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54:50
导语:在电力电子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电气工程 自动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TU8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个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等诸多学科的领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丰富多样化,其特点为: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是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的前言科技学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触角伸向各行各业,生活中的大小事务,均可见它的身影,与社会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十分迅速。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历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起源要追溯到18世纪,美国人富兰克林(B. Franklin,1760-1790)著名的“风筝实验”为人类解开来了电的神秘面纱,不仅如此,电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也为电气工程的发展奠定了最直接的受体。
19世纪初期,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定律相继被外国科学家研究出来。19世纪中后期,麦克斯发现的电磁理论,让电气工程的理论基础趋于完善。与20世纪交接的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陆续将电气工程专业植入大学课程,这是电气工程专业最早出现的地方。
对于前期闭关锁国的中国来说,一直到时期,电气工程专业才被引进到我国,由南洋大学堂(交通大学前身)第一个引进理论,并且设置了电机专科,这是我国大学最早的电气工程专业,至今约莫一百年左右,可以说电气工程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也是较有历史的。到20世纪中期,我国高校陆续开设电气工程专业,也逐步将电气工程纳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大力培养相关人才。20世纪末端,因特网互联世界,电气工程不再是单纯的电力工程,而是一项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互交叉的一门前沿学科。进入21世纪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张迅猛,成为涵盖人类生活最广的一门实用学科。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现状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技术应用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话主要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现代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特征为:大机组、大电网、高度自动化。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在电力系统运用主要体现在电网调度自动化、发电厂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和配电自动化这四个方面。
电网调度自动化主要通过安全分析与对策提出(SA)、数据采集与安全监控(SCADA)和自动发电控制(AGC)与经济调度控制(EDC)三个手段来实现对电网安全经济运行调整。发电厂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了动力机械自动控制、自动发电量控制系统(AGC)和自动电压控制系统(AVC)系统。发电厂自动化系统能自动对发电厂进行自动检测、电能预估、调节、监视和管理,提高发电厂运行效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5个子系统包括控制系统、继电子保护系统,电压、无功综合控制子系统、通信子系统和低频减负荷控制及备用电源自动投入子系统。通过计算机硬件系统或者自动化装置,代替人工进行各种运行作业,提高变电站运行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自动化系统。配电系统自动化的主要功能是降低电网的损耗、监控配电网的运行状况、优化配电网的运行方式、提高配电网设备自身的可靠性运行能力以及减轻了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以及维护费用。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其他系统中技术应用
除了传统电气工程设计到的电力系统,现如今,电气工程是一门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的交叉学科。电气工程还涉及到建筑物多项改造活动,对建筑物结构性能的变化有较大的影响。根据勘测结果显示,建筑物电气工程结构像设备运行、线路连接、现场操控等方面,均对建筑物本身有很大影响。
同时,信息技术作为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原动力,理所当然会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热门技术用在本行业。随着当今市场的需求驱动,电气自动化与IT平台实现了逐步的融合,而当前全球电子商务的普及将大大加速这一融合过程。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门技术
(1)电力智能控制系统
智能电网是由电力智能控制系统控制的新型电网结构,其主要特点包涵6点:坚强、自愈、兼容、经济、集成和优化。具有能够自动检测、分析故障,实现故障隔离和系统自我恢复的功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或人为的外力破坏,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并且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电能损耗,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在电力系统中,利用GPS的光纤通信技术和同步相量测量技术,结合传统技术与新的安全监控技术相互结合,实现了精确的时间和地点相量控制。
(3)电力系统设备在线状态监测
电力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由容性设备绝缘在线监测装置、避雷器绝缘在线监测装置、断路器在线监测装置组成,系统涵盖了变电站主要电气设备绝缘状态参数的监测,监测参量多、功能齐全。系统也可以灵活配置,由其中的一套或两套装置组成,必要时也可选配变压器油色谱监测装置。其特点为:配置灵活,扩展性好,数据可靠,安装简便,维护简单。
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跳跃式发展,对自动化技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同时也为自动化技术的革新提供了必要条件。未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趋向于更智能化、适应工业生产方向的控制系统上发展;趋向于多机模型处理问题的设计分析;趋向于日益增长的先进的控制原理以及趋向于信息技术化的自动化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范围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电力工程系统体系,而是更加广泛的融入人类生产活动中。例如企业的综合性自动化系统、交通控制自动化系统、经济管理自动化控制系统都将投入运行中。自动化将在更大程度上匹配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速度,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拟人化。
在新世纪中,自动化控制类学科将具有更加开阔的前景,研究内容将更加富有挑战性,覆盖范围将更加广阔,关注和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人员将不断地增加。
参考文献
[1 ]薛葵.发电厂电气监控系统Ⅲ.电力系统装备,2002,1:72—73.
