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城市化快速发展

时间:2023-09-25 11:38:34

导语: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市化快速发展

第1篇

【关键字】城市交通;中小城市;交通特性;交通发展策略

1 快速城市化对中小城市交通的影响

城市化剌激机动化,改变交通组成。中小城市的城区是区域发展的副中心,迫切需要与区域中心及周边其他城市建立快捷的对外交通联系;同时作为市域的中心,又承担着与下属乡城镇的紧密联系,也需要依靠道路交通来实现快速连通[1]。现今的快速城市化地区,对外联络要求便捷性、密切性,在强大的经济发展势头带动下,人们对机动车的需求激增。

随着城市土地开发和空间的拓展,加之人们上班、上学、购物的需要以及各区域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中小城市交通问题暴露出面的扩大:上下班客流分布的范围更加广泛;单程出行的出行距离变长;交通总量大幅增加;高峰期交通拥堵由市中心区向及城市出入口地区蔓延。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小城市的交通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张掖市为例,分析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小城市交通特性,探析该类城市的交通发展策略。

2 中小城市交通特性分析

2.1 道路基本情况

目前,张掖市城市规划区已建成道路71条,长度55.96公里,其中:主干道18条,次干道53条;主干道规划宽度30—60米(金张掖大道宽80米)不等,除金张掖大道为双向6车道外,其余均为双向4车道;次干道规划宽度6-25米不等,大部分为双向2车道和单行道。路面性质为混凝土路面和沥青砼路面两种。根据可研报告数据,按30公里/小时通行速度计,东、西、南、北4条大街通行能力为1330辆/小时。

2.2 交通量组成特性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张掖市市区(甘州区)机动车保有量为11.64万辆,以汽车和摩托车为主,分别占总量的50.58%和48.73%。载客、载货汽车分别占汽车总量的52.39%和40.94%。载客、载货汽车均以轻小型车居多,其中,小客车所占载客汽车总量比例达93.54%,轻型货车占载货汽车总量的66.27%。摩托车极少用于营运,多为大众出行所用。

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出张掖市区主干道和出入口流量车种构成,见图1、2。市区主干道交通流中小客车比例最高,占总量的55.85%,其次为摩托车占15.36%,出租车占11.21%,而公交车仅占2.67%;出入通流中,仍是小客车比例最高,为40.93%,其次为货车占24.32%,大中客车占20.91%。

可以看出,张掖市区主干道面临着小汽车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众出行也越来越机动化,私人小汽车数量骤增,小客车所占比例以绝对性优势高于公交车,加之摩托车也备受大众青睐,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大大降低了道路使用率。出入口方面,市区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紧密,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货运交通和大中型客运交通,两者对道路资源占用率大,加重了城市交通的压力。

2.3 张掖市道路交通现状

市区路网结构不完善,道路功能不明确。道路网主、次级配比为1:0.72:1.14,与国家规范推荐的理想“金字塔”比例1:1.2:3还有很大的差距。次干道和支路缺乏,且没有形成等级明确、功能合理的干道网络,影响了现状道路的整体运行协调能力。

公共交通发展滞后。根据对实测数据的分析,市区主干道流量车种构成中,公交车仅占2.67%,公交出行比例极低。公共交通由于体制不顺,管理落后以及道路基础设施不足等原因而长期得不到发展,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大众更加乐意选择私人小汽车和摩托车,导致道路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静态交通设施不足。市区公共停车场地严重不足。为了有关部门停车方便,单行道设置过多。支路、中心商务区占道停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影响了停车秩序,增加了造成再生通阻塞和交通事故可能性。并且,支路失去交通功能,将无法利用支路组织交通微循环,降低了交通网络通行能力[2]。

3 中小城市交通发展策略

3.1 交通设施建设与交通需求控制并举

道路设施的增加有助于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进一步完善干道网系统,重视支路网的建设与改造,同时适量增建公共停车场。但必须认识到,新的交通设施的建设必然会诱发新的交通量,刺激机动化程度的进一步上升。因此,在保证道路建设的基础上,必须配合相应的交通需求控制, 如利用经济杠杆进行车辆拥有量控制等。

3.2 突破停车收费问题

取消无偿停车,实施停车有偿收费,进而通过分级收费的价格杠杆引导车辆有序停放。参照大中城市的“区别收费”做法,可在中小城市的城区范围划定几个区间,按照交通密集度,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间段实行差额收费,老城区范围、高峰期时间段的停车收费费率实行单位时(如一小时)累进制;其他区域的停车收费则明显低于中心闹市地段,以此诱导入城市民乘车、骑车或步行进城,或引导车辆在中心城区之外的停车设施上泊车,整合停车资源。

3.3 着力构建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

中小城市道路少,长度宽度都较小,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划分公共汽车专用通道将有限道路资源更多向公交倾斜。公交车主干路可科学合理地设置公交专用通道和交叉口优先通行权,有利于车辆连续通行缩短出行总时间,提高运营速度,大大减少了拥堵时反复的加减速和停车,也有效地减少了车辆的废气排放、提高了空气质量。在线路的规划上,注重打通“断头”线路,延伸建设新的线路;同时注重各种交通方式不同层次系统间的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

3.4 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依附公路网络的发展。所规划的路网须以提高各区域可达性,降低运输成本,增加潜在开发用地的供应量,促进了新一轮的土地开发为要求,同时考虑使交通需求源的分布最优,降低交通需求总量。另一方面,在空间与用地方面保持或控制适当数量道路用地,使道路系统有可能适应城市与交通的未来发展及某些难以预料和设想的交通需求,从而避免大量建筑物的折迁和搬动,同时也可使城市发展及道路交通系统的建设协调,并可持续发展。

