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6:31
导语:在灾害的预防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岩爆、地质灾害、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 地下工程掘进设备的日趋先进, 人类交通需求的增大, 矿产资源开发的需要以及水电资源的广阔开发前景, 长度大、 埋深大、 跨度大特点的地下工程数量逐渐增多。 在这种形势下, 加强岩爆地质灾害的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的
防治措施, 对保障地下工程的顺利实施, 保护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避免施工设备遭受损失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地层岩性
由于硬岩的弹模、 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都很高, 在加载过程中, 其应力-应变曲线近似为直线型, 塑性变形很小, 主要表征具有很明显的弹性变形特征, 因此, 在构造改造和浅表生改造过程中能储备很高的弹性应变能 。 一旦应力环境发生剧烈的改变, 如地下工程开挖, 储备在硬岩中的应变能就会释放出来, 从而可能引发岩爆。 而软岩的弹模、 抗压强度和岩石内部都低, 在加载过程中, 其应力- 应变曲线为非直线形, 其变形包括弹性变形和大幅度的塑性变形, 因此,在构造改造和浅表生改造过程中储备弹性应变能的能力很低。 在这类岩体中, 出现岩爆的几率很小。 如在我国的天生桥隧洞中, 岩爆主要发生在坚硬的石灰岩中,而相对软弱的页岩则无岩爆现象。在软岩和硬岩相间的地段, 由于应力调整过程可能导致硬岩层的局部应力集中和增高现象, 因此在硬岩中也将发生岩爆。一般情况下, 由定向矿物组成的硬岩如片麻岩, 其储存弹性应变能的潜力小于矿物颗粒随机分布的岩石, 因此在这类岩体中出现的岩爆烈度相对较低。 对于胶结物质坚硬的岩石, 如硅质胶结, 弹性应变能的储存能力强于钙质胶结的岩石, 因此其岩爆强度也高于钙质胶结的岩石 。 如果岩石越坚硬, 岩石抗压强度越大, 在构造改造、 浅表生改造过程中储存弹性应变能的能力越大, 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 其发生岩爆的可能性和岩爆烈度等级也就越高, 反之则低。 这是因为岩石质地愈坚硬, 则其强度愈大, 可能蓄积的弹性应变能就越大。 当岩石破坏后, 耗散后剩下的弹性应变能转化为较大的动能, 使其弹射甚至抛出。
二、构造作用
在断层破碎带和节理十分发育的部位和地段, 由于在其形成过程中, 已经产生了能量释放。 即使后期再次经历构造作用和强烈的浅表生改造作用, 这些部位由于岩体比较破碎, 已经不具备储存大能量的条件, 因此在断层破碎带和节理十分发育的部位不会出现岩爆 。 而在断层带附近的完整岩体中, 由于断层形成过程中的应力分异和后期可能的构造活动造成的应力集中效应, 其储存弹性应变能的较大, 在地下工程掘进到这个位置时有可能发生岩爆。
岩体的结构面如节理、 层理、 劈理等对岩爆的方式和强度有一定的影响 。 当这些薄弱的结构面与地下工程洞壁平行时, 在围岩切向应力的作用下, 岩体将沿薄弱结构面发生压致拉裂, 并表现为向洞室内弯折变形。 而当围岩的切向应力很高时, 这种变形可演变成强烈的岩爆。另外, 在一些特殊的构造部位, 如向斜和背斜核部, 在构造过程中积累和封存着大量的弹性应变能 , 一旦地下工程掘进到这个部位, 蓄积的能量就会猛烈释放, 造成岩爆地质灾害。
三、岩爆力学机制分析
就岩爆机理方面的研究, 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是张性破裂和张剪性破坏的结果。 潭以安博士提出岩爆形成过程可以分为 3 个阶段: 首先是劈裂成板, 再剪断成块, 最后表现为块片的弹射。 王兰生教授在二郎山岩爆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岩爆机理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压致拉裂、 压致剪切拉裂和弯曲鼓折 。从岩爆的力学机制角度上看, 其实质都是在高压应力条件下出现的压致拉裂破坏, 即相对于地下工程洞室而言的切向应力作用下的一种剧烈破坏形式。 因此无论是劈裂成板, 还是弯曲鼓折, 都是压致拉裂破坏的结果。 而弹射现象和抛射现象只是压致拉裂破坏后,岩体内蓄积的弹性应变剩余能量进一步释放的结果,因此这些只是岩爆烈度划分的一个依据, 不影响岩爆的力学机制问题。然而由于不同的地下工程, 其所处的最大应力、 围压环境、 围岩类别、 岩层分布等不一样, 因此岩爆的表现形式有区别, 在围压较低的情况下, 岩爆破坏表现为压致拉裂, 而当围压较高时, 压致拉裂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剪切破坏迹象。 为此笔者提出按岩爆形成的力学表现形式, 可以将岩爆分为劈理破坏型、 剪切破坏型和弯折内鼓型 3 种形式。
1、 劈理破坏型
在厚层状地层分布地区, 岩爆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劈理破坏型。 岩爆事前未发现明显展露的裂纹, 但是由于处于二次应力状态下的局部围岩在高压力条件下, 岩石内部存在的微裂隙在应力集中效应下失稳、 扩展、 相互贯通, 并最终发展为与最大主应力呈小角度相交的宏观劈裂面。 在整个破坏过程中, 由于岩体积蓄的弹性应变能很高, 因此其能量在卸荷状态下释放速率很快, 导致岩爆的发生, 即表现为劈裂破坏型岩爆。 这种类型的岩爆一般发生在最小主应力与最大主应力的比值较小的情况下。
2、 弯折内鼓型
区域最大主应力与岩层层面或节理面垂直情况下, 地下工程掘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岩爆主要是弯折内鼓型。 其中当区域最大主应力与地下工程拱顶相垂直时, 弯折内鼓型岩爆出现在两帮, 表现为两帮岩石向掘进静空的弯曲鼓折。 而当区域最大主应力与地下工程拱顶相平行时, 则在地下工程的顶部出现类似的弯曲鼓折型岩爆。
3 、 剪切破坏型
当岩体的三维应力状态差别不很大, 即最小主应力与最大主应力的比值较大的情况下, 地下工程开挖过程出现的岩爆将显示压致剪切破坏型。 破裂面与最大主应力的夹角明显增大, 很多学者室内实验测试的结果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四、岩爆灾害的防治措施
1、 地下工程尽量布置在地应力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 避免地下工程围岩应力集中效应带来的岩爆地质灾害。
2、碰到不利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改变地下工程横断面的形状, 如采用圆形、 椭园形、 帐蓬形或其它有利于稳定的多边形断面来达到减少应力集中效应。
3、地下工程轴线方向尽可能与该工程布置区域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保持平行或小角度相交, 以降低掘进后围岩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 。
4、打超前应力释放孔, 让高应力得以提前释放,从而有效地降低地下工程掘进过程中的岩爆作用。
5、在可能发生岩爆的地段尽量采用短进尺掘进减少爆破炸药的用量, 必要时采用分布开挖掘进方式,同时搞好光面爆破, 严格控制爆破效果造成的超挖和欠挖现象, 以减少掘进程序本身造成的地下工程围岩表层应力集中效应
6、 对地下工程采用柔性支护, 在岩爆发生的地段, 支护必须能够承受大的位移并且能够吸收岩块向开挖面外运动趋势的部分能量, 为此采用喷射混凝土层加上挂网和菱形方式布置的锚杆, 可以有效地防止岩爆。
7、 作好岩爆的超前预测预报工作, 以提前准备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岩体中的初始地应力是由构造应力、 岩体自重应力和浅表生改造产生的分异应力的综合结果, 因此对于地下工程的岩爆判别依据而言, 在了解地下工程所在区域的地应力分布的基础上, 作好岩爆的超前预测预报工作, 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突如其来的岩爆灾害带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保护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唐姣.浅析岩爆发生的机理与防治[J]. 陕西水利, 2012,(02) .
