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档案分类管理

时间:2023-09-24 15:54:47

导语:在档案分类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档案分类管理

第1篇

[摘 要]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合同是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做好合同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成为了风电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任务。随着风电企业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展,合同档案的数量随之增加,如何更好的管理合同档案,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和便捷服务,是档案管理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企业合同档案的基本特征,随后在分析合同档案分类优化的措施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优化合同档案管理分类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合同档案;风电企业;管理分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107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2

合同档案详细记录了风电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在企业制定年度预算、评估和审计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调查发现,许多企业对合同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合同档案管理存在分散、混乱等问题,给档案的查找和利用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风电企业必须要采取合理的合同档案管理分类办法,实现合同档案的科学分类和优化管理,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1 企业合同档案的基本特征

对风电企业来说,企业运营中产生的档案种类主要有技术合同、劳动合同、工程合同等,这些档案虽然在具体内容和使用价值上各有不同,但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法律性

法律性是企业合同档案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别于企业其他档案的标志之一。合同档案的内容主体是合同,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企业合同档案具有明显的法律特征,这也意味着无论是合同档案的保存、管理还是销毁,都必须严格依照相关的法定程序。除此之外,合同作为记录了企业经济活动和维护企业法律权益的文件,也只有在具备法律特性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凭证性

近年来,风电行业蓬勃发展,风电企业在推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部分企业为了谋求私利,往往会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从而带来许多经济纠纷。合同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记录,对企业应尽的义务和拥有的权利进行了明确说明,在解决经济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凭证作用,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1.3 规范性

规范性是企业合同发挥法律效力的必要条件,合同档案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合同档案内容的规范性。一份完整的合同档案,应当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内容、当事人的H笔签名、合同的数量以及书写形式等,只有这些条件符合法律规定,才能确保合同具备法律效力。另一方面是合同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合同档案在管理过程中,如果出现损坏或缺失,都会影响其法律效力的发挥。因此,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管理,保证合同档案的完整性。

1.4 繁杂性

企业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合同,合同档案的管理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同时,企业合同档案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管理,例如,合同签订前的洽谈、招投标等;合同签订后的招标书、评标报告、会议记录等。要想确保合同档案应用价值的发挥,相关工作人员就要收集、整理和保存好这些合同档案。

2 企业合同档案管理分类的优化措施

2.1 强化企业合同档案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合同档案管理机制,能够为合同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完善的管理机制应当包含合同档案的收集、汇编、整理、保存等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风电企业经营业务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补充合同档案管理制度的内容,以确保合同档案的管理能够与企业发展向适应。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说,只有在完善的合同档案管理制度下,才能借助于合同档案,帮助企业减少市场竞争风险,进而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推动风电企业实现健康和持续发展。

2.2 加强合同档案之间的联系

企业合同档案数量较多,如果采用单独整编和单独管理,必然会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剧增。因此,为了提高企业合同档案的管理效率,在进行合同档案的整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有重点的寻找合同档案间的内在联系,而合同档案的分类管理,可以显著提升其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例如,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单立类目、分类组卷,这能够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当然,企业管理者也要为合同档案管理分类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可指派独立部门负责合同档案管理的相关事宜。

2.3 实施合同档案的统一编号

为了便于进行合同档案的管理,风电企业在开展分类管理时,可以将不同的合同进行统一编号。这样一来,今后在查找某一份合同档案时,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翻找,而是直接查找编号,极大的提高了合同档案的管理效率。合同档案的编号要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例如可以根据合同档案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如物资类、工程类等;还可以根据合同档案的生成时间进行分类等。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分类形式,都需要在档案袋上进行标注,避免混淆。

第2篇

关键字:信息化;图书馆档案;双轨制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8.015

本文著录格式:[1]李志刚.信息化时代下图书馆档案存档的分类及双轨制管理[J].软件,2013,34(8):44-45

0引言

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1]图书馆档案管理是图书馆基础业务、读者服务和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直接代表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信息化时代下,采取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双轨制管理是图书馆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2]

1图书馆档案存档范围和常见分类

当前图书馆档案存档和分类主要分为图书馆管理类、业务工作规范类、声像实物档案类以及其他资料档案类。以平泉县交通运输局图书馆为例,具体明细分类如1.1表、1.2表:

1.3 声像实物档案类。包括图书馆在各项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录音、录像、照片以及获得上级或其他有关部门颁发的锦旗、奖状、奖牌、证书、奖杯等。具体分为:声像、照片、实物( 奖状、奖牌、证书、奖杯等) 。