3.5 规范交通管理

规范交通管理需要改进交通设施,严格执法,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增强大众交通安全意识,有效组织交通运行效率,从而提高城市交通体系的供给水平。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市区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紧密,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货运交通和大中型客运交通,抓货运交通和大中型客运交通的组织与管理是减轻城市交通压力的必由之路。

4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交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张掖市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迅速发展的中小城市之一,其城市化过程中呈现出的大多数交通特性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这一类城市的交通问题上的共性。本文以张掖市为例,通过对交通特性的研究,分析其交通问题提出相应的中小城市交通发展策略,希望在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新区发展,经济学浅析,可持续发展模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郊区化已在我国各大城市悄然兴起,新区的发展正如火如荼。城市空间结构向外拓展与新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经济学动因,它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决策者和城市规划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而深刻认识城市发展和新区发展的经济学成因,探求城市新区发展的基础理论框架,将有助于把握住新区发展的方向,指导新区发展的实践。

1城市新区的发展历程与理论动态

1.1对城市新区的认识

城市新区是一个相对于城市旧区的概念,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新区开发与旧城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两个方面。城市新区是伴随着郊区化的出现而发展的。郊区化代表了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向郊区迁移,各种城市功能向郊区外溢的一种分散化过程。城市新区是指地处郊区范围、具有相对明确发展界限的集中城市化区域。城市新区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社会组织管理系统上都存在可感知和被认同的界线,它相对于城市传统中心区在地域空间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它是城市复杂大系统下的一个各要素齐备的子系统。从地域空间分布来看,城市郊区化与新区发展相对于中心城区和城市行政区发生在同一地域空间,新区发展是城市郊区化模式的演进。

1.2 中西方城市新区的理论动态

西方早在20世纪初即致力于对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探索并出现了大量有关的理论研究。其中又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最为著名。沙里宁的“有机疏散”与“田园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可实践性,尤其是“城市存在积极、消极两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的分析充满了辩证的哲理。

K・J・巴顿系统地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去研究城市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空间经济分析方法,并以成本效益分析等新方法对城市经济问题和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研究。

新城市主义运动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首先出现,美国人认为,新城市主义提供了消除郊区蔓延,城市衰败的发展方式,并提出了创造经济、环境和社会有益发展的若干原则。1997年,Glendening提出了精明增长的概念,其初衷是建立一种使州政府能知道城市开发的手段,并使州政府财政支出对城市发展产生正面的影响。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和后来提出的紧凑城市都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探讨高密度的开发、混合使用的土地利用模式,旨在减少对能源和消耗和资源的浪费,以保护生态和环境,创造适宜人居的环境。这三种理论对当今的城市新区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对城市拓展的理论研究是从20世纪80 年代开始。90年代该领域的研究更趋活跃,研究方向也从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转向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方面,并且对大都市地域结构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转型、结构变迁等新趋势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

2 城市新区产业发展的经济学浅析

郊区化是与城市化的进程相伴随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种种“城市病”的产生,从而掀起了城市离心化运动。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城市外部跨越式发展地区,包括城市中心区的卫星城、科技园区、大型居住社区以及综合性新城。因此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是城市新区产生的最初、也是最根本的动因。

许多城市的衰败、竞争力下降往往是忽视产业和城市发展的结合。城市新区的发展必须与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产业特点的角度出发来建设和规划各种“产业空间”的物质载体,可以使得城市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力。

2.1产业集群是城市新区经济的核心支柱

产业集群越来越成为城市新区发展的经济增长点。产业集聚所形成的产业优势是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中应该采取产业集群的基本战略,培育和推动产业集聚,营造良性循环的文化生态环境,最终提升城市竞争力。

2.2以主导产业整合城市新区优势资源

以主导产业整合城市新区优势资源就是要形成城市新区的“产业高地”,其目标是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服务,对市场的重大影响力,生产规模的扩张力。

同时,产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范畴,不同产业都有一个新旧更替、彼衰此起的过程。优劣势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产业的选择必须把握产业技术的发展与方向,抓住具有潜力、特色的长品和市场竞争力,重视潜在优势产业的开掘和开拓。

2.3园区建设是城市新区经济的重要载体

当今时代,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商务区、生态区、科技园区正成为城市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科研开发、商务贸易、生产制造三位一体,成为新区经济核心。在发展“园区经济”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培育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效益的规模经济,形成开发区,商务区,生态园区三位一体的城市经济新高地。

3 城市新区发展研究的经济学方法浅析

从学科意义上讲,关于城市研究的经济学是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的,并与城市问题的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采用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来考察城市问题,特别是城市新区发展。

3.1经济学习惯于将各种行为始终视为一种“投入―产出”的经济行为。通过对城市发展历程的分析表明,城市的发展归根到底也是一种“投入―产出”的经济行为,但与一般经济行为相比, 它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更多体现在对聚集经济与规模经济的追求。

3.2经济学分析总是从个人出发,对任何问题的分析都是由个人到组织。而城市的发展主要是政府的组织行为,是在掌握个人行为规律的基础上, 以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相结合作用的结果。

3.3经济学研究各种行为时,都是以追求效益最大化、效用最大化为原则。城市的发展亦不例外。而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城市的效益更加体现为综合效益,即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结合。但不容置疑,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一直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

通过对城市发展的经济学成因以及新区发展的经济学动因分析,可见城市综合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应当作为城市新区发展的基本研究视角。在我国城市新区逐步发展的现阶段,必须立足中国实情,通过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学习,创造新区发展研究的可行性的经济学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城市新区发展的经济学基础研究框架,指导城市新区能够有序健康地发展。

4 对于未来的展望

回顾城市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发展模式从最早的向城市中心集中,发展到向郊区发展的分散模式,现在又重新回到紧凑型发展的模式。集中与分散,这两种模式穿插与城市发展史,是共同存在的。面对中国的新区建设,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中国的具体现实背景下通过实践探讨出适应不同条件的多种模式和范例。唯有如此,才能找到适合当今中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巨洲.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J . 城市规划,2001 ,25(8) : 7-12.

