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6:45
导语:在儿科护理综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PDCA;护理教学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wards Deming)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质量管理工作循环(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1]。由于其运转程序严谨,管理层次多样,适用于各类管理,被国内外各行业应用。这一规范化的科学管理在我国广大护理工作者应用于护理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临床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管理,社区护理和健康护理等诸多方面。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将PDCA理论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PDCA循环的概念
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最先提出的。PDCA循环包括4个阶段和8个步骤[2]。4个阶段包括策划(plan,P)、实施(do,D)、检查(check,C)和处理(action,A)。8个步骤是①分析和评价现状;②确定目标;③寻找改进办法;④评价改进办法;⑤实施改进办法;⑥测量、分析和评价结果;⑦实施改进;⑧对结果进行审阅[2]。
2PDCA理论的特点
2.1PDCA循环过程是周而复始的过程,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一部分问题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个时候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
2.2大环带小环类似行星轮系,一个组织的整体运行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有机逻辑组合体。
2.3PDCA循环是阶梯式上升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
3PDCA在护理教学的应用
3.1PDCA理论在社区护理学的应用李峰[4]等通过对《社区护理学》目标教学的应用中分析得出,PDCA理论在五个方面有较好的特点:①突出教学目标,运用PDCA循环于课程教学,从计划、实施、检查到处理每一阶段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2]。②优化课堂教学;③强化参与意识;④规范教学管理;⑤提高教学质量[3]。教师运用PDCA理论对教学方法、内容及学生情况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等方面及时总结、调整和修改每一个教学循环多有好处,并能提高教学质量。
3.2PDCA理论在内科护理学的应用戴红双[5]等通过比较PDCA循环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差别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理论成绩、实验成绩及总成绩明显升高,对教学情况满意度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PDCA理论在外科护理学的应用肖新丽[6]将PDCA理论应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当中,研究结果表明,班级平均成绩提高8分,护生满意度由82%提高到93%。护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提高[6]。护生实习阶段的临床适应期由原来的8周缩短为4周[6]。
3.4PDCA理论在儿科护理学的应用曾华[7]在儿科护理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中应用PDCA循环对教学进行管理,研究结果显示采用PDCA循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以及有利于儿科护理专业能力的形成。本研究发现通过PDCA循环来进行儿科护理实践教学管理可以提高学生儿科护理技能操作水平和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5-187.
[2]宿春礼,Fred H.全球顶级企业运用的9种生产与运作管理方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231-232.
[3]田武,李亨.实战2000版ISO 9001标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1.
[4]李峰,李明,王承芳,等.PDCA循环在《社区护理学》目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233-235.
[5]戴红双,张 玉,刘立新.管理学基础[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479-480.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护士心理健康现状,探讨探讨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措施。 方法:对近年来国内护理学专家及心理学专家对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的相关研究做以综述。结果:(1)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一般人群;(2)特殊科室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科室护士。结论:增加编制,实施人性化管理,加强护士心理健康培训和教育,提高社会支持度等措施有利于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使护士这一特殊群体从生理到心理都处于一个良好的状况。
【关键词】护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是指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1]。护理工作属于科学性、技术性、服务性行业,集高风险、人文关怀于一体。护士作为高应激的职业群体,其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进而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有研究发现,当护理人员情绪不稳定及处于生物周期低潮时差错发生率较高。因此,护士心理健康的维护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内护理学专家及心理学专家对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各个角度、层面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本文对此项相关研究做以综述,从我国护士心理健康的现状、原因、对策3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了解我国护士心理健康现状,探讨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措施。现报道如下。
1 护士心理健康现状
1.1 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多数研究证明,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一般人群。某些心理问题在护士中是普遍存在的,如运用SCL-90量表评定,护士普遍表现异常的因子多为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恐惧、精神症状等[2]。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使护士产生工作疲惫感,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等;长期的压力还会进一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表现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护士职业压力最主要的表现,具体可描述为:心理上的焦虑、抑郁、失落、缺乏自信、对工作不满等;消极行为增多,如冲动、迟到旷工、服务态度差、操作不当、改行离职等。护士人群中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高,如焦虑占15.1%,压抑占22.6%,失眠占12.9%[3]。
1.2 特殊科室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科室护士:急诊科、ICU、和儿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检出率最高,总体水平低于普通科室护士,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1)急诊科护士 急诊科主要处理各种千变万化的急症患者,工作节奏快、压力大,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影响着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际关系、躯体化、抑郁和焦虑。(2)ICU护士 ICU是对急性重症患者进行集中救治和强有力护理的场所,护理任务重,病情危重,护士承受很强的压力,有对其工作压力的问卷调查结果认为ICU护士评分高于普通内科护士,存在着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3)儿科护士 儿科护士在工作中由于护患沟通有难度,患儿不配合,病情变化快,部分家长挑剔、不理解护士的工作等因素,致使儿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2 原因分析
