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6:29
导语:在道德素质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突出一个“实”字,讲究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形成的过程有它的自身特点:一是由浅入深,逐渐深化;二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影响;三是有较强的实践性。以上特点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应遵循的道德素质教育规律,它对道德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个“实”字。“实”可以概括为起点、切入点要扎实,时间、空间要充实,活动内容要有实效。“实”是德育地位的体现。确定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应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到德育在学校教育整体中的地位,又要研究德育的特殊性。德育工作做的实,学校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就落的实,德育工作才能实实在在地促进“五育”并举。
德育操作的原则应该是实效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原则:1.起点低,循序渐进的原则。学校德育工作有它的整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目标和任务的达到要经过一段实践过程。目标实施起点要低,要使学生都能参与、都能接受,再结合阶段的发展特点,循序渐进。2.学生主动参与的原则。各种德育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参与。“教师讲,学生听”是被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为主导的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参与的效果远比被动参与强。3.寓教于学的原则。学校最多、最经常的活动是学科教学,所以德育实效性的发展必须与教育相结合,寓教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要经过经常的规范性培养,要抓落实,以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
二、解决“三个因素”间的矛盾,促使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发挥
德育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教育影响以及受教育者接受影响的过程。构成这种教育过程的因素主要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德育教育过程就是以上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发展,是解决三个因素之间的矛盾的过程。因此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三个因素的矛盾。
1.德育教育实际上是教育者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马列主义理论和社会道德规范教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首先必须自己接受或者较完整地掌握社会要求。具体地讲,德育工作者要顺利完成教学目的,就要准确领会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和教材的内容所反映的社会要求转为自己的思想,然后通过言传身教,将社会要求传授给学生。反之,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有愧于社会要求。
2.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工作者,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必须自己认同社会要求,将社会要求完整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观察世界、理解人生意义与目的,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寻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之,教师不能接受社会的要求,而只是出于职业要求,例行公事或开展教育工作,甚至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带给学生,将社会的反文化宣泄给学生,就会而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或者错误的政治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样就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关键词] 职业院校职业道德 素质教育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学而优则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与实际需求之间的鸿沟也越来越大,人们开始反思并提出了素质教育。其实素质教育并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东西,我们可以浅显易懂地将素质教育理解为要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今低至学龄前教育,高至研究生的培养中,都无一不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但是目前素质教育的现状却是差强人意,离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最突出的方面之一就是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缺失。这种缺失并不是说没有,而是说反映在教育结果上的缺失――即目前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普遍仍停留在空洞的理念层面上,学生并没有真正接受,表现出来就是口头上一套夸夸其谈的大道理,实际行动上却是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加强德育教育是我们现阶段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我将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总结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顾名思义,职业道德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职业道德素质即指劳动者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品质和素养。现阶段有很多的社会问题究其根本都有职业道德素质缺失的内在原因,例如医患纠纷等。有效解决职业道德素质缺失,已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外,从劳动者个人角度,劳动者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就很难尽职尽责,不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只有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取得突出的工作成绩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成功;从企业角度说,具备较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劳动者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从而提升竞争力;从国家角度,国民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也必须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目前关于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讨论在理论层面的比较多一些,而在开展和实施等方面的讨论却并不多。以下我将根据我个人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实践方面的归纳与总结,就如何有效开展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给出以下几方面的参考建议。
一、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授相结合
