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时间:2023-09-24 15:54:50

导语:在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有效建议

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扎实推进,核心素养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重视,高中化学教学逐渐开始重视化学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使学生能够对化学进行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21世纪个人终生发展和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整合、提升和发展。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影响着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而不仅仅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科内容和学科素养之间相互渗透,共同支撑这门学科的发展进步。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总体目标,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清晰认识到核心素养对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它从高层次、高视野、高境界的角度指导教师进行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完美人格的建立,以便适应时展的需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总体而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科学探究意识、创新变化观念、模型认知能力、宏观辨识及微观探析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五个方面从社会与个人的角度出发,不仅使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得到提升,对高中生今后的发展也产生深刻影响。

二、培养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化学是一门和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素材都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化学的思考。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化学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化学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时,应当保证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及情感知识性特点,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教学情境中,更好地体验情境,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责任感。教师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化学教材在生活中的应用,树立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社会问题的观念,最终养成健全人格。2.加强实验探究教学。对于高中化学来讲,实验探究是学生对化学进行分析推理的重要途径,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应当以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认知。高中时期化学实验都是对前人理论的论证,把真理以实验的形式再次重现在学生面前,那么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学生的探究意识及推理论证能力。例如,在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对化学的思考,从而总结出催化剂在不同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也不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实验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3.加强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书本知识的传授来获得,而是要利用教学中的各种资源与书本知识进行整合。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太过于重视书本知识对学生的传授,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重点,这种后果导致学生解题思路太狭隘,不能主动寻求另外的解决途径去做题,限制了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化学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化学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化学核心素养。

总之,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植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释放学生天性。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学科发展的首要位置,不断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根据时代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创造性且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小驹,李跃,沈晓红,等.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5.

[2]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

[3]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

第2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一、核心素养指引下的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原则

化学的核心素养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这几个方面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因此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还必须要遵循几个原则:

1.整体化原则

知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不可能单纯割裂某个知点或者某种学习方法而授课,而是要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层层推进来学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渗透给学生这种普遍联系的意识。

2.探究性原则

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品质为前提,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体现化学学习的探究性,让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会学习、理解和运用学科知识,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自主发展,并发掘自身潜力,确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化学探究可以从教材内容的探究入手:如探究各类元素和物质的性质,包括:外观形状、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氧化性、还原性等,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课本为基础,自主学习有效探究,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也可以从课外探究入手,如水垢的化学成分分析,让学生们从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入手,学习和探究化学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研究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3.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是核心素养发展的一条基础性原则,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创新都是以适应时展为原则,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迎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化学在不断向前发展,而推动化学继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掌握了化学的研究方法并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青少年,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具备推动化学继续向前发展的时代意识。不要让学生们满足于当下的学习,要从发展的角度,建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凸显化学教学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二、核心素养指引下的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推进策略

1.情境化教学为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释放活力,体味学习的多重价值。现实生活是科学世界的根本,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学只有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有意识地融入化学与生产、社会、环境、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突出核心素养教育。以高中化学“油脂”这个章节为例,教师就可以从学生们最熟悉的食用油入手,让学生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油脂都有哪几种:花生油、玉米油、调和油、大豆油、菜籽油、猪油等,接着让学生们试着说一下它们的状态都是什么样子,课堂上教师可以取少量花生油、猪油,让学生们亲自实验看看它们是否能与水互溶,密度比水大还是小,摸上去感觉怎么样。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继续提问:生活中油着火能不能用水扑灭,为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扑灭燃烧的油。这样一步步引导,既能通过情境教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实现了理论联系实践,凸显出探究乐趣,更实现了的宏观辨识、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的渗透。

