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急诊护理评估

时间:2023-09-25 11:38:34

导语:在急诊护理评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急诊护理评估

第1篇

1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护理

(1)卧床休息:患者必须是保持卧床姿势来休息,病发的早期更需要注意,这样有利于缓解病患心脏负荷,降低其他的并发症出现,也因为患者在病发48h内的病症复杂多变,死亡率较高,因此,必须采取卧床的措施。避免有关的精神刺激,保持休息环境的安静,不利于患者的修养问题,在病情可控的前提下,如果患者已经有2-4星期的恢复,那么可以考虑适当的活动计划和运动量。

(2)密切观察病患的病情反复状况,记录患者的呼吸、神志状况,做好心率、脉搏、血压、指端氧饱和度、心电示波等多项因素的监控。记录的频率为1次/h,对任何病症变化的情况,及时通知及时处理。

(3)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止痛措施,因为若病患心肌缺氧后必然导致出现剧痛,容易进一步引发患者的心律失常、休克、心衰的病症,恶化病情,不利于恢复治疗,因此,需要进行止痛措施,但是在选择止痛治疗过程中,需要做好患者循环、呼吸的通常,避免出现其他问题。

(4)加强饮食护理。患者的饮食搭配需要保持清淡和容易消化的要求,禁止辛辣食物刺激,新鲜水果和蔬菜,病发的4h内禁食,发病3-5d应该少量多餐,不宜吃高热量的食物。

2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稳定患者的情绪,要安慰患者,多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患者的病情要耐心的给予保护性的解释。

3康复护理

病症的抢救和治疗需要花费1个多月的时间,因此,病患需要耐心和配合医生的治疗,如果患者的病情可控,在好转之后,可以考虑出院进行指导性的恢复,但是,出院依然存在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病发的可能。因此,要密切注意患者在以后的食、住、行等,要注意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防止病情复发。

结果

有27例占90%的患者经上述处理后,再经住院治疗,治愈出院。2例病情明显好转,占6%,好转1例,占4%。

讨论

第2篇

关键词:机械通气;镇静;呼吸努力;平均吸气压力

中图分类号:R563.8;R45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2)05-0667-03

机械通气患者常需适时地镇静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降低患者的呼吸努力以提高人机同步性。本研究拟探讨以公式Pi=5×P0.1×Ti……方程(1)为依据,通过在线式测定P0.1计算Pi,探讨用Pi无创性监测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时呼吸努力的可行性及其效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例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65.8±11.5)岁;原发病分别为COPD9例、ARDS2例以及重症哮喘1例;插管途径分别为气管切开置管1例,经鼻气管插管11例;平均通气天数为(10.5±5.6)d。

1.2方法

1.2.1数据采集和分析 用常规方法将标准食道囊管经鼻放置于食道中下段1/3处。将加热层流型流量计(Fleish No.2 Pneumotaehgraph)连接在Y型接头和气管插管之间,流量计连接到差分压力传感器(日本光电)。食道囊管和气道开口连接压力传感器(美国VIG~SPECTRAMED公司)。所有信号连接模数转换板(12位8通道,美国international instrument CO.),在Labview软件支持下采集气道压力、食道压力和流量数据,采样频率256Hz。数据分析采用Micro Origin 7.0软件,流量对时间的积分得到容量。

1.2.2镇静剂的应用 采用TCI-I型注射泵(北京思路高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靶控输注异丙酚镇静,预定血中浓度分别为0,0.5,1.0,1.5,2.0μg/ml,每个浓度持续15min。输注过程中监测动脉血压,当患者出现收缩压下降至小于80mmHg(1mmHg=0.133kPa)时即停止,输注下1个异丙酚浓度。

1.2.3机械通气状态下的检测 呼吸机参数设定如下:压力触发,触发水平为1cmH2O,其余机械通气参数维持稳定不变(为临床医生根据病情设定的数值),去除湿化器,在不同镇静水平时收集不少于2min的数据。

1.2.4P0.1的测定

将PEEP水平调到0,参照文献,按压呼气末暂停键阻断气道测定P0.1,相邻两次阻断至少间隔5个呼吸周期以上,取其平均值。

1.2.5Pi的计算 根据方程(1)计算Pi。

1.3统计学处理

最后结果采用x±s的形式,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法分析P0.1与Peso之间以及Pi与Peso之间的相关性。采用Bland-Altman法分析Pi与Peso之间的一致性,当观测值和对照值的平均差值小于观测值和对照值平均值中的最小值,可判断观测值与对照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2.结果

