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6:43
导语: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51-01
急诊的护理工作包含院前、转运及院内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患者安全隐患,因为工作环节多、工作量大,治疗时间集中、突发事件多以及患者就诊时间没规律、患者求医心切等特点的科室。急诊护理的安全是护理管理的重点,疏忽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1 急诊科特点
1.1 急诊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和急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工作特点是急、忙、杂,患者人数多、随机性大,每天24h,随时都有可能接收不同患者。特别是遇到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时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批需要同时就诊的伤病员救治时。需要急诊护士应急反应要快,应变能力要强[1]。
1.2 急诊患者病情变化性快、患者流动性大急诊患者因病情紧急,病情复杂危重、大多需要抢救,要求急诊护士时刻保持紧张的应激状态,因此护理风险比较大。
2 急诊护理安全存在的问题
2.1 患者因素:①患者和家属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容易产生投诉行为。②期望值过高:急诊患者病情危急,家属对急诊医疗的期望值特别高,易出现情绪激动、对病情了解不够,而发生过激行为。③医疗费用问题④救治“三无”患者多:在患者没有家属甚至神志不清的情况下,在无人照看的情况下可能发生走失、坠床、摔伤等不良事件[2]。
2.2 护理人员的因素
2.2.1 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护理人员应急能力差和安全防范意识不够,服务意识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无意中侵犯患者的合法权益和隐私权,医疗急救知识不扎实,对危重患者的病情评估能力差,观察病情不及时,抢救仪器使用不熟练等。服务态度冷漠、不能及时地与家属良好的沟通,造成患者的误解,从而引起争端发生纠纷。
2.2.2 院前急救中的常见安全隐患:呼救电话接听内容不详细,具体地址不清晰,出诊速度慢延误患者的抢救时机;急救车内抢救物品准备不齐全、抢救物品不够;出诊护士技术操作不过硬,如果多次静脉穿刺不成功,直接影响院前抢救质量;转运患者过程中接诊医生交代病情不详,患者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未向家属交,途中一旦出现危机如窒息、呼吸心跳骤停等,易引发纠纷。
2.2.3 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工作不严谨:急救物品准备不充分。急诊抢救室与其他科室交接患者工作时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由于病历书写不完善或交接不清楚,交接者双方缺乏沟通也会增加医患矛盾。
2.2.4 医护之间以及护患之间沟通不到位在向危重患者交待病情时,给患者做的解释不一致,交代病情轻重,注意事项等不同一, 这样就会造成医患之间的矛盾;使患者及家属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引起不必要的护理风险。
3 防范措施
3.1 增强急诊护理人员法律、风险意识:培养护士的审慎作风和慎独能力。让护士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养成工作中遵章守则,一丝不苟,慎独的精神,保障护理安全我们护理工作人员就要学法、知法和懂法,组织全体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法律法规学习及护理文件书写培训班要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知识,尤其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并真实、客观、准确、及时和规范的记录及患者或家属签名。做到都能知法、懂法、用法,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患者的同时也保护自己。使护士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变为自觉维
护和遵守法律和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凡是对患者施行的侵入性操作或高费用的检查项目,在实施前必定向患者或家属讲清楚并在手术同意书或特殊检查同意书上签名后,方可施行。
3.2 加强急诊护士的院前急救意识:在有关人员认真接昕呼救电话时,应确保地点准确,并尽可能详细问清患者病情、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电话、栋号及附近有无明显标志性建筑物,并针对患者的病情备齐抢救物品,到达后应及时向患者家属详细交代病情以及途中转运过程可能出现的危险,如遇重大突发事件应及时与医院联系,以求支援。
3.3 认真贯彻和执行各种护理规章制度:建立护理应急预案处理程序,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的规则,并加强监督检查,是避免护理纠纷的重要措施。
3.4 转运患者的安全防护:①急诊患者经初步抢救、复苏后,因诊断、治疗的需要常需进行院内转运,确保在院内转运中的安全是医院安全管理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虽然院内转运患者时间短暂,但转运途中的风险始终存在。②为达到安全转运的目的。做好转运患者的准备:认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明确护送医务人员的分工,制定临时风险预案。保证运转时一路畅通。
3.5 加强急救药品、设备的管理:对于急诊工作特点要熟练掌握,对药品、物品仪器放置位置要明确,做到定位、定量、定专人管理。为了使急诊患者的抢救顺利进行,建立和完善医疗器械的检查、维修、保养制度,护士需每班对器械的备用状态进行检查,挂上仪器状态标识牌,抢救药品、物品及各个设施要处于100%完好率。
3.6 要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发挥团队合作作用在急诊科这个纠纷多的地方,加强团队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医护团结协作,密切听从指挥,才能在有效的时问内及时挽救人的生命。
总之,在实施急救患者护理安全防护措施中,做好安全防范尤为重要,首先加强护士风险意识和急救业务知识学习,急诊护理工作,突出“急”,训练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和管理,规范工作程序及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及时查找安全隐患,
防患于未然;在对危重患者需要转运时,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是安全转运的保证。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风险管理 急诊护理 安全管理 应用分析
医院的风险管理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管理程序所谓的风险管理,是指病人、家属、访客、及相关护理人员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识别和评价,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处理。为处置紧急护理操作,危重病人,在出诊和配合救援等等环节经常出现各种护理风险。对于急诊的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处理起来如果不仔细或者是不够慎重的话,情况比较轻的话就会影响到护理的质量,如果情况比较严重的话,就会加深医患关系的矛盾。
