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38:36
导语:在医学教育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05-02
成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人的持续发展、差异发展、终身发展提供服务。成人医学教育是对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成人进行的医学再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和医疗水平。成人医学教育的对象在年龄、心理、知识结构、社会经历上均与普通医学教育的对象不同。本文通过对我校成人医学教育学生的调查,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改进教学与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成人医学生的现状特点
1.成人医学生的学习优势。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储备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成人医学生大都经过了中专和专科阶段的学习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自学能力。积累下的宝贵经验使其理解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强,能够很快掌握学习内容,并学以致用。成人医学生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成人教育的目标重在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同理,成人医学教育也不能丢掉这个原则。有的希望补充新知识,有的需要补充知识断层,提高层次,有的希望学习新技能或者强化原有技能。明确的目标能够促使其在学习当中有高效的行动。他们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情境学习者,成人医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由于成人学生在职性的特点,他们在接受教育时总是带着问题而来,在学习每一门课、完成每一阶段的学习后,都希望解决一些问题,有明显的收获。同时在学习中不断地形成各种情境推理,借此对个人经验发生质疑,对自己的实践进行阐释。通过这样不断地循环往复,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成人医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习时间少。成人医学生承担一定的社会和家庭责任,具有多维社会角色,可支配的时间较少。他们为完成学业付出的精力和体力远远超过普通在校学生,这些现实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学生个体差异大。成人医学生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和不同的工作岗位,经验背景不同,实践差距很大;他们的专业基础不同,知识层次、结构层次不齐;年龄跨度大,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记忆能力各有不同。这种现状导致不同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的主观感受和难易程度不同,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薄弱。成人医学生通常接受系统教育的时间不够,离开学校时间较长,以前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也有所淡忘。但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中要扬长避短,突出三基,加强系统化的理论教育。人文素质欠缺。成人医学生重视学以致用,重视技术化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相对缺失。知识面专深但广博欠佳,综合及创新能力不强。他们强调自我成才,追求自我奋斗,对理想、信念教育,德育教育比较淡漠,在公共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及人文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强。
二、对成人医学教育问题的分析
1.参加成人教育的原因。学生参加成人医学教育学习的原因复杂多样,部分学生想通过学习提高业务知识,增强自身社会竞争力;部分学生的主要目的是拿文凭、升职称。主要目的是拿文凭、升职称的学生占大多数。他们中多数人在县市级中小医院或乡镇基层医院工作,基本上都是中级或中级收下职称,而多数医院规定有必须拥有本科学历方可晋升副高职称,为了以后的职称和评级,学生必须得获得学历。
2.课程问题。成人医学教育课程门类多,要求记忆的内容很多,而成人教育真正授课的课时数相对较少,一般只有周六周日上课。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工作年限不定,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在设置培养目标及课程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
3.到课问题。学生的到课率不高,上课不准时。由于成人教育的学生平时工作繁忙,他们中大多已参加工作多年,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临床经验,甚至有些在单位科室中担任骨干。而除了面对工作的压力,有的学生还有一定的家庭负担。上课时间经常与工作、生活时间冲突。实际承担教学任务的多为年资较低、实践经验较少的教师。
4.考试问题。成人教育的学生对有大量记忆题的闭卷考试有畏惧心理。成人医学教育考试的试题多由教研室自行命题,而成人教育学生也是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他们很容易和任课教师建立良好关系,从而获得考试内容。成人教育学生与在校学生不同,他们有工作、有家庭,能够专门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多。而且医务人员没有固定的休息日,所以身处在这样工作环境下的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动力不足,而获得学历和学位的欲望却很强烈,想不劳而获,唯有铤而走险,考试作弊。
三、成人医学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组织安排上,尽量请高年资教师、医生担任教学工作。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尽量讲重点和难点,着重介绍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增加专题讲座;增开一些学生实际工作关系密切的选修课;尽量开展案例教学。
2.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开发网络教学。针对成人教育学生的到课率问题,一方面要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同时把到课率与学科成绩挂钩。另一方面,开发网络课程教学。网络教育的优点在于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学生有时间,可随时上网学习,缩短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缓解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的矛盾。
3.改革考核方式。考试时采用主干课程闭卷,其余课程开卷的模式,平时小测验、小论文也加入考核成绩。建立试题库,减少以记忆性为主的题型,增强理解性试题。在考试过程中应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严格要求,坚决抵制作弊行为。
虽然成人教育现今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但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不可代替。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理念,构建具有生命力的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新体系,才能不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樊耀.对成人医学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0,(19):215-216.
[3]李军政.成人高等教育科学性探究[J].成人教育,2010,(276):39-40.
[4]周丽霞.成人高教学生考试作弊成因及对策[J].成人教育,2004,(3):52-53.
