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54:58
导语: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酶”章节;生物化学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课程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医学课程教学中。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些医学院校所使用的生物化学教材每章均附有病例分析,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化学与临床医院的关系[2],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化学是中职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因其内容繁多、理论性强、知识抽象,学生往往错误地认为课程内容与将来所从事的医疗护理工作联系不大。另外,生物化学安排在中专一年级学习,因而生物化学是中职护理学生反映最难学的课程之一。“酶”章节一般设置在生物化学的绪论之后,可以说是生物化学课程的前导章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坚定其学习本课程的信心,是生物化学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总结教学经验,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酶”章节的教学中,现介绍如下。
1生活型案例列举酶,导入主题拉近距离
生物化学的知识理论性较强,在导入时可以使用生活中加酶的日用品作为案例,使酶的概念具体化。例如加酶洗衣粉,其添加的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可以高效去污且无毒无害,不会污染环境。又如加酶牙膏,通过添加酶制剂,能有效除去牙垢、消除菌斑、防止龋齿。通过引入生活型案例,拉近了学生与酶的距离,同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酶洗衣粉和加酶牙膏等案例也可在后续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多次使用。如在讲解温度对于酶促反应的影响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有效地保存加酶洗衣粉,同时引出含酶药品应该在低温下保存等知识点。
2实证型案例介绍酶,让学生掌握经典概念
生物化学对于概念的定义相对抽象,学习基本概念时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基本理论知识。例如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唾液淀粉酶,知道其可把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因此在讲解酶、底物、产物、酶的活性和酶失活等概念时,可以引入唾液淀粉酶,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唾液淀粉酶的底物、产物分别是淀粉和葡萄糖。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3实验型案例展示酶,使学生直观感受酶
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可以把精选的案例以最合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酶的催化反应速度是非催化反应的108~1020倍[3],在讲解酶促反应特点时,可以通过实验的形式直观地展示酶促反应的特点。学生熟悉的外用消毒剂双氧水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下,分解成氧和水(H2O2=O2+H2O)。过氧化氢酶存在于细胞的过氧化物体内,特别在肝脏中以高浓度存在。本实验可以采用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选用肝脏研磨液催化双氧水,观察气泡产生的快慢从而可判断反应进行的速度。该方法可操作性较强且实验现象明显,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酶促反应的高效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生物化学的实践性。
4针对型案例讲解酶,通过病例掌握重难点
刚开始学习生物化学的学生并没有临床经验,因此在讲解某些重难点时,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临床常见病例是迫切且有效的。例如在讲解酶原和酶原激活的知识点时,可以选用急性胰腺炎的病例,通过病例让学生分析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它是一种发病凶险、死亡率高的疾病?为什么可以用血、尿淀粉酶浓度来辅助诊断急性胰腺炎?通过对病例的学习、讨论、分析和总结,在加深了学生对酶原和酶原激活理解的同时,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适应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又如在讲解酶的不可逆行性抑制作用时,可以选择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例。根据病例引导学生回答有机磷农药的中毒原理是什么?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表现是什么?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解救原理和用药种类是什么?如果在路上碰到有机磷中毒的患者该如何进行急救?
5分析型案例探究酶,培养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
由于生物化学和护理专业关系密切,学好生物化学能为学习后续的护理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为了使学生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酶”章节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入分析型案例让理论和实际接轨。例如在讲解酶的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原理时,选用磺胺类药物抑菌原理这一案例。磺胺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类似,能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影响了二氢叶酸的合成,因而使细菌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4]。本案例既能使学生明白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原理,又能使学生明白为何使用磺胺类药物时首剂量应加倍,以达到迅速抑菌的目的。
6创新型案例思考酶,发散思维
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总结、实践,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值是影响酶促反应的几个因素,在这一知识点讲解中,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组实验来探索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学生拿到案例后可以分小组进行案例讨论,通过阅读课本查找资料加深对影响酶促反应因素的理解,从而设计实验方案,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集中存在的问题和提示问题的处理方法,同时启发学生形成一套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7新颖型案例补充酶,使学生站在学科的前沿
在课堂中还可以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补充一些较新颖的案例增加课堂知识的输出量。例如可通过视频等形式补充介绍某些酶缺乏引起的疾病。如白化病是由于酪氨酸酶缺乏引起的一种皮肤及附属器官黑色素合成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白斑病。白化病属于家族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此还可以宣讲禁止近亲结婚的国策。生物化学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学科,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项目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端粒酶等。某些护肤品中就添加有SOD,SOD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剂,能使人保持健康、延缓衰老、延长寿命。补充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既可以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方向,又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实践证明,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酶”章节的教学中,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精选案例的同时要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不足之处,案例教学法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因此要合理安排教学。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方法,而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俊河,董卫华,王芳,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139-142.
[2]陈秀芳,叶辉,唐敬兰.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6):718-720.
