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38:40
导语:在畜牧业市场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养牛 现状 建设
[中图分类号] S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268-02
一、我县发展养羊业的优越条件
1.自然条件
神池县地处晋西北丘陵山区,位于晋陕蒙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农牧交错区。全县开展草地改良和耕地种草空间很大。
神池羊肉产于神池县丘陵山区,夏季降水集中、秋季天高气爽、冬季漫长寒冷,这些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和优质的牧草资源造就了地标区域内生长的神池羊抗病耐寒、耐粗饲、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体质健壮;神池羊肉以香味浓郁、味道鲜美、风味独特享有盛誉。
2.资源条件
2.1饲草饲料充足
每年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多年生牧草和种植青贮玉米、苏丹草等当年生牧草共28万亩,建优质草籽繁育基地2000亩。
2.2优质良种资源
扩建绿宇肉羊良种繁育场和虎北乐苑种羊场,组建纯种羊肉羊核心群,通过应用现代生物育种措施,繁育生产优质种羊,促进全县养羊业的发展。
2.3社会经济条件
2.3.1畜产品安全保障
2.3.2加工、流通企业建设
2.3.3规模健康养殖
2.3.4畜牧兽医科技推广
3.政策保证
3.1养殖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3.1.1坚持市场引导,龙头牵动的原则。
3.1.2坚持突出重点,区域推进的原则。
3.1.3坚持科技支撑,突出效益的原则。
3.1.4坚持完善体系,安全发展的原则。
3.2保障措施
我县畜牧业发展要抓住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强化五项措施。即抓住草业建设这个中心,以增草为目的,加大草地改良力度,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突出畜禽品种改良和动物疫病防治两个重点工作,以提高畜禽品种质量为目的。强化规范化生产、科技培训、执法监督、资金投入、产业化建设,全力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 养羊业发展的市场分析与预测
1.国内市场分析与预测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业的快速发展,营养保健食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羊肉这一倍受当今营养学家和医药学家推荐的营养佳品更是倍受人们瞩目和消费者青睐。
目前,神池羊肉以其天然绿色的优势,一举打入北京市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购买力的平稳增长,对羊肉需求量也随之相应增加,养羊业前景非常可观。
2.国内市场价格预测
从国内市场羊肉价格来看,同样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羊肉市场日趋活跃,今后羊肉价格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而提高。
3.市场预测结论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也逐步改变,人均羊肉消费量将会大幅度增长。因此,要充分利用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养羊业,促进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我县养羊业发展现状
神池县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养羊业成为我县发展最快、成长性最好的产业。近年来,我县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尤其在种草方面、舍饲养羊方面下足功夫。养羊业得到迅猛发展,神池县已成长为著名的养羊大县。
我县养羊业中仍存在着各种问题,第一我县养羊业生产饲养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第二良种化程度低。第三饲养管理技术落后。
四、发展养羊业的设想与措施
1.大力发展草业,夯实养殖基础
加快饲草料建设,要强化饲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大秸秆、农副产品转化利用的宣传力度,提高养殖户的认识水平,积极推广草粉加工、秸秆微贮、氨化等加工转化技术,想方设法调动养殖户贮草的积极性,实现应贮尽贮,应加尽加。积极引导农户种植草料兼容的玉米,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的紫花苜蓿、苏丹草等优质牧草。
2.突出抓好肉羊品种改良工作,努力提高品种质量
肉羊改良方面在稳步推进小尾寒羊改良选育的基础上,引进国内外优良肉羊品种,通过杂交改良,提高现有羊的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
3.突出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规范和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建立责任追究制,建立防疫物资储备库,能及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建立动物及动物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防疫员管理制度,消毒制度,防疫员考核办法,加强动物防疫的宣传力度。
4.抓规模养殖和小区建设,走集约化、规范化养殖之路
规模养殖特别是舍饲养殖是促进耕地种草、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在完善已建成的2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的基础上,今后还要建设一批以适度规模农户参加的标准化养殖小区,把分散的小生产逐步引入到现代畜牧业中。以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的进程。
5.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工作,提高科学养羊水平
大力开展养羊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加强县、乡、村级畜牧科技人员教育培训,特别是加强村防疫员、检疫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抓好面向养殖户的适用实效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科学养殖水平。
五、 结束语
在县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县养羊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以加工带养殖,以养殖促加工,逐步形成养殖、加工、销售的良性循环发展体系,养殖与加工业的发展,也带动草业经济的发展,种草面积不断增大,草地覆盖率增加,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县城内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斯,饲料质量检测验收标准与生产加工技术,北京,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1992
关键词 牛羊肉产业;现状;问题;对策;宁夏中卫;沙坡头区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314-02
近年来,中卫市沙坡头区通过政策扶持、机制创新、科技支撑,企业带动,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狠抓牛羊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始终把发展牛羊肉产业当作增加农民收入的大事来抓,加快了当地以草畜养殖为主的牛羊肉产业发展步伐,走出了一条符合县域经济的发展之路。
1 牛羊肉产业发展现状
中卫市沙坡头区地处引黄灌区,是一个主要产粮区,农作物秸秆饲料资源丰富,多年来牛羊草畜养殖生产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沙坡头区肉牛饲养量6.51万头,其中牛存栏3.67万头,出栏2.84万头;羊饲养量35.83万只,其中羊存栏18.52万只,出栏17.31万只,牛羊肉产量达到0.5万t,占沙坡头区肉类总产量的27.5%,牛羊养殖实现产值1.9亿元,占沙坡头区畜牧业产值的26.6%。由于龙头企业宁夏夏华肉食品有限公司的带动,分别建成了6个比较大的肉牛和肉羊规模化养殖场,发展肉羊和肉牛养殖大户1 860户,建成了生态移民区肉牛养殖小区13个,建设肉牛和肉羊科技示范村23个。
牛主要推广了西门塔尔肉牛为主的肉牛优良品种,采用人工授精技术 ,推广级进杂交方式,促进了良种肉牛品种的引进和改良力度;引进了萨福克、陶赛特、特克萨尔肉用种公羊开展了二元、三元杂交肉羊生产。积极推广经济高效适用的肉牛(混)配合 饲料和秸秆养牛技术,育肥牛日增重达到0.9 kg,头均新增收入400元左右;肉羊改良杂一代35~40日龄胴体重平均达到11.7 kg,4~6月龄育肥胴体重达到21.5 kg,只均胴体重较改良前分别提高了2.9 kg和4.5 kg,只均新增纯收入分别达到112.3元和162.4元。目前,良种肉牛已占肉牛饲养量的85%以上,肉羊杂交改良占46%以上。知名大型牛羊肉加工企业宁夏夏华肉食品有限公司已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首批认定的大型清真牛羊肉定点屠宰加工企业,其生产加工营销己初具规模,专业销售市场基本形成,产品的认知度和品牌的影响得到了提升,清真牛羊肉食品远销上海、广州、深圳,加工的羊肉进入了香港、约旦国际市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养殖不集中,养殖规模偏小。二是肉牛良种冷配点偏少,且冷配改良队伍不稳定,影响了改良工作进展。三是基础母牛存栏有限。由于繁殖母牛饲养周期长,产出效益大大低于架子牛育肥效益,农户饲养母牛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肉牛数量的发展。四是牛羊肉产业生产投入不足,虽然国家近几年加大了项目的扶持力度,大部分养殖户很想扩大生产规模,却因为资金问题而无法实现。五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养殖户的关系比较松散,相互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作用发挥尚不突出。六是牛羊肉的养殖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示范带头作用不强。七是牛羊防疫检疫工作难度加大,由于牛羊养殖疫情复杂,流通调运频繁,防控的难度不断增大。
3 对策
3.1 引导养殖户科学发展牛羊肉产业
通过各种形式给牛羊肉养殖户灌输科学养殖的思想,使其能够从长远利益来看待该产业,规模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牛羊肉产业。及时向养殖户传递牛肉、羊肉市场动态和行情信息,指导养殖户调整牛羊结构和养殖模式,促进牛羊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大力发展母畜养殖,稳固牛羊肉产业基础
加大对基础繁殖母牛母羊养殖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养殖场(户)饲养母畜的积极性。建立和创新母畜补贴的长效机制。对良种基础母畜饲养实行跟踪登记,分别在幼龄、育成和成年3个生长发育阶段持续给予补贴,建立稳定的基础母畜群。此外,推广基础母牛母羊高效饲养技术,加强品种改育,降低母畜饲养成本,提高母牛母羊的生产繁殖效率。
3.3 结合传统养殖,创新养殖方式
在坚持传统的牛羊肉养殖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养殖方式。坚持在黄河灌区主推以西门塔尔为主的肉牛品种和“滩―寒”二元杂交、“滩―寒―萨”三元杂交肉羊生产模式,灌区生态移民区主推良种肉牛扩繁和育肥以及杂交肉羊育肥,山区及旱作区生态移民区重点发展肉牛育肥和肉羊养殖。灌区发展100头以上和500只以上的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场(户),主推肉牛肉羊育肥、良种繁育、饲草料加工调制、标准化饲养等技术;山区及旱作区生态移民区户均发展肉牛10头、养羊50只以上,主推羊的“一年二产”或“二年三产”繁殖技术。
3.4 加强技术指导,搞好规范管理
完善县(区)乡镇畜牧兽医推广中心的设备设施,建立一支有技术、有素质的兽医队伍,做好牛羊养殖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加大秸秆开发力度,大力推广青贮、微贮、酶贮和氨化等“三贮一化”技术,使农民自觉开展健康的、可持续的牛羊养殖,提高牛羊的养殖品质和农民的经济效益[1-3]。
3.5 提升牛羊品质,全力打造牛羊肉知名品牌
