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道德教育缺失

时间:2023-09-24 10:56:30

导语:在道德教育缺失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道德 道德教育

一、前言

道德教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简言之,道德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它包括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

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学校体育中的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直观性,动态性、实践性,交往性、社会性,突发性、即时性,这些独特的、有别于其它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优势所在。可见,学校体育教学是道德教育的一种良好途径和方式,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补充和加强。

二、道德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独特性

1.开放性与直观性

体育教学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体育教学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学,重过程的主动参与,重情绪的积极体验,重个性的独立解放,使人际关系宽松和谐,使学生在轻松明快的环境中,在欢快愉悦的心境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道德问题,都非常容易显露出来。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从学生的语言、态度、行动中发现问题,要针对不同的情况抓紧点滴教育,其效果比其他教学更直观、更迅速。

2.动态性与实践性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教育是伴随着学生的身体练习,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它不同于其他文化课上的静态的说教。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学生的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练习形成的,体质的增强是在刻苦锻炼的基础上获得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也要经过运动过程的磨练。

体育教学区别其他教学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要承受一定量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在身体参与体育活动时,学生的大脑处于异常兴奋状态,思维活动极为活跃,既要动员运动器官参加活动,又要运用思维活动掌握知识、技能,应用战略战术,在极短的时间内抉择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为取胜而竭尽全力。

三、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现状

体育教学传统的第三大目标(任务)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目前,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对道德教育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道德教育的目的重规约人,目标较为泛化;道德教育的内容抽象、空洞,没有具体的实施重点;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多为单向说教、渠道单一,其具体分析如下:

1.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认识不足、理解不够,甚至认为道德教育是个“软任务”。学校没有制定一个全面的、有效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和体系,于是,体育教师的教学检查指标中没有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作为指标之一,在教师考核指标中也没有对师德修养提出具体要求,这样,体育教师便忽视和放松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2.道德教育目标不明确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往往忽视对学生个体道德品质的关注,以社会价值为本位的道德教育目的和以此衍生出来的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变成一种空洞、抽象的口号。

长期以来,学校只注重高格调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轻视了低层次的“底线”教育。混乱、宽泛的道德教育目标显得很难理解,很难把握和具体操作,有的还脱离了体育教学的培养范围,这难免导致道德教育目标的虚无。同时,体育教学目标中道德教育目标抽象,意识形态化,与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实践联系不紧密,对现实的指导性差。

四、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成因分析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缺失现状,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主要从社会道德环境、思想认识、具体实施、教师德育能力及教学效果评价上进行剖析。

1.社会道德环境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对诸多事物的道德评价不再绝对和一统,道德价值呈现多元化,这使身心正处于成长期的道德认知产生严重困惑,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并且,物欲横流、金钱万能的社会现状正通过广播、电视、书籍和网络等媒体以无所不至的方式侵蚀着青少年,侵扰或重构着他们正在形成的价值判断标准,学生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转轨。在这样的社会道德环境中,学校要对耳濡目染的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确有难度,这也无形之中给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带来了困惑。

2.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当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深入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些学校领导、教师对其理解单一,他们更多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对学生的精神、思想、知识等层面的关注有所欠缺。并且,学校没有从根本上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作为衡量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等多方面的评估因素,不利于学校及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实施。

3.德育效果评价模糊

道德教育目标属于隐性的教学目标,其评价指标及体系的确定较为复杂,且难以操作,自然也就受到了忽视。广大体育教师对在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是认可的,然而做得怎么样,效果如何,却很难评说。在体育优质课评比时,并没有把结合体育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作为评比的条件之一。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对道德教育评价只是一笔带过,既没明确评价方法,也没有具体评价细则,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评价在实践中形同虚设。

五、总结

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道德教育不可能依靠设计一套课程和安排专门的教学来进行,而应自然地渗透于各学科教学活动之中,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补充和加强。体育教学中道教育缺失的现状为重视程度不够、目标较为泛化、方法比较简单等方面,其成因在于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德育实施不力、教师德育能力欠缺、教学效果评价模糊,等等。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2]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

[3]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4]慕桂梅.高中体育教学与学生意志品质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5]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6]赵立军.新时期体育道德价值观的重塑[J].体育文化导刊,2006.9.

[7]王建平.浅谈体育教师的道德素质建设[J].甘肃教育,2006.16.

第2篇

一、学生道德失范,传递教育危机信号

最近,药家鑫恶性案件,虽说极其个别,却令我们对学校德育进行反思。一名正在受着高等艺术教育的大学生,为了金钱却无视别人的生命,剥夺他人的生命。在检察院的公诉意见中写到:“一个乐者不仅应该诠释优美的旋律和曲调,更应该演绎高尚的素养和善良的灵魂。而这些在药身上荡然无存。”特别要注意是,药家鑫恶性案件在审判过程中,有的大学生表示对药家鑫的同情和理解,更有甚者在微博中扬言,“我要是他(药家鑫)我也捅,……怎么没想着受害人当时不要脸来着?记车牌。”这传递着道德教育危险的信号,反映了有的学生极端扭曲的价值观。

在药家鑫案件审理中,辩护律师辩护材料中提到:药家鑫成长道路没有污点,钢琴十级,学习成绩优秀,得过各种奖励等。也使笔者联想到:前不久,网络上“摸乳门”、“脱裤门”等事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议论,而且,“门事件”的主人公竟然都是中学生。

“你什么时候找到靓女别忘了通知一声”、“以后赚大钱、住豪宅、娶靓女”、“将来泡'小蜜'、包'二奶'”、“位子、票子、妻子一个也不能少”、“找个有钱老公”、“生一窝漂亮宝宝”……有谁能想到这些语言是小学生毕业赠言。如此的追求另类,极尽戏谑和玩世不恭。

我们的基础教育虽在不断地改良,教育行政部门也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综合素

质考评,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但实际情况还是不尽人意、事与愿违。笔者认为当下道德教育中忽略学生主体评价问题值得关注。

二、道德教育评价中学生主体缺失

无论是升学、分数还是统一标准,这些评价指标中都缺少了被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参与。学生在涉及到对自己的评价时几乎没有发言权,无论他们如何看待自我,都不能影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因为评价的标准不是来自他们自身的理想、感受和自我判断,而是来自整个社会所推崇的那些因素。

