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6:39
导语:在乡村向城市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含谷镇; 城郊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 A715 文献标识码: A
2009年国务院的3号文件确定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出要打造渝东南山地特色农业基地,加快渝东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宏伟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也提出在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为渝东南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因此,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通过大力发展渝东南城郊乡村旅游,推动产业升级,最大程度促进渝东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 从乡村旅游的空间特征上,主要分为城郊型、景郊型和村寨型三种。城郊是城市环境向农村环境转换的过渡地带,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既特殊又活跃。
1.发展条件
经过多年的发展,含谷镇已形成了烤烟为主的耕地产业、中药材为主的林业产业、生猪为主的林畜产业、林家乐等主导产业和鸡鸭牛羊养殖以及笋竹、枣子等后续产业。含谷镇作为全县的旅游集散中心,为了承接景区、留住游客,含谷镇投入巨资,对武仙路、巷江路进行了改造和美化,并围绕这两线大力发展农家乐和土特产店,使全镇农家乐总数达到了122余家,新增住宿餐饮服务企业309个,个体工商户达5615家。
2.存在问题分析
2.1城市规模小、功能不完善,特色不突出
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成果,含谷镇的城镇用地面积仅326公顷。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20年,全镇的城镇用地规模也仅有398公顷,新增的量仅72公顷。即使按人均用地70平方米计算,2020年的城镇规模也仅能容得下5.7万人。作为县城,这一规模实在太小,无法保证做大城镇并进一步带动农村发展的目标。此外,作为全县旅游集散地的旅游服务功能、作为县城的文化教育服务功能等还不完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缺乏特色,县城城市风貌有待进一步改善。
2.2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生产水平有待提高
在农业生产方面,全镇农业生产水平与效益有待提高,尽管在烤烟、蔬菜、中药村等方面有一定的规模,但无品牌、规模小,距离“农业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总体建设水平仍很滞后,山区农村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居住条件仍很差;在农村人力资源方面,全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生产人口的文化低素质低,市场意识淡薄;在农业组织方面,全镇的农村集体经济还很薄弱,除了县城周边的村有一定的集体经济以外,基本上没有集体经济,无法保证农民根本性、集体性的致富。
2.3乡村旅游开发程度低,接待服务能力有限
与含谷县丰富的旅游资源相比,含谷镇的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其主要特色旅游资源是黄柏渡漂流、白马山自然保护区和乌江水域。除此之外,全县在旅游接待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还比较滞后。在吃的方面,尽管有一些特色餐饮店和农家乐,但总体规模和品牌建设都还不够;在住的方面,接待能力还不足,经常出现游客无店居住的情况;在行方面,旅游公交线路有待进一步优化,旅游信息的与查询还不方便;在“娱”方面,含谷镇的旅游文化活动较单一,目前还不能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在“购”方面,还缺乏专业的旅游商品市场。
3.含谷镇城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3.1深化三大产业融合,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
结合含谷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整个含谷镇应形成以“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第二产业为引导,第三产业为亮点”的产业发展模式。 首先,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依托含谷镇较好的农业产业化基础和自然生态条件,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同时含谷镇应在农业产业化基础上整合、优化农业生产品种,规避种植业观赏效果差、生命力不强的问题。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农户小资本集中,按照旅游需求,逐步提升乡村田园的环境优美度,提高产业吸引力。其次,以第二产业为引导,依靠烤烟、蔬菜、中药村种植和鸡鸭牛羊生态养殖,进行规模化的初加工和深加工,延长产品生产链,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值和附加值。
3.2结合现有资源合理规划,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要推进城郊乡村旅游的快色发展,含谷镇急需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开发较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使游客在含谷镇有更多的游乐项目选择。通过对含谷镇的乡村旅游资源情况和地形地势的分析,根据有效整合资源和合理组织线路的原则,笔者建议可主要打造乡村旅游三大产品体系:乡村观光产品,乡村农耕体验产品,乡村民俗文化休闲产品。从含谷镇的自然旅游资源分析,乌江画廊不仅有宽阔的水域,同时还有纯朴自然的乡村景观点缀其间,可以通过对水域、江边和周边自然朴质的乡村景观的合理规划,利用建筑小品和项目设计提升整个区域的主题形象和审美度,开展一系列乡村观光休闲产品,从而与仙女山形成“山”、“水”互补的旅游产品结构。比如可设置乌江水市的旅游项目,沿江边散布木船,单元卖场以木船为基准,为游客提供含谷镇绿色农业食品以及花卉水果等,游客乘木船,穿梭在水中商贸区中购物,让游客享受乡村生态自然的游赏体验。
3.3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给予更多政策激励
目前含谷镇乡村旅游的发展基本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要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第一,应将含谷镇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建设成就纳入各级政府及官员的绩效考核体系,让乡村旅游既富民又强县,使政府和领导真正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第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准确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第三,制定含谷镇地区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通过减、免、奖等措施在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第四,加强财政预算,加快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土地、审批等瓶颈障碍,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第五,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氛围,积极招商引资。
参考文献:
