丰在内的40余家知名跨国银行所采用,其前身是由德国的西德意志州立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美国、荷兰等九家银行于2002年10月在伦敦召开的会议中创建的一套关于在项目融资引入有关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指南。在银行进行与环境有关的项目融资过程中,为使整体银行业对环境与社会评价的标准基本统一,赤道原则首次把原本模糊的环境及社会标准进行了明确,使其更加具体化。赤道原则的适用有利于银行业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提升整个银行业的社会道德水准。
利用赤道原则中利益相关者互动机制的建立,商业银行在新能源项目融资中可以大幅降低防御风险的成本。相关利益主体是项目融资中凡是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会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的各个主体,包括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当地群众、附近社区、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专家、学者等等。随着社区机构和一些非政府组织的主人翁意识的增强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一旦相关新能源融资项目产生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以上利益主体常常会主动采取积极措施出面加以阻挠。那么融资项目公司以及贷款银行如果事先或事中没有和这些利益主体进行有效的沟通,那么极易引起更为激烈的抵制,进而影响融资项目的顺利进行。贷款银行因此将承受贷款损失和市场形象受损的双重打击。赤道原则要求,贷款银行要聘请环境风险管理专家对待融资项目进行现场深入调查,广泛走访、查阅分析相关资料,明确潜在的利益相关人,按照其受到融资项目影响的大小进行分类,为进一步与其沟通并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打好基础。项目融资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其融资风险的抵押品主要是该项目或资产的预期收益。也就说,主要还款资金来源是该项目的现金流量和该项目自产的整体价值。贷款银行必须关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保证信贷安全。如果建立起利益相关者互动机制,一旦相关项目出现环境风险,利益受损方(或潜在利益受损方)会立即通过互动机制反映问题,银行就不必投入巨额成本亲自去持续关注融资项目、了解相关环境风险信息。商业银行在支持新能源产业,抑制“三高”产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赤道原则的适用更能使银行的作用凸显出来。赤道原则要求银行业对项目融资之初对环境及社会风险尽审慎态度并进行核查,保证项目的运行不会产生破坏环境或引发社会问题。引入赤道原则,也使银行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整个经济对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有了可以量化的标准。
3 商业银行应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
由于新能源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整体产值规模有限,商业银行业对这一产业的关注度不高,加上相关的金融工具及产品较少,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子市场对新能源产业的参与不充分,导致新能源产业发展缺乏动力。此外,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银行、各社会综合管理部门与环保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导致新能源产业与银行业合作缺乏必要的前提条件。为避免各家商业银行对新能源项目融资贷款审查适用不同的标准,统一我国的各行业环保标准,使金融机构推广绿色信贷时有章可循,国家环保总局早在2008年1月和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制订符合我国实际的“绿色信贷环保指南”。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联合《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11月银监会颁布《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鼓励各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兴业银行、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都出台了详细的具体操作规范。其中,兴业银行作为我国首家“赤道银行”,对“赤道原则”这一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国际绿色信贷标准的适用使兴业银行在绿色信贷业务领域的推进更为系统化、国际化。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新能源是当前走出能源领域的困境,推动投资和减缓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影响的有力措施。商业银行应当把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积极配合贯彻和实施国家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及产业政策,加大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力度,科学区分不同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阶段,根据地区特点,针对本区域具有优势的新能源行业,逐步扩展新能源领域的信贷支持范围。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观察,2011,(6).
[2]曾东红.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融资法津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借鉴[J].南方经济,2005,(12).
