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38:39
导语:在早产儿营养护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静脉内营养也称胃肠道外营养,是通过静脉供给热量、水份、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分为部分静脉营养和完全静脉营养。对早产儿早期提供胃肠道外营养可减少生后体重丢失,减少代谢合并症、吸入性肺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缩短住院天数,有利于婴儿期生长发育[1]。我院自2007年开始对早产儿采用部分或完全静脉营养技术,大大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现将我们的治疗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住早产儿48例,其中男31 例,女17例,胎龄28~32周 15 例,胎龄32~37周 33 例,部分静脉营养33例,完全静脉营养15例,使用时间最短5天,最长35天。
2.方法
(1)部分静脉营养 对具有吸吮、吞咽反射的早产儿,采用胃肠道内营养供应与部分静脉营养补充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胎龄和体重计算每天的总热卡,给予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经胃肠道不能满足能量的则通过静脉予以补充。多采用外周静脉输注,外周静脉一般耐受输注葡萄糖的最高浓度为12.5%,对于危重患儿由于输注液量有限,为提供足够热卡,常需输注较高浓度葡萄糖,浓度越高对外周静脉刺激性越大,需长期静脉营养者应选择中心静脉输注。
(2)完全静脉营养 对不能自胃肠道供给足够营养物质的患儿可采用完全静脉营养。营养液的组成包括:葡萄糖按6~8 mg/(kg·min)输入,相当于10%葡萄糖80~120 ml/(kg·d);组氨酸是蛋白合成及早产儿生长所需,早产儿生后24~48 h内应尽早补充氨基酸,不宜使用成人氨基酸,因其中不含或极少含早产儿所需的必需氨基酸,而甘氨酸、蛋氨酸及苯丙氨酸含量很高,早产儿消化酶活性低易产生高甘氨酸、蛋氨酸血症,过高甘氨酸易产生高氨血症[2]。因此使用小儿氨基酸可预防以上并发症的发生。小儿复方氨基酸0.5 g/(kg·d)开始,以后每天增加0.5 g/kg,至足量2.5~3.0 g/(kg·d);20%脂肪乳0.5~1.0 g/(kg·d),如能耐受,则每日增加0.5~1.0 g/kg,直至3.0 g/(kg.d);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应根据电解质及微量元素测定相应给予补充。如无静脉营养的微量元素溶液,则可每周输给血浆10 ml/kg;维生素分为:水溶性维生素(水乐维他)1 ml/(kg·d),脂溶性维生素(维他利匹特)1 ml/(kg·d)。专业护士按医嘱将以上营养物质根据相溶稳定性,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先后加入专用袋中混合后如无沉淀则用输液泵通过中心静脉或周围静脉24 h匀速输入。
3.疗效判断标准 有效:体重增加10~15 g/(kg·d),无明显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情况好,合并疾病病程缩短;无效:体重不增加,生理性体重下降明显,一般情况差,合并疾病加重。结
果
本组有效42例,平均住院日19天,体重较出生时平均增长40%;无效6例,均为合并疾病加重,其中死亡4例。护理措施
1.营养液配制的注意事项 ①营养液的配制应在专用的配制室内进行,实行专人专管制度。配制室内每日臭氧机消毒1次,每次2小时,紫外线照射2次,尤其在配液前应照射消毒1次,照射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减少人员流动,防止污染。定期监测配制室内空气细菌。②配制应由专业护士在无菌操作台上严格操作。操作者入室时应更换无菌衣、口罩、帽子、戴无菌手套操作,一次性操作完毕,操作过程中双手不离开操作区。③配制营养液所需的液体、用物必须用75%乙醇擦拭后方可进入配制室。操作前认真查对医嘱和所有药物的有效期和质量,并由第二人核对后,按葡萄糖电解质氨基酸维生素脂肪乳剂的顺序混合配置,配置应不间断地一次完成,注入专用袋中混合摇匀后检查有无沉淀及变色,排尽袋内空气,管端反折用无菌纱布包裹,再次查对后在袋上注明床号、姓名、配制时间及配方后备用。配制好的营养液应当日24 h匀速输完,绝不可隔日使用。最好不在营养液中加入其他任何药物。
2.应用期的观察与护理 ①家属知识宣教。因静脉营养治疗有利有弊,所用药物价格昂贵、所需费用高、患儿家属缺乏静脉营养治疗的知识、担心治疗效果、以及实施方法等。 因此,严格掌握适应证,向家属讲解此项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实施方法,消除其紧张、疑虑心理。②环境管理。早产儿应入住早产儿室,予温箱保持适宜温、湿度,并实施保护性隔离。③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置管前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选择适宜的硅胶导管、中心静脉穿刺多选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大隐静脉、贵要静脉等处进行,常用右侧。置管后稳妥固定,导管皮肤出口处每天换药1次;换药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用络合碘擦冼皮肤出口及导管;然后用封闭式敷料覆盖;输液装置及容器每天更换1次,操作过程中应防止导管脱出。每次使用后用100 μ/ml肝素钠液3~5 ml冲冼,防止导管堵塞,冲冼时如阻力大,回抽无血不能强行推注,防止导管破裂。为防止导管内感染,静脉营养通路应单独使用,不可用于输血或取血生化检查等。如患儿出现发热,应及时查找病原,做好血培养和导管细菌培养,确定为导管内感染者原则上应拔管并予对症治疗。④静脉内营养的监测。实施24 h连续心电监测,并及时记录动态信息,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予以处理。严密观察体温变化,每4 h/1次,并同时记录好箱内温、湿度。及时做好血液生化测定,开始阶段营养尚未达足量,代谢不稳定应加强监测,血糖、血气、血电解质、尿素氮每日测1次,直到营养液全量后每周测1~2次。肝功能、白蛋白、碱性磷酸酶、胆红素、镁、磷、血常规每周测1次。反复抽血会造成贫血,必要时给予输血。每天监测并以表格式记录患儿体重、身长、头围、皮褶,计算出每天的总热卡、总热量、静脉液量、口服液量、糖、蛋白质、脂肪等每天的需要量及每天的总出量。⑤基础护理。每天予以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大小便后及时擦净,并更换护垫,防止红臀,每天口腔护理2次,预防口腔感染。及时修剪指甲,防止抓伤。
3.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技术操作性并发症 见于中心静脉营养,主要有损伤性并发症、空气栓塞及血栓形成等,可造成组织、血管和神经损伤,与导管材料和操作技术熟练程度有关。因此,操作者必须熟悉解剖部位,通过专业的培训后,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每天用生理盐水或含肝素的生理盐水(100 μ/ml)冲洗导管预防导管栓塞。