[3]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课程目标;教学对象;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R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基础医学的必修课,是偏重理论分析但又与实际密切相联的交叉学科,是联系生物学各学科的“桥梁”及现代医学发展的“催化剂”[1]。从分子水平描述解释细胞内和细胞间的全部化学反应及其与生命活动的关系,并将生化知识和规律用于了解人体生命活动、研究疾病发生机理、探索疾病防治途径及为生产生活服务。在学生已具有化学、生物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基础医药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生物化学基础[2-4]。
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目标,就基础知识方面,学生要掌握生物化学有关的基本概念,熟悉生物分子的组成、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理解各种物质代谢及能量代谢的基本过程和特点;熟悉有关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其生理功能,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在医学上的应用,了解基因信息遗传及其调控。但是,结合我校教学特点和生源情况,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普遍认为难教和难学,尤其是生化反应机理。为此,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欲从教学对象的分析、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设计实施、教学效果与评价等诸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教学对象的分析与分类
依据学院生源可将教学对象分为统招生、对口生和五年制大专三类,并从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理解记忆能力、自我意识和教育能力、自我调控与抗挫力、学习态度与目标等几方面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表明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是影响生物化学的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圆满完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高中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意识识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高低等都会影响生物化学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技巧上突出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本课程教学重点包括蛋白质、酶、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糖、脂类、氨基酸、核苷酸的代谢过程及特点;基因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调控;肝胆生化及水盐代谢等机能生物化学。而糖、脂类、氨基酸、核苷酸等涉及化学的代谢过程,基因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调控是生物化学的瓶颈;生化反应与酶反应的种类更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难点,比如三羧酸循、糖酵解、氨基酸代谢等涉及到的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基团转移反应等等是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因此对重点和难点的处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重点
多次重复法突出重点,反复提问法强化重点,学生对讲法掌握重点,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检测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温故而知新,巩固旧知识才能求新,新课之前的温故与巩固是突出重点、掌握重点的最好时间。
(二)理解难点
通过刨根究底、动画制作、精制图片、实物制作、现场表演等教学手段,运用打比喻、讲故事、说来源、表比较、配图示等语言技巧,将抽象道理通俗化。
在教材中,比较复杂的生化反应历程就有11个,“循环”二字(比如TAC-三羧酸循环、CPC-柠檬酸-丙酮酸、LC/CC-乳酸循环、AMPC-嘌呤核苷酸循环、鸟氨酸-尿素生成、丙氨酸-葡萄糖循环等)在本教材出现6次。如果不能理解这些难点,那么学生将会处于混沌模糊状态,这势必影响课程教与学的效果。
为此,对“三羧酸循环”、“脂酸的氧化”等生化反应要刨根究底,追查碳原子个数的改变与官能团去向;对“葡萄糖的吸收机制”、“呼吸链的电子传递”等动态过程,制作模拟动画和三维彩图,增强视觉效果;对“蛋白质的各级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等分子水平上的微观表达,可采用实物模型和象形道具进行具体解析,让学生理解难点。
(三)分散考点
把握住难点与重点,也就把握了考点,而护士医师资格考试及期末考试内容的过分集中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和倦怠,所以即讲即练、课课有练、多角度练、单元总结、作业实验等是分散重点、考点的有效措施。
例如:关于蛋白质元素组成的特点,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为16%,由于体内的含氮物质以蛋白质为主,因此,只要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含氮量,就可以根据公式推算出蛋白质的大致含量。讲解后马上通过例题练习,以巩固基础知识,紧跟“三聚氰胺”实事案例教学增强社会责任感。再如,蛋白质的等电点是同学容易产生模糊的概念之一,所以通过不同出发点、不同思路进行多角度地题型训练,效果会更好。
(四)拆组要点
1、名词解释的掌握:我把名词分为两类:
(1)静态名词:如糖、蛋白质、酶、脂肪等把握定语即修饰限定词和中心词(见表1)。
表1 静态名词定义要点比较表
(2)动态名词:如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DNA的变性与复性;糖的无氧氧化与有氧氧化;糖异生;脂肪动员;生物氧化与生物转化;氨基酸的转氨基与脱氨基作用等把握条件及条件改变的结果(见表2)。
表2 名动名词定义要点比较表
2、简答论述题:识记要点不要超过4个字或5个字、最多不过8个字。
例如,血糖来源((1)食物消化吸收;(2)肝糖分解;(3)糖异生)和去路((1)氧化分解;(2)合成糖原;(3)生成磷酸戊糖;(4)生成脂肪、氨基酸;(5)随尿排出)。
(五)列表比较法
例如,酮体的生成和胆固醇的合成既有不同点,也有相似处,糖酵解和糖异生作用之间相对应的酶,是两种反应历程的关键区别。所以列表比较可使知识清晰而不混沌,重点突出而不漏忘,同记共同点,分清区别点。
(六)临床病例分析法
针对生化知识在临床上的应用,采用临床病例分析法,首先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例如有机磷中毒病例症状?如何救治?解释救治机制?由此引入不可逆性抑制和可逆性竞争性抑制的作用机制。这样可以较好地将单调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七)章节串讲法
糖、脂肪、氨基酸等物质代谢都需要酶,三羧酸循环是糖代谢、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的枢纽,维生素与辅酶更是并蒂连理,所以章节串联讲解,更会综合知识,融会贯通。
三、教法与学法的设计与实施
(一)教法的设计与实施
1、教学手段多样化。生物化学的讲授必须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比如PPT(动画、多维彩图)、录像、电影。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说明,信息量的加大和丰富,精彩图片的穿插和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简明扼要,以够用为度,使用大量图片、实物等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科研、调研、撰写论文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实施,更能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实践验证理论,能力推动创新,知识追求卓越。如:调研紫杉醇治疗癌症(卵巢癌、肺癌、乳腺癌等)的机制,以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科融合。
3、教学方法多样化: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设疑法)、自学指导法。
4、情感体验(换位教学)教学法。比如:上课吃东西这种现象该如何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先入情入理地问:吃的什么呀?再问:营养元素是什么?符合营养标准么?换位教学好么?让学生讲解食物的营养价值。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生化知识,又较好地制止不良现象,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现场情景教学法。课堂教学会出现多种不利因素,例如:学生从南教306跑到实验楼六楼上课,同学会很累、腿很酸,作为老师,我首先站在楼梯口迎接上气不接下气的同学,并亲切地问:“累吧?腿酸吧?”教学中,及时利用现场情景,启发提问:“腿为什么会酸呢?”由此引入糖酵解和乳酸循环,当同学静听讲解后,再亲切地问:“腿还酸么?”同学们更会体会到获得知识后的乐趣与满足,由此优化课堂要素结构,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6、重点难点考点逐级分散法。即讲即练、课课有练、单元练习和课后作业是重点难点逐级分散的有利措施,从而加强教学针对性与实用性,当堂掌握基础知识,理解重点难点便于课后复习。
(二)学法的设计与实施
把握学习三环节: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这是学好每门课的三个重要环节;独立完成作业:以进一步巩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做好模仿实验: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动手实践中获得知识,验证理论,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从成功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教学效果与评价
对教学评价应该采用综合评价,包括学校评价、社会评价、专家评价。从考核主体上可从自我考核、教师考核、学校考核、社会考核等多种渠道进行。但是评价内容必需以品德操行评价为前提与核心,进行基础知识与理论评价、实验操作技能评价、教学实习评价。各种评价最好采用量化考核。此外社会岗位就业率、发明创新专利率、专升本百分率、研究生入学率,都将会扩大学校影响力,营造专业发展潜力。
五、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
(一)设计理念与思路突破传统意识:为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而设计教材结构和实验内容;补充化学相关知识,以多学科综合为主;以“补充材料”或“相关链接”融合精简其他学科的内容。
(二)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胆改革:体现理论上“必需与够用”,突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编写适合我院师生使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教材,并加大实验教学资源投资力度,适当增加实验学时。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多种教学媒体、多种组织形式、多维彩图、自制实物模型等。
