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54:56
导语:在航天航空技术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清华大学工学类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核工程与核技术、工程物理、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软件、土木工程、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给排水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程力学等。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励志教育
2012年,既为适应学校发展和学校性质的转变,又为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成立学校特色研讨工作小组,在对教师、学生和社会等方面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形成以“励志教育”为主题的崭新办学理念,并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贯彻落实。
1.编写励志教育读本
我校运用典型案例和身边榜样激励学生,运用影视歌曲和阳光行动引领学生,并通过主题活动、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等形式具体落实。例如:我们设立道德讲堂,定期组织德育公开课(包括“汗水点燃希望,信念成就梦想”等主题);通过“七个一”活动(即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谈一番感想、送一份吉祥和行一次善举),把道德教育的内容项目化、生动化;开展“尚德胶州”系列活动,即利用课堂教学、宣传栏、校园广播和电子屏等渠道,宣扬榜样人物和事迹,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倡导阳光课堂,激励学生快乐学习。
2.制定励志教育方案
我校根据工作安排和重大节假日等,将全年的活动分成梦想篇、责任篇、感恩篇和读书篇等10大主题,并通过主题活动月有针对性地开展励志教育。例如,4月是我们的读书活动月,学校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学生读书活动。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学生自主承办的读书展示会,从节目设计、编排,到海报制作、嘉宾邀请,再到会场布置、服装搭配和节目主持等,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精彩的节目、周密的组织,常常让前来观看的领导和家长赞不绝口。另外,学校还组织语文课本剧大赛、英语情景剧比赛和“好书推荐”征文演讲比赛等。还有,共读活动(包括师生共读、生生共读和亲子共读等)和“书香讲堂”(邀请名家、名师或学校的骨干教师为学生作报告)颇受欢迎。又如,学校利用清明节、母亲节和教师节等节日契机,通过国旗下演讲、 “我最喜爱的节日”评选活动、网上签名寄语、演讲比赛、感恩送祝福等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励志教育。
3.开发“小微课程”
我校积极开发“小微课程”。例如,解析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案例,一堂由家长讲授的公开课,解读几段经典美文,等等。尽管“小微课程”内容精短,却能以小见大,既促使学生学习,又引起学生反思,还颇具实效性,所以很受欢迎。
今年开学初,学校开展“阳光行动”,旨在鼓励师生快乐学习,阳光生活。一句句“阳光行动寄语”(例如:今天你微笑了吗,你三餐“光盘”了吗,你上课大声回答问题了吗,请微微上扬你的嘴角――微笑,请抬头、挺胸――坐直)以强大的正能量,慢慢浸润学校的每个角落。这就是“小微课程”中蕴含的励志教育。
二、选课走班
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既张扬个性,又树立自信,还学有所长、学有所乐和学有所得,我校积极实施“选课走班”制。
1.多元课程
目前,我校的“选课走班”分为学科拓展、艺体活动、实践探究、学生社团和航天航空等五大类。
(1)学科拓展类
“学科拓展类”包括:语文学科的“新笋文学”、英语学科的“快乐英语”、数学学科的“数之趣”、信息技术学科的电子板报、网页制作以及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小初衔接系列课程。
尤其是,小初衔接系列课程是我校2012年新增设的内容。由于我校生源良莠不齐,所以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差悬殊,为了扫清学习障碍,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教科室组织骨干教师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努力研究小学和初中教材,以寻求衔接的契合点。于是,开发了小初衔接系列课程。
(2)艺体活动类
“艺术活动类”包括:国际象棋、街舞、吉他、网球、跆拳道、中华功夫、轮滑、摄影、摄像以及“小课程,大舞台”中的“我的青春我的歌”等大型活动。其中,某些项目因为专业性较强,所以学校特地外聘了13位教师来校教学,以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小课程,大舞台”,旨在让学生切磋学习内容,展示学习成果,施展个人才华。
(3)实践探究类
“实践探究类”主要包括:“奇趣大自然”“旅行者”等项目。它们对实践场地和材料有着较高要求,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探索家庭、学校和社区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针对“奇趣大自然”这一项目,学校将四十多亩闲置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并建成学生种植试验基地,还由学生自己动手种植玉米、花生、黄瓜和白菜等。在精心栽培植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观察和实践的能力,更品尝到丰收的喜悦,还写出丰富多彩的观察日记和颇具价值的研究性小论文。针对“旅行者”这一项目,学校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例如:带领学生到胶州湾产业新区、少海新城等地参观游览,以感受家乡的新变化;组织学生远足采风,共赏桃园美景,既磨砺意志,又陶冶情操。
(4)学生社团类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重要载体,它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又能发展学生的特长,展示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我校规模较大的学生社团有校学生会、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和“飞扬青春”学生社团。校学生会下设九个部,“飞扬青春”学生社团包括“校园之声”广播站、“青春足迹”记者站、“电脑爱好者协会”和“摄影之家”四个职能部门。他们既参与学校管理,又在校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因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5)航天航空类
伴随国际机场在胶州的落户,2013年,我校增设“航天航空类”模型课程。为了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学校组织教师中的航空航天爱好者外出培训,以使他们掌握初步的航空航天知识,并在实践中边学边教,相互切磋,进而开发全新的课程。
2.双向选课
“双向选课”,即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开发、开设课程;将审核好的课程科目和调查问卷发给学生和家长,既听取他们的意见,又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适当增减,以便学生选出喜欢且适合的课程。如果一段时间后,学生对所选课程不适应或有了新需求,还可重新选择。
3.三线管理