[3]张伟伟,汪陈.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纵横,2012,(6).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性能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衰减。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增加,达到使用寿命的动力电池组将会大量淘汰,动力电池能否有效回收利用将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加强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的技术指导和规范,通过建立上下游企业联动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防止走其他废弃物治理走过的“先乱后治”的老路。不过虽然政策的大方向已明,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市场则比较迟缓。其中在回收技术水平和回收体系建设上,我国应加快速度向国外企业学习。
动力电池回收将成为重要问题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中国各家汽车企业也纷纷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跃居全球第一,全年汽车生产340471辆,销售331092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可以说我国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已迎来生产的高峰期。进入2016年,行业相关人士也估计预计新能源汽车将会翻倍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也会持续扩大。
毫无疑问,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很多优点,大多数人一提到新能源汽车,总能说出诸如节能、环保等一系列优点,但是发展新能源汽车可能带来的弊端,知道的却寥寥无几。从汽车的使用寿命来看,一个严肃的问题已经摆在了现实面前,那就是再过几年,第一批在中国面世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即将面临着更新换代,那么淘汰下的废旧电池如何安全处理将成为重要的问题。
据悉,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构成来说,价格为30万的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成本在10万元左右。虽然动力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大概是20年,但是用于汽车,其寿命一般只有5-8年,因为它的容量衰减到初始容量80%以下时,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就会明显减少。其中磷酸铁锂材料电池性能剩余70%时,就需要退役,如果性能剩余50%则直接进行拆解;三元锂电池性能在70%时同样需要退役。所以汽车动力电池在5年左右就需要更换。
行业相关的数据则更给出这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据行业内估计,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累计报废量约为2―4万吨,该数字将以每年2万吨左右的数量递增,到2020年,仅锂电池年报废量就将达到12―17万吨。这些电池如果不及时地进行回收和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数据显示,20克的手机电池可使1平方公里土地污染50年左右,那么几吨重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废弃在自然环境中,势必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
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的产能也在快速增加。其中2015年电池产业投资大概是1千亿元,在建、核建的产能1800亿瓦时。这么大的电池产能,五六年之后就进入大规模淘汰期,谁来回收?回收产业在哪里?都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而且作为“静脉产业”的一种,我国对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尚没有成熟的经验。根据国外的资料,电池回收的技术路线相当复杂,比如在对废锂电池的处理上,首先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包括放电、拆解、粉碎、分选;拆解之后的塑料以及铁外壳可以回收;然后再对电极材料进行碱浸出、酸浸出,多种程序之后然后再进行萃取。这套程序工艺复杂,且成本较高,如何让企业能够进入该行业并取得一定的利益也都成为潜在的问题。
国家明确:不走“先乱后治”的老路
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实际走的还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除去钢铁、煤炭,水泥、造纸、化工、纺织、印刷、材料等等行业,基本全是污染大户,这种遍地开花式的污染态势,已经让中国的土地在极短的时间内承受了大量污染之殇。
新一届的政府已经明确,未来中国不走“先乱后治”的老路,因为严重的空气污染、水体和土壤污染已经导致国家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我们看到最近两年来,反腐败之外,反污染成为考察官员的又一个重要抓手。
