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38:37
导语:在畜牧业存在问题及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畜牧业 问题 发展 目标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133-02
一、引言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占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在畜牧业发展不断壮大、效益渐好的今天,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凸现,为保障畜牧业稳步快速发展,完善和健全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对保障农村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式滞后
个别农村地方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 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2.技术和知识更新问题
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或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
3.规模养殖标准不高
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
4.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问题
由于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5.队伍建设问题
个别基层单位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需不断解决。
三、发展对策
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兽医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 一律不允许新建。坚持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青贮种草养畜技术、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3.1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
3.2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
3.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四、畜牧业发展方向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的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1]。
关键词:畜牧业 存在问题 对策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农业产业化进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畜牧业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是大农业的主要角色,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合理发展畜牧业,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目前有些地方畜牧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还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模式滞后。目前有些地方畜牧业还是以传统的养殖方式为养殖主体,主要是以牧户为基础的个体养殖和较小的养殖场养殖。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养殖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2.养殖品种老化,养殖技术滞后。养殖品种老化,畜群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是有些地方牲畜业发展的又一原因。良种引进不足,种畜禽供种能力不足,大量从境外购买的仔畜仔禽,也给畜牧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养殖技术滞后,重存栏,轻出栏,对畜禽饲料的营养搭配不当,严重影响生产效益;不注重畜禽疾病的防治,对病死的畜禽随意处理,对畜禽的养殖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3.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缺乏政府管理和支持。大部分养殖场规模小,政府不介入审批和管理,由养殖户随意建场饲养,没有合理的场地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等体系。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联动机制,政府、畜牧业管理部门在项目建设中,往往表现为重扶持、轻管理。这种项目后期管理不足或管理不到位现象,是严重缺少部门之间协调联动机制的典型表现,会直接致使畜牧业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严重影响了畜牧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畜牧养殖面临“四低”。①农牧民的文化水平低,对科技知识的接受程度低,他们只关心短期内的经济效益,大多沿袭传统落后的饲养习惯,严重制约了畜牧科技推广进程。②乡镇苏木畜牧科技队伍待遇较低,极大地挫伤了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③基层畜牧养殖推广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在岗人员中多数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理论功底差,业务素质不高,导致整个畜牧队伍的业务素质不高,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④科技推广费用投入低,科技宣传和普及远远不够,另外,目前动物保护体系和饲养兽药质量监测体系薄弱,尤其是各级动物防检疫机构基础设施落后,动物疫病的监测、诊断、预防和扑灭等各个环节都存在设施简陋等突出问题,导致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十分脆弱。畜牧养殖这“四低”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三、新形势下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1.科学地转变经营方式。首先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其次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最后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牧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②抓好“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③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④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全面提高畜产品的质量。①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②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
关键词: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意义;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6-81-1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畜牧业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国民经济。目前在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中还存在诸多因素,阻碍了畜牧业发展的脚步,因此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势在必行。问题得以解决才能进一步完善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促进畜牧业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1 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乡镇畜牧兽医的综合素质偏低
就现在的乡镇兽医站现状而言,由于乡镇兽医服务人员多数来自于乡级,其兽医知识多来源于自身探究及实践经验所得,并没有接受过比较专业的兽医知识及兽医服务技能培训,因此乡镇兽医站服务人员普遍存在诊断技术水平低,临床经验不足等状况,从而也导致了乡镇畜牧兽医的综合素质偏低。
1.2 乡镇兽医站医疗设备比较落后
我国虽然在乡镇建立了兽医站,但并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对兽医站的资金投入也很少,兽医站存在严重的资金不足状况,资金不足是导致医疗设备落后的根本原因。由于资金短缺,医疗设备不够齐全,因此兽医服务人员在诊断过程中很少使用诊断设备,多以目测、听、量、把脉来进行诊断,这样诊断出来的结果往往是不精确的,大大降低了兽医服务人员的诊断水平。
1.3 对动物的防疫意识薄弱,防疫知识少
乡镇对于城市而言,发展相对落后,而畜牧兽医服务人员自然也得不到专业的技能培训及指导,对于一些新的防疫知识也是了解甚少。不仅如此,诸多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十分薄弱,在养殖过程中不注重动物防疫措施的运用,等疫情发生才去诊断,这样会引发疫情传播,造成一定的危害。
1.4 乡镇兽医站环境差,待遇低
目前乡镇兽医站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环境差,待遇低,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兽医服务人员的数量,是乡镇兽医站服务人员较少的原因。服务人员少就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乡镇兽医站极度缺乏技术型人才,福利待遇差,致使众多兽医专业人员不愿在乡镇兽医站工作,这是阻碍乡镇兽医站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一大因素。
2 健全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措施
2.1 提高乡镇畜牧兽医的综合素质
提高乡镇畜牧兽医的综合素质是完善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要提高乡镇畜牧兽医的综合素质,首先,在兽医服务人员的选拔上,要注重其本身的兽医知识储备量及专业文化程度;其次,对于乡镇畜牧兽医已有的服务人员进行定期专业技能培训及思想指导,使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意识深入人心,从而提高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2.2 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
国家应加大对乡镇畜牧兽医站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门针对乡镇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款,这样一来,乡镇兽医服务站就有充足的资金购置先进的设备,让兽医诊断更加准确,提高疫病治愈率,从而促进整个畜牧业经济发展,完善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
2.3 增强兽医服务人员的防疫知识及意识
增加兽医服务人员的防疫知识及意识可以有效的控制疫情发生的机率,原因在于很多养殖户并没有科学的饲养方法,只知道动物出现疫情去治疗。其实,实施正确的防疫手段就可以控制疫情的发生,对于这一问题,乡镇兽医服务站应全面提高服务人员的防疫意识,对防疫知识要定期培训,让服务人员及时了解防疫新方法,而后传达给各养殖户,使整个兽医服务质量更加完善,让其形成良好的防疫观念,降低疫情发生机率。
2.4 健全乡镇兽医站福利待遇制度,改善工作环境
现今,很多学习兽医专业的毕业生都不愿在乡镇兽医站工作,其主要原因就是乡镇兽医站福利待遇低,工作环境条件差,因此,要提高整体的服务水平,就要完善服务体系,健全乡镇兽医站的福利待遇制度,改善工作环境,如此一来就可以吸纳众多专业兽医服务人员,增强兽医服务人员的实力,从而使乡镇兽医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健全。
3 总结
乡镇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直接关系着畜牧业的发展,而畜牧业在我国农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健全镇乡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刻不容缓。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乡镇兽医站服务人员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及防疫意识,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推进农业化进程,巩固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友树.临安市畜牧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调查[J].浙江畜牧兽医,2011,4(08):121-123.