为了保证“选课走班”的有序、有效实施,学校实行“三线管理”,综合评价。“三线”分别是“班主任线”“学生线”和“校领导线”。“班主任线”,即由“原教学班级”和“选课走班班级”的两位班主任齐抓共管,避免管理空白;“学生线”,即由原班委和现班委共同监督检查学生的出勤、纪律等情况;“校领导线”,即由副校长、教导主任和级部主任,巡查学生上课的总体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4.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和家长参评等形式。它既关注结果性评价,又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等级性评价,又有描述性评价。学校还举行“校本课程成果汇报周”,并邀请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前来观摩,旨在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方面提出宝贵意见。
什么是复合型材料
记者采访到复合材料专业研究机构——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刘先生,他的工作内容是复合型材料的研究、开发。具体来讲,他研究的材料叫做“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像手机里面机芯的材料、航天航空高端设备材料以及做鞋底用的胶水加布料,都是现实生活中复合型材料的应用。”
刘先生介绍说,20世纪60年代,为满足航空航天等尖端技术所用材料的需要,国家先后研制和生产了以高性能纤维为增强材料的复合材料。为了区别于第一代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被称为先进复合材料。
复合型材料有什么优点
据刘先生介绍,相比有机金属材料,复合型材料有质量轻、高绝缘、耐腐蚀等优点,当应用到航空航天时,就是用到了它承载量小的优点来助推火箭升空。
而据航天某院材料科研项目管理员高女士介绍,复合材料在军工行业的另外一种体现就是航空材料学。这是针对航空(以飞机为主)领域所用材料的研究,区别主要在于由于航空(以飞机为主)应用环境的特定性,对于航空用材料提出了比普通材料更为严苛的使用要求,例如高强度、低密度、耐疲劳、耐高温、耐腐蚀等性能都比普通民用材料要求更高,以及较高的工程化应用要求,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航空用材料的研究水平,基本代表了这个国家最前沿的材料水平。因此,一些航空材料主要是采用复合材料。
目前高女士的工作并不是直接从事材料研究,而是主要进行材料科研项目管理,例如国家自然基金等,利用材料专业背景知识,对单位获得立项的与材料相关科研课题进行日常管理,如制定审核课题工作计划、监督管控计划执行、确保课题通过验收等。
新型复合材料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随着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复合材料的发展赢来了更多机遇,亦面临更大的挑战。本刊记者联系了哈尔滨玻璃研究院(以下简称哈玻院),并采访了企业内部管理招聘的专职人员。
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创建于1960年,是我国最早从事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和应用的专业机构之一,隶属于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
在招聘材料学相关专业的人才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复合材料学专业与哈玻院的需求非常对口。哈玻院2012年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约为1:3,硕士研究生招收的专业主要集中在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复合材料等。2013年招收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比例约为1:1,并且对复合材料专业本科生的招聘明显增多,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专业主要还是集中在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和材料学等。
2013年,哈玻院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复合材料学专业招收了十几名研究生,有复合型材料相关专业的学生,也有来自力学、化学等方向的学生。应届毕业生大部分都被分配到科研生产岗位。他们工作的内容基本上是完成国家立项。
“哈玻院的产品大多是军事工业类,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保密素质和过硬的科研水平。因此,每年招聘的员工基本上为985院校、211院校毕业的硕士(个别专业除外)。”负责管理招聘的人员告诉记者。
新型复合材料的使命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例,随着哈尔滨近几年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材料领域,哈尔滨南岗区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60余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均设有材料学院;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703研究所、黑龙江省石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在全面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哈尔滨南岗区在产业园区起步区的核心位置,打造了面向整个园区的“创业孵化园”,并建设了创业孵化大厦,搭建了“哈尔滨南岗高科技企业创业中心”,形成以天顺化工等企业为龙头的一条新型复合材料产业链。
正因为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以及行业的特殊性,复合型材料在哈尔滨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作为材料学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开发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适应艰苦的工作条件。
“因为做复合材料要经常去实验室,甚至有的产品对身体有害。更重要的是,搞科研一定要坐得下来,能够经得起反复的失败和挫折。踏实的学生是我们多年来青睐的对象。”哈玻院招聘专员介绍道。
虽然工作人员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但流过的汗水没有白费,从“神一”到“神七”,都有哈玻院碳复合材料结构件的身影。在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项目上,哈玻院承担了包括研制“天宫一号”资源舱推进分系统所使用的承力锥台在内的三项科研项目。在“神七”飞船的研制过程中,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自主研制的碳复合材料结构件被用在了飞船推进系统的心脏变轨发动机、氧化剂储箱等关键设备上。
通过采用净化空调系统,有效地控制室内的温度和尘埃含量,创造了理想的高洁净手术环境,降低了手术的感染率,提高了手术质量。但是,净化手术室是一个高精密度的设备系统,通过采用一整套洁净技术创造和保持一定空间内达到规定的洁净度,是靠物理作用而不是靠化学方法。因此,净化手术室必须要严格管理,才能保证有效的除菌功能,实现切断手术感染途径和避免围手术期手术感染的最终目的。
生命的重要性凸显了医院空气品质的重要性,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它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徘徊,一边是对洁净空气的需求,一边是对新技术的无法抉择,一边是对惯性思维的挑战,然而医院需要洁净的空气,改善空气品质任何时候都是必须的。作为相关管理部门和医院管理者,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眼光,将医院空气品质的改善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依托现有成熟的条件和技术,改善医院空气质量,造福于民。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医疗改革不断发展和深入,医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医院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治疗疾病的场所,而逐步成为优胜劣汰的竞争性企业。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美丽、温馨、舒适的绿色就医环境,是发展现代的医院不可缺少的外在条件,也是医院形象的具体展现。
