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

时间:2023-09-24 10:56:45

导语:在道德教育实践作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

第1篇

关键词:工作室导师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学生管理

一、研究背景

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律意识较差,管理较难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个人行为往往带有自由性和随意性,向往所谓绝对自由,对自身自律性要求不高,缺乏遵守公共生活准则的习惯,纪律松弛,学生管理较难。

2.高职学生事务管理与专业教学脱节,管理不深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常规学生管理往往与专业教学脱节,管理者往往表层管理,难以全面深入了解学生,不得以简单采取“严格管理”的方式,容易使学生认为理想教育离他们的生活较远,甚至形成厌烦心理。

3.“工作室导师制”对学生状况熟悉,管理有针对性

单纯依靠辅导员管理学生,往往由于学生数量多而流于形式管理,而“工作室导师制”实行三年一贯制教学管理,熟悉每一位学生状况,导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进行学生管理,效果较好。

二、改革实践

1.改变传统的单纯“严管”的方式,结合专业教学改革学生管理

散漫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瘤疾,传统管理理念认为“重病需下猛药”,以严治散,从严治学。但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是复杂而特殊的群体,一味采取简单或者单一的“严格管理”的教育方式往往效果不好。改变传统的“严管”,利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与依赖,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环节,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特殊作用,是我们教育者应该探讨的问题。

2.改变传统的“教”与“育”脱节现象,将学生管理融入专业教学

针对高职艺术设计学生的特点,疏导和治理相结合是有效的管理方式。由于在专业教育中贯穿的品德思想教育是隐性的,教育者可以从专业学习角度感染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学生观念和品质。专业教学中的一次真诚的鼓励、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都可能导致学生的态度改变。

3.改变传统的“一刀切”管理方式,实现有针对性管理

以往单纯由辅导员等管理人员管理学生,往往容易流于表层,容易形成“一刀切”的千人一面管理方式,但如果由专业教师形成“导师制”进行有针对性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学生思想教育,往往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导师制”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成长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思想教育与引导,让学生能够信服。

4.改变传统“管与被管”的相互角色,引入企业岗位管理机制

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往往将管理人员与学生干部推到了风口浪尖。如果将企业管理机制引入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实行“工作室制”,管理人员和学生干部是模拟企业的各个部门负责人角色,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管理关系成为企业内部的岗位管理机制,并且管理机制是动态和可变的,可以有效地软化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学生管理关系。

三、模式成效

1.“工作室制”实现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

由于每个“工作室”的管理者是三年一贯制的教学团队,管理者责任明确,责权利明晰、教学团队不但有计划地规划教学,同时必然进行学生事务管理,有效地实行“导师制”,有效地将专业学习、学生思想教育、学生管理结合起来。

2.解决“教与育”脱节

由于“工作室制”实行的是三年一贯制的教学与学生管理,包括学生的就业考核、常规学习、纪律教育、职业品质教育、就业观教学均是就业的必然支撑,学生常规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已经成为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教学管理,这有效地解决了“教与育”脱节的两张皮问题,成功实践了“二元一体”。

3.“导师制”可以实行有针对性的成长方案

“二元一体”的导师团队长期和学生融为一体,导师十分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成长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思想教育与引导,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成长自信心,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品质明显提高。

4.“导师制”解放辅导员职责向“服务化”转移

“二元一体”的“导师制”大大分担了辅导员的部分思想工作的职责,辅导员工作重心实现转移,他们不再是学生以前认为的“唱白脸的”,他们成为学生的服务者,成为学生的朋友,使学生体会到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接受,从而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5.“企业岗位化”改变了学生干部被动的角色位置

由于“工作室制”模拟企业角色进行教学和管理,学生干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干部,而是模拟企业的不同部门负责人角色,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管理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岗位管理关系,实现将学生事务的管理寓于模拟企业的“工作室制”的企业运作模式中,有效地软化了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成功完成了“二元一体”的管理机制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关键在于管理者的认识和工作方式。如果单纯从严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明显。“工作室制”的“导师制”管理模式就是倡导管理与严格规范相结合的一种合理的管理方式,软化工作形态,因人而异地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特别是一些比较特殊的个体,如单亲家庭、贫困家庭、以往病史等,导师容易建立比较详细的档案,对这些同学可以倾注更多的关爱,即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了管理效率。本模式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需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邓伍英.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教育模式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 职业能力 应用文写作 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53

Abstract Cultivating students' vocational ability is the co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guide the teaching of practical writ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 Not optimistic about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form, inadequate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of practical writing; teaching methods, a single, poor effect; teaching materials lack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is main problems faced by the teaching of practical writ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nly the re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practical writing, changing teachers' teaching ideas,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an mor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actical writing writing teaching effect and quality of teaching, cultivate students' Vocational Chinese competenc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ability; practical writing; quality

