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思想政治分析会

时间:2023-09-24 15:54:41

导语:在思想政治分析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思想政治分析会

第1篇

关键词:盈余质量 董事会特征 上市公司

一、引言

盈余是企业向外界披露的一种重要的会计信息。作为企业在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体现形式,是一个公司价值增值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投资者、债权人、税收征管机构以及股市监管机构等相关机构都关注的一个指标。在国外会计学术界,盈余质量迄今已经有多年研究历史,而在我国盈余质量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随着近年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而逐步兴起。证券市场对信息是极为敏感的,公司的盈利情况对于吸引投资者,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极为重要。但发展中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也随之暴露出来。随着保险业参与股市投资,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境外的机构投资者进入国内的证券市场,使得证券市场的投资环境和投资理念都发生了根本转变,而盈余数据在股票计价方面以及理性投资决策方面成为最重要的依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因此,包括盈余质量在内的信息披露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近几年来,股市的大幅波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分析时不再只停留在表面上的财务报告的盈余数量,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对盈余信息含量的分析上。高质量会计盈余信息的生成离不开一整套基础性构件,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重要因素,无疑对盈余质量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近年来西方学者进一步延伸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视野,有大量的研究证据支持董事会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生成过程进行监督。例如Klein(2002a), Carcello and Neal(2000), Beasley(1996)等都研究董事会对于公司财务、会计管理过程的重要性,证实董事会特征确实与会计信息操纵有关。Yermack(1996)发现,董事会规模越大,公司绩效越差,而且发现绩效较差的公司收购或兼并后一般都缩减了公司规模。

(二)国内文献 孙永祥和章融发现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即董事会规模越小公司绩效越佳。沈艺峰和张俊生也发现董事会规模过大是ST公司治理失败的原因。另外何卫东和张嘉颖(2002)证实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胡铭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并非简单的正向或负向关系,在董事会两端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每股收益(EPS)都较高。于东智(2004)的研究得出董事会的规模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倒U型二次曲线关系,转折点大约在董事人数9个左右的点。虽然我国市场监管部门和各界有志之士大力提倡独立董事制度,但是至今的实证研究成果基本一致,即外部董事比例或非执行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似乎不存在显著关系。于东智的研究表明,董事持股比例之和、人均持股比例都未与绩效指标表现出统计意义上的曲线关系,而表现出较强的线性相关性,这意味着董事会及经理人员持股确实能够激励董事关注公司绩效。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就董事会的具体特征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董事会规模对盈余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以理论为支撑的观点认为,规模相对较小的董事会更有利于提高治理效率,这是因为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大,由此带来的成本上升将超过监控能力增加带来的利益。相比较而言大规模的董事会问题严重,小规模的董事会在应对环境的变化方面更加迅速。其治理作用主要取决于规模的正向影响与负向影响的对比以及公司所处的法律、文化环境的影响。

假设2: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与盈余质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基于理论,Dechow et al.(1996)发现董事的有效监管主要取决于其相对于管理层的独立程度。这种独立性通常由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重加以衡量。大部分国外文献表示外部独立董事具有维护自身市场声誉的动机去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可以通过减轻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来维护公司的效益。但乘员理论则考虑了组织成员的心理因素影响,认为新引进的独立监督方会产生额外的董事会行为差异,导致决策时间更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假设。

假设3:领取报酬的董事人数比例与盈余质量没有相关性

对董事的薪酬激励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短期效应。在公司与个人利益趋同的假设下,董事对盈质量的影响应该为正向影响。但基于国内外研究情况结果比较,其影响并不具有确定性,受制度环境差异影响。

假设4: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设立情况与盈余质量没有相关性

关于董事会领导结构有三种不同的理论支持观点:理论支持两职分离;受托责任理论认为两职合一治理效率将提高;环境依赖理论认为两职设立是成本与潜在收益的权衡结果。大多数文献认为两职分离有利于提高公司盈余质量,但基于我国实际情况和一些关于国内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的文献,两职合一有利于公司盈余质量的提高。