(2)感染性并发症 感染性并发症是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并发症,插入的导管可作为感染的门户,亦可在输液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污染所致。早产儿免疫功能差,容易并发感染。进行静脉营养时要密切观察患儿,如体温升高、WBC增多或静脉营养稳定情况下出现尿检阳性应立即寻找是否有感染灶,如肺部感染、静脉炎等。及时做血培养,分别从导管、周围静脉取血,找到明确病因后予以抗生素治疗,如系导管感染则应拔除。严格无菌操作为主要预防措施。
(3)代谢性并发症 ①高血糖症。早产儿对糖的耐受性差,<1000 g的早产儿葡萄糖输入速度应从4~6 mg/(kg·min)开始,1~1.5 kg者可从6 mg/(kg·min)开始。并应监测血糖,血糖不应超过7 mmol/L,若血糖>8.4 mmol/L时可导致糖尿、渗透性利尿及血渗透压增高。周围静脉输注时,葡萄糖浓度不超过12.5%,过高浓度易引起周围静脉炎。中心静脉输注时可用较高浓度葡萄糖,早产儿从5%开始,逐步增加至25%。维持血糖浓度主要靠调整输液速度而不是改变葡萄糖的浓度,如出现高血糖,切勿常规使用胰岛素,以免造成严重低血糖,早产儿随日龄增长,对糖的耐受逐渐改善,因此开始时速度较慢,以后逐渐增加[3]。②低血糖症。常发生于突然中断静脉内营养。长期接受静脉营养的患儿因消化道处于休眠状态,可导致肠黏膜萎缩,肠腺分泌减少及胆汁粘稠,因此准备停止静脉内营养时应逐渐减慢输注速度并培养患儿的吸吮能力。可先给予葡萄糖喂服,然后再从稀释奶过度到全奶。当营养液的葡萄糖浓度大于10%时,可在停用前30分钟内,每15分钟减速50%,如在减速30分钟内发生低血糖,应将减速时间延长为1~2 h[2]。③电解质紊乱。静脉营养应注意低钾血症的发生,详细记录每日的出入量,密切监测血电解质,对原有缺乏、吐泻或引流的丢失予以补充,可防止电解质紊乱。④肝功能不全。如出现肝功能异常通过减少静脉营养液的总热量或葡萄糖用量能迅速缓解。⑤胆汁淤积。是早产儿长期静脉营养的严重并发症,可能与长期使用氨基酸有关。尽早停用静脉输注氨基酸,改为胃肠道喂养可缓解或防止胆汁淤积。
总之,静脉内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实施是治疗上的一种有效突破,精心细致的护理是实施静脉内营养治疗的保障。通过实施此项治疗,大大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无菌技术操作,输注过程中密切加强病情观察以及加强内环境的监测,可有效降低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0.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抢救、监护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以存活下来,因此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婴儿也将越来越多。由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与早产儿抢救时用氧有很大关系,所以国家对早产儿的用氧有严格要求。根据这一情况,我科应用空气、氧气混和器治疗早产儿轻度呼吸窘迫综合征,现将临床观察和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12月我科收治空气、氧气混合器治疗早产儿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胎龄30~36周,出生体重1 000~2 800 g。均使用法斯达医学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空气、氧气混合器,平均治疗时间3天。
1.2 原理 FA-2型空气、氧气混合器由主机、充电器、氧罩组成。该仪器设计独特,它可以把氧气和空气直接混合,并按8 L/min的流量连续输出,保证了CO2能够充分排出。混和气体的氧气浓度是由输入的100%医用氧气的流量决定的,100%医用氧气进入混合仪之前,通过加湿器加湿氧气,无需加湿室内空气。
1.3 空气、氧气混合器消毒及清洗 氧罩:拿掉小门清洗,如果没有被液体严重污染,平时使用中性清洗剂全面清洁,随后用清水冲洗,再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晾干即可。如果已被污染,在消毒之前,必须清洗干净,去除所有有机物质及其他残留物。导气阀:如果没有被液体严重污染,平时使用中性清洗剂全面清洁,随后用清水冲洗,再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晾干即可。如果已被污染,在消毒之前,必须清洗干净,去除所有有机物质及其他残留物。仪器外部:用中性清洗剂擦拭,不能浸在液体中。
1.4 判断疗效 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情况。加强巡视,定时观察患儿意识、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皮肤黏膜发绀情况的改善及给氧流量。如果患儿气促减轻,消失,血氧饱和度增加,血气示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血氧分压升高,X线示肺部好转,提示空气、氧气混和器治疗有效。如果临床症状和血气分析没有改善,应积极寻找原因,调整治疗方案,应准备好急救用物,及时采取无创通气治疗或有创通气治疗。
2 护理
2.1 严格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接触患儿前后应注意有效洗手。病房应保持整洁、安静、空气流通,每日用空气净化器消毒2次,各类物体表面及墙壁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定期监测物体表面和空气中的细菌数,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1]。
2.2 加强病情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新生儿腰以上部分置于氧罩内,给予平卧位,头侧向一边,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空气、氧气混和器的正常运转和各项指标,根据血氧饱和度及时调节氧流量。加强呼吸道管理是减少肺部感染的重要环节,每4~6 h给患儿翻身扣背一次,对痰多时,可进行超声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以按需原则进行,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吸引压力不超过100 mm Hg,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2.3 加强营养支持,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因患儿呼吸快,体重轻,吸吮及吞咽能力低,再加上缺氧,胃肠道淤血,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肠道内营养或肠道外营养。每天做好患儿的口腔护理及脐部护理,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及时翻身,给予患儿适当的,防止并发症发生。
3 小结