1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意义

1.1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我国的职业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特定技能技能的培养,并制定出相应的人才考评标准,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综合化,要求所招的人才具备较强综合职业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型应用文种类陆续出现,电子邮件、网络短讯、户外广告宣传等已经越来越常见,成为了工作的基本要求,这些新型应用文种类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应用文写作的内涵。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能够将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内涵扩大化,扩大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接触面,培养学生电脑操作能力和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拥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应用文写作课程效果良好,就必然能够提高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出有在人才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学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1.2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应用文体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应用和发展能够很直观地表现出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应用文写作能够帮助人们总结实践经验,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应用文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校时期掌握写作等基本功,提升电脑操作能力。应用文写作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应用写作能力应当成为高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说应用文写作是现代人的必修课,单纯就求职应聘来说,应用文写作能力直接关系到自身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人们日常工作更是无法离开应用文写作。就学校教育而言,应用文写作教学可以说是单纯写作教学的扩展,因为它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拥有更加全面的视角,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更从容地适应新的职业和岗位。应用文写作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能写作会表达的能力,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促进社会发展需求。

2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对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一种应付思想。应用文写作既能培养学生通用技能又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由于应用文写作面对的是社会大众时刻发生的即时需要,因此其写作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需要精雕细琢,这导致学校对应用文教学并不重视。教学部门、师生对其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课程建设缺乏强有力的支持,这样以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势必受阻。①部分教师、乃至教应用文写作的教师自身都认为应用文写作有固定的技巧和方法,只需浅尝辄止,不需要专门安排应用文的训练。就学生自身而言,由于应用文写作比起记叙、说明文而言问题稍显简单,给人无趣之感,因此并不太受学生喜爱。这些因素导致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其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认可。

第3篇

一、学生家庭道德作业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立足学校实际,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新时期,我们提出了“好人教育”的理念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家庭道德作业”即是“好人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

1.选准切入点。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思想,成为我们创设学生家庭道德作业的依据。

2.问卷调查。

我们结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精心设计了一套关于学生道德养成的调查问卷,先后下发给3000多名学生和家长。统计后我们发现:家长对“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会感恩、理解父母的艰辛”等话题很感兴趣,非常支持学校的举措;学生对此也非常赞同,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够正确认识做家务劳动的意义,也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3.设计家庭道德作业。

我们创新设计的“家庭道德作业”,内容包括:《西安惠安中学好人评比观测点》、《西安惠安中学学生家务劳动登记表(月份)》、《双休日、节假日学生学习及表现记录》、《亲子沟通记录表》、《西安惠安中学学生社会实践记录表》、《重大节日列表》、《家庭道德作业填写指南》等。“家庭道德作业”的完成时段基本分为周内、双休日、节假日。考虑到学生年龄跨度、学段跨度等实际情况,学校充分发挥年级组的管理职能。各年级可以依据学生实际,个性化地开展工作。

4.建立家庭道德作业分类及名称库。

①作业分类。我们综合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将家庭道德作业分为:自理能力、传统美德、健康情趣和文明礼仪等四大类。②名称建库。为了不断丰富家庭道德作业的内容,让学生的道德养成有一个好的载体,我们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将各阶段中小学生必做和选做的家庭道德作业进行分类归纳,建库储存。③重大节日提醒。在特定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学校会提前安排一个教育主题,统一布置相关道德教育内容或活动开展的作业。④社会实践活动。除家庭道德作业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家庭道德作业库》中选择到家庭以外的社区、街道、门店等社会场所开展公益活动,这种“家庭”以外的道德作业,让道德教育融入到真切的社会生活中,更能体现教育的实效性。

5.积分兑现,评优入档。

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活动,学校还建立了“家校联评”的激励机制,学生平时家庭道德作业完成的过程和结果呈现,家长都会参与其中,除学生自评外,家长要给出简单评价。

二、取得的成效及思考

1.“家庭道德作业”激活了孩子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2.家庭道德作业受到家长的肯定和好评。学生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干家务积极主动了,“做家务”正逐渐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孩子能经常与父母交流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孩子的变化也让家长对自己的一些言行进行改进,在道德上与孩子共同进步。

3.“家庭道德作业”在学校的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家庭道德作业”的自我教育,对班级的服务意识更强了,做班务的热情更高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项社团活动。校园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地面洁净了,就餐秩序更文明了。

4.学生家庭道德实践的探索与做法引起媒体及专家的关注和称赞。

第4篇

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将身为人师,其对他们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及其他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此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本文通过分析师资建设的热点话题,探讨如何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论题。

【关键词】

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建设

保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百年大计在于教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性因素是培养师德,师德培养的基础在于师范院校的学校教育。但是,在我国目前师范院校的学校教育中,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方法比较僵化,教育效果还差强人意。因而,探索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和方法是一个重要论题。

一、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现状

1.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应具有怎样的职业道德?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我国有着明确的规范性文件中所作出的具体规定,如对于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于2011年12月30日,由国家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一《规范》教高等学校教师的师德界定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6个方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国家教育部2008年修订,亦包含6个方面的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论从对师德的概述和分类阐述的内容看,虽然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师德内涵有所区别,但本质性的内涵是共通的,那么可以师德的共通性内涵来探讨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以特殊性内涵来探讨具体到某一层级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内涵。从师德的共通性来讲,教书育人是核心内容,教书育人需要“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与学生一瓢水”。教师的学识修养和师德修养共同构成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既需要在学识上成为能够以广博的修为来满足教给学生和教会学生的需要;亦需要在德行上能够以良好的修为。若教师在学识修养和德行修养上处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状态,又怎么能培养教育出品德高尚学识厚成的学生呢?“正人必须正己”,“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俗语都可用来说明教师加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代表个人的德行状况,黑必将与他们的学生的德行养成质量联系在一起。