在近年来,我院对于急诊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规范、科学的管理非常的重视。下文的重点,就是将我院在急诊护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介绍以及阐述,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医院的护理人员提供参考以及经验。
一、 对于急诊室临床工作中的加强风险管理的认识
1、风险管理的内涵意义
风险管理作为医院的工作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指的就是经济损失的风险给以发现与评价,并寻求其对策的一门管理科学,以减少经济的损失以及法律诉讼为目的。
2 、在急诊室临床工作中的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医院护理工作中实施风险管理的策略,主要有一下几点:a、有效地对护理风险的发生进行预防以及控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安全护理的目标 b、有效地提升医院的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c、为树立医院良好的社会声誉奠定基础。所以,如果想医院临床护理纠纷有效地避免、将护理纠纷发生的频率降到最低,提供住院病人更舒适、更质量、更全面的护理服务, 那么实施临床护理风险管理是必然有效。
3 、在急诊室临床护理中对于各种风险的认识
在实际的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种类的风险,主要有:a、由于人为或者系统因素所引起的风险。人为的因素是护理风险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风险,它主要是决定于护理人员的工作细心程度还有护理人员的主观意识,具有比较强的主观性,如人为操作的不规范和主观意识的干扰等等。系统因素则是由于医院的各种医疗设备和器械而产生的风险。对风险产生的人为因素和制度因素,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护理风险存在的过程,以确保安全的医疗保健。
b、患者的就医行为,病人的就医行为主要是表现在病人能配合医生的工作或者不配合医生的工作。所以,病人的就医行为也是一种临床护理中产生风险的因素。
临床护理的工作是一项管理活动,由护患共同参与,所以这个管理活动的规则需要两者进行共同的遵守以及维护。
二、加强急诊护理的过程之中风险管理的对策
基于以上关于急诊护理过程之中的风险管理的简明扼要的阐述可知,在加强急诊护理过程之中的风险管理,对于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还有维护护患关系的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就是着重阐述加强急诊护理的过程之中风险管理的几点对策。
1 、要积极加强提高急诊的护理工作人员业务的水平
对于急诊护理工作来说,护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是一个关键,这直接决定了急诊风险管理的好与坏,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急诊室医患关系是否和谐。所以,要加强急诊护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提高急诊室护的理工作人员的专业业务水平。
2 、要加强制定切合急诊实际的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规范,对于医院来说,工作制度则是指导或是引导医务工作者正确、规范地去操作。因此,在实际的工作流程中, 应加强制定紧急护理的工作制度,工作制度也应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通过仔细、认真地对以前本科室护理工作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按照一定的工作方法或者是工作经验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较为准确地找出其中的安全隐患。
3 、完善管理的制度
对于护理风险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监测,针对问题要及时查找出原因并制定相应整改的措施。如果这是人员的问题,在调查中就做记录。处罚的程度就要看情节的严重大小,同时,对于监管的力度要加深加强。如果是制度问题则要具体分析,集思广益,并找出症结的所在,要采取对策,需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体现不断持续改进的工作作风。
三、 结论
近几年来,我院对急诊护理过程之中的风险问题加强重视,积极地分析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制定出上述几方面的风险管理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医院急诊护理工作进行的很顺利,更重要的是良好的促进和谐的关系,护士和病人之间共同建立了良好的医院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加宁,宋雁宾。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J]。中华护理杂志,2005,1(1):47~48。
[2]贾涛,李继平。激励理论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6,6(2):29~31。
关键词:急诊分诊 安全管理模式 护理质量 满意度 探究分析
急诊分诊是医院急诊环节中的前沿阵地,因此较之于门诊部,往往需要面对更多的突发事件,比如各类创伤、意外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而且接待的患者流量更大,护理人员受到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则更重[1]。而为了降低急诊分诊护理的风险率,实施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就可以很好的降低护理风险,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优化急诊护理的服务水平。本组探究通过比较实施分诊安全管理前后我院急诊护理的综合效果,以对安全管理模式做出有效评价[2]。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分诊护理人员24名进行临床探究,均为女性,年龄23-44岁,调查其学历水平,中专8名,大专6名,本科及以上10名,其中护士12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5名,副主任护师1名。