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早产儿口腔护理

时间:2023-09-25 11:38:42

导语:在早产儿口腔护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早产儿口腔护理

第1篇

【关键词】电话回访;早产儿

应用现代化通讯工具对出院患者进行回访是一种随着医学模式转变而出现的新的护理服务, 它使医院护理工作延伸到出院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提高了整体护理水平[1]。我科从2008年起开展出院早产儿电话回访服务, 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情况, 并及时进行健康教育,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得到早产儿家长及社会的欢迎和肯定, 现报道如下。

1 回访对象

2008 年1 月至2008 年9 月, 我科对83 例出院早产儿进行了电话回访,男婴44例,女婴39例,双胎8 例,三胎1例。

2 方法

2.1 实施回访登记 病区建立规范的出院患者随访登记本, 将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孕周、电话号码、出院时间、诊断、治疗,喂养概况。

2.2 回访手段 运用科室外线电话与出院患者进行联系。

2.3 回访时间 电话回访的时间为出院后1 周内回访1 次, 特殊患者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次数

3 电话回访内容

3.1 喂养知识 提倡母乳喂养, 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不足的婴儿如何喂养,人工喂养的注意事项

3.2 护理知识 室温的调节,维持室温22℃~24℃,保证每天室内通风至少半小时,如何进行洗澡,如何做好皮肤护理、口腔护理、脐部护理等。

3.3 早期教育 介绍抚触,按摩的知识,指导家长做好早产儿的早期干预,如何提供 合适的刺激。

3.4 其他 解答家长所遇到的其他问题,比如预防接种的常识、何时随访等。

4 讨论

4.1 电话回访的优缺点 在众多的回访形式中使用电话回访比较节约人力财力, 所需的时间不多, 易被患者和护士接受, 也不影响患者家庭的日常生活。但电话回访同样也存在一些缺点: 患者所留电话号码为空号错号,或拨打时无人接听, 不能及时进行回访[2]。

4.2 电话回访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电话回访加强了医患沟通, 及时了解患者的真实情况, 及时了解早产儿回家后遇到的各种问题, 并立即给予反馈解决, 增加了护患双方的互动性, 缩短了护患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 并且使医院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局限于患者住院期间, 而且延伸到出院后的治疗和康复过程,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利于增进医患沟通,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4.3 电话回访可以帮助早产儿家庭更快接受早产儿 早产儿是要回归家庭的,但很多早产儿的家长对早产儿护理知识一无所知,对那个弱小的生命束手无策,所以有的家庭希望早产儿在医院养的越大越好,电话回访很好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4.4 提高护士理论水平 护士进行电话回访, 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还必须掌握丰富的健康教育、护理学、心理学、营养学等知识,督促个人主动学习多方面知识,提高个人素质。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低出生体重儿 合理 喂养 护理

资料与方法

我科自2007年7月~2008年7月共收治63例,其中男婴35例,女婴28例。其中足月小样儿12例,1500~2000g为25例,双胞胎6对。入院后进行心电、呼吸、血压等监护,微量电子输液注射泵控制液体出入量,自动恒温箱及远红外线辐射台保暖与抢救等。

喂养与护理

(1)喂养:喂养时间:尽早喂养可防止低血糖酮尿症、高胆红素血症:补充蛋白质,减少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可防止发生低血糖酮尿症的发生,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时间。一般于出生后4~6小时即可开始试喂糖水,无吸吮功能者可用滴管或管饲法喂养。一般体重越低,喂养次数越多,同时还要考虑患儿对喂养的耐受情况。一般一周后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可执行按需哺乳。

喂养成分: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以母乳为主,在获取母乳困难情况下,可用早产儿配方奶。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其生长速度接近宫内生长水平,但配方奶缺乏免疫保护,所以我们采取混和喂养的方法,以母乳为主,配方奶为辅,母乳来源于健康产妇,关于配方奶,以蛋白质含量2g/100ml,热量供给75~80kal/100ml[1]。

喂养量:对于低出生体重儿喂奶量要根据患儿病情、体重及喂养耐受能力灵活掌握,随时调整。随出生时间的增长逐渐增加,在喂养初期1~3ml/kg,在能耐受的情况下,以后每日递增1~2ml/kg,10日以上每日奶量不超过体重的1/5。

喂养方法:根据患儿有无吸吮吞咽能力采用普通喂养、滴管喂养、鼻饲插管喂养。①普通喂养:对出生体重较重,一般情况良好,吸吮、吞咽功能良好的患儿,用普通喂养方法喂养。注意奶孔不可过大或过小,过大易引起呛奶,过小易导致患儿吸吮乏力。喂奶时轻轻托起患儿头部或抬高床头,使患儿处于30°~45°,倾余右侧卧位,喂后托起患儿直立轻拍背部,以排出吸入空气,防止吐奶。②滴管喂养:对于体重小、吸吮力差、吞咽和呼吸不协调的患儿采用滴管喂养。③鼻饲喂养:对既无吸吮能力而吞咽能力又差者,可插管鼻饲喂养。每次喂奶前测残余奶量,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同时了解胃肠功能。

(2)护理:口腔护理,经口喂养的患儿喂少许的温开水即可洗净口腔,鼻饲患儿要每日2次口腔护理。

对喂奶用具要严格消毒,护理治疗用品做到一次性使用,护理人员给患儿喂奶前后均应洗手。胃管开口端保持清洁、干燥,每次喂奶后闭合末端,用纱布包裹好后放于合适位置,鼻饲管每3~7天更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对滴管喂养、鼻饲喂养的患儿,喂奶前试吸吮,耐心训练其吸吮能力,促进吸吮反射的成熟,一旦发现有吸吮动作即可开始微量喂乳,将有利于胃肠功能的发育,缩短鼻饲喂养的时间。

每日测体重:体重是生长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喂养效果的重要参数,应认真测量,同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作为分析调整喂养方法的依据。

低出生体重儿注意维持中性温度,需置暖箱保暖,每次喂养时,护理人员均应保持箱温恒定,避免患儿着凉和体温上升。根据出生体重及时间来调节温度,出生前3天维持温度80%~90%,3~7天80%~65%,以后维持在55%~65%[2]。