2.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

其一,弱化于“无形”。“形”指什么,指形成教育模式或规范。从高等师范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对比看,职业道德教育属于潜在的“无形”教育,专业课教育属于明显的“有形”教育。所谓“无形”是与“有形”相对比而言的。专业课教育的“有形”可见学校有明显的教育渠道和教育方法,有课程、实习、设备等作保证,而职业道德教育则缺乏这样的保证,处于说起来重要,体验到实际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上匮乏,处于缺乏“抓手”的运行状态。其二,僵化于“作业流程”。高市学校普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处于“例行公事”的层面,没有做到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缺乏内容、方法、载体方面的创新,没能结合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没有结合高师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摸索出适合高师院校的方法或方式,形式主义、课程主义思想严重,教育内容你改体现不出时代性,教育方法单一僵化,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僵化于完成一种作业流程。

二、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改善

其一,科学性与研究性兼容。高等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贯彻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的理念。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探索符合高师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客观规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设计上体现科学性与研究性并重,保证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符合学生修养师德的实际需要。且注意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拿出新方法。其二,激励性与自律性结合。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要在加强师德建设课程建设基础上,积极开展“三热爱、三提倡、三增强”等主题式职业道德建设活动。“三热爱、三提倡、三增强”的主题即热爱教育,提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热爱学校,提倡爱校如家,增强为教育事业建功立业的事业心。学校有计划、定时间组织学生看师表风范、礼仪教育系列录像。通过观看,让学生进行自我对照,寻找自己的不足之。不断强化学生的现代教育理念,讲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时时处处能够自觉地以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其三,正面性与反面性示范相结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正反面电箱的示范作用。正面典型无疑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好的学生,可以是学生身边的同学,也可以是从同学身份已经转变到教师工作岗位上的学长们,树立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好的陷进典型为标杆,让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有身边的榜样作用可效仿。反面典型也能发挥示范作用,但这种师范的性质式来自反方向的,是反面的例子。在教师岗位上,也总有一些师德表现的反面例子,可以将这些反面的人和事拿来予以剖析,让学生在活生生的案例面前受到师德反面教员的警示和警醒。

第5篇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文章提出高职院校应在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并加大投入;加强职业道德课程建设,明确教育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改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拓展职业道德教育渠道,多管齐下;全面构建职业道德素养评价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职人才。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道德素质 培养途径

2014年6月,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总理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职业教育要加强职业精神的培养。会议印发了有关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职业教育要坚持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坚持在产教融合中协同育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直注重职业技能训练,但对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却投入不够,以致学生普遍存在自私、偏执倾向,缺乏健康的人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有的学生甚至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而职业道德正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因而形成了校企之间关于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矛盾。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状况与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状况。

为了能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我们组织了在校大学生座谈,还进行了毕业生访谈、企业反馈、网上调查等工作,结果发现,敬业精神是高职院校学生最欠缺的职业操守。从反馈的情况看,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欠缺。例如,在择业观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往往对薪金、地域、岗位性质等极为关注,收入丰厚、发达城市、白领工作等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时首先考虑的。在爱岗敬业方面,有些学生缺乏拼搏精神,有明显功利主义倾向,只求索取不愿奉献,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常常表现得怕吃苦、怕吃亏、个性强;有些学生缺乏实干精神,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干,得陇望蜀,往往把目前所在工作单位看成“跳板”,待遇不好就另谋高就,法制意识非常缺乏。在诚实守信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观念比较淡薄,不少学生有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求职资料造假、随意毁约等方面的诚信问题。这些既妨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又损害了学校的信誉,给校企合作带来极大影响,为此后学校安排学生实习或就业造成了重重障碍。

2.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道德教育日益得到重视。但是,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比,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例如,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模糊,教育体系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职业道德教育课时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渠道单一,教育环节断裂,与企业和社会的要求脱节;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师德示范不够,校园氛围不浓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也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为学生日后就业和创造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二、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途径

1.在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并加大投入。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新时期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切实改变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的现象,在理念上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适当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配备,改善基本的物质技术手段。

2.加强职业道德课程建设,明确教育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改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道德课程建设,构建科学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明确各阶段、各学科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课时数,改进职业道德教学方法;探索和改进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增强实效性。

3.拓展职业道德教育渠道,多管齐下。

第一,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途径作用。思政课是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途径,必须承担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思政课在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教师配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方式、教学考核等方面不断优化和改进,切实使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进入学生头脑并扎下根,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奠定思想基础。第二,必须充分利用就业课抓好新生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就业观、择业观教育。高职新生入学之初,就业课教师就应抓住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初步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观念。同时就业课教师还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观、择业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为日后顺利就业打好基础。第三,必须在专业课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专业课教学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载体,专业课教师要认识到自身不仅肩负教书重任,而且还担当育人使命,因而应当在专业课教学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有针对性地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让学生不仅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掌握所学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日后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职业道德素养奠定一定的基础。第四,必须在实训课教学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注重实践教学,为此还专门开设了实训课,通过岗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方法同样也可应用于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实训课教学中,经过反复实践和强化,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第五,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观念,践行职业道德行为。高职院校必须牢固树立实践观念,争取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强化训练,不断巩固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确保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高职院校应多组织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勤工助学、顶岗实习等活动,让学生在生产劳动第一线得到职业道德的行为锻炼和素质养成。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调研活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中形成对职业的认知,树立职业道德观念,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打下基础。第六,利用新生入学时的军训磨练学生意志,为日后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军训培养新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便于日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第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中职业道德的熏陶作用及教职员工自身职业道德的示范作用。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校园,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调动校团委、就业处、学工处、宣传部、各院系等部门通力合作,加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礼堂、操场等处设置宣传栏、壁画、标语,积极营造职业道德教育氛围。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以先进文化引导学生,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同时,还要注重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使全体教职员工都以身作则,做出好的示范来教育学生。做到教师为人师表,管理人员忠于职守,服务人员热情周到,形成全体员工敬业奉献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环境熏陶中得到教育。