[2]徐巨洲.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 续 J .城市规划,2001 , 25 (9) :42-46.

第3篇

摘 要 城市化作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行业与城市化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协调关系,两者相得益彰,协调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因此,研究城市化与房地产业的相互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是基于城市化的发展,通过实证分析了城市化与房地产之间的关系,为房地产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 城市化 房地产业 互动关系

一、城市化和房地产业得基本理论分析

1.城市化的内涵

从字面理解,城市化就是非城市地区向城市地区转变的过程。但是,许多学者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括形式上的城市、城镇数量的增加及其规模的扩大,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还包括实质上的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城市文化、文明、意识和精神的扩散。因此,城市化的定义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从量的角度讲,城市化过程意味着农村地域不断被转化为城市地域,主要表现在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但从质的角度讲,城市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被城市“同化”的过程,即城市的先进生产力、现代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和扩散,城市本身的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不断改进,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房地产与房地产业

房地产是房产和地产的总和,广义上的房地产是指土地和建立在土地之上的构筑物、辅助设施以及森林、矿藏、水等自然资源,同时还包括和上述物质有关的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利。对房地产的定义我国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首先,房地产指的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房屋和所占用土地的总和;其次,房地产是地产和房屋的总称,是土地与房屋在经济过程中的商品体现;再次,房地产是土地及其建筑物,以及两者所衍生出的权利。

房地产业作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承载体,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在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兴起、发展、形成的独立产业。具体来讲,房地产业是从事房地产的经营、开发、管理、装修以及中介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组成的行业。

二、城市化与房地产业的互动关系

1.城市化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城市化能够促进房地产业市场需求的增加。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当前我国的城市化程度在45%左右,这相对于工业化的发展水平还是滞后的。如果要想更好地使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相互协调的状态,那么城市化水平需要进一步增强。所以说,从理论层面上看,城市化给房地产市场的开发提供了契机,是房地产需求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城市化进一步持续高速发展,按照国外在与中国相应生产水平下达到的城市化水平推算,中国将会有一个非常巨量的房地产需求。

其次,城市化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一般情况下,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主要有利率、通货膨胀等,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巨大的住房需求促进了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另一方面,根据房地产的区位理论,房地产价格等于成本加上垄断性地理位置的价值。

再次,城市化发展加快了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在人类历史发展的200年间,世界城市化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集中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以及再城市化极端。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都表现在四个阶段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城市并存的局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城市房地产需求出现多元化的局面。

2.房地产业对城市化的作用分析

首先,房地产业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局面住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房地产政策的实施,我国房地产取得了快速发展,对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其次,房地产业加快了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农村人口让城市转移的动因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城市有着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第二,城市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房地产业的发展正好是对这两个动因产生作用,从而促使更多的农村人口城市化。房地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农村城市化所需要的生活和生产要素,不断改善着城市的生活、工作、生产条件,加快了城市化发展的整体速度。

再次,房地产业的发展能够提高城市化的整体质量。第一,房地产业发展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化,房地产能够为水、电、公共设施等开辟了稳定的资金渠道;第二,房地产业的开发拓展的城市发展的空间,提升了城市的功能和规模。在房地产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实现城市资源的转换,能够有效扩大城市的规模,优化城市的发展功能,更加全面的提升城市的发展档次,促进城市化质量的提升。

三、结论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行业与城市化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协调关系,城市化和房地产业的互促互进关系,能够使得两者在发展阶段上具有同步性。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清晰的理顺城市化与房地产业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峻,苏国强.论我国中等城市的城市化建设.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经济发展;价值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壮大,城市规划越来越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这就需要我们在城市规划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和创新,合理的城市规划不仅能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城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它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占领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一、城市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也需要顺应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我,好的城市规划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什么样的城市规划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怎样才能合理有序的进行城市管理,这就需要城市规划来做铺垫,简而言之,好的城市规划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快速成长。(一)城市规划概况。简单的说,城市规划就是把城市的土地面积和资源优势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计划,它是规划房屋建筑和产业结构优化配置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城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能十分有效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还能够合理地规划出各项经营活动地址。(二)城市经济发展概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经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经济,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城市经济的发展历程是漫长的,也是不断壮大的,它在一步一步推动着经济社会的稳步增长,城市经济发展快了就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反,城市经济发展慢也会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所以,要想让经济社会飞速的发展,必须发展好城市经济。(三)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城市规划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脱离不了城市的规划建设,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好的城市规划设计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也能带动城市规划更合理更有序。例如,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定会把消费市场放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拉动经济增长,更好地发展经济和社会,当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城市规划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这就需要城市规划不断地创新和突破。总而言之,城市规划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又离不开城市的规划。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受到土地、住房、居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合理的城市规划不利于发挥城市的优势,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总的来说,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彼此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甚至相互制约,有着密小可分的联系。

二、城市规划的价值体现

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好的城市规划可以将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很好的计划,通过城市规划,我们可以有效的对城市进行发展规划,也可以很好的去管理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城市规划,我们可以合理的安排房屋建设、市场布局以及各种各样的规模建设,好的城市规划建设可以让人们生活的舒心,工作的愉快。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城市规划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很大的价值作用,它可以合理的安排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城市规划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它的规划理念和技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城市规划建设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总而言之,城市规划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为经济社会的稳步增长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当然,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城市规划也随着出现不足和差距,这就需要城市规划建设不断的变化发展,不断的创新和突破。

