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

时间:2023-09-25 11:38:37

导语:在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

第1篇

1将休闲行业与农业技术发展有机结合

将休闲行业与农业技术发展有机结合是保证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合理构建首要前提和保障。如果两者没有有机结合,只是在形式上结合,最终就会导致两者貌合神离,无法真正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体验,最终也无法达到推动广西休闲旅游行业以及农业技术行业发展的目的。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其实就是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广西的休闲旅游行业完全地渗透着农业技术相关的内容,同时广西农业技术的发展也要充分融入休闲旅游的相关元素。例如,铁皮石斛是广西的道地名贵保健中药,有“仙草之首”的美称,能够有效滋养五脏,具有良好的养生功效。但在前来广西观光旅游的游客中,只有一小部分人了解广西有关铁皮石斛的相关种植知识及保健功能,而使得广西铁皮石斛种植行业发展堪忧。而通过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在观光客较多、人流量较大的旅游观光地区进行铁皮石斛种植及使用功能的相关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广西铁皮石斛,同时也可以与一些旅游公司合作,制定铁皮石斛宣传手册,生产优质的铁皮石斛鲜条进行销售,或在农家乐、酒店等地方当作特色产品销售等。除此之外,也可以在铁皮石斛种植的地区组织安排游客进行种植、采摘体验,不仅能够有效保证广西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推进广西休闲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广西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

2保证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富有地方特色

要想有效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证广西休闲行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广西特色。当前,地方区域特色的严重缺乏是广西休闲旅游行业及农业技术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过程中,要想保证其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使其具有广西的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为每一个前来观光体验的人们留下不一样的影响,使其有更加新奇的感受,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体验,为广西经济放入发展提供动力。广西的休闲旅游企业应加强与当地农户的合作,引进资金来修缮农户住所,将其统一规划建设,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大投入,组织当地居民加入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中,引进更多的休闲农业项目,引导游客住到农户家中,使其在娱乐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广西当地民俗农业文化,在发展旅游行业的同时有效地推广广西农业技术。

3合理建设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园区

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合理地建设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园区是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的旅游部门应加大投入,结合广西当地的景观环境以及农业发展特点,建设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园区。目前,在桂平市的石咀镇小汶农业示范园,就建设有铁皮石斛种植观光区、十多种名优水果采摘体验区、钓鱼烧烤及农家餐厅,为人们提供观光场地,在休闲观光的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水果栽培及农业技术措施等。同时,该示范场在304省道旁边,其不远处还有一处北回归线公园,从市区乘坐8路公交车就能够直接到达,交通十分便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除了建设示范园,将一些综合的农业种植园逐步改建成乡村旅游园区,也能够将广西的休闲行业与农业技术创新结合,保证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构建。

4结语

第2篇

1.1杭州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技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是都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进一步融合过程中的一种现代农业。它具有经济、杖会和生态三大功能。基于市场供求关系的根本转变,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业的挑战及杭州大都市建设的需要,杭州市政府于2002年初及时提出了发展都市农业的决策,之后逐步明确了都市农业的布局,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2003年初正式出台了“杭州市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把杭州农业划分为城市生态农业圈、平原高效农业圈和山区特色农业圈,明确茶叶、花卉苗木、水产、节粮型畜禽、蔬菜、竹业为重点发展的六大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蜂业等五大特色产业,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1.2杭州都市农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

1.2.1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呼唤农业技术的突破:一方面杭州市的农业无论是产量、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已到了一个较高的阶段,进一步发展将遇到资源、市场、技术诸方面更大的束缚;同时杭州市的人均农业资源严重不足,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使农业生产相对成本高于周边地区。因此,杭州农业的唯一出路是依靠农业技术的持续创新,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在技术创新的选择上尤其要强调被动的适应性创新与战略调整和持续发展需要的主动性创新的结合。

1.2.2都市农业为技术创新拓展了新的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除了生产功能这一共同特性外,尚有生态和社会(生活)两大功能,强调城乡的协调统一,因此必须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同时解决城市生态、市民生活与旅游观光及农业文化体验等要求,解决好农业自身污染,提供休闲设施,创造人文景观,挖掘农业文化等已成为新的课题;此外一体化建设中的规划、环境建设等都大大拓宽了农业技术的空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杭州都市农业的实际,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是:为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效益,不断提高优势农业产业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名特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种养效益,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农业生态建设和观光农业提供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和综合服务。

2杭州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下,为传统农业技术进步与促进农业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都市农业的发展已不相适应。

2.1研究开发主体布局不合理。现有市属农口5个科研所职责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研究内容时有交叉和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内容与生产实际时有脱节,不能满足都市农业发展之需要;与上游研发机构和下游推广机构联系不紧密,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在农业中的显示度不高;研究机构与业务管理和技术推广部门职责不清,协作机制不健全,所站、所处、处站之间“争饭”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2.2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力量薄弱,难以承担新技术普及推广及农民技术培训等职能。表现为,一是乡镇农技部门人员少,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兼职化现象严重;二是县(区)以下推广部门缺乏基本的实验基地,推广手段落后;三是缺乏知识更新,知识老化,对现代效益农业知识知之甚少。推广部「〕与企业、协作组织的研发推广缺乏必要的联系。

2.3民间技术力量薄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协作组织重生产流通,轻技术创新,内部技术力量薄弱,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缺乏持续的技术支撑。

2.4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创新的动力不足。研究推广体制不顺,大多为行政的附属,行政化倾向严重,外部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内部分配、人员考核、人事等机制不活,竞争的氛围不足。

