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基础护理技能

时间:2023-09-24 10:56:31

导语:在基础护理技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基础护理技能

第1篇

关键词:合作性学习;基础护理技能;实践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16-01

基础护理技能是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为临床护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实践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此,学校应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培养并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合作性学习在基础护理技能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性学习是目前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它把单一的、枯燥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成合作的、多元化的主动学习模式,最终使学生共同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合作性学习一般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小组成员进行情景模拟训练,每名学生自主选择或是互换角色进行实践操作练习,使学生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合作性学习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有着积极地影响,对培养与增强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一定的作用。

二、合作性学习在基础护理技能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合作性学习中,教师只起到协助或指导其学习的作用,分组的学习模式,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竞争心理,促使学生摆脱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从而使其主动的学习知识。

基础护理技能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就更为严格。合作性学习其宗旨是在于学生分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多以分组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以小组的整体表现作为教学成绩评价依据,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了指导或引导的作用,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

1、合作性学习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学习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积极参与,互相指导合作,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可以自主表达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观点和见解。通过这种学生共同参与、团队合作的方式营造出积极的、融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2、合作性学习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合作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3、合作性学习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基础护理课程不仅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更是一项注重实践的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形势的要求,多元化的合作性学习已经逐渐开始走进各个学校的课堂。通过合作性学习,使学生学习和了解护理工作中的的各种实际问题,促进与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础护理技能和临床工作能力。

4、合作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合作性学习,一般是通过分组的形式进行教学,是以小组整体的表现作为教学成绩的评价依据,因此,要想获得小组和个人的优秀成绩,组员之间必须要积极参与到学习任务中,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在无形中强化了每位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合作性学习在基础护理技能实践教学中的意义

在基础护理技能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合作性学习模式能较好的弥补了这一问题,在小组讨论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发挥彼此的优势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在小组成员意见难以统一时,从旁给予帮助或指导,也给学生发表个人意见、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机会。合作性学习在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组织能力、指导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合作性学习是一项非常适合应用在基础护理技能实践教学课堂中的一种学习方法。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了解到,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适合应用在基础护理技能实践课中,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强化了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真正合格的护理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 张会敏,李荣,朱丽丽,张金华.合作性学习在护理学基础实践课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5).

第2篇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护理技能的提高

1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1. 1 基础护理 遵医嘱使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呕血时头应偏向一边, 以防止误吸呛咳。立即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 如有活动的假牙取下, 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 做好吸氧的准备。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注意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 其中包括:次数、量、颜色, 每次排便后擦洗干净, 保持床单元的整洁舒适, 做好晨晚间口腔护理, 饭后漱口, 嘱患者尽量穿棉线或柔软的内衣内裤, 对需要卧床的患者, 应注意皮肤情况, 必要时给予局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定时翻身, 防止压疮的发生。

1. 2 密切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如发现患者有出血倾向, 立即报告医生, 积极配合治疗。并做好各种记录, 为诊断及治疗提供第一手资料。做到早发现避免出血或尽早的治疗。

1. 3 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智、语言交流情况, 末梢循环情况、触摸患者时感觉皮肤温度, 观察患者的皮肤色泽、患者有无口渴, 以有助于判断患者循环血容量的改变。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必要时使用心电监护仪, 密切关注血压波动情况, 当收缩压

1. 4 注意观察并记录呕血量、便血量、便颜色、呕血的次数等情况。可根据呕血及便血的情况, 给与补充血容量, 防治休克的发生。当出血量超过10 ml时, 检验便隐血试验呈阳性, 患者的粪便呈柏油样便。

1. 5 止血及对症治疗的护理, 可根据医嘱给予静脉输液补充血容量, 六胺基乙酸、立止血及垂体后叶素等止血治疗, 并做好交叉配血试验及备血准备。在静脉滴注过程中, 严格控制滴速, 嘱患者不要随意调节滴速, 定期巡视病房, 注意静脉滴注部位有无渗透现象, 对有躁动的患者根据医嘱采用安全保护带, 以免药物外漏引起皮下组织坏死溃烂。准备好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插管前, 仔细检查确保管腔通畅。操作时严格定时测量气囊内的压力, 以防止由于压力不足, 而延误治疗或达不到止血目的。同时防止由于压力过高引起组织坏死。

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全身情况, 如出现紫绀、躁动、呼吸困难, 血压下降或窒息表现立即报告医生。定时放气, 针对放置24 h 后, 应放气数分钟后再注气加压, 以防止由于食管胃底黏膜受压过长而致黏膜糜烂、缺血性坏死。间断应用气囊压迫一般以3~4 d为限。出血停止后, 遵医嘱放出囊内气体, 但仍需继续观察24 h后, 如未再出血倾向给予拔管。