开展探究的时间段为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在此期间,排除收治患者人数、临床资料等因素的影响,所取得的前后两段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调查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探究方法:在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期间,所有急诊护理人员均进行常规护理管理,记录急诊护理工作的综合资料;而在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期间,结合安全管理理念,开展有针对性的急诊分诊安全管理,首先改善急诊分诊护理环境,要明确划分门诊与急诊的分诊区,以此减少门诊患者前往急诊分诊区进行咨询,这样能够减少急诊护理人员很大的工作量,同时将急诊分诊流程图置于醒目位置,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这样可以减少患者咨询的盲目性[3];其次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比如接诊创伤性出血的患者,需要佩戴一次性手套,再比如在患者流量大的时候需要带好口罩,防止发生呼吸道传染;再者定期进行风险教育和专题讲座,提高急诊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辨别处理能力,并且结合实际护理风险案例进行言传身教[4];还要制定急诊分诊标准,将所有管理措施变得有据可依,而且定期考核护理人员对管理标准的掌握情况,以严格的监督和评判制度来规范分诊护理;最后提高分诊护理人员沟通技能,注意与病患沟通的谦逊礼貌,可以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作出有效回答。评价与比较方法:对前后两段时间急诊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各自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采用SPSS10.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2 结果
3 讨论
急诊分诊是公认的高风险科室,由于接待的患者流量较大、而且患者伤病程度与种类参差不齐,使得分诊护理人员需要面对更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有时仅仅因为沟通存在一定问题就导致了医疗纠纷的产生,进而影响分诊护理的效率[5]。本组探究通过比较实施分诊安全管理前后护理效果,根据探究结果,认为分诊安全管理模式能够切实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对本次探究进行如下总结。
一般来说,对急诊分诊护理产生风险影响的因素很多,除了来自患者方面的,还要护理人员自身的,所以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就从这两个方面出发,采取对症的管理方法,从根本上提高了护理质量。我院采取的分诊安全管理,首先优化了急诊分诊的流程,避免了与门诊护理相互混淆的现象,使一些希望前往急诊分诊进行咨询的患者可以更有效的获得帮助,而且还加大了对护理人员的保护,通过佩戴手套和口罩,减少护理人员感染的风险;之后完善了我院分诊管理的制度和加大了对分诊护理人员的教育监督力度,通过改革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急诊分诊风险教育,从本质上提高护理人员对分诊护理风险的认知与防范能力,同时注重护理人员能力的培养,使其在日常分诊护理服务中,能够以更优质的护理质量来帮助患者,进而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综上,采取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急诊护理质量,还可以增加患者满意度,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秀萍,梁金清,李月明,等.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急诊护理质量的影响[J].内科.2012,07(5):555-556.
[2]朱春莉,许芳,李琴.加强急诊分诊管理提高患者对分诊的满意度[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Z2):403.
[3]顾巧云,李晓燕,范晓,等.优化急诊就诊流程与分诊标准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34):3163-3165.
关键词:急诊 护理安全隐患 分析 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64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85-01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危急病人抢救的阵地,急诊护理安全工作质量是医疗护理质量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的医疗护理质量直接反映出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近年随着法治社会的健全,医疗制度以及人事制度的改革,患者及家属自我保护意识逐步提高,而临床急诊护士却日趋年轻化,法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十分淡薄 [1],给急诊护理安全带来了诸多隐患。因此,有效的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我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管理经验介绍如下:
1 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 护理管理因素。①护理人员结构不稳定:由于人事制度改革,近几年新进入的护士均为合同聘用制护士。这批护士频繁跳槽,流动性大,导致护理人员培训始终处于低层次。②护理人员结构年轻化:由于护理人员的流失,新进入人员较多,低年制年轻护士占科室一半以上,她们工作经验、业务能力均不足。
1.2 护理人员因素。①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随着各种法律制度的健全,患者及家属的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逐渐增强,而护理人员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给护理安全及自身安全带来了隐患。②急诊专科知识缺乏,专科操作不熟练:部分年轻护士专科知识缺乏,专科操作不熟练,缺乏工作经验。③急诊护理工作特殊性:急诊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抢救工作量大,造成护理人员与家属沟通不到位、护理文件记录不全面、不及时、操作不规范、制度执行不到位等。④急诊创伤死亡现象的刺激:急诊科收治各种病情复杂、危重多变的患者,常出现死亡或濒临死亡,会对护士造成心理压力,更易发生差错事故。⑤医疗设备问题:急救物品、药品准备不足,急救用物不处于应急状态。
1.3 患者因素。①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增强。②期望值过高:急诊患者病情危急,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值过高。
1.4 社会因素。近2年频繁的袭医事件造成对医务人员的不利局面,护理人员自身安全受到威胁。
2 护理安全隐患对策
2.1 重视护理队伍建设,稳定护理队伍。护理管理者重视护理队伍建设:如争取合同聘用制护士与正式在编护士同工同酬,对于晋升职称、评选、竞聘护士长等给予与正式在编护士同等条件,我院先后有多名优秀合同聘用制护士走上护士长岗位;护士长关心爱护护士,为她们创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护理工作团队。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有效稳定了护理队伍。
