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婴幼儿护理常识

时间:2023-09-24 10:56:27

导语:在婴幼儿护理常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婴幼儿护理常识

第1篇

今年是第XX个世界人口日,为促进家庭健康和谐,迎接党的十顺利召开,紧紧围绕“让家庭健康、和谐”这一活动主题,结合我办事处实际情况,安排布署,精心组织,策划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纪念“ 7.11 世界人口日”活动,为引导全社会支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帮助家庭创业,促进和谐家庭的发展,号召全民对家庭要“人人尽一份心、尽一份力,人人都有贡献”形成有利于家庭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现将 “ 7.11世界人口日”活动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我办事处制定了7月11日世界人口日宣传活动方案,对活动的具体任务及分工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借用辖区医疗部门的优势为本次世界人口日宣传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期间还利用人口学校等宣传服务阵地,广泛宣传计生法律法规、晚婚晚育、关爱女孩、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等知识。

二、具体活动实施

1、加大组宣传员培训力度。为了更好地完成宣传活动,深刻挖掘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的创新思想和业务能力,推动全办事处人口宣传工作整体上水平,我们联合辖区医疗部门组织各社区宣传员进行了主题知识培训, 此次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技术培训、家庭护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等相关生活知识,结合我办事处人口计生工作实际,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给基层提供更多的业务指导和帮助。

2、针对性地开展居民讲座、设立咨询台。我办事处联合各大医院的医务人员对老年人、新婚夫妇、0-3岁婴幼儿父母开展针对性的讲座,发放《保健护理常识》。深入到居民聚集的地方设立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护理、婴幼儿早期教育、药具等咨询台,社区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热情接待前来咨询的群众,提供义诊服务并回答她们有关生殖保健、家庭护理等方面的问题。

第2篇

一、什么是育婴师

育婴师主要是针对0~3岁婴儿提供服务和指导的新行业。育婴师的产生是填补了一个市场的断档,因为根据国家制定的学前教育条例,把原来3~6岁的学前教育专业扩大到了0~6岁,所以针对0~3岁婴儿阶段的培育教育的需求,育婴师职业就出现了。

育婴师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的从业者大多都是有幼教、儿科、产科背景的。这些专业都与育婴专业联系紧密,实际上育婴师的知识构成主要就包括孕期的保养调理(产科)、临产分娩(产科)、婴儿保健喂养(儿科)、早期教育(幼教)等方面。如果有这些基础,培训、学习起来就容易一些。但是在学习要求上,育婴师不要求对专业知识有非常深刻的了解,而是要求有比较宽的知识面能够应对家长随时提出的各种问题和需求。

因为是新职业,又与家政服务和婴幼儿教育相互有联系,因此育婴师面对市场的定位是家庭服务,介于家政服务和婴幼儿教师之间,略高于传统的家政服务,低于专业教师水平。初级的育婴师的收入应该和月嫂家政服务员持平,而高级育婴师可以达到相当于教授级的待遇。

二、育婴师的培训与认证

为了进一步推进国家就业准入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渐实现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2002年7月开始就聘请国内婴幼儿教育、心理、营养、健康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在借鉴国外婴幼儿早期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育婴员国家职业标准》,编写了《育婴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推出了育婴职业培训与认证体系,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考试、统一颁发证书,对从事0~3岁婴儿生活照料、护理和教育的人员和后备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试认证。

在《育婴员国家职业标准》中,首次将育婴员的职业定义为:主要从事0~3岁婴儿生活照料、护理和教育的工作人员。并对育婴师的职业活动、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都做出明确的规定。《育婴员国家职业标准》还将从事0~3岁婴儿生活照料、护理和教育的人员划分为3个等级,即育婴员(国家职业资格五级)、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使育婴师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职业。

育婴师的主要职责是育人,既不同于保姆,也不同于保育员。必须经过若干标准学时的培训,全面掌握0~3岁婴儿的生理、心理生长发育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婴儿的言行、思维和情感方式,懂得如何与婴儿相处和沟通的技巧,能够适时地开发婴儿的自身潜能。在参加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育婴职业培训主要分为生活照料、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和教育三个部分。育婴职业工作者经过专业培训和训练,将根据0~3岁婴儿生理、心理发育特点,采用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婴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高质量的服务。

三、育婴师必备的知识

作为育婴师需要了解幼儿教育知识、幼儿心理学知识、医疗保健知识、运动学知识、饮食营养等,但是并不要求掌握很深。

从育婴员、育婴师到高级育婴师,级别越高相应要求掌握的知识自然也越多。比如说对孩子眼睛功能的训练,通过调动眼睛周围所有的肌肉,上看,需要什么样的速度,下看、左看、右看等,根据设计的生活化的动作,让宝宝在玩耍中得到相应的锻炼。经常训练,宝宝的眼睛就明亮有神,注意力集中,也善于通过眼睛感受别人的心情。通过逗孩子大笑,以调动其面部表情,给人亲切柔和的感觉,一般来说,爱笑的孩子心态也比较开朗。

1岁半至2岁时是孩子基本性格的发展期,育婴师在这个时期要将孩子身上发现的问题在尚未形成积淀之时各个击破,把影响孩子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现在有很多孩子,甚至到了成年,会出现一些极端行为,与早年胎儿妊娠期、婴幼期的养育过程有关。作为育婴师就需要有这种挑战精神,因为这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全新的、未知的空间。

四、育婴师必备的心理素质

0~3婴幼儿的教育可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一阶段孩子的变化是以“月”计算的,仅仅吃好、喝好、睡好还远远不够。一个合格的育婴师除了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与耐心、幼师般的“说唱弹跳画”技能,还须深入学习婴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并掌握相当的医学常识。

