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物科学知识点

时间:2023-09-24 15:54:44

导语:在生物科学知识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物科学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临床课程;知识点;课程改革

《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联结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桥梁课程,其病原生物内容、基础免疫学中的免疫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涉及各个医学临床课程。

2007年,卫生部新一轮全国高职高专护理课程改革规划教材相继出版。《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根据职业教育“贴近临床”的培养目标,内容在编排上相对于传统教材有较大整合。打破了传统的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学的学科界限,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交叉融合为病原生物,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病原生物各论则结合临床传染病特点,以传播途径为纲串写。我们使用该教材迄今已经两年。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通读了整个系列教材的临床课程(《成人护理》、《儿童护理》和《母婴护理》),以调研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中的各知识点在临床课程中的分布情况,对《病原生物与免疫》与临床课程的衔接和课程改革等问题提出看法,旨在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仔细阅读和系统调研卫生部规划教材《成人护理》(上、下册,第1版)、《儿童护理》、《母婴护理》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病原生物与免疫》(第1版)教材内容作分类比较,了解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各知识点分布的密度、深度及其重要性。lw881.com同时,将临床课程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对照,找出两者的差距。

结果和讨论

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情况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的密度见表1。从表1来看,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知识点占72%,其中最主要的是细菌性感染(占32.1%),其次是病毒性感染(占18.1%),免疫学基础理论的应用知识点占28%。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的授课学时,病原生物约占总学时的2/3,免疫学约占1/3,与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与免疫知识点密度基本吻合。《母婴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较少,主要分布在妊娠合并乙肝、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等章节。《儿童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知识主要分布于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免疫学知识点更单独用了一个章节“免疫性疾病病儿的护理”系统地介绍,并着重介绍儿童常见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等,由此可见免疫学在临床学科中的重要性。《成人护理》(上、下册)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最多,各系统的疾病病因中均有(病原生物感染致病/免疫机制致病),各系统的疾病的诊断方法中也常用到免疫学方法和手段。在常用诊疗技术章节中还常用到无菌观念、无菌操作技术等。在所有上述临床课程中均未涉及细胞因子这部分内容。

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在临床课程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从表2来看,在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最多应用于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解释(占73%),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多次应用到免疫学中自身抗体概念和组织损伤机制。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用于实验室诊断(主要是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病原学检查)占18.3%、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也占8.6%。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实验时数仅6学时(总学时54时),实验学时比例明显偏低。

章节顺序的比较临床课程章节顺序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章节顺序的比较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临床课程《儿童护理》、《成人护理》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按照传播途径来介绍病原生物时也有困惑,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使学生感到混乱。

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临床课程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见表4。补体在临床课程中虽有提起,但有的仅提一下名称,有的仅说一下实验室检测时含量增减的意义。《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中白血病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而我们的《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尚无这方面的知识。

改进建议

(一)教学时间——《病原生物与免疫》大纲适当调整

实验课时少,不利于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不利于学生无菌操作习惯的养成。现在免疫学知识大量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如何保证在3次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也值得商榷,需要对实验内容、时间进行重新考虑,并有序地安排。可考虑开设讲座、专题报告或选修课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限的54学时与教材知识的滞后性,使得基础课程的教学难以跟上临床的应用研究进展和个别知识热点。免疫学知识更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可以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新进展,将与临床疾病有关的临床免疫部分,如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预防及免疫治疗作介绍。对当前正在流行的新病原、与传统观点有相悖之处的新观念等可安排2~3次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进行介绍。

(二)教学任务——《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内容适当调整

删除临床已经不用的内容现《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对临床已不使用的免疫学方法要进行淘汰,如对流免疫电泳等。

减少临床上少用或未涉及的内容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应确立临床上有用的就是重点的观点,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将一些培养目标非必需掌握的教学内容过滤掉。如细胞因子这部分不需要写得面面俱到,分子水平上介绍的免疫应答知识也可适当减少,补体的难度也可适当下降。