2.2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护士业务素质。针对我科低年制年轻护士较多、工作经验不足、专科知识缺乏、专科操作不熟练情况,采用护士能级管理办法,制定详细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并建立护士培训手册,详细记录培训内容及考核结果,并与评优、绩效考核等挂钩。利用我院学习日活动(即每周四下午进行2小时以上的学习)进行专科知识培训、规章制度学习、应急预案演练、专科操作训练及疑难危重病例、护理不良事件讨论等多种形式学习。识别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形成护理服务活动的工作规程、管理细则,使大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 [2]
2.3 加强护士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组织护士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及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并对我院及他院已发生的有代表性的护理安全纠纷进行讨论分析,由此使得护士能够认清形势,增强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
2.4 实行弹性排班,保证繁忙时段急诊工作质量。针对急诊护理工作特殊性,增加急诊科护理人员编制。根据科室人员结构,合理安排各班次人员,做到新、老护士搭配,实行弹性排班、24小时备班制。有效解决了繁忙时段护理人员不足情况,保证了急救工作质量,增进了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缓解了护理人员身体及心理压力。
2.5 加强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完善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制度及交接班制度,严格执行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制度及交接班制度,加大考核力度,确保急救物品、药品数量及效能处于应急状态。
2.6 加强安保。保证医护人员安全。医院在靠近急诊科处设置保安值班室,并安装监控系统。一旦患者及家属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及时协助医护人员予以解决,保证了医护人员安全。
3 小结
安全管理是当前医院服务质量管理的主旋律,是代表医院质量的最高水平和目标,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 [3]。我科通过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稳定了急诊护理队伍,提高了急诊专科护士素质,增强了护士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改善了护患关系,护理不良事件显著减少,患者对急诊科满意度明显提高。保证了急诊护理安全工作质量,使我院急诊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张优琴,章亚娟,钱萍萍,等.举证责任倒置后护士证据意识状况调查及分析[1].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1-203
【中图分类号】R8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1
护理安全标识包括患者身份识别标识、药物标识、导管标识、防压疮与防跌倒标识、医院感染标识5类,只有合理应用,方能发挥其固有价值[1]。由于急诊科患者具有病情危急、周转率快、留观时间长等特点,其对护理安全性的要求更高,更应规范、按需使用安全标识。相关研究指出,品管圈活动能够确保护理安全标识使用的有效性与规范性,利于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2]。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急诊科按需使用护理安全标识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常规护理安全管理的急诊患者25例为对照组,并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管理的急诊患者25例为观察组,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14名,女11名;年龄19-70岁,平均(45.12±1.63)岁;安全标识类型:身份识别19次,药物标识11次,导管标识7次,防意外标识4次,医院感染2次,共计43次。观察组:男15名,女10名;年龄19-69岁,平均(45.08±1.59)岁;安全标识类型:身份识别20次,药物标识11次,导管标识6次,防意外标识5次,医院感染2次,共计44次。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安全管理,如腕带标识、床位标识、专人负责等。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活动管理,主要内容如下:(1)成立品管小组:组员包括护士、护师、组长,确定品管活动主题为“促进急诊科护理安全标识按需使用”,每周召开1次小组会议,分析影响护理安全标识不按需使用因素,设定管理目标。(2)制定品管圈管理对策:①增强其按需使用护理安全标识意识,依据急诊科工作特点,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加强医护联系,提高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增强其应激能力;②制定安全标识手册,帮助护士规范使用,按五常法管理护理安全标识,完善抢救区护理安全标识管理流程;③组长负责跟踪反馈,将护理安全标识工作与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挂钩,注意奖惩分明,持续推进质量改进。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安全标识按需使用率、满意度。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表,Cronbach's α系数=0.86,包括安全标识管理、护理缺陷、安全感,总分100分,≥85分为很满意,61-84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护理安全标识按需使用率 观察组护理安全标识按需使用率100.00%(44/44)高于对照组86.05%(3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0,P=0.032)。
2.2 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安全管理是医疗结构减少护理安全事故发生、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的重要手段。护理安全标识作为医院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通过设置特殊图案、颜色、文字与腕带标记等予以警示[3]。这是医疗机构预防患者在接受诊疗过程中出现生理、心理、病理、环境、社会等多层面风险事件或不确定因素的特殊科学标记,对于减少护理缺陷十分必要。由于常规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在护理安全标识按需使用方面还存在不足,未能完全满足急诊科患者实际需求,临床上对于新型护理安全管理模式的选择愈加重视。
一、质控原则
实行分管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护士长的二级质量监控,加强专项质控和安全管理,促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二、工作目标
1、护理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合格分70分)≥100%
2、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合格分90分)≥95%
