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6:42
导语:在洪涝灾害预防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有害生物防治业;洪涝灾害;卫生防疫;病媒生物
有害生物防治业(PCO)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从日常的除虫服务到卫生城市和卫生县城的创建,都离不开PCO公司的参与。而地震、泥石流以及洪涝灾害发生后往往更需要在短时间开展有效的卫生防疫工作。2017年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子洲两县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当地3家PCO公司积极参与灾后防疫,发挥资源优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为保障灾区居民身体健康贡献力量。
1PCO参与救灾的过程
2017年7月25-26日,陕西省榆林市出现区域性特大暴雨,加之上游水库溃坝,绥德、子洲两县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城市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居民财产损失惨重。26日晚,陕西省CDC救灾专家组奉命赶赴灾区,指导当地组织开展灾后防疫工作。在对灾情进行初步的现场考察后,首先组织疾控机构专业人员进行讨论。根据国家《洪涝灾害灾区传染病暴发疫情调查与控制方案》(2017版)制定了灾后防疫相关技术方案,将传染病监测、饮用水源监测消毒、灾后病媒生物应急监测、洪涝灾区消毒、杀虫、宣传教育列为灾后防疫工作的主要内容,其中洪水退去后淹没区的消毒以及灾区杀虫、灭鼠工作则是灾害防疫的关键环节。以绥德县为例,将灾区划分为10个片区13个工作责任区域,抽调各乡镇、医院、各级CDC及其他相关单位的100多名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然后分成13个小组分责任区投入现场消毒和杀虫工作。但是很快就发现了问题:(1)人员问题。临时抽调人员大部分虽然与公卫有关,但基本没有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基本知识,更缺乏现场工作经验。灾后天气转晴,气温上升,天气炎热,加之需要消杀的面积大,抽调人员工作强度大,防疫队伍很快就进入疲惫状态。(2)药品问题。疾控机构储备的消杀药品品种较少、数量有限,有的包装小,不适合大面积应急使用。(3)器械问题。基层疾控机构储备的消杀器械数量大部分都是最简单的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救灾现场大面积消杀的需要。(4)技术问题。尽管对临时抽调的救灾人员提前进行了技术培训,专家们也分布到现场各个区域进行技术指导,但由于消杀人员缺乏现场工作经验,依然在药品配制、器械使用以及现场具体环境处理方面存在问题,由此消杀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造成有的重点消杀场所的遗漏,而非重点场所则过度消杀,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为解决上述问题,决定将PCO公司参与到救灾防疫工作中。榆林市在陕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爱卫办)登记的PCO公司有5家,经了解其中3家公司在灾害发生后都自发来到灾区,陕西昌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给子洲县捐赠了5万元的消杀药品,陕西科诺华有害生物防制有限公司也派出救灾小分队在子洲县进行消杀,榆林市绥德公卫生物防制有限公司更是将其人员、设备、交通工具都应用到绥德县的救灾中。按照《洪涝灾害灾区传染病暴发疫情调查与控制方案》,重新调整了PCO公司的人员和设备,将不易到达的河道滩涂、各类积水、动物尸体、蚊蝇幼虫及孳生地以及其他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任务交给PCO公司人员去处理。先后使用PCO公司大型喷药车2台,无人机7架,防治车8辆,联络车1辆,车载喷洒机2台,背负式喷药机8台;套装杀虫喷射剂100套,吡丙醚80kg、球形芽孢杆菌100kg、10%氯氟氰菊酯30kg、8%氯氰菊酯40kg、消毒粉200kg。PCO公司有22人参与现场消杀工作,共计工作200个劳动日,其中7人坚持时间最长达20d。
2PCO参与救灾的优势
与疾控机构相比,PCO公司具有较大优势,从人员、药品、器械、车辆以及现场消杀经验等方面均能满足应急消杀要求。他们反应迅速,上面与灾后防疫指挥部协调出谋划策,下面与各消杀点联系开展技术指导,还可独立承担任务,个个突破难点及关键环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优势。PCO机构人员大多有现场消杀工作经验,能熟练掌握常用药品、器械的使用技术,吃苦耐劳。而疾控机构的专业消毒杀虫人员很少,各单位抽调来的人员各种专业都有,但基本不懂消毒杀虫工作,更无现场工作经验。
(2)器械优势。PCO公司由于日常工作需要配置适合各类不同场所和环境使用的消杀器械和药品,种类多、状况好,而疾控机构存储的器械多为最基础的手提式或背负式喷雾器,大型设备较少,或者储备的设备长期不使用,状况不清楚,需要时又不会使用。
(3)消杀药品优势。PCO公司储存药品种类多、适应广,而疾控机构储备的药品种类单一,有的小包装不适合应急情况下使用,甚至有过期或即将过期的药品。
(4)认识优势。从观念上看,疾控机构人员大多存在着指导、帮助的想法,而PCO公司人员本身就是操作员,拿起设备即能操作使用。
3PCO公司积极性的体现
首先,应做好参与救灾PCO公司的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协会、爱卫办、疾控部门的引导作用,注重PCO公司资源及日常信息收集,在救灾防疫的特殊时期防疫指挥部应通过特殊渠道随时灾情、救灾进展、车辆、器械药品、人员等需求信息,专人负责PCO公司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而进入灾区的PCO公司也要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联系组织或防疫指挥部,消杀工作在防疫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保护PCO公司人员参与救灾防疫活动的积极性,避免出现各自为战。其次,应合理利用PCO公司的资源,统一调配各PCO公司的车辆、设备、器械、药品、人员等,按照统一区域划分开展工作,特别是难度较大的特殊场所的消杀工作应由不同的公司承担,同时也要发挥PCO公司人员的带头和指导作用。第三,应给予PCO公司适当的经济补偿和精神鼓励,将无偿援助与有偿服务相结合,在发挥PCO公司救灾防疫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以便在今后类似灾害事件发生时他们能继续挺身而出。
在本次灾后防疫后期,除了无偿捐赠外,子洲县还采购了陕西昌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5万元的杀虫剂,采购陕西科诺华有害生物防制有限公司100万元的杀虫剂,绥德县采购陕西科诺华有害生物防制有限公司20万元的杀虫剂。绥德县给予PCO公司参与救灾防病人员适当的劳务补贴费(负责人500元/d、技术人员300元/d、操作员150元/d),该公司9月份还承担绥德县8万元的病媒防制服务项目。3个公司均收到了当地政府的感谢信,绥德县PCO公司还获得县委县政府“7•26”抗洪救灾“特殊贡献集体奖”。充分肯定了PCO公司在灾后防疫中的贡献,也保护了PCO公司奉献社会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洪涝灾害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现在国家由于受工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对和谐社会发展环境和全民生态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需求的影响,迫使水文水资源领域急需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并将经得起实践考验的相关技术进行转进推广应用,对于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也应该提出新的举措。
一、近年的水文水资源环境状况
近些年,由于人为地进行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天气的变化也很频繁。洪涝灾害的突发性越来越明显,对于预防控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我国的防洪工程建设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可想而知。
二、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科技需求