2.活动化教学为核心素养发展创造平台

活动化教学是与静态化学习相对而言的,要让学科知识和学生的思维活起来,首先必须让学生行动起来。求知不是静坐、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实践、体验、感悟的过程。在行动的过程中,让他们实践、碰壁、尝试、改进,这个过程更能凸显学习的主体性意义,而且学生的参与性也可以显著增强,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化学课本上有非常多的实验,教师可以以实验为契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钠的性质”为例,课堂导入阶段我采用了一个小魔术———“滴水生火”。课前在酒精灯灯芯里暗藏一小块钠,实验时用胶头滴管在灯芯内滴一滴水,实现课堂开始的一幕。这样就可以教会学生不迷信,建立崇尚科学真理的态度,自然引出课堂主角“钠元素”。然后让学生们进一步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用镊子取出一块钠,观察颜色、质地等,用小刀切一块再认真观察下切面的颜色变化。从物质的宏观特征入手,对物质进行表征,了解掌握钠的物理性质;从金属钠的切面颜色变化引出钠的化学性质;观察钠的燃烧,钠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光。将钠放入水中,金属钠浮在水面上,融化成闪亮的银白色的小球,并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滴入酚酞的水溶液变红。根据观察和实验获得现象,概括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特征与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多样性,深化学生头脑中的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大屏幕,视频讲解钠的工业生成和保存、应用等知识。将化学贯穿于生产、社会、环境、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突出核心素养教育。此外,自主学习也是化学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学生们在课外阅读相关化学书籍、开展化学兴趣实验、组建化学学习小组、举办化学知识辩论赛、开展绿色化学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非常的自主学习方案。这些过程不仅有利于化学知识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们在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能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参观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绿色观念 深入 环保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1. 高中化学教学中坚持绿色观念的必要性分析

1.1以绿色观念为核心的社会主流

以绿色、环保、生态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已经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绿色观念的逐步推广不仅仅是人类在意识上的不断飞跃,更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坚持绿色观念的渗透,对于学生的化学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坚持绿色观念,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尤其要注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和核心的学科,坚持绿色观念,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能源、材料的节省,对于污染物的排放要慎重处理等等,绿色观念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具体的指导。作为化学科学,它距离生活和现实较近,与社会接触得更为广泛,只有坚持绿色观念的渗透,才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

1.2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素质教育的本质不是特指某学科某领域的专项发展,而是要综合各种各样的因素,实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也不是特指理性科学,而是理性、感性,素质、能力,价值、观念的结合体。绿色观念的逐渐渗透带给学生的是一种高层次的人文情怀,是一种生态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化学学科本身发展的终极意义所在。化学的发展不仅仅是研究出新颖罕见的化学物质,而要更加强调一种从认识和观念上的素质的提高。这正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绿色观念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协调发展,是每一个学习者都应该追求的目标,因此要推进绿色观念的发展,积极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向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2.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观念

2.1从理论的认识上引导学生坚持绿色观念

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认识绿色观念的重要性是增强学生绿色意识的关键所在,老师必须要将绿色的观念穿插在具体的讲课和学习活动中去,练习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对于绿色观念的认识。从理论上引导学生坚持绿色观念,老师要做好引导的角色,而不是让学生们被动地接受这个观念,否则会使得事情得不偿失。这种认识上的引导更多的是给学生一种感性认识的启蒙,这种启蒙在学生们心中积淀久了,会在无形中不断地知道学生的行为,让他们在化学的学习中坚持绿色生态的观念。

2.2在化学课堂上融合时代和社会的现状进行引导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与实际的联系尤为紧密,因此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要不断地融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现状,通过现实与理论的对比就可以看出坚持倡导绿色的观念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信服,实现绿色观念的推广和渗透。时代和社会在实现经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绿色生态环保的观念,因此只要积极主动地从化学的教学开始做起,引导学生不断地认识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才能够使得社会更加全面地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进行。

2.3在化学的各种活动中要以坚持绿色为前提

化学生动有趣,其中化学实验占据了较大的部分,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比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化学的学习中坚持绿色观念,从各种活动做起。比如在做化学实验的时候要格外地注意化学物质和原料的选择,要尽量地选择绿色、无污染的化学物质作为反应物,同时还要注意尽量减少生成物中有毒物质的排放,因此要注意在化学实验的进行中,谨慎地选择化学反应的物质,认真地分析它的化学特性。坚持绿色的观念还要在化学物质的使用上尽可能地节约,不能浪费。在化学物质反应后,产生的废料要进行废物处理,不能将其随便丢弃污染环境。尤其要注意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时,要开窗通风,避免化学物质产生的气体对人身造成伤害。总之,关于绿色观念在高中课堂的渗透,要遵循环保、生态、节约、安全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绿色的化学、科学的化学。

