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音乐实践教学

时间:2023-09-24 15:54:49

导语:在音乐实践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音乐实践教学

第1篇

一、乐理教学的主要内容

乐理是师范高专音乐教学的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知识虽然比较简单,但却是音乐学习的奠基,知识体系也比较庞大。概括来说,乐理教学以音乐的物质材料——声音为基点,其理论框架包含了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是为乐理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一,声音。声音是乐理教学的切入点,音乐能够成为一种艺术,完全依赖发声和听觉,因此,声音是为音乐体系的主体支柱,一切音乐理论和艺术研究都是围绕声音开展的。声音具有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四大物理属性,对这些属性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从声音到音乐的变化规律,是乐理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二,高音。乐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突出音乐表现的基本方法,因此,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音调的变化都是音乐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器乐中,高音不同于声乐的音调,它代表了乐理的各种形式,主要包括:①音级、乐音体系和唱名,体现的是音高的表示方式;②音程,体现的是两音音高之间的关系;③和弦,体现的是高音与高音的叠加;④调式,体现的是有规律的高音排列;⑤音律,体现的是音高的客观标准及其产生过程。第三,音量。在音乐理论中,音调包含了三个不同的主观属性,即音量、音调和音色,其中,音调又是区分音量的重要标杆。器乐或声乐在不同音调上强弱程度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一种主观感受,而这种感受即是音量的变化。在表现音量时,强拍和弱拍循环重复所形成的时间周期,是为节拍,节拍是乐理的基础,因此,音量也是乐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第四,音长。音长是声波的延续,也是表现节奏的重要媒介。节拍和节奏密不可分,其中,节奏主要由音长来表现,而音长是将不同长短的音组合起来,表现音乐的外在框架;节拍则以节奏为基础,既有实质性的音色和音量表现,又有主观性的个人感受。因此,音长是表现节拍和节奏的重要部分,也是乐理教学的基本内容。

二、音乐论述在乐理教学中的渗透

在师范高专乐理教学中,音乐论述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中,“承前”是借鉴中外著名乐理文献为教学所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音乐理论的来龙去脉;“启后”是引导学生在总结前人经验中创新,既传承乐理文化,又发扬乐理精髓。音乐论述是音乐的理论性描述,古今中外音乐名家所提出的乐理观点,是基于音乐理论相对统一的大背景之下对音乐艺术外在表现的论述。这就说明,音乐论述在乐理教学中的渗透应立足于乐理学习与视唱练耳训练的结合,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研究和总结音乐论述,培养学生对音乐内在属性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器乐或声乐的外在表现力。对于音乐论述的渗透方法,教师可采用音乐论述与乐理教学结合的方法,将教学内容与音乐论述进行对比,通过音乐论述反映教学内容。例如,将维瓦尔第的《四季》分解为几个小段,对应乐理教学不同的环节,在实践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学习声音的四个物理属性,以《四季》为“样板”向学生展示。《四季》共分为四个主体部分,分别为:《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其中,《春》的曲调经历了三次变化,呈快板广板快板顺序排列,《夏》部分则由不太快的快板转急板,《秋》由快板转柔和板,再转快板,《冬》由不太快的快板转广板,再转快板结束。第二,乐音体系教学,融合《四季》的曲式结构。《四季》每一乐章都是从开始处呈示音乐的主题,同时将主题贯穿乐章,偶尔有简单的重现。在结尾设计上,采用一组乐器或独奏乐器再现主题,从而形成与副部鲜明对比的一个插部,在乐章中间部分的主题呈现,则采用独奏乐器进行简短的再现。这种结构形式在《四季》的整个乐章中都有所体现。第三,学习音调,以《四季》的调性布局为例进行展示。从调性布局上看,《四季》的开头部分导入音乐结构的主调,既为了概况乐章内容,又是为了巩固转调之后的调性。在每一节乐章的中间部分,至少有一些旋律会短暂停留在新的调性上(属关系调),而其他部分则建立在近关系调上,在插段部分运用新的调性。从整体来看,《四季》已经初步具备了维也纳古典乐派调性功能的雏形,如第一乐章(春)的调性关系布局为:E大调—B大调—c小调—E大调。第四,学习音长、音色、节拍、节奏等基础理论,以《四季》为例启发学生的思维。准确的说,维瓦尔第对“Ritornello”的运用极为熟练,在每一乐章中,都会将小的音群应用在Ritornello开始的主题部分,长度上一般为2小节或4小节。在《四季》的各个乐章中,这些音群既能够单独应用在后面的音乐中,同时也能够与新的元素相融合并再次应用于Ritornello。双主题表现形式是维瓦尔第在《四季》乐章中的一大创新,他将《四季》乐队的独奏和全奏反复交替演奏乐章中的某一主题,或利用独奏插部部分演奏相同的主题,从而形成全新的主题结构,从而使乐章更紧凑、连贯,富有生机。

第2篇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寻求音乐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契合点,力求在课程内容、教法学法、校本课程等方面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音乐教学中,对二者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一、课程内容的整合

1.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领域的整合

学校不应该是一堵墙。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和课本中,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残酷的折磨。音乐就是将几个不同的音符巧妙地连接起来就组成了不同的灿烂之章,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不以地域而存在,也不以时间而消亡,它弥漫于天地间,参透于人群里。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抛开教材,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兼顾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主体经验进行教学。