[1]杨振之,黄葵,周坤.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张传时.城郊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旅游社区发展[J]长安大学学报,2010,(03)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quickening of urbanizati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expand outward,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of rapid rise, become a new bright spo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as tie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nly to properly handle urban-rural fringe, to better promote the stead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romote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Combining the actual example of wei city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new thoughts and ideas.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规划,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Keywords:Rural-urban continuum,Planning,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1-01
文献标识码:B
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单纯的城市区域,又区别于纯粹的农村区域,是既有城区风貌、又有乡村特点的一种经济地理空间。其流动性强、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一、 我国城乡结合部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的发展也在加速,从而导致了许多新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管理滞后。一是流动人口多,治安管理相对差。二是道路拥挤,交通管理滞后。三是征地补偿标准不一,农民利益受损。四是产业结构失衡。五是农民收入来源畸形,就业难度大。
2.规划管理无序。首先是规划未与城市衔接。二是违章建筑隐患多。三是公共基础设施少且差。
3.土地被大量征用,农民出路难以安排。城乡规划的实施,土地被征用,农民变为无地居民,就业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二、渭城区城乡结合部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渭城区位于咸阳市区东半部,东西长约26.73公里,南北宽17.92公里,全区总面积272平方公里,耕地23万亩,辖9办1镇(其中城区4办,城郊5办1镇),总人口44万,农业人口15万,属典型的城郊型县区。
2.发展思路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以“一河五路”(渭河北岸和毕塬路、文林路、碱滩路、迎宾大道、西兰路)区域为突破口,以塬上、塬下为“两翼”,实施区镇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推进城市东扩北上,通过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空港综合发展区、渭北综合商务区和重点镇为节点,建成功能定位明确、层次结构合理、中小有机结合、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推进、重点突破”的思路,积极推进新型社区建设,科学、有序引导农民向渭北综合商务区、空港综合发展区和重点镇集中。一是按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等一体化要求,加快实现塬上、塬下 “两翼”齐飞。二是积极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型商品房建设。三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围绕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配置,完善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措施与建议
文章作者在调研过程中,对失地农民中老弱病残人员在养老、医疗、生活保障等方面遇到的诸多问题感受很深。在城市飞速外延的同时,解决好失地农民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政府在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医疗、养老、再就业培训保障机制的同时,还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
1.坚持“一体化”规划建设。政府适当下放给一定范围的执法管理权,促进总体规划顺利实施。
2.建议在村民安置小区规划中增加“菜园子”规划,为不能满足用工企业聘用条件且早已习惯靠土地为生的老弱者提供一份保障。
3.建议政府在村民安置小区中基础收费方面应该有更多的政策扶持。比如适度减低物业、电梯等费用。
4.建议在安置小区中增加老年公寓规划,增加失地农民提供更优的养老保障。
四、结语
城乡结合部稳步发展需要通过规划的途径将各措施落实到位,处理好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是关键,只有让失地农民有所依、有所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结合部发展存在的矛盾,才能更快更好地促进城乡结合部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燕菁;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规划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
2.《咸阳市渭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规划实施中的问题与反思》
4.《城乡结合部和谐社区规划设计研究》
1农村客运向城市化方向发展的必然性
农村客运向城市化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农村客运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促进农村客运向城市化发展至关重要。
1.1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差距,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客运向城市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城乡交通资源有效连接,形成经济快捷的客运网络,促进城乡经济的相互交流与发展,使城乡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1.2城乡一体的目标要求
农村客运向城市化发展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客运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农村居民的出行提供方便、经济、高效的服务,符合农村广大人们群众的新需求,也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1.3是广大农村居民的迫切要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以及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高品位、便捷化的交通运输。农村客运向城市化发展能够农村居民提供高标准、规范化以及经济化的出行服务,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同时,也给非法营运黑车以沉重的打击,增强了人们的安全系数,符合了农村居民的要求。
2农村客运向城市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思路