2.1P0.1以及Pi和Peso的相关性

12个患者共取到有效数据42个,P0.1和Pi的平均值分别为(1.52±0.98)cmH2O和(7.10±5.12)cmH2O,与Peso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5和0.932。见图1。

2.2Pi和Peso的一致性

Pi与Peso之间的平均差值为0.48 cmH2O,(Pi+Peso)/2中的最小值为0.89 cmH2O,一致性限范围为2.42cmH2O。见图2。

3.讨论

机械通气时常需要应用镇静剂来降低患者氧耗和呼吸努力,并提高人机同步性。临床上已有多种量表来评估患者应用镇静剂后的效果,或者通过观察设定的机控频率与实际呼吸频率一致性来评估呼吸努力,但这些方法均显粗糙。评估机械通气中呼吸努力的经典客观性指标包括Peso、跨膈压、压力时间乘积、呼吸功和膈肌肌电。这些指标的测定都需要插入食道和胃囊管以及食道电极等,为有创性检测。因此,探索无创、实肘和客观地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时的呼吸努力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气道阻断压一般用P0.1表示,即气道阻断后吸气开始到100ms气道压力下降的绝对值。一般情况下,P0.1的测定需要特殊的双管道,即在患者不能感知的情况下阻断气道后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呼气而能阻断下一次吸气,因此,需要响应快的电磁阀或Hans-Rudolph气囊阀以及单相阀,而且电磁阀和气囊阀应尽可能靠近口腔端。机械通气时测定P0.1的简单方法也包括在呼气期按呼气末暂停键,在患者下次吸气时气道压力的下降曲线上测定P0.1。该方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在新一代的呼吸机上均能做到,而且其测定值与经典方法测定值的一致性已得到广泛验证。本研究即采用该法在线式测定P0.1,既无需额外设备,也不会明显地干扰患者的机械通气过程。

第3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急诊科;护理管理;满意度

急诊科收治对象均为危急重症患者,常见疾病类型包括车祸导致的创伤、冠心病突发、药物中毒、烫伤、烧伤等,患者病情复杂多变,随时存在恶化风险,急诊科抢救护理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加强急诊护理管理十分必要。研究于2016.2月-2016.11月间实施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RM)是指对于科室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早期发现、评估、评价,并制定对应科学管理制度,管理目的以降低风险、减少护患纠纷产生[1],分析2种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于2016.2月-2016.11月间实施风险管理模式,随机抽取此阶段67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包括男性患者41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在18-74岁,平均为(45.9±6.2)岁,疾病类型:车祸创伤20例、药物中毒10例、急性心梗突发18例、溺水10例、高空坠落伤9例。科室于2015.4月-2016.1月间实施传统护理管理模式,随机抽取此阶段67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40例、女性27例,年龄范围在20-75岁,平均为(46.3±6.0)岁,疾病类型:车祸创伤22例、药物中毒10例、急性心梗突发17例、溺水9例、高空坠落伤9例。两组患者疾病基本资料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我院急诊科于2016.2月-2016.11月间实施风险管理模式,首先护士长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参与风险管理培训,提高护士风险预防意识、评估能力及责任心,共同学习护理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护理责任心;同时加强专科操作技能培训,对新进员工进行风险、护理、疾病知识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护士长合理安排急诊科护士排班,保证每个班次人员实力均衡,多由老中青搭配排班。急诊科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考核,对护士操作能力及知识掌握度进行考核,对于不合格护士进行处罚,提高科室整体护理团队水平[2]。科室实施层级管理制度,遵循科室主任-护士长-急救护理组长-主管护师-护师-护士的管理原则。加强对科室进行物品管理,抢救仪器及药物均由专人负责管理,每日清点、定期维护,保证使用率。优化科室急救护理流程,制定标准化抢救制度,减少急救各个护理环节用时,护士应缩短分诊评估时间,快速评估后迅速分诊,建立静脉通路,采血、完成各项基础检查,随时做好急救准备,做好急救护理记录,同时与家属保持沟通[3]。科室于2015.4月-2016.1月间实施传统护理管理模式,遵循传统管理制度,包括合理安排急诊不同岗位护士,分工合作,制定标准急救护理流程等。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χ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评估满意度及护患纠纷发生率,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65例(97.01%),优于对照组59例(88.06%),研究组护患纠纷发生率1例(1.49%),低于对照组5例(7.46%),P<0.05,见表1.