学生评价中主体性缺失首先是因为他们承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老师和家长的期望让他们很难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的选择。高考、升学、分数,特长热、择校热、办班热,未来的就业压力、文凭的含金量,所有这些因素形成一股巨大的外在评价的力量,大部分学生只能在这个漩涡中拼命往上爬,试图成为被别人认可的人。导致主体性缺失的另一个原因是整个教育体制对学生的自主教育、自主学习和自主评价能力的系统性漠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倾向于把未成年人看成没有独立人格、独立判断能力和独立行为能力的人,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的自我感受常常被看成幼稚、不成熟的表现。相应地,在对学生的评价模式过程中,我们就更重视老师的印象、家长的印象、其他人的印象,唯独不会重视学生自己的印象。

这种主体缺失的学生道德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阻碍了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与新课改的方向背道而驰。

学生评价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对于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个性健全的、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的学生尤其重要。

三、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突出自我教育、自主评价

第一,自主评价是学生自己自觉的道德反思和完善,是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评价阶段的再现。

学生自主评价能力的核心就是学生能正确评价和反思自己。学生自主评价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按照皮亚杰等的研究,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就要经历从他律到自律、从情境性的道德评价到原则性的道德评价、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自主、能动与创造。

传统的教育教学存在着单一和被动的问题,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教师总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过于追求外在的价值取向,把学生看成是实现成人愿望的工具。学生缺少自主,地位上是受动的客体,活动中是被动的适应。在评价上,学生没有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被评价的群体。因而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倦与逆反甚至是对抗。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都有自己的心理选择,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关注,需要主体地位的凸显。

学生自主评价应该是主体性德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心理,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通过自身的努力重构主体的健康人格,让学生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等等的一个具体的切入点。以人为本,追求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自主评价体现的是:学生是自己的主人,自己主宰自己。什么是尊重学生?就是让学生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第二,突出责任教育,培养责任主体。

突出责任教育,“责任教育”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对人文精神的弘扬。学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实施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教师大胆“放权”,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学生干的,学生能干的,就放手让学生干;该学生干,学生干不好的,教给学生干;不该学生干,对学生成长有利的,让学生知道怎么干。将学生推上舞台,使其由听众变成演员,由配角变成主角。在学生中倡导“自主”管理,它真正的意义在于它首先面向了全体学生,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内在的潜能;它焕发出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行的是“我能行”的教育。它使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判断,增强了敢于管理,敢于负责的意愿与能力,激发学生团结向上的进取精神。教学上实行主体性教学,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变课堂为学堂,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倡和要求学生自学自研,学会学习,对自己的发展负责,同时对自己作为实验的主体负责。无论是教育和教学,学校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人格,发扬教育民主。同时,强调秩序和规则,培养学生在追求自我利益和个人发展时,学会考虑他人,对他人负责任。

第三,营造道德模范区,注重传统美德教育。

学校对学生进行诚信、善良、尊师、孝亲等传统美德教育是时代与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善良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百善孝为先,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时代特点让传统同美德焕发出培育新人的实效。学校要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引导,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爱国、文明、健康道德的模范区。我们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深入细致地了解中学生对诚信、善良、责任问题的看法,有针对引导。尤其强调在传统美德教育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的实际。避免过于政治化和抽象化,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就难以融入到学生们的思想之中。

第3篇

一、体育课评价的内容

(一)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否得到激发,体现在学生喜欢体育课和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程度。新课程在对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十分重视学生喜欢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程度。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是否考虑学生需求,教学过程中是否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进行,学生学到了什么。只要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就不是一堂好课。

(三)教学目标是否得以实现

体育课程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直指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对体育教师的评价要看课程设计、教学方案和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评价等方面是否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四)体育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包括:融会贯通《课程标准》的能力;对现代化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能力等。

(五)课堂教学的创新程度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新课程给了教师很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鼓励教师开展创造性的体育课堂教学。

二、体育课评价的方法

(一)即时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

课堂教学评价既可针对某一堂课进行评价,也可针对阶段性的课堂教学或整个课程教学进行评价。

(二)定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是指通过评课活动进行讨论、分析和评述,也可针对评价指标进行等级的评定。量性评价是指可以通过评价量表的形式进行评价,以判定课堂教学质量。

(三)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1.领导评价

领导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检查、指导、督促等作用。

2.同事评价

同事评价指教师之间的互评。其优势在于对教学内容、学科思想非常熟悉。可以对教学计划、内容、结构提出中肯的意见,还可以互相交流工作经验,促进教学质量。

3.学生评价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对象,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完全置于学生的视野之内,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有最全面的接触。

4.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认识自己,教育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过程,是培养教师自我意识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

第4篇

关键词: 民办幼儿园 幼儿教师 教师流失

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幼儿教育日益兴盛,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由于民办幼儿园不断壮大,在满足幼儿入园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民办幼儿园办学质量堪忧、教师流失严重、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等。稳定教师队伍对于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至关重要,好的教师队伍有助于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知名度,对幼儿发展的意义重大。当前教师流失问题严峻,亟待解决。

目前,学前教育中诸多问题没有得到改善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法律保障的缺失和教育资金的匮乏。国家应把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在学前教育阶段实行义务教育。

所谓公共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主导、以提供基本且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设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体制创新是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表现特征,追求公共与公平是其实质内涵与价值取向。[1]根据市场经济理论和对学前教育产品属性的分析,学前教育涉及广泛的社会公共利益,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2]学前教育科学持续的发展,离不开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支持。

一、政府对学前教育重要作用的认识不够

学前教育对国民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关系幼儿的发展,还直接关系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学前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教育管理者并未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要作用没有完全认识清楚。

根据联合国相关统计,到2006年,在OECD28国中,学龄前儿童毛入园率平均已达到83.9%。[3]在欧洲39国中,学前儿童平均在园率已达90.8%。[4]在我国,到2009年,适龄幼儿的毛入园率才达到51%。[5]数据显示,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率与其他国家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这说明,我国政府对于学前教育的认识和投入是不够的。