医院环境的建设,是为了医院的发展,是为了提高医院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是为了吸引和留住患者,医院环境建设的目的必须是 以病人为中心,处处要周密思考患者所需,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就医氛围。
医院应用洁净环境最广泛的洁净手术室,是用空气洁净技术取代传统的紫外线等手段对全过程实行污染控制的现代手术室。在洁净手术室内,患者感染率可降低 10 倍以上,从而可以少用或不用会伤害患者免疫系统的抗生素。既要无尘又要无菌是洁净手术室的特点。医院洁净室包括手术室、产科、婴幼儿病房(NICU)、ICU(重症监护室)、烧伤病房及解剖室、净化实验室、人工透析室、标本室等,其工程质量与医疗质量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系。
天津市龙川净化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金3500万元,从事洁净室设计、安装及空调系统安装的专业公司。拥有国家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及建筑装饰装修、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等资质,公司现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天津市小巨人企业,天津市著名商标企业,天津市重合同守信誉企业,天津市专利试点企业,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洁净技术分会理事单位,中国电子学会洁净室技术分会理事单位,天津市工商联净化工程商会会长单位,天津市净化工程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公司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密切合作,已成为天津大学环境科学工程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系的教学科研基地。公司通过了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UKAS)ISO9001: 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通过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OHSAS18001:2007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洁净室行业属于跨行业跨专业多技术的行业,为保证洁净室使用功能指标和数字化及节能需求,龙川净化工程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和天津大学环境科学工程学院的专家共同进行产学研结合的研发,以便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公司凭借多年的专业经验服务于医疗卫生、电子、生物制药、生物实验、精密仪器制造、精细化工、航天航空、食品、科研教学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龙川净化工程有限公司愿凭借专业的技术、规范的工程管理、优质的服务,为客户营造一流的洁净空间!公司发展前景广阔,后劲充足。
天津龙川在总经理张立海的领导下,通力合作,相互协调,已形成了一个上进、勇于开拓的稳定企业团队。天津龙川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为重点、经营为龙头、质量为根本的经营方针,积极关注医用工程建设市场行情,认真探索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管理机制经营方式,以科学、现代的管理理念引导公司走品牌企业发展之路。
天津龙川一直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前沿专业知识的吸收补充。与天津大学环境科学工程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系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平台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同行业先进的开发经验并为我们学习借鉴。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竭力为客户营造舒适、方便、时尚、科学的就医环境。立足现实,前瞻未来,科学制定未来力争获得医用工程建设行业中的领跑者地位。
[关键词]光纤供电;航天领域;启示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TH8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224-01
1 引言
NASA(美国航天局)一直在开展激光空间传输能量的研究,通过激光在自由空间中传递能量,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为光电转换效率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急剧减小。光纤供电技术巧妙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它通过光纤的全反射效应为激光的传输提供了损耗较小的通道,不受射频和磁场、雷电、电磁脉冲影响,不产生额外的电磁干扰,比传统电缆更轻、装配灵活,且对系统防热设计要求较低。正是因为这些优点,使其在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发展现状和趋势
2.1 发展现状
20世纪50年代首次发现GaAs材料具有光伏效应,并首次制成砷化镓太阳能电池,效率有6.5%。70年代,美国采用LPE技术,在砷化镓材料的表面生长一层宽禁带窗口层,大大减少了表面复合,转换效率提高至16%,开创了高效率砷化镓太阳电池的新纪元。20世纪80年代后,国外砷化镓太阳能电池技术逐渐演化到采用MOCVD、异质外延、多结叠层结构等最新技术,材料的供电功率和转换效率不断提高,最高效率已达到29%。同时,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采用激光器驱动光电转换材料的研究开始兴起。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光纤供电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美国的JDSU、LaserMotive,德国西门子等公司,能提供功耗在1瓦特左右输出稳定的光供电材料,如图1所示,转换的效率可以到达最高60%,传输距离可以达到10km左右。更大功耗的由于稳定性较差,目前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在应用领域,国外光纤供电技术研究起步较早,目前低功耗的应用相对成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相关技术开始应用于高压输电、军用及航天航空、工业传感器和医疗设备等领域。
2005年,霍尼韦尔公司在国际航空传感器大会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供电的传感器网络,可以应用在对噪音、电磁和射频的干扰要求苛刻的场合。2006年,德国KIT公司,成功实现在单根光纤中传输数据和供电。2013年,美国LaserMotive公司在SPIE国际防务安全展览上,展示了光纤供电驱动的小型无人机。这种小型无人机飞行高度可以达到2km,用来进行区域目标监视、通信中继等。
2.2 发展趋势[1]
目前,国外光纤供电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790~850nm、900~1000nm和1200~1600nm三个波段。790~850nm波段一般采用铝镓铟或砷化镓光电池材料,可以提供稳定的500mw的1~2km远程输出功耗;900~1000nm波段一般采用铟砷化镓或者砷化镓光电池材料,能够提供稳定的2W以上的1~2km远程输出功耗;长距离的光纤供电一般采用1200~1600nm波段铟砷化镓或者磷化铟光供电材料,可以提供500mw左右10km以上的稳定功率输出。目前,美国JDSU公司在实验室内已经成功实现了10W功耗1km距离的光纤供电演示。