3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与护理安全是保证临床护理质量的基础,而急诊科因患者病情危急、变化快、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多,护士为患者提供急救护理期间存在较多不安全风险,且存在护患纠纷发生可能性。研究中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制度,探索急诊科存在的风险因素,加强管理,主要通过对急诊科人员素质、环境、急救物品、药品管理、急救流程优化等方面加强管理,建立科学风险评估体系与管理政策,合理配置不同班次护理人员;通过定期知识培训、技能训练,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实力,建立分层管理制度,可有效规避护理风险因素[4]。综上所述,在急诊科运用风险管理制度,可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率。

参考文献

[1]方然程.无缝隙护理导向型急诊科急危重患者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6):22-24.

[2]陈芝菊.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36):5267-5269.

[3]黄泽虹,彭晓华.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1):228-229.

第4篇

[关键词] AIS-ISS创伤评分;急诊;术后护理;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a)-0117-02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及现代化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发生创伤的急诊患者数量也呈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且不少患者伤势十分严重、危及生命。有调查显示,创伤已经成为我国第4大死因[1]。然而,不少创伤患者需要依次经过急诊室、手术室及创伤科病房的不同阶段的具体护理,在此轮换过程中存在着医护人员对患者伤情了解不充分,护理侧重点不明确等护理工作的交接问题[2]。本研究重点观察分析了AIS-ISS创伤评分在急诊创伤患者术后护理工作交接的临床意义,希望改善护理交接工作中的相关问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2年2月本院急诊室收入治疗后进入创伤科病房术后护理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4例患者中,男20例,女4例,年龄24~68岁,平均(37.6±3.2)岁,其中胸外伤4例,腹外伤13例,颅脑外伤2例,胸腹联合伤5例;实验组24例患者中,男19例,女5例,年龄22~67岁,平均(37.2±3.5)岁,其中,胸外伤5例,腹外伤12例,颅脑外伤1例,胸腹联合伤6例。所有患者均第一时间送至急诊室,在手术室接受相关手术(如开颅手术等)并最后送至创伤科病房;且两组护士各6名,均为23~28岁的年轻女性,入院工作时间为5~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创伤类型等一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且两组护士基本情况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入院时的全面检查(体检加辅助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式即根据救命第一、救伤第二的原则进行救治护理,边抢救、边检查,同时注意改善通气,保持气道通畅。对于伴有休克的患者,则在抢救休克的同时,及时给予手术治疗,然后进行相关的护理工作交接;实验组患者则迅速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以简明创伤定级标准为评判依据对患者进行AIS评分 ,统计患者3个损伤最为严重部位的AIS分值的平方和得出损伤严重度评分法(ISS)分值,ISS ≥ 20分为危重伤员,10分≤ ISS < 20分为重伤员,ISS < 10分为轻伤员,根据评分结果采取相应救治措施[3],在患者左上角的上衣口袋放置具有伤情程度及ISS评分结果的编码卡片,然后与创伤科病房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的交接。

1.3 临床评判标准

通过问卷形式了解两组护士对各组患者伤情程度的了解和预后估计,具体为:6名护士中3名及其以上知晓则为了解,1~2名护士知晓为模糊,0名护士知晓则为不清楚;6名护士中5~6名护士能评估正确为明确评估,3~4名护士评估正确为可以评估,1~2名护士评估正确为模糊评估,0名护士评估正确则为不能评估[4]。知晓率=了解例数/总例数×100%,可预见率=(明确评估+可以评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对各自组患者伤情程度知晓情况差异

对照组24例患者中伤情程度了解13例,伤情程度知晓率为54.2%;实验组24例患者中伤情程度了解22例,伤情知晓率91.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护士对各自组患者预后评估情况

对照组24例患者预后评估中明确评估4例,可以评估7例,可预见率为45.8%;实验组24例患者预后评估中明确评估16例,可以评估4例,可预见率为8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AIS评分是由1971年多位美国专家根据患者受伤解剖部位及损伤严重程度制定而成的评分标准,而Bake于1974年在AIS评分标准基础上提出了ISS评分,所以目前多采用AIS-ISS评分来评价急诊创伤患者的伤情严重程度并以此来评估患者预后[5]。

有研究显示,传统护理工作交接模式存在着医护人员对患者伤情认识不足、不及时,且术后护理缺乏针对性等缺点,这导致创伤科室的护理工作人员过于依赖医生的嘱咐及个人临床工作经验,使得护理质量受到了较大的限制[6]。而AIS-ISS创伤评分后进行护理工作的交接模式可以很好地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伤情程度,对患者预后有一个较准确的评估,这有利于护士了解接手患者的基本伤情情况,明确护理过程的注意事项及侧重点,从而可以配合医生的嘱咐并进行及时的针对性护理,提高临床的护理质量[7]。本次实验结果也很好地验证了上述理论推断,本研究中,实验组护士对患者的伤情程度知晓率高达91.7%,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54.2%的伤情程度知晓率;且实验组83.3%的患者预后可预见率也较对照组45.8%的患者预后可预见率具有显著优势(P < 0.05)。可见,AIS-ISS创伤评分可以很好地在交接医护人员中传递患者的伤情相关信息,帮助接手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伤情程度并对患者预后有一个较准确的评估。不过,有学者指出,AIS-ISS评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编码与编码审核较为困难的缺点[8],这需要医院及相关医疗单位对有关医护人员进行一定的学习、培训以便让医护人员较好地理解AIS-ISS编码,在临床工作中发挥及时、有效的作用。