2.5技术需求不旺。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主体一农民缺乏技术投人热情,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弱,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导致技术需求不旺。

2.6投人渠道单一,投人不足。目前农业技术创新以单纯的政府投人为主,尚未建立多元化投人机制,其投人少,难以满足创新的需要。

2.7宏观上市政府至今尚未制订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对技术创新的目标,激励机制等缺乏政策引导,导致研究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一定程度上造成技术资源的浪费。由于以上创新体系上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新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创新人才奇缺,创新成果贮备不足。

杭州市都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想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农业技术创新是典型的公共产品,这是因为:第一,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使得农业生产单位相对来说规模较小,一般都是以农户为生产单位。其次,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第三,农业技术创新既受经济规律支配,也受生物规律支配;农业技术创新的运行受自然力的影响较大;农业技术创新的周期和所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8一10年,在时序上相对落后于其它产业。

农业技术创新的公共产品特性还表现在:第一,创新技术效应的非排它性。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是生物技术、耕作制度等领域的进步,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不同的农户都可以使用。第二,农业技术创新的潜在需求量比较大,但现实有效需求却明显不足。无数分散的农户对农业技术创新都具有强烈的需求,但是单个农户不可能支付昂贵的研制费用去购买创新的农业技术。第三,农业技术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农业技术创新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市场机制无法有效保证农业技术的持续创新。

3.2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3.2.1农业技术研究开发主体:建立市、县(区)农业科研机构和民营科研机构(技术企业)共同构成的多元化研发体系。根据农业技术公共产品的特点,把政府属农业科研机构确定为现阶段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的位置(这与其他行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有所不同),而且必须从法规、制度、政策上保障其主体地位。我市目前首先应整合市属农业科研机构的力量,组建杭州市农科院,实现人、材、物等技术资源的共享,形成合力,重点解决我市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性、共性、资源性和前瞻性技术问题。同时整合县(区)属农业科研机构,与市属科研机构建立纵向联合,使之在区域特色农业开发中提供技术支撑。积极扶持民营技术机构,一是帮助农业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在效益农业相关的种子种苗、农业资材及农产品加工等技术领域开展研发,以物化技术的形式成为效益农业中的一支重要的技术力量。二是加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产业协会)中的技术力量,开展产业相关的全程技术引进与研发,使之在做强做大产业发挥独一无二的技术支撑作用。

3.2.2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主体:建立高效协作的技术推广体系,促进成果的普及,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首先必须健全现有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充实一线力量,调整布局,更新知识,改善条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服务,拓宽推广网络的功能,强化其在上联科研院所,下联千家万户,横联农业企业、产业协会等方面的功能,在技术推广中发挥主渠道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农业企业在物化技术普及,产业协会在产业技术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农业技术示范园区和产业协会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十农户的产业化形式是现阶段农业技术普及的重要形式。

3.2.3农业技术管理主体:职能、精简、高效的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整个创新体系高效运转的保证。根据现阶段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实际,建立以市、县(区)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为主体,财政、科技、人事等部门配合的农业技术管理体系。农业管理部门主要行使以下管理职能:一是人才队伍管理,制订队伍建设目标结构,建立分级管理体系;实施农业人才培养工程。二是创新主体的管理,保证主体之间的协调。三是项目管理,把农业科研、推广、基地建设等项目从现有渠道切块到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以提高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财政、科技、人事等部门是重要的管理主体之一,在科技经费、科技政策、人才培养、奖励等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

3.3农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及政策选择建立政府启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技术供给与需求双向互动,农科教结合、科技链与产业链联动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以政府为推动和投人主体,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多元投人机制。

3.3.1政府启动。从农业技术创新属公共产品这一特性出发,加之我市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的艰苦转型期,政府必须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加大投人,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主体和投人主体。一是加强创新主体建设,借鉴发达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把承担公益型技术研究与普及的创新主体在改革分流的前提下,予以保留,通过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实行市、县(区)地方财政供给,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保证其财政体制和创新主体地位不变;通过政策、税收、信贷和项目投入等形式支持民营研发和推广主体的建设,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二是大力组织重大技术攻关和支持公益性农业技术活动,对事关地区全局性、关键性、前瞻性的技术由政府组织重大攻关;以提高普及为目标,大力组织种子种苗、高产高效种养、无公害技术、优势产业相关技术的研究推广,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加强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条件、人才队伍建设及提高农民素质等基础性投人。

3.3.2充分引入市场机制,使之在技术资源配置、加快自主技术创新中起关键性作用。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鼓励创新主体,尤其是民营创新主体,开展非公益性技术的自主创新,自主经营,通过技术交易,实现创新价值,得到自我发展,政府对其中公益性部分以“后收购的形式进行补偿。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是最经济、最有效、最持久的激励机制。合理界定知识产权,使知识资本化,既调动政府属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又能有效地保护民营主体的知识产权和合法利益。三是引人市场竞争机制来配置技术资源,尤其是项目经费,在项目切块管理的前提下,使政府组织的项目和政府与社会共同组织的项目全面实行公开招标,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杜绝行政人员分配项目经费的弊病,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资源的作用。

3.3.3实施需求拉动战略,激发农业技术创新。一是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降低农业技术应用成本,建立农业保险降低生产风险,完善农产品市场机制,实行优质优价,以提高生产者技术应用的积极性和促进技术需求总量的提高。二是以提高地区农业技术水平,增强农业国际国内竞争力为目标,实施政府技术需求拉动战略,如通过制定技术发展目标、导向,增加投人,建设大型示范园区,实施农业技术推广行动等达到政府技术拉动的目标。