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以及水灾、旱灾已经成为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工业产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进展迅速的不良产物,而且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重要原因。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式,水文水资源领域重要的研究任务就是,如何保证水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作用,同时保证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稳定供需平衡作用。结合目前急需完成的任务,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相关科技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科技在减灾方面的应用,例如防洪、抗旱、海啸预报等。通过卫星遥感、雷达测雨、地理信息系统等新科技、新设备的应用,在提高防涝、抗旱、预测预报海啸等极端水文事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强减灾能力。(2)提高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能力。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通过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开展,所谓的开源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流域洪水、城市雨水的利用;节流则是通过普及节水灌溉、水净化等节水技术,控制水资源的浪费。(3)加强水文水资源的生态和环境保护。通过强化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保护水源地的水资源避免污染。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各地水文水资源的生态条件准确检测,及时发现生态环境受影响的因素,并予以处理,做好保护水资源的生态和保护工作。(4)通过信息平台的建立健全提高管理水平。利用公共基础软件建立健全相关的信息共享平台,使相关信息得可以共享,避免信息采集方面的重复工作。另外,针对例如水文监测分析、水资源评价等一些专业性强、适用性广的领域,开发并使用相关软件管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软件管理的手段,提高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管理水平。
三、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的措施
做好水文水资源的管理,才能更好的促进防洪减灾工作的开展。完善防洪减灾的工作,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的指导,加大水利科技的投入,深化对水文水资源环境的管理工作。
3.1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预防灾害的技术学习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我国每年的水旱灾害损失较为严重,占据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的大半比重,进而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的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作为管理全国的湖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专业机构,对全国的防洪减灾工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也是提供各种技术支持的重要力量。因此,努力提高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加大防洪减灾的意识宣传,让全民拥有自觉的防汛减灾意识,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国家的损失。
3.2严格执行国家规范。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在围绕防汛、抗旱减灾方面的重要职责不仅仅局限于向上级防汛抗旱主管机关提供江河湖库(水库)的雨量、水位、蒸发量、流量等信息,还要开展土壤墒情和地下水水位监测和水质监测。为了做好工作,建国以来国家水文局有关专家制定了一整套水文水资源测验规范,报讯规范,水质监测规范以及地下水监测规范,这是做好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总要文件,在工作中要认真贯彻执行,不能打折扣,要一丝不苟的做好管理工作。
3.3数字水文站网的建设
水文资源是我国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完善水利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近年各种地质和水利灾害的影响,加强对水文站点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准确获得准确情报,对水文站网进行数字化建设至关重要。水文站网的数字化建设依托水文信息采集自动化技术、遥感和全球定位技术、海量的存储和传输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等各种现代技术。水文站网的数字水文站和水文站中心网建设,可以在加强水文遥测点的建设上,做到对各级河流的实时监控。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水文站的建立已经实现对雨量和河流水位的自动监测,水文站的水资源信息处理平台可以对各个水文站点的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整理,最后进行应用。水文站网的建设,可以促进相关的水文信息存储和分析处理体系的建设,将水文站网的信息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分布和共享,对全面的水文情报预报体系进行全局流域的覆盖,促进对防汛和抗灾的监测。
3.4加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水文水资源灾害监测系统
水文水资源的管理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较强的专业知识,对气象、水利、水文地质等领域的知识都有涉猎。因此,作为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拥有广泛的知识面,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总结经验和教训。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将计算机和信息等技术引入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中,提高其工作效率。随着信息和科技技术的发展,水文领域的相关技术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地理信息技术综合了地理科学、遥感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其应用使水文工作不断系统化和网络化。地理信息系统以空间数据管理为主,可以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信息的提取和编辑,在数据的集成、查询和空间分析上具有重大的实用性。地理信息系统对于水污染的控制、水管网信息管理、水文情报预报和水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做好相关的前期预测,才可以充分发挥防洪减灾的效用,也可加强对地下水水质的监测,促进生态用水的发展。加强对各地河流和雨量的监控,可以进行及时的流域内水量的调配,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
3.5水文预警预报体系的建设
在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的建设中,做好水文预警预报工作很重要。不仅可以实现水利防灾减灾,也是新形势下防汛和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水文预警预报体系的建设,需要从设施的智能化建设、完善的预报机制、信息宣传的平台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水文预警预报体系的建设,可以促进水文监测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还要对水文预警预报的设施进行总体的规划和布局,根据流域内的降水特点进行合理监测。将水文预警预报体系进行智能化的设计,依靠各种先进技术进行智能化的监测,完善各种预警信息的平台建设,加强各种水文预警预报知识的宣传。
四、结论
综述全文,水文水资源的建设关系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建立和完善水文水资源的监测系统,促进水利建设的长远发展。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建设,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是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所以我们必须做好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加强水文环境的监测,建立完善的水文预警预报体系,完善防洪减灾的防护工作,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翰华.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J].管理观察,2013(3).
[2]张艳萍,张丛明,柳广玲.浅谈造成洪涝灾害严重的人为因素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8(25).
