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物理创新教育

时间:2023-09-25 11:38:33

导语:在初中物理创新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物理创新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教育开展手段

1、 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1.1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用一些生动语言将学生带入到美好神奇的自然界及现实生活中。例如,成熟的苹果为什么落向地面,而不是飞向空中;下雨的闪电、打雷等现象的本质是不是像神话传说一样;雨过天晴后的彩虹是什么原因出现的等等,这些精彩的实验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再如,可以用茶杯倒满水,然后盖上硬纸片,再倒置过来悬空而水不会洒到地面上,把新鲜鸡蛋放入烧杯的水中会下沉,连续向水中加盐并搅拌,鸡蛋却会慢慢浮上来。通过以上这些让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一开始就感觉到物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产生自主动手参与实验的兴趣,为今后学好物理打下心理基础。

实验教学过程的引入也很重要,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中要的是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环境中。具体生动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探求真理,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入到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

1.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定环境引起学生新旧概念的冲击,从而感到原有知识的不足,造成认知的不协调,激起学生的疑惑,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愿望。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将小车轮子朝上放在桌上,问学生:“怎样才能让车子动起来?”大部分学生都会说:“用力推小车就能动起来。”教师边演示边问:“用手推小车,小车运动,当手停止推小车以后,小车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时候学生们都会说静止。这时可以让学生们展开讨论,最后让分组后的学生总结他们的看法,让学生们找出静止的原因。教师再做引导,让学生最终知道原理。然后再将小车放在桌上,轮子朝下,用手推动小车达到较高速度时,使手与小车脱离,小车继续往前运行,这就又引出了惯性的概念。如此这般,引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般让学生兴趣盎然,急于知道答案,自然就会产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好物理课本上编写的一些科学家好学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对于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还要讲究艺术,例如实验因不可抗拒力失败等,教师要处变不慌,随机应变。

2、 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已经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不断提升学生水平,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和课标预订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通过自我开拓,举一反三,加深对学到的知识和内容的理解,并在这种自我开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不求过细,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并提高自学能力。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3、改进传统教法,提高课堂实效性

课堂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力求理解更深一些,并充分发挥这些重点的概念和规律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

在讲解物理概念时,教师一定要重视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过程,要通过实例、演示或实验的分析,或者理论的推导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结论,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注重通过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讲解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要逐步积累、扩展和加深,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逐步提高,不能要求过快、过急,否则就可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对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和基本概念的讲解上,绝对不能用讲解大量例题,来代替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述。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而不应急于做大量的习题。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果对学生的要求太高,而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这样不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削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

4、结论及建议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教学与管理的征途中,物理教师也要以新思想、新人才、新教育、新世界的理论来武装自己,不断与时俱进,深入理解并贯彻好教法与学生学法的辩证关系。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出新课标指引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在无愧于职业光环的同时,为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

1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指导

思想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

2 发挥学科特点,激活独特资源

实验教学是理科教学的特色,生动丰富的实验现象对学生有无穷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所以,作为理科教师,想方设法多做实验,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或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或是学校实验还是家庭小实验等。总之,只要是学生动手做了,就得表扬,另外积极创造条件,如自制教具等器材或利用一些常见的平常弃之不用的所谓“废材”为学生做一些典型的实验,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在这种不知不觉中学会知识。理科教学的另一特点是理科思维。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现象的分析等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给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他电学实验。

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又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4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初中物理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如测定盐水的密度。方案一: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用量筒量出50 ml盐水;3)把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方案二: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2)倒入量筒中50 ml盐水;3)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

第3篇

一、探究课程板块改革,激发学生创新动机

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因。人类的一切活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中学生的“好奇心”极有可能成为今后创造力的诱发剂,物理学是一门容易诱发学生创新动机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1.开辟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组织学生外出参观,邀请专家学者作物理发展史和物理应用方面的报告,组织成立物理兴趣小组,到一定阶段进行科技小论文评奖,积极开展学生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以激活学生思维和构思。

2.开设选修课。可以在单学科的基础上联系学科知识,或选择该学科中某些次级领域(如物理学史、物理与生活……),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物理学史》选修课,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介绍物理的昨天,一些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等,这样有助于破除学生对创造发明“高不可攀”的感觉。介绍物理的今天的新发现、新发明、新产品等,树立学生的创新信心,增强学生对物理未来发展的憧憬,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3.积极开设探究性学习课,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性创新教学活动,诱发学生创新欲望。探究性课程是一种完全开放性的课程,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并控制学习的整个过程,包含提出问题或猜想,资料的搜集、编辑与整理,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的记录,分析归纳,小结等等,该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参与创新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的环境,也是给学生一种创新的实践机会。

