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6:27
导语:在大学英语要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课程 教学质量 大学英语
2007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新《课程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并对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内容构成、计分体制和成绩报道方式进行了改革。然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制约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如课程目标定位不尽合理、师资培训不到位和学习策略运用缺失等等。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以便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研究命题。
一、课程目标与教学质量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或为course)一词,源于拉丁语“跑道”(currere),转化为教育术语后,其涵义为“学习者的路线”,与学习过程同义。人们习惯上认为只有按照一定的学科体系组织并用来使受教育者获得相应的知识体系的活动才是课程或课程教学。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课程是按照其教学内容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一级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目标可以是为进行更高级的学习做准备,取得从事某种或数种职业所需要的资格,或者只是为了增长知识及理解力。”由此可见,课程是为了一定教学目标,完成一定教学内容而组织的一组有序的教育活动。当前,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同时将四、六级考试中听力理解部分所占比例由原来的20%提高到35%,无疑是对“哑吧英语”、“聋子英语”的否定和抨击,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明智之举。不过,过分凸显交际教学法的作用和强调听说能力,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似有“矫枉过正”之嫌。众所周知,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听说技能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读写译,读写译三项技能是听说能力的基础;与此同时,语言知识、学习策略、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等因素是提高听说能力的保证,也是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因此,我们认为,应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通盘考虑,在加强听说技能的同时,重视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培养,避免出现“瞎子英语”,并注重和强调学生为主体、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以全面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学习策略与教学质量
新《课程要求》将大学英语课程定性为: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其中,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有效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的总称,它不仅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但是,目前有关学习策略的教学、运用与培训仍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融入到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框架中。笔者认为,学习策略的教学应结合教材的使用与完善。毕竟,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和依据,一套好的英语教材不仅包括丰富的语言知识,全面涉及西方人文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体育、艺术、生活风俗等多方面内容,兼顾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而且应该介绍学习策略相关知识,并将学习策略渗透于日常课程教学中。但是从现在普遍使用的几套大学英语教材来看,基本上没有介绍学习策略的选择与运用等知识,建议目前使用范围较大的几套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在修订时,补充有关学习策略,尤其是听力学习策略和口语学习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并辅之以配套的训练材料等内容,以适应新《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三、教师岗位聘任体制与教学质量
教师素质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前提和基础,而师资培训和岗位聘任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则是保障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近几年,随着高校连续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在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和授课教师数量没有成比例增加的情况下,供需矛盾日显突出。许多高校采取大班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人数少则五、六十人,多则八、九十人,甚至上百人。大班教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矛盾,但是无疑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压力,整天忙于教学,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进行职业培训、学术交流和进修深造。新《课程要求》提倡和鼓励教师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培训活动,合理安排教师进行学术休假和进修,促进教师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以便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且首次提出完善教师的聘任管理,确保生师比合理。除课堂教学之外,对面授辅导、网络指导和第二课堂指导的课时等应计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切实维护了教师的合法权益,从制度上能够保障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地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厅[2007]3号.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
[2]阳志清.外语学习效率模式理论框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
关键词:听说能力;以情景为主题;纠正语音;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56-01
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而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交流的工具,那么从语言的本能来看我们学它也主要是为了听说这个目的。
无论是从社会的发展要求还是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还是从语言本能来看,都要求我们大学英语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为重点。那么,要达到这个要求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所以接下来笔者就将这个问题进行浅析。
一、学习以课本为纲,所以我们要选定好听说教材
笔者认为在选定教材的时候要从这两点出发:1.听说教材中的词汇量应该是以初中和高中的为主,约占百分之八十五。从汉语这个语言听说发展的过程我们认识到,“听说”是先要能听能说,再通过学习到达会听会说。而目前对于我们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开始经历了不少,英语单词记了不少,可是大多数学生还没打到“能听能说”的起步要求,换句话说还没达到学以致用,所以这个时候要提高听说不是要再去记大量的单词,而是要把自己在小学、初中、高中学的所有单词用起来,发挥作用。2.教材应以生活情境为主题。为什么呢?因为语言出自环境中,在不同的环境中会用到不同的词汇。比如有的听说教材就比较好,目录中分别以人、家庭、餐饮、运动、休闲、学习等为主题。这种方式也便于词汇的归类,便于学习和掌握。
二、教材只是材料,有了材料还要求有好的“厨师”
这就要求我们大学听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敢于去听,敢于去说。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很好。1.为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添加第一个环节——纠正语音。语言交流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只有准确的信息输入才有准确的信息输出的可能。没有有准确的信息输入,就不可能会有准确的信息输出,可以说听是说的基础。而英语听说能力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最基本的是对语音、语调、用词、句式的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上。“听”的重点在于语音。只有准确掌握了语音,学生的“听”才能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已成为广大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的最大的障碍。纠正语音作为听说课的铺垫,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在现实条件下,很多大学生在大学之前忽视听说的学习,造成顽固的错误发音,对英语字母和单词有错误的认知。所以必须先把纠正语音添加到教学任务中来。教师可以在大学第一学期每次听说课堂上固定20-30分钟的时间,从基础语音开始,到连读、爆破以及英美式发音区别等等有计划地进行纠正训练。2.此外,听说课堂中说的内容设计也需要大学英语教师谨慎思考和设置。学习和讨论的话题要考虑大学生的兴趣和阅历,选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题目,使说的内容言之有物;也可以结合听的内容作适当的延伸和扩展。考虑到学生较弱的口语能力,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告知学生口语内容,使学生能够有足够时间搜集相关信息和语言表达,扫除课上口语表述的障碍。如果教材满足了这两点要求就给学生能听能说提供了基础,让学生有了信心。3.教师要把听说当作是一种交际手段,进行交际型教学。即听要寓于说,说是听的发展。在课堂中针对本单元的内容,教师提供一些简短对话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交际场景,利用人物、角色、语境、话题开展教学。根据对话和语境,让学生以个人经历或有关话题围绕学习内容进行对话或小组讨论、课堂发言乃至角色扮演,由于生活中有很多具体的语言场景,这样就能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语言交际锻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入英语国家的文化和思维,教师可以适当引入课堂多种形式的英语材料,如英语原声电影、英语歌曲、演讲、时事新闻、俗语谚语等等。关于选材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与大学生现实生活是否接近;听力材料的发音是否标准地道;材料内容难度适合学生水平。5.在听说课堂之下,教师应该安排预习、复习、作业与后续内容,以加深与巩固课堂知识。
