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54:49
导语:在机电一体化注意事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电力排灌站 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机电一体化也称作电子学,它是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与电子学Electronics的结合为一的。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日益完善,其在电力排灌站中得到了更全面的应用,在节能减排和容易操作控制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过程、发展现状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着手进行阐述,并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电力排灌站方面的应用做出了一些浅论。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1.1机电一体化技术概况与主要使用领域
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广泛使用,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良好的载体。这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速进步提升,所以人们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也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运用。它能将各种技术运用结合起来,同时应用到实际的各种产品生产或是控制过程中去。现今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一些行业生产的关键组成部分。
它的快速展使得它已经融入到各类产品的各个行业和部门。尤其是在数控机床和PLC的高级应用等方面。并且其在机械领域中的电子化的机床和电子计算机集成系统等方面的应用尤为普遍。由于其的使用,机电一体化的数控机床相较于普通机床,使用起来也更为方便和简易,也使其生产的产品精确和废品率降低。这些都是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应用在机床方面的影响。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中,它将各个部门结合起来,完成相互之间的合理沟通与传递,形成以制造为主干,完成“物流”和“信息流”的沟通。
1.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开始阶段为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在这个阶段中,利用电子技术来使得各种产品的使用更简单和好用是主要目标。其中在二战期间,战争中为了得到性能更加优异的军用技术,也客观的地促进了机械与电工与电子的相互结合。由于当时的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并不完善,并且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由它们结合所产生的机电一体化,并不能够广泛应用,但是也显示出了其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过渡阶段为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在这个阶段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种科学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给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最终阶段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在此阶段中,机电一体化逐步转向智能化发展。这是一个深入研究、开发和完善的阶段。在机电一体化的基础上进行其他相关的建模设计等,并进行研究和探讨,建立起了完整的科学体系,使其进入了系统化的时代。
1.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展望
在21世纪初期,我国机械工业增长方式发生着重大改变,为其能够健康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迫切需要进行改变和进步,从而有效的促进了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及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多种技术进步后才有所前进的,它的发展依据于其他技术的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也刺激着其他技术的延伸。纵观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机电一体化的未来主要从以下几个项目进行改进:
微型化,微机电系统就是MEMS器件和系统的进展。如微型构件和微型传感器等的开发,使得MEMS器件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微型化得到重视。网络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使得基于因特网的远距离监视和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的总体布局中可以使用。智能化,基于模糊技术与信息技术,特别是软件技术和芯片技术的发展,在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中能够使得应用更加方便。数字化,数字化主要体现在CPU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大幅度提高。创造了数字化设计与创作生产的基础,例如虚拟设计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绿色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的产品的绿色主要是指不对环境造成损害,并且能够回收利用,创造财富。工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和舒适,但同时使得环境收到严重的污染,人们呼唤保护环境,绿色产品成为人们推崇的目标。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电力排灌站中的应用研究
2.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电力排灌站应用中的问题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电力排灌站中的使用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因为其有效与实用的特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电力排灌站中的应用也逐渐深入与全面。但是与此同时,其在电力排灌站中的应用也仍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纵观现在的各种大小的电力排灌站,多数电力排灌站在管路的布置方面仍存在这一定的问题。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未能在其中合理的使用与布置,那么解决这种问题,就要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化技术在使用时,要对原来的电力排灌站不适当的地方进行科学改进,让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电力排灌站了利用中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其能够在电力排灌站中“物尽其用”。2.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电力排灌站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电力排灌站工程设计方面也要尤其注意,在目前运行中的一些电力排灌站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如:电机容量较小、机组台数少和单击容量小等一些问题。同时也应注意到,在电力排灌站的运行使用过程中,在水泵选择、管路设置与电机匹配三个方面进行发展扩展与改进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针对这些不好的状况,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改进,增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使用能力、提高运行的效能和达到节约能源的原则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水泵的选择极其重要。在电力排灌站的水泵选择时,一定要注意,不能选择过量容量的水泵,不能把水泵容量和设计扬程将其适当的增大,只需有适当的存在一定的富裕量即可。并且不能满足应用量的小容量水工泵也同样不能选择。水泵与电力排灌站的合理的匹配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要想在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同时,提高电力排灌站的工作能力,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其次,管路的布置与电动机的合理匹配也很重要。最有利和最合理的管路布置才能够使得资源不被浪费。同样也能节约电机使用中能量的损失。另外,电动机的合理匹配在电力排灌站中也非常重要,因为电动机的负载率严重影响着其合理使用。如果过高的话会使得整个系统存在一定的使用难度,而过低话又会浪费其固有能源,因此在使用之前要对其各项指标进行相关调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使其达到一个合理的利用状态,对电力排灌站的运行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节能问题也要加强重视。在装机台数较多的电力排灌站中,可以通过多台变压器一起工作并做相关调节的方式来提高供电可靠性。众所周知,变压器的效率与损耗和负载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工作人员要提前做好损耗曲线分析,在实际运行中要根据负载的变化,增加或减少变压器的台数来达到节能的目的。
三、总结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电力排灌站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但也存在许多相关的问题。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些状一定会逐渐的改进,以达到节能和便利的作用目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个学科共同发展的产物,它不单独依靠于任一学科,但同样脱离不开任一学科,是社会科学发展的成果。机电一体化技术广泛应用到了各种领域中,使得机械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正发生着战略性的变革,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等着我们去发掘和创造。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芮延年,张志伟.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发展应用展望[J].苏州:苏州大学学报,2004(5)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推进技工学校机电专业教学的发展与进步,培养拥有过硬职业技能的全新技术人才,机电专业需要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文分析了目前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技工学校 机电一体化 教学 改革
机电一体化是将机械和电子技术集成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其发展直接推动了产品的工业生产的智能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实现机电一体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国家、企业关心的问题,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其一,要实现传统工业技术的高效性,持续发展;其二,研制人性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生产升级,产品换代,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机电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行业的人才需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用人企业不但急需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更渴求综合素质高,具备机、电技术综合应用知识的技能型人才。为了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技工学校有必要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改革调整,建立一个科学而完善的、具有高级技工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