3、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合格率≥95%
4、优质护理质量考核合格率(合格分90分)≥95%
6、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7、消毒隔离合格率100%
8、健康教育覆盖率100%
9、健康教育有效率≥90%
10、医疗废物处理合格率100%
11、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一消毒执行率100%
12、注射室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合格率(合格分90分)100%
13、手卫生依从性≧90%
14、核心制度执行率100%
15、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0%
16、护理差错发生率<0.5%
17、导医导诊出勤率100%
三、护理质量护理安全管理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护理质量评审标准》及《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平安医院建设》等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质量标准,提高门诊服务水平。
1、加强导医导诊、分诊护士服务能力的培训,体现我院良好精神风貌。上岗着装整洁、规范,佩戴胸卡,医务人员语言通俗易懂,态度和蔼热情,尊重患者,体现良好医德医风。合理配置门诊大厅人员,有效引导和分流患者。
2、保持环境整洁,营造温馨就诊环境。做好就诊区域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候诊区、诊室、卫生间等环境管理,保持安静、整洁、安全、舒适。达到公共场所无吸烟要求。
3、设置醒目标识。路标、楼层、科室、安全标识指引醒目易于辩认。
4、提供便民设施。完善自助预约、挂号、查询等服务,为患者提供饮水、应急电话、轮椅、纸、笔等便民设施;完善无障碍设施。
5、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落实优质护理要求。门诊全覆盖:导医、分诊、注射室等部门,责任护士全面履行护理职责,根据所负责门诊患者的疾病特点和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对患者实施身心整体护理。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加强医务人员人文教育和培训,提高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
6、分诊护士做好分诊工作。执行“一室一医一患”诊查制度,在门诊诊室、治疗室、检查室设置私密性保护设施。保护患者隐私。
7、加强社工和志愿者服务。配合医院完善社工和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建设。积极开展社工和志愿者服务,优先为老幼残孕患者提供引路导诊、维持秩序、心理疏导、健康指导、康复陪伴等服务。充分发挥社工在医患沟通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8、妥善化解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规范门诊投诉管理。提供有效途径方便患者投诉。由门诊主任、护士长负责患者投诉处理和反馈,对于患者反应强烈的问题及时处理并反馈,对于患者集中反应的问题有督促整改、持续改进。
9、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培训,认真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加强皮肤科治疗室、门诊外科检查室、门诊注射室几个重点部门院感管理。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及技术操作规范,预防院感及差错事故的发生。
10、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教常见病多发病及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慢性病和各类传染病防控知识。
11、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为危险、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和放射源等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加大应急处置能力和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安全教育,以提高门诊病人的人身安全防范意识。告知报警及投诉电话。门诊的应急处置主要是突发火灾、地震、停水、停电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首先做好应急的培训,做到一旦发生应急事件能正确处理,把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按全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好全年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不断完善门诊部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及各项应急预案。
12、加强各级护理人员的三基培训及急救能力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及危急重症的抢救配合能力。
13、认真落实两级质控职能职责。科室质控小组每周质量自查,护士长每月检查一次,护理部每月进行全面护理质量检查。每次检查有记录、反馈和改进措施,并对重点问题跟踪检查,保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4、严格按医疗文书书写要求,完善各种文书及表格登记。
15、加强质控人员和护士长能力培养,会应用:五常法、QCC、PDCA等质量管理工具,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关键词:急诊急救;护患关系;问题;安全护理
急诊科室是医院进行医疗救治工作的前线,也是医院面向社会开展良好服务的主要窗口。在急诊科室内,患者的主要特点是病情比较重、容易发生感染、发病比较急,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就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较大的生命危险。由于护士工作任务比较重、护士临床经验不足,无法及时给与患者良好的护理,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差,而这也是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1]。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综合分析了我院这3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影响护患关系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正确合理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4月急诊急救室接收的3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156例,女性患者有164例;患者的年龄在17岁到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21±1.56)岁。急诊科室有护士20名,男性一名,年龄在23岁到42岁之间,平均年龄(30.26±1.25)岁,其中属于大专学历的有15名,属于本科学历的有5名,工作时间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20年,平均为(10.23±0.89)年。
