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简述素质教育观的内涵

时间:2023-09-25 11:38:33

导语:在简述素质教育观的内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简述素质教育观的内涵

第1篇

关键词:茶文化;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人们对教育要求的逐渐提升,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珍宝,也是我国历史逐渐发展下的产物,在提升我国教育界教学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茶文化显示了人性、艺术性和思维性,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通过茶文化融入数学教育,能够发挥数学教育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将茶文化融入其中,可以借助数学教育的途径,使数学教育更贴近生活,通过教育途径传递茶文化和数学信息,也可以有效促使学生逻辑思考能力得到进一步发现,故教师应明确茶文化的知识内涵,在此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在教学期间可以不断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茶文化知识,以及对数学教学期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并在教学中可以在物质表象中深入挖掘,使学生内在更加丰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小学数学作为综合学科,在教育实践中对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有着直接作用,故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应强调以数学知识、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向融合,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能够充分确保学生有效融入到数学学习的环境当中,并在数学学习期间促使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数学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信息等,但是,从现在数学教育实施来看,一些数学教师很重视书籍信息的传递,把书作为指南,扩展数学信息的内容。在教育改革视角下,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为数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保障,但从现在数学教育实施中,有些教师由于数学教育思想陈旧,新式教育思维和方法运用不充分,使得数学教育模式单一化。

2茶文化下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界对知识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在数学教学期间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正确认识茶文化的内涵,我国是茶文化的具体发祥地,随着茶文化知识的逐渐进展,现已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实际教学期间,茶文化由于其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物质文化要素,同时其也有完整的精神内涵,可以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但就现状而言,我国茶文化在发展期间,发展效率不佳,无法将传统茶文化充分发挥出来,甚至有很多学生认为“饮茶”也属于“饮料”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需要转变以往教学方式,借助茶文化的基本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促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充分掌握茶文化基本内涵。目前,我国教育界在具体教学期间,为了可以将文化兴国战略进一步完成,就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尤其是在教学期间可以将茶文化的价值很好地发挥在数学教学中,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就应加强对小学数学知识和茶文化的融合是必要的,在当前教育活动日益成熟的情况下,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现有教学模式,从而能够赋予数学知识新的价值,且数学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可以将各种哲学思想充分融入其中。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其思想和内涵丰富,茶文化中包含着茶思想、茶精神、茶道主义等信息,这些信息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信息,且茶文化中包含的“静”、“思”、“淡”等内涵,都可以在个人发展过程中教育和引领个人,使个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人类生活发展模式为基础,以数学思维模式解说事物与个体发展的内在关联,能够延长数学思想、数学文化等信息,从人类发展史来看,数学学科中包含着茶文化信息,基于此,在数学学科教育中,茶文化融入其中更能显示数学学科的人文价值,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广泛传播。

3茶文化下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用

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骤然加快,且也是在此基础上,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人们生活带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期间,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为人们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信息化社会给人们生活与学习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在“快餐文化”影响下,导致教学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营销,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学习期间,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期间只是过于强调方法,学生无法充分掌握教学内涵,且在小学数学文化和技能培养期间,两者之间具有强烈的关联性,前者在实际教学期间会起到素质培养的作用,在实际教学期间可以明显提升对学生技能培养的作用,而后者能够起到能力培养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传统教育更关心的是对于学生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关心不够。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茶文化内涵,从而将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且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应基于茶文化内涵出发,明确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基于文化角度出发,不断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茶文化的内涵,进而改变以往教学期间存在的功利问题,以优化和提高人才培养效果,通过丰富数学学科的教育内容,可以扩大数学学科的教育范围,教师有意识地将茶文化融入其中,促进数学内容和茶文化的融合,以茶文化为引导开展数学学科教育,更注重对人类发展的诉求,以茶文化为指导开展数学学科教育,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加深对茶文化的认知,为学生设计数学活动内容,让学生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从茶文化入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4.1转变教学观念

从茶文化入手,数学教学应转变传统数学学科的教育观念,通过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新旧教学观念的融合,为茶文化和数学学科教育融合提供契机,首先,数学教育的开展应加强教师对茶文化的理解,了解茶文化和数学学科的关联,在开展数学教育的同时,促进茶文化融入其中,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小学数学教育应以茶文化为引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以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通过教育的设计和发展模式,在实际教学期间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思想;最后,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促进茶文化的融入,改变茶文化的数学教育模式,能够为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由于教师队伍对教育活动影响较大,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队伍的实际能力也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如果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关心学生的既有意识,也在实际教学期间无法充分掌握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过于重视让学生积极掌握数学知识,就会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在现阶段开展教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程度的调整,教师应从茶文化角度出发,让茶文化知识进入教室,进入学生生活,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应注重教育理念的研究,从文化观点出发,充分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总的来说,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教师队伍是教育的执行者,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而在数学教学中,从茶文化观点来看,教师可以借助茶文化将现有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这样才可以促使教育理念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和技能的教育,为今后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支持。

