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旅游管理职业精神

时间:2023-09-24 10:56:42

导语:在旅游管理职业精神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旅游管理职业精神

第1篇

1.学生重新认识导游工作,形成健康的职业价值观

《旅游法》在诸多方面重新规范了旅游市场,虽不能肃清所有不合理、不健康的旅游行为,但对净化整个旅游业环境有利,可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坚强的法律后盾,有利于学生重新认识导游工作,在校期间形成正确健康的职业价值观,与行业发展相对接。

2.给导游工作带来冲击,学生对未来职业选择更加彷徨

《旅游法》第36条规定:“旅行社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不得获取回扣。”这项规定的出台,可规避一直以来旅游市场上的不正之风,但同时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导游收入大幅减少。导游人员工作压力大、职业收入没有保障等现实问题,会使学生对未来从事导游工作缺乏信心,在职业选择上更加迷茫,给高校旅游职业教育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旅游法》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影响

1.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优化课程设置

《旅游法》的出台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完善,要求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进行适度更新。高校应进一步优化设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加强相关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2.要求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

《旅游法》对旅游行业行为进行了规范约束,在旅游教学中应与时俱进,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现有的教材中《旅游法》有一定的更新,但是其他相关教材如《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等对《旅游法》相关内容未同步更新,这就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达不到《旅游法》规定的实际要求。

三、《旅游法》影响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1.加强专业教师培养

各高校或者地区应组成学习联盟, 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开展《旅游法》专题宣讲活动,让教师深刻理解旅游法规,对传统教学中一些与旅游法不相适应的内容、手段及时进行调整改革。应鼓励教师在授课之余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到相关旅游企业挂职锻炼,获取相关经验,搭建“双师型”专业教师梯队。

2. 整合现有课程体系,融入《旅游法》的相关条款

课程体系应针对《旅游法》的影响进行优化设计,如为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可增设“旅游综合职业能力”“旅游职业道德”等训练课程;在相关课程如“导游实务”“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教学内容中要融入《旅游法》的相关条款;实训课程中可增加《旅游法》专题实训,通过案例分析、情景再现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与职业岗位对接。

3.活跃旅游社团,学习《旅游法》知识时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

可有效利用专业社团,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活动平台,让更多学生一起共同策划、组织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团队精神。同时借助这一平台,组织学生进行旅游知识竞赛,将《旅游法》相关知识作为考点融入其中,整体策划过程由学生自己把握,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4.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

一方面,应该拓宽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的渠道;另一方面,要想深化校企合作,须采取多样化方式,如充分发挥由校企合作所带来的较强的资源优势,实现学生学习、实习、工作一体化,通过实践深刻体会《旅游法》精神。

总之,各高校应该认真学习、领悟《旅游法》的精神,将《旅游法》的最新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比基础教育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加强职业能力教育,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教育的理论研究,架起创新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还可以深化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帮助教师更好地上好旅游管理专业课。

1.当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1.1.1专业设置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地方特色,忽视对地方经济结构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盲目模仿其它院校,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二是不顾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盲目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

1.1.2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定位不当,一些中职院校没有形成适合自己要求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存在太多不定性,专业知识结构不符合市场需求。二是学科理论的内容结构、逻辑顺序与岗位实践的渐进过程不一致。

1.2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层次。

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形式单一,并没有实现深度的合作。目前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而双方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不多。同时,政府也缺乏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持以及对校企双方的规范、协调,没有使双方建立一个健全的合作机制。

1.3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教师也应提高学历和学术水平,而他们肩负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这是中职院校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质量的高低则关系到整个学院的生存和发展。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惯例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2.1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引导者。老师应提供相应的软件资源和支持,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2.2使学生具有从事旅游职业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既是旅游管理知识更新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高质量实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前提。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应依据教育规律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才能实现职业能力的目标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3.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进行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分析,这是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改革的一个必要的过程。让中职院校旅游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针对旅游行业的需求现状进行数据收集,使得教师在职教课程改革中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并且致力于教学改革。经常关注市场动态,进行职业分析,更新课程与培训内容;注意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修课。