例,追溯到1998我国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侵吞了我们的家园,当时为了挽救那些受灾的群众,我们艺术家用音乐鼓舞他们,让他们重新回到美好的生活中来,如郭峰创作的《让世界充满爱》《永不分开世界的爱》,2003年的非典时创作的《你好吗》《真爱无

限》《因为爱》,唱出了对白衣天使的敬意与挂念。由甲丁作词、苏越作曲的《姐妹弟兄》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双眼讲述着真情永恒,告诉我生命的嘱托有多重……”音乐纯真、圆润透明,深情又真切,一个爱的故事荡涤着我们的心灵,让他们重唤起对生命的希望。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传统音乐课程内容忽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和整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音乐课程内容则既考虑音乐学科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又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但这种综合并不是盲目地实施难以把握的大综合,而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教学为重心,致力于音乐教育领域内各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

此外,音乐与美术、戏剧、舞蹈、文学、地理、物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音乐剧《猫》就结合了文学、舞蹈、美术、戏剧、表演等元素。

由此可以看到,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链接,打破了学科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封闭局面,将学生置于多元的情境之中,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学生建立起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发展了综合解决与音乐有关问题的能力。

整合过的音乐课,集人文、科学、技能于一体,在音乐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消除了音乐学科原有知识体系的界限,既有音乐学科知识,亦有学生获得的主体经验。音乐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综合、延伸,促进音乐学科知识的建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在音乐学习中实现一种整体的转变。同时,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可以使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拓展和升华,为音乐学科知识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有助于知识的整合,发展了学生的整合创新、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的整合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探究、实验、调查、考察、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劳动实践、总结、交流、展示与答辩、汇报与表演等,即“做中学”。音乐新课程也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所以,我改变以往以音乐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少“填”多“引”,指导学生调查、访谈、操作、交流、评述、展示,进行探究、合作、自主等学习。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九年级《爱心满天》一课的教学时,首先给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并教给一定的方法,给学生分组,然后让学生分组调查,运用各种手段了解、获得与这一主题有关的故事、摄影作品、雕塑作品、宣传画等等,然后整理材料,形成调查报告,设计成形并加以运用。

这种方式使学生从一个主题出发,深入到社会生活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情感方面得到体验。拓宽了音乐学科的教育功能,课堂教学最终达到质的升华。

三、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新课程给了教师更大的空间,安排有校本课程。我结合我校校本课程《湖鱼文化》考虑到寨桥特有的自然环境(水系发达,水产资源丰富)和社会环境,设计音乐校本活动方案《音乐中的鱼》。

例:《音乐中的鱼》设计简案

【活动内容】

1.了解湖鱼文化的知识。

2.了解学习有关鱼的各种音乐,并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

3.通过开主题班会等形式,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活动过程】

1.学习校本课程湖鱼文化。

(1)学习课本第五章《文化中的鱼》、第七章《民俗风情中的鱼》完成相应的表格;(2)通过分组调查、访问、网络了解民俗风情中的鱼,完成调查报告;(3)分组调查:分四组活动,在组长的带领下明确职责,分工合作。

2.通过课堂教学和网络进行研究与教学。

3.成果展示。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查,查阅资料,走访农家,学习有关鱼的表现技法,汇总成果,开办展览,切合学生实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音乐教学,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初步体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了音乐,增强了对音乐的关注,领悟了音乐的独特价值,提高了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了个性发展。

但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音乐课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线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加强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有所了解,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我们更应及时更新音乐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王英奎.艺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兴趣;情感;欣赏;自主;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130-02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持教之功贵在得法”。作为走进新课程的音乐教师,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新课程一起成长。把“教为不教”作为教学理念、教学价值的追求。那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将“教”转化为不教呢?

一、以“趣”为动力,激发自主参与欲望。

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今课堂教学中,教师要 “弯下腰与学生交流”“弯下腰为学生鼓掌”, 置身于学生中间,在这样的气氛中,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让学生享受与人和谐相处的快乐。

案例1:初一年级的节奏教学片段如下:

师:选择了一首简单的绕口令,边板书: 4/4×× ×× ×× ×│×× ×× ×× ×│×× ×× ×× ×│×× ×× ×× ×边打拍念:“高高山上一根藤,青青藤条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

生:一下兴奋起来,开始在下面练习,跟着练习念打拍。

师: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向,点名有欲望学生尝试。

生1:尝试紧张,拍子与节奏合得不太准确。

师:留意生1的表情,及时表扬:“念得非常好,如果不紧张我相信你会拍得比现在更好。”

生1:再练,绕口令读得都很准确,节奏感也较强。

师:引领全班同学集体拍着拍子齐读两遍绕口令后提问:读这首绕口令时一拍中分别读几个字?

生:“两个字”。

师:又打着拍子读了一遍。

生:纷纷喊到:“有时一拍读两个字,有时一拍读一个字”。

师:顺着学生的回答对照着黑板上写的绕口令,分别讲解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一个八分音符占半拍,一个四分音符占一拍。即八分音符一拍打两个,四分音符一拍打一个。

……

此时学生熟练记住了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名称与时值。以“趣” 入手, “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主动自学新知的欲望。学生心中总有一种激情、热情,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怀着愉快的心情沉浸在音乐学习中。

二、以“情”冶情,培养音乐积累习惯。

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充分挖掘音乐的情感性,要不时地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以激发、感语、陶冶、诱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勃发和激动中,培养音乐知识的积累习惯,陶冶美感。

案例2: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西部畅想》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歌,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西部春色》歌词(以西部的风景图作背景)请同学们在听老师唱的时候注意歌曲里描绘的是哪个地方?优美的旋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边听边思考,有的说,新疆、、云南、有的说,贵州、四川、青海;有的说,优美的旋律表达了民族儿女的心声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有的说,描绘新疆、西部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本曲是描绘西部风光的。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西部畅想吧!