1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就是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的地质性的灾害,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就会对人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还有环境等造成严重的破坏。从当前情况看,滑坡以及泥石流还有地面沉降是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1]。一般来说,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不重视,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建筑工程来说,若是遇到地质灾害,那么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社会损失是很严重的。我国的地理环境是很复杂的,地质结构具有多样性,各种因素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也在提升。另外,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灾害发生的时候没有比较好的处理能力,如果发生了地质灾害,经常会导致大范围内的破坏,造成极大的影响。对于地质灾害来说,其主要表现包括了滑坡以及泥石流还有崩塌和地面沉降等。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自然因素,地质环境变化造成地质灾害,这种因素是不能人为控制的。第二,人为因素,这种因素也会造成地质灾害,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这种灾害的发生几率也会逐渐提升。从地质灾害在近些年来发生的原因来看,由于行为不当造成的地质灾害占到总体的50%还要多,而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造成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2 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对于建筑工程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2.1 做好相关防治设计工作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的,不可避免地需要破坏环境。当前,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在逐渐提升,一定要针对地质灾害做好防治设计工作[2]。比如,某项建筑工程结合勘察设计相关规范以及技术标准和资料分析开展建设工作。地质灾害的相关防治设计工作对当地地形进行了分析,对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的成因机制以及形成模式还有易发性等进行了考虑,科学制定了灾害防治目标。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设计,能够把工程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考虑进去,切实做好预防措施,从而使建筑具有良好的抗灾能力,防止损失的发生。
2.2 做好相关制度的建设工作
对于地质灾害相关防治工作来说,要坚持统一管理以及分工协作等原则,做好相关制度建设工作,构建良好的防范机制,使全员都参与到防灾工作中来,并对权力和责任进行明确,使每个人都尽好自己的责任,全力做好防治地质灾害的相关工作。在防治工作中,要将预防工作作为主要的措施,坚持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将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防治方案制定下来,对防灾责任进行落实,对防治灾害的措施进行完善,从而降低灾害发生几率,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2.3 采取避让措施
首先,在雨天要采取避让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遇到暴雨天气,要临时避让。如果施工场地所在地区的变形山坡很多,容易导致泥石流发生,需要提前预防,在下雨之前要进行搬迁,及时进行躲避,从最大程度上降低损失。其次,采取避让的措施。有的地区极易发生地质灾害,且地质灾害发生后造成的后果很是严重,治理的费用比搬迁费用要高或者是已经采取了防治措施但是造成的损害还是很大或者是再建房屋后还是受到地质灾害较大影响的,需要采取搬迁避让的方式,从而避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尽可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2.4 通过绿化的方式进行防治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在其周边要种植合适的植物,构成植物林,从而对环境进行改善,确保生态平衡,这就是绿化防治措施。当前,我国建筑工程不断发展,在空气以及水还有土壤等方面造成的破坏也在逐渐严重,当前我国要求发展绿色经济,为了响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科学保护施工场地周边环境,合理利用土地,降低对于地表环境质量造成的破坏。
2.5 在施工过程中对地质灾害做好监测工作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构建监测和预警系统,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一般来说,主要采用的监测方法包括:在宏观方面,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加以监测;在实地,要通过变量测量的手段加以监测;对于危险地质体,要对其力学特性加以监测;对于三相物质,要通过综合特性加以监测。另外,在开展监测工作以前,需要构建数据库,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做出预警,并对信息进行捕捉和分析,将灾害预警系统构建起来,结合工程的具体地质状况,将预警系统功效发挥出来,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2.6 在雨季施工时要做好预防措施
(1)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平面布置图,对排水设施进行完善,对于进场道路以及施工现场中的施工通道还有生产场地和材料堆场周边的排水沟,一定要确保其畅通。(2)要保证交通道路是完好的,安排专门人员对道路边和路口的积水进行排除,确保在下雨之后能够及时将场地中的积水排除掉,对于施工生产场地还有材料堆场要利用碎石对其进行碾平压实。在场地的周边要对截水沟以及排水沟进行设置,尽可能沿着堆场周边的排水系统,同时还要对其进行整修和疏导,确保场地排水的畅通性。(3)在基坑周边位置要对排水沟和截水沟进行设置,对于边坡要做好防水措施,避免雨水的冲刷导致塌方,如果有必要,还要打上钢管支撑对其进行支护。(4)对于材料堆场,要在下雨之前,对周边的排水沟以及截水沟进行认真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修缮,确保完好无损,避免积水对材料堆场的影响。第五,对于排洪沟挖出的土方,要及时进行转运和分散平整,避免由于大雨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防止对周边农用耕地造成的影响[3]。
2.7 在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科学技术
对科学技术进行有效应用,能够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监测,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比如,在某易发山洪灾害的地区的建筑工程,通过遥感技术对场地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在应用过程中,通过检测发现,附近的山体有可能发生滑坡灾害,因此,施工单位及时将现场人员和设备扯了出来,并对地质灾害做好防御工作,防止了由于滑坡造成的毁灭性危害,确保了人员的安全,降低了经济损失。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气象灾害;危害;防御;公共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TU244.7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的主要气象灾害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气象灾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气象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09年颁布的《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针对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给出了明晰的指引。为了加强对城市气象灾害的服务,针对城市规划和布局中存在的不合理使城市容易形成城市积水内涝、高温热浪、雷电灾害以及城市特有的“热岛效应 ”、“狭管效应”等气象灾害。