应用空气、氧气混和器治疗早产儿轻度呼吸窘迫综合征无需建立人工气道,声门可保持关闭,保持呛咳等气道自我保护能力,避免口咽部或声门下间隙寄居细菌误吸。由于对患儿损伤小,并发症少,既方便又安全,容易被家属接受,是安全、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合理应用空气、氧气混和器治疗早产儿轻度呼吸窘迫综合征,可防止病情恶化,避免气管插管,减轻患儿痛苦,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而建立规范的实际护理操作程序对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减少患儿痛苦和医疗费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早产儿;微量喂养;静脉喂养;营养支持
婴儿在未足37周孕育期之前出生即被视为早产儿,早产儿的身长和体重随着孕育时间的长短成正比发展。早期微量喂养与静脉营养注入等方式是弥补早产儿提前出生的一种护理手段,通过该种营养支持方式加之保温箱的效果能够令早产儿获得与其在母体当中孕育的相似环境,对于补足婴儿孕育期是一种常规的护理方法[1]。现通过对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早产儿营养进行支持的疗效进行研究,得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15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正规检测方式,排除该150例早产儿当中出现身体状况良好、能够自行靠吸吮获得营养支持的状况,在获得其家属的同意之后,将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当中男性早产儿48例,女性早产儿27例,体重在1650~2170g之间,平均(1910±260)g,身长在27~31cm之间,平均(29±2)cm,胎龄在30.2~34.5周之间,平均(32.35±2.15)周;对照组当中男性早产儿36例,女性早产儿39例,体重在1690~2080g之间,平均(1885±195)g,身长在23~28cm之间,平均(25.5±2.5)cm,胎龄在30.2~34.5周之间,平均(32.35±2.15)周。通过比较,两组患儿在基线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早产儿在出生24h小时内开奶,对其进行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令产儿能够获得基础的营养。进行喂养时,依照产儿体重与胎龄对其进行能量消耗的标准计算,以此确保产儿对于营养的吸收能够起到最佳的效果。喂养次数保持在7次/d,保证两个小时对产儿进行一次喂养工作[2]。观察组采用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护理的方案,在产儿出生24h小时内开奶,对其进行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通过借助微泵的协调,对产儿一天所需能量进行24h匀速滴入的喂养方式。与此同时,进行静脉营养的护理方案,将产儿所需各种营养进行综合,然后将其液体状态注入到含量为10%的葡萄糖液中,令综合营养物质与葡萄糖液完全融合,然后利用输液泵进行匀速滴入[3]。
1.3疗效判定
分别在第10、20、30天测量喂养后产儿的体重,对产儿体重的数据进行认真的记录。与此同时,对产儿产生并发症的情况加以记录,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
2 结果
2.1两组产儿喂养过程中的体重增长对比
观察组早产儿喂养到10d、20d、30d的体重在增长幅度要高于同期对照组早产儿的体重增长幅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产儿在喂养过程当中发生并发症的次数对比
观察组早产儿在喂养过程当中出现腹泻人数7人,腹胀人数6人,低血糖情况2人,呕吐4人,喂养并发症总发生率25.33%;对照组早产儿在喂养过程当中出现腹泻人数11人,腹胀人数8人,低血糖情况4人,呕吐6人,喂养并发症总发生率38.67%。通过对比,观察组喂养并发症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喂养并发症发生几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相比较正常的新生儿而言,早产儿在身体系统的发育方面还不够成熟,对于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要远远低于正常新生儿的标准。当早产儿出生时,体重能够超过2500g的只是极少数,而身体的长度基本上都要少于标准婴儿体长,即便在体重以及身体长度方面满足正常婴儿的体重以及身长要求,但是早产儿在身体机能与器官成熟度方面仍要弱于足月出生的婴儿[4]。因此,对于早产儿的护理应该更加讲究科学化与有效化,通过合理的方式为早产儿的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期能够为其以后的茁壮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在早产儿出生之后应在24小时之内对其进行开奶,进行母乳或者配方奶的方式喂养,令早产儿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维持自身的生存。通过喂养其身体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实现其身体向足周新生儿发展。对于未获得营养支持的早产儿而言,其在存活方面并没有任何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对早产儿进行更加细腻的喂养护理是对其将来身体能够健康成长的保驾护航行为。早产儿进行标准的营养物质喂养能够令自身生长发育进一步趋近于正常新生儿的状态,若在该阶段未进行科学有效的喂养方式,对于新生儿而言会在身体与智力上造成缺陷。其身体的缺陷主要体现在肠胃能力上,早产儿若未能获得营养物质的喂养,其肠胃活动能力将存在一定的功能性缺陷,无法确定将来的成长过程当中能否自行修复。若早产儿获得营养喂养护理,能够快速提升其自身的抵抗力与免疫力,从而令其将来的成长过程更加顺利[5]。微量喂养与静脉喂养都能够为早产儿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但是二者当中进行单一的喂养方式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二者联合的护理方案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早产儿体重的成长速度,并且在喂养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喂养并发症几率也有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喂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方面较之常规喂养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适合于在早产儿喂养的临床护理当中进行广泛性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小慧.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方式对危重早产儿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6(05):41-42.