1.1河南省医学院校医学类专业设置现状
2013年,河南省招收医学类专业的院校共81所,其中13所本科院校招生专业20个,30所大专院校招生专业26个,38所中专卫校招生专业26个。临床医学专业为国家控制专业,以本科层次招生为主,5所医学专科学校招收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其他专科学校招生以相关医学类专业为主。在本科、大专、中专三个层次学校的招生中,专业设置差别不大,如护理专业开设率为100.00%,药学专业开设率为59.03%,检验专业开设率为44.51%,医学影像专业开设率为33.54%,康复治疗专业开设率为28.04%,口腔医学专业开设率为27.34%。
1.2河南省各层次医学类主要专业招生情况
护理专业招生数量最多,其次是临床医学专业,药学专业位居第三。其他专业招生人数均在5.00%以下。在招生层次比例中,大专比例最高,其次是中专。
1.3河南省卫生技术队伍需求调查
笔者对河南省3986所医疗机构(省级21所,市级174所,县级1444所,乡级2292所,村卫生室55所)的卫生技术队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省81%的医疗机构,其中2013年~2015年各级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的需求情况,是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和各级医疗单位工作需要,结合单位人事编制数量,填报各单位拟于2013年~2015年招聘人才的实际数量,虽然目前该数据有一定滞后,但从中仍可以反映出医疗机构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各级医疗机构对人才需求仍以护理学和临床医学专业为主,其次是药学、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专业。对学历要求以本科层次为主,其次是大专,对中专层次的需求数量很小。
2河南省医学教育现状与卫生人力需求适应性对比分析
2.1河南省医学专业设置“趋同性”现象严重,不同层次院校专业设置差别不大
目前,医学类院校专业特色不明显,千校一面的现象比较突出。河南省医学专业设置趋同性现象严重,护理专业是82所学校招生专业中趋同性最高的专业,各层次学校布点率均达到100%。其次是药学、检验、康复治疗、医学影像等。这种趋同性将会与卫生服务需求多元化和人才需求多元化发生冲突。
2.2医学类专业招生数量与人才需求失衡,短线专业人才告急
医学类专业招生数量与人才需求失衡,护理专业存在严重的培养过剩现象。护理专业设置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是直接导致河南省护理专业人才过剩、护士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014年河南省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十分突出,部分医院招聘呈现“百里挑一”的局面。临床医学专业供需矛盾突出,部分短线专业如麻醉、康复治疗、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专业需求均大于招生数。在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现场调查中了解到,目前临床缺乏的除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层次的人才外,医学影像、临床药学、康复治疗、超声技术、麻醉及医院管理等专业也亟需补充新生力量。严重的人才缺乏,导致某些县医院、乡镇卫生院虽然购置了影像、超声、康复设备,但缺乏使用设备的人才,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卫生服务的缺陷。
2.3医学类专业招生层次与人才需求对学历层次的要求有明显差距
河南省医学专业招生层次偏低,与临床人才需求对学历层次的要求有明显差距。本科以上层次需求远远大于招生总数,而大专、中专层次培养明显过剩。尤其是中专层次招生比例大而需求小。2.4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缺乏,县乡医院需求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医学专业供需矛盾突出,招生数量不能满足卫生机构需求,尤其是本科以上层次人才缺乏。据原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统计:2011年全国医学类本科招生21.7万人,平均每万人口年均招收医学类学生1.6人。而河南省同期医学类本科招生平均每万人口只有1.2人,与全国相比有较大差距。
3对策
以上分析显示,河南省医学教育现状和卫生行业需求有一定差距,医学教育必须调整结构,构建适合当地需求的医学教育新体系。
3.1调整层次结构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已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以“5+3”的培养模式,即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在培训基地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指临床、口腔、中医)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办法。河南省第一批培训基地已启动,通过这种举措,可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数量,为临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了稳定的长效机制。目前河南省独立设置的本科医学院校只有2所,从区域卫生规划考虑,应从现有医学高等大专学校中升格一批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扩大医学类本科层次的招生。在目前不可能短期升格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选拔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大专学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办学,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和质量控制,是目前加快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应急措施。
3.2调整专业结构
鉴于河南省医学院校专业设置明显的趋同性现象,原河南省卫生厅(现河南省卫生计生委)于2013年下发了《河南省高等院校医药卫生类专业设置审核评估办法》,对医学类专业设置提出下述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行业需要、规模适度,坚持标准、从严掌握,支持特色、防止趋同。以省辖市为区域统筹规划单元,区域范围内已设置有能够满足需求的医药卫生类专业,原则上不再新增相同专业,从源头上遏制专业趋同化的状况继续发展。在专业设置评审中,按区域规划合理布局,优先审批人才短缺专业。
3.3整合医学教育资源,促进人才培养层次的合理化
全省现有各种类型中等医学教育办学机构38所,中专层次占招生总数的32.14%。而目前中专层次的毕业生已不能满足医疗卫生机构的需要,目前河南省中专卫校正在进行医学教育资源的调整整合,独立设置的中专卫校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调整:
(1)在政策允许和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升格为大专学校;
(2)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并入当地高等院校,目前河南省已经有5所中专卫校整体并入当地高校;
(3)在政府支持下并入当地医院,转型为医学在职培训。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可根据市场需求,举办相关资格考试的短期培训和适应市场需要的特色人才,如养老护理员、妇幼保健员(月嫂)、健康管理员等。
4结语
关键词: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现状
一、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现状
当前医学教育结构不够合理,层次偏低,难以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已有的办学条件与其发展规模不相适应。以某学校为例,其采用“一贯制”教育模式,对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实施标准化患者教学法。例如,对学生实施腹部检查、急救技术和心肺听诊等培训时,其基本操作能够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屏幕,对人体内的细节(心电图、解剖以及病理)进行直观观察,对人体不同脏器进行模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似乎是在给患者做手术。模拟手术能够帮助学生减轻精神压力,帮助学生反复模拟练习,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技术。
二、t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问题和挑战
一般而言,在学校开展医学临床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操作不够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部分教师习惯将课本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已有的教学体系并没有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目前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学校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力度不足,这会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在日常实践教学过程中,患者存在自我保护意识,不愿意配合临床教学,这种情况使医学专业学生的实习机会越来越少。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临床技能的培训作为基础,就会导致医学专业学生毕业时很难成为一名合格医生。另外,部分医学院对课堂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并且没有从相对全面的角度考虑临床技术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技能培训不足,这种情况下迫使临床基本技能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三、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策略
1.修订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有效提升临床技能教学质量,学校要组织相关教学人员对临床技术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并编制基本技能教学大纲及实验指导书,使基本教学目标加以明确。在对基本技能教学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学校需要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最终形成由院长负责、主管副院长直接管理的机制,组织学生开展临床技术实践,明确各个实验室及病区的具体落实情况,保障技能教学的有序进行。
2.构建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
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为了使临床基本技能教学当中教学条件不足和实践仪器设备紧张的问题得到缓解,为学生构筑基本技能实践教学平台,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3.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为了使临床基本技能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教师要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构建第二课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卫生调查及“三下乡”活动中,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贫困山区百姓的疾苦,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升其医德水平和临床技术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在学校设立相应的技能论坛,搭建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平台;还可以定期开展“教学比武”“查房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要引导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这些活动,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相应技术进行深入交流,促使学生和教师共同提高,在全院上下营造一种教师重视技能教学,学生重视技能操作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结语
总之,进行医学临床教学,学校和教师要高度重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确保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高超的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可,安莲华,姚永华,等.规范化的体格检查是诊断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关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46.