(一)城市内涝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生产活动和特殊地面结构共同作用于大气,使大气边界层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使得“雨岛效应”加剧,城市降水量增大。研究证实,城市及其下风方向“雨岛效应”明显。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易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而高层建筑对气流的强迫抬升作用加剧城市的局地暴雨。加之城市大面积硬化直接导致城市降雨时渗透性不好,阻碍了雨水向地下的渗透,增大了地面径流,也加重了出现城市内涝的机会。城市区域性内涝的加重,引起公路、街道因排水不及造成汽车熄火。交通堵塞,给城市居民出行带来不便。大的暴雨对城市安全产生威胁,会导致洪水机会增大,加剧了城市的防洪压力。暴雨导致的洪水能冲毁道路、输电线路等设施、中断城市的运输、供水供电等。
(二)雷电灾害
城市在长高,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城市的电子器件也在不断增多,电脑网络、程控交换机系统及家用电器一天天增多。随着各类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的应用。致使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在逐年上升。而这些电子产品抗干扰能力弱,特别经不起感应雷击。据气象专家介绍,造成雷电灾害的原因有多种,而城市新建高层建筑物不断增加是导致雷电活动不断加剧的原因。
雷电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其中的大量事故发生在城市。建筑物内的现代化通信、计算机等抗扰能力较弱的现代化设备越来越普及是雷电灾害频繁的客观原因。还有不少高层建筑物的防护设施不完善使建筑物防雷能力先天不足,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隐患;大量通信网络等设备未严格按照国家技术规范进行防雷设计便投入使用,也容易导致雷电灾害的发生。雷电灾害造成建筑物及大量电子设备被损毁。
(三)雾灾
雾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在“城市“热岛和干岛效应”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干岛效应”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而城市的高楼又抑制了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且以人工地物代替自然地表,引发风向、风速的变化或风的生、消。形成严重的城市大气污染加剧了雾灾。雾天能见度极差,易造成交通事故增多。还影响微波及卫星通讯,使其信号锐减,噪音增大。同时雾天空气污染加重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影响。
对于城市大雾灾害防御的主要措施是:采取针对措施,大雾预警、预报。加强与交通部门的合作,在专业交通气象服务中增加高速公路的全程实况监测。为交通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实况服务。通信部门根据气象部门大雾预警、预报提供的建议和提示,提前对线路的重点设备、设施检查或检修,做好预防工作。
(四)“狭管效应”带来的灾害
“狭管效应”是城市建设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所谓“狭管效应”就是由于城市高层建筑间距小,大风迎面吹来后无法顺畅通过只能聚集在很小的空间内。狭管效应”在城市特殊环境下会“放大”气象灾害。如城市街道两侧整齐划一的高楼产生的“狭管效应”,会使局地六七级风速时通过高楼之间的瞬间风力可以达到十二级以上。“狭管效应”其威力大小,和一个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间距、建筑物的位置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高层建筑物越多、体积越大、间距越近,出现“狭管效应”的机会越大。城市“峡谷风”是各大城市面临的新问题,有关国际组织早已将其列入大都市面临的20种新的城市灾害中。由于高层建筑布局不合理,空气流动产生城市建筑间的“狭管效应”,会加重城市某些地区的大风危害,吹毁设施、火灾增多、致人伤亡、汽车被砸等事件。
(五)“热岛效应”带来的灾害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下垫面大量人工构筑物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都市中大多是钢筋水泥等构物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水泥面上的温度57℃时,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达到63℃),且建筑物本身对风具有阻挡或减弱作用,热量更多地以显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随着城市绿地的减少,水泥地表对太阳光的吸收率较自然地表高,使城市高温现象越来越突出。加上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各种机动车辆及大楼空调设备所排出的热气更加剧了高温热浪的危害。
二、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一)根据城市气象灾害的特点,将气象灾害管理纳入政府城市灾害管理体系之中。加强建设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服务系统,重点加强了城市灾害多发区的交通和市政道路干线、内涝易发区的气象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城市气象灾害应急服务系统,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增强早期预警、提前防范能力。
(二)加强防雷减灾的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防雷意识;对易遭雷击的单位,严格做好防雷装置设计图纸审核,施工监督和工程验收,建立建筑工程防雷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区域性、高精度雷电预警、定位、监视系统是进一步完善城市雷电灾害综合防御体系的有效手段。
(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消雹减灾、缓解水资源短缺、城市降温节能、改善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及暴雨、雨雪冰冻等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与政府部门合作,以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使用作为重点,利用气象部门的资料信息资源,共同开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公益性气象预报信息的传播工作。将城市气象灾害管理列入城市化发展规划之中,发挥城市气象灾害管理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的审核和把关作用。健全政府部门之间防灾减灾工作协调响应机制;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制度,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的参谋作用。
(五)结合现有气象资料、卫星遥感资料,详细分析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不同下垫面状况对“热岛效应”的影响,同时采用数字模拟等方法对城市“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机理和演变规律等进行深入研究。重视天气预报,做好防御工作。
三、结束语
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造成城市生命线系统脆弱,城市环境、资源和灾害问题突出。面对快速持续的城市发展趋势及带来的严重问题,需要极大地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提高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服务系统建设。城市公共气象服务义无反顾地履行着它的职能,诊断城市气象灾害病症,排查城市气象风险,力求让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更强、城市公众气象服务更精。
参考文献:
1李明;刘良明;;基于公众旱灾风险认知的灾害风险沟通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张旭阳;宁海文;杜继稳;延军平;;西安城市热岛效应对夏季高温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关键词:地质灾害 防治措施 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062-02
近年来,我国因地质灾害而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时有发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国的有关部门应当对此类事件加以重视,通过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来降低此类自然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程度。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许多地区的降水量与降雨量在不断上升,伴随而来的就是地质灾害隐患的增多。特别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性破坏越来越多。在中国由于土地广大、地貌复杂,所以地质灾害的类型以及危害大小都会有很大不同,所以应当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而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
1 目前我国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
首先,地质灾害的含义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人们活动造成的伤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地质灾害。在相关的条例中有说明:地质灾害涵盖了山体的塌陷、泥石流以及陆地凹陷、陆地产生缝隙等情况。而当今时代,又因为全球气候的不合理变化,各个国家、地区的降雨情况日益严重,这使得地质灾害存在较大隐患。再加之人们的活动面积不断增加,这对地质的损伤极大。而我国国土面积较广,人又多,这使得地质灾害较为严重。而地质灾害危及的方面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从1990至2014年,因为山体的塌陷、泥石流以及陆地凹陷等情况的地质灾害使得两、三万的人死亡。这在大多数的自然灾害当中,死亡的人数只少于地震等重大灾害。并且有一些灾害产生的死亡人数十分多,例如:1998年某地区的矿洞发生坍塌,其中有295人死亡;另外在某省出现泥石流现象,使得3个村庄受到损伤,并且死亡246人,严重受伤的有30人。而从这个时期开始,因为这类灾害引发的死亡人数在不断增多,并且在1998年死亡的人数特别多,大概有1 642人,而在2000年以后死亡的人数又有相应的减少。
1.2 严重损害工程建筑以及社会财产
在工程建筑方面,地质灾害通常会损害人们居住、生活、工作的房屋以及道路、供电站等。而在九几年中,因为滑坡引发的重大道路事件大概有两百多件,并且有30多个重大桥梁被损坏,在这些事件中投入运用的资金大概有1.5个亿。与此同时,大型江河是发生滑坡的常发地带,这使得船运受到重大损害,例如:长江的某一段,因为滑坡事件,使得轮船无法及时运行。
1.3 引发重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这几年由于地质灾害引发的重大经济损失,大概有其他环境灾害的1/4。另外因为这类灾害产生的损失在逐年增加,大概估计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引发的经济损失低于5个亿,而在2000年后经济损失增长到20多亿,甚至有的时候达到上百亿。不仅如此,这类灾害还会严重影响农业,并且制约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健康有效发展。
2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中有一定的成效。不过因为这类灾害具有多样性,并且产生的不利影响较大,损害性较强,加之人们的活动面积不断增加,致使情况更加恶化。所以在地质灾害的防治中,一定要强化有效的管理工作,并采用合理的管理办法,进而缩小这类灾害损伤,保护人民生命及财产,从而推动经济的健康有效发展。
2.1 强化地质灾害研究调查和规制
在这类灾害的规制工作中,有效的调查工作是其重点。因此要大概了解目前国家这类灾害的基本状况,设置出合理的计划,推测出这类灾害的后续情况,进而区分出灾害高发区、需要加大防治力度的区域,并且根据其防治目标制定出有效的方案,分清事件的大小,有安排地达到降低损耗的要求。
2.2 强化地质灾害的估算,降低人类活动引发灾害产生
在这方面,最先要做好的事情应是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指导教育工作,让人民群众都能清楚地了解到有效的防治措施与方法。并且让他们在进行工程建筑时能自觉遵守自然规律,避免对大自然造成伤害而引发地质灾害产生,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提高人们的防治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进行合理的地质灾害的估算工作,预算其危害大小。若是工程建筑还应考虑其危害出现的概率,并且考虑其完工后有可能出现危害的概率,并制定出有效的防治办法。
2.3 多种方式筹集地质灾害防治费用
在我国,对于地质灾害安全隐患一直没有能够构建系统的防治体系,在地质灾害的发生阶段不能够及时地筹集到足够的防治经费,这些因素也是导致我国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的地质灾害发生阶段,即便能够意识到灾害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但是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开展相关工作,防治手段仍不能够有效进行,防治工作的运作陷入被动状态。在开展筹集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阶段,如果仅仅依赖政府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应当结合社会中的多方面共同进行,采用多种渠道共同进行的筹集方法。中央财政主要投入国家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能力建设、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防治,地方财政主要投入影响当地城乡居民生活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由于工程建设项目(修路、开矿、建房)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责任单位自主负担。这样就形成了政府投入占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为地质灾害防治奠定良好的基础。
2.4 强化法律制度的制约作用并严格按照法律条例来执行
目前,由于我国在不断发展社会市场经济,在这之中法律的作用不容忽视,它能起到规范人们生活、工作的良好作风。而当今时代,政府的工作任务有了较大改变,它从一开始的命令、下发任务变成服务以及监管监察,而法律法规在这当中便起到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在地质灾害的法律体系中,由于这类法律起步较晚,并且不够健全。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中其作用无法凸显出来。因此,需强化法律制度的制约作用,并严格按照法律条例来执行,从而增强法律效应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
3 结语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运作的工程,应当提前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以防止在地质灾害的发生阶段防治工作陷入被动状态。在我国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中之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前的主要目标,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应当严格地落实到位,采用最为先进、高效、环保的方式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梁.21世纪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与减灾战略思考[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3,23(36):416-421.