4.2创新教育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下无法积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将茶文化融入其中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下存在的不足,但要想有效改善教学模式,就需要革新数学教育方式,首先,在以茶文化为方向展开的数学学科教育中,重视翻转教室的运用,比如在学习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掌握数学概念信息,并通过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茶文化和数学学科教育融合,引导学生深层探究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和研究,在思考数学概念的同时,发展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次,数学学科教育中茶文化的融合,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利用意境教育模式,为学生创造茶文化境界,在数学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将茶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就可以不断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期间,要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需要创新教学方案,转变现有教学模式;最后,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期间,为了能够有效强化知识体系,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应用启发式教育,借助该教育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充分重视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将茶文化知识与小学数学内容相联系,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文化知识的培养,需要主要的是,在教学期间,教师应将数学知识与茶文化进行融合,融合的茶文化最好是与学生有着关联的文化,这样才可以积极树立学生正确的生活教育观念,提升学生兴趣,在此期间,教师还应在教学期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学习茶文化,只有将茶文化和数学教育相结合,才可以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4.3延伸教学载体

从茶文化入手谈数学教学活动,就需要通过延长数学教育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以茶文化为引导,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课程的信息,例如,借用习题课的一环,将茶文化融入其中,同时将茶文化作为练习主题的主体内容,引导学生探究茶文化的信息;其次,教师通过茶道、采茶等活动开展数学课外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饮茶、采茶、茶文化,了解数学知识信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最后,教师应基于互联网平台,制作茶文化数学教育板块,带领学生学习茶文化和数学课程信息。在数学教学期间,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提升数学教学效果的主要模式,且数学活动发展也是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由此可知,在开展相关活动过程中,教师避免在教学期间通过硬知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是在教学期间应通过文化理念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兴趣,进而能够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优化,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将现有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变,将茶文化知识融入在数学解题中,对数学教材进行充分挖掘,这样可以不断促使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程度。综上所述,数学教学期间,教师应从茶文化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创建的方式,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不断加深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育。数学文化和茶文化是从我们生活中产生的,不论是数学知识还是茶文化知识,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基于此,本文从茶的栽培、灌溉、采集以及最后制作等方面,分析潜在数学教育的思考,而通过数学教育和茶文化的融合,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播,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也能够有效解决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茶文化促进数学教育的发展,就可以在其中以茶文化为引导,发挥数学教育的育人性、文化性,强化学生的教育指导,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考的培养,拓宽茶文化的传播面,加强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促进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发扬,因此,数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重视茶文化融合,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许多茶文化和数学素养信息,明确茶文化融入数学教育的价值,强调数学教育中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颖.从茶文化入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福建茶叶,2020(09):299-300.

[2]贾长虹.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6(23):138-139.

[3]申生兰.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一代(下半月),2017(04):124.

[4]杨芙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情感读本,2018(14):76.

第2篇

关键词 进化教育论 学生管理 指导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Guidance of Evolution Educational

Theory to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MEI R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ong with the management of the new era of student facing more and more problems, this paper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idea of education to analyze how to do well of students'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evolution educational theory; student management; guidance

1 进化教育论简述

进化教育论是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涂宏斌校长在从事教育多年里结合多年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运用系统论、进化论、杂交优化等科学原理,提出的办学理念。进化教育论的基本原则是自主成长和环境选择及杂交优势原则。所谓进化教育论,就是在教育过程这个系统中遵循进化规律,运用杂交优势原则,改善、优化育人环境,从而孕育学生主体成才的教育学理论。其中,自主成长是教育的基础和教育的规律,环境育人和杂交教育方式育人的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2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

2.1 管理观念陈旧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在校学生也日益增多。与我国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相比,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在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队伍一直充当着“消防队员、突击队员、高级保姆”等角色,①还停留在以说教、命令的方式,管理者大都将学生简单地视为管理的对象,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了管理而管理。学生工作尚未建立较为完善、明确、系统、科学、实际能被广大师生认可的工作理念。