[2]段耀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和谐农场社区[J].中国农垦,2011,7(13):56-58.
畜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型产业。畜牧业的发展对于保障市场肉蛋奶类产品供应有种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内部控制理论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畜牧业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显示了出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畜牧业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对完善畜牧业财务内控建立和健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畜牧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一、现代畜牧业内控制度的建立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畜牧业在全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目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取得了深入的发展,我国畜牧业中肉类产量达到了8千万吨以上,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位;禽蛋类产量和奶类产量也取得大幅度的提升,现在分居世界第一位与第三位。畜牧业作为为人民的生活提供肉蛋奶类食品保障的经济产业,随着需求拉动的影响,其成长速度也在逐渐加快。同时,作为依托种植业发展的下游产业,畜牧业对于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和满足城乡市场供应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畜牧业一直采用的是松散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管理办法,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在经济高速提升、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出现了管理上的脱节导致的行业发展缓慢的状况出现。内部控制的管理办法是现代管理理念中科学有效的生产管理办法之一,将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引入到畜牧业的生产管理中有利于规范畜牧业的生产活动,促进畜牧业尽早实现产业转型,走向全面发展、快速发展和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畜牧业财务内控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在逐渐加快,由于畜牧业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理念引入较晚,导致了畜牧业财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畜牧业内部控制没有形成制度体系
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办法,在我国企业中发展的实践还比较短。由于畜牧业同一般生产性企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一般企业的管理办法很难直接照搬进畜牧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因此,虽然在目前畜牧业的财务管理中已经逐渐开始形成初步的内部控制管理思想,但是目前内部控制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在管理实践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往往会导致财务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反而加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畜牧业财务风险预警能力偏弱
由于缺乏必要内部控制体系,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畜牧业还保持着传统、松散的管理方式,导致了畜牧业的财务系统在应对市场风险时缺少必要的灵活性和敏感性。因此,畜牧业在管理上财务风险的预警与抵抗能力偏弱。随着市场供需影响和价格因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畜牧业的影响不断增加,畜牧业在经营和管理中面临的资金了财务决策上的风险也在慢慢扩大,因此,成立完善的风险预警干预机制是当前畜牧业财务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三)内部控制在畜牧业财务管理中的效率偏低
目前,大量的畜牧业的养殖经营依旧是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分散性养殖经营状态。这种经营现状导致了经营环境的发展规模受到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约束。在这种经营模式和规模的制约下,内部控制在资金管理上难以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由于内部控制在生产经营管理上的缺位现象,畜牧业产品在生产组织上往往受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的双重挤压,导致了畜牧业本身的生产利润分配不均,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性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
(四)财务人员内控意识与专业能力较差
内部控制管理体制的建立需要由管理思想先进、组织能力强和专业技术过硬的专业财会人员起到带头引导的作用。然而,目前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普遍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偏低,具有专业从业资格证书的财务及管理人员低于35%,给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实现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同时目前畜牧业的经营规模和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先进管理思想的在职培训工作也不到位,造成了在岗财务人员学历主观能动性下降,对于畜牧业财务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票据管理、资金出纳和结算等方面,不能够掌握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上的作用。
三、完善畜牧业财务内控的措施
(一)推广畜牧业财务全面内控体系建设
为了加强畜牧业财务管理系统内部控制建设,首先确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在畜牧业财务管理中的建立健全与稳定执行。只有加强财务内控体系的完善,才能从组织结构的优化上完善畜牧业的财务管理制度。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大,畜牧业要厚的长久稳定的发展,就要依靠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在出纳、预算、核算、审计等各个会计岗位上确立,明确权责,落实规定,才能保障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真正在畜牧业本身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到实践。在整体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推广之下,畜牧业才财务政策和决策方案可以得到有效、全面的监督,从而在财务基础上保障畜牧业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改变原始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走向科学化、现代化、集约化的发展新道路。
(二)加强畜牧业财务风险预警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影响因素在畜牧业生产管理中影响的加深,由于畜牧业生产周期较长,盲目的市场跟风可能会导致同类型产品的大量产出造成的市场饱和。当市场过于饱和时,畜牧业产品的价格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就会大幅度下降,给畜牧业生产企业的财政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畜牧业在在管理中要突出内部控制在风险预警上的作用,通过加强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加强畜牧业生产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管理和销售经营管理,从而降低畜牧业生产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风险预警能力和风险发生时的反映能力和抵御能力。
(三)完善内部控制在财务监管中的应用