把学前教育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阶段中。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其中,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是免费的义务教育阶段。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并不在义务教育范围内,不具有强制性,国家也没有对学费、杂费等费用进行减免,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还不高。在国外,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已经成了普遍事实。法国的学前教育实行免费制,所有两至三岁儿童均可就近入学。在法国2至5岁的儿童中,约有80%的孩子接受幼儿教育。[6]由此可以看出学前教育在法国的重要性,正是由于法国政府对学前教育予以足够重视,才能在各项政策中对学前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

当前,我国民办幼儿园整体办学力量还很薄弱,鱼目混珠,一提起民办幼儿园,很多人都会想到“管理不到位”、“师资良莠不齐”、“天价收费”、“校车问题”等。民办幼儿园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与政府重视程度密切相关。政府应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与监督,让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质量更高、办学更有特色,让教师在民办幼儿园工作中感到自豪,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减少教师流失。

二、缺乏有力的立法保障

由于学前教育未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中,还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导致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近几年,社会办学力量逐渐多了起来,由于现行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地方政府对于办园者的办园资格、收费标准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缺乏管理,现行的法律法规不能很好地保障民办幼儿园及民办园教师的合法权益,这势必会给民办幼儿园办园者的办园积极性、教师工作积极性及办园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纵观发达国家,很多国家都对学前教育进行了立法,以此保障学前教育的规范发展。如美国颁布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全美儿童保护法》、《入学准备法案》等。日本颁布了《保育大纲》、《幼儿园教育大纲》、《新幼儿园教育要领》、《幼儿教育七年计划》、《振兴幼儿教育十年计划》等。韩国颁布了《儿童福祉法》、《婴幼儿保育法案》、《幼儿教育法案》等。[7]我国政府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尽早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法律法规条款,以促进学前教育健康稳定地发展。

当前,我国涉及学前教育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幼儿园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了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及事业发展方针与幼儿保护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和事业发展方针、幼儿保护规范,还规定了幼儿园的法律地位与权利义务规范、幼儿园设置管理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规范及卫生保障规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专门有两章对幼儿保护做出了相关规定。目前,全国性专门的幼教法规有《幼儿园管理条例》,它对幼儿园管理做出了全面的规范。全国性幼教规章有两项:一是1995年颁发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制度》,二是1996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8]

尽管1989年及1996年颁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与《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规性条文,许多省市也制定了学前教育管理条例或管理办法,如2001年,北京市颁布了学前教育管理条例;2004年,太原市颁布了学前教育管理条例;2005年,南京市颁布了学前教育管理条例;2008年,深圳市颁布了学前教育管理条例等,但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而言,学前教育立法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是立法效力层次低、范围窄。当前学前教育法律法规都是以章程形式出现,立法层次低,不能保障学前教育的发展;二是立法内容缺乏责任主体义务和责任的规定。现行学前教育法律法规的内容不是很具体、过于粗糙,难以执行。[9]这就导致政府责任不够清楚、资金投入不够、管理体制不畅等一系列问题。比如,2005年南京制定的《南京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第四章,关于学前教育保障的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条中,只是笼统说明了学前教育机构要保障教职员工工资、按照国家规定对幼儿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以及政府部门应定期进行监督指导等,[10]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工资数额、培训的次数及政府部门应该如何进行监督指导,这就造成教师工资没有最低保障、专业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教师流失在所难免。

三、学前教育资金投入的匮乏

目前,导致学前教育资金匮乏的最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的认识不足和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与其他阶段的教育相比,学前教育的投入还是比较低的。2008年,用于小学教育和普通初中教育的国家财政性经费分别为32978952万元和22507836万元,而用于幼儿教育的财政性经费仅为1329444万元。前两者分别是幼儿教育财政经费的24.8倍和16.9倍。[11]我国0~6岁的儿童多达1.3亿,是世界同龄儿童的五分之一。我国学前教育经费长期以来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2~1.3%,这个比例很难支持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据台盟南京市委员会2011年3月提交的一份集体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在南京市教育局的教育专项经费中,还没有设立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也没有明确学前教育的分配比例。从学生人均的公用教育经费来看,幼儿园与其他阶段教育投入经费的差距很大。以鼓楼区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例,幼儿教育阶段为200元,义务教育阶段为810元。由于总体教育财政经费有限,投入重点并不在学前教育上,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仅占教育附加费的3%左右。在苏州市,2010年幼儿园总共有405所,能够享受到政府财政支持的幼儿园有268所,占总数量的66%。在南京,享受政府扶持幼儿园的比例只有12%。[12]

纵观国外学前教育,政府会有大量资金投入,美国2005年《入学准备法案》计划2006财政年度对该项目的拨款是68.99亿美元,并保证2007~2011财政年度有如上数额的拨款,这比1965年的9600万美元增长了70多倍。[13]我国政府也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对民办幼儿园的资金投入,给予学前教育发展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只有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力度,确保学前教育有序发展,避免教师流失。近两年,学前教育已经逐步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希望在政府有效作为下,我国学前教育能够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铮.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J].上海教育,2010(9).

[2]丁金霞,庞丽娟.社会体制转型与学前教育的重新定位[J].学前教育研究,2010(3).

[3]余强.经合组织28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9,9.

[4]余强.欧洲39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学前教育研究,2009,10.

[5]徐卓婷.对中国普及学前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0,11.

[6]曾莉.法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导刊,2008,2.

[7]童宪明.美国、日本、韩国幼儿教育政策法规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导刊,2010,10.

[8][9]尹亚姝.公平与均衡:学前教育立法的价值选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10]南京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41号,2005,9.