今年1月4日,被称为“环保钦差”的中央环保督察组正式亮相,首站选择河北进行督察。今年5月3日,中央环保督察组向河北省反馈了此前进驻督察情况。其中“河北省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与中央要求和群众期待仍有较大差距”、“原省委领导对环境保护工作不是真重视,没有真抓”……这些毫不留情的批评直指问题要害。这是中央环保督察组的首次亮剑。通过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强化“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破除环境治理积年顽疾,环保督察被寄予厚望。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国家也没有懈怠。
2016年1月,工信部、发改委、环保部、商务部、质检总局五部委联合下发《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2015年版)》(简称《技术政策》),这是在2015年9月出台的征求意见稿基础上,正式下发的关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指导性政策。尽管这一政策并非强制性政策,但五部委联合下发还是足以说明政府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科技部部长万钢也在1月23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16”上明确表示:“我们要高度关注一件事,要加快研究动力电池的回收和再利用。”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技术政策》出台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的技术指导和规范,明确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责任主体,指导相关企业建立上下游企业联动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此举有助于培育良好的再利用体系,防止走其他废弃物治理走过的“先乱后治”的老路。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构建起电池回收再利用的可追溯体系新版,《技术政策》明确提出将建立动力电池编码制度。据悉,具体编码工作由生产企业负责,国家汽车标准化主管部门将尽快制定动力电池产品编码标准;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含进口商)要对所生产(或进口)的所有动力电池产品进行编码,并建立可追溯系统。
此外,为了提高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和《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企业布局刚刚开始
虽然政策的大方向已明,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市场的启动则相对缓慢。由于我国在电池再利用技术上还有一些障碍,特别是由于动力电池重量体积大、材料种类繁多、电池单体一致性差以及寿命预测评估复杂等特点,车用动力电池不仅回收利用技术难度大,而且尚无创造回收利润的能力。所以整个回收产业现在还处于散、小、乱、差的程度。
总体而言,动力电池回收在中国还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油水很少。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牵头、没有补贴,那么一定难以形成气候。很多人士估计,不排除在未来,国家会制定对这一特殊领域的补贴政策和支持性政策,另外国家也对回收技术研发准备了大量的专项资金以吸引企业投资,所以一些公司开始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市场。
比如新三板公司鼎端装备就在今年4月公告,称与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签署“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设备研制”合作与开发协议。据悉,二者具体合作内容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用锂离子电池的回收设备的研制;新能源汽车动力用金属氢化物镍电池的回收设备的研制;新能源汽车动力用超级电容器的回收设备的研制。而合作期间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不得与第三方进行同样内容的合作。
据了解,清华大学核能与新技术研究院徐盛明教授团队于2002年开始从事锂离子电池回收项目研究,多次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过多年的不断钻研,在锂离子电池回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储备。
在美上市的豪鹏国际集团旗下子公司赣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的“废旧镍氢、锂电池回收利用项目”则在不久前获得了国家发改委201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节能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项目资金。此次专项资金的下达,是国家部委对赣州豪鹏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及无害化处理领域的重大支持。
据悉,赣州豪鹏年处理10000吨各类废旧电池、电池极片等原料的废旧电池回收利用项目已在江西省赣州市开始实施,项目主要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各类电子产品的报废电池,利用先进的环保工艺和设备进行无害化处理,目前已和国内多家新能源汽车工厂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与上百家政府、企业单位签署废旧电池及废弃电子产品定点回收处置协议,共同推进废旧电池绿色回收体系的建设。2015年,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开始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回收处理。
南都电源则在其2015年年报中表示,公司未来将逐步开展锂电、电子类产品领域的回收业务,打造循环经济领域的产业平台,为公司向系统集成、运营服务战略转型奠定产业基础,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优势。