总之,AIS-ISS创伤评分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术后护理工作交接具有十分积极、重要的临床价值,它可以很好地帮助接手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伤情程度,并对患者预后进行较为准确地评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佳乐,胡玉英,曹爱丽,等. AIS-ISS创伤评分在急诊创伤患者术后护理工作交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5(22):2034-2035.

[2] 吕汝琦,赵涛,杨雍. ISS在5.12地震伤员救治中的意义[J]. 四川医学,2008,29(9):1172-1173.

[3] 尹国强,郝进芳,陈伟,等. 严重多发伤在急诊科的紧急救治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2006,7(4):182-183.

[4] 朱成明. 煤矿多发伤353例救治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7):1071-1072.

[5] 岳荣喜,余黎明,张颖,等. 维和医疗应急救治体系的建立[J]. 医院管理杂志,2007,14(10):760-761.

[6] 冉崇福,姚一民,张聪,等. AIS-ISS评分在维和医疗救援外伤病员伤情判定中的作用及意义[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4):371-372.

[7] 刘勇. 煤矿事故致重症多发伤216例救治体会[J]. 当代医学,2012, 18(10):92-93.

第5篇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的护理经验,以便更科学有效救治此类患者。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ACS患者在急诊救治过程中的护理情况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80例ACS患者,绝大部分得到了迅速及时的抢救、正确的诊治,抢救诊治护理的过程顺利迅速,避免了重大医疗差错的发生。结论 为了提高急诊科救治ACS患者的护理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保证救治诊断治疗护理过程的顺利和迅速开展,护理人员必需掌握ACS的诊治规程,熟练掌握心电图的操作技术,必须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重视心理护理。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诊护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以及ST段抬高心肌梗塞。ACS的发生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 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 同时可伴血管痉挛,引起血管腔明显狭窄,甚至完全堵塞从而出现心肌的缺血缺氧,严重的出现心肌坏死,临床出现胸痛胸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1]。我院通过对80例急诊ACS患者急诊救治过程的抢救护理过程进行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ACS患者80例,均来自于2004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其中,男49 例,女31 例,年龄24~81 (平均46.4)岁。临床表现主要是胸闷,剧烈胸痛为压榨感,呼吸困难、大汗、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少数病人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表现。ACS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和实验室检查按照ACS的诊断标准而确诊。

1.2急诊急救护理过程方法:根据生命体征、临床症状进行初步危险分层,按照胸痛的急诊诊疗常规,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病人的危险分层评估,建立静脉通道、留取血液标本做相关的血常规、血型、急诊生化、血糖、出凝血功能、心肌酶、血肌钙蛋白等检查,进行标准12导联、必要的时候进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并进行心电监护、血压监护等,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安抚工作[2]。接着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心电图表现、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完成临床危险分层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决定急诊救治护理措施,根据医师的统筹安排、完成ACS的诊断和分型,按照病情需要做出进一步的静脉溶栓、抗凝、扩张冠状动脉治疗,或者纠正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抢救,在病情稳定后,转送住院进一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术(PCI)等。

2结果

本组ACS 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1例,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43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16例。全部病例均给予扩冠、抗凝、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 其中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有25例适合静脉溶栓治疗,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其中有2例采用rt-PA(爱通立),其余均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3]。有24例在病情稳定、患者经济许可,患者及家属同意后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PCI) 。除2例在发病后4~24h 内死亡外,其余病例均在住院期间内达到临床治愈或明显缓解。在急诊科的80例ACS患者,绝大部分得到了迅速及时的抢救、正确的诊治,抢救诊治护理的过程顺利迅速,避免了重大医疗差错的发生。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心电图表现、以及心绞痛的症状,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完成临床危险分层的评估结果,高危患者有25例、中危患者有33例,低危患者有22例。