低出生体重儿发育支持性护理,为患儿创造安静、舒适,有利于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尽量减少声、光、操作等刺激,合理摆放舒适。

对患儿父母进行喂养知识的指导,制定家庭喂养计划,在患儿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让患儿母亲给患儿哺乳,提供与患儿皮肤接触的机会,增加母子感情。

结 果

本组63例低出生体重儿,除5例由于病情危重出现并发症死亡,4例放弃治疗外,剩余54例均达到出院标准而出院,体重增长10~30g/天。

讨 论

低出生体重儿机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对外界反应力较差,出生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胎龄越小,死亡率越高[3]。近几年来随着营养条件的改善以及围生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技术的发展,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研究发现,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需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才能保证正常的发育,尤其是脑发育,虽然全胃肠道外营养可提供较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但插管等技术复杂[4],且长时间TPN可致肠黏膜萎缩,肠道细菌易位、继发感染等,因而尽早开始胃肠道喂养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是一个细致、复杂的工作,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责任心、爱心、耐心,且有丰富的学识及经验,稍有不慎即可导致喂养失败,甚至导致死亡。通过护理人员对喂养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注意喂养期间病情观察、异常情况处理及相应护理,对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成功率,提高生存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

2 袁熙,周琴,孙玉英,等.73例低出生体重儿发育支持护理.江苏医药,2007,33(3):323-324.

第3篇

[关键词] 机械通气;早产儿;肺功能;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c)-0148-02

早产儿呼吸功能发育不完全,呼吸储备能力较差,容易发生呼吸衰竭。一旦发生呼吸衰竭,会增加早产儿的死亡率。近年来,随着呼吸监护水平的提高,机械通气在早产儿呼吸衰竭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其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呼吸,降低病死率[1]。在对早产儿实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对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4月对20例早产儿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治疗及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4月于我院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儿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均为呼吸暂停、轻度窒息、颅内出血、宫内感染、贫血患儿;孕周28~31周,平均(29.31±0.89)周,出生体重0.79~1.76 kg,平均(21.32±0.25)kg;剖宫产6例,阴道分娩14例。早产原因:胎位异常5例,胎膜早破4例,宫内窘迫3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例,安胎失败2例,先兆子痫2例,瘢痕子宫1例。1 min Apger评分3~7分11例,>7分9例。

1.2 机械通气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在温箱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及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呼吸机配有加温湿化装置,调节氧流量至5~8 L/min,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和氧流量[2],氧浓度一般调在21%~39%(最高可调至100%)。其中,采用加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模式7例,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自动流速调节(SIMV)模式8例,采用高频振荡通气(HFO)/SIMV模式5例。期间监测血气、电解质、血糖水平。

1.3 护理方法

1.3.1 插管护理 插管前洗净患儿的口鼻腔分泌物,无菌操作下正确行气管内插管。选择大小合适的气管插管,体重

1.3.2 呼吸道管理 要随时对患儿进行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前先翻身、叩背1~5 min,并保持侧卧位10~15 min引流后吸痰,可结合管道加温湿化,防止痰液痰栓堵塞气道。雾化疗法帮助清除痰液,0.45%的生理盐水湿化液2 mL/次,湿化气道间隔4~6 h/次。吸痰时断开呼吸机,吸痰过程中进管与整个吸痰过程要快,固定好患儿的头部,避免头部摇摆[4],让患儿充分吸氧,动作要轻柔。退吸痰管要慢,一次吸痰不超过15 s,忌反复吸痰管,打开负压吸引,吸引管的插入深度比气管插管长1~2 cm以防并发症[5],忌负压过大。

1.3.3 生命体征监测 使用心电监护仪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每1小时记录生命体征1次,注意观察患儿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双肺呼吸音、胸廓起伏及腹部情况,有无前囟紧张、烦躁不安、嗜睡等颅内出血早期表现。同时注意观察呼吸困难、呼吸窘迫有无改善。

1.3.4 并发症的预防 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帮助患儿翻身、叩背,以防止因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出现阻塞性肺不张和坠积性肺炎。对疑有气漏等高危患儿尽早应用高频振荡通气,其较常规通气有较好的氧合作用。适当提高呼吸频率,减少及预防肺气压伤,小潮气量时可以减少肺损伤,避免PaCO2降低。每天对患儿进行擦浴及更换衣物。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后采用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联合营养支持,以增强抵抗力。

1.3.5 机械通气的监测 机械通气30 min后做好血气分析检测,并注意呼吸机参数的调节。PaO2 50~80 mm Hg(1 mm Hg=0.133 kPa),PaCO2 40~50 mm Hg,维持pH > 7.25,FiO2

1.3.6 拔管后护理 当患儿的自主呼吸增强、呼吸功能明显改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稳定后可考虑停机械通气。拔管前4 h不进食,或抽出胃内容物,充分吸痰,清理呼吸道;拔管前30 min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5 mg/kg;将导管拔出,断开呼吸机前给纯氧。

1.4 疗效标准

以早产儿痊愈出院或放弃治疗为最终结果,治愈的标准为早产儿呼吸平稳、体温正常、神经系统稳定、吃奶正常、合并症消失。

2 结果

本组早产儿的通气时间为45~168 h,平均(110.37±51.46)h;其中,治愈19例,治愈率为95%,仅有1例出现撤机失败,第2次插管成功后治愈,无后遗症出现,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胎龄不足,呼吸系统发育很不完善,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能维持肺泡处于膨胀状态保证足够的功能残气量,容易并发呼吸衰竭,增加死亡率。以往临床上常用长时间高氧来维持生命,减少呼吸衰竭的发生,但其后期容易并发慢性肺疾患及视网膜病变,影响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正确的治疗和护理是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抢救成功的关键。为提高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及治愈率,临床采用早期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其可使肺表面活性物质均匀分布在肺泡,增加功能残气量,维持肺泡膨胀,防止塌陷,完成通气交换,使患儿得到充分氧合[3]。

本研究20例早产儿通过机械通气治愈19例,治愈率为95%,说明机械通气在辅助早产儿恢复呼吸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有效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确保治疗效果十分重要。在本研究中,笔者采取的护理措施包括:插管前、呼吸道管理、并发症预防、机械通气检测以及拔管后护理,通气过程中先降氧浓度再降压力,采用小潮气量及小压力,防止压力过高造成肺泡损伤。结果显示,本组早产儿在精心的护理下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及后遗症,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机械通气能够显著改善早产儿的肺功能,期间配合精心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唐柳平,王琼,李敏,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16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7):1221-1222.

