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55:00
导语:在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
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在当今基础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因为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初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当今的初中生在历史学习兴趣方面还有有很大程度的欠缺,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历史知识讲得过多、过杂,而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造成的,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极为单一。教师在课堂上过于重视知识的讲授,而让学生的表现机会于无形中大大减少。虽然历史的学习离不开记忆,但是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很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表明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教师只有对学生主体进行充分的认识,并让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相结合,才会让学生转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对历史这一学科产生兴趣,同时顺应历史教学改革的进程,让探究性学习成为历史教学的新方式,从中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探究性学习”讲究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培养探究意识,并以积极的态度来进行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或者任务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自主地搜集历史资料。在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进行正确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更熟练地掌握历史学习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引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时候,应告别以往被动地接收信息的方式,应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构建。当然这个过程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让知识结构化,更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理解,从而有助于记忆,而不会让学生感到知识是被灌输进去的,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改变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这种教学方式,应该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探索的欲望,鼓励他们在图书馆查阅知识,以及一些历史资料。
在历史课堂学习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难解决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多角度、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历史学习中,只有对历史本质进行不断的追求才会达到其终极的目标。当然对于复杂的问题,学生可以提出质疑,这是一个自我意识不断加强的过程,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学生的用心思考,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会抱有好奇心,对于有些问题持有批评精神,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历史的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总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想法,而且其思维模式较偏重于形象思维,对于抽象思维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历史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在“以史鉴今”的过程中,增强自身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初中生的情感世界是极为丰富的,他们在是非观上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因此单纯的说教行为容易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初中生对于历史其实并不陌生,只是对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没有很好地把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让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探究性学习虽然提倡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学生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接受信息的方式。历史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生活中汇成的故事和文化,而这些不可能再现,对一些史书进行阅读并以此作为中介来讲解是很有必要的过程。而且对于课本上一些难以理解的历史问题,我们仍需要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和讲解,所以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自然会存在着接受式学习的方式。当然学生要认清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主动地获取历史知识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做法,这也要求学生拥有自主学习意识,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历史,探索历史。
历史教师应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对于学生的指导工作要进行正确的认识。这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极为轻松的事情。相反,探究式学习对于教师会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自身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对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并且能够深入地进行问题的研究,拥有专业的教学能力,这样才会使历史教学有很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的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些都会推动历史教学改革的进程,让历史被更多的学生所喜欢,从而让初中生拥有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改变原来对历史学科枯燥乏味的偏见,从而拥有满腔的学习热情。教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平台,要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广泛应用一定会让历史这一学科有更深层次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 2002(06).
2.姚成业.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作用的发挥[J]. 教育评论,2007(0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38-01