为了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经济的出行服务,需要积极推进农村客运向城市化方向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发展思路如下:
2.1要从城乡公共交通整体布局来统筹
农村客运向城市方向发展有利于实现各种资源向中心城市聚集,有效提升了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不断辐射的功能,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但是,农村客运城市化发展需要从城乡公共交通运输业的大局出发,政府在加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改进现有城乡客运经营管理模式;运营机构也要不断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合,实行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2.2要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农村客运中存在场站建设滞后、路网层次结构和建设结构不合理以及投资结构性偏差等诸多因素,不能满足公路客运网络化需求。因此,在农村客运城市化发展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路面的硬化工作,加快农村道路建设的发展,把公路建设和客运站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城乡运输资源相互衔接、经济快捷、畅通有序的农村客运新格局。
2.3要用多样化的手段、有效可行的模式
农村客运向城市化发展就是要改革现有客运管理和经营模式,改变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实现客运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农村客运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搞一刀切,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人们群众的具体需求,因势利导地开展工作,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不断完善与规划农村客运线路,优化农村客运运行方式,探讨切实有效可行的模式。
3加快农村客运向城市化方向发展的积极策略
农村客运向城市化方向发展是城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形势下,需要积极探究加快农村客运城市化发展的积极策略,具体如下:
3.1因地制宜加快农村客运城市化发展
由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不同,对于农村客运城市化发展不能采用“齐步走,一刀切”的工作思路,应该因地制宜,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发展、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客流量较大的线路,可以鼓励实施公交化运营改造。对于客流量较小的线路,可以采用固定和非固定班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运营,这样既能满足人们对交通运输的新需求,又避免运力的极大浪费。
3.2实行公司化、集约化经营
在农村客运向城市化方向发展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损害一些原有的农村客运车主的利益。因此,只有走公司化、集约化经营道路,才能全面保证运营双方的共同利益,有效解决利益冲突。农村客运要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多种模式并存,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走城市公交发展的道路,这样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激化矛盾。在实施公交化运营改造时,可以采用收购、兼并的方式,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对于原有的车主可以采用车辆入股、现金收购等不同方式进行改革,有效整合现有线路、车辆,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走公司化经营的道路。
3.3实施政策优惠加快农村客运城市化发展
农村客运向城市化发展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方便、经济的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在城乡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政府要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实施政府主导投入,财政进行补偿的有效机制,促进农村客运可持续发展。为了把这项惠民政策抓实,相关部门必须联合起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农村客运采用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发展政策,为农村客运创造平等竞争的氛围。
4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放开了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流向城市,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城市化发展给农村带来了许多有利的影响:(1)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2)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二)然而,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也给农村带来许多问题:(1)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2)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逐渐增高,使得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存在很大的隐患。
因此,了解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的冲击和影响对国家的稳定快速发展很有必要。
长安区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城区距西安市中心8.7公里,总面积1583平方公里,耕地90.4万亩。现辖10个乡镇、15个街办,671个行政村。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加快,西安发展重心南移,越来越多的村子由农转城,又由于各大高校和部分企业外迁,在长安区建起了大学城、工厂等,对当地村民影响很大。长安区可谓是受城市化发展影响的典型地区。
二、调查数据
通过走访调查长安区部分行政村,并根据人口和耕地等数据特征将其进行了如下分类:
(一)“空心村”。斗门镇张旺渠村五年前人口为2600人,六十岁以上老人290人,占总人口的11.2%,十岁以下儿童:400人,占总人口的15.4%.耕地面积约2700亩,2014年常住人口3100,六十岁以上老人有490人,占总人口的15.8%,十岁以下儿童500人,占总人口的16.1%,耕地面积:2200亩。
鸣犊镇师一村五年前常住人口 1285人,60岁以上 151人,占总人口的11.7%,10岁以下儿童 86人,占总人口的6.7%,耕地面积876.4亩。2014年常住人口 1301人,60岁以上 140人,占总人口的10.8%,10岁以下 81人,占总人口的6.2%,耕地面积872亩。
炮里乡上塬村总人口834人,耕地面积1110亩,60岁上76人,占总人口的7.2%,留守儿童23人,占总人口的2.8%.
(二)城镇化。郭杜街道杜回村地处西安南郊,毗邻长安区政府,位于大学城中心地段,周围有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个院校,2002年左右,因大学城的建设要求,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北村村民基本无耕地,南村村民有少量耕地,2014年因新的建设要求,南村耕地亦被征用,现基本无耕地,该村现有2591人,儿童475人,约占总人口的18%,老年464人,约占总人口的19%.