3.2课程内容要体现旅游业的地域性

旅游活动是在一个地区发生的行为,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演变具有各自特色,因此,旅游课程教学内容应十分重视地域性。

3.3加强实践操作

实践教学体系的健全上,应当根据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实训课教学大纲,完善实训报告和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特别是实习基地建设,同时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把教学现场从教室向实训现场,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另外与旅游企业协作也是加强实践操作的重要举措。旅游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协作可弥补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为旅游企业提供了后备技术大军和管理顾问。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学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3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3大课程模块: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4大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研究能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三)5大教学手段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管理决策模拟和竞赛。开设《旅游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建立学生参加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两大赛制度,将旅游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旅游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导游服务公司、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

(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就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职业目标;职业能力;职业信心

我国高职院校总体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据麦可思公司调查显示,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2013届就业率为92.5%,专业对口率仅为58%,专业满意率为61%。当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也不例外。可见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为进一步做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教育需要全程化,需要构建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的符合专业要求的就业教育模式。

一、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数据来自麦可思公司2014年度为我院撰写的毕业生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与江苏省旅游类高职院校相关就业指标对比如下:1、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本校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8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2.5%;2、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不高,本校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19%,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3%;3、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半年后离职率高,本校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68%,远远高于本省水平46%;4、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校友满意度不高,本校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校友满意度为69%,远远低于本省高职院校水平的92%。

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瓶颈问题原因分析

(一)职业目标不明确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性行业,社会认可度低,因此一部分学生属于调剂生,自身对专业认可度不高,后期学习过程中也没有改观,抱着混毕业的态度。另一部分学生则由于没有对自身的能力有正确的估量,找工作时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二)职业生涯未规划

部分学生职业定位不正确,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求职时缺乏一定的自我正确认识,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怎样的岗位,当旅游企业来校招聘时双方达不成一致的意向从而丧失了一些较好的就业机会。

(三)职业能力不凸显

“沟通交际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方面的不足,为求职东奔西走却又常常遇挫,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找到了工作却由于能力不足而难于升职,严重制约了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

(四)职业信心未树立

该专业学生由于一开始就没有系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当学生进入实践实习阶段时,对从事的岗位就不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他们会认为酒店管理就是做伺候人的工作,殊不知这是从基层做起,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严重制约了学生后期对酒店类职业的信心。

三、构建完善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教育体系

(一)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的内容框架

一般来说,高职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以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职业能力、职业信心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如图1所示:

图1: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教育体系框架图

1、专业培养与就业教育相结合。高职大学生就业离不开职业技能,因此就业教育力求贯穿于专业培养的全过程。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力求根据企业实际设置专业、培养企业岗位所需的相关人才;将就业教学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在职业能力培养全过程中结合企业实际需要校企共同进行递进式的就业教育。通过图2模式进行系统的就业教育。

2、了解职业,确立自身的职业目标。可以在入学前进行校企联合招生宣传及面试,入学初通过引入大型酒店集团及旅行社人力资源部专员的讲座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了解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及要求,进而在校内专业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后期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能力强化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对职场的兴趣。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大一新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针对每名学生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因素,进行职业生涯测评,给予学生职业选择的建议。要求专任辅导员跟踪每名学生的职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其职业设计进行适当的调整。

3、借助企业项目进行跟岗实践,强化学生职业能力。随着 “企业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逐渐成形,需要建立起与企业合作的就业教育体制。具体的实施办法包括,邀请企业管理者前往校内为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通过这些管理者的亲身经历和与之相关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促使大学生反思自己不成熟的职业观念。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教育中可以以旅游景区的大型节庆活动,酒店的大型会议等项目为载体来锻炼学生今后就业岗位上需要的职业能力。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能更好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职业素质。

4、通过进一步的顶岗实习确立学生的职业信心。学生最后能否真正适应他所选择的岗位最终是看他能否真正融入到他的职场环境中,这也是体现了专业自信度,专业自信度的培养更需要校企协同培养。即校企共同构建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项目,在前期教学实践跟岗实践的基础上最后一学年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顶岗实习,在这个阶段学生能完全独立进行工作,这样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二)完善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教育体系后续工作方面的相关思考