三、学校提供听说英语的坏境
比如每天晚上7:00到9:00英语角;一个学期一两次英语演讲或者英语歌曲大赛;每天校园广播放一小段英语等等。这样会给学生提供一种学习英语的氛围,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有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学生自己加强听说意识,多听多读多看多说
综上所述,要实现英语听说课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勤奋学习、社会的大力支持。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每个大学生都敢说英语,不在学哑巴英语的要求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教育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转型 促进 职业技能大赛 职教理念 师资队伍 教学模式
一、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例子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办学背景是湖北省第二师范学校和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张之洞于1906年创办的“两湖师范学堂”,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师范教育历史。原办学目标是为武汉市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为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2009年4月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转型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举办单位为武汉市人民政府,性质为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
从2009年4月教育部备案到目前,共计两年半的时间,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在高职教育领域取得了如下成果:① 2009年12月获批湖北省教改试点专业一个(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② 2010年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一个(电子信息工程技术);③ 2011年获批教育部项目“博世汽车检测中心”一个(汽车与机电工程系);④ 招生专业由原来的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的两个专业,发展到28个,在校生规模由原来的2900人发展到目前的6000人,毕业生就业率94.7%(由第三方统计认定);⑤ 在省级、国家级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中获奖42项。
师范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业岗位主要是教师,工作对象是学生。因此,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上与职业院校有较大差异,尤其是教师队伍结构、教师教育观念更是与职业院校要求甚远。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一所师范院校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迅速地转型为高职院校,并取得一定成绩?以下从职业技能大赛对转变职教理念的促进、教学模式改革的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实习实训基地的促进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职业技能大赛对教职工形成正确的职教理念的促进
1.职业教育理念:
理念,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观念、看法和信念①。职教理念即从事职业教育相关活动的人的职业教育观点、看法、信念,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诸因素(职业、教育、岗位、机制、模式……)进行思考形成的看法或观点。因此,理念是人们意识层面的东西,是思维的产物。它随着人们的经验、认识不同。接近真理的层次就不同,也就是说,有正确的理念,也有部分正确或完全错误的理念。哈佛校训说“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正确的观念和思维模式”②。足见教职工拥有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关键。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至少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认识:
(1)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层次是专科。“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类型的教育自有不可替代的类型特征”③。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产生、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④。
(2)指导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行为,教学行为的教育哲学观、认识论、方法论构成了职业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形成了和普通教育学处于同一层次的“职业教育学”。⑤
只有在这种认识下,才会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认识观。例如,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源于学生行动,然后在自我反思内化下形成的。它有别于普通的刺激――反应说;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行动”是输入,而在“刺激反应”说中,行动是输出。在这一认识观的指导下,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便是“行动体系”;课程内容便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必然是“做中学”;教学组织形式必是“理实一体化”;教师的角色必是课程设计者、组织者,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将是教学情境的设计。如果把职业教育仅看成是普通教育学的例化,将不能完成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任务,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
关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从2000年至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文不做过多研究。有三个关键词要把握,一是技能型,二是服务,三是高端。“技能型“有别于“知识型”、“研究型”,“服务”有别于“发现、发明”,“高端”有别于普通培训,“高端”还有别于“高级”,高端是最高级的意思,而高级是一个相对概念。
(4)高职院校的办学基本模式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教、学、做”一体化。
只有把握了这四点,我们才能从教育制度层面,教育学理论层面,目标层面,方法层面形成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如何形成?职业技能大赛对上述理念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2.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职工形成正确的职教理念
首先,先简单探讨一下个人某种信念的形成机制。理念是对事物的信念,因而是一种明确而非模糊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经细化在人脑中的反映,它解决了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为精神,精神可以变为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础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无限发展过程。
由是观之,实践是形成正确职教理念的必由途径。职业教育实践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每种实践都会对职教理念的形成产生积极作用,而职业技能大赛是这些实践活动中时效性最强的。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这样一所师范教学传统浓厚的学校,通过组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短时间内便可在思想认识上取得共识,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原因:
(1)职业技能大赛的参与层次全面,几乎涉及带高职院校的各种角色:领导的决策角色(决策之前必有一个思考和认识过程),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指导角色,教师的参与、指导角色,学生的学习角色。多角色同时参与一个活动,交流内容明确,矛盾集中,容易达成共识,这是一种多层次实践,有助于形成群体认识。
(2)实践任务具体,目的性强。技能大赛既检验教学水平,也检验学校办学水平。参赛的目的是为了锻炼队伍,检测教师教的水平,学生学的水平,同时也为学校找准定位提供了一个可比较的平台,这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有助于认识的形成。
(3)技能大赛促使办学的各个层面反思,决策者反思自己的办学理念,职能部门反思自己的组织、指导水平和服务理念,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一种反思实践,有助于内化认知。
三、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学模式改革的促进作用
1.教学模式改革的含义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⑥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的结构有五个要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教学模式的改革定是从五个方面加以改变。即改变获得知识的理论依据,高职教育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以操作性知识为主,主要依靠“行动”的输入,通过反思内化为学生知识;这里的知识既包括可物化和存储的知识,也包括存在于过程中的经验、技能。改革教学目标,师范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强调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学科体系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的学科知识,强调知识的存储与系统化,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适应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强调操作性和职业认同感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改变操作程序,即改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活动的先后顺序。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操作程序强调组织、情境设计和评价,而非讲解、示范。改革实现条件:课程体系强调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群)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实现强调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在做中学。改革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强调过程评价,强调个体反思性评价,而摒弃一次性评价、结果性评价。