假设5:持股董事人数比例对盈余质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但无法给出相关性符号

孙永祥、章融(2000)的研究表明,董事会及经理人员持股数量的多少与公司绩效并无明显的关系。于东智的研究表明董事会及经理人员持股确实能够激励董事关注公司绩效。我国公司董事会成员持股数都不大,各年的中位数都在2-3万股左右。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2007年后我国开始实施新的会计准则,所以选择2007年至2008两年的数据做为分析对象。 同时考虑到不同行业关于同一指标的标准以及变化会有差别。因此,选择金属与非金属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其中将剔除掉ST的上市公司),另外将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从样本中删除,剩余113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因变量的数据来自清华金融数据库,自变量数据来自“证券之星”网站,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三)变量定义和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了因变量和自变量,并根据其关系,建立了相应回归模型。(1)因变量(盈余质量变量)。考虑到本文对盈余质量的定义以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普遍性,认为质量较高的盈余信息可以更好地反映出企业的真实业绩,由于盈余管理是应计制会计下的必然产物,必然会反映到会计盈余中,但是盈余管理的确很难反映到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产生的现金流量指标中来。因此,本文采用会计调整法来计量盈余信息的质量。 盈余现金比(EQ)指标:EQ=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率,也就是说,企业每实现1元的账面利润,实际有多少现金支持,比率越高,盈余质量越高。若比率小于1,则说明会计利润可能受到人为操纵或存在大量应收账款,盈余质量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公司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一般来说,该指标越大,说明公司盈余质量就越高。相反如果该指标越小,则说明公司盈余质量也较低。 (2)自变量(董事会特征的相关变量)。根据董事会特征的分类、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分析以及上市公司资料所能体现的,选取董事会特征变量。董事会规模(代码:DS),董事会董事总人数;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代码:IDP),独立董事人数与董事总人数之比;领取报酬的董事人数比例(代码:DIRP),领取报酬的董事人数与董事总人数的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设立情况(代码:DAC),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是否为一个人所担任,1表示完全合一,2表示部分分离,3表示完全分离;持股董事人数比例(代码:DSRP),持有股票的董事人数与董事总人数的比例。(3)模型构建。本文构建模型如下:EQ=α0+α1DS+α2IDP+α3 DIRP+α4DAC+α5DSRP+ε。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二)回归分析 本文用spss13.0对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1)假设1检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中,两年的α1分别为0.081和0.149,t检验的绝对值都大于20%显著水平下的t检验的临界值(0.84)但显著性检验都大于0.05,因此董事会规模对质量之间呈正相关但线性关系并不显著。从折现图见图(1)分析,除去2008年图中的个别异常点,总体也是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大,盈余质量提高。假设1得到证实。(2)假设2检验。表(2)中,2007年的α2为0.782,t检验值0.432小于0.84,表明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与盈余质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且显著性检验大于0.05,更不具有线性关系。而2008年的α2为-15.585,t检验值的绝对值1.272大于0.84,表明独立董事比例对盈余质量负相关,即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但仍然不具备线性关系。进一步分析两年的散点图。如图(2)所示,可以发现,大多数的点集中在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为40%以内,但两年的变化仍无明显的规律可言。因此,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在40%以内对盈余质量的有明显影响,但不呈线性。假设2得到了部分验证。(3)假设3检验。表(2)中,两年的α3的值分别为0.145和3.932,t检验的值为0.368和0.523,均小于0.84,表示影响并不明显,但其值为正,其影响为正向。显著性检验值都大于0.05表示线性关系并不明显。再来分析R2的变化见表(3),两年的数据分别为0.015和0.009,都非常小,表明这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较小。所以假设3成立。(4)假设4检验。表(3)中,两年的α4的值分别为-0.146和1.144,t检验的绝对值分别为0.618和0.728都小于0.84,表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的设立状况与盈余质量没有相关性。从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分析,两年置信区间不同,2008年的区间中间包括零,是无法接受的。从2007年的数据分析,其t检验值大于0.84。显著值小于0.05,表明2007年数据的可信度较高。因此,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的设立与盈余质量没有相关性。假设4成立。(5)假设5检验。表(2)中,两年的α5分别为0.053和-8.575,t检验的绝对值为0.058和1.428,表明2007年没有显著影响,2008的为负相关。显著性检验值均大于0.05所以不呈线性。分析R2的变化见表(5),两年的数据为0.003和0.066,都非常小,表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较小。因此,假说5没有得到验证,持股董事人数比例与盈余质量无相关性。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研究结论如下:董事会规模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呈正比影响,但线性关系并不显著。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大,盈余质量提高。但根据规范性研究,董事会规模不应过大,在7-13人这个区间是盈余质量表现最好。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对盈余质量有影响,但不明显。当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处在20%~40%之间,盈余质量会比较敏感。领取报酬的董事人数比例与盈余质量无相关性,但根据激励理论,合理的薪酬能够体现为一种短期的效应,假设在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趋同时,越多的董事领取报酬,就会有越多的人关心公司的盈余质量,其结果应是正向影响。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结论,可能过多的董事关系,反而会削弱其正向影响。研究发现,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设立情况与盈余质量无相关性理论上,关于董事会领导结构有三种不同的理论支持观点,其结论都不相同。实证结果表明:董事会持股人数比例与盈余质量的无相关性。相关国内外研究也没有定论,因此,无论持股人数多少都不会影响盈余质量。

(二)建议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部分,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特点,本文就相关方面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关于董事会规模的建议。结合规范性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偏大,均值20人,应缩小到合理区间。另外,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有许多出现偶数,在决议时不免会出现僵持局面,建议应改成奇数。关于独立董事所占比例的建议。参照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结论,公司进行治理应当将独立董事比例控制在20%~40%之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相应的比例,以提高公司盈余质量。关于领取报酬的董事人数比例的建议。领取报酬的董事人数比例与盈余质量没有相关性。但根据激励理论,领取报酬会起到短期的激励作用,应当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加领取报酬的董事人数比例。关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设立情况的建议。实证研究结论表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设立情况没有相关性,因此本文并不建议意味着追求两职分离,而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关于董事会持股人数比例建议公司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而定,若增加董事会持股人数比例能够提高盈余质量,那么就增加,若不能,可适度而定。综上所述,提升盈余质量的重要一方面是加强董事会治理,董事会特征的变量的确定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行业特点合理定夺。通过研究可以得到两方面的启示:考察盈余质量时要同时关注董事会的特征;通过改善董事治理提高盈余质量。

参考文献:

[1]于东智:《董事会与公司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3年第2期。

[3]孙永祥:《董事会规模、公司治理与绩效》,《企业经济》2000年第10期。

[4]李常青:《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商业时代》2004年第6期。

[5]管连云:《董事会特性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经济师》2004年第5期。

[6]储一昀:《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会计研究》2000年第9期。

[7]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王化成:《中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张纯、段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与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8年第6期。

[10]张国华、陈方正:《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相关性实证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

[11]宋理升:《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山东经济》2009年第1期。

第2篇

一、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工作的作用

(一)在思想方面融入产生的作用

在实践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入,让全体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思政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企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使企业发展的重心得到重视,从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从而在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下,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在制度方面融入产生的作用

在融入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保障作用,企业的管理制度得到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不断健全,使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得到规范化管理,对于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注重实效,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下,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并且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入,让企业员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使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三)在实践方面融入产生的作用

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和发展目标,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应用,对于提升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融入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保障作用的,企业的管理变得更加精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给企业工作不断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各种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企业工作氛围变得更好融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使企业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给企业员工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