第3篇

1.1国外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现状

20世纪初熊彼特基于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的影响而首先提出技术创新理论[1]。1943年,瑞恩和格罗斯有关杂交玉米扩散的著作发表后,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在学术界确立了地位。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潜心于扩散研究,在农业经济、地理学等多个领域都引入了其研究方法,扩散研究的基本范式也逐渐形成[2]。上世纪50至60年代,扩散理论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应用定量化研究手段和数学模型用以描述、解释扩散过程及其内在机理。技术扩散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人类学、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对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学派间缺乏对扩散研究的相互交流。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各学派扩散研究之间的传统壁垒开始消失,彼此开始借鉴、融合相互间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关于扩散研究的成果大量增加[3]。扩散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农业技术扩散的内涵、技术扩散影响因素、农业技术扩散类型、农业技术扩散过程、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模式和模型等。

1.2国内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技术扩散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技术扩散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工业技术创新的领域。直到目前,我国学者对农业技术扩散领域研究的广度、深度都还有待加强,远未形成系统化及规范化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农业技术创新内涵、农业技术扩散概念及二者相互关系的辨析。如对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等的阐述;除此外,研究者们对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间的关系也较关注。第二,关于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的研究。许多学者认为技术本身的效益性、自然环境等都会影响农业技术扩散。第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主要集中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推广体系的作用及改进策略。第四,农业技术扩散速度的模型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等。刘怫翔[3]提出了政府主导型和农户需求主导型两种模式。律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三种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模式:传播型、指导型和交互型;模式的选择主要依赖于该国或地区的政策制度、信息传播手段、农户素质及市场机制等因素。另外,国内有些学者对农业技术扩散进行了实证研究,例如林毅夫[5]对杂交水稻的扩散机理、制度因素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徐玖平[6]等建立了四川地区的旱育秧技术扩散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等。“三农”问题一直都是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首先梳理了农业技术扩散的相关理论,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其次,通过引入在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以四川省农业技术扩散的实际情况,实证分析了农业技术扩散及农业技术扩散速度和区域农业生产增加值的关系;最后,根据理论的总结和模型的计量结果,提出了针对西部地区加快农业技术扩散速度的相关政策建议及对策。

2农业技术扩散速度模型的构建

2.1农业技术扩散模型的建立

(1)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2)地区农业综合技术扩散增长速度模型我们应用(C-D)生产函数模型,根据农业生产部门规模报酬近似不变的特点,本文假设农业产出的技术影响因子为中性。

2.2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扩散速度的实证分析

2.2.1数据来源以及相关处理方法说明

本文把四川省农业部门历年的GDP值作为生产函数的产出指标,劳动投入量是四川省同期的农业劳动力人数,记为L;函数的资本投入量为四川历年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记为K。我们采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计算劳动投入和资金投入地边际产出弹性系数α、β,数据来自《四川统计年鉴2000~2010年》及《四川省1995~201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所以采用Eviews软件对四川省农业人均生产率及人均投资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

2.2.2农业技术扩散速度测定

应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分别采用线性化及非线性化方法对函数参数进行估计。

3加速我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扩散速度的措施

(1)选择适宜扩散的农业新技术。首先,在区域农业经济带,应选用市场优势大的农业技术进行扩散,比如该产品具有的品质高、口感好、外观和色泽鲜、区位优势明显、耐运输能力强等特点;其次,选择适应性强的农业创新技术,以适应该区域尽可能大的温差变化、土壤的差异性及虫害威胁等;最后,农业技术本身的复杂程度也是影响其扩散效果的重要因素,应尽可能选择种养、栽培技术复杂程度较小的进行扩散。

(2)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扩散的政策扶持力度。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体制已经不适应新技术的扩散要求,必须改革现有僵硬的农业科技体制,用市场强大的推动力给农业科技扩散加速,加快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对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种养技术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一方面,多渠道促使科技成果直接与农民见面,尽快将先进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建立新的奖励制度,使农业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的科技活动直接与自身利益挂钩以提高其积极性,而且这样也能使双方的信息交流更及时准确,从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加速科技扩散的速度。

第4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层次分析法;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影响着我国的国计民生。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先锋的农业科技企业,应该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提升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竞争力,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坚实基础。

二、农业科技企业的界定及其技术创新的特征

1.农业科技企业的界定。农业科技企业是指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在新技术、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而从事农业新品种、新生产工艺、新仪器设备的研发与推广,最终形成的农业的农业性高、规模生产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农业科技企业有如下特征:(1)主要以新产品研发、生物新品种、新生产工艺等为主要经营对象,推出的商品必须具有高技术含量。(2)必须拥有独立法人资格,以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为前提,在组织、管理等方面符合自主经营、责权利明确、自负盈亏等企业运营的基本特征。(3)区分农业科技企业与从事简单农产品经营的这类一般性企业,农业科技企业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科研投入占有比重高,由于各地的农业技术发达程度、农业产业化程度等不一,占有比重不能一概而论。

2.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1)参与创新过程的主体多。农业中的技术创新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诸多方面,要想充分准确地把握好农业技术创新,首先是认识清楚创新过程的多主题特性。(2)创新过程复杂。农业科技创新的复杂性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学科之间的分化日益精细,各学科越来越向专业化靠拢,而这正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第二,把先进高效的农业技术产业化是农业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是创新过程中的最关键一环。第三,由于农业生产单位规模较小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致使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最终产品并被作为使用者的广大农民所接受这一过程就变得较为复杂。

