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

时间:2023-09-24 15:54:45

导语:在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

第1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公路管理属于公共事业管理的一部分,高效科学的公路管理是确保城市公路交通顺畅的保障。在社会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我国公路管理应该加强现代化建设,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一、我国公路经济管理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管理现代化就是公路管理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结合信息化时代特征,坚持市场经济主导,对传统公路经济管理进行更新换代,让公路经济管理跟得上现代经济社会。经济管理现代化给我国公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竞争更加激烈的现代化经济环境,我国公路就必须重视经济管理现代化,正确分析公路管理在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我国公路管理面临的发展机遇分析

详细来说,我国公路管理面临的发展机遇主要包括:第一,市场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公路管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我国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更为生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随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交流逐渐增多,我国公路管理获得的生业机会也在持续性增加,为公路管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第二,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我国公路管理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我国公路在经济管理中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获得了大量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济管理信息,帮助我国公路自身经济管理完善奠定了基础。另外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公路经济管理机制自然离不开市场经济的经验,所以公路在经济管理中需要不断总结归纳已经成形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经验,促进公路经济管理效率提升。

2.我国公路管理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我国公路经济管理在全球化经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有着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样也面临着挑战,详细来说主要包括:第一,我国公路经济管理现代化程度不高,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长期发展,但是并没有改变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我国公路发展程度还相对比较落后,在进行公路经济管理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需要不断提升公路现代化经济管理水平,实现整体性发展。

第二,我国公路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复杂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国际大企业融入我国,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必然会给我国公路带来很大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我国公路管理更新换代。因此我国公路应该在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中充分重视对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复杂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出公路经济管理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促进公路管理持续健康发展。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分析

本文从管理思想和管理组织两个角度分析公路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1.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现代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解释,管理思想现代化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思想现代化也是经济管理的基础,详细来说主要包括:

(1)从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发展

科学管理与传统经验管理相比存在着一定优越性,但是随着环境的改变,科学管理也暴露了很多非人性化矛盾,这样就需要公路管理发挥创造性劳动。上个世纪80年代公路管理文化理论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成为公路管理的最新发展理论,主要内容在于通过研究人的心理、生理等来激励员工的行为动机,带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公路管理领域,以上这种思想就是人本管理理论,是管理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组织目标,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来从事各项管理活动。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价值观、创造性等人为因素在公路管理中凸显出了自身的重要性,使管理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人力资源也成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本主义思想也被广泛传播,目前人本管理理论已经成为公路管理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

(2)经济管理的重点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发展

公路经济管理的内部对象也会从以人为中心向以知识为中心转变,这也是由于知识时代的产物。根据知识经济理论可知,知识是公路管理发展的重要资源,创新是公路管理的核心和主旋律,所以公路管理再造是一场管理革命,公路管理实现更大发展就必须加强知识和技能学习,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发展,更为注重公路管理发展战略、资源、测量分析改进等内容。另外一方面,公路管理在经济管理中还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查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精益管理理念为核心,实现公路经济管理卓越发展。我国公路管理实现卓越管理还有一定差距,重要原因就在于还没有完全实现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的转变,公路管理发展战略、规等还没有成为公路管理发展的核心,公路管理还没有深入到各个细节进行查漏补缺,导致公路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所以应该主动查找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有效对策。

(3)经济管理从生产者导向和技术导向向顾客导向发展

公路管理实现卓越管理发展就必须坚持顾客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制造等,详细来说主要包括:首先是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形成消费者为主导的市场经济,由消费者需求决定市场走向。其次是环境对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环境变化,准备把握环境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够抓住环境带来的机遇。再次是市场化进程对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全方位、新观念等,导致公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最后是管理技术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带来公路发展的更好机遇也成为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2.管理组织的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管理组织现代化就是公路经济管理应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求,能够在组织方面保证管理的效率,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组织保证。管理组织现代化促进经济管理向民主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详细来说主要包括:

(1)组织结构扁平化

我国公路管理传统组织结构呈现金字塔型,命令自上而下,权威是管理的基础,维护权威是重要的管理原则,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界限比较明确,二者是智慧和服从的关系,这一组织结构限制了个人的能力学和积极性发挥。随着知识重要性的提出,人才成为公路管理发展的基础,所以必须让员工参与到管理中,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需要建立自我管理的网络组织,让员工在这一结构中成为自我控制的知识型人才。公路管理员工在这一组织结构中将信息和技术相结合,具备敏捷的应变能力,也有着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会由于管理层次的减少而呈现扁平状,管理也不是生产的基本动力,员工才是公路管理发展的真正原动力,管理层次在这一新型组织中必然会减少。

(2)管理方式民主化和决策重心下移

组织结构扁平化会导致决策重心下移,管理方式也更为民主。决策重心下移就是充分吸收广大员工的意见,让他们成为公路管理决策的重要力量,同时能够使广大员工感受到自己主人公的精神,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能够得到发挥。管理方式民主化就是不再将上级领导的指示作为不可变更的规划,而是加强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互动,加强员工和领导之间信息、资源的交流,坚持以员工为本,集思广益,共同促进公路管理发展,营造良好的公路管理文化。

(3)团队协作的普及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分工更为鲜明,团队协作也更加普及,分权化趋势也会带来团队协作的进一步发展,将团队协作精神上升为团队整体激励,减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区分,更加强调团队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随着任务的变化而任意组合,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团队变化中也能够得到传播和共享。随着团队协作的开展,公路管理组织结构也不再固定不变,而是各个部门人员之间相互交换,生产、研发、销售等部门成员共同配合、协作,共同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公路管理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晓冬.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2,17:276.

[2]刘彦文.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概述[J].中国市场,2014,29:84-85.

[3]惠冰,胡越啵刘香娟.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06:102.