[2]穆春.早期微量肠内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儿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7(18):3553-3554.
[3]吴来燕,朱彩霞,黄水燕,等.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早产儿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3,7(06):406-408.
关键词:低出生体重儿合理喂养护理
Abstract[Objective]:To find out a proper way to feed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so as to compensate the insufficiency of feeding and matters of attention in the nursing process .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60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2009 to Jan 2010 . 60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in 30 cas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vital signs stable circumstances with early trace feeding, non-nutritive sucking, abdominal massage and other methods,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mply trace the early tube feeding.To observe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complications and weight gain. Results: The control group had less of increase milk and defecate times tha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reasonable; feeding;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005-02
低出生体重儿(LBW)是指出生一小时内体重不足2500g的活产婴,其大多数为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1-2]。我科2009年01月-2010年01月期间共收治了低出生体重儿6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喂养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60例患儿,男婴33例,女婴27例,年龄最大者15d,最小者生后lh;胎龄最大38周,最小27周,早产儿56例。体质量最重2350 g,最轻1050g。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性别、出生体重、胎龄等条件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喂养与护理:采用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按摩等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早期微量胃管喂养。
1.2.1胃管喂养的护理:选择新生儿硅胶胃管,长度为从前额正中发际至脐部,将胃管由口腔轻轻插入胃内,证明胃管在胃内后方可喂奶,用针筒接胃管末端抬高到离患儿头部15-20cm处让重力作用自行流入,每次喂奶前抽吸胃内残留奶并记录,并在喂奶时减去残留量,若残留奶大于上次喂奶量的1/3时,应减量或停喂一次,每次喂奶时同时进行非营养性吸吮,锻炼吸吮反射及吞咽功能。仔细观察喂奶后,患儿是否出现呕吐、腹胀并作好记录。
1.2.2腹部按摩的护理:腹部按摩要在喂奶后30分钟开始。抚触按摩前,工作人员要温暖双手,并涂擦婴儿油于掌心,四肢并拢,以手掌心接触腹部,以脐部为中心,由内向外依次按顺时针方向按摩,同时给予腹部一定的压力,注意用力均匀、柔和,按摩时间3-4次/天,每次5-10分钟。
1.2.3肛管排便护理:肛管刺激排便每日1-2次,在喂奶1小时后进行。选择合适的肛管,用棉签蘸石蜡油肛管,用镊子夹住肛管从轻轻旋转插入5-7厘米并保留,同时按摩腹部5分钟,然后拔出肛管,清洁臀部,详细记录排便的次数,排便量及大便性质、颜色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2结果
观察组每日增加奶量14.6±3.5ml,残留奶量0.4±0.2ml,日排便次数3.5±2.1次/d,日腹胀次数0.5±0.2次/d,日体重增长量16.5±6.1g,住院天数15.7±2.8d;对照组每日增加奶量10.2±2.1ml,残留奶量1.4±0.3ml,日排便次数2.4±1.8次/d,日腹胀次数1.9±0.2次/d,日体重增长16.5±6.2g,住院天数17.9±3.4d。观察组在日增加奶量、排便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
3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围生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技术的发展,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逐年提高,其中营养条件的改善起重要作用[3]。营养目标是早产儿营养中最基本的问题。目前认为理想的营养目标包括[4]:⑴达到近期生长发育标准:;⑵预防与喂养有关的疾病;⑶达到最好的远期效果。对吸吮能力及吞咽反射较差的患儿,可以用滴管或鼻饲管喂养,同时配以非营养性吸吮和腹部抚触法。此法可刺激早产儿吸吮能力。增加胃肠动力,刺激消化功能,促进吸收和排泄,使其及早由口喂养。早期微量喂养可促进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肠蠕动和胆红素在粪便中的排泄[5-10]。本组资料中,观察组采用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按摩等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极易继发感染,极低出生体重儿更是如此,故应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对于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奶量要根据患儿病情、体重及喂养耐受情况灵活把握,随时调整,随出生时间的增长逐渐增加。
此外,在护理低体重儿时要耐心细致,动作轻柔和丰富熟练的专业知识及技巧,才能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 周芳. 96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观察和护理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2010,(1):161-162.
[2] 杜荣,苏依乔,廖淑英. 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护理[J]. 宁夏医学杂志,20010,23(12):749-750.
[3] 吕改玲,师红玲,程金鸽. 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体会[J].医学信息,2006,19(11):2037-2038.
[4] 薛辛东,芦惠 .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喂养[J].小儿急救医学 .2002,9(1):51-52.
[5] Troche B. Early minimal feedings promote growth in critically in premature infants. Boil Neonate, 1995, 67:172.
[6] Dunn L. Beneficial effects of early hypocaloric enteral feeding on neonatal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Preliminary report of a randomized trial. J Pediatr, 1988, 12:622.
[7] 张锐.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护理[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3):55.
[8] 余捷文.发展性照顾理念在NICU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8,(2):29.