二、加强实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创新教育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绝大多数物理研究成果都无不依赖于实验,它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自我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效,是物理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1.适当适时地在“验证性”实验中穿插“探究性”内容。中学物理实验除了部分是基本操作训练外,比较多的是“验证性”实验。那么,可否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或者“验证性’,实验的部分变为带有“探究性’,实验,变“实验一观察一结论”为“实验一探究一结论”。如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先让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探究a与F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F二ma。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一次成功,会出现多种可能,需要反复修正。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重视实验操作设计。实验设计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最高层次,它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应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如: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个问题学生都知道,但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手边的事物设计实验加以论证。并且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自己思索、尝试失败,在学生“走投无路”时加以点拨。这样不仅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调动了学生创新动机,促进了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非智力因素(如意志、毅力、品质、学习太度等),是学生创新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质,是创新学习取得成果的必备条件。特别是创新意志,它是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百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没有创新意志作保证,再美妙的创意都可能半途而弃,因此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训练创新素质极为重要,应争取以多种方式、方法加以培养。

1.课堂教学讲究严谨、科学、规范,如书写物理用语、物理实验基本操作等,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自觉、勤奋的学习品质,都十分有利的积极因素。

2.鼓励学生大胆而仔细地进行物理实验,不怕失败,不怕危险,勇于挑战,培养学生顽强的创新素质。

3.向学生介绍整个物理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发明的史,就是一部物理学家们的“奉献史”。许多发明创造都是由无数次的失败堆积而成的,能在失败情况下持之以恒是尤为宝贵的。如:大发明家爱迪生,经过上万次的试验,才发现了切实可用的灯丝。富兰克林曾经冒着雷电的危险,将“天电”引到了“莱顿瓶”中等。通过这些讲解,引导资料的收集与查找,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工作者崇高科学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素质,敢于冒险追求科学真理的顽强毅力,勇于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四、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最高层次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发散性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等的综合提高,它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创新思维培养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品质的训练,而训练场所中最主要的就是课堂。课堂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关系到学生的主体作用。

1.改革课堂教学目标,使课堂真正成为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基地。旧的课堂教学经常是通过大量知识的传授,老师总结解题方法,使学生形成低效的能力和素质。现在教师应该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时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新的课堂教学目标突出了能力目标(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解题技巧能力等)的培养,最终达到素质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提出问题或猜想,如何加工处理信息,如何推理、验证,促进知识迁移和创新。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教育

引言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必要途径。本文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促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

1.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

初中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无论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在不断的发生改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初中生刚开始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只有创新教育能够激起初中生对于探索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特征决定了其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鲜事物,这正是学习物理的原动力。在初中物理课堂中要改变教学方式,采取创新教育,使学生保持对课堂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从而使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培养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1]。

2.当前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主要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重点为理论知识的传授,并进行试题练习。物理实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属于次要地位。当前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以教师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对物理这门学科的认识不深。在课堂上没有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3.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对物理这门学科非常好奇,此时正是教师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的最佳时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会打压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埋没在公式和试题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无所谓创新。学生只要对物理充满了兴趣,就会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热情,不断钻研和探究物理知识,课堂效果也会事半功倍[2]。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采用各种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展现物理世界的神秘和趣味,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对物理产生兴趣,并对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力》这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以初中生比较感兴趣的过山车作为课堂范例,引导学生探究过山车运行过程中的力的转换。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3.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开展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需要一个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状态下释放思维和想象力,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传统的师生关系过于僵硬,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教师所压制了,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授。特别是由于一些教师过于严厉,使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提出质疑,害怕受到教师的责备和同学的嘲笑。事实上要实行创新教育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质疑教师和教学内容,哪怕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培养。

教师要打破僵化的师生角色定位,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指挥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3]。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要给予及时的鼓励。

3.3教学方式方面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难以进行创新教育。要在课堂教育中进行创新,初中物理教师就要积极采取更加具有新意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其他教学方法。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光现象》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些不同颜色的光的画面,并向学生提出一些与光有关的问题,令学生自行寻找答案,并进行小组讨论。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完全能够进行自我学习,并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可以将很多抽象的物理现象形成视频动画向学生进行展示,使课堂效果更加直观和生动,这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越灵活,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高,其创新教育的实现就越具体和有效。