1、就业教育与两课教育的结合。利用学院为学生专门开设了两课的优势,要求两课教师将就业教育渗透到德育教学中,通过两课教育让学生提高通用职业素养,树立与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诚信品质等职业素养。

2、打造时间跨度上的就业教育体系,让就业教育成为终生教育。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借助于“现代学徒制”及“按需定岗、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双方共同掌握就业市场需求动态,做好用人单位的需求动态与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意向调查的对接工作,以此来完善后期的就业教育工作。将就业教育延伸至学生毕业后,督促学生爱岗敬业,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利用就业教育的契机,对已入职的毕业群体及所在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研,以获取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的反馈信息,以促进学校开展专业与就业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面对有的毕业生就业后出现如对本职岗位的不适应、换岗和频繁跳槽等问题,需要校企双方及时为就业后的毕业生排忧解难,提供继续服务。

总之,校企双方需共建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评价体系。如何使大学生就业教育脱离应试教育的误区,以及改观以教师说教为主的不足,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建立起与专业教育理念相融的就业教育体系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奚立敏,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理念融合下的路径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5,(11).

[2]晓越.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3]杨少春.在改革实践中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

第5篇

关键词:旅游 人才培养模式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诸因素进行优化设计组合,寻求一个较理想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于1979年,以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的诞生为标志;大学本科旅游专业教育则起步于1980年,以杭州大学招收全国首届旅游专业本科学生为标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教育的发展走过了一条由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道路。截至2007年底,中国大陆共有1641所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旅游管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专业。其中,高等院校770所,100多所高等院校可以自主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等职业学校871所,现有在校学生约79万人。不同层次的旅游院校为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和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然而,旅游界有关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批评之声一直不绝于耳。旅游人才培养仍存在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动手能力差、结构不理想、急需人才缺乏、人才外流严重等突出问题。据有关统计,旅游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到旅游行业的还不到总人数的50%,而两年后能继续在旅游行业的本科生也只有40%左右,也就是约有80%的旅游专业大学毕业后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旅游专业毕业生“非本行业就业”、“学非所用”的就业倾向,对学生来说,是对大学学习几年积累的旅游专业优势的一种浪费;对高校来说,是旅游教育资源的一种损耗;对旅游企业来说,会提高其专业培训成本;对社会来说,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行旅游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在国外,随着旅游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相关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角度出发,探求并总结了国际著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比如在瑞士,1893年创立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旅馆业管理人才的学校。它独特的教学模式驰誉世界,成为国际公认的“洛桑模式”,强调:人才培养关注行业特点和要求构建专业理论与应用理论、教育理论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和产教结合的办学理念与教学宗旨。因此,借鉴国外模式,分析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寻其影响因素,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有效地扭转这一局面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策研究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从突出办学特色、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育、培养职业精神四个方面提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和建议。

(一)适应市场需求,突出办学特色

特色是旅游院校的生命。本来,每一个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都可以而且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突出办学特色,而许多学校正是分别依托于如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外国语、农学、林学等不同的专业背景来办学,由于惯性思维的作用,人们多不愿意积极创新,大家几乎都生搬硬套旅游管理专业统一的人才模式,丧失了自己特有的学科背景特色。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时应该根据学校特点、生源特点、地域特点,安排自身的特色课程,突出对学生特殊技能的培养。特别是针对社会紧缺岗位设置的特色课程,可以锻炼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在就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课程设置上应重视专业理论、应用理论与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落实,应根据学生能力培养规律和实际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来设置理论主干课和实践主干课。

(二)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绝大部分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扩招的最好选择,在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上基本按照大致一样的模式开展培养和教学活动,无论是列入国家重点的985院校、211院校,还是省级重点院校、一般院校,都没有从塑造特色品牌出发,都在按照大致一样的模式、一样的教学设计、一样的课程设置安排开展教学活动,各个高校很少按照市场的需求,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对自身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准,一味追求教学规模,存在牧羊式教育的倾向。

对于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不清、定位不切实际的问题,学生俨然成为无辜的“牺牲品”。对于学校来说,要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市场需求作深入而细致的调研,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一些学校已率先尝试的“定单式培养”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立足于自身的专业特长,准确地把握区域环境和评估优势师资力量,即集中和整合自己最优势的资源去打造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这也是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加强实践性教育,增加和优化实习课程