2.1 职业压力大:职业压力也称为工作压力,是指与工作有关的因素和工作者发生交互作用,因而改变工作者的身心状态,以致失去正常功能;是表示环境对个人的直接影响,与个人对压力源反应得现象;是由于工作环境的某些特点或工作中某些使人烦恼的事件,导致其从业人员的身心紧张状态[4]。护理工作繁重、琐碎,护士配备不足、护士超时工作现象时有发生,护士经常倒夜班、生物钟紊乱,经常面临急症抢救、生离死别的场面,还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接受医院频繁的考核,这些都是造成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压力源。护士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产生主要于应激程度有关。在危重患者多、抢救多、变化快、自身工作危险性大的科室工作,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降。
2.2 工作环境的影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方面。社会环境有涵盖医院环境、工作应激等。当前医患关系相对紧张,人们对护士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对护士的管理严格、考核频繁,工作环境差、工作中所需的仪器设备不足,护士工作时间不固定,睡眠质量较差,护士长期工作在充满了“应激源”的环境中,对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2.3 护士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国内现任护士中系统接受过心理学教育的较少,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会科学的进行自我情绪调节。自我情绪调节是一种重要的应对方式,良好的调节能促进心理健康。
2.4 社会支持度低:护士是关爱、照顾他人的职业,却往往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高期望的个人价值和不相称的社会地位,使护士认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认可和肯定,造成心理不平衡。另外,职称晋升难、进修深造机会少、福利待遇不公平等因素,容易使护士产生自卑、失望等不良情绪。
3 对策
3.1 增加编制,科学配置护士 临床要配备充足的护理人员,缓解护士因工作繁重、休息时间少而造成的压力。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护士配置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定期检查医疗机构中床护比例及护理队伍结构状况,在此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能级对应,机构合理,动态合理的原则,按照护理岗位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科学配置护士,逐步实现以实际护理需要为基础的配置方案。
3.2 实施人性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真心关爱护士。要及时了解护士的思想动态,解决护士的需求,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护士保持心情舒畅。当护士发生职业心态偏差时,要倾听其宣泄,帮助分析,协助其恢复心理平衡。用生物节律安排工作时间,合理排班,尽量减轻长期上夜班对神经、心理方面的影响。
3.3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培养护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倡导奉献精神,增强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进行心理健康专门训练,增强其对职业应激的心理承受力,使其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学会有效的自我调节技巧,应用各种减压对策。尤其要关注特殊科室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3.4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提高社会支持度:护士应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练就过硬的技术水平,提高个人修养,赢得社会的理解和肯定。强调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晋升职称、学习进修、福利待遇方面下功夫,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完善支持系统,将不属于护士工作范畴的工作,尽量安排相关人员去完成。针对目前聘用护士已成为医院护士有机组成部分的现实,制定政策保证聘用护士的福利待遇,做到同工同酬,稳定护理队伍。使护士这一特殊群体从生理到心理都处于一个良好的状况,为我国护理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4
[2] 刘志宇,刘瑞玲.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6(8):807
[3] 李卢新,梁素玲.新时期护士压力应对调查分析与对策.护理学杂志,2002,17(1):1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早产低体重儿30例,男15例,女15例;入选标准:(1)早产儿适于胎龄儿,(2)出生6小时内入院,(3)体重体质量1200~2000克,胎龄28~34周,(4)需间断经胃管喂养及静脉营养,(5)出生Apgar评分1min 、 5min均≥8分,(6)患儿父母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1)患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2)患儿先天性遗传性疾病,(3)呼吸系统支持治疗。
1. 2 护理
1. 2. 1干预: 患儿置入暖箱中,床头抬高15-20度,采用仰卧位,侧位喂奶。喂奶30分钟后,采取俯卧位,头偏向一侧,(四肢呈蛙状)。该保持至下次喂奶前5min。俯卧位可以减少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改善早产儿潮气量及动态肺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增加氧分压[2]。而反复的呼吸暂停可以加重早产儿胃肠道缺血缺氧,增加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因此,头部抬高15-20度的俯卧位,即能改善早产儿呼吸功能,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又能促进胃内容物的排空,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
1. 2. 2喂养方法: 采取微量间断喂养,并于生后3~6小时开始给予从口腔插入规格F6硅胶胃管,回抽无咖啡样物后,则予母乳或多美滋早产儿配方奶。奶量:出生体重1200~1500克早产儿,开始0.5~1ml次,体重大于1500克早产儿,开始1~2ml次,并严格观察喂养耐受情况,如耐受,之后每天增加2~4ml。遵医嘱将所需胃管喂养的早产儿配方奶或母乳按量及速度用微量均速入,持续30min~1h,停2h。用注射器抽取每次所需奶量,连上接管,排尽空气,连接胃管,用微量固定好注射器,调节速度,使奶量在30min~1h内均匀注入。
1.2.3抚触: 患儿俯卧至下一次喂养前给予抚触5min。每天两次,用婴儿润肤油手掌,用力均匀,力度适宜。先抚触头面部、背部、上下肢,再抚触腹部。活动四肢。同时用手指指腹轻揉左侧小腹部8~10次,开始动作轻柔,逐渐稍加压力,并密切观察患儿反应,若出现烦躁哭闹、肤色发绀应暂停。
1. 2. 4监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观察喂养不耐受情况。喂养不耐受参照董梅[3]等诊断标准,有以下表现1项或1项以上者即为喂养不耐受:(1)腹胀,24h腹围增加1.5cm伴肠型;(2)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3)胃残留量超过喂入奶量的30%;(4)胃内有咖啡样物;(5)超过2次被下达禁食医嘱;(6)出生第2周末每次喂入量<10ml∕kg。
1.3小结: 早产儿由于胃肠道发育不成熟而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加上其胃肠动力的发育与消化和吸收功能发育相对迟缓,喂养不耐受在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很常见[4]。特别是胎龄<34周早产儿由于没有协调及有效的吸吮和吞咽动作,胃肠道发育不完善,胃排空迟缓,易导致胆汁瘀积性肝炎、肾功能损害、代谢紊乱,甚至败血症的发生[5]。因此喂养后采取俯卧位,能提高早产儿喂养的质量,缩短胃管留置的时间及肠道外静脉营养的时间,尽快恢复经口喂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喂养耐受性,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减少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操作简单,容易在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张志群、朱建聿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进展 [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6):592-596.
[2]牛世平. 张玉梅.王小虎 .对早产儿血气指标的影响[J]. 山东医学. 2008.48(7):90-91
[3]董梅, 华, 丁国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J].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 ):87-91.