2.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学模式改革的促进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能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取得突破,使“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很快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应用,总的说来是大赛对教师教育思想的影响。
职业技能大赛的组织实施者是教师。由于技能大赛的内容、程序、条件、评价都有明确的指向性要求,事实上已经指明了“教学模式”,只是教师在一开始是一种在大赛规则要求下得被动适应,在适应的过程中激起教师的反思,并不断校正自己固有的对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解,在大赛结果的作用下得到强化。教师通过组织实施技能大赛,在学习教学操作方法的同时,又会影响到他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这种认识将会有别于他原来的教育理念。
四、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技能大赛的评价有两个方面,一是操作过程,二是操作结果。学生如何取得更优秀的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教师的指导能力、设计能力、示范能力非常重要。教师的指导能力表现在各种策略的指导上,设计能力表现在对训练情景的设计上,示范能力表现在操作上的熟练程度上,以上三种能力要求教师对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标准有深入了解。教师要想完成任务,必然将目光转向行业、企业、岗位。他将到生产一线实践,与行业、企业专家研究讨论,将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来指导实践,这样,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的雏形便形成了,教师在实践中得到了操作经验,反过来用于指导教学。这样,教师逐渐具备了“双师素质”。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教师基本上都只有指导师范教学实践的经验,没有指导其他专业的操作经验。各专业通过大量的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教师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到生产一线去,由开始的被动到主动,使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在短时间内得以提高。
五、职业技能大赛对校内实习实训室建设的促进
校内实习实训室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已在高职院校中产生了广泛的认同。即在为什么要建校内实习实训室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在建设内容上、校内实习实训课程体系构建、实习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上有着不同的认识,方法也各不相同。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通过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较好地解决了实习实训室建设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内容的问题。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建设内容包括与生产、建设、服务、管理要求相一致的软件、硬件建设。如何准确理解产生、建设、服务、管理的实际要求是建设校内实训室的关键。同时,校内实训室的软件建设又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要反映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体现先进服务管理理念。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职业技能大赛的主要内容,采用比赛器材,流程,评价方法都能为实习实训的软硬件建设提供参考、指导作用。
二是职业技能大赛对实习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促进。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是市场的实际需求,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主要内容是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职责的分析与重构。职业技能大赛的要求反映了当前市场对人才的最高要求,对大赛内容、要求的剖析为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赛内容的设计,本身就是职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
三是对教学模式改革的促进。高职教育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强调在“做中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正确理解“理实一体化”的本质。其本质有二,一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不是先讲理论后实践,也不是先实践再总结,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二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心理机制在于学生的自我反思,通过行动反思内化。通过教学项目,教学情境的设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融合形成学生的行动载体,以行动作为输入,以反思作为工具,以能力作为结果输出。
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学方法改革之所以有促进作用,是因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中,都以大赛的要求为指导,不自觉地采用了“做中学”的训练方法,而大赛的结果反过来促进教师对“教”的方法的反思,学生对“学”的方法的反思。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参加2009年全国的汽车职业技能大赛,将大赛的训练方法和评价方法经过修改和加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训练教学方法”,如发动机拆装的教学就采用的是三人一组,两人操作,一人监督流程,并计算检证拆装步骤和相关技术参数的教学方法。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通过大赛的组织、准备、参与,加强了与先进学校的交流,找到了努力方向,在办学理念,教师队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其经验相信在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姜大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作者简介:
向健极(1967― ),男,副教授,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①
②
③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④《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定位;教学目标;对策
自2002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被纳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以来,从宏观上看,“在引领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教高厅〔2006〕4号);从微观上看,提升了人们对于大学英语课程的关注度,确立了大学英语在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反思大学英语教学十余年的改革历程,改革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目标更加科学,语言的交际功能被置于首位;教学手段极大丰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个性化和自主学习为方向,计算机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然而,改革并非一剂万能药,不可能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全部问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应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关注问题往往比关注成绩更重要。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使着人们去积极探索、努力应对。当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新方案具有前瞻性时,改革就不再是消极的、滞后的策略。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是到了这样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面对大学英语所面临的学分压缩、课程稀释、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有学者提出将大学英语教学方向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学术英语转移,取消全国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让四、六级考试从大学英语教学领域退出成为一个社会水平化考试(蔡基刚,2011)。诚然,这些措施如果能够得到全面推行,将改变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困境,真正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笔者以为:目前困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矛盾并非来自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更不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而是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观念和态度,具体表现在对《课程要求》的科学解读和执行力度上。从教学管理层面和教学实践层面看,《课程要求》的“科学、系统、个性化”方针没有得到切实贯彻。
二、问题的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既有教学管理层面的原因,又有教学实践层面的原因,相互渗透,互为因果。
1.教学管理层面
教学管理牵动着教学的全部,决定着改革的成败。部分学校对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缺乏正确认识,没有把握教育部一系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大举措的精神实质,仍把大学英语课程看作二十多年前的公共英语课程,而非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因而在教师考核机制中含有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量打折等歧视性规定,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工作量虽大,但只是低水平的重复劳动,这种狭隘、落后的管理理念客观上挫伤大学英语教师的积极性。