【关键词】连延续护理;早产儿;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63
早产儿属于高危儿童,由于其胎龄早、出生体质量低,患儿机体的生长发育较正常分娩儿童较弱,往往需要行补液、肠内营养、机械通气等治疗与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科出生的早产儿100例,其中男6例,女40例;孕周30~36周,平均(34.8±3.2)周;早产儿出生体质量2000~3000g,平均(2245.3±538.5)g.早产儿父母均为初中以上学历,平均年龄(28.6±4.1)岁。根据患儿分娩时间分为观察组(2012~07/12)和对照组(2012~01/06)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及父母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早产儿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1)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2)无窒息史;(3)家属知情同意且配合治疗者。
1.4排除标准(1)患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畸形及需氧气支持患儿;(2)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3)原发性呼吸暂停;(4)失访患儿。
1.5方法两组患儿采用相同的院内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不采用延续护理;观察组患儿进行延续护理,内容包含院内家长培训、早产儿建档和出院后家庭随访。
1.5.1院内护理早产儿出生后,送人暖箱进行护理,暖箱温度模拟子宫环境,使患儿腋温36.5℃、肛温37℃。暖箱内湿度根据早产儿日龄进行调节,自80%缓慢调至6O%.做好隔离。暖箱定期清洁和消毒,患儿每日行1次擦浴和脐部护理,3次抚触护理,每次抚触时间10~15min,可同时播放轻柔音乐,抚摸过程中同时以温柔的声音跟患儿说话,以目光与患儿交流。抚触自头面部、经胸部、脐部、背部、上肢、直到下肢[1]。
1.5.2院内家长培训了解主要照看早产儿的家长(一般为早产儿母亲),通过问卷调查其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对早产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程度等,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出院前给予培训,内容包括护理内容、护理方法、护理目标、常规护理记录、护理操的动作、怀抱及抚触动作、异常情况观察等。
1.5.3早产儿建档建立早产儿档案本,院内护理由护士记录,院外护理由责任护士与患儿家长共同制定家庭护理的项目、方法、频次和要求等,并要求家长对相关护理内容及时的登记到档案本中。包括:(1)日常护理,如皮肤、脐部、臀部等护理,体温、皮肤颜色、脐部情况、大小便等的观察方法和异常表现特点,体温测量和保暖措施,呼吸的观察,保护性隔离方法等;(2)明确免疫、体检、复诊时间;(3)喂养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并指导母乳不足情况下如何喂养,及如何应用鱼肝油等辅食给患儿补充营养;(4)感观刺激,包括抚触、音乐播放、对患儿说话、眼神交流等。[2]
1.5.4家庭随访患儿出院后,隔日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家庭护理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疑问,督促家长对患儿进行按时、按需的各项护理。每周上门随访,仔细观察患儿皮肤、呼吸、发育等情况,测量体质量、头围、身长,检查有无黄疸,根据患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家庭护理计划。于两组早产儿纠正胎龄达4O周时进行生长发育情况比较,记录护理期间疾病情况[3]。
1.6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两周后体重增长情况对照组
结果说明,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长、身长增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早产儿护理期间发病情况比较。
结果说明,腹泻、贫血、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早产儿护理以往常常局限于院内,当早产儿出院后,家庭护理不受控制,由于家长对于早产儿基本特点、护理手段等了解不足,家庭护理可能存在不科学、不细致、无针对性等问题,不仅对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存在影响,还可能引发各类疾病,给患儿带来痛苦和不安全因素。
3.2目前延续护理尚未具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延续护理是指在不同的医疗服务机构间实现无缝隙衔接,为患儿提供连贯的健康照顾,形成患儿与专业医疗机构的持续联系。延续护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模式转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方式,将住院护理延伸到患儿出院后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帮助患儿完善自我管理。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延续护理干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方式,可以提高缓患儿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改善护患关系,降低患儿的再住院率[3]。
3.3本研究比较了延续护理干预和普通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头围和身长的增长均显着优于对照组,表明延续护理可以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增强患儿体质;早产儿容易发生各种疾病,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腹泻、贫血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患病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延续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早产儿的患病率。
3.4综上所述,延续护理干预可以有效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降低早产儿常见疾病的患病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家俊;早产儿护理新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04期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临床以腹胀、呕吐、腹泻、便血为主要表现,腹部X线平片以肠壁囊样积气为特征,病理以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坏死为特点。是新生儿尤为早产儿阶段胃肠道的一种严重、需要急救治疗的疾病。病死率为10%~50%【1】。新生儿肠造口术是抢救肛肠先天性畸形、肠坏死合并休克以及腹腔 广泛感染所致肠穿孔、先天性巨结肠不能1期手术者而进行的暂时的粪便改流术,是挽救患儿生命、治愈疾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需要做造口的疾病有胎粪性腹膜炎、先天性肠闭锁、肠旋转不良伴肠扭转、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一般是根据病情需要先做临时性造口后再择期行2期造口关闭手术【2】。位于空肠和近端回肠的造口称为高位小肠造口,易造成术后大量肠液和消化液丢失、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营养吸收障碍和远端肠管的废用性萎缩等并发症,导致严重的生长发育问题,成为新生儿外科的护理难点【3】。本文将近年来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肠内喂养护理进展进行整理,综述如下:
1 发病率
NEC主要见于早产儿,尤其是出生体重小于1000g 者,仅10%发生在足月儿。据统计,在美国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NEC 发病率大于10%,其死亡率约为 20~40%,仅次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而其中90%的NEC患儿胎龄小于36周,NEC的发病率因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种族、不同生活方式而异,欧美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与经济发达有关,而与其他种族相比,黑人发病率较高[4]。发病率在男女性别间无差别。NEC的发病时间多与胎龄有关,足月儿发病较早,平均发病年龄为 3~4天,而早产儿发病则较足月儿为迟,小于28周的早产儿多在3~4周左右发病。经胃肠喂养者NEC的发病率较未经胃肠喂养者高10倍。与母乳喂养者相比,NEC多见于配方乳喂养者,但是NEC也发生于母乳喂养儿及未经胃肠喂养者。
2 早产儿营养
我们通常认为早产儿适量的营养需求是为达到妊娠晚期胎儿体重增长速度[14~18g/(kg·d)]所需要的营养摄入量[蛋白质 1.8~2.0g/(kg·d)和脂肪1.4~1.9g/( kg·d)],这种观点也具有争议性。Ehrenkranz 等人对出生体重在501~1500g 的婴儿的出生后生长进行全面的评估显示[5],体重最轻组婴儿(501~600g)平均生长速度为 14 g/(kg·d),而最高组(1401~1500g)为 16 g/(kg·d)。通过这些观察发现,早产儿的营养素摄入不仅要满足其基本的营养素代谢所需量,而且还要加上早产儿出生早期补偿累积不足量所需要的营养素。这种方法优点在于考虑到新生儿营养的个体化方法的必需性。
