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6:46
导语:在幼儿急诊护理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作者简介:陆继红,女,大专,主管护师。
【摘要】探讨正确、有效的婴幼儿烫伤的急救及护理方法,减轻患儿的疼痛,降低烫伤对婴幼儿肌体器官的损害,加快创面恢复。
【关键词】婴幼儿;烫伤;急救措施;护理方法
小儿烫伤在急诊中占较大的比例。烫伤的发生,轻者烫伤部位留下了疤痕,重者危及生命。小儿肌体器官的发育尚不完全,即便受到轻微损害,也会引起痛苦。如果烫伤占全身体表面积5%以上,就可以使身体发生重大损害。烫伤后局部血管扩张,血浆从受伤处血管中渗透出来,使血液损失血浆而浓缩,血液循环受到影响,组织缺氧,后果严重。
1 临床资料
自2008年2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急诊就诊烫伤患儿62例,大多数为四肢躯干部位烫伤,其中38例住院治疗,预后良好。
2 急救措施
2.1 烫伤后应立即把烫伤部位浸入洁净的冷水中。烫伤后愈早用冷水浸泡,效果愈佳;水温越低效果越好,但不能低于-6℃。用冷水浸泡时间一般应持续半个小时以上。这样经及时散热可减轻疼痛或烫伤程度。
2.2 创面处理:做创面处理时患儿多不合作,且患儿皮肤娇嫩,故正确处理创面,杜绝感染较为重要。创面先行包扎治疗,保持敷料清洁,以预防和减少感染。初始创面渗出较多,每天换药1次,渗出减少后采用隔日换药或外涂烫伤膏暴露治疗,同时避免创面长期受压,促进末稍血液循环。头、面、颈部的轻度烫伤,经过清洁创面涂药后,不必包扎,以使创面,与空气接触可使创面保持干燥,并能加快创面复原。深Ⅱ度烫伤>30%或伴复合性损伤的患儿置于ICU病室监护,烫伤面积>15%的患儿置于特需病室,
3 婴幼儿烫伤的护理
3.1 注意保暖:婴幼儿的皮下脂肪少,加上烫后热量丧失、畏寒,必须做好保暖工作,患儿受凉、感冒后可并发气管炎、肺炎等。
3.2 营养支持:婴幼儿营养状况欠佳,且消化功能差,烫伤后易并发腹泻、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从而导致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烫伤后一般以母乳为主,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幼儿,严格控制奶粉喂养量,按需喂养。人工喂养应注意定时、定量。用具严格消毒。
3.3 预防感染: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抗感染能力差,常规应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预防和控制感染,然后根据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护士进行各项操作前均应洗手,床单、被褥、棉垫经常高压消毒,每天紫外线消毒2次,1h/次,并定时打开门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3.4 有效补液:烫伤早期需禁食水,因此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保证输液通畅尤为重要,应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进行穿刺并留置静脉插管,必要时可行静脉切开术,同时可在穿刺处抽血检查。根据患儿情况补给胶体、晶体和水分,确保补液量准确,做好出入量记录,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3.5 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初期由于皮肤破溃疼痛,后期表皮脱落、结痂引起瘙痒,患儿时常哭闹,躁动翻身,均会加重皮肤损伤。尽量减少穿刺,以保持皮肤完整。输液或取血时,止血带不可系得太紧,垫纱布以免损伤皮肤。固定输液针时,应在贴胶布位置覆盖无菌大网眼纱布作为屏障,再贴胶布,如是四肢可用绷带固定,防止皮肤剥脱。臀部皮肤护理,应使用吸水性较强的一次性尿布随时更换,患儿大小便后,及时用温水清洗臀部,涂鞣酸软膏,防止发生臀红和压疮。
3.6 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在烫伤恢复期十分重要,及时、正确的功能锻炼能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医护人员应指导家长协助患儿进行功能锻炼,从被动活动逐渐过度到有意识的主动活动,每天督促执行。
3.7 心理护理:烫伤患儿恢复期治疗减少,创面逐渐愈合,但出现的疤痕、畸形或功能障碍等会给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出现情绪不稳、烦躁等情况。针对这一心理变化,护理人员应耐心开导,给予必要的解释,讲解烫伤的恢复过程及愈合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鼓励和安慰。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危害;急诊护士;影响、对策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and develop an effective and feasible measures to improve self-defense capability.Methods:Use of questionnaire survey.Results: The most important impact is Psycho-social hazards factors (38.4%) to the health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Followed by physical factors (19.8%), the third is Occupational exposure factors (17.4%), the forth is Chemical factors (15.2%), the last is Biological factors (9.2%).Conclusion: Our study made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 precautions and reduce the adverse factors on the health hazards
Keywords Occupational hazards,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 Healthy hazards, Measures
急诊科是医院全天候对外开放的的窗口,是紧急救治急危重症病人的主要场所,是医院救治工作的前沿,服务的对象是各种急重症病人,患者及其家属普遍存在急躁、忧虑等情绪不稳定现象,这就容易产生医疗纠纷和病人投诉。工作的繁重和服务对象的不理解,容易导致急诊护士心理上的不平衡。面对不同病种、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工作中常受到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的威胁,如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对护士人身和语言攻击,各种病毒、细菌、传染病,接触化学性物质,职业暴露,超负荷搬运病人、长时间站立等因素造成护士身、心两方面不同程度的伤害[1]。本调查的目的是调查这些职业危害因素对急诊护士的影响程度,使其充分认识到工作中维护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点。现将调查情况介绍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2006年至2008年在我院急诊科工作过的20名护士进行职业危害因素调查。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护士接触过的危害因素的次数进行问卷调查,如实填写,调查问卷是在参考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发放20份,收回20份,有效率100%。
1.3内容
将职业危害因素分为五类:①心理社会性危害 :如暴力及语言攻击、工作中预防医疗纠纷、检查考核、抢救急危重病人的紧张心理等。②体力性危害;如:超负荷搬运病人、超时站立工作、繁重的护理工作等。③职业暴露危害,如利器刺伤、敷料污染、血液、体液、呕吐物、医疗垃圾污染等。④化学性危害:如化学消毒剂、抗肿瘤化疗药物、电除颤等。⑤生物性危害:如细菌、病毒、结核等。
2结果
20名在急诊工作过的护士中,接触过的危害因素人次及比率(见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心理社会危害因素对急诊护士的影响最大占38.4%,其次是体力性占19.8%,职业暴露占17.4%,化学性占15.2%,生物性占9.2%。夜班护士危险因素较高占54%,日班危险因素较低占46%。调查中发现,护士对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对自身的健康安全问题不够重视,只追求完成工作。