品牌是产品核心价值的体现,也是产品质量和信誉的保证。因此,沙坡头区牛羊产业发展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一是引导企业用超前的意识制定品牌策略,用创新的技术和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创造品牌产品,用强用力的政策措施和营销手段树立品牌形象。二是重视牛羊肉产品的注册认证。对于有资格进行注册认证的企业,应及时引导其进行注册、认证,企业对已注册的牛羊肉产品商标,要具有保护意识,谨防被别人假冒。三是加大对牛羊肉产品的宣传,适时组织好企业举行牛羊肉产品推介会。四是建立产业信息网络。利用现有的媒体、网站等方式积极对外宣传当地的牛羊肉产品,为该地区的牛羊肉销售提供一定的市场。五是重视牛羊肉产品包装,提高羊肉产品包装档次,充分展示宁夏回族的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底蕴,打造提升清真羊肉产品品味。
3.6 加强疫病防控,增强保障能力
一是坚持以防为主的防控原则,做好牛羊的疾病预防工作。二是加大检疫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牛羊进行检查,观察其摄食情况和活动情况,一旦发现有异常现象,应及时上报,并隔离。对已经过免疫的牛羊做好标志,完善可追溯体系,一旦出现问题即可迅速找到根源。三是做好牛羊肉的安全生产工作,在牛羊肉的产前、产中、产后均做好监管工作,按规定使用合格的兽药,并及时检查兽药残留是否符合标准,使生产出的牛羊肉产品安全、健康[2,4-8]。
4 参考文献
[1] 赵正萍,徐刚孺,杨荣富.梁河县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1,7(7):15-17.
[2] 杨正义,李存霞,张生.同心县清真牛羊肉产业现状及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2,7(12):9-12.
[3] 李聚才,杨正义,张生,等.宁夏中部干旱带肉牛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同心县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96-100.
[4] 贾太明.浅谈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J].才智,2009(22):114.
[5] 朱光道.安徽省含山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9):134-135.
[6] 强毅,张华.宁夏清真牛羊肉产业现状与市场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356-357.
10月全省推进规模健康养殖现场会在长治召开,会议期间刘维佳指出,我省将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千园万场”、壮大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基地县等措施,在全省构建生猪、肉牛、羊等六大畜牧业经济板块;要进一步注重规模健康养殖、优质饲草和饲用玉米种植以及畜产品加工业等要素的耦合,构建起农牧耦合和结构创新的大平台。
我县也随之响应国家的各项政策,想使农民迅速致富,而对于一个深深热爱故土的我来说,民生也无疑成为我最关心的事。目前,我县有着纯朴的人民群众和绿色的原生态环境,为发展养殖业、生产绿色肉食品提供了充足条件,可以说在未来内,养殖业将会在永和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起来,而肉羊养殖业将成为永和养殖业的主力军。创先争优,创业富民,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坚信通过我的努力,一定会带头为全县的农民群众走出一条以肉羊养殖、加工绿色肉类食品的产业化道路。希望领导们给予宝贵的意见和支持,谢谢!
一、肉羊养殖场概况
养殖场建于镇的上罢骨村,场地周围有丰富的水资源,我们在这个村租了100亩土地用于种植喂养的饲料,刚开始由于资金有限规模不大,先计划用90只当地奶羊做母本与10只布尔山羊做父本进行杂交,秸秆粉碎机5台约5000元,饲料加工机5台约10000元,配套的料槽、水槽30个(每个约350元),三轮车1辆约14000元,场地建设费约15万元,供需资金约45—50万元。到目前为止,已经购买了奶羊40只和布尔山羊2只,加上场地建设费等基础性设施建设,自筹13.7万元,还需资金35万元。
二、产品介绍
由于永和地处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当中,使得当地的畜牧业主要以放养为主,而羊的品种主要是绒山羊及为数不多的奶羊(农户养殖奶羊一方面是为了给奶水不足的幼绒山羊喂奶,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家喝奶),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使得绝大部分的绒山羊都被直接宰杀或是卖到外地,只有少部分的绒山羊被圈养起来(由于绒山羊有世代放养的习惯,圈养起来非常容易生病,因而留下的这少部分绒山羊,与其说是圈养倒不如说是偷偷放养),这样以来大多数的奶羊也便随着绒山羊被卖掉(奶羊的生理特征决定它只适合圈养),目前永和只有为数不多的奶羊,经过翻阅资料、实地考察,向有经验的乡亲取经,多方面的深入了解之后,我们决定用当地土奶羊做母本,用肉质好、体型大的布尔山羊做父本进行杂交。布尔山羊肉质好、体型大,奶羊产崽多、母乳多、成活率高,通过杂交,我们有信心培育出体型大、肉质好、生长快、繁殖能力强、抗病能力强的种肉羊,为广大市场提供放心的鲜羊肉。
三.市场调研与分析
1、在资源紧缺、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今后永恒的主题,而放牧给新农村建设、自然资源等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要解决散养放牧与新农村建设、动物疫病防控、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的问题,就必须进行规模化圈养。而以奶羊为母本的肉羊养殖给我们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由于奶羊的生理特征,使得它只适合在平坦的地区活动,即使我们把奶羊放养,它也不会上山,因此它对山上植被的破坏度可以说是0%。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我县95%的绒山羊被卖出永和,永和需要发展,而永和又靠什么发展,广大的农民群众又靠什么致富?以农业来说,永和县是一个靠天吃的县城,如果一年风调雨顺,那么农民朋友还会所有收入,反之农民朋友就会连种子、肥料钱都收不回;以经济林来说,永和县的主要经济林是枣树和核桃树,但是它们都需要因地制宜,如枣树大多数分布在黄河畔边,有很大的局限性,不是所有地方的农民朋友都有条件种植;以旅游业来说,目前永和的旅游业主要是以永和关、乾坤湾、东征永和纪念馆、楼山为主线,我相信它的确可以带动永和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于普惠农民群众还有一段距离;以养殖业来说,以家庭为个体,以合作社为整体的养殖模式可以普及到每一村、每一户,因此它是广大农民朋友致富的最佳选择。可以说在未来内,养殖业将会在永和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起来,而肉羊养殖业将会成为永和养殖业的主力军,首先羊与其它动物不同,它是食草性动物,不会和人抢粮食,而农村广阔的大地上有大量的秸秆、水源以及闲置的土地;其次,它投入小、见效快,因为是本地奶羊改良过来的种养,因而它适应当地环境及抗病能力都强,而且由于它的生活习性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倘若用肉羊养殖代替了全部绒山羊养殖的话,它还会为我县的生态环境作出一定的贡献。
2、现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局限在食用单一的肉类上,肉的种类不断增多,尤其是羊肉因肉质鲜美、口味好、营养价值高,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伴随着交通的发展,周边城市对纯天然绿色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而,我坚信永和发展成为“道口”经济的那一天,也将是我们为永和锦上添花的那一天。
3、肉羊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羊具有食性广,
耐粗饲,抗逆性强的特点。饲养肉羊投资少、周转快、效益稳、回报率高。近年来,国内外羊肉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为肉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使羊肉生产正成为一个黄金产业。在国内,由于肉猪、肉鸡生长速度过快,其肉适口性变差的问题愈来愈严重,一些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使用了激素和药物,激素和药物残留超标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纷纷寻找“放心肉”,除野味、地方品种外,羊肉因在养殖过程中以饲草为主,很少用精料和饲料添加剂而逐渐成为一种理想、安全的替代品。羊肉的消费量和出口量呈直线上升趋势。肉羊饲养效益稳定,肉羊饲养因生产成本低而在我国有较高的效益。从近的养殖市场分析,猪、鸡等的行情均不稳定,价格经常大起大落,而肉羊则在销路看好,价格稳中有升。
4、对于养羊所产生的羊粪以及污水,可用于施肥,这也是收益之一。另外,也可用于沼气池,作为产生沼气的原料。
四、生产与经营计划
1、制定生产计划。依据生产计划指挥和组织生产,使各生产环节协调运转,顺利完成生产任务。
2、羊群周转计划。养殖场规模和经营活动决定羊群周转,根据羊群周转计划组织饲料供应,制定劳动力计划、建设棚圈计划、物质采购计划。羊群周转计划是做到有计划生产的保证。
编制羊群周转计划的依据:
(1)羊群结构。由生产规模确定年内羊群数量的变动情况,如羊群存栏只数、淘汰羊只数、分娩羊只数等等。
(2)羊群繁殖情况。羊群繁殖情况与羊群结构紧密联系。根据参加配种羊只数,计算分娩母羊数和羊羔数。
(3)基础母羊使用年限。根据体质和繁殖性能,决定基础母羊使用年限和淘汰羊只数。同时,决定育成母羊的预留比例,这也与羊群结构互为联系。
五、人员和组织管理
1、建立机构。为保证肉羊养殖场生产有秩序的进行,需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行使决策权,来有效地组织生产,协调有序的工作。养殖场由场长负责制,目前由于资金短缺,我场规模小,只有我和技术人员3名员工(技术人员是农村有丰富经验的养羊好手),饲养羊的工作由我们全权负责。
2、当羊只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会雇佣周围村庄有经验的村民进行养殖,工资低且能留得住,有利于合作社的发展。
3、当羊场扩大以后,进一步聘用畜牧业专家进行指导以及进一步培养优良肉种羊,并招聘畜牧专业的高材生来进行科学养殖。
六、成长发展规划
(一)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品种调优、结构调适、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目标要求,全县以发展经济作物、特色农业和饲草作物为重点,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应用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综合能力。据统计,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4.7万亩,总产240642吨,其中小麦25万亩,总产100500吨,玉米28.4万亩,总产140142吨。棉花播种面积35万亩,总产28700吨。瓜菜面积10万亩,其中冬暖式蔬菜大棚7000亩,春暖式西瓜大棚2000亩,小拱棚3万亩。全县肉牛、奶牛、猪、羊、鸡存栏量分别达到3.5万头,1500头、10万头、7万只和70万只(其中蛋鸡30万只、肉鸡40万只)。肉牛、猪、羊、鸡出栏量分别达到1.05万头、13万头、7.2万只和120万只。全县养殖大户猪(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10头以上)、羊(出栏30只以上)、肉鸡(存栏2000只以上)、蛋鸡(存栏500只以上)分别达到850户、100户、400户、200户和150户。一是依托中国宁津蔬菜市场,扩大面积,增加品种,提高品质,以东部乡镇为主,建成了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并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形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在种植模式上,重点发展“三棚”,即冬暖式大棚、早春大棚和小拱棚,面积达到6万多亩。二是大力发展畜牧生产,努力建成畜牧强县。围绕建设畜牧强县,我们积极致力于在品种结构、养殖规模上实现新突破。工作中集中联片,发展规模养殖场,搞好养殖小区建设,突出抓好奶牛和三元杂交猪商品基地建设。奶牛生产,围绕德州光明乳业,重点抓好奶牛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大曹镇鑫源、宁津镇路庄、大柳李满、柴胡店王世英、长官北街村等奶牛养殖场;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围绕双汇、金锣和瑞丰活猪储备项目,张大庄鲁北养殖总公司一级繁殖场和保占芦庄、大曹镇西潭、相衙镇梳头李二级繁育场。为推动奶牛和生猪生产的发展,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发展畜牧生产的意见》和《关于发展畜牧生产的奖励政策》,积极帮助养殖户协调解决场地、发展资金等,引导畜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全县新建可存栏500头以上高标准奶牛养殖小区2个,建成存栏二元母猪400头、年出栏三元杂交猪80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小区11个。三是搞好植树造林大会战,林业生产在数量、质量上创历史新高。我们把林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和主导产业,确立了“走科技兴林之路,全面提升植树造林质量”的总体思路,坚持了“五个统一”、“五个到位”, 即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把林业作为主导产业统一安排和规划,统一组织施工,统一选购优质苗木,统一组织水源,统一实施推广薄膜覆盖技术。分析形势到位,规划设计到位,宣传发动到位,督导检查到位,奖惩政策到位。全县上下造林、造好林的氛围空前高涨,林业生产在数量上、质量上创历史新高。全县春秋两季植树1330万株,其中绿色通道绿化440公里,河道绿化56公里,围村镇造林1万亩,完成速生丰产林5万亩,经济林2万亩,新建农田林网1万亩、农林间作12万亩,林业育苗2000亩。