通常,德育方面都会设置一些专门的课程,但是学生对于这些经常敷衍了事,远远不如对待专业课程一样认真,因此效果一般都不理想。但是如果能换个角度,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地蕴含于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那么其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要远远好于照本宣科式的填鸭灌输。
那么如果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移植到专业课程中呢?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切入点着手:
首选,利用课堂案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都会用到案例教学,在这些案例选取上我们可以多花些心思,选一些对于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比较典型的案例来进行讲解分析,这样可以深入浅出的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
其次,利用课后习题。通常我们在布置课后习题的时候往往会以知识点为中心,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形式多以有问答为主。我们不妨在课后习题的布置上也动一些脑筋,多选取一些思考题或讨论题,既能涵盖知识点,又可以涵盖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具备正向引导作用。
二、化被动为主动
过去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学生往往是在被动的接受,听教师讲应该如何做。但是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是左耳进右耳出,流于表面,即理论上滔滔不绝但在实际行动得不到落实。因此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想办法将教育化被动教学为主动求学。化被动为主动可以尝试多种途径和方法,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
第一,创造条件多开展深入浅出的讨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热情,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实现让学生自我思考、自主求知,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主动求学的目的。在讨论前,教师要注意选题;在讨论中,教师要注意讨论方向的把握以及整体节奏与气氛的控制;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要有深入的引导,不能让大家仅把讨论作为热闹看,还要他们学习其中的门道。
第二,树立典型,提供正向引导。正向典型的榜样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可以选取一些让学生感觉真实的正向典型榜样,例如可以请优秀的往届毕业生与学生一起座谈;带领学生去实地观摩行业精英的实际工作情况等。一方面,这些活动会让学生觉得与榜样距离更近,更乐于接受;另一方面,他们通过活动所了解到的就是以后他们工作的实际,他们会更主动的去学习和借鉴榜样的经验与指导。
三、开展互动式体验课程
单纯的德育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排斥心理,但是实际体验的感受却会让他们印象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有条件的开展一些互动式体验课程往往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互动体验式课程不同于实习:实习是真正的职业场景,而互动体验式课程则是以实际职业场景为背景进行设计的体验课程;实习中,学生可能轮换不同岗位,但角色都是劳动者,而互动体验式课程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做劳动者,也可以作为服务对象。互动体验式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一个场景的设计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他们未来的职业工作。
另外,互动体验式课程每次的重点不宜过多。以医疗类为例,通常让学生分类扮演的角色主要包括医患两类,每次的场景都会变换,包括门诊、病房、候诊区,等等。通过互动体验式课程中的角色扮演,学生反映最多的是他们从中学会了换位思考,对于“一切从病人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更真实、更具体的感受和认识。我也相信通过这样一种锻炼和学习,他们一定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得更好。
以上几方面建议仅仅是结和我校职业教育特点及实践的一些经验总结,各个职业院校由于职业教育方向不同,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希望我的这几方面建议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帮助大家开阔思路,大家可以针对自身职业教育的特点探寻出更多、更好,并且适合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方法,以期能和众人之力,共同对于逐步完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当然,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这是一个需要全民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致力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学校、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有可能真正的有效解决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问题;也只有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小悦悦事件;反思;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各种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如果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健全,不仅学生本身存在缺陷,甚至会对他人、对社会带来危害。当前从国家到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也投入了很多物力和财力。然而,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仍然没有统一定论。此次佛山小悦悦事件的发生,给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留下了很多启示。
一、佛山小悦悦事件回顾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而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小悦悦父母竟然会让2岁的女儿一个人大晚上上街。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并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2011年10月29日,没有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小悦悦遗体在广州市殡仪馆火化,其骨灰将被带回山东老家。
二、佛山小悦悦事件折射出的问题
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后,舆论一边倒地谴责司机、路人,同时也有法律专家撰文分析,这其实是未成年人受侵害的典型案例。从法理层面看:“路人再冷漠也只是路人。能真正照顾好小悦悦的,首先是、也只能是父母。”傍晚,两岁多的小女孩一人走在车来车往的路上。此时孩子的父亲在店铺里照顾生意,母亲上楼晾衣服,事发后6分钟直到救人阿婆大声呼救,孩子母亲才出现。事后,孩子的父亲表示想质问肇事司机:“你父母和老师是怎么教育你的?”但却说不清,他们夫妻没有照顾好孩子有何理由。或许有人会觉得,事后责难孩子的父母有往伤口撒盐之嫌,笔者却觉得当病患蔓延时,吃点“苦药”也是必须的。
专家指出,类似的情况在未成年人受到法律严格保护的国家,失职父母要被追究责任,至少被剥夺监护权。我国也是《儿童权利公约》的签字国,也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但在很多情况下得不到执行,社会意识也缺少这根弦,这在媒体的报道中体现得很明显。一岁多的小女孩被扔给年高体弱的奶奶,老人去世后孩子父母打不通电话就不再过问,导致孩子伴随尸体7天,其父母不被问责;放任孩子戏水发生险情,大学生救人牺牲,失职父母只是对死难者家属痛哭一场而不必承担责任。这些年,也常见媒体推出感动社会的典型,譬如背着病妈上学的中学生、支撑全家生活的小学生。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当然值得称赞,但也凸显出相关责任者的缺位和地方政府的失职。