增加新的内容《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在白血病章节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这些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和教学中要考虑添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在教材中应予补充。

重组各论内容临床课程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其中《成人护理》传染病中再分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给学生带来困惑,建议转变视角,按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来编写,既注重病原生物的系统性,又对应临床《成人护理》中传染病这一章的顺序,也可参照《儿童护理》,将免疫系统疾病专门列出。

(三)教学实施——注重将相关知识点的临床疾病融会贯通

如何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要重视与临床学科联系密切的知识点。讲自身抗原时,就可以举几个临床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使学生在接触实际问题时能作逻辑推理,举一反三。如免疫分子hla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可多联系临床。

总之,在对《病原生物与免疫》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与临床课程中相关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对照和论证后,可以去除原有《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任务中繁杂的内容,且可以将临床上的实用知识和新近发展的内容融入《病原生物与免疫》的教学。应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对课程设计加以完善,找到基础医学课程贴近临床,满足医学临床课程实际需要的途径,从而使两者更好地衔接,有效地克服基础医学与临床教学脱节的弊端,提高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裘遂.病原生物与免疫[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蔡小红.成人护理(上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蔡小红.成人护理(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程学军.儿童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潘青.母婴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第2篇

几年来,我在生物教学中进行了渗透STS教育的尝试,主要作法如下:

一、从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入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STS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把学习方法传授给他们,使他们不但在学校通过老师能获得新知识,而且毕业以后,尤其是那些无机会再深造的学生,也能通过自学不断地、快速地获得新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改革。

1.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2.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做课堂上的主人.

二、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使学生明确生物学知识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现代生物学与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能源、人口、环境保护、国土整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都有直接联系,并可能为之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这说明生物科学对人类的未来及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当拓宽教学内容,提高其社会针对性。

三、适当增加生物技术的讲授,使学生能自觉地将科学与社会联系起来

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而知识应用于社会的桥梁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我适当增加了生物技术的讲授。

四、及时介绍现代生物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当今世界的生物科学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物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五、将多媒体教学资源及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宣传工具应用于生物教学过程

第3篇

关键词: 中学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素养 实践探究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将生物科学素养的概念引入中学生物课程,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并且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阐述,把我国的生物学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科学素养的能力。努力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向学生普及生物科学知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中贯穿的新理念。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这一理念,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一、把握课堂教学阵地,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科学素材。

科学素养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素养,在这三维目标体系中,知识是基础。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之上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主要途径是生物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科学素材,并加以充分利用,以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强调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

在现行的生物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生物科学史上有关研究的事例和方法,不仅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含着科学家的创造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轨迹。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生物学史例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淡泊名利,一生致力于水稻研究,为我国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卓绝的贡献;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历尽艰险,出生入死,做环球考察,完成了生物界的巨著《物种起源》;沃森和克里克合作研究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创下了科学界合作的典范,让学生受到互助合作精神的启发,等等。其中有好多事例是介绍有关研究的思维和方法,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的良好的教材。通过这些生物史例的教学,既可以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理解生物学概念及原理的形成过程,又可以将生物知识由传统的结论式教学变成过程式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的趣味性。

2.寻找与生物学知识联系紧密的生活事例,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生物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的应用性也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生物教材中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充分挖掘利用,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例如:南方产的水果为什么糖分少?农民为什么要间苗?种过豆类的农田种植别的作物为什么收成很好?人类ABO血型系统的遗传特点,等等。这些内容,所蕴含的知识原理是科学素养培养的良好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好生物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极大的意义。我们应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地关系。

二、倡导探究性学习,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

生物学科是一门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为学生提供参与科学探索与发现的动态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既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观念。

开展探究活动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体验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领悟科学的本质。