3对策
职业危害因素不仅影响着急诊护士的身心健康,同时影响着医院服务窗口的质量和信誉,所以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
3.1心理社会性危害因素对急诊护士的影响程度较大,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3.1.1转变服务理念
急诊护士应充分认识到从事急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性,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和正视压力,在工作中注重培养自身对应激的适应和应对能力,让病人及家属满意,重视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安慰,减轻患者肉体上的痛苦,使患者及家属产生安全感。
3.1.2提高业务素质
急诊护士承担着救护病例人的重要职责,既要求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精湛的技术及快速准确的决策能力,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多变,护士需要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及紧急情况下应急措施,在医生尚未赶到之前,能及时准确实施各种护理抢救措施。因此,护士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展专业理论知识,加强业务训练,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及应急能力,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的处置及抢救原则和急救仪器使用操作程序,迅速、熟练、有条不紊救护患者。定期检查各种仪器,保持性能良好,处于备用状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各种护理记录及时准确书写,严格履行法律程序,提高法律意识,用法律保护自己,避免发生护理纠纷。
3.1.3提高心理素质
重视自我护理意识,正确对待工作压力,掌握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当感到压力过重时,需积极采取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工作中得不到满足可部分由业余活动来补偿,通过参与文体活动起到松弛精神、促进健康作用。急诊护士遇到突发事件的概率较高,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判断及应急能力。遇有紧急情况,护士要沉着冷静,反应敏捷,抓住时机通知同事。当发生患者家属不理解护士工作、辱骂护士等暴力事件时,科主任、护士长站出来主动承担责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解释误会,对轻视护理工作的患者及家属采用不卑不亢的行为化解矛盾,从而使他们对我们护士产生敬意,减少来自患者及家属方面的伤害。3年来,我科发生患者及家属辱骂护士的事件有20余起,暴力事件有3起,有一位护士因对一名幼儿进行静脉输液时一次注射不成功而遭遇家属辱打,造成护士严重的心理伤害,以致遇有婴幼儿不敢进行静脉穿刺的心理阴影。
3.1.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公元前,在希腊被誉为医学之父的波克拉底说曾说过:“有两种东西能够治病:药物、语言[2]。”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护士的语言反应能力、语言表达水平、语言运用技巧是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护交流、护患交流和与患者家属的交流中,必须言之有据,符合事实、科学、逻辑。护士在表达时,应言简意赅,做到一说就明,让人一听就懂。为了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与配合,达到满意的目的,对病人说话做到亲切、亲热、亲善、亲和,要善于运用礼貌性、劝导性、安慰性、解释性、鼓励性、保护性语言,以表达对病人的尊重、关心和体贴,使病人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以利于康复。
3.1.5运用非语言表达能力
面部表情是沟通中最丰富的源泉,它是一种共同的语言[3]。护士在在与病人交流中恰当地运用表情语言,能起比语言本身更好的作用,使病人受到良好的感应。病人很关注医护人员脸上的表情,并将其与与自己的需求和焦虑相连结,因此,护士面对病人时,面部表情要保持自然亲切,注视病人的目光要柔和镇静,必须控制有关惊慌、紧张、厌恶、害怕接触的表情,以避免病人与病情恶化相连系。
3.2体力性危害
护士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根据自身具体条件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活动,如游泳、体操、跳舞等。搬运病人医院配备两名男护工随医护人员出诊或检查转床,协助医护人员搬运病人。我科有2位护士因搬运病人导致腰扭伤,留下腰痛的隐患;1名护士由于站立工作的性质而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由于护士劳动强度大,随机性强。近2年,我院急诊科实行了弹性排班制,减少护士超时站立引起的疲惫。
3.3职业暴露的危害
护士应有效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操作原则。在进行侵袭性护理操作过程中,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锐器盒内,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避免徒手将针头与注射器或滴管分离。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做好上报、登记工作,可疑或确定被接触过肝炎等传染病患者血液的针头刺伤,应注射相关的疫苗,定期检查。
3.4化学性危害
病室环境尽量少用消毒液, 接触各种消毒液时戴上手套、口罩,必要时配戴防护眼镜,配制消毒液浓度要准确,尽量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操作完毕脱去手套,认真洗手。发生消毒液外溅时及时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消毒剂对皮肤黏膜和环境的危害。配置抗肿瘤化学药物应戴口罩、帽子、穿长袖工作服或袖套、穿隔离防护衣、戴双层手套、戴防护眼镜,使用生物安全柜加药,配制过程中注意勿溅出药液,防止药物飞溅到脸部。
3.5生物因素的防护
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减少传染病、流行病的侵袭,严格执行空气消毒、物品表面消毒、手的消毒及终末消毒制度,根据不同季节进行预防接种,如提前注射流感疫苗,预防春季流感,夏季提前注射乙肝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等;给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做好各种防护措施。
4小结
护士是为人们健康服务的特殊群体,她们不但要有高尚的情操,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而急诊是紧急救治危重病人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病人和医护人员之间最易产生矛盾的场所,容易产生医疗纠纷和病人投诉,因此急诊科护士每时每刻面临着各种职业危险因素的威胁,职业危害因素不仅影响着急诊护士的身心健康,同时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护理质量,根据调查的情况,在现有的条件下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急诊护理工作繁重而艰巨,又是医院服务窗口,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医院的社会效益。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关心和爱、,理解和尊重急诊护士,重视急诊护士的身心健康,同时取得院领导的重视和参与,保证临床护士合理编制,做好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减少各种职业因素对急诊护士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王清、李霞、银翠荣.护士如何面对职业危害.现代护理杂志,2004,10(88):18-19.
[2] 冯延.护士心理素质与现代护理的关系分析.护士进修杂志,1998,13(6):58.