当前,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还处在起步的过程中,对于生产企业内部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有效利用对于节约企业资本,加速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完善的财务管理内控监管制度是杜绝财务信息失真、舞弊现象出现的重要管理手段。内部控制的监管作用还有利于改变传统畜牧业经营中财务上松散粗放的管理体制,在幼苗和饲料采购、养殖、饲育、销售等多个方面对财务工作进行有效的内控监管,保障会计业务和处理的真实性、准确性,以保障财务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树立全面内控意识,加强财务人员管理
从管理思想水平来看,我国畜牧业生产和经营在管理理念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传统养殖场在结构设置和岗位安排上对于内部控制管理停留在概念上,因此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对于内部控制的能动作用就有着很大的不足。由于管理思想、制度和组织上内部控制管理意识的薄弱,导致了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往往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同时,由于财务人员管理意识和专业能力偏低,其工作办法和专业技能同内控制度管理下的财务工作办法也不能相适应。因此,加强人才的管理对于畜牧业实施内部控制管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首先,畜牧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要树立起明确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在制度的保障之下,加大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引进工作和在岗财会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同时畜牧业的管理要依靠专业的财务技术型人才,再结合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将专业财务管理办法同养殖企业的现状相融合,以人才素质培养为保障,有效地突进畜牧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远兰如.畜牧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3,22:202
[2]何波.畜牧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剖析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04:187
关键词:内蒙古畜牧业 问题 对策
一、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畜牧业生产再创新纪录
2006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达到11051.47万头(只),再创历史新高。主要畜产品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农区牲畜存栏达7209万头(只),占牲畜总头数的68%;牛奶、羊肉、羊绒产量居全国之首,畜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预计肉类产量达到260万吨以上,牛奶产量达到800万吨。这标志着内蒙古畜牧业生产实现了全面跨越式发展。
(二)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
随着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内蒙古畜牧业已由追求数量向质量、效率与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畜牧业“三个比重”不断提高,即:良种牲畜在牲畜总头数中比重由2000年的72.3%提高到93.2%;农区牲畜存栏头数占存栏总头数的比重预计达到70%,比2000年提高49.1%;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50%,比2000年提高12.2%。牲畜养殖实现向科学健康养殖方式和规模养殖转变,牧畜出栏得到大幅度增加,牲畜繁殖成活率进一步提高。
(三)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
目前,全区无公害农畜水产品达到900个,产品生产总量达到460万吨,产值达到65亿元;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达到424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912万亩;有机食品产品达到145个。全区动物防疫监测预警和应急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提升,重大动物疫病始终处于稳定控制状态。
(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再上新台阶
预计年末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达到1819家,同比增加278家;实现销售收入1134亿元,同比增长29.6%;完成增加值356亿元,同比增长40%。牧民人均从产业化得到现金收入达到1170元,同比增长16.5%。
(五)农牧业科技达到新水平
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效果明显,辐射带动农牧户24万户。农牧业重大技术推广力度加大,特别是完成了1000万亩免费测土任务,实现节本增效4.32亿元。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牲畜改良比重、水产良种覆盖率预计分别为95%、93.2%和91.3%,同比分别提高了1个、2.5个和0.3个百分点。农村牧区沼气建设步伐加快,在全区15个旗县,143个村(嘎查)开展了沼气建设。
(六)草原生态建设取得成效
全区草原建设总体规模已达7112.57万亩,预计饲料总产量可达165万吨,同比增长10%,工业总产值可达50亿元。禁牧休牧草原面积达到6.5亿亩,实行划区轮牧的草原面积达到0.7亿亩。
二、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草畜矛盾仍十分突出
全区草地沙化、退化面积已由60年代的18%,发展到80年代的39%,目前沙化、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比例已经达到73%,而且每年还以1200万亩的速度蔓延。生态环境恶化、草畜矛盾的不断加剧便成为制约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强大阻力。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不少农村牧区存在人和牲畜饮用水困难的问题;很多地方因电网质量差和电价太贵而无法保证最基本的生产用电。农村牧区道路交通条件差,畜牧业生产必然受到影响。
(三)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目前全区草地、草原的沙化、碱化、退化日益严重,不仅制约了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也给整个生态环境带来了威胁。
(四)畜牧业内部生产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长期以来,在传统畜牧业经营思想的束缚下,畜群、畜种结构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目前从总的方面看,母畜、大畜、良种畜比重仍然偏少。这种畜种结构,既不利于畜牧业自身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也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各种畜产品的需求。
(五)防疫体系建设滞后.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严重
目前,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基础设施薄弱已成为制约畜牧业优质高效发展的主要瓶颈,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刻不容缓。要建立一个动物防疫体系,现有的防疫体系如何改革,如何建立无规定疫病区等问题,都需要深入与仔细地研究。
(六)畜牧业保险体系不完善.影响畜牧业经营者的收入稳定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分布广,造成的损失大,而农牧业保险的支持力不够,农牧业保险只免交营业税。大部分农牧民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认为买保险是加重“负担”,所以畜牧业保险体系不完害。
三、解决畜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认识畜牧业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