三、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1)技术因素。技术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非常关键的,拥有先进的技术可以能够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2)经济因素。随着国际间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一国的经济状况出现不良,便会殃及到其他国家的经济态势,处于宏观环境下的农业科技企业的活动势必会收到一定程度的影响。(3)生产因素。生产环节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4)管理因素。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而言,企业家的素质、各管理者与外界的协调沟通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企业内部间相互沟通与交流能力以及对员工的激励制度等都会对技术创新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5)市场因素。农业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应该对同行竞争者的数量以及其水平有所掌握。(6)财务因素。企业的自有资金、营运能力、融资能力以及企业资金回收期等都会对创新活动造成影响。

四、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1)加大R&D资金的投入力度。倘若农业科技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所配备的人力物力水平就会比较高,无疑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便能达到较高层次,追随者在短期内无妨进行模仿与跟进,从而使企业获得了较为长期的技术创新优势。(2)培养高素质的科技管理人才。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企业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企业须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3)农业科技企业应重视财务管理。盈利是企业经营的动力,是企业生命的保障。农业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4)重视自主创新平台和自主创新机制的建设。大力增强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自主创新资源投入较大,风险偏高。(5)走持续合作创新之路。企业应该从大局出发,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进行长期合作,构建创联盟,进行创新分工,形成联盟式的创新合作机制,最终获得1+1>2的创新优势。(6)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建立和完善了扶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会如鱼得水似的更好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顾丽敏,安同良.WTO框架下中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J].经济纵横.2002(10):41~44

第5篇

不断探索与构建农业院校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通过采用“行政搭台、科技唱戏”的运行方式,带动农业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区域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场”和技术推广主力军作用,探索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新路径、新模式,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努力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挥科学技术优势,开拓成果转化直通道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日益明显,高等农业院校应发挥其“科研领地”的重要作用,为区域产学研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实现科技与农村、专家与农民、技术与生产的有效对接,开拓一条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直通道。高等农业院校要以自身科教优势和科研成果为依托,将学科发展与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在地方政府支持下,通过项目经费支撑,直接进入农村生产第一线,建立产学研三结合示范基地,努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通过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科技示范和科技培训等一系列服务路径,缩短成果转化时间,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推广与应用力度。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倡导平等互利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需要有强大、稳定和持续的动力。其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来自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即政府通过组织、计划、政策、法规等来推动的外力;其次来自产学研合作三者自身发展目标、任务和利益需求产生的内力。产学研合作各方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如此构成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在合作中认真遵循平等互利原则,则能大大强化产学研合作的内在动力。如果合作中某一方出现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益损悬殊,就会失去合作的积极性。产学研合作是技术要素重组和技术成果转让的运作过程,因此在利益分配时,各方要以平等身份进行协商定价、参照定价或评论定价。同时,不论采取何种定价方式,都要特别注意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承认知识对生产劳动的价值,按生产要素分配利益,并逐步形成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保护产学研合作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

实施由政府推动、以大学为依托以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国外实践经验证明,在政府的指导推动下,依托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创办科技园区已成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加速产业化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大学科技园已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主要创新源泉之一,也是高等院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因此,要积极构建由政府推动、以大学为依托、以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见图1)[3]。该模式的内涵是:高等农业院校要在政府的组织和推动下,依托大学的科技优势,整合学校的科技力量,坚持和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通过共建各方的优势和共同努力,积极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发展条件,加速发展。其中,地方政府是科技园的“强大后盾”,主要为开拓科技园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启动入园项目、提供综合服务等;高等农业院校是科技园的“学术发动机”,以其较雄厚的人力资源和科技实力为科技园提供众多的科研成果和创新人才。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由政府推动、以大学为依托、以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构成与实施,主要包括“三区”和“四结合”:“三区”即科技园中心区、科技园示范区、科技园辐射区。“四结合”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以提高科技园的创新能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科技人员、企业与农户相结合,强化“公司+科教人员+基地+农户”的创新型经营模式;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示范与大规模产业示范相结合,增强科技园的辐射带动功能;学校与地方政府相结合,共同为科技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环境保障。

实施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技术为基础的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模式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农业大学、企业、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4]。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农业大学、企业、农业生产部门和科研机构等围绕农业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农业技术合作,突破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农业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公共农业技术平台,实现创新农业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农林创新人才,加强农业人员的交流互动,促进农村发展,促进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产学研联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产、学、研三个主体,而且还与政府、中介机构、金融乃至整个社会大环境均有密切联系。因此,在构建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模式时有必要把这些相关要素考虑进来,形成多层次的产学研联盟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技术为基础的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基本模式如图2所示。联盟模式的主体部分主要指产学研联盟的主体组织,其中包括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生产部门与农林企业等,各方本着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形成多角度、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模式。政府和社会为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辅助部分,在农业产学研联盟模式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和引导工作尤为重要。“金融组织和中介机构为农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服务部分,主要为产学研联盟主体部分提供资源支持。此外,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模式构造中还包含着政治、经济、资源、技术等环境要素,这些要素为主体层提供资源保障和市场渠道。在这一模型中,各层次之间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左右着产学研联盟目标的实现。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只能从各个层面入手,探寻开展产学研联盟在各相关层面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实施科教兴农示范县(市)模式建设科技兴农示范县,主要是运用农业高校拥有的雄厚科教资源,支持一个或多个县(市)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支柱产业的发展,使示范县(市)的农业发展得到稳定的技术依托,旨在通过农业新技术的科技推广与转化,在实施地点发挥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全面提高农业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同时,也要使示范县(市)成为高等农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和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的产出地、孵化器与辐射源[5]。在科教兴农示范县(市)的具体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科技优势,整合学校内部和校际资源,结合示范县(市)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等有利条件,针对示范县(市)经济发展,通过对接项目、交流人才、共建实体等不同方式,加强与示范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横向联系,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合作互赢。具体讲,应做好“五抓”(见图3)。第一,抓典型引路。首先,抓示范镇、示范村、示范户和示范项目。各种示范项目不但要在典型镇村内形成较大的规模、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同时要为全县(市)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第二,抓科技培训。高等农业院校要与地方科技行政部门和科协组织紧密合作,加大师资培训、科技管理培训和现代远程培训力度;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训、非农产业就业技能培训、市场经营知识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等,努力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其掌握科学技术的本领。第三,抓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引导农民寻找新的致富门路,使新品种、新技术尽快在农民的田间得以迅速推广,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第四,抓成果转化。要利用科教兴农的有利时机,将技术水平高、产业化前景好、成长潜力大的科技成果首先应用推广,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培育一批新型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第五,抓宏观指导。通过制定农业产业化规划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使科教兴农示范县(市)运作规范化、科学化。