【关键词】儿科病房 人文化管理 护理理念 护理模式
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医学需要人文关怀的呼声正在开始被医学界重视。医学护理中倡导的人文护理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病人,使他们在充满人性的关爱中安心治疗,施行人文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护理体会综述如下。
1 转变护理理念,树立人文观念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思考如何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护理观念,把单一的疾病护理转变为对病人全身心的护理,将护理工作回归人、回归社会、回归人文。也就是说医护人员要做的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而且要对病人实施关怀和照顾,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人文服务知识,培养人文素质,将人文精神贯穿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去。
在人文护理中树立良好的人文理念,在实施护理实践中要多关心和关注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在护理程序中融入人文思想,护理人员要学会与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学会如何向病人问候,询问病情,认真倾听,指导病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改善生活环境,讲明治疗的必要性,征询病人的意见,使病人愉快地接受治疗,充分调动病人自身的主动性,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2 人文化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重要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孩子一旦患病就医,家人的关注度非常高,这是对护理工作的更高要求。这时的患儿不仅承受着身体上的疾病的痛苦,在心理上也较成人更加脆弱、不安和恐惧。所以,患儿仅有家人的细心照顾是不够的,同时需要医护人员更加全方位的服务,包括疾病护理和心理安慰,二者要并重。尤其在上岗工作的过程中,护士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仪态,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反映在患儿心理感受中。仪表整洁、美观庄重、举止文雅、表情亲切、言辞得当都是在营造一种良好的就医环境,使患儿得到美好的心理体验。对于患儿家属也同样需要我们做全面的安抚和解释工作,使他们了解治疗的过程和理解治疗的必要性,消除他们的不安情绪,也是在另一方面消除很多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一种手段。我们需要用真诚的态度去关爱温暖他们,制造一种使患儿朝向健康发展的情绪环境,才能同医护配合完成诊疗护理的过程,提高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能够鼓励患儿尽早康复。
3 护理质量管理重视以人为本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的核心,以病人为中心是整体护理的首要任务,关心和关注病人的健康是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这种好的理念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建立以人为本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是使理念免于流于形式的基础。在具体的实施中,应该采取细化护理质量评定
标准,以病人的接受程度和实际护理达到的效果作为准绳。例如,为护理人员建立工作评定体系,将护理工作的项目细化列出,病人可对工作进行评定并提出意见,这就对护理人员日后的工作起到了一种监督和改进的作用,并且可以将意见收集起来作为今后护理工作改革的标准,这就做到了以病人为中心,有服务意识的护理工作,不仅是做而且做出了质量。
每次在为病人做护理工作时都应考虑病人接受程度,例如为病人做晨间护理时应注意患儿是否能接受,在取得病人同意和配合的情况下方能进行。将各个方面总结起来才真正是将护理工作质量的管理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有效地统一为一个整体。
4 人文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1)病房环境布置符合儿童特点。儿科病房的墙应采用悦目优美的色彩,最好是粉或黄色为基调,病房光线应稍暗,走廊的光线应相对明亮,这样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病室的墙壁可挂一些卡通画,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让患儿没有陌生感。
(2)儿科病房还应有患儿活动室,内有图书、玩具等。以丰富患儿的住院生活
(3)在病室配备电视,播放动画片及儿童节目。
(4)护士穿着带色的护士服,如粉大衣、粉帽子,让患儿消除对白大衣的恐惧感。
5 利用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护患沟通的意义,召开全体病区护理人员动员会,使大家认识到沟通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对护士服务态度的管理一直比较严格,而对病区的护理员、清洁员可能有所忽略,因此要加强对这些人员的管理。
(2)根据科室患儿的特点,制定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的规范流程,如新病人入院到病区就有工作人员主动热情接待,安排好床位,介绍病区环境、制度及医生、护士、护理员等情况。制定规范化语言,进行各项操作时必须自我介绍,如“您好,我是某某护士,给您的孩子做某某处置,请您和我配合一下,好吗?’’等。
(3)模拟示范表演。在整体护理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好的方法,并通过模拟的形式推广,在推广中发现更新的沟通方法,修正以前的方法,使护患沟通更加顺畅,护理实施更加顺利。
协助患儿维持希望。“每个患儿都是有希望的"一一这是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的信念,并在同患儿的沟通中表达这个信息,协助病人维持希望。并为患儿提供和谐、安全、支持性的护理环境,充分调动患儿积极性,帮助他们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这样病人才会
消除疑虑,增强治疗信心。反之,病人就会对自己的疾病丧失信心,导致恐惧及紧张情绪加重,甚至对治疗、护理过程产生敌对态度,最终导致护患关系紧张,严重降低护理质量。
健康的工作情绪和良好的工作热情。护士在工作中应时刻注意自己的情绪,不要将不情绪带到工作中。在与患儿交流的过程中,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患儿。护士积极的情绪,和善可亲的表情,不仅能够调节病房和治疗环境的气氛,而且能转换患儿的不良心境,唤起患儿治疗疾病的信心。由此,患儿将更加信任护士,护患关系将更加协调。
【关键词】 儿科;中医药疗法;灌肠疗法;综述
中药灌肠疗法属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中药煎煮并将药液经灌注于肠道内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开创了中药肠道给药的先河。近年来中药灌肠疗法在儿科应用较多,而且临床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回顾以往文献和临床实践可以看到中药灌肠疗法在儿科的应用大多还是凭借个人经验,未见临床多中心对照试验及方案规范研究,不能全面反映其疗效结果。对于灌肠药物及灌肠方法如何选择、灌肠药物与内服药物作用优势如何把握、灌肠适应症及禁忌症如何掌握等,不能不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深思。下面就中药灌肠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理等情况作以简要的回顾。