郭杜街道南新村五年前常住人口1215人,老人179,约占总人口的14.7%,留守儿童8人,占总人口的0.6%,无耕地面积。2014年常住人口1396人,六十岁以上老人221人,约占总人口的15.8%,留守儿童25人,占总人口的1.8%,无耕地面积。
王曲镇中甘村2014年全村600多人口中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占全村人口的12.42%,留守儿童约占全村人口的5.4%,耕地面积约为2000亩左右。2014年的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比之2013增加50人,留守儿童减少10人左右,耕地面积极大地减少,分别用于宅基地的建设和工厂的建设。
三、分析总结
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
(一)对于“空心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量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多数人无法携带子女,致使许多农村儿童远离父母,成为“留守儿童”。农村老人根本无力胜任“留守儿童”的教育任务,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节严重缺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二)对于那些距离市区较近的村子,城镇化的趋势是必然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从而引起了城市规模的扩大,造成耕地的非农化,使耕地面积减少。在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意味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而且意味着城市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也对土地的需求特别是对耕地的占用急剧膨胀,造成耕地数量的减少。
(三)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农村空巢老年化。随着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空巢老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将会持续上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将从隐性转为显性。因此,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之一。
四、建议
关键词:村镇建设,城乡结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城市化建设的新模式。城乡一体化就是将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居民、文化等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政策引导与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在功能区规划、产业布局、经济市场、生态环境以及人居环境等方而逐步协调一致。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最终实现城乡经济互补、资源共用、人居生活水平共同提高的目标。
在上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研讨中就已经对城乡一体化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而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十分显著,城乡经济隔离、思想与文化矛盾严重等原因,导致区域一体化进程较为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也间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然而,长期累积下来的城乡观念与经济“硬件”差异,导致村镇的城市化困难重重、矛盾不断。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变革,事关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模式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局下,村镇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城市的产业布局来选择最符合地区实情的转型道路。
2.村镇建设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新时期加强村镇建设工程管
理的措施和办法意义深远,主要表现在:
(1),研究村镇建设工程管理是经济社会急剧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国村镇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村镇的居住和生活条件较差,基本上是一层砖木结构,质量安全相对容易控制,产生的危害也相对较轻。因此,在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管理工作中,没有涵盖这类建筑。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农村经济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村镇建筑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砖木结构,而是以砖混或框架结构的楼房居多,质量安全事故的危害性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2),研究村镇建设工程管理有利于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村镇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加强对村镇建设工程的监管,减少和避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有利于农村稳定和谐发展。
(3),研究村镇建设工程管理有利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核心问题,且覆盖广,影响大,关系到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加强村镇建设工程管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广大村民营造幸福、富裕、平安的生活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社会面貌,推动经济发展,环境美化,形象改善。
3.新时期村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道路选择