师:播放《西部畅想》歌曲,提出欣赏要求:歌曲由几部分组成?歌曲的旋律特点是什么?歌曲表达出怎样的情感?

生:欣赏时难以回答,

师:再次播放音乐、展示图片。再次要求学生思考回答。

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后,自由切磋、交流:有的说,前段既深情又激动,既诉说了历史又倾吐了心声,有的说,前段表现了对西部大开发寄予的满腔热情。有的说,后段热情呼唤,召唤人们要投身这一伟大建设中。

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简单总结后,要求学生跟钢琴唱谱,(提出:闭口音像是含半口水,吸气时要有闻花的感觉)

生:跟钢琴练习哼唱旋律,第一部分用m来演唱,第二部分用la来演唱。

师:不断纠正错误,提醒示范三连音的节奏的演唱。提出把歌词带上情感演唱。

生:按要求用正确的情感、圆润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师:肯定和表扬同学们的演唱。接着播放《走进》,出示图片喜马拉雅山、布达拉宫、青藏铁路、藏族风俗人情。引导学生思考:歌曲由几部分组成?它们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它的演唱方法是什么?

生:欣赏聆听回答……

如上所述,老师创设的这种情感,能够诱发出学生相应的情感,即“触景生情”。而情感的感染性和弥散性,又会使情境产生出“场”的效应。特别是那些生动的场境,动人的景色,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帮助学生积累音乐知识,以“情”陶冶自己的情感。

三、学会欣赏,引领走进音乐艺术。

纵观现在的音乐课,欣赏部分占很大比例,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却不是太浓,如何让学生最大化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呢?美国著名音乐家艾伦·科普兰说得好:“你要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它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听觉体验,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倾听的习惯能力,是引领学生走进音乐艺术的重要任务之一。

案例3: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闲聊《波尔卡》教学片段:

师:播放《波尔卡》。

生:(自由阐述)“这首曲子很有意思,它的音乐好像不是拉或弹出来的。”“是不是敲出来的?”“它的情绪比较活泼、轻松。”

师:这首曲子的演奏手法很特别,它完全是拨弦拨出来的,而这个音乐的风格就叫:波尔卡。现请同学们将从网上收集的有关“波尔卡” 的情况,谈一谈:

生1:波尔卡,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于19世纪中叶风行全欧。

生2:波尔卡起源于波希米亚的一种二拍子的快速舞曲。也称作波尔卡。

生3:“波尔卡”一词是从波希米亚语中的“半”字演化而来的。波尔卡舞曲产生于1830年左右的捷克,舞者们常站成一个圆圈,舞步很小,半步半步地跳,因而得此芳名。

师:再播放“闲聊波尔卡”乐曲,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赏析乐曲的感受,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生: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有的可以从情绪上谈:“乐曲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妇女起床时的快乐心情。”“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妇女们快活的说笑声。” 有的可以从速度、力度上谈:“该曲采用复三部曲式(A大调—快板—2/4拍),其中短笛的跳音与小提琴的快速音阶跳动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打击乐的加入更是为乐曲增添了不少情趣。”有的可以从节奏上谈:“乐曲频繁地采用了倚音、波音、颤音等装饰音技巧。”有的从旋律上谈:“乐曲主题旋律轻巧而略带诙谐,生动而逼真地刻画了一群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快乐妇女形象”……

总之,初中音乐教学既要有所教,也要有所不教,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将教与不教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目的地是教会学生获得终身自学的能力。让我们人人做“为不教而教”的实践者,追求“不教之教”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4篇

高职音乐教育实践技能教学由于我国的教育考核制度,使得人们对于科学知识非常重视,但是对于音乐这样的人文科学却忽略了,这让我国的音乐教育一度地滞留不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的主流趋势。这让教育的自由活泼气息又再次地活跃起来,音乐课程也因此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其中,高职学校的音乐教育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整个音乐课程教育中,以实践技能占据的重要性最高。所谓的实践技能,指的是为了实践活动而服务,让学生能够掌握在实践活动中应该了解和可能会运用到的技能和能力,这是为学生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随着高职教育慢慢发展,对于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关于实践技能的掌握。高职教育最为主要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具有普遍适用性还有可迁移性的人才,因此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有学校本身的教育有了较高的要求,学生需要掌握高端且过硬的实践水平,毕业之后在面对就业竞争的时候有较高的起点,可以不用通过岗前培训就出色地胜任自己的本质工作。

一、实践技能在高职音乐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在我国教育体系当中,高等职业教育处于较为特殊的位置,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无论是目标还是侧重点,都有着很大的差别。普通高等教育更为注重人文科学,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掌握,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性以及功利性更强,对学生的培养就是以使其可以胜任相关工作为目标,在一般情况下,高职学校中的学生均具有较为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高职音乐实践技能教学,是要培养学生能够以当前我国市场发展还有社会大环境的背景下,掌握相关的必备手段。诸如有部分高职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在经过相关训练之后,可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实践技能,到单位进行演出或者演唱,甚至可以担任策划晚会以及编排舞蹈等工作,而能够做到这些,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实践技能有助于巩固音乐理论知识