畜牧业是内蒙古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把畜牧业提到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畜牧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内蒙古是全国的畜牧业主要基地之一,尽快把畜牧业搞上去,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区域布局的需要,对于进一步调整自治区产业结构,改善人民生活,繁荣市场,增强民族团结,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促进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
根据各种畜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动情况,今后的畜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加快牛羊肉、禽肉生产,突出奶类和优质细毛羊生产为重点。畜产品加工业要大力增强产品加工能力,尽快改变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国家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增加产品技术含量,促进企业提高质量,争创名牌。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要对产品保鲜、加工储运等环节中的关键技术,组织联合攻关,不断提高加工业的科技水平。
(三)加快科技改革步伐,努力提高畜牧业科学技术水平
畜牧业的振兴,最终有赖于新一代农牧民的兴起,要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加强社会培训,努力培养初中级畜牧科技人才。畜牧(农牧)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要扩大从农村牧区的招生比例,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也要为农牧民自费上大中专学校敞开大门。要开办职业中学,举办各种培训班,对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转复军人、家庭牧场、专业大户人员进行畜牧业技术培训,提高农牧民科学养畜水平。要搞好科技普及工作,大力推广畜牧业增产技术和增产措施,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畜牧业的劳动生产率。
(四)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畜产品市场竞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者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高档、无残留和拥有著名品牌的畜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因此,畜产品加工企业要努力提高产品卫生质量,大力开发名、特、优新产品,改进加工和包装技术,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尽快创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名优畜产品。
(五)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重点抓好法制建设,坚决禁止毁草开荒和其他人为破坏草地的行为,大力推进草地封育、围栏划区轮牧、草地治虫灭鼠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天然草地保护措施,积极推广补播、施肥、浅翻和灌溉等草地改良措施,加快发展飞播种草、人工种草、饲草料基地建设、节水灌溉等草地建设工程。
笔者通过对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辛街乡的畜牧业生产现状、自然条件、资源优势、政策机遇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快推进辛街乡畜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畜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
隆阳区辛街乡是一个典型的半山半坝农业乡,畜牧业是辛街乡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它对繁荣农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供给及农村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畜牧业发展在农村农业经济中的地位非常显著。为了进一步加速辛街乡畜牧产业发展进程,根据《保山市中心城市规划的若干要求》及《隆阳区扶贫综合开发规划》的意见,抓住区委、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机遇,现结合当地实际,认真分析畜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存在问题基础上,对今后畜牧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措施进行探讨。
1发展现状及优势
1.1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辛街乡地处保山坝南部,距保山城13km,总面积115.83km2,海拔最高2228.4m,最低1639.5m,全年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56%。当地交通四通八达,道路硬化到村,滇缅公路、临保公路、杭瑞高速穿境而过。2016年末,全乡有15个村委会、85个自然村、193个村民小组,共计1725户56348人。作为中心城市临边乡镇,发展畜牧业满足城市消费需求,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明显。
1.2经济社会条件具备
辛街乡是个基础差、底子薄、经济欠发达的农业乡,有尖山、龙洞、阿今、马鹿塘、小田坝5个省级贫困村,建档立卡户1300多户,主要集中在温凉山区。2016年末,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21亿元,农业总产值6.6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1.54%。其中,畜牧业产值2.3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45%,农民人均纯收入12645元。畜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3畜牧业发展基础强
畜牧产业是一项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群众的养殖积极性高。区域内有年出栏肥猪、种猪2万头以上养殖股份公司1户,养殖小区1个,规模养殖场13个,在建养殖场3户。2016年末,全乡大牲畜,猪,羊,禽存栏量分别为0.89万头、6.6万头、0.35万只和16.41万只;实现肉类总产量10136t。畜牧业是当地农村农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1.4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快
区域内有生猪定点屠宰场2个,年屠宰量达1.4万头以上。有以水牛交易为主的牲畜交易市场1个,已成为滇西地区重要的水牛为主的活畜交易市场,年交易牛2.3万头、猪3万头、羊4000只以上,发展趋势好,交易量连续多年持续上升。从事饮食服务行业的饭馆42家,其中牛肉、羊肉、驴肉馆22家,多家餐馆在全区范围内小有名气。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活畜交易、屠宰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行业,延伸了产业链条,增加了附加值。
1.5畜牧业发展政策给力
一是长期以来,隆阳区委、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不断探索和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制定了《隆阳区山地牧业发展规划》《隆阳区生猪、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规范》,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和对产业发展、良种等的扶持补助力度,为辛街乡跨越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撑。二是历届乡党委政府执行上级部门的畜牧扶持政策不打折扣,开展了规划土地、资金协调、技术支持等很多工作,为全乡畜牧产业发展树立了一个敢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环境,使很多有志之士前来辛街这片热土从事养殖业。
2存在的问题
2.1畜牧兽医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专业技能不高,动物卫生服务水平低
全乡有乡镇畜牧兽医人员4人,村级防检员18人,其中2人为中专学历,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因防疫及产业发展任务重、劳动强度及工作风险大、待遇低等导致队伍不稳定,事业心、责任感不强。
2.2畜禽养殖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
辛街乡大多为一家一户零星散养,养殖规模小,管理粗放,高成本,低效益。对畜禽良种良法的认识和利用不够,浪费了资源、人力和财力,多数依然采取传统的生产模式。
2.3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后劲不足