第5篇

    1.1广告教育学科导向的起源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广告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也是广告教育开展最早的国家。从历史上看,广告学作为美国大学的_个专业(Advertisingprogram),出现在20世纪初,最初有两个基本源头,一个是工商源头,另一个是新闻源头。见表1:

在美国,到1948年,营销系和新闻学院认识到广告课程的重要性,遂提供主修广告的学生两种渠道:一种是在商学院营销系底下提供以经济管理等商学为主的广告课程,将广告看作为是一种营销工具,并强调广告的经济导向;另一种则是从艺术科学院的传播教育学底下教授广告,强调广告的人文艺术导向。

1.2广告教育学科导向的认识

如果从学科分类的角度看,广告学专业基本上可以分为文学导向(包括新闻、艺术)和经济导向,但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我国,广告教肓的媒体倾向(新闻、艺术导向)和商业倾向(经济导向)都显得模糊不清。

CharlesH.Sandage在他的《广告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一书中,对广告教育发展的早期历史进行过幽默的阐述,他写道:“如今被视为一门学科的广告学其实早已经产生。广告学小宝贝的爸爸是心理学,妈妈是新闻学。因此,可以说,广告教育是由心理学发端、而在新闻学中孕育而产生的。广告学这个小家伙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其继父遗弃了,但是,在他成长的岁月里,商业的市场营销学作为他的继父出现在了他的生活中,并和新闻学妈妈一起承担起养育广告学的重任。然而,在这个新组建的家庭内部,在如何教育培养孩子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分歧。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应该多吸收创造力方面的营养,而另一方则建议应该给孩子安排一份和商业营销密切相关,并有助于这一方面发展的食谱。父母双方都将孩子视为自身发展的一个部分,并且试图使孩子朝着有益于父母自身独特兴趣的新闻学以及商业学的方向发展。”用图简单描绘起来,见图1:

2.中国高校广告教育学科导向的认识与缺口2.1中国高校广告教育学科导向的概况

在我国,高校广告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普遍依托其自身所在院校的学科优势,将其与广告学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培养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广告人才为主。从广告学专业所在院校的设置情况看,可简单概括为,见表2:

其中,大部分综合性大学的广告学专业设置在其新闻传播学院底下,有的也主要依托其新闻传播学科优势,但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资源比传媒类大学更加丰富、更加深厚,这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所归纳的“广告策划复合型人才”仅是一个概括,用来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广告学专业。

2.2中国高校广告教育的三个学科导向

从学科分类可以看到广告学与艺术学、经济学三个学科的相对位置,见图2:

  根据詹火生的论述,从广告教育与研究方面来看,图3试图绘出广告学与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到广告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图绘出广告学与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到广告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因此,结合广告业运作的广告客户、广告公司以及广告媒体的主要三个方面,从广告学学科的分类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上看,广告教育的学科导向可以分为三种:“经济导向”、“艺术导向”和“媒体导向”应是比较科学的。在这三种导向当中,经济导向应至少与“艺术导向”和“媒体导向”同等重要。

2.3中国高校广告教育学科导向的缺口

2007年3月《中国广告高等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中指出:“现在的广告教学单位独立作为一个学院的并不多,调查学校中只有2%有独立的广告学院,大部分高校将广告专业设置在相关院系中。这些相关院系主要有5类:新闻传播类、美术设计类、中文类、社会科学类、经济管理类,其中新闻传播类院系最多,达到了此次被调查的44%,其次是美术设计类院系,达到了24%”。另外,从当今中国广告课程及教师的缺口上看,有41%和31%的高校表示缺少广告调查和市场营销的教师。而在美国的广告学教学计划中,一般都明确规定需要修读的工商经济类课程和学分。其中包括:市场营销与管理、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务概念等。

_方面是“经济导向”的广告学专业设置比例不足,另一方面是广告教育中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需求巨大,中国高校广告教育与本应得到重视的经济管理类学科实际上存在脱节,无论在专业设置上还是课程设置上都缺乏市场观念,中国高校广告教育的“媒体导向”和“艺术导向”倾向性严重,而“经济导向”存在巨大缺口。

3.中国高校广告教育学科导向缺口的启示

3.1平衡中国高校广告教育的三个学科导向

在中国高校广告教育的学科导向没有一个绝对定论的情况下,平衡三个学科导向、大力弥补“经济导向”的缺口已成为当务之急。相对于其他类型高校,财经类、工商类大学具有将广告学与经济管理类学科结合的先天优势,虽然这类高校广告学专业成立时间比较晚,但业界对它们培养的学生有这样的评价:市场意识强,适应能力强,上手快。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留专业特色的情况下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逐渐形成较成熟的教学体系。这方面巳经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学有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

在财经类院校广告学专业的办学上,虽然可以弥补广告教育“经济导向”的缺口,办出自己的特色,但也应注意不要走入“特色=专门化”的误区,具体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要只注重特色,将广告专业变成了某一技能的专门训练,而忽略了其他广告专业知识的储备;二是不要只注重广告专业课程的设置而忽略了通识教育。此外,要注意从以前教授“如何去做”变为将广告作为一种营销管理工具来传授。将中国高校广告教育“经济导向”更加科学化。

第6篇

1 创建一个优秀的钢琴教研室首先要选择一个优秀的教研室主任。

优秀的教研室主任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钢琴理论水平要高,二是钢琴的业务水平要强。

我们铜仁学院音乐系钢琴教研室主任的任命只需要一个条件,只要有副教授职称就可以了。要想创建一个合格的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决不能随便任命,铜仁学院音乐系要发展提高壮大不能只靠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及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最重要的,而每一个教研室的创建工作更为重要。一个好的钢琴教研室的创建除了有正规的硬件设施(电脑)来为管理服务,有音响资料和图书资料钢琴等,来为教师提供教学帮助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外,核心是要有一个优秀的教研室主任,教研主任是一个非行政职务的职务,与村长一样无行政级别,村长是选举产生的全村的领头羊,虽然无行政级别的待遇但是所起的作用却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教研室主任最有条件实行选举制。优秀的教研主任不但要求理论水平要高,能带动全组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而且在钢琴的演奏水平与教学水平上也应该有很高的造诣,能经常与全组的教师交流切磋钢琴技术与教学水平。如果这个钢琴教研室主任是一个只有副教授的职称在教学中既不能弹伴奏又不能示范(中高级水平)更不能独奏的钢琴老师或者钢琴业务水平在整个钢琴教研组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的老师来担任,在工作中只能是安排本组的教师上什么课、安排那一位教师上上公开课、期末时安排一下监考老师的名单等等教学事情外。那么这个教研室主任肯定是不合格的,是不能胜任的。起码不能服众。一名合格的教研室主任在教学的过程中敢做一些能为提高全组教师的理论水平与业务水平而积极争取的事情,如外出进修学习,组织全组的教师外出学习欣赏高水平的钢琴音乐会,在请什么样的专家教授来讲学或者开展讲座的问题上要有主动权,要先与全组的专业教师商量讨论后上报系领导争取经费和安排开展活动的时间,而不是由系领导去联系专家教授来开展教学或者讲座,这既不专业又不科学,因为系领导是音乐教师不假,但是他们不一定是钢琴教师,既然不是钢琴教师,他们对钢琴的教学,对钢琴的研究与钢琴教师相比较专业性是有不同的,甚至是片面的看待钢琴教学的。这就要求钢琴教研室主任与系领导的正确沟通了,决不能被动的随便接受由上而下的分配教学任务与教学活动,这会伤害打击全组钢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科研创作的积极性的。

