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生儿的护理

时间:2023-09-25 11:38:39

导语:在初生儿的护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生儿的护理

第1篇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呼吸暂停 护理

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1500g的活产婴儿,死亡率高,国内报道在63%~74%,国外资料为33%~70%。极低出生体重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全,治疗护理都十分困难。随着监护手段、检测、治疗仪器的不断完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防治护理水平不断提高,现将医院自2004年~2006年间18例出现呼吸暂停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体会及经验浅谈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8例患儿均在出生后10分钟~24小时内进入病房,以早产、珍贵、要求寄养为主诉,胎龄28~34周,体重≤1500g(1200~1500g)。入院当时体温低于35℃者15例,生后1周内出现呼吸暂停17例,其中原发呼吸暂停15例,入院合并硬肿症2例,入院后合并颅内出血3例,合并肺炎11例。

1.2 主要治疗 保温、复温;呼吸道管理;氧疗;预防合并症;合理喂养;静脉营养;预防交叉感染。

2 结果

2.1 本组1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现呼吸暂停的转归:治愈15例(88.33%);好转1例(5.55%);死亡2例(11.11%)。

2.2 本组18例患儿在护理过程中,1例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死于重度硬肿症,存活的16例患儿3~4天时体重降至最低点,体重下降幅度占出生体重3.6%~7.8%,7~9天恢复至出生体重,12天时体重平时增加104g。

2.3 随访结果:本组18例患儿在1、3、6个月随访中,体格发育无明显差异,有1例出现神经系统异常。

3 讨论

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现呼吸暂停的治愈率,在护理方面有以下几点体会

3.1 病情观察 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肌薄弱,胸廓及肺组织缺乏弹性,呼吸中枢不健全,出生后1周内常出现呼吸浅快,不规则,屏气,呼吸暂停,故对生后一周内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应予呼吸、心率监护、监测,并密切观察反应、哭声、面色、呼吸节律、频率、幅度、有无呕吐、青紫及其他并发症,如有及时处理,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待呼吸恢复后查找原因,作好记录。

3.2 预防呼吸暂停的方法及护理 随时给予患儿物理性刺激(拍打足底),可预防原发性呼吸暂停,对于反复发作呼吸暂停用氨茶碱维持治疗,并消除导致呼吸暂停的原因,如低温、低氧、低血糖、酸中毒、高胆红素等。

3.2.1 低体温的护理 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少,汗腺发育不全等特点,其体温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因此加强体温管理很重要。无论院内院外,凡电话联系有低出生体重儿,均事先预热暖箱,保证小儿一入病房即能置暖箱保暖复温。

①复温 将患儿着单衣放于预热好的暖箱内,根据胎龄、日龄、体重、肤温、体温调节箱温,对于肛温<30℃重度低体温患儿,先将患儿置于比体温高1℃~2℃的温箱中开始复温,每小时提高温箱温度0.5℃~1℃,不超过34℃,使患儿体温在12~24小时恢复正常。对于肛温为30℃~34℃轻、中度低体温患儿,置于30℃的温箱中,每小时提高温箱温度0.5℃~1℃,不超过34℃,使患儿的体温于6~12小时恢复正常。②保温 箱温32℃~36℃,体重越小,日龄越小,箱温越接近体温,相对湿度60%~65%,治疗,护理应集中进行,迅速完成,尽量减少患儿体热的散失。

3.2.2 保护呼吸道通畅 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避免头前倾压迫气管,俯卧位,防止小舌后坠,堵塞气道,利用肺部引流也可防止误吸,这两种卧位交替,定时翻身轻拍背部,促使呼吸道有肺内分泌物的排出,痰液粘稠时,应给予一日二次雾化吸入,吸痰时动作轻柔,吸痰器负压8~13kpa,吸痰时间每次不超过10~15秒。

3.2.3 氧疗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氧疗,要严格控制用量,对吸入氧浓度及血气进行监测,根据新生儿生理特点,我们可采用将氧气插入暖箱或减量吸入,此种方法供氧气可维持氧浓度相对稳定,吸入肺内的气体温、温度适宜,刺激性小,又不妨碍患儿观察,当输入暖箱内氧气流量2L/min,氧浓度为0.34~0.35如肺部病变严重则采用头罩吸入,流量5~8L/min,使PaO2维持6.67~8.0kpa,SO2维持在85%~95%为宜。同时心电监护监测血氧饱和度,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0.90~0.95,如无低氧血症,及时停氧,预防氧中毒所致眼晶体后纤维增生。

3.2.4 防止高胆红素血症,核黄症的发生

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新生儿时期血中胆红素增高而出现皮肤、巩膜等被黄染。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导致核黄疸,常引起严重后遗症,要及时做到以下几项:

①提早喂养,生后尽量排胎粪,如24小时未排,经灌注液体石蜡3~5ml,2次/d,保持大便通畅。②生后第二天给予单面光疗不待黄疸明显就进行预防性光疗,连续照射3~5天,如出现黄疸应用双面光疗并加喂服酶诱导剂,必要时输适量的血浆和清蛋白,以降低未结合胆红素的浓度。