有效教学是当代教育界正深入探讨的课题,近年来,也有丰硕的实验成果,可是,这些实验成果还大多局限于小学阶段。初中生从年龄段上看,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极其重要。初中历史课的课时较少,教学的任务相当艰巨,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当的改变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争取课堂的最佳效果,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的表现。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影视片段或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和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实践证明,一开始就让历史课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我在讲授“商鞅变法”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几个同学分别扮演秦孝公、商鞅、守旧大臣并向他们交代演出的内容:商鞅如何舌战群臣最后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进行变法。学生结合自己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教师帮助修改,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商鞅如何冲破层层阻挠进行变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变法的艰难和商鞅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学生找准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会学生找准历史的学习重点,解决关键突破难点是初中教学常用的方法。初中历史教材六大本,记载着人类从远古到现在几百万年的重要活动。由于历史学科课时较少,教学任务重,如果在学习中不能抓住重点,找准关键,那么必然会在繁多的史实中迷失方向,陷入事倍功半的困境。那么如何才能抓住重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告知学生教科书的重点章、节、子目和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使学生学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学习时有的放矢。二是教会学生掌握确定重点知识的原则或方法,具体表现在:①凡是发生在历史转折时期,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②凡是教材文字表达中具有“最大”、“最早”、“第一”、“领先”、“标志”、“开端”、“序幕”等字眼的内容;③凡是和当今世界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知识;④凡是教材内容配有插图,课后有思考题、讨论题和练习题的内容。通过这些教学法,不但让学生找准了学习历史基本的方法,而且还让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一些升华。
三、注重知识的延伸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材料,拓展延伸,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闭关锁国”政策时告诉学生:由于我们的盲目自大最终将我们与世界隔离了起来,结果导致了我们的落后,西方列强的侵略接踵而来,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东方大国的大门,从我国掠走大量的财富和国土。造就了中国近代的一段屈辱史。在讲到这时,我们可以闭关锁国和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政策做一比较,让学生充分理解到闭关锁国的危害和改革开放的正确性,继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潮流。
四、注重课堂检测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初中历史检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尽管历史的事实是唯一的,但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元的。历史教师把有效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具备了能力,就会化解成认知,进而升华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稚嫩的,他们对教学中心的理解也许与我们预设的那个教学中心不完全一致,这很好,说明学生“加工”了老师的知识,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对此,我们应该小心呵护、静心倾听并给与鼓励。
总结: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在此和大家分享。随着教学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已意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我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这科集科学性、有效性于一体的历史教学,它的明天将更美好、更灿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创新思维
随着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成初中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初中生真正“活动”起来,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历史、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课堂情景会使初中生产生积极的情感,这些活动会让初中生的情感得到释放,有利于初中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一些再现的历史情景给初中生印象会更深刻,有利于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下面结合本人近几年初中历史教学经验谈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和意义。
一、活动设计要引导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学习方式发生积极转变
新课改的实施,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发生质的转变,初中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有相应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能引导初中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初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初中生掌握知识、积极实践的态度和能力。 我们首先应该让初中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堂“活动”,让初中生真正明白他们已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当做课堂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主人。
二、有利于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让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中真正“活动”起来,我们要当好“导演”, 要真正做到我们搭台,让初中生唱戏。许多历史课堂因为有了初中生的积极参与,如朗读、表演、探究等,才是我们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有了初中生的踊跃参与,教学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初中生的活动不应该是盲目的,不能为了“热闹”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追求形式主义。我们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初中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既要保证初中生的积极、有效、全员参与,又要防止初中生偏离中心。并在初中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初中生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图。如讲“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节中八股取士时,我安排了初中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表演八股取士历史剧,看剧评史等活动,把课堂还给了初中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让初中生表演八股取士历史剧和看剧评史的活动,初中生非常踊跃,积极发言。我对初中生的发言都做了积极肯定和鼓励,初中生观察仔细,想象丰富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这样留有余地又尊重了初中生的差异性,也避免了初中生太偏离主题。结果初中生很快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深深理解了八股取士的危害性。 因此我们要引导初中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内容,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中心和抛弃重点。让历史课堂中初中生的活动既要形式新颖又要主题鲜明,既要目的明确,又要任务清楚。
三、有利于初中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不是简单的要求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阅读、记忆等,而是我们要引导初中生在“活动”中探究和思考,让初中生在感知历史中不断思考、探究和积累。让初中生在活动中不断开拓进而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初中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历史教学中的“活动” 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我们在引导初中生积极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让他们自主有序进行,同时不要局限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初中生大胆开拓和创新。 例如 :“小老师”的活动我们都不会陌生,在讲《近代前夜的盛事与危机》一课中我就组织了“小老师”上课的活动,具体方法把初中生分为三个组,分别负责“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和“危机”的教学。第一节课进行分工准备,每一小组的组长负责布置具体任务,并让他们的每个组员分别都有具体的任务;第二节课让三位“小老师”正式讲课,“小老师”们也充分发挥了初中生的主体性,表演历史剧、说快板、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初中生听的也非常入神。通过这样的“活动”,初中生不仅有效掌握了历史知识,还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还体验到了老师的苦与乐,那种对历史敬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历史课堂的学生“活动”就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当然初中生不可能达到我们的素质和技巧,这就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给予初中生必要及时的指点和帮助。