3讨论

在急诊救治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过程中,存在对患者的心理需求重视不够,甚至未予以处理。急诊护理人员在救治ACS患者中除了承担必要的紧急医学抢救治疗的任务以外,还应该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和讲解一些心脏病的知识、信息,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他们解释有关的医学术语、临床症状,进行相关检查、诊断、临床评估的必要性等,同时做好必要的心理安抚工作,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各种急救工作,为患者家属做好一些必要的解释工作,减少他们的误解和顾虑,保证临床急救护理工作的迅速和顺利的开展,保证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失误和差错,尽量化解纠纷。研究已经证实,严重的焦虑抑郁明显增加了ACS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4]。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抢救、治疗、护理、检查等工作,让患者觉得医护人员在尽心尽力为其服务,他们会倍感安全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 急诊观察室的护理工作涉及多个专业,在病房管理和患者的护理上都有一定难度。要以整体护理观念来指导工作,对于ACS患者的急诊救治,要以急诊有关急性胸痛、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急救护理常规为指南,快速有效的开展急救工作。为了提高急诊科救治ACS患者的护理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保证抢救诊断治疗护理过程的顺利和迅速开展,护理人员必需掌握ACS的诊治规程,熟练掌握心电图的操作技术。

参考文献

[1]胡大一,赵明中.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与治疗进展[J].河北医药,2002 ,24(5):351-353.

[2]邵小莉;刘晔;余军玲;;26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09年19期

第6篇

【关键词】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 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5.0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5-0065-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性病,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现高发趋势,而且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并发症高、病情复杂多变、病死率高等特点,因此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不仅要积极对症治疗,而且要不断优化急救流程,这对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成功率具有积极意义[1],在优化急救流程过程中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为此本文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心肌梗死急救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将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了优化,并将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0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男79例,女28例,年龄43~79岁,按照是否介入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将10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2013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1例患者,该组患者急救过程中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为2014年11月-2016年4月收治的56例患者,该组患者急救过程中采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照组51例,男38例,女13例,平均年龄(60.9±2.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38~135 min,平均(52.7±3.6)min,初发患者48例,复发患者3例。观察组56例,男41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5±2.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45~123 min,平均(54.1±3.2)min,初发患者52例,复发患者4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流程

对照组患者急救过程中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流程[2]。观察组患者急救过程中采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具体包括:成立流程再造工作小组,成立由分管副院长、急救科医生、护士为主的流程优化小组,并定期对急救科护士相关知识进行评估和考核,对于急性心梗急救知识掌握不熟护士开展评价,加大急救科护理人员参加急性心梗急救护理配合。查找传统急救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急救流程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查找部门配合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不畅、准备工作不足、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熟悉等问题,并将查找的问题列出清单[3-4]。急诊护理流程再造,(1)院前抢救流程优化,急诊科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必须在5 min内出诊,并明确每个出诊人员的工作职责,如联系家属、调试仪器设备、准备急救药品等工作,确保在到达急救场所时各项急救工作稳步进行,联系家属工作人员在出诊途中即应指导如何采取初步急救,如指导家属让患者平卧、进行心理安慰等,到达现场后给予患者吸氧,以减轻患者心肌疼痛症状[5],同时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随后即进行急救转运,转运过程中要求患者平卧状态下头偏向一侧,继续严密观测生命体征指标,并对心肌疼痛等级进行评估,随时做好气管插管、除颤等抢救措施,途中由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并通过电话告知急诊科待命医护人员患者的病情,为后续入院治疗提前做好准备[6-7]。(2)优化急救接诊流程,患者入院后相关责任人员应在5 min内对病情进行评估,尽快确定病情便于分诊治疗,同时进行心肌酶谱、心电图等检查,为最终确诊提供可靠依据,一旦确诊就应及时进入下步急救流程[8]。(3)优化冠状动脉介入术流程,对于急性心梗确诊者应立即在左下肢建立静脉通道,做好备皮、过敏试验等手术治疗前提准备,对于已出现行动不便者,护理人员应及时帮助患者进行导尿、换衣等工作,期间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安慰和疏导,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感,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9]。(4)优化各环节信息传递流程,急救过程各环节工作由不同人员担任,在交接工作过程中极易出现信息传递有误情况,尤其是一些关键信息传递不畅,对患者而言将是致命的,所以各环节工作人员应及时记录本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尤其是要重点关注患者的关键信息,确保下环节工作人员能对患者病情和各项抢救工作有个全面了解[10-11]。(5)流程优化后工作总结,将笔者所在医院急诊优化护理流程编写成内部教材,对急救科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每位急救医护人员熟悉流程,在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中,工作人员应及时反馈流程中仍可优化的细节,优化工作小组应及时采纳具有价值的反馈意见[12],并进一步对护理流程进行优化。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各项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急救成功率、复发率及患者满意率。急救时间观测指标包括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急诊球囊扩展时间及抢救时间[13],通过比较两组急救时间评价不同急救护理流程的效率,而通过比较抢救成功率、AMI复发率、再次PCI发生率评价不同流程急救效果[14]。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急救措施是否得当、急救质量等,调查结果分为满意、一般及不满意三类。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临床实验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诊疗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急诊球囊扩展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临床急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MI复发率和再次PCI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急救成功患者护理流程满意度比较

对急救成功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与众多因素相关,其中早期介入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提高成功率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不断优化急救流程、赢得急救时间具有重要意义[15],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急救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等急救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救后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亦低于对照组,因此临床急救效果表现为观察成功率、院内复发率及再次PCI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有效降低急救时间,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在急性心梗患者急救过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学敏.采用优化的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71-72.