3. 结合实验探究绿色观念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高中化学中所有的化学实验都应该遵循绿色化学的观念,例如在气体的制取和收集过程中,一般都要通过制取气体、净化气体、收集气体和尾气吸收五个步骤,这正是坚持了绿色化学的观念。通过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在制取硫化氢气体时,为了节省化学原料,让它们充分地反映完全,可以将硫化亚铁砸成细小的颗粒,这样可以减少原料的浪费。另外在制取硫化氢气体之后,由于H2S有毒,在实验进行时应注意通风,多余的H2S应尽快地通入到NaOH溶液中进行吸收。在其他的化学实验中也应该注意这个要求,就是化学尾气的处理和排污工作要准确地做到位,实现绿色化学的逐步推进。

第4篇

将具有STS涵义的内容加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一方面是要强调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是希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学生关心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积极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STS内容有利于学生从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全面的视角、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局限和科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关系。这对于学习和认识化学科学是有积极有益的,对于发展学生运用化学相关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必需的。同时,STS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生动载体。因此,将具有STS涵义的内容列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STS教育既是设计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课程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三个目标领域中,STS教育目标具体反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相对于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的STS教育内容更加具有实施上的操作性。高中化学新课程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具有STS涵义的内容。一是集中体现,如必修课程中设有一个专门的一级主题“化学与可持续发展”,选修课程中专门设置了“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模块,供学生选择性学习。二是分散渗透式体现。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各模块从不同角度体现了STS教育特点。

化学1: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微观结构、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化学2: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化学与生活:直接反映STS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通过积极参与调查访问、参观、研讨、查阅资料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的有关问题做出判断和解释;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化学与技术:直接反映STS教育的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认识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地位;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强化技术意识;形成自然资源利用、废旧物资再生利用的观念;通过调查、分析和讨论交流等途径认识实际化工生产技术问题的复杂性,增强创新意识。

物质结构与性质: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化学反应原理: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有机化学基础: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化学在社会、生活、环境、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应用及其相互关系。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都是采用“标准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难免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未能充分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从而缺乏创新能力。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应当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为宗旨。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就能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化学新课程改革下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科学探究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有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引起学生探究学习与学习热情。课程实施作为新课程改革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教学成败的关键。对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科学探究现状如下研究,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经验。

一、巧妙设疑,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实践证明,想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所以,在高中化学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化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钻研,将其与学生实际以及学科特点进行紧密结合,以此挖掘化学课程中潜在的教学价值观,并在教学中注重将这部分知识置身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这样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思维意识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达到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师需要针对具体的教学现状适当调整与优化具体的问题设置方式和设置策略。例如,在教学“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应用”一节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堂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进行如下提问:(1)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主要有哪些?(2)如何从化学反应速率角度确定合成氨工业的工艺条件?(3)如何从化学平衡角度确定工业合成氨的工艺条件?而学生想要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学生展开深入的探讨,并结合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平衡移动原理与经济效益,促成学生形成合理思维,让其能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能够更加高效、快速的学习与进步,从而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学法,培养自学能力

俗语有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掌握合理高效的学习方法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极强的逻辑性与规律性。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学习知识与学习技能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能在自主学习中快速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让其掌握更多知识。1.结合传统学法。传统学习方法虽然有着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其课前预习、课上学习以及课后复习却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些基本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与发现问题能力;课上学习则是让学生能够化解并发现新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联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主动引导学生多加预习与复习。2.传授新的学法。结合化学学习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其所熟悉的学习方法总结与归纳出整个化学学习内容,梳理出整个知识框架。例如,在化学实验中,需要运用到温度计的实验有哪些?运用到高锰酸钾的方程式又有哪些?在归纳与总结学习中,这是一种最为便捷有效的学习方法。3.倡导开放学法。化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也常常会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联系,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个开放式的视野开展教学。比如,教师可让学生主动走进生活去寻找化学在生活中的身影,并在学习之前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构思,让学生能就这一问题的解决能够有更加深入的交流与沟通。等到学生放开心态,自学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兴趣。

三、完善教法,贯彻自主探究

教学是在不断设置问题、提出问题过程中以及不断思考与解决过程中逐步推进的。所以,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改革、创新与完善教学方法,用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阶段教育教学下,启发讨论式、情境教学式、小组合作式等都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完善各种教法,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针对高中化学这门开放性的学科,教师可以采取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将问题建立在具体的问题基础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师的教学魅力。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将自身潜能发挥出来,让师生、生生在自由交流与活动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课题的布置,并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讨论交流中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其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与方向,以此促进其学习探究能力的提升,在主动思考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此达到高效的教学目的。

四、小结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人们对高中化学教学愈发严格,要求其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传授,更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教学下,创新型以及探究型人才的培养可以说是社会的一大潮流,而学校作为人才输出与培养的重要场所,更应当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其能够将知识逐步转化为自己所有,并在学习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琼.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傅海清.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09):215-216.

