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6:42
导语:在动力工程影响因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经营风险特点
工程机械产品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面对用户群体小而杂,受市场需求波动影响很大。研发投入了可能不会有回报,制造质量及库存积压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经营风险。产品的研发和制造风险比较集中。另外目前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然成为工程机械制造企业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从2013年至今,市场一直低迷不振,工程机械行业将现在处于低速增长时期,信用销售实际违约率已经达到了20%以上,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财务风险尤为突出,又会因财务风险引发采购、人力资源和研发制造等一系列风险。由此可以看出,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运营风险内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
二、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企业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监督和控制风险。作为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就是针对工程机械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通过对运营风险进行科学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有效规划、识别、评估、监督、 应对和监控风险,使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等环节中的风险降到最低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三、企业风险规划
对该类企业的风险的规划建立在风险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首先,企业应建立一支由管理、技术、市场、知识产权等领域专家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其次由专家组进行运营风险的调研、归纳、总结,形成运营风险集。风险集要尽量完整,包含已经发生过和可能发生的风险,但不应为追求完善而停留在规划阶段。可随着风险管理的活动和经验的增多,不断完善风险集。
四、企业风险评估
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按照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将运营风险分解成小的项目单元,对子风险的等级、危害等进行评估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风险评估策略,才能有效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进行实施。1.风险评估数学模型参照国内外研究和相关管理经验,采用三参数模型来描述企业运营中的子风险大小。式中Rs是企业总的运营风险,Ri为子风险的量化评估值,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采购风险、生产风险等,ai为各个风险之间相互影响的因子,该因子的取得将在下面一节中进行总结。2.风险评估各参数量化方法(1)风险事件可能性量化方法风险事件的可能性是用来描述风险发生机会多少的,通常用概率进行描述。在本文中采用五级分法进行量化处理:频发发生对应概率为81~100%;经常性发生对应61~80%;一般性发生对应41~60%;不经常发生对应21~40%;一般不发生对应0~20%。(2)风险影响值量化方法风险的影响值是用来描述风险一旦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或失败的。这里采用五级分法进行量化处理。量化等级划分见表2:(3)风险可控度指数量化方法风险可控度讲的是当风险出现时的可解决程度,可解决的程度越高则可控度越高,反之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解决,则表明不能控制、风险很大。风险可控值的确定需采用专家打分,并取平均值来确定,并根据所在区间确定可控指数。可控度指数和可控度等级划分见表3:(4)风险相关因子计算方法风险相关因子是用于表示有相互关联关系的子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而确定在风险综合值计算中的重要性占比,值得范围为0-1。单项风险之间相关因子计算首先对子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量化。其中相互影响极大为5,相关有很大影响为4,有影响为3,有一定影响为2,有较少影响为1,无影响为0.相互影响打分矩阵如表4所示。矩阵中单项风险的重要度是由专家组评估给出,只表示风险重要程度,不体现相互关系。基本不重要,重要度值为1;一般重要,重要度值为2;重要,重要度值为3;非常重要,重要度值为4;至关重要,重要度值为5。
五、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管理对象库的构建
为有效对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进行风险管理,需要企业建立高效的风险管控机制和风险管理库,保证风险管理方法的实施。风险管理的流程起点是风险规划,形成已规划的风险管理序列R_LIST1,这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标准库。工程机械制造企业针对自身的特点对风险管理库进行分析识别,将不会发生的风险剔除出去,形成风险管理库R_LIST2,对经过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和总体风险综合值。确定了应对优先级的风险需企业管理者或风险管控人员进行风险应对,应对目标是将较高等级的风险处理为较低等级的风险,将等级值较低的风险进行规避或转移,将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经过应对而无法规避的风险或无法应对的风险过程风险管理对象库R_LIST3,是企业的核心风险,对核心风险要进行风险监控。风险管理流程图见右图。
六、总结
[关键词]江苏省 燃煤电厂 汞 排放水平
[中图分类号] X5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153-2
汞作为重点控制的重金属之一,其主要排放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尤其是煤炭的燃烧,使得燃煤电厂成为向大气中排放汞的最大源头。由于汞及其衍生物有机汞在环境中具有持久性、易迁移性、高度的生物富集性和高生物毒性等特点,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江苏省在燃煤电厂数量上在全国占有重要比例,因此我省燃煤电厂汞排放水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江苏省燃煤电厂烟气中汞排放总量核算
本课题对10家燃煤电厂烟气中的汞排放情况进行了研究,为了对我省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燃煤电厂汞排放的总体情况进行判定,采用已有的10家电厂机组年汞排放量的数据和相关研究结论进行评估核算。江苏省目前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燃煤电厂共有133台机组,其中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机组105台。
本研究采用美国研究燃煤汞排放的燃煤电站汞排放量预测模型进行估算:
式中,Mcoal:煤消耗量(t/年);CHg:煤中汞含量(mg/kg);ccf:煤清洁系数;ΠEMFi:各个有效修正因子EMF的乘积;MHg:汞的年排放量(t/年)。
由于机组负荷的不同会对汞排放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准确的评估我省30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年汞排放总量,根据所研究的10个电厂的基础数据,对30万千瓦以上电厂不同机组容量机组的年汞排放量,采用公式(1)估算模型进行分级估算,从而计算出我省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燃煤电厂年汞排放水平。
由于本次测试所采集煤样为入炉前煤粉,因此模型计算时煤清洁系数(cff)为1。江苏省30万千瓦以电厂均采用静电除尘设施,静电除尘器对汞排放的影响因子采用美国EPA 研究结果0.760。通过本研究,南京化工园热电脱硫入口烟气中汞含量两组测量数据分别为4.26ug/m3(均值),经脱硫设施后汞含量在1.96ug/m3(均值),汞去除率为54%;铜山华润电厂脱硫入口烟气汞排放水平为16ug/m3(均值),经脱硫岛后汞去除率为81%,烟囱入口汞含量降低至3.04ug/m3(均值)。由汞去除率结果可知,江苏省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对汞排放的影响因子约为0.675,为了提高燃煤电厂年汞排放量准确性,计算中采用本研究结果。通过对江苏省境内燃煤电厂年运行时间进行统计,机组年平均运行时间约为5500小时。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表2的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江苏省2102年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燃煤电厂烟气中汞排放总量为7.541吨,比2008年的9.89吨有所下降。这主要与最近几年各个电厂加大各项环保设施的投运力度及关停小机组、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脱硝等一系列措施有关,另外还有部分总装机容量不足30万千万燃煤电厂的汞排放量没有纳入本次统计结果,对数据的降低也有一定的贡献。
2江苏省燃煤电厂汞排放区域特征分析
为了能充分反应江苏省区域范围内不同燃煤电厂机组容量分布情况和汞释放具体分布情况,对我省各市不同燃煤电厂机组和汞释放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3。
由于汞的释放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存在着一定的潜在威胁,对汞释放及扩散进行评价和研究能为燃煤电厂汞排放控制提供明确的依据,从而提高汞释放控制的效果。为此,本研究利用“等距权重模型”对江苏省境内各市燃煤电厂年汞排放量进行空间插值,从而对江苏省燃煤机组汞释放大致分布、以及可能的扩散情况及空间影响进行了直观的分析,具体结果如图1。
由图1,从整体上看江苏省燃煤电厂年汞释放情况,西部明显高于东部,苏中和除徐州市以外的苏北各市年汞释放量相对较低。从各市燃煤电厂汞释放情况来看,徐州、南京、苏州和无锡明显较高,这主要是在这几个市工业相对较为发达、人口密度较大,用电量量较大,相应的发电机组较多造成的。燃煤电厂汞释放进入空气后,会扩散到周边区域,由图1可以发现,苏北、苏中地区年汞释放和扩散对周边区域造成的潜在威胁明显小于苏南地区。由于影响汞扩散的因素较多,本图只能粗略的对汞扩散情况和区域影响进行评价,但分析结果对江苏省未来燃煤电厂汞排放控制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结论
通过对江苏省燃煤电厂汞排放水平的研究发现,江苏省2102年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燃煤电厂烟气中汞排放总量为7.541吨。从江苏省燃煤电厂年汞释放情况看,西部明显高于东部,苏中和除徐州市以外的苏北各市年汞释放量相对较低。工业发达、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汞释放量明显较高。
参考文献
[1]苏立,李玉林,路迈西.原煤中汞分布赋存规律的测定与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09(37):121~123.