全乡现有万谷永坤实业、恒牧养殖2个公司,1个养殖小区,13个养殖场,但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带动作用不强,各吹各打,没有形成合力,共同面对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整体养殖效益不高。
2.4养殖用地矛盾日益突出
因土地保护政策和禁限养政策的实施,适宜规模化发展用地越来越少,土地审批手续复杂,许多群众想投资但找不到适宜的土地,错失发展机遇,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发展。
2.5牲畜交易市场不健全
辛街乡已成为辐射带动德宏、临沧、怒江、大理等州市,以水牛交易为主的牲畜市场,活畜产品远销湖南、广东、安徽等省市。因规划不合理,管理不到位,占道经营导致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也给加强活畜检疫、补检造成了一定困难。
2.6环境保护对畜牧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辛街乡列入保山中心城市规划,各种建设环保要求较高,“拆临拆违”工作正在开展施行,随着《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对发展养殖提出硬性要求,为了养殖污染治理,必须加大环保投入,将会增加养殖成本,制约产业发展积极性。
3发展对策
3.1强化领导、统一思想
一是要统一思想,理清思路。辛街乡是一个农业乡,具备一定的自然、气候、地理、资源优势。若想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优势,就要广泛引导干部群众进一步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畜牧业是辛街乡继粮食、林业、烤烟之后又一大支柱产业,是丢不得、丢不起的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产业转型、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更是全乡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产业。要强化领导,提高认识。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领导,建立目标管理责任机制,成立畜牧产业发展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定岗定责,层层抓落实,彰显辛街乡紧抓畜牧产业的胆气和决心,为来访群众和投资企业快速找到具体的机构和人、能办具体的事,为投资者提供一个高效便利的环境。
3.2找准目标、做好规划
一是由乡党委政府、林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等部门,成立规划机构,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精神,结合农地农用、节约用地的原则,将规模养殖用地纳入辛街乡土地利用开发总体规划。二是落实“三区划定”工作,确定禁养区、限养区的地点及范围。因“拆临拆违”环境整治需搬迁的养殖者和规模养殖场,应给予适当补助,并帮助落实好新的场址,切实做到既保护好养殖者及养殖企业的利益,又不影响全乡畜牧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到辛街乡发展创业。要积极帮助新到辛街乡发展畜禽养殖业的投资者协调好水、电、路以及土地利用审批手续等,降低其养殖成本。
3.3大兴科技,转变发展
一是围绕畜禽良种良法,科学养殖、疫病预防等方面,加大对养殖场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养殖技能和生产水平。二是按照“品种良种化、养殖规模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生产规范化”的标准化发展道路,积极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由粗放式饲养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方式转变,加快养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联合养殖场户,统一标准,走“专业合作组织+养殖场户”的路子,以小生产面对大市场。三是充分利用辛街乡区位、交通、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优势,发展种养平衡、农牧互动、生态环保的种养结合模式,实现种养有机结合,达到既生态环保又促进生产发展的目的。
3.4健全体系,提升质量
一是抓好防疫体系建设,提高村级防检员用工报酬,完善保险政策。依托技术培训,增强服务技能,服务到村、组,使全乡村村有养殖亮点。二是加强乡级畜牧兽医科技队伍建设,增加人员数量,提升人员素质,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组建猪、牛、羊、禽产业信息服务部,准确快速地给养殖者提供企业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从而推动“订单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3.5开发饲草,发展草牧业
发展草牧业,饲料是基础。目前,辛街乡林果面积667hm2(10000多亩),适应套种、间种牧草的空间大,推广种植一年生牧草、黑麦草、皇竹草等,水稻、玉米、大小麦种植面积4200hm2(6.3万亩)以上,年产秸秆5万t,蔬菜种植面积266.67hm2(4000亩),每年产生的废弃还田菜、茎秆1000t以上,只要简单加工就可饲喂畜禽。充分利用好果园林地、农作物副产物、蔬菜废弃物等资源,可以缓解退耕还林带给畜牧业发展空间变少造成的压力,同时又可降低饲养成本,是加快发展草牧业的有效途径。
3.6增加投入,延伸链条
1武川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1.1概况
武川县位于中部,是通往北部草原和二连口岸的重要门户。全县辖3镇5乡,93个行政村,964个自然村,总人口1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1万人。全县辖地面积71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20多万亩(水浇地占了18万亩),天然优质草牧场373万亩。当地农民历来以种地养畜为生,发展畜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依托优势,坚持“农牧并举、农牧结合”的发展思路,重视畜牧业生产,逐步实现由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2006年以来,结合县域实际,以蒙羊公司为龙头,建立了山区乡和远离公路的丘陵乡村为基地的肉羊产业链。以伊利、蒙牛为龙头,可镇和黑色公路沿线的乡村为基地的奶牛产业链初步成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已具雏型。2011年6月末,全县家畜存栏达到82.05万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50元。生态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今后农民增收具有后发优势的特色产业。
1.2发展生态畜牧业优势
1.2.1有基础
1984年以来,县委、政府就提出农牧结合战略,重视扶持畜牧业发展,经过努力,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牲畜总量实现了翻番,主要畜禽产品的产量翻了一番,畜牧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1.2.2有潜力
武川县是以农牧为主体的经济区,不仅天然草场广阔,而且耕地面积大,具有退耕种草的条件。此外,粮食和农作物秸秆充足,还有大量的糠、麸、饼、粕、山药渣等农副产品,这些资源目前还没有充分利用,如果科学合理开发利用,饲草料有保障。
1.2.3有市场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物性食品需求量也会逐年增加。特别是加入WTO后,畜产品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品牌具有更加有利的竞争优势,市场前景广阔。
1.2.4有政策
保障中央、自治区、呼市均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发展生态畜牧业。同时,县委、政府也制定了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支持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畜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有利。
1.3存在问题
生态畜牧业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区域总体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极不适应,在县域特色经济中还没有完全充分发挥其作用,且所面临的困难和深层次矛盾越来越显露出来。
1.3.1养殖方式
转换发展不平衡多数农民对舍饲养殖认识跟不上,仍沿袭传统养殖、粗放经营,标准化生产程度低。1.3.2养殖技术推广亟待提高生产方式落后,出栏率低,效益差。肉羊养殖科技含量不高,快速育肥出栏少,产业意识薄弱,导致了出栏率低、周转慢、效益差。1.3.3草畜矛盾突出现有退耕地、人工草场科学利用程度较差,人工种草规模小,种草力度不强。1.3.4企业加工能力不足,产品生产链条短没有大型肉羊加工企业,只有几家小型屠宰场,而且其产品以出售整羊为主,深加工落后,羊肉产品单一低档,尚未实现优质优价和优质品牌肉生产,不具有市场竞争力,大部分出栏羊流向外地,在肉羊生产各个环节(如毛、革、下水)不能实现产品多层次、高附加值。1.3.5资金馈乏肉羊产业融资不畅,规模化肉羊基地生产资金断链现象严重,农户融资更为困难。
2发展策略
2.1发展思路