[2] 杨玉梅,张静.机械通气新生儿呼吸道管理的循证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6):36-37.

[3] 李玲,张英丽.固尔苏联合机械通气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6):58-60.

[4] 杨君平,陈丽丽,赵灵芳.机械通气下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6):1476-1477.

第4篇

1病例资料

患儿,男,胎龄25+5周,第5胎第1产,其母习惯性流产,孕25+5周经阴分娩,出生体质量800g。生后5分钟评分6分,羊水Ⅲ度污染,生后立即由外院于2008年7月25日转入我院NICU。查体:T为35.4℃,早产儿貌,反应差,哭声弱,呼吸不规则,呼吸困难,,三凹征阳性,全身皮肤绛红色,未睁开眼,前囟3.0cm×3.0cm,平、紧张,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口周发绀,颈软,胸廓对称未见畸形,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音。四肢末端发绀,趾纹少,四肢肌张力低下。握持反射、吸吮反射未引出,阴囊未触及。生后第8天体质量降至0.74kg,第11天降至0.71kg。住院期间先后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黄疸、喂养不耐受、肺部感染、呼吸暂停、甲状腺功能低下、呼吸机相关肺炎、贫血、水肿等,给予相关治疗和精心护理,经过77d住院监护治疗,患儿生命体征稳定,能自行进乳,吸吮有力,吸乳量每次40ml,体质量增至1.76kg,其他各项指标达到理想水平,出院后定时随访。

2护理措施

2.1维持体温稳定

由于早产儿生理解剖特点所决定,体温调节中枢不健全,对环境温度调节功能差,因此保暖成了早产儿维持生命的主要措施之一。患儿入院后立即置于红外线辐射台上穿刺、采血,称体质量后即刻放入已预热的暖箱。由于早产儿皮肤蒸发散热多,易出现脱水热,因此要保持好暖箱湿度,在暖箱内用杯放无菌蒸馏水或放蒸馏水湿润的消毒毛巾保持暖箱湿度。暖箱的温度设置要能维持患儿的适中温度。

2.2维持有效呼吸

2.2.1预防呼吸暂停和呼吸窘迫综合征

患儿入院后频繁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暂停,给予头罩吸氧,吸入氧浓度30%~40%,氧流量每分钟100~140个气泡。给予一次性无菌橡胶手套自制的水袋放入患儿肩和上背部,每0.5h轻轻振动1次,并每4h给予新生儿抚触,预防呼吸暂停。入院后当天为了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给予气管插管,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以臀部抬高的左、右侧位和上身抬高的左、右患儿卧位共4个,平均分4次滴入,每次滴入后即受控通气1min,在SPO2回升后再作第二次滴入,总给药时间为15~20min,滴药后继续机械通气,6h内不作气管内吸痰。

2.2.2保持呼吸道通畅

让患儿头部轻度后仰偏向一侧,保持颈部伸直;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每次喂完奶后给予轻拍背部,并向俯卧位和右侧卧位,减少溢奶。

2.2.3呼吸机辅助呼吸

患儿于2008年8月19日频繁出现青紫,给予氨茶碱、东莨菪碱及刺激后仍有青紫发生,血氧降至50%以下,给予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应用呼吸机期间严密检查各管道的密闭性;严格观察并记录呼吸机各项参数;每周更换消毒1次管道,每2h吸痰1次,吸痰时动作轻柔迅速。呼吸机辅助呼吸期间患儿身底下垫自制的水袋,同时被动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压疮和性水肿。

2.3合理喂养

入院后给予胃管喂养。针对患儿胃肠道功能不成熟,消化吸收能力低下,给予雀巢早产儿奶粉喂养,开始每次鼻饲稀释奶2ml/h,喂养时将患儿头部垫高15°,另一端接上盛奶的针筒,将针筒挂在暖箱顶上,利用重力作用使奶液缓慢流入胃内,切勿用力注入。每次喂养前应检查胃内的残乳量。喂完后倒入1ml温开水到针筒内,不仅可以清洗针筒内的奶水,而且可防止胃管堵塞。病情稳定喂奶后辅以俯卧位30min,可改善早产儿动态肺顺应性及潮气量,降低呼吸道阻力,改善肺通气,增加动脉血氧分压。俯卧位早产儿肢体活动少,能量消耗低,有利于消化吸收,既有效防止胃食管反流,又能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2]。随生长发育慢慢增加奶量,持续鼻饲奶2个月,直到患儿吸吮和吞咽功能完善后改为人工喂养。在采用胃管喂养的同时给予安慰吸吮,每次鼻饲前15min,用无孔奶嘴刺激患儿吸吮。非营养性吸吮能帮助早产儿建立有节律的吸吮和吞咽模式,减少因胃管喂养造成吸吮及吞咽功能减弱或消失。

2.4预防感染

2.4.1保持室内空气清鲜

每日监护室通风换气2次,每次30min;地面每日“8.4”消毒2次;循环空气消毒机24h处于功能位。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湿度55~65%。每月进行一次室内空气培养。

2.4.2严格无菌操作

工作人员进入NICU前洗手、换隔离衣、戴口罩,有上呼吸道感染者禁止如内。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用消毒液消毒手。听诊器每个患儿专用,并每天消毒。PICC无菌敷贴常规每周更换一次,肝素帽每周更换2次,如出现无菌敷贴有渗血、渗液、呕吐物、分泌物等及时更换。每周进行1次手细菌培养。各项常规护理操作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

2.4.3新生儿护理

每日给患儿进行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加强基础护理,尤其是脐部,臀部皮肤和口腔护理。