[3] 李小寒.浅谈非语言护理沟通技巧.实用护理杂志,2000,16(5).59
【关键词】热性惊厥;罗伊适应模式;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05―01
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紧急症状,在婴幼儿更为多见,好发年龄为6个月~5岁,以9个月~20个月为高峰。热性惊厥大多由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引起,以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其发作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意识突然丧失,多伴有双眼球上翻,凝视或斜视,面肌或四肢肌强直,痉挛或不停地抽动。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几分钟,有时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严重的热性惊厥可遗留神经系统的后遗症[1]。因此,及时抢救、积极对症治疗及有效护理尤为重要。我院急诊科于2012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78例热性惊厥患儿,应用罗伊适应模式(Roy Adaptation Model,RAM)对对患儿进行评估找出每个问题的主要刺激和相关刺激,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问题确定、目标建立和干预取得一定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78例患儿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0.5-12岁,平均年龄4.4岁。78例患儿均抢救成功,治愈出院。
2 方法:根据罗伊适应模式的概念去为患者进行评估、并按其所诊断出的结果,建立护理计划。应用罗伊适应模式对患儿进行评估详见表1。
3 护理:
3.1 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经评估诊断患儿有以下不适行为:①急性意识障碍;②有窒息的危险;③有受伤的危险;④体温过高;⑤恐惧、焦虑(家长);⑥恐惧(小儿);⑦知识缺乏。
3.2 护理目标:①缓解抽搐,恢复意识;②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③防止碰伤、坠床,防止舌及口唇咬伤;④1小时体温降至38℃;⑤减轻家长紧张焦虑感,并取得信任;⑥消除恐惧,配合治疗;⑦了解疾病基本知识。
3.3 护理措施:①按压人中止惊,通知医生。②患儿发作时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打起床栏,床栏两边分别放一软枕。③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衣领,及时清除患儿口腔的分泌物。必要时托起患儿的上颌并用舌钳将患儿舌头拉出避免舌后坠而导致窒息情况出现或将裹有纱布的压舌板放于患儿的上下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④卧床休息,惊厥时给予吸氧5L/min。无论患儿有无紫绀,都应立即给予高浓度吸氧,防止脑缺氧导致脑水肿。⑤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在输液区发作的患儿马上转到抢救室,并尽量少搬动患儿,减少不必要的刺激。⑥立即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应用止惊药物,观察患儿用药后有无呼吸抑制。⑦严密观察患儿神志、心律、心率、血压、脉搏、尿量、抽搐的程度[2]。⑧室内保持空气流通。⑨关心患儿,抚摸头部,态度和蔼。配合治疗时给予赞美并奖励小贴纸。⑩了解患儿家长的焦虑、恐惧状况,告知患儿发作时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并给予耐心疏导与安慰,消除其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使之更好的配合治疗;做好家长的宣教工作,使其掌握惊厥的相关知识;指导家长正确掌握物理降温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降温的目的。一旦患儿发生惊厥,指压人中穴,保持安静,发作缓解时迅速送往医院。
4 结果
78例热性惊厥的患儿在急诊科期间,笔者通过罗伊适应模式的护理程序实施各种措施,顺利完成各项护理目标。应用罗伊适应模式护理急诊热性惊厥的患儿,能快速及较全面评估病人。此组病人全部均在急诊科处理后,病情相对稳定后安全送到病房住院。
5 体会
通过RAM不仅要对患儿进行系统、有效的护理,同时也考虑到患儿家长因素,患儿家长的思想情绪及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对患儿的康复及预后均有重要影响,还提高了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信任度,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患儿发作时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对症治疗的同时给予了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可及时了解儿病情情况,能够及时发现患儿高热状况,从而避免高热再次诱发惊厥;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患儿家长不良情绪,使之更好的配合治疗;环境护理可为患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从而减少了外界刺激;健康教育能使患儿家长了解疾病相关知识、预防措施及急救处理方法,从而降低患儿复发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与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而儿科急诊具有发病急,来势猛,病情变化快。婴幼儿为高发人群,家长陪伴,人流量大,常聚集就诊等特点。所对应的护理特点随机性强,多为静脉用药,穿刺难度大,要求护理人员穿刺技术高,应急能力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在儿科急诊室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防患于未然,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制定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
1儿科急诊护理风险识别
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儿科急诊室作为医院的窗口,患儿流动性大,及时对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能减少医疗纠纷或差错事故的发生。
1.1急诊室夜间急诊患儿多为危重症,抢救治疗活动性大,且无预见性,有时显得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候诊检查等待的时间长,患儿家长大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急、最重、最需要享受急诊服务。此时如果未能及时有效地交流沟通,一旦护理技术欠佳,一次穿刺不成功或医护、护技耦合性环节欠紧密等极易引起护患纠纷。
1.2用药错误:儿科患儿用药剂量小,常以公斤体重计算。对治疗卡上的名称、剂量、执行途径等内容时要认真核对。尤其是急诊护士执行各种抢救的时候,更应该坚持三查七对,防止各种差错出现。特别在采取紧急抢救措施执行口头医属的时候,护士所执行的各种操作与药物的供给均需与医生核对后方可实施。以免出现用错药、打错针等事故。
1.3病情观察:儿科患儿不同于成人,因其生理解剖特点,致使患儿往往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且不能自我表达,对一些留观的患儿,护士即使在规定时间内巡视观察室,仍有延误病情的可能,经常是几分钟前观察时病情平稳,而几分钟后就会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如不及时发现,则会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对正输液的患儿若护士观察不及时,还会有输液外渗,严重者出现皮肤坏死等可能。
1.4环境与压力:儿科急诊护士常处在哭闹、嘈杂的环境中,尤其是做各种检查治疗时。患儿的哭声震耳欲聋,有些患儿在输液的全过程哭闹不休,加上患儿家长的训斥声,哄孩子逗孩子的声音常使护士心烦意乱,其操作又是在家长的严密监督下进行,可使护士心情抑郁,心理压力大。且急诊室又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复杂的环境,特殊的服务对象,可能对护士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尤其是在夜间,有时影响急诊工作的正常进行。患儿家属的漫骂、殴打、伤害护士的情况时有发生。
2儿科急诊护理风险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2.1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护理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经常以各种渠道,多种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专业知识。加强对规章制度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护士良好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情感,尤其是对年轻护士,更要加强法律意识和职业严肃性的培训。爱心、耐心、同情心是一个儿科护士必备的心理素质与职业情感,要以完全接纳安抚的态度对待患儿家长的误解、迁怒与不理智。对不配合治疗的家长,应使用一定的语言艺术与其沟通,避免正面冲突,防止事态扩大。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桥梁,要有主动与患儿沟通的意识,掌握语言沟通方法和技巧,这样就可预防一些护理风险的发生。
2.2对儿科急诊护士要重视他们心理的压力源,及时疏导和关心,培养健康的性格和信念,采取科学的放松方法,提高护士的心理调适能力。教育引导护士要正确看清自己,确定一种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努力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护士的职责是治病救人,应为能减轻和消除患儿的痛苦而感到愉快和骄傲,树立只有在帮助患儿的同时才能体现自己价值的人生观。
2.3儿科急诊护士要具有在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具有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知识。既要掌握各年龄患儿抢救护理的特点,熟知他们的心理特征,还要掌握患儿家长的心理变化承受能力,从而保证抢救工作忙而不乱。因此,必须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转变服务理念,严格执行工作制度,注重环节质量管理,优化各种流程,提高危重症患儿抢救技术,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才能更好地减少医疗纠纷。
2.4平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学习,只有高水准和有预见性的护理才能保证患儿的安全,减少护理风险。对出现的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开展如何在工作中降低风险,维护自身及患儿利益并预见风险倾向的讨论,做好预见性护理,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患儿及其家长,增强沟通与交流,形成相互理解的护患关系。为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了量化考核力度,提高了管理的效率。量化考核把护士工作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与个人经济效益挂钩,一改过去的“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使科室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也增强了,护理安全系数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证。