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是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演练为扎实的基本功,掌握基本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技能。二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选择能够代表酒店行业先进水平的经营实体建立产学研结合基地,学生在实习基地深刻感受实际工作的气氛,熟悉酒店的具体运作过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返回学校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目的性。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学校服务社会和向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学校创新培养高效人才模式的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优化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合理安排校内外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构建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如不定期地邀请旅行社、酒店、景区等行业人士走进校园,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四)注重培养职业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对所学专业的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本职业的重要性、趣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所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主人翁精神,对本职工作负起道德责任和义务。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热爱旅游行业。要引导旅游管理本科生扭转进入服务业是“大材小用”、“最下等的选择”的观点。另外,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更重操作技能,作为本专业的学生,不可能在开始工作就走上管理岗位,从基层做起,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很有必要。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社会各方对服务业的认识偏见也必将逐步减少,形成更加开放的就业观念。就业观念的转变也会为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期待。

参考文献:

[1]翁鸣鸣.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2]国家旅游局.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N].中国旅游报,2008-09-15(3).

[3]梅虎,詹泽慧.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倾向与本行业关联性分析及对策[J].旅游学刊,2009,24(6):76-81.

[4]申洪源.国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特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第6篇

关键词:职业胜任能力;旅游管理;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创新性较强的专业,培育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是其教学的基本要求。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要培育学生能力、素养、品质、思维等,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学生未来就业与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一、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胜任能力人才培育特征

相比较传统教育理念与方法,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有助于推进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合,提高人才培育的质量。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方法也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其具有自身特有的特征。1.突出行业特色。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开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强调培育的人才必须具备从事旅游行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彰显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及态度,尊重服务行业准则,更好地为游客服务。2.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基点。对旅游行业的从业者最基本的要求是具有岗位胜任能力。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更要具有业务操作能力、决策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资源收集整合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媒体管理能力、多语言沟通能力、持续创新能力等。因此,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仅包括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领域知识类课程,还包括实践类课程、思维意识类课程、素质扩展类课程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自身的发展价值,还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与创新。

二、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提升应用型院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1.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育强调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使学生能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从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来看,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致使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不强。2.旅游业态发展需要。在知识经济双发展模式下,人才是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旅游产业发展也是如此。尤其随着大众旅游的蓬勃发展,人才在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因此,立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为旅游企业的发展输送大量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3.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这要求高校教育教学要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变教学思维,调整教学安排,完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实现学生自身价值。

三、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提升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1.做好工学结合就业工作。工学结合是指岗位工作与学生学习相融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立足于岗位需求,根据岗位实际工作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仅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这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和价值观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增加工作经验,提高学生就业率。2.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教师身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领者,是教育教学开展的组织者、引领者。从当前高校师资力量来看,教师普遍实践能力的不足影响到人才培育的质量。因此,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开展的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应重视实践教学师资组成。师资团队应由专业教师、行业教师、跨专业教师和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教师。他们需要不断强化自身能力,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授课,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胜任能力。在教师专业化和职业化过程中,高校应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构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如在寒暑假期间,引领和鼓励教师以挂职、兼职、顶岗锻炼等多种形式到旅游企业一线部门进行实习实训,获得最新旅游行业知识,提高自身实践教学水平,从而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教师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从而提高人才培育质量。3.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是一种要求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的教育模式。第一,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合,以职业胜任能力导向,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实现两者的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两者衔接中,可以依托于互联网教育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知识体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第二,要立足于岗位工作要求,加大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力度,增加实践机会,提升学生职业胜任能力。

