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时间:2023-09-25 11:38:38

导语: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班会课程;传统文化思想

大学生是中国青年中的优秀团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文化水准。但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以及网络文化、传媒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行为盲目从众、沉溺网络游戏;诚信意识缺失、道德防线下降[1]。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维系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更是全球炎黄子孙共有的宝贵财富。其精髓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庸中正的处事理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诚实守信、尚礼重义的道德观[2]。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班会课程中的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资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最终归宿。[3]2013年8月19日,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深刻阐释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也明确回答了传统道德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价值何在以及怎样构建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道德建设有机结合的教育机制等问题。

班会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课堂中,不仅能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培养新的历史条件下符合时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极具现实意义。

1.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进取精神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中也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高度概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努力向上的开拓精神经过历代先哲志士的弘扬和身体力行,已然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具备了这种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2.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于促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是民族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是整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的形成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说过:惟有立足本土,拥抱世界,才能有辨别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5]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叹;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把“天下兴亡”看做“匹夫”之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仁人志士的所作所为是民族精神的经典写照,表现出了华夏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渊源流传。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到班会课程中,引导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认识民族精神,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远大理想,做中国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3.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浸透了怎样做人的伦理精神。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有利于大学生优良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完善人格品质的培养。

4.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古人把诚信作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要求人真实无妄,诚善于心,言行一致。儒家经典《中庸》中对“诚”这样论述:“诚者,天下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论语・为政》中对信的描述为:“人无可信,不知其可也”;《荀子・不苟》也讲到诚信:“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北宋周敦颐在《通书・诚下》中,提出“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可见,古人对“诚信”确有深刻的认识。当代高校大学生承载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将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融入班会课程,引导他们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君子的衡量标准就是与人相处时要有诚意,善于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本着诚意交流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宁可负我,不可负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都是告诉我们应本着友善、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将这些思想融入到班会课程中,引导大学生学会关心人,理解人,帮助其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6.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的丰富和发展,不断的创新和进步,逐步形成了丰富而有内涵的传统文化思想,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6]在班会课程中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传统文化思想,让当代大学生能在古老文明的熏陶中诗意地栖居,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极为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对外开放,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实现民族复兴和伟大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将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挖掘、借鉴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对于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作者单位:衡水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2] 许武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山东大学,2012

[3] 罗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政治研究,2009(208):96

[4] 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J].学术期刊,1986(12):3.

第2篇

【关键词】德育;初中生;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一、语文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作为汉语的整个学习过程而言,语文课程是我们母语学习的基础,也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古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大地上无数的文化瑰宝。而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则选择了自先秦时期开始的诸多优秀名家名篇,如《过秦论》、《论语》、《唐诗三百首》等,这些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不仅代表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更影响着一代代民族自身的精神面貌。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过去的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独领的,只是在晚清时期由于统治者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文化的发展,从而导致了我们国家在很多科技领域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需要传承和发扬的,而面对五千年积淀下来的丰富的民族文化,我们不可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接纳,我们需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领悟其中所蕴藏的人文价值,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而在这过程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我们的母语教育。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拥有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但真正让我们系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阶段还是学校教育阶段,这其中又以中学以后的教育最为明显,因为小学时期我们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有限,对传统文化只存在于了解阶段,并不能真正体会得到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思想,人文思想,道德价值,而中学阶段是我们个性和思维能力趋于成熟的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开始学会独立思考,渐渐养成了自己的思维习惯,看问题的方式方法……此时老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个时段的学生犹如身处十字路口,稍微不慎就会使他们误入歧途。

二、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文化精髓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才,古往今来对其的定义都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有着其过人的一面。所以也才会有德才兼备者为极品人才的论断。《论语》的横空出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里程碑,它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其语录发人深省,见解深刻,充满哲理,而且朗朗上口,适用于各行各业的人,看似短短数百言,究其价值而言可以说是一部人类思想的鸿篇巨著。