1 配电自动化实施的目的
配电自动化在我国的兴起主要是缘于城网改造工程,长期以来配电网建设不受重视,结构薄弱,供配电能力低,国家出台的城网改造政策,提出要积极稳步推进配电自动化,配电自动化实现的目标姨结为: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切实提高电能质量,确保向用户不间断优质供电,提高城乡电力网整体供电能力,实现配电管理自动化。对多项管理过程提供信息支持,发送服务,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减少运行维护费用和各种耗,实现配电网经济运行,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服务质量。
2 配电自动化系统方案的设计内容
2.1 通信方案设计
2.1.1 通信内容:包括远程控制开关的动作(遥控),如合闸,分查询开关的工作状态(遥信),如正向有电,无电,左供电,查询当前时刻的运行参数(遥测),如开关的整定值,报警,统计值等。
2.1.2 通信方式。实时模式可。根据用户的庙宇做到实时上传,最小间隔为IS,实时性强,但通信流量大,运行成本高。
2.1.3 主站系统设计。
2.1.4 子站终端的设计。
2.2 配电自动化的内容
2.2.1 用电管理。包括用户对电能的管理要求,管理意见等,都要及时反应到配电中心,由配电管理中心对此作出反应和处理。
2.2.2 判断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对配电网所需的信息进行处理,对各种信息的上发下传,及时反应运行状况和事故的处理分析能力。
2.2.3 安全可靠边的供电网络。包括电源点应保证电力输送线路的。经济运行,开关变压器等设施的可靠性。
2.2.4 对故障的自动判断和隔离。在人工或自动条件下恢复非故障线路的供电,对故障点进行自我隔离和诊断。
3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结构与功能简介
3.1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时等级划分及结构。限据配电网规模,地理分布及电网结构,分为特大型,大中型和中小型系统,主要由主站系统,子站系统,远方终端,通信系统组成。
3.2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3.2.1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主站。
3.2.2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中心站。
3.2.3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子站。
3.2.4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远方终端。
4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现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4.1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化技术推广到电气自动化中,首先,从管理层面上来看,信息技术不断筒化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业务数据处理,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面动态监控,确保数据的全面和完整;其次,在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更新上,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微电子技术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一些设备的界线由过去的定义明确向模糊化转变。
4.2 在检修与维护方面上,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系统更加简单和易操作电气自动化依托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具有友好的人机操作界面,相应的控制系统灵活.并且易于集成,Windows操作平台的使用使得维护和检修更加直观和简单。
5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5.1 智能控制运用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对于电力系统来说是一种创新技术,因为其本身技术与微机和信息网络技术联系紧密。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把电网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方便了电力部门对问题故障进行及时的改进。这个新技术使得电力系统的可控制性增强,安全性也得以提高,也就是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
5.2 仿真技术应用
电力系统使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来驱动仿真技术的实施,使得电力系统在更大的程度上实现了暂时状态与稳定状态二种状态中的同步实验,并在为系统运行提供大量精确数据的前提下加强了实验的精准度,工作人员还可以在这种仿真的环境中测试更多的新型电力装置,从而为混合型实时仿真实验室的建立提供极大的助益。
5.3 电气工程自动化开展配电网工作配电网是电力系统运行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配电网中使用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技术,使得配电网实现了数字信息配电网的一体化转变,从而帮助配电网减少了在载波应用的路由以及衰耗等方面的难题,使得配电网在更灵敏的程度上接收到了信息波。配电网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技术的运用就使得配电网在更高程度上为电力系统的运行提供服务,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电力系统运行的效率。
6 电气工程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未来发展趋势
6.1 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综合技术会朝向国际标准的方向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必将实现对于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通信管理以及信息控制等各个方面的智能控制工作中的应用正在大力推广,为国家构成了电力系统的主干高速网速。未来的电力自动化的综合技术将朝向多媒体、计算机和通信等技术之间的结合发展,使计算机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更加深入。
6.2 电气工程自动化综合技术还将实现保护、控制以而未来时期这种独立的状态必将实现一体化的结合发展。推动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在保护工作、控制工作以及测量工作各个方面的有效结合,可以使自动化电力系统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出来因此,未来的电气工程自动化综合技术必将实现三位一体的有效结合,从而推动电气工程自动化相关技术更为完善的发展以及应用。
6.3 结合使用以太网技术,日渐复杂化的电力系统当中,需要采集和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多,所以我们需要更快的数据传输处理途径,才能保证电网信息的实时有效性。以太网技术能够实现大量数据快而稳的传输,这样的技术满足了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过程中数据处理的要求。所以要想在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的研究中,结合先进的以太网技术是有必要的。
[论文摘要]根据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了提高电子资源利用率的建议。
一、引言
“电子资源”是“电子学术信息资源”的简称,指由出版商或数据库提供商生产发行的,商业化的正式出版物,主要包括文摘/索引型(Abstract/Index)数据库和全文型(Full-text)数据库,其中全文型数据库又包括电子期刊(C-journal)、电子图书(E-book)、电子学位论文(EDT)等[1]。与传统的纸质资源相比,电子资源具有存储空间小、信息量大、不受时空限制、使用方便、共享性强、扩展性强等特点,正悄然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科研和工作,已经成为图书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图书馆也从原来单一的纸质图书馆发展成为电子化、信息化,与书目信息共存的数字化图书馆,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资源在图书馆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现状