第7篇

关键词: 旅游管理 需求 实践性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中国旅游业的飞跃发展使旅游行业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职业,旅游从业人员也面临新的挑战,高校作为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责任更加重大。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企业人才观的转变,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根据社会需求、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来指导学生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技能。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要顺应社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旅游产品对于旅游者而言是一段经历,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当中获得了物质与精神的享受。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中国的旅游者也逐渐成熟,旅游者更加注重旅游中的精神收获,旅游方式从原有的观光旅游步入休闲度假旅游。马克思把闲暇分为两类:从事休息、娱乐等普通活动的时间,称为第一闲暇;劳动者利用一部分闲暇时间进行学习与专业技术的培训,不断增长知识与提高生产技能,通过社交等有关活动丰富社会经验与了解社会关系,通过文化活动,在精神上得到美的艺术享受,是精神、智力、交往等高级活动时间,称之为第二闲暇。[1]而21世纪的旅游活动是要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享受的。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层次更高,素养更高,知识水平更高的“三高”人才。为了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旅游者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一些与社会接轨的实践课程,如厦门大学将高尔夫球作为本校大学生的选修课,并且将其设为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大学生的必修课,培养精英式人才,满足精英群体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因特网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旅游网站纷纷落户。旅游这个行业在网络上大力发展起来,旅游网站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后已多如牛毛,旅游网站的发展也日趋成熟。这类网站提供及时的旅游线路报价、打折门票信息、切实的旅游建议及详细的旅游资讯。将旅游业内信息进行整合分类,人性化地开设了旅游线路预定、打折门票、签证服务、机票酒店预订、旅游保险、旅游书城、包车服务、旅行游记、旅游博客、等多方面的服务。日本网民中有70%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的旅游信息。[2]可以说21世纪是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的时代。多元化的旅游方式的出现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堂也要走多元化的道路。在教学计划中将实践教学设为必修课程在不同的学期开设,设定相应的学分,要求学生必修并获得课程学分。在实践教学设计时还要划分不同难度,不同等级,每一个等级要求学生具有不同的社会技能。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等级应按学年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分别于第二、三、四、五学期开设,学生选修后可分别获得2学分,共8个学分,实践课程的内容同样要有一定的等级目标。具体操作如下:

初级实践课程安排普通话校正课程、客房与餐厅实训等,其等级目标是考取普通话二级甲等、获得宾馆服务人员资格证书;中级实践课程安排导游实训、形体训练、旅游景点模拟等,其等级目标是考取计算机一级证、导游证;高级实践课程安排声乐训练、医药护理、旅游企业管理模拟等,其等级目标是考取计算机二级、护理证书;特级实践课程安排国标舞、主持人、涉外旅游服务课程等计算机三级、主持人资格证书、英语六级证书。

旅游管理的实践课程可采取联合教学的方式,综合利用校内与校外资源保证学生实践课程的开设,通过校内教学资源的联合与校企合作达到学生实践的目标。以上等级目标选项中学生在每个学期至少要求达到一个,才能得到本课程学分。通过以上课程的设计,将实践教学多元化,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促使高校培养出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旅游需求的旅游群体的要求,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引导旅游业的多元发展。

二、旅游管理专业要满足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

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起点较低,对于企业的基层人员,企业通过招聘、自培等方式基本能够保证,缺乏的是那些对企业运行具有深刻了解,并且能够担任重要职务的中、高级人才。因此,为了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时就能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胜任企业的工作任务,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堂要与旅游企业接轨,让学生走进企业,让企业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同时也能补充企业的人力资源。

(一)以企业为教学实践的主体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定向企业,参与企业的业务。设置的旅游企业主要包含以下类型:旅行社、旅游度假村、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管理公司等。企业根据自己需求制订所需人才的种类与标准,挑选学生进入企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中在同一家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在旅游企业中经过四年的跟踪定向实习,学生便完全了解实习单位的经营状况及发展趋势,并且具有了企业人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便能够更快,更稳地转变成为一个社会人,一个企业人,为学生毕业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服务企业为实践教学的目的

旅游企业可将市场开发项目交由实习生集体承担,实习生会将课本所学的理论与企业经验进一步结合,设计出适合本企业,本地市场的产品,然后由实习生自己推广自己设计出的产品,在市场中寻找销路,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企业可以把学生分为人数相同的几个小组,分别来宣传、销售一个相同的旅游产品,以一个季度为限进行业绩大比拼。学生就销售环节分析讨论,相互比较,相互补充,开发创新的思维方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即学即用,并且灵活使用。