无论是什么专业,其理论知识都具有着死板以及枯燥的特点,且相对于实践运用,理论知识也显得更为容易,实践技能则是相反,它具备有活跃性以及灵活性,更重要的是实践需要立足于现实,具备有极高的实用性。我国当前教育体系使得学生对于知识在掌握的时候会产生一个误区,学习知识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部分专业考试仅需要对相关知识点死记硬背便可通过,因此对于学习并不能完全投入兴趣。另外,从当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看,大部分的理论知识都难以引起学生百分之百的兴趣,在完成应付考试的任务之后就会将知识点忘记,学习知识仅是为了应付教育体制衍生的考试,难以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因此,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教育要保证能够达到相关知识理论完全被学生吸收消化,在理解之后能够转化成为自己的技能,变成实践的动力和源泉。由此可见,实践技能教学一定要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要充分了解到实践技能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自己对目标培养,以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更全面的人才。

2.实践技能可提高学生对音乐专业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高职院校并不是其在选择进修自身技能时候首先考虑到的,鉴于我国当前教育体制还有长期以来积累而成的误解,只有因为各种原因最终难以进入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的学生才会选择高职院校,从这点来说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是带有着不情愿的情绪的,甚至部分学生可以说是被迫的性质。高职院校对很多学生来说并不是自己理想的院校,考虑到这个因素,我们就应该知道这种学校很多学生学习的时候态度并不端正,自己的主观积极性没有充分的被调动,上课的时候更是无精打采,不能够完全吸收相关的知识内容。但是实践操作课程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部分学生虽然对理论知识并不热情,但是对实践操作却保有着极大的热情,这些学生关于动手操作的领悟力较强,由于有兴趣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也相对认真细致。学校的教育应该有因材施教的方针,对于这部分比较喜欢时间操作的学生,老师可以进行适当地培养和引导,这是培养学生的最好途径。提升多本身学习专业的兴趣,进而找到在这个专业领域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技能操作的培养,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均有所增强,最为典型的体现就在于公德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沟通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等。这主要是因为在教导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的过程中,会要求学生始终遵守实事求是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与原则。另外,实践中相对于个人技能的掌握,其实对团队合作更加重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探索交流以及沟通的内容,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在和上级机构或者是领导在沟通的时候,更是需要注意。另外,因为实践过程可能遇到很多不同的状况,因此学生需要学会创新和随机应变。可见,在实践技能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通过刻意的引导,但是学生依然会掌握这些相关的技能,说明其具有着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实施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技能教学

实践技能教学是近年来才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这种情况导致学校的教育结果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立足当前的实际状况,提高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1.转变观念,理论与实践并重

对于实践技能教学而言,最为重要的是改变以往传统的观念,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应该转换自身的角色,教学已经不能够仅仅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将教学模式逐渐转化成为培养能力为主,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在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教学需要转化成为以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老师在教育体系中只是发挥着辅助的作用,为了能够完成这种转化,学校拥有高素质的实践教师师资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应该培养教师能够拥有符合时展的思维,了解现代教育的相关理念,注重创新思维。另外,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技术能力也应该经受得起考验,注意引进和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对于学校来说,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转化也非常重要,实践教学在教育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应该有所提高。

2.制定校本课程

所谓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按照国家的教程还有标准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己制定课程。在英文的字面上,校本的意思就是“以学校为基础”,更进一步地说,就是对于课程的制定要结合学校本身的具体情况,将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作为课程的改革基础。而我国对于校本课程的解释认为,对于课程的改革需要是为了学校本身,改革的内容要在学校当中实行,也就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个学校之内的校本课程到了另一个学校就未必适用。和课程一样,校本课程也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广义上面的校本课程,是指当前在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包括了学校本身开发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还有国家课程还有地方课程这两种。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仅仅指的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开发的改革课程。目前来说,人们对于校本课程的定义都是趋向于狭义的,而本文所要讨论的也是狭义定义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提出,让我国的教育制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于音乐教程的影响更是无比的深远,虽然校本课程这个制度的提出本意并不是专门针对音乐教程的,但是音乐课程在这次的改革当中所得到的好处却可以说是最多的,对于音乐、体育或者是影视鉴赏这样的副课具有更加现实和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我们的着手点相当明确,那就是针对学生的兴趣还有本地的实际情况。在高职高专院校当中,音乐课并不同于其它的主修课程,其它主修课程是学生们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但是音乐课却是因为学生的兴趣才才会进来学习的。我们知道,学生在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时候,能够对自己要进修的科目自主选择,无论是主修音乐还是后面因为兴趣而进修的,学生们对于音乐知识有兴趣这是显而易见的。

在我国,虽然音乐的实践技能教育课程只是处于开始探索的阶段,但是存在的丰富而且深厚的音乐资源,能够让我们尽情的发掘。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做出了尝试,让本校的音乐课程充分地利用与结合当地传统民歌进行教育,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见,实践技能教育是学校制定课程时候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在课程的有效指导下,学校的教育才能够更加具备针对性,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3.注重教师特长

在以往的课程编排当中,只是学校的编写组和专家一起进行讨论然后编写课程教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简单地接收教材,然后按照里面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即可。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面,让老师的教学受到压制,因为无论是学校本身的编写组还是相关部门的专家,都不能够彻底地对学校老师的真实情况有所了解,编写出来的教材虽然也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需求,但是却对学生不够了解,难以做到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学校应该有所改变,让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所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的编排。