第2篇

1.1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模式较为落后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生产经营阶段成本核算较为重视,但对于企业生产前后相关经营活动的成本核算工作却不够重视。然而,企业成本不仅包括生产环境的成本,生产前、后一系列经营活动,包括原材料的采购、销售、市场调查等都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经营市场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品生产过程明显缩短,一些企业对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视程度下降。特别是一些企业,对企业成本核算的模式以生产耗费为主,与目前市场经营相违背,不利于企业现代化管理。

1.2企业成本核算对象不够明确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只有明确企业成本核算的对象,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管理中能够对能耗费用实施科学的计量,也只有明确成本核算的对象,才能维持企业产品费用消耗与成产收益之间的良好比例关系。但是目前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对象不够规范,导致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不能准确地估量企业生产产品能耗以及资源消耗的可靠性,从而无法估量企业经营收益,对企业成本控制、生产经营决策都造成极大的影响。

1.3进行企业成本核算过于单一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方式主要包括品种法以及分步法,只有极少数企业采用分批发进行成本核算。现代化企业生产模式下,市场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从原来的生产导向型转变为消费者导向型,小批量多品种的企业生产模式更能适应目前市场的需求。而品种法以及分步法更适用于产品单一性强、重复率高的产品生产中,在目前市场经营模式下很难发挥作用。

2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诉现阶段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相关人员品鉴。

2.1企业领导提高对成本核算工作的认识首先,企业领导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建立完善的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并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加强企业全体人员对成本核算工作的正确认识,同时不断地提升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企业经济管理成本核算不仅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还需要成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以及监督制度,确保企业成本核算工作顺利、科学地完成。监督部门的成员最好来自于不同的部门,这样就能在实施监督过程中,发挥其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提高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另外,企业实施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奖罚制度,提高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对企业经营活动中成本浪费行为给予处罚,对成本节约行为给予相应的奖励。保证奖罚制度的公平公正性,注重奖罚形式与方法。

2.2不断地完善企业基础性建设只有不断地完善企业基础性建设,才能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便利,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以及工作效率,确保企业成本管理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元素归集、分类。企业基础性建设包括企业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硬件软件设备的建设等等。如制定完善的材料定额制度,能够加强企业对原材料成本的控制,提升经济管理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有力的工作条件,降低成本核算的工作难度。再如在企业生产前进行相关统计,将企业不同成本支出细分到具体的项目中,能够确保企业成本投入向着均衡化的方向发展,为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2.3优化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成本核算方式首先,加强对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对财务人员从业进行严格把关,并定期进行培训与考核。另外,可以采用提高薪资待遇、安排福利等激励措施,为企业吸纳更多的财务人才。其次,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模式以及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更具操作性的成本核算方式,切实杜绝传统做法中单一的分配手段,保障固定成本能够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吻合,核算的产品成本信息与企业实际成本高度契合是成本核算工作高效开展的基本因素。最后,全面优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推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促进企业管理向着制度化、科学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2.4加强企业成本核算信息化建设企业成本核算工作量大、技术要求性强,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下,成本核算人员、设备等都无法胜任这项工作,往往造成成本核算出错,影响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为了企业能够长远的发展,在现阶段,企业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行电算化成本核算,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成本核算方法,通过对信息沟通系统的建立健全,使成本核算人员在更短的时间内,能够准确及时地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全面、可靠的成本数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为不同部门之间交流沟通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从而为企业更加高效、健康的运营提供必要的设备保障与技术支撑。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平台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6-0080-05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求生存、谋发展,成了企业界日益关注的问题。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适应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为保持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管理所需要的决策支持系统。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hg)简称SMA,这一概念由英国学者西蒙斯(Sim-monds)于1981年在其论文《战略管理会计》中最先提出,他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用于构建与监督企业战略的、有关企业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分析。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动态性为特征以“权变”思想为基础,是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旨在为企业提供外部市场和竞争者的信息,是帮助企业制定、实施战略计划的手段。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一)战略目标的制定

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协助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和职能战略目标。公司战略目标主要是确定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方面的目标,竞争战略目标主要研究的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竞争的目标问题,职能战略目标所要明确的是在实施竞争战略过程中,公司各个部门或各种职能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标。战略管理会计要从企业外部与内部搜集各种信息,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高层管理者选择。

(二)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相对于作业成本动因而言,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更大。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进行成本管理,可以避免企业日后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大量成本浪费问题。企业可以通过采取适度的投资规模、市场调研、合理的研究开发策略等途径来降低战略成本。

(三)经营投资决策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的信息,它在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过程中,应克服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和简单化的缺陷,它应以战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在经营决策方面应摒弃建立在划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基础上的本量利分析模式,采用长期本量利分析模式。战略管理会计以现实的现金流量为基础,更能反映企业投资的实际业绩,为企业注重持续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

(四)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以及一年一度的员工绩效评价。前者主要是人员招聘和员工培训方面的规划。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以获取尽可能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与成本,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

(五)风险管理

企业的任何一项行为都带有一定的风险,企业可能因冒风险而获取超额利润,也可能会招致巨额损失。一般而言,报酬与风险是共存的,报酬越大,风险也越大。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威胁企业的生存。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全局的、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经常考虑风险因素,其对风险的管理主要是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方式分散风险。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一)作业成本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制造环境的变化,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它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系统,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原因即成本动因,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这就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下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使以前的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在作业成本系统中变成可控。同时,作业成本法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摊方法,及时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

(二)竞争对手分析

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竞争对手是谁;二是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三是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四是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

(三)预警分析

预警分析是一种事先预测可能影响企业竞争地位和财务状况的潜在因素,提醒管理当局注意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对行业特点和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使管理当局在不利情况来临之前就采取防御措施,解决潜在的问题。预警分析可分为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外部分析主要分析企业面临的市场状况、市场占有率;内部分析主要分析劳动生产率、机制运转效率、职员队伍是否稳定等。

(四)质量成本分析

全面质量管理制度的实施,尤其是近20年来,电脑化设计和制造系统的建立与使用,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化,适时制采购与制造系统应运而生。在此系统下,为了使产品达到零缺陷,企业非常重视质量成本分析。它主要分析质量成本的四个部分,即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和外部质量损失。只有全面掌握与质量有关的成本信息,管理者才能进行正确的质量成本预算,借以转变目前重产量轻质量的观念。

四、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目标

(一)营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超越会计主体范围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营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应突破会计主体的限制,获得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了解相对成本,将竞争对手的支出和其面临的本量利条件反映出来。

(二)提供更多的非货币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大量诸如质量、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货币信息。以市场占有率为例,它是联系成本与利润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的现金流入量,它的变化代表了