1.4 其他资料档案类。包括国内外其他图书馆或图书情报单位赠送给本馆的图书馆介绍、图书馆通讯、年度报告等有保存价值的资料。

2图书馆档案双轨制管理

通过以上图书馆档案分类,我们发现档案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材料,所以原始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如当事人的亲笔手稿、领导者的亲笔签署等都表现出真实的原始性。纸质文档的管理工作就是将这些原始的材料进行分类、组卷、拟卷标题、编页码、装订、编号、上架等。与纸质文档相比,电子文件归档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文字材料。它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等等。

2.1档案管理双轨制的内涵

所谓双轨制是指,在文件生成和运转过程中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共存,即两种版本文件同步随业务流程运转。实行双轨制的机构在文件进入运转程序时就形成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两种版本,业务人员要对同样内容的两种文件进行重复或部分重复办理。以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相互对应为前提的,两种共存状态下电子文件的社会属性和功能有所不同,这种不同随着电子文件和纸质档案的互动发展,最终将使电子文件的管理经验和信息技术逐渐丰满完善。双轨制是文件介质转换时期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可以预见,这种模式将持续相当一个时期。随着技术的成熟、法律的完备和各方面条件的具备,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子文件独立地转化为电子档案,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应有所选择,并逐步取代纸质档案。

2.2档案管理双轨制的必然性

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对一些具有凭证作用和法律效力的文件必须以纸介质形式保存。鉴于电子文件载体和信息技术的不稳定性,以及电子文件的易修改性,也有必要将重要的电子文件制成硬拷贝存档,以确保数据的安全。目前,电子文件、纸质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采取“双轨制”,归档内容形成“两套制”,即纸介质与磁、光介质两种文件一起归档,形成内容相同的两套档案。其归档时使用不同的编目方法和存贮装具。档案部门应在每一卷纸质档案的备考表或卷内目录“备注”项中注明相应的电子文件的编码及存址,同时,在电子文件归档目录“备注”项中注明相应的纸质文件的档号及存址,以便利用时参照互补。在磁、光介质文件耐久性留存的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它与纸质档案将并存很长时间,但从长远看,电子档案存储介质的技术条件进一步改进之后,图书馆档案可尝试对那些参考作用大、情报价值高的档案,采取以磁、光介质归档为主,纸介质归档为辅的做法;而对那些凭证价值较高的档案,则采取以纸介质归档为主,磁、光介质归档为辅的做法。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优化馆藏,也能减少档案的体积,缓解库房紧张的状况。

3结束语

在图书馆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能不断创新。鉴于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各自的特点,结合目前我国档案管理的实际状况,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电子档案不能完全替代纸质档案,纸质档案要逐渐向电子档案过渡,这只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6月第二版.

第3篇

一、当前我国税收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确保国家税收,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国家在税收征管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在税收征管方面,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管理监督不到位。取消税务专管员后,由于把实行专管员管户向管事制度转变简单的理解为取消专管员,形成了管理环节的空位和断层,使税务机关失去了对纳税人的管理和监控;二是注重了集中征收,优化服务,片面强调以查代管,形成了管不细、查不全、征不足、处罚难、效率低的状况;三是征管格局中的四个系列以及各职能部门间协调不好,各自为政,多头指挥,不通信息,相互扯皮,互相推诿,导致税收征管全过程运转不正常。

第二,管理手段应用不到位。目前管理手段主要是运用计算机管理,但其监控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征管软件本身还不成熟,使用中存在一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征管要求,信息传递不通畅,影响收入的完整性,加之有少数微机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能按规定及时、完整、准确地录入有关信息,因而计算机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征纳情况;部分工作人员不熟悉征管业务规程,无法对征管信息进行微机处理。

第三,管理职责明确不到位。由于对新的征管模式认识不足,征管实践中削弱了管理,淡化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底数不清,税源不明,监控不力,漏征漏管。造成征管质量不高的原因,一是少数单位在认识上没有弄清分类管理的含义,片面理解为对一般纳税人的abc管理;二是各单位没有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分类管理操作办法和措施,因而职责不明确,管理程序、方法不规范,管理效果不好;三是大多数单位职责虽分解到人、落实到户,但没有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没有配套的考核办法和措施,使管理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四是普遍把分类管理和十率考核、征管软件运用、征管档案管理工作割裂开来,没有利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工作思路,使该四项工作不能环环相扣顺利开展,而这些原因造成征管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登记率不完全真实。二是申报率不准,这有计算机软件本身的问题,也有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还有没有按征管规程对非常户进行处理的问题。三是申报准确率难以掌握。由于管理未落实到位,管理人员无法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不能对其纳税的准确性作出大致判断,偷逃税款不同程度存在。另外在双定户的定额核定上,由于管理的问题使核定的定额与实际销售相差甚远,造成税款流失。在对大中型企业和一般纳税人的征管中,同样存在监控不力,税款流失现象。四是在缓交税款审核上存在调查核实不严的情况,客观上让一些企业感到贷款不还不行,费不缴不行,而税款可缓,能缓就缓。五是依法治税难,在征管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执法难的问题,一些税务机关正常的税收保全措施难以实行,或是相关部门不配合,或是存在来自各方的干预。