(四)增强师生互动性:“习题讲练互动式”,“教学角色互换式”,优化课堂要素结构,因势利导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变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
(五)考核方案设计多元化:全面综合的设计考核方案是教学效果与评价的关键环节和必要步骤。从考核主体、考核内容、学生发展潜力等进行多方面考核与评价。
(六)现场-情景-案例三环一体教学法:依据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把握学生需要与动机如何教学生,尤其是把握学生素质与学生心理,如何教会学生;采用现场模拟真实情景,突出案例各个环节,师生为一体导学知识。
综上所述,从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际状况出发,结合学生的求知心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因材施教;利用现场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老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本着教师深厚的知识素养与经验积累,突出教师的教育机智能力,善于因势利导,把握教育时机与分寸;增强情感沟通与知识交流,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具有高度的自我批评精神和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热情欢迎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和指正。
参考文献:
[1]贾弘.生物化学(第一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6-9.
[2]徐福生.生物化学(第一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9):1-5.
一、在民族地区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首先,民族地区本科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在录取时录取分数与全国的发达地区相比分数较低,可见其理科基础与全国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其次,前面已提及,在民族地区本科院校,生物化学课程通常设置于大二上学期,但因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此时有机及无机知识掌握不甚牢固;第三,通过笔者对报考民族地区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多位学生的访谈发现,他们中大多数在录取时是调剂到该专业的,其他在录取时虽直接填报该专业,但对选择报读该专业的目标和意义尚存模糊之处。所以,在民族地区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庞杂的生物化学知识,深刻理解抽象的生物化学概念,以取得较大规模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效益,在教学中逐步全面、习惯地实施反思性教学,有着极为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反思性教学有利于不断提高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效益
调查表明,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学生在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随着教学的深入,面对生物化学抽象的概念、庞杂的知识体系和程序繁琐的实验技术,普遍会产生枯燥、烦恼、厌学等情绪[3]。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如能全面、认真地观察学生,并及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刻的反省回顾,包括对在教学过程中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是否正确、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是否融入生物化学的最新研究与发现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兴趣,以及教学语言和行为是否合理等,自我展开逐项分析;之后,立即提出并实施改进问题的新的方法或手段,将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教师,促使自己会教,越教越喜教,越教越娴熟;而对于学生,促使他们会学,越学越想学,越学越得心应手。于是,师生皆大欢喜,从而大幅度提高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益。
(二)反思性教学有利于促进生物化学教师专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生物化学课程是生命科学各专业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农学、工学类专业的必修课,因而无论是在普通高等院校,还是在职业技术院校中,生物化学课程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生物化学教师,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为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应与时俱进,自觉、主动在自己的专业信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专业素质上,不断成长并追求成熟,及时更新、演进和完善。实际上,通过反思也为生物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了继续教育的机会。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教育的社会,教师的角色和作用现已发生了根本改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和促进者,还必须通过较系统的自我研究,及时发现自己知识、能力或技能等方面的缺点或不足之处:是生物化学某个模块理论知识、某方面实验技能的问题?还是教育理论、心理学基础、教育教学策略和技能技巧方面的问题?亦或是双语语言教学、创新研究、学术水平方面的问题?等等。当教师体验到这些困难、麻烦或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时,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不安全和不确定的感觉。于是,教师不得不在在行动中或行动后回头分析自身的经验。这样,经过反思,发现了问题立刻弥补:要么及时通过自学专业教育教学理论或专业知识,要么脱产进修,要么出国深造等。总之,通过反思性教学,既能促使生物化学教师自觉检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使其教学行为更为睿智和成熟,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和创新教育水平,又能有效、快速、持续地提高生物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在民族地区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策略
生物化学课程体系错综复杂,涉及面很广,而它又是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之一,与生物技术专业其他核心课程,如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原理、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发酵工程原理、微生物学和普通生物学等联系极为紧密,是学习这些课程的基础。所以,笔者认为,生物化学教师要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真正地实施反思性教学,发挥反思性教学的价值,必须明确反思性教学的目的,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并熟练掌握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一)明确反思性教学的目的
反思性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发展,二是为了专业引领。首先,实施反思性教学是为了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生物化学课程的“繁”和“难”,所以生物化学教师往往因难于梳理而不安,学生常常因难于理解而烦躁。通过反思性教学既要求生物化学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生物化学,乐于学习生物化学,使学生成为善于学习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又要求生物化学教师“学会教学”生物化学,热爱教学生物化学,使生物化学教师自身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直至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其次,实施反思性教学是为了对生物化学教师进行专业引领。通过专业人员参与的专业引领的反思活动,使生物化学教师明确如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生物化学专业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心理学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其反思、独立教学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促进其专业水平的发展和反思性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
正因为促使教师通过其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成长的机制是反思和更新,所以养成自觉反思的行为习惯是教师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生物化学教师通过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亦即从对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等各环节进行回顾和评价,总结自己的成功与教训,并及时“充电”,将努力学到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和前沿生物化学专业知识,整合到教学实践中去改进教学行为,不断完成自己的教育观念的更新并加以提升,养成自觉反思的行为习惯。
(三)熟练掌握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1、内反思内反思也叫内省、自我反省或自我剖析,亦即生物化学教师通过回忆自己的专业成长经历,准确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特性、常用的教学方法、成功的教学案例与经验教训,明确自己的优势和需要加强之所在,以科学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或改进措施。如自己所掌握的物理、化学、数学和计算机等知识程度是否需要完善或加强,以及当把这些知识熟练、精准、融会贯通地运用于生物化学教学实践后,学生的反应情况:他们是否深刻理解抽象的生物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否明白生物化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与生物技术专业其他核心课程的联系?又如,对于生物化学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按知识联系所组成的模块开展教学和不按模块进行教学,哪种方式效果更好?再如,如何才能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结合课程实验和相应的课程实践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关键词]生物化学农学类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75-02 一、引言