[3]孙小妹.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改进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化学实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化学实验课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的原理和实验方法,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化学实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转变途径研究

首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应帮助和指导学生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有效学习:在问题情境中激发思考、质疑。从众多媒体和素材中获取知识,搜集信息;针对不同任务设计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行方案设计;在小组活动中合作学习,互相交流;通过调整学习过程,反思学习。此外,转变学习方式是最重要的,主要是使学生树立明确的科学意识,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的过程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所需信息的。

其次,渗透新的思想教育方法,营造和谐课堂文化,这对当今高中生接受知识有百利而无一害。高中生有初中化学启蒙知识,又有比初中少年更显著的独立意识,在心理上更具独立性,在思维上更具逻辑性,在态度上更具自主性,具备了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条件。因此,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入门,注重对学生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从而达到新课程转变目标的同步成效。

最后,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以科学研究为主要中心点,并以提倡学生自觉积极参加教学课程的研究为响应要求,并对教师提出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才干为主要要求,具备收集和处置信息的基本能力。诚然,化学课程中的实验,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课程中的内在知识和原理,并能够帮助学生将化学课堂中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探索和改进

(一)对高中化学实验内容的重组和改进

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实验内容基本都是按照化学课本进行编制的,实验内容都是化学学科的经典实验,在这种教学情况下,就要求化学教师要充分将课本知识和学生实际有效结合在一起,将先前那种只对化学实验进行陈述,对实验进行演示的教学方法剔除掉,对实验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积极调动实验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将实验内容分成具体步骤来分别完成,在这个过程将讲解和提问结合起来,将部分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从而完成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例如,在高中化学实验甲烷配置方法中,其构建方法可以分为很多种,教师要首先将这方面的理论基础都讲解清楚,将实验装置都准备好,再实验具体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时利用不同的化学反应催化剂,来完成分类比较实验,从而丰富课本上原有的知识和内容,真正达到通过教学实验来引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让化学实验更具有新颖性和科学性。

(二)对高中化学实验的仪器药品进行改进

高中化学实验课中,所使用的化学药品一般都是严格按照书本的上的规定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保证学生的安全,避免化学实验不良反应带来的危险,化学实验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危险性,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对药品的选择尤为重要。在化学实验的具体步骤中,要最大限度地简化教学步骤,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进行甲烷的制备实验中,教师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氧化镁等催化剂,在实验步骤方面,仅仅使用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等装置,在对实验装置进行简化的过程中不仅是操作变得更加简单,同时也降低了发生危险的概率。

(三)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优化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是必然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将按部就班的教学实验步骤进行合理改革,在保证教学安全性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和简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主动思考和自己动手学习能力。通过有效的化学实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多样化科学化的学习方式,是在学习与思考的有机统一,对学些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化学实验教学课的核心人物。在甲烷教学实验中,实验评定的标准仅仅是甲烷产量,这个评定没有综合将实验的反映过程,实验稳定性和实验材料耗费等方面考虑进来,从而在实验判定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在具体实验中,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要素,将反映催化剂选择,反映稳定性、反映速度等反面作为综合考量的标准,树立学生科学准确的实验意识。

(四)高中化学实验学习方向的改进

在传统化学实验学习中,学生注重化学实验的反应现象,而忽视具体的化学实验操作过程。新课改提出,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而化学实验操作本身属于科学性的实践探索,所以学生在高中化学实验学习中应将学习的方向由单纯的化学知识点掌握向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转变,如思维逻辑、操作能力、想象力、总结归纳能力、判断力等,以此养成化学实验操作的良好习惯,形成科学素养。

总而言之,有些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应该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最终提高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康丽.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学情况及改进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第7篇

【关键词】差异衔接协调性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71-02

初中按义务教育的要求,化学是启蒙学科,对全体初中生进行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入门”教学,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素质;而高中化学教学既与义务教育衔接,为学生打好全面的素质基础,又为学生的分流打好较高层次的基础。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化学知识有相当大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初高中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差异,致使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学习台阶高、难度大。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中的学生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过早出现学习成绩倒退、分化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而高一化学(必修)在中学化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高一化学是学好中学化学的基础和前提。如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下面浅谈自己的观点。