现行生物教材中涉及了许多探究性学习的案例,教师应选择一些探究价值较大的问题作为大家共同探讨的课题。例如:植物向光性的探究、室内种植绿色植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等等。同时,在探究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探究式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特点,它是一种把教与学有机融为一体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在活动中,学生始终能带着问题学,并且总是处于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的积极的学习状态,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了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些都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强化学科间知识的渗透与综合,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各门学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综合的科学文化视角、以科学的方法去连结多门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影响、科学方法的角度去认识自然界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现象和规律,理解和把握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网络关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生物学知识与物理和化学联系紧密,如纸层析法等,同时也蕴含着许多哲学原理,如内因与外因、对立与统一的观点,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等。另外,生物科学与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人文科学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因此,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便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四、渗透STS思想教育,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STS指的是科学、技术、社会,从20世纪中期开始,西方一些国家率先开始STS教育,后来逐渐扩展到世界范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STS教育已经成为世界的潮流。STS教育强调的是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人类发展中的应用,强调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又一途径。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对一些新的科技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

中学生物教材中广泛地渗透了STS教育,把课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紧密地联系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结合现实生活中生物与环境的各种鲜活事例,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使其充分认识到教材中的知识是可以应用在生活当中的,使其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进而萌发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适应社会生活的诸多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人生态度,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由地争论、自由地探索,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及辩证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然而,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有不同的天赋和特点,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培养所有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介于此,对不同学生来说,科学素养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但不论要求的差异如何,都要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中学生物老师的任务就是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较低的水平提高到较高的水平。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科学素养,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事件和观点时,能够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杨永欣.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习能力的最佳模式.教育探索,2002,(3).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课程理念;科学素养

在目前全国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浪潮下,农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校对生物学科教学缺乏重视,保证不了生物教学课时;受外在实验条件的制约,内在实验技能有待提高;单一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部分学生的学习空间等。教师只有明确了问题的存在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将生物课堂面向全体学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知识。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无形中就将课堂教成了部分学生的课堂,其他人就像旁观者一样,云里雾里的摸不到头脑。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并作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如,教学方法的不同、不同的评价方式、不同的作业布置等。但需注意的是,每个层次的学生不是固定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整,以让学生明确自己当前的情况,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借助生物教学提高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但是,在农村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生物作为副科,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只要能够应对会考就可以了。这种思想严重地影响了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掌握基本生物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本节教材内容包括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测定食物中的能量以及资料分析、探究活动,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相对来说比较熟悉,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在加深学生记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逐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探究性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科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所以,在生物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让学生得到更大空间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观察植物细胞》时,该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制作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归纳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明确各部分的作用。若是在以往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肯定不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临时装片,不是让学生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就是教师进行演示,这样的教学基本上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我将这节课设计成了自主实验课,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并以小组的形式自己动手制作装片,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想法和建议,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结合生物教材内容,联系农村教学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最终让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 胚胎工程 生态工程

新课程标本中的必修模块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必不可少,选修模块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奠定基础。因此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才能在教学中起到引领的作用。尤其是选修教材,可能对于部分教师来说自己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仍处于摸索之中。

选修课注重的是理解和应用,理论结合实际,所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不需要过于深和专,只要学生能理解即可。每个工程的重点在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比如生态工程的原理就是一个重点知识,要求学生在记住这几个原理的同时学会应用。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比如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组织培养的区别,等等。有些知识点是比较难理解的,比如胚胎工程——《受精阶段》,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把这部分内容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最重要的是要结合高考的要求,要求学生多做题,进行不定时的检测等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不变应万变。以下是我总结的每个专题的学习和教学建议,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1.基因工程

由于基因工程在必修教材的学习中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学生比较熟悉这部分内容,学习起来也容易得多。本章教学既要使学生应用已有的遗传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又要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懂得无论是获得目的基因,还是进行蛋白质改造,基因工程的最终目的都是造福人类。