爱心是从事这一职业的前提,一种职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有热情去工作,去指导家长从科学、适度的角度去爱孩子,既不能溺爱,也不能任其发展。孩子很小,很多心理活动不能表达出来,要有耐心,通过相应的锻炼,如亲子操等活动,帮助孩子表达。

第3篇

产后访视是妇幼保健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孕产妇系统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产前、产时保健服务的延续。通过产后访视,指导产妇做好产后保健和婴儿保健。在产后访视过程中能发现产褥期存在的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对产妇进行产褥期保健常识的宣传和教育,有利于产妇的身心恢复和婴儿的健康成长。

1资料与方法

2010年四季度~2011年三季度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范围的产妇513例,按照孕产妇系统管理要求进行产后访视。其中第一胎353例(69%),第二胎160例(31%),阴道分娩283例(55%),剖宫产230例(45%),平均年龄28周岁。

1.1人员素质要求:从事产后访视的妇保、儿保人员应具备独立的工作能力、精湛的业务技能、优良的服务态度以及丰富的健康教育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2产后访视时间安排:按照孕产妇系统管理要求,在产后3-7天、14天、28天各进行一次免费访视。

1.3产后访视内容:①产妇方面:了解产后一般情况。做好母乳喂养指导,产妇饮食与活动指导,恶露观察指导,伤口护理、护理,指导如何测量体温,如何观察产后并发症等问题,指导产妇开展产后锻炼,做到劳逸结合。但6周内应避免重体力活动及久蹲,以防止子宫脱垂,指导哺乳期如何采取避孕措施等。②新生儿护理方面:指导产妇进行正确母乳喂养,指导产妇以及新生儿沐浴、抚触等技巧,并告知及时进行预防接种,培养其科学育儿观念。

2产后访视在产褥期保健中的作用

2.1产后访视时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方法的指导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产后访视人员通过访谈,了解母乳喂养不成功的原因并开展技术指导。针对乳汁量少的产妇告知要多食汤水,增加吸吮次数,吸吮时衔接要紧密;针对皲裂、疼痛等原因,教会产妇保护的方法,并对少数内陷者予以纠正;对发生刺痛者,告知要及时排空,并教会产妇挤奶的方法,以及宣传多哺乳姿势有助于的排空。通过认真宣教和实际操作,让人们逐渐认识和接受母乳喂养,促进了4-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的提高。

2.2指导产褥期保健促进母亲产后康复:产褥期容易发生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恶露异常、伤口愈合差等问题,通过产后访视帮助产妇及家属认识疾病,及早发现产褥期影响母亲身体的健康问题,给予早期处理。

2.3指导新生儿护理,预防新生儿疾病发生:教会家属新生儿脐带护理的方法,帮助观察和判别新生儿黄疸,对新生儿湿疹、呕吐、尿布皮炎、脐带异常等问题作出医学指导,有助于预防新生儿疾病的发生。

2.4纠正传统的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产后访视可帮助产妇建立科学营养观和正确育儿观,纠正月子期间不洗头、不洗澡、不刷牙的传统习俗,除了宣传多进食汤水类富含蛋白质类食物外,还告诉产妇月子期间要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类食物,做到饮食多样,营养均衡。

3讨论

产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访视人员的服务态度非常重要,取得产妇及家属的信任是成功产后访视的第一步。对陌生人心存戒备是人性的本能,访视人员展现笑容通常会让服务对象更容易接受。拥有专业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更能获取产妇的信任。

在作产后访视前要对访视内容作一个计划,在访视时对访视内容作简短的记录,避免遗漏一部分访视内容。对于传统不良健康习俗类似于月子期间不刷牙的观点不纠正者,可采用一些牙科宣传资料或者牙模型来宣传不刷牙的危害。把产后访视的健康教育提升到健康促进的层面。

产后访视时要特别重视初产妇产后健康教育,初产妇对产褥期相关知识缺乏,沿用传统坐月子方法使产后并发症发生率高。通过产后访视健康教育可普及科学卫生保健知识,使产妇走出传统坐月子的误区。同时提高了产妇自我护理技能,降低了产后并发症。

3次不同时间的产后访视内容有所侧重:对第一次重点了解产后一般情况、恶露观察指导、母乳喂养指导,第二次重点了解产妇伤口愈合情况、新生儿黄疸消退情况及脐部护理指导,第三次重点了解产妇恶露持续情况、新生儿体重增长情况、预防接种及儿童系统管理宣教。

产后访视是孕期、产时保健的延续,更是孕产妇保健与婴幼儿保健的过渡。通过产后访视建立联系卡,介绍产妇、新生儿42天检查,并指导婴幼儿4∶2∶1体检和预防接种的程序,提高了婴幼儿系统管理率和预防接种率。 参考文献

[1]贺荣.产后访视在妇幼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0):1591

[2]张艳玲.产后访视在产褥期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0):376

[3]李春梅.产后访视-社区医疗保健的重要一环[J].医学信息,2011,24(5):2717

第4篇

关键词:急性 坏死性小肠炎患儿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7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58-02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似与肠道非特异性感染及机体过敏反应有关。目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有增加趋势,其致病因素主要为肠道内细菌的作用,其次与缺氧缺血,红细胞增多症等历致肠教脂缺氧、缺血性损伤以及与肠道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等曲解物产生的发酵、产酸、产气作用等有关。多发生于空肠和回肠部位,受原肠管扩张,呈暗红色或紫红色,与正常肠段分界清楚,肠管多积气,有血性内容物肠壁增淳,肠膜表面有散在性坏死灶,脱落后形成浅表性溃疡,严重者可引起肠穿孔。

治疗要点禁食、胃肠减压、减轻消化道负担并促其功能恢复补充液体,维持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如出现肠穿孔、大量出血时等,应即时手术治疗。