2.4.4暖箱的消毒

暖箱每日用0.1%新洁尔灭擦拭1次;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及时清除;暖箱中的蒸馏水每日更换1次;每周进行1次彻底消毒。换下的暖箱要彻底清洁消毒后备用。每月进行一次暖箱细菌培养。

2.4.5用物消毒

患儿所用之物如衣物单褥、尿布、毛巾、浴巾等都应清洁晾干,用包布包好后进行高压灭菌,最好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如婴儿纸尿裤、等。用过的奶瓶、奶嘴清洁干净,用沸水煮后备用。

2.5保证良好的睡眠周期

早产儿有一个较长的沉睡期而清醒时间少,而两个状态下携氧量相对稳定。良好的睡眠周期对早产儿吸氧有好处。在护理过程中应采取更多的方式促进他们自然随眠,尽量增加早产儿安静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各项护理操作集中进行,根据不同早产儿的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工作。

2.6早期干预护理

2.6.1抚触

病情稳定期每天在暖箱中进行2次抚触,每次抚触15min。抚触的手法:先俯卧位抚触背部、臀部,

再侧卧位抚触四肢,最后仰卧位抚触头部、胸部、腹部的顺序进行。开始时要轻轻抚触,逐渐增加压力,好让早产儿慢慢适应起来,同时不要强迫早产儿保持固定姿势。

2.6.2鸟巢式护理

鸟巢”的四周有柔软的绒布环绕,可感觉似在母亲的子宫里,满足了早产儿的心理需求[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早产儿惊跳反应,使其消除紧张情绪,能尽快适应母体外环境。

2.6.3减少疼痛刺激

患儿入院后给予PICC输液,出院时拔管,较少了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在执行侵入性治疗如PICC、抽血或吸痰时,多给予肢体支持,应一手握住婴儿的双膝将双腿靠近躯体,另一手掌轻压上肢使其靠近胸部,使其形成胎儿屈曲姿势,以限制婴儿四肢无意识的挥动,但不限制其轻微的活动或以包布包裹早产儿,以减少其疼痛反应。当去除胶布、电极等捆绑物时应及时清洁皮肤,以减轻不适感。

2.6.2音乐疗法

每日于早产儿行人工喂养30min后实施,通过温箱内扬声器播放轻柔的音乐,音量控制在50~60dB,时间定为每天9:00、14:00、20:00,15min/次。播放乐曲时需暂停其他护理操作并将环境噪音控制

2.7病情观察

ELBWI由于各个器官发育不成熟,病情复杂,变化迅速,因此应密切注意病情的变化,观察患儿的

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等,同时需观察患儿的面色、口周、肤色、肌张力、神志、各种反射,大小便次数、色、性质及量,进食的量,有无呕吐等情况,及时做好记录,病情有特殊变化及时汇报医生并做好抢救的准备。

3出院指导

第5篇

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是指出生体重在1000-1499g的早产儿。由于各脏器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颅内出血、黄疸、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硬肿症等。随着医疗监护技术的不断发展,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不断提高。而据国外文献报道,在发达国家存活率已达90%-95%,但10%一15%存活的极低体重儿可发生脑瘫、智力障碍、视听觉障碍等后遗症。专业的健康照护者面临的挑战从保证早产儿的存活,发展到对他们的发育过程和预后的最优化。

1 临床资料

我科NICU于2011年8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共收治141例超低出生和VLBWI,其中超低出生体重儿26例、VLBWI 115例。

141例VLBWI中98例为我院出生,43例外院转入;男性71例、女性70例;农村65例、城市76例;体重均在1500g以下,最低体重为685g,最高体重为1430g,685-950g26例,1000~1200g52例,1201~1300g25例,1301~1400g25例,1401~1499g13例;平均体重为1333 g,出院平均体重为1618g,增加21.38%。胎龄在28+2周-35+6周,平均胎龄为32. 周,28W~30W43例,30+1~32W66例,32+1~36W32例;初生Apgar评分3-10分,其中70例为3-8分,37例6-8分,其余,34例8-10分;。治愈、好转出院106例,放弃治疗28例,死亡7例(均为超低出生体重儿);治愈好转率75.18%,死亡率19.86%,放弃治疗率4.97%。

2 护理措施

2.1新生儿科医生进产房

分娩时由一名新生儿科医师负责新生儿监护,做好窒息复苏准备。NICU准备暖箱,箱温预设35℃,湿度80%。胎儿娩出后,经产房处理后即由内通道送入NICU,置于预热暖箱予24小时监护。

2.2维持体温稳定

VLBWI体表面积相对大,散热快,皮肤薄,蒸发散热多,棕色脂肪少,产热低,对环境温度的要求较高。维持恒定的中性环境温度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存至关重要。中性温度又名适中温度,指机体在安静状态下,使深体温保持在36.7℃-37.3℃,且深体温及皮肤平均温度每小时平均变化分别低于0.2℃及0.3℃时的环境温度〔1〕..室温调节在24-26℃,相对湿度55-65%。第1天暖箱温度为35℃, 采用腹温控制模式,设定患儿腹壁温度36.5℃,设定箱温、体温过高/过低报警,自动调节箱温。 暖箱相对湿度

2.3 呼吸管理

维持有效呼吸。VLBWI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肺泡表面物质(PS)合成不足等因素,原发性呼吸暂停发生率40%-60%〔2〕。本组141例患儿中,需要进行氧疗的有121例,其中106人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54人使用了呼吸机机械通气,41人使用了NCPAP。维持经皮氧饱和度85%~93%,及时调整吸氧浓度,以防氧疗并发症。每2-3小时翻身一次,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2.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VLBWI各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快,各项生命体征均不稳定,予持续心电监护外,还要密切观察患儿精神反应、面色、哭声、反射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配合医生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设置监护仪呼吸暂停报警,发生呼吸暂停及时给予刺激:弹足底,托背等。遵医嘱及时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监测血糖、动脉血气及血生化,每日测体重,经皮胆红素值,对需要进行蓝光治疗的应做好光疗护理。