1. 6 体温过高采用的护理措施,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 当患者的体温波动在超过37.5~38℃之间, 遵医嘱4次/d测温, 体温连续平稳3 d后, 改为2次/d。当患者的体温超过38.5℃时, 应立即报告医生, 根据医嘱合理使用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浴, 多饮温凉水或药物降温。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床单、被单以免着凉。注意观察体温波动的情况。

1. 7 患者饮食及心理的护理, 当患者处于呕血时应禁食。对出血量少且无恶心无呕吐症状者, 遵医嘱给予少量稀软无刺激的流质。出血停止后可进半流质饮食, 嘱患者细嚼慢咽, 每次进食量不可过多, 但可多次。同时限制钠和蛋白质摄入, 避免诱发肝性脑病。在每次巡视病房过程中, 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智、心理活动, 真诚的与患者进行沟通, 通过交流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 拥有良好的心态, 消除顾虑, 向患者进行宣教, 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增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加强护士的理论技能提高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重症疾病, 当患者呕血时, 严重者可呈喷射状呕血, 患者无任何准备的前提下, 在精神和心理上给患者带来极大的恐慌, 不知所措。如果抢救不及时, 极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及循环衰竭。甚至导致生命垂危。为此, 要求消化科护士, 业务娴熟, 动作迅速, 快而不乱, 有条不紊的积极配合医生抢救。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耐心的、细致的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做好患者止血后的起居、饮食的注意事项及相关知识, 不断学习新技术, 新方法, 做好传帮带的护理工作, 与医生一起研究探讨, 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最佳抢救方案, 如何更好的争分夺秒, 为每一位呕血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做到极限。具有良好的责任心、同情心, 树立敬岗爱业的精神, 以患者为中心, 急患者之所急, 视患者如亲人, 以良好的医德医风工作在护理岗位, 不断专研业务, 加强基本功训练, 精益求精。通过自身的努力, 使每一位来院患者具有安全感、信赖医务工作者。护理工作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 只有不断的学习积极进取, 方能解除患者的疾苦。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565.

第3篇

    论文摘要:目的 探索现代大型综合医院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岗位职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方法 对2008~2009年在我院实习的112名护生进行培训。结果 100%实习护生认为我院的培训体系对提高护理职业能力有帮助。结论 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职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较好地体现了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能优化护理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实习护生职业能力。 

实习护生培训是指在完成护理专业院校基础教育后所接受的护理专业化培训, 使实习护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全面深入提高的教育和实践过程[1]。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依托,围绕护理岗位的要求,研究构建了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岗位职业化培训体系,以适应现代护理模式对护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对实习护生进行职业化培训。对象112 人,均为女性,年龄20~25岁,中职生52 人,高职生15 人,本科生45人。培训时间均为一年。 

2 方法 

对所有入选对象开展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职业化培训,现介绍如下。 

2.1 系统化岗前培训 

2.1.1 岗前医院概况介绍 上岗前由人事处、医务处、护理部等职能科室人员介绍医院基本概况、科室设置,医院的理念、发展前景,护士行为规范,岗位纪律及工作制度,基本操作护理质量标准等,使实习护生尽快熟悉职业化环境,较快地进入角色。 

2.1.2 岗前专题教育讲座 岗前培训期间,举办专题教育讲座。讲座内容主要有护理服务文化新理念、护士服务礼仪规范、护患沟通技巧、护士职业化风险意识及防护能力等。 

2.2 轮岗培训 对实习护生,我们安排每3 个月轮转一个科室,一年内轮转内、外、妇、儿各科。在轮岗期间,实行一对一的临床带教模式。带教老师首先让其熟悉科室环境及各类物品的放置,讲解各种规章制度、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护理质量标准等,并培养他们与其他医护人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使其循序渐进地适应护士角色的转变。本培训体系通过岗前技能训练和系统化轮岗培训,在知识与具体工作要素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2]。 

2.3 特色带教队伍建设 带教老师是执行培训任务的“细胞”,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3]。带教老师竞聘上岗,提高教学质量。带教老师若缺乏严格规范的培训,非但自己不能以身作则,还常把不规范的操作教给实习护生,埋下安全隐患。本院从2007年开始,实行带教老师竞聘持证上岗,优化了师资力量,保证了教学质量。 

2.4 考核评价 利用护理部制定的轮转实习护生手册,评价实习护生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的操作能力。另外,各科室需自行拟定理论知识考题,完成对实习护生的出科理论测试。 

3 结果 

通过系统化培训,我院实习护生在进入临床后,很快适应了护士角色,护理职业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100%实习护生认为我院的特色培训对提高护理职业能力有帮助;培训效果和实习护士的工作表现受到护理部领导、护士长、临床带教老师及护理对象的肯定。 

4 讨论 

实习护生岗位培训是培养实习护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时期。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职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较好地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护生护理从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希望今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 孙方敏, 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 科学技术出版社:1265-2721. 