三、城市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建设制约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是因为城市规划是从城市的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发展办法,它能让城市在稳步发展中不断壮大,它也是合理的进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好的城市规划可以合理的进行城区的布局,也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因此,要想发展经济和社会,就必须要合理的、科学的进行城市规划建设。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城市中的住房问题、交通阻塞问题、治安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等等问题也便随之而来,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建设不断的进行创新和突破,城市规划应该是从城市的现实情况出发,合理的科学的规划未来空间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城市规划顺应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当然,在城市发展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阻碍城市的发展,这就需要城市规划把握机会,重新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整合城市现有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合理的安排布局,通过新的城市规划建设,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让城市规划建设在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发挥出本来应该有的作用和价值。因此,一个好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具有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要想发展经济和社会,就要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建设。(二)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竞争优势。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进度中,城市规划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完善,人们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工作环境、看病的环境、上学的环境、交通的环境以及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要求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城市规划建设合理的安排基础设施投资,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非常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譬如,风靡全球的广场舞,市民要求娱乐活动要有好的场所,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通过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促使城市吸引资本的竞争优势不断提高,来吸引更多投资、聚集更优产业,让城市经济社会稳步、飞速的发展。(三)利益协调整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城市规划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活区应该建设在什么位置,工业园区又应该怎样整合到一起,这就需要城市规划进行科学的规划。好的城市规划建设,可以不断的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节约城市资源、降低经济成本、提高总体效益,让人们在便利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享受美好的生活。(四)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土地总面积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规模,怎样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里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这就需要城市规划建设不断的走向科学性,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不断更新,不断的完善,城市的土地才会得到合理的利用,好的城市规划建设可以优化城市的土地面积配置,让城市土地资源管理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城市土地是人们进行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集约化利用城市土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在有机统一城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取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合理的规划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发展,就会取得两者双赢的局面,相反不合理的设计规划会给城市经济建设发展带来阻碍。因此,一定要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发挥好城市规划设计的作用。

作者:李倩芳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城乡规划局

参考文献:

[1]李照心.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非均衡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3):20-21.

[2]韩少平.浅谈新时代我国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02):24-25.

[3]朱艳红.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建设与城市规划矛盾凸显,政府引导任重道远[J].中国科技信息,2008,(19):304-306.

[4]张元.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经济师,2012,(03):48-50.

[5]曲进.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1):00244-00244.

[6]覃玲.关于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与其对策探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4(27):209-209.

[7]李新平.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当代经济,2016(15):11-12.

第5篇

【关键词】河北 经济发展 可行措施

一、河北省经济发展现状

(一)支柱产业突出,产业结构有所优化

河北最近几年坚持改革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传统产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努力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中比较占优势的有钢铁,石化以及装备制造,并且石油炼焦,精品钢铁,汽车零部件在全国占据优势地位,河北的平板玻璃产量在全国占据第一位,玻璃远销到国内外,水泥产量在我国占据第四位。新兴产业中,河北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扶植新兴产业,经过建设和推动大项目大工程,以龙头企业为带头作用,在生物医药,新能源的开发,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方面有了迅猛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石家庄生物产业,保定新能源,邢台光伏,唐山动车等一批新兴产业基地的成立与建设。

(二)成本优势显著,发展潜力巨大

在成本方面河北有着特别大的优势,河北省的平均工资略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劳动力成本的优势特别显著。河北商品房的售价价格较低,房地产价格指数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下水平,土地成本优势也特别显著。

(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区域特色凸显

河北的地理位置特别优越,毗邻京津重地,紧靠经济发达的山东、辽宁两省,东部拥有487公里的海岸线,港口众多。河北原有的基础设施特别完善,比如河北的铁路长度远远大于5400千米,公路长度大于15000千米,高于全国平均线。河北东部渤海湾有许多大型港口,是全国钢铁,煤炭,服装,粮油,集装箱的主要吞吐平台。河北离北京和天津的机场特别近,并且在省内逐渐建成了石家庄,张家口,秦皇岛等地的机场,构成了一个完善的海陆空交通体系,为河北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建设的基础。河北根据各个地区当地的实情,走特色发展之路,凸显各个地区的区域特色。在沿海地区要建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体系,带动河北的临港经济与沿海特色产业的逐步快速发展,比如秦皇岛和黄骅港已经初步具备大规模聚集阶段,特色产业逐渐开展。

二、突出问题与主要矛盾

(一)开放程度有待提升

河北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东部有渤海湾,环绕京津,在对外开放与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可是就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河北的区位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和京津地区的经济对接协调性远远不够,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其中河北开放程度不高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河北当地的资源禀赋,这种情况导致河北主要以资源开采加工与重工业为主要产业的经济结构,没有因势利导开展足够的外向型经济。

(二)经济过度依赖投资

河北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十分依赖于投资,其中投资比重特别高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河北的经济结构中资源开采加工和重工业所占的比重特别高,这就导致了河北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够实现长期的稳定增长,不能够逐渐提高河北居民的人均收入,不利于逐步完善河北的经济结构,很难达到和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并且在河北的整个经济结构中,农业与工业占有很大的比重,相比较而言服务业占据的比重较低。而从历史和世界的经验来分析,服务业的劳动生产效率要明显大于农业和工业,所以河北的经济机构中低效率部门占据的比重太大,严重制约了河北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国有经济比重较高

在河北经济体系中国有企业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其他省市来比,国有经济比重特别高。而国有企业占据的比重过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不仅严重的限制和挤压民营企业在河北的建设发展空间,更能够导致资金,制度,土地,人才等各种因素对民营企业的限制,甚至出现歧视现象,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十分的不利,严重制约了河北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城市化水平不高

河北的城市化水平依然不高,在全国范围内低于平均水平,城市化率比较低。我们知道城市化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不仅可以为城市带来丰富的劳动力,更能够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进而提高经济的整体质量。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河北城市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历史和国际经验来进行分析,如果一个经济结构中有着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就业与中小企业,那么它的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结构较为合理。可是河北的民营企业以及中小企业数量特别少,那些大型国有企业的就业门槛又特别高,这就很难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加快河北经济发展的可行措施