4.全面构建职业道德素养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当全面构建职业道德素养评价体系。首先,实行职业道德素养学分制,并与学生毕业资格挂钩;其次,实施实习生质量跟踪制度和走访制度,按照产业、企业的职业道德标准规范实习生的职业行为,注重用人单位对实习生职业道德表现的评价;再次,要注意收集毕业生爱岗敬业先进事迹,发挥典型示范教育作用;最后,学校应当把职业道德素养作为发展学生党团员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考查内容之一,对其他学生产生导向作用。总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取得实效。只有建立学校、企业、社会、家庭及学生自身等全方位的职业道德教育共建体系,持续不断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职人才,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曲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要性及其方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8).

第6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

职业院校学生是我国产业大军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踏入社会,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新的时期、新的阶段,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挑战。

一、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知行脱节

当前,绝大多数职业院校仍停留在传统认识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可谓不重视,如严格按上级要求开设课程、发放教材,但在教育过程中却往往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道德体验等方面的教育,结果造成学生对书本理论、道德要求等背得滚瓜烂熟,一到实际应用时就束手无策。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任何道德知识如果不经过受教育者的个人实践,都是难以形成行为习惯的。

2.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忽视思想道德的培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升,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产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机械加工、电子产品、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需求稳步增长,大批学生甚至还没有毕业就已就业,多数企业到学校招工时都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动手技能的考查。这些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职业院校为追求学生的就业安置效果和就业率,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把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并在教学设施、教育经费、课程规划、期末考试、技能鉴定、特色课程设置等工作中强调专业课,而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次要位置,使学生和相当一部分教师不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课。

3.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受传统观念、教育体制、社会重视程度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过分重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点传授,且方法单一,甚至照本宣科,“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趴在课桌上呼呼睡觉”;学习效果考评方法也比较单一,只重视学生的出勤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学生“为上课而上课、为得出勤分而上课”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

4.重视教学理论研究,忽视实践性教学探索

目前,教育部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也非常多,而对教育实践的研究则相对薄弱,系统的研究成果更是不多见。究其原因,主要是与理论研究相比,实践性探索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实践性教学改革又需要一个过程,有时甚至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为实践性成果只有在实践中积累、总结才能产生,比那些纯思辨性的研究成果的获得更难,所需时间也更长一些,这正如人们常说的“务虚容易务实难”。长期存在的这种矛盾,导致思想道德教育“高度”理论化、“低度”实践性,从而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难以有新的突破和提高。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切实提高教育实效性

1.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德才兼备,德字为先;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领导,都应充分认识到,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教会学生“做事”。因此,在指导思想上一定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改变重智轻德的思想。只有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才能在行动上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2.加强队伍建设,构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大格局

一要加强专职队伍建设。学校专职从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专门力量,因此在人员配置、设施、经费、外出培训学习、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应加以重视。二要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辅导员、班主任是处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前沿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好的辅导员或班主任就是一个强大的教育基地,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动力源,能够培养出一个好的班集体,能够培养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三要加强其他学科教师队伍、管理人员队伍和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他们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因此要引导他们树立“人人都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思想道德教育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使学校形成“全员参与、共谋教育”的大工作格局,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改革,增强教育实效性

思想道德教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整体教育效果。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增强教育实效。在教学内容上,可根据时代要求进行专题性教育、市场经济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新教育等,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想、动嘴讲、动手做,不仅注重“知”的传授,而且注重“行”的培养,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教育意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教学艺术上,要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层次性教学,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使枯燥的知识更加鲜活、有趣,激活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剖析身边的社会现象,拓宽知识面。

4.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砥砺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职业院校与其他性质的学校相比,显著的特征体现在“职业”二字上。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学校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具有的超凡脱俗的文化品位、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更要注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企业需要的“零”距离对接,文化建设要追求与企业文化的有机交融,学术气氛要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文化特点,为培养合格技术人才营造优良环境。二是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以学为主,兼做别样”。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可通过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知识讲座、技能竞赛、青春风采展示、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三是要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校刊、橱窗、主题班会等载体,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内化学生的道德行为,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完善。

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较多,因此要多途径、多层面积极努力。职业院校教师也要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研究相关教育教学规律,探索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修鼎.新形势下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9,(23).

[2]李淑芳.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调查[J].中学教学参考,2010,(10).

[3]潘鹏.浅议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0,(2).