1 护理评估

1.1 健康史。引起本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肠内存在某些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其中以c型产气英膜梭状杆菌B毒紊可能性较大。实验中将此菌苗液注入脉鼠小肠,可使其肠道发生出血性病变而死亡。

(2)患儿胰蛋白酶活性降低,上述B毒素可被肠内胰蛋白酶水解而失去致病作用。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良或经常食用玉米、甘薯等含丰富胰蛋白药抑制物的食物,均可使肠内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致使患儿易发病。

1.2 身体状况。

(1)一般症状。起病急,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腹胀、腹泻、便血和毒血症等。常以腹痛开始,逐渐加重,呈持续性钝病伴不同程度阵发性加剧,早期以上腹部及破周疼痛明显,之后常涉及全腹。早期腹痛部位常与病变部位和范围相符。发病不久即开始腹泻,便血次数不定,每天2―3次至数十次不等。初为黄色稀便,少量汁液,黄脓,无里急后重,以后转为血便,呈暗红色糊状,或呈赤豆样血水便,有时可见灰白色坏死物质,有特殊腥味,血量多少不一。腹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开始吐出胃内容物及黄色胆汁,以后呈咖啡样物,或有蛔虫。由于大量的液体和血液渗人肠腔和腹腔,可导致脱水,血容量减少,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

(2)全身症状。发病早期即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毒血症症状,如寒战、高热、疲倦、嗜睡、面色发灰、食欲不振等。病情轻重不一,重者病情发展迅速,常于起病后1―3天病情突然恶化,出现严重中毒症状或休克。可伴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败血症,少数病例可在血使出现前即发生中毒性休克。

(3)腹部体征:早期或轻症病儿腹部稍胀,柔软,可有轻压痛,但无固定性压痛点、以后腹胀加重,可出现固定性压痛,早期由于炎症刺激引起肠痉挛,肠鸣音亢进。晚期肠壁肌层坏死出血,肠管运动功能障碍引起肠麻痹,肠鸣音逐渐减弱或消失;当肠管坏死累及浆胺或肠穿孔时,出现局部性或弥漫性腹膜炎症状.可表现为腹胀、胺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等。

(4)婴幼儿坏死性肠炎的特点:症状多不典型,易误诊。病初是烦躁、呕吐、腹胀、蛋花样腹泻,伴明显的中毒症状,并易发生广泛性肠坏死,腹膜炎和中毒性休克。

1.3 心理、社会资料。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婴幼儿病情较重,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家长缺乏儿童卫生保健常识,忽视及时就诊而延误治疗;重症病儿的表现可引起家长情绪紧张;疾病恢复期要严格控制食物的质与量,既要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又不能增加肠道的负担。

1.4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液检查:白细胞质总数和中性细胞增多,并有核左移,常有中毒颗粒出现。

(2)大便检查:外观呈红色糊状、赤豆汤样或血水便,有腥臭味;隐血试验呈强阳性。镜下可见大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可见较多的革兰阳性粗短杆菌,厌氧茵培养多数分离出产气肠杆菌。

(3)X线检查:可见小肠呈局限性扩张胀充气,肠间隙增宽联膜皱招变粗或见病变肠管僵直,肠腔内有多个液平面。部分病例呈机械性肠梗阻表现,也有呈麻痹型胀气者,有时可见到由于大段肠管坏死形成的一堆致密阴影,尤以新生儿和婴幼儿多见。

2 护理措施

2.1 缓解腹胀、腹痛、控制腹泻。

(1)立即禁食,7―14天,至腹胀消失、大便隐血转阴、临床症状好转后试行进食,由流质开始,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新生儿患儿恢复喂养应从水开始,再用稀释的奶,以后逐渐增加奶量和浓度。在禁食和调整饮食期间继续观察腹部和大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和医生联系。

(2)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3)腹胀明显者应立即行胃肠减压并做好胃肠减压的护理,观察腹胀消退情况及引流物色、质、量,做好口腔护理。

(4)安排舒适的环境,给予抚慰等支持性护理活动。

2.2 补充体液、维持营养。禁食期间应静脉补液,以保证患儿液体与营养的需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3 密切观察病情。

(1)仔细观察、记录大便的次数、性质、颜色及量,解大便变化过程。及时正确留取大便标本送检。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并涂油膏,减少大便对皮肤的刺激,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卫生。

(2)观察呕吐情况,思儿予以右侧卧位或将其头转向一侧,如患儿呕吐,及时清除呕吐物,记录呕吐时间以及呕吐物的色、质和量。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若病儿出现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末梢循环衰竭等,提示中毒性休克,应立即通知医生组织抢救。

(4)观察腹痛、腹胀等情况,若病儿出现肠穿孔、腹膜炎等,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或提前做好手术治疗的准备。

2.4 健康教育。帮助家长掌握有关饮食控制、皮肤和口腔卫生等护理知识,并使患儿和家长对病情有一定的了解,在治疗和护理中,取得他们的理解、配合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程敏.急性坏死性肠炎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10)

第5篇

摘 要 目的:手足口病护理人员服务的群体比较特殊,护理人员不但要辅助医生做好手足口病患儿机体上的医治工作,还要做好手足口病患儿的心理恢复和治疗工作。方法:在工作中充分考虑手足口病患儿家属的情感和需求。结果:优秀的手足口病护理人员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相当的综合素质。结论:护理人员过硬的素质、有效的医患沟通方式;温馨的医疗环境、家庭关怀护理模式,所有的工作都是以患儿受益为目的。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护理工作 专业素质 综合素质 素质培养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具有鲜明的专科性和特殊性。由于其年龄的特殊性,加之生理、心理、病理的特殊性,所以对护士在专业素质、自身修养、责任心、沟通艺术等方面的要求就格外高[1]。