时下舆论中,关于子女教育的议论,多集中在城市对独生子女过度呵护上,“小悦悦事件”点出另一个易被忽视的问题:教育缺失。农村多子女家庭和流动人群对子女教育不足、保护缺失的问题相当严重。留守儿童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自幼得不到父母的看护使得孩子们情感、心理的发育受到极大伤害。人生教育的缺失不仅给他们的成长蒙上阴影,更给家庭、社会埋下巨大隐患。
三、佛山小悦悦事件给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启示
“小悦悦事件”折射出了多个方面的问题,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教育缺失”。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也存在众多问题,教育缺失是显而易见的。
(一)要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我经常听到很多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埋怨一些大学生综合素质太差,学生整体水平已是江河日下。一届不如一届,一届比一届难以教育和管理。这种现象,已不是个别案例,它上升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笔者初步归纳一下,主要表现在一些大学生缺乏国家观念、集体主队协作精神。独生子女已经是中国家庭普遍现象,中国的家庭观念使得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过于爱护,疏于管制,使得这类家庭子女从小就树立了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因此他们的观念中,无任什么事情首先要考虑的是自我的利益实现,对子女的个性缺乏束缚管制力。针对这类学生,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军训开始着手,在新生刚入学时以军事训练为抓手,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他们集体意识,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通过学生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观念灌输,使他们初步确立养成教育,建立合理的科学的人生态度。培养集体主义观念,融入他人生活、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极其重要。
(二)要用中国传统文化感染大学生。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过于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而对于做人做事基本的道德品质,学校教育引导的力度还不够。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先,道德教化诉诸个人内心修养,并重在践行,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广博而深邃,富有很强的哲理性,其道德学说规范并制约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所谓“仁者爱人”等是传统文化所期许的道德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孔子要求“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要求为人者要尽“孝悌”之道,和“忠信”之礼,尽管有着特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内涵,但这种崇尚和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可借鉴。除以上内容外,可供借鉴的还有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等等。正确地介绍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必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要加强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当前一些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普遍不高。表现为:身体素质普遍下降,肥胖者多,近视眼多,发生心瘁的多;在抗打压方面不够坚强,受挫折能力较弱。当然,这有许多方面的因素的:1、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社会节奏快,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心理情绪上难以接受;2、由于独生子女现象,大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自我感觉以及在家庭以外少有遇见这种被忽视、被孤立的情况,在心理情感上不能接受;3、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竞争激励使得家长少有关注子女的身体、心理变化,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使得孩子在青春成长过程中缺少宣泄对象;4、当今网络的普及化,很多人沉迷与网络虚拟的世界里。这些综合因素,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成长之初以及成长之中都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造成了心理和思维缺失。这些不利因素的极端反应表现为高校校园学生自杀现象屡有发生,更有学生杀老师的严重现象,这给社会造成了极为恶劣的不良影响。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已成为每个高校必须面对的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图书馆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又是必然要求,也是其重要保证[1]。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必须打破历来“见书不见人”、“重知识轻育人”的传统单一的以书本教育体现的功能定式,充分发挥教育和情报的双重职能作用,利用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环境优势,成为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1.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1.1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文化的殿堂,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加油站,对开启学生的智慧,开发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大学生爱好和才能起着重大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以及联网后的网上信息资源,门类齐全,不仅有大量专业书刊,而且还有大量的马、列,哲学经典,宣传革命传统,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世佳作,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可谓包罗万象。它不仅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的知识,还可使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目标从各种文献中汲取知识,特别是图书馆收藏的表现人的精神世界的人文科学文献,对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独特作用。通过阅读文献,可以使大学生各个层面的素质都得到提高,能更好地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这是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大优势。
1.2环境优势
图书馆服务环境就是图书馆为发挥其职能、保证其服务质量, 为读者提供的各种服务以及为满足服务所组织起来的各种要素的综合体[2]。一是指馆舍及各种现代化设备,二是指图书馆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氛围。图书馆大多位于校园中心,环境优美、舒适,建筑庄重典雅,富有艺术感染力,馆内清净整洁,书香四溢。丰富的文献,浓厚的文化内涵,现代化的设备,快速的网上信息传递,多媒体阅读等,以及图书馆科学的管理,优良的服务,文明有序的秩序,堪称科学的殿堂。这些都会对培养大学生的品德、气质、情趣、行为、素养有一种导向作用和熏陶作用。特别是图书馆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个性特色及创新精神。
1.3服务优势