针对上述状况,本文分析了目前大部分技工学校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阐明了以岗位工作技能为知识目标、职业道德素养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部分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目前,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课时主要分配于“电”与“机”,在仅有两年的课时时间内,还以机械类课程设置为重点,导致电类方面的课程时间安排不够,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培养标准。这与目前“机电一体”的教学目标不相符,很容易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脱节,不能有效地配合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与设备操作的教学需求。
其次,机电一体化教学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要求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操作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相结合,且贯穿教学全过程。但部分技工学校却因设备或师资等方面不足而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没能理论联系实际。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睁眼瞎”,学过却不知其用途。大多数技校生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是安装、调试机床设备、电气线路等,对其进行日常维护和一般故障的检修等工作。学习期间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培训,走上工作岗位后,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将非常明显。
2.专业教学内容不够完善
第一,教学课程的整体设置远远滞后于当前机电技术的发展:教材内容更新慢,教学内容落后,教学设备陈旧等。部分技工学校仍然在用陈旧教材进行教学,学生学不到前沿知识。而与目前技术脱节的教学内容,学生不了解它的用途和学习的好处,感觉枯燥无味,难以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会导致课程教学陷入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的怪圈。
其次,教师讲授时仅停留于课本,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项目教学的涉入,学生不知如何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贯穿运用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如实践教学电力拖动中多以电路工作原理、快速准确接线为主,忽视了按图施工前元件的选择、检修及故障排除的学习,未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未按岗位群必需的能力为主线来合理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直接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毕业后达不到用工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3.机电一体化教学设备落后、匮乏
部分技工学校的教学、实习设备落后,尤其缺乏具有专业特点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设备,仅有少数条件相对好的学校配备有车、铣、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种类齐全的电力拖动与控制柜,PLC实训一体化等。
设备不足会影响机电专业学生的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机电一体化教学水平要想得到提升与进步,就必须拥有优良先进的教学设施。
4.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技工学校机电专业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会进一步推动机电专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但是在当前的大多数技校里,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并没有达到既定的标准。很多年轻的教师都是“高校—技校”模式,没有在用工企业工作过,没有深入市场了解过,不清楚机电一体化在实操过程中的规范、标准,专业教学经验相当缺乏。
二、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技工学校应构建中国式“校企双制”,从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和岗位标准出发,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对企业的用人需求和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作为载体,重新构建出合理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兼顾其可持续学习,因而课程内容从知识层面来说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教学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技工学校是用人企业技能操作岗位的大型人才储备单位,技工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用人企业的认可和好评,因此,技工学校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理应与企业要求一致,以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中心,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支撑,明确专业领域核心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领域课程体系,从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到教学改革等方方面面坚持使教学内容符合职业能力需求,同时培养方案要体现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以使学生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2.完善教学场地、设施设备
教学场所、设备与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学校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就要加强教学场地一体化设施的建设。技工学校应努力建设模拟真实职业环境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逐渐完善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另外,有些学校受场地、资金等影响,无法构建完善的一体化实训室,则可以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工厂企业的联系,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以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第一,聘请有实际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担任实习教师;第二,安排学生寒暑假到企业参观、实习,了解企业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最大限度地缩短技校生毕业后的试用期,提高竞争力。
3.通过多元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相关课程具有信息量大、抽象、理论性强等特点,内容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手段方面,课程教学很有必要实现从板书、挂图、模型教学向实训室、现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教学模式的转变。
以电力拖动其中一个课题“按钮和接触器双重连锁正反转”为例,传统教学中,教师用直尺在黑板画出该电路原理图需要3~5分钟,这段时间学生很容易出现走神、聊天等违纪问题。但若将该原理图采用动画演示,结合教师对该电路图设计思路的讲解,并将电动机正反转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视频播放,对教师而言,不仅能节省画图的时间,而且能在短时间内直观地将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各知识点)讲解清楚,还能更好地掌控课堂的情况;对学生而言,其接受能力会更强,更能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加强重点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师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必须学会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将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2)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等。根据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设计和组织综合性实践项目。比如根据西门子公司机电一体化课程特点和实际岗位的工作环境,创建西门子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设计开发机器自动化实训室、典型工作区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等项目教学方案,学习常用的PLC S7-200、S7-300、S7-1200等系列的工作原理、硬件结构与维护、软件编程、网络通讯与诊断等内容,并根据实际生产线的工作要求进行程序编写和组态,培养学生专业岗位的应用能力。
(3)教师要做好示范操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中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带电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二是实际技能的规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和讲解,强调安全性问题。教师通过行为引导,辅助于教学讲解,督促学生通过互相之间的合作完成实践操作。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加强学生间的探讨交流,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促使学生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培养骨干教师,技工学校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薪聘用拥有专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定期对任教教师进行职业技能、教学能力的考核;设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鼓励教师进行技术钻研;定期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如教学方式、专业技能等;要求教师下厂实习,了解市场的需求、技术的更新。
总的来说,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学习新技术,坚持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深入探究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如此,才能培养与时代步伐相一致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启升.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状况及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
[2]刘耀海.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信息系统工程,2012(10).
[3]夏宇平.“教—学—赛—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实训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3(22).