2.2 管理模式落后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一直推崇严厉的“惩处模式”,认为只有严格的纪律才能保证良好的学风、校风,学校过分强调学生按照统一的步伐、思想和规范行动,在学生管理上以平均发展代替全面发展,往往以“不出事”为评价学生管理工作的标准,造成学生管理工作不敢越雷池一步,力求管住学生而不是激发学生的潜能,②处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的学生,平时表现看似不出格,但是一旦出了校门,往往会出现更大的负面效应。杨敏在《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的创新》中提到:“我国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是以‘说教’和‘管教’为基本特征,重视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和管理制度体现封闭性,强制性、灌输式,发展学生素质强调公共制约,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忽视对学生的服务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2.3 管理手段单一

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体制一般采用的是校、院、班三级管理,在这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大都将学生简单地视为管理的对象,一般都是采用强硬的命令式管理,管理学生事务性工作很细,但是涉及到学生成长的方面完全不管或者管得很少。而在管理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对于上级的任务上传下达、照本宣科,根本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给学生跟自己平等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

2.4 管理队伍良莠不齐

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才队伍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人心不安等问题,并且由于他们多数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理论修养不够高,欠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化程度低,很难为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再者,由于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事务非常繁杂且琐碎,导致学生管理者不可避免地陷于事务性工作中,很难抽出时间去学习,更不用说自身素质如何提高了。而且在现实的高职院校中,从事学生管理岗位的工作者职称评审、晋升机制往往比同等条件下的专职教师渠道少,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个人发展前景迷茫。

2.5 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脱节

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脱节由来已久。由于工作业务从属于学校的不同职能部门,校级分管领导也各不相同,工作内容和方式属于两条不同的运行线路,彼此之间相互独立运行。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教师只管上课,辅导员只管学生日常管理,彼此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互补、渗透与融合,导致管理力量分散,势单力薄,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尤其是一些界限不明的工作,双方都不愿将自己定位在代表学校的立场来做。

2.6 学生管理与社会管理脱节

由于高校学生大都远离故乡,寄宿学校,导致现阶段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对家庭教育涉足也较少,过于低估家庭教育。

3 进化教育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

3.1 应用进化教育论转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

应用进化教育论于学生管理工作,首先要深入学习进化教育论的内涵。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自主成长的规律,运用杂交优势原则,改善、优化育人环境,从而孕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成才教育学理念。进化教育论倡导“教育价值原则、普遍教育原则、素质教育原则、教育功能原则”四大教育原则,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四育人”方针,实行“全学分计划、全目标教学、全过程控制、全方位服务”的“四全”管理模式。变管理为服务,树立“一切为了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社会”的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多元化的文化教育平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为人类社会培养“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适应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国际化公民。

3.2 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进化教育论认为实现学习主体的发展、认识的发展、或认识上的进化是教育这个系统的最终目标,而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四育人方针。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只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围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开展管理工作,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利益、需要、知识兴趣、爱好,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③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3.3 改进学生管理手段

(1)沟通式及引导式交流。与学生密切接触的辅导员(或素质导师),除了平时固定班会外,还可以利用查寝的机会座谈的时间和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的需要,对于学生的问题除了做好工作记录外,还应该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比如学生反映的关于学校硬件环境的问题,可以向相关部门反映。还有关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恋爱观念,辅导员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不仅可以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还可以和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2)让学生参与管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事务中来,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让学生有主人翁的意识,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通过“三自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和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特长。(3)利用信息化手段。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传统方法和现代化技术的相结合,为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比如学校网站、论坛、班级的QQ群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心理健康、学生事务、招生就业、学校政策等多方面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而老师与学生在QQ、博客、微博上的互动,也让管理人员与学生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还有多媒体教学和网上远程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的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4)其他:加强与学校其他管理部门的沟通,加强和家庭沟通,实现多元化和统一化管理。

3.4 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1)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队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网络在校园的迅速发展,一是健全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培养机制,对辅导员(或素质导师)进行专业化培养;二是改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结构,引进有经验的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培养年轻的管理人员,“走出去,引进来”,形成传帮带;三是完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考核机制,激发学生管理者的积极性,提升事业责任感和职业归属感。(2)学生教育管理的专门化和教育工作者的专职化。学生工作是集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时代性、时效性为一体的工作,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既是完成学生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多面手,又是学生就业指导、生活学习指导、成才指导、心理咨询、形势与政策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④才能满足学生工作的客观需要,才能保证工作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建立职业化,专业化和专职化队伍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必然趋势,也是学生管理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

此外可以试点与教学管理队伍在工作上相互交流,相互挂职等方法,加强学生管理队伍“专业”的素质,有利于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有机结合。

4 结语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工作,尽管在此工作中还存在着各种困难,解决这些问题的道路还很曲折,但是相信只要我们按照进化教育论的思想,提出合理的管理模式,创新管理办法,积极研究解决对策,一定会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注释

① 周东根.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与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67.