1.1城市防汛组织机构
四方区城市防汛由区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设总指挥一名,由区政府区长担任。副指挥三名,分别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政府办主任和区建管局局长担任。
区城防办成员单位有区发改局、教体局、民政局、建管局、城管行政执法局、城建维护总公司、爱卫办、卫生局、市场建设中心、、房产管理处、公安四方分局、四方交警大队、四方公安消防大队、工商四方分局、规划四方分局、阜新路街道办事处、海伦路街道办事处、嘉兴路街道办事处、兴隆路街道办事处、水清沟街道办事处、洛阳路街道办事处、河西街道办事处几个有关专业单位。
1.2防汛指挥部职责
1.负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防汛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
2.建立由防汛指挥部、防汛通讯网、防汛队伍、应急保障所组成的防汛救灾系统,提高汛期应急救援快速反应能力。
3.及时掌握防汛信息,并将防汛情况及时通报各有关单位。
4.研究防汛工作对策,组织、协调城市防汛工作,科学调控洪水。
5.组织召开各有关单位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审核汛期应急工作的规章、工作计划、经费预算及使用情况。
6.做好汛期灾害预防和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全民防汛救灾的意识。
1.3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防汛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2.在防汛指挥部领导下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和防汛宣传工作。
3.参加防汛指挥部召开的工作会议。
4.建立健全防汛组织指挥机构,实施防汛责任到人,并配备第二防汛责任人,两位责任人在汛期不得同时外出,第一责任人外出时,应向第二责任人做好工作部署。将所属防汛任务分解至承担具体防汛任务的队伍,加强防汛抗洪专业队伍的建设,并落实防汛抢险物资、器械。
5.及时掌握防汛执行情况,督促各项相关工作的落实,及时向防汛指挥部汇报防汛动态。
6.保障本单位或本系统的搜救力量和资源处于随时可用的良好状态,及时按防汛指挥部要求参与防汛工作。
7.根据本单位或系统职能,制定详细的防汛方案和切合实际的应急工作程序,参加防汛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8.在防汛应急行动中,向防汛指挥部提出合理建议。
2应急联动机制
1.防汛指挥部在需要时可在本系统内调动大型设备和人员、物资等或启动社会联动网络。
2.由于各类应急时间发生的地点不一,而该设施属于不同的管理单位管辖范围,因此在处理应急事件中应以管理该设施的单位为主体,其他单位或部门根据事件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与各种支援。并根据应急事件的程度相应通知相关单位或部门,请求他们的支援和协助配合,同时上报防汛指挥部。
3预防与预警机制
3.1预防预警信息
3.1.1气象信息
1.由市气象局加强对洪涝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工作。
2.预报即将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时,防汛指挥部应尽早预警通知有关区域做好相关准备。
3.1.2工程信息
1.河道出现警戒水位以上洪水时,堤防管理单位应加强监测,及时将堤防、涵闸、泵站等工程设施的运行情况报防汛指挥部。防汛指挥部应在每日9时前向市城防办报告工程出险情况和防守情况,河道干流重要堤防、涵闸等发生重大险情时,应在险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报告市城防办。
2.堤防、涵闸、泵站等穿堤建筑物出现险情或遭遇超标准洪水袭击以及其他不可抗拒因素可能决口时,工程管理单位应迅速组织抢险,并在第一时间向可能被淹没的区域预警,同时向防汛指挥部准确报告出险部位、险情种类、抢护方案、除险情况以及处理险情的行政、技术责任人名单及通信联络方式。
3.2预防预警准备
1.思想准备。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预防洪涝灾害和自我保护意识,做好防大汛抗大洪的思想准备。
2.组织准备。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建立健全防汛的组织指挥机构,落实责任人、抢险队伍,完善重点区域的监测网络及预警措施,加强专业抢险队伍建设。
3.工程准备。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按时完成水毁工程修复,对存在病险的堤防、水库等各类水利工程设施实行紧急除险加固,对跨汛期施工的水利工程和病险工程,要全面落实安全度汛的方案。
4.预案准备。防汛指挥部负责修订完善城市防汛预案、山洪灾害应急预案。各成员单位根据职能分工,分别制定系统内切实可行的详细的防汛方案。
5.物料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各成员单位按照防汛工作标准储备必需的防汛物料并进行合理配置,在防汛重点部位储备足够的抢险物料,以备急需。
6.通信准备。加强对社会通信公网的检查维修,确保防汛通信专网、滞洪区预警反馈系统完好畅通。健全水文、气象测报站网。确保雨情、水情、灾情信息和指挥调度指令的及时传递。
7.防汛检查。实行以“五查”(查组织、查工程、查预案、查物资、查通信)为主要内容的分级检查制度,发现薄弱环节,立即明确责任、限期整改。
8.防汛日常管理工作。加强防汛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召开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审核汛期工作的规章、工作计划、经费预算及使用方案。
3.3预警行动检查
防汛指挥部负责预警行动的监督检查。
1.监督检查内容:防汛值班、防汛人员、防汛队伍、防汛物资、防汛方案的准备情况等。
2.检查可采用电话查询、实地检查等方式进行。
3.4预警支持系统
1.公众通信网
主要指公众通信网为市城防办及各成员单位提供通信服务。防汛指挥部领导和各成员工作的电话、手机,构成一个较全面的应急预案通讯网络,保证应急预案实施中通讯的保持和及时。
2.新闻媒体网络
报刊、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
4预案启动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启动本预案:
1.较大范围内24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且市气象局预报未来24小时仍有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将发生大面积内涝;
2.一条以上主要河道干流水位全面接近警戒水位,并预报将超过警戒水位;
3.市气象局预报台风(热带风暴)将登陆或严重影响我市,并发出紧急警报;
4.大中型水库或重要河道堤防出现重大险情;
5.重点在建水利工程遭遇超标准洪水;
6.其他需要启动本预案的情况。
5应急响应
1.本预案启动后,防汛指挥部立即召开防汛工作紧急会议,部署防汛工作各项任务。防汛指挥部领导和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上岗到位。
2.根据洪涝灾害和水利工程出险情况,各街道办事处赴现场指导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必要时,经区政府同意,可成立现场抢险救灾机构,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3.区建管局要配合各区街道办事处做好对易受洪涝淹没地区的居民、物资的转移工作。
4.区建管局负责检查市内各区树木,对高大乔木特别是新栽乔木进行加固、支撑,必要时砍掉枝丫,以防被风刮倒砸到房子或行人,对风雨中倒伏的树木及时进行清理架扶,确保倒伏树木不妨碍交通。
5.区建管局、中国网通青岛分公司等部门分别指导市政基础设施、交通道路、电力设施、地质灾害、公共通信设施等的抢险救灾工作。
6.公安四方分局负责组织维护灾区的社会治安和抢险救灾道路的交通秩序,依法打击造谣惑众和盗窃、哄抢防汛物资以及破坏防汛设施等违法犯罪活动。
7.区教体局落实好区内各中小学校的安全检查工作,加强全体师生的防汛自救意识,研究安排洪水期间的学校的停课事宜。必要时刻为居民提供临时避难和安置场所。
8.街道办事处立即召开防汛动员会,组织专门的防汛队伍对辖区内的海岸、护坡、堤坝、水库、河道、桥涵、排水系统等进行排查,发现险情立即抢修。同时负责辖区内抢险救灾资金的筹措,做好救灾资金、捐赠款物的分配、拨付工作,指导、督查救灾款(物)的使用和发放。