1网络教学与实验的必要性
在机械工程学科,机械结构、信号测量与自动控制技术密切关联,使现代机械设备成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机电一体化也成为我国机械行业发展的趋势。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尤其是机械电子方向专业课程必须包括机电一体化设计、机电控制、测试技术、状态监测与诊断等内容。这类课程往往强调在学习中结合实践去掌握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突出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实践动手能力、研究与协作能力的培养。
目前,机械电子相关专业课程以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为主,其特点是立足课堂,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形成单向的知识传递或灌输方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得到重视。机械电子专业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通过分组实验使得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综合素质。一般实验教学时可供每个学生使用的设备资源有限,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实验器材和实验场地往往不能满足要求,限制了机械电子专业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实验保障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网络教学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学习方式,区别于单纯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可以在网络空间里以虚拟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交流,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丰富学习手段,同时提高学习效果。与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不同,网络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网络上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条件,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同时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目前的网络教育主要着重于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用仿真的方式模拟实验仪器和电子类实验内容,不适用于复杂机电系统的实验教学,缺乏研究性学习的环节,尤其是涉及互动式的网络实验教学。
本文主要探讨网络教学与网络实验在机械电子专业相关课程的开展方式。
2网络教学与实验的作用
网络教学应该将传统课堂教学的要素,如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通过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使学生在快速掌握课程关键知识点的同时,通过网络实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解决实际动手问题,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维的能力。网络教学和网络实验应能够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不受地域和时间影响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和实验条件。网络教学与实验所应起到的作用主要有:
(1)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有可能没有完全掌握,可以通过网络教学中提供的多媒体课件、实验录像、补充材料等,反复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2)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实验比重较大的课程,可以通过将实验放在网络上,以网络实验的方式进行,扩大实验的地域范围和时间范围,如控制工程基础课可通过网络交互的方式进行实验,可以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尤其是一些数量少、价值高的实验设备,同样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3)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益的即时交流。课堂教学之后,学生有问题可通过网络及时与教师沟通,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机电一体化设计、控制工程基础、测试技术、状态监测与诊断等课程、内容多,相对学时少,知识点抽象,往往需要学生课后复习来理解和消化。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系统提出,教师看到问题后及时给予答复。这种交流可以是文字形式,也可以是语音形式。也可以通过现在使用范围极广的即时通讯系统,如微信等,实现课程信息的,加强教师与学生的高效交流。
3网络教学与实验系统框架
网络教学与网络实验均采用WEB技术实现。网络教学系统主要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日历、课程导学、作业库、留言板等功能部分;网络实验系统主要包括实验简介、实验大纲、实验操作说明、实验图像、实验结果分析与显示、实验报告等。
4网络教学系统开发
网络教学系统总体部分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日历、练习题数据库、交流板块等,具体如下:(1)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课程简介包括课程特点、先修课程、教学目标、应用前景、授课对象、教材与参考资料等;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课时分配、考试方式等;教学日历包括每学期的课时和教学内容、作业等。(2)练习题数据库。编制针对教材各章节内容的全部练习题,教师可以从中选择题目作为作业,学生也可自选练习题作为补充作业,并检查作业和修正作业,提高学习效果。(3)交流板块。提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平台,并与微信等即时通讯平台连接,提高师生的交流效率,同时提供有关课程的最新信息。
网络实验系统主要包括实验简介、实验大纲、实验操作说明、实验图像、实验结果分析与显示、实验报告、安全守则等,具体如下:(1)实验简介和实验大纲。实验简介包括课程各个实验的特点、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实验过程的概述等;实验大纲包括课程各个实验的学时分配、要求等。(2)实验操作说明。主要包括实验具体的步骤、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学生需要按照操作说明完成实验。(3)实验图像。主要包括实验现场的照片和视频,采用流媒体技术,使学生更加直观地在网络上了解实验过程,并对实验过程进行监控。(4)实验结果分析与显示。采用图表技术,在网络实验平台直接实现对实验结果的实时显示,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显示分析结果。(5)实验报告。采用网上提交方式,完成学生实验报告的收取。(6)安全守则和紧急报警。部分实验可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或破坏性,网络实验系统中应详细描述实验的注意事项和要避免的错误操作等;同时应具备紧急停机和报警功能,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对实验停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5网络实验系统开发
机械电子专业方向课程中机电一体化设计、控制工程基础、测试技术、状态监测与诊断等的实验主要集中于机电系统的自动化,因此网络实验系统开发主要以机电系统的测量与控制为主体,主要包括机械参量测量与分析、控制算法或控制器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虚拟设计等。