【关键词】番茄;设施栽培;病害;虫害;防治措施
随着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保护地番茄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生产效益日益显著,但由于设施栽培中连年栽植,导致番茄晚疫病、早疫病等病虫害的发生逐年加重,再加上气候异常以及栽培、管理技术欠缺等,番茄生产遭受大损失。通过多年生产、实习与观察,笔者现将保护地番茄生产中出现的病虫害识别方法与解决措施总结如下:
1 病害识别与防治
1.1 根腐病
1.1.1 症状识别
根腐病主要为害茎基部和根部,定植后即可发病。初发病时,侧根和细根变褐色,大量脱落或腐烂,后主根也变褐色,表面产生黑色小粒点或裂缝,表皮木栓化,严重的病根肿胀或变粗,随根部病情扩展,茎基部变成黑褐色或腐烂,致植株地上部生长不良、下部叶片变黄干枯。发病初期,病株中午萎蔫,早、晚能恢复,但病情严重时则不再恢复,直至全株枯死。苗床连茬、地面积水、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地下害虫多、农事活动造成根部伤口多的地块发病较重。
1.1.2 药剂防治
连作田块定植时用 40%乙膦铝锰锌200~400倍液作定植活棵水;连续低温阴雨后,抢晴用甲霜灵700~1000倍液灌根,每株浇药液50~100g;根腐病初发期用农利来700~800倍液灌根,每株浇药液 100~150g。
1.2 青枯病
1.2.1 症状识别
番茄青枯病一般在开花坐果期发生,盛夏时发病最严重。发病时,顶部叶片先萎蔫,接着下部叶片枯萎,中部叶片反应最迟。病株开始仅在中午萎蔫,傍晚以后恢复正常,如果气温高、土壤干燥,2~3d 后病株不再恢复而死亡,叶片仍保持绿色,只是色泽稍淡。病菌侵害植株的维管束,使茎、根部的维管束尤其是导管部分变褐腐烂。切断病茎,用手挤压,可从断面的变色导管中渗出白色黏液,这是此病发生的重要特征。
1.2.2 药剂防治
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烧毁,并在病穴灌注2%福尔马林液或20%石灰水进行消毒,也可在病穴处撒施石灰粉。在发病初期,选用100万IU农用链霉素4000~5000倍液,每隔7~10d 喷1次,连续3~4次,有良好的防病效果;也可用70%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50~500g,隔10~15d灌1次,连续灌3~5次。
1.3 早疫病
1.3.1 症状识别
发病时常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下部叶片全部枯死,可为害叶片、茎秆和果实。番茄早疫病发病后,叶面具同心轮纹状病斑,呈暗褐色、水渍状;茎和叶柄、果实等发病后也有同心轮纹病斑,潮湿时病斑上有黑色霉状物。
1.3.2 药剂防治
发病前后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每7~10d喷1次,连续喷3~4次。
1.4 晚疫病
1.4.1 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叶和果实,也能侵害茎部。一般从叶尖和叶缘开始发病,出现不规则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斑扩大后变为褐色;茎上病斑呈暗褐色、稍凹陷,边缘有较明显的白色霉状物。果实感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病斑初呈不规则形的灰绿色水渍状硬斑块,以后变为褐色或黑褐色,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白色霉状物,病果质地硬实、不软腐。
1.4.2 药剂防治
可选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d防治1次。
1.5 叶霉病
1.5.1 症状识别
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茎、花及果实。叶片染病时叶背面出现不规则或椭圆形淡黄色的褪绿斑,后在病斑上长出灰色渐转灰紫色至黑褐色的霉层。叶片正面呈淡黄色,后变为灰褐色或黑褐色绒线状,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植株呈黄褐色干枯。
1.5.2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45%百菌清烟剂3.7kg/hm2熏蒸,也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1∶200~400的波尔多液,间隔7d左右喷1次,连续喷药2~3次。
1.6 根结线虫病
1.6.1 症状识别
根结线虫病主要为害根部,以侧根受害最为严重,在侧根上形成许多根结,互相连接似念珠状。根结一般呈球形,表面又生许多须根,常呈须根团状。剖开根结,可见到白色洋梨形的雌成虫。地上部表现为生长萎缩或黄化,干旱时植株易枯萎。
1.6.2 药剂防治
选用98%棉隆微粒剂、滴滴混剂、3%米乐尔颗粒剂、5%硫线磷颗粒剂等杀线虫剂处理土壤;播种或定植时,穴施10%力满库颗粒剂75kg/hm2。
2 虫害识别与防治
2.1 症状识别
虫害主要有棉铃虫和蚜虫。棉铃虫是番茄的大害虫,一年发生多代,四季都有为害,以幼虫蛀食番茄植株的花、果,并且食害嫩茎、叶和芽。花蕾受害后,苞叶张开并变成黄绿色,2~3d后脱落,幼果常被吃空引起腐烂而脱落,成果期受害引起落果而造成减产。
蚜虫、白粉虱为害时,常群集在叶片背面和嫩茎上刺吸番茄汁液,造成植株营养不良。幼嫩叶被害时常卷曲皱缩,受害轻时则产生褪绿斑点、叶片发黄,重者叶片卷缩变形枯萎、生长停顿,继而整株萎蔫死亡。蚜虫和白粉虱最主要的危害是传播病毒病。
2.2 物理防治
利用黄板诱杀;用银灰色薄膜进行地面覆盖或在大栅、温室等田间悬挂银灰色薄膜条,可起到避虫的作用。
2.3 药剂防治
棉铃虫卵一般产在嫩芽上,结合整枝,及时打杈、打顶可有效地减少卵量,同时要注意及时摘除虫果,以压低虫口基数。药剂防治一般在幼虫孵化盛期进行,可选用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磷乳油10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喷施。
针对蚜虫,药剂防治可选用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喷施,建议在生产中交替使用者两种药剂油,以避免蚜虫产生抗药性。此外,也可以用22%敌敌畏烟剂,每667用量500g,于傍晚将棚密闭熏烟。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土壤消毒,杀灭土壤病原物和害虫
在夏闲高温期,铺4~6cm厚秸秆,加石灰氮0.1kg,深翻20cm,然后给田间灌满水,用旧塑料薄膜盖上,密闭15~20d后地表温度即可升到60℃左右,灭菌及杀线虫效果显著;也可利用土壤熏蒸剂(如地乐尔),在棚膜完好密闭条件下,旋耕土壤15~20cm深,开沟或做成2~3m的宽畦,先浇1遍清水,第二天覆盖地膜,将地乐尔EC型(冲施型)倒入底部带阀门的容器内,稀释30~50倍后随水冲施,闷棚10~15d,然后施用地菌净(95%三氯异氰尿氮)按5kg/667原药拌成毒土,均匀撒于地表,耙平整畦。
3.2 施用腐熟有机肥和有机生物菌肥
施用腐熟有机肥和有机生物菌肥能够改良土壤,可改善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肥的能力。腐熟有机肥的施用量为3000~5000kg/667,有机生物菌肥(如金满田复合生物菌剂)施用量为50~100kg/667,海藻有机肥为200~300kg/667。
3.3 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可选用抗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浙粉702、齐达利、迪兰妮等以及抗根结线虫病的WT33、瑞光、瑞星等品种。
3.4 实行轮作
要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5年的轮作倒茬。
3.5 选择适宜地块
选择地势高、排水好的地块,以降低田间湿度。
3.6 定植前做好根部处理