四、活动设计要符合初中生的实际
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我们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要针对不同的孩子设计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活动”。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还应该尽量让全体孩子积极参与,活动中的分组和任务分工都要具体、合理、充分。既要面向全体初中生,又要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例如七年级、八年级的孩子表现欲望非常强,我们就可以设计初中生表演、背诵大比拼、历史故事比赛等活动;而九年级的孩子不再喜欢那些过于表现的活动,他们的能力思维已经更加深入,所以我们应该让他们组织演讲、专题讨论、记者采访等形式的历史活动。所以我们历史课堂的“活动”要具有针对性,符号初中生实际,对阶段的孩子组织相应的学生“活动”,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36-02
当前,史料教学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注重史料教学,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除要完成传授历史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这两大任务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史料教学能够为学生的历史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的思维材料,为学生搭建一个阅读、思考、理解、探究、合作的平台。对史料的解读、思考、分析和比较,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起因、历史现象和历史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学会将史料和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解决问题。大量详实、生动、直观、形象的历史资料不但可以使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记忆缺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等。因此,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有史料教学的意识,掌握史料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那么,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开展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在此,笔者介绍一些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一、遵循选择史料的五个原则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史料,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在史料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下五个选择史料的原则:第一,严谨性原则。筛选和运用史料应力求谨慎、真实。文字类的史料应尽可能出自于原典,要注意史料本身的典型性,并顾及上下文及全文的整体。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第一要义,如果学生依据有问题的史料、有缺陷的史料、非典型的材料进行分析,就会以偏概全,无法做到“论从史出”。第二,目的性原则。史料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所以史料的选择应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解决疑点。第三,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动有趣的史料,如用故事、漫画等形式表现的史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第四,多样性原则。在历史课堂上最常用的史料主要有三大类:文字史料、图片史料、音频史料。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种类的史料。第五,适度性原则。史料的数量、长短要合理。文字史料要短小精悍,较长的文字史料最好加上配音;图片史料一次性不宜超过4幅;视频史料不宜超过3段,时长应控制在3分钟以内。
二、加强对学生运用史料的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运用史料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应教会学生会读、读懂、读透史料。这是史料教学的基础。在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得比较多的是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和表格材料等。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透、读懂史料,要明确告知学生:一次读不懂的,就反复多读几遍,并在读的过程中抓住史料的关键词和中心句,明确其与课本中的哪些历史事件有关。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以所学课本知识为依托,全面分析史料所包含的意思,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例如,教学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材中出现了以下史料:“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江南”“国盛”等,再让学生从“地广野丰”“稔”等字词分析理解江南地区的物产丰富和丰收气象,从而得出“南朝时候,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江南地区已十分富饶”这一结论。
其次,教师应精心设计材料练习题。教师要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补充课内(外)史料组织练习和训练。通过练习和训练,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使其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教师所设计的练习题要做到小、巧、新,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既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也要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纵观近年来广西各地的中考题,涉及史料的主要包括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选择题可考查学生记忆知识、获取信息、理解、比较等能力,材料解析题则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运用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例如,教学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史料选择题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位唐朝官员的话:“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这反映唐代选拔人才实行了(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这道选择题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古代的“禅让制”“世袭制”等体制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史料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形成的一定的历史素养。为此,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归纳、概括从史料中获得的认识,实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升华,这其实也是历史教学的最终落脚点。
例如,教学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教师可以引用这样一段史料:109年(1840―194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历经无数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复兴之路》解说词
根据上述史料,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设问,最后再把问题升华,让学生从史料中得到感悟、认识。具体问题设计如下:(1)“109年沧桑巨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在什么时候结束?哪些民族英雄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前赴后继”?(2)请你用史实说明材料中的“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3)从百年沧桑巨变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感悟?