我国的医学七年制教育始于1988年,由各医科院校最优秀的学生组成,其录取分数线稳居中国医大各招生专业榜首,且呈连年攀升之势。同时根据国家制定的七年制学生培养目标,各校也制定了具有政策倾斜性的教学培养计划,如中国医科大学,医学课程使用英语授课并用英文考试;采用中文统编和外文两套教材并行教学;各学科都配备最强的师资力量;进入硕士专业选择阶段时配备各附属医院强势学科的优秀带头人担任研究生导师。同时为保证英语教学的顺利实施,学校要求全部七年制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分别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此外还安排大学英语精读、泛读课程,全面讲授TOEFL英语的词汇、听力、阅读理解等,保证七年制学生的英语水平[1]。七年制这种集中优势资源扶植重点的培养模式成为许多医学院校的办学指导方针,同时各医学院校根据自身资源与特点,也逐渐总结出一套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如华中科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11种教学与教学管理运行方式、3种教学管理方式、2种办学特色,简称“11•3•2”的七年制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在教育部组织的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评估中,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2]。山东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优化课程设置、改善教学资源配置、精简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出的学生人文社科知识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科学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强,参加工作后适应性强、进步快、发展潜力大,深受用人单位欢迎[3]。
随着七年制教育模式的普遍开展,我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已经形成双语教学、双语测试、滚动淘汰的专业教学特色。带教教师一致反映七年制学生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强,双语教学的知识接受状况良好,不论是阶段性考核还是综合测评七年制成绩都令人满意。从前十届七年制毕业生的毕业去向看,大部分就职于省级及以上大型临床医疗机构,部分毕业后直接出国深造,少部分在大六时考取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从事临床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很快成为本学科的青年骨干,其中一些目前已成为专家级学术带头人;部分已走上医院或大学的领导岗位,成为专业和领导能力兼备的新生代管理人员;还有少部分毕业生转行从事商业、金融、IT等行业,不论他们身在国外或国内,也不论他们从事工作的性质,七年制毕业生都表现突出、成绩斐然,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被认为具有适应未来科技竞争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4]。
一项为了客观评估七年制毕业生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七年制毕业生在医疗、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都比五年制毕业生有较强优势,特别体现在教学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逻辑性、运用新技术能力、科研意识、掌握前沿科学知识深度、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相关学科知识面、外语水平等多方面都比五年制本科生有优势[5],这说明本硕连读七年一贯制是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与综合大学合并之后,可以建立人文、理医结合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最佳模式,使学生在校内学到相关的多学科的知识,这是以前不可能办到的。1995年在我国首批七年制学生毕业之际,教育部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工作检查和评估,七年之后的2002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检查评估。二次评估的结果与第一次相比显示我国的七年制医学教育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七年制教育获得进一步发展、办学模式特色突出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等一系列成果[6]。
二、医学七年制教学的发展与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七年制医学教育的办学规模也迅速扩大,开办院校由最初的15所发展至超过半百,年招生人数也由1988年的数百人发展至近万人。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了生源素质的参差不齐,学生上课效果不如扩招之前的生源,尤其是地方性单科医学院校由于存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管理等因素的制约,严重影响着临床七年制学生培养的质量[7]。虽然在招生方面与五年制相比仍有优势,但是随着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的扩招,同时受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医疗环境恶化等状况的影响,医学在本科生学习的热门专业地位有所下降,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在高考专业的横向竞争力明显削弱;受学校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所限,七年制从基础授课到临床实践的资源优势地位也不再突出;随着省市级以上大型综合医院人员趋向饱和、医务工作者的学历普遍提高、毕业生逐年增多,七年制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优势有所下降;另外七年制的培养目标和学制特点决定了其专业课程学时和临床实践时间偏少、科研水平不高,因此与统招5+3的硕士相比在选择研究生课程和导师方面没有优势。此外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七年制毕业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基本功方面尚待加强,在协作精神、人际交往等方面也有不足,特别表现在敬业精神、对病人态度、协作精神、应急能力、临床基本操作、临床技能娴熟程度、师者操行、贯彻大纲精神、调动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5]。
三、医学七年制教学未来之路
针对以上医学七年制教学出现的问题,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对今后医学七年制的教学进行了以下思考:
1.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进一步推进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考虑推广八年制医学博士的教学模式,与国外的M.D.(MedicalDoctor)概念接轨。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在少数拥有综合实力优势的医学院校已经尝试推广八年制医学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八年制颇受有志于临床工作的学生青睐,毕业生也很受用人单位的认可。
2.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师资与学科优势,进一步加强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开设各类选修课,强化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多家高等医学院校已引进代表最高端医学模拟培训技术的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人(human patients simulator, HPS)和高端模拟人(emergency care simulator, ECS),但是如何将高仿真模拟系统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现就高端模拟系统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背景介绍
高端模拟技术用于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的培训由来已久,但用于医学教育领域,尤其用于同样高风险的急诊医学领域却仅有十余年的历史[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在医学领域里的应用,医学模拟教学由最初使用简单的解剖示教模型、局部功能显示模型或单项治疗技能模拟练习器发展到计算机驱动模拟人。教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编程设计病情,供学习者检查诊断并进行一系列单项治疗操作,并由计算机判定操作正确与否,随之根据编好的程序改变模拟人“生存”状况,或好转或死亡,使学习者在没有增加真实病人痛苦和危险性的情况下得到一个较完整的治疗过程的训练[2]。还可以通过软件设计制造一种虚拟的病人环境和病情,学习者由屏幕可以看到病人体内的解剖结构和病变,并通过使用内窥镜模拟器得到检查或治疗操作的触觉感受,甚至听到病人在接受治疗时发出的声音,使受训者得到更为真实的临床操作体验[3,4]。但这些模拟方式多用于某些操作技能的训练,对于更为重要的非技术能力的培养,诸如抢救危重病人时的判断、指挥、合作协调、资源利用及紧急情况处理等方面仍难以完成,还必须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逐渐学习积累。
近年来,一种更高端的模拟训练系统——生理驱动模拟系统用于医学教育领域,通过在外形和真人一样的模拟人身上模拟各种病人的生理和病理学特征,对“医生”使用的药物和进行的治疗操作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并在与模拟人连接的监护仪器中显示各种生理数据,加之治疗环境和方式的全面模拟,可以创造出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情景,实现临床真实场景下对病人的治疗处理。使“护士”不仅可以了解“病人”的生理状态,判断“病人”的病理变化和对药物或治疗措施的反应,练习使用各种抢救仪器设备,还能在小组模拟抢救中锻炼提高非技术性能力,真正达到训练培养护生临床思维、实际动手和相互协调配合等综合能力的目的。
2 高端模拟系统的主要技术性能
高端模拟系统具备生理型驱动的功能,可模拟各种临床情况,如:在神经系统,眼睑可以眨动、瞳孔大小可变化。在呼吸系统,气道解剖精确,可模拟舌后坠、喉头水肿及气道阻塞等各种呼吸道梗阻的临床情况;气管插管“病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并且可直接反映在连接于模拟人身上的真实的监护仪上;双肺具有顺应性,具有自主呼吸和机械通气功能。同时可进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治疗与操作练习。
高端模拟系统有独特的医患对话功能,特定的情景设置,学生练习时可以通过问诊、体检和分析相关的监测指标来进行诊断,施加抢救治疗措施,并观察病人的各种反应。还可以利用创伤主件模拟各种伤害,进行相关的创伤识别和处理,练习难度可以控制调节。
高端模拟系统用显示屏可显示心电图波形、心率、心输出量、呼吸频率、血氧饱和浓度、血压波形、体温等。五导联的心电监护可以真实模拟各种不同的心律失常波形,可进行相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除颤或起搏等治疗。
高端模拟系统创伤灾害系统可以选择配置创伤和意外灾难伤害组件,真实模拟六个静脉和动脉出血及口腔、眼、鼻及耳道各种分泌物,并可控制流速。
在模型上可进行60多种常用药物的各种途径(包括各种穿刺、输液、注射)的治疗,对不同的药物会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反应,如不同剂量的肾上腺素,对不同的“病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5]。
3 高端模拟系统在医学教育方面的优势
3.1 时间方便性
临床医学教育依靠学生能见习到足够的有教学意义的病人,每个医学生都希望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病例,然而这往往受时间和机遇的限制[6]。使用高端模拟人就不用再等到一个病人来了才能进行训练,用模拟系统进行训练可以完全按照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安排。
3.2 可调节性
各种难度和阶段训练可以在模拟系统上进行,如基本概念的学习、基本操作的练习、急救练习等。模拟救护现场能使护生在判断伤情和处理伤员时会考虑抢救时机,争分夺秒最大限度地抢救生命,充分体现了急救医学“急”和“救”的特点[7]。
3.3 可重复性和允许出错
学生在使用模拟系统时不怕出错,因为不会造成不良后果,当出现错误会被及时纠正,可以在模拟系统上进行反复的练习。这有助于培养护生的批判性思维,积极创新,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现代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对已知的创造和对未知的探求过程[8]。
3.4 记录和回放
训练过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包括摄像或者系统自带装置,训练完成后学生和教师可以观看或检查记录,进行讨论和评价,有利于发现优点和失误,从而大大提高了对病人治疗和诊断决策的准确性[9]。
3.5 高仿真性
采用模拟人进行教学能够真实再现无数临床环境,使教学双方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模拟教学的特点都是在教学加入于实时情景之中完成的,其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技能操作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模拟教学的经典范畴情景教学[10]。
3.6 团队协作能力
对一个病人的治疗往往需要一个团队来共同努力完成,学生可以利用模拟教学的优势,在高级模拟系统上进行团队协作共同治疗病人,从而明显提高护生的团队协作精神[11]。
4 国内外研究现状