采用“四合一”蘸根技术,即依次将46.1%氢氧化铜20g、满适金(咯菌腈25g/L+精甲霜灵10g/L)20mg、60%吡虫啉(优拌)30ml、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10ml顺序加入后,对水15kg并充分搅拌均匀,蘸1500棵苗,可有效预防苗期病虫害的发生。
3.7 做好生长环境的调控
实行变温管理;清洁棚膜,通过挂反光幕、人工补光、适当稀植、合理整枝等措施改善光照条件;采用膜下灌水、滴灌控湿调温;及时通风,降低保护地内有毒气体的浓度;补充二氧化碳气肥,及时追肥和补充微量元素等。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近几年投入业务使用的自动气象站、乡镇自动雨量站等现代化监测设备,在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
1 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主要影响的气象灾害
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主要影响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台风、冰雹等,在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干旱,洪涝居第二,其次是风雹。
1.1 干旱 是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农作物和牧草体内水分亏缺,影响农作物播种和牧草返青,影响农作物和牧草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农牧业减产以及河流干涸、人畜饮水困难的一种气象灾害。我国发生的干旱特征是普遍性、区域性、季节性。
1.2 洪涝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其影响是综合的,还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等.我国洪涝发生具有类似性、普遍性、区域性、破坏性、可防御性。
1.3 台风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至13级(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称为台风.我国台风发生具有季节性、登陆地点不定、旋转性、损毁性、发生时伴有灾害性天气、不可抗拒性。
1.4 冰雹 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性气象灾害,冰雹来临时常常伴有大风、暴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具有局地性、历时短、受地形影响显著、年际变化大、发生区域广等特征。
2 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2.1. 暴雨 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内黄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2.2 冰雹 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形如葱头,俗称“冷子”。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
2.3 连阴雨 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内黄连阴雨天气多出现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间,其中7、8月最多,是该地区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4.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
2.4 寒潮 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
掀棚。
2.5 低温冻害 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因此,防御冻害即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
3 降低气象危害程度的对策
3.1 延伸气象服务领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气象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气象部门必须不断提供系列气象服务产品。一是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灾害发生之前必须一系列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并在灾后实施跟踪调查,撰写灾害影响评估报告。二是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气象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开发出畜禽、大棚蔬菜和特种水产等类别的气象服务产品。三是加强气象决策服务。应统筹组织农业、气象等部门,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与运用的气象
研究。
摘要 以湖南省汉寿县1981―2013年气候资料为例,分析了洞庭湖区汉寿县冬季气候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结合当地主要农
>> 洞庭湖区中秋酥脆枣生育期间气象条件分析及灾害防御对策 海南省主要气象灾害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气象灾害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分析及防御措施 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实际防御措施 阳信县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刍议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嘉祥县冬春季节气象性灾害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气象灾害对密云县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建议 人类活动对洞庭湖区钉螺孳生与血吸虫传播途径的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影响的评估及防御措施探究 气象灾害对电网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云浮主要气象灾害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气候变化对莘县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及防灾减灾措施 洞庭湖区水稻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 不同时段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退田还湖的影响 黄骅市设施蔬菜生产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其防御措施研究 冬季温室大棚蔬菜生产的防寒措施 浅析城市气象灾害的影响与防御措施 洞庭湖区棉花早衰及其应对措施 冬季雾霾天气对温室蔬菜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气象灾害术语和等级:DB.43/1234-2004[S/OL].[2015-06-15]..