本章的重点是基因工程的概念,工具和操作过程。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从现实生活入手,例如:抗虫棉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大米、植物油等好多都是转基因食品,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基因工程的概念。基因工程涉及必修教材中DNA的结构、复制、表达酶等基础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有可以向学生提问:DNA是靠什么把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的?要使DNA分子断裂需要用什么处理?等有关的问题,既复习原来的知识,又可以引出基因工程的工具酶等。由于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基因工程的理解。

2.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包含了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两大块。突出了细胞工程的发展和基本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重点在于微生物的细胞融合技术,植物体细胞培养,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本专题看似抽象神奇,但是也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同知识之间的衔接,例如: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区别和联系,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体细胞克隆的区别于联系,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的区别和联系,等等。高考中不可避免会考查到相关知识。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是个热点问题,与当今社会的生物科学发展联系紧密。学生要熟练掌握该项技术的原理和制备过程,因为这也是高考选修题的一个考点。

细胞工程是在学生学习必修一细胞与分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先回忆细胞有关的知识,从而引出细胞工程的内容,对于比较抽象的部分尽量做到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动态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其便于理解。不要采用“满堂灌”的形式,给学生留出一部分的时间让他们理解。同时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1)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影响脱分化和再分化的条件有什么异同点?(2)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细胞融合常用的促融合因子是什么?(3)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什么?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什么?(4)常用什么方法去除细胞壁?原生质体和原生质层有什么区别,等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与表达的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记忆能力。

3.胚胎工程

本专题是在动物生殖与发育的基础上,了解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规律,即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和胚胎工程的主要原理,技术,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同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中的最新热点,阐述了胚胎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本节的重点是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胚胎工程的原理和技术。该专题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从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受精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个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可以提出:必修教材中的受精过程,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以及生理学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教学中应注意多举例子来说明问题。关于胚胎分割应强调分割的时期(桑葚胚或者囊胚)和注意的问题(胚胎分割时应注意对内细胞团均等分割且分割的分数不宜过多)。对于体外受精这部分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试管婴儿的介绍很自然地引入,教授过程最好图文结合,让学生明确这是有性生殖过程。

胚胎干细胞的技术及应用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同时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总结交流三类干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4.生态工程

第6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批判性思维;浸入式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28-1

一、对“批判性思维”专栏的分析

我国高中阶段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来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是通过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即所谓的“浸入式”培养方法,这种方法并不特别地传授批判性思维的一般原理,而是试图通过日常的学科教学去唤醒受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现行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就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和“初步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正是基于这样的课程目标,人教社高中生物教材中设置了“批判性思维”这一专栏,笔者将这一专栏进行了梳理,在教材中的分布和具体问题见表1:

表1教材中“批判性思维”栏目

所属模块知识点具体问题

必修一细胞的体积既然细胞越小,细胞表面积相对就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细胞体积不是越小越好吗?

必修二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决定性状对于基因决定生物体性状这一观点你如何评价?

必修二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率在自然条件下很低,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少利多害的,因此有人认为,它不可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你认为这样的看法是正确的吗?为什么?

必修三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是提供能量的,那么是不是血糖越多,能量供应就越充足,血糖含量是不是越高越好?对此,你持什么观点?你的论据是什么?

从批判性思维的两大内容进行分析,这四个专栏中,前两个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思考,主要强调批判精神的培养,而后两个则是引导学生关注证据和理由,主要强调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笔者认为,教师应在理解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合理开发,采取浸入式方法,灵活地、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达成课程目标。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与途径

1.生物学史教育。

理性的批判是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生物科学史不仅记载了生命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形成过程,而且蕴含着科学家的批判性思维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翻开生物科学史,从中可以看到科学家们正是通过对原有理论进行不断批判,合理扬弃才推动了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高中生物教材中关于生物史的内容较多,如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等等。如果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科学家进行知识创新的曲折经历和成败得失,能够让学生了解生物学是在不断的怀疑、求证、争论和修正中向前发展的。因此,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注重生物学史的教学,将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2.STS教育。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其目的在于分析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效应,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STS教育要求学生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践,对科技进步引发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从而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了解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及其所引发的争议正是进行浸入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绝佳素材。