(三)将企业元素引入课堂教育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操作性极强,在本专业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创造性地设立实践课堂的场所。一是将企业因素引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堂。建立各种企业的模拟实验室,如设计旅行社模拟实验室,美国的旅游服务商雇员一般在10人以下,[3]因此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代表一个旅行社,按照毛遂自荐与招聘的形式分别设定旅行社的总经理、部门经理、领队、全程陪同导游员、地方陪同导游员等,全体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行程的旅游接待服务,同时在各个旅行社之间建立竞争机制。二是把实践课堂的指导教师直接来自企业,将企业员工作为实践课堂的指导老师或助理教师,学生可以从指导老师那里获得直接的经验。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职业需求因材施教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堂中我们应该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老师及企业的指导老师只能起到辅导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未来的发展方向来选择实践课堂的内容。

(一)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

为了使实践教学取得成功,落在实处,教师提前就公布每学期的实践教学内容,学生自愿分组,自选角色。每一组学生按照要求为自己代表的企业制作完整的、富有个性化的、适合企业使用的企划书。在课堂学习和锻炼的基础上,每组同学都进行多次排练。从最基本的导游词讲解到旅游团气氛的活跃,直至充分体现导游技能的旅游事故的处理,学生都要巧妙安排,精心设计,反复演练,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课堂上尽量使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同时还设定相关课程的实践活动,如设计锻炼学生口才能力的绕口令比赛、讲演比赛等;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唱歌活动、野外拓展训练活动等;锻炼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的多媒体大赛、网页制作比拼,等等,满足不同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需求,学生可以选择性参与。

在课程设计时选择多样的形式,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实践课题与方式,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不同的技能,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力与创造力。在诸如导游讲解一类的实践中可采用微格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接受他人评价的同时也能做到自我评价,自我定义,最终形成一个科学的自我定位。

(二)指导学生加强知识积累

俗语讲: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旅游职业,如导游看似轻松,实际上它对人员的要求却更加严格和实用,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口才和灵活的临场应变能力。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实践教学中经常作自我总结分析,寻找到适合自己,并且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在正常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开书单,要求学生共同阅读并集体讨论,能够把书本知识转变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内外安排学生为主讲人的学术讨论会,让学生在参与当中主动获取知识。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确定自我的职业趋向,自主地、能动地去学习,积累相关知识,不至于四年的大学生涯在混沌中度过。

(三)设立开放多元的考核方式

传统考试方式,客观答案,成绩差的同学可以利用舞弊通过考试,并得高分,这就在无形之中为某些学生“浑水摸鱼、投机取巧”留下了方便之门。新的考核方式是多元的,考试的内容是开放的。在这种新的考核方式下,学生要想得到好成绩,必须在平时就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做到运用自如,获得好评。考试不仅仅设为学校的笔试、口试两种,应该引入企业机制,实践教学评分,将学校的笔试占30%,口试占30%,企业评分成绩占40%,如此更客观,更能体现实践教学的宗旨——为社会而实践,为企业而实践,为学生自身而实践。

综上所述,高校的实践教学游管理专业应该培养那些拥有多种兴趣爱好,具有本行业职业技巧,享有丰富经验的有用之才。而实践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学校里博览群书,在企业中吸收营养,在课堂中储蓄能力。因此高校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及时调整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在教学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使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结合,培养出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吴育林.论马克思的劳动休闲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7.

第8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近五年来,湖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就业的调研结果显示,湖南省共约50所高校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85%以上,但毕业三年内,对口就业流失率也在85%以上,这就是说,旅游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10%。主要通病是缺乏职业意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学生到旅游景区去实习,时间长达半年,但多数学生只能在景区售票,对这个行业缺乏全面的实践把握,这种情况也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热情。据初步估计,目前中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每年缺口至少200万,今后每年还将以20万的速度递增[1],因此,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它区别于高职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旅游硕士的研究型定位,也就是说在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层次上,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通过我们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着点是培养旅游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其中:(1)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方向:培养酒店中、基层管理者;(2)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旅行社经理、优秀导游员;(3)旅游管理专业景区规划与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景区中、基层管理者和规划专业人才[2]。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达到一个目标:即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扩大并加强旅游院校与各地旅游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训结束后,全面评估考核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表现,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标。学校结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自我评估调整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来解决。同时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旅游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此外,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旅游院校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旅游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需双赢”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方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旅游产业背景下,业态表现是多元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如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休闲娱乐公司等,有其不同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规律,它们在经营和管理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用“旅游管理”这一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和塑造的旅游专业学生,难以达到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专业管理人才能力的需要。为此,我们细分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规划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与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建立工学结合教学实习基地,以培养适应旅游业不同类型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衡阳市有八个挂牌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大部分实习能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同时在珠海、桂林、长沙和张家界各建立了一个实习基地。转贴于