由于上述征管不利,最终影响税源,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二、当前加强我国税收征管的建议

第一,抓好分类管理的落实。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纳税人的经济类型、经营方式、组织方式日趋复杂,能否有效地对纳税户和税源变化情况进行监控是税收征管的基础,只有打牢这个基础,才能真正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分类管理就是针对纳税人方方面面的复杂性和纳税申报方式多样化的实际设立的一种能使税收征管建立在及时掌握纳税人经营情况、经营方式、核算方式和税源变化基础的一种管理形式和管理方法。由于分类管理是从管好源头开始,所以应从各个方面加强管理,包括将所有纳税户纳入税务登记的范围内,对纳税户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发票领用存表等相关资料进行案头审计,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日常检查和税源调查工作,切实掌握纳税户的税务登记增减变化情况、发票使用情况、产经营情况、纳税情况、减免缓退情况、违章处罚等全部纳税事宜的全过程,并能通过管理及时而准确地收集整理、传递各种涉税信息、资料,建立健全纳税户档案,真正做到底数清,税源明,所以应该把抓好分类管理的落实作为加强征管的突破口。落实分类管理应做到:(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领导和广大税务干部要把推行分类管理看作是加强征管的基础和关键,是创收的保证。要正确认识分类管理的含义及其内容。(2)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进行分类管理,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把职责明确到人,落实到户。(3)把分类管理、征管质量(十率)考核,征管软件的运用、征管档案的管理四项工作有机结合进行,分类管理中包含了后三项工作的大部分,分类管理搞好了,其他三项基本就能水到渠成了。

第4篇

外汇管理主体监管工作内部控制要确保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健全,岗位职责明确,业务规范高效,监测分析及时到位,主体监管和服务工作扎实有效。在主体监管模式下,各模块业务人员不再从事单一的行为监管业务,而是办理企业主体整体综合业务并进行监测和检查,因此,外汇管理内部控制应以业务模块风险点及其控制措施为主线,按主体监管业务流程梳理风险点,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具体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对相关风险进行控制。应分析各模块业务风险点,确定关键业务环节,确保防范与控制到位;根据内控制约性、行政许可时效性、依法行政准确性要求和履行岗位职责需要配备相应的人员,岗位职责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清晰,岗位之间相互制衡。

(一)综合柜台业务模块风险及控制1.基本职责。综合柜台业务模块负责受理外汇主体所有外汇业务,集中办理不同种类、性质的外汇业务,向业务主体提供“一站式”外汇管理服务;同时,按照公布的分类名单,对不同类别主体实施分类管理。2.基本风险描述。一是行政许可程序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印章、重要空白凭证、内部授权等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引发的法律风险。二是外汇管理人员服务不到位,与公众关系处理不当导致外汇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和管理权威受到负面影响造成的声誉风险。三是综合柜员人员配置不当、人员变动交接手续不完善或人员不能适应岗位需要;业务信息系统管理不到位、行政不作为或慢作为、应急管理不到位造成综合柜台业务效率低下甚至业务中断的效率风险。3.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措施。应对所有外汇业务进行重新授权,进一步细化“经办-复核”制度,提高前台交叉复核办理业务的比例。在明确事权分离、完善审批授权制度的前提下,设定柜员业务办理权限,由柜台人员独立完成部分业务处理,并以事前审签和事中授权、后台监督等制度实现对柜员的监督,强化业务交接、岗位轮换等控制措施。