3 应用特点
3.1 电力领域[2]
在电力领域,激光供能系统是解决电力系统测量中绝缘问题的安全可靠方案,通过光纤隔离高、低电压侧,给高压侧数据采集电路提供稳定电源,并且可以通过与能量光纤共用的信号光纤将采集到的信号送到低压侧的数据采集系统,不受高压母线附近的强电磁干扰的影响。同时,光纤不导电、重量轻、集成度高的特点取代了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的填油等复杂绝缘结构,体积小,造价低,安装维护成本也大大降低。
3.2 工业传感器
国外的工业传感器也经常采用光纤供电的形式。光纤提供了一种抗噪声,抗火花,绝缘的特殊电源,因此光电转换是传感器应用的理想选择,如电磁干扰测试与测量传感器。
电路会产生辐射无线电频率(RF)能量的电磁场,从而增加了电子超过规定EMI(电磁干扰)限制的可能性。磁场或电场探测器用于EMI测试以量化放射水平,并帮助确定电磁干扰的来源。在该测试中使用的探测器的电源一般由电池提供。当电池需要充电时,测试停止,电池充电或更换。电池充电破坏了试验的连续性,增大了测试周期。光电电源可以作为一个孤立的电源来驱动的EMI探针,从而提供一个单一的电源,从而除去了对电池的需要。全光纤转换可以向探头提供动力,使探头以较高的速率发回采样数据,以方便测量。因此,EMI测试可以更有效率和更经济地在较少的时间里完成。
3.3 医疗设备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可以通过检测核磁共振信号显示人体图像。这些信号用射频线圈检测,这种线圈可以将信号放大到足够电子处理器可以读出的水平。通常情况下,是由一个非常僵硬、笨重、隐蔽的铜电缆向线圈放大器提供电源。在MRI检查过程中所采用的高转换领域,共模信号和接地回路对保持信号的完整性提出了挑战,并且可能导致因电缆过热发生的烫伤。使用非导电纤维可以消除这些风险,并且改进信号的信噪比。由于纤维需要的横截面面积更小,因此在相同的可用空间内可以使用更多的线圈提供动力以改善成像质量。同样,其他电子故障监测设备在强磁场和射频场内也可使用独立的光子电源,以确保无干扰测量。
4 启示与建议
(一)紧密跟踪光纤供电领域技术发展,充分重视其对于航天领域的意义。目前,国外光纤供电技术在航空航天传感器测量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工业领域也有相关的应用,但在我国航天型号研制方面还未涉足,有较大的应用空间。
未来的航天电气系统将会趋向于重量轻、功耗低、内部通信快速灵活的方向发展。采用光纤供电的方式,可以利用光纤作为能力传递和信息交换的介质,大大降低设备重量,避免传统电缆连接的复杂性以及无线射频通信的带宽限制,降低系统电磁兼容和防热设计的难度,对于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具有推动意义。
(二)结合航天领域电气系统特点,推动电气系统电缆光纤化。目前箭上、弹上系统、地面测试设备和导弹指挥通信设备电气系统普遍使用电缆,然而,一贯使用的以电缆为媒介进行供电和通信的方式存在着许多弊端。箭、弹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干扰源,对电缆通信造成很大的电磁干扰。特别是对于武器系统而言,在遇到敌方施加电子干扰时,传统的电缆通信方式可能因电磁兼容的缺陷而导致崩溃。光纤供电技术可以彻底避免电磁干扰,降低电气系统防热设计难度,提高信号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光纤还具有转弯半径小方便铺设、传输信号容量大、速率高、衰减小、误码率低等常规电缆无法比拟的优点,有利于提高系统的集成化、小型化和安全性水平。
(三)加强顶层牵引,梳理电缆光纤化研制体系。电缆光纤化涉及系统广泛,工程化工作较为复杂。需要充分发挥总体的顶层牵引作用,通过总体技术论证,统筹策划、分步开展、逐步完善,建立完善的研制体系。同时,加强系统性培训,建立面向型号的光纤化技术专业队伍。在研制过程中,可以先对部分对电磁干扰、噪声、防热要求苛刻的电气设备进行光纤化改造,后续再逐步推广到其它设备,最终实现系统光纤化的最优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971年,周易之出生在陕西―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从小,周易之就聪慧过人,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做父母的对儿子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只有―个非常简单的愿望,就是让儿子不要再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只要他考上大学离开农村就足够了。
周易之明白父母的心愿,但―个在农村上学的孩子,要考上大学谈何容易!为此,他付出了许多旁人无法想象的努力和艰辛。
高中时,周易之非常喜欢物理,对航空知识也很着迷,又很向往首都北京,终于,高考时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著名的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但他当时并没有想过自己将来会成为一名飞行员,觉得这个梦想太遥远。
在北航,周易之学的是航空发动机专业,―个大家都认为非常冷门的专业。但实际上,这是北航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因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是飞机的核心部位。
但这个专业不仅冷门,课程也非常难学,考试又特别多,所以学起来特别辛苦。当刚北航发动机专业一共有4个班,每学期都有几名同学因为成绩不合格而被迫迟学,学习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周易之在学业上仍然突出表现,深得老师喜爱。
飞行学院第一批学员到飞行机长
大三实习完以后,周易之遇到―个绝好的机会――南方航空公司正式和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合办飞行学院,要招收第一批学员。周易之在老师的推荐之下去参加了一连串的考试和面试,全部顺利过关,再经过严格得近乎苛刻的体检,幸运地成为了飞行学院第一批8名学员的其中一员,他们后来全在南方航空公司工作,是南航自己培养的第一批飞行员。
当时,南方航空公司高层做了―个非常大胆又极具前瞻性的决定:把这8名飞行学员送到澳大利亚去培养。
在澳洲,学员们用的教材全部都是英文版,所有的老师也全部用英文授课,逼着学员们竭尽全力去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这对他们后来的飞行和通讯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学员们在澳洲学习到了很多领先于国内水平的先进的飞行理念――国外培训十分注重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它有一个核心词:Enjoy fly――享受飞行,就是要学员在享受飞行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让自己在快乐中提高专业水平。学员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飞行和学习,天天都有飞行训练,艰苦枯燥而又容不得半点疏忽。
经过―年半的学习,周易之和其他7名学员都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各种资格证书和执照,顺利毕业了。
从澳洲回到南方航空公司后,周易之等人又再学习了一个月的理论知识,并进行了―个多月的模拟机训练,然后再跟班实地飞行了几个月,终于,他可以在正式的航班上当副驾驶了。
从1995年当上副驾驶到2003年成为波音757飞行机长,周易之用了8年的时间。
当机长除了技术好,还必须符合很多硬性指标,包括规定的飞行时间(特别是夜间飞行时间)、执行起飞和落地的次数;规定必须飞过普通机场,复杂机场,高原机场,国内航线,国外航线,跨洋航线,洲际航线;必须经历过北方的大雪,冬天的大风,夏天的雷雨、台风、风暴等恶劣天气的考验……此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考试并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才可以成为合格的机长。
周易之就是这样从学员到副驾驶再到机长―步步地走过来,他在身经百战的实地飞行中,慢慢地积累了处理任何意外和紧急情况的经验。
“毕竟,从飞机滑行开始,机长就要担负起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如泰山。”周易之感慨地说。