1 中药灌肠疗法的基础研究
1.1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研究
中医学认为,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由于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药物自大肠吸收入体内,通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百脉,宣发通降,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整体治疗作用。若病位在肠腑,灌肠疗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局部疗效。
现代医学认为,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婴幼儿肠壁较薄,具有通透性高、肠壁孔隙大、蛋白质结合率低、可使药物分布容积呈增大趋势的优点[1]。另外直肠富有丰富的静脉丛,药物可通过下列两条途径发挥全身疗效:一条是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另一条是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且直肠给药吸收后维持时间较长,进入体循环的量为50 %~70 %[2],作用速度与静脉用药类似。表明中药灌肠给药,药物易被吸收,且药物吸收后除产生局部治疗作用外,大部分还通过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直接发挥药效,从而既可减少药物在肝脏发生化学变化造成肝损害,同时避免了药物经口服被消化液分解破坏的弊端。可见灌肠给药的生物利用度高于口服给药。
1.2 中药灌肠疗法与制剂研究
临床常用的灌肠疗法分为3类:保留灌肠法﹑清洁灌肠法﹑直肠滴注法。目前儿科临床常选用直肠滴注法。因为直肠滴注法给药速度慢,对直肠等局部组织的刺激相对其他灌肠疗法小,并且减少了因短时间注入药量过大导致药液溢出的弊端,且肠道内保留时间较长。对于久病体虚、耐受性差、需多次反复用药的小儿可用此法。保留灌肠法是用注射器将药液直接经肛管注入直肠或结肠内,凡暴病实证、短期少次用药、耐受力强或哭闹好动的小儿可选用此法。其优点是操作简捷快速、患儿及家长乐于接受,缺点是吸收率没有直肠滴注高[3]。也有文献报道[4],若以局部作用为主者,宜选择保留灌肠法;若以整体治疗作用为主,宜选择直肠滴注法。
肠道的生理特点为药物吸收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文献报道[4]制剂的分子量大小、酸碱度、药温、渗透压对药物的吸收亦有很大影响。因为肠上皮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静脉毛细血管间隙是药物分子进入人体的“门户”,故选择药物时必须考虑其分子量的大小。一般来讲其活性成分为生物碱﹑蒽醌﹑黄酮及其他甙类物质的药,如解表药、化湿药、清热解毒药等,分子量小,易被直肠吸收。正常情况下直肠不能吸收脂肪﹑淀粉、蛋白质、多糖类大分子物质,如生地黄、首乌、阿胶等,故不宜选用该类药物制备灌肠剂,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及延误病情。另外人体正常肠黏膜pH值在8.3~8.4之间,呈碱性。若药液pH值偏酸,易引起肠痉挛、腹痛等症。建议用药液前将pH值调到7.4以上更好。但临床在使用乌梅、诃子、石榴皮等酸敛药物灌肠治疗小儿腹泻已取得良好疗效,未见有不良反应的报道。这可能与不同疾病肠道的酸碱度发生变化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用药温度与肠道温度相近,保温在35~40 ℃,这样可减少肠道收缩,有利于药物吸收[5]。临床可根据病因寒热不同,选择不同灌肠药物的温度,一般寒证灌肠温度为40~42 ℃,热证的灌肠温度为37~38 ℃[6-7]。药液与血浆渗透压决定药物有效成分是否能进入体内,若血浆渗透压高于药液渗透压,肠道可吸收大量水分,药物易吸收;反之则药物不易吸收。
2 中药灌肠疗法的临床应用
中药灌肠疗法多在儿科急重症中应用,如通过局部作用治疗肠炎、中毒性肠麻痹、菌痢等疾病;亦可发挥全身作用,如治疗乙型脑炎、肺炎、高热惊厥等危重病人。林秀珍等[8]采用肺炎液灌肠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86例,并与基础治疗的84例做对照,结果治疗组患儿痊愈61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4例;对照组患儿痊愈31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9例,两组患儿疗效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
3 小结
临床实践证明中药灌肠疗法既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又保留复方药物的整体性,还可解决患儿口服中药困难问题,是儿科给药方法的有益补充。但文献报道仅是个人经验或较少治疗病例,缺乏大样本、多中心、临床对照前瞻性研究。同时从侧面表明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最佳治疗方案,需结合当代儿科临床实际,对中药灌肠疗法治疗儿科疾病进行挖掘、整理、制定其操作规范,适于儿科疾病谱的技术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使统计结果更具有可比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发挥中医药灌肠疗法治疗儿科疾病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谢惠民.合理用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627.
[2]王立新. 近10年来中药直肠滴注临床应用概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2):15.
[3]陈爱明.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疾病体会[J].中医儿科杂志,2006,2(1):43.
[4]康丽华.中医儿科外治法的剂型选择及机理探讨[J].儿科药学杂志,1998,4(1):5.
[5]陈五一.中药肠道给药的机理及药物与适应症的选择[J].黑龙江中医药,1998,(1):48.
[6]李敬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常见病的体会[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2,9(3):45.
[7]赵唯贤,刘宝琴.中药灌肠辅助治疗中毒性肠麻痹[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4):395.
[8]林秀珍,文海燕.肺炎液灌肠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0(10):844.
[9]周峰然.中药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45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8):1034.
[10]魏弘.中药灌肠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36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1(5):312.
[11]张贵荣,徐杰,方蕾.中药灌肠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60例[J].黑龙江中医药,2001,(3):38-39.
[12]马玉红,宿秀英.中药灌肠疗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2):1618-1619.
[13]赖子建,赖婉玲.中药灌肠法在儿科急重症的应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6):19.
[14]刘飞霞.苦参石榴乌梅汤加味灌肠治疗小儿肠炎临床报道[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9):31.
[15]宋国绪.和肠止泻法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07,25(7):80.