(二)非现场监测分析模块风险及控制1.基本职责。非现场监测分析模块主要搜集确定外汇主体监管名单,确定重点监测外汇主体库,对外汇主体的全部外汇业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将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反馈给“综合柜台业务”模块,若外汇主体存在异常交易或违规行为,将非现场分析资料移交现场核查岗,并将非现场分析监测结论和相关资料履行档案交接手续后移交档案管理岗。2.基本风险描述。监测指标不合理、没有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监测指标;监测流程不合规,未对监测对象持续监测并形成监测记录,导致非现场监测分析质量低下等效率风险;对异常交易线索未及时确认或已确认异常交易线索未及时提供给现场核查模块,对涉嫌违反外汇管理的行为未采取处理措施引发的监管效率低下的风险。3.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措施。健全内部控制检查制度和事后监督检查制,明确非现场监测岗位人员职责,并督促监测人员履行数据处理、监测分析、登记台账、及时报告和处置异常及违规情况、按时形成非现场监测分析报告等岗位职责。

(三)现场核查检查模块风险及控制1.基本职责。现场核查检查模块接收综合业务处理和非现场监测模块提供的建议和线索,搜集相关证据、资料,综合判断市场主体收支行为合规性,对核查后最终不能排除异常或涉嫌违规的企业主体启动核查检查程序,开展现场核查检查,提出现场核查检查结论。对查实的违规行为提交案件处罚委员会进行处罚,将预分类结果提交至主体分类委员会,并将现场核查检查资料档案履行档案交接手续后移交档案管理岗。2.基本风险描述。针对非现场监测中发现的异常及违规情况没有及时进行现场核查,对涉汇主体现场核查检查频率偏低,导致现场核查检查工作目标无法实现。现场核查检查程序、现场核查检查处置结果不符合法律规定引发的法律风险。对现场核查检查发现涉嫌违反外汇管理的行为未采取处理措施导致的监管效率低下的风险。3.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措施。建立案件移交和核查检查完成情况的监督机制,确保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查处,维护外汇管理权威。督促现场核查检查岗位人员严格执行核查检查程序,依法合规下发现场核查检查通知书、搜集证据、作出检查结论、公布分类管理结果等,严防由此引发的法律风险。加强内部档案管理,按规定定期装订并向档案管理岗移交业务资料,并由分管领导定期检查档案保存和移交情况。

(四)内部管理模块风险及控制1.基本职责。负责协调外汇收支主体监测和主体监管联动管理日常运作;负责研究公布涉汇主体分类管理名单,对外汇违规主体进行处罚;负责主体监测成果与分析报告的局内共享与对口上报;负责研究完善主体监管的政策建议,开展、组织信息调研工作,沟通反映各岗位(部门)情况和业务信息;负责内部管理资料、重要空白凭证、主体档案的分类、装订和保管工作;负责向外汇收支主体监测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应用开发。2.基本风险。一是分类管理阶段,涉汇主体分类结果没有经分级审批或集体审议,分类确定依据是不充分、不合规;分类结果告知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对企业异议处理不适当、程序不合规引发的法律风险。二是在内部管理阶段,内部管理资料、主体档案的分类、装订和保管内部程序不规范导致效率低下的风险。3.分类管理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措施。主体分类管理委员会根据各部门(岗位)反馈的情况,定期(按月或按季)综合评估确定企业分类等级。一是建立科学的主体等级评价体系。二是构建深度沟通反馈机制。三是建立分类级别动态调整机制。4.档案管理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措施。档案管理实行“分企业主体”归集业务资料的模式。以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为索引,为每家企业主体建立档案册,按日随业务进程收集业务档案、非现场监测档案及现场核查档案,按入档顺序进行编码,按自然年度装订成册。因此,要明确档案归档范围、档案立卷原则、档案移交、保管期限及销毁等规定,严格规范管理交接手续,并加强督促落实。

二、加强外汇主体监管业务内部控制的配套措施

(一)建立外汇主体监管风险评估机制。一是及时确认主体监管各工作事项和涉权事项,逐项进行风险排查、识别和评估,建立对各类风险有差别的“区别控制”机制。二是从主体监管全过程启动风险监控,规范业务人员操作行为,识别、监控、评估各项内部管理风险,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二)加强内部沟通机制建设和业务培训。一是强化各部门与岗位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形成监管合力,提升监管水平与效果。二是结合主体监管需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外汇业务人员技能培训,建设复合型外汇管理队伍。三是加强核查检查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对数理统计、数据库等软件和非现场监管系统的运用能力,利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手段,提高监管质效。

第5篇

关键词:分类管理;集中审单;大通关;有效

国家质检总局实施的〔2009〕第113号令《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已在全国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稳步实施,进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办法也在调研修订之中。新分类管理办法较旧的分类管理办法有很多改进,更加适应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快速发展的需要,成为当前一段时期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各项工作的指南。