尽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购买了相当数量的数据库等电子资源,但在电子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的降低,也给电子资源的使用者带来了影响。
(一)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优势
电子资源具有⑴体积小、容量大。⑵图、文、声、像并茂。⑶成本低、效率高。⑷查询快速方便。⑸创作、发行容易。⑹能满足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多样性、动态性、及时性需求等优点,使用者可以快速方便的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并方便对这些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为自己所用。
(二)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的不足之处
电子资源尽管具有使用方便,检索界面友好、数据量大等优点,但由于其对设备依赖性强,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信息技术设备才能被有效利用的特点,在具体利用过程中具有如下不足之处;
1.读者对于图书馆电子资源认识不清楚
图书馆电子资源一般包含数据库、电子图书、视频点播,电子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数据库具体又包括全文数据库、文摘型数据库,根据文种可分为外文数据库、中文数据库。每一个图书馆购买的电子资源都是不同的,例如我们新乡医学院作为一个医学院校,购买的电子资源侧重点在医学,我们购买了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医学专辑的所有资源包括期刊和硕博论文,也购买了Medline,Cbmdisc等专业医学资料,当然也购买了其他相关学科的专辑,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素养的电子资源。因此作为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员应该及时报导新购买的数据库资源,并把图书馆所有电子资源包含的内容介绍资料投放到网页上,及时宣传更新。让读者对于自己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有清楚的认识。
2.电子资源对设备依赖性决定了其使用局限性
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使用必须借助电脑等硬件设备才能完成,因此要想充分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需要增加相应的设备。
3.读者的电脑操作水平有限,无法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
有的读者,例如刚入校的学生或者年纪较大的教师,他们电脑操作水平不高,因此要想让他们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不仅需要对他们进行电脑操作方面的培训,更需要制作一些简单明了的电子资源使用介绍资料,引导他们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我们新乡医学院就是采用将各个数据库使用简明方法制作成图片形式,投放到图书馆网页上,供初学者使用的方式。
4.网络配置问题
由于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受ip地址的限制,只有本学校的ip段人员才能访问资源,这样如果读者离开学校,就无法使用电子资源,因此,要想充分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就不仅需要扩大学校校园网覆盖范围,也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让出差在外的校内读者也可以访问本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
5.学校经费不足导致电子资源利用受限
目前,高校经费有限,有些高校只能购买某些数据库的部分专辑,或者购买部分权限,这样有些读者无法找到自己相关专业的相关资料,就会打击自己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使用。
三、如何提高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率
图书馆购买电子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使读者更好的利用图书馆资源,因此提高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任重而道远。本人根据我校电子资源的使用现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率。
(一)从电子资源的购买着手,力争完善电子馆藏结构[2](P513)
目前图书馆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纸质图书馆发展成为电子化、信息化,与书目信息共存的数字化图书馆,电子资源是目前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馆藏的质量和结构直接影响着电子资源的利用率。
1.对学校的学科设置进行调研。了解本学校的重点学科、传统学科、弱势学科、新兴学科等,在电子资源购买时,涉及到本校重点学科和传统学科的电子资源必须购买,同时也要兼顾弱势学科和新兴学科。
2.对本馆购买的电子资源以及本馆现有
期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避免购买时的重复。①目前各个数据库厂商力求自己的资源是最全面的,难免重复,例如现在的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以及重庆维普的全文期刊数据库他们就有许多重复期刊,我们购买时需要仔细斟酌,力争减少重复,节约资金。②图书馆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的重复,尽管我们需要购买相当数量的纸质期刊,但有部分外文纸质期刊价格昂贵,利用率不高,如果我们购买适当的外文电子期刊,而减少这部分外文纸质期刊的话,就会节约不少的资金。
3.及时了解数据库的质量保证以及数据库厂商的售后服务质量。①电子资源的内在数据质量决定了其利用率,我们在购买电子资源时,要充分了解电子资源是否包含所属学科专业领域中权威性的出版物,是否包含了全面的核心资源,电子资源的检索界面是否友好,检索途径是否多元化等。②数据库厂商的售后服务质量也是影响电子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个数据库厂商售后服务质量差,数据不能及时更新,数据库服务器出现问题无法及时维护,用户就无法及时、准确的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就会影响电子资源的利用。
(二)加大设备投入,扩大电子阅览室规模
电子阅览室是提供各类电子资源检索及在线阅读的必要条件,特别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到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是最方便的途径。如果电子阅览室设备太少,就无法满足学生使用电子资源的需求,就会出现学生想用电子资源没有设备,而购买的电子资源又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尴尬局面。
(三)提高服务意识,从多方面入手提高电子资源利用率
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提高服务意识,本着以人为本、充分服务、区分服务、科学服务、资源共享的原则,尽自己所能从多方面入手,努力提高读者文献检索的能力,从而提高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率。
1.加大宣传。宣传推广工作是图书馆为开发和利用馆藏文献信息、提高读者服务工作质量,通过多种途径向读者宣传推广科普知识,向读者宣传介绍图书馆的性质、作用,向读者宣传推广馆藏文献,指导读者阅读行为的专业工作。是图书馆读者工作深化的重要标志。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一般通过如下途径:①通过图书馆网页宣传,在图书馆网页上开辟专门的空间,专门对图书馆各个电子资源包含的内容进行宣传。②制作宣传彩页,或者定期制作图书馆板报,报导最新购买的数据库信息。③制作新闻,定期制作图书馆电子资源宣传性质的新闻,投放到学校网站,加大宣传力度。