3 早产儿消化系统特点
早产儿的胎龄愈小,其吸吮力愈差,甚至无吞咽反射。其喷门括约肌松弛,胃容量小,易产生溢乳、呛咳。消化能力弱而易发生呕吐、腹胀、腹泻。除淀粉酶尚发育不全外,早产儿消化酶的发育接近成熟儿。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较高。但脂肪消化能力逊于成熟儿,尤对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较高,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出生窒息缺氧引起体内血液重新分布,致使小肠局部缺血,是造成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原因之一。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经胃肠道喂养的建立有许多困难,通常需要管道鼻饲或口饲,甚至肠道外全静脉营养[6]。
4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判断标准[7]
有学者认为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喂养不耐受。①胃残留量:用胃饲管喂养的早产儿,每次喂养前先抽取胃中残留奶量,正常位0-2ml/kg。②腹胀:固定测量部位和时间,腹围增加1.5cm/d。③胃残留物为胆汁样或大便潜血,肉眼血便。④呕吐>3次/d。⑤胃残留量超过正常和腹胀,是喂养不耐受的重要指标
5 肠内喂养的方式
最好的方式是经口喂养,但由于早产儿有效的吸吮、吞咽要到34-36周成熟,因此早产儿生后早期多给予鼻胃管喂养。我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指导:
5.1奶瓶喂养:适用于胎龄34周以上具有完善吸吮和吞咽能力,又无条件接受母乳喂养的新生儿。
5.2管饲喂养:
5.2.1 适应证:①胎龄
5.2.2 管饲方式:
①鼻胃管喂养是管饲营养的首选方法,喂养管应选用内径小而柔软的硅胶或聚亚胺酯导管。
②鼻肠管喂养 不推荐新生儿喂养采用本喂养途径。
6 肠内营养促进高位小肠造口新生儿的营养
新生儿时期是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儿,合理的营养支持更加重要。营养不良势必影响患儿术后恢复与伤口愈合,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并且可能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构成远期不良影响,降低生存率[8]。小肠造口部位的不同将影响不同营养成分的吸收。肠内营养,即使是非常小的剂量,也足以促进肠粘膜生长和小肠适应,促进肠道激素的生成,减少肠粘膜的废用性萎缩和胆汁淤积性黄疸[9]。对所有患儿在肠造口近端小肠功能恢复后给予微量泵控制下经鼻胃管间断输注牛奶,有效增加了牛奶在近端肠管的停留和消化吸收时间。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140-02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指出生体重1 000~1 499 g的早产儿。胎龄愈小,体重愈低,死亡率愈高[1]。国内报道在63%~74%,其中体重<1 000 g者死亡率达80%~100%,国外资料为33%~70%。我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于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7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6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其中男40例,女36例。体重1 000~1 200 g 10例,1 201~1 300 g 15例,1 301~1 499 g 51例。胎龄:28~30周12例,31~32周20例,33~34周35例,35~37周9例。
1.2 结果
治愈70例,死亡6例,存活率为92.1%,死亡率为7.9%。存活患儿体重均能达到理想生长指标。
2护理
2.1体温管理
极低体重儿特别表现为皮肤的未成熟性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很容易陷入低体温状态,为了便于医务人员操作和抢救,所有患儿入院时先置于远红外抢救辐射台上保暖,用3M易撕敷料胶带粘贴好肤温传感器,保持其肤温36.5~37.0℃,室温24~26℃,相对湿度55%~65%。病情稳定后遵医嘱转入暖箱中保暖,根据患儿体重和日龄调节箱温,暖箱中相对湿度50%~60%。每4 小时测体温1次,保持患儿体温在36~37℃。
2.2呼吸管理
极低体重儿由于呼吸中枢功能不成熟,肺泡换气面积相对较小,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及分泌不足,呼吸肌和胸廓软弱等原因,常出现呼吸暂停或发绀等。故入院后取平卧头肩稍抬高位,头偏向一侧,立即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皮肤颜色、心率、血氧饱和度,根据病情、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结果选择是否需要给氧及给氧的方式,给氧浓度为30%~40%,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由于长时间吸高体积分数氧易发生肺损伤、早产儿视网膜病、神经系统损伤[2],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注重早产儿的氧疗管理工作,医务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严格掌握氧疗指征,吸氧期间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和血氧饱和度监测情况并定期监测血气,严密观察其缺氧症状是否改善。呼吸暂停者给予物理刺激,如弹足底kPa、托背等,若症状未见好转,给予气囊加压通气,压力为1.5~2.0 kPa为宜,对严重呼吸暂停、发绀者给予吸氧,频发呼吸暂停者可导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符合呼吸机应用指征的及早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按医嘱静滴氨茶碱以兴奋呼吸,配制氨茶碱时剂量一定要精确,并注意观察是否发生不良反应。
2.3喂养护理
极低体重儿由于吸吮及吞咽能力差,大多采用胃管喂养[3],开始注入5%葡萄糖,然后注入母乳,注入时置患儿于仰卧头高位,也可通过微量注射泵缓慢注入。如患儿全身状况良好,可以试行经口哺乳,为了防止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开始仅给5 ml 10%的葡萄糖,然后是母乳,哺乳中要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呼吸暂停、腹胀、呕吐等现象发生。鼻饲或经口喂养的同时配合非营养性吸吮和腹部抚触法。
2.4预防感染
极低体重儿抵抗力极端低下,加之皮肤的未成熟性,即使无外来损伤,只是由于皮肤与床垫的长期接触,或自身尿粪污染都可使感染急速播散和加重。另外暖箱内的高温高湿状态,医护人员的手、气管插管、监护装置、胶布等,都是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所以护理时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原则及加强基础护理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入室前后,操作前后洗手消毒;体温计、血压计袖带、听诊器做到个别专用;非损伤性管理,给予有效的静脉置管,减少频繁穿刺造成皮肤损伤与感染,监护时敷贴装置应尽可能小范围,并在皮肤上涂抹防护乳液,以减少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及保护皮肤,且每日更换电极片1次,血氧饱和度探头应每2~3 小时更换部位1次,防止灼伤皮肤。
2.5发育支持护理
极低体重儿的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护理人员要提供人性化的关怀,使他们未成熟的器官在子宫外环境中继续发育,以减少合并症。
2.5.1建立一个类似于子宫的环境光线适宜在严密监护下选择适当时段降低光源刺激,如晚间可使用较暗的壁灯,以促进其发展日夜作息规律,或在患儿的暖箱外面遮盖毯子,以减少光线刺激,降低视网膜病变机会;减少噪音、器械活动声音,避免突发高频声音,对各种报警快速反应,及时关掉报警声;避免在床旁大声说话,将其保温箱视为其“卧室”,降低声音;避免在室内放音乐,这对急性期患儿不利,因可增加颅内压,使SaO2下降,刺激屏气发生的机会,不利生长等。
2.5.2 维持良好的姿态和用衣物或毛巾做一个“鸟巢”,让其舒适地躺卧,以促进其安全感,并可避免因长时间缺乏支持及身体过度外展导致的并发症;使用氧气罩时,尽可能使用较大尺寸的氧气罩,使患儿双臂能自由地靠近脸部,以促进自我安抚动作及发展手、嘴综合能力。
2.5.3 集中性护理极低体重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极不成熟,仓促或突然的接触会使其产生惊吓表现,徒增能量消耗。护士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应集中进行,动作轻柔、缓慢平滑,以轻巧操作为原则,治疗护理前后给予安抚动作(轻柔唤醒或触摸患儿),比如在测量T、P、R时、鼻饲时、更换时及进行侵入性治疗时,以促进安全感。
2.6 出院随访
为了降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伤残率,提高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存质量,了解其预后及体格、智能发育情况,我科设立了电话随访,建立完善的患儿个人档案,定期通过电话咨询情况及回院检查,进行正规系统的积极干预,指导家长育儿的知识和措施,提高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活质量。