二、在融入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保障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发展目标,全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在实践过程中,只有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认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意识,才能全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将实际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在不断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的同时,企业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综合能力,运用新的管理模式,实施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所有工作的重心,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在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加强风险防范,要有风险意识,以对不可预见的问题进行有效预测,根据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和工作重点,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从而增强企业员工的综合业务能力,避免重大失误出现。

企业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工作技能,熟练运用和掌握先进设备、仪器,才能促进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从而保障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二)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加大相关注定执行力度

在严格按照党的方针政策执行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效应,不断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对企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发展目标等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以为在融入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保障作用提供可靠保障。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以将实际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坚决抵制表面化、形式化的工作作风,必须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定有效的解决策略,以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控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在实践过程中,党提出的思想政治路线,需要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在融入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保障作用,必须团结全体员工,注重员工意见的采纳,将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不断创新。

(三)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应用,不断总结、开拓和创新

在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工作的过程中,企业各部门、生产活动各环节都必须提高对思想政治的重视,以将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到企业发展的各个角落,促进全体员工思想政治素质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在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应用的同时,要制定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才能真正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提升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从而将思想政治工作当做一种自觉行为,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有效提高。

第3篇

【关键词】学习 规律 主观能动性 方法

学生的学习就是自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认识前人已知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点之一。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1)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即想问题。(2)通常我们所说的“做”,即做、行、动、实践,或者叫办事情,就是通过做把自己的想法和理想变为现实。(3)通常我们所说的快乐意志、干劲等精神状态,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人们常说“学贵有法”。要搞好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谓是因人而异,各有其法。但是,我认为最根本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勤学好问”。“勤学”就是要勤奋学习,认真刻苦努力学习,同时,也一定要做到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众所周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和“天道酬勤”的道理。“好问”就是要好提问,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那么,是谁“勤学好问”呢.毫无疑问,学习的主体当然是学生自己。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否、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最关键的在于是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勤学好问。

学习是有规律的。这就是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始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把“想”和“做”联系起来,并把它们落到实处。这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所在。学生学习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按照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的规律学习

朱熹曰:“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问题特别重要。

“思”,就是要动脑筋想。熟读是前提,精思才是关键。不动脑筋深思熟虑,就不能弄清其中的道理,就不能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思相辅相成,学因思而成,思因学而高。

“严”,严格要求自己把所学课程搞懂学好,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这就给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 按照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学习环节的学习过程的规律性进行学习

经过预习,上课就能化被动为主动。听课要耳脑并用,要动口、动脑、动手,要聚精会神,争取当堂解决问题。

通过复习,弄懂道理,理出思路,巩固知识。一般来说,复习可分为三步:当天复习、阶段复习和考前复习,每一步都有自己的重点和相应的复习策略。

通过完成作业练习,使自己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注重同一式练习法,即许多练习都紧紧围绕同一个基础知识类型进行,以达到使基础知识巩固的目的。通过教师的辅导解决自己在学习上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而真正理解、消化、掌握所学的知识。在每一环节上,都要注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真正做到“勤学好问”。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善于发现问题。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创新来自于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自觉培养探索问题的兴趣。(2)要敢于超越前人。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3)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只有深入学习和研究前人已有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才能通过自己的智慧,作出合理的想象,形成创造性的结果。(4)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机遇偏爱富于想象和有创造性思维的头脑,偏爱有长期准备的头脑。(5)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要能够说明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三 按照大脑的活动规律学习,学会看书,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它不仅要动脑积极地进行思维,还要动耳、动口、动手,而这些感官都要受大脑控制。大脑的活动过程是兴奋与抑制两种状态有节奏地循环往复的过程。遵循大脑的这个活动规律,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课本是我们学习的根本所在,当然也需要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看一些参考书,但决不能抛开课本。

第4篇

一、困难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作用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新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保持稳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和对象的多样化形势明显,职工队伍的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越来越强,思想多元化特点越来越明显。另一个表现是伴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职工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展,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难点。尤其是当今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容易引发职工的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从而导致企业社会的不团结及分裂,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思想的存在。

二、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在工作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形同虚设。在实际工作中,强调了政务和业务管理中“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对思想政治工作却相对忽视,没有明确的机构、具体的管理办法和考核奖惩措施;二是预警机制尚待建立。只注重了事中的监督和事后的查处,但事前防范不及时。特别是对一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思想问题,没有防患于未然。三是教育机制缺乏活力。实际上还是延用传统的理论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注重了共性,忽视了个性,不能针对每个干部的思想实际开展思想教育;四是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只注重了正面激励,却相对忽视了反面激励,对错误的言行,正气不足。值得注意的几种倾向:一是存在贪图安逸的思想。满足于优厚的经济待遇和稳定的小家庭生活,主要精力没有放在工作上;二是存在追名逐利的思想。拜金主义、官本位思想严重,大局意识淡薄,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工作作风漂浮;三是存在不思进取的思想。缺乏动力,对工作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四是存在小进则满的思想。取得一点成绩就自我陶醉、盲目满足,滋生了骄傲情绪,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五是少数煤矿思想政治工作“被动”现象突出。只是按上级要求、组织要求、领导要求被动去做,而不是主动开展工作。从多年工作实践看,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时机往往是在“问题”之后,而不是在“问题”之前,围绕企业大局,从源头参与加强思想引导,“防患于未然”的工作做得不多。

(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有着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绝大多数困难企业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持拥护和支持态度,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不可否认,一些职工群众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还存在一些模糊的甚至是不正确的观念,对思想政治工作比较反感,有的甚至持明显的反对态度。这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和态度,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三)思想上过于保守,缺乏创新的勇气