(二)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一是抓好无形市场。牢固树立市场首位意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信息收集、整理、制度,尽快实现专业批发市场、龙头加工企业与全省、全国联网,以准确的市场分析和预测,为政府决策和农民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充分发挥农村购销大户和经纪人的作用。目前,从事农产品运输的各种车辆近8000部,从业人员27000多人。通过制定和落实好各种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绿色通道,开展大购远销,实现农产品流通效率最大化。二是抓好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按照“多层次、强辐射、专业化”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采取群众入股、吸引外资等形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抓好东崔蔬菜市场、棉花加工市场、辣椒市场等专业市场的改造和完善,促进市场向多功能、全方位市场转变,不断增强辐射能力,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三是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对“东崔韭菜”、“时集葡萄”、“保店辣椒”产品,通过商标注册等法律手段依法予以保护,进一步提高了品牌质量,依托名牌带动扩大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份额。
(三)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提高农产品质量。一是加快农业标准质量体系建设。标准化是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大市场的“入场券”。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合理施肥用药,从源头抓起,从生产各个环节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抓好黄瓜和辣椒的产地检测认证和产品认证,2万亩绿色小麦标准化示范。制定和推行无公害产地档案编码管理制度和十户联保制度,按无公害化生产规程,严格包装、标识的监督使用,实行无公害市场专营等措施,大力规范市场秩序,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二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以县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主体,以龙头企业、重点乡镇、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检测室为基础,以专业检测机构为补充的检测、检验体系,在县农业局、东崔蔬菜市场、天雁面粉公司、瑞丰食品公司建立起四处较为完善的检测、检验室,初步形成了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三是加快畜产品防疫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和完善疫病防治标准,健全疫情测报网络,建立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病虫害的免疫防疫机制,防止了重大畜禽疫病的发生流行。
(四)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围绕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完善和提高。我们在全县范围内筛选出100家起步早、发展快的合作经济组织,在内部管理、利益联结、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指导和培植,积累成功经验,带动面上工作。重点抓好蔬菜、苗木、辣椒、果品、良种繁育、畜产品等方面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点。通过完善和提高东崔蔬菜产销合作社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好大柳李满苗木花卉产销合作社、大曹果品销售合作社、刘营伍生猪销合作社、长官秋生养鸡合作社、柴胡店后艾黄瓜生产合作社、时集镇葡萄产销合作社,建好牛奶产销合作社,雒庄辣椒市场产销合作社和长官畜产品市场合作社。根据我县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现状,积极探索建设了一批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互通信息、平抑价格、调剂余缺、规范市场等协调为主要内容,以松散型利益关系为主的社区类经济合作联合协会,解决了政府办不好、企业办不到、农民办不了的事情,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政府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工作力度,把发展生猪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领导责任制,把发展生猪养殖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物价局生猪市场分析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2011年以来,我区与全国一样,生猪和猪肉价格不断上涨。春节是猪肉的第一个价格高峰,3、4月份较平稳,从5月份开始一路上涨,至7月初,达到了2008年以来的历史新高。根据市局安排,我们于7月18-20日,利用三天时间走访调查了6家生猪养殖企业和散养户。
一、调查基本情况
1、截止六月底生猪存栏828头,比上月减少24头,比年初增加142头,比去年同期减少60头。其中:①能繁母猪存栏120头,比上月增加13头,比年初增加30头,比去年同期增加31头;②育肥猪(近期可以出栏的生猪)存栏220头,比上月减少33头,比年初增加128头,比去年同期减少97头。
2、六月份补栏生猪192头,比上月增加91头,比年初增加80头,比去年同期增加120头;上半年累计补栏生猪757头,比去年同期增加374头;八、九月份准备补栏345头,比去年同期增加194头。
3、六月份出栏的生猪平均每头收入2042元,比年初增加500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00元(收入指含成本的总收入)。平均每头猪总成本1360元,比年初增加260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0元,其中:(仔猪全部是自繁自育),饲料成本900元,人工成本205元,防疫成本25元,其他成本230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300元、45元、5元、20元。
二、生猪和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
一是生猪存栏量下降,对生猪价格形成强势推动。生猪存栏量下降,主要有两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2010年上半年猪价一度大幅下跌,生猪价格最低降至4.50元/500g,养猪出现亏损,结果造成了部分散养户退出养猪产业,导致今年生猪存栏量减少。
第二个因素是受今年年初动物疫病影响,母猪产仔率下降,仔猪死亡率高,导致生猪存栏量下降。
资深养殖户王大哥说:今春的病毒性腹泻造成**镇河王村生猪几乎全军覆没。街道**生态猪养殖厂负责人反映,因疫情影响,仔猪死亡多达200余头。**农畜产有限公司今年6月份存栏量2000头,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6.67%。从区畜牧局提供数据看,到6月底全区生猪存栏量16.42万头,同比下降7.80%。生猪存栏量下降,对生猪价格形成了强势推动。
二是养殖成本加大,对生猪价格上涨拉动明显。饲料成本占生猪养殖成本70%左右,作为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自2009年初一直保持涨势,2011年6月份价格上涨到2.40/公斤,与去年同期上涨22.45%,相应地饲料价格每吨同比上涨700元左右,涨幅达10%以上。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五个半月,出栏200-230斤,,约消耗480公斤饲料,仅饲料成本就增加300元左右。此外,劳动力、运输、防疫、水电等费用的增加也推高了饲养成本。街道三合生态猪养殖厂负责人介绍,去年每月1500元的工资,很多人抢着干,现在2000元都很难雇到人。而2010年至今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增加了养殖户资金使用成本。
三是突发事件对生猪价格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今年以来,年初的低温、3月份的“瘦肉精事件”对生猪生产和出栏造成一定影响,对价格上涨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区畜牧局了解到,我区生猪养殖业未使用瘦肉精,但我区生猪供应30%是从外地购进。而仅湖南警方破获的特大瘦肉精事件,就涉及16个省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的生猪价格。
三、生猪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应对市场能力弱。我区生猪养殖仍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散养比例接近70%,分散的生产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难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行业内的协调和调控。同时,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没有成立专门的农村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散养户在产业链中处于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地位,难以从流通加工环节中分享更多利益。
二是缺乏预警和应急机制,市场体系不健全。畜牧业信息体系不健全,不能及时、准确地向养殖户提供有关的市场信息和跟踪服务,难以指导养殖户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缺乏市场预警机制,在行情看好时不能做出客观预警。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在行情低迷风险来临时缺乏应急措施,反应滞后。在行情低迷时,大部分散养户认为养猪不如出去打工,而放弃养猪;当行情高涨时,存栏又少了,没有猪卖,形成恶性循环。街道办事处新建村养殖户刘美芳说:我们了解不到太多的信息,只能自已根据市场行情判断是多养还是少养,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多给我们指导。
三是科技含量不高。多年来,养猪以农村散养为主,规模化养猪比重低,多数养殖户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系,饲养、管理、防疫、治理水平低,标准化养殖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越是规模化养殖,疫情发生的机率越小,而散养户对科学管理、科学养殖做得不到位,往往导致疫情的发生。义和镇三合村资深养殖户王大哥说:这养猪啊就象侍候孩子,防疫得从娘胎里开始,出生十天,常规疫苗就得全部用上。猪舍要干净、通风,天热了要喷水降温,还要注意水的温度,不能太凉,冬天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刚出生的小猪。还要注意天气预期,俗话说,不怕正风吹,就怕贼风钻,否则很容易导致感冒和腹泻等疾病。
四、发展生猪业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政府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工作力度,把发展生猪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领导责任制,把发展生猪养殖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二是要扶持规模发展,提高饲养水平。首先要加强生猪生产小区建设,在各街道、乡镇建立生猪养殖小区,再通过对小区出栏数给予一定的补贴等政策,引导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其次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采用贴息贷款方式,鼓励和帮助规模养殖户发展。再者加快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提高生猪标准化饲养水平,促进生猪生产水平、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提高。