副总理在听取质检工作汇报时,对质检系统提出了“积极促进贸易便利化”的要求。当前,全国检验检疫系统在促进对外贸易便利化方面的创新举措不断推出,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创新检验检疫放行模式,缩短流程,减少环节,加快流通,促进外贸,通过口岸拉动内地经济发展,既得到企业的拥护,得到地方政府的好评,也得到了总局的充分肯定。

结合新分类管理办法,研究创新检验检疫监管模式、优化整合监管系统,已成为新形势下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检验检疫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议程。大检务集中审单在企业分类管理中的应用即是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在这一背景下尝试运行的创新型审派单工作机制。

1、新出口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高新产业和现代化物流的快速发展,创新监管模式,助推经济发展成为各地检验检疫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审单、统一派单”的创新型审派单工作机制随之应运而出。这一新型审派单工作机制以检验检疫流程中的“受理报检”环节为重点和突破口,改变以往证单由各检验科室检验员自行处理的弊处,结合新的出口企业分类管理办法落实实施,尝试由检务科统一扎口进行风险评估,将企业分类、产品分级、监管要求等整合到CIQ系统,最后业务部门根据查验派单指令实施具体的现场查验工作。通过全面推行新型审派单工作机制,简化了申报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强化了把关职能,真正实现“提速、增效、严密监管”,大大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2、监管系统整合势在必行

近年来,检验检疫机构在服务地方经济上频出“实招”,如推行了电子申报、电子放行和电子监管的“新三电”工程;改革进口合格保证模式,方便企业进口申报监管;推行出口检验检疫全程无纸化,加快报检验放速度;对重大项目实施“绿色通道企业聚焦服务”,这些举措有力地支持了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由于产品较多,系统较多,如:电子监管系统、企业诚信管理系统、企业分类管理档案系统、口岸内地联合执法系统、把关成效系统、行政执法系统、出口工业产品检验监管系统等,与CIQ2000系统不能有效整合匹配运行,造成检验监管任务繁杂、监管不科学,比如不合格批次或行政处罚,往往要登录录入几个系统,而且各个环节如需审批签字等可能要重复往返几次。特别是CIQ2000系统近十年来并没有大的改版和升级,一些地方分支局也尝试推出如CIQHleper等之类的外挂程序将其功能拓展,但毕竟不能解决整个检验检疫系统的所有电子政务问题。将电子监管、企业诚信系统、企业分类管理档案系统、口岸内地联合执法系统等与CIQ2000系统有机结合、有效整合,形成一个统一有效、操作便利的检验监管系统势在必行。

3、集中审单在分类管理中的应用成为新的监管要求结合点

集中审单快速核放是改革现有的检务部门受理报检、施检部门施检后签署放行意见、再由检务部门放行的传统做法,由专门的审单部门集中受理电子报检数据,集中审单,将审单结果按照分单原则进行分流。对需要实施检验检疫的报检信息分到施检处室,按原流程施检。对不需要实施检验检疫的,发出审单通过的指令,将信息传至检务放行部门直接出证放行。此种方式具有适应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的改变,缩短流程、快速核放的特点,具有提速、增效、减负和严密监管的功能和效果,“人等单”变成了“单等人”。实施如“出口产品型式试验+出口批次的抽批检验+工厂质量体系的监督”的检验监管模式的出口机电产品生产企业中,推行了集中审单,快速核放制度,接受集中审单的出口机电产品生产企业从原来受理报检到签证放行的至少1~2个工作日缩短到了10分钟,实现了合格产品的“零库存”和检验检疫产品的“零等待”,达到了提速、增效、减负和严密监管的功能和效果,打造了通关高速路。

4、运行分类审单把关系统效果显著

在长期的检务实践工作中,检验检疫人员发现,传统的审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窗口审单效率高低有别,审单标准不统一,对外服务优劣并存的现象或多或少存在;发现问题不能有效记录,难于追溯;不能及时解决审单中发现的问题等。“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开展以来,检验检疫积极开展检务审单模式创新,推行了集中审单,快速核放制度。积极探索检务分类审单工作新模式,通过全面分析分类审单工作核心要求,逐步建立了以企业诚信管理和产品风险分析为基础、以审单标准化体系为保障、以现代信息化管理为手段的分类审单立体把关体系。建立了多功能分类审单把关系统,从根本上转变了检务审单模式,提高检验检疫执法把关效能,推动了口岸服务升级,为外经贸企业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通关服务,运行效果显著。在报检效率、内部管理和企业反馈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效果;前台报检速度显著提高:据初步测算,前台受理报检时间由以往的平均每批3~5分钟缩短到1分钟以内,企业排队等待时间缩短三分之二以上;审单有效性明显提高,对重点、敏感货物和诚信等级差的企业加强审核,审单重点更有针对性;检务内部管理工作水平有效提升,提高了检务内部工作管理水平。