3.2.5 防止低血糖的发生,采用微量输液泵。均匀地输入24小时输液量,泵入液体时应注意输液速度和葡萄糖的浓度,避免造成高渗状态及高血糖状态,保证热卡及液体入量,准确记录输入,排出,记12小时、24小时出入水量,对额外损失的液体量要给予补充,静脉补液不宜过多,以免造成肺水肿和动脉导管开放。

3.3 喂养 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肾浓缩功能差,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阈值低,若补给高浓度的葡萄糖则易引起高血糖及利尿,易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因只靠静脉输液不能维持其热能供给,又由于此类患儿吸吮力极弱,有的甚至无吸吮、吞咽能力,胃容量小极易发生溢奶和呛奶而引起窒息。故对本组小儿均采用鼻饲喂养,采用进口硅胶胃管,插入胃管的长度为耳垂~剑突下,最好用母乳或1:1牛乳,间歇2小时,每次注奶液前抽吸胃内有无残留。若残留量超过上次注奶量的1/4,奶量应酌减,出生3小时后每日应增加2~3ml,1周后增加可稍快,每天用无菌温棉签刺激患儿口角2次,观察其吸收、吞咽情况,每次吸吮时间不超过10分钟,喂养守护,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对易呕吐儿喂养时适当抬高头部,喂养后尽量减少翻身。按常规48小时更换鼻饲管一次。鼻饲至小儿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能完成每日所需热能,并无呕吐及呛奶发生,此时可逐渐停止鼻饲,改为人工喂养。每日测量体重以了解小儿热能供给情况。

3.4 预防交叉感染 极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功能比足月儿更差,更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用红外线照射1次,每次30分钟,减少人员接触,人员接触患儿前需严格消毒双手,给予患儿使用一次性尿布,暖箱每日用1:200施康擦洗一次。氧气管、湿化瓶每周更换2次,湿化瓶内蒸馏水每日更换。同时加强患儿皮肤、口腔、脐带护理,一旦发现微小病灶立即隔离治疗。

4 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异常情况多,变化异常,呼吸暂停后常引起心、肺、脑功能衰竭,护理人员应密切注视病情变化。通过以上护理手段,1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成活率达80%以上,均在12~15天间体重增加,全身情况良好而出院。

参 考 文 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然吉,主编. 实用新生儿学.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8-179.

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100例新生儿出血症的临床分析与护理。方法:我院于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出血症患儿,进行临床分析与护理。结果:100例新生儿出血症中,治愈89例,治愈率92%;8例新生儿出血症儿病情危重,转新生儿科治疗,治疗护理前与治疗护理后比较(P

【关键词】100例;新生儿;出血症;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娩出后一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它可致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和新生儿颅内出血[1],是新生儿在出生后24h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为探讨新生儿出血症的最佳护理对策,我院于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出血症患儿,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出血症患儿,男 64例, 女36例, 入院时日龄< 1d 32例, 2~ 4d 36例, > 4d 22例,胎龄< 37周28例, 37 ~ 42周72例。皮肤出血 16例,颅内出血 24例,消化道出血 44例,脐部出血16例。并发新生儿硬肿症4例,肺炎8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6例。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病房应保持空气新鲜、温度为22~24℃,湿度在60~65%,每天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床、地面、桌椅等用5%过氧乙酸消毒,擦洗,保持室内安静,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注意保温、及时吸氧。每天三次口腔护理,便后用温水洗臀部,防止红臀发生。每次护理病人前后均应洗手或用0.5%碘伏擦手。

2.2 严密观察生要生命征变化 急件重度颅脑损伤,尤其足歼放性颅脑损伤, 接诊患者时,尽量使伤者头部保持静置,减少不必要的搬动,有活动性出血时,即用钳夹出血点止血或行简单消毒后伤口包扎;严密观察患者的血、脉搏、呼吸等主要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出现面色苍白,网肢湿冷、大汀淋漓、脉搏快且细弱或触摸不清,血压低或测不到。说明患者发生火血性休克,应迅速扩充血容量,必要时输给令使血 迅速回升,纠正休克,并进行有关并发症预防。

2.3 注意皮下出血的部位、范围、性质、以鉴别其它原因引起的出血。观察体温、呼 吸、心率、血压的变化,颅内出血时,可有烦躁不安嗜睡、尖叫、精神不振等症状,尽量避免搬动患儿头部。

2.4 预防感染 新生儿的防御机制尚未发育成熟, 且发生新生儿出血后免疫功能低下, 故进行各项操作时,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防止感染。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床单、 口腔、 皮肤清洁及干燥, 为了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新生儿室与普通病房分开, 减少病房人员流动,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3 结果

3.1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处理,计量数据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结果:经过上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100例新生儿出血症中,治愈89例,治愈率92%;8例新生儿出血症儿病情危重,转新生儿科治疗,治疗护理前与治疗护理后比较(P

表1 治疗护理前与治疗护理后疗效比较

组别 治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护理前 0 100 0

治疗护理后 92 8 92

注:治疗护理前与治疗护理后疗效比较(P

4 讨论

新生儿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主要与如下因素有关: (1)维生素 K经过胎盘通透性低,仅1/ 10的量达胎儿体内,早产儿更少; (2)新生儿肠道内尚未建立菌群,所以不能合成维生素 K,故易缺乏; (3)母乳中含维生素 K(15μg)为牛乳的1/4,本组病例母乳喂养儿多见 ,也支持这一观点; (4)新生儿易发生腹泻、肝胆疾病等 ,影响维生素 K吸收而导致缺乏。