[关键词] 发热;儿童;健康教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141-01
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旺盛,新陈代谢率高,加之各系统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功能很不完善,尤其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使其体温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异常。当婴幼儿肛温超过37.8℃,口腔温度超过37.5℃,腋温超过37.4℃,可以认为发热。有部分儿童对发热的反应较敏感,甚至引起高热惊厥。临床上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感到恐慌和焦虑,迫切要求医务人员及时作出降温处理。针对家长在发热患儿表现出的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对其进行有关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是科学治疗和护理发热成功的关键[1]。
1临床资料
2006年11月~2007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发热患儿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6个月~4岁。惊厥多在病初突然高热时发生,神志恢复快,时间短,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2实施全面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分析小儿发热的原因
2.1.1非感染因素①年龄越小,器官系统的发育越不完善,尤其是体温调整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加之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散热和储热功能低下,使体温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②一日内体温波动:一般清晨2∶00~6∶00体温较低,傍晚8∶00体温较高;③饮食与衣着薄厚:日常进食、进水可使体温升高,衣着厚,温度较高,反之较低;④沐浴与运动:热水沐浴、哭闹等都使产热增加:⑤季节性温差: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⑥新陈代谢率:生长发育旺盛,新陈代谢率高,体温高。
2.1.2感染因素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加之母体提供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易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引起急性、全身性、局部性感染,使体温升高。
2.2收集家长对发热婴幼儿在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家长在患儿发热而无明显症状时难以发现,一旦发现患儿发热和高热时表现出惊慌失措。②患儿家长对小儿发热症状发展估计不准,常急于要求采取降温措施,对医护人员采取保守措施表示不理想。③年轻的父母,对小儿发热的护理经验不足,面对婴幼儿发热表现出惊慌失措。
2.3制定健康教育学习目标
①正确判断小儿发热。②了解常见发热的护理方法。③能实施物理降温方法。④列出小儿发热的预防措施。⑤掌握发热时的急诊信号。
2.4健康教育干预及评价
2.4.1健康教育方式对小儿发热的健康教育,多以个别指导为主。
2.4.2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①讲解何谓小儿发热及判断方法。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判断孩子发热可以借助体温计测量,在婴幼儿确实体温升高时,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动作等。②描述发热过程及其临床表现,发热过程分为3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与体温下降期。③讲述发热的护理方法。a.症状观察,注意体温升高程度及变化规律,观察呼吸、脉搏、意识状态变化;b.患儿应安置于安静、温度适宜、空气流通的环境;c.卧床休息:发热时机体消耗增多,代谢加快,食欲下降,能量供应不足,因此患儿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保持舒适;d.补充水分及营养:高热时代谢增快,消耗增加,消化功能减弱而导致食欲下降,加之退热时大量出汗,导致机体明显失水、失盐,鼓励给患儿多喝水,少吃多餐;e.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高热时因唾液分泌减少,加之机体消耗增多,消化能力减弱,营养缺少,不利于症状康复,因此注意保持患儿口腔、皮肤清洁;f.高热39℃以上及时给予物理降温:一般家庭以冷敷、温水和酒精浴常用;g.药物降温:婴幼儿发热时,用药应尽量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如补感敏、小儿退热栓、中成药等;h.讲授发热的预防措施和需就诊的情况:平时应适当安排婴幼儿户外活动;定期预防接种,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传染病;平时衣着适当,根据气候和活动量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受凉;养成多喝水的习惯,促进新陈代谢;当患儿高热时,出现惊厥、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提示病情危重,应紧急送医院就诊。
2.4.3效果评价通过对其家长进行全面健康教育,并实施于我们的整体护理过程中。结果患儿治愈率达100%,平均病程也明显缩短,效果显著。
3讨论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由许多原因引起,对机体来说有时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小儿由于解剖生理特点方面的因素,高热容易导致惊厥,失去保护性意义,如不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采取有效措施,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但如果采取了及时、有效措施,则会使患儿很快康复[2]。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增强了家长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家长的自我保健与护理患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
精细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是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体现了管理过程中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的理念,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作风贯彻到所有管理环节。它强调将管理工作做细、做精,以全面提高管理水平[1]。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技巧以及麻醉、体外循环技术的不断提高,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日益增多。婴儿体外循环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围手术期死亡率明显比成人高[2]。不少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或小婴儿,因其心血管的复杂畸形或肺充血而处于高危状态如不早期及时手术,1/3~1/2的患儿将夭折,急诊手术是唯一挽救孩子生命的手段[3]。我院自2002年开展先心病手术以来,婴儿急诊手术每年都在递增。为了提高婴儿先心病急诊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2012年对38例婴儿先心病急诊手术患者采用一个全面、规范、科学、精细化的护理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1月~8月婴儿先心病急诊手术38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为10 d~12月,平均(4.65 ±1.46)月,体重3.5~8 kg,平均(5.12±2.27)kg,病种分布:大血管转位3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0例,右室双出口1例,法洛氏四联症9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2例,肺动脉闭锁2例,室间隔、房间隔缺损6例,室间隔、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5例。38例急诊手术围术期均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死亡2例,余均康复出院。
1.2方法
1.2.1 术前精细化
1.2.1.1 开展各层次护理人员培训,培养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护士长利用每周进行2 次的业务学习向全科护士培训相关知识,并利用晨会的时间向不同层次的护士提不同难度的问题。
1.2.1.2 护士长组织护理骨干讨论术后监护的重点及监护人员资格的认定,监护室的护士根据工作能力的高低分六个档次分别对患儿进行监护,这类手术安排一档班的护士进行监护。
1.2.1.3 尽早、尽快完善术前检查,由医师、麻醉、心超、放射、监护人员对患儿的心脏解剖、心、肺功能、凝血机制等各方面进行评估,选择最佳手术时机。
1.2.2 术后精细化
1.2.2.1 患者的转送:将远红外线辐射保温床设置好温度与其多道多功能微量泵随同患儿一起入手术室。术毕将设置好的辐射床随同患儿一起入CICU,同时测量肤温和肛温。
1.2.2.2 血流动力学监测.术后持续心功能监测,流动力学不稳定,尤其刚返回CICU循环不稳定患儿,10min监测1次,稳定后30min小监测1次。观察记录心率、心律、血压(ABP)、中心静脉压(CVP)、左房压(LAP)的变化。病情不稳定时1~2h做1次动脉血气,病情稳定后每4h做1次动脉血气。掌握血管活性药的使用方法,应从中心静脉泵入,并根据心率和血压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此类患儿对血管活性药较依赖,要确保静脉导管通畅,更换药物时动作快,由2人同时进行,将要更换的药物先放置在注射泵上,待走速均匀后立即更换。并密切观察心率和血压的变化[4]。
1.2.2.3 液体的管理 由于婴儿年龄小、体重低、术前左心功能差,术后即刻的液体管理非常重要[5]。根据监测的ABP、CVP、LAP来控制输液量,采取微量泵控制液体速度。严格控制输液、输血量及速度,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补液原则量出为入,生理需要量术日2ml/kg,术后第1d后4ml/kg,心功能差的液体总量入80%。小婴儿应记入不显性失水。一般术日尿量>1 ml/kg·h可认为无肾功能障碍,尿少患儿就小剂量启用速尿泵。肾衰患儿早期实施腹膜透析,早期干预通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能同时减轻心、脑等重要脏器的水肿程度[6]。本组中4例肾衰行腹膜透析后1例无转归死亡。
1.2.2.4胸腔引流管管理 术后胸腔引流量大于2ml/kg/h,每15~30min钳夹胸引管一次,引流量小于2ml/kg/h,每2h钳夹一次,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及时发现异常出血并报告监护医生,本组有5例术后胸引多,4例经过对症止血均于术后4h内控制,1例TGA患儿术后2h出现心包填塞,当即行床旁开胸清除血块,同时止血、补充血容量,也抢救成功.