9.其它防汛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本职工作。
6灾后处置
1.区防汛指挥部接到上报的灾情后,应及时安排或组织对灾情进行全面调查,核定实际损失,确认灾害等级。
2.区防汛指挥部会同各成员单位对灾情进行评估,总结防汛的成功经验,提出改进建议。
3.区政府根据洪涝灾情及防灾减灾工作需要,统筹规划,妥善安排灾区重建工作。
4.区教体局组织好各中小学校的校舍修缮和管理工作,安排部署各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
5.其它防汛成员单位在完成防汛职责后恢复日常的工作。
7附则
1.名词术语定义
标准内洪水:根据不同河段的具体情况,海泊河洪峰流量达到350m3/s时,李村河洪峰流量达到1000m3/s时,楼山后河洪峰流量达到300m3/s时,属标准内洪水。
超标准洪水:海泊河洪峰流量达到450m3/s时,李村河洪峰流量达到1400m3/s时,楼山后河洪峰流量达到400m3/s时,属超标准洪水。
2.预案的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区防汛指挥部负责管理。本预案每3年评审一次,由区防汛指挥部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审,视情况变化做出相应修改,并报区政府批准。
3.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在防汛抢险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区政府和人事部门联合进行表彰;对在防汛抢险工作中造成损失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区防汛指挥部负责解释。
关键词:洪灾;猪病毒性腹泻;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208-1
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对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损害。洪涝灾害发生后,生态环境被破坏,土壤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随洪水传播,使各种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和扩散。此外,大批圈舍被冲毁,卫生条件差,加之各种恶劣环境因素的影响,各种畜禽疾病大量发生,进一步加大了洪灾的后继损失。
在各种畜禽疾病中,猪病毒性腹泻疾病发生的情况十分普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能形成持续蔓延,损失加重的恶性后果。所以,洪灾后一定要加强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治工作。
1 猪病毒性腹泻的分类
当前,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轮状病毒是我国猪群中危害最严重的三种病毒性腹泻。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于秋末至春初寒冷和气候多变季节,各种年龄的猪只均易感染发病,断奶前的仔猪发病率很高。在经过短暂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几天内迅速蔓延全群。部分患猪首先出现呕吐,继而发生剧烈频繁的水样腹泻(严重者出现喷射状腹泻或失禁),呕吐物和粪便中常夹杂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本病会造成病仔猪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死亡率很高。
1.2 猪流行性腹泻
本病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各种猪都可感染发病。传播速度相比猪传染性胃肠炎要慢,且病程较短,但死亡率很低。灾情过后乃至平时,易感猪常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而引起发病。临床上有些猪呕吐,随即而来发生腹泻,粪便呈灰色或黑色水样或粥状,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废绝,病程大约1周左右。新生仔猪的呕吐症状多在吃奶后发生,病猪常因严重的脱水而导致死亡,死亡率平均为20%左右。成年猪可能只见呕吐和厌食而不腹泻(应与单纯性胃炎相区别),死亡率很低。
1.3 猪轮状病毒病
本病是由轮状病毒群引起的多种动物腹泻的一种传染病。成年猪、经产母猪与种公猪一般呈隐性感染,在临床上基本不表现任何症状。新出生仔猪的感染发病死亡率非常高,可达100%。随着日龄增大,死亡率逐渐降低。新生仔猪在奶水不足或母源抗体水平低下时容易感染发病,临床表现是病猪出现剧烈的腹泻,迅速脱水,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腹泻之前首先有呕吐症状,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病程一般为一周左右,常因脱水而死亡。
2 综合性防治措施
对于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疫苗的免疫接种是重要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应用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双价灭活疫苗预防接种,市场上还有三联灭活疫苗,其中含有猪轮状病毒病疫苗的成分可供使用。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猪群中发现有病毒性腹泻疾病发生时,应迅速采取防疫措施,加强消毒工作。对呕吐物和泄泻物应及时清理和消毒,被污染的用具也应消毒,消毒剂可选择碘制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戊二醛、20%石灰乳等。特别是受灾地区的养殖场户,灾后应及时对圈舍和环境进行清理和严格的消毒,对病、死畜禽施行无害化处理。
对发病猪的治疗,要做到早发现和准确的诊断,在隔离条件下及时治疗。在制订治疗方案中,应把抗病毒措施放在重要位置,临床上通常采用选择血清类制剂和抗体类药物,如猪病毒性腹泻抗血清、免疫球蛋白、白细胞干扰素、黄芪多糖等治疗。为了防止细菌性混合或继发感染,可适当用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药物,如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氧氟沙星、磺胺类等。病猪脱水是其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补充体液的作用十分关键,同时要加强护理。当炎症缓解后及时采取止泻措施,这时可选用收敛类药物,如蛋白酶、次碳酸铋、鞣酸蛋白等。如果哺乳期母猪发生病毒性腹泻病,应立即进行隔离和对症治疗,以免感染仔猪。
灾情过后的养殖场、户,要切实加强饲养管理工作,这包括:注意饮水清洁,防止饲喂霉变饲料,严格控制环境,避免传染源侵入。保持圈舍良好条件,适宜的温度、湿度、充足的阳光照射、空气的流通、防寒保暖、防暑降温、适时驱除消化道寄生虫等等,做到这些就有利于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性腹泻病的发生。
平时应注意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全价和均衡,充分保证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从而有效提高母猪和仔猪抗病能力,同时提高母乳中的免疫蛋白水平,使新生仔猪获得良好的保护,增强仔猪抗病能力,有效地预防仔猪病毒性腹泻病发生。对于能采食的已发病猪可以饲喂易于消化的饲料和添加富含维生素、有清热解毒功效的添加剂(如中草药),可替代抗生素类药物有效地控制病毒性腹泻病和继发感染。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增食健胃药(如健胃散、大黄苏打片、复合维生素B、益生素、蛋白酶、活性酵母等),改善和调整胃肠环境,促进消化吸收功能,加速患猪的康复速度,保证愈后猪只的正常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 王笃兰.洪灾后畜禽疾病预防措施.农村养殖技术,2010,(07).
[2] 震灾后动物疫病防控知识问答.中国牧业通讯,2008,(06).