2 目前我系钢琴教学存在着乱象教学现象需要钢琴教研室统一来规范。

我系的钢琴教学出现一种各自为政的教学现象,首先是钢琴教材不统一,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钢琴教程》共分4分册。有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哈农》钢琴练指法,《拜尔》,《车尔尼599》,《车尔尼849》,《车尔尼299》。有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钢琴基础教程》修订版的,也是共分4册。以上教材存在着教学内容的重叠性,显得很多余。其次是教间分配不同与效果的不同。集体课的时间分配在单位时间内最少,效果最差,人均授课分配材使用的起步教程也不同,有的是用《拜尔》教程来起步,有的是用《车尔尼599》教程来起步。甚至也有用《小汤姆森》作为起步教材。再次是教学形式的不同,有集体课,教学器材是电子钢琴,有小组课,在钢琴房上课,个别课(主修课)是给一个人上课的。最后是时不足两分钟。小组其次,人均授课分配只有12分钟。个别课最好,可以达到50分钟。这些对于是有着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是不规范的,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每一年的学费都是一样的,并不是一年比一年多。教学大纲中有规定,音乐专业的学生的声乐课与钢琴课都是必修课,而且还是一人一周一节课的配置,由于师资的不足,不可能一人一周一节课的安排,但是至少一开始就是小组课的安排才行,否则,学费的收取上是有不同的,集体课的学费要少于小组课的学费,而小组课的学费要少于个别的学费才行,这才是比较公平收费标准与教学配置,学生对这些教学情况是不知道的,他们只知道艺术专业的学费比其他专业的学费高,而他们却没有得到高学费所带来的高中了的教学服务。这些都是需要钢琴教研室来统一安排与规范的。

3 钢琴教师之间存在着畸形的教学攀比心里需要教研室来平衡。

钢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想提升自己名誉,或者想保住自己的名誉存在着畸形的教学攀比心里,这种教学攀比不是正规的,良性的教学竞争。而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演奏水平和教学水平拿学生来做实验品,让学生放弃最基础的基本功的练习,直接拿一些高出学生实际水平许多的练习曲或者乐曲给学生练习,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就练习一条练习曲和一条乐曲,目的就是用来考试。一些基础教程与教材成了摆设,拔苗助长的危害性相当大,学生会把这种学习的方法认为正确的方法,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把这种方法传下去。受误导学生一代传一代,学生受到的误导不像医疗事故那么明显,短时间内不容易被发现,潜伏期相当长,这就是十年可以树木,百年才能树人的原因。教学就是一把双刃剑,教好了,对老师有利,对学生有利。教不好,老师的名誉不好听,更重要的是毁了学生。

4 让学生有的放矢的选择钢琴主修老师。

学生到了大学三年级就开始有主修专业课了,钢琴专业是其中的主修课之一。生源是从大学二年级中按比例选出来的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将在今后的钢琴课的学习中上单独的小课。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学生却不能选择自己的主修老师,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我们所有的钢琴老师都能上主修课,尽管有的老师在钢琴曲子的示范上稍微有点欠缺,但是在曲子的讲解上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不能老是一两个老师来是主修课,这对学生来说不是很妥当,因为对于一个钢琴的主修学生来说他能成为一名钢琴主修生与他的原来的钢琴老师是的培养是绝对分不开,无论是教学能力还是教学方法,特别教学风格都是比较适合这名学生的,新的钢琴老师的教学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教学方法与教学风格就不一定适合我们主修生,更重要的是新的钢琴老师对主修学生的特点是在短时间里是不了解的,彼此都需要好长时间来相会磨合的。对于原来的钢琴老师也不公平,无论是在教学的成果上,还是在师生之间长期以来所建立感情上,都说不过去,多少对于以前的钢琴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是一种考验,这需要我们钢琴教研组来做一个调研的。

5 钢琴考评制度从考评教师到考试内容比较单一需要教研组一起来提高和完善。

钢琴考试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必须考试科目,但是我系音乐专业学生的钢琴考试从考评教师到考评内容都比较单一。首先,考评教师是包班制考试,谁教那一班,谁就考试那一班。一般情况是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个老师上课,各上一半的学生,考试的时候就是这两个老师来考。这样考试的质量水分很重,教师之间很配合,谁也不得罪谁,谁也不为难谁,学生能过就过,不能过的都是指导老师提出来不让过的,主要是平时在上课中爱旷课不练琴的学生。其次是考评内容比较简单,还不如社会上的钢琴考级规范,钢琴考级的内容还分基本练习部分,练习曲部分,复调部分,乐曲部分。而我们的音乐专业的学生的钢琴考试内容就是一首练习曲和乐曲就完了。考试内容没有充分体现学习内容,学习内容也没有充分展示出来。这样的考评内容和考评制度都有待于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汤姆生简易钢琴教材

[2]哈农手指练习教材

第7篇

在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最初阶段,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然而,近三十年来,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我国幼教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如果说,在改革初期,为了“矫枉过正”,为了“不以一种倾向影响(或掩盖)另一种倾向”,我们不去特别关注这一问题还情有可原,那么在我国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急需解决的当下,我们依然不去关注这个问题,就有问题了。

一个早就提出的重要问题

研究学前教育的人是不可能不去研究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的,就像他们不可能不去研究学前教育的儿童发展适宜性问题,他们之间的差别只在于对两者的强调程度不尽相同,而不是肯定其一,否定其二。