热爱本职工作,为患儿着想

由于是儿童,液体量少而组数多,许多药计量难算;婴幼儿好动,液体渗漏多,工作量大而繁锁,从上班忙到下班,甚至所有护理记录下班时都没来得及写。这样,护士就产生不满情绪,有时还要受家属的气。这时,如果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就会产生消极应付的想法,觉得工作永远也没可能干完、干好,只要当班时没出问题就算了。针对这种情况,护士首先要有热爱儿童护理事业,要有坚定的敬业精神,只要从内心热爱儿童护理事业,才不会因工作繁琐而厌倦;才能有利于患儿的治疗和护理;才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健康教育中护士的责任

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是手足口病患儿与患儿父母。儿童保健常识及疾病知识、日常生活护理措施、疾病预防及护理措施是健康教育范围。护士必须掌握的原则是手足口病患儿健康教育是否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心理特点。

我国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多半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家长也缺乏相应的医疗护理知识,在突发疾病的时候往往表现的非常紧张并且容易错误描述病情或者是夸大病情,因此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那就是如何安抚患儿家长的紧张情绪和如何甄别患儿家长对于孩子病情描述的真伪[2]。由于父母是未成年儿童的看护者,如何正确地养育孩子,减少疾病对孩子生理性的伤害,尤其是急性病的预防及家庭护理等,家长也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所以,护士要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理解家属,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

若输液时,一针没扎到血管,患儿家属就认为你是不负责任,不当一回事,在练手艺。这时,我们首先要保持平和心态,多换位思考,考虑家长的心情,要采取宽容与忍耐。要做好解释及安慰工作,要多说“对不起”。使家属也能理解护理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或过激行为的发生,树立起与家长一起执行护理活动的观念,主动向患儿家长说明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预后等情况。

教会家长观察病情和一些必要的护理技能(如口腔护理时,要告诉家长婴幼儿喂奶后少量多次喂水,在口腔黏膜破溃处给予西瓜霜喷剂,每次涂药后15~30分钟后才能进食或饮水,以保证药物充分吸收;皮肤护理时要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干燥,衣服要宽大、柔软,减少对皮肝的各种刺激等)、保健知识、帮助家长调节心理状态,消除不良行为和情绪。护士必须成为患儿家庭的维护者和支持者。

护士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

手足口病患儿护理工作具有技术性强、医院感染控制要求高、无菌操作要求严格等特点,在手足口病房工作的护士除了树立牢固的护理专业思想、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外,还要有过硬的“一针见血”的穿刺技术。这就要求我们护士下苦功夫,勤学苦练,多总结多摸索。“熟能生巧”的道理在这里得以体现。因为患儿都是父母的心头肉,若能做到“一针见血”,许多护理纠纷就可以避免,护理工作也容易多了,轻松多了。

护理工作有关的法律规定要熟悉

现在全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在医疗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涉及法律的事件发生,投诉和付诸法律的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手足口病护理工作因其护理对象的特殊性,如何防范医疗纠纷,避免违法违章行为,已成为手足口病护理工作人员的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患儿的知情同意权、隐私保密权《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33条规定:“医疗机构实行手术、特殊检查或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的同意,并应当取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因此,护士进行任何护理操作前,一定要告知患儿及家属,征得同意。《护士管理办法》第24条规定:“护士在执业中得悉就医者的隐私,不得泄露,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护理人员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常常会涉及一些患儿的隐私,要避免侵犯了患儿的隐私保密权。

患儿的住院病历是一份非常严肃的法律文件,而护理记录则是病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包括体温单、护士执行医嘱的记录、危重患儿的监护记录、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和护理评价等护理专业性记录。其书写要客观真实、也要及时、准确、和完整,在护理工作结束之后,它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3]。也是医生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所以,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护理规程,及时做好护理记录,尽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宋吉梅.浅谈儿科护理工作之重点[J].中国保健营养杂志,2012,(10).

第6篇

婴幼儿皮肤柔嫩,新陈代谢又十分旺盛,汗液及其他排泄物容易蓄积,因此洗澡是婴幼儿护理的重要内容。

所有妈妈都要掌握的洗浴常识

洗澡温度:适合婴儿的洗澡水温度,夏天是38~39℃,冬天是40~41℃。

洗澡时间:安排在喂奶前1~2小时,以免吐奶。每次不超过10分钟。

婴儿皂的选择:应以油性较大、碱性小、刺激性小的婴儿专用皂为好。

清洗鼻子和耳朵:只清洗你看得到的地方,而不要试着去擦里面。

为女婴清洗:绝不要分开女婴的去清洗里面,否则会妨碍可杀灭细菌的黏液流出。清洗外阴时应由前往后清洗,这样可预防来自的细菌蔓延至阴道引起感染。

为男婴清洗:绝不要把男婴的包皮往上推以清洗里面,这样易撕伤或损伤包皮。

婴儿脐带残端清洗:将棉花用酒精浸湿,仔细清洗脐带残端周围皮肤的皱褶。然后用干净的棉花蘸上爽身粉,将残端弄干爽。

婴儿屁股清洗:每次使用一团棉花或是一块纱布,洗后要在温水中浸泡,彻底地清洗干净。

出现6大皮肤不适,如何洗护

当宝宝出现皮肤不适时,洗浴护肤又将如何进行呢?