有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的水平,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的内容无法让干部职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一是缺少有效的载体。少数同志创新意识不强,做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新思路、新观点,方式方法单一,内容不鲜活,没有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二是习惯充当“传话筒”。有的单位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只停留在开大会、作报告、读报纸、发文件的层面上,上头说啥我说啥,不能引起干部职工共鸣互动的话题。三是针对性不强。有的同志不注意研究接受者的特点,不注意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思想政治工作仍停留在“你读我听”的被动式说教,教育缺乏针对性,干部职工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

三、困难时期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一)因地制宜,联系实际,从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入手

企业最基本的和谐是干部职工政治上、思想上的和谐。思想政治工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正确的导向作为第一使命,促进干部职工观念创新。在思想教育中,首先从解决认识问题入手,了解职工真实的所思所想,抓主要矛盾,寻找其思想疙瘩,有的放矢开展工作。一是深入基层,经常与职工拉家常,面对面的交流,成为职工信得过的“当家人”,让职工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二是采用调查表的形式,掌握思想问题。对职工反映出来的问题逐一列条,分别反馈到各车间部门,加以解决。对于职工中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重点通过党员骨干引导学习,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三是观察职工情绪。通过分析会、碰头会、座谈会寻找认识上的共同点。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思想分析会,集中职工的思想问题,坚持每周例会制度,召开车间部门党支部书记碰头会,随时了解职工的思想情况,认真提出和安排部署新的教育任务,并深入车间和轮班与职工一起座谈、探讨思想问题。对于一些争议比较大的问题,要在整个企业职工中开展学习和讨论。四是因人施教,把普遍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针对企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职工群众中存在的具有全局性、共性的普遍问题,要把握时机,创新方法,开展系统、广泛的普遍教育,做到常教常新,富有成效。同时,还要重视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单位、不同职工的具体情况,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对那些重点对象、重点问题,要确定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以此提高认识,使思想达到新的统一。

(二)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

在平时职工的工作和生活中,企业要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始终遵循“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不断调动职工热爱企业、奉献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向好的方面发展。1.目标激励法。适当的设置目标以激发职工的潜能,根据自身实际,自树标杆,让人人都有奔头,人人都有压力,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激励下属未完成这个目标或超越这个目标而努力工作,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和上进心。面对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要多讲企业困难多,讲人员多,企业压力大,从而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让其感到自己拥有工作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消除惰性。但不能过度的大讲困难形势,否则会让职工看不到企业发展的希望,从而失去了工作的兴趣。因为每名职工都希望自己能在一个发展良好的企业工作,处理不好容易把激励变成“激化”,所以企业要根据实际对职工进行目标激励。2.竞争激励法。在企业内部,竞争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管理人员可以把竞争机制引入到企业内部,变相马为赛马,实行竞聘上岗,引导职工树立竞争意识。3.重视形象激励教育。一是利用广播、厂报、橱窗、黑板报等一切宣传载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在职工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先进典型形象树立到每一位职工的心里。二是树立党员干部的形象。企业要不断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教育全体党员干部处处走在前,干在前,做表率,为职工塑起先进模范形象,使大家学有方向,赶有目标。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要重视党员干部的示范及表率作用

党员干部是企业的领头羊,他们的思想行为直接影响着职工的思想,要想带出一支精干的队伍,领导干部就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认可真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示范效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想象,若要让一个不廉洁的讲廉洁、不敬业的讲敬业、不奉献的讲奉献,能让职工心服口服吗?这样不但败坏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甚至还会引起职工群众的反感。如果自己的思想都是不思进取,没有创新意识,那么带出的队伍也会一塌糊涂。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工作目标的过程中,肩负着更加具体的工作任务,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基层领导干部就更应该作好表率,率先垂范。同时,基层党支部还应注重抓好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因为广大党职工作在各个生产岗位和工作岗位上,相对来讲职工对党员的接触、了解更深,时间更长,党员的行为对职工的影响也更直接、更深刻。所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如何,都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第5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 融合 研究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3-000-01

一、引言

现代企业改革和经济转型的新背景下,我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企业员工的自主意识增强,加之改革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很多环节,企业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以上交织的因素影响下,企业管理的理念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笔者认为把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相互融合与渗透,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包含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两者是相互关联和促进的。例如经过十三年沉淀、总结,川东北气矿形成了独特的“责任文化”,就是与企业战略、企业管理、员工行为等有机融合,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总的来说,良好的企业文化与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联系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共通性

相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文化的内涵也包括企业如何管理,也包括企业怎样去经营;而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方面的范畴,但是也属于文化的大范围之内的。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是共同开展的,相互影响的。

(二)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

在我国,任何文化创建和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都是马列主义、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后者具体包括邓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并以国家意志至上,在这方面是同根同源的。

(三)具有相同的开展途径

宣传的途径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创建工作的常规途径;“填鸭式”式的思想教育方法已经与当前的新形势格格不入,要把直接灌输改变为交流和谈话式的沟通;实施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体现正确的思想和原则,要起到内外约束和监督的作用;另外,实践活动也是两种工作开展的常见途径,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座谈会继续培训和教育等方式,来达到传播思想的作用。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途径

(一)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共同服务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把企业倡导的精神和企业观道德观,融入到企业员工的脑海里。随着人性化管理思潮的影响,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文化宣传和活动的场地,川东北气矿地处大巴山区崇山峻岭,沟壑纵横,部分村社道路不通,员工居家分散,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为坚定员工的理想信念,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气矿借力达州“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员工队伍中广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听取先烈事迹,重温革命历史,参观革命遗址,踏寻先辈足迹,让红色文化烙印在员工心中。文化活动既改变了传统严肃的政工工作方式,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了政工工作的效率,成为被广大职工乐于接受的东西,使企业的员工的生活方式和企业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增强了本企业的归属管,从而更加以饱满的积极性投身于企业的发展中。