【关键词】历史教学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84-01
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旨和核心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对以前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一场根本性的变革。然而,在这场“变革中,初中生由于缺少“自主学习”能力,而教师又突然“退位”,这或多或少会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不安”,所以尽管有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声势浩大”,但最终又会走回原来的老路。怎样避免死板地、被动地接受教师“填鸭式”的灌输,而使学生像小鸡找食那样自主学习,通过我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保证和前提
学习动机是让学生自觉自愿学习的内驱力,可以想象,一个没有学习劲头的学生是很难在学习中有所建树的。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前提是怎样更好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1.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和认识实际,巧妙地利用教具、学具等,创设能引导学生探究的激趣情景、问题情景,营造与实际相关联的具体情境,让学习内容和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之中,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知识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2.展示成果激发动机。学生学习是为了获得成功,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强动力。教学中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实践、探索。学生能干的,教师坚决不干,要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产生成功的体验,让他们时时感到“我能行”、“我在进步”、“我又成功了”的自信和愉悦。
二、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会和熟练地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首先要通过自主学习来熟练掌握书本知识,这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拓宽其它学习能力的保障和基础。决定学生学习效率是高还是低的重要因素是,学习和掌握各种相关知识的方法和技巧,这一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达到:1.找到记忆每个具体知识点和概念的便捷方法,能迅捷地获取知识并保持住记忆,做到准确地再认识,这是高效率学习的首要体现。在这一方面,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建设性意见,供学生借鉴和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来进行选择;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变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目标,探索最佳的记忆技巧,并相互分享和促进共同提高。2.探索概括性地掌握某些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凡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包含着时间(或朝代、皇帝)。背景,人物、事件经过(或主要内容)、影响(或历史意义)等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效率就可能很低,而且当要用到这些知识的时候,恐怕早已忘的一干二净了。这时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重组或提炼加工,把一些主干记忆要素提取出来。这时我们也可以巧妙地借鉴语文或其他学科的记忆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并划出来;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便于学习掌握。3.探索出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历史是人类发展的延续,它的每一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因此有必要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把一些看起来是零散的知识点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首先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子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制度、政局、政体、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经济专题目录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农业、商业、手工业等;第二是弄清楚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结合自身特点对方法进一步加工、改造。确定隶属、层次关系,摸索出一套最佳学习途径。
三、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模式 课堂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48
历史是中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科目,有其明显的学科特点,比如综合性、科学性、人文性等。历史还是一门具有情感价值的学科,以史为鉴,可以知荣辱。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现今历史课堂还存在不可正视的问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普遍不高,觉得内容多、难识记;学习方法不正确,总是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思想观念有问题,学习历史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即使掌握了学科知识,考试时也不懂得迁移、灵活运用。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学生的历史成绩不高。新课改进行推行了一段时间,中学教育局面已经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这种情况下,初中历史课堂也要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来补充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导学案模式是新课改之后进行探索的教学模式,主要指在历史课堂上用导学案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初中历史课堂改变沉闷局面,焕发活力。那么。导学案的制定以及这种模式的开展应该怎样进行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呢?本文对此提出了几点意见。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导学案是教师制定的勇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在制定方案中要力求做得完善,符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角度审视导学案,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师也应该时刻有这样的意识,考虑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导学案要难易适中,又有助于提高学生能力,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也不能放弃,而是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首先,导学案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学案是在讲授新课之前发放到学生手里,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的,有预习的性质。因此导学案要做到目标明确,展示出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要学习哪些内容,要注意哪些问题。注重一个“导”字,引导学生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为具体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做准备。比如在讲到近代中国屈辱史时,要遭导学案中明确学生的任务是了解几次中外战争的起始时间、原因、结果、签订的条约、意义等。
同时导学案的设计要突出重点,这一点也很重要。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在导学案中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否则学生可能会错把时间浪费在细枝末节上,对于学生来说,最不能浪费的就是时间,要只争朝夕。重点的突出也意味着教师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着重强调的部分,学生掌握了重点和方向,能够更好在课堂上与教师配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例如讲到科技革命这一问题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到科技革命的意义以及对世界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方面上来。
二、步骤清晰,循序渐进