先生曾说:“教育并不专在学校,学校以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长期工作在图书馆一线的馆员,通过馆藏,为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和学生接触最广泛密切,随时可以和学生交流思想,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认真负责的精神、热情服务的态度、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虚心好学的品质,势必无意中留在默默读书人的脑海之中,势必对学生起到持久的熏染作用,这无言的教育,这春风化雨的影响,是其它教育形式所难以取代的。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知识源泉。
2.深化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能力的提高
2.1.读书育人,坚持正确导向
高校图书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要的一环,是加强把关导向、正本清源[3],社会上种种精神垃圾、污染主要通过各种文化传媒、载体而施加影响于青年学生。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主任悉尼.沃在接受《远见》杂志记者采访曾经说过:“哈佛大学最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在藏书建设基础上,注重有深度、高品质的资料。”图书馆整体考虑书刊的购置。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加强对新书的采购、把关,着意选购优秀书刊,特别是重视选购马列主义社科人文书刊、具有新科技、新思维、新方法的自然科学的专业书刊,加强对原馆藏书刊的审查、筛选工作,注意剔除在各个历史阶段遗留下来的思想文化糟粕,同时还要补充不同载体的文献,如:电子图书、音像资料等,从数量上,品种和质量上满足开展素质教育的文献要求。通过这些载体,经读者的阅读而进行正确思想、科学知识的传递、接收、转化来实现,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内化产生正确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探求生活的真谛、寻求人生的答案,使图书馆的文化资源起到塑造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并进一步使图书馆创建出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自觉追求自身完善。
2.2环境育人,营造教育空间
图书馆是人类思想、知识、智慧结晶、荟萃的地方,它承载着传播和继承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承担着教育读者、净化读者心灵的时代重任。高校图书馆高雅的文化环境和文明服务氛围,对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效果。其馆舍风格、绿化、室内空间结构、采光照明、色彩、装饰等,为学生构建了学习和接受教育的空间。清静、整洁、幽雅、舒适的教育环境,图书馆工作人员文明礼貌、热情优质的服务,可以给学生以舒畅的心情和愉悦的感受,形成良好的阅读心理情绪。图书馆不仅要有为读者使用的静态的阅读空间和闭架、开架的借还图书室,还应设置多种提供社会服务的动态空间,如各类会议室、多功能报告厅、展览室、陈列室、自修室、还可以开展诸如书展、书评、画展、书法展、摄影展、举办演讲、讨论、知识竞赛、学术报告等形式,以图书馆为主,兼容其他社会活动的新型图书馆。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在精神层面上会得到提高,在思想意识方面上受到启发。通过邀请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定期举办内容广泛的学术报告会,给学生以自由地进入各种学术领域,吸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大学生素质的提高,还应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如学生有意识地参与一些科研课题的研究;利用寒、暑假参加科技服务、社会调查、教学实践、了解省情、市情、乡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接触社会的体验。图书馆可以给各院系,搭设“平台”,铺设“基地”,使这些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有光有影,使学生终生难忘。
2.3服务育人,提高馆员素质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在美国图书馆界有这样的共识: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文献信息资源占20%,图书馆各种设施占5%,而图书馆员却占75%,他们认为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料和财富[4]。图书馆的教育主要来源于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既是“服务员”,也是“教育者”,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发挥,重在以其文明文化气息对读者的感染和熏陶,要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就必须将服务工作提高到育人的高度来认识,不断强化馆员的服务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完善服务设施,改进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品位和质量。在加强本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技能、熟悉馆藏,更新知识结构,熟练计算机操作,加强网络知识学习,提高外语水平,使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图书馆应依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德育为先技能为重的培养目标,不断完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资源保障体系,责无旁贷地充分发挥好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文南、环境和人才三大优势,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叶玉清,肖文学.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92.
[2]王婷.论图书馆服务环境的优化[J].河北科技图苑,2011 ,(3):23.
一、道德信念的形成是道德内化的核心
通常我们按四分法来揭示品德的结构,即“知、情、意、行”。“行”是外显的,“知、情、意”是内在的。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较多地注重于认知向度和行为向度,把道德行为直接归因于道德认识,这显然是不够的。举个简单例子,学生都知道禁止吸烟,可有的学生明知故犯,或者经教育不吸烟了,过一阵子又吸了。这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对道德准则的认识不一定会直接导致“自觉的、稳定的、一贯性的”道德行为。可见,如果忽略了“知――情――意”这一内在中介系统区,那就是忽略了品德结构的重要核心部分,这核心恰恰是道德内化的根本所在。
所谓道德信念,是指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并使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坚定性和一贯性。道德内化就是促使道德信念的形成。当道德准则作为一种外部信息向学生输入时,学生的认知必须经历不同层次的发展:“知道”层次(懂得 应该怎样做)――“理解”层次(明白为什么应当这样的道理)――“认同”层次(由被动、外制式转为自觉 性,化为自觉要求)。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人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经过反复的心理体验,不断地丰富道德情感,良性的心理体验会激发人的内在需要层次的升华,发展成精神上的道德需要,产生对道德的追求,而道德需要实现的满足又反过来强化良性的心理体验。随着道德需要的升华和道德情感的增浓,人对于非道德因素的干扰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不断增强,具备了顽强的道德意志。综合上述各种心理成分,也就是深刻的道德认识、浓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形成了坚定的道德信念,外部的道德准则实现了内化。
二、自我教育是道德内化的关键
由于道德内化是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因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是道德内化的关键。下面我们仍以 “知――情――意”系统和道德信念形成过程为线索,探索自我教育的形式,研究教师调动学生主体作用所应发挥的主导作用。