② 曲劲.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与创新[J].世纪桥,2012(5):144.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激励 创新

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探究、实践着:如何利用高中物理教学的有限时空,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充分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就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几个案例来总结“激励创新”的几点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用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的创新大门

教师课堂教学中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妙趣横生的描述、抑扬顿挫的音调会使学生情不自禁进入主动学习的环境中,创设一个以乐引思、以乐求知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也在无形中悄悄地开启了学生的创新大门。

例如:在讲《向心力》一节内容时,我首先在讲台上做了一个实验;即让一个小球从斜槽轨道的顶端释放,小球绕过与底端相连的圆弧轨道一圈运动。然后,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小球经过圆弧轨道最高点为什么未掉下来?(2)我如果把小球静止放在最高点释放会出现什么结果?(3)如果我们想象把这一装置放大,你坐在轨道上的一辆小车上敢模仿这个小球的运动吗?一个实验、一串问题立即将学生带入思考、讨论和遐想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引出本节主题――向心力,并借助录象播放游乐场中人们坐过山车的欢快镜头,从而将课堂氛围推向了。并且,我在本节课行将结束之际,鼓励学生去思考:游乐场的过山车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你能设计一个既安全又更显“惊险”的新型“过山车”吗?要求学生回去就此问题设计方案后交上来,下节课进行现场论证。在这堂课中,我通过精美的语言组合、精心的课堂设计并自然过渡到学生的生活体验(游乐场的过山车),使学生自觉地融入到了愉悦、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同时,也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用学生关心的热点去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青年学生关心热点问题正是青年们的朝气所在,教师如能抓住这一契机,大胆地将学生对一些热点问题的质疑有机地融入课堂,无疑会给课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这是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向教师掷出的一条条绚丽的“彩带”。我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当前科学界的热点问题开展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例如:我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5号”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这一学生关注的热点渗入到《天体运动》部分的高三复习课中。学生在课堂上向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神州5号”飞船的相关问题。如:为什么杨利伟在飞船中采用平躺的姿势?飞船的火箭发射为什么是竖直发射而不是其他方向?“神州5号”宇宙飞船最终在离地面大约340千米的高空飞行了14圈,它是直接被送到这个高度吗?飞船是如何实现“变轨”的?等等。我为此在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去引发讨论、进行释疑。在学生频频质疑的过程中,我注重去捕捉学生每一个质疑背后的闪光点。因为,正是这些这些闪光点显现出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教学过程的实践证明,通过了对这些热点问题质疑和析疑,既强化了基本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激情。

三、用“开放型”习题的训练作好学生创新思维的铺垫

习题训练是学习和巩固知识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之一,但“题海战术”极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而定式思维又是创新思维的宿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巧设习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是我们教学探讨的重要问题,这也正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在高中物理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课的教学中一直致力于设计“开放型”习题,以此为载体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具体做法简述如下:

一、设计一些给出部分已知条件,问能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量。

二、设计一些给出部分已知条件问能根据这些条件设计出哪些实验。即所谓开放类实验题,这类题答案并不唯一,鼓励学生开动大脑,多多益善。如给出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几个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及电源、电键和导线等,要求学生自己去设计几种测量的实验方法。

3、将一些习题重新编排,只给出题目的一部分,让同学根据一定的要求自编习题等。如有两个在真空中点电荷相距一定的距离,要求学生将以下的内容设计出来,自编一道习题,然后大家比一比,看谁设计的题目既包含了我们所学的较重要的知识点,又富有新意等。

四、用学生成功的创新去增强创新成功的信心

获取成功,无疑会增强进取的信念。创新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因而,在我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总是在努力创设时空,让学生去体验成功的欢悦。在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闪现的创新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加以肯定、助其燎原;我积极鼓励同学学会敢于向我多说几个“不”,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要“人云亦云”。

第4篇

第一步、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内容要求: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撰写方法: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第二步、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容要求:列举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撰写方法: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

第三步、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内容要求: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第四步、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容要求: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2 考虑要素