第4篇

【关键词】 急诊科;护士;防护意识;防护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7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16-01

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污染认识的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问题越到关注。急诊科作为所有危急重症病人就诊的第一场所,医疗护理工作繁忙而紧张,加之医疗场所相对开放。特别是近年来,艾滋病在全球蔓延,乙型肝炎在我国的高发,性病和结核病等发病率的上升,突发性传染病的迅速传播,例如SARS。因此,急诊科护士具有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防护措施尤为重要。现将具体措施如下:

1 危险因素

急诊护士最常见的物理因素是锐器伤、噪音、电离辐射、负重伤:锐利器:指各种医用的针、刀、剪、安瓿玻璃片等,急诊护士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之前即投入对患者的抢救与处置,在建立静脉通道,抽取血液标本,配合医生清创缝合,进行各种药物注射过程中容易发生锐器伤;噪音:急诊科属于24h开放,频繁流动人员的嘈杂声、电话铃声、救护车的报警声、仪器设备工作时发出的声音,平均噪音值为(43-52.9)[1];急诊护士长时间处于高音量环境中,可导致耳鸣、血压升高,易致头痛、失眠等症;辐射:急诊患者大多是重、危、急及意外伤患者,往往需要做各项检查X线、CT检查等,而护士需要在旁监护,因此常不可避免地遇到X线照射;长期受到低剂量电离辐射,而产生的蓄积作用可使自身健康受到危害,可引起疲劳、困倦、头痛甚至致癌、致畸性[2];负重:急诊护士经常搬运患者,导致腰酸背痛,跌伤扭伤;护士站立时间过长,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每天接触用于空气、地面、物品消毒的挥发性含氯制剂,如不加防护,长期接触可致气促、头痛、接触性皮炎、鼻炎、关节病、哮喘、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在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及一些化学气体中毒的患者时,护士的皮肤黏膜,呼吸道可吸收到各种残留的毒物,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急诊护士在车祸、刀伤等危重患者到来时立即投入抢救,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接触其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如果不注意自身防护,可能造成自身感染,而且成为传播媒介,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而医务人员感染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3]。长期面对危重患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忧伤情绪会影响她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吸毒、酗酒等社会问题增加了她们工作风险和紧张感;有的家属对抢救工作不理解,对护士出言不逊,甚至对护士谩骂,实施暴力等,使她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易导致心理性疲劳、角色紊乱、生物钟紊乱等情况出现。

2 防护措施

2.1 提高素质,加强业务学习 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急诊护士要对急诊病人施以救护,要与各类病人进行接触与交流[4],这就要求急诊护士不仅应加强各基础科知识,以便在接待病人时能有一定的诊断辨别能力,从而决策出更好更快的护理和救治防护措施。同时还应加强各社会学科的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以提高应变能力,灵活应对各种人际关系,树力高素质的护士形象,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避免护患之间的摩擦,促成病人与医院之间的双赢局面。

2.2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急诊科护理工作复杂而紧张,在抢救患者的同时,应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据统计,大部分护患纠纷都是由于护患沟通不良引起的[5],因此,急诊护士应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及早作出判断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工作中认真观察病情,及时察觉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应急抢救中,与家属及患者做好沟通,以人为本,抢救中关心、安慰患者,注意保护患者隐私。遇个别不理智、有过激倾向的患者和家属时,应保持头脑清醒,不焦不躁,掌握语言的艺术性与沟通技巧,取得患者的理解。树立良好心态,学会自我保护,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作之余,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日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加强营养。夜班后补充睡眠,减少生理、心理疲劳。加大医院安全保卫工作,为医护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2.3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减少职业暴露 锐器伤的防护加强急诊护士职业安全教育,遵守安全操作程序,是减少锐器伤的关键。将每个针头都视为具有传染性的针头来对待,严禁回套针帽;严禁用手弄弯、弄直及从针栓上分离针头;严禁用手直接掰安瓶。针头、锐器使用后及时放入专用容器盒内,密闭存放后统一毁形。皮肤粘膜暴露防护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皮肤粘膜时应用流动清水冲洗干净并消毒;当发生针刺伤时,不要抱侥幸心理,要重视伤口处理[6],立即按挤压出血-清洗-消毒的程序进行处理,并用碘伏消毒后敷料包扎,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填写锐器伤登记表。其它防护措施仪器设备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正确使用,规范操作,注意防火、防漏电。陪护患者做X光、CT、MRI检查时,护士暂时离开检查室或穿防护服,避免或减少射线的暴露机会。