三是强化技术服务,提高科技含量。首先要加快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防控机制,做好生猪疫病的监测和免疫工作,打好生猪疫病防控的攻坚战。其次要建立新型良种繁育体系,技术人员要深入场户进行技术指导,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推广养殖业新知识、新技术和生猪弊病防控新规范。再者要做好市场信息服务,实现村组有技术骨干,户有科学养殖明白人。
四是要成立专业协会,促进健康发展。要大力提倡成立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提高养殖户之间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社可按照“民办、民营、民收益”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为养殖户提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内部机制。做到养殖户之间互相监督,自我管理,整体应对市场风险、提高应对市场行情波动的能力,确保养殖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五是作好监测预警,努力规避市场风险,引导养殖户科学调整生产规模和结构。相关部门要密切跟踪生产和市场变化,加强形势研判,及时信息,以达到引导养殖户科学调整生产规模和结构、规避市场风险、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目的。另外还要强化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指导养殖场户改进饲养管理技术,提高生猪生产水平等。
五、下半年生猪价格走势预测
预测下半年生猪价格将稳中小幅下降。资深养殖户王大哥预测说:今年下半年到明天上半年,猪肉价格会稳中有降,到明年下半年,会出现周期性下降。主要原因:
一是利润趋使养殖户补栏积极性提高。至今年7月初,养猪利润达到最大化,家庭式小规模养殖户利润最高可达每头800元,而大规模的养殖企业利润也达到了每头600元。利润的趋使会大大提高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市场供求趋于平衡,猪肉价格过高的现象会逐渐平稳。而明年下半年,生猪市场会趋于饱和状态,又会出现周期性下降。
关键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1生态经济的概念
生态经济是指人们合理利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及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内,不断改变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物尽其用。并在挖掘过程中发现扩展出新的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的体制,促进社会文化和谐、生态健康平稳、环境美丽适宜。生态经济的本质是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内,实现自然、社会、经济三者的良性循环,创建出复合型生态系统。该复合型生态系统能很大程度上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与人类生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经济的特点
2.1时间性
生态经济的时间性指自然中的各种资源可以突破利用有限性,从而实现持续利用。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再生产,我们的后代也应该和我们一样平等的享受自然资源,我们没有权利更不应该牺牲后代的利益来为我们自己获取更多的资源。我们应该结合“财富转移”政策,将属于我们后代的财富保留下来,让他们和我们拥有一样的生活空间以及发展机会。
2.2空间性
生态经济的空间性指自然资源的利用在空间上具有可持续利用性。个别地区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发展经济时不能影响到其他地区需求的供给能力,生态经济要求各地区自然利用互相支持,共同满足各地区人们的需求。同时,对于农业资源的生态经济发展要求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实现共同分享环境、共同建设发展。
2.3效率性
生态经济的效率性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新时期,随着社会科技的持续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态经济的坚持研究,提出了“低耗、高效”的新型资源利用方式。在先进科技的支持下,人们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单位产出时消耗最低的资源和付出最小的环境代价,进而使资源出产效率不断提升,经济支撑能力持续上升,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资源和环境前提。
3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大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地理位置以及制度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极为不平衡,这导致了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大。近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在缓慢下降,但总的数字还是偏大,而基尼系数展现了全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比重,基尼系数越大,居民收入差距越大。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的基尼系数为0.465,按照国际上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提供的标准,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0.2到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到0.4表示较为合理;0.4以上表示差距过大,显然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已大大超出了合理范围。
4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生态环境恶化逐渐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的状况表现为局部改善、整体恶化。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农业化肥及数种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是促使我国生态环境严重的失衡的根本原因。再加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环境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工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生态环境平衡也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5地区生态经济的模式
5.1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模式
在我国比较偏僻的高原地区,经济落后严重,这里的居民为了维持生活,盲目采取一些可以短时间内获取高额回报的发展方式,导致这一带的生态环境快速恶化,恶化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里的居民的经济发展,无形中形成了“贫困———粗放型增长———环境恶化———贫困”的恶行经济循环系统。而这些地区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这里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最为突出,对于这里的生态环境状况,经过分析我觉得应该采取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模式,首先进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兴修梯田,小流域治理等管理,逐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生态建设力度,实现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建立一定的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区内居民进行生态移民,快速恢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并在部分生态相对脆弱的地区鼓励居民合理发展生态型畜牧业,既发展了经济,也保护了该地区的环境。
5.2资源互补模式
大同、包头、银川等地区具有十分丰富的矿产能源,这些丰富的能源帮助这些地区的居民发展经济,使他们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但是这些地区以资源开采初级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式的资源利用方式,一方面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工业污染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而这些地区所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及水资源短缺,这要求这些地区必须采取资源互补模式,这有利于这些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现有的资源型产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把资源产业做大并扩大贸易,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转化能力。物尽其用,废弃资源再利用也是该模式必须要求的,这样可以发展循环经济,极大的降低这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同时在这些地区引进高科技技术,以再生能源代替非再生能源也可维护生态经济。
5.3优势资源开发模式
我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资源,我们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现阶段的高科技技术,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给予不同的市场分析,从其资源优势出发引导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从而降低与一些发达城市的差距。如:西南地区工业污染较少,水、热、光能等资源充沛,可以依靠先进的科技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生态农业,建立符合当地自然资源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贵州具有文明世界的茶叶、烤烟、稻米、猕猴桃等天然资源,可以就这些产品结合先进的科技进行产品深度加工包装,销往世界各地,这可以极大程度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大规模的生态种植也可保护当地的生态经济。
作者:高琦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参考文献