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都要进行备课,可以说,教师的备课是否充分,直接影响接下来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把备课工作做好。课堂教学是中学教育的主要方式,对于导学案这种教学模式来说,它是面向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也要有清晰的步骤和合理的程序。一般来说,导学案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教学目标或任务――学习重点难点――设问答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信息反馈评价――归纳总结。除了基本依照这些步骤进行之外,由于导学案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随时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当然,导学案是适用于学生的,因此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把导学案做到最优化。比如就课堂时间来说,每节课是固定的45分钟,有的章节内容多,一节课不能讲完,因此导学案的制定就要充分考虑这一实际情况,明确每堂课的任务和教学步骤以及每节课之间的关联性,形成一个知识和教学系统。有的章节是课程标准规定的重点,对于导学案来说,就要明显体现出来,在这部分章节多花费点时间。
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忌进行得过快,应付了事。每个环节都要做到严格认真、稳扎稳打,才能保证取得最好的整体效果。弄清导学案的步骤之后,教师就要带领学生按照这个步骤按部就班进行。对于每个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在时间、内容、效果等方面力求做到心中有数,尽量在计划之中进行,以保证课堂的有序性和张弛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千方百计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导学案中设疑和讨论的部分就尤为重要,通过设置疑问,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疑问的设置要难易适中,并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既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思考,又要能够让学生品尝到解决问题之后的喜悦感和成功感,激发学习信心。鼓励学生讨论和交流,有时候集体的智慧远比个人埋头思考来得有效果。整个教学过程要做到张弛有度、衔接有序。
三、总结反馈,培养能力
反馈和总结是导学案中很重要的环节,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知道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在哪里,应该在哪方面进行加强,对哪部分知识进行重点讲解等。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教导应该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很有道理的。教师要及时总结,把知识系统化、关联化,让学生再对知识有个直观了解,结合自己所学情况,查缺补漏,最大程度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此外在每次的导学案教学结束之后,教师也应该进行经验总结。根据学生的反映和配合度,找到优点和长处,并且下次继续借鉴,对于不足的地方,下次注意改进。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历史课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课程。成功地上好一堂历史课并不容易,也不是简单地读一读、背一背就能学好的。特别是近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其次,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第一,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应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而要实现以上这些教学理念,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加强自身修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并且要不断地充实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此外,还要有宽阔的历史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技能。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得体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流露、教学图片的设计等来展示自身的素质,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比如讲点课外知识以扩大知识面;讲点有趣的典故以引起思考;讲点历史变化变迁的原因;开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组织学生编个历史剧等。这样使学生始终有兴奋点,思维一直围绕历史转,从而冒发思想的火花。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一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可利用时事资源,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感兴趣。如朝鲜核问题、我国举办奥运会、伊拉克战争等,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发展的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如动员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珍藏的各朝代钱币,学生平时买的文物古迹宣传片,以及在名胜风景区拍的相片等,在课堂展示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发了创新思维。
二、注重教师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阶段,在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在认识、学习、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独立性,注重对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要想让这种学习方法和精神有效融入到历史教学的具体环节当中来,就必须最大程度发挥教师在历史探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真正的教育不是教师将知识告诉学生,而是交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事例的示范,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性的历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这能推动历史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的健康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的爱好及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各种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也可以利用网络、音像和图片等形式查找资料,然后讲解和编写历史故事,写具有历史性的调查报告或者简短的小论文等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拓展学生自身的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三、采用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式,养成学生的创新习惯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等特点,是师生达到初中阶段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面对新大纲、新教材,教师要真正改变传统课程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新人。
关键词:初中 历史 教学 策略 经验
一、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原因、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拓展探究,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中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帮助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三、学以致用,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也可以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
2、 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自主学习;启发性;多元互动机制
一、自主学习理论及其意义
何谓自主?自主,顾名思义就是自觉、主动,即实施者对实施行为享有自我决定、激励、控制的权利。“自主学习”就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发现、探索、理解知识的过程,即“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国内外学术界对自主学习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产生丰硕的研究成果。美国教育学者迈克-G-穆尔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学习者要具有高度的学习责任感和自我控制学习的能力……衡量自主学习的三个指标是学习目标的建立、学习方法的掌握及学习评价的实现。”在我国,余文森教授认为, 自主学习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一面上;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1]学者庞维国则将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或学习方式来界定。即指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 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2]笔者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主动、自觉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程进行了解、建构、调节以及评价的一系列认知和行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掌握学习内容,控制学习的效果。