2.4 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法律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护士在执业过程中,尊重病人生命健康权利是法律所规定和要求的[7],同时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护士同样享有合法权益,护理人员要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因此,急诊护士应有高技术水平和高度的责任感,抢救后及时详细记录病人当时情况及抢救经过,一旦抢救失败病人死亡,家属质疑时,我们有据可查,不至于被动,提高服务意识,随着医疗市场的进一步改革,病人需要医院提供全方位,低价位的诊疗和服务,病人至上,病人是上帝不能只喊在口头上,应把工作做到实处,护士应仪表端庄,态度和蔼,文明用语,对病人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提高服务意识,才能在医疗服务市场竞争中赢得病人。

2.5 改善工作环境,增强心理素质 根据急诊科的工作特点,改善、优化护士工作环境,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增加护士配备,合理、科学排班轮休,实行弹性工作制度,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在工作上给予肯定与支持,生活上给予体贴关怀,减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增进护士身心健康,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8]。加强急诊科护士的心理素质培训,不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预防职业危害,保持乐观、积极向上心态,维护身心健康。工作之余,积极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做到工作外彻底放松,工作时全身心投入,驱除紧张心理,提高工作效率。

2.6 建立防暴制度,完善支持系统 通过访谈法了解到护理暴力的来源中,病人是主要的施暴者,其次是家属和同行,护理管理者也是其中之一。许多护士对待工作场所暴力采用回避和忍让的态度,尤其是高年资护士,有的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有遭受暴力的经历。这种现象考虑与社会环境,政治因素和个人看法有关。澳大利亚有关报道建议,预防工作场所暴力采取三级预防模式:一级预防目标为预防或减少暴力发生的危险性;二级预防目标为当发生暴力时应保护护理人员;三级预防目标为当发生暴力后应预防或减少暴力的负面效应。此模式值得借鉴,医院应成立安全防范小组,负责对暴力事件的评估、人员培训及制定防暴教育计划等。对病人和家属无理取闹导致医护人员人身或医院财产受到损害的,要严厉交涉,必要时用法律武器为职工讨回公道[9],保护护士合法权益,增强护士职业信心和归属感。

总之,作为一名急诊护士应处处以病人为重,热情待患,以优质的服务态度,精湛的技术,有效的沟通方法来取得病人及其家属的理解和信任,避免护患纠纷。同时,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且加强自身锻炼,学习法律知识,以便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同时又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参考文献

[1] 苏晓光,陈惠珍,强化护士的职业风险,提高自我防护能力[J].护理研究,2002,16(5):295.

[2] 沈瑞.浅谈护士的自我防护[J].河南医药信息杂志,2002,10(16):87.

[3] 胡玉兰急诊护士职业暴力防护现状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33-35.

[4] 谭小梅,王学庆,董金彦.急诊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全科护理,2009,7(9):2311-2312.

[5] 张旺珍,赖玲绮.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家庭护士,2008,6(9A):2322-2323.

[6] 冯霞.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11A):2893-2894.

[7] 王晓云.急诊科护士职业损伤危害因素及防护[J].全科护理,2009,7(5C):1381-1382.

第5篇

数量多、规模大 维护规范问题不容忽视

据权威机构统计,今年1-5月,国内共生产新能源汽车13.2万辆,销售12.6万辆,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31.4%和 134.1%。其中,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细分领域,总销量约为3万辆,占销售总量的23%。

虽然我国在新能源客车取得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但售后的维护规范还没有统一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新能源客车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以目前的机动车维修供给现状,供给侧方面基本是以车辆制造生产企业售后跟踪维护与修理为主,每批新车交付用户后,车辆制造生产企业的售后团队派专人跟随车辆到用户所在地。然而,这仅是小批量车辆的售后解决方案,一旦到大批新能源车辆投入市场将面临缺乏维护与修理标准技术及作业规范问题,便会有各种问题出现,影响新能源车辆的普及与推广。目前国内新能源全程供给侧方面迫切需要统一的新能源客车维修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使终端用户了解如何正确使用、保养新能源客车。

新能源客车售后维护与修理亟需统一规范

电池、电机、电控是新能源客车的三大核心部件,在技术、成本、可靠性方面已成为左右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对于出台统一的”三电”系统维护与修理技术规范供给侧方面则是严重缺位,是新能源汽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新能源客车在维护与修理过程中并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终端用户在车辆出现问题后,往往需要通过生产企业的技术指导、培训来建立自身的新能源客车的维护与修理技术保障体系,不方便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也不方便客户的日常维护与修理,工作效率不高。

而且目前所采用的维护与修理流程并不规范,有可能对新能源客车的使用造成安全隐患,很有必要在行业中建立相关标准和作业规范,保障新能源客车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新能源汽车维护与修理技术标准(规范)应符合国情和客户运营的实际情况,能为生产企业和客户带来更多的帮助与价值,能够推动新能源客车维修得以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法规和标准并不完善,维护与修理同样如此,终端用户对新能源车辆的认知也不够,管理规范不完善,需要行业共同担负责任,共同推动。