1.2 方法
1.2.1 护患关系调查 采用调查问卷法进行调查,主要是向患者、患者家属以及护士发放调查问卷。其中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问卷内容一致,主要有:1)疼痛缓解程度;2)对本次服务的满意度;3)对责任护士的满意程度;4)护士工作不到位的地方。护士的问卷调查内容:1)对自身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2)在护理工作中不到位的情况有哪些;3)影响护理效果的因素有哪些;4)如何提高自身护理水平;5)在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交流的过程中存在难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1.2.2 安全护理对策 要依据患者疾病类型以及病情等实施科学合理的护理对策。
1)压疮护理,由于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所以大部分患者存在一定的意识障碍,无法及时活动身体,导致患者的容易出现压疮。针对这种情况,要定时为患者擦拭身体,并进行翻身,这个过程中动作一定要轻柔。
2)感染,对于急诊科患者来说,大部分都要接受侵入性治疗,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患者感染的几率,所以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患者的感染率。护理人员要及时对侵入性器具进行消毒,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内的积液以及分泌物,使用符合规定的无菌吸痰管进行吸痰处理;要定时清理病房,保持病房内温度以及湿度的适宜性,温度要维持在25度左右,湿度维持在48%左右。
1.3 统计学分析 本文选取的患者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经过详细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影响急诊科室护患关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1)护士专业水平较低, 临床护理经验不足,无法及时回答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疑问,导致护理水平的下降。2)护患沟通不畅,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向患者讲解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所用药品的作用和副作用,但是所用语言过于专业化,同时在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相沟通的过程中不注意基本礼仪,语气过于急躁,没有耐心详细解答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疑问。3)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比较低,对患者临时出现的症状无法及时采用合理的措施应对,尤其是对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来说,评估能力非常差,自身所具有的风险意识以及医学法律意识不够。对患者实行科学合理的安全护理之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很好的提升,康复率以及满意度大大提高。
3 讨论
在急诊科室中,临床护理工作是全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良好的临床护理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由于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患者和患者的家属的心情都比较焦急,对临床护理的要求也就更高,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有效满足患者的各种需要。对于急诊科护理人员来说,不仅要掌握全面的临床护理尝试,还要具备一定的临床治疗常识,只要这样才能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时给予患者的良好的治疗。
对于急诊科护理人员来说,不仅要做好院内护理还要尽量做好院前护理,相比于院内护理来说,院前护理的情况更加危急,同时院前救治水平比较差,优越缺乏病史等详细资料,护理工作的难度相当大,所以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护理技术,还能对患者的病情准确做出评价,并给予患者的正确的护理。院内护理虽然不像院前护理那么危急,但是为了尽快提高患者的身体恢复状况,也要严格按照护理原则给予患者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护理过程中使用恰当的语言,所涉及到的医学文件一定要书写规范,尽量减少涂改的情况发生。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比如大量咯血的患者的来说,要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并清理干净患者周围的部分污物,在进行身体检查以及运送的过程中一定要安排医护人员伴随,同时携带相关药品[2]。在急救的过程中,如果要输血或用药,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核对制度进行,并多次核对药名无误之后再进行送药治理,抢救完毕之后,护理人员要敦促医生补开遗嘱。
护理人员要定期接受培训,尤其是要做好专业化以及规范化的培训工作,科学掌握急诊科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护士要带领工作经验不足的护士进行实战演练,并向其降解护理过程中的主要注意事项。对于比较特殊的病例要做到专人护理,综合探讨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医院要定期开展专业水平测试,对于考核不过关的护理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有效提高这部分人员的警醒意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急诊安全管理
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的安全需求日益增长,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急救中心具有快速、突发,不可预测性等特点,是医疗风险、护理风险高发的部门,而急诊医疗行为是一项复杂性、高风险,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1]。因此,针对急诊科护理不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使急诊护理工作更安全、快捷、有效。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就教于业内同仁。
1临床资料
本组176例中男97例、女79例,年龄3~78岁,颅脑损伤患者22例,脑血管意外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例,胸腹部外伤11例,刀砍伤患者8例,急性中毒11例,心力衰竭患者12例,慢性支气管炎、呼吸衰竭患者26例,其中院内转运需要机械通气支持者20例,需2个通路以上静脉输液者16例,10例在转运过程中病情加重,2例在转运过程中突发呼吸心搏骤停,6例在手术台上呼吸心搏骤停,2例在入院后1h内死亡。