而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虽然小学生也时常能够背出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录,经典名句名篇,但他们大多都是死记硬背,基本上没有理解其中真正的意义。真正对其学习还是在初中乃至高中大学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中的要义,并会逐步的深入思考,从而起到了升华学生智慧的作用。启迪了他们内心对文化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以及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传统文化里包含着对道德价值的阐释,对人生理想的追逐,对自身价值的告诫,对黎民苍生的拥戴,对功名利禄的认识等等。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成型的启蒙阶段,因此,任何人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语文教学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我们国家小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语文课最主要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识字,如何运用拼音,声调准确地把一个汉字拼读出来。到了初中阶段基本就不在对这方面进行特别的要求,而是注重学习相应的课文内容,在学习中学会体会作家的思想情感,写作手法,以及整篇文章的艺术效果,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中,除了编排有一部分国外名家名作外,其余大部分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升华出来的经典作品。语文课就像一个推开传统文化大门的一个工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的走进传统文化的环境里,不断得到文化精神的熏染,渐渐的找到自己的精神寓所,从而完善自己的灵魂。

通过语文课结合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够帮助孩子们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发展历程,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的民族,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深入的感受仁、义、礼、智、信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语文课上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获得相应的语文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从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今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人文基础。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继承人和接班人,所以就必须带领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发展历史,了解中国的民族背景……只有对祖国的了解越深,才能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的理想和责任,也才能让他们从小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目标,一步步的走向成功,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的中流砥柱。

四、传统文化之于提高国民素质的意义

孕育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其饱满的精神力量。通过对其学习不仅能丰富自身的阅历,更能净化自身的心灵,让你从古人先哲的智慧中熔炼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你逐步了解和认识整个社会形态,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丑恶俗,有自己的道德标杆,能够清晰的认识自我,缩小与他人之间的距离,甚至超过他们。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精髓才能一代代的继承和发扬,作为一个从出生开始就埋下传统文化种子的初中生来说,此时经过老师的浇灌便开始生根发芽。一颗优良的种子今后将长成什么样的植物,一是取决于教师和社会的养分;二是取决于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二者缺一不可,缺少了养分,生长就会变得营养不良,从而朝着畸形方向发展;少了土壤那更是毫无立足之地,再优良的种子和富足的养分都是白费。

在物质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无数人转而追求利益至上,速度至上,不论衣食住行,教育同样如此,因此,这些都很大程度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所以近几年我们的国民素质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触底危机。所以只有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让国民更加深刻有效的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方能改善当前道德滑坡的现象。

五、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展望

(一)学校的管理水平

教学质量的高低与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有些很大的关系,科学合理的管理是一个集体或者组织长期保持竞争力的先决条件。目前教学的发展有向商业化轨道偏离的趋势,受到利益心里的驱使,很多学校管理层的重心已经偏离了学校教育原本的初衷。希望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也得以进一步增强,只有实现管理的科学协调,对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传播、传承才能得以更好的实现,师资队伍也才能更加良性的循环,尤其是在初中语文课上,它是接触传统文化最多,最好的舞台,只有学校合理的管理,教师合理的引导,之前深埋于他们内心那颗传统文化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的看法之一,这体现了教师在学生面前的重要性;“良师益友,为人师表”,这是千百年来师生之间关系的代名词,一位好的老师也是一名好的朋友,老师要有自己的担当,给学生做好榜样作用,但作为一名学生,我们需要悉心接受老师的教诲,尊重老师观点和见解,多和老师沟通交流,有自己独立的思维,结合老师的观点,张扬属于自己应有的个性。

初中语文课上,由于学生的自制能力依然有限,所以在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依然是主导者,并且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未来教育的改革里,教师职业能力的考核相信会更加严格合理,整个社会更多的投入到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来,从小播种,初中阶段加以合理的灌溉,让其生根发芽,接受更多阳光雨露,风雨无阻的撑起自己的天空,只有这样一株又一株的培养,方能一片又一片的崛起,传统文化的森林方能覆盖整个神州大地,也才能变得郁郁葱葱。

【参考文献】

[1]杨瑞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47-53+136.

[2]吴汉东.论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为对象[J]. 中国法学,2010,01:50-62.