ECS是从1969年开始应用于教学,直至2002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才允许在心肺复苏的教学领域中使用[12]。2003年Barsuk D等将ECS用于医护人员的院前创伤管理的培训,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端模拟系统可提高医护人员在院前创伤治疗的能力[13]。2005年DeVita MA研究表明ECS可大大提高医疗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14]。
目前,全世界已经建有数百家医学模拟训练中心,在不同的医学领域使用这类模拟系统进行医学生的教学和临床医生的培训,并建立了地区和世界性模拟医学教学专业协会。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这种高端模拟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1],不仅被引入医学教学,甚至被当作临床医生准入考核的重要内容或用于疑难病例治疗方案设计等诸多方面。
在我国,2004年初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率先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急诊医学高仿真模拟教学工作[15]。2007年朱卫民、刘媛航等认为高端模拟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使得医学教育变得更鲜活、具体和形象,有利于学生系统、动态和完整地理解知识和体验病人感受[16]。刘为萍等[17]也充分肯定此种教学方法,认为它可大大缩小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的差距,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培训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存在的缺陷。但是高端模拟系统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需要编写更多的符合医学教育特色的应用软件,需要探讨更加有效的培训模式和考评方法,需要制定统一的操作程序和规范,这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它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须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临床综合能力以及较高的教学能力[18]。另外,高端模拟系统虽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它毕竟不同于真实的病人,不能完全取代临床实习或实践[19]。其缺陷如不能与病人进行实时的交流,与临床实际操作尚有一定差距等等。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反应能力等各种临床综合能力,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新主题。高端模拟系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院校的认可和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蓬勃发展,成为我国医学教育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Grenvik A, Schaefer JJ3rd, De Vita MA, et al. New aspects on critical care medicine training [J]. Curr Opin Crit care,2004,10(4):233-237.
[2]李剑.医学模拟教育与医学教育革命[J].中国医院,2004,8(7):73-74.
[3]Rowe R, Cohen RA. An evaluation of a virtual reality airway simulator [J]. Anesthanalg,2002,95(1):62-66.
[4]徐德军,吴嘉宾,张利萍,等.模拟教学在麻醉学科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4,25(5):257-259.
[5]俞锐敏,蒋亚斌,张宁.高端模拟系统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1):23.
[6]Gordon JA, Pawlowski J. Education on-dem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simulator-based medical education service [J]. Acad Med,2002,77(7):751-752.
[7]方海飞,丁国芳,韩焱.模拟教学在急救操作中的应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23(3):277-278.
[8]郭明贤,刘冬焕,徐巧玲,等.创新教育与护理教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24-25.
[9]Marshall RL, Smith JS, Gorman PJ. Use of a human patient simula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ident trauma management skills [J]. Qual Saf Health Care,2005,14(5):326-331.
[10]吴晓萍.基础护理模拟教学与真人示教的论辩关系[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6):334.
[11]何丽,高建平.急救模拟训练对提高手术室护士急救技能的作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3):30-31.
[12]Holcomb JB, Dumire RD, Crommett JW, et al. Evaluation of trauma team performance using an advanced human patient simulator for resuscitation training [J]. Trauma,2002,52(6):1078-1085.
[13]Barsuk D, Berkenstadt H, Stein M, et al. Advanced patient simulators in pre-hospital trauma management training-the trainees' perspective [J]. Harefuah,2003,142(2):87-90,160.
[14]DeVita MA, Schaefer J, Lutz J, et al. Improving medical emergency team (MET) performance using a novel curriculum and a computerized human patient simulator [J]. Qual Saf Health Care,2005,14(5):326-331.
[15]孙长怡.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培训技术在国内急诊医学领域应用初探[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9):682-683.
[16]朱卫民,刘媛航.智能仿真模拟人在护理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医院,2007,11(7):79.