2.对用户进行培训[3](P21)。对图书馆电子资源仅仅是宣传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对用户进行培训,针对不同用户一般采取如下培训方法:①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图书馆资源利用培训。②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可以定期开展数据库使用方法培训;制作相应的数据库使用方法介绍资料投放到图书馆网站上,并及时更新;电话答疑,将图书馆技术部电话投放到图书馆网页上,指导读者如果有疑问可以拨打这个电话。③对于年迈的教师以及电脑操作水平较低的读者,可以制作简明的电子资源利用图片,指导他们一步步的操作。④开设文献检索课。从教育部1984年下发《关于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至今已有二十一年,其间关于开设“文献检索课”的红头文件不断。由此可见,开设文献检索课的重要性,只有开设了文献检索课,学生具有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自然就可以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图书馆电子资源是现代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存在一定的弊端,提高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任重而道远。图书馆工作者应本着节约资源、尽最大努力为读者服务的原则,提高读者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用户指南电子资源概况 [EB/OL] [2008-6-26]
(一)物资采购运作机制仍然缺乏完善这种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物资招标制度没有强有效的执行力度。按照我国现阶段实行的《物资招标管理规定》标准,企业超过10万元的装置性材料与设备理当通过邀请招标或者公开性招标的方式进行招标。然而在实际工作里却有悖法规,虽然对于一些金额数目比较大的批量采购的备件或是设备,大型设备等实行了招标形式进行采购,但是有的材料却不按照文件规定通过招标采购,实际上选用的采购方式是向商家询价再采购。
2)采购询价机制面临着缺乏完善运作的难题。采购过程里的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便是挑选供应商。通常依据规定,在采购主要物资的时候,选择的供应商数量至少应该达到3个,在对物资的价格与质量做出综合对比之后选择最佳的商家合作(唯一生产厂的情况除外)。但是在实际中却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需求部门提交单一来源采购理由不够充分,造成最后采购部门实际操作的困难。
3)物资采购方面缺乏有效的约束力,特别是在价格层面。现在的很多电力企业管理物资的部门没有制定出统一的采购价格标准,这使得合同监督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因为计划里的指出的采购价格大多时候不同于历史采购价格,实际上是它的加权平均价格,这就导致不能对采购价格进行有效约束。另外,现在的物资采购价格的常用的确定方式是采购部询价,招投标后的定标是由采购领导审定小组开会讨论确定。
(二)对价格供应商缺乏监管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方面长期以来面临的显而易见的难题就是对产品供应商的监管。目前对价格供应商的监管还很松散。就管理而言,分层分类的方法原本可以产生较大的成效,但是却缺乏有效的使用,在合作时有很多不稳定的状态。参与电力企业物资管理采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门就是财务部门,因为它有着一个重要的作用,即监督管理。可是这方面的调查却指出了很多企业没有发挥这一功能的现实。
二、改善电力系统物资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我们所说的管理供应商,也就是要让企业的采购部门从为单位创造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对与本企业进行商业合作的物资供应厂商开展充分的了解,再进行选择、考核,再进行综合评估,最后才达成使用的这一持续优化的过程,这是一种动态管理方式。对于电力企业中的物资管理体系而言,对于供应商的管理可谓是其顺利运行的“车轮”,属于重中之重的一步。科学合理的供应商的管理可以为下一步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物资计划的完善度
直属直供单位的有关物资部门,对管理范畴内的物资计划编制与归口管理的项目实行分级负责制度。负责订货、特种储备物资计划、合同订购的组织参与。针对归口管理的工程项目,基层单位应当考虑投资、定额、设计、工程进度等,再开展物资需求计划的编制。在对库存做好平衡之后,遵守主管单位做出的具体要求对申请计划进行编报。有关的物资部门必须要对编报计划予以充分关注,努力完善计划管理,确保编报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三)强化对物资采购的管理
对于物资管理来说,物资采购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物资采购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其归口负责单位,而这个单位通常是物资部门。成功的物资采购应该在物资的价格与质量上都具有良好的保障,为了打好这个保障,在进行物资采购过程中应该坚持集中的原则。物资采购这项工作的重点在于基层单位,如果这个层面的工作做不好,就很容易因为过多的环节对物资的采购价格造成影响。所以说,基层单位必须要遵守有关的政策规定统一执行。在开展采购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贯彻责任负责制,把各项责任在具体的工作人员身上落实。另外,出于保持物资供应的稳定性的考虑,建议采购时优先选择大型品牌企业。若是在物资采购过程中有的单位要求做出调整变更,必须首先得到有关的主管物资部门认可后方可开展,并且把它当成日后预算的有力依据。
(四)加大物资管理队伍建设的力度
人永远是管理的关键因素。物资管理水平提升的决定因素是人,因此要加大力度建设物资管理人员队伍。要实现这一目标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增强物资管理工作者的经营管理能力与业务理论水平,让他们能够符合这个信息时代提出的物资管理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强化他们的道德素质与政治素养,坚持清正廉明、精益求精、公平公正、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
(五)改进电力物资的结算方法
笔者建议电力内部领用物资可以尝试采取模拟市场运营模式。首先要对物资做好正确的使用。结算价格的确定要和物资公司谈判,价格确定后要目录开展内部通报,通过审计部与财务部备案与监督执行,并保持一定时期内不可以随意改动。这可以有效降低采购成本,能够给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另外,对那些频繁受到市场影响并且价格波动大的物资则可以通过物资公司提出申请,呈给相关部门以及有关领导对调整价格目录进行核准,在确定之后保持短期内不变动。而那些办公室用品或者其他较为零散的物品就可以运用定期指标制,在几个季度里都选定一定量的商家开展招标,对价格与厂商进行固定,保持三个月不变,有效防止人情采购、随意采购现象发生。
(六)提升竞争意识以及服务意识
经济全球化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力企业之间同样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企业若想获得长久的生存发展就要从根本上对企业竞争力进行提升,而提升竞争意识以及服务意识就是重点。竞争也好,服务也罢,质量即为根本,所有的工作都要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开展,管理好物资。
三、结语
国有电力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关乎国计民生,目前,我国国有电力企业大多经过重组、合并后,依托雄厚的资源和业务扩展,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也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纵观全球的企业竞争市场,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放在全球经济的平台上,知名跨国企业在明确而成熟的全球战略引领下,拥有先进的技术技能、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精明的策划方案。同这些竞争对手相比,我国的电力企业全球化的思维和视角还有待于进一步与国际结果,特别是在人才培训上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我国电力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立足,就必须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建设。因为,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当前电力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电力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经过笔者总结,我国电力企业当前人力资源培训的问题如下:
首先,人力资源培训目的与企业需求脱轨。人力资源无疑是一种战略资源,而构成人力资源的并不是人的数量,其核心应是员工的安全意识、思想价值、知识储蓄、以及技术能力。人力资源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长期进行投资的结果。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在组织部分,是一种对员工的投资。人才培养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量变不等同于质变,战略的发展眼光以及教育体制的改变都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一点在时间上很难满足竞争市场的需求。对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极其缺乏的我国,企业更愿意去市场上淘金,而并非愿意花费较长的成长时间和精力自己打造人才队伍,从而,进一步导致内部培训与市场脱轨,很难培养成一套正规的培训体系。为了需要而培养人才并非培训的初衷,人力资源的盲目跟风造成了培训市场的混乱,效果不尽人意。其次,人力资源培训部门外强中干。在我国大多数企业,用人择优录用首先注重的是学历,并非人员的基本实力,职业素养,在人才相对饱和的今天,这也是进行首次筛选用人的必要手段。对应于培训部门,所提供的也是这块敲门砖,却对文凭本身所涵盖的操作技能没有足够的重视,那么这样的培训则无法为企业提供源源活水,无长远发展的利益。最后,培训的实际效果有待于加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培训的范围不够广泛、培训耗时长,缺乏“全员培训”的指导思路,企业员工职业素养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
(2)培训内容华而不实、形式单一,方法老套,欠缺“新型技术与设备控制技术”的训练思路,达不到培训的目的。
(3)培训缺乏积极性,整个培训的过程中,员工的积极性直接关系着培训工作的最终成效,培训内容和手段缺乏“时效性”与“多样性”,从而造成企业的培训缺乏吸引力。
二、改善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措施
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人才发展培养中扮演的“全天候”角色,成功的电力企业培训计划包括: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领导力、执行力提升培训,以新技术培训为重点的强化培训,以实践能力提高为重点的技能人才的培训,以及为适应企业发展的企业复合型人才的培训等。首先,要加大对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培训文化是企业首当其冲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文化,企业的运作,更是关系到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培训文化的形成,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员工素质,还能形成企业内部再造能力,保持企业的吸引力,建立人才储备库。其次,要把创新精神应用于企业培训的大层次上,企业内部应有属于自己的先进培训师资队伍。这就要求培训开发的体制要和企业的文化相互融合,更要和国际、社会的大背景、大趋势相结合。大胆创新,以市场为依托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出员工的潜能。打造内部培训的适应性、便捷性,将是未来培训的发展主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完善现有的培训体系,更大的发挥出其效益。
国有大型电力企业已成立了许多培训技术基地、培训中心等,把现有所有培训基础进行整合,建立适应企业文化的培训基地,形成本企业所迫切需求的培训中心,这必将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完善培训机构具有极大的优势:管理集中,便于人力资源的统一调用,使各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培训设施设备等资源集中开放的使用,使培训资源作用最大化,范围最大化,在满足培训需求的同事,也大大的节省了培训的经费。最后,要重视高水平,高技术人才的培养,防止人才的流失。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我国电力企业普遍急需大量高水平的、高素养的技术性人才。目前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对企业的发展核心竞争力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究其根本,拥有高级技术人才的地位作用没有在企业内部充分发挥,相应的待遇和技能水平匹配度不高。企业需要新鲜血液,但更需要专业领域的经验,高新技术水平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对此,人力资源部门的人才规划需要在思想理念上正确的界定人才,用指标衡量人才。这就要求,企业要建立一系列培训、考核与待遇相结合的“工学互补型”激励机制,在待遇分配上充分引入高新技术所带来的价值。从而提升电力企业在资金、资源、人力等方面的关注力度。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出发,研究和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度,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促进高技术人才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流动,以缓解目前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结语
如果回顾过去一年,问传统软件巨头们最大的行业投入热点是什么,答案无疑是“医疗信息化”,从长期观望的飞利浦、西门子到蓝色巨人IBM,从雄心勃勃的微软到本地英豪用友,无不是大张旗鼓,招兵买马投入医疗行业。到了年底,同行之间最流行的问候语是“在哪里高就啊?”
如果问医疗信息化行业中的各位同行,过去一年中最热门的产品是什么,答案无疑是“电子病历系统”。有如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PACS系统从设备附属的工作站,逐步独立成长为医院最重要的临床信息系统,过去三年中,电子病历系统的快速成长也预示着医疗信息化新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
当前电子病历的市场现状
国内的电子病历市场经过三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性:首先是持续高速的市场销售额增长;另一个是供应商的高度集中。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市场调研数据,国内电子病历市场是唯一一个能在2008年到2013年之间连续5年保持每年35%以上市场规模增长的医疗软件市场。而在供应商方面,相对与PACS市场前五名厂商分享不到40%市场份额的窘境,电子病历市场前两名供应商已经占据了53%左右的市场份额。电子病历市场呈现出高度的集中性。
呈现出如此明显的市场特性,进一步说明电子病历市场的新兴市场特性:一方面是客户对产品需求的逐步提高,另一方面是在更多大型专业厂商涉足此市场之前,少数先行者充分跑马圈地应对市场爆发。
首先,第一个因素是医院对电子病历系统需求的突然启动。无疑,新医改的大背景引发的一系列外界条件变化是触发医院对电子病历需求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在人员绩效管理、医疗质量改善和成本控制方面逐步提出更高要求,以临床路径试点为代表的全国性临床质量、成本管理改进热潮对医疗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床信息系统、循证医学、决策支持等名词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学术研究对象,而成为医院管理改革的必要工具。可以看到,此次电子病历市场启动中,最大的收益厂商并不是传统的HIS厂商,虽然第一阵营的HIS厂商已经能够通过内置的“电子病历模块”满足医生基本的病历录入需求,但是只有专业的电子病历厂商成为此次电子病历热潮的主要受益者。其原因就是,医院这次需要电子病历系统解决的不是病历本身的录入管理问题,而是医疗过程控制、辅助决策和临床路径的实现。