(二)借助企业文化的创建方式,丰富思想政工工作的手段

企业常规政工工作的手段主要是交流和沟通的方式,企业文化构建的模式有很多,可以通过交流培训的方式,例如开通领导热线,定期开展员工思想动态分析会,实时掌握员工所想、所急,通过“一对一”、“点对点”等方式,及时解决员工的思想矛盾,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通过这些形式来开展,利用企业文化的载体,例如总结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展政工工作,满足员工的实际需要。

(三)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两种工作的效率

企业组织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其经营过程中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立场。当前很多企业管理都使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认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应该是人的因素。通过企业文化的创建和政工工作的实效性,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因此以人为本应该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点。企业与职工同步发展,建设重要的人力资源,为职工提供高校快速成长的有利条件。

四、结语

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文化建设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同步开展,有关人员应该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出发,掌握现有优势因素,研究制定最为符合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方案。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只要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加强其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并不断的努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自己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去整合企业所存在的一些不足,终将会实现企业稳固的一个长期发展。

第6篇

一、大力开展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做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煤炭企业应该将职工的道德教育与养成做为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来抓。新时期煤炭企业中的思想道德建设,要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特点,紧扣时代脉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一)建立煤炭企业思想道德体系

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职工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诚实守信的人际关系,规范职工的言行以不断提高职工的道德境界,逐步养成敬业奉献、助人为乐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稳步进行。

(二)将法制与德治紧密结合

煤炭企业在对职工进行深入的法制教育的同时,要充分重视道德与法律的同质性。因为道德是自觉的法律、法律是强制的道德。在教育、规范人们行为时,其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法律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持,道德规范一旦得到法律认可,其惩恶扬善的效果就会得到极大的强化。同样,道德将为法律提供广阔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而法律又会巩固和提高职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通过融合,实现“以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的有机结合。

(三)将思想道德与传统美德相融合

要把引导职工树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职工遵守基本行为规范,提高职工的社会公德意识,逐步形成职工遵章守纪、热爱企业的良好职业道德。家庭成员之间面对面接触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企业也要在职工中努力建设待人和气、勤俭持家、尊长爱幼等家庭美德,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要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激励机制

只讲物质或者只讲精神的激励效果都不会太凑巧,企业要根据职工需要结构和内容的变化及时变换激励方式。要及时准确地了解职工的即时需要,建立与职工的需要结构相适应的道德激励方式,进一步提高职工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二、狠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建设

(一)建立健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网络

一是要强化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责任,通过制订总体规划,确定方针目标,部署重大任务,建章立制等形式,加强宏观指导。二是要培养具有过硬能力的一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采用各种方式对煤炭政工队伍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系统知识培训,并在实际工作中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指路子搭梯子,促进政工队伍的新陈代谢。

(二)坚持将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

在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要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人力资源充分结合,充分发挥人才激励机制的作用和考虑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坚持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相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原则,同时,还应加大政工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的岗位交流力度,一方面促进干部的全面成才、培养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作用的认可。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大力加强正面宣传,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

要对那些为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做出重大贡献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树形象做宣传,使广大职工对“先进”有真实的认识和感受,同时,对违章违纪等不良形象也要予以上榜、曝光,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职工增强市场竞争意识、科技创新意识、提高职工的心理适应能力。要把独特的企业精神与职工的个人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引导职工实现自我价值,要支持职工参加自学成才、岗位成才,要构建职工创业平台,满足职工自我发展需要。从而使职工关心、支持和参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三、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增强加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要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任务、及时调整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始终把握工作的主动性。一是要大张旗鼓、始终不渝地加强形势任务教育。根据煤炭企业改革的精神,结合本企业具体实际及时利用各种手段,对企业改革中面临的困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需要具备的条件、面临市场的挑战等诸多问题进行宣讲,使职工感到企业需要大家团结一心、共度难关,及时获得职工的认同、理解。二是要充分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到现场入人心”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团和工会组织的作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将企业改革的方案、政策、办法、措施都向职工交底,将“情”“理”紧密结合起来,上下沟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及时、切实地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三是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俗话说,“好话一句寒冬暖”,在做职工思想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时时处处应该做到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常做换位思考,保证思想工作到人入心。

(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渠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也日趋呈现出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们要注意教育内容的及时调整,尽量利用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方法,将相关内容融合,以新颖的手法,根据职工文化和精神需要,深入开展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忌呆板、生涩、为做而做。这就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在考核上,要看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目标任务完成得如何、企业改革发展的措施执行得如何、要看职工的精神面貌好不好、单位的风气正不正、要看职工队伍的工作作风实不实、要看思想政治工作主题活动搞得好不好、要看政工队伍勤奋敬业好不好、力量足不足。在检查上,要把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结合起来、要把听取领导汇报和听取群众意见结合起来,把查阅资料和测评测试结合起来,把现场检查和查后分析评估结合起来,在监督上,要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动态分析制度,定期召开职工思想动态分析会议,采取综合调查方法及时了解职工思想动态。确定评比表彰制度。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思想政治工作才有成效,才能促进职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第7篇

关键词:军事训练;政治工作;效果

军事训练作为和平时期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战斗力生成的基本途径,也是一种重要的治军和管理方式。而训练中政治工作作为构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军队履行职能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军的光荣传统和生命线。笔者认为加强军事训练中的政治工作要着重把握好“三个环节”。