[17]刘为萍,白梅.运用ECS模拟人实施PBL教学的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S1):92.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科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医学心理学涉及了几乎所有心理学科中各个分支学科以及人类学、社会学等众多人文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蕴涵丰富人文知识。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1.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分析及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1.1 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比例低,我国的医学院校大约占总课时的8%,美国、德国为20%~25%,英国、法国、日本为10%~15%。基于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人文教育在“渗透”上下功夫,挖掘授课内容中蕴含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医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蕴涵丰富人文知识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是弥补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足的有效途径。
1.2 知识结构单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医学院校学生主要以理科生为主,理科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历来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类课程多作为辅助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开设。从而导致医学生总体人文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表现为道德修养欠缺、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差等。而医学心理学包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能力。
1.3 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仍单纯以讲授式为主,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及各种人文知识的培养。医学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案例分析、心理剧表演、现场心理咨询、心理学专题讲座、心理学影视赏析、团体心理咨询等方法向学生传授心理学和人文知识,弥补其他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
2.医学心理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1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对医学生人格的影响学
习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医学生确立辩证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心理现象是人世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心理学科学地揭示了这种现象的生理机制,探讨了大脑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形式,并揭示了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列宁曾经提出:心理学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们不得不拒绝主观主义而接受唯物主义。心理学对于心理现象的研究,对于意识的起源、发生和发展的研究,对于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的研究,都能进一步和具体地论证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产物,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等哲学命题,从而有助于我们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此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通过心理学理论的学习,首先可以帮助医学生正确地认识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有助于医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如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心理测量的学习,可以帮助医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有利于他们辩证地看待人生,进而使他们能够有的放矢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2.2 心理学基本理论中包含丰富人文精神
心理学的—些理论体系本身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如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派强调对人本性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实现人的自身潜能、关怀人的现实生活等思想行为反映了人文精神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达这方面的知识,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和谐、沟通的师生关系,在开放、平等参与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让学生体验到人文关怀;二是在教学中通过介绍有关心理学理论流派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以及组织心理学电影赏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学中的人文精神,并与生活实践、心理咨询治疗和医学临床相结合,让学生切实感悟到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提高其人文素养。
2.3 医学心理学有利于增进医学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仅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但是由于我们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迄今为止,大多临床医护人员都还没有把人文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联系在一起,在临床上往往是把人当作一个有生命的机器,只见病、不见人,缺乏人文关怀。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通过对医学生进行有关现代医学模式、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结合实际病例和疾病进行讲解,使学生们真正了解到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为今后走向临床实践后,能够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影响病人的人文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增加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打下基础。
2.4 医学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医学生人际关系的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中的医患沟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将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人的人文素质和心理行为的综合表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学业的成功。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医学生的人生重要课题,也是医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处理好医疗工作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但有关调查显示医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容乐观,人际困扰的检出率较综合院校大学生高3。医学心理学课程具有丰富的人际关系教学的知识,如在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的教学中,可以将“医患关系”进行扩展,由特殊到一般,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由体验病人心理到体验人际交往中一般人的心理,向学生系统介绍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咨询过程中人际沟通的一些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使他们学会有效的人际沟通,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5 医学心理学有助于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医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又使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相关研究表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我国医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控制力差、学习障碍、生理与心理成熟不协调、社会适应能力差、自我意识不健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德育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能够帮助医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学会积极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乐观进取、不畏艰难、自信自律、诚实守信、友善合群、开拓创新的健全人格。
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科,涉及的心理学内容非常广泛,但大部分内容都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成效的。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开始上课前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授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结合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教授心理健康知识,传授调节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原理和方法;课后可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将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相结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总之,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医学心理学课堂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其实用性,又提高了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改善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教学 改革
[ABSTRACT]ObjectiveTo asse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medicalimageology teaching and reforming.Methods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medical image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were analyzed, the modified measures were then proposed.ResultsWith the amendment of the teaching plan and progra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course system reform, the optimized course group was formed.ConclusionImproved course system of medical imageology,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diagnostic radiology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greatly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of students major in medical imageology.
[KEY WORDS]medical imageology; teaching; reform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影像图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医学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20年来从传统X线诊断学到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该课程的教学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支笔就可以完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21世纪教学的需要。因此,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1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特征
1.1 现代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自1895 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的百余年间, 放射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B超、CT、MRI、ECT 和 DSA 等技术的出现和介入放射学的兴起, 放射学已发展为诊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
1.2 医学影像学发展日趋强劲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尤其超声医学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CT、MRI、同位素扫描和超声医学)中发展更为迅速,在各种影像诊断学中,以其仪器体积小、便于移动、价格相对便宜、对人体无创伤以及可以重复检查等优点,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由于各种电子探头相继问世,计算机前处理和后处理能力不断增强,以及数字化处理的实现,使图像质量、储存、编辑、转录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现在超声探查的途径已从体外进入到腔内、血管内;超声诊断仪已从超声诊断室进入了手术室、监护室、急诊室。目前,胎儿超声、经颅超声、血管内超声、心腔内超声、体内超声、介入超声、三维超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不断提高,目前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且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的医务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也日益壮大。
1.3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学科知识面广的综合学科