企业竞争地位的变化。相对市场占有率还可用于揭示主要竞争对手的实力。

(三)改进评价企业业绩的指标

传统管理会计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获取投资报酬中不可抵估的作用。事实上,企业持续稳定的盈利更多地来源于企业相对的市场竞争地位,这就要求将战略思想贯穿于管理会计的整个业绩评价之中,以竞争地位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的投资报酬指标。战略管理会计应服从于企业的战略目标,而不能忽视企业的价值观念和非财务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会计是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运用货币和非货币指标,借助战略性业绩取得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增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四)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传统管理会计重视企业的主要生产活动,忽视辅助活动,而战略管理会计却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中,提供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对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等,使企业管理者做到知己知彼,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

4.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传统的管理会计着眼于有限的会计期间,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为驱动,注重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短期利润最优化,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战略管理会计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5.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在市场竞争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财务指标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传统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是财务信息,忽略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的影响,使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市场、管理战略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因素。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提供了大量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以及与企业战略相关的背景信息,如市场占有率、与战略成本有关的数据、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等。

6.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传统管理会计一般偏重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而战略管理会计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如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行业产业结构变化而导致的风险,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出现的风险,流动性差而导致的风险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战略管理会计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些局限,视角从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环境,重视对企业全方位的管理。

五、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和新突破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一是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提供了超越企业会计主体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二是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与战略管理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三是战略管理会计改进了评价企业业绩的尺度。四是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提供了更及时、更有效的业绩报告。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新突破

1.战略管理会计对传统管理会计的重大变革。传统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正如管理会计是对成本会计的重大突破一样,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重大变革,而不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传统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方法引向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是将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带人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

2.战略管理会计将对财务会计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表面来看,管理会计是企业自主进行,没有统一标准,而财务会计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在公允的原则下建立的。但实质上,管理会计的内容从未停止向财务会计的转化,管理会计的任何重大变动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引起财务会计的变动,就像现金流量表从企业管理会计范围转变为财务会计范围一样。战略管理会计一旦在管理会计领域确立,他的信息很可能会因被要求公开披露而转化为财务会计信息。

3.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企业外部环境。战略管理成功的企业主要是通过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获取的。管理会计应该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各种信息,但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这种信息。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其争优势的源泉。(2)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拥有的战略资产,是能够为管理者共同感受到的并共同参与创造的企业核心资源。(3)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学识)。这些知识(学识)是以企业内部的个体和组织为载体的。正是由于企业拥有独特的知识,使得企业获得了实现竞争优势的异质性资源,而这种异质性资源就是企业的核心要素。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包括价值性、异质性、难以模仿性、延展性和动态性。

六、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

核心竞争力是在一定环境下保证企业持续生存与发展,供企业长期依赖并开发的核心技能的集合,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和主要利润的源泉。它的基本要点包括:(1)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是一种战略观,它寻求以企业内生的核心能力来解释企业竞理、技术发展、后勤等辅助活动也纳人战略管理会计的范围内。另外,战略管理会计还放眼于未来各种可能发生的活动,如扩大经营范围的前景分析等。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挑战,在信息时代和管理科学现代化的今天,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无时无刻不涉及到战略问题,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必将成为中国推动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发展的有力工具。

七、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应包括以下四方面:创新能力、资源优势、管理协调和企业文化。

(一)创新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积累过程也是企业持续创新的过程,是企业不断学习的过程。企业越来越强的模仿、复制和追赶能力,使得任何企业都不可能长期拥有某项特殊技术或专长。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学习创新,充分发掘和利用自己的核心专长,不断强化自己独特的优势,才能为未来的发展争取较大的空间。企业要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动力,必须具有在面临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进行自我更新的能力,即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驾驭变化并保持持续发展的根本作用力,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之魂。

(二)资源优势

资源提供了建立竞争力的基础,不同企业间资源的差异是造成各企业竞争力差异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没有资源的竞争力是无源之水的话,那么没有核心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无米之炊。核心资源就是能为企业带来独有的、难以模仿的、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这种资源对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很好地把握竞争性投资机会具有关键性作用,而资源价值取决于需求、稀缺性和独占性,这种价值资源实际上就是能为企业带来独有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它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三)管理协调

协调能力是企业运营效率的动力,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机会和经营变化,迅速、低成本地完成企业资源结构调整,使企业资源与环境相适应,能力与结构相一致。管理协调反映资源组织能力和经营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直接体现,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管理作为生产要素早就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肯定,尤其是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培育、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是管理协调的结果。

(四)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核心理念、道德、团队精神和员工的默契度等,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根据兰德公司对企业竞争力的分析,企业竞争力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企业主产产品及控制其质量的能力、企业的服务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能力、技术发展能力(即产品层);第二层面是各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结构平台、人、事、物、环境、资源关系、企业运行机制、企业规模、品牌、企业产权制度(即制度层);第三层面是以企业理念、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财务、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即核心层)。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强化的关系。资源优势是基础,如果企业没有核心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创新能力作为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需要管理为其提供支持。企业文化则从企业内部统一价值观,使全体员工都凝聚在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之下。从而为企业保持独有的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动力之源。同时,企业文化又是在创新、管理的长期运行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加强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中某一个要素出现了问题,不能给企业带来独有的持续竞争优势,其他要素就会自动丧失效用,整个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八、战略管理会计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一)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

与传统企业相比,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发展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因此现代企业应制定一定的发展规划或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资源定位、技术定位、战略定位的整合,企业只有具备一个完善而科学的发展战略,并组织实施、校正和管理其发展战略,以确保发展战略的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才能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提供最基本的条件。另外,战略管理会计运用动态的战略预算对企业现存和未来可获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协调及整合企业内部的各种技术与技能,如核心技术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市场活动能力,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有效要件。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外向性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条件

战略管理会计不仅关注企业的内部运营,还时时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不断把外部信息向管理层反馈,从而为管理层随时调整战略目标,巩固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信息支持。核心竞争力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其异质性。如果核心竞争力不具备这种最起码的特点,就不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不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是全球化的市场,在异质的基础上求“发展”,通过不断地发展,企业的“技术”才能始终走在科学的前沿,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管理会计瞄准市场,着眼于“知彼”,即充分了解竞争对手,将本企业战略决策的分析技巧应用到外部竞争对手、供应商和顾客中,从而能够使企业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为企业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第4篇