作者单位: 342300江西省于都人民医院儿科孤独症患儿的护理应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采取合适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在关心孤独症儿童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家长,并让家长认识到在孩子的训练教育中家长起着主导作用。多与患儿沟通,尽量满足患儿的爱好及生活习惯,尽快帮助患儿熟悉医院环境,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加强对患儿家长的营养教育,增加患儿食物摄入的种类,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根据患儿就医主要疾病给予相关的对症护理。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期以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或刻板行为三联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1],患病率为5/10000~10/10000,随着临床诊断标准、公众意识的提高其患病比例呈上升趋势,虽然目前尚未报道能治愈或改善孤独症的症状药物,但在临床护理中也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孤独症患儿因其他疾病到医院就医。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这些患儿,提供更专业的帮助,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孤独症的临床表现
11语言发育障碍语言发育迟缓与障碍是儿童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典型的特征是语言发育迟缓,到了一定的年龄还不会讲话,约50%的患儿根本无口语表达能力,甚至终生保持沉默,也是患儿就医时的主要原因。部分患儿虽然说话不晚,但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存在着明显异常,经常是答非所问、自言自语、缺乏肢体语言、缺乏主动与人交谈的能力。不能正常应用人称代词,常将代词混淆用错。严重者表现有语音和语音节律方面的障碍,类似于聋哑儿童。
12社会交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是儿童孤独症最常见的症状,在婴儿期表现为眼球接触回避,在儿童期缺乏对父母的安全性依恋感,对父母的亲近没有愉,被陌生人拥抱时不会紧张害怕,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或受到伤害时不会寻找亲人的安慰。缺乏主动与人交往,不愿建立个人间的友谊和不了解他人的感受和缺乏同情心,喜欢独自活动,对集体活动无兴趣,甚至主动回避。年长后表现为行为自封孤僻,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
1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孤独症患儿与一般儿童的活动和兴趣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行为、兴趣及活动模式呈局限性、刻板性和重复性。对一般儿童喜欢的玩具和游戏不感兴趣,但对个别物品或活动依恋,喜欢固定的节目或重复某一简单的动作,某些患儿还有维持环境不变的愿望,不愿改变生活规律和环境中的细节,稍有改变便感到不安和烦躁。
14智力发育与感觉异常儿童孤独症在智力发育方面25%患儿智力正常, 25%轻度智力障碍(IQ50~70), 50%存在中重度智力障碍(IQ≤50)。孤独症患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落后于同年人。但个别患儿智力发育呈“岛状”特殊现象,表现对音乐、绘画、计算和机械记忆有超常的能力[2]。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着感觉异常,如对某些声音特别喜好或恐惧、有些则表现为对某些视觉图像的喜好或恐惧。患儿感觉迟钝,不喜欢被人拥抱或亲近。
15孤独症的治疗儿童孤独症病因至今尚不明了,临床治疗以减轻症状、改善语言功能、矫正行为、提高自理能力为治疗目的。多采用综合疗法,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进行系统的、持续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教育训练和行为矫正,并以药物作为辅助治疗。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211患儿心理护理住院患儿常见的心理反应有:焦虑和恐惧(是住院患儿最常见的心理反应);依恋性增强、缺乏安全感、出现退行、自卑等[3]。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采取合适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多与患儿沟通,尽量满足患儿的爱好及生活习惯,尽快帮助患儿熟悉医院环境,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同时还应加强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对患儿退行不能训斥,应耐心帮助患儿纠正,对患儿有益的主动行为加以赞扬,增强患儿的自信感等。同时尽量提供机会让患儿表现自我,对患儿的良好表现(如打针不哭、自我照顾、对医护人员有礼貌等)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212患儿家长心理护理在关心孤独症儿童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家长。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反应多为紧张和焦虑,急于求成和期望过高,压抑沉闷和缺乏信心,过于依赖和过分顺从等[4]。护理人员要专心倾听家长的谈话和认真解答家长的提问。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向家长介绍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安慰家长。认真倾听其诉说,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并让家长认识到在孩子的训练教育中家长起着主导作用。对于过分顺从儿童的家长,要鼓励家长尽可能理解和宽容孤独症孩子。
22饮食护理孤独症儿童选取食物种类范围狭窄、严重地偏食挑食,有许多患儿有偏食某类食物、抗拒某种味道或颜色的食物、不想吃饭或异食癖等饮食习惯。导致多数孤独症儿童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膳食摄入量普遍不足,特别是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6、叶酸、钙和锌摄入量严重不足,这些营养素对患儿的脑发育和维持脑功能都是必不可少的物质[5]。加强对患儿家长的营养教育,协助制定饮食计划;指导家长在游戏中或孩子感到饥饿但还没有饿得很厉害时引进新食物,减少患儿对该食物的抗拒性,以增加患儿食物摄入的种类,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这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会起到积极地作用。
23对症护理根据患儿此次就医主要疾病给予相关的对症护理。对于不配合的孤独症患儿,应有家长陪护,多与家长沟通,与家长一起尽快找到能让患儿接受的方式,完成治疗。有些孤独症儿童只愿与特定的、长期在一起的人发生肢体接触,尽量固定护士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连续的护理,多关心、爱护患儿,使患儿得到亲人般的关爱,鼓励家长把患儿喜爱的玩具和物品带到医院,以解除寂寞,减轻分离性焦虑,使之尽快适应住院生活;在条件许可时可先教会陪护人,必要时与护理人员一起完成治疗、护理。
3体会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由于其严重的语言障碍和社会交往障碍及刻板重复的行为致使大部分儿童不能融入社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我们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安慰家长,并告知家长孤独症并不是不治之症,如早期积极采取治疗是可以改善预后,同时开展早期的家庭训练对促进儿童技能发展是十分有效的[6],从而使家长放下心理包袱,坦然地接受现实。定期举办培训班,内容包括孤独症的概论、评估、训练方法和原则,使家长了解和掌握孤独症训练方法和原则,提高家长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应保持耐心和热心,与其建立正常的亲子感情,避免对孩子冷漠、打骂、责罚,合理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有步骤地进行强化和鼓励孤独症儿童行为改善。正常的孩子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掌握日常生活的操作,而且了解每一步的意义,但对于一个孤独症儿童来说可能要很长的时间,甚至要用数年时间来教导,因此家长在对孤独症儿童日常生活的操作训练时要反复进行,对于他们自身的变化和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妥善处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与生活工作的关系,并与医生保持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开展家庭训练,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结构化训练教育,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预后。
参考文献
[1]邹小兵,静进发育行为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3265.