一是激发训练热情

激发官兵训练热情,调动广大官兵训练的积极性,是提高军事效益的最有效的途径。当前,部队有些战士训练热情不高,怠训、厌训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一是厌烦心理。特别是一些老兵,感到训练年年搞,年年都是老一套,缺少新鲜感,提不起精神。二是无用心理。一些同志感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越来越需要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人才,操枪弄炮早已成了“过去时”,派不上用场。三是吃亏心理。有些战士感到不像地方同龄人那样出入歌舞厅,潇洒度人生,而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生活得既累又枯燥,虚度了光阴,浪费了青春。正因为这些消极心态作怪,致使有时训练场上缺少那种生龙活虎的气氛,部分战士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常有表现。要想教育引导官兵克服这些消极心态,建立与部队战斗精神相符的积极心态,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官兵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一是搞好宣传鼓动。教育官兵深刻认识和平时期军事训练的重要意义,引导官兵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利用开训动员、考核比武、检查验收、阶段转换等时机,搞好随机教育,不断激发官兵的练兵热情。不仅要广泛开展传统的个别谈心、集体拉歌唱歌、表扬好人好事、“三互”等活动,还要进行小动员、小评比、小竞赛、小广播、小演讲等“五小”活动,全方位做好宣传鼓动工作,进一步鼓舞士气。二是利用环境熏陶。利用好营区内和训练场安装的灯箱及标语牌等载体,发挥影视、广播、橱窗、板报、墙报等大众传媒的功能,积极营造训练氛围,优化训练环境,培育官兵的战斗精神,使官兵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军事训练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抓住典型引路。要善于发现和培养训练中的先进典型,通过交任务、压担子来培养典型,采取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交流经验,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以此推动练兵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树立和宣扬典型,最大限度地调动官兵学科学、科学练的热情。四是做好精神激励。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练兵奖惩机制,将军事训练成绩直接与官兵的成长进步、与单位的争先创优挂起钩来,真正使军事训练中涌现出的各类人才得到褒奖,激发官兵训练的积极性。通过开展争当训练尖子、革新能手、各类标兵等竞赛活动,强化官兵的竞争意识,激发官兵的创新精神,把官兵的注意力引导到刻苦训练、提高“打赢”本领上来。

二是确保结合渗透

军事训练中政治工作的一个突出要求是,紧贴训练、服务训练。政治工作要渗透到训练的全过程,覆盖到训练的方方面面。在训练中检验政治工作的作用和效益,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训练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军事训练的质量和水平。一是要实现政治工作与军事训练一体化。训练中政治工作要保证训练任务的完成,必须深入训练过程中掌握官兵思想实际,把工作做到训练的每个步骤、各个环节、每个参训人员。坚持部队训什么,就围绕什么开展政治工作;训到什么阶段,就跟踪服务到什么阶段;训练中官兵有什么思想问题,就及时研究解决什么思想问题。作为政治工作干部,既要掌握官兵的现实思想,又要熟悉训练任务、计划、进度和官兵的军事素质基础和底数,使训练中政治工作始终围绕训练做、跟着训练走,二者互相结合,浑然一体。二是要实现训练中政治工作经常化。动员教育要经常。根据每个训练阶段内容不同,及时进行思想发动,把思想发动贯穿训练全过程。形势分析要经常。召开军事训练形势分析会时,要把分析训练中政治工作情况纳入议程,及时查找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从而增强政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实效性。检查督促要经常。基层干部要坚持跟班作业,及时了解掌握训练中政治工作开展情况,指导党员骨干开展训练中思想政治工作,以便掌握规律,改进方法。总结讲评要经常。每一阶段性训练结束后,要像搞训练总结那样,认真进行训练中政治工作回顾小结,总结经验。及时肯定好的做法,表扬表现突出的个人。三是要实现训练中政治工作群众化。利用局域网络,制作 “训练政工专网”,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让官兵利用训练间隙在网上进行交流,提出加强和改进训练的建设和意见,努力形成训练中政治工作大家都来做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发挥好“三支队伍”的作用。一支是军事干部队伍。军事干部大都是训练的组织者和指挥员,长期处在训练的第一线,对训练的每一环节掌握更细,对战士因训练产生的思想问题把握得更准,做训练中政治工作更有针对性。另一支是“四会教练会员”队伍。“四会”教练员本身就要求会做战士的思想政治工作,一些部队比较集中的单位实行官兵分训后,士兵训练中大量的政治工作需要现场组织训练的“四会教练员”来做。再一支是思想骨干队伍。这支队伍和普通战士训练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对周围战士的思想动态摸得最清、把握最准。要注意充分发挥思想骨干的这些优势,利用小培训、小座谈、小竞赛等形式,给他们讲方法,传经验,教技巧,确保训练中政治工作生动活跃,蓬勃开展,真正做到位、做得实、出效益。

三是提高议训质量

提高党委机关议训质量应重点抓好四个因素。一是落实制度。保证议训质量,首先要靠制度落实,除了条例上规定的、还要有各单位具体落实的制度和保障机制,这是依法治军、依法治训的前提。要强化各级党委班子落实议训制度的法规意识,真正把有关党委议训的规定、要求,落实在领导部队的训练实践中。二是把握主线。能否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把训练作为履职尽责的基础, 是检验一个党委头脑是否清醒,方向是否明确,思路是否清晰,精力是否集中的重要尺度。要对议训的内容、程序、进行明确的规范,确保议训有遵循、有抓手、制度化。三是关照全局。要树立全局意识,把训练工作放到部队全面建设的大局中来考虑。能不能把军事训练作为抓好部队全面建设的抓手和切入点,这是对党委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的考验,也是用军事训练带动、创新、推动其他建设的内在要求。要以议训质量的提高,促进军事训练的深入,用军事训练的需求、带动、推动和创新其他各项建设。四是解决问题。提高议训质量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注重解决问题,这样形成的训练决策,才能对部队训练有指导意义。“议”不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而是为了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那些部队从宏观上认识不到或无力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8篇