维生素 K缺乏之所以导致出血,是由于凝血因子Ⅱ,Ⅶ, Ⅸ,Ⅹ等主要在肝微粒体内合成,此过程需要维生素 K参与,故有肝脏疾病患儿易患本病。维生素 K参与本病主要过程在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的谷氨酸残基羧化为γ羧基谷氨酸 ,只有羧化后才有生物活性。而新生儿由于其肝脏未成熟 ,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以上凝血因子在生后48~72 h中度下降,7~10d回升至出生时水平。当凝血酶原降至成人水平30% ,即有出血倾向,至20 %时即出血[3]。

消化道出血是新生儿出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其中以呕血为早期症状。颅内出血是造成新生儿出血症死亡的重要原因。故加强临床观察 ,早期发现、早期处理,是挽救新生儿出血症患儿生命的关键。

本临床观察可知,通过上述护理,转归:治愈86例 ,占 86 % ,自动出院10例 ,占10% ,死亡4例 ,占4%。总之,严密、细致、有效的护理对降低新生儿出血症的死亡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促进忠儿迅速康复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会丰,王卫平.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3970例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儿童保健杂志,2006,12(1):31-32.

[2]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1.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80.

第3篇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

[1]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因缺氧或产伤而引起的严重脑损伤疾病。是新生儿死亡和存活神经系统发音障碍、智能低下的重要原因,病情变化多端、来势凶猛,采用科学的护理方法,对患儿的治疗和康复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收集了自2006至2007年共30例被确诊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针对不同的临床表现,我们从新生儿常规护理到患儿临床症状等全身性的整体护理,使患儿存活率提高,治愈率达90%,对患儿的治疗和康复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30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出生至28天;其中出生至7天20例,8天至28天10例。30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前囟饱满26例占86.7%,呕吐24例占80%,尖叫或哭声小12例占40%,肌张力改变11例占36.7%,嗜睡或昏迷10例占33.3%,惊厥7例占23.3%,频繁惊动26例占86.7%。

2护理体会

2.1常规护理

室内应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清新,室温22~24℃,湿度55~65%为宜,光线不宜过亮,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刺激和干扰,各种治疗和护理尽量集中进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患儿剧烈哭吵,保持患儿绝对静卧直至病情稳定,将患儿头肩部抬高150~300,尽量少搬动,可防止出血加重,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2.2严密观察病情

[2]密切观察患儿神智变化,注意面色、呼吸节律、呕吐症状、前囟及四肢肌张力的改变,定时测量头围。患儿如有烦躁不安、尖叫、、嗜睡、呼吸暂停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准确及时地用药,并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对抽搐的次数、时间、部位应详细记录,及时发现患儿的细微变化,以获得及时的抢救机会。本组有11例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消失;12例哭声小;26例前囟饱满;7例出现抽搐、惊厥;都因观察报告及时处理而转危为安。

2.3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呼吸

①评估气管内分泌物的粘稠度和患儿的呼吸状况,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避免外在因素如奶瓶、被子、毛巾等遮盖压迫患儿引起窒息。②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应用监护仪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经皮氧饱和度,经皮血氧饱和度应维持在90%左右,若有变化,及时查找原因,报告医生,及时处理。③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明显者,禁食或给予鼻饲,鼻饲后应采取侧卧位。④ 准备好抢救用品:复苏囊、气管导管、喉镜等。

2.4防止感染

[2]①监测生命体征及体温变化,配合检查血常规,观察有无感染的征象;② 与感染性疾病病儿分室收治,室内定时通风换气,室内每日紫外线消毒;③ 向患儿家长讲解导致感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限制探视人员和次数;④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操作前后严格洗手;⑤ 注意臀部皮肤护理,脐部护理每日3次;⑥ 氧气湿化瓶,吸痰瓶每日更换消毒;⑦注意保暖,防止受凉,保持床单及被服的清洁、干燥、平整。

2.5保证足够的热量供给

频繁呕吐,不能经口进食或摄入量不足者,根据医嘱给予静脉营养按60~80ml/kg/日,24小时内均匀输入,防止液体输入过快加重或继发性脑水肿和肺水肿;病情好转后,可选用小孔,少量多次耐心喂养,吸吮力差者,给予鼻饲,并详细记录出入量。

2.6出院指导

向患儿家长介绍本病的病因、预后和可能的后遗症,并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减轻其紧张和恐惧心理,对有后遗症者,鼓励并指导家长做好患儿智力开发,及时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并嘱其定期随访。

参考文献

第4篇

新生儿颅内出血系儿科急重症之一,死亡率高,后遗症多,应高度重视,在临床上,药物治疗与护理都至关重要。我院2005年2月~2007年10月共收治此类患儿20例,现将其急救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例患儿中,男15例,女5例,足月儿16例,早产儿4例,治愈14例,好转自动出院5例,死亡1例。