如此有针对性的需求,也解释了第二个特性的产生。实现电子病历系统对临床服务行为的监控,临床服务质量的管理,要求电子病历系统在病历生命周期管理、内容结构化、编码标准化以及精细化的角色时间控制方面有深厚的积累。上述技术特性更多是偏重于面向数据的处理能力,而非面向流程过程的控制力,这样传统HIS厂商的优势就没有用武之地了。而对临床数据处理能力,也非一朝一夕可以积淀出来的,只有5年以上经过多个版本数十个场地的逐步磨练,才能形成稳定的产品。相对于同是快速增长,但是供应商“万马奔腾”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市场,电子病历市场的这个特性尤其明显。
市场发展至今面临的问题
应当看到,一路高歌猛进之中,电子病历市场也被“成长的烦恼”所困。
首先,电子病历市场经历了3年左右的快速增长,仍然是个小市场。且不用和美国过百亿美元规模的EMR市场相比,就是在国内HIS、PACS这些五、六十亿人民币规模的市场面前,电子病历2010年不足2亿人民币左右的答卷还是很让人汗颜。
其次,电子病历产品定义混乱。从非结构化的通用编辑器模块,到支持临床路径,CDR科研分析的大型系统,都可以冠名“电子病历”。似乎这个过于简单的名字成了产品发展的魔咒,随时会被打回到初生时的原型――病历书写工具。从这一点上来说,卫生部在去年年底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正当其时,为市场的成熟发展提供了标杆。
第三,生态系统尚未完善。电子病历系统在用户现场的使用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周边专业化临床信息系统和基础HIS系统的功能完善程度。我们不止一次看到,用户以实现临床路径为目标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合同都签订了才发现现有的HIS系统只有计费功能没有医嘱数据。结果不得不再批预算开始HIS系统的升级替换。
最后是医院配套管理不到位。电子病历系统的使用,给用户带来方便的同时,对医院的内部管理提出更严格规范的要求:从上百台分布各个科室的终端维护到全院标准统一病案模板的制定,从日常病历质控机制的落实到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到个案的数据溯源控制。任何一点的管理缺失,都会让电子病历系统的效果大打折扣。
未来电子病历市场的发展趋势
1. 未来电子病历将出现结构上的优化
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有靠继续发展才能解决。在未来3~5年中电子病历系统不仅会经历市场容量上的高速增长,而且必然出现结构上的优化进步。
(1)内涵将越来越丰富
电子病历系统发展的趋势首先是电子病历系统内涵的丰富。电子病历系统出现后,替代原有的HIS医生工作站,成为临床信息的汇总者和呈现者。一个不依赖于任何应用系统,独立存在的临床数据仓库(CDR)的建立有了数据基础和业务必要性,CDR后台的建设,是电子病历从数据采集系统向数据利用系统转变的重要标志。而临床数据仓库的建设,又使得集成引擎 (IE)从一个单纯的技术工具升级为医院临床数据大集中的必然构件。电子病历系统在承担临床路径数字化实现的场景中,往往要求与HIS系统的医嘱系统做深度集成,同时建立闭环医嘱的控制机制。这样,原有HIS医嘱系统也将逐渐完善成为计算机辅助医嘱处理系统(CPOE)。这不是电子病历系统自身的独立进化,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升级完善。
(2)院内安全无线网络成需求
所有实现了电子病历系统的用户,在无纸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查房的时候手里的病历夹轻了很多,除了几页检验检查报告单,所有重要的医嘱、护理、病程记录都在计算机里。于是,移动查房系统就不是花哨的摆设,成了日常工作必然的需求,由此,医院内安全无线网络建设也有了需求拉动。试图推进无纸化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临床文档的安全归档问题。电子病历系统上线后,医院绝大部分临床文档数据已经电子化,如何建立完备、安全、可查阅的临床文档归档系统,需求自然浮出水面。尤其有了PACS系统对影像文件归档、调阅处理功能的参照,临床文档归档系统的需求清晰,意向紧迫。由此,医院信息系统后台的数据集中存储归档策略和文档加密,用户认证系统建立提上议事日程。
不论是内涵还是外延,电子病历的发展对于医院现有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完善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电子病历周边产品的开发,将可能是这个行业中新进入供应商的发展机会。
2. 对行业标准化进行实质的推动
电子病历系统发展的第二个趋势是对行业标准化的实质性推动。在电子病历系统成熟之前,HIS系统是唯一的全院级应用系统,在一家独大的局面下所谓集成标准就是向HIS系统看齐,HIS系统提出的接口标准,就是实际应用的集成规范。电子病历系统的出现在三个方向上突破了以HIS为核心的集成局面:首先,电子病历也是全院级系统,所有临床系统的结果性数据需要与之集成;其次,电子病历所承载的临床数据极大扩充了原有医院信息系统集成的内容范围;第三,电子病历系统需要同时面对院内和院外系统的数据交换。在这样一个多中心、丰富内容、内外兼顾的集成环境下,原来以某个应用系统为中心的集成方式必将改变,通过公开的行业集成规范实现集成成为最经济的选择。
在建立临床数据仓库时,为了实现临床数据的二次利用,需要对临床数据进行统一编码和结构存储。这两项工作都需要落实临床数据的内容规范。
在行业规范的互操作性标准逐渐落地的时候,原先受制于集成复杂性而不能独立形成系统的功能模块就有机会成为独立专业化产品,例如:护理系统和药房药嘱管理系统。HIS系统大而全的局面一旦打破,用户将得到的是基于互操作性规范互联互通的多个专业化深度应用组成的医院信息系统。
3. 电子病历产品的专科化应用 电子病历市场发展的第三个趋势是电子病历产品本身的专科化应用。目前的电子病历系统在覆盖全院的实现中,对于全院统一的病历数据处理较好,但是对于专科化数据处理功能有限。这一方面是因为专科电子病历在数据内容、可控词表、临务模型上有形成公认规范需要时间。另外一方面也是电子病历系统本身发展时间比较短,功能不够丰富造成的。在电子病历系统发展的方向上,临床决策支持、临床数据科研分析和临务质控功能的实现,都有赖于对专科电子病历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针对心血管、肿瘤和乳腺疾病的专科电子病历已经出现成型产品,这一点上对国内产品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现状;故障分析
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技术和设备得到了普及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现有的电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保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电力工作的主要目标。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电网建设的技术水平,实现了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运行和管理,对于满足用户的电力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电力自动化概述
2.1 概念
电力自动化,也可以称为配电自动化或者电网自动化,是指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对配电网络中设备的实时状态信息、配电网数据、用户用电数据、电网结构等进行统一和集成,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电力自动化系统,从而实现对于配电网状态的实时监测和以及配电设备的自动化管理,切实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和供电质量,以满足用户的实际用电需求。
2.2 内容
对我国而言,当前形势下的电力自动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馈线自动化系统
馈线自动化可以自动完成对馈电线路的故障诊断、监测控制、故障隔离等工作,以确保线路的安全。系统的主要功能有远程控制、负荷调节和转移、无功补偿、故障区隔离等。
(2)配网通信系统
配网通信系统是电力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当前电网结构庞杂的影响,配电系统可以使用无线、有线、光纤等多种通信方式,不同的通信方式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陷。以光纤通信为例,拥有光端机和光接口板两种形式,主要优点在于通信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通信距离远,但是成本相对较高,不适合小型电力通信工程的应用。
(3)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指利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实现变电站运行管理中不同设备和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便利。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继电保护、数据采集、运行管理、事故报警等。自动化变电站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变电管理的自动化,不需要值班人员,可以有效节约人力资源。