一、明确找准初高中之间的差异,做到心中衔接有数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认识初、高中化学教学要求的差异性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初中要求较低,如:对“认知目标”的要求为“知道认识理解”,理解层面只包括“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而高中在“认知目标”要求上增加了更高层次的“应用”,同时“理解”的层面也多于并高于初中,包括了“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和概述”等,即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初中要求多为“认识”、“了解”、“感受”、“体验”、“初步学会”等层次;而高中要求较高且更具体化。例如,要求“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对过程方法的体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高中化学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在化学实践方面,初中只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高中更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等,这必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认真调查摸清情况,掌握初、高中化学教学中认识不协调

(1)教师对课改理念认识的不协调性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部分教师将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任务,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惟一方式,将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唯一标准。面对新课标和新教材,部分教师片面理解课程改革,忽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追求表面性的“花架子”,将“放手”变为“放任”,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和诸多家长抱怨,由此对课程改革也产生了困惑。由于缺乏对课改精神的深刻领会和教学方法的深入探究,部分高中教师对化学课程改革持消极和被动的态度。

(2)学生对初、高中两学段的化学学习的不适应性

①学习内容的不适应。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启蒙性和常识性的基础化学 ,对思维能力要求低;高中虽仍为基础化学,但其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高于初中。特别是在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学方面,高中教师一旦在难度上把握不好,很容易造成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畏惧心理:比如基本概念部分,初中的要求主要是识记和例题理解体会,而高中的要求是理解和应用,更明显的是化学基本理论以及化学计算方面。在教学难度要求方面,初中仅仅是会分辨即可,而高中则必须要能应用和扩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上高中明显要比初中高很多。不同的要求使得教师的教学出现了断层的感觉。许多高中教师谈到教学感受时,无一例外都发出感慨:现在的高中很难教,对学生来说教材的要求在降低,而考试对教学要求很高,出现了很大的矛盾。

②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不尽相同,一般局限于传授知识和适应性之间;高中教师若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教学上不足或把握不好,很容易导致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应。

③学习方法的不适应。高中化学对学生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若教师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生不能较快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则难以适应高中紧张的化学学习活动。

④学习心理的不适应。初中化学学习相对简单、轻松,高中生面临紧张的学习和竞争,生活节奏更快,若教师不进行积极的疏导,极易造成学生化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学生之间的差别较大,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不尽如人意。若不及时加以解决,随着化学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情况将更趋明显。

二、新课改理念下掌握学情,让衔接教学在实践中循序渐进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教育理念上发生了几个重大转变,即:教育目的由追求知识目标向个性目标转变,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教育过程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转变,坚持以对话、活动为场景的合作观;教育模式由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坚持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教育手段由传统教育教学工具向现代教育技术转变,坚持以学习用具为重点的开发观。在课改理念指导下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过渡,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衔接。

1.情感态度的衔接

新学期前几节课,教师尤其要加大感情投入,设法拉近师生间距离,使学生主动跟你接近,不要望而生畏,让学生从心理上作好准备,让学生想学,我认为这是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学的有力保证。高一新生在生理上正处于从少年向青年转变的特殊阶段,教师要抓住其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帮助学生调节好心态,稳定好情绪。建立平等、和谐、共进的师生关系,经常地跟学生心理交流,对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并扮演好角色。

2.知识内容的衔接

初中很多知识都是高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的基础。初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常识性介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上以物质的分类为主干,即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而高中化学知识则以物质结构、物质的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离子反应、元素周期律的理论为主干,在教学中从学生初中所学到的知识“点”开始,注重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由知识“点”串成“线”,进而发展形成一个知识层“面”,进一步注重于知识面的应用及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知识“网”。 在高一教学中理想的做法是不一定要集中一段时间对初中知识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巩固并加以提高。而是顺着章节的教学,遇到什么问题就顺带解决什么问题,把各知识点分散到化学教学内容有关联的相应章节中去处理。由鉴于此,在高中教学中要有计划的补足初中教学中涉及不深的知识而在高中化学中常常出现的知识点和方法等。