医学影像学从内容上涉及到了内、外、妇、儿等多门学科、多个专业,这就要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应有一定的广度医学知识面。①解剖是基础:影像声像图实际上就是人体各组织声阻抗的分布图,各种检查方法都是以人体不同部位和断面成像为基础的。因此, 只有熟知大体解剖,了解正常断面解剖,树立平面和立体观念,才能正确认识正常组织的图像和鉴别异常图像,并能对病变做出准确定位。②病理是关键:各种疾病都有其病理与生理的改变,组织和脏器的不同病理生理变化决定了超声波对其的不同反射,从而表现出不同特征的声像图。因此,掌握病理学与生理学知识对疾病诊断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一些比较难鉴别的病变,把声像图与其病理生理改变结合起来分析,往往能得出更加符合临床的正确结论。③临床是目的:影像诊断的目的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然而影像诊断入门容易,精通难,一个好的影像诊断医师必须熟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方面的临床知识,了解各科有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这样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临床提出的主要诊断问题,从而避免出现漏诊误诊。
2 传统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影像学专业与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授课一直使用吴恩惠教授、张雪林教授、汪绍训教授、HOLGER PETTERSSON教授等主编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是以疾病为主线,深入介绍各系统中各个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X线、CT、核磁共振和超声医学)表现。目的是使学生对一种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这似乎对于培养学生能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综合多种成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有帮助。但是,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多年来在国内外大中型规模的医院,不论是在学科设置方面还是从事专业技术人员方面早已形成各自独立的学科,如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等。这不仅仅大大提高了这些学科的临床医学诊断水平,也大大提高了这些影像诊断技术的临床地位,而且使得这些影像诊断技术在各自领域内发展异常迅猛。目前,核医学教学不论是教材还是教学设置早已从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独立出来。而超声医学仍然与CT、核磁共振、X线在教材与教学设置上融合在一起。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所沿用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材、教学模式既不适应各影像学科或从事这些学科的技术人员专业独立性的特点,也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教学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2 医学影像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而学时数少是影像学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要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实会很困难。尤其超声医学与CT、核磁共振、X线在教材与教学设置上融合在一起使该矛盾凸现的就更为突出。然而,超声诊断学尽管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超声诊断学尤其超声心动图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超声诊断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其强调的是实时、连续、多切面及动态观察疾病的影像学改变。因此,超声检查的操作手法很重要,往往同一个病人,由于操作手法不一致,切面的大小也不一致,有时可以造成诊断意见悬殊很大,正因为该学科这一特点才使得超声的诊断是靠动态和实时做出的。因此,超声的诊断必须医生亲自操作而不是仅靠读几张片子就做出诊断。此外,尽管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人们对其的认识还是相对不足,以致超声诊断学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势必会导致学生对这个学科认识比较薄弱。
3 加强医学影像学教学几点粗浅的建议
随着医学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超声、CT、介入放射学已逐步普及和MRI大量引进使用,国家九五攻关重大决策已将介入放射学单独成立为一级学科,与内科、外科并列为现代医学三大技术。因此,为了适应新世纪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进一步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层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医学影像学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应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着手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使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
3.2 加强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促使优化课程群的形成
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必然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更新。为了适应我国目前各影像学科或从事这些学科的技术人员专业独立性的特点,应该加强医学影像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满足培养新世纪高级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需要。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应该下设放射诊断学教研室、超声诊断学教研室、核医学教研室、介入放射学教研室和分子影像实验室[1]。实验室可进行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内的影像学实验研究。通过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放射诊断学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并形成以放射诊断学为核心、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
3.3 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和广泛,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医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实现的条件,促使传统的医学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由于超声诊断学图像的成像、观察及诊断的最后确立都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多媒体技术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发挥了更显著的作用。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如下的优越性:①节省时间,提高授课效率。 我国目前教学体制导致大多数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较好,但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较差。而且医学影像学所涉及的方面几乎包含了医学领域中的大部分学科,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就可节约大量教师板书和作图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授课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信息,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②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堂知识形象地体现在动态和静态的图像中,使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感知手段来获得信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时在 M 型超声上二尖瓣前叶呈“城墙样”改变; 在二维超声上二尖瓣前后叶呈“鸡啄米”样运动。单纯的理论式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后,通过多媒体的声色、静动、图文等信息多角度刺激人的感官,将抽象的过程直观、生动地显示出来,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有利于学生开阔思维空间,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多媒体教学可以说从根本上实现将传统的被动填鸭式教学向主动参与互动式现代化教学模式转换。③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弥补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解决以往教学的一些盲区。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提高学生形象记忆和立体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影像,观察组织器官的形态功能、立体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2,3]。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顺应现代教学发展潮流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经验的进一步的积累,多媒体教学必将更好地促进医学各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加速医学教育现代化进程[4]。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发金,谢鹏,罗天友. 分子影像学及其对医学影像学的影响[J]. 重庆医学, 2005,34(5):775.
[2]刘璐,刘扬,王宇,等. 多媒体教学促进核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3,17(2):9294.
[3]徐珞,吴梅,孙向荣,等. 《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几点体会[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6,42(4):361362.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现状;发展方向
一、引言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条件和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我们在增加物质投入改善医疗条件的同时要注重对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以及即将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医学生是未来医疗队伍的强大后备军团,相比较加强对已经在岗的医疗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培养,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收到的成效会更大。因为大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教育对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影响是最大的最深远的。我国的许多专家学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做了一定量的研究。本文就是在总结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二、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
1.人文素质。由于知识面和所站角度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人文素质有着不同的理解。王艳梅等认为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的沉淀与人文精神的内化,它孕育于人的内心,外化为人的人格、气质、德行、修养以及价值导向。周勇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界定人文素质。他认为,从狭义来说,人文素质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从广义来说,人文素质指一个人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包含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体现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涂明华认为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称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胡运生认为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涉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念、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是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现而展示出的个人特征。纵然大家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表述各异,但本质上都是一个意思,即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的内化和升华,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通过人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廖虎等认为医学人文教育素质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使之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并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能够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肖哲虹说高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通过学习医学人文学科课程、临床实践、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医学生成为既掌握医学技术又有医学人文素质的医务工作者。
三、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研究
1.对当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的研究。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医学技术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医疗水平正不断提高,但与医学密切联系的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人文知识积累不够,人文方法运用不深,人文精神欠缺等。我国的专家学者们在各自的文献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李强在其《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一文中提到,当前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主要有以下表现。政治理论学习淡漠,缺乏时代信息;文史哲知识匮乏,知识面狭窄单一;部分学生精神空虚,生活品味较低。李慕军在其《浅谈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医疗纠纷防范的意义》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徐文博则认为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文化底蕴不够丰富、知识欠缺、知识面狭窄、书面表达能力差、不能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个人主义思想浓厚、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缺乏成就感、心理较脆弱等问题。以上种种都说明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2.对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研究。专家学者不仅对当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进行了阐述,对当前我过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也做了介绍。谷昊指出当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人文课程设置单一、学科建设力量弱小等问题。王艳梅说当前我国医学院校教育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毛国庆提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落后。肖哲虹发现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不够浓烈。李伟说当前我国医学院校设置的人文课程与医学课程缺乏有机的联系,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彭恩圣、傅琛认为我国各高校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上存在贯彻落实不够的尴尬境遇。李丽洁指出当前我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理论与现实脱节、教育内容与医学生兴趣爱好脱节、教育方式与求知方式的脱节等问题。总而言之,我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模式还很有待进一步完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研究