2 急救

急救措施:①氧疗或机械通气及时纠正低氧和高碳酸血症。20例患儿必要时给予吸氧,时间累计最短12h,最长36h。常用方法:鼻导管法:用8号鼻导管,深度以插入鼻前庭为宜,吸氧浓度30%~40%,流量0.5~1L/min;输氧头罩法:氧流量一般2~3L/min,吸入前都经湿热化,温度达31~33℃,相对湿度为55%~65%,效果佳。②降低颅内压:首选速尿1mg/kg,4~6h可重复应用,同时合用地塞米松0.3mg/kg。③止惊:首选苯巴比妥钠,2次用足负荷量(20mg/kg)效果好。④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灌注差时应用多巴胺加多巴酚丁胺各1mg/kg静滴,速率5~10μg/(kg・min)。⑤限制液体量,维持正常血糖,严防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前3d,补液量按40~60ml/(kg・d),及时补充Ca2+、Mg2+及输入碱性液。⑥VitK1及止血剂的应用:VitK1 3~5mg/d静滴,共3~5d,可酌情给予止血敏125mg/d,每日1次,共3~5d,如贫血严重可给予新鲜血5~10mg/kg。⑦恢复脑功能药物的应用:病情稳定后常规应用胞二磷胆碱或脑多肽、脑活素等。⑧预防感染:常用药为青霉素联合头孢类抗生素。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①各种操作要轻柔,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和搬动,保持患儿绝对安静。②应抬高患儿头肩部,右侧卧位,肩下垫橡皮圈,保持颈部伸展,维持气道通畅。③加强保暖,使用YXK-5G型婴儿培养箱,箱温从28℃开始,每1h调高1℃,并测1次体温,视体温情况调节适当的箱温,最高不超过3.2℃,湿度保持在55%~65%。

3.2 喂养:患儿吸吮反射及吞咽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因此喂养应小心,以防呛入,重者给予鼻饲喂养。

3.3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口腔呕吐物,确保呼吸道通畅,吸氧同时给予湿棉签拭鼻和口唇。

3.4 口腔护理:常规护理口腔,早晚各1次,以防口腔黏膜疾患。

3.5 预防交叉感染和褥疮,应将患儿和感染儿分开,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视病情给予翻身变换,避免局部长期受压,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勤换尿布。

第5篇

关键词:新生儿 颅内出血 治疗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157-02

新生儿颅内出血(ICH)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病,死亡率较高,多由于缺氧或产伤引起,部分幸存者在治疗之后还有神经系统后遗症[1]。大多数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以中枢神经兴奋或抑制状态为特征。对颅内出血的患儿的及时诊断、治疗以及对症护理,有利于降低新生儿的颅内出血死亡率。我科自2004年3月-2011年2月以来共收住了62名颅内出血的患儿,通过精心治疗与护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04年3月-2011年2月以来在我院共收住了颅内出血的患儿62例,男41例,女21例,男女之比为1.95∶1;早产儿35例,足月产24例,过期产3例。大部分患儿都是剖腹产,分析原因为胎膜早破,少数还有脐带绕劲等。所有62例颅内出血患儿均经头部CT确诊,其中有36例蛛网膜下隙出血,有15例颅内出血患儿脑实质出血,有18例硬膜下出血,有3例硬膜外出血;治愈35例,好转16例,放弃治疗8例,死亡3例。所有患儿术前家属均签署知情及手术同意书,告知治疗可能存在的风险和益处。

1.2 临床表现[2]。研究表明,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密切联系。①意识的改变;②眼部症状;③呼吸改变;④颅内压增高的表现;⑤瞳孔的变化;⑥肌张力的改变;⑦原始反射消失或减弱。

1.3 辅助检查。所有62例颅内出血患儿均经头部CT确诊有明显颅内出血,其中蛛网膜下隙出血36例,脑实质出血15例,硬膜下出血有18例,有3例硬膜外出血;62例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红细胞数为220~360万×1012,外周血红蛋白为5.3-7.2g/L。通过肝功能检查显示大多患儿转氨酶正常,但胆红素普遍比正常值偏高,其中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电解质大多数有低钠、低氯、低钾的症状。

1.4 治疗方法。对所有在住院的颅内出血患儿主要采取一下治疗方法:①给予颅内出血患儿持续低浓度吸氧;②每日给与维生素K1、酚磺乙胺、冻干凝血酶止血;③每日静脉注射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④硬脑膜穿刺;⑤给与补充电解质和维生素等对症治疗措施;⑥对于贫血严重的患儿可以输入新鲜血、血浆处理。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病房里要保持清洁卫生。室内温度应该保持在20~24℃,湿度保持在55%~65%。患儿要适宜,头稍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造成窒息,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引起吸人性肺炎。要保持患儿的口腔清洁,每日按时口腔护理3次,尿布、脏衣服和脏被子要及时清理和更换[3]。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颅内出血患儿的头部需要保持稳定状态,不宜挪动,然而保持一种太久容易引发吸入性肺炎。因此,患儿要适宜,头稍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造成窒息,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引起吸人性肺炎。在病床旁边防置好吸痰器,患儿的分泌物应当及时清除,保持患儿的呼吸通畅[4]。

2.3 合理用氧。大多数患儿因为颅内出血而引起大脑缺氧,应该尽早给氧提高患儿的血氧浓度,同时利用心电动态监测血样饱和度,吸氧改善脑水肿。

2.4 保持正常体温。颅内出血患儿的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体内的氧消耗量,新生儿最佳体温应保持在36.5~37.2℃。