进一步优化农牧业结构,不断提高生态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继续大力扶持以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养殖为重点的肉羊、绒山羊养殖和特种特色养殖。增加科技含量,改善畜种品质,强化草原建设,提高养殖效益,使养殖业真正走上生态保护与舍饲圈养良性互动的高效、科学发展之路。
2.2发展模式
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引导带动及技术支撑,逐步完善以农户为主的家庭农牧场、中心养殖户及单元养殖户、以公司自建的标准化养殖场和以移民区为主的养殖小区5种模式,形成模式化、多层次养殖群,使全县优质肉羊数量迅速上升,肉羊产业上台阶,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肉羊基地。
2.3发展对策
2.3.1坚持以草定畜,着力发展草产业加大种草力度,将产量低、效益差的旱坡地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植被,逐步打造自己的草原,建成避灾型立体网络式生态畜牧业发展格局。要充分利用人均耕地多这一优势,坚持“草当粮用,草当粮种”的思路,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高产优质的一年生和多年生牧草,彻底解决畜草矛盾,理顺农牧关系,实现转化养殖增收。
2.3.2继续调整种养业结构,提高优质牧草的种植比例,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继续全面推行舍饲圈养和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专业化、工厂化、规模化养殖格局,大力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重点抓好饲草料加工和棚圈、池(窖)、加工机械配套建设,推广秸秆和农副产品科学调制技术,按营养标准合理配方,提高饲草料利用率和转化率,提高畜产品质量。
关键词 村级动物防疫体系;重要性;现状;问题;对策;贵州纳雍
中图分类号 S8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277-01纳雍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滇东高原和黔中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之一。全县国土面积2 448 km2,耕地面积10.13万hm2,宜牧地逾5.33万hm2,生态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纳雍县充分利用丰富的草地资源优势,制定了2.00万hm2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逐步提升畜牧业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进一步实现畜牧大县的发展目标。
1 加强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是解决畜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动物防疫工作不但关系到畜牧业健康发展、农民增收,还直接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目前动物防控工作已列入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议事日程,作为地方政府的政治任务之一[1-2]。根据《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相关规定,纳雍县在责任与职责分工上,应严格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原则和“五统一”、“五到位”、“六不漏”的要求,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做到防控重点区域内重大疫病防疫密度达到95%以上。为确保防控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必须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检疫体系和预测预警体系。其中,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在整个体系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影响整个动物卫生和畜牧业发展。
2 纳雍县村级防疫体系建设现状
纳雍县下辖25个乡镇497个行政村(居委会),目前共聘任村级动物防疫员479人,按照行政分区各负责1个行政村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在动物防疫过程中,坚持做到“五统一”和“六不漏”(即:统一疫苗、统一免疫程序、统一操作规程、统一免疫标识、统一评价免疫质量;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漏剂),有效提高防疫密度,确保防疫质量。对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狂犬病实施强制免疫,其他疫病因病设防;口蹄疫、禽流感、猪瘟、蓝耳病、注射密度要求达到100%;鸡新城疫注射密度要求达到95%以上,免疫动物全面佩戴免疫标识,建立健全免疫档案。加强春季和秋季集中防疫工作和常年免疫工作,大力推行动物防疫由集中防疫向常年防疫转变,认真开展牲畜进出常年登记,健全免疫档案,对新生畜禽建立“窝边档案”制度,防疫员在对新老畜禽实施去势手术的同时进行免疫注射,对新补栏牲畜及时补免。
3 纳雍县村级防疫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全县村级防疫体系建设情况来看,村级防疫员在管理上实行县、乡2级“双重”管理,防疫员大多是农民技术员,人多、总体素质偏低、人员不稳定、流动性较大。在管理上存在问题较多,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整体专业素质不高
全县村级防疫员大多数是初、高中生,未接受专业教育,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而且由于文化程度低,部分人员年龄偏大,接受新技术、新知识能力低,速度慢。
3.2 工作艰苦,劳动量大
全县大多数村是深山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防疫员交通中耗时多,工作时间少,工作效率低。一般在山区1人负责300户的畜禽防疫工作就很困难,而纳雍县平均每人要负担约410户,大的行政村要负责700户左右。按每户养家畜4头、家禽10只计算,每人要负责2 800头家畜、7 000只禽的免疫注射,仅重大疫病免疫(含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狂犬病)每年就要注射约2.5万针次,按照正常的日工作量,每人每天注射家畜70头次,注射家禽500只次,每年约需要188个工作日才能完成防疫注射任务,劳动强度较大。
3.3 待遇低
目前纳雍县防疫员每月报酬实行150元/人,人均年享受防疫补助1 800元,从横、纵向比较,待遇都较低,导致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4 加强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基础在于村级动物防疫员,要提高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工作成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
4.1 提高认识
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决定村级动物防疫工作能否落实。要明确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主力军位置,重视队伍建设,以奠定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的基础[3-4]。
4.2 明确职责
村级动物防疫员承担其所在行政村的动物免疫注射、佩带耳标、填发免疫卡、填写免疫档案、协助动物产地检疫、消毒、疫情报告以及动物卫生管理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应接受畜牧兽医部门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聘用等制度。
4.3 提高待遇
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落实相关补贴政策,提高补助标准,以改善其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5]。
4.4 定期考核
按照《村级防疫员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对村级防疫员定期考核,实施奖惩。首先,选聘合格人员,实行多劳多得及绩效挂钩的原则,对于绩效显著者给予奖励。
4.5 探索机制
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提高村级防疫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选聘、考核和培训机制,大力推进村级防疫体系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畜牧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就一支技术过硬、思想先进和村民信任的防疫员队伍[6]。
5 参考文献
[1] 汪兵杰,刘永田.对完善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4):370.