《课程要求》针对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条件差异较大,高校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的具体情况,结合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大学英语教学确定了“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各高等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这项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的要求最终大多仅仅落实在多媒体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上。教学管理部门以为投资建设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系统就万事大吉、大功告成了,而现状是有些学校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存在机位过少、电脑等设备陈旧、网络带宽不足等硬件问题。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上的教学需要投入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涉及班级管理、任务安排、论坛维护、实时反馈、活动监督、语料拓展、题库建设、测试评价等诸多工作。有些学校现行有关规定比照实验室技术员工作,以50%折合率计算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中的网上教学课时。在同等条件下,承担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教学任务的教师工作强度加大了,却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造成大学英语教师不愿意且不敢承担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教学任务的后果,从而阻碍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相当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人均3个教学班,平均教授150名学生,完成备课、授课、答疑、作业批改等常规任务的同时,投入科研和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大学英语教育的处境愈显尴尬,自2007年起始,新的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后,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仍得不到大多数大学生的认可,大多数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不满情绪。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对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建设该指南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并且在各高校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及开展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工作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通用英语;专门化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249-02
一、当今大学英语课程的处境
1.在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一直进行得如火如荼,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当中提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但仔细分析来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仍然不够明确,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手段都非常模糊,在历次的教学改革文件当中都没能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2.大学英语课程能力设置与学生需求相脱节。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为达到大学英语课程能力一般要求的能力设置标准既不能满足学生在校学习中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针对某一特定要求使用英语的需求。目前,大多数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不满,一方面一刀切的应试能力要求在某种程度上限定了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另一方面这种简单粗暴式的要求也不能够充分体现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化需求。
3.缩减大学英语课程学时或学分替换解决方式的出现。面对大学英语课程所遭遇的种种问题,最近几年各大高校特别是国内一流院校都进入了一个压缩学分时期。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8年进行了一次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发现“高校给大学英语必修课所分配的学分数明显减少,这一趋势在高水平院校尤为明显”。这种状况的出现,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如何存在提出了挑战。
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提出:新指南中的突出变化
为了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各项举措,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对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建设该指南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并且在各高校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及开展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工作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与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相比,新提出的教学指南当中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突出变化:其一,从课程设计的体系性上来看,与之前交错性的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以及混合的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比,新指南中的课程体系的操作性更强。新指南中指出各个高校要根据不同的生源要有不同的定位,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涵盖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三大方面,依据学生自身情况,分别按照基础、提高和发展的三个层次的目标来完成个人的大学英语学习,依照必修、限选、任选三类课程协调统一建立能够反映本校特点的、动态的、开放的、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其二,从课程的授课形式来看,一直以来我国的各大高校都在逐步推进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大学英语课程,在2007年的要求当中强调:课程体系除了传统的与学生的面γ媸诳沃外,更要注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课程;而在2015年新的指南当中提到各高校要将网络课程纳入到课程设置当中,高校教师要逐步建设在线课程,将课堂教学与基于网络的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在在一起。
三、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背景下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反思
第一,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和课程要求需越来越体现人性化。从教学内容上来看,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以及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仅考虑到了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而且兼顾到了学生的兴趣以及未来职涯的发展;从课程性质来看,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在确保有效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个人想要学习的课程。在新指南中指出,在各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充分兼顾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学生层次、学生生源、学校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诸多因素,同时还要符合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规律,使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呈现出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第二,依据“基础、提高、发展”的目标要求,教学内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具体的课程,对不同基础目标起点的学校,可依照具体情况安排适当比例的通用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将通用英语课程融入到职业英语课程当中,也可以很好地体现该校的特点。此外,“基础、提高和发展”的三个层次分明的目标要求,也同样考虑到同一所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间的差异,着眼于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越来越人性化。对于新指南当中所提到的“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等级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其中基础目标主要针对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并且需要提高语言基础的学生,提高目标则是面向英语语言基础较好、对自身英语能力有进一步要求的学生,发展目标则是面对那些根据学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有着特殊需求的学生,此外还有那些有意愿有余力有着多元需求的学生而设定的。这样的分等级的教学既可以使各个高校灵活地安排各自学校的课程设置,又可以依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实施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
第三,大学生英语能力评价体系要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个性化。大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设定是为了促进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并逐步提高大学生英语能力。指南中讲到,大学生英语能力测试的目标是构建“共同基础测试与其他多样化测试相结合”的综合测试体系,即根据本指南所确定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采用校本考试、校际或地区联考、全国统考等多种方式,全面检测大学生的英语能力,发挥测试对教学的正面导向作用,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提供诊断和反馈信息,促进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目前,国内大多高校的大学英语能力评价体系比较单一,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英语的唯一目标。大学英语能力测试不能简单地由全国统一的英语能力测试构成,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学生个体的特点步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和个性化的能力评价体系,以满足学生、社会以及教师教学的需求。