(1)机械参量测量与分析。针对典型的机电系统测量并分析其中主要的运行参量,可以采用真实的系统作为实验对象,操作指令与传感信号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并在WEB页面进行显示。以状态监测与诊断课程为例,常用的多功能转子实验台是一个综合性实验台架,安装振动、转速、噪声、位移、转矩、扭矩和力等机械参量测量的传感器,进行综合性的工程测试。采用.NET等技术,建立远程访问页面,页面具有对实验台进行起停的控制按钮,具有设置实验台运行特性的功能,同时能够同步显示各传感器的输出,并进行简单的分析,比如频谱分析、轴心轨迹等。
(2)控制算法或控制器设计。针对典型的机电系统控制可采用真实的系统或者虚拟的系统作为实验对象,控制器可在本地,也可在远程。通过网络进行控制指令和传感系统的传输,并在WEB页面进行显示。以控制工程基础为例,常用的倒立摆实验台,可对课程涉及的多种控制器设计方法进行验证实验。同样采用.NET等技术,建立实验系统远程访问与控制页面,页面具有对实验台进行起停的控制按钮,能够选择实验台的运行方式、控制器类型,能够设置控制器参数,并能够实时显示反馈量、控制量、系统输入和输出等关键信息。
(3)机电一体化系统虚拟设计。针对典型的机电系统设计,完全采用虚拟技术,机械部分动力学与运动学模型可在WEB页面提供,由学生完成传感器、控制器的选型或设计。系统模型可以采用MATLAB等实现,或采用已有的MATLAB模型,设计对象可以采用较为热门的机电系统,比如风力发电机、混合动力汽车、机器人平台等。综合采用.NET技术、MATLAB等,将运行于服务器的各种模型通过WEB页面显示出来,同时WEB页面能够设置模型运行参数和运行方式,并具备仿真结果的传输和显示功能。
以上三种远程实验系统均需具有安全保障措施和使用规范。如在实验室内应有人值守,应配备实时监控摄像头,图像信息可以远程访问;对于控制远程实验,应具备错误诊断能力,避免有问题的控制算法造成实验台的损坏。
6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实现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将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本文详细介绍了机械电子专业课程网络教学与实验系统,具有网络性、交互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可实现答疑、讨论等教学环节,也可实现高效的网络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教学的优势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机电设备;电气控制;问题
1.说明
机电设备是指应用了机械、电子技术的设备,通常所说的机械设备是机电设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技术的不断改进,传统的机械设备向机、电结合的新阶段不断发展,并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计算机在机械工业的科研、设计、生产及管理中逐渐普及,为机械制造业向更复杂、更精密的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机电设备也随之开始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发展,并进入现代设备的新阶段。机电设备的电气控制是一个重要标志。
电气控制指的是通过控制电气设备的电压、电流、频率、通断、连锁、速度等,完成工艺过程的动作要求。对于工艺过程程序及功能相对固定的机电设备,我们通常采用继电接触控制。
机电设备电气控制基本原理是,通过电器控制线路,即由各种有触电的接触器、继电器、按钮、行程开关等按不同连接方式组合而成的控制系统,实现对机电设备的启动、正反转、制动、调速和保护,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常见的基本控制线路有:点动控制线路、正转控制线路、正反转控制线路、位置控制线路、顺序控制线路、多地控制线路、降压启动控制线路、调速控制线路、制动控制线路。
电气控制除了在满足生产工艺,控制电压的要求的同时,必须要考虑控到制电路工作的安全性、可靠性,便于操作、维修和电路简明等一系列的问题。
2.机电设备电气控制的注意事项
2.1 充分了解生产工艺要求和设备情况
电气控制是为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服务的,所以了解生产工艺对机电设备的具体要求, 对机电设备的工作情况事先做好全面的了解,是电气控制设计的基础。应当提前深入现场调研,收集机电设备的运转信息,结合技术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电气控制设计。
2.2 使线路简明经济
2.2.1 减少触点,简化线路
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前提下,触点数目越少,线路越简单,工作可靠性越高,故障率越低,所以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触点。通常可以采取的方法有以下四点:
(1)合并同类触点。
(2)转换触点方式。
(3)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减少触点数目。
(4)通过逻辑代数减少触点。
2.2.2 减少连接导线数量和长度
电气控制线路应该基于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电气设备和原件的位置排布及实际连线,使连接导线数量最少,长度最短。所以当同一电器的不同触点,应该尽可能设计成实用的公共连接线。
2.3 保证电控线路可靠性
2.3.1 正确连接电路线圈,防止短路
应该注意电器线圈与电气触头分离分布,电源一侧为线圈,电源另一侧为触头,相邻的触头尽量接在同电位端。这样的话,当某一电器触点发生故障,也不至于引起电源的短路。
交流线路中,即使外加电压是两个线圈额定的电压之和,也不允许两个电器原件的线圈形成串联。两电感量相差悬殊的直流电压线圈不能直接并联,可在ka 线圈电路中单独串接km 的常开触点。
2.3.2 避免出现寄生电路
寄生电路是指线路工作时,发生故障而接通的电路。寄生电路会破坏电器元件和控制线路的工作次序,或造成误动作,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可将指示灯与其相应的接触器线圈并联,避免寄生回路。
2.3.3 避免发生触头“竞争”,“冒险”现象
触头竞争是指当控制电路状态发生变换时,电路中的电器元件的触头状态也随之发生变换。由于电器元件总有一定的固有动作时间,对于一个时序电路来说,往往会有不按时序动作的情况发生,触头争先吸合,就会得到几个不同的输出状态,可能引起通电的电器失电,从而电路无法正常工作。这种现象称为电路的"竞争"。触头冒险是指对于开关电路,由于电器元件的释放延时作用,也会出现开关元件不按要求的逻辑功能输出,这种现象称为“冒险”。
2.4 确保控制线路安全性
2.4.1 短路保护
短路时的强大电流容易导致各种电气设备和元件的绝缘受损和机械损坏,所以,需要设置相应的短路保护机制以求迅速可靠地切断电源。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利用熔断器作为短路保护电路,利用自动开关作短路保护。
2.4.2 过电流保护
过电流常见的问题情况有:机电设备错误启动或负载过大会引起电动机产生很大的过电流;过大的冲击负载会引起电动机产生过大的冲击电流,从而电动机换向器损坏;过大的电动机转矩会使生产机械的机械传动部分受到损坏。可采取的解决措施是利用过电流继电器来保护电路。
2.4.3 过载保护
机电设备电动机长期过载运行时,绕组温升将超过允许值,从而损坏电动机。要多采用具有反时限特性的热继电器加以保护,并同时装备熔断器或者过流继电器配合辅助运用。
2.5 便于操作、维修
机电设备电气控制的具体安装与配线过程中,电器元件需留备用触点,必要时留备用元件;为检修方便,应设置电气隔离,避免带电检修;为调试方便,控制要简单,能快速实现从两种方式间的转换。为了便于在生产机械旁调试,应该设置多点控制;操作回路较多的情况下,如果要求正反转及调速,就需要采用主命令控制器代替许
多按钮。
3.总结
机电一体化是现代工业发展的总趋势,目前国内的机电一体化工作已初具规模,但在很多方面还应加强重视和改进。机电设备的电气控制对于设计出高效能、低造价的现代化设备,有效利用其特点和效能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机电设备电气控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予以研究说明,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机电设备电气控制的设计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利宏.电气控制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
[2]郭选明.试论电气控制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煤炭技术,2012(10).
[3]郭斌,林枕秋.消除感应电压影响继电器返回的措施,电工技术杂志,2001,(09).