生物化学是浙江农林大学为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园艺、园艺(观赏园艺)、作物、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等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角度阐明生物大分子组成和生命活动机理的一门科学,是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及一些专业课的前期必修课程,在农业科学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2009年至今,我们一直致力于生物化学的课程建设工作。以郭蔼光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生物化学》为蓝本,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引入一些视频资料和教学模型,从而加深同学们的直观认识与深层次理解,课堂中尽量举一些与理论知识相关的例子,以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并注重启发式教学,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指出的是,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为知识的传授者、以学生为知识灌输对象的教学方式,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再加上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内容较多、理论抽象,既有一般化学反应,又涵盖复杂的物质代谢途径、调控网络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乃至分子生物学的一些最新理论、方法及研究进展,使这门课程成为我们学院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很多学生感到本课程内容繁琐,难以理解与记忆,学习兴趣不高。
调动和激发不同专业本科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任课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如何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将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生化反应及代谢过程转变成形象生动、浅显易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则需要结合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填鸭式”教学、说教式讲课,且因本课程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讲授内容多局限于教材,照本宣科,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质量亟待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组的各位老师一直在努力进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在继承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吸纳校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创造自己的课堂教学新方法,运用到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生物化学是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园艺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农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这些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基础知识及学习能力差别很大,以相同的教学方法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及知识水平的学生中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不一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各专业的课程设定标准及教学计划要求,结合其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培养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知识水平学生对生物化学的知识要求。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生物化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能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或现象与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给学生提供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机会,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三聚氰胺事件用生化知识如何解释?为什么双胞胎会长得很像?为什么剧烈运动以后肌肉会发酸?豆腐、酸奶分别采用什么原理做成的?这些与生活结合紧密的问题虽然简单,但与生化知识结合紧密,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及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将生物化学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事件融会贯通,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在生物化学课程的许多章节中,有针对性地引入相关生活案例。
(三)采用问题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问题式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创立的,目前国际上比较推行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估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他们对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局限于教材,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优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综合相关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有助于全面理解相关知识点。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现象,熟悉相应的实验原理,有利于加深对理论课所学知识的掌握,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相关问题。通过讨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良好平台。加之教师的参与,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多样,教学更具目标性和方向性。
在近四年的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渐发展出一种新型的问题教学模式,即基于多问题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法围绕多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并不受学生人数限制。每次课都可以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2-3个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生物化学问题,并利用当堂课所学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课前给学生提出问题,提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堂理论的讲解过程中,适时穿插问题答案。课堂最后5分钟,再次提出问题,看学生能否解释。这种模式的核心就是课前兴趣引导,课堂穿插讲解,课后回顾加深。
(四)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讲授―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理论讲解与学生的分组讨论交互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小班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讲授知识点时,提供知识的相关背景资料,设计科学合理的生物化学问题。学生在分组讨论时,要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问题讨论,主动探讨与交流,在此过程中锻炼自主学习、综合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由于学生需要跟其他同学交流、发言,因此,这将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效率更高、教学效果更好,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并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可在紧张与轻松交错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生物化学课程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也是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受关注的重点之一。今年是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措施,包括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而提升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则是实现这些关键措施的必备条件,而这些都要依赖于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园艺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农学专业学生的竞争力,也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要充分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课程学时安排等,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农学拔尖创新人才。因此,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张云贵,李富桂,刘祥云,张凤才.面向21世纪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生物化学》教材内容的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1999,(2).
[2]武洋仿,孙鸿,景晓霞.三聚氰胺的性质及其在奶制品中的危害[J].农机服务,2008,(12).