[3]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2.

第3篇

目前大学的教育奉行的更多的是功利色彩较浓的实用主义,除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外,大学生花在外语、计算机上时间远远大于对传统人文学科的学习上,不少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陶冶,致使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相比几十年前不升反降。现在大学生缺少的不是学习资源,也不是英语水平和计算机证书,真正缺少的是如何让自己在喧嚣中保持一份宁静,如何在浮躁中保持一份稳重。这份心灵的安宁何处寻呢?在物质文明远远超过精神文明,导致人心彷徨、道德沦丧、社会失序、世界动荡的今日,弘扬世界各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并且善用传统文化的优点与特质,充实人类精神文明,提升人类道德涵养,化解一切矛盾冲突,促进自我乃至世界安定、和平,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教育迫切需要完成的使命。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西方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融汇了中国大地上各民族文化同时又包容了异域文化成分而形成的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文化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伦理价值取向,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道德教化为目的的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的世界观注重世界的整体性、系统性,注意事物的变化、发展和互相联系,具有朴素的辩证思维方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涉及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大学教育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与全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是有密切关系的。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虽然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是一个经济大国、文化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从量的角度来看,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其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加起来才占4%。从质的角度来看,我们文化不论是对内的凝聚力还是对外的影响力都十分薄弱,在各种文化相互对比中竞争力也不够强。改革开放让我们登上世界的舞台,可是发展到今天,如果说经济还保持着“顺差”的话,文化的现状毫无疑问只能用“逆差”来描述。

全世界物质上的“中国制造”已经非常流行,从衬衫到鞋子,从玩具到工艺品,几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但与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差”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严重“逆差”。以图书为例,2012年,我国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2061.77万册(份)、7282.58万美元,而进口图书、报纸、期刊则达3138.07万册(份)、3.01亿美元。与此同时,“哈日”“韩流”却盛行,我们的许多邻居在文化输出上早已悄悄把我们抛在身后。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真正屹立于世界,仅仅成为物质上的大国显然是不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想把中国建设为真正的世界强国,文化也应该立起来,应该让传统文化经由我们的传承与创造,成为精神领域的珍奇,汇入世界文化的海洋之中。文化要想立起来,首先应该在我们自己的大地上站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真正的活的文化,让中国人真正地活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谈到欧洲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演进时曾经说,“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也就是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人类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承活动,这个传承不是全盘的,而是选择的,是在对各种思想文化进行一番审视、选择和编纂之后,才纳入“以文化人”的教育体系中。

根据涂尔干的“选编”理论,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都必须对自己的思想文化进行“选编”。这样的“选编”,其实就为每一个时代的教育打上了特定的文化烙印,也为每一个时代的文化增添了教育的功用。尤其在社会大变革时代,这种“选编”往往更加大刀阔斧、惊心动魄。几乎每个民族都会对自己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成熟思想文化进行反思和再阐释,使之符合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用这个观点来审视我们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教育应该负有责任。中医、中国书道与绘画、中华武术、剪纸、木刻年画、礼仪、节日与庆典等,几乎所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教材、评价中都是缺失或分量不足的。当下教育没有自觉履行对成熟的思想文化进行“选编”的责任,当今教育人根本没有从中国文化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教育的目标。

奥格本的“文化滞后理论”对此作了解释:“文化的各个部分不是以同样的速度变迁,有的部分快,有的部分慢,存在着滞后。”一般说来非物质文化的变迁要滞后于物质文化的变迁。纵观时下大学校,我们发现传统文化的缺失已将学生带入了一个片面和异己的地带。外来文化从各种大片到洋快餐,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过的是圣诞节、愚人节,吃的是肯德基、披萨饼,喝的是可口可乐、星巴克咖啡,看的是美剧、好莱坞,崇拜的明星是乔布斯、奥巴马……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服装,我们的民族英雄、历史记忆却距离教育生活越来越远。