[2]张雪云.分析急诊心肌梗死抢救中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应用效果[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6):120-121.

[3]杜占红.急诊优化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际,2016,29(3):388-389.

[4]陈春花,彭慧,任春菊,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分析[J].包头医学院W报,2015,31(12):123-124.

[5]夏继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9):207-208.

[6]戴娜.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9):2142-2143.

[7]丁红霞.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2):228-229.

[8]董琴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8):108-110.

[9]刘红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236-237.

[10]王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6,33(3):223-235.

[11]张笑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4):3342-3343.

[12]朱月玲.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5):3594-3595.

[13]黄丽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观察[J].大家健康,2016,10(8):256-257.

[14]马升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及抢救时间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4(5):93-95.

第7篇

急诊科作为医院重要的窗口科室,担负重要的职能,因急诊科患者病种复杂多变、病情急、病情重、不定因素较多,使其成为医患纠纷多发科室。本院急诊科近3年来实施持续服务质量改进方案(发现问题-分析总结问题-制定改进方案-评价实施效果-持续改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急诊护理风险评估

1.1护理人员缺乏应具备的工作责任心及对患者的同情心医者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应本着“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为了患者一切”的服务宗旨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解除患者病痛。急诊科为重要职能科室,患者病情急、病情重,急需快速、高质量的治疗护理,患者及家属心情急迫,这就要求急诊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工作责任心及对患者的同情心,解除患者病痛,从疾病本身及患者心理、精神等方面给予足够的同情心及关怀。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因工作环境、待遇、学历、工作年限、思想压力等因素影响,部分人员缺乏足够的工作责任心及对患者的同情心。

1.2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技能、不熟悉各项规章流程急诊护理对专业技能及各种流程的知晓要求非常高,急诊科很多纠纷与护理工作有关,因此积极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非常重要。本院部分急诊护理人员存在如下问题:专业技术水平低下,对抢救流程及各种规章制度不能熟练掌握,急诊急救药品、设备仪器使用欠熟练,经常能影响抢救工作的进程。

1.3护理文件记录欠妥当医疗文书是治疗护理所有过程的记录,是解决医疗纠纷的法律凭证,高质量的护理文书应明确详细地记录患者的治疗、护理操作,应及时、准确地记录。本院部分急诊护理人员存在如下问题:对护理文书的书写认识不够,不能详细、准确、及时地书写护理文书,亦存在漏记、错记的情况。

1.4护理人员不能进行高质量的护患沟通急诊护理作为重要的护理单元,对护理工作要求非常高,积极有效的沟通可以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减轻患者的病痛,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家属的配合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因学历、工作经验等导致部分人员沟通质量欠佳,部分沟通常带来不必要的纠纷和问题。

1.5护理人员自身多方面的压力护理人员多为女性,对突发事件及重要事件的处理及应变能力常较男性弱,急诊工作中不定因素及事件较多,这就增加了护理人员精神及身心的压力,部分患者的不理解情绪及所作所为常伤及到护理人员的自尊心,并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本院急诊护理人员存在以下问题:对工作的抵触心理,来自家庭及工作上的压力过大,对于心理压力大的人员无有效的沟通开导等。

2实施方案

2.1加强工作责任心及对患者同情心的培养培养护理人员健康良好的人格,使其具备工作责任心及对患者的同情心,根据持续服务质量改进方案逐步实施。对于评估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制订改进方案,如护理人员对工作环境的舒适度不满意,给予调整工作休息环境;布置较温馨、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明确奖罚制度,给予积极的物质及精神奖励,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对工作的热爱度,形成把工作的好坏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意识;同时定期培养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同情心,体贴患者,理解患者的难处及病痛。通过以上方案的制订及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再次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制订进一步整改方案,做到持续改进,逐渐积累,每天进步[1]。