关键词:气象灾害;分类;防灾减灾;措施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都占全部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1]。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次生灾害严重、经济损失大的特点。且呈经济越发达,损失越大的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10多年中,我国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增长3倍。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 20世纪90年代全球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比50年代高出10倍。
为了减轻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必须建设好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进一步搞清楚气象灾害的产生机制、发展规律,研制出行之有效的气象灾害预警技术方法、业务流程和适合我国国情的防灾减灾对策。
1、气象灾害的概念
在我国,事件通常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的并危及公众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乃至影响到国家利益和全球稳定,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的公共事件。 事件至少应该包括五个基本要素:突然爆发、难以预料、必然原因、严重后果、需紧急处理。突然爆发是事件的第一要素,它指事件往往是在完全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爆发的;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形态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难以预料是指事件的发生和人们的意识之间有一段空白,或者说,事件往往发生在人们意识的空白之处;事件突如其来之时,受众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也来不及对事件做出任何判断。必然原因是指事件虽然是通过偶然的契机,以偶然的形式突然发生,无章可循、令人难以预料、措手不及,但在这种偶然性、意料之外的背后,总是有着深刻的必然性在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事件是可以把握和控制的。严重后果是指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事件,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国家造成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损失和破坏,给人民带来生命、财产或精神上的损失和损害。需紧急处理是指事件所反映的问题极端重要,关系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安危,必须马上处理,而且还要处理好;在事件中,时间非常紧迫,对时间的把握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件管理的有效性。
气象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而自然灾害的本质就是自然界部分物质的自然运动并对人类社会造成损害。关于气象灾害的含义,可以理解为能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损害的气象事件。这种气象事件是大气的某些特殊运动,它们可以形成某些灾害性天气。按气象学定义,气象一般可分为天气和气候,天气就是几天时间内的大气现象;气候是指某一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过程的平均统计状况,是较长时间内的大气现象,主要反映的是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情况。因此气象灾害也有天气灾害和气候灾害之分。习惯上,人们把天气灾害与气候灾害统称为气象灾害,其实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天气灾害一般是指几天内的一次异常天气过程造成的,是由局地性、短时间的强烈天气而带来的灾害,如台风、暴雨、冰雹、龙卷风、强降温(寒潮)等。这类天气常伴随有强风和暴雨,对人民生命财产会造成严重威胁,并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大的毁坏作用。天气灾害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可以造成突然的损失,因而受到人们的注意;而气候灾害则是大范围、长时间的气候异常所造成的灾害,如长时间气温偏高、偏低,或降水量偏多、偏少,风力偏强等,这些气候的异常会带来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沙尘暴等灾害。这种异常现象的出现,导致人类及动植物的不适应,影响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活动,危及动植物的正常发育,造成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气候灾害由于经历时间长、受灾面积大,往往造成的灾害也重,特别是旱涝等重大气候灾害。
2、气象灾害的分类
当前,气象灾害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频繁,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气象灾害威胁。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和冷冻的影响、危害和造成的损失程度有比较充分的认识。由于局地风暴的危害因其常伴生在大范围的暴雨中,因而过去常把其中的雷击死亡人员和雷雨大风摧倒建筑物、机械设备导致人员伤亡以及冰雹造成农作物损失等灾害列入暴雨洪涝灾害中,忽略了它的危害程度。主汛期中国气象局组织的“性气象灾害信息应急处理”业务中收集到的各种气象灾种造成人员的死亡数表明,仅雷击和雷雨大风在我国造成的人员死亡数就达350人,占全部气象灾害死亡人数的32.2%,比单一由暴雨洪涝、地质气象和台风灾种造成的人员死亡数都多。
3、我国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措施
3.1、在全国范围内完善监测预警系统
在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决策中,气象监测和预警信息收集及分析工作最为重要。在区域间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将会准确、及时、客观地监测气象灾害数据,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和预报预警提供必要的支持。近年来许昌市为了预防气象灾害,已经在市区内建成 5 个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69 个乡镇自动雨量站和 17 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观测网及 2 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完善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了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立体监测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水平。3.3 建立气象灾害评估体系。重点开展气象灾害研究工作,只有大力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发生的前兆、发生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水平的基础,为政府预防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参考,才能使政府掌握灾害可能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各种情况,在气象灾害防治和治理上,及时采取防灾抗灾救灾措施。
3.2、提高科普宣传教育力度
广大群众的了解,以及社会的参与,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以及互救能力是降低灾害损失的先决条件。国家气象局利用一些手段和措施,深化宣传及培训力度,让所有受众了解必要的应急措施。国家气象系统强化对《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措施》的宣教,让各界都知道预案的启动模式、级别以及应对方案。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科普书籍与宣传手册,针对气象灾害的类别、特性、预警信号、应急的保护方式等知识实施全面系统的讲解,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给出实用的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概念。国家气象局应急管理部门还构建了一系列气象应急宣传参考资料,在国家气象网、国家政府网、各区域的气象网与社会相应的网站上进行发表。在世界气象日等相关活动时,相关的气象系统对外进行活动,请一些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进入气象工作领域,让他们深入的了解气象,知道一些必要的气象灾害应急知识。
3.3、加强气象灾害的机理研究
气象灾害主要是较为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只有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形成机理的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弄明白高温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寒潮冻害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形成的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内在原因和环境条件,才能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达到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目的。提前一个月预测少雨干旱和提前3d准确预报暴雨的落区、落时及其形成的洪涝灾害,目前还是世界性的难题。我国对于旱涝特别是干旱的监测预测能力也十分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大范围长期的干旱和持续性暴雨形成涉及十分复杂的物理过程。应积极开展跨学科、跨部门的协作,加强少雨干旱、暴雨洪涝的监测和干旱、暴雨形成机理的研究,提高旱涝预警能力。另外,开展气象灾害评估技术和方法研究,建设满足自然灾害预警需要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开展实时气象灾害评估业务。
3.4、加强政府防灾减灾的组织行为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才能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的整体效益。作为气象灾害预防的重要部门,气象部门应与政府相关气象灾害预防部门,联合制作和气象灾害情况等预报,并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进行评估等,以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4、结语
由于我国特定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导致我国气象灾害种类是世界最多的国家之一。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需要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气象灾害的机理研究,提高大气监测、信息加工和气象灾害预警能力;还应贯彻以人为本、效益优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和不同气象灾种采取不同防灾减灾对策的原则制定相关规划、计划和政策法规。
参考文献
[1]陆林. 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3.