各专家学者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问题上似乎都达成了一致意见,他们都认为当前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李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改革的角度强调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意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医学发展和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林君从医学模式转变和医患关系两个方面指出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是防范医患纠纷的需要,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徐文博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和医学学科进步三个维度说明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现实需要,是医学学科与时俱进的要求。冯锦山则从深化教育改革、解决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一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二是解决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水平落后情况的需要,三是贫困生心理自我保健的需要,四是树立良好的医生形象、培养行业素质的需要,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六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七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生活品味,促进全面发展的需要。高继成对于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谈了几点体会。他认为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世界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是医学教育模式转变和发展的需要。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意义非常重大,因此,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要切实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五、对教育路径和改善对策的研究
专家学者们在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改善和加强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各自的对策与建议,对教育路径进行了探索和延伸。1.改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谷昊针对当前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人文课程设置单一、医学生责任感偏弱和学科建设力量弱小问题提出了以下三点改善对策:首先,医学院校要深刻认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要从观念上重视;其次,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加设人文课程;最后,要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包括学校人文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两大方面。李国辉在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对策:转变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实践;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注重家庭教育。刘震雄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改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二要改革课程体系,三要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全面育人作用,四要培养医学生自觉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五要引导医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锻炼,六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冯凤莲等人依据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在特性,提出构筑立体网络式医学人文教育的新模式,提出将校园文化、医学专业课程、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专家学者讲座、社会实践组成一个立体的网络,分别从这五个方面来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李强建议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上进行改善,主张转变单科性医学院校办学模式,同时构建多层次、立体的课程体系。2.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李慕军提出从三个层面上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是从思想认识层面来说,要深化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二是从课程设置层面来说,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三是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层面来说,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和继续教育制度的完善。徐文博认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四个途径。一是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转变教学观念;二是培养人文情怀,重视实践活动;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申家字提出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医学独立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六、不同视角的研究
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王恬以全球化为背景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毛国庆则从和谐社会视角下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肖松舒等从患者角度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张大斌、李先进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另外,我国还有少数专家学者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做了研究。李瑛等在《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证研究》中为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价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
七、研究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1.存在的问题。(1)重复性研究较多,创新性不足。比如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上,专家学者们指出的现状问题都大同小异,提出的解决对策也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重复性,创新性似乎不够。(2)理论应用性不强。虽然众多专家学者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方面给出了许多建议,但是这些对策建议是否真正运用到了教育教学实践当中还有待进一步考量。(3)多为定性研究,定量性研究不足。这导致研究出来的结论说服力不够。(4)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到底该如何加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统一的理论,还是各说各理。(5)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国大多数专家学者普遍强调学校、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意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那么就算我们的校园建设的多么美丽,课程设置的多么合理,我们的教学也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2.研究的新方向。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了解了学术界在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可以清晰的看出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1)注意突破创新。时代在变迁,现状也在不断改变,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研究点,有突破才有创新。(2)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并积极实践。(3)在进行定性研究的同时要注意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并努力构建评价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指标体系,使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能够量化,这样更有利于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进行评估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进行考量。(4)努力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理论。(5)重视医学生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使医学人文素质内化于学生的内心,外化于学生的行为举止。
参考文献:
[1]王艳梅,杨加周,艾庆燕,等.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培养实践[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10(3):72-74.
[2]周勇.关于湖南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5(24):165-165.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护理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8-24--02
随着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的价值、观念及尊重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要求护士在维系人的生命与健康的同时,要懂得人、理解人、关怀人,另一方面要求护理教育者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1]。
1医学人文教育的概念
医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拥有人文情怀,让医学生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医学技能,拥有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理念来面对患者[2]。医学人文教育就是针对医学生培育医学人文精神、提升医学人文素质,培养与提高医学人文执业技能,使其成为具有较高医学人文素养的医务工作者的教育形式[3]。
2医学人文教育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研究方法
2.1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统计学工具,了解受培护理群体的人文素养现状。陈少如[4]运用此方法明确了护士职业价值观在人文关怀认知与人文关怀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为护理管理者制定系统的人文关怀能力培训策略、改进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2.2通过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构建新的人文教学系统。高晨晨[5]的研究尝试开发了一套集护理人文关怀叙事素材和配套叙事教学实施方案为一体的护理人文关怀叙事教学系统,为在临床护理实践教学中开展人文关怀教学和培训提供教育资源。
2.3实验研究,通过随机对照方法评价不同教学方法对临床护理教学对象的人文素养教学的影响。陈艺[6]等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人文护理关怀教学模式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开展与效果。
3醫学人文教育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3.1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终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PBL教学能够更好地构建医学生的价值观,使其认识到临床医学需从科学与人文两个维度考虑[7]。
3.2混合式教学法(Blending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张异凡[8]等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学,将护理人文关怀的重点内容贯穿于多种形式的培训中,对新入职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张璨[9]等的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学法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是提高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模式。
3.3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潘晓女等[10]研究表明实施人文护理情景教学,对提高带教质量有积极意义。
4医学人文教育在护理临床教学的问题探讨
4.1护理临床教学医学人文教育应该贯穿于护理受训人员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见习,实习,规培,低年资培训等的临床相关过程,相关研究也需要对过程进行全面的研究探索。
4.2护理临床教学人员要不拘于形式,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综合各个教学方法的优点进行临床教学,探索最有效的教学途径。
4.3医学人文教育是一个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要求护理临床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去实施和提高,所以对带教老师要求有足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还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对学员进行教育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