2.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聘请企业著名高管或旅游局领导为专业老师,讲授专业课。近年来我们已经聘请了谢儒生(耒阳市主管理旅游的市委正县级干部)、黎才发(常宁市主管理旅游的副市长)、尹同君(衡阳市物价局局长)、彭幼平(衡阳市旅游局局长)、危小明(衡阳市旅游局副局长)、邓衡午(雁城宾馆总经理)和李清河(蔡伦竹海风景区管理委会主任)作我们的专业课教师。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如2009年我们就聘请了谭曦(园林工程师,衡阳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雁峰区桂竹山庄总经理)、邓衡午(高级经济师,雁城宾馆总经理)、陈冬平(副研究员,鸟类专家,江口鸟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等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副导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为此,我们进行了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的改革。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重企业日常业务和管理实践操作,而忽视了旅游产品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现状,我院首先在2006级毕业生中启动了毕业设计这一教改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的创新式实践教学活动。它主要是利用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外聘导师与优秀学生组成策划团队,结合旅游专业特点,与某一旅游企业合作,通过市场调查,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针对旅游企业及市场现状,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产品营销方案,为旅游企业开展旅游产品营销活动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尤其对企业而言,迫切需要那些能够直接参与或较快适应企业经营活动的高素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要想满足社会对这种应用型旅游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所以毕业设计作为一种重要方式被引入旅游专业的毕业实习过程,其作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毕业设计恰恰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所提出的一项将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旅游学生更好地具备了旅游企业发展所需求的素质。

3.在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上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羸的目标。为了与签约企业建立紧密良好的实质性合作关系,开展深度合作项目,我们坚持“边合作、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发挥教师积极性,要求教师与企业挂钩,实行“一教师一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深入挖掘校企合作潜力,寻求校企合作结合点,设计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合作模式,并且定期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水平的评比工作,对合作层次较高、合作内容较深、合作成绩突出的基地,奖励基地建设教师。通过教师与基地挂钩、基地建设与教师奖励挂钩等制度,激发了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4.教学(或学习)+科研+实践的模式。对学生而言,实行“学习+科研+实践”模式,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产学研结合的目的。为此,应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鼓励学生加强研究性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提高技能。具体做法: 一是学研结合建设旅游素质拓展中心。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成立公关旅游协会、组织社团,开展各种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对教师而言,实行“教学+科研+实践”模式。具体做法: 一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充实教学内容。三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科研质量,为教学服务。

5.建立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为此,湖南工学院旅游专业专门成立了旅游专业素质拓展中心。该中心制定了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管理措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院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将知识、能力、技能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适应了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6.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双师型”队伍。2006—2010年共引进博士教师4名;派出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者9名。在继续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性特色,增强适应性,提高质量效益。

7.围绕实践课程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近年来,我院教师主编了六部旅游管理学教材,其中《旅游政策法规划》教材已入选十一五高校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原理》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我院陈国生教授承担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和教育部首批旅游专业硕士生教材《旅游社会学》的主编任务。

8.紧扣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以“合作共建”思路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为此,湖南工学院以“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建设了衡阳地球村旅游规划与设计公司、好运来旅行社、神州之行旅行社等控股型基地;桂竹景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点)、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区和耒阳大皮江生态旅游山庄等合作共建基地;神龙大酒店、雁城宾馆、珠海昌安酒店集团等实践教学基地。如桂竹景区是湖南工学院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建的基地,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桂竹景区,景区将负责硬件设施开发、建设等方面,院校将参与规划、管理、营销、服务培训等软件建设。这种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在湖南尚属首例。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工学结合;两堂交替;层次递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85-02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学科不同、学制不同,最后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各不相同。教高[2006]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四川省北部地区广元市,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学院于2008年开办了旅游管理专业,在几年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两堂交替、层次递进”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