从音乐的内涵来看,音乐不仅仅是歌曲或者是曲艺这么简单而已,还有舞蹈、乐器,等等。每一个音乐老师自己总是掌握一种别的老师不能完全掌握的音乐元素。例如,有的老师本身擅长舞蹈,那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就能够将舞蹈引入音乐课堂当中,定期的组织舞蹈比赛、舞蹈表演,等等,这些都是促进学生音乐掌握的途径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的实践技能。

三、结语

对于高职学校来说,培养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其办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而传统的理论学习已经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没有掌握实践技能的学生注定难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实践技能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一个趋势,而实践技能教学牵扯到多个方面,要使其能够在学校得到良好的应用,需要进行全面改革,这样才能够保障学生真正学到关于音乐实践的内容,不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而是在实践中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红艳,杨思慧.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析――以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

\[2\]王燕如,王翼如.音乐教学中的几个美学问题\[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7).

第5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古诗;融合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具有音乐美与意境美的特点。在古代,古诗是用来吟唱的,古诗与音乐具有天生的合一性。《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正是因为古诗与音乐的这一种密切联系,把古诗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用音乐来演绎古诗的美,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小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一、古诗运用“三重新”――提升音乐素养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提升小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在实践的过程中,我通过古诗新唱、古韵新歌、古曲新诵的古诗运用“三重新”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古诗新唱――提高歌唱能力

歌唱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素养,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歌唱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古诗具有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的特点,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新唱的策略能够激发起小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歌唱能力。

例如,小学生对《春晓》这一首古诗是十分熟悉的,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春晓》这首古诗改编的歌曲。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聆听这首古诗歌曲在速度、节奏和旋律上的特点,并且对歌曲中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之情进行触摸。这样,小学生就明白了要用一种欢快的节奏去唱这首。在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唱法以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新唱”,让他们先对这首古诗的意境进行想象,然后让他们进行歌曲创编,很多学生根据这首诗的意境,在歌曲创编的过程中,加入了“唧唧、啾啾”等歌词,这样,他们在演唱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加深入地体现这一古诗的意境美了。

可见,通过“古诗新唱”的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歌唱能力,在这样的歌唱教学中,小学生会主动参与到歌曲的创编过程,这对于提升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古曲新诵――引导音乐想象

音乐想象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素养,小学生在音乐想象的过程中,才能与音乐进行深入对话,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深入音乐的优美意境中去。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古乐新诵”的方式来引导小学生进行音乐想象。

例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古曲,这一首古曲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如果在教学中采取传统的方式,小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这首古曲的意境中去。在教学这首古曲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出示了春江花月夜的相关图片,然后对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进行配乐朗诵,学生一边观看着多媒体图片,一边听着我的配乐朗诵,他们有效地进入到了这一首古曲的意境中去。然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首古曲进行配乐朗诵,他们在朗诵的过程中,把一轮明月仿佛被无数浪花簇拥着从浩瀚的大海中涌出,幽渺的海面顿时开拓一个银光皎皎的壮美境界进行了再现,把“春欲老、花已落、江远去、月西沉、夜将尽”的失落美进行了升华。最后,我再给学生播放《春江花月夜》这一首古曲,这样,他们也就很容易融入到其深远的意境中去了。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通过古曲新诵的方式,学生就有效地走入到《春江花月夜》这一首古曲的意境中去,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古韵新歌――组织音乐创编

所谓“古韵新歌”就是指引导学生借助不变性的旋律及多变性的歌词进行古诗填唱的创编活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采取这样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编,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郊游》这首歌曲时,学生通过聆听歌曲感受二拍子的节奏特点以后,我组织他们进行了“古韵新歌”的古诗填词创编活动。很多学生基于《郊游》这一歌曲的 “走 走|走走 走|”节奏中,利用《咏鹅》中中“鹅,鹅,鹅”进行填唱。学生在填唱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进行了音乐创编,这对于提升他们的音乐创新能力是很有作用的。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古韵新歌”的形式十分受小学生欢迎,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体验到创编的快乐,能够促进自己音乐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诗情画意“三重美”――培养审美能力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音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与情感美,这与古诗的美学价值刚好融合。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把音乐与古诗的这“三重美”进行融合,以此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音乐美与语言美的搭配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古诗词歌曲的创作,引导他们用音乐旋律去彰显古诗词的语言美。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所蕴含的语言美,并且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古诗的一种语言美。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一诗是以“ang”为韵脚的,读起来具有琅琅上口的特点,这是古诗语言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音乐旋律为基础用这一首古诗进行填歌词,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感受到古诗与音乐的这一种内在语言美的联系,这对于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十分有好处。

实践证明,通过音乐美与语言美的搭配,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与音乐在语言上的美感,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引导他们进行审美体验。

第6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方法;策略

人都会产生对各种事物的感受、看法、思想、意识,并拥有强烈的表现欲。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听众,很少真正参与到音乐课堂活动中,这样会扼杀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的思想、情绪受到压制,无法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体验音乐的美。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表演,才可以让音乐更深入学生的心理。提升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的策略研究,就是要通过研究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来找出更好、更多的方法,提升音乐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致,为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音乐艺术素养奠定坚实基础。下文是通过音乐教学实践而得出的有利于提升音乐教学质量的方法,以供广大音乐教育者参考。