关键词:管座;圆弧面;车削
前言
目前公司主要是用铣床进行铣削,且每次只是铣削一件,效率较低。公司常年大批量生产该类管座,为提高加工其圆弧面的效率,经过认真分析,总结了下述加工方法。
1.加工管座圆弧面的方法
该管座圆弧面可以在铣床上铣削,也可以在车床上车削。不论是采取哪种方法加工其圆弧面,必须尽量减少或杜绝加工其圆弧面过程中刀具空运行所涉及的轨迹。为此,将许多管座按照其被加工圆弧面所构成的圆为基准装夹在一起同时车削或铣削能较好地提高加工其圆弧面的效率。这样,就必须设制一个装夹工装才能实现上述条件。
2.加工管座圆弧面的装夹工装的设计思路
结合上述分析,设计加工管座圆弧面的装夹工装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考虑可以同时加工圆弧面的管座的最多数量(其圆弧面的圆弧所构成的圆的周长除以其圆弧长度所得到的整数);其次,要考虑管座的定位,其圆弧面的定位以其圆弧面对应面和侧面为基准,同时加工过程中为防止其轴向滑移,还须将其在进刀方向上进行定位;再次,要考虑夹紧过程中管座的滑移,必须让螺栓的夹紧力迫使管座向其定位面靠实,如图2所示;然后,为减少测量次数,进一步提高工效,要考虑对刀基准,可以使夹紧工装的内圆弧面的圆弧和被加工管座的圆弧面的圆弧尺寸一致,作为对刀基准面;最后,为使管座夹紧牢固,可以在支撑管座周向切削力的基准面加工一凹槽。
3.加工管座圆弧面的装夹工装的制做
首先,制做装夹套,车削装夹套的内孔、外圆和两端面,用线切割以其内孔为基准加工安装管座的各槽部分,钻、攻安装紧固螺栓的螺纹孔。
然后,加工定位端盖,车削其用来定位的面,车削加工管座圆弧面时的让刀孔。
最后,将定位端盖点焊在装夹套上,将紧固螺栓旋拧也在装夹套上即可。
4.加工管座圆弧面的装夹工装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首先,将该工装装夹在车床上,校正、夹紧;其次,将管座安装在工装槽中,并夹紧;然后,对刀、车削管座圆弧面。该工装也可在铣床上应用。
注意:紧固螺栓的端部要磨成圆弧头,防止紧固过程中使管座发生偏移;使用前要检查紧固螺栓旋拧的松紧程度,必须旋拧自如,防止夹不紧管座;使用过程中要经常往紧固螺栓孔中注油。
5.结尾
该工装设计思路新颖,制做简单,便于应用,能较好地提高管座圆弧面的加工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宏钧主编.实用机械加工工艺手册(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项目构建;企业考核;核心课程
在现代高职教育中,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工科专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工学结合”方法。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逐渐被认识,各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校特点的,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学习的内容是通过工作实现的。一是满足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二是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实现有效的职业学习。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建设需要系统地解决课程领域的很多问题,本文针对工学结合中课程载体,也就是项目化教学的项目来源和教学过程,探讨一种实时将企业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由学校师生承担项目,在企业项目完成过程中同步进行教学,由企业最终检验项目结果同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课程设计模式。
1企业项目引入
高职教学过程引入企业项目是校企合作的必然形式,也体现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但是能够引进项目对于学校本身条件是有一定要求的,各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区域内企业情况确定各自侧重点。以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雅职院)为例,目前区域内中小微企业对于机械技术的需求较为迫切,很多工厂没有自己的技术团队,在加工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有较大的革新意愿,依据目前硬件实训设备条件和师资力量,将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定位于机械设计服务、零部件代加工生产、工艺技改革新支持等方面,将校企合作的企业定位于区域内中小微企业。项目引入时还应考虑项目转化为教学载体的可行性,这是项目能否成功转化为教学项目,为教学服务的重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1项目主导教师确定
项目的实施必须由一名或多名教师作为主导,由于企业项目直接关系到企业利益,有“价格、质量、交货期”的要求,必须由合适的教师承担,由系部统一监管,主导教师即为项目负责人,需要对项目进行合理分工和布置。针对不同项目,负责教师的能力选择也有不同要求,如机械设计类项目应由有设计经验的教师负责,机械加工类则由对加工技术比较精通的教师负责。
1.2项目辐射课程分析
针对不同的项目,完成项目所需专业技能要有准确的分析,并落实到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这一步需要对企业项目持续时间有精确的预期,一种是短期项目,如小批次零件代加工类、工艺改进类、机械设计类项目,可作为《数控编程与操作》、《金工实训》等课程的实训载体,结合实训班级完成,同时也可作为《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教学载体;另一种是相对长期项目,如长期需求的零件加工类,则完全可以作为整个专业教学专业课程的载体。当然,也有一些项目不适合作为教学载体的,则由教师独立完成,不涉及教学。
1.3项目承担班级确定
学生作为工作人员参与到企业项目,同时兼具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契合现代学徒制教育精髓,项目的主要承担班级应以毕业前一个学期的学生为主,应完成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具备专业基础能力。由于学生自身作为工作人员,也促使学生对前期学习知识进行自主复习巩固,对新的知识内容自主构建学习,这在雅职院试点本课程模式以来体现的比较明显。
2转化教学项目
企业生产项目引入后,需要一系列的后续处理才可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由于企业项目往往对时间要求比较急迫,所以项目转化成教学载体的过程尽可能的短,这往往需要一个教学团队参与,因此,在整个工教一体化项目过程中,教学团队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转化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项目分析
主要是项目侧重点进行划分,比如:零部件设计项目,侧重点在《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零件加工项目,侧重点在《数控机床编程及操作》、《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该步骤其实在项目引进过程中就已经开始进行。划分侧重点之后,承担项目的教师基本也可以确定,并由该教师主导,将相关课程所需知识点罗列,由教学团队中各课程负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述。
2.2提炼教学载体
不同的项目凝练的教学载体不同,设计类项目在充分理解企业需求的前提下,整个设计需求就可以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和以往工科类专业的课程设计较为类似;零件加工类项目由于大多数企业有保密需求,在制作教学载体的时候需要将企业图纸进行转化,制作教学图纸;有的加工类项目只提供实物的,则需要添加测绘制图步骤,这一步骤也可以作为《机械制图》的教学载体;工艺改进类项目在课堂实施时则可作为讨论课程的教学载体。
3生产教学实施方法
处于高职第二学年下期的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大部分专业课程都在第二学年上期开始接触,在进入第二学年下期的时候,基本专业知识已经具备。在校最后一期的学习是直接产生工作能力的关键时期,本文论述的课程模式应主要应用于这一学期的课程安排。由于企业项目类型不同,转化不同类型的教学载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会有差异,但中心思想均为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应用到教学,师生均需转变身份,作为设计人员、工艺人员和操作人员融入到项目当中。以下以一个企业零件加工项目实施做成阐述生产教学实施方法:
3.1下发实训任务单
根据每次实训任务,结合工厂企业的生产模式,下发实训任务单,主要包括实训零件名称,零件图纸,零件材料,毛胚尺寸,实训步骤与技术要求等。
3.2图纸分析
学生根据实训任务单上的零件加工图纸,认真分析零件的结构形状、加工尺寸、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要求等。
3.3工艺分析
根据学生的图纸分析,教师结合学生分析的图纸要求对加工工艺进行讲解,并在其间穿插本次实训任务所涉及到的机床基本操作知识和刀具、量具的使用方法等知识点。
3.4涉及指令
根据工艺安排的需要,讲授本次加工过程中所需要的加工指令和功能指令。