2.5 营养支持[5,6]。出血早期特别是呕吐的患儿,应当防止其直接哺乳,避免因吸奶用力或呕吐加重出血,对于出血轻或者呕吐停止的患儿宜采用小滴管来喂,增加喂养的次数,减少每次喂养的量,对于出血较重的患儿,尽量让母亲喂养母乳,以保证患儿的营养供给。由于新生儿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差,胃呈水平位,在喂奶过程中应当注意控制喂给的速度,不宜过快,增加喂养的次数,减少每次喂养的量。患儿的病情一旦稳定,应鼓励母亲喂养母乳,以保证患儿的营养和增加机体抵抗力。

3 结果

本组62例颅内出血患儿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治愈35例,好转16例,放弃治疗8例,死亡3例。

4 讨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病,死亡率较高,由低氧或产伤引发,早产儿发病率较高。临床工作中,应详细全面地询问病史,给与积极恰当的治疗方案,及时诊断、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用氧、营养支持和保持正常体温等对症护理,降低新生儿的颅内出血死亡率,利于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出院后,尽可能给与家长安慰,鼓励带患儿来医院治疗和随访,尽早带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和智能开发,减少脑损伤的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吴翠荣,苏静.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2):124-125

[2] 肖艳霞.新生儿颅内出血在治疗护理中的监测[J].吉林医学,2009,30(10):882-883

[3] 张芙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9,7(7):138-139

[4] 董秋花.63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5):591-593

第6篇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常见问题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1

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小于1500g,由于患儿一般为早产儿或小于胎龄儿,因其生理解剖特点,疾病发生率高,为提高其存活率及生存质量,现将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 极低出生体重儿易患的主要疾病

(1)低体温;(2)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3)颅内出血;(4)呼吸暂停、肺透明膜病、吸入性肺炎;(5)营养不良、坏死性小肠炎;(6)高胆红素血症;(7)严重感染;(8)水电解质紊乱等。

2 护理

2.1 保暖

由于患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加之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大,散热多,所以患儿体温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多为低体温。且皮下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棕色脂肪少,易患硬肿症。为防止低体温引发的并发症,应将患儿置于暖箱中。暖箱温度可根据患儿胎龄及出生体重设定,以后根据患儿体温随时调整,保持室温在24-26℃,相对湿度55%-65%。治疗、护理操作均在暖箱内进行,避免受凉。密切检测体温变化。

2.2 预防感染及高胆红素血症

2.2.1 此患儿的抵抗力比正常新生儿低,因此,应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控制参观人员,确保室内空气新鲜及物品清洁,预防交叉感染,还应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合理应用抗生素。

2.2.2 胆红素的神经毒性不仅依赖于血中胆红素的浓度及持续时间,而且还决定于血脑屏障的健康状态,该患儿的血脑屏障不健全,如合并感染易促使血脑屏障开放,加大中毒机会,当血胆红素大于12mg,就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因此应尽早蓝光照射及应用白蛋白等。

2.3 合理给氧

该患儿易发生缺氧及呼吸暂停,当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缺氧症状时,应及时吸氧,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应给予机械通气,改善缺氧,呼吸改善后及时停氧。喂奶时暂时出现青紫,可在喂奶前后给予间断吸氧。氧浓度30%-40%,切记吸氧浓度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当给予浓度>50%,持续时间过长可引起晶体后纤维增生症,慢性肺部疾病等。因此应监测血氧浓度,根据病情变化,调节血氧浓度。当患儿出现呼吸暂停时,应给予弹足底,托背等刺激,并适时应用呼吸兴奋剂。

2.4 预防颅内出血

该患儿25%-50%表现为无症状颅内出血,不可忽视。脑室内出血可高达80%,早期应用鲁米那钠可明显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因此生后应用鲁米那钠及止血剂3-5天,并注意监测头围的变化及神经系统的症状。

2.5 喂养及营养

2.2.1 喂养

因该患儿能量储备少,出生后受冷空气刺激,呼吸及肌肉活动能量增加,糖原在生后很快被消耗而发生低血糖,如低血糖持续时间长可影响以后的体格及智力发育。因此要加强血糖监测,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据Troche等报道,早期接受肠道喂养的患儿较少发生低血糖、脱水、高胆红素血症、氮质血症及发热。所以当患儿呼吸、循环及全身状况较稳定时,在24小时内开始喂奶。以母乳为首选,无母乳者,可选用早产儿配方奶粉。又少到多,有少量到多次,喂奶速度不易过快。每次喂奶时间不超过15分钟。喂奶时头稍抬高,喂奶后拍背,取右侧卧位防呕吐呛入如气管。每日测体重,以调整奶量。

2.5.2 静脉内营养

消化道畸形及严重感染者,多伴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应给予静脉应用抗生素及营养液。用药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用输液泵严格控制液体速度,使其在24h内均匀输入,以免引起低血糖,并应监测血常规及生化,了解电解质平衡状态。及时对症处理。