3.4提高实验课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比例

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通过物理实验学生能够对物理原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试教育对物理实验并不重视,实验课在整个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比例很少。为了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加重实验课的比例,教师要重视物理实验课的重要作用。在物理实验课上,教师要对实验的内容和程序进行规范和引导,使学生充分体会实验的乐趣,对事物的状态和运行进行深入的了解,激发创新思维。

4.结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体现,也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创新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有利于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培养探索精神。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并非一日之功,教育者要不断努力、转变观念,给初中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充满了乐趣和探究欲望的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朱昱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J].湘潮(下半月)(理论).2011(02)

第5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实验 创新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许多知识都来自于观察和实验,如果老师能带着学生一起,寻找科学家探索的足迹,体会科学家成功的欢乐,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将使课堂效率倍增。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今天,实验教学的过程也是物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1],作为 教师 ,应以创新的姿态,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实验精神要创新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知识高层次的迁移,是一种利用已有信息去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初中物理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就测定盐水的密度而言,我采用了下面的方案。

方案一:(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用量筒量出50ml盐水;(3)把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

方案二:(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2)倒入量筒中50ml盐水;(3)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 。比较两种方案,方案二最佳。因为方案一中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中质量减少了。因为玻璃对盐水来说是浸润的,一部分盐水附着在量筒的筒壁上,没有倒入烧杯中,所以选择方案二。这样,让学生去设计问题,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要把"物理实验"淹没在" 科学 探究"中, 但是由于教学的需要或条件的局限,演示实验还是不可缺少的实验手段,因此在演示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具有改革和创新的意识,以取得更为直观的现象和效果。例如:在演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时,将金属棒置于磁场中的金属导轨上,接通电路将看到金属棒在导轨上滚动起来,但由于金属棒质量大,而电路中电流较小,金属棒受到的磁场力太小,几乎动不起来,而如果将金属棒改造成外面是金属箔,里面是空圆珠笔心的接受式教学活动适当减少,"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的增加,是值得肯定的,但专家提醒,接受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两者应该有机结合,在强调科学探究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接受式学习的重要性。

二、实验情境要创新

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让初中学生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实验时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导入。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是大气压现象,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呢?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示出,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即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了。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引发新的问题。例如我在浮力的授课中,为了引发浮力的产生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形成的,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用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瓶颈的截面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把一只乒乓球放入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设问:乒乓球是否受到了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受到了浮力,有的认为没有受到浮力。这时我叫一位学生用手堵住瓶的下部流水处,可观察到乒乓球浮起,学生感到好奇,也坚信此时乒乓球受到了浮力,那第一次实验为什么没受到浮力?学生感到疑惑。于是,我慢慢引导他们,学生很快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通过实验情景,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坚持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2]。如在浮力的教学 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并进而提出可能会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起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学生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 学习 中来。再如学到重力时,向学生提问:物体不受重力作用时,下例现象不存在的是:A、人跳起后,不会落到地上。 B、水从碗中倒不出来。 C、人可以倒着行走。 D、中学生将200千克的石头举不起来。这样一提问,好比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 学习 物理的兴趣。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但在创造性活动中,仅依靠直觉猜测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论证和检验,而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在 学习 初二物理摩擦时,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若没有摩擦存在,下例哪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A、我们不能坐在教室里 学习 ,也无法写字。B、房屋会倒塌,砖瓦会四处飞溅。C、微风可以沿铁轨将火车吹动。D、人可以在地面上自由行走。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生存离不开摩擦。通过猜测失去摩擦,物体究竟将处于什么状态,从而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实验方法要创新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些新奇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如在平面镜成像的 教学 中,教师可以把几块大的平面镜互成直角放置,再放置一个红色的苹果放在其中的一块平面镜上,结果有多个像出现,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新奇的感觉。再如,上初二电路时,我就让学生画出班级中两个电键、六盏日光灯之间的连接,让学生自由的画到黑板上,只要你有与黑板上不同的连接 方法 ,就可以画到黑板上,结果学生无拘无束,共画出了十二种连接,最后我再作评讲,并一一演示给学生看。甚至请学生上去把其中一盏日光灯去掉,看另一盏或另二盏灯同受一只电键控制的情况。这样,学生学习 情绪很高。

另外,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又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实验手段要创新

新理念为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则为物理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和教学平台,并使物理实验教学的现代特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实验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地整合,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 用投影或摄像的方法,强化观察主体。如各种电表的表盘刻度学生很难观察清楚,可利用投影等方式,使观察主体在银幕上形成放大的像,使学生能方便地观察到各仪器的实验细节,增强了实验效果。