内蒙古自古就是草原文明与黄土文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草原为内蒙古、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自然和人文财富。在文化成为朝阳产业的21世纪,这笔财富就成了我们发展旅游产业最丰富独特的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旅游业的不断升温,内蒙古的旅游产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盲目跟风到自觉发展的历程。上世纪80到90年代初,全国旅游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内蒙古在许多内地人的印象中就是落后、荒凉、野蛮之地,无旅游价值可言。尽管有克什克腾、呼伦贝尔、阿尔山这样品质很高的景点,但在当时,旅游产业根本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虽然自治区相关部门也提出了要把旅游作为全区重要产业来抓的想法,但当时全区的旅游情况是缺乏整体规划、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产品档次不够、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从业人员管理水平低,严重不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由于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外部条件得到巨大改善,促进了我区旅游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开始意识到制定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旅游开发重点、规范旅游市场、注重旅游形象宣传对推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非常重要。至此,我区的旅游才算步入规范、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
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区借助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在民族文化大区、强区建设进程中,加强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组合经营宣传营销、强化了市场监管和区域联动,使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一是入境旅游增势强劲。二是国内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已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服务业名副其实的龙头。三是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全区已开发旅游景区(点)近300个,被评为国家A级以上的景区有205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点)20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1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4个,基本形成了以4条精品旅游线路为骨架的旅游业发展格局。
二、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区旅游文化产业资源存储量大、特色鲜明,但因受诸多因素影响,旅游文化产业缺乏深度和特性,与全国其他旅游景区相比,显得规模小、看点少、重复雷同、文化含量低、零散分散,对游客吸引力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资源丰富,但整合配置不合理。现有的景区景点缺乏系统性、有效管理和科学规划,大部分由景点所在地政府管理,缺乏有实力的开发商进行统一开发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各部门的条块管理各自为政、各有侧重,致使全区旅游文化建设布局零散、自由发展、重复开发、无序竞争,导致旅游资源严重浪费。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区年接待2万人次以下的景点占到全部景点的近50%,至今尚没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形象旅游景区。
二是景区景点特色不够,缺乏精准文化内涵。一方面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景区景点档次品位不高、内涵不深,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文化与旅游没能有机结合,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挖掘整理不够,缺乏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主导产品,对广大游客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有人戏称内蒙古旅游是“一片大草原,一座蒙古包;一条蓝哈达,一碗马奶酒;一首蒙族歌,一块山羊肉;一匹大瘦马,一堆大石头”。
三是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客源逐渐被分流。内蒙古草原虽然是全国最大、距离京津最近最大的草原,但不是唯一草原。河北、北京、吉林、宁夏、甘肃、新疆、陕西等周边地区的草原也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加之近年来邻国蒙古国旅游异军突起,在客源竞争上对内蒙古旅游构成巨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特色、优势以及多彩文化有效挖掘出来并充分展示给广大游客,那么,内蒙古旅游产业将无法占据竞争优势。
四是资金投入不够,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而目前,在内蒙古,旅游产业过多依赖政府投入,外资和私企往往很难进入这一领域,导致发展旅游的资金缺乏,造成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文化建设不能与游客迅速增长的需求相适应。另外,资金短缺也导致文化建设投入不足,造成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设施和条件,民间艺术团体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走向市场步履维艰。文物、古建筑修缮保护管理经费严重不足,历史文化未能充分挖掘、整理。发展旅游业面临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不力、利用率低等困境。
五是专业的品牌形象策划滞后,旅游产业宣传力度不够。由于我区用于旅游产业的财力不足,旅游文化产业融资平台尚未建立,致使丰富的旅游资源无法得到深层次开发利用,特别是在旅游文化项目创意开发、产品包装、营销推介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加之旅游文化的宣传机制不健全,使得全区旅游文化知名度不高,辐射面狭窄。
六是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从实际情况看,旅游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后续发展。一方面,缺乏自己培养的专业管理策划人才对已经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导游人员,尤其是缺乏土生土长的、真正了解本土文化的导游人员对文化旅游内涵作深入讲解。看似每年旅游统计数字都在增长,但回头客却很少,内蒙古的神秘感和壮美感在游客心中逐渐淡化。
三、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内蒙古旅游文化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机遇、正视现状、突破瓶颈、找准卖点、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 “到2015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达到7000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达到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占全区GDP 的比重达到8%以上,使我区旅游经济总量增加、旅游接待规模扩大、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发展环境改善,旅游经济效益提升,建设成为以草原文化为特色的国家级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奋斗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一)必须从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出发,从充分发挥自治区政府整体调控作用入手,对全区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统筹规划。打破以盟市为主导,条块分割、各自为战、产品雷同、档次不高的现状,真正使内蒙古有限的旅游文化资源得到科学开发、合理配置、体现特色、避免同质,实现全区旅游业的差异化发展,凸显地区文化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比如,呼伦贝尔是蒙元文化的发源地、三少民族的聚居地、森林文化的大本营,就要围绕这三大资源做足文章;锡林郭勒盟的草原风情非常独特,就要深入研究、开掘草原蒙古族风情的底蕴内涵;鄂尔多斯的蒙古族婚礼十分有特色,应该把这方面的创意做足做透;赤峰市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在世界独一无二,就要围绕这三大品牌大做文章。其他盟市也是这样。搞旅游文化不能面面俱到,要善于舍弃,展示精华,这样才能体现内蒙古旅游文化的丰富和特色。
(二)必须依靠政府倡导创新,实现旅游产业管理模式创新。旅游产业创新的核心除了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外,管理创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目前,我区的旅游产业管理基本是单纯的行业管理,其弊端在于既局限了区域旅游的发展,又影响了整体竞争力的形成。旅游市场竞争已经由过去的产品竞争上升为区域整体形象的竞争。在潮水般的旅游信息面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趋于依据当地的整体形象信息,而非单一的旅游形象。这就使得如何组织、调动全区资源,通过统一管理来树立、传播、维护内蒙古的整体形象,形成综合竞争力,成为制胜的关键。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使旅游管理模式与旅游活动的特性相吻合,实现旅游管理从行业管理向目的地管理的跨越。目的地管理的目标是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目的地管理的模式是“全要素”管理,对板块内的整个旅游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因此,目的地管理是大管理、大形象,要求务必能够做到大合作。
(三)必须把握好文化旅游产业链双轮驱动。这些年来,内蒙古旅游之所以出现回头客少的现象,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旅游和当地文化不能很好结合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首先要实现文化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中各大产业要素的对接,开辟主题游线路。其次要实现文化产业链中各要素与旅游市场的对接,即开发出的文化产品要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文化旅游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各种流通渠道,将文化产品传达到游客的眼中和脑中,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服务活动过程。要想将文化产品和服务交由游客使用并使其满意,必须系统研究游客对于不同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及偏好,通过科学的市场分析来制定可行的营销策略,并精心设计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定位。其三要实现旅游产业链与当地特色文化的对接,这需要对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进行准确、深入的挖掘,再通过旅游产业链中的各大要素进行创意、设计、包装和宣传推介,这样才能使旅游和文化两个链条有机融合在一起。
(四)必须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以优势资源吸引有实力、讲信誉的民营企业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联合开发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不断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增强景区配套功能,优化景区旅游环境。例如,赤峰市东汇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是赤峰文化产业界较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近几年,该集团组织国内顶尖专家、学者对全市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研究、梳理和论证,并以雄厚的资金,大手笔打造了自治区乃至全国第一家以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为主题的“红山文化旅游商贸城”,成为赤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标志性项目,对我区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化运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2013年该集团被评为赤峰市非公有经济优秀企业。目前,该集团正朝着打造成文化产业领军企业,进而跻身全国重点文化产业集团行列的目标迈进。