实施以农业院校专家为核心以技术传播为纽带的科技特派员模式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以农民和科技特派员为主体,以满足农村科技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机制,促进科技人才到农村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和创业的制度。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基层探索、源于群众需求,是农村科技推广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是农村科技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改革的新突破、创新的新举措。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有力地推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有力地加快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力地推进了机制体制创新。高等农业院校就要根据自己特点,积极构建以农业院校专家为核心、以技术传播为纽带的科技特派员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公益型无偿模式和创业型有偿模式(见图4)。公益型无偿模式指科技特派员把新品种、新技术无偿提供给农民,以提高种植和养殖业产量,帮助农民致富。这其中包括典型的三种服务形式:一是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负责综合服务。工作站将市、县两级下派的科技特派员整合到各服务组,纳入工作站统一管理,有效地整合乡镇各类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二是点对点个人服务。采取“贴身短打”式的服务,通过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推动广大农村形成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热潮。三是以点带面服务。科技特派员以示范基地作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平台,辐射指导带动周边农村、农户创业。创业型有偿模式是指科技特派员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通过提供技术、信息、营销等服务,取得合理合法报酬。其中包括四种典型的服务形式:一是技术入股。科技特派员与农民、其他科技人员或特派员之间联合投资兴建实体,按股分红,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服务的价值。二是技术承包。科技人员利用自身先进的技术以及经营组织管理能力,包括一定数量的资金,对原来经营不善的企业或生产设施进行承包经营。三是组建公司。科技特派员以独立法人身份出资建立农资经销、良种繁育经济实体,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组织农民统一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标准化生产,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四是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

第6篇

1.制约因素

1.1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手段不完善,人才缺乏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简单的听、看和有限的光盘资料,手段不够完善,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农民又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达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发挥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建立一些试验田、示范基地,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直观地向农民展示必要的效果,农民才会体会到更多的收获,才能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人才作支撑。目前,基层农技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一些乡镇人员编制少,还有部分其他非农技人员顶替农技人员,占农技人员的编制,严重降低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农技队伍中接收继续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知识“老化”现象。

1.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机构不健全

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得到了精简,农技站机构已不存在,人员也合并到了乡镇机关。这样不仅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业务难于管理,而且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人员在业务上没有自,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技术的少,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一方面,乡镇农技人员合并到乡镇机构,机构不存在;另一方面,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缔,导致农技推广网点解散,农技推广工作“棚架”。

2.具体措施

2.1加强农业技术引进力度,促进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1.1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

2.1.2以农产品商业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工厂化农业发展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进行工程化开发。如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发挥龙头企业、近农产业等企业的作用,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2.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2.2.1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远程教学等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

2.2.2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2.3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特别要注重鼓励他们到各类院校深造,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现展的需要。

2.2.4加强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投入,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到基层第一线工作,加强农村技术员的培养,逐步形成上下贯通的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网络格局,解决好农技推广工作在基层“棚架”问题。

2.3加快农业科教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第7篇

加强低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随着农业经济向低碳化转型,创新型低碳农业技术成为衡量各国农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和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准。因此,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应当将保护低碳农业技术作为重点任务,针对低碳农业知识产权的特征采取富有成效的保护措施,为推进我国农业的低碳化转型和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制度支撑。农业生产高度集约的欧美各国实践已经证明,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制度不仅能有效保护低碳农业技术产权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农业低碳化技术的持续创新,还能快速转化低碳农业科研成果,推动农业经济低碳化进程。(1)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激励农业技术创新作为智力成果形式的低碳农业技术,因复制成本低而易被他人侵权。因此,若无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护,将会打击低碳农业技术生产者的积极性。现代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授予权利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一定期限的独享垄断权而使其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进而激发权利人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创新热情,不断地创造出更多知识产品。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特别是低碳知识产权,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国际上并不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某些方面,如以超级稻、抗虫棉等为代表的农业新品种、疫苗工程等农业技术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可惜的是,对这为数不多的优势低碳技术也没于给予充分的知识产权保护,使得一些技术被国外公司无偿使用或被优先注册从而失去了法律保护效力,给我国农业生产和出口贸易造成巨大损失。要应对农业领域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我国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低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低碳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2)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低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共享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立法目的不仅强调保护权利人的智力成果使其免受侵权,更在于通过该制度推进知识成果的转化,使知识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权利人与使用者之间私益的平衡,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如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合理使用、强制使用、法定许可等一系列规定并非仅仅是对权利人权利的限制,还包括使用者对权利人一定的利益补偿。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促进低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共享,进而推进低碳农业发展无疑十分重要作用。(3)引进国外先进低碳知识产权技术的需要与拥有大量农业知识产权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知识产权水平还相对落后,农业自主知识产权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吸引国外先进低碳知识产权技术是推进国内农业转型的重要举措。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化、规范化,国与国的知识信息交流也必须以知识产权制度为平台。因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平等尊重和保护他国的知识技术,是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低碳知识技术的必要条件。