[3]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
关键词 文献式教学 生物化学 运用安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以教材为主要的教学工具,依据教材来做课程设计,进行知识的传授,但是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发散式思维的培育与人才的全面发展。所以,各大高校开始创新教学模式,例如,自学模式、研究性模式、实践模式等。文献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重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那顾名思义,文献式就是在原有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插入文献,拓宽课堂知识点、丰富课堂气氛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1文献式教学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生物化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基础生命科学。它主要用于研究细胞内各组分,如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所以越来越注重养生。而这与以生物化学为基础的生命科学息息相关。作为发展最快的生命科学,其新的理论与观点时刻在发生着变化与更新,这是高效课程的更新与换代的速度所不能及的。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生物化学课程必须时刻关系其相关科学的论述与发表,所以这就使文献是教学在生物化学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以外,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存在大量的人物与专业术语,为了加深对其的了解,也需要时刻查看文献资料。
2教学所用文献的筛选与安排应遵循的原则
(1)相关性原则。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命科学中的新理论与模式也不断被更新,所以在文献资料的选择上要与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不可偏离主题,浪费课程时间。当然,对于理论提出者或历史文化名人,也可适当地用其资料文献进行补充教学,了解该理论的提出与形成过程,提高课堂氛围,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原创性原则。在生物化学的课程学习中,会涉及到非常多的理论与物质合成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选择提出原创性理论或方法文献资料辅助教学。例如,在讲到DNA理论时,教师就可以选择詹姆斯-沃森博士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博士在1953年4月25日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文章来补充教学,该文章提出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新结构。
(3)适当性原则。文献只是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用来弥补教学中某些知识的不足,课程教学才是主题,所以在每节课程中引用的文献要控制在一定的数量范围内。太少,达不到效果;太多,则占用课程时间,效果会适得其反。具体的数量范围要根据各高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不可盲目选择。
3所选文献与课程的结合方法
3.1处理好课程教学与文献引用的时间关系
如上述原则中所说,引用文献进行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方法,不能作为课堂主要内容进行长篇大论,必须以课程教学为主。所以在文献的讲解时间上就必须应该注意,如果文献讲解时间太少,达不到烘托课堂气氛,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不到位;如果文献讲解时间太长,则会占用课程时间,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把握课程时间,适当讲解,烘托课程的主要内容,弥补学生对基本概念与知识掌握不牢等不足之处才是关键所在。
3.2文献讲解程度的把握
在高校中,本科生以课程的主要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研究生则不同于本科生,他们对于文献的阅读是一种常规性的活动。所以,在文献式教学引入到生物化学的教学当中式,要考虑年级与学历的差别,在课上讲解文献的过程中,要有侧重点与难易程度的区分。在本科生的教学中,文献的讲解不追求全面系统,而是有选择性的讲解,例如,文献的背景、思路与重点的讲解,而对于本科生难以理解的试验数据或其他方面的知识,就可以一笔带过,不做仔细讲解。
3.3结合课后的文献式教学,加深知识的理解
高校生物化学课程中引入文献式教学,不能只服务于课堂,还应结合课后时间或作业,来加深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理解与吸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合适的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和文献汇报任务,作为课程学习的补充,扩展学生信息量与知识储备。但也应注意,课后的文献任务也要考虑其难易程度与课后时间,否则会适得其反。
4文献教学的引用带来的效果
当前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高校学生所学课程内容上越来越滞后,尤其是在生命科学上。通过引入文献时教学,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插入最新、最权威的原创性文献资料,紧赶时代的潮流。通过各种文献的引入,使学生在课堂之上加深相关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扩大了知识面,也融洽了课堂氛围,使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5结语
在生物化学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教学目标,通过原则性的文献选择与具体课堂、课后的具体应用,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最新、最前沿的学术研究,认识到课外文献资料的作用与重要性,为今后的深入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廖智,刘雪珠,王健鑫.文献式教学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当中的运用[J].科技文汇, 2010,24(22).
关键词:专科 生物化学 教学体会
生物化学课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它在医学教育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并且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由于生物化学理论比较抽象,代谢反应复杂且相互联系,所以学生普遍反应它是基础课中一门非常难学的课程。因此,怎样将这些难懂的理论和复杂的代谢反应变成浅显易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生化教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年实际教学过程,现将教学体会分析如下。
1.由于学生层次不同,在教学过层中应予区别对待。比如专升本,三年制专科,五年制专科以及乡村医生培训等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有的对生物化学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有的对医学化学和医学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还不具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区别对待。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层次,要从教材的基本内容出发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
2.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工作的需要,而多媒体技术可将文本、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各种知识点,使生化课中许多抽象的内容被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和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这些生物化学基本内容具有理论性、逻辑性强及内容抽象、基本概念多等特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很难将其中的一些知识点讲得很透彻,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同学们直观的看到复杂的结构,看到形象的过程,这远非靠一些模型,靠教师口述所能比拟的。多媒体教学实现了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的重要转变。
3. 在学习生物化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模式去提炼和消化书中的内容,将有关同类或相近的知识点通过有条理的比较、分析,归纳整理成模式固定的“框架”,学生把学习的知识一一对照,填充其中,这种方法为“框架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同类或相近的知识点通过有条理的比较、分析,归纳整理成图表,再配以简短的分析、说明,既有利于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概括、归纳和总结,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比较复杂、不易记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实验课时数应该达到总学时数的一定比例。首先是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同学们操作的规范性。生物化学是一门归纳性很强的实验性学科,决定该课程在理论教学工作同时需有高强度的实验课程作为支持。因此,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显的尤为重要。生化实验指导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操作,第二部分为生化四大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第三部分为实验部分,首先可以减少验证性的以及临床检验中己经不用的陈旧实验,加强生化实验的基本技术与操作,培养科学思维和自学能力,为后续学习和今后工作奠定基础;其次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传统的生化实验课基本上是由实验技术人员在课前作好准备,上课时先由教师对实验原理、内容、步骤、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后,学生“照方抓药”地按步操作,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5.如果在教学中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是不利于培养同学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的。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一些由学生讨论完成的内容,学生讨论后再由教师引导分析整理出正确的答案,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教学方法。