第四,当今大学英语发展的新趋势对大学英语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跟上新技术发展,不断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知识和能力,在每一次的教学课堂当中都需要用心设计,并将信息化因素合理地适度地融入到教学当中。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始积极推进微课、慕课网络课程的建设,大学英语教师也在积极探索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做这些工作时,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确保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融入到教学当中,并且不断研究学生特点、学生学习习惯,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满足学生兴趣的教学设计。当今的大学英语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这也同样要求我们教师多多站在学生立场,以包容、理解、接纳、欣赏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加强师生间的关系,从情感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先接受教师的为人,到爱上大学英语这门课程。教师在科学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关注师生间应有的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给予学生思想、情感、人格、审美等方面的熏陶和感染。此外,作为高等教育的传统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而且对某一专业领域同样要有所涉猎。虽然在通用英语的教学阶段,不建议将专门用途英语融入其中,大学英语教师也无法代替专科课程教师,但特定专业方向的知识无疑会给通用英语的教学能力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要求;重点解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59-02
一、关于“课程价值”的解读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在《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新增了“前言”部分,用于对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与作用进行说明。英语是现阶段全球范围内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同时也是全球实现交流互往的基本载体。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加入到国际化行列当中,尤其是在加入WTO组织后,我国在全球范围内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以往学习英语的目的主要在于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而如今我们学习英语的动机变得更加复杂,不仅需要将中国的文化思想传播到全世界,还需要打开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首先从国家战略目标的角度说明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英语学习及使用,可以对国外先进理念、技术进行学习,了解全世界优秀的文化思想,使我国语言实力得到强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与弘扬,提升国家软实力。曾经也有人认为,英语学习是一项多余的工作,仅仅通过翻译软件即可替代。S国璋先生(1978年)曾发表过相关文章来阐述自己对这一观点的反对意见,他认为,“通过翻译来替代英语学习是一种较为落后的行为。首先,翻译结果不可能完全准确;其次翻译速度过慢,无法跟上全球经济的发展步伐;最后是缺乏系统性。”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对于个人发展以及国家发展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随后站在学生立场对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进行了说明:可以为我国高校生提供高质的的外语教育。在高校开设英语课程不仅是响应我国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能够为我国改革发展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在国际交流、学习、就业、深造等方面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高校生掌握良好的英语水平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良好的国际意识,提升文化包容涵养,并为他们今后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工具,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解读
在《课程目标》中规定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如下:“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好英语基础,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与国际化发展的目标相匹配。”《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则根据《课程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对英语教学目标展开了合理的修订:大学英语教学的开展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国际交往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个人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取消了以往对听说能力的特别要求,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方面客观原因: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听说为主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被大部分师生所接受,形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同时学生的听说能力也显著得到了提升。以往的《课程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现实需求,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与目前的真实情况更加吻合。其中,《课程要求》中关于“与我国社会发展需求保持同步”这一说法较为空洞,指向不够清晰,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则针对上述说法展开了进一步细化。《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应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开展,旨在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除此之外,《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还取消了“应用能力”前面的“综合”二字,有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及需求来发展特定的单项技能。英语不仅可以使用在专业学术交流过程中,同时也能够应用在公共场合的热点话题讨论中。对英语应用能力内涵的良好掌握可以帮助学者更有效地解决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间的矛盾。
三、关于“课程体系”的解读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所涉及内容包括了课程的设置,并定义如下:“英语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设置方式体现出来的,而课程设置主要是指对课程结构以及体系的策划。”其中最主要的工作为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在《课程要求》中已针对课程设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高校应坚持与自身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原则,同时严格按照《课程要求》以及学校教学目标来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内容。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接受课程体系构建这一理念,并逐渐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也逐渐明了起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课程要求》中规定的内容为基础,进行了适当的补充,针对课程结构以及内容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大学英语被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通用英语、专用英语以及跨文化交际英语,同时以此为基础设置若干门下级课程。大学英语课程中不仅包含了必修课,同时还涉及了一些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高校必须清楚规定自己的办学等级、招生明细、办学目标,并根据上述内容设置合理的英语课时及内容,构建一个与自身办学特色相适应、合理有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此外,《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还针对通用英语、专用英语以及跨文化交际英语三类课程进行了专门的分节讲述,并对其中的关联性进行了特别说明。
四、关于“教学评价”的解读
《课程要求》中提出了一套以现代应试教育理念为核心的评价模式,即 形成性评价模式以及终结性评价模式的结合体,并分别针对这两种评价方式进行了说明与界定。提倡构建一个“科学、系统、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此外还包含了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保留了《课程要求》所倡导的传统理念,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使评价机制更加具体、明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将“评估体系”拆分成为了两个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评价体系,即课程评价体系以及英语能力评价体系。大学英语课程评价包括了课程体系的每一个过程,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任务如下:根据本指南中规定的教学目标及要求,对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实施系统、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使课程更顺利地进展下去。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评价体系主要由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评价方法、测试方法等几个方面构成,其任务主要在于建立一个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提出的教学目标及要求,选择本校测试、跨校联考、全国统考等各种模式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综合性检测,将教学评价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教学过程提供更多有效的参考信息,使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显著改善。评测体系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具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对它的使用来进行课程策划、实施教学计划、评价教学效果等,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落实情况进行判断,输出一系列结果作为今后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参考依据。