实施低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困境

1.尊重和保护低碳知识产权的观念淡薄就广大农户来讲,其知识产权观念淡薄的原因主要在于:低碳农业技术尚属新鲜事物,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低碳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在短期内其效果不能很快凸现,因此不符合农户在生存与生产的压力下对农业技术要短期见效的心理需求;低碳技术推广成本较高,对资金、时间、知识等的需求超出应用传统农业技术时的投入,限制了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使用;低碳农业技术的外部性强,在当前农户收入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造成了较为普遍的搭便车心理。基于上述原因,广大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比较淡薄,应运和推广的积极性不强。尊重和保护低碳知识产权观念淡漠还体现在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的态度上。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现有科研体制下,农业科技人员比较重视技术创新而忽视技术推广和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在于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系缺乏对低碳农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开发等激励措施,缺少对低碳农业知识产权商品化、市场化的鼓励政策,造成科研人员重研发而忽视技术保护。2.农村生产生活现状限制低碳知识产权推广(1)传统农业高碳化生产方式短期内难以根治长期以来,农业被归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通过追加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被认为是获得农业高产出的基本条件。在自然灾害和粮食增产等多重压力下,农药、农膜、化肥等高碳产品的习惯性使用被视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力措施。传统高碳农业技术习惯性使用产生的路径依赖使采用低碳技术时会要付出较高成本,这就必然阻碍低碳技术被顺利采用。①即使在立法中予以规定,低碳化的法律保护在实际中也很难被遵循。(2)分户经营模式增加了农户采用低碳知识产权技术的成本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确立了分户经营模式,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生产经营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根本上讲,这一决策是正确的。但是,这种经营模式却给在农村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带来一定的压力。首先,现行的分户经营模式决定了农户大多是根据各自的需要和判断决定农业生产活动,往往多顾及眼前利益,缺乏对未来发展的长远预见和规划,较少顾全农业生产中的低消耗、低排放等问题。其次,全力经营体制于农村土地分块多,粮食分散种植,无法形成实施低碳技术的集体效应,最后,对单个农场,独自采用低碳技术收效不明显等因素,负担重使低碳农业技术推广技术很大压力。(3)现有农村劳动力构成状况不利于低碳知识产权技术的推广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知识型劳动力的投入。但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还不高,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出“老弱妇孺”化的特征,又进一步限制了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农业发展既要求农户具备学习和使用低碳技术的知识,也需要在低碳技术推广中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与劳动时间,比如对少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来讲,需要以施用粪肥和秸秆还田的方式来保证土壤疏松和有机质的丰富为前提,但无论是运送粪肥还是秸秆还田都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再如少施肥、少喷农药、循环立体农业等低碳农业生产方式的实施,都要花费很多人力和时间等等。农村知识青年向城市转移,无疑是从知识水平和劳动力两个方面限制了低碳技术在农村生产中的推广。3.现有知识产权制度未凸显低碳保护理念它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高碳化而引起自然环境恶化,乃至引起了生态灾难并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与发展时才被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并得到普遍认同。显然,对法律而言,低碳概念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在立法中注入低碳理念是今后一个时期法律建设必须面对的挑战。至少在目前看来,知识产权法尚没有将低碳作为立法的主要原则,这就使那些高碳农业技术也仍然可以成为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对象。或者说,至少在现有知识产权立法层面,低碳农业技术与高碳农业技术是处于同样保护水平。这只是体现了知识产权法对农业技术创新的保护而无法从法律制度层面促进低碳农业技术对高碳农业技术的替代。4.农村知识产权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推广低碳技术的需要目前促进低碳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业还不发达,使得科研人员不仅要从事低碳农业技术创新还要自行承担起知识产权申请、宣传,在受到侵权时,还必须亲自参加诉讼从事法律救济活动,既是生产者,又是服务者、推广者、保护者,就现实情况而言,科研人员同时胜任多种角色的难度很大。因此,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行业的建设,以便让科研人员集中精力进行知识生产。

第8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实效性;策略

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大力提倡科技兴农发展战略,而该项战略的关键环节就是推广农业技术。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助于促进我国的农业产业以及综合国力的发展。但是目前,诸多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并不显著,缺乏实效性,因此,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人员需要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来制定具体的推广策略,从而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实效性。

1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分析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促进农业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方面可以有效刺激农业技术创新。随着我国农业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有效地开展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可以使得农业企业之间的生产技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农业企业为了建立起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实现既定发展目标,就必须要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从而有效地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行业的整体发展。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目的就是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效果的落实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业技术推广的阻碍性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政府部门正在积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但是,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成效并不显著,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阻碍性问题。

2.1缺乏高端复合型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经调查显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推广工作要点掌握不清,农业技术认知能力不强,在推广工作的实践过程当中,无法全面地阐述出各类农业技术的特点。另外,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没有接受过定期的专业培训,导致其综合工作能力无法满足农业技术推广岗位的需要。