3.进行探究性实验。

学生在进行生物学探究性实验包括一系列的活动,如他们需要观察实验对象、发现和提出问题;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并提出自己的假设;需要查阅各种课内外资料,对假设的逻辑含义进行演绎;需要设计调查方案或实验方案,明确各种变量并进行实验;需要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根据逻辑和证据得出结论;需要对批评意见或不同的观点和结论作出反应等等。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创新意识,提升思维品质,特别是在提出问题和表达与交流两个环节,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更为明显的作用。

4.引导学生发现概念和规律的局限性。

现代的科学本质观认为科学知识是暂时的、主观的和建构着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并不存在一成不变、完美无缺的绝对真理,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者假设。正如建构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波普尔指出的那样,“科学知识的本性就是猜测,其中混杂着我们的错误、我们的偏见、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希望”。高中阶段的生物教材中,有不少概念与规律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局限性,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演化和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例如,在“酶的作用和本质”的教学中,在讲解酶的本质时,适当补充切赫研究RNA自体催化实验,让学生列表比较这一研究前后酶的概念的变化,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理解批判性思维在科学概念演变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新大纲分为五部分,即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考试、考 查、教学评估及教学设备,内容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

依据《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旧大纲)编写的现行高中生物(全一册·人教 版)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较强,内容与课时吻合。但更多讲述的是经典的生物学知识,较少联系 当前迅速发展的生物科学新成果;在实验课的安排上,仅有5 个实验,且有一实验为选做,实际只要求完成4个 实验, 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新大纲所反 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则更新了部分传统的理论性内容,如删去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证据”等 专题,代之以“现代的生物进化观点简介”内容。此外,更扩展了有关环境、营养、保健等联系实际的知识, 且增强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体现出了时代要求的特征。现从下列7个方面来浅析其特点。

1.知识体系作了较大调整

旧大纲对高中生物必修内容侧重的是讲述生命科学规律,对高三年级的选修内容则为复习高二年级的知识 和初中的生理卫生内容,不仅知识体系重复,更体现出是为适应高考的需要而学(选修教材内容系高考所划定 的考试范围)。新大纲将旧大纲的8个单元调整为10个单元, 又将“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移至“生物的生殖 和发育”之前讲述,体系略有修改,使内容顺理成章,通过各单元间内在联系使学生接受新知识。而选修内容 体系则以全新的知识为主线,选取了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细 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等。反映出新大纲有着适应21世纪现代化科学的特色。

2.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要求

旧大纲只是提出了教学内容,而无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新大纲则在教学目标问题上,首次从知识、思想 、能力3 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知识教育方面:要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 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并对现代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思想教育方面:要继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以形成生物的进化 观点和生态学观点;还要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促进对保护生物资源之重要性的认识。

能力培养方面: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较活跃,思维方式即将定型,因而一方面要重视基本技能 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和自学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 理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3.教学的知识点有所更新

新大纲对教学的知识点有较多的更新。原则是:在突出基础性,对基础知识进行精选的前题下,要体现出 知识的先进性,要加强知识的实用性,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还要重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性。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说明了高中仍应着眼于 基础教育。因此,新大纲对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了选择,删去了当今学术界已经不用和使用价值不 大的,诸如原生质概念和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内容等,保留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结构的基本单位 、关于生命活动的本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与环境关系等基础性的知识,还增添了动 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加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此外,新大纲还选择了一些理论较浅且易被学生 接受的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先进知识,如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细胞的癌变、无公害绿色食品、生物净化等 ,填补了现行生物教材在知识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的不足。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新大纲选取补充的新知识点,普遍具有实用性。除重视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的联系外,更从理 论联系实际出发,在讲解某个知识点后,配合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实验或实习。有利于实现“要使学生……知道 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这一教学目的。例如,必修课中,在讲“组成生物体的化合 物”知识点后,配有“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在讲“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知识点 后,安排有“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习;在讲“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知识点后,配合了“调查或观 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实习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在实践应用上的示例。在选修课中联系生产和生 活的新知识则更多,如“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实验”“微生物的营养和生长” “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实验”“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几