图像能使人更直观地感受到它所代表的意境,它能将歌曲的内容和意境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正好也是小学生所易于接受的,形象化的音乐场景构造,可以让小学生能更迅速地认识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点、启发、描述,并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便可以更进一步让学生投入教学情境。比如,在进行《大鹿》这堂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通过简单的图像描述这首歌的意境,或是课前准备时准备好一幅与这首歌场景、意境相一致的图画,让学生体会揣摩画中事物的心情、思想等,学生经过不断思考揣摩画中的意境,进而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掌握了歌曲所包含的情绪和深意。这样有利于更快地学习,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音乐作品还可以通过模拟来实现,可以借助音响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直接刺激人们的大脑,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如借助多媒体和VCD进行教学,可以感染学生的视觉效果,感受音乐的动听。以《小青蛙》为例,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置在一个美丽的夜晚,小青蛙在荷叶上跳跃着捉虫子、玩耍的场景等,并结合变幻音乐旋律的课堂教学环境,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能更快地融入音乐中,进而进行音乐教学。

总而言之,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必须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教学的内容,灵活使用适宜的方法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表现,共同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第7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 舞蹈教学 实践 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66

音乐与舞蹈都是艺术,音乐通过各种动听的旋律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而舞蹈则通过轻盈的舞姿向世人传达无声的内心感受,两者的完美结合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享受。小学音乐作为小学的一门课程,一方面能愉悦学生的身心,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从中学到音乐知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结合舞蹈教学可以使音乐更加生动、有层次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感受音乐的各种旋律。因此,如何结合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提高小学的音乐教学效率是当前音乐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小学音乐教学和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能创设良好的音乐情境,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乐曲氛围中。当前,很多小学教师都不重视音乐课,仅把音乐课当作一门学生放松身心的娱乐课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唱几首歌来敷衍了事,并没有进一步地把乐理知识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对专业的音乐知识一无所知。在这样的音乐课堂上,学生并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缺乏对音乐的鉴赏力,有些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可能就会从此被埋没。为了能营造一个浓厚的乐曲氛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很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

2.音乐教师缺乏舞蹈基础

在我国的小学舞蹈教学中,一般都是由音乐教师来担任学生的舞蹈教师,而多数音乐教师并未接受过专业的舞蹈教育或训练。因此,学生并不能从中学到专业、规范的舞蹈动作。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音乐,更好地掌握音乐的节拍,将音乐教学和舞蹈教学结合起来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音乐教师的舞蹈知识不够全面、专业,缺乏熟练的舞蹈技能,很多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畏难情绪,不利于后续的学习。

二、小学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相结合的实践

1.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要使小学的音乐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生演唱歌曲之前,教师应当借助相关乐器弹奏歌曲,为学生营造一种音乐氛围。这样,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就会高涨,而且能感受到音乐中所蕴含的艺术魅力。而在这种美妙的乐声中融入相应的舞蹈,则会使音乐变得更加动听、感人,所以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适当地结合舞蹈,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妈妈的吻》这一歌曲时,教师首先弹奏这首歌曲,然后再播放该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学生跳舞。这首歌曲的舞蹈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表演才能完成,所以这首歌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互动,使学生融入课堂中,活跃课堂气氛。

2.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课堂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音乐是一种有声的情感表达方式,而舞蹈是一种无声的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的方式,若能把两者结合起来,定能为音乐教学添色不少。例如,在教学《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一歌曲时,教师可通过“轻轻踮起脚尖”的舞步来表达歌词中的“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的窗前”。教师在课堂上表演舞蹈,而学生则伴随着教师的舞蹈唱歌。教师通过跳舞来表达歌曲中的大意,创设一种有趣的教学情境,而学生通过教师的舞蹈能联想到歌词的含义。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使学生在这种舞蹈情境中更愉快地学习音乐。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艺术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从音乐的创造到舞蹈的表演,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与其他学科不同,音乐与舞蹈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手段,而且其表现形式因人而异,是一个人想象力的具体表现,所以对很多人都具有不可抵抗的吸引力。例如,《送别》是一首伤感的歌曲,那么教师应当如何通过舞蹈来表达这种离别伤感呢?音乐是人类情感的有声表现,舞蹈是人类情感的无声表现,不同的人的思维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点来创编多种舞蹈,并引导学生恰当地表达情感。小学生尚未形成定性思维,他们具有无穷的想象力,他们只要经过教师的指点,就会创编出许多舞蹈动作。这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8篇

【关键词】微课;中学音乐教学;实践应用;微课设计

前言

中国即将全面迎来5G时代,随着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教育现代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当下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互联网+”,也预示着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微课作为前些年新兴的时代产物,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经由教育主管部门的宣传与推广,不少师生也越来越认可这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模式。在实际的走访调研中,笔者发现微课更多被应用在语、数、外等主要科目中,作为小三门之一的音乐课,微课相关应用的资料还是较为短缺。教育是全面的教育,教育信息化是整体的信息化,想要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中学音乐教学也必须要勇于尝试,不断更新完善。