二、中学历史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解读
伴随着中学课程改革,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也取得较深入发展,成效也逐步显现。“教师要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会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3]这一观念已经成为历史教学工作者的基本共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要求指引历史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使学习成为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激励的过程,培育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考察中学历史课程自主学习现状,我们发现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能力不足,服务功能无法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欠缺,被动学习的情况仍很严重;学校相关配套机制仍没有建立起来,历史课程自主学习环境氛围仍不浓厚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校以及历史教师深入思考,努力解决。
三、初中历史课程中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原则
1、启发性原则。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基本的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主动的学习习惯很重要。而独立、主动的学习模式,需要历史教师学会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要给予学生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引领,而不是不屑一顾。因此,历史教师在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模式的时候,要充分把握启发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
2、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即一切内容、方式、渠道都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持续的。开放性原则要求历史老师注意教育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及其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适合学生自身学习、记忆、掌握知识的模式都是合适、可接受的。
3、自主性原则。“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自觉主动地去发现、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良好的自学方法是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目标。因此,历史教师应该激发起学生的自主认知兴趣, 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历史知识内容、自己设计学习形式,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改进中学生历史课程自主学习模式的路径探究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发现的学习。中学历史教师需要充分认识构建历史课程自主学习模式的重要意义,增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加强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指导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历史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论指导。一方面,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读好、读懂历史教材。历史教材是最基本的素材来源。历史老师首先要热情、耐心地教导学生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学会从教材中寻找历史知识。另外一方面,老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好问的积极性。此外,老师应及时、巧妙地鼓励学生自己从纷繁复杂的历史材料中寻找合适的答案。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用妥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不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使他们增强了寻找新知识的技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会总结、归纳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历史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历史事件繁多,各个领域知识错综复杂、较为凌乱,需要进行归纳整理。一方面,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如对某一朝代进行政治(政局、制度、政体、阶级、民族、政策、对外关系)、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出版、新闻)、社会(民生、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罗列、归纳,以掌握整个朝代的基本面貌,唐、宋、明、清等朝代均可以此解读。另外一方面,老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比较分析,如对某一事件进行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变革等方面的对比、总结,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两次国共合作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以使用该方式进行。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历史的横向的、纵向的联系比较法,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综合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利于系统掌握历史知识。
2、加大服务力度,构建多元互动新机制
做好服务和互动工作,为学生提供细致、到位的指引和帮助,是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的重要保障。老师不仅仅是教学工作者,更是服务提供者。老师应该努力构建多元互动机制,以制度化途径确立老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关系,确定老师的服务和引导角色。初中生心智、心力等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历史老师更要倍加关心,适时启发点拨,服务好学生的合理需求。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 包括了解自己的个人需要、学习动机、语言潜力、认知风格、学习策略等。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 实际上也是一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过程。”[4]
教师服务功能的落实,还可以在具体的学习环节中体现。比如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一堂辩论会,以“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为辩题让全体学生分开两组进行辩论;老师也可以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比较、分析《》与《中日》的异同点,相互辩论、各抒己见。[5]多元互动机制的确立,能有效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
3、构建评价机制,提高学习效果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有教学开发、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程序。过去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点内容的考核模式导致了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因此,历史老师应该完善学生历史学习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成效。笔者认为,评价机制应该包括老师考核和学生自主测评两部分。“自我测评就是学习者对学习结果与预期目标的一致性进行评判。测评的根本目的是使考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进, 以便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6]自主学习模式评价机制的建构,应该有一套完善的操作指标体系,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老师应以素质教育为中心,考虑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评价指标要体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坚持学业成绩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重能力考查转变。通过构建历史学习评价机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提高中学历史学习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余文森.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2,(1).
[2]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6).
[3]周静.教学与趣味相结合―浅谈如何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3,(2).
[4]乔虹皓.自主学习模式中的教师角色[J].教育探索,2008,(3).
[5]宫文波.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