3小结
由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理功能发育不全,适应能力差,抵抗力低下,各种外界不良因素都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要抓住保暖、用氧、喂养、预防感染、提供发育支持护理、随访等重点环节进行护理,在此护理过程中注重细节护理,护士以高度的责任心、爱心、细心和慎独精神,在护理工作中做好一切细节工作,以耐心细致的护理方法和精湛的操作技术对患儿进行治疗和护理,从而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0-202.
[2]陈超.新生儿氧疗合并症及预防[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1):8-9.
【关键词】 新生儿; 呼吸衰竭; 无创呼吸机; 护理
doi:10.14033/ki.cfmr.2017.7.03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060-02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noninvasive ventilator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Method:From January 2014 to October 2016,80 cases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in the author’s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adopt the single blind randomized grouping metho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intensive nursing,nursing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ventilation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fter the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index, oxygenation index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Newborn; Respiratory failure; Noninvasive ventilator;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120,China
o创呼吸机是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还需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以保证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通过对2014年1月-2016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呼吸衰竭新生儿分别实施不同模式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对比其护理效果,以归纳总结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临床护理要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4年1月-2016年10月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呼吸衰竭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证实为呼吸衰竭,具有无创通气的治疗指征。此次研究征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许可。采取单盲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胎龄30~35周,平均32.5周;包括新生儿肺炎15例,早产儿呼吸暂停1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例,肺透明膜病4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3例,胎龄29~35周,平均32.0周,包括新生儿肺炎16例,早产儿呼吸暂停13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8例,肺透明膜病3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及时对呼吸机参数做出调整,并简单为患儿家属讲解无创通气治疗的注意事项。
观察组实施精细化护理,具体如下:(1)精细化准备工作。对无创呼吸机的相关附件进行检查,确认无创呼吸机无故障后,取无菌蒸馏水加入至刻度线即可,开启呼吸机进行功能测试。(2)精细化心理护理。与患儿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耐心为患儿家属讲解无创通气治疗的重要性、优越性及相关注意事项,并为患儿家属示范面罩取戴方法,患儿家属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应积极安抚患儿。(3)精细化呼吸道护理。在患儿无创通气治疗过程中,应定时对患儿痰液及呼吸道内分泌物进行清理,帮助患儿翻身、吸痰,必要时可采取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4)精细化营养护理。由于新生儿出现呼吸障碍后,其机体代谢加快,加上新生儿本就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因此,护理人员可对新生儿进行加强胃肠道营养,必要时可采取肠外营养输注。(5)精细化皮损预防护理。由于面罩应用过程中,患儿容易因面罩压迫导致皮肤损伤,故面罩的选择应十分慎重,应根据患儿的面部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罩,面罩松紧度以一指为宜,由于新生儿皮肤容易受损,尤其需注意避免系带过紧。(6)精细化胃肠道并发症预防护理。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定时对患儿进行调整,还可对患儿腹部进行轻柔按摩,以促进胃肠蠕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主要护理指标包括患儿的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治疗24 h后呼吸指数[RI,P(A-a)DO2/PaO2 ]、治疗24 h后氧合指数(OI,PaO2/FiO2)、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其中,患儿家属满意度采用护理调查问卷进行评估,总分为0~100分,0~59分表示不满意,60~79分表示一般满意,80~100分表示十分满意,将达到60分者均归为满意[2]。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勺楹粑状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呼吸指数、氧合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气漏5例,皮损2例,胀气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出现气漏1例,皮损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0%。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呼吸衰竭主要是因各种因素导致的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在新生儿疾病中较为常见,新生儿容易因胎粪吸入、肺炎、早产等原因而致呼吸衰竭,如患儿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很可能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3-4]。无创呼吸机是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护理风险因素,有可能会影响到无创通气治疗效果,故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无创通气治疗过程中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具有其必要性,有利于保证治疗效果,解除新生儿的呼吸衰竭状态[5-7]。
如何提高护理质量是新生儿呼吸衰竭无创通气治疗中的重点问题,近年来,临床护理工作中涌现出较多的新型护理模式,如精细化护理,该护理模式的核心为“精细化”,即对各个环节的细节进行干预,通过对护理服务过程中各环节进行加强护理,可有效规避治疗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实现护理服务的全面性、系统性、精细化。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其治疗后的呼吸指数、氧合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呼吸衰竭新生儿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改善其呼吸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改善预后,还可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董志凤,姚其娟,孙俏丽,等.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48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8):48-49.