[2] 文达.论新形势下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213.
[3] 刘居萍,阿依古丽买合木提,宋刚华.库车县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管理经验[J].中国畜牧业,2012(4):71-72.
[4] 刘信连.武平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现状分析与对策措施[J].畜禽业,2012(2):28-29.
关键词 畜牧业;危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影响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87-02
Analysis of Animal Derived Food Safety Issues
WU Hong
(Langxi County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Bureau in Anhui Province,Langxi Anhui 2421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of Langxi County were expounded,drug residues in the process of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affecting on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were analyzed,factors affected animal derived food safety were discussed,and the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Key words animal husbandry;hazard;animal derived food safety;influencing factors;measures
动物源性食品作为人类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日益成为公众以及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一个国家、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动物源性食品的人均占有量。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进入食物相对过剩阶段[1-8],食物结构转变为粮食、肉、蛋、奶、果等复合型食物结构,并正在由主要解决食物数量安全问题步入倾向于注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展时期[9-14]。现阶段,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这其中就包含对动物源性食品的消费需求,并最终导致这类食品的需求呈逐年增加态势,但是,与此同时,也伴随着瘦肉精、氯霉素等具有较强毒副作用和高残留兽药的大量使用[9-24],加之禽流感等各种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药物不可避免地被大量应用,这些都最终导致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1 郎溪县畜牧业现状
郎溪县地处安徽省东南边陲,长江三角洲西缘,皖、苏、浙三省交界处,全县农业总人口28.4万人,占总人口的82.9%。2014年,全县生猪饲养量约13万头,年出栏家禽500万只,肉类总产1.2万t,禽蛋总产0.75万t。并且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逐步呈现规模化养殖趋势,以家庭农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养殖情况为例(表1、表2)。畜禽类家庭农场认定规模为家畜养殖年出栏500头以上,肉禽年出栏50 000只以上,蛋禽年存栏10 000只以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模化养殖指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羊年出栏100头以上,肉禽年出栏10 000只以上,蛋禽年存栏2 000只以上。从表中可见,郎溪县规模化养殖稳步提高,郎溪县畜牧业在养殖量及养殖规模上都在不断发展,在发展的同时,食品安全的潜在危险也在不断增加。
2 畜牧业发展过程中药物残留的危害
2.1 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类对动物源性食品的消费需求的增加,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添加一些药物来提高畜牧业生产力,这其中包括动物饲料。动物饲料指各种鱼虾、昆虫等活的饲料,以及蝇蛆粉、蚕蛹粉、肉类和鱼粉、鸡蛋、奶粉等。饲料原料生产存在化学性或微生物污染,或发生霉变,或添加过量微量元素,使用违禁药物等问题,动物在食用这些饲料后,会从饲料中获得铜、砷等化学物,这些物质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随排泄物(如粪、尿等)排除,留于环境中,并在环境中蓄积、转移、转化,最终影响人类健康[1-5]。此外,对动物用药后,也会产生药物残留,其中有一部分会随动物的排泄物等途径在环境中集聚,进而产生累积,危害环境。
2.2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最终危害消费者人体健康。摄入含有残留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的动物源性食品,可能会出现急性中毒反应。动物源性食品若含有激素残留,被人食用后,会影响人体的激素水平。残留药物会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尤其是牛奶中青霉素类和磺胺类的药物残留,轻者造成皮肤过敏,重者水肿和休克,甚至引起死亡[1-5]。残留盐酸克伦特罗等兴奋剂的食品则可引起人心血管系统疾病,残留氯霉素或磺胺类药物的食品会破坏人体造血系统。喹诺酮类残留越来越严重,人类直接食用这样的肉类产品,通过生物链的形式间接在人类的体内残留。当人们长期食用含“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药物残留的动物源性食品时,这些残留物便会危害人体,或在人体中蓄积,最终致癌、致畸、致突变。
3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
3.1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虽已在动物产品、畜禽产品、动物疫病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饲料添加剂等方面逐步建立了一套质量标准体系,一些标准甚至等同或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但这些标准中只有较少部分涉及质量安全问题,而且标准本身质量不高,无法与国际接轨[1-10]。目前,在有些地方,动物产品常规检疫主要靠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感官检查,这就给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工作带来隐患。一些县级机构更是缺少先进设备和专业检测人员,这些都严重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2 动物源性食品的污染
3.2.1 兽药残留。如果过量使用兽药,就会导致药物残留在动物体内,而兽药残留超标的动物食品被人类食用后,易使人产生急性或慢性中毒、过敏、畸形、癌症等,造成人类病原菌耐药性的增加,给临床诊断疾病带来难度,甚者危害生命。除此之外,不当或非法使用药物(国家禁用药物)也会产生不良后果。虽然郎溪县养殖业已呈现规模养殖趋势,养殖环境符合要求,生产管理更加规范化,但大多养殖户属于小规模、分散性,由于存在侥幸心理和长期的使用陋习,存在过多过滥使用兽药、不按规定剂量、范围、配伍和停药期使用兽药的问题,为食品安全留下了隐患。