2.2定期给予专业技术培训针对本院急诊科部分护理人员学历低、工作年限少,考虑其专业技术水平欠缺,组织本科室高年资护理人员和上级医院管理人员定期给予培训,包括各种专业技术,常见抢救技术、抢救流程、各种操作制度,急诊急救药品、设备仪器的使用技术,医护之间的配合,对于接受培训的护理人员,组织定期的考核,并对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成绩不理想者给予再次培训,不可让任何人蒙混过关,严格管理。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再次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制订进一步整改方案、实施,做到持续改进。

2.3注重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文书的书写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尚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方面。首先要让护理人员认识到护理文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并对正确书写护理文书进行正规的培训,使其能准确、详细、及时地书写护理文书,杜绝漏记、错记的情况发生,同时科室专门成立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检查护理文书的完成情况,总结分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并再次检查整改效果,再次提高书写护理文书的能力,做到持续改进[2]。

2.4加强护患沟通能力教育针对护理人员学历、工作经验等的不足,定期邀请上级医院资深护理专家进行护患沟通讲座培训,组织人员到外院或上级医院学习交流,实景模拟培训,设置特殊事件场景,组织护理人员模拟考核,从多方面提升护理人员沟通能力,营造人性化的沟通环境,倾听患者的诉说,微笑服务,使患者得到温馨舒适的护理服务,提高急症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3]。

2.5多方面缓解心理压力急诊护理人员身兼多职,充当多种角色,对其要求特别复杂,导致急诊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较大,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谈心,帮其解决工作、生活上的问题,缓解其压力,合理安排作息制度,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外出旅行,缓解压力,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对以上整改措施定期评估效果,进一步完善,再次发现新问题并再次改进,做到持续改进。

第8篇

方法:将近年本院采用传统转运方式转运的386例急诊危重患者做为对照组,将另386例患者急诊危重患者做为实验组,采用交接风险管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交接管理的情况。

结果:实验组转运意外发生率6.7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79%(P

结论: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交接管理时采用相应的风险交接管理措施,可有效提高危重患者的转运安全。

关键词:危重患者交接转运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90-01

急诊科是医院的高风险科室,医疗纠纷相对较多[1]。急诊危重患者在经过急诊科初步抢救后,往往需要更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而需要与其他科室交接转运,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增加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2]。按照转运方式不同,将近几年在我院治疗的急诊危重患者772例分成两组,对其交接管理等进行统计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调查统计本院急诊科治疗的急诊危重患者772例,针对多数患者均出现一项或多项生命体征不平稳,需对其进行超声、X线、CT以及MRI等诊断性检查。其中386例急诊危重患者做为对照组,包括男218例、女168例,年龄段在18-78岁,平均(45.5±7.2)岁;另386例急诊危重患者做为实验组,包括男206例、女180例,年龄段在14-72岁,平均(41.8±6.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转运方式,平车护送,手工测血压、氧气袋吸氧、静脉穿刺输液等;研究组采用风险交接管理,具体方式如下:转运前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预防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呼吸等相关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给药方式、用药量以及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等内容进行评估[3],减少不必要风险;对必须转运而又存在转运风险的患者,需主管医生随同,并告知患者及家属转运的风险,并签字同意。转运前准备:①提前通知接收科室,详述患者病情,确保接收科室做好充分接收准备;②检查相关检测仪器是否正常工作,并携带相关的抢救药品;③保持患者气道通畅[4];④要求转运护理人员动作熟练,患者及其随同家属可配合并随从。

1.2.2交接转运到指定科室后,护送人员应协助接收科室护理人员将患者转换至预先准备好的病床,同时做好转运患者的交接班,内容可使用专门设计的转运交接记录表。交接内容应包括患转运前的生命体征、初步诊断、特殊用药情况、液体出入量、皮肤情况以及各管道在位情况等详细情况,同时双方科室交接人员进行签名确认。

1.3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资料以(X±S)表示,比较进行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意外情况。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对照组发生意外情况主要为输液管脱落或阻断(30例)、心脏骤停或者窒息(16例)、供氧中断(24例)、血压骤降或休克(8例)、其它(10例)等。实验组依次为,10例、6例、4例、3例、3例。实验组转运意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结论

急诊危重患者安全交接转运的管理是危重病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会快速发展逐渐得到普及。急诊危重患者的交接不是简单的科室间转送过程,在这短暂的转运交接中,将涉及监护、治疗以及护理等流程[5]。交接会影响患者生命体征,导致并发症的产生,保证急诊危重患者安全交接是医院医疗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交接转运前,应该对患者转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系统评估,并对医护人员的责任心进行督导,充分评估交接产生的风险,做好转运前准备、转运过程的护理以及转运后的交接护理,有效建立系统合理的危重患者转运安全体系,提高危重患者交接成功率和救治率。