上岗靠技能,立岗靠素质。技能和素质是高职培养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的双重任务,但是就当前高职教育情况来看,当前高职教育虽然二者俱有兼顾,但是更为侧重于技能教育这一方面。同时,就当前高职对学生素质教育这一方面来看,当前高职普遍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独立开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让学生颇感枯燥,吸收效果欠佳,职业素质教育所取得的现实效果也不是很好,学生存在“敬业精神不足”、“创新精神不强”等问题。因此,将具有“政治性、文化性、时代性、导向性、普遍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具有“个体性、实践性、差异性”的职业素质教育相融合,达到高职思想层面上“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对提高学生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涵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同其他一般高校一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根据教育规律,以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工作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以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为实施主体,以学校大学生为实施客体,以课堂教授和课外教育为主要实施方式,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水平为主要目标,具有“政治性、文化性、时代性、导向性、普遍性”的特点。

(二)高职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与企业文化相联系的桥梁。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是指高职院校以满足企业对职工素质要求为目的,根据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职业实践方式和自我调节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和发展在今后职业生涯中起重要作用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标不仅包括实现学生按时就业,还包括为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职职业素质教育主要包括爱岗敬业教育、职业创新教育、劳动技能素质等几个方面,具有“个体性、实践性、差异性”的特点。旨在“指导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职业、学会科学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人手,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创业观,进一步增强职业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着力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文明行为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缩短从“学校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为实现职校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础。

二、高职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就业竞争力

当前我国就读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年时期,这一时期在人生整个阶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智育、德育以及身体素质等的全面发展。同时,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形成和发展自身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三观”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起着内在指导作用。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深度融合非常具有必要性。一方面,能够在对学生形成和发展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的同时,加之以实用有效的职业素质教育,让二者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在这些一般性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特殊性的职业道德。这样所形成的价值观更为全面具体且有稳定性,对今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培养适合企业单位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为目的的,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更需要学生在入职之后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思考适当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科学的就职观、职业观、创业观,逐步增强职业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等,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常具有必要性。

(二)符合企业人才需求,促进企业发展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企业不断提高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分工越来越细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内化成为人才的竞争,拥有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团队将会使企业拥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对技术型人才而言,高综合素质不仅体现在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过人的专业能力,更体现在学生入职之后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面貌和职业操守,拥有良好的职业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在工作中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敢于创新、敢于攻坚克难等精神。这些都是一个优秀的企业所必须具有的企业文化和企业软实力,可以将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才是企业绵长的力量之源,企业员工的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未来发展的成败。而当前企业招聘也不再只专注于学生证书的多少和学习成绩的高低,对学生职业素质道德也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考察,并且有越来越重视人才内在综合素质的考察。因此,增强高职思想道德工作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度融合对符合企业人才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客观意义。

(三)提高学校发展水平,实现长远发展

高职院校直接面向社会输出人才,人才素质的高低可以说是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影响力和声誉。好的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技术型人才不仅有专业技术能力,更要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还要有应对职业困境的能力和意志,在工作中发奋向上、力争上游。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就业水平,而就业水平高的学校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好评和家长学生的认可,这样学校的生源也就更多,也有更大的选择相对基础更好的学生的空间。在当下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时代,高职教育所面临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各院校都想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改革,希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获得优势,取得长远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就必须对学生的素养培养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不仅重视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三、高职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教学思想上充分重视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理念

理念指导行动,行动导向效果。教学指导思想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工作的思想指南,只有在教学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之纳入到高职院校教学指导思想的地位上来,才能教育实践过程中给予二者融合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领头军,既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职业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时刻渗透在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立既体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一般要求又符合特定行业职业特点的职业素养教育目标理念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的基本前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肯定将二者结合起来是高职教学内容的题中之义,也是现实高职教学目标的必要途径。将其作为学校教学理念之一作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新德育教学理念,改革德育教学方式,调整教学环节,切实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合贯彻到教育实践之中。

(二)教学内容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

在教学内容上高职院校首先应该一改往常重思想政治教育、轻职业素质教育和将二者割裂开来的问题,在课堂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内容非常的多,高职院校应该结合高职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这一目标,在高职院校一般学生进修三年这个有限的时效内,秉承“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理念下对其内容进行筛选,挑选出对技术型人才培养最基本、最有用的相关内容,将之在课堂和实践教育中加以讲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所学的相关专业有各行各业,针对普遍职业所需的基本职业素质要求,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奋进等精神要进行普遍性教学,然而,各行各业除了在这些基本职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还有一些特定的职业素质要求和原则,以及一些职业基本安全常识。这样就要求高职院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适当选择与之专业相关的特殊素质教育对其进行教育。在这样的过程中,将二者有效融合起来,既引导了学生在人生中所必须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又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在学生中进行了普及,这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入职等职业生涯都有一个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方式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还是职业素质教育的进行,在学校教育中都包含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种方式。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则是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当前高职院校多数采用的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将相关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进行学习,如果仅采用这一种方式,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能会有所接纳,但对职业素质教育相关内容却缺少了直接的感悟。因此,为了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具体应该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在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课堂中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举行职业素质教育相关主题的辩论赛、邀请企业先进模范进行讲座、带领学生到优秀企业车间进行参观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乐趣中体会职业精神的可贵,在讲座中感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职业素质的力量。二是在学生专业实习的过程中加之以思想政治和职业素质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成为内在品德,不仅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实习过程中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组织观念、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工作中虚心学习、互相交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中构建出桥梁,始终不渝的将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素质教育深入融合起来。

(四)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第9篇

【关键词】情境创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有效性

情景教学,是“一种采用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而改变传统一贯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教学模式” 。在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规定了:“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鉴于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性原则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情境教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