第7篇

关键词: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知识教育 课堂平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企业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化,会计职业在当今的社会生活和经济中发挥了愈来愈大的作用。针对这种社会需求,各高等职业学校或本科院校相继开展和继续壮大了会计专业。当今的社会趋势和经济发展使得会计职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和深化,同时,会计职业关系日益复杂化,这就促进了会计职业道德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得二者之间达到平衡,相互影响。笔者结合教育教学经验,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课堂平衡”为话题进行分析。

某些设有会计专业的学校都没有单独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会计专业课堂上教师注重的往往是讲解和答疑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因为涉及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通常是不在考试范围内的,所以往往得不到重视,即使讲解也只一带而过,对于所设计的具体问题和具体内容不予落实。对于学生来说,即使专业知识丰富、技能高,也不能保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会恪守职业道德。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建议,在讲解会计职业知识时要切实加强和落实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可以与会计知识教育相平衡共同促进学生的长期发展和进步。

一、各学校及专业教师要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会计职业教育教学要以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因为这是该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放松有关专业知识的讲解和具体的应用技能,导致学生无法实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在传授会计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所授课程的内容、具体的学生情况和学习程度等因材施教,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教学。在知识和操守之间引导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情操和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进行有关审计学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会计师事务所中的某些真实审计案例对那些由于会计工作不负责任或是疏忽等造成的损失进行分析和教育,对那些与被审计单位串通一气故意删除或不执行某些实质性程序而导致审计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教育,使得学生明白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应该是具有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在学习其他人案例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岗位意识和道德。

二、各学校及专业教师要多鼓励和带领学生参加会计实践性工作,加深对于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

学生在学校中多半学习的是理论性知识和观点,但是,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没有真实的实践性练习和应用,就不能切实掌握。要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我们必须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工作的参与和应用,这是因为学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可以切实或是真实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对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引导可能过于理论化或理想化,学生只是觉得应该如此,但是,到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有多重要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切实的体会。只有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当学生们切实参与其中才会了解到领导让其做假账或被要求出具不真实审计报表的现象,指导他们如何正确操作和应对,是服从还是恪守职业操守?教师在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到底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并做出恰当的处理,这些必须有实际活动的参与才会得到切实收获。我们要让会计专业学生多接触实际工作,以实践促进职业道德教育的落实。

三、各学校及专业教师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诚信校园风气和课堂氛围。

校园和课堂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诚信校园风气和课堂氛围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以身作则的表率性。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自己的诚信行为感染和引导学生,通过平时对于学生的承诺和落实教导学生对于诚信的培养,这是会计职业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业和考试等学习环节中实事求是,以诚信为本坚持培养会计职业道德素养,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整个学校的诚信校风营造是从宏观上对于培养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保证,在知识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平衡发展。

四、各学校及专业教师要努力增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在学校会计教育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专门的介绍和讲解外,还要积极改革相关教育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案例分析法或是实战性操练等辅助,努力增强学生道德修养教学工作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有效性。可以说,这是实现和加强今后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必经之路,必须予以重视。

总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课堂平衡是保证会计专业教学和教育成功的重要理念和途径。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对于会计行业和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讲求会计诚信等职业道德是构建会计职业的基础性因素。在进行会计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切实实施和落实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课堂平衡性,取得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常辉.中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研究[J].经济师,2010(5).

[2]陈亚萍.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及构成要素[J].管理学家,2011(11).

[3]陆兆兵.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J].中国论文,2011(10).

第8篇

关键词:课程;教材;教法;改革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向来是与时俱进的。在世纪之交,世界局势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对亚洲现存的一切都造成巨大的冲击,影响波及整个世界,新加坡亦不能幸免。但在所有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中,新加坡最早最成功地抵御了这一危机。21世纪来临之际,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未雨绸缪,于1999年4月发表声明,为了顺应变迁迅速的社会,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必须做出适当的修订。为此,新加坡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

21世纪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是基于以下理论基础的:(1)先进的科技已为学生开拓了无限的空间,并给予他们浩瀚的选择机会。因此,在面对决策和道德两难的困境时,道德认知与创意思维显得更重要。(2)全球化的冲击给作为公民的个体对国家的效忠与承诺带来永恒的挑战。因此,让学生从小培养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与归属感,更显得无比迫切。(3)采用指导原则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能确保适当的有关独立情境成为各主题及其学习成果的基础。根据上述理论,新加坡教育部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宗旨与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个人,使他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能对社会作贡献。为此,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从知识、技能及态度三方面着手,在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做出正确决定前要注意的道德准则;在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面临困难时应付、处理问题的技能;在态度方面,通过灌输各种道德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此,新加坡中小学对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进行了改革。

(一)《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改革

新世纪伊始,新加坡教育部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小学将原来的《好公民》课改为《公民与道德教育》课,课程内容发生根本变化;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名称不变,但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并规定小学各年级《公民与道德教育》课逐年推行。

改革后新加坡小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涵盖了五大主题:

1.个性塑造;

2.与家庭的联系;

3.对学校的归属感;

4.作为社会一分子;

5.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

这五大主题引导学生从认识个人开始,然后扩展到家庭和学校,最后延伸到社会和国家。

《公民与道德教育》具体包括了十个方面28个德目,它们是:

1.了解自我:(1)自尊;(2)自我肯定。

2.廉洁正直:(3)诚实;(4)勇气;(5)信用;(6)公正。

3.自律:(7)毅力;(8)耐性;(9)礼貌。

4.责任感:(10)对己;(11)对他人;(12)对学校和社会;(13)对国家。

5.爱家:(14)孝顺;(15)家庭凝聚力;(16)尊敬长辈;(17)维护家庭声誉。

6.爱校:(18)以学校为荣;(19)尊重与关怀学校的成员。

7.团队精神:(20)合作。

8.社区生活:(21)种族和谐;(22)互敬互重;(23)关怀和体谅。

9.爱国:(24)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25)对国家有信心;(26)应变能力。

10.认识与了解邻国:(27)相互依存;(28)和平及稳定。

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每个年级包括6个范畴,分别阐述课程标准中所列明的各个主题;每一个范畴又划分为若干单元。表二是新加坡中学三年级公民与道德课教学内容。

此外,为了有效地推行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新加坡教育部鼓励学校提供“5E”,即榜样(Example)、阐释(Explanation)、规劝(Exhortation)、环境(Environment)、和经验(Experience)等辅助活动。

(1)榜样:以能够把学校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所教导的价值观身体力行的校内成年人,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2)阐释:教师对各种行为都能以适当的理由给予解释,学生就能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德准则。学生对各行为的理由有所理解,就能把内在化的价值观应用到新的情况中去。

(3)规劝:教师不断提醒学生实践所学到的价值观,将有助于学生改变他们的行为。

(4)环境:学校的环境、活动的展开以及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都能增强在课室内所教导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

(5)经验:学校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和从错误中学习的场所。

因此,应该制造机会,让他们去关心别人、负起责任和做出决定。

(二)《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改革

为了达到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各个德目的要求,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采用综合设计的方式,即将课本、学生活动作业、教师手册(即教学参考书)和视听教材(包括软片、音带、大图书、大图片、教育电视等)视为一个整体。并且教材内容由浅入深,联系小学生的生活,用看图讲故事等办法帮助学生认识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和世界,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新加坡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的设计,采用了麦卡锡博士的四段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为了配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利用自身的特长,发挥个人的潜能。教材由四部分组成。(1)激发学习动机——联系经验。这部分教学活动是提供条件让学生了解某个问题的深层原因,而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形成概念——仔细思考。教学活动让学生从教师和同学中获得资料,并把这些资料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加以归纳和总结,而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向学生提供资讯。(3)练习与应用——付诸行动。即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学习。(4)进一步去发现——经验内化。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学习,并把已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领域。

目前,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已形成一套综合的多媒体教材,包括教师手册、学生作业和视听教材。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学校还可以灵活应用教育部国民教育处、教育部其他署、电视机构和新加坡报业控股所制作的有关教材。改革后的《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旧貌换新装”,“装”进了一片片薄薄的惟读光碟里,换上了用崭新的资讯科技配制的“新瓶”。

(三)《公民与道德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及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状况,新加坡的教育工作者们认为,如果学校的道德教育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为此,新加坡教育部鼓励教师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对问题进行思考、提问和反思。通过表达个人经验、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模拟、小组讨论和个人反省等活动,达到以实际韵行动改变行为的效果。

正是出于这一原因,新加坡教育部积极探讨,引进西方各种有益的理论,予以创新,建构新的德育方法,以适应当代社会与青少年发展的要求。这些方法主要有:

1.文化传递法(CulturalTransmissionApproach)。

文化传递法是直接灌输道德或价值观的教学方法。它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把过去累积下来的知识、规则或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讨论所传递的价值观念。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通过故事、朗诵、直接问答、角色扮演和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所呈现的生活情景、历史名人或历史事件故事、寓言等的道德情景中,让他们辨别正误,知道是非,以便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行动。

2.设身处地考虑法(ConsiderationApproach)。

这种教学法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恐惧和不信任感,并鼓励学生在评论之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感受,需要或利益,不从自己的立场看问题,而轻易下判断。在教学上,通过家庭、邻居、学校、朋友等的生活环境来分享共同问题的经验,从了解别人的动机、立场开始,培养每个人关怀他人的良好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问答法、讨论法或角色扮演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3.价值澄清法(ModifiedValuesClarificationApproach)。

价值澄清法强调道德或价值观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而得出来的,分为五个步骤:(1)认清问题,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2)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3)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后,做出选择。(4)珍惜并愿意公开所做的选择。(5)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在教学上,为了避免学生以自己的好恶去做选择,因而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给学生以指导,指出符合社会标准的道德或价值观,以“澄清”学生的非道德的、不正确的价值判断。

4.道德认知发展法(CognitiveDevelopmentApproach)。

主要是通过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了解学生的德育认知发展,并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层次。在教学上,采用道德两难困境的讨论,促使学生多方考虑,然后提出解决的方法,说明原因,并聆听及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以便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较,而后做出选择。其特点是通过教学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升道德认知层次,以增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以上四种教学方法不是僵化的模式,教师在教学时是灵活使用的,如何取舍,需视哪一种教学法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及视学生的认知阶段而定。此外,教师可采用讲述、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参观、游戏、实践等方式及充分利用视听教具以加强教学效果。