[2]向静.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D].西南财经大学,2012.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面规划,以人为本、全力抢险的原则,以突发性、多发性、群发性和影响持久、有可能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为重点,采取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切实增强抗御地质灾害能力。一旦发生灾害,做到统一指挥调度,责任分工明确,紧密协作配合,抢险物资齐备,撤离路线明晰,疏散安置妥当,千方百计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二、我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重点
我市地处鲁西南平原,地下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水资源相对富足,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由此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呈逐年递增趋势。根据我市地质灾害现状,确定防治重点如下:
(一)采煤塌陷区防治。我市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为主,尤其是采矿引发的采空塌陷最为严重。塌陷区主要分布于,涉及44个自然村。全市境内现几乎所有大小煤矿都存在采空塌陷现象,以最为严重,压煤搬迁村庄面积409.18公顷,土地塌陷面积2500亩,其中年新增2000亩。同时,因采煤造成土地塌陷而引发房屋斑裂的受灾范围和数量也较大,存在斑裂隐患的有的10个村,4200户。
汛期采煤塌陷区可能诱发洪涝灾害、地裂缝、房屋斑裂等致灾地质作用,其危害性比较严重。必须完善监测网络,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和应急反应系统,制作永久性安全警示标志,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灾害隐患点进行勘察治理或搬迁避让,对相关领域的地质灾害工作进行重点检查,尽量减少人为原因诱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时,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水平,对延误预警、预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二)矸石堆积区防治。全市境内现有煤矸石堆积山6座,主要分布于。堆积的矸石,除一部分用于煤矸石发电,作为新型建筑材料的辅料或填充塌陷地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堆积煤矸石无法处理。
汛期矸石堆积区由于天气炎热、气候多变、雨水过多,煤矸石极易自燃、崩塌、滑坡,产生渣石流,甚至排放化学毒物、分解有机物,造成空气污染,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必须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强化监督检查,加大监测力度,落实防灾避灾工作措施,尽最大努力防治灾害发生。
(三)资源开采区防治。我市矿产资源除煤炭外,主要有砖瓦粘土和建筑用砂两大类。砂塘主要分布在小孟、新驿、颜店3个镇。由于前些年砖瓦粘土和建筑用砂深层取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积水洼地的地质灾害。
汛期期间资源开采区极易发生地质灾害。为达到避灾减灾的目的,一方面市、镇、村及矿山企业要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对其矿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彻底排查,划定易发区和危险区,制作安全警示标志,编制防灾预案和应急抢险预案,确保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万无一失。
(四)泗河险段区防治。我市境内泗河段绕市区流经4个镇(街),全长26公里,河床因常年干涸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堤因失修风化和受采煤塌陷的波及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汛期泗河险段区,河床需清障疏浚,泗河大堤部分堤段需加固维护,压煤塌陷堤段需密切关注。要加大巡堤查险的工作力度,对险情险段进行抢修加固,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性洪涝灾害的防御能力,确保汛期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工作措施
为有效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同时把灾害降到最低程度,从落实责任、广泛宣传、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等各方面予以有力保障,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加大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工作力度,使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明显降低,危害较严重的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整治,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一是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由市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统一指挥,严格落实防灾工作责任制,分级分部门分行业负责。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主要负责人对本辖区、本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做好灾害隐患危险重点排查。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在去年认真填制“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的基础上,今年要查漏补缺,坚持做到一点一卡、每户一卡。市国土资源局要会同住建、水利、交运、旅游等部门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对汛期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重点调查;对存在较严重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的,制定责任明确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是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引导工作。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等特点,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推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成功经验,增强广大群众保护地质环境、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
四是建立完善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建立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项措施,强化汛前检查、汛期值班、监测和巡查工作力度,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设置专门联系电话,加大巡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格实行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完善紧急预案启动程序。遇有突发性地质灾害立即启动紧急预案,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要及时赶赴现场并做好紧急调查处理工作,同时按照上级规定及时上报有关情况。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镇(街)、重点部门和重点企业要周密制定方案,切实落实好防治措施。市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检查,并将有关情况在全市通报。
一、全县地质灾害灾情和年灾情预测
地质灾害种类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我县地理位置属丘陵地带,多年没有发生,多以预防为主。在汛期(月)期间,暴雨频发,极易造成地质灾害。
据气象部门预测,年汛期全县降水量580mm,比去年同期1000.4mm有所减少,但仍存在局部地区暴雨和洪涝灾害的可能。受降雨和洪水的诱发,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随时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可掉以轻心,加强预防,避免灾害发生。
二、地质灾害重点预防区域
根据我县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预防区域如下:
(一)公路两侧因修路造成陡峭的边坡。
(二)各矿山企业因采矿造成不稳定的边坡。
(三)居民、学校附近的山崖、边坡。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住建、水利、交通、地震等部门健全完善本行政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抢险救援措施,充实应急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建立预警报警系统。重点地质灾害预防地区的乡镇、重要基础设施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做好相关的物资准备。发生险(灾)情时,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疏散群众,开展调查和防治工作并及时上报。