1、发挥学生在道德认知中的主体作用。 道德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自我教育的起点。对道德准则不单纯是理解掌握,还必须上升到“认同 ”的层次。为此,采取“外铄式”的灌输往往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想办法,促使学生去分析,比较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的截然相反的后果,同时引导学生去领会执行道德准则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统一,必要时甚至 可以让学生去经历直接或间接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心底里、从情感上达到对道德准则的认同。
2、“自省”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自省是经历自我评价、归因分析、自我强化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自我评价――以道德行为准则来衡量自己的言行,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对好的自我肯定,错的自我否定。归因分析――找出产生行为的动因,总 结经验教训。自我强化――肯定自己的道德行为时,增进了自己的道德情感,增强道德信念;反省自己非道德 行为时,引起自疚的心理体验,对道德准则有了新的认识,痛下决心,改正错误。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给学生留有“自省”的机会,也可以设计一定的形式对学生的“自省”给予引导。
3、自制是自我教育的高级心理活动。自制力是道德意志的重要品质,它是产生行为过程中的自我调控,控制自己的需求、欲望、动机、情感、情绪,控制自己不受干扰,保持不偏离原来的决定,因而自制可以起到避免自身产生错误行为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自制是比自省更为高级的心理活动。
从自制的内容看,对“需要”的控制是最为根本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需要,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归因,因此有人主张“道德行为归因于道德需要”,学生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从实质上来说就是能否控制自己的需要。所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就要认真地研究教育对象的需要,支持和尽可能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转化他们不合理的需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处理好权利和义务、奉献和索取的关系,最终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
三、交往和实践的磨练是思想道德素质内化的必经途径
主体素质的形成是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内外相互作用的中介即是主体在生活中所参与的各种各样的活动。这就是说,素质的形成具有主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道德准则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关系的规范,所以道德品质只有在人际交往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即外化),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是实现“知、情、意、行”统一的必经途径。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交往和社会实践时,由于交往的对象、实践的内容和环境不可能纯化,因而学生必然会受到正面的或反面的影响,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足够 的估计和准备。
首先,应当教育学生注意择友,尽量避免到不良的环境(例如“三厅二室”)去活动。学校应鼓励学生社团活动,开设活动课,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同时应重视班组集体的建设,创造良好的交往群体和环境条件 。
关键词:小学舞蹈 评价教学 素质教育环境 原则 方法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不断追求,舞蹈教育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当前的素质教育环境下,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对学生智力发展、道德养成以及身体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等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学舞蹈课的开设十分必要。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小学舞蹈教育评价教学能够对小学舞蹈教学信息进行较好的反馈,是当前绝不可忽视的。在探讨素质教育环境下小学舞蹈评价教学方法前,我们首先应该对其实施原则有一定了解。
一、素质教育环境下小学舞蹈评价教学原则
(一)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评价并重
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对教师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师素质评价中文化知识素质的评价应占据突出地位。文化知识素养除了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教学重难点及理论和实践外,还包括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掌握,对学生心理变化有相对的洞察力,对教育教学规律、方法等较好地掌握。其次,还应重视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教师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评价主要对象中教师与学生并重
传统的小学舞蹈评价教学评价主体多为学生,只需教师这一主体参与对教学形式与结果做决定,学生很少参与其中。而舞蹈这种艺术是一个人自身的身体艺术,其教学好坏学生自己才有最深的体会,因此想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必须让学生自己真正参与到舞蹈教学各项评价环节中,即在小学舞蹈评价教学中应坚持评价主体以教师和学生并重的原则。
(三)评价形式多样化
形式多样化,是评价教学中的重要原则,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个性发展。评价教学形式可以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如能否与学生正确合作,教师自身素质;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互评价的方式,如彼此上课学习投入态度、上课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及合作精神和整堂课的表现如何等;同样也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方式,如上课听讲认真程度、是否比之前有进步、舞蹈培训课是否经常参加等。
二、素质教育环境下小学舞蹈评价教学方法
(一)素质教育下小学舞蹈评价应以鼓励性为主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还处在对学习比较懵懂的阶段,当他们付出努力后的表现得到表扬,很容易在鼓舞之下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而当他们被批评或者被否定时,由于心理还不成熟很容易会影响到积极情绪,产生失意、挫伤感,对学习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素质教育环境下的小学舞蹈评价教学应多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对舞蹈课的自主学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鼓励的方式恰到好处地指出学生舞蹈学习中的问题,以浅易的道理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避免给学生施加过多的思想负担。如在舞蹈实践中,当学生精彩演出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准确地发掘,表扬和肯定学生的良好成绩与努力,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更应该以鼓励式的评价教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免给其思想情绪造成较大波动,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确立适当的舞蹈学习目标。