大检务集中审单在企业分类管理中的应用即“集中审单、统一派单”的创新型审派单工作机制可以看作是检验检疫工作理念、工作方法甚至是工作机制体制的创新,既是着眼当前、解决工作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的需要,更是着眼长远、充分发挥检务在检验检疫整体工作中的职能作用的需要。围绕“强基础、守底线、促转型、上水平”的目标,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构建“职能更加清晰、分工更加明确、运转更加高效、管理更加科学”的工作新机制。使“集中审单,快速核放”打造出一条通关高速路。

参考文献

[1] 吴森明.改革和完善检验监管模式的探讨.中国检验检疫(J),2009(7)

[2] 孙德刚.关于创建新型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的思考.中国动物检疫(J),2009(6)

第6篇

一、当前水利勘测档案规范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水利勘测档案的储存设备不完善。由于对水利勘测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使得水利勘测档案的相关管理部门不能够以国家规定的水利勘测档案管理标准来执行管理配套设施的购置,造成了现实中水利勘测档案储存设备的不到位。

2.水利勘测档案在归档过程中出现档案立卷不明、分类不详细、准确的现象。由于水利勘测档案属于水利勘测科技档案范畴,依据《档案法》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工作原则,以维护档案的安全和稳定,使得社会各方面能够平等的利用档案资料。但是在现实的水利勘测档案管理过程中由于具体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水利勘测学科知识和档案管理知识,使得水利勘测档案由于人为因索出现了立卷不明、分类不详细、不准确的现象,影响了档案的查阅与使用效率。

3.水利勘测档案在信息采集方面采集手段落后、领域不广泛。水利勘测档案在信息采集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由于不能够及时地使用较为先进的技术采集手段,而仅仅是依靠传统的信息资料抄录等手段进行信息资料的整编与汇集,导致信息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采集面单一、应用领域不宽泛。

4.水利勘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整体服务质量水平较低。水利勘测档案的管理是为了给相关的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满足使用者工作、研究、学习的需要。但是,在实际的水利勘测档案管理过程中这一服务理念并没有被很好的贯彻与实施,相反,水利勘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质量严重下降,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足;另外,管理手段也有待提升,当前的水利勘测档案管理仍然以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为主,管理中现代技术手段未被充分接纳和采用。

5.水利勘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水利勘测档案管理工作由于尚未充分的采用现代管理理念,导致工作人员对于其所从事的工作责任意识不足,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二、做好水利勘测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有效对策

1.加大对水利勘测档案储存设备的投入,改善水利勘测档案保管的环境和条件。水利勘测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增加对子档案储存室的修缮预算,保障足够的档案室修整与完善资金。定期对档案存储室进行检查和维修,以及时发现问题,拟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不适于现代档案保管的设备进行果断淘汰,及时增购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档案存储设备,以为更好地保管档案创造良好的条件。

2.加强对水利勘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形成良好的档案分类管理机制。实现水利勘测档案规范化管理必须以水利勘测档案管理重要性认识程度的提高为基础,并加强对档案分类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工作,制定统一的分类管理标准,严格执行《档案法》的相关管理规定,建立起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坚持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3.注重原始水利勘测档案的归档管理,保障水利勘测档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原始水利勘测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有效性是水利勘测档案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否则,水利勘测档案管理的价值将不复存在。原始水利勘测档案的形成贯穿于整个水利勘测勘查工作的全过程,它包括具体的水利勘测勘探立项、设计、实地野外勘探作业及最终的勘探成果报告、审查验收等环节,这些阶段所获取的水利勘测档案是第一手的、最原始、最重要的档案,对于以后的具体的施工建设具有引导和纠偏作用,因此保证原始水利勘测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做好水利勘测裆案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第7篇