1.2.2.5呼吸道的管理 术后早期做好呼吸道的管理是预防恢复期患儿出现低氧血症的有利措施,同时维持良好的心、肾功能对于呼吸功能的恢复也很重要[7]。①呼吸机的调节 常规选用同步间歇指令式通气/ 容量控制(SIMV+VC)或同步间歇指令式通气/ 压力控制模式(SIMV+PC)[8]。潮气量(VT)10~12ml/kg,呼吸频率(f)25?郯40次/min,吸呼比(1:E)设置为1:1.5,呼吸末正压(PEEP)为4~6 cmH2O,压力支持(PS)6~8 cmH2O。定时监测血气的变化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对肺部情况很差的主张低VT高呼吸频率的SIMV+PC。根据气道分泌物的量,按需吸痰。定时听诊双肺呼吸音,可以及时发现气道内痰液蓄积情况,达到及时清理的效果,保持无菌。定时查血气来调节参数,尽早脱离呼吸机。撤离呼吸机后做好肺部护理。②撤离呼吸机后呼吸道的管理 加强呼吸理疗(CPT)。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进行CPT,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对肺高压的患儿在做呼吸理疗前可充分镇静,以防肺高压危象的发生。撤离呼吸机后均给双鼻给氧法,氧流量3~5 L/min,血气满意后过度为单鼻导管吸氧1~2 L/min。如血气不好可使用双鼻吸氧管制作简易持续正压通气(CPAP),此组中有7例使用CPAP,2例无效重插管。有喉头水肿者,用0.9%NS20ml加异丙肾上腺素1mg喷喉,撤呼吸机即刻喷一次,然后15~30min/次,连续2~3次,并根据喉头喘鸣改善情况适当减少或增加喷喉次数。有气喘者,镇静后做胸部物理治疗再来用爱喘乐、博利康尼、普米克雾化.
1.2.2.6营养支持 术后如果出现胃肠道出血,则应禁止肠内营养。拔管后六小时即可开始肠内营养。喂养从稀到浓少量多次的循序渐进。对于不能吮吸、反应较差或曾经气管插管时间较长的患儿,提倡胃管喂养,防止误吸;可观察其性状,判断患儿消化情况;可用泵持续经胃管注入,泵2h停1h,以利于消化吸收。使用呼吸机的患儿第2d如果没有胃肠道出血,开始胃管进行胃肠营养。这类患者由于心功能不全,或镇静肌松药物的使用往往影响消化吸收,使用一些胃肠动力药物。
1.2.2.7 做好基础护理,预防感染,尤其是皮肤的护理。婴儿皮肤角质层较薄,毛细血管丰富,皮肤防御机能较差,护理时动作轻揉。有新生儿硬肿症的每班给予维生素E按摩全身。保持中心静脉穿刺点干洁,72h更换无菌贴膜,有渗血及时更换,穿刺点红、分泌物及时拔除。
1.2.3 术后回病房精细化
1.2.3.1 由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护理患儿,并详细交接。监护室每班组长会到病房了解患儿的病情,并指导护理工作
1.2.3.2 指导患儿家属正确喂养,准确记录出入量,床边指导患儿家属正确的翻身拍背。
1.2.4 出院指导 详细交代复查时间出院带药的服用量、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出院时医生会根据患儿具体的情况制定一个术后服药、喂养、复查等注意事项给家属。
1.2.5 电话随访给予家属相关的指导。
2结果
实施精细化管理措施使急诊手术婴儿得到更优质的护理,缩短了呼吸机辅助时间及监护天数,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缩短了住院天数,减轻患儿痛苦,减轻家长经济负担,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38例急诊手术围术期均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2例患儿均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余均康复出院。死亡率较2011年下降了7.2%。
3讨论
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围术期护理中推行精细化管理,实现由被动工作向主动创新,由忙碌繁杂向规范有序、由满足于完成任务向"零差错"转变,是全面提高服务效能的必然选择。精细化管理的每个人、每一项工作、每一天、每一处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正好符合了先心急诊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工作的细致、复杂而繁琐、涉及面广的特点[9]。在非常紧急的状况下急诊手术,对护理人员的监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手术期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异常,给予准确及时的处理,为患儿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规范的围术期的精细化管理对手术成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永素,黄冰,张建林,等.浅谈精细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4):313-314.
[2]段大为.婴幼儿体外循环的特殊性[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1,17(6):185.
[3 傅丽娟,徐卓明,卞俊,等. 新生儿危重先心病的围术期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15.
[4]诸纪华,程贵琴,唐晓敏.30例大动脉调转患儿术后的早期循环监护[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102-1103.
[5]王虹.15例先天性矫正大动脉转位患者行解剖矫治术后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497-498.
[6] Brancaccio G, Villa E, Girolamie, et al.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pediatric cardiac surgery and varia ble effect of the hemofiltration process.Perfusion ,2005 ,20(5):263-268.
[7]张宝宁,徐晓霞,孟洪涛,等.婴幼儿心内直视术后呼吸道并发症防治体会[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0):899.