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教育应该是文明复兴的新动力,大学应该是文化发展的新中心。没有教育对于文化的自觉“选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复兴和重建,也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这既是国家文化建设与教育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认知世界的智慧结晶。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不能够简单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成是几门简单的课程,它首先是理想,是信念,是价值。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次要求我们系统研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中医、中国书道与绘画、中华武术、剪纸、木刻年画、礼仪、节日与庆典等,只有走进课程,成为教学内容,才能够真正被学生掌握。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用现代科学思维对传统文化下一番推陈出新的功夫,进行一次真正的“选编”,传统文化才能通过我们的努力重新焕发生机。

第4篇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上,都将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作为重点,因此,在小学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将成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认识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促进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为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供了支持,同时也对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了有力的促进。为此,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理解,我们应认识到其对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促进作用及其重要性。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的熏陶

(1)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将传统文化作为侧重点。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为了做好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能够感知祖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应在实际教学中重点选取传统文化为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做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例如:可以在教材中对涉及传统文化的章节进行重点分析和精讲多练,保证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得到有效开展,提高教学效果。

(2)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影响和渗透。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除了要正面讲解之外,还要注重影响和渗透,使学生能够在不经意间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实现由浅入深的教学。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让诚信伴随我》这一单元时,可以通过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讨论并续写书中有关诚信的故事,让学生搜集有关诚信的故事,学生讲故事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听故事,讲古今中外诚信的故事,以及续写书中故事等方式,明白了“人无信不立”的道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应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采用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影响和渗透,满足教学需要。

(3)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在此基础上要想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做好传统文化的熏陶工作,就要从了解学生特点入手,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传统文化,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进而为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帮助。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将弘扬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为了保证其整体教学效果满足实际需要,应将弘扬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在教学思路制定、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内容选取上下功夫,重点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加全面的传统文化知识。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增加传统文化的介绍,激发民族自豪感。为了实现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的教学目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比例,应对传统文化部分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并将传统文化作为教学重点,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转变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教学模式选择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想实现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的教学目标,就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用较大的篇幅对传统文化进行介绍,并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看,满足教学需要,做到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4、结论

第5篇

关键词:传统元素;当代室内设计

当代室内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室内谁中的文化水平,真正通过室内设计形式将居住者的精神世界及文化举止反应出来。提高当代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多元化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室内设计相结合,增加室内设计的艺术水准。

一、当代室内设计中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性

社会在现代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在社会建设中占据的重要越加突出,最为显著就是在当代设计行业中,传统文化运用最为明显。笔者对于我国近几年室内设计方案研究中发现,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应用已经成为当代室内设计中的主要发展方向,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室内设计中,不仅仅能够将我国传统文化弘扬光大,还能够增加室内设计中的文化底蕴,为室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室内设计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世界各国在室内设计中已经逐渐重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经发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设计人员在室内设计中,已经在不断探索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文化原色,通过现代化设计方式让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更加容易接受,提高人们的审美。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让我国的民族风更加良好的发挥,提高我国室内设计在国家中的竞争[1]。

二、传统文化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色彩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应用,不仅仅是简单的者室内颜色使用中应用,还需要增加传统文化因素与当代设计理念之间的融合,创建现代化的室内设计格局。设计人员在室内设计中,不仅拥有高水准的室内设计专业知识,还要增加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在实际设计中灵活使用传统文化元素,积极探索传统色彩在当代室内中新应用途径,增加室内设计色彩应用丰富性。传统色彩在室内设计中应用能顾将不同时代中的精神有效表现,人们对于传统色彩一直叫我关注。当代室内设计人员在应用传统色彩中,已经相继设计出众多优秀室内设计作品。设计人员在应用传统色彩中,最经常使用的颜色就是中国红,人们对于红色喜爱程度一直没有减少,甚至世界各国已经将红色作为中国特有的色彩。中国红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时间沉积下来,象征着中国人民的热情、团结。当代室内设计中应用中国红,能够增加整个室内建筑的宏伟,也是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中融合作为显著的一部分[2]。