跨越北太平洋的远距离飞行
1995年底,南航引进了一批波音777飞机,如何尽快地掌握它们的性能迫在眉睫。但新机型引入带来的众多新概念、新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手册以及相关的飞行背景,全部都是英文注释,有很多老飞行员根本看不懂。领导就把翻译的任务交给了周易之。
波音777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面对涉及内容极其广泛的1000多页的英文检查单,周易之没有丝毫的畏难情绪,他和同事废寝忘食地钻研着,在最短的时间内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新机型长达几十万字的检查单的翻译任务,为南航的飞行员尽快掌握波音777飞机的性能,为波音777机队顺利投入运营扫清了障碍。
波音777机队顺利投入运营之后,南航又做出一项重大决策:利用双发(发动机)的波音777飞机实施跨越北太平洋的远距离飞行。这样做比使用四发的波音747飞机节约了大量的航油成本,但飞行难度大大增加了。
在南航管理层的支持下,周易之和另外几位机长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进行了深入细密的研究,编写出了我国第一部飞越北太平洋的《双发延程飞行手册》,为开通新航线做出了贡献,使南航成为了全球第一家利用双发飞机飞越北太平洋的航空公司。
该航路开通后,周易之发现途经的备降场经常需要除冰和防冰,他又编写了《飞机的除冰和防冰》等相关手册,供南航的飞行员使用,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还为南航以后编写除冰防冰手册提供了蓝本。
意想不到的是,《飞机的除冰和防冰》这本小册子还促成了一次重要合作――
次年,南方航空公司要和美国达美航空公司实行代码共享,合作之前,两家航空公司要相互评估,达美航空公司评估南方航空公司的时候,其中硬件之―就是除冰和防冰手册,而当时南航还没有系统地编写过这方面的专用书籍,情急之下,公司领导就把周易之编写的《飞机的除冰和防冰》交给了达美航空公司,美方看过之后很满意,双方达成合作。
经历非常之旅和首航
1999年末,在千禧年到来之际,因为担心“千年虫”问题会影响飞行安全,大部分的航空公司都取消了跨越千年时段的航班任务,但南航认为自己有实力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决定照常执行“千禧年”跨太平洋的飞行任务。
作为“千年虫”问题专家组成员之一周易之,为解决“千年虫”问题和同事们共同编制出了“千禧年”航班的飞行程序,对保证这个特殊时刻的正常飞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时,周易之他们为这次飞行做了很多预案:遇到导航故障怎么飞,遇到通讯故障怎么飞……最后的预案具体到什么程度呢?――当所有的预案都失效了,可能会启动一架战斗机来领航的时候,又该怎么飞……总之非常详尽,以确保万无一失。
北京时间1999年12月31日晚上8点整,执行南航“千禧之旅”的航班平稳地从广州起飞前往美国洛杉叽,在整个航程中,虽然飞机上采用的都是标准的格林威治时间,但还是有可能遇到北京时间的千年虫、飞越日本时的日本时间的千年虫以及飞到美国之后当地时间的千年虫问题的干扰。
所有的机组人员都严阵以待,周易之是本次航班的副驾驶,就连南航集团公司的老总也亲自在这个航班上压阵。
第二天,当飞机在洛杉叽平安降落的那一瞬间,机上所有人
员都热烈拥抱欢呼,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南航的飞行骨干,周易之还执行了众多意义非凡的首航任务,其中包括洛杉叽首航、布里斯班首航、悉尼首航和拉萨首航等。
2001年飞越北极极点的航程,周易之至今仍然难以忘怀。当时,很多航空公司都知道北极航线有很多优点――首先就是距离短,从纽约到北京,如果走北极航线飞越极点要比现有航线缩短近三个小时,这就意味着航空公司可以节约不少燃油成本;而且这条航线气流非常平稳,对飞行很有利,旅客感觉也很舒适。
尽管如此,当时却几乎没有航空公司采用北极航线,因为它面临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就是燃油温度问题,北极温度太低,燃油容易冻结;第二是导航问题,有时候GPS卫星有可能覆盖不到;还有就是诸如臭氧层黑洞等的辐射问题,所以风险很大。
2001年3月份,达美航空公司决心飞越北极,他们邀请了南航机组共同经北极从纽约飞北京,共同见证这个重要历程。当时,周易之也获邀参加了这次行动。结果那次飞行非常成功。后来,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同年7月,南航的飞机也成功地实现了这个航线的飞行。
国际航空协兼职教员
飞行之外,周易之还单独撰写或与他人合写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有的还填补了国内研究领域的空白,他还成为了机组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
机组资源管理是国际上一门新兴的学科。从各国民航的情况看,五六十年代飞机事故多是因为飞机不可靠,但到八十年代以后,飞机的质量大大提高了,为什么还有事故?大量的飞行事故调查表明,是机组资源管理出了问题。
1999年,南航就启动了机组资源管理的研究。周易之不但参与了南航机组资源管理的研究及手册的编写,他还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奔赴南航各地的分公司给当地的飞行员授课。
当时,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在全球有6个教学中心,北京是其中一个。他们在北京开设《机组资源管理》这门课程之后,想在中国国内招聘一名有实际经验的兼职教员,周易之成了理想的人选。
经过一系列相互了解、应聘、面试、考试之后,2002年,周易之获得国际航协的邀约,成为了中国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获得国际航协雇请的“机组资源管理”兼职教员;他开发的课程和教授技巧都得到了国际航协的充分肯定。
国际航协,对兼职教员的要求非常高,每―年还要对各国的兼职教员进行培训,这给周易之和世界各国顶尖的飞行员进行交流和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2004年,在“第57届国际航空安全年会”上,周易之成为国内航空公司唯一一名获邀参加并上台演讲的飞行机长,他演讲的主题是《机组资源管理中的威胁和差错管理》,正是他兴趣浓厚和专长的领域。
作为一名波音757飞机的飞行机长,尤其是研究机组资源管理的机长,周易之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说,要飞得好,又管理得好,让每一个机组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作用,这才是一个好机长。
最想飞到60
周易之说,在职业调查过程中发现,95%以上的飞行员,都非常喜欢这个职业,据说这是在所有职业当中,在职人员满意度最高的。因为,第一,飞行员每天面对不同的情况,飞行的环境多变,合作对象也在不断变化;第二,飞行员在执行不同航线的任务时,可以飞到国内各个城市,也可以飞到世界各地,大开眼界,而当你飞越无数风景名胜,从上空俯瞰那种美景的时候,心中会感到非常喜悦;第三,当飞行员要不断地学习――熟悉新机型要学习,改造旧机型要学习,而且每年都有各种严格的考试,选种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生活令人感到充实而快乐。
按照国家规定,飞行员的最高年龄限制是60岁,在这期间,每年都有严格的考试和身体检查,任何时候,只要身体有任何问题,都必须立即停止飞行。
周易之说:“飞行是我的至爱,是我的主业,离开它,我什么都不是。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身体健康,能够保证每次飞行的安全,能够一直飞到60岁,直到退休。”
关键词:虚拟现实;建模;模拟
虚拟现实技术现如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已成功地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娱乐、医疗等多个领域,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如果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局限于这几个特定的领域,是会严重制约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比如我们如果只把虚拟现实看成是训练模拟器的代名词,那么虚拟现实就会走入一个“死胡同”。虚拟现实技术只有渗透到信息系统的各个领域,改变信息系统的人机交互方式,甚至改变现代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使之更能适应以用户为中心的应用需求,只有这样,虚拟现实技术才能够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整个信息系统领域还面临几个问题。首先需要硬件上的支持,如可以摘下戴在头上的立体显示器,可以获得廉价的图形加速器等等。制约虚拟现实发展的更重要的因素来自于软件水平,包括各种算法上需要取得突破。比如:90年代提出的基于图像的渲染(Image―BasedRendering,简称IBR)技术便对促进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 虚拟现实发展面临的障碍