[2]李国瑞,余圣陶自闭症诊断与治疗研究动向综述心理科学, 2004,27(6):14491450.
[3]谢美云儿科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及护理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2512.
[4]陈妙盈,邹园园儿童孤独症家长心理反应的调查及对策现代临床护理,2008,(10):89.
关键词:腕带技术 身份识别 诊疗安全 差错事故 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46-02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患者身份的确认对于各项护理工作准确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重症监护患者、手术患者、昏迷或意识不清患者、无自主能力患者、儿童患者、老年患者、外科患者。为加强对患者的安全管理,规避医疗风险,提高医务人员在各项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目前国内各级医院均先后尝试使用患者腕带技术,腕带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的核对方法比较,极大地方便了医护人员对患者信息的识别,降低了医疗差错。笔者对腕带技术的发展及在国内医院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使患者腕带技术的应用更加完善和成熟。
1 患者腕带技术的发展
腕带技术首先由美国PDC公司发明,随后在欧美发达国家成为医院患者标识和管理的行业标准。上世纪90年代,由朱晓东院士引入中国[1]。患者腕带技术最初应用于昏迷、手术、无自主能力、神志不清的重症患者及母婴、儿童、老年人、智障患者等,后来逐渐发展到应用于所有患者。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患者腕带上的项目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诊断等简单信息,腕带一端有多个小孔,另一端有一个不可逆的一次性可调式纽扣,一旦扣上纽扣后即无法拆卸;颜色以蓝色和红色为主;材质为无毒的医用PVC,一次性使用,表面光滑,质地柔软,防水、防过敏、防乙醇擦拭褪色,书写方便清晰;规格:成人腕带长约25cm、带宽(填写患者信息处)约2.5cm,新生儿腕带长约16cm、带宽约1.8cm[2]。类型:根据信息录入途径分为直接书写型、标签粘附型和计算机打印型。患者入院时由接诊护士正确录入腕带信息,并经双人核对无误后,接诊护士根据患者手腕的粗细选择合适的小孔,将纽扣扣好后向患者交代使用腕带的用途和注意事项,出院时由护士用剪刀拆除并统一处理[3]。现在还出现了科技含量较高的条码腕带及无线射频腕带,这两种腕带均属于信息技术腕带。根据现有文献报道,目前国内医院使用的腕带绝大多数都是直接书写型腕带,只有少数医院应用了条码腕带[4],无线射频腕带的应用暂未见报道。条码和无线射频识别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自动识别系统[5],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公共设施的完善,条码腕带和无线射频腕带将广泛应用于临床,而成为医院内使用的主要识别系统。
2 患者腕带技术的临床应用
2.1 在特殊患者中的应用。特殊患者特指昏迷、无自主能力、神志不清的重症患者及母婴、儿童、老年、精神病患者。这些患者均因各种原因无法正常交流和沟通,导致一般查对制度无法有效实行,因而应用腕带识别显得尤为重要。戴碧兰[6]将腕带应用于昏迷患者,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诊疗活动时均核对腕带信息,收到良好效果,未发生差错。李春花[7]在神经内科内选择意识障碍、语言或听力障碍、肢体偏瘫、老年性痴呆和三无患者使用身份腕带亦取得良好效果。熊衍君等[8]探讨了腕带对儿科患儿身份识别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是腕带的使用可以提高护士对患儿识别的准确性,加强对患儿的安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儿科患儿年龄小,不能表达或者吐词不清,无法有效沟通,只能接受被动识别。使用传统的床头卡识别时,一旦患儿离开床位识别就容易出错。而使用腕带识别后,可以准确快速地识别患儿。患儿好活动,在离开病室活动时如遇紧急情况,医护人员可根据腕带信息实施有针对性的抢救,为患儿提供安全保障。曹艳丽等[9]分析了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使用腕带后,在住院期间未发生护理差错,发现腕带可提高护理人员对住院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住院患者安全,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老年患者具有高龄、入院次数多、住院时间长等特点,且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易出现身份识别困难。老年患者发生突发事件如猝死、晕厥时,医护人员根据腕带上的信息可立即为患者进行急救、心肌复苏等。在院外发生跌倒、走失时,周围人员可根据腕带信息将其安全送回病房。
2.2 在外科患者中的应用。文丽等[10]对2010年10月以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患者使用腕带技术进行回顾分析,发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保证,极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促进科室规范化。耳聋患者因听力下降出现倾听困难,咽喉疾病患者因疼痛或声音嘶哑而无法出声,老人或幼儿因食道或气道异物病情危急等,这些常见疾病往往会造成沟通困难,患者标识腕带的出现,可避免仅仅依靠口头称谓或以病床号进行病人识别的做法。刘胜男[11]对2008年以来9280名各科手术腕带佩戴患者进行分析指出,在多个病区单元的患者转换过程中,通过身份腕带能迅速准确地辨识患者及进行各项操作,无接错患者的护理差错发生。
3 小结
经过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医院使用患者腕带技术后,完善了患者安全保障系统,减少了医疗纠纷及护理差错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医院安全的满意度。因此,腕带的作用毋庸置疑。目前患者腕带技术在国内尚处于初级阶段,基于患者的安全考虑,医院管理者应积极推广条码腕带和无线射频腕带的应用,保证患者医疗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庆印,赫晓莉,王树英,等.身份腕带在心血管外科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9):57-58
[2] 戴艳萍.患者标识腕带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管理[J].护理杂志,2009,26(1):62-63
[3] 程书华,李争艳.腕带在住院患者身份识别中的应用及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9):1357
[4] 李作君,迟凤玉,李焱,等.患者腕带标识的临床应用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8,8(5):57-58
[5] 方华.自动识别系统——减少医疗差错的一项推荐措施[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14(8):71
[6] 戴碧兰.昏迷患者腕带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9):287-288
[7] 李春花.神经内科使用患者标识腕带的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4):436