五、关于“教学方法”的解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它是确保教学任务按时、按量、保质达成的基本条件。为了能够进一步体现出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保留了一个小节专门对英语教学方法展开了说明;设置了专门的小节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界定: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或学习中试图达到某一教育或学习目标而策划并实施的方法,这里的教学方法同时包含了教师的教育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一般来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同时还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基于外语学习规律来展开,并结合教学内容的特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利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坚持灵活性、针对性、合适性等原则,旨在改善英语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效率。”在构建主义思想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自我知识与经验的构成过程。学生的积极性是确保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Tyler(2014)认为,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作为中心来开展。反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仍然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模式,课堂中很少出现以学生为主导地位的现象,且缺乏师生间的相互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审视,并表现出了对教学方法的特别关注,要求教师必须改进以往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逐渐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的模式转变,形成一个以教师为引导,学生积极 参与的高效教学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是我国今后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主导文件,对我国大学教育模式创新、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大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建设大学英语课程、 实施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在全面落实《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的环境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必将步入一个崭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Tyler R W.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 Guidelin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Z].New York:Education
Sector,UNESCO,2006.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c研究出版社,2007.
关键词:需求;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57-01
一、“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大学英语教师角色承担背景
通过查找资料,“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这一提法见于复旦大学教授蔡基刚的论文《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精读课程走向研究》,特指教育部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以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时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英语教学为适应时代的要求,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学科地位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学分较多,16学分,占总学分的10%左右;课时较多,两年大学英语教学完成288个学时。但最近几年,伴随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国家重点高校一直在压缩大学英语的学分。在有些高校, 刚入学新生进校即参加公共英语水平测试, 学校允许已经达到本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水平的本科生、 硕士生和博士生免修相关层次公共外语课,传统角色的公共外语教师即将成为无外语语言课程可教的过剩教师。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全国10万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如何转型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大学英语教师的宏观角色定位
2007年教育部进一步细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以这个要求为蓝本,笔者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师的不同角色定位。
1、大学英语教师为英语水平较高学生的学术英语奠基者
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公共外语的终极目标就是能够在本学科领域运用外语进行自如的交流、获取知识或者科学研究。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不重视学术英语的讲授,一方面因为学术英语师资的严重不足;一方面因为很多专家和学者认为学好通识英语,学术英语就不难学习。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在实践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通识英语较好的学生不会用学术英语写文章,而且在阅读别人用学术英语写成的文章上也倍感困难。在整个世界联系愈加紧密的今天,做为一名大学生因为英语水平的欠缺,无法了解本学科在世界范围内的最新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失败。我们周边的新加坡以及香港地区均大量的开设了学术英语课程,对学生进行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最重要的角色。新加波和香港地区传统上英语基础较好,所以到了大学,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学术英语的能力。但是,我国的国情和这些地区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国学生在英语运用能力方面普遍较差。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2011年11月报道:“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在2011年所做的调查表明,中国大陆学生在英语运用能力方面全球倒数第二。” 所以,在现阶段,让所有大学英语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术英语教育,在现实上不可行。如果我们用前瞻性的眼光来看,10年以后,随着我国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普遍提高,在所有重点大学,以及普通大学中的高水平学生中,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将主要落在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方面。
2、大学英语教师为英语基础较差学生的语言知识传授者和语言技能的培训者
从2007年《课程要求》可以看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英语需求。基于这个原因,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必然是建立在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分级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进行不同程度的英语教学。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大学英语教师的使命必然落在弥补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不足同时提高这些学生的英语技能方面。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群体,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和传统英语教师的角色没有原则方面的不同,只是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需要不断地更新,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逐渐形成与其英语水平相适应的语言技能,满足社会对一般英语运用能力的人才的需求。
3、大学英语教师为中等英语水平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引领者
中等英语水平的学生的典型特点为英语语言知识比较扎实、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相对较好。对于这一群体的学生,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则应由授业者和培训者转变为跨文化交际引领者。这一群体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英语运用能力,但是对于在不同的文化中如何较好的使用英语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指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的国家里,基于文化的不同,在交际时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该种文化的语言。由于交际场合的千变万化,文化的千差万别,跨文化交际是有效使用外语的高级目标。
参考文献:
[1] 金国臣.多媒体环境下互动式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探索与思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大学英语改革