2.5 营养支持

VLBWI胃肠动力和激素调控不成熟,肠道喂养后易出现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问题,尤其在缺血、缺氧、喂养不当情况下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炎。早期微量喂养可促进胃肠发育和营养的吸收,以及胃肠激素分泌和胃肠动力,减少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3〕。停NCPAP后给予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口服或鼻饲微量喂养,奶量由1ml/次开始,每3小时一次。每次喂奶前观察胃潴留的量及性质,每日量腹围,根据耐受性逐渐增加喂奶量。喂养前半小时可予非营养性吸吮10-15分钟,喂奶后置患儿头高足低20-30?卧位,半小时后予腹部按摩3-5分钟,一日三次。锻炼患儿吸吮能力促进肠蠕动及胎粪的排泄。期间如有呕吐、胃潴留及腹胀等现象,应及时发现,予暂禁食、刺激排便,好转后再按医嘱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支持,用输液泵控制速度,保证营养液在24小时准确、均匀输入,注意保护静脉。

2.6预防及有效控制感染

VLBWI的皮肤娇嫩,黏膜屏障功能差,免疫系统,免疫功能很不完善,极易发生各种感染。入室后,我们立即将其安置在暖箱,创造了一个隔离的环境。暖箱内、外面每日含氯消毒液擦拭,每天更换水槽里的灭菌注射用水,暖箱每周更换消毒一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洗手或用消毒凝胶消毒洗手;患儿的床单及衣物均高压灭菌消毒;病室保持空气新鲜,每日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机消毒2次,每次2小时,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护理过程中注意及时发现感染的前期表现,如吃奶不耐受、黄疸、体温波动、呼吸暂停、反应稍迟钝等;胃管喂养和禁食的患儿每天做口腔护理,以减少经口腔感染的机会〔4〕。

2.7发育支持护理

实行责任制护理,制定并实施发育支持护理程序。患儿暖箱上遮盖有色暖箱罩,为患儿营造幽暗和昼夜交替的周期性光照相结合的环境。NICU环境噪音控制在

2.8 鼓励父母的参与

研究表明,住院早产儿的父母有接近其子女和了解病情、治疗等方面信息的强烈愿望〔5〕。患儿入NICU后,关注患儿母亲心理状况,告知父亲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案、发育支持照顾计划,明确父母在照顾计划中的角色与作用。患儿父母由于担心治疗效果及预后,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通过适时的沟通及心理疏导,使他们增强育儿的信心。每周让父母洗手穿上隔离衣至病房探视3次,鼓励父母在患儿觉醒状态时呼唤患儿名字,与患儿言语交流。教给父母喂奶、换尿布及抚触的方法,告知父母早期亲子接触的重要性。指导日常的护理、喂养知识,早期干预措施,如多与患儿交流,并给予颜色鲜艳的物体视觉刺激,按摩抚触等,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指导袋鼠式护理,每日下午将患儿兜好尿布,放在母亲的胸前,让他听到母亲的心跳声音,增加安全感。

2.9健康教育

患儿住院期间对早产儿父母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定期举办早产儿学习班,制定宣传小册子,与患儿父母协商制定出院后的家庭发育支持方案,发放书面出院指导,提供咨询联系方法。嘱出院后定期至高危儿干预中心随诊,追踪智能发育、眼底的检查,按时预防接种。

3 结果与评价。

随着新生儿医学的发展,NICU的建立,VLBWI的病死率有了明显的下降。高质量的护理,是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治愈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6〕。护理质量对VLBWI的存活及预后有很大的影响,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先进的技术设备、周密的护理计划是抢救成功的基本保证,保暖、呼吸管理、营养以及预防感染是护理的中心环节,而正确的出院指导也是保证其生存质量的重要方面〔7〕。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一珉,宦希杰.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2-57

[2] 冯淑菊.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感染控制〔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6)568-569

[3] 刘克苗.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发育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6(10):806-807

[4] [6] 孔海燕.15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救护体会〔J〕浙江实用医学,2009.14(4):350-351

[5] 卢岩,高玲玲,王平.住院早产而父母的心理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47-250

第6篇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观察;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由于缺氧及产伤或医源性损伤所致的一种脑损伤疾病。早产儿发病率高,是新生儿早期的重要疾病,死亡率高,存活者也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我科从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22例。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男12例,女10例。早产儿8例,足月儿11例,过期产儿3例。出血原因:缺氧性颅内出血14例,损伤性颅内出血8例。全部病例根据临床表现,结合CT检查确诊。痊愈16例,死亡6例。死亡病历中早产儿4例,其余2例由于出血量多,并发脑疝,严重的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1.2随访随访方式:来院检查、电话回访、家访等,了解智力、运动功能、语言、行为能力等情况。共随访16例,正常12例,有后遗症4例。

2观察病情

2.1意识观察意识改变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中占重要地位。患儿若早期出现过度兴奋、易激惹、烦躁不安、脑性尖叫,提示出血量少。若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抑制状态,表现为瞌睡、昏迷。

2.2生命体征及瞳孔的观察定时测体温,注意体温不升。出血轻者呼吸可无改变,重者可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应情况。

2.3观察前囟正常新生儿前囟为2cm×2cm,平软,损伤性颅内出血或缺氧性颅内出血都出现前囟隆起、凹凸、紧张。

2.4其他如面色的观察,出血多者面色青紫、苍白。观察面部肌肉有无抽筋,有无斜视、眼球震颤、肌张力增高、恶心、呕吐等。

3护理措施

3.1一般护理患儿应绝对静卧,直至病情稳定,一切治疗,护理操作要轻柔,尽量集中进行,减少搬动,以免引起小儿烦躁而加重缺氧和出血。将患儿头肩部抬高15°~30°,并给予仰卧位,避免垂头仰卧的姿势,以防止出血加重和减轻脑水肿。另外,置患儿于中性温度的环境中,避免体温过低,减少氧的消耗。体温过低,可用暖箱、热水袋保暖。体温过高,给予物理降温。保持皮肤清洁,减少感染。

3.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维持有效呼吸。频繁呼吸暂停者,应使用呼吸机维持呼吸,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分泌物吸入,分泌物多时及时吸痰。