3.2.2 生产加工及运输过程的污染。由于动物防疫条件和卫生条件不达标、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二次污染。由于部分地区的屠宰场规模小,受限于场地设施设备,屠宰、贮藏等条件欠佳,不能及时处理加工后的污水、粪便、废弃物等,便会产生二次污染;在运输过程中未采用专门的冷藏运输工具,如敞开式运输,不仅污染环境,同时可能受到外界不洁环境的污染,也可能因气温条件影响发生肉品腐败变质[1-10]。
3.2.3 动物疫病。据统计,全球已知300余种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其中有100余种为人畜共患病。由于动物防疫基础较薄弱、动物疫病复杂多样、防疫制度不甚科学以及利益驱动等原因造成了部分动物疫病依然存在[1-6]。
3.2.4 饲料受到污染。饲料霉变或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动物健康,间接影响人类安全,很多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排泄物、水、空气等污染饲料,这些被污染的饲料进入动物体内后通过其产品将病原微生物转移给人类[1-5]。饲料饲草中的农药(主要包括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等)残留严重。食品、饲料中的农药残留物可随食品、饲料进入人、畜机体,危害人体健康和降低家畜的生产性能[1-7]。
4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措施
4.1 严格管理,完善机制,加强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
加强疫病防制是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关键,2014年,郎溪县共免疫家禽禽流感457万只(规模养禽场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家禽禽流感总体免疫密度达到99.8%;全县家畜口蹄疫免疫10.6万头,免疫密度达99%;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8.7万头,免疫密度99.6%;鸡新城疫免疫407万只。并积极开展疫病监测工作和消毒灭源专项行动,下发消毒药品190 kg,消毒行政村92个,消毒规模场170个,消毒交易市场66个次,消毒屠宰场9个次,消毒检查站82批次。
4.2 充实队伍,严格执法,加强对养殖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检查活动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定点屠宰场由派驻检疫员实施同步检疫,做到了随宰随检、有宰必检;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标准化建设,使其在堵截疫病传播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4.3 加大宣传力度,从畜牧生产环节控制兽药残留量
通过各种媒体以及结合科技下乡活动,向广大群众广泛宣传动物性食品安全知识,让广大饲养者认识到兽药残留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同时,结合郎溪县养殖现状,开展帮扶活动,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生态养殖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三大技术。
5 结语
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对保障人类食物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随着郎溪县畜牧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为提高畜禽产品动物卫生质量,增强畜禽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11-14],应适时研究制定新形势下完善的动物卫生制度和标准。
6 参考文献
[1] 程先术,唐开.农村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9):20.
[2] 韩均利,韩建业.浅谈动物源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4):123-124.
[3] 肖安东.影响动物源食品安全的因素、危害与对策[J].中国动物保健,2009(2):80-82.
[4] 欧广志.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及整治措施研究[J].中国动物检疫,2011(12):26-28.
[5] 王喜琴,刘治军,朱红芳.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意义及措施[J].养殖与饲料,2007(10):81-82.
[6] 鲍淑红.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意义及措施[J].养殖与饲料,2009(9):87-88.
[7] 关超.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9):305-306.
[8] 李怀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猪业经济,2010(3):24-25.
[9] 梅文华,叶万荣.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因素分析与控制建议[J].贵州畜牧兽医,2005,29(2):39-40.
[10] 王俊菊,刘金财.对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4,21(1):24-25.
[11] 代玉林.浅谈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源头控制措施[J].四川畜牧兽医,2005(4):7.
[12] 赵桂林,张健民.动物产品的兽药残留及其危害性[J].中国动物检疫,2003,20(3):17.
[13] 文利,李舒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J].畜牧兽医杂志,2013(1):69-71.
[14] 刘真,吴军,刘库,等.农村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与思考[J].吉林畜牧兽医,2008(12):1-3.
[15] 普自良,杨明银,文忠,等.兽药GSP认证后的思考[J].云南畜牧兽医,2014(4):33-34.
[16] 阿曼古丽・牙森.畜产品安全性及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推广[J].新疆畜牧业,2010(6):28-29.
[17] 董耀勇.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当代畜牧,2012(8):1-3.
[18] 滕岳臻.浅谈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畜牧兽医,2007(7):22-23.
[19] 尹莉亚,唐爱明,周莹,等.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畜牧兽医,2005(5):6-8.
[20] 周宏琛,闫秋成,田晓林,等.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及酶联免疫吸附方法的应用[J].肉类研究,2006(3):29-32.
[21] 嵇大圣,熊汉国.分子印迹技术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肉类研究,2008(3):66-68.
[22] 李杏媛.提高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J].中国畜禽种业,2015(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