① 研究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

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

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创新点。

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3 开题报告写作要点

第一、要写什么

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你的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

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 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

第三、怎么写

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

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目的性。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论、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行动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二)论《三国演义》的“三复情节”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根据中国古代小说一些叙事作品写人物做一件事要经历三次才算完成的情节设计,杜贵晨先生提出了“三复情节”理论。

“三复情节”从不自觉运用到有意为之,已发展成了一种传统的结构模式。它的运用使得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上升到了理性层面,很客观地反映出了民族的心理特征,折射出了民族的宇宙观、价值观、哲学观、神学观及审美观。虽然人们已关注与研究了多部作品中的“三复情节”,但是,对《三国演义》中“三复情节”研究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在构织情节时大量使用了“三复”模式,且技巧娴熟,灵活多变,因此,对《三国演义》“三复情节”的细腻而系统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较为深入地领略中国小说的艺术魅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国演义》中“三复情节”的运用已臻成熟。由于其运用构成了独特的结构美学效果,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并在一些专著中有所提及。

就国内研究状况来说,杜贵晨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中提出了“三复情节”理论,重点剖析了中国古代数字“三”的观念,阐述了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意义,探讨了《水浒传》“三而一成”的叙事艺术、《儒林外史》的“三复情节”及其意义。并归纳出了67部通俗小说中含有的97次“三复情节”,其中便列出了《三国演义》中的一部分“三复情节”,还有一些遗漏。郑铁生的《三国演义的叙事艺术》提到了“以三为法”的叙事结构,另外,杨义的《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对“三复情节”也有关注。

就国外研究状况而言,美国的浦安迪在其所著的《中国叙事学》中提到《三国演义》有一个突出的次结构特点是经常运用定数序列事件,其数字序列的基础经常是“三”,实际上他的这种说法类似“三复情节”,只是没有细究罢了。浦安迪的《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也提到不少三国戏和说书段落都以某一件事三次发生为基本图式——如“三让徐州”、“三勘吉平”、“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等——显然都仰仗于研究民间传说和通俗文化的学者们观察所得的常见“三重效果”。

总的讲来,中西皆有涉猎,但浅尝辄止,缺乏系统性。

三、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

引言:

“三复情节”是中国古代小说一种耐人寻味的模式,一个突出的美学现象。《三国演义》中“三复情节”的创造多是有意为之,较之以前的小说,《三国演义》“三复情节”的运用也更为娴熟。

“三复情节”的关键在于一个“三”字,这个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的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古代认为“三”是自热之始祖,万殊之大宗。司马迁在《史记。律书》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孔颖达疏引王肃云:“礼以三成。”总的说来,“三复情节”的渊源脱离不了“三”最初代表的哲学意义与文化意义。中国人“礼以三为成”的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是“三复情节”诞生与发展的基础。

文章主体:

(一)何为“三复情节”

“三复”取自《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即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三”被解释为“多次,经常”,也可解释成“一日三次”。本文的“三复”取“三次重复”之义。情节是指事件的形成系列或语义系列。“三复情节” 指“叙事作品写人物做一件事经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设计。其特点为: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每一重复都是情节的层进,从而整个过程表现为起——中——结的形态。”

(二)《三国演义》中的“三复情节”分类研究

从总体上看,《三国演义》中的“三复情节”主要表现在“明写”与“暗藏”两个方面,即下文所提到的“置于明处”与“隐于暗中”。

(1)“明写”型“三复情节”

“三复情节”主要是直接出现于回目,读者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来。《三国演义》中明写“三复情节”的地方不少,而且方式各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连写”式

连写是序列事件结构组织形式的一种,它主要表现为写一个事件从头至尾,一连写去而不间断,其特点是情节紧凑,一气呵成,扣人心弦。

最妙的莫过于写“刘玄德三顾茅庐”了。司马徽荐名士诸葛亮,刘备便同关羽、张飞同去隆中,首次,二次,三次,一气呵成,时间跨越度为“天寒——隆冬——新春”,几个月内三访贤才,一连写去,情节显得十分紧凑。

②“断续”式

断续即断写,也是序列事件结构组织形式的一种,它主要是把一个事件在文本中的位置切割开来,在这个事件中还插有其他的情节。其特点是情节张驰有度,有调节叙事节奏的功用。

最妙的乃是“孔明三气周公瑾”,从回目安排来看,一气在第五十一回,二气在第五十五回,三气在第五十六回,有长度,有跨度;从情节设置来看,用不在一起的三回书来写一个事件,并在这三回中间插入其他的几回来叙事,起到了调节叙事节奏的作用,使得故事情节看起来张弛有度。