不适1:湿疹

婴儿湿疹俗称“奶癣”、“胎疮”,是婴儿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疾病。

症状:湿疹临床表现为红斑、丘疹、糜烂、渗液、结痂,伴有瘙痒,常因抓挠而引起感染。多发于1~6个月的婴儿,且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起病之初,皮疹多见于额部、双颊、头顶部,以后逐渐蔓延至颈、肩、背、臀、四肢等处,甚至泛发至全身。初起时,通常为散发或群集的小红丘疹或红斑,之后慢慢增多,并伴有小水疱、黄白色鳞屑及痂皮,有时会有渗液、糜烂及继发感染。通常表现为患儿焦躁不适、瘙痒,以致影响饮食和睡眠。

洗浴方法:

1.患湿疹的婴幼儿不要洗澡过勤,隔日1次即可。

2.当湿疹合成片状,并有分泌物时,切勿洗患处,以免引起感染、发烧。

3.洗澡水温不要过热,避免接触香皂和其他刺激性物品。

4.对湿疹已结痂的婴幼儿,可涂抹婴儿润精油,使痂皮逐渐软化。注意千万不要用手揭去痂皮,应让痂皮自然脱落。

护肤方法:

1.婴幼儿患有湿疹有时会奇痒,使得患儿会不由自主地去抓,造成睡眠不安,因此给宝宝创造一个好的睡眠环境尤其重要。

2.如果患儿去抓湿疹部位的话,家人或护理人员要将患儿的指甲剪短,防止抓伤面部,也可以戴小布手套。

3.要避免患儿哭闹不休,以至湿疹加重。可以给患儿适当的抚摸,安抚患儿情绪。

4.患儿的生活环境要保持清洁,枕巾、被单要经常换洗,睡觉前要擦地,开窗通风20分钟后再入睡。

5.生活环境中要做到尽量减少与过敏源的接触,如花粉、尘埃、蜡、霉菌、真菌,尽量不要铺地毯及养宠物。

6.湿疹严重的患儿应避免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为防止汗液刺激,衣被不可过厚,穿过的衣服和尿布需先用清水洗净,再用阳光照射后才可以二次使用。

不适2:皮肤过敏

症状:很多妈妈很难区分过敏性皮肤病和湿疹。当宝宝的湿疹反复出现,出现部位比较固定,爸爸妈妈的皮肤也比较敏感,就应怀疑宝宝可能是得了过敏性皮肤病。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切勿自行购买药膏涂抹,有些药膏含有激素,对宝宝的皮肤伤害很大。

洗浴方法:

1.给婴儿特别是刚出生头一个月内的新生儿,洗澡时建议除使用少量沐浴用品外,其他护肤品尽量不用。沐浴用品的量要严格按照说明书,宜少不宜多,并且不能直接涂在宝宝身上或小毛巾上,正确的做法是直接滴入备好的清水中,稀释了再用。绵羊油或绵羊乳液也要避免使用。

2.很多家长给宝宝洗完澡或换尿布时喜欢扑些爽身粉,这样做反而污染了皮肤。不少家长夏天给宝宝洗澡时喜欢在水里洒些花露水,甚至洗完还给宝宝抹在身上防蚊虫,这种做法也不妥。因为多数花露水都含酒精,更容易带走宝宝皮肤上的水分,甚至还可引起过敏。最安全的办法是煮些金银花水稀释了给宝宝洗澡。另外,含有酒精成分的湿纸巾也要尽量少给宝宝用。

护肤方法

1.宝宝皮肤过要和衣服的材料及洗涤剂有关。建议爸妈给宝宝买棉质衣服,新买的衣服触感比较硬,应洗涤一次以后再给宝宝穿。洗衣粉最好选择“界面活性剂”含量少的。外衣和被褥要保持干爽,在阳光好的时候经常晾晒。当大人们抱着宝宝时,宝宝的皮肤会和大人们的衣服发生摩擦。化纤面料刺激性较大,毛衣也容易引起宝宝的皮肤反应,这些小细节爸妈也要留心。

2.爸妈要注意保持房间的清洁,房间角落、柜子底下、床下这些容易积灰尘的地方,尤其注意打扫干净。

3.过敏体质的宝宝在饮食上尽量避免食用海鱼、海虾、河蟹等含大量异体蛋白的食物,进食应该清淡而富有营养,多吃新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不吃或少吃油腻、过甜食品等。

4.春天带宝宝出门玩时,尽量远离花丛,少接触人群及小动物。新装修的房子也少去,油漆、涂料等也是引起宝宝皮肤过敏的原因之一。

不适3:皮肤瘙痒

症状:皮肤瘙痒是一种引起搔抓欲望或搔抓反射的常见感觉。宝宝皮肤瘙痒有很多原因,最常见的就是过敏,辅食、护肤品、玩具和衣物等都有可能成为过敏原,宝宝肌肤过于干燥也会引起瘙痒。

洗浴方法:

1.水温要适中,以33℃~40℃为佳,越快洗完越好。

2.冬天较少流汗的时候,多选择腋下、手脚等部位清洗即可;不可用毛巾、刷子或海绵搓洗宝宝皮肤。

护肤方法:

1.爸妈可尝试用冰袋隔着干布帮宝宝冰敷,或是轻轻拍打瘙痒部位。急性反复发作的湿疹或有抓伤的皮炎,还应考虑是否有皮肤感染的可能性,建议带宝宝去医院检查。

2.灰尘和尘螨是最常见的过敏原,也是引起宝宝皮肤瘙痒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家中最好不要用地毯,尽量用皮质、木质的家具;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减少灰尘,室温最好保持25℃~28℃左右,起居室内湿度也应维持在30%~60%之间。让宝宝远离绒毛玩具、家中宠物、二手烟,同时清洁剂、洗衣粉、消毒水等化学物质,也不可与宝宝的肌肤直接接触。