笔者梳理了自己近二三十年来发表过的文章(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的文章),发现很多文章的主基调就是关于“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的。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我们绝不能不顾我国的国情,盲目地去发展那些只是去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这是因为社会科学的发展还无法确定哪种儿童发展理论能最准确地反映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使我们真能找到一种能科学地解释儿童发展的理论,它也只能作为设计课程或教育方案的一个依据,而且主要还只是为解决如何教提供依据,而不是主要为解决为什么教和教什么提供依据……我国的社会文化对共同利益赋予极高的价值,教育以极大的热情关注集体主义精神和共性的培养,这与西方社会崇尚个人的价值截然不同。(《社会文化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幼儿教育》1995年第7期)

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能适合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而各种不同教育方案能很好地适合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儿童。因此,脱离社会文化以及它的变化去探讨幼儿教育是没有意义的。(《变化的社会文化,变化的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教师版》2004年第1期)

在制定幼儿园课程政策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幼儿园课程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社会文化不仅决定了个体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培养人的教育机构的发展方向。课程以及构成课程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在每个社会中都是由社会文化衍生出来的。教育必须达成把儿童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使其继承所在国家的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基本目标……教育应该明确地反映社会文化的价值观……从教育人类学的视野看我国学前教育的政策走向和政策制定问题,任何学前教育政策都不可脱离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可脱离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应该借助其他文化中的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但立足点必须是自己的文化。’(《从教育人类学视角看学前教育的政策走向和政策制定》,《幼儿教育·教科版》2006年第1期)

强调文化因素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这并不过分,当今国际上,这一议题是学前教育界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文化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社会文化变革的需要,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势在必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不同文化的并存性。强调文化生态,强调多元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在当今多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幼儿园课程改革如若不充分考虑其背景(生态),考虑其文化适应性,那么是不可能成功的。在当前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任何幼儿教育改革和有关政策的制定,都不能脱离我国的传统文化,不能脱离我国的国情。(《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改革》,《教育导刊》2007年第4期)

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政方略下,从文化建设和文化安全等视角出发,中国大陆幼儿园课程变革在吸取外来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的同时,应更多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问题。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并不排斥来自其他文化中的有益于中国大陆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成分,文化的交流,文化间的相互碰撞和接纳才会有益于文化的发展,但是,在课程的编制和实施中,占主流的应是中华优秀文化以及能反映其根本价值的东西。(《西方学前教育思潮在我国的实践和反思》,《基础教育学报》[香港]2008年第1期)

走穷国办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道路,不可盲目遵循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或者正在走的道路,而要充分认识自己文化和社会的特点,走自我创新的道路。(《学前教育: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年第3期)

“鱼是最后一个知道自己是生活在水里的。”我们都生活在中国文化之中,却往往忘记了自己生活在那里。好在文化让我们每个人都依然依赖于它,离不开它,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没有意识的。(《鱼是最后一个知道自己是生活在水里的》,《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年第7、8期)

应该看到,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东方国家,在一些学前教育政策的导向上模仿一些西方“高福利国家”,采用了某些高度浪漫主义取向的教育理念,导致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政策导向(四)》,《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年第9期)

“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虽然早已被提出,但是在我国幼儿教育领域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不论是在学理上还是在教育实践中都是如此。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问题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宏观方面紧密相关,直接关联着学前教育的基本价值问题。

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对于“学前教育要适宜儿童发展”的理念是比较认同的,这种理念甚至已经成为部分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行动指南。但是,在国际上,“学前教育要适宜儿童发展”是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而且对此的争议开始出现了趋同的倾向,那就是“学前教育要适合社会文化”,尽管在对“文化适宜性”的强调程度上存在差异。

最能说明此问题的例子也许就是全教协会(NAEYC)三次声明的变化过程。

“学前教育要适宜儿童发展”的理念来自全教协会1987年的《适宜0~8岁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的声明。所谓“适宜儿童发展”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适合儿童的年龄,其二是适合儿童的个体差异。这份声明特别指出了儿童游戏的重要性,即儿童自发的、自主的或者得到教师帮助的游戏是适宜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活动。

全教协会这份声明以后,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和批评,甚至是很严厉的批评,特别是“遇到了为国家课程制定标准的挑战”。

面对来自各方的意见和批评,以及面对美国国家课程标准颁布后的尴尬局面,全儿教育协会对其声明进行了反思、修正和调整,并在1997年了新的声明。修正后的“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在理论陈述上与先前出现了一些差别,主要表现为:(1)将“文化适宜性”列为基本要点,与修改以前的“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的两个方面(适合年龄和适合个体差异)并列,作为该组织对“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概念的完整表述。(2)对“建构主义”与“训导主义”课程哲学加以整合,或者说作出某种妥协和平衡,如提出“儿童通过自主建构增进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会受益于比自己能力更强的同伴和教师的教学”“儿童会在自发的、富有创意的游戏中受益,同时也会在教师设计的结构化的活动和教育方案中受益”等。

在全教协会2009年的第三版《适宜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声明中,其基本立场与“文化适宜性”进一步靠拢,声明特别指出了在新形势下应应对来自三个方面的挑战:要减少儿童之间的学习差距,提高所有儿童的学业成绩:要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建立起较为理想的连接;要认识到教师的知识和决策对于有效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由此可见,“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是一个想绕也绕不过去的问题,不管是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

孙悟空与如来佛

第8篇

关健词:大学生;道德缺失;心理分析

当代社会,人们在普遍注重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和共同遵守行为准则及道德理念,从而来规范和调节公共场合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既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共同需要,也提供了个体发展的基本保证。毋庸置疑,道德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更为明显和重要。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周围,甚至连文化层次较高的大学里,不遵守社会道德的人和事也屡见不鲜。有人对道德视而不见,我行我素;有人对道德嗤之以鼻,弃如敝屣,以至于道德失范成了我们今天社会的一大顽疾。那么这些不讲道德的人究意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不同层次的样本进行道德缺失行为者的心理动机的调查、分析并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加强相关方面的教育建议。

一、道德缺失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

为了解大学生中道德缺失的心理情况,笔者在某地区三所高校中随机抽取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200名在校大学生,对其进行了有关道德缺失问题问卷调查,其中一半题目前为道德缺失表现,如选后则对其缺失心理进行分析,即“当你坐公交车的时候,你占坐了“老、弱、病、残、孕”专坐后,一个怀孕只有二个月的上车,请问你会让坐吗?如果不让造成这一原因是因为――”。从所有回答者的答案中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1)无知心理:“不知道其怀孕”。有126人将其列为第一项,占参加调查人数的63%。