(一)培育商业意识,鼓励自主创业

因为河北的农业和工业占据着巨大比重,所以河北需要培育商业意识,鼓励自主创业,从而推进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河北要利用各种方法鼓励自主创业,培育良好的商业氛围。通过一系列的环节,比如精简审批手续,为中小民营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在财税上进行支持,鼓励民营中小型企业快速发展。

(二)健全人才引进机制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河北要建设与本地产业相关联的创新型人才引进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人才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人才本地生活质量,不断建设相关劳动力配套工程。河北要把关注点放到京津冀人才合作工程上,不断建设和完善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战略。要不断促进和支撑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开发工程,并逐渐推进民营中小型企业的人才引进工作,不断完善河北人才信息市场建设,建设先进的开放型人才信息共享机制。

第6篇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房地产投资波动;关系分析

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城市化水平的整体评价体系应包括下列要素: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实际包括非农业人口、居住城区的农业人口和流动人口);适龄人口入中学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长度;城市用自来水普及率;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考虑到城市化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的复杂社会现象,涉及了人口、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基础建设和房地产的发展只是其表现之一。在经济学上对变量间关系的研究太多从基本线性分析开始,而确定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可以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因此,本文利用计量经济软件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以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为依据,探讨城市化和房地产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1 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循环的景气指标的选取

目前常用的景气指标筛选方法有:时差相关分析、K-l信息量、峰谷对应法、聚类分析等。笔者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收集了与房地产投资波动相关的各类指标近200个,以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增速作为基准指标,利用时差相关分析方法、K-L信息量方法、峰谷对应法等从中筛选出15个能够反映房地产投资波动状况的先行、一致、滞后景气指标。

2 我国房地产投资合成指数及其特征分析

我们基于时差相关系数和K-L信息量选择了先行、一致、滞后指标,采用以上的方法构造房地产投资的先行、一致、滞后指标的合成指数,并且为更好地区分周期,我们对各合成指数进行HP滤波以后得到各指数的循环序列。按照“峰一峰”的划分方法,从房地产合成指数的循环序列可以看出,房地产投资合成一致指数从1998年到2008年9月经历了2个比较完整的大周期,第一个周期是1999年3月-2004年1月,第二个周期是2004年2月-2008年3月。而从2008年初开始,我国房地产投资正处在新一轮房地产投资的下行调整的过程当中。房地产投资的每一个周期都在4-5年。而先行合成指数平均领先一致合成指数3-9个月,而滞后合成指数则要滞后12-18个月。

3 我国房地产投资周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3.1 指标选取及其平稳性检验

3.1.1 指标选取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房地产投资主要受利率、折旧率影响。因此为了很好地衡量房地产投资波动的主要因素,目前所采用的指标都将是增长率指标,我们将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增长率INVFR,作为解释变量;而以住宅价格增长率HPR,广义货币增长率M2R、代表成本波动率的每平方米竣工价值的增长率JGCBR、实际利率Rt作为解释变量。

3.1.2 平稳性检验

在我们建立计量模型之前,我们必须先检验数据的平稳性,如果数据是平稳的,则我们可以直接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如果数据平稳,我们则检验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以便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3.2 住宅房地产投资变动率对各影响因素的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的计算结果依赖于各变量进入VAR的顺序。利率的变动对住宅房地产投资起到一个先导的作用,而价格的波动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也比较迅速,而M2的变动率和成本的变动率对住宅房地产投资波动的影响相对比较滞后,同时分别赋予R1/HPR/M2R/JGCBRt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得到关于住宅房地产投资变动率的一个脉冲响应示意图1。

图1 住宅房地产投资变动率对各影响因素的脉冲响应示意图

从图1可以看出住宅房地产投资波动对利率、住宅房地产价格、货币供应量和竣工成本等变动的冲击的动态过程。利率对张在房地产投资增长率产生负向影响,且影响增加的速度很快,在第5期时影响幅度达到最大,之后利率的变动对住宅房地产投资增长率的负向反应越来越弱。住宅房地产价格增长率的波动对房地产投资的负面影响则相对于利率的变动来说小,但是在第5期时达到最大,之后这种负的影响也逐渐衰弱。

4 小结

在政策上,为保持我国房地产业的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4.1 要注意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力度,并采取反周期的货币政策,以避免房价的大起大落。在房价上涨过快之际,要注意避免房价形成大的房地产泡沫;在房价下跌之际,要避免房价下跌过快、幅度过大,从而导致房地产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

4.2 在保证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还要保证金融业的稳定。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房地产金融市场,拓宽房地产的融资渠道,积极发展和完善房地产信托基金,为房地产开发、买卖、租赁和管理等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4.3 大力培育和发展二手房市场。因为二手房市场对于调整结构、降低房价、稳定房价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相比并没有严重滞后,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是大体相当的。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便随而来的是城市化的迅速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0%的年限大约在2020年左右。可以预测,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时间至少要有16年。这就意味着房地产投资增长也将会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中国城市化水平测定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02期

第7篇

关键词:大都市郊区;城市病;城市化;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1)12-0054-03

一、未来10―15年将是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过了长达30年的快速增长期,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283美元。而改革开放30年同时也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由1980年的14%增长到2010年的47.5%。未来10-15年,我国城市化率将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这既符合国际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①。

从城市化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城市化还处在加速发展时期。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Northam)在关于城市化阶段的分析中提出了S型曲线理论:即在城市化初级阶段(城市化率小于30%),城市化水平较低,且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在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化率大于30%、小于70%),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而在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化率大于70%),城市化发展速度又逐渐减缓。按照国外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当城市化率达到30%后开始加速,达到70%后逐步趋于平稳,即城市化率在30-70%区间为加速发展期。中国城市化在经历了起步(1949-1957年)、停滞(1958-1978年)和发展 (1979年至今年)三个阶段之后,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②。我国2010年城市化率为47.5%,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期,且距离70%还有一定的差距。未来10-15年城市化将会加速发展,并可能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巨大的结构调整支持空间。