2.6 密切观察病情

由于该患儿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完善,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及娴熟的业务技能,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动态变化,如发现下列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查找原因及时处理。体温不升、呼吸不规则或、面部或全身青紫,苍白,皮肤有花纹等、烦躁不安或反应低下、惊厥,抽风、腹胀,呕吐,腹泻、黄疸出现过早,过重或持续时间长,反复出现等、24小时无大小便或出生后三天仍有黑便、有出血症状。

3 体会

(1)精心喂养至关重要

早产儿生长发育较快,其吸吮及吞咽能力均弱,并易致呛,幽门括约肌较发达,不同体重是产儿的胃容量有明显差别,胃容量小时间延迟,淀粉酶及胆酸分泌少以及消化道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低下等特点,使其容易发生溢乳、吐泻及腹胀,从而导致窒息,甚至死亡。部分早产儿可无呕吐而出现呼吸暂停、心动加速反复吸入、发育迟缓等,甚至猝死,反复吸入导致吸入性肺炎。同时由于摄入量的不足,可导致低血糖性脑病,长时间摄入量不足可导致营养不良,因此细心正确的喂养至关重要。

(2)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保持正确可避免误吸。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吸氧处理,力求以最低的吸入氧浓度维持患儿的正常生理,本组需吸氧者64例,经随访无1例出现氧中毒。注意皮肤黏膜及脐带护理及注意体重增长情况可避免感染发生。

(3)有效的呼吸管理是提高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保证呼吸道通畅,避免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感染的发生。

(4)合理精心的护理

第7篇

【关键词】新生儿性别;产妇;心理状态;产后出血;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016-01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严重产后出血为目前我国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居第一位,以广大农村多见。产后出血发病突然,来势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处理,可造成产妇短时间内死亡,即使抢救过来,也可因垂体缺血坏死,日后并发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症(席汉氏综合征),严重影响妇女的身体健康。在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中,以子宫收缩乏力为最主要原因,但是精神心理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新生儿性别对产妇心理和产后出血量的影响,对我院正常分娩的280例产妇心理和产后2小时出血量进行调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0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智力正常的足月妊娠产妇280例。均为单胎、头位,无合并症和并发症,经阴道分娩。其中初产妇200例,经产妇80例。农民167例,工人62例,干部33例,其它18例。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文化157例,高中以上文化123例,根据出生新生儿性别分为女婴组、男婴组。

1.2方法

在待产产妇送入产房后进行自设问卷调查及SCL-90量表评定;精确测量产后2小时阴道出血量。

1.2.1自设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产妇对分娩的心理准备,家庭角色平等情况,对胎儿性别的切盼等。

1.2.2 SCL-90量表[1]

内容包括: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情感、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偏执等,按5个等级评定各项因素结果,判断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

1.2.3测量产后2小时出血量:

采用称重法进行计算(一次性会阴垫单垫于臀下,收集血液进行称重,减去垫单重量即为血液重量,血液重量g×1.05=血液量体积ml)。

1.2.4 产后出血诊断标准

按WHO的诊断标准,产后24小时出血量≥500ml,而产后2小时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80%,因此将产后2小时失血量≥400ml作为产后出血的标准[2]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1)女婴组与男婴组产妇SCL-90因子分值比较(表1)。结果表明新生儿性别对产妇的心理状态有影响,女婴组SCL-90因子分值较高,男婴组比女婴组得分低,以经产妇更显著(P

3讨论

3.1新生儿性别对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

分娩后由于产妇对新生儿性别不满意,特别是盼儿心切,却生出个女儿,会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烦恼、偏执,甚至哭泣等心理障碍,同时家庭的不良习俗对产妇心理状态影响更为重要[3]。因此,女婴组产妇SCL-90因子分值显示高于国内常摸,特别是焦虑、抑郁得分最高,其中经产妇组有显著差异(P

3.1新生儿性别造成产后出血原因分析:

表2和表3中两组资料结果显示,女婴组产后2小时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高于男婴组,已经产妇更明显(P

3.3护理

1)及时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及对新生儿性别的期盼,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负担,使产妇愉快的度过分娩期。对急切盼望男婴的产妇,尤其是经产妇,当出生新生儿是女婴时要及早采取措施加强宫缩,然后再告诉其新生儿性别,并密切观察产后2小时子宫收缩情况。

2)切实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特别是丈夫、婆母的解释工作。由于受中国几千年传中接代、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家庭的压力让产妇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因此及时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为产妇提供更多的支持系统,对缓解产妇对新生儿性别的心理冲突,消除心理障碍效果更好。

3)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宫口开全常规给予静脉输液,以备产后加强宫缩。

4)加强孕期保健,特别是高危产妇的监护,做好产妇临产后健康教育,避免产程延长、尿潴留,保持充沛精力,并做好抢救工作。

3.4 处理

产后出血处理首先是明确原因,胎盘娩出后立即按摩子宫,以明确有无子宫收缩乏力,对经产妇应在胎儿前肩娩出后立即给予缩宫素加强宫缩。

1)用静脉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2)局部止血:对宫缩乏力,静脉点滴缩宫素,同时宫颈注射缩宫素,根据情况注射麦角新碱,或者用卡孕栓舍下含化;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如果经以上处理无效,可用宫腔填塞纱条或者宫腔填塞水囊压迫法止血。对于软产道裂伤引起的出血应及时给予缝合。经多项处理仍出血不止者,可行介入手术,栓塞子宫动脉,以达到止血目的。经过以上处理仍不能有效止血,必要时可行子宫切除术,以挽救生命。