3.3镇静患儿有抽搐或持续性惊厥时,应给予镇静剂。最常用的药物有安定、鲁米那、水合氯醛等。每次安定0.1mg/kg~0.3mg/kg或鲁米那5mg/kg~8mg/kg或10%水合氯醛40mg/kg~60mg/kg。用药同时认真记录用药时间、剂量及效果,若用药0.5h后效果不佳,可重复用药或交替使用,以达到镇静的目的。

3.4合理用氧避免低氧血症所致的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受损和毛细血管破裂,减轻脑出血程度和脑水肿。氧气吸入1L/min~2L/min。

3.5饮食护理病重者可适当推迟喂乳时间,采取滴管喂养,少量多次,由稀到稠,困难者鼻饲,保证热量供给。

3.6降颅内压有脑水肿者可给予地塞米松,首次剂量1mg~2mg,以后每次按0.2mg/kg~0.4mg/kg给予,或给予速尿1mg/kg~2mg/kg。因甘露醇为强脱水剂,颅内出血早期有继续出血的可能,此时使用可能会加重出血,故应慎用。一般在患儿青紫经治疗或吸痰后得不到改善,前囟持续紧张而病情进行性加重时可给予20%甘露醇0.5g/kg~1.0g/kg。

4小结

颅内出血是我国新生儿期的常见疾病,不仅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也是我国伤残儿童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护理,把每一项治疗护理措施落到实处。做到积极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对减少后遗症和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第7篇

[关键词]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126-02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多见于早产儿,主要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引起的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也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几年,随着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使患NRDS的早产儿呼吸功能得到较好的改善,加之辅以综合的治疗及全方位精心护理,大大提高了NRDS患儿的存活率。我院2006年7月~2007年7月共使用PS治疗29例早产儿,除1例放弃治疗24 h后死亡外,其余全部存活,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29例,其中,男28例,女1例,胎龄在28~33周,平均(30±3)周,体重在1 000~2 239 g,其中,极低体重儿(体重<1 500 g)19例,占65.52%;1 501~2 000 g 7例,占24.14%;2 001~2 239 g 3例,占10.34%。结合临床、血气及胸片,诊断为NRDSⅢ级的2例,Ⅱ级16例,Ⅰ级7例,入院时未诊断NRDS但胎龄<30周,体重<1 500 g伴进行性呼吸困难加重,呼吸不规则而预防用药的4例。使用时间最早为生后2 h,最迟为生后31 h,考虑经济因素,PS均为单次用药,按公斤体重计算,28例使用120 mg/次,1例使用240 mg/次。

2护理

2.1 给药前的准备

准备好可调辐射开放式婴儿抢救台,以便于操作,设定温度为36~38℃,备好气管插管用物、监护仪、复苏囊、氧气、吸引器等急救设备,药物选用意大利凯西制药公司生产的猪肺磷脂(批号分别为073963、075638、076944、077857),将药液自冰箱取出后轻拿轻放,避免震荡,在掌心中复温至37℃,备好无菌剪、无菌手套、无菌治疗巾及1 ml无菌注射器、5#或6#无菌硅胶吸痰管。

2.2 给药时的配合

一般以两位护士配合医生操作为宜。一人将患儿抱至抢救台上并在其枕下铺无菌治疗巾,清洁呼吸道分泌物后协助医生行气管插管术并妥善固定。另一人戴无菌手套,以无菌剪将吸痰管剪至长于插管0.5 cm,使其进入气管后前端略长于插管。患儿分别取左、右侧位,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分两次将药液注入气管内,每次注药前务必确定插管在气管内。注药后用复苏囊模仿高频通气方式加压给氧十余次,以促进药液弥散。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并暂停给药,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继续。

2.3 给药后的护理

2.3.1呼吸道管理给药后宜将患儿置于仰卧位,利用重力原理,促进药液均匀分布。给药后6 h内不行吸痰术,以免频繁吸痰刺激造成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气道黏膜损伤及药液被吸出造成浪费[2]。使用PS后,本组病例中有19例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6例呼吸机供氧鼻塞CPAP,4例暖箱内头罩吸氧;因此,呼吸道的管理尤为重要。首先,要严密观察记录呼吸机使用参数,包括F、FiO、PIP、PEEP、RR、MAP,根据血气分析值及时调整并记录。第二,注意患儿双肺呼吸音性质,胸廓起伏是否对称,以确保插管位置正确,保证肺膨胀均匀,以免造成气漏及气压伤。第三,保证呼吸机管道通畅,温湿化正常。

2.3.2生命体征监测护士应密切观察患儿的临床情况[3]。呼吸频率及节律是否规整,机械通气时观察是否存在自主呼吸,若有自主呼吸,观察自主呼吸的频率及节律及是否与呼吸机同步,如出现人机对抗,可适当应用镇静剂或肌松剂,以保证有效呼吸。血氧饱和度通常应维持在85%~95%,以防止过度通气。由于PS使用后肺泡扩张,肺血流增加,肺毛细血管阻力降低,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易引起血压波动,因此要密切观察血压和心率。护理患儿时动作要轻柔,各种操作尽量集中进行,以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2.4预防交叉感染

早产儿各种防御屏障发育不完善,因此,严格操作规程预防交叉感染应贯穿治疗护理的每一步。行气管插管术及应用PS时,应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无菌物品;呼吸机管道使用72 h应重新更换;吸痰管为一次性使用,且气管内与口鼻腔分别使用;气管冲洗液可选用无菌蒸馏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前者稀释黏液作用较强,宜用于分泌物稠厚、量多,需积极排痰的患儿,而维持呼吸道黏膜正常功能宜用生理盐水;暖箱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水槽内蒸馏水每日更换,箱内被服经高压灭菌后使用,暖箱每7 天进行彻底消毒;接触患儿前需洗手,戴套袖,听诊器专人固定使用;病室每日常规消毒两次;父母探望时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鞋套进入病室。

2.5喂养与营养

病情允许的患儿宜早开奶,喂奶的次数、奶量应个体化,体重越小,每次喂奶量越少,间隔时间越短,喂奶前先试喂糖水1~2次,每次2~4 ml,一般予鼻饲法,对于体重

2.6保暖

患儿应放入早产儿培育箱(暖箱)内,选择合适的温度及湿度。亦可采用水床式,即用冰袋内放入适量40℃温水,驱气封口后平放于婴儿身下,使其平卧于上,既有利于保暖及恒定体温又可在患儿呼吸或活动时引起水袋内液体震动,以诱发呼吸运动预防呼吸暂停,但须注意控制水温,及时更换,避免过热过冷刺激。患儿颈下置小棉卷,使气道伸直,利于呼吸通气。