[4] 邢光耀.雾霾天气下棚室黄瓜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措施[J].长江蔬菜,2013(15):55-56.
[5] 蔡淑红,凌涛.无公害蔬菜生产与无土栽培(日光温室)[M]1版.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关键词:干旱;洪涝;冰雹;冷害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45-2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冰雪、洪涝、干旱等灾害性天气也时有发生,直接威胁着农业生产,给农民利益造成损失。为了增强应对灾害性天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性天气对蔬菜生产的影响,结合实际,制定了本预案。
1 露地菜
1.1 干旱
1.1.1 灾害影响 干旱常使蔬菜发芽出苗困难,成活率降低,还会使蔬菜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1.1.2 灾前预防措施 (1)蔬菜种类较多,对旱、涝敏感程度和适应能力高低不一,要以灌溉条件科学合理的布局;(2)可建设节水灌溉保障体系,推广节水灌溉技术;(3)大力推广蔬菜地膜覆盖栽培,对土壤增温、保墒、防旱、抗涝都有明显效果。
1.1.3 灾后补救措施 (1)在高温干旱天气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搭盖遮阳网或铺覆苇帘、稻草等覆盖物;(2)在清晨或下午4时后喷施叶面肥,可用0.1-0.3%浓度尿素液喷施。
1.2 洪涝
1.2.1 灾害影响 狂风暴雨发生时,打烂叶片,冲坏菜苗,使蔬菜落花落果,蔬菜生产受损。
1.2.2 灾前预防措施 有条件可建立有调控能力的排灌系统。
1.2.3 灾后补救措施 (1)没有出现淹苗的菜田,可组织人工泼水,最好进行浇灌,把粘附茎叶的泥沙洗掉,使蔬菜能正常进行呼吸、光合作用;及时喷施叶面肥,增强吸肥能力,促进植株迅速恢复生机;排除渍水后,应及时进行中耕松土,并抓住露水未干前撒施草木灰或喷施保护性杀菌剂,防止病害感染,注意防治虫害;(2)对大部分菜苗被淹死的田块,平原区应尽快改种速生叶菜类,中低山区抓紧播种茄子、豆类、尖椒、玉米等作物;若部分死苗的,要及时查苗补苗。
1.3 冰雹
1.3.1 灾害影响 由于蔬菜多为阔叶草本植物,其食用器官一般柔嫩,故冰雹过后对蔬菜的影响甚大,轻则掉叶,重则断茎死亡。
1.3.2 灾前预防措施 由于冰雹属突发性灾害,很难在灾害发生前预测预防,建议冰雹发生频繁且有种植条件地区推广林菜间作技术,可一定程度减小冰雹的危害。
1.3.3 灾后补救措施 一般应根据不同作物及不同受害程度采取不同措施恢复蔬菜生产。
(1)茄果类蔬菜,如果受灾程度较轻,可将植株进行适当修剪后追施速效肥(氮肥),促其早发新枝新叶,较快恢复生产能力。如果受害较重,则应酌情换茬,改种一些速生蔬菜。
(2)豆类蔬菜,由于适宜播种期较长,受害后重播成本相对较低,可将残枝败叶清除后重新播种。
(3)瓜类蔬菜,由于叶面积较大,受冰雹危害较大,而瓜类蔬菜生长期长,育苗期也长,所以受灾后除黄瓜外一般应改种其他蔬菜,也可补种一季40-60天速生叶类蔬菜。
(4)速生叶类蔬菜,生长期短,受灾后半月内可再补种一季。葱蒜类蔬菜因再生分株力强,叶片垂直而小,影响一般不大。
2 中小棚
2.1 冰雹、大风
2.1.1 灾害影响 多对设施结构起到破坏性作用,打烂棚膜,掀折棚架,造成设施破损,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2.1.2 灾前预防措施 (1)选用优型建造材料,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地理位置建造适合的设施棚室;(2)根据预报在灾害来临前要检查塑料薄膜的固定情况,压膜线或压杆必须固定牢靠。
2.1.3 灾后补救措施 灾害过后应迅速清除破旧薄膜和植株的残枝败叶,及时盖上棚膜和补育菜苗,以将损失减到最低程度。
2.2 冷害
2.2.1 灾害影响 低温可引起蔬菜生理失常,如叶斑、黄化、萎蔫、花打顶、畸形花果,早花或早抽薹及落花落果等现象。
2.2.2 灾前预防措施 (1)经常清扫棚膜表面,增加透光率;(2)选择耐寒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播期和定植期;(3)育苗时进行炼苗,加强抗寒能力的锻炼;(4)要控制好棚内的温度,晴天时要避免棚内温度过高,特别是当棚内温度过高时,放风要缓,避免棚温骤然大起大落;(5)初冬或早春外界气温较低时,可采取在棚内搭设天幕,夜间在棚外底角围草帘方式保温。
2.2.3 灾后补救措施 冷害引起植株黄化时,可采用喷施0.5-1.0%葡萄糖0.1-0.3%磷酸二氢钾混和液补充营养。引起植株打蔫时,一般不可浇水,如果天气开始好转,土壤干旱,必须浇水时,用水壶点温水,千万不能用冷水漫灌。另外,喷施高效叶面肥,加强蔬菜长势,也有利于增加作物的抗寒能力。
3 日光温室
3.1 大雪、冻害
3.1.1 灾害影响 气温骤降导致冻害发生,严重可产生死苗现象,大雪还会压坏棚室。
3.1.2 灾前预防措施 (1)定期检查棚膜牢固情况,灾害来临前在草苫上加盖一层塑料膜或尼龙编织袋,防止雪水浸湿草苫;(2)在棚内种植不同种类的蔬菜时,应遵循“北高南低”的原则,减少互相遮挡现象;同一种蔬菜移栽,力求苗子大小一致,减少植株间遮光;(3)备好草苫、纸被、苫上膜等保温物品及火炉、燃煤或移动式热风炉等增温物品。