3.5刀、夹、量具选择
根据工艺安排和加工所需指令选择合适的设备、刀具、夹具和量具。
3.6编程加工
首先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首件零件加工,并涉及到加工过程中的细节注意事项,然后分组加工,教师现场指导。
3.7成品检测
根据提供的零件检验单对学生的实训操作做出综合评价。根据上述七个步骤完成整个数控机床加工实训的教学过程,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穿插的教学指导,并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解决。
4生产教学考核模式
学生是否具备企业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评判标准在企业,不在学校。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认可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本模式设计的课程教学依据载体均来自于企业,企业项目完成后,由企业进行验收,通过验收的即为合格,未通过验收即为不合格,学校不在另行组织笔试或者实操考试。
5结语
工学一体设计模式的实施,将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与学生实训加工过程相融合,校内的第一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训基地第二课堂教学相融合,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实现了教学与企业实际加工生产、职业资格与职业岗位、实训生产与产品生产的紧密连接,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秦高德.贯彻工学结合思想,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训课的教学效率[J].计算机教育,2009,(10)
[2]唐惠龙,牟宏均.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职教论坛,2014(23)
关键词:传感器应用与技术;教学改革;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38-02
《传感器应用与技术》是理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电子、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随着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的提高,我院在教学中本着“技能为主、理论够用”的原则,结合企业对于工作人员传感器应用能力的要求,对《传感器应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切实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特点
《传感器应用与技术》的前序知识主要涉及到《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课程组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制订了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传感器的特性和指标;掌握典型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传感器器件、基本测量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计算方法;掌握常用的传感器特性和使用方法;会查阅资料手册,会正确选择有关传感器元器件;正确使用有关检测仪器、仪表;熟练连接检测线路,对简单的测量与控制系统会设计、安装、调试、排除故障。
二、学生情况
学生专业素质特点。我院学制是2.3+0.7即高职三年期间,2.3为在校学习期间,0.7是校外顶岗实习期间。是在电子、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开设这门课程,开课时间安排在大学第三或第四学期,此前学生对《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进行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电子技术实践能力。
从学生整个专业素质形成的过程来看,高年级学生正从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转向专业技能形成的过程。若能对本课程教学进行合理设计,将对学生学习与技能的掌握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方面
(一)重新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组成员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技术人员根据企业需求共同确定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只要知道如何使用、选择传感器即可,在教学中只需要让学生定性地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熟悉其基本特性,对于原理性的理论或定理的推导可以不做要求。对此部分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学,有问题再向教师请教或自己查阅资料。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实践技能。
例如:热电偶传感器的中间温度定律,学生只要明白该定律的作用、掌握热电偶传感器的冷端补偿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会查热电偶的分度表即可,在课堂对定理不必详细推导,学生可以自学,有问题课后请教教师。
(二)在理论教学方面的改革
1、在复习预习环节中的改革
课前的复习和预习,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复习环节中,有的教师采取自己复习的方式,有的教师采取的是提问学生的方式。但预习的好习惯在大学学习中教师似乎不再强调。本课程组对课前复习、预习方面进行了改革。
主要措施是对每次理论课都发放预习、复习任务单。
例如:在学习“第二模块电阻传感器”“第二讲气敏、湿敏、热敏电阻传感器”一节时在课前发放的预习复习任务单是:
对前一节复习:
应变效应及应变式电阻传感器的分类。
简述三种桥路输出的优缺点。
简述应变式电阻传感器的四个应用。
预习:
获取电子技术知识:差动放大器的功能以及放大倍数的计算。
你从网络上找到了哪些热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有什么新的产品以及功能,获取了那些信息?
这种预习效果非常好,例如在应变式电阻传感器一节的预习中,有一个同学在网上查到了使用碳材料制作可多点应变的电阻传感器,并查到了它的用途以及谈到自己的设想,就是将这种材料应用于机器人中,能否制作出与人的皮肤一样的机器人。这个想法在本次课的“35+10”互动时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强烈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激情。“35+10”的教学手段在下面进行分析。
2、制作课件方面的改革
课程组对《传感器应用与技术》课程系统地进行了课件制作,制作的课件有两个突出点,一是弥补实验室传感器种类不足,工业用传感器价格昂贵,实验室不必花费过多的资金购置,课程组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赴企业将工业用传感器外形、参数、使用注意事项于PPT形式给出,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二是将每一模块的传感器检测与控制的实际应用用动画的形式表现,模拟工厂,将工厂搬进课堂,实现理实一体化。
例如:工业用铂热电阻的测温在工业测量应用广泛,但价格上千,实验室并未购置,课程组与企业技术人员将铂热电阻的外形、参数、实际测温实例以及接线、变送、控制方面制作了系统的课件;又例如光电传感器应用之一:测量带动表针的齿轮转速从而校正煤气表的刻度准确性,课程组成员于丹东东发企业的技术人员就东发企业的上述检测装置制作了光电传感器的测速动画以及光电传感器的外形、参数、以及在检测煤气表的实际安装位置进行课件制作。
课程组将本课程实现了网络化,先后获得2009年优秀院级精品课,获得2010年度辽宁省网络课程二等奖的荣誉。与本院师生实现资源共享。
3、学生课堂互动的改革
“35+10”是我院于2010年学院性的教学方法改革,每堂课利用10分钟时间,学生提问教师回答,问题内容宽泛可以是本课节知识也可以是本课程的知识还可以是人生观、职业素养问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加深与巩固本课程的学习还可以鞭策教师的师德建设以及知识体系的自我完善。
(三)实验教学方面的改革
以前的实验都是由教师给出实验器材、实验线路、实验步骤,甚至连实验结果都由教师给出,并没有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以及技能培养,学生处于这种“灌”的教学方式还是对学习有厌烦情绪。现在是由教师发放实验任务单,学生对实验进行预习,对本次实验获取有关信息,确定实验方案。经教师指导后学生分组、团队协作进行实验操作。组员对本组成员进行互评,填写实验测试单作为实验成绩的依据。实验部分的改革必须建立在实验室开放的基础之上,本院配备了专门实验室管理教师,于每天下午1:30―4:00开放。
例如:“差动变压器传感器的使用”实验任务单。
【引导性问题】
1、差动变压器的结构特点?