②用制作课件的方法,再现或模拟实验现象。以前讲解"汽油机工作过程"时,学生面对的是一张静止的挂图,要讲清讲透还真不容易,找一台汽油机进行解剖也不现实。从网上找一个"汽油机" 课件 ,它能动态地展示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中活塞运动、火花塞点火情况, 教师 讲得轻松,学生也看得清楚。

③提供与实验相关的生活与社会背景材料。在实际上课的过程当中, 教师 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播放录像。如:针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播放磁浮列车的录像;在原子核一章中核能的利用可播放核电站的有关录像等等;这些现代媒体的运用,能对物理实验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不但为教和学增添了信息的传输和接收通道,而且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师生们置身于情景中,以"物"思"理",又以"理"认"物",这对提高物理课的素质教育教学有着广泛的前景。

五、实验意识要创新

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成了其中的重点。我认为新的评价观点应该重视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操作时就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的方向之一。

总之,在 教学 实践过程中,我将以上一些策略运用于 教学 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体现。学生的 学习 能力得到培养,知识面宽,思考问题周密, 学习 主动性强,后劲足。学生不仅在学科的 学习 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在一些科技活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创新是教师科研的永恒主题[4],应从基础 教育 抓起,并落实到各个学科 教学 上,要不断地在教学科研 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人才辈出,巍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 徐玉琴.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1,3:50.

[2] 徐玉琴. 略谈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少年素质教育报,2011,1:5.

第6篇

 1.转变课堂组织者观念,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

21世纪是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各种竞争更加的激烈。培养创造性人才早已迫在眉睫。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改变以前那种因怕孩子摔跤而要牵着他走,每一步都要提醒孩子小心的方式。教师完全可以把路、方向指给学生,让他们去走。即使这个过程他们可能要摔跤,要跌倒。那都是一个历练,自己走积累的经验总比教师口述的经验来得要真实。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收集大量的信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当今的社会不需要温室中培育的幼苗,她经不起社会的暴风雨。只有从小就在风雨中成长的历经风霜雨雪的磨练,才能在21世纪的风雨中傲然挺立。实现强国富民的美好明天。

 2.科学合理设计课堂,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 2.1 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把握教材,引导学生,掌控课堂,循序渐进的落实好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提问,勇敢质疑,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获得知识,而不是告诉学生这是真理。大胆设想,愉快思考,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 2.2 探究性试验是学生创新的源泉

《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展示物理来自自然,来自生活,唤起学生对物理的亲近感及浓厚的兴趣;展示物理知识来自科学探究,裴炎学生循序渐进的怀疑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对科学家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的景仰。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3.在实践中养成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对探究性实验重视,给学生准备足够充分的器材,以供他们选择。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的分组,选定小组的组织者。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之后的事情都可以交给学生。直至完成实验报告。其次要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在适当的时机帮组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猜想和判断。物理来源于生活,最后要指导生活。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探索之心不已。

第7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

二、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适当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将一只玻璃杯装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展示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让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来拉,结果他们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既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

三、给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例如,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的规律等,这样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 “估计水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水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测水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测定盐水的密度。

方案一:(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用量筒量出100mL盐水;(3)把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M-m)/100mL。

方案二:(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2)倒入量筒中100ml盐水;(3)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m-M)/100mL。

第8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践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教学改革的一面光辉的旗帜,其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想彻底改变重“教”不重“学”的不良现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就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与感悟。

一、重视探究学习,发挥学生主动性

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就是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采用探究式方法教学。比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压强、焦耳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家庭生活用电等许多物理实验,都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正像波亚利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充分利用实验室和身边常用器材,尽可能的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实验,将验证实验变为探究实验,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主动发现知识和规律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自觉主动的地位,在错误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取得成功。

二、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习中,多数学生只注重物理基础知识学习,忽视学习过程中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造就具有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在复习电学知识时,我先向学生出示一个旧充电电池,它仍能向外供电,但上面的正、负极标志已模糊不清,就问学生,能否直接把它接在单放机或录音机上使用,有人说不能,有人说能,有人说会烧坏单放机或录音机,并就如何避免发生烧坏现象,学生展开了讨论,有同学说把电池的电压调到小电压,用电流表、小灯泡和电池连成电路进行试触,根据表针的摆动方向可判断电池的正、负极;有同学说,用电压表和电池连成测电压电路进行试触,根据表针的摆动方向也可判断;还有同学说,用电池给螺线管通电,旁边放一个小磁针,根据小磁针静止时指向确定通电螺线管的N极,再用安培定则确定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也可判断电池的正、负极。最后再使用就不会发生烧坏现象。