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认知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思维的活跃程度则取决于教师情境创设的刺激程度。当能创设出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去体验的情境,就能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能够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而目前由于情境教学仍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往往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存有一定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情境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教学质量。

一、情境创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问题

1.教育者对“情境”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把情境当成一般的教学环境而忽视对情境的创设。诚然,如李辉教授所指出:“‘情境’(Situation)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等1918年在《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一书中最早提出……行为者在行动和活动之前对于环境的知觉和认知,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多少加进了主观成分,从主观上给予规定和把握。这种从主体上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叫情境。” 这里的情境指的是教学环境,如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等。

但同时,教学情境有另外一层意思。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做过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此处所描述的情境强调于它是一种具有参考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活动,它包括教师在教学中以现实活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像渲染、表演体会和语言描绘等多元化的方法创设的情境等。情境教育的情境本应该是有“情”有“境”,既要能激发学生情感,又是学生的活动之境。是一个有情有趣的互动的开放式的广阔空间。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忽视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么仅重视课内环境而忽视课外环境;要么仅重视物质环境而忽视心理环境。这样使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学习者和教育内容之间,以及学习者之间都产生了认知和情感方面的距离。

2.教育者所创设的情境偏离教学的要求以及内容。教学内容决定其呈现的形式。情境创设只是一种教学形式与手段,其目的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是否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怎样的情境,又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必须从教材内容特点和要求出发。但是有些教育者为了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有趣,更加通俗易懂”,在教学实践中不惜以损害教学概念、原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而采用一些庸俗的图画、音乐、语言、视频来“贴近”学生的水平。笔者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实际上有些教学内容是不需要创设情境就能达到教学的效果。但一些老师认为如果不进行情境教学就会令到课堂失色不少,因此往往浪费大量的时间去考虑情境的设置。这种为了情境教学而进行情境创设的做法,容易造成将一些与所阐释的内容无关的情境也“东拉西扯”“张冠李戴”地纳入进来。而这非但不能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反而颠倒了教学内容与手段的关系,割裂了情境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内在联系。这使教育对象在理解教育内容上仅仅停留于表层,而且从长远看对教育对象的发展与成长造成极大的危害。

3.情境创设沦为“走过场”的形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没有受到情境的激发和推动。有些教师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如在一堂课内要完成比较多的内容而造成相对时间紧张),在情境创设中过于追求效率性原则,精心创设了一些教学情境,也设计了一些开放的讨论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左右开导,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整个课堂成了“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 这种情境创设貌似效率很高,学生的反映也“看似不俗”。但实质上由于教育者本身并没有对知识的各自理解,还是一种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这种情境创设并没有真正反映出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乃至艺术的美,因而不能向学生展现一个真、善、美的世界,从而达到启智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更高层次的情感。

二、衡量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原则

1. 情境创设在教学形式上的新颖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学习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当教学情境运用于课堂教学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或头脑中,便成为了学生感知的刺激物。而情境对学生的记忆中重新恢复原有知识的多少和学生对情境的反应程度,反映了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心理作用力的大小。呆板的、沉闷的、多次重复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若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兴奋不起来,当这种抑制、消极的状态不断持续,必然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孕育求知的欲望。只有当教学情境具备了趣味、新颖、形象的特点时,才能让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从而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设情境要考虑到它形式上的新颖性,尽量使学生对新旧知识获得新的感受,提高知识学习与巩固的效果,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基于上述原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采用多种途径创设情境,或通过摄影、图画、音乐、文学语言的描绘这些艺术的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或通过师生扮演角色,创设和教材有关的情境;或充分、合理、巧妙地运用教学艺术手段,创设不同的情境,让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2. 情境创设在教学内容上的实践性。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另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的创设要提供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以调动学生为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他们在这种情境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思想实际及重要时事政治之间的综合联系,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或组织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去积极体验、感悟、思考和内化,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情境创设遵循教学内容上的实践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书本知识与培养动手能力相结合。

3.情境创设在教学方法上的启发性。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有效落实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的实效,而教学方法的科学合理运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情境创设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遵循启发性原则。情境的启发性在于对问题的发现、探索、认识的过程,而不单是对结果的启发,从而教会学生“会学”。

应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情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提问具有启发性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打开他们的思路。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入手,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对自身实际的反思,以小组讨论、研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尽量让学生多思考。学生可以有不同见解,只要有道理,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能解决自身问题就可以。

应故意创设一些“障碍”,顺应学生的思路进行启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障碍”情境,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使其在认知上存在冲突或矛盾;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障碍”,提高思维力。

4.情境创设在教学目标上的超越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情意目标、品德目标、能力目标,四大目标的有效落实必须通过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方式,进而实现教学方式或方法的改革创新。情境创设强大的生命力应仅仅围绕着四大目标展开,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现有水平以及其所能达到的水平出发创设情境,提出稍高于学生现有能力水平的教学要求,合理适度提高教学目标,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深化德育效果,使学生向更高的水平和层次发展。情境创设在形式上的新颖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共同促进教学目标的超越性。

在教学中,有预设的目标,也有生成的目标。实际上学习目标不能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之外完全加以预设,应当允许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有时“生成性的目标可能比预设的目标更有价值” 。教学情境的运用使学生各自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断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有利于在课堂中产生更有价值的思想和看法,这与教师直接灌输得来的知识相比显得更加的有意义。另外,信息丰富的教学情境要求教师尽可能给予学生从多种角度探究问题的机会,多角度的探讨和分析会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全面理解。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具有方向性,实效性及超越性。

情境教学通过不同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命体验,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逐步建构并完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达到知识、情感、意志和能力全面协调发展的效果。然而,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需要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支持,必须合理吸收其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和练习法等,使情境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境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创设,从而增强情境教育的效果,是值得有待进一步探究的。

【参考文献】

[1]吴臻.中学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的策略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