(二)关注舞蹈教学各个阶段并进行正确评价
舞蹈学习相关的因素很多,除了学生个人身体条件、舞蹈基础外,学生的生活经济等都会对学生舞蹈气质、感悟、表现等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素质教育环境下的小学舞蹈教师应对在对学生个体差异认识和尊重的基础上,有区别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及其成长阶段的变化,建立层次不同的评价体系,应摒弃传统教学评价中通过几次抽查、考试,就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评价方法。教师在小学生舞蹈技术的进步与否上应全面认识,以求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和中肯。小学生成长很快,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强调学生各学习阶段的评价,给予其每一阶段不同的意见和鼓励,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和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对舞蹈学习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每一阶段舞蹈教学中都能快乐、自信地学习。
(三)着重舞蹈实践活动环节的教学评价
素质教育环境下,更注重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仅是学习和钻研科学知识、对学生创造精神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想象与联想以及思维活动的基本源泉。对小学舞蹈教学来说,舞蹈艺术的训练和教学过程,就是舞蹈艺术的表现时间过程,而这一过程是通过实践来进行的,因此小学舞蹈教学要更好地评价教学过程就必须以学生的艺术实践为教学核心,激励学生踊跃参加各项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肢体更好地感知舞蹈学习。学生学习中的实践表现是教师对舞蹈学科教学动态考查和评价的重要载体,通过舞蹈实践活动环节教学评价教师能够发现平常教学中比较隐性的问题,对学生学习的真正情况有更确切的了解。因此,在小学舞蹈评价教学中必须着重舞蹈实践活动环节的教学评价,可以是学生个人组成小组互相评价,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现场表演实际情况当场评价。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自觉退居引导者和协助者,使学生成为组织者和参与者。
舞蹈是以身体作为“语言”的一种交流艺术,基于素质教育环境的小学舞蹈评价教学,在坚持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评价、教师与学生主体对象并重及评价形式多样化原则下,应以鼓励性为主,对学生各阶段学习的评价加以强调,着重舞蹈实践活动环节的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杨雯.对于小学开设舞蹈课的思考[J].黄河之声,2008,(09).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关键词】小学;舞蹈;素质教育;作用
一、小学舞蹈教育对儿童身体素质的作用
舞蹈是一种高级艺术化的强身健体运动,它对培养儿童身体素质的作用是非常直接而明显的。美国著名舞蹈家沃尔特・特里通过自身的观察和分析探讨了舞蹈艺术的社会功能,他强调舞蹈艺术对人的体力和情感、对人的协调和健康都有一定的作用,他说“把舞蹈素材用于教育,去发展身体肌肉,调整肌肉,保持身体平衡;舞蹈练习和舞蹈节奏可用于治疗,以帮助受伤的肉体和挫折的心灵复原。”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活泼好动是儿童生理成长中的重要特点,而舞蹈正是通过人体的动作、造型和表隋,形象地表达一定的内容,这恰是迎合了儿童的特征。学生在舞蹈训练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的被舞蹈自身的美感所吸引,并喜欢、迷恋上这一活动形式,这就为小学生身体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小学舞蹈教育中,由于课程的设置对于人体的形态要求往往不像专业舞蹈教学那么严格,但在具体的训练中会通过纠正学生不良的自然体态,帮助儿童保持良好的体形和姿态。在舞蹈活动中,学生的全身各部位都活动起来,增强了他们身体各部位的力量、柔韧性、控制力、稳定性、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等,使他们的仪表、举止端庄得体,在气质和精神面貌上也得到培养。例如,一些小学生曾有‘驼背“‘抠胸”“端肩”等不良习惯,通过在舞蹈教育中经常性的提示他们改变这种不良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的这种不良习惯有效地的得到了纠正。又如在舞蹈素质训练中挺胸抬头不仅可以使儿童胸部得到充分扩展,还能起到按摩和揉挤的作用,促进肝内血液循环,提高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此外,受过舞蹈训练的儿童,在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出仪表得体、举止端庄的特点,这种形体特点,又会使他们自我感觉良好,比同龄儿童表现出更多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这对于他们自信心的建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小学舞蹈教育对学生审美素质的作用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审美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强弱。舞蹈是美的一种形式,而舞蹈教育是美育中最直观、最形象的教育。它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为孩子们提供和构筑了富于童心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空间。
要通过舞蹈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以及美的具体内容。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建立之初的儿童对美的向往和要求是极为强烈的,他们希望向美的方向发展,用美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而在这个过程中,小学舞蹈教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践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提高他们对动作的鉴赏、思维、想的能力。教师在讲授新动作时,如果只有一般的解释和简单示范,学生仅了解动作的外部形象,进行机械的模仿,就无法有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教学的效果就会受影响。因此,教师在把动作的要领、动作之间的相互联系讲清楚以外,还可以针练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先进行错误动作的试做,然后再做一遍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示范动作,让学生从对比中体会“美’的程度和重要性,在实践中培养爱美的情趣和鉴赏美的能力。
舞蹈又是一种高级化的人体运动,是一种经过美化的人体运动。正如俄国革命家加里宁曾说过:“人要是学会了舞蹈,连走路都会美观、文雅”。由于体育舞蹈内涵的诸多艺术因素,因此给人的美的享受带有综合性,动作美是舞蹈美的核心;音乐美是舞蹈运动的必要条件;精神美是动作美的灵魂;人体美是舞蹈美的本质。走进舞蹈世界,儿童能充分体会到人体语言的美妙,内心的体验上升为人体的自然流露,体态美与纯真烂漫的情感美都在舞蹈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正是舞蹈教育推动素质教育更深层的意义,也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所期待的。
三、小学舞蹈教育对学生道德素质的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坏,若无道德,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本领,也无甚用”。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也曾说过:“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可以看出,把以舞蹈为代表的审美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少儿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在教学、训练、表演方面都有严格的统一性、强制性;整齐的队形,统一的动作,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如果有一个学生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整体效果。通过严格训练,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儿童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配合观念,提升道德意识。