【Abstract】 If the plan of the medium-term and long-term and preparatory stage in nuclear power plant overhaul is excellent, it means that the cost of overhaul can be reduced, power generation can be increased, load factor and ability factor can be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it also means that the core competence and management of the overhaul are strong. It is a complex and systematic project to plan the overhaul period, which includes a variety of constraints.Taking PWR nuclear power plant as an example,in this paper,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planning overhaul are expounded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ning, optimization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P键词】核电厂;中长期项目;计划
【Keywords】nuclear power plant ; medium-term and long-term project ; pla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03-02
1 引言
大修重大项目需根据机组设备状况和维修大纲的要求,结合工程改造项目,从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段内来进行整体优化,以制定合理的大修中长期规划。另外,一般性的大修项目单独考虑可能不会影响大修工期、剂量和资源分配,但这些项目如果组合安排不当,则可能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可能会造成执行部门工作量的不均衡、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量增加、维修成本增加,等等,所以也需要不断地对这些项目进行优化,特别是阀门、电气盘、在役检查等,制定出各专业中长期计划。
2 各专业大修中长期项目的选择
核电厂中长期规划是指大修中长期人员根据电厂的预防性维修大纲、在役检查大纲、性能试验大纲、土建和防腐大纲、定期试验监督大纲、燃料循环长度、非预防性大修项目、中长期发电计划、预防性维修项目等效单,从而制定出核电厂大修中长期规划。大修中长期人员,大修十年大纲数据库管理人员、设备管理、各执行专业参与,基于大修中长期规划、大修十年大纲数据库、机组运行状况和以前的大修反馈,讨论确定下次大修预防性维修项目(包括在役检查、性能试验、土建防腐等),以采购大修备品备件,出版下次大修的大修预防性维修项目十年大纲和年度大纲、汇总包括遗留项、工程改造、纠正性维修在内的大修主要项目,初步制定大修关键路径水位图,确定大修工期,移交给大修项目组启动大修准备。
各专业内的大修中长期项目除了大修中长期项目之外,还包括受资源或技术条件限制的项目。因此,各专业大修中长期项目的选择主要考虑如下因素:影响大修工期的项目;成本比较高的项目;剂量比较高的项目;受场地、吊装设备、备件、工具、自有和承包商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外部协作等资源或技术条件限制的项目。
3 大修项目的优化原则和策略
①对于维修大纲中要求在大修中执行的项目,不是必须在大修中才能执行的工作,不安排在大修中实施。
②由同一专业执行的项目,具有相同隔离要求的项目应尽可能合并,以提高整个工作过程的效率。如主设备项目和附属设备项目合并。
③同一专业的重要检修活动数量,需参考该轮大修类型作安排,在考虑现有资源的条件下,以不影响大修关键路径为原则,对大修工期无影响的活动尽量均匀分配在历次大修中实施。
④对于同类设备,应充分考虑检修所需的资源是否足够,包括人员、工具、场地以及相邻作业现场的影响等。如两台RRA泵组的全面检查不宜安排在同一次大修中进行;RT检查对相邻设备的检修工作的影响等。
⑤对于某些QSR设备,还应该考虑可能因检修缺陷造成的共摸故障对安全重要系统的影响,如不宜同时对两组稳压器SEBIM阀,或两组RRA的SEBIM阀进行全检工作;不宜在同一条VVP管线上同时对3个以上的安全阀进行全检工作。
⑥不同专业的相关项目应同时安排。如同一设备或设备组上涉及不同专业的全面检查以及在役检查工作应尽可能地安排在同一次大修中进行,减少设备解体的频度,节省资源和成本;安排安全壳贯穿件阀门的本体或气动头全面检查项目时以及阀门盘根、密封垫更换时应安排检修后对应的贯穿件试验[1]。
⑦对于大纲中没有要求,但由专业部门提出的重要设备预测性检查项目或工程改造项目,安排时应考虑尽量减少对工期的影响,如果工期需求较长,且设备状况能够维持可靠运行,则应安排在工期较长的正常大修或十年大修中进行。
⑧对于重要的防腐工程和土建项目,应充分考虑其实施窗口对工期的影响,对于可预见的项目,应进行长远的规划,将项目安排在合适的大修中进行。
4 大修中长期规划主要策略和注意事项
大修规划是整个大修管理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大修规划能力是大修管理能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为确保短大修目标实现,大修规划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实施长-短交替安排的大修中长期规划策,优化大修重要项目的安排,利用长大修尽可能消除设备缺陷和隐患,将机组状态调整到最佳,为下一轮短大修打下坚实基础。
②合理规划大修窗口,为实施短大修创造条件,具体注意以下事项:
避开夏季高温、台风季节;
北方地区避开极寒季节;
启动并网时段避开电网用电低谷;
因大修启动阶段涉及核安全监管当局的审查,避开法定假期;
维修高峰阶段避开春节等传统假期。
③大修前期准备阶段对大修重大项目开展预准备,集中采购大修备件,及时发现项目风险,评估对短大修的影响,采取纠正措施[2]。
④充分考虑资源配置情况(业主和承包商维修队伍、专用工具等),合理控制大修业务当量,将大修重叠次数控制在资源允许水平。
5 总结
核电厂大修中长期规划,为大修确定清晰的工作范围和目标,并进行必要的前期技术准备,避免大修准备时间不足,如备品备件采购,需要中长期研究确定的技术问题等,以移交给大修项目组启动大修准备,提高大修准备的效率和质量。核电厂的换料大修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如何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持续规划好大修,能缩短工期,提升大修业绩,是对核电厂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巨大挑战。卓越的大修规划,不仅能为核电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巨大声望,而且能以此为契机,推动核电厂的管理和技术创新,持续提升大修业绩。
【参考文献】
摘要:
通过在半实物仿真环境中进行模型辨识试验,获得电液力伺服系统的辨识模型.为了改善电液力伺服系统的控制性能,设计了一种复合模糊PID控制器.这种控制器结合了经典PID控制器和带有自调整修正因子的模糊控制器的优点,并加入了前馈校正.为了避免由于两种控制方式相互切换时造成的不良扰动,采用了模糊切换的方法.通过在电液伺服试验台上对所设计的复合模糊PID控制器进行半实物仿真实验,并对比PID控制器和传统模糊控制器的实验控制曲线,验证了复合模糊PID控制器的可行性和控制性能.同时在负载刚度和质量变化时进行了半实物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模糊PID控制器不仅改善了稳定性和速度,并具有良好的实时性.