—、目标任务

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工作指导力度,聚焦巩固提升我县脱贫攻坚工作,规范2014-2020年脱贫攻坚档案管理,全面、真实、及时、完整记录我县脱贫攻坚的历程,确保我县精准扶贫档案真实、完整、准确、安全、规范,高质量完成全县精准扶贫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一领导、分级实施。精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工作由县脱贫攻坚领导组办公室、县档案部门联合监督指导,各乡镇是精准扶贫档案实施主体,除负责乡镇本级档案资料外,还需组织指导各村及时做好村级精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工作。负责实施县级扶贫专项的牵头部门,要严格对照每年的实施方案、目标任务,及时规范和完善专项扶贫档案。

(二)坚持系统收集、分类管理。要按照省档案局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脱贫攻坚档案工作的意见》和省档案局印发的《省扶贫开发项目档案管理细则》文件要求,对照县、乡、村、户扶贫资料清单进行分类收集和整理归档,要重点做好精准扶贫文书档案、科技项目档案、会计档案、照片档案、音像档案以及实物档案的管理工作。

(三)坚持集中保管,及时移交。县脱贫攻坚办各类精准扶贫档案由县扶贫开发局集中管理,县级扶贫专项档案资料由各专项牵头部门集中管理;乡级各类精准扶贫档案由各乡镇集中统一管理;村级精准扶贫档案由各村集中保管,个别村不具备档案保管条件的可由乡镇政府代为保管。具备移交条件的档案,要及时依法向县档案部门移交。

三、工作任务

(一)建立精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工作机制。精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工作由县脱贫攻坚领导组办公室统一协调指导,并牵头组织扶贫、档案部门联合对专项牵头部门、乡镇和村精准扶贫档案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配备适应精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工作开展和满足档案安全管理的设施设备。县级扶贫专项部门、各乡镇要为精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必需办公设备和条件。精准扶贫档案库房要符合防光、防尘、防潮、防虫、防高温、防盗、防鼠、防火等要求,确保档案安全保管。

(三)建立文件材料齐全完整、整理规范的精准扶贫档案。

精准扶贫档案文件材料要收集齐全完整,规范整理。特别是特殊载体类档案要广泛收集反映脱贫攻坚历史伟业和先进感人事迹的图片、音像、实物等珍贵资料,做到应收尽收、应归尽归。

四、工作要求

(一)时间节点

县、乡、村三级2014—2020年度精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工作自本方案下发日起,村级档案在2021年4月10日前完成;乡级档案在2021年4月20日前完成;县级档案在2021年4月30日前完成。

(二)分类管理

精准扶贫档案相关文件材料应收集齐全完整,归档的文件材料要真实有效,做到字迹工整、数据准确、图样清晰、签章手续完备。归档文件材料的印制书写材料、纸张和装订材料等要符合要求。

精准扶贫档案应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进行整理,文书档案按照《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15)进行整理。扶贫项目档案按照《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11822-2008)进行整理。扶贫资金档案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进行整理。照片档案按照《数码照片归档与管理规范》(da/t50-2014)进行整理。电子档案按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gb/t18894-2016)和《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进行整理。

特殊载体类档案,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整理,并与关联纸质档案建立档号对应关系。

户别管理类按照“一户一档”进行整理归档。

以卷为保管单位的档号结构为:全宗号—类别号—案卷号,以件为保管单位的档号结构为:全宗号—类别号—件号。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乡、村三级必须明确精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工作具体负责人员。县脱贫攻坚办联合档案部门抓好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各乡镇、扶贫专项牵头部门要具体抓好组织实施。

(二)加强监督考核

各乡镇、扶贫专项牵头部门,要提高精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本次精准扶贫档案规范管理工作,将纳入各乡镇和扶贫专项牵头部门2021年度档案工作目标考核任务,未按期完成或未按规定规范管理的乡镇和扶贫专项牵头部门,由县档案部门视具体情况扣减相应年终目标考核分值,情节严重的全县进行通报。

第8篇

学籍管理工作具有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且繁杂细致与科学性强等特点。学籍管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管理规范化程度,更关系着学生能否顺利地完成学业。目前,学籍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学籍管理工作不规范、不科学,管理部门之间协调不顺畅的问题。所以,加强教学管理的关键就是对学籍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管理。

加强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建立适应中职教育的规章制度,根据学生情况、办学特点、管理要求等,使中职教育学籍管理制度化。学籍管理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因此,在学籍管理中要加强制度化管理。一是所保管的原始资料都要进行认真的审核,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二是完善学籍资料保管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不能随便更改,确需更改的,手续要完善;三是按政策进行毕业审核和办理毕业证及其发放等。