6.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止于传授本领,而在唤醒、鼓舞和激励”。如果教师能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就会主动学习。绪论是课程的开篇内容,如果教师只是干巴巴地照本宣科,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利用实例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夜盲症与维生素A的关系,佝偻病与维生素D的关系,DNA分析技术和亲子鉴定,基因工程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等。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教材,精心润色内容,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心理,使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新课,从而实现。无疑一有疑一无疑”的认识过程。例如,在讲授蛋白质变性前,先与学生一起列举出日常生活及临床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烈日曝晒、煮沸、碘酒、紫外线等。接着提出问题:这些方法为什么能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其原理是什么?这一问题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的愿望。人体的大分子的生物氧化分解和生物合成直接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如果在讲述这些分解合成反应的时候穿插一些医学知识,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体内代谢过程,也能为今后的医学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如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区域化分布和一些病理现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讲授氨基酸代谢中的转氨基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后,给予同学们一些真实的临床生化检验报告,请同学们分析该病人有可能存在的问题。这种方法的应用,与简单地反复强调转氨酶的区域化分布相比,同学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
7. 形成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成绩是学生学习收获的体现,学生对成绩的评定总是非常关注的,不同的成绩评定方法指挥着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对课堂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不能只靠一张生物化学试卷来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还应该包括实验课成绩以及平时成绩。实验课成绩的评定可以促使同学们敢于动手,勤于动手,学会协作,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大家协同完成的;平时成绩的评定使同学们平时学习变得比较紧张,学生既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又要在课余仔细阅读教材和大量的参考资料,总结所阅读的内容并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就使大学生活成为真正的“读”大学,而不是考时“背”大学,平时“玩”大学,考后将知识“还”给老师。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单一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根据这种复杂的发展变化,灵活掌握,灵活运用。课堂教学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应重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教师在导学上下功夫,让学生自主学习,整合个性化、学习计划的制定,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范春秋.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中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尝试.科学教育论坛[J].2005,10-189
[关键词] 生物化学 双语教学 探索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专业知识学习为教学重点,部分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重要定义和内容用英文讲解和标出。通过专业英语讲授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逐渐适应两种语言的交替使用,达到双语促专业,专业促英语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良性循环方式。医学是一门世界范围内广泛交流和应用的科学,医学教育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医学研究交流逐步走向世界的需要,高等学校医学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愈发重要。在所有高等教育体系中,医学教育课程中有门数众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基础类与临床类课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融合。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双语教学的开展必须要有规划即实施双语教学必须从专业基础课程开始。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学习后续临床相关课程的重要前提,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和专业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要从师资、课程、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寻找切入点、探索有效途径。
一、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课堂实施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强,内容抽象、深奥,基本概念多、学科进展快的医学基础课程。历来是医学专业当中最令学生头疼的基础学科之一,有些章节晦涩难懂、枯燥无味,每个章节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单纯的专业学习已经存在困难,特别是化学基础较弱的学生,还未学该门课程之前,就已经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用英语授课更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结合这一实际情况,选择在学生外语水平较好的临床医学专业优先开展双语教学。接下来,课堂教学的实施就是双语教学的关键。课前由教师告知学生下一次新课的内容及其重、难点,提供与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等,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避免预习的盲目性。根据内容为学生准备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考题,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上课时,采用递进式教学方式,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章节中重点、难点的内容先用英语介绍重要概念和关键词,再用汉语讲解,根据学生水平和掌握程度逐步增加英文授课比例。针对英文名词,我们采取了一些做法:一是课前将主要的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集中写在黑板一角,数量不宜多,便于教师随时指点,学生随时参照;二是每次课都将专业词汇集中在一张幻灯片中,建议学生打印成小卡片,既方便专业英语学习,也有利于后续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则使用全英文形式,图文并茂,便于学生掌握重点。总之要先易后难,先少后多,先中文为主、英文为辅,逐渐过渡到英文为主、中文为辅。切忌一味追求全英文授课,会使学生听觉疲劳,因跟不上听不懂而失去兴趣,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下既学习了专业外语的词汇,又领会了专业知识。
二、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实践证明,实施双语教学,师资的强弱是非常重要的。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过硬的英语功底。能用英语流利的表达专业知识,做到讲解到位,学生能听懂并理解的程度。但是,目前,这样的师资还不多。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双语教学教师的主要来源是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在国内著名的大学接受专项培训的骨干教师、也可以通过加强专业教师的英语培训,在授课前和授课过程中专门请来外教指导等途径。
三、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
目前,国内双语教学普遍缺乏合适的教材。教师参照的外文书籍不同,双语教学的内容和深度也有一定的差异。目前,国内一些院校对于教材的选用,有直接购买原版教材、自编教材、翻译教材等几种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专业内容表达地道、专业词汇使用准确、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东西,对于师生的英语能力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但外文原版教材和国内通用的医学教材内容安排上有很大的差异,盲目照搬国外教材,由于内容多,生词量大,与中文教材相距较远,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虽然一直有人提出编写双语教材的必要性,但在短期内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当前主要是中文教材和外文教材配套使用。教师在对外文原版教材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进行选择、整理,作为预习复习的依据。这样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又考虑到课堂的气氛。原则上不管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或者是国内自编教材,内容都要符合高教部统编教材的重点,以便于学生掌握,以进一步深入双语教学实践。双语授课固然重要,但不能以牺牲专业知识学习为代价。双语教学目前尚不能摈弃汉语,而是需要巧妙、高效地利用汉英两种语言。汉语作为母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运用适当可以与英语相得益彰。
双语教学在各高校中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双语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可供借鉴。但通过双语教学实践,我们积累了点滴的经验:应继续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合格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在教学中进一步完善自编英语教材的内容,使之更适合教师和学生的需要;继续探索中英文的课堂比例,既要符合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有竞争力学生的要求,又要照顾到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更好地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模式,使双语教学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席艳,牛保华,吴素霞.病理学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9,(3).