关键词:
力伺服系统;模型辨识;复合模糊PID控制器;半物理仿真;自调整修正因子
0引言
电液力伺服控制系统的应用虽然不及电液位移控制系统广泛,但是它在许多特定领域都起着难以替代和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1].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工业对力控制系统的动静态精度等性能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Liu等针对力控制系统提出了Lyapunov参数自适应控制算法.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对信号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并且对系统的性能指标有显著的提高.蔡永强等[3]采用优化了的鲁棒预测控制算法对电液力伺服系统进行控制,建模仿真表明该控制算法能够消弱系统由于时变和外界环境的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性能.刘怀印等[4]采用了模糊控制方法对盾构掘进机的电液力推进系统进行了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算法能够有效的保证该电液力伺服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性,提高系统的性能.徐一鸣等[5]将三维非线性PD控制器与小脑模型神经网络复合的控制方法用于变柔性负载的电液力控制系统,使系统在负载刚度大范围变化时保持稳定,减小了系统的跟踪相位差.模糊控制能够将操作人员的控制经验加入到控制算法中,从而使控制系统能够模仿和借鉴操作人员的控制经验而进行控制.它特别适合用在采用传统控制技术分析时过程非常复杂的情况下或者可用的信息来源不准确或不确定的情况下[6].由于电液力伺服系统具有非线性和不确定的动态性,因此不可能从理论上建立其精确的数学模型,也很难用线性控制方法进行高精度的力伺服控制.虽然一些模糊控制策略已经应用到实际系统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其瞬态和稳态控制性能是有限的.本文利用xPC实时系统的半物理仿真环境和MATLAB系统辨识工具箱,对电液力伺服系统进行了模型辨识实验.然后,以辨识获得的模型为对象设计控制器[7].提出了一种结合了模糊逻辑和传统线性控制理论优点的复合模糊PID控制器.
1电液力伺服系统的模型辨识
实验室的电液力伺服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电流信号i经放大器传递给电液伺服阀,当给定力值的电压信号Ur不等于力传感器反馈回来的电压信号Uf时,液压缸产生力Fg.控制的目的就是使液压缸产生的力的信号尽可能达到所给定的力值信号Ur=Uf.由于力传感器的刚度远远大于负载的刚度,所以这是一个单自由度的力控制系统.力伺服系统的方框图如图2所示,其中Ka为伺服放大器增益;G1(s)是伺服阀的传递函数;G2(s)是负载力PL对阀位移xv的传递函数;A为液压缸活塞面积.力传感器的传递函数可以视为增益为Kf的比例环节;Fg是液压缸产生的力,这样可以列出如下传递函数方程[8]:G1(s)=KvA(s2ω2v+2ξvωvs+1)(ωm>50Hz)(1)G1(s)=KvA(Tvs+1)(ωm<50Hz)(2)G1(s)=KvA(ωm=50Hz)(3)G2(s)=KqKce(s2ω2m+2ξmωms+1)(sωr+1)(s2ω20+2ξ0ω0s+1)(4)Fg=APL=mLs2Y+BLsY+KLY+FL(5)其中:Kv为伺服阀增益;ωv和ξv分别为伺服阀固有频率和阻尼系数;ωm和ξm分别为伺服系统的固有频率和阻尼系数;Kq为流量增益;Kce为总的流量-压力系数;ω0和ξ0分别为液压弹簧和负载弹簧以及负载质量构成的系统的固有频率和阻尼系数;ωr为液压弹簧和负载弹簧串联耦合时的刚度与阻尼系数之比;BL为粘性摩擦系数;KL为弹性负载刚度;FL为外部干扰力.xPC实时系统的半物理仿真实验台如图3所示.电液力伺服系统作为硬件放置在模拟仿真回路,系统控制由计算机实现.PC机作为宿主机用于运行仿真、设计和发现目标应用程序,研华工控机作为目标机用于运行所生成的控制程序代码,并通过以太网LAN连接来实现与宿主机的通信.本系统选用研华PCL818HD多用途卡完成数据采集(A/D)和数据输出(D/A),其中板卡的输入通道数6为力信号,基地址为300h,采样时间为0.001s,力传感器的取值范围为-5V~+5V,其对应的实际值是-5000N~+5000N.考虑到系统的时变性和干扰性,进行了多组试验.为了达到xPC实时目标,在实时运行目标应用程序时,可以通过改变输入正弦信号的振幅和频率以及改变输入阶跃信号的时间和步长值来调整实验参数,这样输出信号就会立即发生相应的变化,多组输入输出数据就可以通过xPC实时系统在线获得[9].在系统辨识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根据系统确定模型的结构和参数值.对电液力伺服系统来说,由于液压固有频率低,模型是一个三阶或四阶系统,并且液压固有频率远远大于50Hz,这样伺服阀就可以看作是一个二阶系统,因此系统是五阶系统.通过对比辨识工具箱的各种模型,最后选用状态空间n4s3模型.φ=1.245s2-3458s+623010s4+18.15s3+5256s2+42600s-624500(6)由图2可知,通过辨识所获得的模型是该伺服系统的闭环模型,经分析,可得力伺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φ=1.245s2-3458s+623010s4+18.15s3+5254s2+42058s-1490(7)如图4所示,通过比较模型和实验的曲线可以验证所得的辨识模型是可信的.
2复合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电液力伺服系统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有一些不确定的参数,比如油液体积弹性模量和伺服阀的流量增益等;第二,负载质量和刚度会随着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特别是当负载刚度变化很大的时候,不仅严重影响系统本身的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还影响到控制性能.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种对系统参数变化适应性强的控制方法.这种控制器如图5所示.由图可知,这种复合型控制器由一个经典的PID控制器和一个带有自调整修正因子的模糊控制器组成.这个控制器在力值远离目标值时用模糊控制器来控制系统,而当力值在目标力值附近时用PID控制器来控制系统.使用经典PID控制方法是为了消除系统的稳态误差,而使用模糊切换方法是为了避免由于两种控制方法之间切换时所造成的不良扰动[10].为了提高系统的动态特性,添加了前馈校正.模糊控制理论包括模糊化、基于专家经验的模糊规则库、模糊推理和清晰化.模糊控制规则的自调整是提高控制器性能的关键因素,本次研究使用了带有修正因子的模糊数模型来在线自动调整模糊控制的规则[11].模糊输入变量(误差E和误差变化率EC)采用三角形隶属度函数,如图6所示,其中NB,NM,NS,O,PS,PM,PB分别为负大,负中,负小,零,正小,正中和正大.输出量(a)的隶属函数集为m(a)={VB,B,M,S,VS},其中VB,B,M,S和VS分别是非常大,大,一般,小和非常小.比例因子GE,GEC和GU由ITAE性能指标进行参数寻优后得到[12].该控制规则可以描述如下:U~=〈α~E~+(1~-α~)EC~〉(8)由于修正因子a能直接反映误差(E)和误差变化(EC)的加权程度,在控制过程中忠实地反应了操作者的思维特点.因此,在线调整控制规则的主要任务就转化为调整修正因子a的值.根据专家经验和控制工程知识,自调整修正因子的模糊数模型如表1所示.为了最终消除量化误差和调节死区,在自调整修正因子的模糊数模型中应用插值法来改进控制规则[13].