2、传统书法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书法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应用,不仅仅是通过书法作品中文字的作用体现,还能够将我国历史作用充分发挥,这也是传统书法在当代室内设计应用中的最终目标。笔者对于近几年我国室内设计方案研究中,发现室内设计中使用的书法作品都是通过电脑技术合成,这种书法作品与传统书法作品相比较缺乏灵动性,文化内涵几乎没有。如果能够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合理应用传统书法作品,能够真正将室内设计作品风格体现,还能够增加室内文化底蕴。传统书法作品中,不同字体具有不同的特点,也代表着我国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对于室内氛围能够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篆书的书法作品能够营造高雅的室内氛围,隶书的书法作品能够营造简朴的室内氛围。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合理应用传统书法作品,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其精神世界更好的展现,增加室内的文化底蕴。设计人员可以在茶室设计中应用书法作品,能够增加整个茶室的书香气质,传统书法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灵活应用,设计人员就需要增加对于不同书法作品文化内涵的了解,进而在实际设计中科学应用,提高室内设计的活力[3]。

3、传统装饰元素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在长时间发展中,民间艺术已经在装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图案。传统装饰元素主要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代表着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美好的祝愿,传统装饰图案在长时间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相对于完善的体系。例如,在室内空间结构设计中,传统社会中的人们经常使用屏风等划分空间结构,在当代室内设计中,部分设计人员在对于室内空间结构设计上喜欢使用屏风完成空间结构的设计,这种空间结构布局形式的设计就是从传统社会空间结构设计上所参考使用的。传统装饰元素在实际应用中不仅仅能够起到装饰作用,还具有一定功能。但是,当代室内设计人员在应用传统装饰元素中,不应该仅仅关注装饰元素的对称性,更应该探索装饰元素图案中的神韵。现代人们的室内设计方面,不仅仅是简单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更需要设计人员在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中不断创新,满足人们现代化的审美标准。

4、传统建筑建构形式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建筑物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因此建设物中包含了众多隔断及门窗等小型构件结构,对于不同种类的木材运用十分成熟,在设计上讲究对称艺术美,在对于木材设计上讲究色彩均匀。我国传统建筑建构中使用的雕刻技巧也是世界闻名,在不同室内位置上的雕刻形式也存在差异,其中在祠堂等地点人们经常使用的石雕。当代设计人员在室内设计中,也可以将传统建筑建构形式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例如在对于栏杆等设计上[4]。

三、结论

当代室内设计中,设计人员设计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设计元素的选取。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不仅仅能够在室内设计上展现我国民族涵养,还能够体现出设计人员的艺术审美。为了能够在当代室内设计中更好应用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人员应该深度探索传统文化精神,积极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笔者相信当代设计人员在对于传统文化不断探索过程中,能够真正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室内设计相结合,提供新颖的室内设计方案,提高我国室内设计水准。

作者:李爽

参考文献:

[1]魏志勇,华春,王燕山.当代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分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2,03:24.

[2]冯兴国.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当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2,07:13.

[3]任鸿飞.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4,20:83-84.

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内涵;中医研究生教育

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一批同时具备传承祖国医学精华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从30多年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中医研究教育开始,发展至今,为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其中人才异化的现象也日益突出,需要引起中医教育管理者的重视。虽然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离不开西医的冲击和中医临床训练的缺乏,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传统文化内涵教育的缺乏。因此,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内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 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1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医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它可以充分吸收天文历法、气象物候、阴阳五行等百家之所长,并在认识和调节人体的过程中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一套独特的,且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医理论体系[1],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那么中医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根本。

1.2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独特性的生命科学,除了需要从传统文化的理论中吸收精华外,又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以《灵枢・本神》为例,它认为人就是“上天之德”和“大地之气”的产物,虽然是依靠父母的精血而形成的,但是和自然环境也具有密切关系[2]。这种中医思想体现了道家观点,说明我国古代的黄老哲学对于中医理论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医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与其他思想文化体系比较,中医具有道术兼备的独特优势,是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的重要的力量之一,而道家、儒家和传统哲学等已经成为历史,其理论无法继续发展,但是中医却能够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融入新的理念。