3.教学方法的衔接

从化学课程标准的五个一级主题内容来看,“科学探究”主题无疑是最具核心的内容,是一种既符合科学知识产生规律又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学习内容,因而也是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对已经熟悉并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一般方法的学生来说,在高中阶段能否将这种学习方法贯穿于高中化学学习的始终,将直接影响并制约其终身的发展。因此,大力开展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化学教学活动,坚持用探究的方法教、教探究的方法,切实做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衔接工作,这是高中化学教学必须关注的核心内容。对学生来说,其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教师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既整体规划又统筹安排,使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的始终,落实在学生平时的学习。教师要抓住“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创造性的个性化,学生在学习,探究,创新,交流过程中必然有许多难解和疑惑,这时教师做好学生的引导者。

4.学习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化学的内容是基础性的,识记性的知识比较多,因此有不少学生存在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化学的方法。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教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教师一定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高一教学的首要任务。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

进行学法指导,可以在高中化学伊始讲解初、高中化学内容的区别,阐明学习方法的差异。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因此,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应渗透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如课前做好预习、上课做听课笔记、课后做学习小结、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要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等。正确的学法是良好教法的基础。只要师与生、教与学都遵循认识论与方法论,符合现代教育的建构主义教学规律,师生在教改实践中互促共进,教学质量就能够稳步提高。

5.能力培养的衔接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学如何用”,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一直让老师拖着走,不但教师感到心力疲惫,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也不会有真才实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要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能力培养方面,初中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很大程度上是记忆型,较少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高中化学教学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既与义务教育衔接,为学生打好全面的素质基础,又为学生的分流打好较高层次的基础。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化学知识有相当大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三、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做到衔接教学有的放矢

1.上好实验探究课,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

化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中学化学教学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实验探究课有利于培养这些能力。现代中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比较强烈,探究实验能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活动的机会和思维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化学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要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寻找规律。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中可以通过实验设计的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提出假说,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活思维,走向成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欲学。

2.精心备好起始课,尽可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有趣

孟子说:“教亦多术矣” ,“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备课,力求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尽可能使课堂生动、有趣。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知识的讲授方式要反复推敲,课堂上师生如何互动也得巧作安排。一节课需几课时完成,每课时内容分配,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每节课讲多少内容,讲到什么程度,可很据学生情况而定。教学中要灵活应用教法,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提高能力。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生活、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总之,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不但是知识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更是学习方法,学习心理以及能力培养的衔接,他们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其内在联系,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其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并不断提高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化学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第8篇

【关 键 词】 学习方法;化学;高中

高一新生,信心十足、求知欲旺盛,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会普遍感觉高中课程并不像初中那样简单易学,特别是理科,如化学,更显得枯燥、乏味、抽象,内容庞杂多而且深、难度大。在做习题或实验时,常常感到茫然而不知从何下手,很多学生的成绩较之初中时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现象。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解决好初高中学科之间的知识过渡问题,对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和方法认识掌握得不足。那么,如何做好高一新生化学学习的过渡呢?在此,我依据多年工作经验提出几点关于初高中化学衔接过渡的建议。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要求的差别

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科研方面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只要求学生认识表面现象及结果即可。而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施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求学生既掌握所学知识的内部联系,还要学会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应用。

二、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差别

进入高一,化学首先学习物质的量,打破了过去以质量为中心的化学计算,建立起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化学计量体系,介绍了阿佛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要求学生尽快掌握五个新概念和四个基本公式,掌握关于他们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普遍感到抽象、难懂和不适应,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一)良好习惯

从高一第一堂化学课起,就要建立和坚持必要的学习常规。①课前自主预习,记好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②上课专注听讲,做好听课笔记,踊跃参加课堂精彩展示,提高听课效率;③课后及时做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筛选试卷,收集经典好题以及建立错题本。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勤加练习,做到善于质疑。④在总结归纳中要做好评价,查缺补漏,坚决做到日清周结。

(二)要科学地阅读教材和用好资料书

新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学科特点、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制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课前阅读能把握好重点方能提高听课效率,课上阅读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分析、思考问题,发现疑点,展示其特长,减少惰性,减少两极分化,高三第一轮复习时,老师经常讲回归课本就是这个道理。课后充分利用资料书,可以及时弥补课堂上因疏忽等原因而产生的疑惑,并使已有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安排阅读应抓住时机,应本着阅读后能解决问题,能再提出新问题,再阅读再解决问题的原则,通过阅读仔细推敲,全面准确地领会知识的内涵,明确联系,掌握规律,使知识成块、成串,逐步培养,提高自学能力。