3.有些食物会加重皮肤瘙痒的感觉,如禽蛋、海鲜、香菇、竹笋等。爸妈应长时间观察,避免宝宝把食物留在嘴巴四周,以减少刺激。

不适4:皮肤粗糙

症状:3岁以下的婴幼儿,每年冬春季宝宝皮脂腺分泌少,出汗也少,若不加以适当的保护,宝宝的皮肤容易失水、干燥、起皱、脱屑、发红,特别是脸和小手背。

洗浴方法:冬季为宝宝洗澡不可太勤,水不可过烫,使用专用浴液或者什么都不用。洗浴后可擦些油保湿。

护肤方法:

1.给孩子补足水分。给孩子喝白开水,不喜欢喝白开水可以选用水果汁或菜汁,不可用糖水或者饮料代替。

2.多给宝宝吃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因为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皮肤会变得干燥。禽蛋、猪肝、鱼肝油、黄豆、花生等食物是上选,其中含维生素A最高的是胡萝卜。

3.保持室内合理的湿度,在空调房里放上一盆清水,必要时使用加湿器。

4.出门时尽量避免让孩子的皮肤暴露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

5.每次给宝宝洗过手脸后,一定要为宝宝涂上润肤油。宝宝若常流口水,要勤替宝宝抹净面颊,再涂润肤油。

6.选用婴儿润肤品润肤时,霜比油效果好。洗完澡趁着宝宝皮肤水分还没有散发掉就抹上一层润肤霜。

7.许多宝宝喜欢舔嘴唇,使唇部水分蒸发速度加快,显得干涩甚至脱皮。应该准备一支宝宝专用的润唇膏,每次饭后帮宝宝擦净嘴巴涂一次,临睡前再涂一次。

不适5:尿布疹

症状:尿布疹常发生于宝宝周围、臀部、及外生殖器,甚至可蔓延到会阴及大腿外侧。尿布疹初期,宝宝的患病部位发红,继而出现红点,直至鲜红色红斑,会红肿,慢慢融合成片。严重时会出现丘疹、水泡甚至糜烂。

洗浴方法: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并用柔软的小毛巾吸干,然后涂上薄薄一层植物油或清鱼肝油。

护肤方法:

1.选用质地柔软、吸水性强、透气性好的尿布,尿布和尿布垫应经常消毒,在日光下翻晒。不要用含有芳香成分的洗涤剂清洗宝宝的尿布,也不要使用柔顺剂。

2.及时更换尿布,保持宝宝臀部干燥。不要在宝宝尿布下加用橡胶布、油布或塑料布,以免宝宝臀部长期处于湿热状态。尿裤不要系得太紧。

3.每天应让小屁股有一定时间接触空气和阳光。

4.若臀部出现红疹和水泡,可用3%~5%鞣酸软膏局部涂抹;如皮肤已溃破,可涂氧化锌油膏;局部有大片糜烂或表皮剥落,可涂氧化锌糊剂;有继发感染,可用1:4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吸干后,涂以1~2%龙胆紫溶液。温度允许时,使皮疹处暴露于空气或阳光下2~3次/日,20~30分钟/次。

不适6:痱子

症状:长在不同部位、颜色不同的痱子需要区别处理:

白痱子:常见于新生儿,多发生于宝宝突然出大汗、穿戴过多、强烈日光曝晒或服用退热药以后。一般不痛不痒,无明显不适,一二天后可自行吸收,留下少许白色糠状鳞屑。一般不须特殊处理。

红痱子:表现为成批出现散发或融合成片的针头大小密集的丘疹或丘疱疹,有轻度红晕、轻微烧灼及刺痒感。

浓痱子:常发生于皱襞部位,如四肢屈侧和,小儿头颈部也常见。

洗浴方法:每日为宝宝洗一二次澡。水温以38~42℃为宜,洗澡时可加入“十滴水”,一般5升的洗澡水配上半瓶十滴水即可,不要使用香皂、浴液等。洗澡后不建议涂抹爽身粉,以免堵塞汗腺,导致宝宝出汗不畅引发痱子。

护肤方法:

1.勤剪指甲,保持双手干净,以免因痱子瘙痒抓挠皮肤引起细菌感染。

2.保持环境凉爽,看到孩子大汗淋漓应及时擦干汗水,不要用凉毛巾擦拭。

第7篇

1专业认知见习

学生在二年级学完基础课之后,利用暑期1周~2周的时间,由《儿科护理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诊所、综合性医院的儿科病房、儿童医院专科病房,在临床见习中,学生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患儿,在每个患儿身上可能会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和教师讲解,了解临床实践中患儿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患沟通等内容。通过见习,使学生对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任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儿科护理的相关产业链条进行参观,访问行业内的相关机构,如儿童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儿科病房、婴幼儿早教中心、婴幼儿抚触中心、婴幼儿游泳馆、婴幼儿医药专柜等。

2课程实训实习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相关的实践技能。如儿科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小儿体格生长测量技法等内容,具体实践教学内容有:换尿布法和约束法;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法;小儿常用体格发育指标的测量法;保温箱使用法;小儿沐浴法;蓝光箱使用法;婴儿抚触法等。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以上实践教学技能,建设设施设备齐全的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就显得尤为必要。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应设备精良,环境仿真,为学生提高儿科实践技能提供有力保证。实训室内应设有模拟婴儿病房、母婴同室、婴儿洗浴室等单元,应引进现在医院内重要设备,如婴儿蓝光箱、婴儿保暖箱、新生儿电子秤、普通婴儿护理模型、小儿重症监护模型、高级智能小儿模拟人等,以覆盖儿科护理学所有实践技能基本操作单元。