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城市化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研究表明:人均GDP3000-5000美元将是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发达国家的一般规律是人均3800-4000美元,城市化率将达到60%。根据世界银行每年提供的世界发展指标以及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甚至还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事实上,可以从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看到, 与中国处在同样发展阶段的国家的平均城市化水平是55%, 比中国的46% 高出了大约9个百分点③。而在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283美元,城市化率只有47.5%,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未来15年我国城市化仍将以较快的速度推进,但其发展速度与前15年相比将有所减缓。估计到2015 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0%,2025 年将达到60% 左右的水平④。

农村城市化已经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对于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效利用资源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10 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那些常年在城里打工、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而又没有户籍的农民工的实际困难,让他们融入城市,和城里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享受同样的权利和待遇。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允许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户口。要取消传统的“二元”户籍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尽快改变原有的户籍管理,允许在城市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农民转为市民将大大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

二、我国城市化率低与“城市病”并存的制度桎梏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特大型及大型城市在人口集聚、减少土地占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由于人口居住相对密集,因此对人口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集聚人口的作用成为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之一。与此同时,如果城市的建设速度和管理水平跟不上人口急速增长的特殊需求,即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滞后于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就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矛盾,如出现环境污染、住房拥挤、就业不足、治安事件频发等典型的“城市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城市病”的产生大多是由于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工业化发展速度而导致的,其表现就是“过度城市化”。当前,尽管我国城市化的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还大大低于世界经济发展同期的平均水平,但由于部分特大城市的扩张过快,在一些大都市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城市病”,城市化率低和“城市病”严重并存是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人口膨胀带来的交通堵塞。由于大都市对人口具有的强大集聚作用,因此快速的人口集聚也造就了一大批大都市的兴起。相当于人口的快速集聚,如果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以及城市管理水平跟不上,就可能出现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当前我国的一些大城市,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城市规划科学性不足,大多采取“摊大饼式”城市扩张模式。由于城市功能不完善、交通设施不足、交通结构不尽合理、道路管理能力跟不上等原因,加之机动车增长速度过快,往往导致城市道路功能系统紊乱,甚至经常出现大规模交通阻塞。交通的过度拥挤又会引发整个城市生态及居民生存环境的下降,阻碍城市的总体功能提升。而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交通拥挤不但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降低了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会抑制居民的日常活动,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是城乡边缘区问题加剧。城市边缘区在地理位置上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其基本结构、功能也介于城乡之间。城市边缘区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城市活动和乡村活动在空间上的交织与竞争。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人口快速向城市集聚。我国城市由于从空间地域上的迅速扩张,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使得城乡边缘区、城乡过渡地域也在迅速扩张,城郊村、城中村不断涌现。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提升,城市对其周边乡村的辐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从而在城市建成区与乡村之间形成了一个空间范围相当广阔的城乡边缘区,而城市边缘区各种社会矛盾及也在不断加剧。一方面城市边缘区被纳入了整个城市总体规划的范畴之内,另一方面却是处于城市核心区的从属地位,城乡边缘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核心区发展的调控和制约。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重核心轻边缘是一种普遍现象,城乡边缘区的规划更加滞后。同时,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边缘区大量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失地、失业农民快速增长。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对土地补偿费偏低,对失地农民保障不足,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使城乡边缘区同时存在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的管理体制,既有“两权相撞”的冲突,又有“两头不管”的真空。而且,城乡混杂的区域特点给行政管理部门增加了工作的难度,随着人口、企业的大量涌入,边缘区公共产品需求迅速膨胀,致使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管理成本快速升高⑤。

三是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一些大城市,由于居住人口过度密集,一方面大量消耗能源及其他各种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也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质。一般来说,当一个城市废弃的能量及其排放的污染物质超过该城市环境所具备的自净能力时,城市的环境就开始恶化,而环境的恶化将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发展带来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的加剧使得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并且已经从传统的公共健康问题(如水源性传染疾病、营养不良、医疗卫生服务缺乏等)转向现代的健康危机,包括工业生产和交通发展造成的废物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精神压力导致的疾病等。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对城市社会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据世界银行估算,由于生存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成本增加和生产力下降带来的损失大约相当于国内城市生产总值的1-5%。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并没有吸取发达国家曾经有过的教训,相当一部分城市依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排名中,相当一部分中国内地城市位居世界重污染城市的前列。

四是部分大城市土地过度开发。我国人均土地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在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因此如何解决好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大量的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都不可避免地出现过较为严重的土地紧张问题。可以说,土地是现代化大都市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开辟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成为各大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不可否认,在我国部分特大城市一直存在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现象,随着大量人口涌向特大型城市,城市经济活动强度增加,各项基本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张,由此带来的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增强。而城市环境一旦破坏,恢复起来难度很大,不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期。

三、积极探索大都市郊区城市化道路

首先,必须有完善的郊区城镇发展规划。科学的规划是郊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在实施郊区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要建立科学完善的郊区城镇发展规划,切实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完善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功能布局。当前,大多数都市的中心城发展面临发展空间的局限,在城市规划中把郊区新城建设作为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和人口疏散的基地。在制订郊区城镇发展规划时,必须明确不同新城的功能定位,从而达到优化大都市整体的发展空间布局的目标。郊区小城镇发展要充分考虑区域特点,采取差别定位,强化都市中心城与新城及小城镇农村社区的网络化联系,促进市场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⑥。

其次,要明确郊区城市化发展的主体。在大都市郊区城市化发展上必须明确政府与市场不同的功能,特别是要确定市场作为城市化主导的发展思路。郊区城市化发展,主导因素应该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行政力量的因势利导同样不可或缺。这就要求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合理确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在产业布局、投资并购等能通过市场调节解决的问题,都应该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的作用应主要定位于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通过消除制度环境上的各种障碍以弥补市场失灵可能存在的缺陷。一定要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发挥市场的力量,而不是一切依靠政府统揽。