(三)课上注意学习化学方法,课下注意搞好复结

高一新教材以化学基本理论开始,指导学生认识概念的涵义,理解概念的本质,明确概念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重视概念的运用和迁移,促使概念系统化,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指导学生采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找出知识的共性、差异性及递变规律。如卤族元素要善于从代表物――Cl2出发,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性、递变性、特殊性,做到掌握基础,举一反三。高一新生常出现“一讲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知识不系统,知识点不到位,方法不灵活等,为了避免上述现象,要经常复习。首先,及时总结。做到每课总结,每周总结,每单元总结。一个单元学习完毕,总结单元重要物质性质、化学方程式、现象、用途、存在、制取方法和鉴别等(如元素化合物各单元的学习)。自行推导相关计算公式,推导相关变化规律(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学习)。通过自行推导,对重点、主干知识体系将有深刻认识,会建立起良好的基础知识。其次,集中对比,加强记忆。如常见物质的颜色、俗名、实验现象等易混零散的知识,可以自行归纳到一起,对比记忆。又如化学计算题也可将守恒法、关系式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值法等方法集中在一起,体会其适用范围和运用等。

(四)注重培养自己的实验技能

初中学生只具备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和能力,其他各方面的方法和能力还未形成,新教材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一方面,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请同学们多参加实验活动,这样,可以给自己创造一片广阔的天地,多动手、勤动脑,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开发内在的潜力。另一方面,要能从实验中去除干扰,归纳提炼出自己所要的结论,并能用比较准确规范的语言运用化学理论,描述或解释实验结论。

总之,有了良好的方法,再坚持配合有效的练习,就一定能实现化学学习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龚荫樵,阳光. 实用高中化学学习方法[M]. 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第9篇

新课标指出应重视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夯实基础。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未来可以顺利进入材料科学、分子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以及能源科学等相关领域,展开深造与学习,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应提升高中化学育人质量。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其在探究生活化问题中形成核心素养,彰显教育工作时代性、创新性与科学性。

一、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陈旧新课改的实施,使教师逐渐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重视创新教学问题。但因应试理念的根深蒂固,很多教师虽然引入新的授课模式,可化学教学的本质仍是以教师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在考试中获得理想成绩,提升本校的升学率。随着高校扩展,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时代,新时期对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了新的标准。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施教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与发展需要,各种形式密集的考试也会造成学生的身心疲惫。为落实素质教育,在引入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避免机械进行习题训练,渗透新课标理念,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助力他们全面发展。因此,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重视对生活化教学元素的发掘,关注对高中生的思维锻炼与品格培养,使他们形成积累化学知识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三观,使学生具有开阔的知识眼界、关注对化学知识的生活化运用问题。

(二)授课能力不足提升高中化学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与问题,并非简单地为学生引入生活案例,而是应当加强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与学生一同探究和成长,师生共同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在化学生活化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将知识掰开揉碎地“灌输”给学生,但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成效。教师因授课能力不足,对生活化教学理解有误,使实际课堂施教效果大打折扣。只有把控好生活化教学的“度”,密切知识联系,才能促进学生在生活问题中获取知识,形成“实践应用—学习反思—教改深入—生活探索”的良性循环。从而助力教师构建高效课堂,为新时期培育具有良好化学素养、实践意识的创新人才。

(三)忽略生活问题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将目光集中于教材、考点上,未能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造成学生疑问多、仍以记忆性学习为主的现象。这便在无形中增加了化学学习的难度,使部分学生对高中化学形成晦涩、难懂、枯燥的印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知识水平与化学思维的发展。