(四)《公民与道德教育》的评估

为了使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教材与教法的改革卓有成效,新加坡教育部还改革了评估方法与标准。由原来教育部统一考试和评估改为教师可自行拟订评估模式,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鉴定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1)行为/品行检核表;<2)公民与道德教育作业;<3)简单的专题作业(反映学生对道观念、价值观或原则的了解和领悟,并可以从中观察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的合作程度及其行为举止),如在评估小学学。生第二学期《公民与道德教育》科的等级,教师应该把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计划的情况考虑在内。

评估标准

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以十分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完成6小时以上的社区服务计划的活动;

掌握充分的知识和技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完成6小时以上的社区服务计划的活动;

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有时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没完成6小时以上的社区服务计划的活动;

二、启示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教材与教法的改革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学校德育改革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一)要根据时展不断改革学校德育课程

学校德育内容不是一经确定就永恒不变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只有紧紧结合时代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具有良好德性的公民。新加坡的学校德育课程根据变化了的社会形势,针对国家与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地进行改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结构的分化,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必然造成人们价值观的多样化倾向。在这一新的形势条件下,如何解决学校德育统一的主流文化价值与现实生活中家庭、社会产生的非主流文化价值的冲突问题,使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这是我国当前学校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学校德育教材要多样化和科技化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包括课本、学生活动作业、教师手册<即教学参考书)和视听教材(包括软片、音带、大图书、大图片、教育电视等),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新加坡的中小学教材还广泛地运用了现代科技的成果,将《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制作为多媒体课件。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我国中小学德育教材也要改变过去单调的教科书的面貌,使学校德育教材多样化,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将枯燥的教材变为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

第9篇

21世纪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是基于以下理论基础的:(1)先进的科技已为学生开拓了无限的空间,并给予他们浩瀚的选择机会。因此,在面对决策和道德两难的困境时,道德认知与创意思维显得更重要。(2)全球化的冲击给作为公民的个体对国家的效忠与承诺带来永恒的挑战。因此,让学生从小培养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与归属感,更显得无比迫切。(3)采用指导原则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能确保适当的有关独立情境成为各主题及其学习成果的基础。根据上述理论,新加坡教育部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宗旨与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个人,使他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能对社会作贡献。为此,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从知识、技能及态度三方面着手,在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做出正确决定前要注意的道德准则;在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面临困难时应付、处理问题的技能;在态度方面,通过灌输各种道德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此,新加坡中小学对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进行了改革。

(一)《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改革

新世纪伊始,新加坡教育部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小学将原来的《好公民》课改为《公民与道德教育》课,课程内容发生根本变化;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名称不变,但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并规定小学各年级《公民与道德教育》课逐年推行(详见表一)。

改革后新加坡小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涵盖了五大主题:

1.个性塑造;

2.与家庭的联系;

3.对学校的归属感;

4.作为社会一分子;

5.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

这五大主题引导学生从认识个人开始,然后扩展到家庭和学校,最后延伸到社会和国家。

《公民与道德教育》具体包括了十个方面28个德目,它们是:

1.了解自我:(1)自尊;(2)自我肯定。

2.廉洁正直:(3)诚实;(4)勇气;(5)信用;(6)公正。

3.自律:(7)毅力;(8)耐性;(9)礼貌。

4.责任感:(10)对己;(11)对他人;(12)对学校和社会;(13)对国家。

5.爱家:(14)孝顺;(15)家庭凝聚力;(16)尊敬长辈;(17)维护家庭声誉。

6.爱校:(18)以学校为荣;(19)尊重与关怀学校的成员。

7.团队精神:(20)合作。

8.社区生活:(21)种族和谐;(22)互敬互重;(23)关怀和体谅。

9.爱国:(24)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25)对国家有信心;(26)应变能力。

10.认识与了解邻国:(27)相互依存;(28)和平及稳定。

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每个年级包括6个范畴,分别阐述课程标准中所列明的各个主题;每一个范畴又划分为若干单元。表二是新加坡中学三年级公民与道德课教学内容。

此外,为了有效地推行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新加坡教育部鼓励学校提供“5E”,即榜样(Example)、阐释(Explanation)、规劝(Exhortation)、环境(Environment)、和经验(Experience)等辅助活动。

(1)榜样:以能够把学校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所教导的价值观身体力行的校内成年人,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2)阐释:教师对各种行为都能以适当的理由给予解释,学生就能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德准则。学生对各行为的理由有所理解,就能把内在化的价值观应用到新的情况中去。

(3)规劝:教师不断提醒学生实践所学到的价值观,将有助于学生改变他们的行为。

(4)环境:学校的环境、活动的展开以及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都能增强在课室内所教导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

(5)经验:学校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和从错误中学习的场所。

因此,应该制造机会,让他们去关心别人、负起责任和做出决定。

(二)《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改革

为了达到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各个德目的要求,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采用综合设计的方式,即将课本、学生活动作业、教师手册(即教学参考书)和视听教材(包括软片、音带、大图书、大图片、教育电视等)视为一个整体。并且教材内容由浅入深,联系小学生的生活,用看图讲故事等办法帮助学生认识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和世界,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新加坡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的设计,采用了麦卡锡博士的四段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为了配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利用自身的特长,发挥个人的潜能。教材由四部分组成。(1)激发学习动机——联系经验。这部分教学活动是提供条件让学生了解某个问题的深层原因,而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形成概念——仔细思考。教学活动让学生从教师和同学中获得资料,并把这些资料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加以归纳和总结,而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向学生提供资讯。(3)练习与应用——付诸行动。即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学习。(4)进一步去发现——经验内化。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学习,并把已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领域。