根据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现状,行政村、镇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生产力低下、重点支柱产业布局不合理、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等诸多问题,城市化进程依然严峻。
(1)自然村布局较为分散,城乡资源难以整合
在我国,自然行政村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格局。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山区,自然村数量庞大且布局分散,人口稀疏、土地分散,土地自然条件较差,难以进行大规模集约化、商品化发展。而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及人城市边缘地区,各村镇之间已连为一片,在经济上互相依存。但由于村镇之间行政分割、各自为政,使得区域之间的公共基础设施难以共享,并且在产业整体布局上,各村镇大搞“小而全”模式,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2)村镇配套设施建设缺乏,城乡经济联系薄弱
近年来,我国已在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开展“村村通”公路建设,在村级道路建设上已迈出了城镇化的坚实一步。然而,村镇公路人多处于2-3级之间,道路狭窄、承载力和通行力十分有限,部分道路损耗严重,道路安全管理设施缺乏。另外,村镇“三通”(通水、通气、通网)建设还十分欠缺,村镇公共设施,如公园、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还极不完善。
(3)村镇建设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
当前,房地产行业已开始覆盖部分村镇,而农村自建房现象也十分突出。不少村镇居民违规建房、强占耕地,导致新农村建房入住率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聚落。村镇房屋建设虽然统一规划,但缺乏科学性,小型加工厂房、商店等经济点也缺乏科学地布局。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我国村镇发展道路的选择并非唯一、固定的,各村镇必须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和城市的功能布局来进行规划,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城镇化转型。村镇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当跳出单纯的“农村建设”的范畴,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低投入、低产出”以及被动等待国家政策的建设思维,必须站在城乡一体化的高度,开展新型农村建设。这种新型农村必须以农村建设为中心,依托大城市的优势资源帮扶,走特色化转型发展道路。
4.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村镇建设
在城乡一体化政策引导下,我国村镇建设的模式主要可以向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1)依托大城市的功能转移优势,向卫星镇转型。
大城市的人口负担过重、交通压力、产业布局压力等都降低了人城市的整体功能的发挥,而处于大城市边缘地区的村镇,在发展模式上完全可以向人城市靠拢“迎合”其压力转移的需求。尤其是解决大城市人口过密、重型产业转移等问题,最终形成大城市圈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迅速实现转型。
(2)依靠地区优势产业、科技、资源等因素,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专业化、集成化程度高的“专业村或镇”。
这种村镇发展道路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模式,其形成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发挥村镇的资源优势,推动技术和产业集中化、规模化升级,同时集中人口,完善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实现城市化转型。一般来说,专业村镇建设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尤其要具备基础支柱产业和相对完善的市场功能,以便加强与大城市的经济交流。
(3)依靠政策引导,建设“普通型村镇”。
“普通型村镇”是当前我国大部分欠发达地区村镇城市化转型的首要模式。其主要建设目的在于将农村过于稀疏的人口聚集起来,解决农村自然经济比重过重、市场经济不活跃的现实问题。这种村镇建设要改变高度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增长类型,通过新农村建设、村镇街道建设等集聚人口,疏通市场经济,以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杨述.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若干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1 (1).
关键词 农村;公共气象信息;气象服务需求;建议;湖南常德;鼎城区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53-02
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中心理念。气象与农业、农村、农民关系密切,在减灾、防灾和趋利避害及人民生命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2]。合理开发农业资源,依靠气象科技振兴农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建立地方政府与气象部 门信息共享和联动服务平台是公共气象信息的发展与应用中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1 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