【关键词】细节护理; 儿科手术;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208-0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到2013年10月到我院进行儿科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调查对象,根据自愿和随机原则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0例,年龄为50d~15岁,其中男29例,女31例;对照组30例,年龄为45d~16岁,其中男28例,女32例。60例儿科手术主要包括:小儿骨科、耳鼻喉科手术等。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患病情况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儿儿科手术采用普通护理模式;实验组患者儿科手术采用细节护理模式,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手术前细节护理:护理人员在手术进行之前对患儿的病情应当有充分了解,针对患儿的性格和病情制定大致的护理方案。在手术前应当与患儿及其家属积极沟通,了解患儿的精神状态并详细解答家长的有疑问。与患者及其家住交谈时应当注意用语用词和语气,态度要温和,给儿童一种妈妈的感觉,给患儿营造一个安静、舒适并且充满童趣的病房环境。进行手术前准备工作如导尿等工作时,动作应当轻柔,安抚儿童的恐惧情绪,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为手术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1.2.2手术中细节护理:手术中细节护理可以分为心理护理和生理护理两大部分:心理护理:手术治疗是儿童心理的一大挑战。幼儿在发育过程中,心理和精神发育尚未成熟,其心理特点表现为,对身体情况缺乏认识,其心理活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其注意力也容易受到外界吸引。在手术过程中,患儿表现出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紧张,由于疾病引起的不适合和陌生的环境,使得从小就在父母身边的患儿感到极度不适,容易引发紧张情绪;哭闹,儿童对于手术的认知较少,过分担心手术过程中的创伤,加上家长表现出来的惊慌情绪,有可能会加重患儿的哭闹情况。护理人员作为儿科手术的主要参与者,应当采取适当的心理护理措施。首先,护理人员应当注意语言和表情,在手术室中,多些鼓励的话语和热情的笑脸,例如给患者讲些小故事等,都会保护他们脆弱的感情。同时,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措施过程中动作轻柔,这需要护理人员注意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动作舒适到位,减少对患儿的心理刺激。
生理护理:注意调节手术室内温度,儿童对温度较为敏感,调节手术室内温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在手术时应当注意儿童保暖,温度调节在25℃左右为宜,并帮助其脱衣服。同时,手术过程中,如需搬动幼儿身体,护理人员应当注意动作轻柔,尽量保证幼儿以舒适躺卧,避免幼儿发生窒息或者血液循环不畅等。另外,手术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儿童的身体体征。如血压、呼吸频率、体温、心跳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
1.2.3手术后细节护理: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当掌握好搬动动作力度,避免碰到伤口和管路,引起患者不适。手术结仍然需要对幼儿的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做好手术后记录和登记,并注意保暖。待幼儿苏醒后,应当安抚幼儿情绪,并对幼儿进行语言和动作上的鼓励,安抚幼儿焦虑情绪。
2 结果
2.1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有效率调查:护理工作结束后对护理纠纷发生率和护理有效率进行调查,其中护理有效指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未发生并发症。
调查结果如表一所示,从统计结果可看出实验组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护理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实验组发生护理纠纷2例,护理有效率28例,有效率93.3%,对照组发生护理纠纷8例,护理有效率20例,有效率66.7%,
2.2患者家属满意程度调查:本次满意调查采用调查问卷评分形式,满分为100分。采用细节护理的实验组患者家属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家属(P80)24例,一般满意(60-80)4例,不满意(80)13例,一般满意(60-80)9例,不满意(
3 讨论
手术治疗是临床中常见的治疗手段,由于在手术治疗中,设计对患者身体部分进行切除、缝合等操作,使得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护理工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步骤。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具有细节多、操作复杂、工作时间长等特点,对护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时降低手术风险发生率的有效保障。儿科手术由于其手术对象的特殊性,又表现出与普通手术不同的特点。儿科手术的手术对象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早起阶段,儿童对于外界刺激表现出的反应与成人往往不同,其身体结构和功能尚未成熟,对陌生环境、疾病的恐惧比成人更为强烈。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陌生感、恐惧感和不适感都有可能影响手术的进程,因此,儿科手术中的护理工作挑战更大。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在儿科手术中采用细节护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并显著提高护理有效率和患者家属的满意程度。
在细节护理中,护理人员根据儿童的身体状况,针对手术情况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采用更为细致的护理方法。在护理过程中,体温护理、心理护理和体贴细致的护理服务使得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其家属建立了良好的感情,避免了手术意外的发生,明显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因此,充分应用并提高细节护理质量,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翠英,赵玉芹,李荣华,等.实施细节护理对提高急诊患者护理满意度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9):65-66.
关键词:急诊气管插管转运护理
气管插管因能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误吸,并能进行辅机械通气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而急诊气管插管更是急症抢救治疗中最常用的措施之一。作为急诊抢救室的护士,如何做好气管插管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护理,也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作者通过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65例患者,在急诊经气管插管后进行院内转移过程中的护理,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急诊抢救室气管插管后进行院内转运的65例患者(心跳呼吸骤停者除外),其中男:44例,女:21例,年龄:19~91岁,平均47.5岁;脑外伤17例,脑出血9例,脑梗塞1例,急性中毒13例,呼衰12例,心衰3例,多发伤4例,主动脉夹层瘤1例,肝肾综合症1例,恶性淋巴瘤1例,电击伤1例,癫痫持续状态1例,急性心梗1例。其中经口气管插管60例,经鼻气管插管5例;有自主呼吸者36例,人工呼吸支持者29例。
1.2运前准备
1.2.1转运前的评估转运前要做好各项评估工作,评估患者目前的病情是否允许转运,患者在转运途中会发生何种病情变化,发生病情变化时护送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尽量等病情稳定后再行转运,若因为某种需要必须要转运时,一定要备好各种必要的急救物品和药品,同时要医护共同陪同,以免途中发生意外。