[关键词]加强;医院药品;管理;

经济核算随着我国医院管理规范化,药品管理也逐步迈上了系统化、制度化、信息化管理轨道。其中,作为减少药品消耗、控制成本最直接最有效的经济核算方法在药品管理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我国药品管理现况

1.1、药品管理现状现在,药品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已引起决策者的重视,在药品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投人了人力物力,加强药品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使我国医院药品管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往医院中药品管理制度不健全、药品保管紊乱、用药不合理、药物品种杂、药品价格乱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除此之外,大部分医院还加强了、品使用的管理、“有效期”药品的管理以及无失效期药品的管理等细节问题,使医院管理的深度和信度有了质的提高。

1.2、药品管理的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药品管理有向信息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计算机技术,条形码技术在医院药品管理中的应用,药品编码、数字化都体现了药品管理的信息化方向。而近年兴起的经济核算方法则是医院药品管理集约化发展的特征。

二、运用经济核算加强药品管理

2.1、经济核算经济核算就是利用价值的形式,通过记帐、算帐的方法,对卫生保健服务的劳动消耗和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分析和对比,力求用尽可能小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经济核算的兴起和发展为医院实现保证一定服务水平前提下,控制药品消耗而降低成本的目标提供了较好的方法。现有的许多医院经济核算系统只是针对医院的整体产出以及医疗科室的效益问题进行经济、成本核算,但却很少涉及到现今医院经营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药品的管理。作为目前我国医院收人的重要来源,忽视了药品的管理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控制成本、增加效益的目标。

2.2、药品管理中的经济核算办法在药品的具体核算过程中,为了核算反映和监督医院药品购人、销售流转的全过程,财会部门应设置和“药品”、“药品进销差价”两个总账科目,核算药品的购人、领发、销售,以及药品成本和药品进销差价。

2.3、经济核算应注意的问题准确计算药品收人。药品收人总额包括医院购进药品和自制药品收人,含药品经营成本、加成收人、折扣收人、加工增加值等所有收人。符合国家规定的药品折扣收人必须计人药品收人。保证药品收支结余的正确性。

三、经济核算管理的扩展方法

3.1、物流技术应用现代物流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为医院实现保证一定服务水平前提下,控制药品消耗而降低成本的目标提供了较好的方法。它可以应用在包括药品的需求分析及预测、订单处理、自制药剂的生产及运输、药品的仓储以及药品的临床使用等方面。其应用于医院药品管理的核心是各临床科室采用适时的按需实物分配。这样可以在保证服务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实现成本的最低,特别是各科室的库存成本。而医院内药房或药剂科则可以通过这种分配保证低库存水平下的供给,并实现对临床科室高服务水平的支持。

3.2、高低限量法在药品的库存管理中,高低限量法是比较实用的方法。核心就是用计算机统计特殊时期药品出库量、新药出库情况、长假期间处方量及药品销售额,根据这些数据确定药品存储量,尽量降低存储成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药品的高限量是指库存量达到该上限时应停止采购药品,这一库存量将保障药品某段时间的供应;药品的低限量指库存量降到这个点时应及时采购药品,这一库存量保持在下次采购到货之前药品不断药。医院可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出合适的高低限,例如每种药品的高限量可定为该药品20d用量,低限量则是其10d用量。因为药品用量具有不稳定性,可每两、三个月进行一次全面调整,平时若单个药品流通数量变化很大,可及时调节该品种高低限量以保证药品供应或防止药品积压。高、低限量的使用,避免了传统上人为凭记忆及经验等方法进行请领药品的弊端,同时也不会造成一些药品的积压或漏补现象。但在应用中需注意特殊时段所需药品的高低限量应经常进行跟踪调节,保证没有药品脱销现象发生。

3.3、ABC分类法ABC分类法属于运筹学方法,运筹学是近4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目的是为决策者在决策时提供科学的依据,它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力工具。运筹学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中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ABC分类法属于运筹学中的库存理论。这种方法是根据价格及在医院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对药品进行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的药品建立不同的订购和存贮模型,采用不同的库存策略。ABC法对医院现行的库存策略改变不大,但对经济效益的提高效用十分显著困。通过以上对我国现阶段药品管理现状的描述,对药品管理方法和发展趋势的介绍,可见经济核算方法是现代医院药品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正确的利用经济核算方法,是能够加强药品管理的质量,是能够提高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

参考文献:

[1]宁俊红,李虹影.浅谈医院的药品管理[J].中华当代医药,2004,2(10);86-87.

第5篇

【关键词】建筑;成本控制;管理;房地产项目

前言:

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招投标与合同订立阶段等阶段房地产项目成本控制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做详细阐述。

一、项目策划、估算、决策阶段(简称决策阶段)

项目决策阶段是项目建设的第一阶段,该阶段所做的决策,将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成功与否。在这一阶段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成本管理。

1.由各专业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项目组

在投资决策阶段,公司需要组织一个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项目组。项目组应至少包括以下人员:造价工程师、建筑工程师、工程管理人员和项目经理、营销专业人员。项目组应完成从市场调研、产品策划、产品定位、风险分析到投资估算与分析的全过程工作。

2.进行详细的成本分析

项目中标后,根据审定的施工图预算确定预算成本。 为了更加准确地估算这些费用,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所在城市的市场状况、该地区的材料供应情况、建安造价、政府的税费、贷款利率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分析和判断。工程建设费用主要有:

(1)前期准备费用

前期准备费用包括前期工程费和各项税费。

(2)土地开发成本

土地成本支出约占项目总支出的20-30%,现在各地政府一般都用招拍挂的形式进行土地出让,出让的土地也一般都是“熟地”,即已完成了前期的土地征用和土地拆迁安置补偿。需要参投单位参考政府近期出让的类似地块,并结合其位置及周边状况、建筑容积率等进行修正估算,充分考虑开发成本并增值预值。

(3)建安工程造价

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一般占项目总支出的45-55%,各地区该比重因地域差异也不尽相同。