(2)从众心理:“大家都不让,所以我也不让”。有48人首选该项,占参加调查人数的24%。

(3)侥幸心理:“坐老、弱、病、残、孕”专坐没什么不好意思”。有22人首选该项,占参加调查人数的11%。

(4)反叛心理:“对社会和周围的人有反叛心理”。反叛心理中应包含过去我们常说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常常是莫名的,而反叛心理却通常是有原因的。大学生们不太愿意选择该项,只有4个人首选该项,仅占2%。

以上分析仅代表了一个小小的侧面,但这些数据可以高校的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二、形成道德缺失行为的心理分析

一个正常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心理因素的支配,哪怕“言不由衷”、“身不由己”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因此,做道德缺失的事,必然有其心理基础。由上述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道德缺失行为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从心理角度对这些道德缺失行为的同学进行一下简要的分析。

1.无知心理

无知心理主要是道德教育问题,道德作为人的基本理性,并非与生俱来。道德同人类其他的知识有相同的一面,都需要通过教育或其他渠道进行传授;又有不同的一面,即道德不仅要求每个人都知道,而且要求每个人都将道德作为自己发展自内心的理念,认识到作为社会上的人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不行,哪怕这样做眼前可能要吃亏受损。道德教育往往需要贯穿人的一生,从稍一懂事的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以至社会教育。道德教育环境需要使社会成员如同置身于按摩式浴缸里,不断流动的水从四面八方溢出随时按摩着你的全身,道德教育需要这样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我国是一个注重道德教育传统的国家,每个小学生都能讲出类似“孔融让梨”的动人故事。但目前道德教育尚存在很多“盲区”,道德知识传授不足是道德滑坡的因素之一。就大学生来说,小到城里来的独生子女不懂得谦让,农村来的孩子不太讲卫生;大到竞争的需要往往使得道德尴尬地退居二线,科学的发展又出现一些新的道德问题等等。大学生对于道德的无知心理,不仅说明了大学前道德教育的欠缺,也说明了大学期间道德教育的艰巨。道德教育“盲区”的存在,使得学生成长各阶段的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新课题,值得引起道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第9篇

关键词:诚信视域;新时期;公民;道德培养;诚信缺失

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构建良好的诚信环境、完善诚信体系是推进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保障。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以来,人们对公民道德建设有了新的认知,而《纲要》强调的“以诚信为重点”也成为新时期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指南。在当前社会主义转型重要时期,基于诚信视阈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已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公民诚信角度出发,阐述了当代中国诚信的特殊价值,对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中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从“诚信”角度提出了加强公民道德培养的策略。

一、当代中国诚信的特殊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对市场规范的有效行为并没有达到预期理想状态,基于有限社会利益前提下利益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即当公民个体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将以牺牲道德的形式来满足自身实际需要。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欺骗已经成为一种不合理牟利的主要方式,“诚信”被践踏也已成为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这使得商业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公民个体之间信任度降低,不安全感急剧上升,社会矛盾极其突显。诚信的缺失对我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性影响。因此,对诚信的认知和理解无论是从功利主义取向出发,还是从道德理论角度出发,都应始终明确其出发点与结论的统一性,即“做人要诚实和守信”。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的基本素养,也是道德教育的核心。道德并非是抽象、不可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发展与公民身心发展规律有着一致性,它既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历史文化环境及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及其社会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培养过程中,诚信已经成为人们推崇的第一美德。诚信道德虽然不像物质产品那样会给人民带来直接的收益,但它是一种无形的原动力,具有促进道德完善、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国家兴旺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在当代中国诚信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新时期公民道德培养中加强诚信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公民诚信缺失现状

新时期公民道德培养与公民道德体系构建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与人交往中存在诚信缺失问题在对公民交往对象信任程度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公民人际交往中最信任是对象通常是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对与自己关系并不密切的人信任度较低。这种诚信情况与当代社会诚信文化有着直接关系,由于社会发展的开放,受欺骗伤害机率不断上升,使人们对陌生人的信任度较低。另外,在调查恋爱过程中欺骗行为来看,近年来关于欺骗性婚姻的报导越来越多。此外,在男女交往中,也有诸多非诚信行为出现,如对自己的经济实力任意夸大,对自身个人能力恣意放大等等,这种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公民道德意识培养中关注的热点问题。2.经济领域方面存在诚信缺失问题从社会道德及公民诚信角度对经济领域方面的诚信问题来分析,诚信缺失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地铁、公交逃票情况较为常见。以上海地区为例,在2015年上半年中通过不定期对少量旅客列车进行抽查,仅仅是从上海虹桥站就查获无票旅客接近1.5万。针对这种逃票现象大多数公民表现出比较冷漠的状态,通过这种现象可以看出当代社会道德状况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关于经济领域范畴内的诚信缺失问题还可以通过信用卡恶意透支、电话卡欠费等行为进行例证。这种公民的非诚信行为不仅仅会银行、通讯公司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也影响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因此,针对公民类似失信行为应构建有效惩罚机制,以规范公民自身行为。3.就业求职领域存在诚信缺失问题现阶段我国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为更获取更好职位,部分求职者想通过伪造学历的形式为自己加分,目前这种学历伪造诚信案件越来越多,这不仅是对真文凭所有者权益的一种侵犯,同时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讽刺。除了学历造假,一些公民在求职中为脱颖而出而进行证书伪造或工作经验伪造等等。这种虚构、伪造的成绩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中一种常见现象,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加强对公民尤其是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引导显得至关重要。4.网络媒体领域存在诚信缺失问题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目前我国公民上网人数仍呈逐年增多趋势。在对公民关于网络信息可信度的调查中了解到,只有3%左右的认为网络信息具有较高可信度,61%的公民都认为网络信息可信度一般。基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利用网络进行欺骗、经济诈骗案件越来越多。在网络信息传播中,某些个体基于某种目的进行网络疯狂传播,造成网络谣言产生,使公众对网络的信任度不断降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加强公民诚信建设,对规范网络媒体、促进网络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新时期公民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造成上述公民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1.相关制度不完善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阶段,这一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当市场体制将人作为市场主体时,个体渴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利润。市场经济发展本身具有趋利性,当我国的诚信制度还未有效的构建,当以失信作为牺牲能够换取更大的利益时,诚信意识将会受到利益的冲击和影响,出现诚信缺失问题,影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人与人个体之间的交往已经不再局限于熟人社会,而更多的人际交往属于陌生人社会,这就造成公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思维意识需要改变,以适应新时期的契约意识。再加上我国诚信制度的建立相对较晚,其制度内容中涉及到的领域范围也相对较小,新时期的道德规范又尚未完善,这进一步加重了道德文化危机,使得现阶段公民失信现象随处可见。因此,在当前经济转型重要阶段,加快构建诚信制度等体系尤为必要。2.道德信仰的缺失就我国传统思想教育来看,受“仁义礼教”思想影响深远,尽管儒家思想中某些思想对人的思维有一定禁锢影响,但不可否认这些思想对促进我国道德观念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深入,积极提倡无神论,在以往人们心中信仰的神逐渐消失。与此同时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社会事件及某些道德缺位事件引起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使一些人道德信仰和认知错位,为自身利益触碰道德底线。由于缺乏对诚信的正确认知,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造成道德信仰缺失,频触道德底线。3.功利主义影响基于人的生物特性来分析,利益的追求是个体行为产生的动力,所以利益是公民在进行选择时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在合理合法范围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无可非议,这种利益追求属于适度自利,即能够有效的权衡自身利益与道德、法律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做出明智行为,合法追求自身利益。还有一种逐利行为是任意自利,主要是说公民个体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始终以“利益”作为核心,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忽视道德,甚至触碰法律底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不断深入,个人利益得到尊重,同时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个人利益得到保护。一部分人受到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盲目追求个人利益,使公民道德弃之不顾。在长期这种社会背景下造成社会道德与利益最大化之间形成冲突矛盾,影响了社会健康发展。