2、相敏整流电路的特点?
【实验目标】
1、了解差动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及原理,通过实验验证差动变压器的基本特性。
2、掌握差动变压器测量震动的方法。
【实验方案】
在实验操作前教师提问实验方案,经教师指导后,学生实际操作,操作时组员互评填写实验测试单,实验成绩由教师与学生互评分两项获得。
(四)实训教学方面改革
我院只有电气自动化、电子技术专业开设了《传感器应用与技术》的综合实训,机电一体化专业未设实训。课程组对综合训练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将实训30课时改革为18+12,校内18课时,校外12课时,校内实训确定为酒精测试仪的设计与制作,要求学生对相应功能分析设计、正确选择传感器。进行PROTEL绘图、印制电路板焊接、调试,目的是训练学生对传感器应用、PROTEL绘图、印制电路板焊接、调试的综合技能。课程设计作为本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学生分组,团队协作进行课程设计、作品制作。组员对本组成员进行互评,填写实习测试单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项依据。
综合实训安排了12课时的到企业实习,有丹东浩宇集团红外传感器、超声波流量计在粒度仪中的使用;辽宁东发集团的角编码器、光电传感器、热电阻在煤气压力表生产、检测的应用;丹东贝特自动化有限公司的电子秤、热电偶、流量计、钟罩式转子流量计的应用。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职业岗位的认知。
(五)持续发展方面
加强《传感器应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课后延伸,如大学生电子作品竞赛、机器人作品开发、毕业设计等,我院每年举行一次大学生电子作品竞赛,不乏有利用传感器实现功能的电子作品;传感器在机器人的制作中广泛使用,系部教师以及部分学生制作了多种功能的机器人;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期间,结合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传感器,设计自动检测与自动控制过程,撰写了相应的毕业论文。
“导师制”是我院的特色教学模式,是我们把乔佩科院长将英国牛津大学的教学方法与本院结合,形成辽地院式导师制。每位中级及以上职称带2-3名学生,导师带动了若干名学生,指导其人生观、课程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已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全面性、职业性、开放性。
通过课程组近两年的改革与实践,与原有的教学方法相比,《传感器应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无论在学习课程以及参加有关的电子产品制作、机器人的研制与技能大赛都兴趣激昂,学生对本课程技能的掌握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也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关键词:支撑液压缸;车轴箱;更换
捣固车的轨道横向水平检测装置和轨道纵向水平检测装置均与车体相连接,在捣固作业时,为了能准确地测出轨道水平偏差,车体和转向架与轨道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
为了使线路检测装置正常工作,要求轴箱和转向架之间、转向架和车体之间相对固定。为此,捣固车在作业时用液压缸把轴箱与转向架之间、转向架与车体之间支撑住,消除它们之间的弹性自由距离。如图1,液压缸有车轴箱支撑液压缸和车体支撑液压缸两种。
捣固车从运行工况转换为作业工况时,转动分配阀2使14MPa的压力油液经单向阀1进入制动及支撑液压缸油路、支撑液压缸活塞杆伸出,实现支撑。支撑液压缸均为单作用油缸,八个支撑液压缸并联,支撑动作同时完成。作业完毕后,从作业工况转换为运行工况时,转动分配阀2,使制动及支撑液压缸回路与油箱沟通,支撑液压缸卸压,活塞杆在车体重力作用下缩回,消除支撑作用。
车轴箱支撑液压缸用螺栓固定在转向架的构架上,活塞杆向下朝向轴箱顶部,活塞杆端部有调整螺母,转动调整螺母可以改变活塞杆长度。六个轴箱支撑液压缸分别安装在前转向架Ⅱ轴,后转向架的轴箱顶部所对应的构架上。每个作业循环中该液压缸均伸缩一次,活塞杆伸出时液压缸无杆腔压力高达14MPa。
工作过程中当操作人员对该液压缸的保养不当、装车时安装工艺存在问题或该液压缸存在加工缺陷等等,由于液压缸无杆腔的高压,都将造成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液压缸泄漏,由于捣固车工作环境恶劣,在其外露的活塞杆上形成厚厚的油泥,从而造成对液压缸的进一步进行损坏。为了保证捣固车在施工天窗内的作业质量和进度,对于泄露严重的液压缸尽量及时地进行更换,更换车轴箱支撑液压缸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拆卸车轴箱支撑液压缸步骤:a.将油管接头卸下,将油管口封好,防止污物进入;b.将下部固定挡块卸下;c.将下部固定法兰方盘卸下;d.将上部固定法兰圆盘卸下;e.将液压缸从上部倾斜取出。
(2)为了便于拧动转向架和车轴箱支撑液压缸之间固定法兰方盘上的螺栓,拆卸车轴箱支撑液压缸前,应先拆下相应侧阻尼油压减震器上端的销轴,垂下该阻尼油压减震器。
(3)因为拆卸空间有限,建议从内向外拆卸下部固定法兰方盘的螺栓。
(4)检查待换的新的车轴箱支撑液压缸相关零件是否缺失,密
封的油口是否密封完好,液压缸活塞杆是否有划痕等。
(5)为了安装新的车轴箱支撑液压缸后缩短调整活塞杆的伸出量时间,拆卸旧的车轴箱支撑液压缸前准确记录下其调整螺母调整的罗纹扣数,保证新换的液压缸调整同样的螺纹扣数,用锁紧挡块锁紧对应位置。
(6)为了保证安装精度,安装前清理干净所有的安装孔、螺栓。
(7)液压缸在安装时应将表面带小孔的一侧平面向外安装;液
压缸入孔后上部安装平面和孔内平面依靠人工手把住确定,下部首先将固定法兰方盘和液压缸缸体拧紧然后再安装螺栓。
(8)为了防止泄露,保证密封性,安装油管接头时,用生料带将与液压缸连接的接头缠绕几圈;为便于安装,缠生料带时应留出几扣罗纹。
(9)液压缸更换完成后,为了测试液压缸性能,保证捣固车作业时可靠性。
以上介绍的车轴箱支撑油缸更换时的注意事项供大机检修人员参考,以期能缩短更换油缸时的维修时间。
参考文献
[1]傅文智,毛必显.抄平起拨道捣固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2]王洁,赵晶.液压元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关键词 选修课 家用电器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针对选修课存在学生人数多、课时少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等问题,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让学生获得家用电器方面的技能打开一扇窗户。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家用电器的种类很多,面面俱到的讲解是不现实的。家用电器从大的类别来讲,分照明器具、电热器具、电动器具和制冷器具四大类,考虑到只有60个总课时的情况,教学内容只安排了后面三大部分,每个部分着重安排典型的产品进行讲解。电热器具只讲电饭锅、电磁炉和微波炉;电动器具只讲电风扇、洗衣机;制冷器具只讲电冰箱和空调器。电热器具和电动器具所涉及的知识点与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学课程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安排的课时相对要少些,而制冷器具所涉及的知识特别是制冷的工作原理对本专业的同学来说是全新的,所以安排的课时占总课时的一半。课时少,不能靠简单地减少内容来解决,因为家电行业发展迅速,因此,在讲课过程中不断更新内容,增加家电发展中的新技术、新产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动向,跟上家电发展的需要。在制冷器具部分重点放在制冷原理,能量的传递过程和转换过程以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传递方向性问题等等。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好教学内容的删减、补充和更新之间的平衡,把握课堂的节奏,就能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