3计算机仿真结果
为了验证复合模糊PID控制器的有效性,对电液力伺服系统进行了计算机模拟仿真.采样频率选择为1000Hz,计算过程采用ode4算法.电液力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如式(7)所示.根据前面提出的复合控制器,用Matlab工具箱对该系统进行建模.输入相同的阶跃信号,并对不同控制器的输出图形进行比较.由于反馈为单位反馈,因此期望的输出值就是输入值[14].如图8所示,可见与传统的模糊控制系统和PID控制系统相比,复合模糊PID控制器具有良好的单位阶跃响应,超调量更小,上升时间更快,达到稳态值的时间更小.通过计算机仿真,PID控制器的参数确定为:P=0.69,I=0.06,D=0.06.前馈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Gf=[τ1s/(τ2s+1)],其中τ1=0.09,τ2=30.在设计时我们发现,比例系数GE,GEC和GU的组合与给定的输入输出有关.为了在模拟实验中获得稳定的输出,它们必须经过仔细选择和通过小的增量值一步一步修改以达到稳定的输出.最后,GE、GEC和GU的系数确定为:GE=1.8、GEC=7和GU=1.4.
4实验结果
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模糊控制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在半物理仿真实验台(图3)上进行了实时控制实验.由电脑产生的输入信号经数据采集卡(PCL-818HD)发送给伺服放大器,放大后的信号被传递到伺服阀从而控制液压缸产生力来克服负载的弹簧力和惯性力,再通过力传感器将活塞上的力值反馈回来,最后将这个反馈回来的信号发送给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实验的基本要素是控制程序,它包括产生输入信号的控制模块、数据采集卡的管理、控制算法的实现和数据存储等[15].为了评估所提出的控制器对力的控制性能,将期望的跟踪输入分别设置为阶跃信号和正弦信号.该系统阶跃响应(0.1V)的跟踪输出如图9所示,其中系统的质量是124.96kg(包括7个质量块、活塞和平台),负载刚度为3371.67N/mm,由图可见,与PID控制策略和传统的模糊控制策略相比,复合模糊PID控制器在抑制超调和提高实际试验台的稳定时间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由于线性或非线性系统辨识模型的微分方程不能充分反映实际系统,因此在实验时要对控制器的某些参数稍作修改.这样实际试验台的响应时间会与仿真结果稍有不同,不同的原因包括实际系统的线性化,参数值的选择以及计算的误差等,但是实际实验结果大体与仿真结果相符合.负载刚度变化时,复合模糊PID控制器的性能如图10所示,其中K1=708.73N/mm,K2=3071N/mm和K3=3371.67N/mm.可见,负载刚度严重影响着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峰峰值的跟踪速度.系统的质量主要影响力伺服系统的速度.如图11所示,可见在质量变化时,使用混合模糊PID控制器时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基本上是有保证的.其中m1=124.96kg(包括七个质量块、活塞和平台),m2=67.84kg(包括3个质量块、活塞和平台),和m3=25kg(包括活塞和平台).
5结论
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文通过输入和输出数据对电液力伺服系统进行了模型辨识,并通过在xPC实时半物理仿真系统中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了所辨识模型的可信度.辨识的结果可作为控制算法的研究、参数的调整和电液伺服系统仿真的基础.第二,复合模糊PID控制器已成功应用于电液力伺服试验台.计算机仿真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模糊PID控制器在力伺服系统中的跟踪性能要比线性PID控制器和常规模糊控制器要好.第三,当系统负载刚度和质量参数变化时,复合模糊PID控制器可以保证系统响应的快速性和鲁棒性.通过合理地匹配负载刚度和负载质量可以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
参考文献:
[1]群,王燕山.电液力控制研究的进展[J].燕山大学学报,2002(7):1-7.
[3]蔡永强,裘丽华,王占林,等.电液力伺服系统的鲁棒预测控制[J].机械工程学报,1999,35(6):81-87.
[4]刘怀印,龚国芳,施虎,等.基于LabVIEW的盾构推进系统模糊PID控制[J].机床与液压,2011,39(9):1-4.
[5]徐一鸣,孙威,杨华勇,等.三维非线性比例微分与小脑模型神经网络复合控制的变柔性负载电液力控制系统[J].机械工程学报,2009,45(3):144-149.
[6]董玉红,张立勋,徐明.基于MATLAB的液压力伺服机械手模糊控制仿真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4(8):85-87.
[7]邵俊鹏,韩桂华,董玉红等.电液位置伺服系统模型辨识及其控制方法[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9(2):333-337.
[8]李洪人.液压控制系统[M].国防工业出版社,1981:299-304.
[9]张立勋,董玉红,王怀军.基于半物理仿真技术的机电伺服系统模型辨识研究[J].机电一体化,2006(2):30-32.