1.2.2病人的准备转运前医护人员要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说明转运的目的、转运途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实施转运的方法,在征得病人及家属的同意并签字后方可转运,对神志清醒的患者,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昏迷的患者佩戴双侧腕带,分别注明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号,测量气管插管的外露长度,成人经口插管深度(22±2),经鼻深度(27±2),儿童/婴幼儿经口插管深度12+年龄/4,经鼻15+年龄/4[2],检查气管插管的深度是否适宜,气管插管过深或过浅都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插管过深入右主支气管将增加导致低氧血症、气胸、肺不张的危险[3],插管过浅气管导管容易脱出。检查气管插管的固定带是否牢固,气管插管首先要与牙垫固定牢固,然后依附牙垫进行外固定。比较实用的固定方法是,在胶布固定的基础上另加细带一条,长度依据病人头颅的大小,绕过枕后沿乳突或耳廓上在插管上系紧,再环绕1~2周后打结,松紧以可容纳一指左右推动插管不滑动为宜,采用此方法意外脱管率明显降低[4]。转运前充分吸净口咽、鼻及气道内的分泌物,以确保患者转运途中呼吸道畅通,这对无条件配备便携式吸痰器的医院尤为重要。检查气囊的压力是否适宜,气囊的压力是决定气囊是否损伤气道粘膜的重要因素,理想的气囊压力为有效的“最小封闭压力”,既不让导管四周漏气,又使气道粘膜表面所受的压力最小,一般维持在14~20Hg。[2]。转运前用约束带适当约束患者肢体,防止转运途中发生意外拔管。在约束前,要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约束的目的及必要性,取得理解及配合。有引流管者,妥善地固定各种引流管,清空引流袋并记录引流量,暂时不用引流者可先夹闭引流管,待病人转至相关科室后再开放引流管。根据病情需要建立一到两条有效的静脉通道。根据季节做好病人的保暖工作,防止病人受凉。清理患者身上禁忌带入检查室的物品,将物品交由家属保管,无家人陪同者,将物品交由急诊的保安人员暂时保管。
1.2.3护送人员的准备本院急诊科配有六名在急诊工作多年的专门负责运送病人的护工,他们经验丰富,熟悉医院的各个部门,抢救室配备的全部都是工作十年以上的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急救技能高年资护士,熟悉各种抢救仪器设备的操作和应用,转运前能做到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和护理措施,测量并记录病人最后一次生命体征,核实病人的身份,整理并携带病人要做的各种检查单以及与病房护士交接的转运记录单。对于未配备便携式呼吸机的医院,转运此类病人前,最好备有两名护士准备护送,一人负责观察病情、做好抢救准备,一人用简易呼吸器协助病人呼吸。
1.2.4物品的准备转运前,护士要和护工共同检查转运工具,保证其安全、性能良好,准备性能良好带有蓄电池的监护仪、微量泵、人工鼻、简易呼吸器、氧气袋、吸痰装置、听诊器等。并根据病情准备可能需要的抢救药品,若预计患者途中需要较长的转运时间,可以准备多个氧气袋以备应用。准备足够的静脉用药。
1.2.5其他的准备转运前电话通知电梯及时到位,通知相关的科室做好迎接病人的准备,尽量缩短病人在转运途中停留的时间,避免因准备不足导致病人等待时间过长,延误检查治疗或发生病情变化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或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3途中护理
1.3.1密切观察转运途中护士必须始终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特别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注意观察有无缺氧及窒息的表现,观察气管插管有无松动移位,插管的刻度与转运前是否一致,人工呼吸支持者尤其要注意观察以上内容,据文献报道,53%的人工呼吸机支持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有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重大变化[5]。有引流管者,观察引流管是否脱落、需要持续引流者,引流管有无扭曲或受压,静脉输液通路是否通畅,输液部位有无肿胀,液体是否需要更换,病人的是否舒适,病人有无坠床的危险等。对于气管插管的患者,尤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痰液堵塞,肢体的约束带有无松弛,病人有无自行拔管的危险以及病人是否有合理的需要等。因气管插管患者暂时无法和医护人员进行正常的交流,所以,对此类病人的观察显得尤为重要。
1.3.2气道护理气管插管建立后,由于呼吸道的改路,解除了正常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温度、湿度的调节及防御功能,直接吸入未经加温湿化的气体,因干燥导致支气管分泌物粘稠,痰液不易咳出,加重呼吸道阻塞,容易造成肺部感染[6]。尤其在转运途中,来往的行人较多,飞扬的尘埃更易进入开放的气道,增加感染的机会,因此做好患者转运途中的气道护理至关重要。为保持气道的加温和湿化,可应用人工鼻连接于气管导管口,因人工鼻是由吸水材料及亲水化合物构成,当气体呼出时,呼出气内的热、水被人工鼻保留下来,当气体通过人工鼻进入气道时,热、水重新进入气管内,保证气道获得有效、适当的温、湿化,使气道近似于生理湿化状态,且阻挡了空气中的细菌和尘埃,使吸入气体的洁净度提高,同时避免痰液咳出人工气道外,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7}。自主呼吸有力者,将吸氧管直接连于人工鼻上,给予持续氧疗,需要人工呼吸支持者,将人工鼻连接于气管导管与辅助呼吸器之间。但对于脱水、低温或肺部疾患引起分泌物潴留患者;小儿及严重肺功能不全患者;不能耐受呼吸通路中增加少量的阻力或死腔的患者应禁用人工鼻[8]。可用简易呼吸器接氧气袋直接连于气管插管上,有自主呼吸者,根据病人的呼吸同步小潮气量挤压呼吸气囊,无自主呼吸者,按常规予辅助呼吸。这样可避免病人开放的气道直接与外界接触,减少感染的机会。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插管病人因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护士可通过观察血氧饱和度、听诊气管、肺部痰鸣音来辨别是否需要吸痰,吸痰时应注意保持无菌操作。
1.3.3心理护理由于气管插管后造成暂时性失语,清醒的患者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加上转运前对患者肢体的约束,转运途中旁观者的驻足观望,患者容易产生烦躁、焦虑和恐惧,据文献报道,在调查中有66%的患者在气管插管期间想说话,主要因为患者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对病情治疗有疑问[1]。因此,对待气管插管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用沉稳镇定的语气、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气管插管的目的、作用和配合治疗的重要性,说明气管插管是暂时的,讲解气管插管后的不适感觉和表现,协同患者家属一起给患者以鼓励和安慰,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在转运途中的清醒患者,笔者认为不太适宜和他们进行书面交流,护士可经常关心地询问患者有何不适,并让患者通过点头或摇头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要护理人员用心地和患者交流,大部分患者都能安静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对于极其烦躁,极度不配合的病人,在不影响病情和治疗的情况下,可遵照医嘱给予适当的镇静剂应用,以保证患者的安全转运。
1.3.4安全患者一般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对于不能耐受平卧的患者,可取低半卧位或半卧位。拉起转运车或床的两侧护栏,以防患者坠床。在转运的路途中尽量避免颠簸,上下坡时要始终保持患者的头在高位。遇有门槛或不平坦处尽量将车或床抬起通过,对于半卧位的患者,应让家属在两旁密切看护,防止坠床。
1.4运后交接
患者转入相关科室后,负责陪送的护士应协助其他人员将患者安全转运至床上,帮助患者取舒适的,理顺各种管道,给予吸痰、吸氧、监护、肢体约束、呼吸机支持等,再次检查气管插管的刻度是否正确、固定是否恰当,气囊的充气量是否适宜,呼吸道是否通畅。与接收的护士详细交接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治疗、护理等情况,双方共同确认患者的身份无误后,让接收护士在护送单上签名,待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离开。
2结果
所有65例患者,除1例急性心梗患者,在转运前风险评估不足,转运途中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经及时心肺复苏成功后就近转至ICU;1例有机磷中毒患者,因途中观察不到位,未予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导致病人发生紫绀,及时给予清理气道后转危为安;1例多发伤患者,因转运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病人在放射科检查时,等待时间过久,发生血压下降而引发家属投诉,其余患者在转运途中均未发生明显意外,并安全转运至相关科室。
3讨论
3.1急诊抢救室作为急危重患者救治的第一站,气管插管已成为最常应用的急救措施之一,在急诊行气管插管的患者,经过一系列的抢救措施后,由于诊断性检查以及继续治疗的需要,必须转运至相关科室,而急诊病人在转运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转运中任何一个环节不当,不但影响病人的诊治,甚至导致病情加重而死亡,据文献报道:院内转运能增加重症病人的并发症,转运病人的死亡率比正常高于9.6%[9]。
3.2急诊气管插管患者在实施院内转运过程中,如护理不当,易发生自行性拔管或不慎脱管,气道分泌物堵塞、人工呼吸支持时管道脱落等意外,风险性更大,尤其是非计划性拔管,若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有可能成为患者致死的原因[10]。因此,对急诊气管插管的患者实行院内转运时,在转运前,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尤其是气管插管的固定、气道分泌物的清除,加强转运途中的病情观察、气道护理和心理护理,做好转运后的病情交接及记录,是病人得以安全转运的重要保证。
4总结
本组所有病例,经过精心准备、细致的护理和转运后的完善交接,均安全转运至相关科室,未出现重大意外。
参考文献:
[1]刘路.ICU气管插管病人的镇痛、镇静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7):865~868.