像这样适时地提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究,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却显得不够,这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因而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他们由学会上升到会学,提高教学质量。

1.巧用短语、口诀,便于记忆

在教学中,灵活的运用一些短语、口诀来概括概念、规律等,利于学生记忆。如学习“光的反射”时,将光的反射规律概括成“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讲“凸透镜成像”时,把成像原理概括成“一倍焦距定虚实,二倍焦距定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学习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把读数规则概括成“先看量程后看盘,大格小格算一算”等等。

2.运用类比的方法,变抽象为形象

在教学中把一些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与学生比较熟悉、了解的现象进行比较,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将电阻与道路的阻碍进行比较:沙子土路和水泥路面阻力不同,好比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不同;公路越长行走越费力,好比其它因素相同时,导体电阻与长度成正比;放学时,开大门与开小门相比,行走起来阻力小,好比其它因素相同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成反比,这样,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就很容易理解了。再比如,学习电流时与水流比较,学习电压时与水压比较等等。

3.反思方法,总结规律

习题教学中,解完一道题要让学生反思:应用了什么知识?用了什么方法?有无其它方法?为什么这样做等等,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能力的灵活性。

四、适当开展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有意义的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有一定的综合性和较大的开发性,是新教改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有效方法,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规律,使学生认识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增强学生参与社会问题决策意识,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如我校开展的“节约用电,珍惜能源”、“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分小组考察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等多个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前,做好对学生的激励与动员。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新课标也要求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选取他们感兴趣的,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开展探究。由于综合实践有较大的开放性,在活动过程中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活动结束后,仔细阅读学生的实践活动报告,组织学生汇报和交流,选择小组代表介绍他们的研究过程和探究结论,交流他们的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地谈出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不同思路与方法,对他们的优点应当充分肯定和表扬,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9篇

我在实验中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实验探究和创新实验的方法等手段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增加学生自主探究成分,在探究过程中寻求创新

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探究实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实验,采用小坡度的办法,帮助学生步步深入。既不要使学习的跨度过大,使学生无从下手,又不要使学习的跨度太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设计实验的方案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实验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都要作充分的估计和准备。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我是这样设计边学边实验方案的:先让学生做实像的实验,然后再探究成虚像的条件,先做缩小与放大像的实验、再探究倒立与正立像的关系。整个过程让学生动脑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当学生在屏上找不到像时,引导学生用别的办法去试试,直到得出实验结论,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始终与学生平等相处,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把探究过程让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放手大胆实验,实验成功的把握性很大、效果也很好,而且学生又能学到更多、更灵活的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物理教学质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实验时,我们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然后放手让学生去结合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并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①音叉的振幅不易观察,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其振幅的大小?②这一实验中我们应观察什么?如何记录实验现象?③你还能设计哪些不同实验进一步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同学们很好完成了本探究实验,并设计出了几种新的探究方案,而且还学到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转换法”――观察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推理不易观察的音叉振幅。因此,用物理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的层面上,要创造性地去探索和发现。

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分析归纳、获得结论评估与交流”。它的优点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二、联系实际、创新物理实验

物理也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科学。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走路、骑车、照镜子……这些看起来随意的日常生活,其实都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这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背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甚至自己的身体等进行实验,它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

如用铅笔和橡皮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用雪碧瓶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用乒乓球从地上弹起探究“能的转化”,甚至直接用学生的身体来完成一些实验,如:用嘴对手背“吹气”和用嘴对手背“哈气”分别探究“蒸发吸热”、“液化放热”;用两手掌相摩擦感觉发热可探究“做功可改变物体的内能”;用手掌分别轻压和紧压在桌面上并拖动可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演示实验,我做了如下改进: 我以铅笔芯和铁丝代替合金线,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行探究。改进后的优点铅笔芯、铁丝为身边材料,简单易得,学生一方面可身临其境,自己驾驭实验,另一方面树立物理就在身边,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还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还可以用其它的什么器材来做类似的实验,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并多途径解决问题的的方法。我们应教会学生如何从书本的束缚中走出来,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有用资源,验证自己的所学所得;应通过多种渠道,调动起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三、拓宽实验范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不能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饮料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