中国开采“城市矿山”企业格林美也在年报别指出,公司将在原有优势的废旧电池回收体系与报废汽车回收处置体系基础上,积极拓展动力电池回收模式,开展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体系建设,与比亚迪公司合资设立储能电站(湖北)有限公司,推动构建“材料再造---电池再造---新能源汽车制造---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新能源产业价值链与循环产业链。
福建著名的新能源电池生产企业宁德时代具备动力和储能电池领域完整的研发、制造能力,目前也在研究三元电池的回收利用工作。
另外,为鼓励生产企业回收动力电池,不少地方政府已开始积极探索。比如上海政策显示,车企回收动力电池政府将补助每套1000元;深圳则建立动力电池利用和回收体系,每卖一辆车厂商拿出600元、政府拿出300元,用于回收动力电池,初步建立电池回收的机制。
从各个企业的发展动向来看,中国处置废旧动力电池的关键还是突破技术瓶颈,找到一条既环保又经济的可行路径。相关企业是否能够成功,还在于能否通过开发可行的商业模式,为今后大规模处置提供解决方案。
日本和德国的经验可供参照
在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上,日本和德国车企不仅成功实现了动力电池中的多次利用,还在全球建立了梯次回收产业链,值得国内企业学习。
比如丰田(含雷克萨斯)自2000年起,到目前已经在欧洲累计销售了100多万辆混动车,比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还要大。2011年,丰田在本土启动回收镍氢电池的项目。
丰田与住友金属合作,借助后者世界一流的高纯度提取技术,丰田实现了混合动力车动力电池中镍的多次利用,该项业务可回收电池组中50%的镍;同时,丰田化学工程和住友金属矿山配置了每年可回收相当于1万辆混合动力车电池用量的专用生产线;而2012年,本田则与日本重化学工业公司合作配置了类似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可以回收超过80%的稀土金属,用于制造新镍氢电池。回收电池虽然是责任所在,但日企主要依靠回收金属(包括对日本来说极为宝贵的稀土元素),作为回收产业驱动力。
同时,为了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避免处理高峰的产能限制。丰田还推进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项目。2015年,丰田将凯美瑞混合动力车的废旧电池用于黄石国家公园设施储能供电。日产也与住友合作利用电动车聆风的废旧锂电池开发蓄电池系统,作为太阳能发电的辅助储能系统,用于在夜晚和光照不足天气下的独立供电。住友商事与日产合资成立的4REnergy公司,以电动车EV废旧锂电池的商业再利用为目标,其公司成立5年来,已经成为商业上最成功的锂电池回收企业。
德国戴姆勒早在2007年其第一代电动版smart就已问世。到了2015年6月已经推出了第三代smart fortwo electric drive电动版。由于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一方面可以实现节能,另一方面梯次利用得到普及还会极大地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基于这一想法,德国戴姆勒就联合多家相关背景的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着手建立全世界最大的退役电池储能电站,用于平衡整个德国的电网压力。预期打造的储能电站容量13兆瓦时,储能装置全部来自退役的smart电动版的动力电池。
路径问题决定成败
中国新能源汽车跟全球一样,路径问题基本没有突破。什么是新能源,什么样的能源是我们出路,争议还不小。近些年来,大家趋于一致的看法大致有:纯电动、混合动力、替代燃油、氢动力等,都还没有最后的结论。纯电动车续航能力、充电时间等问题,虽然有不小进步,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对中国而言还有电的来源问题。中国是一个烧电为主的国家,而且电力不足,总是缺电。据称,大约70%~80%的电能源自于煤,煤并不是一种清洁能源,而且煤电转换效率不高,损耗很大。如果电动车用电来自于煤,则既不是新能源,也不环保。因此,这种新能源汽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和环保问题。
在全世界新能源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如果孤注一掷地走一种路径,产业风险很大。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鱼龙混杂,有些电动车既不节能,也不环保,有名无实。
传统汽车存在商机
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业发展的方向,不过,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没有完全突破前,传统汽车仍然有很大的节能空间。现在的混合动力车即使强混,节能效果也就是20%~30%,弱混一般只有10%~15%。传统发动机改进,节能效率也能接近和达到。因而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不能够忽视传统汽车技术的改进和提高。
新能源技术的完全突破,也许是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事情。如果现在不着手研究开发新能源汽车,二三十年后企业就完蛋,但是眼下忽视传统汽车研究,很可能现在就完蛋。
石油供应仍是未知数
记得三四十年前,人们就说世界上的石油还能用三四十年。现在三四十年过去了,人们仍然在说,世界上的石油还能用三四十年。不知道再过30~40年,人们还会怎样说。2002年世界公路大会介绍,新发现的石油储备有很大增长,加上过去一些不能开采的石油,随着科技的发展,也能够开采了。因此,石油到底什么时候真正枯竭,谁也说不准。
石油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能源,能效高、又环保,使用范围广。无论哪里,找加油站很容易,加油非常便捷。如果充电站像加油站一样,将是多大的投入?如果充电需要几个小时,即使半个小时,前面有十辆车排队,你受得了吗?