若新能源客车的维护与修理标准体系里有具体的操作技术规范,将更有利于新能源客车的使用安全,对行业乃至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新能源客车在国内城市客运行业中使用已较为普遍,很多终端用户对新能源客车在购车、运营、维护与修理、安全监控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果在售后维修问题上能够得到有效的规范和统一,不管对用户还是行业来说都是进步。

推动行业发展 为终端用户提供技术标准

在新能源客车的使用环节中,维护与修理成为了车辆使用者日常运营中的最为头疼的问题。以河北省某客运企业为例,企业拥有400多辆纯电动、混合动力客车,但公司没有新能源客车维护与修理技术标准(规范),相关知识掌握也并不十分全面,这一方面影响了车辆出勤效率,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和企业信誉。特别是“三电”系统中,没有统一的作业技术规范,倘若出现问题,便不知应该联系哪家企业负责维修。有些车辆故障企业技术人员能够直接联系生产企业前来解决,但涉及到核心部件的问题,生产企业还需再联系总成配套企业,以至问题不能得到快速解决,甚至会影响到正常运营。

现在的道路运输新能源汽车维修市场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很多用户对新能源客车没有系统性的维护技术支撑。包括对电池的充放电问题、如何正确使用充电桩及电驱动控制系统的技术规范检测和判断等。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编制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需要相对比较复杂的程序,可以先研究编制团体标准或地方技术标准,也可以编制企业标准,指导和规范道路运输新能源汽车维护与修理。

第6篇

关键词:220kV;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

当今社会,各个行业想要实现自身的发展,都离不开电能的支撑,而面对需求的迅速增长,如何有效的提升电能供给能力和供电质量,是需要电力资源管理企业在实践中认真思考的问题。将信息化技术和变电站结合在一起,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不仅能提升发展空间,也能优化供电能力,因此,相关部门要提高对于220kV智能变电站的运维工作和管理工作,为电力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220kV智能变电站结构框架

220kV智能变电站是在传统变电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仅具有较为明确的信息结构,也能实现最大化的网络连接,实现了电能传递工作的可靠性和环保性。主要分为过程层、站控层以及间隔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层级之间都具备自身特殊的功能,且设备和组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形成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管控框架。利用220kV智能变电站,主要是基于其智能化的组件结构,能一定程度上实现状态监测以及顺序管控,真正建立一种自动化智能管理模式,具有非常深远的社会意义[1]。另外,在对变电站内部运行工作进行管理和监测时,整体220kV智能变电站的电能输送处于稳定状态,供电性能良好。因此,220kV智能变电站运行的先进管理结构能最大化的保证电能供给项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220kV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项目分析

2.1 220kV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保护装置和自动装置

只有保证运行维护的时效性,才能在提升设备状态和性能的同时,有效的提高运行效率,因此,电站管理人员要针对其保护装置和自动装置定期的维护和保养。管理人员要针对220kV智能变电站在运行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进行预控,及时揪出问题和解决问题[2]。特别是220kV智能变电站中的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要制定有效的项目管控措施,确保其能安全运行。其中,保护装置和自动装置的维护项目是重点,当装置中的管线熔接出现断点或者是信号出现不规则闪烁,都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这就需要相关项目管理人员进行集中的管控和监督,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维护机制,对故障进行及时处理。另外,设备检修人员要对检修结果进行集中的记录,以备再次复查时使用,只有处理好保护装置和自动装置的故障问题,才能一定程度上降低220kV智能变电站运行风险。

2.2 220kV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监测设备

对于220kV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结构进行研究,其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实现动态化的监控管理,能对电站的实时状态进行汇总和分析,因此,管理人员要借助有效的维护措施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具体的维护方式,以保证监测设备的常态化运行。在对监测设备进行运行维护工作时,要重点关注巡检效应,确保检查结构的常态化,只有保证检测设备的常规化管理,才能及时对问题进行处理,确保维护和统计工作的并行。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过程中,检修人员要对检修次数和检修项目进行准确的登记和汇总,然后建立有效的统计报告,以保证管理人员能了解监测设备的实时动态。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分别从纵向和横向角度研究问题,实现可视化监测工作的目标。另外,管理人员要对监测设备的运行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统筹监管设备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建立对应的管控措施,以实现其运行的完整性,从而规避由于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安全隐患[3]。