虚拟现实设备的“贵族化”。我们要构建一个高质量的虚拟现实系统,首先需要昂贵的外部设备,无论是高分辨率的头盔显示器HMD,还是立体投影显示器,无论是空间定位器,还是高精度的数据手套,都是价格不菲。其次,为完成复杂场景的实时渲染,我们还需要高性能的图形工作站以及相应的软件。在一些专用领域,如军事或航空航天,昂贵的价格可能还是能够承受的,但对于普通的信息系统用户可能会望而却步。
繁琐的三维建模。我们知道,基于图形的虚拟环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三维造型。当图形渲染技术在向实现真实感大踏步前进的时候,生成精确三维模型的过程还像25年前一样困难。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上的进步提供了简化模型构造过程的一些承诺,然而,这些自动化模型获取方法也验证了我们最大的疑虑:真实世界的几何是极端复杂的。大部分的模型仍需要由人工绘制,而且需要聘请高水平的专业人士,所以其费用是相当惊人的。比如在我们所熟知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为实现场景三维建模及各种特技处理所花的人工费用高达2500万美元,这笔钱足以制造一艘同样规模的真船。繁琐的三维建模也是制约虚拟现实发展的严重障碍。
大数据量。虚拟现实要想得到很大的发展,需要与Internet结合,这恐怕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虚拟现实应用的数据量仍然很大,在现有网络整体速度较慢的情况下,Internet用户必须等待较长时间,这往往令人难以忍受。我们应该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考虑数据压缩问题,这个问题可能现在还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随着应用的深入,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解决这些障碍的技术路线很多,也不可能由一种技术路线便能解决所有的障碍,但我们认为“虚实结合”,即把基于图形渲染与基于图像渲染相结合,把计算机图形技术与计算机视觉技术相结合,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
2 虚拟现实技术的未来展望
面对当前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和国防现代化迅速发展的形势,我国政府、军队和企业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创新研究和长远发展,正制定和实施包括基础研究、高技术开发和产业攻关在内的各类国家规划,并已经或准备给予大量投入。作为技术发展重要驱动力的“虚拟现实”,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由于虚拟现实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前景,因而促使人们不断去创新、克服困难!
军事。美国国防部和军方认为:虚拟现实将在武器系统性能评价、武器操纵训练及指挥大规模军事演习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他们制定了战争综合演示厅计划、防务仿真交互网络计划、综合战役桥计划及虚拟座舱等应用环境,并在核武器试验及许多局部战争中进行了应用。
航天航空。美国宇航局是虚拟现实最早的研究单位和应用者。宇宙飞船及各类航空器是需要耗费巨资的现代化工具,而进入宇宙有大量未知、危险的因素,因而模拟各种航空器可能遇到的环境,不仅可节省大量费用,而且是十分必要的。虚拟风洞就是一例。
计算机辅助设计。各种工业产品、建筑物均需反复构思和设计,但往往用户仍不满意。美国波音公司Butle设计了一架称为VR-X的虚拟飞机,它可使设计人员身临其境般地观察飞机外形、内部结构及布局的效果。建筑设计师可在盖楼前通过虚拟建筑物,让用户自己来观察外形和内部房间部位,也便于设计师修改设计。
外科手术和人体器官的模拟。外科医生的培训是一项投资大、时间长的工作,这是因为不能随便让实习医生在病人身上动手术,可是不亲自动手,又如何学会手术呢?虚拟手术台已能部分模仿外科手术的现场。同样,提供模拟的人体器官,可让学生逼真地观察器官内部的构造和病灶,具有极高的实验价值。
科学研究和计算的可视化。各种分子结构模型、大坝应力计算的结果、地震、石油勘探数据处理等,均十分需要三维(甚至多维)图形可视化的显示和交互浏览,虚拟现实技术为科学研究、探索微观形态等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工具。
远程控制。虚拟现实可采用遥控手段,通过机械手、机器人对危险或有毒环境进行操作。
教育、游戏与其他。这是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提供生动的课堂和娱乐手段的好机遇,它具有三维声像效果,能进行交互操作的功能,因而已被商家们看好,竞相开发低档虚拟现实产品。
参考文献
[1]马吉飞,孙静.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4).
他的名字,叫张柏楠。他还有一个名字,叫中国航天人。
沉稳淡定,不善张扬,是许多身边人对张柏楠的印象。这位魁梧有型的东北汉子,尽管言语不多,但一提到“神舟”就表达欲上来了,且语速较快。每每说到自己,总是语焉不详,“航天的事、飞船的事一个人哪能成,这得成百上千人合作,真谈不到个人”。这位从神舟一号飞船便开始参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科学家,信奉搞科研就要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用心做事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享受。
志在苍穹遨学海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有一堵“中国航天英雄手印墙”。这里,就是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的家乡。由于工作的关系,张柏楠回家乡的机会不多,但是家乡的发展依旧牵动着他的心。
张柏楠出生在齐齐哈尔的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在化工局从事化工研究的父亲和在冶金局从事会计工作的母亲为了三个孩子多读书,从他们并不多的收入中紧缩下一部分,专门用来购置各类书籍,家里的藏书数量达到了几百本。在小学时,张柏楠偶然在父亲书柜中翻出一本“”前出版的《航空知识》,于是着迷了,爱不释手,浩瀚无垠的苍穹无疑令他憧憬。自此,他的整个中学时期都一直订阅《航空知识》。
“小时候看见飞机在天上飞,我就感到很神奇,越是神奇就越觉得飞机设计师们太伟大了!”早年,张柏楠就在自己的日记中写过自己的理想是设计飞机,从那以后,拼装飞机、汽车模型,用电脑做三维动画就是他的最大娱乐。跟如今设计宇宙飞船一样,儿时的张柏楠玩起喜欢的东西也经常忘了吃饭、睡觉。
全国恢复高考后,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将所有的专业选项都清一色与航天航空有关,立志非此专业不学。有人说,他这种有自信、有主见和沉着冷静的性格,正是他后来走上飞船研制一个个重要岗位的重要铺垫,也形成了张柏楠独有的触“变”不乱、触“喜”不惊的“大将”风格。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跨进了国防科技大学的门槛。本科毕业时,为了尽快从事渴望已久的卫星设计工作,他不顾学校的一再挽留,最终做出了一次积极的“放弃”,选择来到北京,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攻读复合材料力学专业研究生课程。
不管是读本科还是读研究生,张柏楠总是痴心于他的学业。在老师眼里,他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学生,可在同学眼里他却“痴”得近乎于“呆”。对自己当年做出的选择,至今张柏楠还是那么坚定不移:“这条路走对了!”