(4)小区配套工程

初步确定配套设施、智能化工程、园林景观工程的配置标准。小区内的智能化实现标准、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园林景观的投入主要依据产品的定位来确定,应在事先了解市政大配套的一次网站的供应能力及小区内网的设置情况下进行分析,坚持在不影响产品品质定位及差异化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精简配套,同时考虑配套项目的可经营管理性,为项目后期的物业经营运作打好基础。

(5)其它费用

①工程地质勘探费用

②地质灾害评估费用

③图纸审查费用

④设计费用:一些大的设计院会分不同设计阶段收费,宜与一些好的设计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收费也可优惠一些。

⑤工程监理费用:按目前的规定,工程项目都必须委托监理,所以监理费用是一笔不可少的费用,但具体金额可以与监理单位协商。

6桩基工程检测费:桩基工程需作静载、低应变检测等,该项费用应由建设单位承担。

以上各项收费,国家物价部门有出台相应的收费标准,可与相关单位协商一个合理的价格。

7销售费用:销售费用的控制包括售楼处的建设、样板房的设置及定位、适当的广告媒体。并综合考虑确定是否委托销售公司。若委托公司则有一定的费用或利润返点。

8财务费用:对项目所需的财务费用做好充分估计,专业的财务人员将会正确运用资本的杠杆,以最少的财务费用满足项目需求,以实现项目利润的最大化。

(6)不可预见费及风险分析

因为建设工程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同时保证进度与经济效益对建筑企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要求在做投资估算时需要计入一定的不可预见费和风险费。

二、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75%以上。在此阶段,设计部和造价管理部的专业人员应密切配合并且与设计院的设计师及时沟通和修正。在设计阶段,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成本控制:

1.不断优化设计方案

设计部人员和造价部人员应对设计方案的结构质式、基础选型、平面布置、工程材料进行成本分析,向相关设计人员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优化方案。

2.确定合理的容积率

房地产投资项目的容积率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收益。依据项目的定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结合地形特点确定一个合理的容积率控制范围,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项目的收益。

3.对设计单位实行限额设计

对设计单位实行限额设计,可以设定每平方米的钢筋和混凝土指标;设定施工图预算指标(即平米造价);设定设计变更的费用限额。并明确对相应指标的奖励与扣罚办法。

4.完善设计,减少变更

与设计单位签订约束条款,明确规定因设计质量问题所造成变更影响工程进度及造价的制约措施。

三、招投标与合同订立阶段

施工图完成后,就进入招投标环节了,对于政府投融资的项目一般得公开招标。

1.招投标工作

制订一个详细的招标计划,可以委托有资质的招标机构编制招标文件,有条件的公司可以自行编制招标文件。在编制招标文件时,需要着重以下几点工作:

(1)工程承包方式

宜采用总承包方式为主,部分项目由业主另行分包。工程造价可实行平米造价包干或总价包干方式,对于专业性强、利润较高的幕墙、消防、暖通、电梯等采用分包,可以更加确保质量和节约一定的成本。

(2)编制标底

在工程招标时,建议以工程量清单报价的方式进行招标,编制标底,并对标底进行严格认真的复核与审查。避免因为标底偏差造成成本提高,避免因为投标单位盲目低价中标给工程的管理和结算工作带来困难。

(3)中标方式

加强对投标单位的资格审查,重点审查施工队承包人的信誉、经济状况、以往施工经验、施工质量、施工组织操作能力。依据工程的复杂程度和实际情况,可以采用最低价中标、合理低价中标。

(4)甲供材料

由建设单位自行采购既能起到成本控制作用,确保工程质量,又能避免双方结算时产生分歧。对于采用不同品牌和质量对工程的优劣影响较大的材料,或者市面上存在较多劣质产品的材料,宜由甲方供料,大型的机电设备也最好由甲方自行采购。

(5)土石方和基础工程

对于一个单位工程来说,场地土石方工程和基础工程也是成本控制的重点,在工程实践中,有不少业主将土石方和基础工程单独分包给专业公司进行施工。

四、施工阶段

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重要的管理环节:

1.加强设计变更、工程签证的监督和管理

制定工程项目部管理规定,最好规定,现场代表仅有工程量变更的权限,涉及到工程价格的变更,则由现场代表交由工程部和造价部共同商定并会签。

2.加强所有进场材料的管理

对于所有进场材料,应由建设单位代表与监理单位代表验收确认后才能投入使用。

3.加强工程进度的款项拨付与监测

工程进度款的支付应同施工进度计划相

协调,与工程的形象进度相一致。现场代表应严格对工程进度款的审批,严格按合同规定进行工程款的拨付,避免超付或少付。

五、工程结算阶段

工程项目完工后,即进入工程的结算阶段。首先,在工程竣工后,召开工程结算专题会议,通过结算会议确定结算方法、双方存在分歧较大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其次,加强对竣工结算资料的整理与复核,之后才送交结算审核部门对造价进行详细审核。

总而言之,一个项目的成本控制应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重点在于前期的正确决策、设计阶段的预先控制、招投标阶段的精确控制以及施工与结算阶段的严格控管。

参考文献:

[1]成本会计 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1

第6篇

目前的医院已经逐步的发展成为独立的经济管理实体,在面对市场经济管理当中的问题,医院成本的核算、管理、概念在其经济的理论、医院管理等不同的范畴内也不同。就对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医院成本属于价值这一块,主要指的是在提供医疗相关服务的过程当中,其物化劳动以及活劳动的货币的表现。就会计的实务来说,医院成本指的是在其经营服务当中需要耗费的资金的总量以及在管理中使用的成本,再依据决策的需求以及不同的目的,从而采取相应的成本的信息、类型,是一个内涵即为丰富,并且具有多种多样形式的概念,进来在使用当中的概念、名称等不尽相同,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构成了成本核算这一基础。