2.3 220kV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智能组件

除了保护装置、监测装置和自动装置外,智能组件对于220kV智能变电站的实际运行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检测人员要给予高度重视。在220kV智能变电站的隔层结构中,需要借助大量的电缆进行层级的连接,而最主要的设备就是内部的软压板,能保证装置的隔离性,从而提高整体结构运行的有效价值,并且升级装置的安全性,实现平稳运行。因此,需要管理人员强化对于220kV智能变电站设备组件的检修情况,提高运行维护的力度和实效性,确保设备能安全可靠的运行。另外,在对220kV智能变电站组件进行全面维护升级的过程中,检测人员要对一些终端平台予以集中的关注,特别是光线接头、室内外智能终端等,从而保证组件结构的顺利运行,不仅能提高整体220kV智能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也能从根本上优化电能的供给时效性[4]。

3 220kV智能变电站的日常管理工作分析

要想实现220kV智能变电站的优化发展目标,就要强化运维过程和理念,并且进一步深化变电站的日常管理工作,确保精细化管理职能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并行。第一,管理人员要针对220kV智能变电站内部的设备以及技术信息进行综合管控,提高管理项目运行结构的同时,实现管理工作的实际价值。第二,220kV智能变电站管理人员要想更大的发挥智能变电站的系统优势,就要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引进新的技术,并组织检验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操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学习,以保证管理工作的优化,强化技术管理时,要结合信息和数据处理技术,确保日常管理行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第三,220kV智能变电站内部要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和管控措施,确保检修人员在了解自身职责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且规范自身的检修行为,从而保证任何项目决策都能在标准化框架内稳定运行,确保智能化管理结构和信息化管理机制的有效融合[5]。

结束语

总而言之,220kV智能变电站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和工作的实效性,从根本上提高220kV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核管理效能,推进智能变电站项目的优化运行,从而实现整体工作结构和工作效率的升级。

参考文献

[1]周伟,柯方超.220kV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研究与分析[J].湖北电力,2013,36(05):21-22.

[2]段培明,许美娜,石磊等.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分析[J].科技展望,2014,11(19):101.

[3]袁渝蓉.220kV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关键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2(24):129-130.

第7篇

关键词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健康教育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64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但是并发症多,预后也不好[1]。同时很多患者因担心子宫切除影响性生活导致心理负担比较严重,也不太愿意主动与人交流,逐渐形成焦虑情绪,自我管理能力也不强。当前随着护理科学的发展,健康教育作为提升人们健康水平的主要手段已经越来越被重视[2]。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健康教育及护理措施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120例,入选标准:医疗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患者精神正常,个体知晓病情;能理解并配合完成问卷调查;无严重并发症。年龄22~59岁,平均48.5岁;文化程度:大专及其以上30例,高中与中专20例,初中30例,小学及其以下40例。

健康教育及护理措施:本组患者入院后除常规接受医院的正常治疗和护理外,还接受根据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健康教育与护理措施。①入院1天:介绍病区环境及住院有关管理制度;②入院2天:讲解有关检查的注意事项及有关疾病知识;③手术前1天: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沟通;④恢复期:指导术后适当活动,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⑤出院指导:嘱患者心情愉快,加强营养、随访指导。在健康教育中,要向患者再次介绍自己及研究目的、过程及保密原则,获得患者口头或书面知情同意。

评价指标:本研究中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Zu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进行焦虑情绪评价,得分越高,焦虑情绪越重。同时进行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调查,包括症状管理、生活管理、情绪管理与信息管理4个方面,得分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强[3]。本次调查的问卷有效率与回收率都100.0%。

统计学处理:本文全部数据量化后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结 果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在健康教育与护理前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焦虑水平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经过护理后,都有明显提高(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讨 论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是指由于卵巢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子宫出血,简称“功血”。常表现为月经周期失去正常规律,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甚至不规则阴道流血等。机体内外任何因素影响了丘脑下-垂体-卵巢轴任何部位的调节功能,均可导致月经失调。该病分为无排卵型功血和有排卵型功血两种,无排卵型功血较多见,约占该病90%。由于卵巢功能低下,分泌的雌激素不足,因而不能对垂体产生正常的负反馈作用,没有促黄体生成激素的高峰出现,所以卵泡虽能发育但不会成熟,也就没有排卵。子宫内膜在雌激素长时间作用下,表现为过度增生。临床表现为停经一段时间后发生出血,出血量多,持续时间长;也有人表现为经量多,经期长。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常见的妇科慢性疾病,当前在我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得到了广泛重视。当前很多研究显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发生与不良行为密切相关,不良行为是子宫出血危险因素中一个重要方面[4]。比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焦虑伴随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手术患者始终,也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5]。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健康教育,能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建立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6]。本文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患者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缺乏正确的认识是引起焦虑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向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生理功能方面的知识,使患者对手术及术后生活有正确的认识,消除患者对手术的焦虑心理、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同时有研究对172例妇科手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评价表明,增长了患者的健康知识,增强了健康信念,改变了患者的相关行为[7]。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在健康教育与护理前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焦虑水平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经过护理后,都有明显提高(P<0.05)。

总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健康教育及护理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缓解焦虑情绪,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鑫芬,冯素文,张缨,等.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子宫切除患者性心理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64-266.