3校外实习基地见习

在完成《儿科护理学》校内理论教学和实验室实训教学任务后,学校选择寒暑假期,将学生集中安排至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儿科病房或儿童医院的相关专科病房,进行1个月的由带教老师指导下的见习。儿科见习是对儿科理论学习阶段的知识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儿科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学生熟悉儿科护理理论、进行儿科护理实操前的一次绝佳锻炼机会。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见习,使学生理解儿科护士职责,熟悉儿科工作环境,加深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解,学习到新的实用操作技能,理解儿科护士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学会护患沟通和交流,培养护士职业道德,学习医护常识。通过科室带教老师的教导,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如特殊的护理人群、特殊的治疗护理原则、特殊的护患关系。通过实习基地见习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熟悉掌握整体护理的概念和实践方法。

4毕业综合实习

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在大四将进行毕业综合实习。在综合实习环节,学生将进行转科实习。儿科护理教师可结合临床带教老师,将实习学生分成3人或4人一组,除了进行顶岗实习以外,还要求学生针对儿科专科病房患儿的特点、病患类型,设置营养紊乱性疾病患儿护理、新生儿疾病患儿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患儿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护理、血液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结缔组织疾病患儿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护理、内分泌及遗传性疾病患儿护理等若干专题,让每组学生带着专题进行访谈、调研、观察,结合医嘱和病例,进行分析,编写相关专题的护理报告。使学生熟悉各类系统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提高临床对儿科专科疾病护理观察及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儿科专科护理人才打下基础。

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1有利于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践的不足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更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以往理论实践教学分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理论时感觉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临床实习时理论都忘得差不多了,很难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理论学习之前和讲的过程中穿插见习,讲完所有理论后再实习,可以使学生及早接触实践,能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不能解决的还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或找老师请教,使学习变成主动,大大提高枯燥的专科理论的学习效率;另外,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使学生具有在医疗机构这个小型社会中学会与人沟通及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是老师在课堂上所不能传授的。

2有利于学生掌握儿科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衔接,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实践所学的基本技能。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这种能力了来自于反复实践。在实验室,学生面对的是模拟人,但在临床儿科的各类临床见习实习中,面对的是真实的患儿,这些患儿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问题,需要实施很多种针对性的护理操作。学生通过反复的观摩,强化理解了儿科专科护理操作的程序与要点,体会儿科护理临床实践中操作的重难点,能够初步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独立当班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学生形成儿科护理学专科批判性思维方式

随着儿科护理学专科的发展,当代对儿科专科临床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理论素质高、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学历儿科护理专科临床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成为儿科专科护理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运用护理程序为患儿实施整体化护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护理措施,为患儿这一特殊群体实施个性化护理,在不断实践中培养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见习后书写见习报告,实习后书写专题疾病护理报告,积累和分享临床经验,建立自信,培养儿科专科护理认知、自我监控能力和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护理学科价值观,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对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感性认识。通过该教学模式,学生能直接、真实地与患儿接触,面对患儿的喜怒哀乐能感同身受,容易产生对病人的同情心、义务心、责任心。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对同一个护理操作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再加上大多患儿年龄比较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护士需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心理,具备儿科护理学相关学科知识,才能与之有效沟通,完成护理实践或操作。学生在此实践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激发获取儿科护理学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为患儿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儿科学科的专科知识的重要性,而且感受儿科护士工作的价值。提高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增强职业自豪感,有利于专业思想的形成,从而大大激发学生主动索取儿科护理学专科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总结

第8篇

小儿静脉输液最常选用的穿刺部位为头皮、手或足背部的静脉。小儿自制力差,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基本上不能按需要制动,且婴幼儿血管腔细小、管壁薄,患病时血流缓慢,以及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的输注等因素致药液渗漏至皮下,易引起局部组织水肿、疼痛,严重者可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笔者从输液渗漏的预防措施和发生渗漏后的处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 输液渗漏的预防措施

1.1 加强宣教 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输液常识如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以配合工作。输液过程中患儿因疾病不适、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对输液穿刺的恐惧等通常哭闹、挣扎不止,家长要加强看护,护士应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导,掌握正确的抱姿,防止患儿抓脱或触碰到衣物、枕头等,特别是在处理患儿大小便时更要防止无意碰撞、牵扯引起渗漏。

1.2 选择合适的血管和穿刺部位 合理使用和保护静脉,头皮输液时尽可能选择头部正中及前额,使用颞浅静脉时尽量靠近头顶处,避免两侧和耳后等部位。选择粗直的血管进行穿刺,较大患儿行手足部位穿刺时尽可能避开关节处,避免其活动时针尖损伤血管壁。如输液时间超过3天者应用静脉留置针,可有效保护血管,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恐惧感,减少输液渗漏的发生。

1.3 选择型号合适的头皮针 根据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血管粗细等因素选择型号合适的头皮针,在保证输液速度、用药效果的情况下使用小号针头,可避免因针头斜面过长,部分未进入血管或刺破深侧血管壁而引起渗漏。

1.4 妥善固定穿刺部位 穿刺点用无菌敷贴固定后针翼用胶布交叉固定,头部静脉穿刺部位尽量剃尽毛发,以胶布环头1~2周,防止因出汗、活动等引起敷贴松动脱开。两侧及枕后有头发处将胶布对折,防止粘紧头发造成拔针困难。周围静脉穿刺部位如靠近关节处用夹板妥善固定,但要避免过紧引起患儿不适。

1.5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速度 熟悉各种药物的特性,对刺激性强的药物应注意使用粗直的血管,掌握合适的注入速度,特别是静脉推注时更应注意。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刺激性强的药物与一般液体间断输入,一般补液的速度适当加快,避免输液时间过长患儿烦躁引起渗漏。

1.6 其他 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加强巡视,发现有导致液体渗漏潜在因素及时处理。护士要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尽可能做到一针见血。