关键词:BP神经网络,半干法脱硫工艺,钙硫比
一、引言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是半干法脱硫工艺的一种,是使用粒状脱硫剂及其他各个因素在脱硫塔内相反应以降低烟气中的SO2含量。该工艺具有流程比较简单、较少的耗水量、平均投入资金少、固化排出物、无废水排放等优点。此工艺与湿法脱硫工艺相比,相对成本低比较低,对于很多热电厂是很好的选择,受到了众多热电厂的青睐。
在脱硫过程中如何控制净烟气中SO2含量、降低钙硫比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半干法脱硫工艺目的所在。国家已经订立了强制性的二氧化硫排放标准,即由400mg/Nm3进一步严格控制为200mg/Nm3的限值,并且增加了监管力度。这对于目前的脱硫系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由此,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的预测在实际工作的重要性也不尽凸现出来。然而目前对于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的预测的研究比较少,这严重阻碍了脱硫工艺的发展。通过合理及准确的预测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可以很好的确定在脱硫中各个因素所占的比重,从而为下一步的优化提供有力的证据和科学依据。对于企业来讲,也可以据此调整产业结构,减低成本。
本文中采用的数据为国家某电厂脱硫数据,此电厂自2008年设计和改造了脱硫除尘系统,属于典型的经预除尘后烟气先脱硫后除尘的布置方式,其设计钙硫比为1.3,但是实际运行中,钙硫比高达2.3~2.5,极大的增加了脱硫装置的运行成本,经厂家多次调试和改造,没有明显改善。BP神经网络是一种多层前馈型神经网络,目前的研究发现,三层的神经网络可以模拟从输入到输出的任意非线性函数映射关系,其权值的调整采用反向传播的学习算法。其主要应用于四个方面:函数逼近,模式识别,分类,数据压缩。经过调整权值,实现对数据的在精确范围内的预测,辅助下一步的优化工作。
二、构造BP神经网络模型
构建神经网络一般需要进行三个步:神经网络生成,初始化权值和仿真。
BP神经网络的学习规则是要保证网络权值和阀值要沿着负梯度方向修正,以实现映射函数的最快下降方向。其基本形式为:
wk+1=wk-ηkdk
其中wk为权值或阀值矩阵,dk是映射函数的梯度,ηk是学习率。
假设三层BP神经网络,输入节点xi,隐层节点hj,输出节点yl,输入层节点与隐层节点之间的权值为wji,隐层节点与输出层节点之间的权值为vlj,θi为相应的阈值。输出节点的期望值为tl。
隐层节点的输出:hj=f(∑iwjixi-θj)=f(netj)
其中netj=∑iwjixi-θj
输出节点的输出:netl=∑jvljhj-θlyl=f(∑jvljyj-θl)=f(netl)
其中:E=12∑l(tl-yl)2=12∑l(tl-f(∑jvljf(∑iwjixi-θj)-θl))2
输出节点误差为:Evlj=∑nk=1Eykykvlj=Eylylvlj
1. 误差函数对输出节点求导:
Ewlj=∑nk=1Eykykvlj=Evlylvlj
2. 误差函数对隐层节点求导:
Ewji=∑i∑jEylylhjhjwji
3. 阀值的修正:
在修正权值的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对阈值的修正,其修正原理同权值修正基本一致。
误差函数对输出节点阀值求导:
Eθl=Eylylθl
误差函数对隐层节点阀值求导
Eθj=∑Eylylhjhjθj
f(x)=11+e-x
4. 传递函数:
f(x)=21+e-x
S型传递函数
三、数据分析
在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中,影响脱硫效率的因子比较多,主要分为5部分:原烟气、净烟气、水路部分、增压风机部分和吸收剂部分。其中原烟气包括:硫化床阻力、塔前温度、塔前压力、塔后压力、氧含量、平均压差和二氧化硫含量;净烟气包括:二氧化硫含量、氧含量、粉尘浓度、出口压力、出口温度、烟气流量;水路部分包括:出口流量、回水流量、工艺水量;增压风机包括:增压风机电机电流信号、增压风机入口挡板开度;吸收剂部分包括:吸收剂送风压力、吸收剂给料机开度。其中塔前压力和塔后压力各有两个监测点,平均压差=塔后压力—塔前压力;工艺水量=出口流量—回水流量。
四、算法分析
在预测之前,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清理,除去数据中得一些噪音。数据清理在数据分析中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对数据合理的清理可以加快算法收敛速率,提高预测准确度。本文中所采用的数据都为清理后的数据,保证了预测的准确度。
此外,由于数据中各个变量的变化差异比较大,在应用之前也需要对其归一化处理。设数据中任意变量矩阵为X,X=x1,x2,…xn,则任意xi,i=1,2…n为此变量中得数据。归一化处理:
X′=X/max(X)。
数据中得每一变量都经过此归一化方法进行归一化处理。
从数据中可以分析得到,该BP神经网络模型的有21个输入变量,即影响因素;1个输出变量,此输出为净烟气的二氧化硫的含量。在本文中,笔者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输入层包含21个神经元,隐含层包含了20个神经元,输出层包含1个神经元。
图1所示为利用BP神经网络训练的仿真;图2所示为预测值与实际值得比较图。
通过BP神经网络的仿真训练图,我们可以看到,经过305次迭代神经网络停止,预测精度约为0.0072。
图1BP神经网络仿真图2预测值与原值比较图
五、结语
通过仿真,利用BP神经网络不断的训练,实现了对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预测,并实现了预测值与实际值得比较。从实验中,可以看出,预测值存在的一定的误差。今后本课题的目标就是更加减小误差值,尽量满足预测的需要。
在符合实际情况下的高精度预测,对于预测主题是非常重要的。利用预测可是预知不利的情况,提前做好防范。并且可以为进一步优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预测值,可以客观的验证优化的效率及程度。(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范丽婷,李鸿儒,王福利.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在绝热饱和温差的软测量[J].仪器仪表学报,2009,30(7).
[2]董长虹.Matlab神经网络与应用[M].国防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
[3]展锦程,冉景煜,孙图星. 烟气脱硫吸收塔反应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J]. 动力工程,2008,28(3).
(清水川发电有限公司,陕西 府谷 719400)
【摘要】能源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各个企业部门对能耗问题都更为关注。由于火电机组自身指标影响或耗能速率较高,无论对企业发展还是对环境,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的途径来改善这种现状——热工自动控制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应用,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关键词 电机组;自控系统;节能减排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逐渐兴起,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能量耗散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广大环境工作者,节能减排已成为一项急需落实的问题。如何从根本上遏制这种现象,提高大气清晰度、减少能源损耗,关系到企业的兴存、人们的健康。
1 浅析火电机组的使用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火力发电是一种供电模式,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其中产生的蒸汽可以推动机器运转,在此过程中,又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最终为机械等重工业生产提供动力。重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工业资料的产出由火电机组带动。再加上居民生产生活等用电的输出,火电机组无形之中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1]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2011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4.6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2012年全国电力需求增速将有所回落,据中电联初步预测,全年全国发用电量5.13万亿千瓦时,增速比2011年回落2个百分点左右,呈现前低后高走势。火电机组虽然带来了很大便利,但是其对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是不能忽略的。首先是粉尘污染,尤其是一些直径非常小的颗粒性粉尘,容易随着人们呼吸而直接进入呼吸道,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呼吸道疾病。其次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毒气体污染,由于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其在加剧全球气候变暖中,占据极大部分比重。废水污染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一些供电企业没有完善的排污系统,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肆意排放,导致土壤、水源等受到严重污染,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以上种种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都是火电机组的使用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因此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火电机组工作原理的角度考虑,如何从根本上减少能耗,减轻对环境的压力。而接下来将要介绍的热工自动控制系统将为火电机组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 影响机组的耗能因素分析
2.1 锅炉能耗指标
火电机组能耗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既反映了机组的实际运作水平,同时也反应出电厂的综合管理水平。机组的能耗水平不仅与基本设备,如锅炉、汽轮组以及附属设备的工作状态有关,还与工厂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方法有关。首先介绍锅炉能耗指标,锅炉能耗主要是指锅炉效率。如在一定时间内熔融化石燃料的量,熔融速度,所熔融的燃料种类等。中国是世界上锅炉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锅炉数量约有50多万台,其中80%左右为燃煤锅炉,年消耗原煤约4亿多吨,占全国原煤产量的1/3;目前大多数工业锅炉仍处于能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状态;全国燃煤锅炉排放二氧化碳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0%左右,排放二氧化硫500~600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21%。提高锅炉效率,降低能耗是当前企业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如何提高锅炉效率,首先要保证燃料尽量充分燃烧,即保证氧气的供应、保证火力温度足够高,达到燃料的着火点。并且锅炉效率的提高在降低能耗的同时,也减少了化石能源的浪费,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2.2 汽轮机组能耗指标分析