2急诊护理管理过程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1从患者的角度
2.1.1维权意识增强 随着《医疗事故处罚条例》的颁布实施,患者和家属法制观念及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急诊患者病情变化快,病况危重而复杂,工作预见性难,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态度难免急躁。解释、安抚工作不细致,处理上不及时,记录上不完善,常规护理不到位等等,这些都是引起医患纠纷的导火索。
2.1.2心理期望值过高 急诊患者病情危急,家属对急诊医疗的期望值的心理企望特别高,同时对病情不够了解[2],一旦发生病情加剧、恶化,家属无法理解,易迁怒于医护人员,引发医疗纠纷。
2.2从医患双方的角度
2.2.1医患沟通不充分 来急诊科就诊的多为急重患者,他们往往表现出心情烦燥,且痛苦不适,其家属也表现为情绪紧张和激动,总以为,一到了医院就要收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他们此时需要的是关爱、体贴和极具耐心和责任心的解释、开导和安慰。
2.2.2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不好 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护士由于长时间的紧张工作,对类似急诊患者"见惯不惊"缺乏同情心,甚至对患者态度冷漠,不能耐心地听取和回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对病情交代不够清楚或对患者及家属反映的病情不予重视等,一旦诊疗效果不佳,极易发生纠纷。
2.3从护理人员自身的角度
2.3.1部分护士的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患者用法律来衡量医疗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而急诊医护人员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尽快解除患者的病痛和抢救患者的生命,从而只注重抢救措施是否及时到位、护理技术操作是否规范到位,往往忽略了相关的临床护理观察记录[3], "重做轻记"现象比较普遍,如记录时间与实际时间不符、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对病情变化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记录不及时等,即使在护理工作中没有失误,但由于护理记录的缺陷在医疗纠纷中由于不能提供完整、详实的护理记录而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医疗管理责任。
2.3.2不按规章操作 急诊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最高的一类就是不落实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如抢救前物品准备不充分、不齐全或是抢救后不及时补充,使得抢救工作忙乱无序而影响抢救工作的进行。个别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表现在执行医嘱、进行各项治疗前不认真进行"三查七对" [4],交接班不认真,巡视不到位,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安全防护不周到,护理记录不认真或漏记、错记,抢救器械不及时消毒等。
2.3.3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 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多采取先紧急救治,后建立病历文件,在急救过程中,护士不能完全做到将各时段的病情及落实的护理措施记录下来,往往事后补记,造成护理文件书写不及时,不全面,缺乏真实性,有时使关键的内容漏记等。
3安全护理管理对策与措施
3.1加强法律意识及风险意识 高度重视,加强安全管理的教育,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罚条例》、《护士条例》。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使每位护士学法、知法、守法,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积极主动应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利,制定防范措施。
3.2规章制度的实施与管理 科学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防范医疗事故及纠纷的良好基础,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防范差错事故的保证,完善护理部领导下的层级管理机制,严格把关,建立信息反馈制,强化护理安全的超前管理意识,对护理工作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对检查中出现的护理缺陷及时组织讨论,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减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突出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3.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急救技能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每一位急诊护士都具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与病情观察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急救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同时,还必须掌握各种急救的监护技术。
3.4急诊抢救室的各种药品、物品、设备管理 急诊科是一个应急部门,认真做好抢救仪器设备的交接与管理工作,急救物品、器械、药品要时刻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要求每班都要检查所有的抢救仪器,抢救药品,确保仪器完好率达100%,所需物品准备充足,抢救仪器设备的管理,要做到责任到人。
3.5强化风险意识、完善转运流程 提高应变能力、定期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培训,规范转运工作流程;重视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抢救的临床护理路径的学习,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和水平。
4体会
对急诊患者的安全护理管理是一门艺术,护理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在护理工作中,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医患沟通,充分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护理安全隐患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才能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周秀华,张静.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3.