应用技术型高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定位的高校。这些高校的任务就是进行现代职业教育。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3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就指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就是改革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突破口就是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未来全国2500所高校,55%以上将要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2014年5月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鼓励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做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试点院校,同时教育部成立了试点联盟,截止2016年底全国已有几百所院校自愿加入转型做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试点联盟[1]。随着转型改革的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同传统的科研型高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等方面将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育在这些高校仍然按照全国统一的要求。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学教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全国高校统一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体系早已迫切需要改革。本论文重点分析应用技术型高校目前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出路。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水平和教学要求的偏离
大学英语是面向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以来,尽管大学英语历经多次改革,经历了从恢复阶段(1978-1984)到稳定发展阶(1985-2001),再到改革阶段(2002年至今)[2],但大学英语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反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在逐年提高。同时,三十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一直走的是一条“高度集中和统一规范的道路”[3]。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对全国所有高校的统一要求,划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4]。这样的要求看起来比较合理,照顾了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但“一般要求”对于“985”和“211”之类的一本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就能达到的要求,而对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学生来说达到这样的要求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应用技术型高校多为近十年来升本的地方二本院校,这些学校录取的学生英语成绩相对较低。笔者所在的地方二本院校近三年入学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平均分还不到90分(满分150分)。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的精神,未来的高考将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学术型人才的高考,一种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考[5],应用技术型高校录取的学生的主要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技术技能型考生来说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可能会要求更低。而应用技术型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目前已经感到大学英语学习的吃力。根据笔者在几所地方二本院校大一新生中的调查,80%以上的学生认为英语课本词汇量大、课文长,且大学英语课时量少,老师用全英上课很难跟上。而且按照全国统一规定,大学英语是大学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必修课,贯穿基础教学的前两年,且学分占到学生总学分的10%。为了应付考试、拿学分,学生在大学的前两年基本上大部分的课外时间都用到了大学英语的学习上。长时间被动地学习英语课本,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都消失贻尽[6]。此外,一进入大学,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就成了大学生奋斗的目标之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权威性很强的全国性英语能力测试。很多高校都把学生的四、六级考试成绩和学生的学位挂钩,有些用人单位也把四、六级证书作为毕业生应聘的条件之一。应用技术型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大都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为了能拿到学位证,为了能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有更多的竞争机会,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学生更加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通过四、六级考试对于他们来说也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笔者所在高校的学生每年四级通过率不到20%,一次性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所占的比率更低。要想通过四、六级考试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大学生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英语。
(二)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偏离
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的偏差。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人才。而在课程设置上,应用技术型高校多年来一直同全国其它学术型本科院校一样,按照国家教育部统一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来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一直是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设置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必修课,贯穿大学基础教学的前两年。而且,应用技术型高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自选自编教材很少,大学英语这种基础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多是国家统一规划教材,这些教材都是由国家一流的外语专家和学者编著,由国家一流的出版社出版发行,教材的质量和权威性都很高。很多高校都倾向于选择这样的教材。但是,很多国家规划的大学英语教材其实并不适用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学生。首先,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尽管有些国家规划教材是按照大学英语一般要求层次设计,但是这些教材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学生来说仍然难度偏大。笔者所在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大学英语B级选用的是郑树堂主编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笔者所带的几个B级班的学生普遍反映该教材对他们的来说偏难,学习起来很吃力。其次,这些教材多涉及文化、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的重点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基础性的英语知识和他们职业技能学习联系不大,因此很容易被遗忘,即使不遗忘也难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二、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英语改革的出路
(一)降低大学英语难度,变必修为选修
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重点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定位,弱化学科,强化专业,改革课程设置以理论和实践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大学英语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来说只是一种有用的语言工具,而非专业。而且,高等教育的改革的方向是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全国统一的要求不仅不利于改革的进行,而且会限制高校的发展。因此,高校大学英语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改变原来对大学英语教育全国统一的要求,最大限度的放权给学校,让学校根据自己学生水平和人才培养方案,自主决定大学英语教育方式。比如,应用技术型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将大学英语课程由原来的两年必修改为一年,或者完全改为选修课,让真正感兴趣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英语。学校还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水平和学校的专业特色制定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或者实用的英语选修课程,如听力、阅读、交际口语、实用写作、商务英语等等,这样真正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学好英语。而那些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没有了必修课的强迫学习,他们可以选择他们更感兴趣的课程学习,或把精力更好地投入到专业课或专业技能课方面。同时,要想真正给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减负,国家还要从政策上弱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地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一种英语综合水平考试,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难度大、实用性小的考试。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对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可以不做任何要求,不把四、六级考试成绩和学生的学分或学位证等挂钩,或者把四、六级考试转换成和学生的职业技能相关的职业英语等级考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去选择参加。