三、当代诚信视阈下加强公民道德培养的策略分析

在新时期公民道德培养过程中应将诚信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开展,从系统化角度出发,促进诚信道德建设,提升公民诚信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注重诚信道德教育,实现道德规范向自觉自律的转变

在积极开展道德教育工作中,应始终将诚信道德教育作为首要工作,促进公民对道德意识培养和提升,逐渐实现基本道德规范转变为公民道德信念,实现自觉自律规范自身,选择诚信道德行为。1.领头人诚信道德教育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诚信道德教育是积极推进诚信道德建设的第一步。为实现全体社会诚信风气的构建,各级领导干要做好领头人,做出积极表率。因为各级领导干部所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备受群众关注,因此其更应当积极践行诚信道德教育,做好人民群众的领头人,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诚信在领导干部中间的直接体现为官德,即诚信在特殊行业中体现出的职业道德,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还要具备为政之德,立业之德以及爱民之德,常怀自省之心,切实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做好事。2.全体公民诚信道德教育社会道德建设及诚信道德教育离不开全体公民的努力。诚信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依靠社会公民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来维系的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的诚信道德规范。诚信,作为一种基本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实现市场主体的诚信,首先要实现公民的诚信道德意识培养,以树立良好自身形象。要将诚信意识深入传播到社会公民中,明确“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理念。为真正推进全体公民诚信道德教育,要注重教育途径的选择。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优势,促进诚信宣传和教育,构建诚信典范,以实现社会大环境中诚信普及教育。3.注重诚信道德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在诚信道德教育过程中还应注重其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及教育方法的有效性。针对过去的道德教育来看,不能一味的强调奉献牺牲,忽视利益原则,要将诚信、道德和公民个体的利益权衡与实现结合起来。诚信道德从根本上来是一种公共服务或公共利益,切实践行诚信道德的人能够获得一定利益。通过对诚信与利益关系认知,使个体能够从遵守道德底线角度出发,合理维护个人利益,并逐渐将诚信原则转变为自身的理念。在诚信道德教育过程中单纯的说教效果较差,公民接受度较低。因此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公民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道德教育切忌空洞说教,要结合具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素质情况,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诚信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制度实现公民行为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教育基础和法律支持的同时,还要制定并执行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要求的政策,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建立健全充分体现相关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的规章制度,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因此,在全社会树立诚信风尚,既要通过宣传教化,更要依赖法律制度的保障。1.强化与完善法制建设针对当代公民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从强制性约束层面对公民行为进行规范。针对那些在社会人际交往、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各方面出现的诚信缺失、触犯法律底线的个体或单位或企业要进行严厉打击,通过法律制裁来规范不诚信现象。而对那些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先锋模范人物要积极地予以表扬和嘉奖,让良好的诚信品质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可,让群众在“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良好社会环境中强化诚信理念。2.公民个人信用档案的构建针对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的角色(如政府官员、法官、律师、企业领导者等等)建立对应的个人信用记录,这份个人信用记录具备法律效力。无论是个人或组织,一旦其出现失信行为,就有效地对其进行记录,这样能够作为对其进行信用考察的有效凭证。若企业领导者或经营者出现较为严重的诚信缺失记录,那就针对该个体要设计具体制度约束,限制其在一定时间内部再次取得银行贷款、工商注册等等;若其出现严重失信的记录,可以考虑予以通报、披露或曝光等等。通过诚信记录对公民个体信用形成档案管理,这对公民既有约束性作用同时也能有效控制失信带来的风险。当实现相对完善的信用档案体系时,一些为获得自身利益而失信的个体将会付出巨大的成本,并警醒其他人应保证自己信用良好。振奋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需要道德建设诚信建设;发展市场经济参于国际竞争,需要道德建设诚信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需要道德建设诚信建设。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环境,完善诚信制度,在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高扬诚信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黄英.我们需要培养“道德圣人”还是“合格公民”———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的一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3,05:12-13+39.

[2]江亚南.公民道德培养在公民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海南省为例[J].学理论,2013,19:140-142.

[3]杨峻岭.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分析———以铜仁学院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32-133.

[4]李婷,赛音德力格尔.加强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培育新时期“四有好网民”[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S2:3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