一、中学音乐课程现状

笔者多年来一直坚守在一线教学,经历过多次教材更换,始终在课改的路上。但是不管怎么改革变化,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都是很全面的。中学生的音乐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虽然不少家长已经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技能,但鱼龙混杂的社会培训机构并没有一致的教学目标,很多基础知识还是需要学校的老师来系统教授。中学音乐课作为应试教育的极微小的组成部分,中学生每周只有1节音乐课,在内容多课时紧的情况下,有不少知识就无法深入透彻地细说,难免会有遗漏,知识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音乐成绩并不特别影响学生的升学,所以在学校、学生、家长心中都没有重视音乐课,很多知识都是前教后忘。中学音乐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普及课,我们不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教师还是希望学生在中学阶段能够真正掌握和熟悉必备的音乐知识。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一词的侧重点在于“微”,顾名思义即“短小精悍”。短——即时间短。不同于常态的45分钟课程,微课一般只有几分钟的时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聚焦于某个知识点。小——即容量小。微课是以视频方式呈现,常见的微课视频都只有几十MB以内的大小,方便下载观看。精——即内容精。微课往往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内容精炼,画面精美。悍——即难点悍。相对于内容庞大的45分钟课,一个微课通常就只突出一个重难点或只解决一个问题,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三、微课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中学音乐课不是单一的唱歌课,还包括音乐欣赏、乐理基础知识、音乐基本常识等内容,是一门庞大的音乐综合类课程。音乐是感性的,学生确实大多数都喜欢音乐,但未必喜欢学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而教材编排很多时候一节课的内容要包含好多个零碎的知识点,单靠老师逐个讲解,学生很容易就听不下去。所以,音乐老师总是身怀十八般武艺随时可以展示,伴随着PPT越来越精美流动,老师的基本功越来越提高,现在的音乐课已经较以前有了极大的质的飞跃,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音乐课生动起来,加深学生的印象。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微课走入了大家的视野。结合微课的特点,笔者认为微课完全可以应用在中学音乐课堂的不同教学环节中,无论在预习复习、课前导入、重难点解决,还是课外拓展方面都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作为与时俱进的新兴事物,它可以突破当下固有的教学模式,既让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得多样化,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笔者结合实际案例,浅谈微课在不同教学环节的应用:

(一)预习及复习预习可以说是新课环节的第一步,预习工作做好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音乐老师口头叮嘱学生在课前先看一下学习内容,查阅一下相关资料,恐怕很少会有学生能真正做到。以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缤纷舞曲》第二首《溜冰圆舞曲》为例,这节课在音乐欣赏的同时还有几个知识要点需要掌握:(1)圆舞曲;(2)变音记号;(3)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整堂课的容量非常满。如果靠学生自己预习,先不说能否做到,即使真正预习,恐怕也只是看见表面的文字意义,离真正理解、掌握的要求还是相差甚远。这时老师如果能够把知识点做成微课的形式让学生预习,既不会浪费太多的无效查阅时间,又可以生动形象地再现课堂,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短时间内有针对性的掌握某个知识点。例如,可以先用微课形式把圆舞曲的相关知识阐述清楚,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音乐把侧重点放在维也纳圆舞曲上,在45分钟时间可以松弛有度。而在课后复习时,学生可以抓住几个要点,针对性地回顾课堂所学,在结合老师上课的讲解后,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在会考总复习时,也可以很快地找到对应知识点,而不是看着书一筹莫展。

(二)课前导入在教授新课时,老师首先要激发的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带入新课的教学节奏中来,新课导入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如果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贴切的内容制作微课,作为新课导入,可以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之后整节课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思维,通过简单的导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一节课顺利有效地进行。例如,人音版《音乐》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苏州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课,教学一开始可以用微课形式把学生带进苏州书场,动态展现评弹表演艺术,有立体感仿佛身临其境,学生会立刻被吸引,而不是一看见题目就心生排斥,不愿细听。

(三)重难点解决实事求是地说,音乐课上的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讲都是难点,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讲解、举例、比较、示范等不断重复去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微课的特点是小而精,将微课运用的重难点讲解上是最经典、效果最显著的形式。重难点理论知识上一般老师常见的会以启发、思考、问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将这些教学方法巧妙做在微课里,加上设计精美的画面,或者是老师亲自示范表演的作品片段,都能加深学生的记忆,便于老师对作品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四)课后拓展现在的音乐课早已不是传统认知的唱歌课,学科交叉性很强,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其他学科,像《长江之歌》的歌词就出现在语文书上;讲《伏尔加船夫曲》时一定会说到列宾的代表作——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当然,还有更多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外的音乐相关知识需要学生去了解,这些知识延伸既能拓宽学生视野又能使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印象。人音版《音乐》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京腔昆韵》主要介绍京剧和昆曲,在《我不挂帅谁挂帅》一课里,欣赏并熟悉唱段的同时,要掌握京剧的概念、了解京剧的唱腔,还要记住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生平。虽然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但是学生并不了解,也欣赏不来,唱的什么完全听不明白,老师还需要介绍剧情,还要引导学生如何欣赏国剧,整堂课除了听唱段就都是老师不停地讲解。课本上对于京剧的概念是这样写的:由汉调和徽调结合并吸收了秦腔、昆曲等地方戏曲的精华而成。不感兴趣的学生看过这段话就不记得了;而稍微认真一点的学生可能就会疑问:汉调?徽调?秦腔?昆曲?它们的精华又是什么?如果老师逐个解释的话,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任务肯定完成不了。这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系、课本上又没有特别加以说明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微课的方式来加以说明,不占用课堂时间的同事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补充,使学生对一些泛泛的定义加深立体或动态印象。综上所述,教师可以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通过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将微课引用到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无论在哪个环节应用,都需要有一个精确的连接点去切入。另外,微课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和资源,不可喧宾夺主,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所以怎么用、何时用,这需要教师提前考量,做好合理设计。