参考文献

[1]金向英,沈一敏,卜亚利,等.急诊科护士证据意识状况调查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9,41(9):856

[2]丁亚琴.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4):238-242

[3]万方.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9):21-22

第9篇

【关键词】急诊留观病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护理安全管理;作用

急诊观察室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为了降低病人在留观期间的医疗风险、提高护理管理的安全性及提升医院的满意度,现将我院急诊观察室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急诊留观病人进行评分管理的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1月至12月我院留观室收住患者中16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为预警评分组,其中男性74例,女性86例;年龄27-97岁,平均年龄为70岁。疾病分类中,消化系统15例,呼吸系统40例,心血管系统41例,神经系统38例,电介质紊乱8例,药物过量3例,电击伤2例,内分泌疾病2例,泌尿系统疾病2例,农药中毒2例,其他内科疾病7例。同时将其他留观病人193例和在上一个年度中应用传统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的病人作为传统管理组,分别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

1.2研究方法随机将急诊留观病人分为预警评分组和传统管理组,对预警评分组的病人用修订后的MEWS方法进行评分和评估[1],入观时恰当的评估出病人的病情并针对每一个病人落实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护理及防范风险的措施,同时多次对病人的病情进行重新评估,随时调整护理和治疗方案。将其他193例留观病人仍应用传统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的为传统管理组,最后将两组病人的数据进行对比并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的分析,来证实MEWS方法对留观病人的安全管理具有简便、快捷,适用性强等优点。

1.3观察指标主要观察预警评分组病人在留观期间应用MEWS评分后的分值,当评分的分值发生变化时能及时的判断出病人的病情变化,同时观察预警评分组与传统管理组两组病人在出现新的问题时医护人员处理的及时性和病人的满意度和诊疗期间发生的医疗护理缺陷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计算机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两组之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包括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均以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预警评分组与传统管理组相比在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处理的及时性和病人的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医疗护理缺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降低了43%。但在研究中发现以下情况:

2.1入观时病情较重,评分≥8分,在治疗后病情好转,再次评分

2.2入观时病情较重,评分≥8分,但在治疗后病情无好转,再次评分≥8分有32例,占20%,给予收入监护病房救治。

2.3入观时病情较轻,评分

2.4入观时病情平稳,评分

3讨论

3.1早期预警评分的概念[2]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及时更好地识别“潜在急危重病”患者,尽早进行高效合理的治疗干预,英国“风险患者应急小组”建立了EWS,即对患者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进行评分。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在2001年将EWS正式规定为医疗机构评估病情的一种方法,英国诺福克与诺里奇大学医院使用的是经临床实践后对部分内容进行改良的EWS,从而形成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3]。该系统简便易行,目前已在许多国家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普遍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内有些学者已将此方法应用于院前、院内急救及急诊科留观病人和住院病人的评估,取得良好效果[4]。

3.2MEWS在留观病人管理中的应用我们将MEWS引用到对急诊留观病人的安全管理中[1],采用MEWS对病人进行评分和评估,除了在对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进行评分的基础上又根据病人的老龄化程度和病情复杂性等因素又增加了对病人病情的稳定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得出的结果可以直接反映患者当前的基本情况,能直接了解到病情发展的程度,研究显示MEWS分值增加,患者病情危重。应用MEWS预测患者预后Goldhill等调查1047例在普通病房患者后发现,MEWS分值越高,患者住院病死率越高(P5分患者病死率为46.88%,>6分患者病死率为61.54%,≥7分患者病死率达96.36%;MEWS分值越高,病死率越高(P

3.3MEWS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意义传统的留观室管理模式只能对病人进行一些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在病区床位紧张而造成留观室病人人满为患的今天,护理人员对病人病情进行观察和处置及时性是不够的,同时对病人病情的评估也是缺少科学依据的,不仅不能落实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防范护理风险,而且很容易发生护理的缺陷和不良事件;同时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留观病人可能因病情变化不能及时被发现或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或恶化,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本研究显示预警评分组患者中有5.6%的病人在留观期间病情可以有轻转重,也有20%的病人的病情较重,经治疗后病情无减轻,需转ICU进行进一步的救治,否则将会产生意外;因此如发现患者MEWS评分﹥5分或出现动态升高者,说明患者病情有变化,护士要及时请相关医师查看病情并及时的进行救治,实践证明MEWS评分是一项简便、快捷、实用的评分系统,在急诊留观病人中进行MEWS评分对提高护理管理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邵立新,金志芳,俞珍,等.危机管理理论在急诊留观患者管理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143-146.

[2]邓跃林.英国早期预警评分介绍[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6,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