加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学籍档案应由专人管理,学生离校时,由学校归档保存或移交相关部门。学籍管理中原始档案的整理和管理非常重要,要做到“籍在人在,人走籍销;信息变更,及时处理;过程档案,二档(电子与纸质档案)一致”的信息采集和档案管理目标,为教育教学管理做好服务保障。为了审核和查阅的方便,要对学籍档案进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一是科学的分类管理。如,对入学资格审核表、计划变动的管理、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档案管理等建立总目录,并实行分类管理,要一目了然,方便使用。二是规范化的管理。各类档案的建立不仅要统一标准、统一式样、统一内容、统一时间,而且要及时归档,以免造成遗漏。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规范化管理,就谈不上科学管理;没有科学管理,规范化就失去了意义。只有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加强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增强计算机和网络在学籍管理中的作用,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学籍管理刻不容缓。从近几年的实践看,通过计算机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把学籍管理人员从大量的手工管理中解放出来;可以随时调用,方便学生办证和查询;可以提高准确性和不可更改性;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传送,节省差旅费用。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学籍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要做好各方面的联系工作。如,农广校拥有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办学体系,其学籍管理涉及上下级关系,管理难度较大,要经常与上级部门联系。了解上级对学籍管理有什么新的要求,及时反映情况,解决学籍管理中的疑难问题,争取政策支持,加速办证等工作的进程。学籍管理部门要与教务、教学等部门以及班主任加强沟通与协调,以确保信息资料准确无误。

第9篇

一、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网络系统

档案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一般而言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档案进行统一的收集与整合,以方便事业单位对企业内部人员的控制与管理。在进行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关键,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中一般缺乏有效的发展空间,很少有事业单位会关注单位内部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因此大部分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制度上都存在缺失。鉴于此,有关工作人员应积极的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完善,使得有关工作人员可以在制度的规范下进行具体的工作。这是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建设的基础。(2)建立网络系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也融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有关人员也应将网络技术应用其中建立起有效的网络档案管理体系,将档案管理部门与单位其他管理部分有机的联系到一起,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与应用的效率。

二、搞好管理分类,做好档案归档

档案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工作,而档案分类是其中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应搞好档案的分类管理,做好档案的归档工作。档案的分类管理一般要按照档案的内容,档案的先后顺序,档案的实际情况等进行分类,这些分类有利于档案的查询,对于档案的提取与应用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因此在进行档案分类的过程中,有关人员应对档案的分类进行严格的规定,并采取科学的分类方法确定具体的档案类型。除了档案的分类外,档案的归档也是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了保障档案归档的质量,防止档案在借阅的过程中丢失,有关事业单位应针对档案的归档建立起有效的规章制度,以明确档案调取与归档的程序,减少档案归档过程中问题的出现。

三、严格档案整理,坚持科学管理

档案在进行存放的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整理针对不同的需要对档案的存放地点,存放方式等进行更改,同时还要对一些受损档案进行修复,对一些过期档案进行集中处理。因此为了有效的搞好档案的整理工作,有关工作人员应严格档案整理工作,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细化,针对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修正,采用更加科学的方式进行档案的管理。并针对档案的重要程度以及档案的时间顺序等进行合理的整理。

四、加强法律宣传,搞好保密工作

档案中涉及到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各项隐私信息,因此事业单位在对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对档案的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避免因档案管理不善而造成事业单位员工隐私信息外泄的情况。首先,事业单位应加强法律的宣传,使得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产生认识,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程度。其次,档案管理人员应在档案保密工作上下工夫,制定出有效的档案保密条款,对于档案的取阅,档案信息的公布等进行严格的控制,以此减少档案信息外泄的情况。最后,有关档案管理人员在对档案进行销毁的过程中,应保障销毁的彻底性,要在多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粉碎销毁或者燃烧销毁,杜绝一切可能造成档案信息外流的机会。

五、完善档案室建设,注重服务质量

纸质档案需要一定的存放空间,档案越多占有的空间面积越大,同时由于纸质档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经常会产生发霉,受潮的现象。因此有关事业单位应对档案的存放地点进行合理的选择,建立起符合存放要求的档案室,完善档案室的建设,避免档案因存放不当造成档案的损坏。除此之外,档案室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也与档案存放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关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的学习档案管理知识,吸取周围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注重提高服务的质量,使得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取得长足的进步。

六、建立电子档案,实现信息管理

纸质的档案在存放以及查阅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建立电子档案成为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主要工作。在进行工在的过程中,有关管理人员通过信息录入的方式,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存放在计算机中,并利用网络技术与各部分进行连通,方便各部分的查阅,有效的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速度,促进了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建设的进程。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