2 传统文化内涵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的现状

2.1人文课程设置的比重较低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中医专业都开设了很多西医课程,但是关于人文类的课程设置却很少,有的院校甚至根本不开设这类课程。因为从学生从小到大所接触教育模式来看,西医的理论和思想模式更符合他们的学习习惯,而且西医理论在理解上的难度也小于中医,这就间接减少了学生和传统文化的接触时间,而且西医的思维模式对于中医的思维模式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让学生对中药的作用产生质疑。虽然部分院校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和人文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所以开始增加了一些人文类课程,但是和专业课程相比,这类课程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科室安排上都不足,而且不同人文课程之间的联系也较少,很少能联系中医专业的实际情况,所以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医研究生的人文素养[2-3]。

2.2教育模式落后,存在重医轻文现象 我国研究生的学习模式大部分都是采用导师指导、学科联合和自主研究相结合方式,中医专业的研究生学习也不例外。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研究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尽管如此,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也比较单一,存在严重的弊端,会让研究生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甚至只是在自己的课题领域内开展研究,而忽视了其他文化知识的学习,导致中医研究生的人文知识拓展普遍缺失,因此,他们撰写的论文中的语病和别字等问题较多。

3 中医研究生教育融合传统文化内涵的具体方法

3.1掌握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基本了解程度 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内涵的教育,首先就要掌握他们对这一知识的了解程度,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我们曾经对一年级研究生进行过一次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有超过11%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根本没有兴趣,还有约26%的学生对它并不了解。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我们可以采取定期开展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数据分析来了解文化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中医研究生的知识学习,提高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3.2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导师在向中医研究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适当的融合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具体措施如下:①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和中医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中医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对此产生学习动力[5]。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名医的典故,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在日常的授课中引入医德医风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能从古代医者身上感受到他们“医者仁心”的品格和精神,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6]。

3.3创造多元化的学习氛围 这一措施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实施。从硬件措施上来看,可以从打造和谐文明、具有中医药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着手,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名人雕塑、名医长廊、箴言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从软件措施来看,可以依靠校园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提供的超大文化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能搜寻到所需要的文化知识。

综上,对于怎样才能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合在中医研究生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中医教育者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发现和探索。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很难取得长远发展。因此,在中医研究生的教育中,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其充分融入到教学中,才能真正提高中医研究生的专业素质,为继承和发展中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费菲,戴慎.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以对四所中医高校的访谈为例[J].高教探索,2013,3:115-118.

[2]王先敏,包海勇.中医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8):38.

[3]郎明.国学课程之于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4):80-81.

[4]万志强,温红娟,阚俊明,等.中医药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4,11:5-6.

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中职德育教育 创新应用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素质,可以帮助中职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因此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应用,不但可以为德育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而且也可以使德育教育收到较好的效果,促使中职学生早日成才。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得到中职学校的重视,在中职教育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中职学生不能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与情感,实际教育中,只有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才能保证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

1.思想上不重视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中职教育开展了深入改革,实现了特色化发展,但中职教育过于强调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师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职业道德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也就是说,中职学校没有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正常开展,限制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教学上不重视

很多人认为,中职学校就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场所,只要让学生掌握高超的专业技术,就能顺利实现就业。这是不能正确认识中职教育的表现,但同时使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最近几年,很多中职学校设置的德育教育时间不断减少,传统文化教育更是雪上加霜,第一,要保证职业技能专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在此方面设置了大量教学时间,很多传统文化课被上成了专业课。很多中职学校要求学生利用在校时间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考试,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的时间不断被压缩。第二,中职学校重视引进专业技能教师,而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却大量减少,导致中职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正常开展,教学质量低下。

3.教学手段陈旧

中职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课通常采用上大课与听报告的做法,使中职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出现厌学现象,这是由于中职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课不能及时实现创新,只是利用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师生间不能开展有效的互动与交流,教师虽然苦口婆心地讲,但收到的效果甚微,有时教师只顾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却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情。最近几年,中职教育教学中涌现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制作课件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中职传统文化教育课教师却不懂得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