需要政府采购扶持
新能源汽车刚刚起步,的确需要政策的扶持,但政策扶持绝不是产业发展的方向。完全依靠政策扶持的产业,缺乏生命力,不能进入市场。一辆新能源车补贴6万元,100万辆车就是600亿元。去年我们销售1300万辆新车,如果一半是新能源车,需要补多少钱?而且补贴的钱来自财政收入,是纳税人的钱,大家缴税,为什么给少数人补贴,很不公平。补贴只能在一个短时间、局部范围实行,不能长时间、大面积推广。
兰溪市热电有限公司于1988年动工兴建,1991年正式投产,当时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城市节能环保基础设施,类属于国内最为普遍的中小型热电企业。经转制,企业目前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现在年发电能力为1.2亿千瓦时,年供热能力192万吉焦。按实施改造前2006年实际消耗原煤13万吨折算,企业需消耗标煤为9.3万吨/年。
随着国家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兰溪城市工业布局采取了“退城进园”的规划调整,以致该企业原供热区域内的热源持续萎缩,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企业规模效益日益下滑。近年来,随着煤价的持续上涨及国家对环保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强,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可避免地日趋上涨,企业生存压力日益增加。为保持企业发展,同时也为维持对区域内50余家工业、商业、宾馆、学校、医院等用户的正常供热,企业根据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利用新能源的战略部署,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2007年起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开始对燃煤锅炉实施改燃生物质能的创新探索,最终研发出一套“燃煤链条炉纯燃生物质能”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原有燃煤链条锅炉燃烧系统和给料系统进行改造,在链条炉层燃燃烧方式上增加室燃燃烧方式,把原有燃煤锅炉单一的燃烧方式改为复合燃烧方式,利用秸秆、桑枝、树皮废渣等农林废弃物替代燃煤作为供热、发电的主要燃料,使传统的燃煤链条锅炉改为100%纯燃生物质。该技术从2007年开始实施,于2007年12月完成首台锅炉本体初步改造并投入试运行。目前已经投入技改资金2000万元,完成了一期两炉两机(2×35t/h链条炉配一台6000kW抽凝式发电机组和一台3000kW背压式发电机组)的改造,完善了环保、消防、收灰设施的配套建设,相关运行指标和参数均已通过相关部门的技术检测。并有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有五项发明申请了国家专利,其中两项已经被授予了专利权,并于2010年1月通过了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验收。
该项目完全以生物质取代燃煤,不但节能效果突出,而且技术、环保等方面综合成效也极为明显。自投入试运行以来,已经燃烧生物质17.5 万吨,折合节约标煤6.3万吨,且各项环保指标均为优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5000余万元。该项目4台锅炉全部完成改造后,按开三备一运行模式计算,每年可燃烧生物质约20万吨,折合减少标煤消耗9.3万吨/年。
改变锅炉的燃烧方式是该项目最大的技术创新,复合燃烧方式的实施不但突破了传统锅炉的燃烧理念,并且适用生物质燃烧多样化,且具有调节快速、灵活的特点。其环保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内先进大电厂的排放标准,且环保治理成本远远低于大电厂的运行成本。
该公司目前已经完成项目的“三同时”建设,并已经通过了环保一期验收。与改造前相比,企业各类排放指标已明显下降。其中:减少SO2排放288吨/年;项目采用布袋除尘装置,除尘率达99.8%以上,减少烟尘排放153吨/年;CO2达到零排放。
(一)深化煤炭安全清洁高效利用
我国提出“化石能源要清洁化利用,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发展”的思路。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能源多元结构的过渡期,但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力能源。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化利用将是未来主攻方向。
(二)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环境代价小,可大幅削减能源消费排放,成为解决大气污染等环境危机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应用技术发展迅速,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光热发电等技术创新不断进步,如无叶片风力发电机、第三代薄膜光伏电池、风光热储智能互补发电、地热替代燃煤供暖等技术或项目得到不断推进,为提升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奠定了基础。
我区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新能源发电装机已经占到全区电源装机的30%,具备建设国家可再生能源主力基地的先天优势,为我区建立以化石能源和再生能源并重的能源体系提供了基本条件。我区西部“光强、风多、地广”,优先在荒漠区培育可再生清洁能源产业,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潜力巨大。
(三)加快建设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与文化遗产价值巨大,其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等服务人类生存的功能无可替代,可为构建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和京津冀“上风上水”清洁带提供重要保障,建立创新的保护机制和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四)提高资源利用与节能环保技术
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自治区产业发展形成重要的技术支撑。例如:我国的燃煤发电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当前平均每度电消费318克标准煤,而美国是375克标准煤;燃煤超低排放的多污染物高效协同控制技术不断进步,“十二五”期间,我国燃煤电厂烟尘排放限值实现从每立方米50到30再到10毫克的三连降。再如,煤化工高盐废水多级多元脱盐技术、城市污泥生物质燃料棒合成工艺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有着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
基于以上思考,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推广能源清洁利用技术,提高电力外送能力。我区作为全国煤电输出和电力盈余大区,在努力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煤应主要用来发电,全面推广电能替代,严控散煤燃烧,鼓励做饭用电、采暖用电,建设城市和农村的用电示范区。
“一带一路,电力先行”。努力构建以“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清洁能源”为特征的能源互联网,建立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推进多能互补,提高电网接纳新能源的能力。
第二,推动发展可再生新能源,提高就地消纳能力。我区要制定“可再生能源调度管理办法”,完善“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购长效机制”。在广袤的西部荒漠区规模化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产业,重点在阿拉善等200毫米降雨量以下地区发展太阳能和风能,推动可再生能源经济发展。内蒙古不仅要建成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也应建成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主力基地。