鼎城区为传统农业大区,在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普及中有得天独厚的业务优势,为其信息产品服务于“三农”,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了良好的宣传应用平台,可有效深化农村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巩固农业气候区划成果、合理规划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安全生产适用技术可持续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风险决策水平,是发展公共气象应急响应系统的重要因素,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另外,鼎城区农业人口生活比例大,居地和生活垃圾分散,管理难度大,易对人畜、水产品和农作物造成污染,直接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质量。因此,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应根据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特点有效安排清理时间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鼎城区地处中亚热季风湿润气候区,温、光、水等气候资源较充足,植物生长较快,作物种类丰富,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由于其农业气象条件相对较好,因此对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1 决策前
准确的天气气候趋势预测预警,合理的种植制度和科学决策是降低气候风险、趋利避害技术应用的最得力措施。应围绕鼎城区粮、棉、油、果、林、水产开展研究和成果引进与应用。因此,对农作物种植制度、熟性安排、品种搭配和适宜播种期等提供科学的气候论证,为塘坝保水蓄水和防洪提供天气保障服务甚为必要。
1.2 过程中
在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当中,经常会遇到天气灾害和农业气象灾害,气象部门能够准确预警预测天气,提出因时因地农业生产避灾减灾关键技术措施,及时开展科研与灾情监测,补充订正预平模式。
1.3 灾后补损
灾情一旦结束,应立即进行灾情调查,了解灾情程度,为减灾救灾物资调度提供决策依据,分析农产品存贮场地准备、收购与运输及其保质销售可能带来的气象影响。
2 鼎城区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产品的特色
2.1 气象观测基本信息结合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农情、苗情实况,以多种作物产量结构形成过程为分析重点,反映出当地农业生产的区域特征
鼎城区西接武陵山余脉,东连雪峰山余脉,北临西洞庭湖平原,小气候特征明显,大型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出现机率就全省而言属正常偏多县(区)。气候分析以粮、棉、油、果为重点,对基本的温、光、水要素和旱、涝、低温、高温等主要灾害进行应对分析[3-5]。
2.2 建立多种基本数据库和灾情数据库,对各种大尺度农业气象灾害特点开展专题服务
鼎城区中贯沅水,东承澧水,堤防长度210 km,防汛形势十分严峻,中小尺度灾害发生较频繁,适用采用覆盖全区45个自动气象网站实测资料,坚持点面结合、面略点详的原则,开展主要作物产量分析与滚动预测。
2.3 对作物当前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农业气象分析评估,结合高新农业生产技术,促进高产稳产技术稳定推广
气象条件不仅影响农事活动的正常进行,更影响农事活动的效果。如农药、叶面肥的施用需要3~5 d晴好天气,便于其有效吸收;化肥的施用还应根据天气、土壤湿度、降雨、田间水分状况,采用撒施、浇灌或深埋方式进行。作物移栽、收割大面积作业时,不仅天气条件要有保障,而且在其后的成活、产品晾晒、收藏和运输期间也应有良好气象条件。目前,气象部门对大尺度天气过程发生时间和强度的预测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有一定局限性,由于作业范围大,持续时间长,要求气象预报有长效性。因此,生产建议中结合天气过程发生的时间、强弱提供关键和应关注的要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日常服务与专题服务相结合,保证服务的时效性和专项服务的针对性
通过对逐月、逐旬温、光、水要素的监测、评估,并了解掌握当前农作物苗情、灾情、虫情与农事活动,能够在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灾前、灾中、灾后开展连续滚动监测,特别加强对各级气象分级指标和产量要素、生长状况平行监测的分析,将气象指标体系逐步普及应用。
3 开展农村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的建议
长期以来,气象部门围绕“资源气象”“安全气象”开展了很多科学研究,形成了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和防御措施等发展高效农业的研究成果,其信息产品通过短信、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多种宣传形式送达到政府机关、职能部门及广大市民手中。由于农业气象信息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地域性、具体性等特征,成为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及相关单位决策依据之一。目前,由于政府对该项事业支持力度不大,专项资金投入少,仅靠气象部门支撑难以为继,以致有效渠道不畅通,网络系统不健全,没有形成信息反馈机制,全区范围不能全覆盖。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3.1 建立农村公共气象信息联合服务平台
建立政府和气象部门发展“农村公共气象信息”的联合服务平台,提升科技生产力的服务水平,充分认识农村气象信息产品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农业公共产品制作与传递的资金投入,政府每年财务预算保证气象局、乡(镇)、村一定配额的公共气象事业维持金费。
3.2 多方协作配合,构建信息员队伍
公共气象内涵覆盖面广,需要政府牵头,多部门、多单位协作与配合共同完成为农服务系统工程。目前为止,鼎城区建立了41个气象自动站。但农作物信息、林业信息、畜牧业信息、水产业信息和山洪地质灾害信息等,须由当地干部和信息员获取和提供。由此可见,建立一支由部门-乡(镇)-村-组人员构成的信息员队伍确有必要。
3.3 开展面向基层干部的农村公共气象信息员培训与示范
农业气象是介于农学与气象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当地作物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并且还与土壤、肥料、水分、种子、密度、植保、管理、人工等有关。农业高新技术知识的应用,对农村干部来说,由于具有长期实践工作经验而容易掌握,缺少的是农业气象知识,一旦作物出现状况,难以准确诊断。因此,先对乡(镇)村、组干部和气象信息员进行培训,然后以点带面推进鼎城区科学种田、科学种养和新型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等新理念,有利于开创鼎城区科技信息的普及与应用新局面。
4 参考文献
[1] 夏云海,张美玲,张慧.对滕州市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6):336-339.
[2] 唐春燕,申双和,邱小忠.气象服务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8):175-177.