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现代护理专家提出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可见,现代护理要求护生了解护理的发展史、职业素质及行为规范、护理理论和护理程序,涉及人、环境、健康、护理等具体内容。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整体。他们的健康与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体内环境密切相关,护生必须具有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需要的全面智能结构,方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服务。因此,学校教育应致力于全面提高护生的职业素质。
化学教学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须从讲课一开始就向护生灌输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告诉护生在护理工作中,患者对护士的心理需求首先是职业道德,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服务态度、仪表礼仪、修养、沟通等方面。若能以“5·12”国际护士节或成立南丁格尔护理服务支队为契机,组织护生参加优秀护士模范事迹报告会,讲述南丁格尔的典型事例,组织护生为群众提供护理服务等活动,将会对护生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医德护风起到推动作用,也将会对护生学好化学课起到促进作用。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激发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从这个角度来讲,唤起护生责任感比单纯传授知识、方法更重要。
2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护理理念
护理是对人类现存或潜在健康问题进行诊断和处理的过程[1]。护理专业是一种对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包括个体和群体)提供健康服务的专业。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护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独立应用科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合成的一门自然科学[2]。化学课只有淡化学科意识,才能突出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注重护生整体护理能力的培养,使其树立“先预防保健,后疾病护理“”先健康人群,后患病个体”的观念。教材作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护理教育改革的需求。为此,化学教材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办学方向,以护理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3],强调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应性5性要求,体现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特色。
3化学与医学护理学的关系
医学护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探求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找出防病、治病的原理和方法,确保人们身体健康并延年益寿[1]。
3.1化学与人体生命的关系
人体生命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物质变化过程。人体各种组织都是由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无机盐和水等物质组成。食物的消化、吸收都是化学变化过程[2]。人体的一切生理和病理现象都和体内的代谢作用有关,而代谢作用与人体内进行的一切化学变化密切相关。所以,要研究掌握生理和病理现象的本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生物化学就是应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内进行的各种复杂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通过对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可以从本质上揭示生命的奥秘,把握生命运动的规律[4]。
3.2化学与疾病诊断的关系
在诊断疾病时,常常要对患者的血、尿、胃液、粪便等进行化学检验,以帮助医务人员作出正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法和步骤。例如,尿中葡萄糖、丙酮含量的测定,就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的;临床上常用的B超、CT、核磁共振等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扫描,成为诊断脑、肝、肾、肺等脏器病变的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13153I能确定甲状腺的功能状态;6053Co放出的射线能深入组织,并对癌细胞有破坏作用。
3.3化学与疾病治疗的关系
临床上常用药物来治疗疾病,例如用氢氧化铝、碳酸氢钠、乳酸钠来治疗某些胃病;用磺胺类药物来治疗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为了正确使用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必须对各种药物的组成成分、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及其在体内所发生的变化和作用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药物的合成制备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鉴定、提取等也需要具有丰富的化学知识。
3.4化学与疾病预防的关系
在预防医学中,使用化学方法对环境中的空气、食物、饮水等进行监测,从而寻找预防疾病的措施。如配制注射使用的消毒剂、酒精、碘酒、注射液,研究药物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等都需要运用化学知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遗传、变异、疾病、死亡等生命过程的探索,越来越显示出化学与医学护理学的密切联系。所以,化学是护理专业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之一。
4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4.1学会运用辩证法
学习化学与学习其他科目一样,要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认识和分析问题。例如,认识物质结构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影响,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4.2牢固掌握“三基”
要准确、牢固掌握好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加强对“三基”的理解和记忆,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把“三基”灵活贯穿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
4.3注重课堂学习
在课堂学习中,要善于听讲,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定期归纳总结,通过比较、分析,使知识系统化;要及时复习,抓住结构—性质—用途这一主线来学习。另外,还要多看书,多练习,以求温故知新。
4.4理论联系实际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化学原理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所以要在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实验学习。在教师演示实验和护生分组实验中,注重培养护生的观察、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和书写实验报告能力,使其养成严谨的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5让护生亲身体验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物理化学 教学效果
高职高专是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院校,我校更是提出了“培养高技能杰出人才”的核心目标,要求的培养人才是知识够用且实用,动手能力强,对基础理论要求不高。物理化学课是我校许多专业(化学工程、生物化学、矿物、冶金技术、热处理、采煤、采矿等)的一门化学基础课。但物理化学课是以物理和数学为理论基础在化学上的应用,综合性强、教学内容多而且抽象,公式概念多、逻辑性强且难于理解的特点,对该门课的普遍反映是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情况,但这门课程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现科学规律能力、深入了解化学知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物理化学课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多年从事物理化学课的教学,经过实践与思考,认为提高物理化学教学效果有以下十个方面的途径:
1 教材要精心选择
一本好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教材必须与教学内容相配套,教材的适用就比较关键,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较多地注重动手能力,对理论知识要求不高,但物理化学知识是具有相当慎密的知识系统,许多知识点若不进行理论的讲解,后面的知识就无法理解,因此理论知识相对于物理化学这门课程来说仍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好的教材并不是将本科院校的教材进行简单的删减就编成了专科院校的教材,目前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用的物理化学教材比较少。我校选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物理化学(高教出版社),教材是以高职高专物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贯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从这几届用下来的情况来看,效果不错。另外,教师还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自己编写教材和习题,突出教材的专业特点及学生特点。
2 双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要详细讲清
夸美纽斯说:“如果先不教明概念,便是教得不好的”,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很多,且有鲜明的特点,概念性强、理论性强、公式及其应用条件多。这就要求学生不能机械地靠记忆学习,理解是学习物理化学的有效方法,也是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把基本概念讲清楚就非常重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解可逆过程时就要讲可逆过程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它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已知条件,有些公式只有在可逆过程中才能取等号。还有自发过程这个概念,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的物理化学教材中是这样解释的“它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除维持指定的条件外,无需另借外力就可以自动发生的过程。”但这里的外力是指什么力呢,不是很明确,如水从高处低处流是一个自动发生的过程,但这里是重力在做功,重力一般情况下是外力,学生就会疑惑,我们在讲解自发过程的概念时是这样解释的:把体系的能量分为可利用能与不可利用能,自发过程就是体系可用于对外做功的能量减少了,可用ΔΕ≤0作为判定过程方向与限度的总判据,即在一定条件下,自发过程总是向着体系可利用能减少的方向进行,当体系可利用能达到极小值时,即达到了平衡,这样学生就清楚了。
3 问题(思考题)引导要着重启发
近年来,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教学法越来越受到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大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老师的工作则是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兴趣,问题引导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要明确发问的目的
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问题,应注意选用应用性、启发性、激励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索,即在“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要多选用“为什么”的问题,而避免简单化的“是什么”类的问题。
3.2 要设计问题的形式
常见的提问形式有直问、反问、曲问、追问等,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3 课前要准备好“问题”及发问的顺序
应拟出一个有严格逻辑顺序的问题提纲,对学生的回答要有预见性,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据此准备好解决的措施。
现举例说明: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的饮用水是十分珍贵的,因为北冰洋没有可饮用的淡水,全是海水,所以爱斯基摩人需要到冰山上去取回冰来熔化,靠熔化后的冰作为平时的饮用水,我们可以设问,根据图回答:(1)爱斯基摩人应在怎样的环境温度下取冰?(2)通过图计算1000g海水降温时,能获得淡水的最大量?