着力解决再生能源限电和电力就地消纳问题。发展大用户直购电交易,发展风电就地供热,风光热储智能互补发电,完善峰谷电价制度,带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第三,建立草原国家公园制度,出台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建议在内蒙古率先建立草原国家公园制度,构建国家公园管理者与当地农牧民利益共享模式。在呼伦贝尔及大兴安岭地区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探索建立草原、森林、水资源等为重点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研究出台《生态保护补偿办法》。根据国务院的《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完善重点生态区域补偿机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天然草原及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和地方生态补偿范畴,制定相关生态保护补偿政策。
第四,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壮大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大科技支撑和政策扶持力度,实施“三废”治理与资源化创新战略,研发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设立自治区环保科技专项基金,重点培育本地自主创新的节能环保龙头企业。制定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推进我区GDP的绿色化进程。
1月27日,国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的通知》,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在全球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主要能源日益紧缺的趋势下,能源委的适时成立将提升中国能源战略的高度,同时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的过程中,将形成对传统能源的有益补充,是缓解能源紧缺的有效途径。
当前中国能源发展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国家能源委的适时成立,将成为中国最高级别的能源机构,对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将发挥积极作用,中国能源战略高度陡然提升,这意味着可能将联合解决煤电、石油以及新能源发展等问题,包括适时疏导电价矛盾、进一步推进电力价格改革、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上网政策、调整成品油定价机制向市场化方向发展等等。
在不久前闭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总理作出了郑重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CO 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为此,中国也将采取一系列发展新能源及节能产业的措施来保证减排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低碳经济相关行业均呈燎原之势,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低碳经济中节能环保及新能源将有效缓解能源紧缺问题,也将成为未来政策扶持、产业升级的最大受益者。
2009年年末,国家重点提出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有四项产业涉及到节能环保、新能源方面的内容。
中国的新能源时代随之开启。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杨伟光在前段时间受访时透露,今后4年,北京市财政用于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的资金投入不低于五百亿元人民币,力争做强做大一批企业,新增产值超过五千亿元,重点涉及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化等相关领域。
他指出,代表着新能源产业技术整体水平的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浅层地能和核能等六大产业技术联盟已在京成立。产业技术联盟将搭建社会各类主体同政府互动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在此平台基础上,北京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推进鼓励的政策措施,以解决促进科技成果的转换和应用。北京计划未来三年投入一千万元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预计到2012年吸纳社会滚动投资一千亿元,把北京建设成信息枢纽和互联网中心,主体是推进3G。
与北京相比,广州市的“新能源城市”之路也不乏“政策下达”和“资金投入”上的大手笔。
2009年7月,广州市在全国率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广州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08-2020),预计在2020年,广州将把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目前的1%提高至15%,新能源产业总产值预计可达4000亿元。广州市也将建设成为“新能源城市”。
随着《规划》的出台,广州将太阳能、热泵、水电与风电、生物质能、交通可替代能源、绿色建筑、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对外投资新能源发电等列为城市新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达到2020年发展目标时,广州将实现减少产生二氧化硫18万吨,减少产生二氧化碳2000万吨的目标,其中广州市新能源利用直接减少产生二氧化硫3万吨,减少产生二氧化碳800万吨。到2020年,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设备制造、技术研发和相关配套及服务等方面将为社会提供约50万个就业岗位;利用可再生能源将可改善约10万户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条件。
在不久前举行的2009年中国新能源产业经济发展年会上,成都荣获“2009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城市”,并在上榜的15个城市中名列第一位。
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成都市经委新能源产业推进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加强了政策引导扶持,促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展,推动了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和产品的广泛应用,加快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了能源乃至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
也在2009年12月,成都市正式出台《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在《规划》中,到2012年成都新能源产业将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55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100亿元新能源企业1户,在省内适宜地区建成国内首座10兆瓦太阳能光热示范电站,建成西部第一、国内领先的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
与北京、广州和成都这样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城市相比,济南并非没有“动作”。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全面提速和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采用太阳能一体化设计的楼房、新能源公交车、地热取暖等这样的新能源生活已悄然在泉城开启,成为济南步入“新能源”时代的前奏,拉动了城市新能源相关行业的发展。