2 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改进多媒体,让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原有的多媒体是以文字为主的PPT,大多是从书本复制过来的讲稿。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学生,显然有些内容是晦涩难懂的,学生面对干巴巴的文字也提不起兴趣。要让这些专业内容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就需要在多媒体的形式上多下功夫,大量地采用图片、视频、CAI课件、Flas等,做到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针对一些典型问题,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方式,活跃课堂学习气氛,通过同学们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老师加以引导,最后得出结论。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师“教”的模式,把学生“学”生动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改变一言堂教学。比如在讲制冷原理的时候,我们从每个同学都有的经历谈起,就是酒精擦到皮肤上都有清凉的感觉,这是因为液体酒精相变为气体后要吸收热量,但为了达到制冷的目的能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呢?答案是否定的,这就引入了循环的概念。在每一个器具专题授课结束后,在课堂上教师布置与该专题相关的开放性问题,比如电磁炉与微波炉的加热原理比较、制冷剂替代与环保的诸多问题的研究,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并要求各组成员课后检索相关资料,确定议题,就此议题发表各自看法。在下一次课上,每组派代表将自己的研究内容简要报告,并进行讨论。每一次课后除了布置课后习题,还要求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家电卖场去参观相关的家电产品,进一步弄清楚产品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与导购员沟通产品的选购、使用及维修注意事项等等。另外许多家用电器的控制都是单片机来完成的,而单片机正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讲解家电控制过程的发展,让同学们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了更大的应用空间,认识到家电产品的发展更多是控制技术的发展,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对专业的热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改革考试方法,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考试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真正促进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掌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就要改革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因为传统的考试方式往往是根据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内容命题,基本上是终结性的评价,而不是教育进行中的诊断性的评价和水平发展性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考前死记硬背,考试基本上是考记忆力,考试内容不合理,局限于教材,分析论述题少,制约、干扰、阻碍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家用电器课程的考核采用了平时与期末大作业的形式进行,权重各占50%,这样的考核方式加强了平时作业、小组讨论、上课互动方面的分值,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以考试为目的,期末的大作业完全是开放式的,课程完成后,布置大作业题目,留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大作业的题目是:试述使用电饭锅、电冰箱和空调的节能技巧,这个题目紧扣时下节能减排的话题,让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和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总结所学知识的同时,梳理出家用电器使用的节能技巧,增强节能意识和提高社会责任感。在批阅大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所呈现的答案真是丰富多彩,不乏独立思考的闪光点,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有利于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让学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4 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家用电器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虽然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但不是每个同学对它都有充分的了解,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这门选修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可度都比较高,一则课堂所教授的家用电器都是我们每天在使用的,通过这门选修课学生感觉到有必要学好这门课程,至少家用电器出现什么问题能够自己判断故障所在并能解决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学习有内在的驱动力;再则本课程与专业必修课联系紧密,有些电器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学生很容易接受。从教学过程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来看,开设家用电器这门选修课是非常合适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一门技能。
但是选修课的开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与思考,目前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相关的实验实训设备的缺位,毕竟课堂演示代替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纸上谈兵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必将做出调整,改单一化为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应该是发展的趋势,学校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方向,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选修课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拓展、深化,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对实现这一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高度重视选修课这一环节,把提高选修课质量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模式方面进行积极的调整,努力探讨选修课的教学模式与考试方式的改革方案,为培养出有创新能力、有合作精神、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学生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 邓锦琳,钟安永,胡常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究与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