学生根据图可以分析出在温度为252~273K的季节取冰,因为此时系统点位于两相区,H2O(S)与海水共存。当温度接近三相线(252K)时,冰在海水中的含量最大,并且可根据杠杆定理计算出淡水的质量是893克。通过此问题及解答,学生既读懂了相图,又应用了杠杆定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相图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还进行了问题的延伸。
4 学习兴趣要注重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兴趣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动力。上好物理化学第一堂课就显得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冲动,要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白物理化学与实际的联系是多么地紧密,可以问下面的几个问题:“石墨能自动变成金刚石吗?”“为什么酒杯中的酒可以堆起来?”“为什么西藏地区煮饭要用压力锅?”“冬天,路上结冰,为什么要往地上撒盐?”学生听了以后大多数问题是回答不上来的,这样就会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对物理化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外,物理化学课程具有非常丰富的化学史知识,几乎每一个定理的发现就是一个化学故事。通过介绍化学史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介绍吉布斯将热力学理论与数学完美结合,得出了吉布斯相律的结论,从而极大地简单化了制冷、冶炼、燃烧、能源工程等,使成本下降和批量生产能够大规模的进行。
教师平时要注意积累有关物理化学教材内容的历史资料,尤其是重要的规律公式的发现方面的资料,上课时要紧密结合教学需要,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相关课程知识。
5 习题讲解要精挑细选
由于物理化学的概念、公式繁多,学生在学习上是经常会遇到课堂上虽然听懂了,但做题时就不会做了,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公式的适用条件。为此,例题的讲解就显得非常关键。首先,要精选一些典型例题,把一些容易引起混淆的知识点加以贯穿讲解,融会贯通,讲授时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而且每一节课结束后都要布置一定量的习题,习题的选择要涵盖大部分知识点,而且容易引起混淆的习题更要布置,一般情况下每一章节结束后都要进行一次习题课,习题的形式要丰富多样,要改变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定式,可以采取竞赛、抢答、组队参与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增加习题课的趣味性、互动性。习题的选取也不一定就是课本上的内容,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选出典型的习题、例题。总之,通过组织有效的习题课,不仅能够强调重点内容,而且能够将整个章节贯穿起来,既要体现完整性,更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有质的飞跃。
6 相关知识要有机衔接
物理化学是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课程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如《无机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和电化学等章节知识,因此教师上课时要注意避免低层次的重复,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点介绍以前未学的知识点,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业课中《化工原理》、《精细化工工艺学》等专业课程主要是研究物理化学课程有关知识在化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在教学中处理好物化知识与这些专业课程知识点的衔接与渗透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也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例如,化学热力学中的体系与环境,热和功等概念,化学平衡中的平衡常数,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化学动力学中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级数等概念和电化学中的能斯特方程等知识,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是要注意重点、难点的把握,将无机化学知识很自然地融合到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7 实验实践要注重创新
当前所进行的实践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只按照规定的步骤操作,就能得出实验结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实验实践要进行改革,可以将验证性的实验改为综合性的实验和设计性的实验,即将实验项目按照学科内容进行综合,研究各个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利用学生课外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创新性开放实验,学生自己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及实验问题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尽早进入科研状态,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文献收集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等。
如进行焦耳实验教学时,可提出如下问题:温度测定是否准确?实际温度真的没有一点变化吗?如果温度测定很准确的话,得出的结论如何?当学生得知该实验是在水温没有精确测定得出:“理想气体的内能只是温度的函数,在恒温时内能不随体积或压力的变化而变化”的结论时,不仅可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理想气体和实际气体的内能与温度、压力、体积的关系,而且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同时还激发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8 教学工具(手段)要充分利用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工具(手段)。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把教学内容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也为教师节省了大量板书、绘图时间,加快了知识点的讲授速度,课堂教学信息量大大增强。如相图用多媒体讨论可以节约大量绘图时间,可逆过程用动画制作出来就形象易懂。还可以在网络进行讲授、解疑、讨论等形式的教学,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交互以及课程的互动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网络教学以其方便、主动的学习模式已经向传统教学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而且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相长的特点。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现代教学工具中没有了传统教学中的面对面的沟通,师生互动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板书将推导思路一步一步清晰的展现出来是现代教学工具所欠缺的。因此,两者要相互结合,不能取代。
9 专业特点要鲜明突出
物理化学课程的专业特点非常鲜明,但许多院校从选用教材开始就不注重专业特点,头发胡子一把抓,都选用普通的物理化学教材,物理化学在药用、冶金、材料都经过了成熟的发展,如我校的生物化学专业就应该偏重药用物理化学,冶金、采矿、矿物等专业应该偏重冶金物理化学,热处理、材料等专业应该偏重材料物理化学。本科院校已经有了成熟的针对各专业的物理化学教材,但高职高专院校目前还没有成熟的专业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参照本科教材做大量的相关知识补充。
10 成绩考核要客观真实
物理化学的考核往往采用闭卷考的方式,无法考核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能力,我们可以采用期末考试占60%,平时考勤、平时课堂答辩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占40%,这样可以改变一考定成绩的现象,较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能力,加大对学习过程的管理,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在考试类型上,要尽量减少那些死记硬背,套公式即可求解出的题型,适当增加一些让学生解决实际工业生产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的题目,最大限度地体现高分高能。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物理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周玉,蒋珍菊.关于提高物理化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