2.2农业企业以及农民的参与度较低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农业技术推广不仅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努力,同时还需要农民以及农业企业的积极参与。但是经调查显示,许多地区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群众及企业参与机制,同时也没有强化对于各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从而导致农业企业以及农民并不能够明确自身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当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义务,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2.3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健全

经调查显示,现阶段,许多地区并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体系,缺乏必要的筹资机制、宏观调控机制、线上线下统一宣传管理机制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策略将很难由具体的部门来执行,同时还会出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混乱等现象。

3农业技术推广实效性提升的有效路径分析

3.1组建复合型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团队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相对较为繁琐复杂,对于推广人员的要求极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技术推广工作技能,同时还要对于农业专业知识有着较深的理解和认知。因此,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人要重视复合型管理团队的组建工作。要强化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技术掌握能力培养,在部门宣传平台中,定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新信息、新技巧,并及时引导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总结以及反思,累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验,从而确保其信息宣传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3.2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农业技术认知度培养

侧重培养现代化农业技术分类知识、农业技术特点、农业技术优缺点、不同技术的适用范围等专业知识的掌握,从而确保推广人员能够及时为受众对象解答疑惑,进而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实效性。重视其工作责任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其在严格依照农业技术推广原则及工作规范进行工作的同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推广效果。

3.3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体系

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体系是确保各项推广技术能够落实、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和农业技术普及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各个地区农业技术推广职能部门必须要重视推广机制的健全工作。

3.3.1构建完善的筹资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仅靠政府部门将很难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建立专项筹资机制。该机制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依照政府部门财政收入情况及时调整推广资金额度,并监督管理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流动方向,保证各项推广资金都实现专款专用,降低问题出现的概率;拓宽融资渠道,与社会企业以及地区范围内的农民建立起合作关系,鼓励大型的社会企业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资金援助。

3.3.2建立完善宏观调控机制

要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机制,专项负责各类推广资源以及推广工作责任的调控,明确各个责任主体需要负责的具体工作任务以及管理权限,对其权限以及责任进行细致的界定,同时还要公平公正地调配各类推广资源,从而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可以持续有效开展下去。

3.3.3构建完善的线上线下统一管理机制

在进行线下推广的同时有效地开展线上宣传活动,并确保推广内容的统一性,避免受众群体出现认知混乱,同时在确保宣传深度以及广度的基础上避免出现推广信息滞后以及各类农业技术推广资源的浪费。

3.4提升农民及农业企业的参与力度

只有确保社会企业以及农民高度参与,才能够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实效性能够得到提升。为此,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重视农民及农业企业参与度的提升。构建出完善的企业及农民参与机制,农业技术推广管理部门与农业企业以及农民建立坚实的合作关系,政府为其提供一些政策上的支持以及技术上的指导,而农业企业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以及宣传渠道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与社会媒体部门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利用媒体部门的宣传渠道以及宣传方式优势来进行农业技术信息的宣传,并强调出农业企业以及农民有效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当中对于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明确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监督的职能。

4结语

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为农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诸多挑战,要求农业产业不仅要保证生产效率以及质量,还要确保农业行业发展的与时俱进。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有效地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为农业行业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针对于这一情况,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部门负责人需要重点研究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实效性的有效路径,结合农业行业发展需求以及农业行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指定具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策略,确保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对农业行业发展的辅助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满明俊,周民良,李同昇.农户采用不同属性技术行为的差异分析——基于陕西,甘肃,宁夏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2):68-78.

[2]金蓉,黄冲平.浙江大学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的目标、内容和机制[J].试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48-150.

[3]黄钢,李颖,刘晓刚,等.转型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面临的突出矛盾与路径选择[J].软科学,2009(10):69-72.

第9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企业;影响因子和驱动因素;动力系统

目前我国农业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但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创新普遍动力不足,如何建构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是指农业企业将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过程,包括对农业新技术的研究、掌握,又包含对农业产品的商品化过程。它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出现,然后通过投入、研发、完善,形成一个市场所需的产品,通过市场化完成这个创新的全过程。

一、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子

我国大部分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资金和技术是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最重要的三个直接影响因素。

(一)人才

1、高水平的农业科研人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具备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吸纳、更新、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把它贯穿于农业生产系统的全过程,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系统化、层次化的知识渗透群体,能共同将知识彻头彻尾转变成财富。

2、熟悉国际国内农业市场、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农业企业家和管理人才。他们既要有一般意义上企业家所应当具备的素质如在经营中不断实现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方面的能力,又要有其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个性特点如掌握农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观、通晓农业知识和市场经济对农业的特殊作用和影响。

3、熟练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工艺的农民。这类农民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拥有经济实用、通俗易懂、便于操作运用的乡土性教材,可以传授教导其他农民。

(二)资金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风险性、时滞性等特征,因此资金富裕程度是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条件。众所周知在自主创新初期需要投入大量启动资金,而且随着创新的持续进行,资金需求规模也会扩大。

(三)技术

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先进技术做基础。对后来企业来说,创造新知识的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有效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的基础上的,因此特别需要强调与企业吸收能力发展密切相关的先验知识。如农业生物技术发明,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转基因产品的测定方法、标准,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酶联免疫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需要一般科学的支撑和农业前技术科学做铺垫。还应注意到,一些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往往能引致一系列技术创新,通过领域的自主创新,牢牢控制世界农产品市场。