二、成本核算的原则

医院成本核算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是最为有效的加强经济管理的手段之一。坚持医院成本控制原则也是卫生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而成本控制原则贯穿了整个成本核算过程,而经济灵活性原则则是要求各个医院部门都要讲究经济效益。成本控制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做到随时都能够适应其变化万千的服务市场,灵活性的原则也要求其成本控制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的个性,不能一刀切,而需要从各个特定的科室以及项目的具体情况,考虑不同的岗位、职务,不同的特点来建立成本控制标准。而成本控制则是医院所有员工共同的责任。只有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是成本控制能够顺利完成的首要条件。医院全体员工对成本核算的高度重视,全力的支持成本核算,强化核算意识,才能够做到开源节流、堵漏降耗。

三、成本核算的特点分析

(一)成本核算项目纷繁众多,核算难度加大

考虑到医疗机构服务项目、病种的多样性,医院医疗技术的更新、成本变化的加快,都是导致医院的成本核算繁琐、复杂的原因。此外,部分公立医院还存在不计成本的资金投入,但是不计效益,会产生不科学、缺乏管理系统的方式,这些所述的原因,会导致成本在核算的过程中,其手段、数据以及信息的使用等方面都会相对薄弱,也大大的提高了成本核算的难度。

(二)确定其对象与方法的不同性

医院对象以及方法的不确定,不能考虑到各个科室专门技术的特殊性,只能依据管理上的需要而对其加以选择,一般分为医院、科室、项目等等。通过笔者在医院的实践证明来看,医院通常选择的主要核算对象是总成本下的医疗服务科室成本,并视为降低可控成本的最优途径。

(三)医院成本项目的多变和不可比性的特征

医院的医疗服务技术与一般的企业产品生产不同,其确定性不明确。各种医疗服务的提供,会因为具体情况有所出入,而出现服务成本差异。就算是对于同一种病症,对于不同的患者,由于医疗方法的不同以及病症程度的深浅,都会导致医疗成本出现一定的变化。另外,其结构也会随着技术的变革以及医疗方式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所以,医院在医疗服务中的成本不确定性导致了其成本多变,所以各个医院之间也不存在可比性。

四、目前医院在成本核算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级管理人员的认识不足

由于各级管理人员的观念相对滞后,其经营、成本的意识不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存在着重医疗、轻理财、重投资、轻效益、重收入、轻支出等一系列的问题。医院长久以来实行预算会计制度,并且采用差额预算补助的方式,而医院有关的财务人员缺乏相应的成本核算基础知识,就算是成本核算也会出现重视医疗科室成本核算的相应管理,而轻视职能管理部门成本核算的管理模式;对于直接成本核算的管理重视,而轻视间接成本核算管理;重视财务会计(这主要是和财务管理人员的有关素质以及业务水平有关。),部分的财务管理人员为了个人的私立,擅自改变其运行的环境,使得财务信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阻碍了医院的整体发展。

(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目前,多数医院为了医院的名气、业绩,忽略了医院所具有的本质以及患者的需求与能够承受的经济负担,一味的向着大规模的医院扩展,完全没有考虑医院的成本量以及实际的负荷、运转能力,这样极容易导致医院出现亏损。

(三)医院财务管理内容的问题

目前,很多医院的财务管理的内容都不够明确,而其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物质的筹集、投入资本的回收以及分配、日常资产以及现金成本与损失的管理等等。但是目前多数的医院仅仅是对有形的资产进行日常的监督与管理,忽视无形资产(如科研成果、专利等),导致医院在风险发生之后,才会被动的去考虑、去处理。

五、对于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要树立医疗服务的意识

医院的财务管理指的是对医院的成本、资产、收入等进行有效管理的经济管理活动,管理目标主要是通过保障医院的财务安全,合理的分配资源来达到最佳化的运行。想要达到以上所说的目标任务,需要医院各级人员树立出医疗服务意识,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不断的对于管理职能进行完善,把握好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医疗服务的监督以及管理。

(二)强化财务成本核算

医院的管理模式已从以往的“政策依赖型”逐步转化为“市场导向型”。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健全的医财务管理机制,才能将医院的成本管理加以强化。通过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提升医院资金的实际使用率,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高效的医疗服务。首先,要制定出有效的医院成本核算方法;其次,逐步建立健全的医院成本相应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医院成本考核体系,成本分析评价体系和成本信息反馈体系,实现医院对整体成本控制与管理。

(三)重视开发与利用

相对来说,医院财务的内容过于庞大、复杂,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其财务管理的开发技术,提供对于财务信息的实际利用价值。

(四)完善电子信息技术

第7篇

关键词:环境小品;水景景观;绿地植物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81-01

一、街道节点中的环境小品的设计

城市街道景观空间构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之一是环境小品,实用性应是街道小品设计的主要目的,在特定的场所,可以将一些观赏性高的、艺术性强的小品,如花坛,雕塑,喷泉之类设置于此,但无论街道小品是以实用性还是观赏性为主,都要以适合人和街道的空间尺度作为其设计思想。不同街道的小品不但要有优美的造型,且要争取设计得有特点,从而使街道的识别性得以加强。

欧美各国十分重视对市镇广场和街道的节点环境小品的设计建造。城市中各色街道景观小品、街具与街道构成了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的环境景观,使城市空间得以丰富,较高的城市品味因此形成。如:注重街道小品的艺术性处理。极尽精美华贵的神化人物、历史名人、神圣动物等艺术雕塑散立在街道两旁,使欧洲文艺复兴后浓厚的人文精神遗风呈现出来;街道两旁如护栏、树围等基础设施,都具有独具匠心,各臻奇妙的设计。注重以色彩突出造景以及宜人的造型。以灰白、淡黄、赭石、青绿等作为城市主色调,其它各类跳跃的色彩掺杂其中,别有情调。在小品设施设计中重视人体工程学特性,使花坛、台阶、水池等与坐椅相结合设计,达到多功能的目的。并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且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与环境心理学相结合,既有艺术性又有功能性,尤其使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得到充分考虑,符合人性化的需求。欧美国家的街道边沿,会有一些特别设计过的设施,例如一些坐凳高度的矮墙,或者是连接人行道的台阶边沿。