[2]廖秀春.56例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观察及护理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11(20):12.
[3]崔岢丰.1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护理[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2):266-267.
[4]熊月娥,贺芬萍,周钝敏,等.SiPAP呼吸支持在早产儿机械通气应用中的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22(6):74-75.
[5]周广玲,高翔羽,张艳艳,等.NCPAP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4):25-27.
[6]李媛.探讨新生儿呼吸衰竭重症监护的护理干预方法[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14(26):372-373.
关键词 5岁以下儿童死亡 婴儿死亡 死因构成
为了解《临翔区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5岁以下儿童率指标的完成情况、儿童死亡率的动态变化及原因,找出围产期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从而提高儿童保健质量,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现将临翔区2001~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依据卫生部妇幼卫生司1991年下发的《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及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由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收集、整理及审核上报的辖区范围内2001年~2010年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年报资料,包括本地户口及居住1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同时,还收集《云南省2010年妇幼卫生工作主要指标汇编》中临沧市及云南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相关信息。
方法:采用生态学分析方法对辖区范围内2001~2010年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主要指标包括年龄别死亡率、死因顺位、死亡前就医情况。
统计学处理:对历年来的年报资料死亡率与构成比的描述、X2检验、X2趋势性检验。
结 果
临翔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2001~2010年临翔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18.57‰,其中婴儿死亡率下降了14.84‰,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了9.39‰,经趋势性X2检验,5岁以下儿童的年龄别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经X2检验,2010年临翔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分别低于临沧市(19.31‰)及云南省(15.31‰)水平。见表1。
死因顺位分析:在431例死亡婴儿中,共调查到339例婴儿的死因,主要死因为出生窒息、肺炎、早产等,其他原因死亡27例(6.26%);而1~4岁儿童死亡110例,调查了99例的死因,主要死因为意外及肺炎。见表2。
死前就医情况及死亡地点分布:有40.5%的儿童死前未就医,死亡地点主要是在家中;死前就医主要在村卫生室及县级医院。在就医途中死亡的比例仅7.02%。见表3和表4。
讨 论
10年来,临翔区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不仅实现了《临翔区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终期目标,而且低于全市及全省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实施了“降消”项目、新农合政策、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项目,政府加大了对妇幼保健的投入,改善了产、儿科的急救条件,规范了产、儿科的各种医疗抢救常规。
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降低婴儿死亡,工作重点是降低新生儿死亡。但调查表明婴儿的死因顺位依次为出生窒息、肺炎、早产、腹泻、先天异常和营养性疾病等,提示围产期保健仍是我区的薄弱环节,今后工作的重点应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培训,提高产儿科的新生儿疾病的诊治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早产的发生。
5岁以下儿童死前的医疗卫生利用调查显示:多数家庭在儿童死前发生了就医行为,就医地点主要在村卫生室及县级医院;死亡地点主要是在家中,在就医途中死亡的比例较低,提示我区的儿童保健网络相对健全,但村医的医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建议:①重点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和新生儿疾病诊治的培训:对各级医疗单位产科、儿科医师加强有效培训,重点是围产期与新生儿期保健。产时必须详细观察产程,提高产科质量,加强产儿科合作,改善产科抢救措施,加强新生儿插管技术、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喂养护理保健常规等。②多部门协作加强儿童先天性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在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的先天性疾病占有较高的比重[1],不仅需要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重视母孕期营养,加大孕妇保健知识宣传培训,普及遗传优生知识等一系列医疗,而且需要得到政府、妇联、民政、财政等多部门的密切配合。③加强基层儿童系统管理:调查发现5岁以下儿童死因漏报率较高,应加强基层儿童系统管理,尤其是切实加强新生儿访视,并进行ARI和腹泻的预防及监测[2],降低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把高危儿、体弱儿在最基层的专案管理起来,提高高危孕产妇及高危儿管理率,识别处理好围产儿异常的诊治、筛查和及时转诊工作。④预防意外事故发生:溺水、交通意外等是1~4岁儿童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加强家庭健康教育及安全教育,使家长识别生活中的有害习惯及行为对儿童产生的危害,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建立农村托儿机构或组织农忙临时托儿站,预防意外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