3)快速准确执行医嘱,并做相关实验室检查,做好输血准备。

4)加强保暖,给氧吸入,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准确估计出血量,记录尿量。

5)及时准确完整的做好各项记录。

6)实践证明,产科医护工作者,特别是产房助产士在产时及产后加强健康教育,做好产妇、家属的心理护理,尤其是分娩期持续地为产妇提供心理上、情感上的支持,缓解产妇对新生儿性别的心理冲突,能有效的防治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胡佩诚主编.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13~118

[2]全国产后出血防治协作组.中国妇女产时及产后24小时内失血量调查[J].中华妇产科杂志,1987;22:316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O月一2o10年10月,我院出生新生儿290例,其中男婴154例,女婴136例,新生儿出生后住院天数为3d~7d,平均为4.

    1.2方法

    个别指导,集体讲解,发放书面材料。

    2指导内容

    2.1新生儿要注意保暖。新生儿的衣服应以棉质、柔软、轻便、保暖为宜;经常摸摸新生儿的小脚,要保持脚的温暖,但不能过热,因为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不成熟,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调整新生儿的衣服。

    2.2坚持纯母乳喂养4个月一6个月,因母乳营养丰富、经济实惠、方便、温度适宜,且能增强新生儿的免疫力,增进母婴之间的感情;如奶水不足,产妇可增加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汤类饮食,并增加新生儿的吸吮次数,促进乳汁的分泌。

    2.3沐浴及脐部的处理。沐浴时,先将新生儿头部用温水湿润,再将新生儿专用的洗发液倒在手上搓一下,然后轻揉在新生儿的头上,再用清水洗净,然后依次洗新生儿的颈部、上肢、腋窝、躯干、下肢、会阴及臀部;沐浴时不要浸湿新生儿的脐部,如不小心将脐部浸湿,可用O.5%的碘伏棉签消毒脐部,如脐部有渗液,需每天用0.5%的碘伏棉签消毒脐部2次,直到脐带脱落结痂愈合,防止感染。

    2.4臀部护理。新生儿最好使用棉质的尿布为宜,一经尿湿或被大便污染要及时更换,并用温水清洗臀部及会,然后再涂擦少许的尿湿粉或爽身粉。易被尿液浸湿的部位在每次清洗后可涂上少许的油性膏剂(如凡士林)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这样尿液不易刺激皮肤。

    2.5有时新生儿啼哭不休,也不吃奶,这时妈妈首先要看新生儿是否有大小便污染,如有污染及时更换并清洗,其次检查新生儿所穿衣服的松紧是否合适,有无系带过紧或缠绕在新生儿的某个部位,再看看新生儿是否过冷或过热。总之,新生儿当有不适时才可能出现啼哭不休的症状,如上述方法均无效,则有可能是生病了,需及时去医院就诊。

    2.6有些新生儿睡眠时间很短,一会儿就要吃,这可能是新生儿一次没有吃饱;新生儿吃奶时比较用力,中途会将含在嘴里休息一会儿,这时有些妈妈以为孩子已吃饱了,其实新生儿吃奶一般需要半小时左右,如中途休息时间过长,可轻揉新生儿的耳垂,如果吃饱了,这时新生儿就不再吃了。

    2.7有些新生儿易溢奶,每次喂奶后让新生儿伏在妈妈的肩部,然后轻叩新生儿的背部,以排出胃内的空气。一旦发现溢奶,应立即将新生儿侧卧,清除口腔内的奶水,不要将新生儿抱起,以免溢出的奶水流人气管,引起呛咳,重者可能引起窒息;平时要将新生儿睡在妈妈的视线范围内,防止溢奶时不被发现而引发严重后果。

第9篇

河源市人民医院小儿科,广东河源 517000

[摘要] 目的 研究抚触护理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16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80例采用常规护理及抚触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8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经不同护理方式后,对两组患儿各项黄疸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经过不同护理后,试验组总胆红素、胎便排出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排便次数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78,P=0.0051)。 结论 采用抚触护理方法护理新生黄疸患儿,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抚触护理;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c)-0129-03