2 输液渗漏后的处理

2.1 发生输液渗漏后立即停止输液 拔针后多加按压。运用新的拔针方法,即拔针时用棉签沿穿刺处血管走向按压针眼,因穿刺时针头先进入皮肤再进入血管,两个针眼不在同一个点。

2.2 根据渗漏药物性质选择有效的处理措施

2.2.1 热敷 促进液体的吸取,主要用于血管收缩剂的渗漏,如多巴胺、阿拉明、肾上腺素、氯化钾等,可用湿热毛巾,温度不宜超过50 ℃。

2.2.2 冷敷 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如抗肿瘤药物、安定、红霉素等外渗时宜选用冷敷。使用冰帽和冷湿毛巾(两条毛巾置入冰箱,保持4 ℃左右)。

2.2.3 药物湿敷 硫酸镁湿敷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引起的外渗,对高渗液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可用654-2溶液湿敷。

2.2.4 中成药制剂 如意金黄散加蜂蜜、云南白药乙醇糊、红花醇、黄连、黄柏、3%硼酸等。

2.3 食物的临床应用 新鲜萝卜、马铃薯切成2 mm的薄片敷在渗漏部位,用胶布固定,消除水肿和防止组织坏死的效果很好。

2.4 水泡的处理 局部消毒后用5 ml注射器在水泡最底处进行抽吸,吸出渗液后,另取一5 ml注射器抽取1%碘伏注入水泡内,注入量以填满原水泡、局部无肿胀、无疼痛不适为宜。局部保持干燥,避免表皮擦落,修剪患儿指甲,必要时用手套或丝袜套住手,防止抓破引起感染。

第9篇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是通过运用输液器把血液、药液、营养液等液体物质直接注射到静脉中,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医疗手段。目的是将不宜口服或肌内注射的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并迅速发挥药果达到治疗目的。静脉注射是西方医学发展以来,一直都被患者和医护工作者认可,并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无论是常见疾病还是疑难杂症,无论是婴幼儿还是老弱妇孺,常见治疗给药基本都是通过静脉注射完成。但是,在临床治疗中,因为各种因素往往过于注重治疗效果和结果,忽视了静脉注射过程的临床护理。下面,本文将结合静脉注射临床护理中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浅析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应对措施。

1 强化静脉注射临床护理的重要意义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静脉注射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更是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程度。因此,强化静脉注射临床护理,对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挽救病人生命,减轻病人痛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1 强化静脉注射临床护理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强化静脉注射临床护理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宗旨的本质要求,是落实医改各项重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医院服务质量、惠及广大患者的有力措施。因此,要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充分认识加强静脉注射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转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夯实基础护理,丰富服务内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进医护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服务。

1.2强化静脉注射临床护理是规范护理操作技术的重要基础

静脉注射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也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其技术如何,直接关系到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改进服务态度的问题。特别对肥胖、休克、浮肿、小儿等病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是十分关键的。只有通过巩固日常操作技术,并熟练运用于临床操作,才能确保逐步实现护理操作的规范化,因此,规范护理操作技术必须强化静脉注射临床护理管理。

1.3强化静脉注射临床护理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逐步健全与完善,以及人们的医学常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病人与家属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患者及家属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越来越强。静脉注射是临床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与患者接触最密切,易引起纠纷、控诉。因此,强化静脉注射临床护理工作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优化护患关系,防范纠纷十分重要。在静脉注射临床护理工作中,必须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护患关系,确保有效防范护理纠纷。

2 常见静脉注射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静脉注射临床护理管理有待规范

随着国家一系列医护管理措施的出台和医疗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静脉注射的临床护理和管理还不是十分规范。虽然在护理操作技术中规定了一些静脉注射规范性的操作程序,但在实际临床工作和管理中,由于种种原因,静脉注射这一基本操作技术的管理尚不规范。

2.2 静脉注射护理人员操作技术有待提高。

静脉注射主要是通过静脉用药的途径,将药物快速输送到全身,以达到治疗疾病、抢救危重患者的目的,是护理人员主要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实际工作中,由于疏于对静脉注射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错误的存有“练多了就熟了”、“干多了就精了”等认识,致使一些静脉注射中“疑难杂症”的出现,即遇到身体状况较差的婴幼儿、老年人、肥胖症等时就“无从下手”了,或是制造“千疮百孔”后紧急求援“高手”的局面。

2.3 静脉注射临床护理服务意识有待增强。

实施静脉注射中由于医护人员直接接触患者,也使得这一阶段中成为抓好护患关系重要节点,静脉注射过程中的服务意识和质量将直接影响护患关系。有些护理人员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思想,在其当班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实施保护患者静脉、患者心理疏导等措施,只是一味的认为只要当班中没有出现护理差错就好,实施静脉注射过程中存在“那个血管好就扎那个”、“我打我的针,你住你的院”等错误思想,缺乏超前地服务意识。

3 改善静脉注射临床护理的应对措施

3.1 完善制度,进一步规范管理

要进一步加强护理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对护理管理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管理,完善任职标准,加强培训,创造宽松条件,加快培养一批业务精、善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建立健全制度管理机制,以完善的制度和措施规范护理操作行为。

3.2 强化操作技能培训,逐步提高护理操作技能

静脉注射基础护理对病人的康复、提高危重病人救治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过去的护理教育中静脉注射基础护理虽已得到了重视,但重视力度还不够,要大力加强对护理工作者静脉注射基础护理能力的教育培养,使她们能从思想上重视强化基础护理操作,从业务上胜任基础护理,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3.3 继续职业道德及服务理念教育

努力培养一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对工作具有高度责任心护理工作者队伍。要更新护理观念,改变护理教育模式。护理人员不仅必须具备本专业纵向知识结构,还要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即必须具备T型结构才能满足多元化护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立安 《静脉输液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年27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