[2]孙玉英,沟通障碍导致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8,22(7c):1950-1951
1结果
1.1急诊科规模及工作量被调查医院80%为二级甲等和三级乙等;4家医院设立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急诊输液室、EICU、急诊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占8.51%;17家医院无急诊外科病房,占36.17%;16家医院无急诊病房,占34.04%;7家医院只设立了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占14.89%。年急诊人数20000~40000人的医院有33家,占70.21%;年急诊人数在60000人以上的医院有14家,占29.78%。
1.2急诊患者输液治疗人数15名护士认为急诊患者输液治疗人数占急诊总诊治人数的100%,占31.91%;21名认为91%~100%,占44.68%。
1.3培训体系护理部成立静脉输液治疗小组的医院有37家,占78.72%;组织学习《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的医院有20家,占42.55%,其中护理部组织学习的医院有15家,占75%,其他为科室组织或自学,从未学习的有9名,占19.14%;每年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培训1~2次的医院有14家,占29.78%,每年1次的有16家,占34.04%,从未参加培训的有2名,占4.25%。
1.4输液用品的选择使用精密输液器的医院有19家、占40.42%,使用普通输液器的医院有13家、占27.65%,两者兼有的15家、占31.91%;选择使用普通型留置针的医院有7家、占14.89%,使用安全型留置针的医院12家、占25.53%,留置针和钢针均用者27家、占57.44%;只有1家医院仍使用钢针穿刺。护士在使用安全型留置针时首先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的有46名,占97.87%。
1.5输液通路的建立调查显示,急诊科进行PICC的有8家医院,占17.02%,其中有1家医院是急诊科护士置管,其他均是请专科护士置管;在急诊科做深静脉置管的有12家医院,占25.53%,均由医生置管。选择血管通路装置时最先考虑的因素是治疗方案的有25名,占53.19%;选择最多的血管通路产品是外周静脉-短导管的有41名,占87.23%;开展骨内输液的只有1家医院。
1.6设置静脉配置中心有5家医院设置了门急诊静脉配置中心,占10.63%;治疗室配备加药生物安全柜的有4家医院,占8.51%;急诊科会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有11家医院,占23.40%。
1.7职业防护静脉穿刺时主动戴手套的护士有2名,占4.25%;输液治疗时使用利器盒的有45名,占95.74%;主动使用安全型输液装置的护士有38名、占80.85%,有4名选择不主动使用、占8.51%,认为是护士长要求使用的1名、占2.12%,医院要求使用的4名、占8.51%。配备完善的洗手设备,如感应式水龙头、洗手液、擦手纸、快速手消的医院有38家,占80.85%;有规范的针刺伤上报程序的医院有42家,占89.36%;护士受到针刺伤(乙肝)后能及时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医院有40家,占85.10%,并且医院为受伤护士定期查体。
1.8其他输液治疗时先征得患者同意的有45名,占95.74%;当遇到输液不良事件(输液反应、外渗、静脉炎等)会主动上报的有38名,占80.85%;科室内备有不含乳胶成分的手套或输液有关产品的医院有34家,占72.34%;当护士使用止血带时会考虑患者是否止血带过敏的有15名,占31.91%。
2讨论
2.1改善就诊环境急诊科病种多、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输液治疗人数多、陪护家属多等因素使得急诊环境拥挤、嘈杂、混乱,有文献报道,急诊环境污染明显高于住院病房环境污染[1]。治疗环境直接影响患者情绪、疾病转归及护士工作状态。急诊科布局合理、各功能区相对独立、配套设施齐全,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输液治疗的安全性。随着经济发展、医疗体制的改革及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推进,急诊科应设立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急诊重症监护室、急诊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根据病情分级分区管理,改变以往所有急诊患者在一起管理治疗的局面,消除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隐患。
2.2加强输液安全管理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委员会自1999年12月成立以来,先后编写了《输液治疗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及内部学习资料《静脉输液指南》,并组织翻译了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编写出版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指导临床实践的标准。作为急诊科护理管理者,应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实践标准,每年至少1次,深刻领会这些权威性指导书籍和具有法律效应的纲领性教材的内涵,保证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做好急诊输液安全管理,包括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建设、思想建设、能力建设。①组织和制度建设:成立各级静脉治疗管理小组,整章建制,规范流程,设立安全目标,建立健全输液治疗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标准,开展学术研讨会,制定技术指南。②业务建设:普及知识,更新知识,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做到人人参与。③思想建设: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其具有爱心和同情心,保持旺盛的精力,时刻把微笑带给患者。④能力建设:改善输液环境,输液设备及物品齐全。抓管理、抓培训、抓落实,按照PDCA的管理模式做好急诊输液安全管理。有研究显示,在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采用PDCA循环法后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改进,输液相关安全事件发生率下降[3]。
2.3合理选择血管通路装置《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要求护士应根据治疗方案、治疗时间、留置时间、血管完整性、患者意愿以及护理装置现有资源,选择适宜患者血管通路需要的导管类型。急诊护士最先考虑的是治疗方案,其次是血管完整性,以最快的速度建立静脉通路,以便及时用药。以选择外周静脉-短导管为主,PICC和中心静脉置管在急诊科较少。急诊患者入院缺乏HBV、HIV等血源性疾病的血液检查,急诊护士尽可能选择安全型静脉穿刺针,防止针刺伤,减少血源性疾病的感染。
2.4成立急诊静脉配置中心静脉配置中心配液发放过程中由药师、护士多次核对把关,特别是药师在审方过程中,利用其专业优势,可以指导临床医生、护士规范使用药物,保证了药品配置的质量和输液安全[4]。本次被调查的医院大多没有设立急诊静脉配置中心,均是家属取药、护士核对、自行配药后注射。采用生物安全柜集中配置静脉输注液体,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护了护士的自身安全[5]。另外,治疗室配置加药生物安全柜的医院很少,甚至有的医院急诊经常接触化疗药物,对患者和护士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