[3] 白瑛,苗东梅,金庆荣,等.呼伦贝尔市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增刊1):44-46.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旨在使用统筹发展的眼光来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只有做到城乡统筹,才能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矛盾。实行城乡统筹的发展模式,能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帮助和带动作用。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必须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契机,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通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脚步,才能有效保证我国农村经济的平稳、有序、较快发展,“三农”问题才有可能得以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才有可能实现。基于此,我们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建立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并通过转变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
一、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背景
随着乡镇企业的突起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了以“人口就地城市化、迅速扩张小城镇”为主的特点。在这种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城乡户籍依然分隔的现实背景下,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已经必然成为政府的最佳城市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城乡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更加注重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而施行的重要举措。只有坚决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彻底贯彻“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改革方针,才能逐步地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只有实行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协调发展战略方针,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战略举措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规划统筹建设。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到地方政府的宏观规划中,这样协调城乡发展才能实现共同繁荣。这就包括了统筹城乡的建设发展规划、科学定位规划布局;统筹城乡的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各种类型用地;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二)城乡产业统筹发展。除了发展出“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的战略格局,同时还要促进农村的劳动力积极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农村人口逐渐地向城镇集聚。
(三)城乡收入统筹分配。依据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情况,从而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并进一步地完善农村的税费改革。加大政策对“三农”财政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快农村的公益事业建设发展。建立起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的交通、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列入到政府财政支出的范围中。
(四)城乡制度统筹管理。要突破以往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纠正体制和政策上往城市偏离的问题,切实地保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户籍管理等制度。
二、城乡统筹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也因此带动了农村经济的极大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仍存在着一些矛盾与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予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农村经济发展及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和不均衡,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比较落后,城乡的居民收入差距仍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尽管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农业生产力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的经营规模也普遍偏小;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不强这些问题也都未能根本改变,从而导致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的差距不断被拉大。
二是农村科技发展水平落后,农业经济发展更加受限。由于农村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使得我国很多区域的农民都缺乏基础教育,知识水平有限,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农业新技术难以得到有效和全面地推广。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从而造成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下,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农产品的生产效益。此外,一些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转型政策也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而不能够及时得到吸收和贯彻落实,这也使得农业的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
三是农村的生产条件落后,农业环境的污染严重。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水利、交通、电力和通信条件都比较差,造成了农村的综合生产水平低下,导致生产进度极度落后。此外,许多地区的村镇布局也非常不合理,垃圾处理、生态保护等设施也极度匮乏。尤其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很多污染企业都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地区,加速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农村污染现象更加严重。
四是尚未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全面发展阶段,但是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尤其涉及城乡统筹发展相关的深层次改革策略,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地进行改革。
三、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农村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反过来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和促进。农村的经济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必须加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和倾斜,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
(一)基本原则
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坚持以民主促民生,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来。同时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促进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创新和实践。2.以城带乡,全面发展: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中心,以城市带动农村为主导,加快构建大都市网络,做成大城市,做出新农村。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把生态经济放在首位,正确处理产业发展、农村建设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农村经济发展。4.分类开拓,特色发展:坚持分类发展,因地制宜,区分特色,走功能发展的道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地缩小城乡差距,有序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路径选择
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在农村,而潜力也在农村。只有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地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加快进行新农村建设,才能提升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提高农民的富裕程度。所以,基于城乡统筹视角,对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转变、加快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实施城市的带动工程,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利用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辐射功能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促进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发展,强化城镇特色工业的相关功能区建设,从而能够促进农村的工业集聚;建立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较高、并且独具特色、功能清晰的工业功能区;此外还要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建立起完善的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使用市场;建立相关的劳动力保障制度,实现农村劳动保障服务的全面覆盖。二是实施农村的整治工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推动城镇的道路、供水以及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进行延伸,同时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积极向农村拓展。通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和卫生厕所的普及率,来全面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农村的环境工程,重视农村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健全改革农村的卫生体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的医疗服务网络。