(五)必须以复合式开发模式,实现游览、住宿、娱乐、餐饮、购物、疗养等旅游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完善提升。实现旅游要素联动开发,不断满足游客需求。要推进产业联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融合,使内蒙古草原旅游与当地特色经济产业有效互动,围绕发展畜牧业可开发牧民家庭体验游、现代化草原畜牧基地观光体验游、绿色土特产园区游等,围绕民族民俗产业可开发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民族风情体验园区、民族手工艺品园区等,强化延伸产业链条。以丰富旅游线路设计为串联,构建风景廊道。要尝试推进分级分区差别管理,在大景区内部根据资源禀赋和开发条件的不同划分不同档次旅游区,或根据旅游功能划分度假区、养生区、运动区、体验区等,并围绕功能分区架构旅游综合体,形成重点突出又顾及整体的有层次、各具特色的旅游地域网络系统。
赤峰市“红山文化旅游商贸城”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红山文化旅游商贸城作为赤峰市红山区旅游商贸的核心项目和赤峰市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秉持区域文化整合的发展理念,以目标构建为手段,三轮驱动,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集聚辐射功能,构建蒙东文化娱乐中心、旅游商贸中心和文化产业示范中心,全力打造现代产业模式的领航者、新文化形态的传播者和新城市理念的践行者。该商贸城的空间布局,根据市区两级政府的战略规划和业内专家对文化产业与旅游发展的深入研究,紧密结合内蒙古草原文化现状,特别是赤峰历史文化个性与资源储备,紧紧围绕“契丹辽文化”这一主线,按点线面主次搭配、公益与产业相得益彰、近中远期项目相衔接的布局原则,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科学构建“契丹城、契丹风情园和红山旅游文化产业中心”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使契丹辽文化及相关文化要素在这里得到最大限度的融合、再现与发展。此外,商贸城打破传统旅游度假村的开发模式,紧扣自治区和市区两级文化产业战略,本着文旅商一体、政企民共荣的理念,科学构建文化投资、旅游发展、产业繁荣三大战略平台,实施产业工程、文化工程和民生工程,打造文化、旅游、生态、商贸四大亮点,创建“源于草原、根植红山、旅游先导、产业繁荣”的现代文化消费新模式,开启内蒙古草原新文化遗产的示范历程。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认定的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狭义上是指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细胞技术、酶技术、发酵技术和设施农业、农业机械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按照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基础,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产业实体或企业集团,进行专业化、系列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扩散不断形成产业的过程。通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将使知识形态、技术形态方式存在的间接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现实生产力。
显然,根据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高质量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2)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手段;(3)高素质的人才结构和员工队伍;(4)多元化的产业主体;(5)崭新的运行机制;(6)健全的市场体系;(7)政府宏观指导和支持。
二、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从90年代中期以来,北京市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使得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在北京地区发展迅速,据北京市农委提供的统计数据,到2000年12月为止,北京市共建立431家农业科技园,其中区级401个,市级30个,总投资50多个亿,占地规模22.7万亩。这些农业科技园大都投资主体明确,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嫁接传统农业。在30个市级农业科技园中,股份制形式的有20家,民营个体的有10家,总投资15.5亿元。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初具规模,已成为北京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标志性和导向性工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围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启动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工程、生物技术和生化工程、农业生态工程、温室工程、现代农机工程、新型肥料工程、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工程、绿色食品工程等农业科技创新计划和项目,获得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二) 农业高新技术得到推广,农业科技产业得到启动
2000年北京农业重点推广10项高新技术,启动6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科技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农业科技成
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共同推进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三) 农业企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企业脱颖而出
近年来在北京市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扶植下,京郊已发展国有、集体、民营、个体和混合所有制的农业企业5100多家。出现了锦绣大地、大北农饲料、北京顺鑫
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发展前景的民营型科技企业。工业企业也纷纷介入农业成为京郊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一个新亮点。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在昌平投资40亿建立农业高科技园区,主攻种苗和牧草种业。
(四) 信息技术开始进入农业,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已初见成效
1996年,北京地区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开始启动,该工程项目以示范区建设的形式展开,在北京郊区10个主要农业区县,从试验区、示范区、辐射推广区三个层次进行实施。以顺义区三高农业示范区为核心建立试验区;在顺义区、通州区、朝阳区、大兴县建立示范区20万亩;在全市范围内建立100万亩的辐射推广区和200多块示范样板田。示范区经过4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在生产中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近600多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取得进展
近年来,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速度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如北京朝阳区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模式、昌平的农业高效示范区模式、顺义的“三高农业试验区”模式、怀柔的农业高新技术嫁接传统农业模式、平谷的畜牧业养殖机械化模式等,这些模式内容新颖、创新性强,具有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尚处在起步、发育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 北京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宏观上的统一指导和管理
目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和发展还未列入北京市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也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和扶持。缺少有关推动和保护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法规和优惠政策等。这就使得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不明朗,造成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结构雷同化,严重影响了北京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的发挥。
(二) 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
首先,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量少且分散,使得北京地区连续多年没有出现重大的突破性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严重影响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启动资金匮乏、建设资金到位不理想等,无法保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利开展。此外,多元化的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和运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三) 北京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北京的农业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而且这些企业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研究条件,即使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农业局所属研究所、推广站办的大部分企业,也不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农业科技企业。这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很弱,既缺乏科技投资、开发的能力,更缺乏把整个科研机构都接纳进去的能力,使得农业科技单位整体或部分进入农业企业不易实现。
(四) 农业高新技术储备不足,农业高新技术转化较慢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滞后和人们对农业科技成果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北京市既缺乏一些能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也缺乏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机制。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农业高新技术转化较慢,使得北京农业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其它行业,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困难重重,缺乏强有力的高新技术支撑。
(五) 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人才不足