第三,要实现从郊区均衡式发展模式向非均衡式发展模式转型。大都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集生产、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经济功能于一身的增长极。作为一个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而大都市的广大郊区,由于地理环境、发展条件、历史基础等原因,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大都市郊区的城市化发展不能像过去那样走完全平衡化的道路,要有重点的通过发展增长极以及增长节点小城市,通过发展中心镇、中心村等策略来集中资源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特别是要通过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把新城区、重点镇、中心村、产业区的发展整合为重点地区的发展。通过产业划分和生态空间组织策划各个组团的发展规模,在区域整体范围内要体现出城市化空间相对集中与分散的特点,建立生活组团、功能组团与生态空间相融合的开放的地域结构。

第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从国际水平来衡量,我国目前的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不足50%,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一般达到70%以上。因此,郊区产业布局应从区域整体发展出发,按照地域紧密度和产业关联度来合理布局产业,实现集约发展。对于郊区小城镇来说,必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加快产业园区发展,建设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和较强经济带动力的现代化新型园区,以此来带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郊区新城规划范围内的产业发展,郊区通过借助中心城区发达的基础设施以及科技、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为主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带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加强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郊区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在城郊城市化过程中,要保障农民利益,妥善解决好涉及三农利益的一系列问题。随着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加上产权不清晰和不明确,集体经济内部长期潜伏的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城郊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要进一步推进“农转居”步伐,在都市城乡结合部,许多农民已经脱离农村、农业,除了在身份上还保留农民外,已经没有作为农业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因此,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和培养适应城市化发展的新型市民,调动农民参与城镇化的积极性;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制度的改革,明确其可作为产业发展用地,使之成为郊区发展产业的新空间;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打破传统集体经济形式的束缚,让农村的集体资产变成股权,农民变成股东,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制为主的形式,加快推进“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为郊区城镇化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注释:

① 黄桂荣:《从社会结构转换视角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② 江登英、陈思:《加快农村城市化工作进程的思考》,《理论月刊》2008年第2期。

③ 李力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 现状、挑战和应对》,《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④ 张妍、黄志龙:《中国城市化水平和速度的再考察》,《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1期。

⑤ 赵玉红:《城市边缘区的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中国市场》2008年第8期。

第8篇

1我国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

1.1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过高。我国现今有13亿多的人口,但是其中城镇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4成多,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成,尤其是美国,其城镇人口占到总人口的近9成左右。这种农村人口在人口比重占据过大的问题使得大量的富余农村劳动力被限制在有限的土地中,从而使得农村人口无法得到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且造成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长期持续在较低的水平。

1.2农业人口平均产值过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到去年,我国的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足2成,与其所占人口严重失衡,通过使用国际通用的就业结构偏离产业结构程度的结构偏差系数进行计算后发现,农业人口与其产值之间的比重偏差达到了惊人的31.7%,正常我国的农村生产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1.3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差距较大。城乡居民与农村人口之间在收入与消费之间的二元性差异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突出表现。这一现象造成了我国国内需求严重不平衡,农村人口由于收入问题而导致的购买力较低是导致农村消费需求不旺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我国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阻碍。

1.4农村社会保险福利不足。农村人口相较于城市人口多且分散,造成了对于农村投入的福利投入过大,尽管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于农村人口的福利保障的倾斜,但总的来说,两者之间的福利保障仍然差距较大,仅以养老保险为例,现今国家已经基本建成了覆盖所有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特别是对于城市的失业人口设立了相应的失业保险,而在农村,则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使得农村中的很多人口无法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发展的重要影响

2.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迟滞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发展工业,我国长期将农业剩余补充到工业的发展中,从而使得我国的农业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积累。同时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经济结构下,农业的生产与再生产未能形成有序的发展模式,而是被人为的割裂开来,致使农业的利润被多方摄取。从而严重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2.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正常的农业人口流动。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后发现,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的富余劳动力会逐渐向着非农业方向转化,从而使得工业发展有着充分的劳动力资源,在加速经济扩张的基础上也带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这一劳动力转移过程既是国家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国家城市化快速建设的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实现对于农业的现代化改造。但是通过对于农村人口的调查统计后发现,我国大量的农业人口仍然滞留在农业生产中,大量的人口红利无法转移为人口财富,农业人口相对于农业资源过剩,阻碍了农业的健康发展。

2.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民增收。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缩小,而是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在1957年我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的收入比例为2.36∶1,而这一数字发展到现今已经扩大到6~7左右。如若考虑到城镇居民所具有的社会保障等福利,这一数字还会继续扩大。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不利于农村的正常发展。

3做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经济转型

3.1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通过对国外经济发展的总结后发现,推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是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重发挥大、中、小城市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各自的特性,构建起一个分工合理、产业明确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体系,积极吸纳农村就业人口,促进城乡工业与农村的合作,使得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能够反哺到农业中去,同时积极推进城市中的社会保障体系向农村覆盖,城市发展文明向着农村辐射,从而构建起合理、规范的城乡生产新布局,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3.2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制度。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法律法规制度的构建,尤其是户籍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同时在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以及社保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更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国家免除了长久延续下来的农业税等税费,极大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在积极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提倡集体种粮的新模式,使广大人口能够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向工业方向转移。同时积极建立起多层次多主体的资金投入机制,从而实现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发展转移。

3.3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新模式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通过建立起农村产业联合会的模式,调整农村中第一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结构,改变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的滞后局面,从而形成一种多层次与规模较大的现代农业结构发展新模式,将农民由单纯的初级农产品生产中解脱出来,向着农产品的产业链更深层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的增收。在此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引导与资金投入。