目前,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已形成一套综合的多媒体教材,包括教师手册、学生作业和视听教材。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学校还可以灵活应用教育部国民教育处、教育部其他署、电视机构和新加坡报业控股所制作的有关教材。改革后的《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旧貌换新装”,“装”进了一片片薄薄的惟读光碟里,换上了用崭新的资讯科技配制的“新瓶”。

(三)《公民与道德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及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状况,新加坡的教育工作者们认为,如果学校的道德教育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为此,新加坡教育部鼓励教师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对问题进行思考、提问和反思。通过表达个人经验、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模拟、小组讨论和个人反省等活动,达到以实际韵行动改变行为的效果。

正是出于这一原因,新加坡教育部积极探讨,引进西方各种有益的理论,予以创新,建构新的德育方法,以适应当代社会与青少年发展的要求。这些方法主要有:

1.文化传递法(CulturalTransmissionApproach)。

文化传递法是直接灌输道德或价值观的教学方法。它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把过去累积下来的知识、规则或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讨论所传递的价值观念。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通过故事、朗诵、直接问答、角色扮演和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所呈现的生活情景、历史名人或历史事件故事、寓言等的道德情景中,让他们辨别正误,知道是非,以便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行动。

2.设身处地考虑法(ConsiderationApproach)。

这种教学法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恐惧和不信任感,并鼓励学生在评论之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感受,需要或利益,不从自己的立场看问题,而轻易下判断。在教学上,通过家庭、邻居、学校、朋友等的生活环境来分享共同问题的经验,从了解别人的动机、立场开始,培养每个人关怀他人的良好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问答法、讨论法或角色扮演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3.价值澄清法(ModifiedValuesClarificationApproach)。

价值澄清法强调道德或价值观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而得出来的,分为五个步骤:(1)认清问题,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2)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3)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后,做出选择。(4)珍惜并愿意公开所做的选择。(5)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在教学上,为了避免学生以自己的好恶去做选择,因而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给学生以指导,指出符合社会标准的道德或价值观,以“澄清”学生的非道德的、不正确的价值判断。

4.道德认知发展法(CognitiveDevelopmentApproach)。

主要是通过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了解学生的德育认知发展,并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层次。在教学上,采用道德两难困境的讨论,促使学生多方考虑,然后提出解决的方法,说明原因,并聆听及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以便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较,而后做出选择。其特点是通过教学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升道德认知层次,以增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以上四种教学方法不是僵化的模式,教师在教学时是灵活使用的,如何取舍,需视哪一种教学法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及视学生的认知阶段而定。此外,教师可采用讲述、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参观、游戏、实践等方式及充分利用视听教具以加强教学效果。

(四)《公民与道德教育》的评估

为了使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教材与教法的改革卓有成效,新加坡教育部还改革了评估方法与标准。由原来教育部统一考试和评估改为教师可自行拟订评估模式,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鉴定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1)行为/品行检核表;<2)公民与道德教育作业;<3)简单的专题作业(反映学生对道观念、价值观或原则的了解和领悟,并可以从中观察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的合作程度及其行为举止),如在评估小学学。生第二学期《公民与道德教育》科的等级,教师应该把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计划的情况考虑在内(见表三)。

评估标准

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以十分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完成6小时以上的社区服务计划的活动;

掌握充分的知识和技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完成6小时以上的社区服务计划的活动;

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有时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没完成6小时以上的社区服务计划的活动;

二、启示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教材与教法的改革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学校德育改革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一)要根据时展不断改革学校德育课程

学校德育内容不是一经确定就永恒不变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只有紧紧结合时代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具有良好德性的公民。新加坡的学校德育课程根据变化了的社会形势,针对国家与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地进行改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结构的分化,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必然造成人们价值观的多样化倾向。在这一新的形势条件下,如何解决学校德育统一的主流文化价值与现实生活中家庭、社会产生的非主流文化价值的冲突问题,使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这是我国当前学校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学校德育教材要多样化和科技化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包括课本、学生活动作业、教师手册<即教学参考书)和视听教材(包括软片、音带、大图书、大图片、教育电视等),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新加坡的中小学教材还广泛地运用了现代科技的成果,将《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制作为多媒体课件。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我国中小学德育教材也要改变过去单调的教科书的面貌,使学校德育教材多样化,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将枯燥的教材变为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

(三)要注重东西方德育方法的融合

新加坡在社会日益开放、文化价值呈现多元化的时代,不断改进传统的德育方法,把东方注重系统道德规范教学和西方注重培养道德思维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新加坡教育部借鉴和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德育方法,如文化传递法、设身处地考虑法、价值澄清法和道德认知法。这些方法都贯穿着“学生主体”这一主线,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让他们在讲故事、问答、讨论和角色扮演中获得道德知识和践履道德行为。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我国学校德育要从东西方互鉴融合的角度对学校德育方法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大胆借鉴和汲取国外德育研究成果,并予以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时展的德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