种果蔬V[,c] 含量的测定实验”等,都是教给 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典例,体现了国际上“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现代教育思想。 5.强调科学素质的培养

旧大纲在教学目的中仅提出了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新大纲则提出了科学素质的培 养要求:“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在教学目标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要求。

科学素质的培养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对 于生物学科来说,通过实验和实习,能够兼顾多方面的科学素质培养,因而是培养科学素质的可行途径。

从数量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必修课的5 个(选修课的实验为初中生理卫生课和必修 课的重复)。新大纲的必修课则安排有25个实验和实习,选修课又安排有6个。 各种不同实验项目无疑是对各 种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的培养。

从类型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一种定性的、验证性的观察实验类型。新大纲的实验类型 除保留了观察实验, 还增加了5种新实验类型:定性分析类型(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定量分析类型(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模拟探究类型(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 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自行设计类型(植物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基 本技术类型(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必然有利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 养。

6.增加了灵活性

旧大纲对于每单元的知识点有较详细且具体的规定,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拓展。新大纲则是概括性地提出了 应讲的知识点,并未明确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较大的伸缩余地。例如,“高等动 物的个体发育”问题,教材应涉及哪些卵裂阶段和有关内容,新大纲不似旧大纲有详尽规定,因而教师教到何 种程度,就有了相当的灵活性。既有利于“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实施,还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类学校和不 同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进行灵活教学。

此外,对某些难度稍大的知识点(基因连锁与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碳代谢类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新 大纲将之安排为选讲内容,对某些需用时较长的实验(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试验 等),新大纲又将之列为供学生选作的内容,充分显示出新大纲有着弹性的特点。

7.完善了教学大纲的功能和作用

第8篇

【关键词】生物课堂;有效提问;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由不同的问题所组合而成的活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问题都包含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而提问行为则成为了分析、解剖、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如此,提问环节才成为了一堂课的核心环节,成为了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提问看似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教学手段,但实际上,在提问的过程中却处处蕴含着技巧和策略。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必须要掌握有效提问的技巧,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提问,这样才能发挥提问环节应有的功效,借助提问的功能推进整个生物教学活动的质量提升。

一、提问目标要明确

前面我们已经阐述了提问的本质是分析、解剖、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手段,课堂上每一次的提问都是为了掌握某些知识而服务的。然而,有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却忽视了这一重要的原则,提问常常缺乏目的性,课堂上的提问显得杂乱无章,很多提问既浪费时间又缺乏价值,这样的提问必然会影响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一定要秉持着目标明确的原则,将所要讲解的知识点构建成一个知识网络,在网络的结合点进行提问,使得问题能够尽量辐射较多的知识点,这种目标明确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问题设计要层次分明

提问的整个环节其实是通过学生的头脑思考分析,以实现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过程,因此,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既然如此,提问就应当符合思维的规律,由浅入深,层次分明,这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得学生步步深入,通过对问题的层层深入的分析,最终实现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例如,在讲到“内环境”的概念时,笔者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采用了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的方式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血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负责运输哪些物质?人体需要从外界环境获得哪些物质来维持细胞的正常活动?为了运输物质和氧气,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会和一条毛细血管相通吗?还是它有更为科学高效的运输方式?就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逐渐把学生引入了本节课的核心难点知识。