(二)进一步强化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汛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关健时期,县国土资源局要一如既往地认真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一要把防灾责任制贯穿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过程;二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和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认真编制完成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经同级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三要坚持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等制度;四要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扩大的覆盖面,增强时效性;五要加强对群测群防工作的监督指导,切实落实各项防灾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应急能力。
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和不可预测性,各乡镇、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体系,加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县政府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要求。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演练,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灾害发生时沉着应对,有条不紊开展救援工作。
(四)加强宣传,进一步增强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要结合“防灾减灾日”、“地球日”、“土地日”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和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村要重点宣传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知度,增强临灾自救和互救能力,为群测群防体系的有效运行奠定基础。
(五)加大监管力度,遏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发生。
县、乡镇政府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就严格依法管理,切实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内容落实好。要加强对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引发地质灾害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督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三同时”制度,杜绝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情况的发生。
(六)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需的资金。
县、乡镇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和《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检查和群测群防等工作的需要。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安排必需的应急搬迁、应急治理经费,防范于未然。
关键词:气象灾害 台风 宁波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105-01
1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繁多,频率高,而东部滨海地区则以台风灾害为主,由此引发一系列如洪涝等次生灾害。宁波位于浙江省滨海地区更是首当其冲受害,每年夏秋季节都会受到台风的侵害。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及其引发相伴生的大风、暴雨、风暴潮等所造成的灾害。通过分析各种因素如下,探究宁波市多台风的影响因素及台风影响的特征,并为宁波市对台风的预报和防灾提出建议意见。
2 近五年宁波台风影响概述
2.1 2008
2008年超强台风“森拉克” 强度强、范围大、内部结构紧密,而且移动速度缓慢,路径不确定性大,刚巧碰到冷空气南下和天文大潮汛,给宁波市造成的影响比较严重。
2.2 2009
2009年台风“莫拉克” 基本上是正面袭击我省,受其影响,宁波市大部分地区出现中到大雨,局部暴雨,个别地方雨量达到大暴雨。为抗击“莫拉克”来袭,宁波市当年首次启动最高等级防台应急响应。
2.3 2010
2010年台风“圆规” 从生成热带风暴到加强为台风,仅用了21个小时;移动速度快,每小时最快达到35公里,生成后一路直奔浙江沿海地区而来,并一度加强为强台风。给我市部分地区带来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2.4 2011
2011年8月,影响宁波最严重的是台风“梅花”,中心风力达到14级,本以为会直击宁波象山,然而它突然转变方向,并且由强台风弱化为台风,一骑绝尘向北而去,与宁波擦肩而过。虽然没有直击“梅花”,宁波仍然受到了强降雨,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2.5 2012
2012年8月宁波受到强台风“海葵”的直面袭击,造成重大损失。台风海葵在象山县鹤浦镇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65百帕,近中心风力14级,截止到8月10日,在“海葵”影响期间,宁波市内陆地区普遍出现10级至12级大风,是在宁波市市登陆时强度最强的台风,带来的平均降雨量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3 宁波所受台风特征简析
首先,台风的破坏力极大,而且年际变化大,每年台风的强度没有特定规律可循,多台风和少台风年之间的差别很大。但登陆主要集中在7-9月。2008年至2012年影响宁波最强的台风均在此期间出现。
其次,已形成的台风也具有不可估性。台风的发展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海温、大气环流等,而台风前进的方向取决于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因此我们尚不能准确预估台风的级别发展及路径走向。
再者,由于宁波处在平原地区,排水不畅,台风对宁波的袭击所带来的暴雨等都十分容易引起洪涝灾害,由于短时间的强降雨在个别山区,还会造成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最后,台风对宁波市的影响自东向西逐渐减弱,近五年,面临台风时,都是象山所受灾害最严重,由象山逐渐入内则受灾程度逐渐降低。
4 宁波台风多发且受灾严重原因分析
4.1 台风成因
台风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 比较高的海洋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只有在热带的海洋上才是台风生成的地方。宁波位于亚热带地区,北纬30度左右,滨临太平洋,接近适合产生台风的海域,所以极易容易受到台风的袭击。
4.2 地形因子
宁波位于浙江省宁绍平原东端,依山傍水,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西向东北方向倾没大海,临海没有高大山脉阻挡台风的深入,而且东北部和中部为宁绍冲积平原的甬江流域平原,市区海拔只有4-5.8米,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台地、谷底和平原。因而,当强烈的台风从洋面上袭来时,宁波这座平坦而凸入东海的港口城市便毫无阻挡的成为台风袭击的重要目标。[2]
4.3 气候因子
宁波位于北纬30度,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温和,雨热同期,雨量充沛,夏季受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东南风,受台风或东风波的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由此受到台风带来的极大危害。
5 宁波对台风的预防措施
5.1 政府
由于宁波地区经常受到台风灾害,所以政府应该向大众普及防灾防害的基本常识,使人们普遍知道在台风来临之时该如何自保。在观测到台风动向后,政府部门要及时地对外台风警报,各有关部门联合行动,及时、高效地开展预防和应急处置。
5.2 人民
人民在接收到政府及媒体的台风预警后,应马上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出海渔船应该及时归港;台风直击地区及危险地带的居民应服从政府组织进行有序撤退;居民们应关好门窗,收拾阳台的物品防止摔落对他人造成伤害,加固室外易被吹倒的物体……
5.3 信息预警系统
浙江沿海的水文气象站是抗台、防汛的 耳目。在历年来灾害性气象预报中,为当地并配合沿海省市做了大量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形成一个监测网络。在水文台站方面
要开展风暴潮和洪水的预测。在台站建设方面, 尽量配置现代化的先进仪器, 适应灾害性
天气条件下观测。[3]国家科技人员应加强对台风预警的研究,通过各种信息化途径,希望能够对台风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报。
台风灾害从孕灾、成灾到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防灾减灾系统的建设,需要从预警、预报开始,把知识的接力棒送得更远一些,使其成为一项全民动员的科学实验运动。需要我们(1)构建信息共享网络平台。(2)建立对灾区的可接近度的快速计算模型、软件和数据库。(3)深入挖掘气象卫星数据,发挥其监测周期短、频、快的优势。(4)综合利用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的数据群,提供灾区的资源、环境本底。(5)关注次生灾害,卫生安全隐患发生的可能性,防患于未然。[4]
参考文献:
[1]截图来源:宁波气象信息网 http:///web/index.asp
[2]魏光华. 浅析台风对宁波城市供水的影响及其对策[J]. 城镇供水. 2008(01)
【关键词】 温州;热带气旋;灾害与防灾
1、引言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具有有组织的对流和确定气旋性环流的非锋面性涡旋的统称。包括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的统称。热带气旋灾害主要由热带气旋所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灾害所造成的。