4.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中职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多。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学生也可以利用多种手段获得传统文化教育信息,比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课收到的效果要好。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有的教师只依据教材讲解,不能紧扣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开展创新性教学,因此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文化中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因此要结合当时社会情况进行讲解,只有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当前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创新应用措施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中职教育教学也需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学生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拥有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与积淀,才形成了现在的传统文化,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中职学生只有认真学习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如《弟子规》中的“苟日新、日日新”,提醒人们要不断创新,努力拼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对学生开展了爱国教育,《游子吟》则对学生开展了敬老爱老的教育。当前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大量不良思想进入我国,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了巨大影响。中职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极易受不良思潮的入侵,利用在中职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深入影响中职学生的思想与道德,帮助中职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形成健全人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中职学生要想顺利实现就业,首先要具备创建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当前中职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物质生活富裕的环境当中,凡事以自己为中心,而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认识不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不会与人合作。存在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则教育学生:要孝顺长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待人接物要讲求诚信、要关心爱护自己的兄弟姐妹、要认识到人与人间是平等的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中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实现心理健康成长。因此利用传统文化教育使中职学生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乐于与人合作,实现顺利就业。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虽然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但也不能脱离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才能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才能在工作中得到较快发展。因此中职教育的文化课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习传统文化则非常关键,当前我们在媒体中可以看到很多中职学生虽然专业技术很好,但由于不具备文化素养,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能实现与人有效的交流,因此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利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与想象力,在工作中得到他人的认可。

三、结语

总之,中职学校一定要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创新应用的重要性,要为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帮助中职学生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随着西方各种价值观进入我国,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了较大影响,而利用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应用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其能够自觉抵制生活中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学会与人与交往,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为以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静泓,卢航远.中华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中的价值与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20)

[2]黄诚,吴静.新形势下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探讨[J].大家.2011(20)

[3]汪小祥.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J].考试周刊2016(01)

第8篇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然而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的根源与当代价值却未有清晰认知,而这也成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热;根源;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内容博大精深,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历史性特征。

一、中国传统文化热的根源的原因

1.综合国力逐渐提升

自新世纪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要全盘西化;其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落后性,要完全引进西方文化,其三,中体西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始终坚持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并充分依据自身情况适当借鉴西方优秀文化。但是新形势下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力也日渐提升,新加坡、韩国等国儒家文化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持批评态度,甚至于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阻碍进步的绊脚石,基于此,中国要想更好立足于国际竞争就必须甩开沉重包袱。不可否认,传统文化价值固然有其存在的弊端,但是应当充分认识到其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再者,坚船利炮为我们送来了西洋文化,让我们看到了更加宽广的世界和与世界各国存在的差距。虽然说最初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但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发展我们也发现任何文化都有两面性。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候就必须审视自身文化,如若此时还未认识到本国传统文化存在的两面性,那么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又何谈提升综合国力和文化竞争力。

2.找寻属于中国的文化基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养育人的肉体,更滋养人的精神和灵魂。经过大量实践证明,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两者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换一种方式来说,在西方发达国家其从未放弃过本国文化主体性,甚至于不断处于创新之中,例如:在所有好莱坞大片中其都在大肆宣传本国文化价值观。在查阅相关资料后获悉,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引进的外国大片都蕴含着丰富主旋律,且取得了显著效果。中国影片中也不乏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影片中,例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彰显了中国文化精髓。新形势下由于传统文化价值不断流逝,人们在寻求生命意义过程中时常处于迷茫状态,社会价值观缺失等现象时常发生。例如:道德沦丧、廉耻感等。此外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竞争中,就必须拥有自身所特有的文化符号。可以体现在日常饮食、服饰衣着、谈吐等,但是就目前我国生存文化质量而言,形势不容乐观。人们最终会发现当物质方面的合理欲求解决之后依然会觉得不幸福,也就是说幸福感与精神密切相关。从深层次上来说,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或多或少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我们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去寻找那已经失落的价值灵魂,自然而然优秀文化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要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迫切需要“天然合一”的科学发展观