[8] 熊衍君,李红艳,许明芳,等.腕带对儿科患儿身份识别的影响及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1):1414
[9] 曹艳丽,黄玉兰,薛仕珍.浅谈身份腕带在心血管内科的使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11,9(4):80
优化生源结构是保证高质量儿科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前提。湖南省儿童医院研究生主要来自临床医疗、临床医疗(儿科方向)应届本科毕业生。由于研究生的个人经历与阅历不同,基础知识结构和水平各异,往往造成其临床技能水平的参差不齐。在研究生录取上,湖南省儿童医院严格掌握复试标准,注重综合实力的考核(包括理论、技能和英语水平),对于那些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不错,但在临床知识和技能方面欠缺的考生,不宜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另外,为了保证研究生招生质量,严格把关报考资格,对跨专业报考采取了相应限定条件:一是非医学门类不允许填报;二是护理、检验专业2门学科之间允许跨专业报考,但均不允许跨至其他临床医学专业(包括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三是医学影像学专业(影像诊断)允许跨至临床专业,影像技术专业不允许跨至临床专业。同时,在导师选择方面,湖南省儿童医院采取了“研究生-导师双向选择制”,既提高了优秀研究生录取率又保证了其个人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措施充分吸纳优秀生源和提高教学质量。
2强化培养过程提升培养质量
2.1提前进入研究生角色
为学生提供提前入科实施方案。一般而言,从本科毕业至研究生入学近2个月时间,准研究生基本上处于学习、管理的真空状态。为了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湖南省儿童医院遵循自愿原则,提前为准研究生提供入科实习机会。一方面可以帮助其熟悉科室环境、常见病以及相关诊疗程序;另一方面加强与导师的沟通,以便导师根据学生特点和要求提早拟定临床培训的方案及研究方向,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提前查阅文献、撰写综述及课题设计等。当正式开始科室临床轮转时,导师对其研究进展宏观把控,这对研究生培养十分有益。
2.2强化临床能力培养
没有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就没有真正的培养质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湖南省儿童医院强调“临床能力培养为主线,科研能力培养为基础,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的原则。在临床方面,从轮科安排、临床能力培养、临床考核要求等方面完善每个细节,医院根据每位研究生专业要求、导师意见,在科教部和医务部参与下制订最佳轮科标准。并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标准培养研究生临床能力,例如急救专业研究生除在急救系统轮科1年左右外,仍需半年内科轮转培训,轮科过程中在高年资带教老师指导下掌握腰穿、骨穿、高级生命支持等基本技能,并熟悉气管插管、血液净化、呼吸机参数设置等急救技能,同时还运用Semi-nar教学法进行循证医学思维培养。目前湖南省儿童医院有急救、儿童保健、外科等6个教研室,每个教研室根据各自特色制订出严格的考核指标,对基本临床知识、前沿知识、临床诊疗思路、临床技能等做出量化考核。出科考核则由包括该学科教研室主任、科室主任、副教授以上资历在内至少3位老师组成考核小组评审,试题由考核小组随机抽选、选用最新模拟人设备,以保证考核真实有效。
2.3提升科研意识
每位研究生开题均邀请所在专业的专家、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面的专家、所涉及实验领域的技术指导员参与并严格把关。不定期要求院内外专家进行科研学术讲座,对研究生综述、论文及标书写作、科研思维与方法学培养进行指导。医院还要求在指定范围内学术期刊,鼓励参加省部级学术会议,对获得学术及科研成绩的学生予以一定奖励。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筑牢教育发展基石
导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关键,研究生导师质量的好坏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湖南省儿童医院十分重视导师遴选、考评及培养,以“理想的导师=高尚的政治素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出色的临床能力+丰厚的科研成果”为准则,在研究生导师遴选时严格按照思想品德、临床能力、学历、经费、论文等综合条件进行,克服重业务、轻品德,重经费、轻能力的做法。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条件,安排选拔的导师参加学校及国内外举办的师资培训。鼓励导师加强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及省部级学术活动,吸取各种学术营养,博采众长,使导师不断更新知识,拓宽专业面,了解科学发展趋势。定期由科教部、教研室、研究生对研究生导师综合考核,对优秀导师实行奖励,对达不到要求的给予停招直至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医院还从导师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学术水平;研究生的临床、科研、教学实践等培养情况;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论文交流、专业技能及学位论文答辩等研究成果三大方面建立了有效的导师复审考核制度,不断调整学术梯队,提高导师质量,真正实现研究生培养过程量和质的双重飞跃。
4创造英语交流环境强化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我们69.2%的研究生通过定期翻译专业外文文字的方法提高外语水平。英语能力的培养也是湖南省儿童医院研究生培养的关注点,湖南省儿童医院不仅对研究生译文翻译有量化指标,还通过以下4个途径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平台:一是每周二举行全院英语角活动,每周由不同的研究生主持英语角,在英语角上可与本院职工及国际班学员进行口语交流;二是英语查房:每月开展英语查房,部分科室每天英语查房及交接班,要求研究生参与英语学习,湖南省儿童医院急救系统研究生还参与系统内读书报告,定期翻译专业最前沿的英语文章;三是在国际班担任辅导员:湖南省儿童医院每年承办4~5期由商务部组织的国际班,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友人来湖南省儿童医院学习,通过自主选拔由研究生担任辅导员,部分研究生在科室中担任带教老师或者翻译,极大培养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四是拥有良好的国际交流平台:湖南省儿童医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基础研究院合作的儿童孤独症研究中心,及与洛杉矶儿童医院合作的儿童肿瘤合作中心均为研究生提供出国学习机会,不仅极大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也提供英语学习的机会,促进研究生全方位素质的发展。
5规范日常管理凸显研究生培养特色