温州处在浙江省的东南沿海地区,东临东海,受季风天气影响强烈,是东南沿海受热带气旋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历年来多次遭受热带气旋的正面袭击或影响,对温州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是我国重要的抗灾减灾地区之一。
2、温州沿海地区受灾情况与分析
温州市地处东南沿海,属亚热季风气候区和东海区,外海缺少岛屿阻挡,西南群山起伏,东北平原流急水高,每年夏秋之间热带气旋影响多,而且影响大,往往热带气旋路径直扑而来,热带气旋夹带暴雨、大潮、洪水经常会给温州市带来严重损失。
张丽佳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危害性评价》中,引入Tzc(台风灾害灾次指数)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危险性格局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其分析得出,浙江南部沿海、福建、广东大部分地区受台风影响较多。同时,浙江的温州和台州受台风至灾因子影响较大[1]。
据此,我们可知温州地区深受热带气旋及其次生灾害的影响。
2.1、温州沿海地区受灾时空分布特征
据记载,从1949年起至2010年间,共有41次热带气旋在浙江省沿海登陆。而热带气旋在温州沿海登陆的就有17次,平均每年0.3次,其中仅2000年至2010年这10间登陆热带气旋就达7次之多。图1反映了62a温州沿海登陆热带气旋数的年际变化特征。这62a中,48a无热带气旋在温州沿海登陆,14a有1个以上热带气旋登陆,其中1972年、2004年和2007年登陆个数则达2个。
近10a温州沿海热带气旋登陆频次高,共10个,其中有4个在苍南登陆。2007年16号台风“罗莎”于10月7日在浙江省苍南县霞关镇与福建省福鼎市交界处登陆,是当年第二个在苍南登陆的热带气旋,也是近年来在温州登陆最晚的热带气旋。
温州南部的苍南和平阳是温州沿海热带气旋登陆的高频地区,北部以乐清较频繁。每年的6~10月,尤其7~9月更是热带气旋及其引发的灾害最肆虐的时期,也是抗台防灾的关键时期。
2、影响温州的热带气旋特征
2.1、影响类型
直接影响是热带气旋对温州影响的主要形式,影响也最大。这类情况较为复杂,这与热带气旋自身特点及周围环流均有关系。主要影响形式包括:(1)台风登陆温州市,一般把这种影响称为正面袭击。(2)台风沿海北上,或者转向东北方向移动,但经过浙江省沿海时也常出现较强的影响,包括沿海大风、强降水,也有风暴潮发生,与第(1)种情况相比,影响较轻,影响范围也较小。(3)台风在闽中北登陆,有时对温州产生重大影响[2]。
热带气旋对温州的间接影响有两层含义,一是热带气旋在浙江省登陆,除产生大风、暴雨、洪水、风暴潮等影响外,还有如诱发地质灾害、非登陆地大暴雨、台前强对流天气等。
2.2、源地和路径特征
热带气旋登陆地点的变化及危害的范围与热带气旋移动路径有密切的关系。登陆温州的热带气旋发生源地主要为台湾、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海域。由于在太平洋海域生成的热带气旋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环流引导热带气旋多以偏西路径移动。因此,登陆温州的热带气旋在登陆前有两种情况:1)一次登陆型:自西太平洋海域西北行进入东海后继续西北偏北行,主要登陆温州苍南至乐清的沿海地区。2)一次以上登陆型:自西太平洋海域形成向西北偏西行,岛之后,穿过台湾岛进入台湾海峡继续向西北偏北移动,主要在温州苍南和福建交界处登陆。
温州登陆热带气旋在登陆后表现出不同的情况:1)在当地登陆之后强度逐渐减弱至消失;2)登陆之后以北上为主,最后强度减弱进入海洋并消失;3)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进入内陆地区,强度减弱直到消失。
2.3、大风特征
热带气旋是一种气压极低的涡旋,具有强大的气压梯度和旋转力,根据不同的级别会产生大到极大的风速,破坏作用随风速增大而增大。
2.4、降雨特征
热带气旋登陆过程中伴随着强降雨天气。因此热带气旋强降雨是热带气旋一个重要至灾因子。许多极端暴雨记录都与热带气旋活动有关。2006年8号超强台风“桑美”登陆使苍南县平均降雨量达364mm,其中苍南昌禅达到606mm。
3、温州沿海登热带气旋成灾分析
热带气旋本身就是极严重的灾害性天气,热带气旋更是全球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严重的一种灾害。热带气旋灾害在近岸表现为风、浪与风暴潮结合引起的灾害;在内陆则主要表现为风和暴雨灾害以及由暴雨引起的洪水和诱发的滑坡、塌方及泥石流等灾害。
3.1、暴雨灾害
每当西太平洋热带气旋逼近,在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引导下,从洋面上带来充沛的水汽,加之台风剧烈的环流和地形沿坡抬升,加剧形成了温州市以南北雁荡山区的顺溪、桥墩、棣头、曹村和砩头及昌禅等处的特大台风暴雨中心[4]。
热带气旋具有充足的水汽和强烈的空气对流运动,本身就容易形成暴雨。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暴雨的分析和研究,最强的暴雨常常是由台风或与台风有关的天气系统造成的。据统计,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几乎都带来了暴雨,60%形成了特大暴雨。台风暴雨的强度主要受台风本身环流、环境条件和下垫面的影响。仅1980~1990年11a间,浙江省发生的较大的洪涝灾害中有19次是由热带气旋引起的。
3.2、狂风灾害
随着经济的发展,台风带来的灾害损失越发严重,而在台风造成的所有灾害之中,风灾的危害仅次于台风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诸如船只的翻沉、房屋倒塌等建筑物的毁坏及台风浪、台风潮等灾害均直接取决于台风的大风[5]。
登陆热带气旋风力多达12级或以上,阵风常常达到30m/s,12级及以上的大风在1m2的面积上产生200kg或更大的压力。如此强大的大风造成的破坏性是很大的,它能摧毁房屋,堤岸等建筑物,树木可以被拔去,作物会一扫而空。
在海洋上,热带气旋登陆过程中的强大风力能掀起滔天巨浪,掀翻船只,还往往给海上工程、海上运输、海上军事活动及海洋渔业带来灾害性影响。由于波浪水效应而加大风暴潮侵入陆地的面积,从而给海岸带的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这就形成了狂风引起机械性破坏和巨浪的灾害链。
3.3、风暴潮灾害
风暴潮是热带气旋造成重大灾害的又一重要驱动力。如果台风、暴潮与当地天文大潮三者相遇,海面水位将超过当地“警戒水位”,从而酿成巨大的风暴潮灾害。风暴潮能引起海堤决口,造成人员伤亡、田舍淹没;风暴潮引起的增水能引发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等[7]。
1994年8月21日,9417号台风在温州瑞安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超过12级(40m/s)。由于发生风、雨、潮“三碰头”,加之夜间登陆,且登陆地人口稠密,造成全省死亡1126人,直接经济损失177.6亿元。
3.4、人为因素加重灾害
除了由于热带气旋所带来的灾害及次生灾害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外,人为因素也是重要的因素。比如,民房质量差、抗风力不强;群众防台意识不强,存在麻痹思想; 避风点不规范,安全度不高等等。如0608号超强台风“桑美”登陆期间苍南县全县因灾死亡153人。原因为避难所抗风强度不够,导致群体性伤亡。
4、温州沿海登陆热带气旋灾害预防对策
本文将热带气旋灾害防治对策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完善灾前的预警、预报系统,开展防治措施;加强灾后的重建和修复工作;建立灾害评估系统。
4.1、完善灾前的预警、预报系统,开展防治措施
(1)完善预警预报系统
全面的灾害预警系统能让各部门及民众有充足的时间来防御应对台风灾害,能够大大提高我们预防台风灾害的综合能力;对台风移动方向,登陆地点、时间和暴雨程度,河道、水库水位的预报、预测都起到重要作用。
(2)防灾工程措施
加固房屋,优化结构使房屋能够经受最大的台风等级。开展房屋安全鉴定,为群众提供安全避风场所。就洪水而言,应该要加固堤坝,提高防洪泄洪能力。
(3)加快宣传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群众防灾意识
利用现有学校教育基地或建立新的教育基地,或者利用电视、网络媒体进行防台抗台知识宣传,加大台风的科普和防台抗台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全社会尤其是台风多发地、重灾区人民群众的防台抗台宣传教育,提高台风中的自救能力。有关部门要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加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宣传教育,进一步树立和提高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4.2、加强灾后的重建和修复工作
所有的自然灾害都会或多或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将损失减到最低,并且在造成损失后的第一时间就要开始灾后重建。因此在这个方面上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让每一位受灾群众或受灾地区得到帮助。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和防灾水平,建立完备的灾害风险转移机制,通过加大灾害的人身财产保险,大力推进灾害保险与再保险事业的发展,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同时应对超强台风应将“心理干预”和“心理修复”纳入区域救灾体系。
4.3、建立灾害评估系统
建立GIS台风灾害评估系统,进行灾害分级管理。采用遥感、GIS等先进技术建立综合、快速的台风灾害评估系统,采取业务行政部门与地方政府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在灾害发生后迅速评估,确定等级。制定分级管理细则,实行分级的抗灾、救灾的科学管理,使我们的救灾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法制化。
参考文献
[1] 张丽佳,刘敏,陆敏.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危险性评价[J]. 人民长江,2010,3(3).
[2] 梁必骥,梁经萍,温之平. 中国台风灾害及其影响的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1995, 4(1): 84-91.
[3] 薛根元,俞善贤. 云娜台风灾害特点与浙江省台风灾害初步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2006,8(4).
[4] 叶复声. 温州地形对台风降水的影响[J]. 浙江气象科技, 1993,14(1):17-19
[5] 陈顒,史培军.自然灾害[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