2 朱文娟,李彩福.质性研究在护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0,28(4):312.

3 励建安,王彤.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32.

4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9-52.

5 莫艳芳.妇科患者术前健康教育的实施与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0(14):207.

第8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暂态保护

随着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的深人研究,相继出现了用人工神经网络来实现故障类型的判别、故障距离的确定、方向保护、主设备保护;用小波理论的数学手段分析故障产生信号的整个频带的信息并用于实现故障检测。这些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为提高故障判别精确度提供了手段,而且能够使一些基于单一工频信号的传统算法难以识别的间题得到解决。然而目前为止,人工智能的应用还没有能够提供取代传统保护的新的原理,而且这些方法的应用同样受传感器频宽的限制,其结果往往是通过复杂的计算和繁琐的工作只能换取故障识别的准确度或可靠性的一点提高。通过检测故障暂态产生的高频信号来实现传输线及电力设备等的保护:“是新一代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思想,简称“暂态保护”。故障暂态产生的信号中含有大量的信息,其中包括故障的类型、方向、位置、持续时间等。这些信息贯穿于信号的整个频域,从直流、工频到高频。在基于工频的传统保护方式中,故障产生的高频量被当作于扰滤掉,大量的研究工作用在设计滤掉高频信号的滤波器上。“暂态保护”首先通过特殊设计的高频检测装置及算法来从故障暂态中提取所需的高频信号,利用专门设计的快速信号处理算法来判断故障。微处理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暂态保护的实现成为可能。

摆开情况下发生经过渡电阻的短路就是一非线性问题,距离保护很难正确作出故障位置的判别,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只要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提出拥有限脉冲相应(finiteimpulseresponse)ANN构造单相和三相变压器的差动保护,这种ANN模型适于处理瞬时信号,研究了3种结构:第一种用于检测单相变压器的内部故障;第2种用于检测三相变压器的内部故障;第3种由一组第1种结构的ANN组成,用于检测三相变压器的内部故障。在分析BP算法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变结构神经网络的最大值算法,通过简化训练过程,加快网络收敛和诊断推理速度,从而提高故障识别率,实现故障的自动诊断和智能化综合保护。需要指出,神经网络方法虽然有利于克服专家系统的知识获取瓶颈、知识库维护困难等问题,但它不适于处理启发性知识。而且,由于ANN技术本身不够完备,它的学习速度慢,训练时间长以及解释功能弱,从而影响了神经网络的实用化。其它如遗传算法、进化规划等也都有其独特的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将这些人工智能方法适当结合可使求解速度更快。天津大学从1996年起进行神经网络式继电保护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

3人工神经网络型继电保护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模拟人脑组织结构和人类认知过程的信息处理系统。早在1943年,已由心理学家WarrenS.Meeulloeh和数学家WalthH.Pitts提出神经元数学模型,后被冷落了一段时间,80年代又迅猛兴起〔,飞。ANN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是由于它具有本质的非线形特征、并行处理能力、强鲁棒性以及自组织自学习的能力。其中研究得最为成熟的是误差的反传模型算法(BP算法),它的网络结构及算法直观、简单,在工业领域中应用较多。对于电力系统这个存在着大量非线性的复杂大系统来讲,ANN理论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很多难以列出方程式或难以求解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应用神经网络方法则可迎刃而解。例如在输电线两侧系统电势角度

4模糊理论

1965年,美国学者L.A.Zadeh在“Informatio-nandConirol’,上首先提出了模糊集合的概念,其论文“FuzzySets”开创了模糊数学及其应用的新纪元。在模糊理论发展的初期,它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是十分有限的,这主要是因为电力系统的工程师首先考虑的是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对模糊逻辑还持有怀疑态度。但随着这一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它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华北电力大学杨奇逊教授提出在特征层次上模拟人脑识别事物的方法来识别电气量的特征。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在特征层次上对事物进行分类和识别,并不需要复杂、精确的计算。模糊模式识别为进行这类特征识别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微机保护正是在这一点上模拟人类识别事物的特征,辨别和区分不同的对象,最终通过原理上的智能化实现更高的性能。用模糊理论构造变压器保护原理,以区别内部故障、涌流、过激以及电流互感器饱和情况下的外部故障。选取变压器原、副边的电流为特征量,根据EMTP程序得到的仿真结果,采用统计方法得到模糊规则。之后,采用DemPster一Shafer证据理论对模糊规则进行处理,得到最终结果。基于模糊理论设计一种序分量高压线路保护选相元件。目前华北电力大学研制成功应用模糊理论的高压线路保护一套,现已通过鉴定,并批量投人运行。然而,在模糊理论中,由于隶属度的获取,复杂系统的模糊模型的建立、辨识,语言规则的获取、遗忘、修改等理论和方法还不够完善,使该理论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从目前情况来看,将模糊集理论与人工智能中的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相结合不失为解决这一困难的好方法。