此外,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艰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有些比较娇弱的学生,经过刻苦训练,毅力意志得到了充分的磨练,增强了竞争意识,树立了自尊心,真正起到了寓教于乐和自我教育的原则,这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在学习舞蹈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了解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及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使其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开阔了眼界,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舞蹈教学对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作用,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教育应该进一步从小学生经常性接触和感兴趣的活动入手,围绕素质教育的目的选择相应的舞蹈内容,使舞蹈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舞蹈艺术教育》,杨仲华、温立伟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一、父母的鞭策、“尊重与支持”、鼓励、引导、期待,对马克思的身体素质、交友选择、恋爱、道德素质进行引导
1.1836年11月9日,马克思的父亲给他的信中说:“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你在学习上不要过于用功,千万要保护好你的身体和你已经很差的视力。你选修了很多门重要课程——自然,你是有理由勤奋学习的,但不要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上帝恩赐,你来日方长——你将为你自己造福,为你的家庭造福,如果我的预感没 有错的话,也将为全人类造福。”
2.老马克思说:“我不想迂腐地使用做父亲的权威。如果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也可以向自己的孩子认错。”在家书中,老马克思对儿子更多的是殷殷期盼,声声呼唤,深深眷顾,表达着无微不至的关切之情。他始终关心着儿子的身体。他说:“身体是智慧的永恒伴侣,整个机器的良好状况都取决于它。一个体弱多病的学者,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因此,望你用功不要超出你的健康所能容许的限度。此外,每天还要运动运动,生活要有节制,我希望,每次拥抱你的时候,都会看到你是一个身心越来越健康的人。”“这是一位博学、朴实、严谨、通达的父亲的谆谆教诲。老马克思在书信中用了很多篇幅,教育卡尔为人之道。他写道:“不管我把你的智力估计得有多高,要是没有一颗善良的心,你的智力对我来说就失去任何意义。”他说:“友谊,就这一字眼的真正经典含义来说,是生活中最美好的明珠,而在你这样的年纪,这种友谊是生命的明珠。你能不能对这个朋友信守不渝,永远做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将是对你的性格、你的才智和心肠,尤其是对你的道德的最好考验。”他鼓励卡尔时写道:“你的来信我7日才收到,这封信使我更加相信你的耿直、坦率和诚实的品德,这对我来说比金钱还要宝贵”。“参加小型聚会比起参加酒宴来,你可以相信,更使我满意得多”;“且不说消遣、休息和教养的观点来看,社交特别是对青年人大有好处,因为如今你已不是单独一个人——多少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不过当然要用正当而体面的方法去取得。”老马克思说:“不久,你将成为而且一定会成为一家之父。但是,不论荣誉、财富或名誉都不能使妻子儿女幸福。只有你,你的良好的自我,你的爱,你的温柔的举动等,才能使他们幸福。”
3.生活自理能力。知子莫若父,老马克思在信里描绘了马克思的生活习惯中不太好的方面。“在昏暗的油灯下……蓬头乱发,虽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却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点燃烟斗”……在波恩大学读书期间,马克思有一次生病了,马克思的母亲在父亲给他的信中附笔:“你应当设法去掉一切可能对你有害的习惯。不要急躁,不要喝过多的酒或咖啡,不要吃辣椒,不要食用过多的胡椒或香料,不要抽烟,不要迟睡,要早起。亲爱的卡尔,感冒也要提防。在健康没有完全恢复以前,不要跳舞。”
二、从学校给马克思的成绩评语和其他评语可以看出,学校把勤勉作为重要的素质
2.波恩大学肄业证书评语:勤勉、十分勤勉,用心、经常用心。没有参加被禁止的大学生团体的嫌疑。
3.柏林大学毕业证书评语为:报名听讲、报名听讲、听课、勤勉、极其勤勉。
4.博士论文推荐信评语:1941年4月13日,耶拿大学哲学系主任卡尔.弗里德里希.巴赫曼博士给几位教授写了推荐书:“该博士论文证明该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见识渊博”,“波恩和柏林大学的学业证明(b件、c件)。证件中指出的违反纪律一节吾人可不必在意”。4月15日函授马克思哲学博士学位并发给证书。
三、类似于孟母三迁的转校:因为校风不好而转学,从波恩大学转入柏林大学
1.校风情况,至少有学生酗酒的情况。马克思在波恩大学参与酗酒,其中一个原因是特利尔的老乡比较多。另外,德国人爱喝啤酒是世界出了名的,酗酒应该只是转学的原因之一。同乡或熟人在一起,喝酒的次数和每一次的数量会多一些。得到父母的一定程度的默许甚至是支持,转到柏林大学后,父母还给他寄过酒,“但愿你已经收到了我们寄给你的酒。”
四、马克思所受的素质教育对我国教育体制和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即使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德国,马克思父亲的律师身份在马克思的转学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但不能说,马克思一生的成就是他的父亲身份决定的,因为马克思的两个弟弟却和他不一样。虽然老马克思也承认,自己偏爱卡尔·马克思。
3.理财能力很重要。马克思在大学期间表现出不太会理财。老马克思说:“你自己曾用坚决的话表示,你将来要自给,并为此现在就开始克制自己。”虽然马克思在1864年有过一次炒股的经历,也小赚了一把,但他在大学期间却有账单,而且是让老马克思看不懂的账单,“波恩的胡闹刚结束,你的债务——说真的,数目可不小——刚清偿”。作了一次旅行,多次被控欠债,马克思比其他人都花钱多,“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协议、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马克思的父亲表示了谅解和理解。老马克思对马克思寄予厚望,比较偏爱,甚至自认为能够给马克思提供好的条件,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出生的“家庭是是富裕的,文明的”。老马克思开始时有些溺爱马克思,1836年的一封信中说“随信给你寄去一百塔勒,你如需要,还可再寄”。还附笔说明:“目前我不可能再多寄了。日内,你大概会从拉贝那里收到二十塔勒。”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素质,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和竞争力的保持。职业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追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职业院校要积极更新观念,改革教育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社会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职业院校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力量之一,其创新素质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和竞争力的保持。无论从教育功能来看还是从时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思想道德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创新”一词最早是作为经济学概念出现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和扩大。一般认为,创新是指在前人已经发现、发明的成果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的过程。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五种基本素质。