如锅炉能耗主要指锅炉效率,汽轮机组的能耗指标即是指汽轮机效率。其中主要包括包含热端效率、冷端效率和回热效率等。此外汽轮机效率还受很多参数的影响,主要影响参数为主汽压力参数、再热汽参数、真空度参数等。汽轮机组的能耗较高的原因,主要是汽轮机本身的喷嘴室和外缸比较容易变形,这样不仅不能保证完全燃烧,而且在燃烧过程中,极易导致污染物的散发。为了提高汽轮机组的工作效率,首先要控制好实际给水温度,保证凝结器处于最佳的真空状态。[2]并定期清理机组的管道,保证蒸汽的正常输送,从而能够最大程度上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此外,针对汽轮机组影响参数的调节,要全面考虑,考虑不同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尽量减少顾此失彼的可能性,并在实践中尽可能的采用多循环参数出现的的分析,提高工作系统的可实践性。技术改造在现代化社会中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此还可以考虑对汽轮机组进行技术改造,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原理上的,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改造。在对汽轮机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从凝汽器的角度出发,这是考虑到冷端系统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3 热工自动控制系统在火电机组节能降耗中的应用
热工控制系统装置主要包括两部分,模拟装置和仪表操作控制盘。该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为汽包锅给水自动调节系统提供模拟装置,汽包用水箱代替,蒸汽流量用出口流量代替,通过调节入口流量即给水量来维持水位的恒定。热工自动控制装置自身的结构决定了其在火电机组降耗方面具有重要应用。首先热控自动系统可以根据燃料量、着火点等实际因素调整送风量。因为氧气、风速等条件是锅炉燃烧调整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并且直接影响到可燃物的燃烧。热控自动系统可以控制冷一次风量,目前国产锅炉机组,在设计时,并非所有的风都是要通过预热器的,夹杂部分冷风,可以保证磨煤机正常出口温度。此外该装置在控制一次风率降耗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热工自动控数系统的操作内容主要包括自动检测,顺序控制,自动保护,自动控制。自动检测可以避免大污染的发生,且对污染物的浓度较敏感,检测的浓度阈值较低,并且自检过程主要是由机器完成的,在降低能耗、减轻污染的过程中,也较少了劳动力的消耗。可以看出该系统的其它操作程序大多也是自动完成的,笔者认为这是火电机组未来的发展趋势,以自动化进程实现降耗。
4 热工自控系统实施的意义
热工自动控制系统最显著地特点便是自动化,可以根据火电机组的运行状况,自动的将各项设备的参数调整到合适水平,以期获得较高的效率和较低的消耗。[3]二是热工自动控制系统装有自主报警系统,当火电机组运行中出现异常,如电压过高、电路短路等危险情况,该系统可以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处理,以保证终端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当出现危险状况威胁到人身安全时,该系统可以自动跳闸,实施保护。第三,对于工作时间过久的设备,该系统也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继续定期检修、报告。总之自动化技术对于提高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是行之有效的,大型火电机组若离开了高度的自动化,就不可能做到安全经济运行。
5 结语
通过上述简单介绍,可以基本明确火电机组的应用原理,和对环境产生的压力,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通过对影响火电机组能耗指标的技术设备如锅炉、汽轮机的研究,探讨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最后通过引入热工自动控制系统,大大改善了先前的污染现状,提高了各项设备的工作效率。希望通过热工自动控制系统的长久实践,可以缓解环境压力,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收益。
参考文献
[1]万俊松,熊志军,王进富.自动控制系统对660MW超超临界机组节能降耗影响的研究[J].江西电力,2011,14(21):153-198.
[2]肖伯乐,叶文华,师天良.我国火力发电厂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前景展望[J].动力工程,2012,15(52):256-290.
农业“七大体系”基本架构
农业“七大体系”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设计。通过构筑宏观层次的“七大体系”,明确“体系”的发展和建设方向;通过组织中观层次的26个工程,形成支撑体系的骨干;通过选建一批微观的建设项目,明确工程的建设内容,形成“项目构建工程,工程支撑体系,体系保障发展”的总体架构。
跨越,从源头开始
从2003年7月开始到去年底,农业“七大体系”建设的规划工作一直在紧张而又缜密地进行。有关专家认为,农业“七大体系”建设是新阶段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战略举措。在农业部制定出台的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中,种养业良种体系从一开始就被排在各大体系之首,始终处于基础和先导的位置,格外引人注目。
提起农业良种,很容易让人想起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种子革命所引发的农作物产量的“核裂变”。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分析,近十年来,良种在全球单产提高的作用率占25%以上(美国已占40%)。专家预言:“种子将成为今后国际农业竞争乃至国际经济竞争的新焦点”,“种子战将取代产品战”,“谁掌握了种子谁就掌握了世界”。正因如此,世界各国都把种子改良和良种推广作为发展国民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予以实施。
种子是生命之源,种子是农业之本,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特殊的、有生命力的、不可缺少和替代的生产资料。把良种体系作为“七大体系”的基础和先导工程进行规划,实际上是农业部党组“源头兴农”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可以断言,任何时候,如果没有种养业良种发展的新突破,就绝对不可能有整个农业发展的新跨越。
经济学上著名的“路径依赖”理论认为,昨天的经济安排会影响到今天的经济制度选择。这次农业部制定的种养业良种体系建设规划,毫无疑问受到了历史的启发,但采访调查之后,记者发现,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更多地统一到了如何应对新的形势挑战上来。
据权威测算,全球农作物种子市场总价值量约500亿美元,目前的贸易额为300亿美元。我国农作物种子常年用量在125亿公斤左右,市场潜在价值超过800亿元人民币,而目前我们的商业供应能力只有45亿公斤左右,贸易额仅约250亿元。正是看到国内巨大的良种市场潜力,世界大型良种企业纷纷抢滩我国良种市场。问题的严重程度远不止于此。种子在农产品贸易中还表现出鲜明的技术性壁垒特征,并把农产品贸易与良种贸易直接挂钩。显而易见,如果我们不能够迅速提高良种竞争力,农业发展的主动权必将授之于人。
无论是站在农产品竞争力提高的角度,还是站在良种这一特殊商品自身经营的角度,《规划》始终都是站在市场的高端“诊脉”。
针对我国良种的产业集中度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机制不活,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的要求等问题,《规划》认为,建设新型种养业良种体系要以市场为主导、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要给予扶持,并依法进行管理。规划确立至2010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四点:一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全国商品良种覆盖率提高20个百分点;二是做大做强一批良种企业。种子出口贸易地位由现在的世界排名第16位跻身前10强;三是建立统一开放的良种市场;四是形成监管、调控和保障有力的体制。
据农业部有关方面透露,这次与《种养业良种规划》同时配套出台的文件还有《种子工程二期建设规划》、《畜禽良种工程二期建设规划》和《渔业良种工程二期建设规划》。并且,由于三大工程建设属于公益性、基础性、创新性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WTO规则,该部已正式建议中央将其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在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
《规划》还提到将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良种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经营彻底脱钩的改革。一方面,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公正的现代化执法队伍;另一方面,将尽快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深化种业改革和促进良种发展的若干意见。适时实施种养业良种推广使用的直接补贴制度,尽快完善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在全面履行加入WTO的有关承诺前,利用宝贵的缓冲期,加大对国内重点良种企业的扶持力度。
可以预见,通过种养业良种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我国农作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的资源保护利用、引育扩繁、生产经营和推广使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公共支持、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工作必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科技,铸造农业新辉煌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对于有13亿人口的我国来说,更是无农不稳,缺粮则乱。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将减少至0.08公顷,粮食安全面临着新的压力。
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新目标、新任务要求农业科技提供更强大的支撑力。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正适应了这一客观要求。《规划》要求,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主体,构建起布局合理、效能统一、运行高效的新型体系,快速地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综合实力。
科技生产力,是基础研究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效力的综合体现。《规划》统筹考虑到了“三力”的建设,显示出科学全面、客观务实和可行实效的特性。
创新,是灵魂,是动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主导和支撑整个体系的动力工程,成为了《规划》建设的第一重点。开展该工程建设,就是为了农业科技领域重大原始创新与突破。它以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为重点,实现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形成与农业产业发展、区域规划和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创新群体,不断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该建设突出政府投入,同时,积极吸引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按照合理布局、扶优扶强、政府主导和分步实施,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制三个环节为建设内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没有应用于生产实践并产生经济效益的科学技术或科技成果,就没有现实的生产力。《规划》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整个体系建设的关键工程来部署。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鹊桥工程,一旦对接成功便会产生强大活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建设,正力图解决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要在改革与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制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系统集成及二次创新和加强对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的支持力度上有所作为。