四、微课设计的思路

中学音乐的很多知识表面上看起来很零碎,其实还是环环相扣的,日常教学中设计一堂课需要考虑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整学期乃至整个中学阶段的教学设计还需要考虑前后衔接,承上启下,因此,微课的设计也要考虑前后知识点的连贯一致,层次分明;在选择内容时既要突出重点,抓住核心,又要与课程内容相互渗透,自然融合;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在制作微课时先要见“美”;学生是相互不同的独立个体,微课制作再要善“变”;微课的出现本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微课制作还要出“新”。所有设计的最后一步,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步,一定要有反馈总结,才能做到不断修正,精进教学。

第9篇

关键词:歌唱教学;多声部教学;有效介入

音乐课堂上,多声部教学的“有效介入”,是指教师适时、适度、适当的在单声部歌曲中加入和声;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发展。介入的好,能够提高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获得集体演唱的经验,从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成为精彩“点缀”;介入不当,只能流于形式,成为“累赘”。针对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多声部教学”行为介入不当的现象,笔者经过分析与实践,提出了“多维观察———判断有效介入的需求;准确及时———把握有效介入的时机;灵活运用———选择有效介入的方法”三个角度来谈提高教师多声部教学有效介入的能力及学生通过教师多声部教学有效介入指导后提升的歌唱教学效果。

1多维观察———判断有效介入的需求

通过分析歌曲内容,在学生学唱的兴趣和情感需要的基础上再采取多声部教学行为介入才能避免走形式而破坏音乐课堂整体性和作品本身的音乐特点。案例1:二年级《音乐小屋》。歌曲旋律欢快,歌词朗朗上口,其中“叮咚叮咚”一句连续出现了两遍且节奏、音高都相同。在二年级已建立的轮唱经验基础上,本人将第一句设计成简单的二声部轮唱。需要介入:《音乐小屋》这首歌曲对于对于孩子们来说不难;基于新课标对二年级学生在合唱(合奏)上的要求,抓住歌曲相同节奏、音高多次重复出现的特点,及时、有效的让学生体验多声部的丰富音响效果是必要的。案例2:二年级《唢呐配喇叭》。教师借助木琴引导学生以恒拍持续演唱“6136”,老师则轻轻加入主旋律,形成一个二声部多声部的效果。但呆板的和声、缓慢的节奏让这首歌曲失去了原本活泼欢快的情绪,忽略了作品本身的音乐特点。无需介入:《唢呐配喇叭》这首作品的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唢呐,让学生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体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点,而多声部的加入支离了音乐课堂的整体性,让学生产生凌乱感。

2准确及时———把握有效介入的时机

小学歌唱教学中,多声部教学行为介入主要分为三个时机:歌唱教学开展前引入、歌唱教学时渗透、歌唱教学后拓展。2.1在歌唱教学开展前介入。通常以律动、节奏模仿、发声练习等形式表现,创设情境又为之后的多声部教学作铺垫,提高教学效率。案例:三年级《草原上》教学片段。本人提取前两小节旋律以轮唱形式编创成二声部旋律,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跟唱、合作等形式循序渐进得带着孩子们感受两个声部如同两只雄鹰在广阔的天空翱翔。编配Ⅱ声部:2.2歌唱教学时渗透。随着内容的递进,通过局部多声教学的介入,起到提醒学生、解决难点的作用,营造多声听觉环境。案例1:《数鸭子》这首歌曲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会唱了,小学阶段有必要作适当提升。学唱后,让一学生用低音木琴演奏“15”两个音伴奏,然后逐渐让学生加入高音木琴演奏“1565”,孩子们在玩音乐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累积形成多声部听觉。2.3歌唱教学后拓展。这是在学生对歌曲本身已经掌握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多声部鉴赏能力,丰富歌唱经验为目的的。案例:六年级《赶圩归来啊哩哩》,老师在学唱之后先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赶圩归来啊哩哩》,让学生体会不同版本在歌曲速度、力度、节奏、旋律等方面带来的不同感受,并进行创编合作。所编配的Ⅱ声部:

3灵活运用——选择有效介入的方法

3.1以歌曲作品的主题乐句与节奏为基础介入多声部教学。以作品主题乐句的音高、节奏为原型进行二声部的编创。如设计《音乐小屋》介入的多声部旋律材料就来自于歌曲本身第一句,Ⅱ声部用相同的音高节奏以轮唱的形式介入,抓住了前两句歌曲以“135”为主音的旋律特点,使两个声部合作之后不破坏歌曲本身的风格。3.2利用课堂乐器辅助介入多声部教学。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先用铃鼓、双响筒、木琴等打击乐器进行音高或节奏上的合作介入,使学生先破解节奏等一部分难点,再循序渐进地加入音高实现合唱。3.3设计律动“搞活”多声部教学。教师用拍手、跺脚、行走等律动让抽象的音符跳动起来,孩子在音乐的过程中玩,在玩的过程中享受音乐,令多声部教学变得有趣而接地气了。3.4从歌曲情绪风格的角度介入。从歌曲情绪风格角度介入,首先要考虑作品本身是否适合介入“多声教学”;其次考虑介入的途径是用乐器、律动还是直接歌唱。如《理发师》一课却比较适合乐器介入,用沙锤、响板、碰铃等不同音响效果的打击乐器来模仿不同理发工具发出的声响,课堂效果就比较生动。3.5从学生的情感需要介入。在歌唱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对某些歌曲表现出特别的热情和喜爱。

作者:陆洁瑾 单位:杭州萧山区大园小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