目前,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中,一方面缺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人才以及具有各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人才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不高,甚至还存在人才资源浪费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同时,由于农业领域效益比较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进入等原因,使北京农业科研机构中大量人才流向非农领域和国外高新技术企业,造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层次人才,不能适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六) 农业科研体制滞后,农业创新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北京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型、行政指令性等旧体制特征仍然较为明显,农业科技创新与开发的横向联合、分工协作机制没有形成。尽管北京有众多的中央、市属农业科研机构,但都是一个个分散独立的研究单位,并没有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有实力的科研体系。北京农业科研力量难以做到合理纵深布局,人才、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七) 农业科技市场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
众所周知,北京农业科技市场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但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和始终如一的连续。科技推广中介组织也过分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重视长远发展和社会效益。此外,技术经纪人制度、无形资产评估、生物技术产权保护等方面也迫切需要完善和健全。
四、加快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为了加快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北京农业产业化的升级换代。根据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对策和措施。
(一) 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加强对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北京市计委、科委、农委等部门应抽调人力组成专门机构,负责编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近期、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政策、协调各部门的合作,加强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共同收看收听了全省经济运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刚才。郭庚茂省长代表省委、省政府作了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切实抓好贯彻落实。接着召开全市经济运行工作会议,总结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研究目前经济运行呈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安排布置下半年重点工作。一会儿,王铁书记将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抓好落实。下面,先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果
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照“四个重在要求,以“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为载体和途径,以“五项工程”和“七项行动计划”为具体抓手,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向好,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经济总量平稳增长
上半年,初步核算。全市GDP达到47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同比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7.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07.8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153.2亿元,增长9.6%全市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继续显现。
(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总产量28.38亿斤,农业生产继续平稳增长。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增加0.22亿斤,增长0.8%连续第七年创历史新高。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实现产值56.9亿元,增长3.7%工业生产稳中快速回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则达到1137家,较上年末净增64家;实现增加值122.85亿元,增长25.3%同比加快12.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第三产业平稳较快增长。受益于扩大内需及加快三产发展政策的实施,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6%呈平稳较快增长之势。
(三)三大需求增势明显
比上年同期增长20.2%其中,投资坚持高位运行。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2.83亿元。城镇投资324.88亿元,增长20.5%环比看,56两月当月城镇投资环比增速分别高达51.2%和42.7%增势依然强劲。消费市场运行平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增幅居全省第8位。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市实际利用外资6793万美元,增长44.7%实现进出口总值11159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1%同比加快77.8个百分点。其中,入口总值2872万美元,增长38.8%同比加快55.9个百分点,入口额及增速均创今年新高。
(四)经济效益不时提升
分别增长39.5%50.1%和63.3%增幅同比分别提高30.939.7和55.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89亿元,企业效益显著好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9.31亿元、利税41.01亿元、利润23.4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4%增幅同比回升22.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黄淮四市第2位。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5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17元,增长10.7%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坚持增长势头。
(五)运行环境总体良好
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22.87亿元,信贷规模平稳扩张。6月末。较年初增长15.1%贷款余额532.99亿元,较年初增长13.2%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52.1%新增存贷比46.4%物价水平温和上涨。上半年涨幅达到2.3%高于年初1.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继续小幅走高。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截至6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8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60.3%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5万人,协助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5966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66.2%和59.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
极其复杂的形势下,上半年。市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继续增长的态势,取得这样的效果实属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拼搏奋斗的结果,市委、市政府对大家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认真分析问题
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面临的形势以及存在矛盾和问题。刚才郭省长用“四个尽管、四个但是深刻分析了当前形势,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下半年的经济形势依然甚至是更加复杂严峻,不能盲目乐观,不能掉以轻心。从我市实际情况看,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使得我市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坚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跨越发展态势的困难进一步增加。突出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压力大。一是指标继续走低。从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情况看。全市局部经济指标有所回落,高开低走”趋势非常明显。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较一季度回落1.21.6和4.6个百分点,城镇投资增速则由年初的30.2%一路回落到目前的20.5%其中生产总值和城镇投资增速已跌穿省定目标值。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月回落,从4月份的增长28.7%跌至6月份的19.2%探至今年以来最低点;工业用电量增速同样逐月走低,上半年各月累计增速分别是42.3%39.3%25.6%25.5%24.1%19.2%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指标出现回落是正常的但回落过快就有问题了下半年基数更高,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二是排位继续后靠。上半年,市生产总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用电量增速在全省分别排在第14位、14位和13位。同时,较一季度相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全省位次分别后移2位、3位。从县区看,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有两个县排名全省后10名以内。三是目标差别较大。对照年初制定的目标,有不少还没有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如国内生产总值,上半年实际增长11.5%较目标低1.5个百分点,较全省平均水平低2.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实际增长20.2%较目标低1.8个百分点;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还不快,截止到6月底,96个市重点项目实际完成投资40.1亿元,占年计划的44.9%落后时序进度5.1个百分点。四是发展后劲不强。一方面,工业投资增速仍然偏慢、占比依然偏低,上半年全市工业投资虽在逐步回暖,但仅完成68.4亿元,增长26.9%占城镇投资的21.0%分别较全省平均水平低19.8和18.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上半年在建的132个亿元项目完成投资81.3亿元,同比增长109.5%尽管增速不低,但完成投资仅占城镇固定资产的2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6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我市投资中中小项目偏多,而带动能力强、支撑久远发展的大项目偏少。