1987年张柏楠研究生毕业以后,来到总体设计部六室,从事返回式卫星总装设计工作,不久又站到了航天飞船设计的第一线。1998年,神舟一号甫一研发,才36岁的他就担任了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这一重要职务,主要负责结构验证。他主持和参与解决了“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正常运行、安全返回和出舱活动中的多项重大技术问题。
神舟五号成功后,张柏楠从“中国飞船之父”戚发轫的手中接过帅印,担起载人飞船系统的总设计师、未来空间站的设计总管的重任。而戚发轫在评价他时,只微笑着说了一句话――“像我,比我懂得多。”张柏楠说,比起航天老前辈们,他只是“人生机遇比较好”;比起一些年轻人,自己只是比他们早些介入了飞船的研制。
肩担“摆渡”之责
和神舟五号一人一天飞行相比,神舟六号要实现两人多天飞行。两名航天员在太空生活工作多天,衣食住行,每日三餐,冷凝水的收集,进出轨道舱安全等诸多新问题,一下子凸显在了这位新总师和他的团队面前。飞船舱内有效容积只有5.5个立方米,两名航天员生活工作在里面,两、三个小时湿度就会达到饱和,人生活在里面极不舒服。舱内空气不流通,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就会自然堆积,滞留在航天员口鼻附近,导致呼吸困难甚至会造成窒息。影响航天员安全的事必须充分验证,张柏楠率领团队在地面生生造出了一个“类太空”环境,用两人模拟航天员太空七天七夜的生活,进行了多次流场试验,验证了自主设计的湿度控制技术和通风换热技术的合理性。为进一步增加冷凝水收集能力,他们扩大了冷凝水箱的容积,增加了被动的吸湿材料,给航天员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湿度环境。为了保证船上设备在一定湿度条件下正常工作,他们还采取了许多办法,做了大量试验验证船上设备能在湿度98%的环境下正常工作。
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行一天,都是呆在返回舱里,可神舟六号飞船两名航天员衣食往行都要进入轨道舱。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首先要打开连接两个舱的舱门。打开舱门风险相对不大,可关键问题是航天员在关闭舱门后能不能够保证密封,保证在再进入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1971年6月30日,俄罗斯“联盟11号”飞船返回时,在168公里高度,就因返回舱舱门故障,导致了三名航天员牺牲的悲剧。这个连接两个空间的舱门,可以说是一个生命之门,也是一个生死之门。
为了保证飞行万无一失,张柏楠带领有关技术人员做了上万次的相关试验,从改进密封性能、在轨检漏、舱门清洁等多方面摸索出一套规律,到添加了密封锁、双重密封圈、快速检漏仪等8道“安全锁”,还对航天员进行了专项培训,以保证航天员顺利、可靠地关闭舱门。
“航天员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这是张柏楠挂在嘴上也记在心里的一句话。在太空飞行中,舱外温度最高值和最低值要相差100到200度,飞船长时间频繁地在这种环境下运行,会使一些连接的部件发生断裂。这个问题从神舟二号起就开始困绕着他们,为了彻底解决它,他们一边分析一边做试验,最终使这个隐患在神舟六号上天前消灭在了地面。张柏楠说,搞航天,时时处处都会遇到挑战,只有敢于迎接挑战,才能敢于赢得胜利。
神舟六号上天时,航天员的座椅缓冲器让张柏楠有点“牵肠挂肚”:由于在着陆前座椅缓冲器是用火工品提升,尽管飞船的密封环节已进行了充分的验证和考核,但是火工品工作时燃气中气体如果发生泄漏,就会危及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在设计神舟七号时,他多次向结构与机构分系统设计师强调:一定要彻底消除座椅缓冲器的隐患,用安全的介质取代有害气体。经过研制,神舟七号飞船最终确定了用“压缩空气”来取代燃气。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当神舟六号飞行了115小时33分钟后以最完美的姿势着陆时,作为飞船总设计师的张柏楠深深地吐了一口气,心中的那块石头可以放下来了。
路铺中国载人航天
神五突破载人飞天,神六实现两人多天,神七突破出舱活动,神八实现无人对接,神九突破载人交会对接……每艘飞船型号的更新,都意味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巨大跨越。张柏楠说:“小步快跑,这就是神舟系列飞船发展模式。”突破和跨越的背后,带来的是更加严峻的挑战。张柏楠敢于和他的同事们一起迎接挑战。
“神舟飞船在上升阶段或在轨阶段若发生危险,怎么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张柏楠说,“在上升段,如果运载火箭出故障就要启动逃逸系统,把飞船的返回舱带离运载火箭,然后再把返回舱释放出来,安全着陆;在轨道运行阶段,如果飞船发生泄漏问题,我们将通过监测机制和应急手段予以排除。”
张柏楠常说:飞船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载人系统有8万多个点、几十万条软件,恰似一个环状链条,哪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哪一环都至关重要。他像战略家一样,组织实施好每一个步骤。繁忙的工作让他深深地体会到,“搞工程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而是要靠一个团队,团队个个都能干才行。”
1999年11月21日凌晨1时,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作为神舟一号飞船返回舱回收试验队队员的张柏楠,在看到神舟一号飞船成功着陆那一刻流下了眼泪。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当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时,已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的张柏楠则显得从容淡定。“我希望以后发射飞船就是一条普通的新闻。”张柏楠说。
随着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已进入到新的发展模式――应用型阶段。“神舟十一号最大的变化是没有变化。”张柏楠表示,神舟十一号在外观、任务、技术上均与神舟十号相似。为验证空间站关键技术,神舟十一号只在技术状态上略有调整。张柏楠说,天宫二号的飞行轨道与空间站相似,需要对神舟十一号的交会对接测量系统进行适当升级,使其能在393公里的轨道高度与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确保其功能和技术指标满足未来空间站航天员的往返运输要求。
放在整个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来看,神舟十一号尽管变化不大,但依然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张柏楠表示,神舟十一号的发射,表明我国已掌握天地往返运输技术,神舟飞船的技术状态已基本稳定,从产品研制进入新的应用阶段。“神舟十一号之后,神舟系列飞船将为后续的空间站提供人员运输服务,它的主要任务将从突破关键技术转为保证任务的可靠性、航天员的安全性。”