4结语

第9篇

关键词:19世纪中后期;纽约市;移民

美国自南北战争以来,其工业化步伐逐渐加快,直至19世纪末,基本从农业国转化为工业国。工业化必将带来集聚效应,大量人口、资源集中于城市,工业化提供了美国城市化发展的内在动力①。19世纪后期,随着纽约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纽约市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大量海外移民与部分本土农村人口的涌入也使纽约市人口剧烈膨胀。大量人口的输入也使得纽约市获得了充足的劳动力,进一步推动纽约市的发展。但人口增加也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一、19世纪中后期纽约市移民增长趋势

19世纪大部分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增长是通过吸收农村剩余人口,但是纽约较为特殊,其人口增长主要依靠欧洲移民来完成的,国内农村人口吸收反而是其次。据调查,在1820―1920年,全美入境移民3400万,其中三分之二是由纽约港上岸。尽管许多人继续前往美国各地,但有近一半人在纽约停留下来②。纽约市总人口在1850年仅为696115人,1860年为1174779人,1870年为1478102人,1880年为1911698人,1890年为2507414。③从此可以看出纽约市人口在这一阶段人口暴涨,而其移民数量在人口的比例保持一个很高水平,尤其是在1850年、1860年、1870年分别是45.7%、47.1%、50.0%,外来人口在纽约市总人口的比重之高,在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当中是首屈一指。

二、19世纪中后期纽约市移民增长迅速的因素

纽约之所以如此吸引移民,与美国整体环境相对优越有关。学者们普遍认为,国际间的人口迁移是由于迁入国的拉力与迁出国的推力共同影响的结果。美国在南北战争后,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尤其是在19世纪末,美国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代,其国民生产总值在1860年排名世界第四,而到了1890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这一时期内爆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的发展伴随着新的社会分工的出现,使得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变大。而反观欧洲,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国民开始大量移民美国。根据美国政府统计,在1880―1920年有超过两千万的入境新移民中,主要来自意大利、奥匈帝国、俄国、波兰以及波罗的海各国④。在从这些方面看,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哈里q杰洛姆和布林利q托马斯在研究美国移民的动力时认为,美国的“拉力”大于欧洲移民国家的“推力”。美国经济的发展和起伏决定外来移民浪潮的高低。当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时,入境移民就会大量增加,反之则会锐减。⑤

纽约市的自身条件的优越也是吸引移民的必要因素。纽约市地处美国东北部,地处大西洋沿岸城市的中心点,易于形成经济中心。纽约港据有一个天然良港,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海岸线长达600英里。有利的地理条件方便了贸易往来。到1860年,全国进口贸易的2/3,出口贸易的1/3均经由纽约完成。⑥正是作为美国东海岸最著名的良港,才能在移民浪潮当中获得极大的份额。

19世纪初,纽约发展迅速发展,通过交通线将西部内陆地区囊括进它日益扩大的经济腹地⑦当中。1825年伊利运河的开通保障了纽约市为来来的繁荣。到1835年,整个工程的费用已全部付清,运河沿线的纽约州北部城市平均增长率达300%。运河航运刚开始的第一年仅为218000吨,1840年达1417046吨,至1850年,又在此基础上翻了一番。此后每年都有更多的地区以修建交通线的形式与纽约加强联系,逐渐成为纽约的地区。19世纪70年代横跨美国东西的太平洋铁路通车后,纽约的腹地拓展达到了一个顶峰。经济腹地的不断拓展,预示着纽约易于获得中西部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同时也使得纽约成为移民中转站,通过便利的交通为美国中西部输送移民。

三、移民快速增长对纽约市的影响

移民的大量输入为纽约市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移民当中青壮年劳动力占多数。据调查,1840年,进入美国的15―40岁移民占比重的67.7%,1880年这一比例提高至71.7%,1900年,14―44岁的移民占82.6%⑧,移民年轻化趋势明显。移民输入推动了美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向前发展,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大城市突显出来的地位与资源日益明确。

移民数量的增长同时也导致了许多城市问题的出现。大部分移民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他们只能充当廉价的劳动力,收入低微。底层移民只能居住在拥挤贫民区内,住房条件奇差。“当原本只能居住一个家庭的住房内发现了几户人家一起居住的情况,恶劣的住房状况逐渐自我显现出来……恶劣的地下室住房,排水系统的缺乏,不足的水源供应,肮脏的房屋,不合格的水管,拥挤黑暗的卧室和走廊,加上过量的房客与高额的租金,这些现象在我们的大城市中随处可见。”⑨由于贫民区住房环境的格外恶劣,导致贫民区经常爆发疾病、发生火灾,威胁到贫民生命安全。据雅各布q里斯在其著作《另一半如何生活》一书中统计,1869年纽约市有468492人居住在廉租房;1888年达到1093701人,1890年是1250000人。⑩

四、结语

纽约市至今仍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国际性大都市,这与其在19世纪中后期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时期的发展借助了来自欧洲的移民浪潮,使其吸收了大量的人才与廉价劳动力,推动其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但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阵痛,贫富差距拉大、住房紧张、犯罪率高等社会问题也突显出来。(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注解:

①杨长云:《公众的声音:美国新城市化嬗变中的市民社会与城市公共空间》,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版,第52页。

②林广:《移民与纽约城市发展》,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页。

③数据源于United States Bureau of Census,Table33.Race and Hispanic Origin for Selected Large Cities and Other Places:Earliest Census to 1990.

④隋笑宇:《美国东北部城市的外来移民及其影响(1880-1920),东北师范大学 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9、30页。

⑤林广:《纽约外来移民状况简论(1820-1920)》,载自《历史教育问题》,2004(6):12。

⑥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⑦经济腹地是指具有经济中心功能强辐射区域,具体来讲就是经济中心或者交通枢纽的主要辐射和服务的区域。

⑧隋笑宇:《美国东北部城市的外来移民及其影响(1880-1920),东北师范大学 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