【摘要】目的 探讨早产儿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本院62例早产儿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通过完善护理观察,加强预防感染、呼吸道管理等措施,配合母乳喂养以及静脉营养,早产儿全部健康出院,无并发症,无营养缺乏性疾病。结论 及时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保证早产儿治疗,降低死亡率,并为提高其日后生存和成长适应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早产;母婴观察;护理;
胎龄28周以上而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为早产儿[1],早产儿由于出生体重在2500g以下,全身各个器官都未发育成熟,调节中枢以及呼吸消化功能不稳定,抵抗力低等因素,其存活率和生存质量都较足月儿差,护理难度亦较大,故加强对早产儿的护理支持,至关重要。本文将系统分析早产儿护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旨在为今后提高早产儿护理水平提供依据,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中,男37例,女25例,胎龄在28~36周,体重在1300~2350g,身长47cm以下,临床表现为吸吮力及适应能力差、自主呼吸困难等,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2]。其中脑损伤29例,窒息伴多器官衰竭10例,吸入性肺炎8例,单纯性早产儿15例,排除先天合并症。住院日最短7d,最长39d,平均19d。
1.2 方法
以上62例早产儿均入早产室(室温24°C-26°C,相对湿度55-56%)24h全程护理,置入暖箱,暖箱上使用遮光罩,吸氧或CPAP辅助通气,定时测体温,根据体温变化随时调节箱内温度,做好清洁、消毒工作,积极预防感染,加强呼吸道管理,鼻饲喂养早产儿配方奶粉,为亲子情感建立提供支持。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营养护理
科学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早产儿由于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功能较弱,导致营养需求比正常足月产婴儿更多,所以应合理安排以满足离开母体后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首先要提倡和鼓励母乳喂养是早产儿最合理的喂养方法,一般在出生后4h即可喂少量糖水,待乳汁分泌后应及早抱哺母乳,以后应每2h喂乳一次。为及时提供营养支持,对母乳不足者还需要增加一定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我院采用特殊加工的人奶(按比例配制的三大营养素)来满足母乳喂养的不足,应取侧卧位,注意奶液温度及吞咽反应,以防误入气管而引起呛咳甚至窒息,对完全无吞咽能力者以胃管法喂养。对那些体重过轻,体弱的早产儿或无母乳者,采用静脉补给热量,水分及其他营养成素,静脉内营养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的特点[2],可作为一种理想的营养途径,但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无菌操作[3],配制营养液应认真查对医嘱和相溶稳定性,按顺序混合配置,配制好的营养液应当日24h匀速输完,绝不可隔日使用。输注过程中密切加强病情观察以及内环境的监测。
2.2 呼吸道管理
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常会出现原发性呼吸暂停现象。应采取头偏向一侧卧位,肩下放置软枕以避免颈部弯曲。如果出现呼吸暂停立即给予弹足底、托背处理,或放置水囊床垫,利用水振动减少呼吸暂停发生[4]。对有紫绀和呼吸困难的早产儿应给予导管吸出黏液及羊水或气管插管、持续正压通气,并根据其症状采取不同给氧方法。如缺氧不严重最好采取间断给氧,浓度在30-40%,血氧分压维持在50-80mmHg为宜,如长时间高浓度给氧可造成早产儿视网膜血管收缩及视网膜周围神经纤维层的内皮细胞继发增生。
2.3 预防感染
早产儿由于从母体中获得的免疫球蛋白G较少,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比足月儿抗感染力差,应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进室护理人员必须是身体健康而无感染者,产妇在每次给新生儿喂乳前须用肥皂及清水清洗双手并用消毒湿纱布擦拭肉头,对有产褥感染、皮肤感染、腹泻、感冒或发热38°C以上的产妇应禁止其喂乳,认真做好奶瓶及奶嘴的消毒,以防发生交叉感染。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应每天至少给患儿沐浴1次[3],严格避免大小便等污物引起感染。由于早产儿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合成比足月产儿少,凝血因子量少,微血管脆性增加而易发生胃肠道、肺及颅内出血。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防误伤局部而引起出血,必要时应在出生后肌注VK3,口服VE和VC。
2.4 情感支持
进行抚触和语言沟通,有利于早产儿大脑发育,可以增进亲子感情,使其获得爱的传递。早产儿待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始抚触疗法,以刺激触觉神经、运动神经等的发育,经过一定时间抚触按摩,婴儿的摄入奶量会明显增加,体质量会明显增高,适应环境能力增强。
2.5 健康教育
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增加父母对育儿知识的掌握,解除不良因素,要及时护患沟通,增强父母育儿信心,指导母亲正确喂哺姿势和卫生常识,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做好出院指导,要求患儿家属出院后继续保暖,室内温度保持在26~28℃,不能过冷或过热,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相对湿度在65%~75%,要科学调理按需哺乳,弥补先天不足,防止电解质紊乱,从4个月开始逐渐添加辅食,必要时补钙、补锌,多晒太阳。关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定期进行各项生长发育指标监测,按时预防接种。
3 结果
本组62例早产儿均健康出院,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日19d,体重较出生时平均增长45%, 无贫血及其他营养缺乏性疾病。
4 小结
资料显示:早产儿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胎龄越小,体重越轻,死亡率越高。早产儿由于体征复杂、病情变化快,为护理行为的实施增加了难度,本组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生命质量为目标,通过密切临床观察,迅速采取治疗措施,实施有计划的整体护理及早期预防并发症,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也进一步提示我们:对早产儿的护理应精心、细致、规范,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备熟练地操作技术和丰富的医学知识,而且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人文情怀[5]。
参考文献
[1] 宋君如.早产儿护理研究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9,l0(44):85~86.
[2] 张群英,张红霞.危重新生儿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9,10(6):32-33.
[3] 张春梅,吴育萍,郭建青.儿科病房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6,20(10B):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