三是实施农业的提升工程,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要优化农业的产业布局,在保护农村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基础上,坚持生态高效的原则,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改善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经济;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主动抓好市场的主体建设;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推广和普及新型化肥和农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创新农业的经营机制,完善以家庭承包的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四是实施教育的配套工程,促进农村技术进步。保障农村的义务教育,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合理配置城乡的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努力引导大学毕业生向基层农业部门就业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各种培训,扩充农民的专业技能,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此外还要繁荣农村的文体事业,加强有线电视和广播的覆盖面积,切实提高农村的技术质量。五是实施政策保障工程,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保障。首先要采取优惠政策引导城市的资金投向农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努力完善农村的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的干预;完善新型的农村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新型医疗合作的覆盖率;健全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的面向农村劳动力的社保制度;改善教育制度,配套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对相应的贫困家庭进行救助。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我国建筑市场也逐渐加大对于国际市场的开放力度,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工程项目建设领域内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对工程整体效益的影响举足轻重。本文即以工程项目管理为研究对象,总结国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同时给出了一些列完善改进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问题;对策
0 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指的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采取有效地组织、计划、协调与控制的系统性的管理活动。就内容层面来讲,其主要对事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包括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材料的起草,还有工程设计、施工,直到工程竣工的一整套的管理工作。就性质层面来讲,工程项目管理可以归入投资管理的范畴,因为其是工程项目中各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基础。从不同的管理主体角度可以将工程项目管理细分为咨询方工程项目管理、承包方工程项目管理以及建设方项目管理等等。本文主要对国内外有关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总结与分析,探讨各种模式的特点。
1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也随着各项基础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支持,下面就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分析。
1.1 过多地依赖和崇拜国外模式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关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也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实践探索与研究过程,各项工作都逐渐走向了成熟与完善,但是其中有部分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方法与理论时,对国外一些企业个人的做法显得过于崇拜,忽视了国内外情况的差异性,从而一味的照套、照搬国外做法,出现了很多适得其反的问题。
1.2 执业资格要求与行业实际有差距
就当前我国工程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内工程项目建造师的要求与定位与实际需求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距,在知识体系等层面存在着大而空、虚而杂、全而乱得情况,再者在职业建造师的职业机制建设上同样存在真很多的政策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导致管理组织乏力,最终使得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的难度上显著增大,总体的实施效果变差等等。
1.3 行业协会作用没有很好体现
就当前我国国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来看,很大一部分应当是行业协会发挥的业务职能范围内的工作,政府相关机构并没有对其进行实质上的转移实施,权限没有得到有效的下放,从而导致行业协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既不能有效的体现政府层面的政策意图,同时也无法有效地引导相关企业以及有效制约市场中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这就明显没有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1.4 现行体制改革与市场运行不完全吻合
在当前的市场运作机制中,相当一部分的国有大型咨询结构域建设工程单位,由于受到市场局限、资金缺陷以及社会负担等因素的制约,在长久生存上表现的日趋困难,所以,需要及时采取有效举措对市场行为进行规范,提升市场监管的强度与力度,在政策上给予有实力的大型国有单位或者股份制单位以更大的支持,加强工程项目的管理操作,进一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中,这些都是急需落实的。
2 对完善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改革的建议措施
2.1 对政府部门在项目管理模式改革方面的建议
首先应当加强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一个结合了系统工程学、信息论以及控制论等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采用专业化、市场化与科学的手段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财务、资源、质量、费用以及进度等等进行量化和动态的管理控制,当前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工程公司以及项目管理单位都构建了自己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因此,我们也必须着建议和鼓励各方面的研究机构与专家对项目管理体系展开深入的研究,以更好的知道我国的企业完善项目管理体系.
2.2 对工程企业在项目管理模式改革方面的建议
首先要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操作的规划化要求,主要指的是要在总结国内外成功的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之上做到统一方向,促进发展,通过对操作规范化的提升,可以在企业内部更好的形成合力,强化科学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再者还要在思想观念上加以创新,也就是作为工程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要要敢于改革、敢于创造、敢于对国外的的一些先进经验加以优化,而不是一味的照搬,只有大胆做外国企业不敢做的事才能促进自身管理水平的飞跃,甚至是领先;其次,在工程项目管理的手段上要大力实施信息化与计算机化的转变,这是由于现代化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一个日趋复杂的系统工作,每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其中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和关系处理,传统的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管理需求,必须跟上信息社会的发展角度,较大对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利用,才能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不至于落后。再次,转变观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现在的工程项目管理呈现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要在竞争中取胜就需要转变观念。深入了解专业化和经营化的特点,把握市场趋势,精心打造自身的团队实力。在信誉中求生存,在质量中坚持发展战略。
3 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我国建筑市场也逐渐加大对于国际市场的开放力度,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工程项目建设领域内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对工程整体的影响举足轻重,可以说将来的工程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都集中到了是否拥有一个高效的项目管理模式上,只有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模式,总结研究各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才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涛,从培经.中国工程项月管理知识体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一、认真落实工作任务,加强领导
20__年度,市商务局下达我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项目4个。我县认真落实,将任务分解到承建单位,××市洪园颐竹管理公司(经营部)和我县七甸办事处、吴家营办事处,按商务部建设农家店标准进行建设。同时我县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强了领导,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发改经贸局、工商局、财政局、七甸办事处、吴家营办事处为成员单位的呈贡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新区政府批准并下达了“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方案”,建设项目办公室设县发改经贸局,县政府安排了项目建设经费6.8万元。
二、建设及验收情况
20__年度我县“万村本文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项目,按照××区(县)政府安排,分别建在我县的七甸、吴家营两个街道办事处。截止11月28日,我县4家农家店已建成,并于20__年12月2日由我局牵头,组成有县政府新区综合办、县工商局、县财政局、七甸办事处、吴家营办事处、同时邀请了××市商务局市场处领导参加的县级初验组,对××市洪园颐竹管理公司(经营部)承建的4家农家店进行了初验,经过县级初验,我县4家农家店全部合格。20__年12月12日市商务局考核组到我县对4家农家店进行了市级验收,经考评全部合格。
三、我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20__年度,我县新增农家店4个,年销售额25万元,新增营业面积157平方米,新增就业人员16人,新增税收1.2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