二、街道水景景观的设计

装点街道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还有水景。它是表现生命动感不可或缺的元素,水景按形态可分为动水与静水,即可分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喷泉,瀑布。湖泊,河道。溪流等。不同的视感可由不同形态之水给人带来。在组织与设计中,若使水景配合特定空间环境进行设计,在创造特定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又可获得相得益彰的功效。但是,纵观现在大多数的城市,多是利用水的流动直接设计街道景观水景,诸如喷泉、叠水、瀑布、水池等,缺乏城市特色,在强调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会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近年来,城市中自然要素的重要性开始被人们认识到,城市街道景观开始寻求人工与自然山水生态的融合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然的因素在水景设计中更加被注重利用,例如水景旱做、生态湿地、生态溪沟等“半自然化”景观设计方法的人性化水景设计开始出现。

三、街道绿地植物造景的设计

斑块、基质、廊道和边界都属于城市街道绿地景观的范畴。景观中各嵌块体通过绿色廊道连接起来,绿色联网的形成可以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引入城市内部,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城市街道景观在进行植物造景时,应将植物配置水平提高,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加强植物群落设计的合理性,提高生态效率,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促进城市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注意利用植物本身特征创造景观效果,使特定环境的景观效果配合城市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得以形成;同时通过错落种植,使林缘线、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利用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形成景观的韵律美。选用植物品种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使用地方植物,有利于恢复生物多样性和保护乡土特色;通过适当引进外来驯化树种或植被,使本地造景植物与植物景观得到补充,使植物生态群落形成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体系。

四、街道空间及其路面景观的设计

街道空间尺度的设计要依据人的感受进行,使人在其中既不感到闭塞,又不会觉得过于空旷。当人在其中活动时,安全感的产生需要一种围合感和一定的私密度;但过于封闭的空间又会对人产生一种压迫感。所以在街道空间的设计上应强调序列性、模糊性、领域性的重要性,可以把街道两侧的凹凸角处,以及人行街道与车行街道的交汇处空间进行着意塑造,使人流与车流的冲突得到缓和,丰富街道空间层次。

街道路面可主要有以下几大类材料制作: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人工烧制材料。在车流量和人流量均较大的交通性街道上应使用沥青类、混凝土类材料。而色彩鲜明、造型自由的人工烧制砖材、陶瓷材料或观感自然亲切、质感舒适宜人的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则多在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等生活性道路上采用。总之,构筑街道及城市景观的建筑材料应根据其设计标准及空间环境的性质特点进行分析并合理的选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现代农村;经济管理;核心内容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工业生产逐渐实现了机器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人们的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城市人口对优质的生活进行享受的时候,人们对农村的发展现况也提出了要求,对农村发展更加重视。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需要农村发展来作为保障,因此,要想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一定要对农村、农业和农民进行进行解决,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才能更好对核心内容进行掌握。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是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更快的发展农村经济,一定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得到发展。

1 农村经济管理的内涵

农村经济管理是指在特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利用市场环境,根据国家的经济方针来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进行宏观管理的活动。农村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保证更好的对消费过程进行调配,这样能够实现对农村经济的管理。农村经济管理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实现的,在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对本地区的经济优势进行发挥,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按照计划对管理的过程进行必要的调控。

2 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现在,人们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非常重视的,因此,如何建设更好的新农村成为了国家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成为了农村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好必要的管理工作,这样能够更好的对农村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1 农村经济管理现状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的内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台了很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将这些政策落实到实处,能够更好的保证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村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才能提高农村的物质生产水平,同时也能提高生产效率,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方式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农村经济管理的现况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的,现在,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同时也出现了极其不平衡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农村经济管理干部队伍素质过低的情况,农村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等问题。

2.2 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问题

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多的,其中,农村经济管理者在专业素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通常农村经济管理者就是当地的农民,这样会导致农村经济管理中出现两种非常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当地的农民作为管理者能够更好对当地的资源进行利用,但是这些人员在知识方面也是存在一定的限制的,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无法公正的情况。为了更好的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在管理队伍方面进行必要的改进是非常重要的,拥有更多的专业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解决在人力资源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能更好的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实施。

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国家政策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政策不匹配的情况,导致很多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国家在对农村经济进行发展的时候还停留在财政补贴方面,这样就使得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政策,导致农村经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无法落实的情况。农民在市场竞争方面意识是比较差的,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非常迅速,这样就使得社会生活中很多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对滞后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竞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3 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

3.1 制定完善适应农村的法律法规

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在农村问题的解决上除了要以德治国更重要的是要依法治国,完善法律法规来对农民的利益进行法律保障。我国对农业的法律大致有《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等。农村经济管理者需要切实落实法律的相关规定,保证农村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不良的经济情况,这就要求国家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来遏制,而这些农村的经济问题需要农村经济管理者们及时反馈,国家才能及时了解农村的新问题,妥善解决。

3.2 培养一批适应时展的干部队伍

农村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一批适应时展,了解时代要求的管理者队伍。他们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领导者,主要进行领导、决策的工作,是统筹安排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这批干部必须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政治觉悟,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农民耐心细致,这样才可以对下属有示范作用。农村经济管理者的专业素质,不仅包括较高的文化素质,还包括对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掌握,特别是与农村、农业、农民相关的经济和法律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民。而且农村的干部队伍必须要稳定,要有一套完整的人员流动方案,保证在岗的人员都是有能力能办实事的人。另外,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在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时候要发挥农民群众的力量,多方听取农民意见,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虚心接受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3.3 建立健全民主监督体制

农村经济管理要面向群众,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民主监督体制。农村经济管理归根到底是为农民大众服务的,要接受农民的监督。完善监督体制,既是政治民主的表现,又能及时纠正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健全的民主监督体制能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他们为农村的经济管理献力献策。健全监督体制,能更好的为农民服务,在一方面督促管理干部办好事、办实事,另一方面,为构建服务型的管理模式提供了群众保障。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可以引进信息化的办公模式,信息化的办公模式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特点,通过强大的信息统计系统,制作相应统计表格,便于政务公开。另外,信息化办公能够吸收其它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促进本地的经济管理更上一层楼。

4 结束语

现代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建立专业的管理队伍,同时在管理体制方面也要进行健全,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将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进行明确。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行政合同;民商合同;经济行政合同