3 电力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电力自动化在实际电力工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方式上:
3.1 10kV环网
电力自动化在10kV环网中的应用,同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细分,其一,是在10kV环形配电网络中,应用重合器配合环网柜,实现配电的自动化;其二,是在10kV环形配电网络中,对环网柜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加装FTU,从而实现配电的自动化。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环网柜可以分为室内型和室外型两种类型。以我国当前的城市电网为例,一般都是沿城市街道对线路进行敷设,形成为城市日常运行提供电力的10kV环形配电网络,如果要实现配电自动化,除了加装FTU和重合器之外,还必须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和改造,形成对个环网环环相扣的线路结构,并设置相应的备用电源。
3.2 10kV辐射线路或树状线路
在这种线路中实现配电自动化,可以采取分段器或重合器的方式。其优势在于不需要配置专门的通道或主站系统,依靠分段器或重合器自身的功能,就可以实现对线路故障的隔离,以及对供电的切断和恢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用性较强。
4 电力自动化故障的分析方法
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故障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4.1 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是指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对电力自动化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从而对故障进行锁定和处理。应用该方法前,必须确保相关技术人员对于电力自动化系统有一个清晰而全面地了解,明白系统的结构构成、子系统的工作原理、设备分布等,并了解每一台设备的实际功能。系统分析法从实际意义上说,是一种逻辑分析法。通过对设备运行机理和功能作用的了解,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设备出现故障后所能造成的后果,从而根据故障的现象推理出设备存在的问题。
4.2 排除法
排除法是指通过对故障的逐步分析,排除与目标不一致的分支,从而逐步缩小分析范围,锁定故障目标。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电力自动化系统自身的结构和运行都是十分复杂的,运用排除法对故障进行判别,可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在对配电网的跳闸现象进行分析时,可以首先经开关闭合,查看其是否仍会出现跳闸现象,检验警报信息的真实性。如果继续跳开,则需要对开关设备进行检查,看是否属于设备自身的问题。如果设备处于正常状态,则需要对电力自动化系统本身进行检查,看设备是否存在馈线或母线单相接地的现象。如果将这些因素全部排除后,则证明是线路原因,需要查看线路是否存在短路问题,如果有,要对短路位置进行准确定位,以便于快速解决故障。
4.3 信号追踪法
信号追踪法主要是针对自动化系统接收和传输的数据信号,对故障进行分析。信号是无形的,但是可以利用相应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通过示波器、毫伏表等,对信号进行追踪检测,查看其是否正常,是一种对故障点进行判断的有效方式。
4.4 换件法
换件法主要是针对复杂设备而言。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许多设备都是十分复杂的,而且为了保证设备的运行安全,通常都采用密封性设计,短时间内很难找出故障的具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换件法,利用备用设备对其进行替换,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之后再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维修。例如,如果通过上述方法,找到了故障点位于变压器内部,但是并不能确定其具置,如果停电维修,会严重影响周边地区居民的正常生活,而如果带电作业,则具有较高的危险性。这时,可以采用换件法,将线路接入备用变压器,之后对变压器故障进行处理,可以切实保证故障处理的速度和效率,确保供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5 电源检查法
自动化系统在投运一段时间后,会进入稳定期,自身发生故障的机率很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故障,就需要对电源进行检查,查看其电压是否符合设备的运行要求。部分设备如RTU、载波机等,通常都会有多个直流工作电压,任意一个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设备故障的发生,需要仔细检查。
5 结语
总之,电力自动化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可以减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应该引起电力管理人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杨.电力自动化现状及故障分析方法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2 (17).
[2]张小花.浅谈电力自动化现状及故障分析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
>> 吉林市电子废弃物分类、拆解处理绿色产业的研究 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现状与管理对策 固体废弃物及其处理现状 吉林市电子废弃物绿色循环经济产业的研究 郑州市电子废弃物环境管理研究 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现状及其处理处置规划分析 上海市电子政务的实践研究 北京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扫描 上海市电子废物回收处置体系的构建 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电子废弃物处理制度的现状及完善 小心,电子废弃物 电子废弃物处理与污染防治 浅述电子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 基于Agent建模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渠道研究 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和优化对策 危险废弃物现状与处理探讨 广州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理现状分析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模式研究 电子废弃物回收企业回收管理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佚 名.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及综合利用行业白皮书[R].北京: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2014.
[3]陈 伟.第三方环境审计制度在废弃电气电子产品基金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6(38):66~69.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使用年限和再生利用通则[R].北京: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7.
[5]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5-2012[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6]国家环境保护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规范拆解处理作业及生产管理指南[R]. 北京:国家环境保护部,2015.