2.7并发症的护理

2.7.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一种与呼吸机应用相关的院内感染,因此,在使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务必严格执行消毒隔离规范,除上述提到的呼吸道管理及预防交叉感染外,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清洁口腔,使用呼吸机12 h后应按常规每4小时进行1次气管冲洗,翻身、叩背、吸痰,及时吸净口、鼻、咽腔内分泌物,以防分泌物沿插管外壁与气管间缝隙逆流入气管内。定期做气管分泌物培养,可在上机后第3天、第7天及拔管时分别做分泌物及管端培养。本组病例中17例使用呼吸机通气的患儿有10例继发VAP, 发病率为58%,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2例,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杆菌感染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感染4例,大肠埃希菌感染2例,草绿色链球菌感染1例,经加强呼吸道管理,严格消毒隔离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后治愈。

2.7.2肺动脉高压个别患儿合并有肺动脉高压,在临床观察中应注意鉴别。本组29例患儿中28例使用PS 24 h后临床症状及胸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患儿应用PS及呼吸机供氧后,面色青紫无改善且青紫程度与呼吸窘迫程度不成正比,经过分别监测右上肢(动脉导管前)、左上肢(动脉导管后)的血氧饱和度,双侧血氧饱和度百分比差值大于10个百分点,考虑存在肺动脉高压,经改用高频通气(100次/min),即以较少的潮气量,较高的通气频率进行通气,由于吸气时间短,吸气峰压及平均气道压均低,胸腔内压亦低,有利于静脉回流。同时,由于二氧化碳大量排出,造成体内呼吸性碱中毒环境,使动脉导管开放,配合临床使用硫酸镁静脉用药,降低肺动脉压,使青紫缓解。

2.7.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低出生体重、早产、氧疗均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高危因素[1],本组29例病例中呼吸机CPPV供氧17例,CPAP供氧9例,头罩吸氧3例;用氧时间最短33 h,最长655 h,平均(183±3) h,因此,在用氧过程中,要严格掌握氧疗指征、方式、浓度、时间,同时监测血气,控制血氧饱和度在85%~95%,血氧分压在4.9~7.8 kPa(37~60 mmHg),做到合理用氧。29例病例中除1例放弃治疗外,其余28例在生后4周的眼底检查中,无1例检测出早期ROP。

2.7.4气压伤气压伤是机械通气的常见并发症,护士应密切观察患儿气管插管有无移位、脱落或深入一侧肺内造成通气不均匀,胸廓运动是否对称,听诊双肺呼吸音性质,是否对称,有无痰液堵管,根据血气调整PIP并保持稳定,防止忽高忽低。本组病例中出现气胸2例、纵隔气肿2例、肺不张1例,经胸腔闭式引流及护理后痊愈。

综上所述,早产儿RDS患者在应用PS治疗后,坚持贯穿始终的全方位精心护理,可较好地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1-427.

[2]王晓东,周晓光.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01-503.

第8篇

【关键词】新生儿;胃管;护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0年7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中,需留置胃管喂养的共58例,其中经口留置32例,经鼻留置26例,均为早产儿,及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其中早产儿15例,中度HIE36例,重度HIE7例,男38例,女20例;胎龄32~42周,平均胎龄38周;出生时体重2000g~4100g,平均体重3050g;均采取入温箱,氧气吸入,对症输液支持疗法,心电监护仪等治疗护理措施。

1.2 操作方法

1.2.1物品准备:3.0、外径4.2的硅胶胃管2根、液体石蜡油10ml、注射器一支、胶布、镊子、压舌板、无菌纱布

1.2.2 插管方法:经口插管长度为前额正中到剑突距离。插管时,患儿取平卧位,操作者一手持管,一手托起患儿肩、颈、枕部,使患儿头稍后仰,助手持压舌板轻压舌中下段,暴露咽部从口腔轻轻插入胃管;经鼻胃管长度为发际正中到剑突距离,首先托起患儿头部使其稍后仰,从鼻腔中插入胃管,当胃管到达患儿咽喉部时,再使其头稍向前低下,让下颌部靠近胸骨柄以增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使胃管沿食管后壁滑行徐徐插入胃内。插入后证实胃管在胃内后用胶布将其妥善固定于患儿鼻翼部、面颊部。

1.3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值检验,用P值进行其显著性推断。

1.4 结果。

1.4.1 32例经口留置胃管者均1次插管成功;26例经鼻留置胃管者,15例1次插管成功,6例2次插管成功(即从另一侧鼻孔重新插入),5例2次插管均未获得成功,插管时有阻力感。两种途径插管成功率见表1。

2护理

2.1插管前备齐抢救物品,在吸氧的同时进行插管,插管过程中动作应轻柔,技术娴熟,并随时监测生命体征,发现患儿面色发绀、呛咳、呼吸困难、心率改变等症状时,表示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1],休息片刻后再重插。

2.2 防止喂养不耐受情况。危重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和HIE患儿,胃容量小且承受能力差,为防止出现不耐受情况,如腹胀,胃内残留,呕吐等,在每次注奶前均应抽吸,证明管在胃内的同时,观察胃内是否有残留。另外,因危重新生儿本身的需要量和耐受情况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故不能硬性规定注入量,要对患儿每24小时摄入的热量,水分及大小便做详细记录,以便分析、调整及时补充营养。

2.3新生儿胃呈水平位,容量小,其上端和食道连接处贲门较松弛,胃中的东西很容易通过食道倒流出来,所以在患儿留置胃管喂养的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儿有否胃管返流,。同时,应注意观察患儿腹部及二便异常情况,特别是在第一次注入奶液后,即使有轻微的腹胀,亦应停喂观察,并注意患儿大便的颜色、形状,以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