(二)改进课程设置,增加职业英语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应用性知识的传授,注重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在降低大学英语难度,弱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同时,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专业特色开设一些职业英语课程。职业英语(也叫行业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7],专门用途英语包括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应用技术型高校重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而非研究型、学术型的人才,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入,大学英语基础教育和以学术研究为目的专业英语或学术英语不再适应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职业英语教育,培养学生在一定行业领域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应用能力,让学生了解本行业基本知识的英语表述,学会用英语来获取和阅读本行业的基本信息,以便将来能够应用英语很好地开展本岗位工作。具体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可以采取必修和弹性学分制相结合的形式。第一学年大学英语最好设为必修课,进行通识大学英语教育,重点讲授英语的基础知识;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运用各种英语学习平台、软件、工具等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至第四学年所有的英语课程建议都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第二学年的选修课程主要是口语、阅读、翻译、写作等专项技能的实践训练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或加强自己薄弱的环节的训练。第三、四学年的课程设置主要是职业英语或行业英语课程,具体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社会相关职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开设职业英语听、说、读、写等实践课程。所有的职业英语课程都应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避免任何形式的强迫性学习,学生只要修够所需学分即可。
三、结语
应用技术型高校在学生来源和学生毕业去向方面同其它学术型本科院校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同全国其它学术型本科院校一样,多年来一直按照国家教育部统一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行大学英语教学,为了能够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一般要求”和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些学校的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而其所学知识却是只能应付考试,不能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建议应用技术型高校将大学英语课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让学校根据自学生的水平自主选择教材和课程,同时增加一些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相关的职业英语教育,让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去学习,让大学英语教育的地位回归理性。随着教育的多样化和公平化的发展,大学英语教育,特别是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必然要经历一次重大的改革。改革对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来说即是契机又是挑战,特别是这些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认清方向,拓宽思路,提前做好准备,才能使自己不会被改革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冯丽君.错位竞争策略下特色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J].商洛学院学报,2017(1):83-87.
[2]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3.
[3]蔡基刚,辛斌.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统一性与个性化[J].中国外语,2009(2):4-1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2007-10-29.
[5]郑晓奕,韩洁,高立等.高考将分技能与学术两种模式[N].人民日报,2014-3-23(2).
[6]冯丽君.网络环境下地方院校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调查[J].商洛学院学报,2013(3):77-81.
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在中国的学习者越来越多,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英语几乎成了必修课。于是有关英语教学的研究层出不穷,有研究中学英语教学的,有研究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众所周知,英语教学有它的独特性和规律性。无论中学英语还是大学英语教学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目前,很多的英语学习者在通过了高考进入大学后却由于不能适应大学的英语学习而感觉英语学习进步不大。笔者试图从分析高中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之处入手,进而提出过渡阶段如何有效地进行衔接,从而促进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上有大的提高。
1、教材的衔接
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媒介。教材的衔接对英语各阶段的教学衔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过渡差距。目前,国内高中学校普遍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英语》作为教材。然而,由于各个高校的办学层次不一,各本科高校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不尽相同。尽管各版本教材所采用的教学材料和编排结构不同,它们的编排都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具有很多共同特征。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代表,把它同《高中英语》对比,可以发现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在教材上存在很大的过渡差距。第一,大学英语教材更侧重实践性,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鼓励教师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设计课堂教学;第二,大学英语教材安排的课堂学习活动多以任务型和话题型为主,要求学生动用英语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来完成学习任务。高中英语则以词汇和简单的句型为主,要求学生反复操练达并记忆。第三,大学英语教材在语言层次上比高中英语教材有显著的提高,生词量大,句型和篇章都相对复杂。
1.2衔接策略。针对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在教材上的过渡差距,作者建议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衔接。首先,要适当降低大学英语第一册教材的难度。根据认知理论,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一步步的进行的,英语学习也不例外。大学英语第一册中过多的英语生词和较难句式会加大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的过渡差距,使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认知上的转变,不利于大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基于此,大学英语教师在选择和编撰教材时,应当按照认知规律,逐步增加生词量和提高学习材料的难度;其次,要根据教材的难度和培养目标合理增加课堂和课外辅导的时间。此外,大学英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大一新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一种全新的英语学习方式。
2、教法的衔接
教与学是英语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只有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初入大学的新生来说,教师教学方法的合理的过渡和衔接是他们适应大学英语学习的重要保证。
2.1过渡差距。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侧重点不同。
这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和学习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同高中英语相比,大学英语要求学生能够使用多种学习策略、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监控、评估能力,减少对英语教师的依赖(文秋芳,1994)。然而,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和大一新生未能够充分认识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在教学上存在的差距,教师没有积极的引导学生做好过渡,学生也没有从高中的学习模式中转变过来,导致大学英语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
2.2衔接策略。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学习的不同之处,通过实例给学生展示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帮助他们使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学习英语,摆脱已有的被动模仿加机械记忆的学习模式,树立用英语交际的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加强英语知识的输入和输出频率,着重提高其英语综合表达能力;第二,英语教师要通过英语角、情境表演等各项有趣的课内和课外活动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环境,加强听、说能力练习,为学生的英语交际提供机会。同时要帮助他们克服各种语言障碍,提高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另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时间应该是课堂教学时间的至少两倍(邓鹂鸣,2004)。充分的自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语言学习的潜力。
3、测试的衔接
英语测试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指挥棒的角色,做好高考英语测试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过渡与衔接对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测试做不到衔接,各阶段的英语教学就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系统,整体的英语教学效果便无法保证。分析目前的高考英语测试和大学英语测试,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很多衔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