2009年6月底,《济南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公布。规划首次提出了新能源消费的概念,并指出,济南未来将突出太阳能、风电装备、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氢能等5大产业。
据相关部门统计,2008年,济南市共有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近2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5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有3家,5亿-10亿元的有2家;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和市级技术中心各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山东省著名商标3个;太阳能热水器年产能突破580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
近两年来,随着园博会和全运会的筹备,济南更是将新能源方式和理念渗透到各个环节。
园博会上,遍布园区的太阳能导视牌、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游览车;中国单台发电功率最高的太阳能自动跟踪电站;地源和水源热泵采暖与空调系统⋯⋯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创下了新能源应用程度的历届之最。据初步统计,因广泛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园博园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300多吨,减排二氧化碳6100余吨,发电近140万度。
在全运场馆建筑、场馆供热和交通方面大量使用了新能源。比赛期间,200多辆混合动力客车的电池组,使用镍氢电池,大大节约了能源的消耗。与同样规格型号的常规动力城市车辆相比可实现节能25%。
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无疑是济南新能源发展的重头戏。济南市已出台相关方案,鼓励具备条件的轿车、客车企业引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打造具有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根据计划,济南将重点支持宝雅新能源汽车在出口加工区建立生产中心,形成年产5万辆外销电动汽车的规模;在高新区建成集研发、生产、配套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园区,形成年产10万辆、配套能力15万辆的规模。此外,以山东宝雅电动汽车项目为依托,加快以氢能源为主的燃料电池生产项目建设。到2011年,氢能燃料电池生产规模达到15万台(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
据济南市科技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济南已经在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推广利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能源。其中太阳能是新能源利用的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济南太阳能产业的蓝图也随之呼之欲出。未来的济南将形成东部片区、商河、章丘三大太阳能产业基地,分别以不同企业为龙头。此外,还将围绕太阳能做好与之相关的产业链。
通过开发利用新能源,2011年,济南将实现替代常规能源130万吨标准煤;新能源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建设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100个,城市光伏景观照明示范项目20个,届时,太阳能在城市建筑普及应用率达到50%-60%。
2012年前,济南市还将订购300辆新能源客车。
据济南市公交总公司一负责人透露,一辆新能源公交车一年能省油9万元。不仅耗油低,在尾气排放方面几乎达到了零污染,尾气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On January 27, China has released the Notice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Establishing the State Energy Resources Commission, and decided to establish the State Energy Resources Commission. With growing shortage of the main global energy represented by coal and oil, the establishment of SERC will raise the strategy level of China’s energy and will supply a good complement for traditional energ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new energy industry characterized by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friendliness, which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nergy shortage.
The new energy automobiles and solar energy undoubted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Jinan’s new energy. Jinan government has promulgated a related proposal to encourage the qualified companies dealing with cars and buses to introduce energy-conserving and new energy automobile production program, thus producing new energy automobiles of self-owned brands (mainly including completely motor-driven automobiles, gasoline-electric hybrid cars and fuel cell cars, etc.). According to the proposal, Jinan will give full support to the Baoya New Energy Vehicle to establish a production center in its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with the aim of achieving 50,000 motor-driven vehicles in its export sales. And a new energy vehicle park which has the ability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duction and auxiliaries will be built in the hi-tech zone with the capability of annual output of 100,000 and auxiliary parts for the output of 150,000. Besides, depending on Shandong Baoya motor-driven vehicle program, Jinan will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uel cell production program with hydrogen energy as its mainstay. By 2011, the hydrogen fuel cells’ output will reach 150,000 sets, achieving 1 billion yuan in its main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