【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历程;应用
1 前言
汽车电子技术,一般认为是指汽车上应用的电子化和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电子技术的总称。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已经进入电子控制的时代。目前,国际上很多的汽车巨头,如丰田公司、通用汽车集团等,都广泛地将电子技术应用到汽车工业上来。另外,电子设备的制造企业也将汽车企业作为新的潜在客户。据统计,在1995年,每辆新车中电子设备的价值为867美元,而到了2010年,这一数值增长到了2532美元。1995年时,电子器件在汽车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为27%,而到2010年,这一比例为36%,预计到2020年时这一比例有可能超过45%。如今,汽车远远不止是一台简单的机械产品,而是一台机电一体化的产品,甚至有专家预言以后的汽车是“装在四个轮子上的一台电脑”。
2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回顾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一些汽车厂家开始研发一些单一的电子零部件,用来改善汽车某些机械部件的性能,还有就是采用一些简单的电子设备来取代以前的机械部件。整流器、电压调节器、晶体管无触点点火装置、闪光器等是这一阶段出现的代表性汽车电子器件。
(2)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主要是开发汽车各系统专用的独立控制部分,电子装置被应用在某些机械装置无法解决的复杂控制功能方面,如发动机控制系统、制动防抱死(ABS)系统等。
(3)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在控制技术方面的应用,汽车电子技术迅速发展。此阶段主要是开发可完成各种功能的综合系统及各种汽车整体系统的微机控制,如集发动机控制与自动变速器控制为一体的动力传动系统控制,制动防抱死与防滑转控制系统等。
(4)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是汽车电子发展技术的第四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微机运算速度和存取位数大大提高,网络和通信技术迅速发展,车辆的智能控制和网络控制技术便应运而生了。这一阶段影响力最大的是谷歌公司,该公司一直在研制自动驾驶的汽车,目前,自动驾驶汽车从技术上已经逐渐走向成熟,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投入商业生产阶段。
3 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
目前,汽车电子技术应用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底盘控制系统
(1)自动防抱死系统(ABS):在各种路面条件下,防止汽车制动时车轮抱死,减小制动距离,提高制动效能,减少轮胎磨损,避免行车安全和防止事故发生。
(2)巡航控制系统(CCS):在高速长途行驶时,打开CCS的自动操纵开关后,该系统能根据行驶阻力自动调节节气门开度,使汽车按照设定的速度匀速行驶,减轻驾驶员长途驾驶的疲劳程度。
(3)电子转向助力系统(EPS):用一部直流电机代替传统的液压助力缸、用蓄电池和电动机提供动力,提高转向能力和转向特性及改善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
(4)电控自动变速器(ECT):根据发动机的载荷、转速、车速、制动器工作状态及驾驶员所控制的各种参数,按照换挡特性要求精确地控制变换挡的最佳挡位和最佳换挡时间,能有效地提高传动效率、降低油耗、提高汽车行驶平顺性及延长变速器及汽车使用寿命。
3.2 发动机控制系统
(1)电子点火装置(ESA):根据发动机的转速、负荷、水温、进气温度等因素使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均能在最佳点火时刻(即最佳点火提前角)点火,降低油耗及排放污染。
(2)电子控制燃油喷射装置(EFI):根据各种传感器输送来空气流量、排气管中含氧量、进气温度、发动机转速及工作温度等信号,精确控制混合气浓度,实现最佳空燃比,自动保证发动机始终工作在最佳状态,实现高功率、低油耗、小污染等节能减排目的。
(3)可变气门正时和气门升程控制(VTEC):根据发动机的转速改变气门的正时和升程,使发动机在高速下充气量多,提高发动机的功率。
(4)可变进气控制(VIS):利用发动机工作时进气管道的进气动态效应来提高充气效率,以达到发动机在不同转速范围内增大发动机扭矩和功率的目的。
此外,还有涡轮增压控制、废气再循环系统(EGR)、进气噪声控制、电子节气门及系统自诊断等功能,也在汽车上广泛应用。
3.3 信息与通讯系统
(1)信息显示与报警系统:可将发动机的工况和其他信息参数(如:水温、转速、行驶里程、瞬时油耗、车速等),通过IC电路或ECU处理后,在仪表盘或液晶显示屏显示出来,并在各系统故障时向驾驶员提供报警信息(如:水温超标、燃油不足、ABS故障、制动液不足、安全带未系、车门未关等)。
(2)通讯系统(CS):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汽车电话,可以实现车与路之间,车与车之间,车与飞机等交通工具之间的通话外,还可通过卫星与国际网络相联,实现行驶过程中的国际间电话通信,实现网络信息交换,图像传输等。
(3)汽车导航系统与定位系统(NTIS):该系统可在城市或公路网范围内,定向选择最佳行驶路线,并能在屏幕上显示地图,表示汽车行驶中的位置,以及到达目的地的方向和距离。
(4)语音系统(VS):该系统包括语音报警和语音控制两类。语音报警是在汽车出现不正常情况,如燃油温度、冷却液温度、油压、充电、尾灯、前照灯、排气温度、制动液量、手制动、车门未关严等出现不正常现象或自诊断系统测出有故障时,计算机经过逻辑判断后输出信息至扬声器或警示器报警。语音控制是用驾驶员的声音来指挥和控制汽车的某个部件、设备进行动作。
3.4 安全与舒适系统
(1)安全气囊(SRS):该系统是国内外汽车上一种常见的被动安全装置。在车辆相撞时,由电控元件用电流引爆安置在方向盘中央(有的在仪表盘板杂务箱后边也安装)等处气囊中的渗氮物,迅速燃烧产生氮气,瞬间充满气囊。气囊的作用是在驾驶员与方向盘之间、前座乘员与仪表板间形成一个缓冲软垫,避免硬性撞击而受伤。此装置一定要与安全带配合使用,否则效果大为降低。
(2)安全带收紧装置:在汽车发生任何碰撞时,瞬间收紧安全带,保障乘客安全。
(3)自动空调系统:该系统可自动将车内温度调节至乘客设定的温度保持恒定,并能有效调节车内的空气湿度,实现制冷、取暖、除霜、除雾、空气过滤和湿度控制等功能,甚至可实现车内温度分温区独立调整。
(4)自动调节座椅系统:该装置通过传感器感知乘坐人员的体态,并使座椅状态与之相适应,满足乘客的舒适性要求,是人体工程技术与电子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有些车型配备的电子座椅还可实现通风、加热、按摩及坐姿记忆等功能。
(5)车载影视音响系统:车内装配立体音响、DVD系统、收音机、车载电视等,全方位满足乘客高品质影音娱乐的需要。
4 结束语
电子技术的大量运用,使得汽车更加安全、舒适,也更加节能、环保。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电子化还将是汽车发展的方向。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汽车制造商,都无一例外地将电子化作为汽车新技术的突破点。国内的汽车企业想要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快加大对汽车电子技术的投入力度,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用到汽车的生产中来,使得生产出的汽车更加智能、安全、环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