该建设优先扶持四大粮食作物最新成果的有效转化,同时兼顾其他成果组装集成与创新发展。建设包括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转化促进服务中心和产业化示范基地三方面内容,分别起到解决重大农业科研成果二次创新、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及信息服务和培养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作用。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事关农业科技能否在广大农村和农户中落地、生根和结果。因此,《规划》将农民科技培训作为整个体系的基础工程。这是为了落实总理的有关指示精神,培养造就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将科技兴农战略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
虽然,近年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远程教育等,农民培训成绩斐然。但当前农民科技培训还存在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简陋、手段单一而培训水平低和农民培训面广量大四大问题,亟待加以改进与完善。
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等于建立起了农民科技培训的长效机制。该工程建设将遵循因地制宜、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和突出重点的原则,构筑起中央、省、县、乡相衔接的农民科技培训网络。其具体建设内容为:一是农民科技培训媒体资源与传播能力建设;二是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建设;三是农民科技书屋建设。
《规划》总体预计,到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将明显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由目前的45%提高到50%。科技将铸造中国农业的新辉煌。
监控,让“动植物”免遭侵害
据有关部门测算,近三年中,我国病虫草鼠害年均发生面积达54亿亩次;多种动物疫病时有发生,而且,近年来,我国农业和林业每年因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造成的直接损失超过570亿元。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农业部筹划出台了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规划。作为新时期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之一,动植物保护体系将为中国农业打造一道安全绿色屏障。
显然,《动植物保护体系规划》是农业部高层统揽全局,经过了深刻考量之后出台的,而这种考量是有依有据的,这便是我们国家动植物生长环境目前面临着的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植物病毒、有害昆虫和螨类、农田杂草、农田鼠类等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作物受害损失巨大。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危害农作物的病虫鼠种类高达1600多种,可造成严重危害的有100多种。我国是世界畜禽业养殖大国,每年仅动物发病死亡造成的直接损失近400亿元,相当于牧业总产值增量的62%。另外,近20年来,全国发现新传入动植物疫病近20多种,水产养殖病害100多种,危险性植物有害生物20多种。我国每年因动植物病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40亿元。
农业部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析。
据《规划》的制定参与者介绍,为了抗御农业自然灾害,实际上,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致力于农业动植物保护工作。到目前初步制定出动植物保护的法律和标准系统,建立了从中央到省、地(市)、县动植物保护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基本控制了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蔓延,畜禽的死亡率分别由建国初期的32%和40%下降到目前的8%和18%以下。
但是,去年的禽流感发出了明明白白的警示:形势依然是严峻的。农业部在《规划》中首先列举了当前动植物保护业存在的“四大症状”:一是管理体制不顺,机构有所削弱;二是防治系统不健全,技术手段落后;三是动植物保护队伍不稳定,知识更新慢;四是法律制度和标准不健全。
农业部有关部门指出,必须尽快健全我国的动植物保护体系。
在《规划》出台之前还处在运作中的时候,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一次有关农村防非典、动物防疫工作的调研中就指出:“投入机制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建设投入,一个是财政投入。农业部尤其是畜牧局要好好研究到底哪些是最关键、最紧迫的,我们应该上的,对全局、全国起作用的。”同时,他还指出:“在加强卫生体系建设的同时,动物防疫体系也要挂上号、排上队……建设要争取标准高、起点高。”而2003年国务院16号文也指出,加强动物防疫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从基本建设投资中安排。
可见,国务院对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一直是非常重视、非常支持的。正是在上述精神之下,没多久之前,《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规划》在农业部常务会上破壳而出。
《规划》设计的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涉及工程技术、组织管理、社会服务、机制变革和技术创新等内容,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主要内容便是实施植物保护、动物保护和水生动植物保护三大工程。三大工程犹如三条腿,相辅相成地构建起整个动植物保护体系的基本架构。
种植业是农业的“本业”,植物保护也就成为农业领域中最重要的防灾减灾体系之一。在未来几年,《规划》植保二期工程安排了5个项目:重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优势农产品有害生物非疫区建设、农药与农械安全监管、有害生物治理综合示范和技术创新与支撑。同样,《规划》也详细地“给出”了接下来的几年中,动物保护工程建设和水生动植物保护的主要内容。看得出,这是一个全方位建设的大工程、实工程。
可以肯定的是,国家是要下决心结结实实地构筑起中国农业的安全网络。《规划》绘就的是一幅乐观的宏图,务实而让人振奋。
质量,塑造农业健康之躯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和全球瞩目的热点问题,也是农业发展新阶段,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农业部在新近推出的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中,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规划》作为要件之一,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综合支撑力的重点建设内容。有分析认为,该规划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已经有了更为成熟和全面的战略安排,在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人们在解决了温饱之后,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突出问题。《中国青年报》报道,根据一项调查,有82%的中国民众担心食品安全问题。调查还发现,有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在生活中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据统计,仅2000年全国累计发生150余起报告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6237人,死亡135人。研究证实,人类常见的癌症、畸形、抗药性及某些中毒现象都与食物中的有害残留有关。事实上,不安全农产品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远不止健康问题。2003年的“非典”事件、去年的“禽流感”事件、安徽阜阳的“假奶粉”事件等等食物中毒事件的相继出现,造成的是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一些农产品质量达不到一些国家的要求,直接影响了出口贸易。据估计,仅2004年,由于国外的“绿色壁垒”造成农产品出口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就在100多亿美元。而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的隐性损失则更加难以估计。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规划》是中国农业直面现实的必然选择。农业部下大力气制定此《规划》就是要使其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手段,这也是实现农业“三增”的关键举措,更是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尤其是2001年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有了显著进展,但问题也比较突出。
让人欣喜的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规划》出台同时,还制定了《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对2004年至2010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作了具体部署。两大工程支撑起体系,从而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农业部领导形象地比喻:两大工程就是要扼住生产和流通的“咽喉”,铸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链条。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全程控制的理念看,该体系建设应当坚持源头管理、过程控制、市场准入相结合的思路,抓住关键的影响因子和制约环节不放松,逐一加以规范、规定和细化。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规划》的制定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规划》按照“巩固、健全、提升”的方针,明确提出,以抓源头管理,推动过程控制能力的建设;以体系建设,推动行政执法能力的加强;以试点示范,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措施的全面落实;以例行监测,推动稳定的制度化建设;以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动整体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规划》还提出了九大保障措施使其更加完善。
面对挑战,《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规划》给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到2010年,我国基本形成与国际水平对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基本做到基础支撑有力,保障措施配套,全程监管规范,应对国际竞争成效显著。可以想象,当《规划》目标实现的时候,不仅仅是国人的健康状况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更是我们民族自信心和声誉的大跨越!
