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38:43
导语:在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引言
近些年以来,农村隔代教育的现象尤为严重,很多未成年的孩子都是在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教育下成长的,由于过分的溺爱,再加上文化素养相对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对这些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如果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而使其成为真正合格的、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人”尤为重要。
二、农村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之所以面临诸多的难题与困境,主要有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三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层面
亲情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确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
对于农村的留守学生来说,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普遍不理想,一方面在于学习教育条件不理想,另一方面,隔代教育导致教育意识相对淡薄,甚至认为“x书无用”;再加上隔代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家庭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导致教育环境进一步恶化。但丁曾经说过“道德常常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但是智慧却永远无法弥补道德的缺陷”。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为思想教育的开展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2.监护人对“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个体的行为习惯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步养成的,因此,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极难改变 ,留守学生正处于“养成教育”最为关键的时期,而监护人却恰恰忽略了“养成教育”,错失了“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时期,作为家长,本该引导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通过身体力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保养,进而对他们在学校以及社会的表现产生正向的、积极的影响。总的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而监护人对“养成教育”的忽视错过了留守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最佳时期。
3.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缺乏引导
很多监护人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要么过分的溺爱,要么过分的严格,导致留守学生对家长恐惧心理,更是缺乏信任,这样很容易导致留守学生的心理产生问题,进而影响到思想道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学校层面
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学校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但是从目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来看,并不尽如人意:
1.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过于追求升学率,尤为是在考试的压力下,很多学校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导致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2.德育课程落实不到位
德育活动开展不到位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德育课程落实不到位,目前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就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但是在很多农村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以及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上存在很大的问题,课时不足,教师水平不够等。
3.德育内容滞后
德育内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以及社会生活实际脱节严重,从而导致思想道德教育失去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对留守学生而言,也没有吸引力。
(三)社会层面
1.留守学生被视为弱势群体
社会的发展势必导致社会的分层,而社会分层又势必将留守学生及其家长置于弱势群体的位置,从而使其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同样处于弱势群体的位置,无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他们的经济状况较以前可能有所改善,但是他们的精神贫困却日益严重,甚至会受到其他学生的歧视和排斥,进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进而加大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
2.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不仅仅有正向的消息传播,同样也有负面的报道,一些不健康的、低级的内容对于留守学生而言,都是极大的危害,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相对有限,很容易沉浸在一些虚拟的环境中,体验一种虚拟的情感,这样就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农村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要想真正做好农村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重视家庭教育
1.父母要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孩子不仅仅需要良好的生活水平,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与良好的教育,为此,一定要排除各种困难,将孩子带在身边,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也要多与孩子沟通,不仅仅要了解子女的学习状况,同时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引导,让子女充分感受到源于父母的爱,这对留守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做好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尤为重要的。
2.全面提升高留守学生监护人的认识水平
留守学生的监护人要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对于留守学生不能只是“重物质、轻教育”,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要尽可能地为留守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经常与学校的老师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表现,注意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促进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二)加强学校教育
1.学校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都要充分意识到真正合格的“社会个体”,不仅仅要具有扎实的文化素养,同时也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为此,学校教育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课程的开设要有针对性
留守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学校要立足这些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教师不要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程和发放的教材,而是要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一些恰当的课外读物,设置相关课程,保证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虽然思想品德课程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基地,但是却并非唯一的。为此,各学科的任课教师都要充分挖掘自己所任学科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将其融合到日常的课堂教育活动中去,有效展开思想品德教育。
3.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学校要开展一些有益的艺体活动,尤其是集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仅可以及时解留守学生的一些不良情绪,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为全面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另外,学校可定期邀请一些德高望重的学者、道德模范或是外出打工的家长来学校做报告,传递正能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4.尽量实施寄宿制度
寄宿制度的实施,便于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留守学生在学校的时候是由教师监管的,放学后,原本应该由父母监管的时间却出现了严重的空缺,这样就很容易留下隐患。通过寄宿制度,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学校里,进行统一的管理,既能监督学生的学习,又能较好地照顾留守学生的生活,又便于教师充分利用业余的时间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为进一步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如果条件不允许,尚且没有条件实施寄宿制度的话,可以建立留守学生特殊档案,通过对这些学生的分类登记与备案,了解并掌握每一个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及时将其反馈给孩子的父母或者是相关监护人,进而和家长一起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为此,笔者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的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农村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具体来说就是一是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二是开办农村留守学生电视专题节目,从题材、报道角度、报道语言和主持风格等方面为农村留守学生量身定做,每天定时播放,让留守学生处处都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地成长。