一、对行政合同的界定

行政合同是行政主体为了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与行政相对人经过协商一致达成的协议。行政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是行政主体,当事人之间法律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平等的;民事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当事人之间法律地位平等。民事合同是实现私权利主体的个体利益,通过民事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市场经济主体的自发行为。行政合同目的对于行政主体而言是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实现行政管理的特定目标;对于行政相对人而言,一方面是配合行政主体履行职责,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实现个体利益。行政合同出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从“夜警”国家到行政国家的产物。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征求行政相对人意见体现管理的人性化和管理即服务的现代公共管理理念。行政合同在性质上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属于行政执法行政行为,与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确认、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补偿的不同之处在于与行政相对人协商一致方可成立,是双方合意的结果,不具有单方意志性;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在合法合理前提下行政主体可以直接实施,不必征求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具有单方意志性。行政合同从内容上分类,主要包括经济行政合同、人事聘用合同、计划生育合同、国家科研合同等。下面将运用行政法和经济法理论分析经济行政合同内涵。

二、经济行政合同的内涵

(一)经济行政合同产生基础

经济行政合同是现代市场经济产物。现代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政府调节为必要条件的市场经济。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不可能出现经济行政合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市场经济不是现代市场经济,只有市场的自发调节,缺少政府的干预和调控。1776年斯密的传世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他的经济自由理念对各国影响深远:市场自发调节,政府不干预经济只充当“守夜人”角色。这种理念和思潮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是主流价值观,不可动摇。在纯粹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也不可能出现经济行政合同。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市场调节之手被大大削弱甚至被砍掉,政府干预之手无休止地延伸,无论是微观经济领域还是宏观经济领域只有指令性计划和服从,没有双方的合意,是纯粹的行政管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有制和自由资本主义引起社会矛盾激化,发达国家走向了垄断和社会化发展阶段。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被政府有限干预的市场经济取代。政府干预、国家管理等理念占据主流。经济行政合同只有在现代市场经济即混合经济中才可能出现,“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协同并用时才能出现。

(二)经济行政合同内涵

经济行政合同属于行政合同,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不同点,与其他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同点同样适用于经济行政合同。只是具有“经济”内容的行政合同。经济法是政府对经济参与、干预(规制)和调节之法,既包括政府对宏观经济的介入,又包括政府对微观经济的介入。在微观经济领域,对应的是经济法中的市场规制法。通过市场规制法,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规范企业行为,控制市场结构和状态,创造充分、公平、适度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在这个领域里是纯粹的经济行政管理,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社会控制手段对市场活动主体检查监督,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不可能出现双方的合意。所以在市场规制法中不可能出现经济行政合同。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为必要条件的市场经济,而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府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平衡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参与将由直接的行政命令和行政指挥转向公开市场操作和间接干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化趋势。宏观调控法的主要调整方法是引导,即经济利益诱导和计划指导。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变化经济参数如税率、利率等,诱导微观主体,履行宏观调控职责,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这种方法是导向性的,不是强制性的,是以政府意志为主导的,但要求微观市场主体配合,要求微观市场主体的同意。经济行政合同只存在宏观调控法中。通过以上分析,对经济行政合同界定如下:政府为了履行宏观调控职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行政相对人经过协商一致达成的协议。该合同体现了政府意志主导性和宏观经济效益性。

三、经济行政合同的种类

经济行政合同具体包括哪些,现在还没有定论,现将比较典型的经济行政合同加以分析,进一步证明经济行政合同的内涵。

(一)政府采购合同

依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行为。政府采购当事人包括采购人、机构和供应商。政府采购合同是采购人与供应商签订的或者采购人委托机构与供应商签订的就政府采购事项达成的协议。政府采购合同不同于一般买卖合同。采购资金是财政资金,是预算收入,是纳税人的钱,一般买卖合同资金是私部门资金,是买受人支配的资金,政府采购要符合《预算法》的规定。政府采购目的一方面是满足政府需求,另一方面目的是通过政府采购规模和结构调控宏观经济。一般买卖合同是实现私人物品所有权的转移,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政府采购合同不同于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征收、行政征用,从财政学角度考察,政府采购支出属于购买性支出,要求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则,要求双方合意。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通过变化政府采购规模和结构调控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各级采购部门与一个个供应商的采购行为完成的。各级采购部门与一个个供应商的采购行为似乎是微观活动,但实质是为了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政府采购合同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履行调控职能运用的合同,属于经济行政合同。

(二)再贴现合同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借此获得中央银行的资金融通。实质上是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业务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融通。对中央银行而言,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票据,是一种信用业务;对商业银行而言,再贴现是出让贴现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困难。整个再贴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融通过程。再贴现合同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就再贴现事项达成的协议,包括再贴现对象、再贴现率、再贴现金额等内容。再贴现合同不同于一般的贴现合同。贴现合同的主体是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自然人,主体之间法律地位平等;再贴现合同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是行政机关,和商业银行不是平等的法律主体。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贴现合

同目的,对于商业银行是提供金融服务,实现利润最大化;对于工商企业,是筹集资金,实际上是民间的资源配置。再贴现合同目的,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筹集放款资金;对于中央银行而言,是通过再贴现业务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资金流向,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再贴现合同不是中央银行的单方意愿,中央银行是被动的,要有商业银行的申请才可以,是双方的合意,不具备其他具体行政行为的单方意志性。再贴现率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政府通过再贴现率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币值稳定、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实现通过一系列再贴现合同完成,再贴现合同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形式,属于经济行政合同。

(三)公开市场业务合同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买进或者卖出有价证券,借以改变商业银行准备金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措施。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有效传导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货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公开市场业务合同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就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达成的协议。公开市场业务合同不同于一般的证券买卖合同。公开市场业务合同一方必须是中央银行,一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行政机关,与相对方在法律地位上是不平等的;一般的证券买卖合同是资本市场上普通的投资者和筹资者,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公开市场业务合同目的,对于中央银行而言,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对于相对方是实现投资收益或者投机利益;一般的证券买卖合同是投资者实现投资收益,筹资者筹集所需资金。既然是市场业务,就要遵循市场规律,不可能向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单方意志性。公开市场业务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政府通过公开市场业务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币值稳定、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通过一系列公开市场业务合同实现,公开市场业务合同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形式,属于经济行政合同。

【参考文献】

[1]柯梅森.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