信息,让农民联接大市场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信息和市场基础之上的。这是我们在农业工作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判断。农业部在农业“七大体系”中提出了要在全国建立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战略构想,显然,此举将进一步推动农业市场化改革。
按照《规划》,国家将全面实施“金农”工程和农业遥感监测工程。以农业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开发、服务为重点,建立部、省两级农业数据中心,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网络,选建遥感监测地面样方县,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建设和完善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平台。
从目前的农业、农村形势看来,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确实是极为必要的,体现出的是一种远见卓识,是新的改革思维使然。
2004年10月17日,《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在杜青林部长主持召开的农业部常务会议上,经审议后获原则性通过。至此,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被正式列入了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保障措施之一。大思维终于“催生”大体系。
现在,农业部正在做的,就是试图从体制上加以创新。根据国家“政府先行,带动整个信息化发展”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要求,农业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出发,结合自身管理职能,在认真总结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金农”工程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加强农业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工作构想。这种构想是有针对性的。
自从商业社会的理论奠基者亚当·斯密阐述了“市场”的种种好处之后,市场便风靡开来,到今天,它已经被大部分国家当作调控经济的最主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市场这一“国际手段”是依靠“农业国内支持”来实现的。而且这应该也是“国际惯例”。
按照农业部的规划,近期,将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包括中央扶持的30个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和质量监测设施。同时,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推进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和新型流通方式。该规划强调,要加强农产品公共营销促销服务系统的基础设施和组织建设,开展国内外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农业部出台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相关规划,正是说明农业部把它看作“份内”的事儿,从政府这一块儿再切切实实地“加把劲儿”。
农产品市场是农业信息的重要来源和传播渠道,信息化是农产品市场改造升级的重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种相互关联的密切关系,才使得农业信息与农产品市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农业支持大体系。而且,从制度绩效来看,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规划》包容了近期、中期和长远这三类政策目标。
杜青林部长在一次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建设“七大体系”,更多的是着眼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强化,着眼于实现工作由抓点的突破到抓整体提升的转变,着眼于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工作的稳定性。杜部长为体系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花大气力去落实。
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作为公益性、基础性事业,属于“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应当作为政府当前优先、重点支持的事业,推动其快速发展。政府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产品市场流通领域,形成政府主导、扶持下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格局。实际上,这也是这一《规划》的基调。
据悉,农业部已经在研究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法》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法律法规体系的问题。
迎战,捍卫“生存之本”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各样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空间提出了挑战,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次出现了总体性危机。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有赖于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赖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从这个长期战略要求出发,农业部制定了《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划》。该规划的出台,预示着一种新的更为全面、科学的农业发展观,必将在全国很快确立起来,并推动中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据农业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划》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的1/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天然草原大面积退化,渔业水域“荒漠化”日趋明显。农业生物资源破坏和流失加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日趋严重。与此同时,工业“三废”污染使农业环境整体恶化,农业自身的面源污染也日益突出。
毫无疑问,扭转农业资源退化和破坏的趋势、整治农业环境污染,这不仅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问题,同样更是我国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两大紧迫任务。
前不久,杜青林部长在谈到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时曾经指出:“我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更加有力地推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综观《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划》的全部内容,应该说它给人的最强烈感受就是处处体现了科学的农业发展观。面对这一规划,有人感慨:长期以来,人们的两眼更多盯住“增长”,对于全面的发展往往有意无意地被人“忽视",农业部能够花费这么大工夫,专门制定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实属大善之举。该规划在一定意义上,实质也就是新时期中国农业的“可持续行动”计划,必将对今后的农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早已明示:环境的恶化是文明的丧钟,而敲响这一丧钟的,恰恰是人类自己。造成我国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急功近利、盲目追求“高速度”、不惜以破坏、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把资源和环境保护排斥于经济发展之外的“短视”行为却难逃其责。
正因为有了眼前利益的驱动,所以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对于其它体系的建设,在很多地方更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需要国家在法律法规、组织机构、政策、资金和科技、宣传教育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采取综合性措施,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规划》提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农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有危机感和责任意识,真正把这项工作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来抓,切实加强领导。要逐步建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使规划的任务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规划》还在健全机构、强化管理,制定政策、加大投入,创新科技、开展合作,宣传教育、公众参与等方面释放出了明确的信号。按照这些“信号”,规划实施期间,从国家、省到重点地区(县),农业部门将要建立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和监测预警机构,形成职责分明、运转协调、反应迅速的组织保障系统,明确责、权、利,防止职责“缺位”;积极争取扩大国家对退耕还草、农村沼气、渔业转产转业等建设的投入,并将其作为长期的支农项目。借鉴国外经验,利用WTO“绿箱政策”,对农业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等给予必要补贴,逐步完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面对来自于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挑战,应该说,《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划》就是我们主动迎战的路线图。捍卫“生存之本”,真诚地希望并坚信规划能带给我们更美的山、更甜的水、更长久更健康的农业发展!
能力,在强化与创新中提升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2004—2010年)》是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份规划以构建和完善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系统体系为蓝图,明确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思路,提出了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行政执法体制、体系建设投入机制等几项具体的保障措施。
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下发过《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初步形成。近几年,农业执法服务建设也获得很大进展,国家已出台了29部农业法律和行政法规,在农业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然而,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还很薄弱,与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比,与发达国家水平比,还存在差距。体系本身还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的现象。
实践证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的迫切要求,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以及转变政府的扶持方式。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形成扶持载体,便于更好地实施“绿箱政策”,是政府支持保护农业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提升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水平。可以说,建设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业在WTO时代的必然选择。
从这种意义上说,《规划》正是承担了这一功能。
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机构改革、部门职能转变不断向前发展。改革与转变的着眼点既有“硬件”也有“软件”,主要是提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国家农技推广体系在动植物新品种和重大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基本形成了以专业为主的事业型推广网络,完善了适合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推广方式。然而,由于服务网络断层、服务功能不全、服务设施落后、经费保障不力、人员素质不高、法制建设滞后等问题,致使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弱化、服务方式落后、服务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推广机构公益性质的履行。
回良玉副总理在中国农业大学调研时强调,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农业科研、开发、推广一体化的新机制,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技术扩散“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努力提高生产能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生产力。《规划》针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突出了政府在公益性技术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全面建设高效的推广服务网络。前不久召开的农业部党组会议强调,农业部门要提高按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要积极推进依法治农,强化农村社会管理,着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