[2]乜广珍,毕越英,王阿莉.下人工气道的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0):1998~2000
[3]吕玉颖,杨磊.合适的气管插管深度确认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3)75~76
[4]高立红.ICU气管插管病人的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0):199~2~1995
[5]吴耀建,赵国平,张梅清等.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10):1109~1111
[6]欧美金,谢书芬,许瑞香.探讨人工鼻吸氧在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医学卫生导报,2008,14(17):57~59
[7]武淑萍,祁晓磊,田小京.应用人工鼻气道湿化法减少人工气道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4)320~322
[8]吕晓玲,夏秋江,罗群等.人工鼻替代加热湿化系统在呼吸机治疗中的优势[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5):2591~2592
【关键词】 惊厥;病因;治疗
惊厥是儿科急诊常见的急症, 主要表现为突然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 常伴意识障碍[1]。是小儿时期各种原因引起的异常脑电活动所致。发病突然, 多数家长到医院时神情慌张, 不知所措。但该病若处理得当, 救治及时, 多数预后良好。早期明确惊厥病因, 积极有效控制, 是处理该病的关键。开封市儿童医院于 2011年1月~ 2013年6月急诊接诊122例惊厥患儿, 现回顾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22例, 男 71 例、女 51例。年龄0~28 d7例, 28 d~1岁15例, 1~3岁71例, 3岁~6岁23例, >6岁6例。
1. 2 病因分类 122例小儿惊厥中, 感染性疾病67例, 包括高热惊厥43例, 病毒性脑炎15例, 化脓性脑膜炎4例, 中毒性脑病5例。非感染性疾病62例, 包括癫痫20例, 新生儿颅内出血10例, 中重度HIE 8例, 中毒5例, 低血糖4例, 低血钙4例, 胆红素脑病2例, 寄生虫(脑囊虫、弓形虫)2例。
1. 3 急诊处理方法 ①迅速体格检查:包括瞳孔、意识、心率、心律、呼吸、脉搏等基本生命体征。②止惊。首选安定: 0.3~0.5 mg/(kg·次), 缓慢静脉注射, 预防呼吸抑制, 出现呼吸减慢、停止, 甚至心跳停止;也可每次 5~10 mg /(kg·次)肌肉注射, 或者10%水合氯醛0.5~1 ml/(kg.次)保留灌肠。高热者给予退热药物应用。③快速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感染性疾病, 尽快控制感染。例如怀疑颅内感染, 同时还需尽早予甘露醇降颅压;非感染性疾病, 例如新生儿颅内出血, 予维生素K应用, 同时速尿应用减轻脑水肿。惊厥时间>30min 给予脱水, 以减轻脑水肿, 脱水剂可用20%甘露醇 0.5~l g /kg, 合并脑疝者可予2 g/(kg·次), 但注意监测肾功能。③保持呼吸道通畅。例如鼻咽通气道应用, 松开紧绷的衣服, 吸出呼吸道分泌物, 惊厥持续状态不易缓解可考虑肌松剂应用下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④吸氧:惊厥时合并面青等缺氧表现。⑤同步监测血压, 脉搏, 呼吸,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 4 转归 本组 122 例惊厥的患儿中,治愈 96例( 78.67%), 好转23 例((18.85%))、死亡 3 例(2.46%)。
2 讨论
由于婴幼儿的大脑发育未成熟, 脑细胞兴奋性冲动易于泛化。所以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大脑皮质神经元过度同步放电均会导致惊厥的发生。本组资料示, 发生惊厥的原因不同, 感染病例, 特别是高热惊厥居首。新生儿期:惊厥原因则是主要集中在中、重度HIE, 新生儿颅内出血等原发病上。诊断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 注意疑难杂症的鉴别。可分为两部分:①感染性疾病:a.高热惊厥, 体温升高, 多有惊厥病史, 或者家族史, 缓解后随着体温降至正常, 患儿精神反应等一般情况随之好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以半岁至3岁的婴幼儿发病率为最高。该病发病以冬春季节为最多。该病较容易诊断, 预后好。部分复杂热惊可演变为癫痫。b.颅内感染:随着社会不断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卫生条件明显好转。多数颅内感染患儿已经能在基层卫生单位得到初步治疗, 发展到出现惊厥者比例很低。但儿童病情变化快, 进展迅速, 仍有部分出现惊厥患儿, 这部分患儿在惊厥出现前多有发热、精神差或烦躁、嗜睡、呕吐、惊战等症状出现, 惊厥在一次病程中可出现多次或者变现为惊厥持续状态。脑电图、脑脊液检查可协助诊断。c.中毒性脑病:多有原发病, 比如大叶性肺炎、细菌性肠炎等。脑电图、脑脊液检查协助诊断。②非感染性疾病癫痫最常见, 新生儿出血症(颅内出血)、HIE, 电解质紊乱、中毒、颅内占位, 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惊厥是儿童常见急症, 尽快明确诊断, 积极控制惊厥, 治疗原发病, 可提高惊厥治愈率, 降低致残、致死率, 保护儿童健康。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 易著文. 儿科学.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第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1813 -l8l4.
[3] 徐积芬. 热性惊厥诊治中的几个问题 . 小儿急救医学, 2000, 7(1):54-55.
[4] 骆克理.小儿惊厥.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1982, 9(1):46 .
[5] 王洪青,李春利.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