3.1.3 灾后补救措施 (1)遇大风降温,要压膜保棚,加盖草苫;(2)喷施抗冻药剂,提高蔬菜抗寒性;(3)遭受冻害的,及时补救。剪除枯枝,人工喷水。管理上以低温度、少光照为主,逐步增加光照和温度;(4)当棚内温度降至蔬菜要求的最低温度时,采取增温措施,如加扣中小拱棚,棚外增加覆物,增火升温等,切忌把棚温提得过快、过高。
3.2 雾、阴天及连阴雨
3.2.1 灾害影响 温室光照不足、温度低、空气相对湿度高,蔬菜光和效率下降,蔬菜根系生长受抑,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综合抗逆性明显下降。
3.2.2 灾前预防措施 (1)经常清扫棚膜,增加透明度,增强光照强度;(2)选用无滴薄膜扣棚,增加棚内的光照强度,提高棚温;(3)降低管理温度,实行低温炼苗,提高蔬菜抗寒能力;(4)适当提早揭去保温用的草帘和延迟盖帘,可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量;(5)悬挂镀铝膜反光幕,可增光照提地温。此外,在地面铺设银灰色地膜也能增加植株间的光照强度;(6)在连阴雨雪低温天气来临时,对长势较弱或结果较多的植株,及时采收,并适量疏花疏果;(7)易造成病害侵染和发生,可及时用烟雾剂进行防治。
3.2.3 灾后补救措施 (1)连阴暴晴之后,切忌同时、全部揭开草苫,应陆续、间隔揭启草苫。当温度提高后,利用中午高温时可短时间放风,风量宜小不宜大,以利于排放出有害气体;(2)进行叶面施肥,补充营养,增强植株抗病和抗寒能力;(3)剪除枯枝,人工喷水。管理上以低温度、少光照为主,逐步增加光照和温度。
图1 冰雹灾害
图2 风害
图3 雪害
电视天气预报能够有效减少农民的灾害损失。农民通过天气预报能够在最适合的自然情况下种植农作物,开展种植业、设施农业、畜牧业的生产,能够保证农作物的成活率。农民还会根据天气情况对农作物进行适时施肥、防虫打农药、除草等。尤其在夏季,降水较频繁,农民更加关注天气的变化情况,通过下雨量的多少,经验丰富的农民能够推算出农作物的生长及成活情况。从农业的播种到秋收,准确的天气预报为减少农业灾害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遇到冰雹、暴雨、台风等气象灾害前,电视天气预报对其进行提前的预告,能够有效提醒农民做好补救措施,减少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2电视天气预报对三农问题的对策
2.1提高天气预报准确性
为避免自然环境为三农带来的灾害,应加强电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在面临自然灾害的问题上,天气预报发挥着重要作用[3]。例如冰雹、暴雨、泥石流、强风、冰冻等自然灾害,会对农作物产生直接的毁灭性灾害,使农业生产产量减少,甚至导致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都付之东流。因此,应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做好全面的防护措施,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现今,切实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已成为气象界最关注的难题。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各部门加强对灾害信息的获取,专业的气象专家根据天气情况对其进行详细的解答,并提出预防措施。要求气象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人们手中,及时对准确信息进行传递,才能够及时预防灾害。
2.2突出实用性、增加防灾减灾内容
为切实服务三农,应提高对电视天气预报的实用性。气象信息部门应加深对三农现状的了解,深入到农村,了解农业的生产步奏以及农作物生长时间,对农作物的栽种到秋收进行实时跟进,最大限度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作用,使农民能够根据天气情况进行适时的栽种。气象台还应加强对灾害信息量的采集,对各地区现状进行播出,并对其出现的灾害进行防护性总结,提出有效措施,根据各类灾害的特点及后果进行准确及时的信息传递,在农村气象信息传播中,提高电视气预报播放的频率,使农民及时对其进行预防。
2.3加强气象信息传播途径建设
为更好地服务于“三农”,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给农业发展带来的灾害,气象系统应不断丰富服务手段、加强气象信息传播途径建设,不但对天气情况进行整点播报,还应设置电视屏幕的滚动播放。在遇到灾害天气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电视天气预报对信息进行及时的传递。气象系统还应在完善自身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民对灾害措施的了解,达到及时播报、及时防范的效果。在了解天气状况的同时,对可能发生的事件与灾害进行研究分析,并对该地区的人们进行灾害预防的宣传,使农业得到正确的灾害预防,从根本上减少了自然带给人们的灾害。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