(2)“暗写”型“三复情节”

“三复情节”主要隐藏在文中而不是直接出现在回目处,一般不太明显,仔细读来便可发觉。

《三国演义》暗写“三复情节”的手法是多样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以淡化数字痕迹来叙写“三复情节”

作者不用一、二、三标明所重复的次数,而是用其他的言语来代替。如刘备三次向水镜先生问求贤才,水镜先生三次笑曰“好,好!”左慈三次戏弄曹操;周泰三番冲杀两救孙权;黄忠三射关云长,等等,都没有用显的数字来计数。

②以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表现“三复情节”

主要是用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说是时间序列,来发展故事情节。如:早上如何,中午如何,晚上又如何。

黄忠首日战关羽,不分胜负;次日再战,黄忠被马掀于地,云长释之;次日天晓,黄忠先是虚射两次,第三次射中云长盔缨,算是报恩。韩玄用“前日、昨日、今日”三个日期来责问之。

③以数字“三”总括一件事完成的状态的“三复情节”

这是一种特殊的“三复情节”。它只用数字“三”来总括一件事完成的状态。如“操先令许褚、曹仁、典韦领三百骑,于傕阵中冲突三遭,方才布阵。”这是一种省略了过程描写的“三复情节”,第一遭,第二遭,第三遭是如何冲突的,是一个悬念,我们可以大胆想象,而无碍大局。如果换一种说法,“三突傕阵”,铺写开来,也未尝不可。

同样在《三国演义》中,如“水军寨中发擂三通”、“五斗道教辖境内有犯法者,必恕三次”、“曹操假意上书三辞,诏三报不许”等等,皆属此类。

(三)《三国演义》“三复情节”的成因

(1)表层原因:源自三国史书、平话小说及“三国戏”

①史书:《蜀书。诸葛亮传》载有“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是“三顾茅庐”的源头。戏曲 《三顾孔明》则是“三顾茅庐”的另一种说法,也是“三复情节”的一个版本。

②著述:葛洪《神仙传》载有左慈戏曹操的故事,其中便具体描写了三次戏弄。

③平话:《三国志平话》写“三复”的地方更多,有“张飞三出小沛”、“曹操三勘吉平”等等。

④“三国戏”:元杂剧对《三国演义》审美生命形式有很大的影响。现今存留的元杂剧“三国戏”剧本多达50多种(其中包含了一些仅存剧目的“三国戏”),如戴善甫的《关大王三捉红衣怪》、花李郎的《相府院曹公勘吉平》、无名氏的《张翼德三出小沛》、仅存剧目的《老陶谦三让徐州》等。

(2)深层原因:源于中国先民对数字“三”的特殊认识

主要是对“三”最初代表的哲学与文化意义的理解,其内涵渐次发展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礼”的规范,进而在文本中反映了出来,形成了一种“礼以三为成”的文化传统和“三复”的思维定式与习惯观念。

(四)《三国演义》“三复情节”的美学内涵

(1)以数字“三”为情节的结构手段,保证了情节的繁简适中

也就是说,“三复情节”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2)重复中的反重复手法使得“三复情节”更具艺术魅力

三次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而是于重复中寓有变化发展。如此一来也就避免了因重复而带来的单调乏味。

(3)“三复情节”中的螺旋式上升形态强化了叙事艺术的美感

一些“三复情节”的发展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的三段式形态。从接受美学看,这是一种运用悬念来延缓叙述进程的收益效果。

四、工作进度

4.20xx年5月下旬 论文答辩阶段

五、参考文献

[2] 杜贵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3]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 [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 李史峰。二十四史[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6] 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数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7] 张德鑫。数里乾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 [西汉]司马迁。史记[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6.

[10]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2]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16]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7] 魏崇新主编。中国文学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0] 纪德君。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3] 普丽华,江少川。现作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4] 何丽萍。东西方数字“三”的文化对比分析及其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0)。

[25] 张文。浅论聊斋志异的“三复情节”[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5)。

[26] 梁雁。论红楼梦的“三复情节”[J].泰安师专学报,2002(4)。

[27] 周媛。汉民族尚“三”现象的传统文化解读[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4)。

[28] 舒志武。数字“三”的文化意义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

[29] 刘福泉,王新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三”理论对巴金家。春。秋创作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