言及神舟十一号飞船为什么只搭载两名航天员,张柏楠说,受生命保障系统能力限制,为延长航天员在太空驻留时间,只能减少人数,毕竟神舟十一号任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开展航天员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
从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组合体10天的飞行时间到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30天的飞行时间,张柏楠的梦想又近了一步。“20天,不仅仅是数字的增加。”张柏楠说,驻留时间的延长,可以更多地掌握航天员在微重力环境下生理指标有何变化,为未来长期驻留提供一些数据。
数字的背后涉及载人航天的核心问题――生存。想要在宇宙中长期生存下去,对人类本身的健康保障和载人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类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能够在月球上生活,这个过程很漫长。我们能做的,就是1天、10天、30天甚至半年、一年的逐渐累积、适应。”张柏楠相信,载人航天是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一件事。“近期比较热门的方向是太空旅游。将来人类能够在宇宙中自由飞行,建设更美好的人类家园,这是载人航天发展的方向。”
梦逐太空架“天梯”
30多年前,国际空间站筹备期,美国以防止航天技术扩散为由拒绝了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的意愿。一扇门被关闭,总有一扇窗会被推开。从那时起,中国航天人开启了独立建设空间站的历史。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再到如今载人航天单机产品全部国产化,张柏楠把这些都归功于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走出的独立自主道路,“神舟飞船会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高效率的中国航天品牌。”这种品牌效应正在得到国际的认可。“欧洲空间局(ESA)目前正在摒弃美国式的偏见和封锁,寻求和中国航天项目上的合作。”张柏楠说,神舟飞船已经具备了走向世界的能力。
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星际穿越》里,突如其来的沙尘让人们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地球上无法继续生存,人类通过在宇宙设立空间站,后又被引导通过虫洞进入新的星球等两种方式寻求解决之道。有关情节引发张柏楠深思,他说,《星际穿越》具有很深的哲学意味――“那一天已经来了,人类该怎么办?”他认为,电影中的末世情节可能真的会发生。他说,要在“那一天”前准备好,载人航天对人类未来是“非常重要的事”。
其实,张柏楠就是一个科幻迷。“作为科幻作品,主要的作用有两个:一是给人提供梦想,让人找到自己;另外它给你描述了一个未来的世界让大家选择。”他坚定地认为,科学幻想与科技发展水平,包括载人航天有很多联系。“如果要拍出一部和美国水平差不多的电影,我相信中国的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也将达到和美国接近的水平。”
电影中,空间站里种植了大量植物,通过构建小型生物圈,完成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提供食物和消化排泄物的循环。张柏楠说,这种技术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条路从技术上讲可行,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未来到底怎么走?张柏楠认为,人类的未来在宇宙,应该积极去探索未知空间,人类要为自己的未来准备不止一套解决方案。
张柏楠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面对记者讲自己的故事,身经百战的他却显得有些拘束。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早在中小学时,每每一放学回家,他就抱起书来不撒手。那时的图书市场种类单一,文学名著根本买不到,还是一个同学伸手相助,把他家里珍藏的这类书籍借给张柏楠,这才了却了他一直心存的遗憾。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类名著到《资治通鉴》《四书五经》等古典书籍,他都一一读遍。一向谦虚的张柏楠说到此事用不无“张扬”的口吻说道:“在同代人中,自己算读书多的。”如今,他办公室的书橱里除了飞船方面的书籍外,还有《史记》等史学书籍。当有人向他推荐由英国人写的《联盟号飞船》一书时,张柏楠很感兴趣,这本书对研究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以及对中国载人航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立即组织人员利用业余时间翻译。当此书出版后,他十分欣慰。
亮点1:宽屏
ThinkPad Z60t是业内最轻薄的14英寸宽屏笔记本电脑之一,使用4芯电池时其最低重量仅为 2.04公斤,厚度为 2.79厘米。它还具有5.5小时的电池使用时间,利用包括扩展电池和托架电池在内的额外选件还可以更持久供电,满足商务人士全天工作的需要。
通用强大的Z60m具有明亮的15.4英寸宽屏幕,它将笔记本电脑的便捷性与移动性和台式机的高性能进行了更好的结合,可满足办公、家用和休闲等多方面的苛刻的功能需求。
亮点2:钛金属外壳
ThinkPad Z60的某些机型采用了钛金属顶盖。作为对ThinkPad黑色经典设计的丰富和创新,这种钛金属顶盖具有更高的强度、耐用性及防划漆面,有助于在保持厚度薄、重量轻的时尚设计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笔记本电脑。ThinkPad把多用于航天航空工业的钛金属材料创新性地应用在笔记本顶盖的设计上,为追求移动安全和高贵品质的商务用户提供了多重选择。
亮点3:整体设计
特制的镁制框架构造而成的坚强基座,为ThinkPad Z60的内部构件提供了金钟罩般的防护。当笔记本跌落时,镁制框架可以把内部元器件受到的压力减少30%。结合TVT主动式硬盘保护技术(APS),ThinkPad的镁制框架在商务旅行中有效地降低了硬盘损坏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为硬盘数据提供了多重保护。
亮点4:多媒体体验
Z60t比标准的14英寸XGA屏幕多出了25%的数据空间,相当于多出4列Excel表格。对于那些经常处理多重窗口的商务用户来说,他们在查看电子文档和电子表格的时候就可以左右并排排列窗口,而不用通过卷轴上下卷动窗口了,从而为实现更高生产率提供了更多的空间。新增的Windows键及其他多媒体控键进一步增强了全尺寸键盘的功能,用户用手指一按便可轻松播放DVD和CD。此外,ThinkPad开创性地把音箱放置在键盘的两侧,实现了更强大的音响效果和更出色的视听体验。这种商务功能和多媒体功能的平衡与转换,适应了商务用户的不同需求。
亮点5:TVT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