2.4保持患儿口腔、鼻腔清洁及湿润。每日进行口腔护理两次,鼻饲管应至少每3天更换一次,拔管时应捏紧管腔,将胃管末端反折当管前端近患儿咽喉部时应迅速拔出,以防管内液滴入气管而引起呛咳、窒息。

3讨论

3.1 危重新生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的供给是其治疗和护理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的新生儿急救中心试图采用静脉全营养解决此问题,但是,静脉全营养不但价格昂贵而且操作复杂。有研究表明:因病不能进行胃肠道喂养的新生儿可导致胃肠发育的延缓,全肠道外营养可迅速引起胃肠道的改变,包括明显的粘膜萎缩,刷状缘酶活性降低和吸收面积减少[2]。通过鼻饲管进行胃肠营养,可以使胃肠激素和胃肠动力发生变化,从而促进胃肠功能的成熟,加速向全胃肠道喂养的转变,尽早形成独立性的代谢[3]。所以留置胃管喂养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主要手段。并且据许多作者的对比研究显示,出生7天之内较之出生7天之后经肠道喂养者,不仅NEC发生率有显著差异,而且早喂养者,喂养耐受好,血胆红素低,血胰高糖素和胃泌素增高,肠发育成熟和肠动力好,并且骨质形成佳[4]。因此,危重新生儿应根据其生后病情发展及生理特点选择合适时机早期进行胃管喂养。

3.2 新生儿鼻腔发育尚未成熟,鼻道狭窄,并且早产儿和HIE患儿多伴有呼吸道炎症感染,使原本狭窄的鼻腔更为狭窄,胃管很难顺利通过,再加上经鼻插管,胃管容易盘绕在口腔咽喉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插管失败,而且反复机械性刺激更加引起鼻腔粘膜充血、水肿,使患儿烦躁、呼吸困难、紫绀加重、甚至窒息。而经口留置胃管不涉及鼻腔,仅对患儿咽部有轻微的刺激,对患儿影响较小。

3.3新生儿以经鼻进行腹式呼吸为主,当经鼻留置胃管时,势必会造成鼻腔横截面积减少鼻阻力升高[5]。特别是危重新生儿,本身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呼吸功能不完善,当鼻气道阻力升高时,紫绀加重,更加重脑缺氧,更易导致呼吸困难和呼吸暂停。另外,当鼻阻塞时患儿适时的反应是改为经口呼吸,而新生儿口腔粘膜柔嫩,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量少,使患儿口腔粘膜干燥不适。而经口留置胃管则避免了这些不利因素,更适用于危重新生儿。

参考文献:

[1] 张敏,新生儿24h食管PH监测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0):25-27

[2] Lucas A.Ontogeny of gut hormones and hormonerelated substances.Acta Pediatr Scand,1989,1351(Supp):80.

[3] 李蓬,孙梅.极低体重儿经十二指肠鼻饲喂养.中华护理杂志,1998,33(8):487-488.

第9篇

关键词:超未成熟儿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2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92-01

我院与2012年3月6日收治1例990克的超未成熟儿,经过近2个月的精心护理和治疗痊愈出院,现将该病例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张某,男,母孕28 3/7,第二胎第一产,因重度妊高症行剖腹产。羊水清,新生儿出生体重990克,Apgar评分1分钟为3分,5分钟为5分。入室体检:早产貌,反应差,,面色发绀,呼吸急促;心率132次/分,心律齐,无杂音;两肺呼吸因对称,可闻广泛细湿罗音;腹软,肝脏肋下刚及,脾未及。四肢张力低,拥抱反射弱。出生10天和50天实验室检查结果见附表。

附表 实验室检查结果对照

生后第8天,胸片报告,右侧肺炎。

入院诊断:①超未成熟儿。②新生儿重度窒息。③吸入性肺炎。

治疗:早产儿护理常规,使用呼吸机给氧辅助呼吸,纠正呼吸衰竭,静脉营养液维持正常需要。使用氨茶碱刺激呼吸中枢,防止呼吸暂停。抗菌素防止感染,少量多次输血、输血浆,支持疗法,纠正贫血。经过上述综合处理,患儿度过了呼吸衰竭、复温、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营养等几大难关,住院55天,体重达2460克,健康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保温。因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调节功能差,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皮下脂肪少及易散热,而引起体温不升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各脏器官功能受到损害,直接威胁未成熟儿存活。因此,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温度,使患儿保持正常体温,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们根据多年临床护理经验,将患儿放置于暖箱内,箱温设定36℃,湿度55―65%,同时另加自制温水床垫。自制温水床垫采用大号家用热水袋,将1000ml 37℃―38℃温水灌入热水袋中,拧紧热水瓶盖,检查无漏水,放置在患儿身体下,每小时换一次水。通过这种简便的保暖方法,使患儿在出生6小时体温逐渐上升到36.8℃,以后一直保持在36.5℃―37.3℃之间,解决了超未成熟儿的保暖问题,避免由于保暖不妥而引起其他并发症。

2.2 合理喂养。由于超未成熟儿消化系统的发育尚未健全,吸吮和吞咽反射反应差,过早全肠道喂养,易引起呛咳、吸入呼吸道、呕吐、腹胀,甚至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因此,患儿出生后先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全肠道外营养6天,第7天开始给予微量吸吮,了解患儿吸吮情况及肠道对营养的适应功能。采用滴管喂养,开始时奶量每2小时1ml,因婴儿吸吮情况良好,无溢乳、腹胀等情况,以后逐渐增加奶量。出生第28天,停止静脉营养,采用全肠道喂养,奶量逐渐增大,每2―3天增加3―5ml。患儿安全度过了营养关并避免了各种并发症的产生。

2.3 病情观察。超未成熟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极易发生呼吸暂停,护士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面色、呼吸,如发现婴儿面色青紫,呼吸暂停,给予托背、吸氧等处理,并及时与医生联系。补液期间,应注意补液速度,用微量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24小时匀速输入,防止补液速度过快而加重心脏负担。

2.4 预防及控制感染。按常规做好每一项消毒隔离工作,特别强调工作人员每次接触婴儿前应消毒双手,婴儿暖箱每周更换一次,暖箱内外每天用84消毒液擦洗。在禁食期间做好婴儿口腔护理。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