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特别是针对病理性黄疸,如血清胆红素持续的处于较高水平,将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及生命安全造成影响[1]。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护理方法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积极效果[2]。该院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60例新生黄疸患儿进行研究,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采用抚触护理方式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60例新生黄疸患儿进行研究。入组标准:①产后10 min Apgar评分在8~10分之间;②新生儿无产伤及畸形;③排除溶血及其他先天性疾病。试验组80例:其中男婴38例,女婴42例;体重2.31~4.35 kg,平均体重(3.55±1.62) kg;总胆红素215.67~321.24 umol/L,平均(263.62±25.34) umol/L;生产方式:顺产45例,剖宫产35例。对照组80例:其中男婴36例,女婴44例;体重2.25~4.28 kg,平均体重(3.48±1.57) kg;总胆红素210.58~327.29 umol/L,平均(266.87±24.84) umol/L;生产方式:顺产44例,剖宫产36例。两组患儿在性别、体重、总胆红素水平、生产方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儿行酶诱导剂静脉滴注、胆红素拮抗剂肌肉注射、蓝光照射治疗等治疗,并进行常规专科护理,具体包括:合理喂养,保暖护理,补充维生素,加强看护,关注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等。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采用抚触护理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护理。具体方法为:在室温为24~26℃的房间内,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工作人员对患儿进行抚触护理,要求在进行操作时手部温暖干净且不可留长指甲,操作手法轻柔正确。护理过程中,可放舒缓的音乐,按前额、下颚、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臀部顺序依次对患儿进行抚触,新生儿每天大部分时间均在睡觉,在其清醒的6 h内,新生儿可能在吃母乳、洗澡等,抚触护理应与其同时进行,避免干扰患儿睡眠,抚触操作3次/d,15~20 min/次。在抚触过程中患儿假如出现哭闹、皮肤变红及用力挣扎等反应时,表明患儿感觉不适或者有其他原因,此时应停止抚触护理,并与医生取得联系[3]。经不同护理方式7 d后,对两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每天排便次数,胎便排出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进行记录比较。

1.3 疗效评价

显效:治疗1周后患儿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有效:治疗1周后患儿黄疸消退,但血清胆红素水平未恢复至正常水平;无效:治疗1周后患儿黄疸未消退,且血清胆红素水平未恢复至正常水平。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4]。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后两组护理后两组新生儿各项黄疸相关指标比较分析

经过不同护理后,试验组总胆红素、胎便排出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排便次数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1 护理后两组新生儿治疗效果比较分析

经不同护理后,试验组患儿显效61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儿显效42例,有效26例,无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0%。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8278,P=0.0051)。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指的是未满月的新生儿或者出生28 d内所患的黄疸,其直接原因为胆红素的异常代谢,当血中胆红素高于正常水平时,黏膜、巩膜及皮肤就将出现出现的黄疸。该病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对于生理性新生儿黄疸,其突出表现为黄疸症状会在短时间内消退,一般足月新生儿出生2~3 d内发病,在5 d前后黄疸症状表现最重,之后最早在7 d时消退,最晚不超过10 d;对于病理性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发生早、病程长、病情重及反复发作的特点,即出生24 h内就发生黄疸,黄疸持续15 d甚至更长,病情有加重的趋势或者病情反复出现。针对病理性黄疸,应该积极寻找病因,及早进行对因治疗[5]。虽然新生儿黄疸主要为皮肤表现,但其可引起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如黄疸性脑病等,该并发症发生时,患儿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恢复困难,有死亡风险。所以对于新生儿黄疸应及时诊断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护理方法对于疾病的治疗也有积极效果。抚触护理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护理方法,其对于患儿各项指标的恢复及黄疸消退有作用[6]。

该试验中,抚触护理取得显著效果,其在增加排便次数及胎便的早期排出有良好表现,研究中试验组排便次数及胎便排除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其对胆红素水平的恢复及黄疸的早期消退也有作用组。在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中,胎粪排除的延迟有重要作用,因为胎便中胆红素含量较高,可达100 mg,而新生儿正常情况下仅产生10~20 mg/d,所以当胎便排除延迟时,胎便中的胆红素可经肠肝循环重新进入血液,这就导致了血清胆红素的增高。在抚触护理中,对患儿腹部轻柔且符合胃肠道蠕动规律的抚摸,可促进胎儿胎粪的早期排除,同时抚触护理通过对患儿皮肤进行科学有序的抚摸产生有益刺激,这种皮肤刺激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导致胰岛素、胃泌素及其他有良性效果的胃肠道激素的释放增加,从而增强胃肠功能,促进正常肠道代谢,尽早的使肠道菌群趋于均衡,使尿胆原生成增加,减少胆红素循环入血。以上作用将使新生儿对食物的吸收能力增强及排便次数增加,有利于胆红素的排除,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7]。其中研究中还显示,采用抚触护理的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5%,显著优于对照组,与兰海英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充分肯定他抚触护理的有效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到这是抚触护理结合其他治疗的综合结果,应该与家属讲明,避免产生误导[8]。

通过观察认为在抚触护理中应着重注意新生儿的头部及脐带处,在做全身的抚触时,对于这两个位置可轻微的拂过,而且次数要尽量少,因为大多数新生儿头部,有尚未闭合的囟门,其中闭合较早的后囟门也得于出生后2~4个月才愈合,而前囟门则需12~18个月愈合,对于新生儿脐带处,未脱落前过多的被抚摸,则易导致脐带处的感染及延迟脱落。

综上所述,采用抚触护理方法护理新生黄疸患儿,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 吴静.光疗联合抚触护理对新生儿黄疸胆红素水平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5):985-986.

[2] 李棚,高海燕.抚触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4, 11(5):142-144.

[3] 肖佩霞,左媛,戴姜,等.抚触护理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320-321.

[4] 朱桂兰.新生儿黄疸178例中医抚触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4(6):38-40.

[5] 吴凤会,钱雷,孙长虹,等.婴儿出生后早期抚触对新生足月儿黄疸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2):158-160.

[6] 兰海英,夏爱红,唐丽华,等.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8):110-111.

[7] 李红梅,郑军廷,刘志前,等.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3):1882-188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