二、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驱动因素

驱动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直接驱动因素和间接驱动因素。其中,利润、市场和竞争力是最重要的三个直接驱动因素。此外,市场需求和竞争、基础设施、文化因素、科研机构、政策环境等也对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一)利润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目标。首先,利益驱动因市场需求而生。只有当某种需求能够创造经济效益时,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才会有利可图,企业也才会产生自主创新的冲动。其次,利益驱动是市场竞争的最终目的。当竞争压力转变成利益驱动力时,企业就会奋起创新,以求胜算。再次,科技成果的商业化需通过利益驱动而启动。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发明,只有当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时,才能激发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热情。

(二)市场

1、市场需求。当前,国际国内市场对动植物良种、科学产品(如绿色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些新的需求,客观的刺激企业必须站在市场的前沿,具有前瞻性和不断探索精神,因此,创新的规模与需求规模成正比,需求拉动创新,创新满足需求的同时又会诱发新的需求,从而拉动新一轮创新,循环往复,使得需求拉动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和持续的动力。

2、市场竞争。一般情况下同行业之间存在竞争的激烈,因此,竞争与经营危机压力是迫使企业主动寻求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动力,也是企业技术创新形成与发展的契机。

(三)竞争力

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将大力推动企业开展核心技术的创新活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及技术标准,从而有可能改善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弱势地位,提高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构成

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的构成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是知识产权制度促力要素,市场需求拉动力要素,市场竞争压力要素,技术推力要素,政府政策行为推动力要素,文化的精神动力要素。农业科技企业是自主创新活动的直接实现者,科研机构、基础设施、科研中介机构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创新活动所需的知识,设施和服务等资源,政府利用其政策工具对这三种创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政府以市场为基础进行引导、疏通,采用市场与政府互动的方法,它对企业的自主创新产生推动力。各动力要素间的联系和互动体现为各种资源在各要素间的流动。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国内环境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两类,软环境是指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硬环境是指相关的基础设施。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与国际环境有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知识、人力等的交流,这是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必然选择,也构成了自主创新的推动力。

四、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运行原理

根据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的构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如图1所示)。

按照各部分所起的作用,可以把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分为环境层、基础层、亚核心层及核心层。

(一)环境层

环境层包括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国际交流状况或开放程度。三者构成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的推动力。企业竞争制胜的前提是能够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为物美价廉的物质产品或服务,这无形之中就表明企业必须有先进的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现在,为了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许多企业已经通过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生产等创新手段,按用户要求定制不同产品,是产品开发能力大大地提高,生产线、流程切换更加灵活,生产的“柔性”更强,形成了以市场需求推动自主创新的导向机制。

(二)基础层

基础层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和文化因素农业基础设施是指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产业设施,主要包括水利设施、生态环境设施、农村电网设施、农业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和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直接相关的科技基础设施等。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对于消除和限制创新领域存在不正当的竞争及相互压制现象极为有利,并且文化因素是农业产业专有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的总体特征。这二者形成动力系统的原动力,也是动力系统存在的基本力量。

(三)亚核心层

亚核心层包括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通过制定并执行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系统中其他动力要素的活动,同时政府还规划设计了一系列的项目和措施,直接参与实际的技术研发和扩散项目活动。在创新系统中,政府可以直接有效地调控机制的具体运行,特别是在一些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可以凭借其特殊的身份完成其他创新主体无法实现的系统功能。基于农业弱质性、公益性和基础性的特点,政府还需要不断规范农业投入行为,自觉承担起宏观农业投入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看,国有农业科研院校始终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是自主创新的重要依靠力量。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发明和科技成果转让给企业,是推动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由此政府政策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始终是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的支持力。

(四)核心层

核心层是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技企业指作为农业企业的基础上,以市场为主导,以农业技术商业化为主线,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微观经济组织。由于农业科技企业的先导性,赋予了农业科技企业在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按技术含量分类,对一部分从事上游高精尖农业高新技术科技企业(如生物工程,新材料开发、高科技农产品等)占据市场前沿,需要在国际上提高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竞争力,因此环境层中的国内外交流对他们来说是现今的重要推动力;一部分处于技术中游的农业科技企业,市场环境的推动力有利于他们找准市场定位,另外技术环境推动力将提高企业的潜在实力。

(五)科技中介机构

科技中介机构是指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支撑科技创新活动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组织,是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它促进了知识的转移、转化、吸收、应用和创新,是创新主体的黏合剂、动力系统的催化剂。

(六)知识产权制度

知识产权制度是当今国际社会所公认的推动创新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有效机制,是提高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推动力。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农业必须保证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如:主要粮食及油料、棉花作物品种资源研究开发及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的生物技术,普遍、多发性农业病虫害与畜禽疫病的防治技术,以及针对我国地理、气候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等方面,具有独立创新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持主动的竞争地位,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实现可靠的自控能力。自主创新和引进利用的有机组合与有效协调,是支持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国际国内交流、市场环境、技术环境是任何一个企业自主创新的推动力,它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的基础环境的变革,而企业发展的基础层进一步支撑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来说,核心层中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创新最直接最重要的动力源,但对于整个企业动力系统的持久运行来说,它是前几个层次最终合力的结果,而亚核心层所对应的对资源的配置能力、对新知识的创造力是以环境层和基础层为依据,是核心层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支持力。亚核心层和环境层因此成为动力系统的关键环节。不论运行原理如何,各动力因素互相协调共同促进自主创新行为的顺利进行。可以看出各个动力因素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方式并不相同,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并互动地促进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孙倩,邓心安.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原因的期权博弈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4).

2、王志本.“入世”后我国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3(4).

3、孙冰.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

4、王宏杰.我国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