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有效策略

(一)革新教育理念,促进教学情境生活化新课标指出,教学应与时俱进、富有新意。为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应关注新课改,革新自身教育理念。在促进化学生活化教学中,助力学生个性成长,培养其核心素养,精选生活化教学素材。进而,使课堂结构更合理,给学生新鲜、多元的学习感受,摒弃知识灌输式教育模式。为此,教师需积极地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增强化学课堂的活力。同时,促进教学与构建主义理论融合,使学生总结生活经验、观察生活现象,不断充实与完善自我,获取化学知识。只有关注生活、优化课堂教学,着眼于现实生活发掘教学素材,才能提升高中化学教学吸引力,让学生注重日常的学习积累。教师可模拟真实的生活化场景,使学生提取化学问题;也可以运用微课实现趣味导入,使其关注生活,促进学生展开化学思考。在引入生活元素,促进学生展开身临其境的分析、探索与实践中,助力化学教学的升级,引导学生在“生活感知、生活思考”中迈向最近发展区。例如,在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中,可以引出“冬天下雪不冷、化雪却冷”这一现实问题,促进化学与物理融合,形成新旧知识联系。继而,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着眼,了解化学反应,解释能量变化的原因,得出科学结论。

(二)创新授课方式,组织生活化教学实验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生活化,有助于学生获取学科知识,丰富他们的实验学习感受,提高其动手能力[1]。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与收集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运用多元教学辅助工具,使学生感受化学科学发展对生产力的影响,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时,应使其了解不当应用化学物质,会对生活、生产造成的不良影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意识。例如,为促进在线教学,构建智慧课堂,可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穹顶之下》这一公益纪录片,并引入慕课中对微观粒子结构解析的片段,在生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原本略显晦涩的知识点,让他们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应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另外,为促进教学实验生活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应用生活化用具自制学具。在乙醇与乙酸实验中,可将淘汰的废旧电线、小孩玩具收集起来,获得实验用铜丝,使学生展开乙醇的氧化反应实验,从而降低实验成本,为学生创设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助力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三)提升施教能力,关注教学资源生活化为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化学教材编制更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应用好教材,不断提升自身授课能力,以便完善自我、实现教学相长。为此,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使教学资源生活化。只有教师重视生活化教学,引入社会热点、新闻,并找准教学切入点,使其与化学教学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加关注时展、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问题,帮助他们形成初步职业发展规划意识,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广泛应用,在生活问题中发现并获取有益化学知识。这便需要教师具有深入发掘生活中化学教学资源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借助生活素材,使学生关注化学学科,展开学习探究,让他们进行扩展学习。例如,在化学品的合理使用教学中,可引入“江苏响水特大爆炸事故”新闻,使学生了解硝化废料的特性,运用智能学习平台进行知识探究,初步了解我国对危化品的生产、储存、运输管理办法,使学生意识到违法贮存化学品可能会酿成怎样的社会危害;亦或者,将构建美好生活作为教学切入点,使学生关注森林事业发展问题,让他们认识化学农药、物理机械防治法、微生物等不同的病虫害治理措施,使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合理应用肥料与农药的必要性。

(四)立足生活问题,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为了体现学科育人的特点,促进学生观察生活,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教师还需建立教学渗透意识。只有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促进高中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才能在现实生活背景下高效推进教学,使学生兼具解题思路、应用意识与化学思维。让他们不仅把握要点知识,巩固学习记忆,更具有化学理解,能够关注与关心生活问题。这便需要教师将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当作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思考与实践,密切师生教学交流,以便更好地掌握学情。继而,帮助学生不断开阔知识视域,增强他们的求知欲。为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传统课堂的教学弊端,重视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2],使化学教学更具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另外,面对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的问题,促进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其与分层施教相联系。例如,教师可结合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将他们划分不同的层次。在必修课程2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中,可让化学基础相对扎实、思维灵敏的学生立足于生活视域下,自主进行学习探究,了解废旧金属回收的必要性,思考金属活动性与冶炼方法间的关系;让基础尚可、思维灵活性欠佳的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其掌握金属冶炼的步骤,展开对比实验,认识金属回收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让后进生观看建筑、桥梁等施工中金属的应用,使其了解金属冶炼原理。通过教学内容生活化,增强高中生的环保意识。再比如,在硫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可给予学生实验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了解硫的存在及其性质,感受在生活、生产中硫元素的应用及其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关注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观察学生课堂学习表现,从而增强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使生活化教学更具实效性与创新性,促进学生理解生活问题、汲取化学知识。在创新授课中,优化课堂的施教效果,让学生具有化学思维。在学科教育与生活之间架起有效桥梁,使学生消化理论知识,形成实验意识,形成积极的求知意识,感受化学对生活的影响,具有创新精神、实验意识、应用能力与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林菲.微课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下,2019(1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