基于此,本文总结了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创建省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中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的主要做法,进一步思考和整理相关问题,以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确定总体目标

以创新“两堂交替、层次递进”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基于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主体多元化的集教学、培训、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打造突出职业资质要求的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社会服务及辐射带动能力,加强专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行业的实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

1.构建“两堂交替、层次递进”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两堂交替、层次递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校、企、政共同参与,立足广元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当地政府对旅游发展的高度重视,依托学院与地方旅游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合作,针对目前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单一,灵活度尚需提高的情况确定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新的定位,是在广元市参与争创国家旅游标准化城市的背景下,与广元当地旅游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培养人才过程考核、建立旅游管理人才保障体系,它是结合了旅游业的淡旺季规律,打破传统教学时段,根据工学结合的进程,有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实现在校学习与店堂(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充分体现了学生能力提升的梯度,是基于职业岗位能力提炼出的“基础能力—专向能力—综合能力”三位一体、工学结合层次递进式培养模式,见下图所示。

其具体措施为:(1)依托学院与广元市旅游局的校政合作及广元市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建立“两堂交替、层次递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运行机制及质量保障机制。与当地4A景区的剑门关、昭化古城、皇泽寺和当地四星级酒店国际大酒店、天成酒店共同制定“两堂交替、层次递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企业共同分析岗位对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以及相应的职业资格的要求,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通过企业全程参与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全程参与课程和教材建设,保证企业岗位标准、技能要求及时融入教学内容,确定培养内容。共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与措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服务、合作发展。(2)通过建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让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强化企业岗位实操训练和顶岗实习环节,确定人才培养方法和手段。(3)通过共建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2.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1)建立经济与管理系专业建设委员会。利用广元市旅游资源地域优势,经济与管理系将在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成立由广元市旅游局、四川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广元分公司、成都凯宾斯基饭店、九寨沟喜来登大酒店等多家企事业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一方面对专业建设进行指导,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具体的课程教学标准制定;另一方面指导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成立“旅游业务服务中心”(详细功用见下表)。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实施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教学、社会服务与培训等工作,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为四川省旅游企业,特别是广元市旅游企业的发展及上档升级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型旅游管理人才。(2)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针对“两堂交替、层次递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建立健全教学、实践各环节的质量及评价标准;建立和完善各门核心课程的过程考核标准。根据本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特点,制定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与建设标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标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考核标准》等教学工作标准;针对实习实训等实践性环节,聘请企业、行业人员参与制定《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实践教学工作规范》、《关于深化产学合作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修订和完善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学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等。(3)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是一个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系统、教学质量调控机制等方面的闭环系统。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建立校政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及监控体系。通过《毕业生跟踪信息调查反馈表》、《就业单位对旅游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表》、《旅游企业调研访谈记录表》等调研和反馈资料完成质量监控。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在教学、实习实训、成绩评定及考核等环节进行过程监控。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3.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1)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旅游企业调查访谈、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职业道德与企业需求的差异,制定出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方案。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为主阵地,着力开展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的宣讲教育与培养;通过职业素质养成课程、各类职业道德知识竞赛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聘请旅游企业优秀员工和本专业优秀毕业生到校进行专场报告,树立榜样。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操作标准结合在一起,开展教育工作,使职业道德教育不再是空洞理论,而是具有真实的抓手。尝试各种适合学生的方法,培养出具有职业操守的现代大学生。(2)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行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旅游专业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方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将结论式教学改为过程式教学,改变填鸭式教学、惩罚式教学等传统教学方法。改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维。通过如景区讲解大赛、旅游纪念品设计比赛、数字景区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和潜能;通过讨论会、辩论会等开括学生创新思路。通过培养,使学生普遍具有创新精神,在工作中敢于探索、善于探索。

内涵建设仅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部分,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及辐射带动能力提升等方面必须紧密跟进,同时在实践的检验中也要不断调整,及时跟踪市场的变化,为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出高等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