三、提问要讲求趣味性

提问环节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重要途径,很多时候,课堂上的提问还承担着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因此,教师在提问环节中,可以有意识地增加提问的趣味性,以有趣的提问内容或者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述来呈现问题,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行为。例如,笔者在讲到“染色体变异”这部分的内容时,就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水果是不是都是有籽儿的呢?”问题提出以后,学生想来想去,好像没有哪种水果是没有籽儿的,苹果、梨子、葡萄、西瓜等等,都是有籽儿的,而且再仔细思考一下,没有籽儿就没办法繁殖,于是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认可“水果都有籽儿”这样一个观念。这时候,笔者说道:“你们有没有谁在吃香蕉的时候牙齿被香蕉籽儿崩掉吗?”听到教师这么一问,学生立刻哈哈大笑起来,这时候,学生才想起来,香蕉似乎是没有籽儿的,但很快就有学生反应过来问道:“如果香蕉没有籽儿的话,香蕉是怎么长出来的呢?”就这样,通过有趣的提问,不但活跃了整个课堂气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渐渐被引到了本节要学习的知识点上,从而顺利开启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提问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

很久以前,就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成为生物科学世纪,而如今,生物科学知识的确越来越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学习。生物科学的这一发展使得我们在开展生物教学工作的时候,拥有越来越多可以为生物学习服务的生活经验素材。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努力将生活经验与生物知识结合起来,一旦以生活化的生物知识背景,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同时也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生物学科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细胞中的无机物”时,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难,并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的相对也比较紧密,因此,笔者在设计本节提问环节的时候,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作为提问内容,包括:给学生展示运动员饮料中的化学成分表,让学生思考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有哪些?将一些小麦的种子进行焚烧,最终会产生一些白色的灰烬,思考一下,这些灰烬是什么物质?为什么缺铁会导致贫血?为什么比起青年人,上了年纪的人更容易发生骨折?为什么大量运动以后需要补充适当的盐水?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而设计的问题,并且几乎每个问题都是一些生活中常见事例而引发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这些问题都是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上往往拥有很强的动力。

提问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技能,不仅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同时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最能检验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教学技能。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提问技能的恰当运用,努力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为整个生物课堂教学增质增色,更好地实现生物学科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文美容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S1期

第9篇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并驾齐驱的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生物技术的应用正渗入我们的方方面面。全球关注的诸如粮食、资源、能源、环境、人口、健康等问题,都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而最终解决。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我国的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作了大幅度改革。我认为这样的改革对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

高中生物新教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更侧重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时代、科研等方面进行紧密结合,并增加了大量有关当代生物科学新进展方面的内容,而对生物基础知识的介绍则极为简单、概括。这样的改革我认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但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仍然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因为科学素养的提高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是建立在掌握基础科学知识之上的。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地讲解,才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才有可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否则,就会因为生物学科覆盖面广,知识点分散,而在教学过程中很难突出重点和难点,必将使学生无法抓住学习的主流,从而无法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只能是对生物学知识进行孤立的、零散地记忆和积累。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一种彻底的失败。曾看过一片报导:在我国的一些贫困地区对高中各科任教师进行了一次高考模拟题测试,结果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不及格,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我认为教师在自己所教学科方面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是不能原谅的。尽管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古训,但在专业知识领域,在基础教育期间,师一定得贤于弟子。

二、必须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作为一名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形象。高中学生已接近成人,他们对教师的要求已不再像义务教育阶段,只是单纯地以教师的知识面加以崇拜。如果教师本身言不雅身不正,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情绪,对教师所教学科也就失去兴趣。所以,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语言要文明,衣着要大方,行为要正派,工作要认真。要时时刻刻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主见,能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三、自身要有不断开拓和创新精神

由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有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在推出,势必造成高中生物课程内容还会随之改变。生物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时时把握生物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不断从中汲取营养以提高自身素质。生物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生命的科学,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未知领域有待探究,有待突破。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高中生物教师自身要有探索和创新精神,要善于观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有些问题自己一时还无法解决,但可通过与学生共同展开讨论,然后查阅资料等途径最终解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着,方才切实又受用。

四、要真心热爱生物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