5小波分析

小波分析是一种崭新的时频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时频局部化特性和对信号自适应、“变焦距”多尺度分析能力,适合于对非平稳信号的处理。小波分析是Fourier变换的突破性进展,并发展了窗Fourier变换的局部化思想,它的窗宽随频率增高而缩小,符合高频信号的分辨率较高的要求。小波分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具有用多重分辨率来刻划信号局部特性的能力,从而它很适合探测在正常信号中出现的瞬态反常现象并展示其成分。建立了电压行波的故障特征和小波变换模极大值之间的联系,为构造性能优良、可靠的行波测距和行波保护奠定了重要的数学基础。提出一种用小波理论区分变压器励磁涌流和短路电流的新原理。华北电力大学杨奇逊、刘万顺教授提出利用小波理论进行特征提取,利用模糊集方法区分变压器励磁涌流和故障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小波变换的模极大值的符号特征来提取励磁涌流的间断角特征,这种从定量到定性的识别方法为研制新型的变压器保护提供了一种较先进的新原理。采用小波变换对故障后的暂态现象进行分析,以快速识别故障类型,可用于高速保护。提出用小波变换和ANN检测变压器故障。先用EMTP程序产生变压器在正常运行和故障时的信号(主要是电流信号),之后用小波变换进行处理,提取特征量,最后用ANN进行训练和估计。通过应用小波变换提取重要的特征量,ANN的结构得以简化,训练速度得到提高。

6结束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方法也在不断涌现,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为继电保护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将不同的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分析不确定因素对保护系统的影响,从而提高保护动作的可靠性,是今后智能保护的发展方向。虽然上述智能方法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些理论本身还不是很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而且某些应用还只是处于探讨和实验阶段,距离工程实际还有差距,因此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工程应用方面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通信等各种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必会得到应用,以解决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斌.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与发展[J]. 广东科技. 2009(22)

[2] 张梓奇,苏健祥.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探讨[J]. 科技资讯. 2007(21)

第9篇

关键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基础护理;应用效果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是一种用于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分表格。临床多采用Barthel指数来进行ADL评分,该种评定方法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以及可信度。曾有相关研究显示若在基础护理工作当中加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的优质性[1]。本次研究将以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住院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在实施基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住院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一组设定为对照组,另一组设定为观察组。排除患有心肺、肝肾等器官严重疾病的患者、排除骨折情况复杂、病情危重的患者;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为(42.9±2.3)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为(43.1±2.1)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故组间可比性较好。本次研究目的以及过程方法均已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其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进行临床基础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具体措施如下:依据患者的具体需求,主动为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基础护理服务,将ADL量表评分法加入到责任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当中,在每日交接班后,护理组长要对所分管的患者应用ADL量表进行评估,依据患者的得分结果,确定患者的自理能力,并据此调整护理工作内容,如协助患者进行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排泄护理、协助患者洗漱、进食等等工作,以此提高患者的诊疗舒适度。护理组长要定期抽查护理工作情况,确保各项基础护理服务可以真正落到实处。

1.3 ADL量表评分方法 本次研究将采取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评分内容共设有10个项目,依据是否需要帮助以及需要帮助的程度分别设定0、5、10、15等四个评分等级,总分共计100分,得分越高则表示自理能力越好。总分在60分以上则表示生活可以基本自理,得分在40~60分则表示生活中需要部分帮助,得分在20~40分则表示生活需要较大帮助,得分低于20分则表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2]。

1.4统计学处理 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

2 结果

两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指标的对比结果表现出明显差异,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在基础护理工作中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基础护理服务的自主性以及针对性。曾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仅仅依据医嘱进行基础护理服务远远无法满足患者的实际所需,更加不能达到优质护理的服务要求,而在护理工作当中加入ADL量表则可由护理人员评定患者的自理能力,有利于护理人员对其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调整护理服务措施,从而促使护理服务更具针对性[3,4]。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工作基础上加用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的护理服务质量评分为(98.7±2.4)分、护理满意率为10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基础护理服务中应用ADL量表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有利于优质护理服务的顺利实施。侯岩芳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基础常规护理工作当中加入ADL量表可提高患者对基础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5]。本次研究结果与其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综上所述,对住院治疗患者在常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有利于护患关系的良性发展,故值得在临床基础护理工作当中推广应用。

参考资料:

[1]陈峰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在实施基础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4,18(3):63-65.

[2]张英,浦菊娣,王响英,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运用于分级护理中其质量及安全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3,24(6):555-557.

[3]滕海英,彭雪娟,赵翠松,等.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细化分级护理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5,21(2):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