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这主要表现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2.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主要是指不但要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验,还要在进行继承性学习的同时善于进行创造性学习。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就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单单一方面或几方面是不够的,因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多门类知识集合运用才能创新。一个人拥有的信息量越大,他的文化素养就越高,思路也就越开阔。
3.健康的心理素质
这主要表现为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较强的责任感,坚韧顽强,决策果断,有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敢于冒险,富有献身精神,对新事物很敏感,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
4.不断进取的创新品质
这主要表现为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包括浓厚的探究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著追求精神,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坚韧顽强的性格。
5.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是协同合作,其基本要求是每个成员都要自觉要求进步,具有高度的大局意识、协作意识、主人翁责任感,较强的亲和力,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
二、思想道德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职业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给学生科学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健全学生的个性心理。
1.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起主导性作用
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使学生成为有技能的人,更要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能够肩负起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
2.教给学生科学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创新活动是一种超越前人的探索和追求,创新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掌握科学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思想道德教育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更要求学生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世界,用发展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用对立统一的方法解决问题,用实践的方法检验认识;倡导学生以独特的视角、辩证的思维来观察社会、剖析人生,善于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疑点,在寻常中发现异常,反对守旧,鼓励创新。
3.内化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创新的征程上充满荆棘和挫折,因此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需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和品质,更需要遇到阻挠和诽谤不气馁、遇到挫折和失败不退却的良好心理品质。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向上的人生意义,以苦为乐,锐意创新,在投身事业、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中实现人生价值。
4.培养创新人才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1世纪是一个追求个人价值实现与团队绩效双赢的时代。创新人才不仅要有个人专才,而且要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思想道德教育既有教育目的,又有帮助目的,不仅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而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公民道德和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和提升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加强思想道德课改革,适应时代要求
思想道德教育虽然在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要充分发挥这些作用,还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完善考评机制。
1.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体现全面性
传统教育注重传授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最显著的特点是继承性。这种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因此,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传授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新知;学会抽象思维,利用抽象思维捕捉创意,拓展思考的自由度;摆脱思维定式,进行逆向思维;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个性发展;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
2.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增强实效性
传统教育往往采用整齐划一的教育形式、单一的教育内容和统一的教学进度,这种教育必然空洞,没有说服力。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思考和发挥;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在学生社团等活动载体中增加创新实践教育,把创新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用事实说话,使原本枯燥的思想道德教育变得既生动又有活力,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完善考评机制,激励创新思维的形成
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考评都采取理论考试成绩加平时出勤情况和作业成绩,或是作为考查课只看平时出勤情况和作业成绩,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为应付而学,根本谈不上培养创新思维。因此一定要彻底改变陈旧的考评方法,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在评价体系中一定要体现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考评的方式方法也要灵活多样。
4.上下联动,达成共识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开展创新教育不仅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重视,更需要校领导重视、全体教师参与。因此,要构建由团委、学生处、教务处、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及其他教师共同参加的大教育格局,把教育和培养渗透到日常工作和课堂教学中。唯有这样,才能在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素质培养之间找到结合点,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合力,为创新教育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和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钱同舟.论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