(二)困难多。一是企业生产困难。今年以来。产品价格继续低迷,加之国家上调化肥入口关税,亚洲新能源、平煤蓝天、金鼎化工等三家我市重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难以稳定运行,主要生产装置自愿提前检修或长时间停运,企业效益大幅下降。同时,全国钢铁产能总体过剩、产业政策予以严厉控制、铁矿石价格异常飙涨、6月份钢材产品入口退税政策取消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期出现市场需求疲软、钢价继续走低等不利情况,钢企面临很多困难。另外水泥行业的市场形势也不容乐观。从刚才郭省长分析的情况看,省电解铝企业的生产将面临更多困难,如果这样,势必造成连锁反应,也会给发电企业的生产带来有利影响。二是财政增收困难。由于受全市工业行业税政策性减收、房地产业相关税收大幅回落、局部重点行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影响,市财政增收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三是粮食增产困难。市粮食生产大头在秋粮,当前正是秋粮生产的关键时期,但前一段的强降雨对我市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据统计,截止7月20日,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39.7万亩,直接经济损失3.6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1亿元。当前,仍处在主汛期,既要防灾又要减灾,要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艰巨。
(三)约束紧。一是资金约束异常突出。特别是企业资金紧缺。据统计。用于技术改造资金缺口50亿元,平均接近500万;流动资金缺口22.5亿元。平均接近200多万。资金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突出因素。二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上半年我市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25.5%万元增加值能耗上升0.16%全省唯一一个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水平不降反升的省辖市。节能减排是硬任务,完不成目标就会约束我发展。
(四)赶超难。与省内一些工业基础强、大项目多的市相比。上半年,生产总值中,三门峡、新乡、鹤壁分别增长了22%17.1%和17%分别比我快10.55.6和5.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三门峡、洛阳、新乡分别增长了32.7%29.4%和29.2%分别比我快7.44.1和3.9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开封、平顶山、许昌分别增长30.7%25.9%和24.9%分别比我快10.25.4和4.4个百分点。
必需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解决不同问题,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努力坚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态势。
三、力保跨越态势
(一)要突出抓好运行调节。工业经济是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强力支撑。加大运行调节力度。一要加强运行监测。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要指标的监测,特别是对钢铁、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的监测,每月定期召开运行分析会,针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动向和可能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通过纵比、横比、环比,及时从金融危机、宏观政策、市场因素、自然灾害等方面,做好政策研究和市场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困措施,引导和协助行业健康发展、走出困境。二要积极服务企业。对生产形势好、有市场、有订单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其开足马力生产,能快则快。对信钢、华豫、亚洲新能源、金鼎、华新、天瑞等生产经营困难企业,要按照“一厂一策”一企一策”原则,深度分析,分类指导,有什么困难解决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力争协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对各中小企业,要认真落实各项支持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职能作用,搞好企业生产经营调研,摸清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排一排轻重缓急,理一理谁先谁后,对市里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要采取措施,切实予以化解;对超出市里控制力的问题,要积极向上汇报,寻求国家和省里支持。三要强化要素保障。从发展形势看,国家对“地根”银根”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调控越来越严,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等因素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对我市来讲,目前重点要解决好企业融资难问题,特别是对生产形势好、支撑能力强的企业以及拉动外需的入口企业,一定要想方法通过召开银企对接会,搭建银企对接网络平台,发挥投融资平台、担保公司作用,加强市场化运作,加大对企业资金支持力度。各中小企业要抓住国家在河南进行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的机遇,抓紧完善土地、房屋等产权手续,提高中小企业自身融资和抵押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进一步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撑和保障能力。四要重视节能减排。节能减排不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工作,而且对遏制经济增速过快回落、坚持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一定要按照省里“两不误、双促进”总体要求,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目标。同时,要扎实做好当前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确保农业农村形势稳定;要把抗洪抢险作为当前我市的一项大事来抓,确保平安度汛。
(二)要突出抓好项目建设。重点要加快在建项目和列入国家、省大盘子里的项目建设进度。对市级“双十工程”96个重点项目、127个重点工业项目及各县区确定的重大项目。进一步强化措施,确保按计划有序推进。未开工的项目要尽快完善前期工作,分级拉出单子,明确建设节点,尽快开工建设。对不能如期开工的项目,要查因问责。建项目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加快进度的要再加快,能早投产的要争取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前期项目要按要求尽快完善相关手续,争取早报批、早开工。同时,要高度重视项目谋划工作,特别是工业项目的谋划。发展后劲缺乏,关键是缺少产业支撑,而发展产业最终要体现在项目上、落实到项目上。因此,要在弄清国家在引导、支持什么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围绕我优势谋划项目,围绕提升发展层次和提高发展水平谋划项目,备足发展后劲。对于项目建设和谋划,要实行月通报制度,不只要通报项目建设情况,还要通报项目谋划情况,看一看大家究竟谋划了多少项目,这些项目是不是国家引导发展的项目,有哪些进入了上级“项目笼子”
(三)要突出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本月上旬。作了专门安排,下一步重点是要抓住关键环节,着力在突破上下功夫。市委、政府两办督查室和市发改委要盯住不放,跟踪问效,确保每月公布一次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重点突出主导产业的建项目和投产项目,而且必需是发生实际投资、形成实际产能的项目。通过加压驱动,真正在产业集聚区内迅速掀起施工,尽快形成投资,形成产能,形成税收,切实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点和增长点。同时,要研究产业集聚规律,结合主导产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引进关联配套项目的基础上,探索产业孵化园发展模式,孵化一批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加速产业集群发展。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了巨大冲击,其根子还是源于重复建设和产品过剩。应对危机,迫切需要一些新的产业兴起,而新兴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一步一步做大。中小企业孵化器正是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发展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有优势也有条件。市有200多万外出务工守业人员,经过现代乡村文明的熏陶和在市场经济中的滚爬摸打,很多都已完成原始积累,实现了身份转换,成为掌握一定资本、技术、管理和经验的小老板”守业的愿望十分强烈。加之国家政策支持,建好厂房,提供守业基金,就能够吸引他返乡守业。目前,工业城已在推进产业孵化园建设,各产业集聚区也要积极探索,破解土地、资金、体制等制约因素,着力围绕主导产业链,尽快培育孵化一批中小企业。
(四)要突出抓好招商引资。要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举应多变”战略性举措来抓。着力在落实”上下功夫。一要落实领导责任。各级主要领导是招商引资的第一责任人,必需始终把招商引资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亲自抓负总责,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舍得拿出领导精力,舍得配备精兵强将,舍得倾斜要素保证,集中一切资源,发挥一切优势,采取一切有力有效的措施,确保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近期,要精心组织好深港澳闽商洽谈对接,力争实现重大突破。二要落实目标任务。今年各产业集聚区要完成招商引资任务300亿元,全市实际利用境外资金要超过2亿美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超越150亿元。这些任务均已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硬任务、硬指标,各级各部门必须完成,包括各乡镇和局部有招商引资任务的市直、县直部门,都必需完成任务。会后,各级各部门要把任务再具体、再细化,责任到人,倒排时间,倒排任务。此项工作也要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确保招商引资任务圆满完成。三要落实重大项目。无论是产业集聚区建设,还是招商引资,最终都要落实在项目上。下步,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五个三”招商方法,组织精英团队,围绕主导产业,盯紧盯牢重大项目,全市迅速掀起两个:一个是针对重点招商区域,进一步完善招商“四库”科学谋划论证一批重大项目,切实让投资方看到发展前景和投资回报,迅速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一个是盯紧招商引进项目,加快料理各类手续,确保项目尽快落地建设,迅速掀起新一轮施工。四要落实奖惩措施。市“四一”招商行动方案早已下发,其中包括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和奖惩措施。下半年,要围绕招商引资开展专项督查,一个是看产业集聚的招商引资效果,一个是看招商引资项目择地落户情况。并将督查情况和年终考核评价结果与县区政绩考核、政策支持、评先评优和干部使用挂钩。要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加大奖惩和问责力度,对在招商引资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坚决落实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