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今中国和世界所需要的最高的“道”也就是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新形势下人与人之间关系日渐紧张,迫切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共同解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政府早在很久之前就认识到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并且针对在党的十六大之后,就在全党树立起科学发展的观念,从简单意义上来说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也可将其上升到国家理念高度。种种现象表明,新形势下要想获得更深层次发展就必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国道路”的一部分,我们还要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最终实现21世纪的普世价值。

2.我国需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独立自主、自我创新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为独特部分,而这也是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得以延续的原因所在。换一种方式来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竞争都囊括其中。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中国要想更好立足于国际竞争之中便是要处理好独立自主和自主创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但凡是对外全面开放的领域,绝大部分都丧失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阵地,但是我国在航空航天空域却占据着特殊优势,而这一切都来源于独立自主和自我创新精神,正因为敢于突破传统束缚,我们才取得了今天成就。新形势下我国迫切需要重新拾起民族自信,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来建设一个强大国家。当然,这也需要民众从日常生活中做起,清楚认知到传统文化在当前形势下的价值所在,也只有在这样才能够更好诠释中华民族特有的独立自主和自我创新精神。

结语:任何文化现象都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传统文化热并非像表面那样附庸风雅,而是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是一场全民族的集体寻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之所以薪火相传,不仅仅是前人智慧结晶,更是中国人属于自己的文化精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不仅仅是中国更好参与到国际竞争中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基因使然。基于此,我们要认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要看到其存在的不足,要应当看到其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全面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源远流长,显现出其本身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彩云. 新形势下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J]. 理论学习. 2002(07).

[2] 傅国珍.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进取精神 从容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J]. 理论与当代. 2002(11) .

第9篇

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今,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是我国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对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途径进行了研究,此外,还讨论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融入途径

传统文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文言文内容时,难免会遇到枯燥乏味的情况,单纯的文章阅读和古诗文的学习,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点,难免会降低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需要重视起对传统文化教学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还应该把握营造的时机。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完美融合,对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有着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带入其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富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特别是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饱含的意义深远,同时也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和古代的一些社会状态。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有着促进意义的。

(二)有助于抑制现代化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间文化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中学生不断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的环境变化,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力,让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能不忘中国传统文化,抵御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青少年学生中稳定传统文化的地位。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路径

(一)把传统文化纳入高中语文教育体系。

在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占据的比例比较少,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共存的状态下,高中教学中需要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借助图书馆作品给学生丰富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

(二)营造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学环境。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还需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空间,营造更适合他们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氛围,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培养是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途径,也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校园广播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和教育;利用校园社团传播传统文化。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很多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保存至今,而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很大层面上也是通过古诗文这种形式来研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古诗文的教学来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一个良好的途径。从古诗文的特点上来讲,中国的古诗文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很多古诗文或荡气回肠,或婉转优美,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中国传统的古诗文本就是一种比较享受的学习过程。例如,教师在表达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特点等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李清照作为案例,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从名门闺秀到经历重重磨难,父亲被贬,夫妇分离,丧夫,改嫁,再到离婚,这个传奇女性的一生让人惊叹,同时李清照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创作了许多词作,教师可以以人物经历为线索,以词作的内容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一些思想特点等。这种古诗文教学方式更加全面的引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化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增加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同时,从教师的角度,也应该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只有教师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有深度。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一方面需要教师主动的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敏而好学,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白。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高中院校教师教学压力较大,教学负担较重,作为院校本身,也应该给教师多多创设一些学习机会,增加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定期的给在校教师提供传统文化的培训机会,让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能够实现他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氛围营造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动用各种方式来营造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与文化氛围的营造相结合。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四大名著《红楼梦》的节选是一个教学内容,其中,单纯的文字学习学生读起原著文字来难免会感觉有些晦涩,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影视作品的方式营造课堂学习的氛围,通过播放《红楼梦》影视作品相应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中描述的情景,这种环境的营造达到了创设学习氛围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等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从我国古代流传至今,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多元化的冲击,高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作者:程繁钊 单位: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朱利林.高中语文教师传统文化修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