四、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农村的留守学生来说,务必要做好思想道德教育,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并非依靠学校的单方面努力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尽快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辐射教育模式,才能开创农村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伍梅.遵义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调查[J].科技风,2008(20):123-12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对策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备军,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他们无法在父母身边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在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加上当前社会的复杂性,很多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出现了一些问题。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会用物质和金钱来弥补自身对孩子的亏欠,长此以往,很多留守儿童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并且长期的物质奖励代替精神鼓励的做法也让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出现偏差,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思想健康。其次,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孤僻,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亲情的渴望是十分强烈的,父母不在身边,当前儿童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很容易让儿童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另外,很多留守儿童受到年龄、身心发展规律的限制,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加上很多监护人没有有效地履行职责,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十分不端正,加上父母从事工作性质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会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提升和强化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一)从留守儿童实际出发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课是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德育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要从留守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要以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为主要依据,对相关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整合,使之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其次,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与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通过竞赛活动、团队活动等对留守儿童的集体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进行培养。另外,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榜样人物、实际案例促使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二)改善农村教育的软硬件条件
为了对留守儿童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必须从多个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对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进行改进。首先,要对学校的活动条件,如操场、校园图书馆和阅览室等进行改进,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硬件条件。其次,要通过建设校园文化、丰富校园图书资源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软件条件的革新,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完备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质量。
(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首先,要强化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工作,要让乡镇、村以及留守儿童监护人,以及社会各界关注到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具体要将学校周边的小环境进行整顿和清理,关闭学校周边的不合法网吧、游戏厅,构建良好的周边环境,杜绝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另外,家长和监护人也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以身作则,对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当前农村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既是解决当前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又是促进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学校教育方面要改进思想德育内容和方式,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在社会环境方面要强化宣传工作、调动各方力量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培养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苗小强,李淑霞.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研究综述[J].传承,2010(15):157-162.
[2]杨晓璐.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前沿,2014(Z8):161-16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70-02
儿童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胜则国胜,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诚哉斯言!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长期与父母的分离,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很多留守儿童也因此产生心理上的阴影,为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为我们当前教育者的重要任务,这对稳定社会发展、建立和谐家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笔者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曾经在农村支教数年,本身也来自农村,曾与许多农村的留守儿童相处过,深感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不足。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课题,希望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一、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良好发展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直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部分,孩子的教育问题心系着每个农民家庭,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创建和谐家庭,稳定社会治安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储备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保证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有力武器。因此,我们要站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从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局出发,从根本上认清楚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时刻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并将一系列工作落实,这对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教师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力,而不是唯一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也越发增加。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部分留守儿童在思想教育上出现缺陷,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频率增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社会重点关注的热点。针对这一情况,有关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提出了措施,例如教师和学生结对子,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家长,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在农村,这不是一个合理长久的措施。任何人都是以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出发去做事的。教师也是以人而非神的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也会被自己的生活困境所迫。在农村任教的老师,大多数人员的家里也有农活或者家事,教师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在留守儿童的身边,再加上农村条件有限,教师不可能不顾自己的利益去帮助这些孩子,这是不现实的,即使有这种情况也仅限于少数,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说,在这种经济条件下,结对子的方法目前还不适用。当前,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尽职尽责,最大限度地帮扶这些留守儿童,尽可能地多付出一些关心和爱护。但是要知道,留守儿童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仅仅依靠教师是远远不够的。
三、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父母要勇于承担责任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来到世上的第一任教师,属于早期性教育,而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这就意味着父母教育具有权威性和感染力,在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此,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上,父母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榜样和依靠。身为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将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为人父母要多为孩子的身心健康着想,若孩子年龄较小,无论生活多艰苦,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假若条件不允许,可以考虑在距离家里近点的地方打工,可以经常回家看看孩子。若孩子稍微年长一点,要对孩子多一些关心,与孩子时常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通过与孩子或者班主任的联系,了解孩子近期的情况,听听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让他们可以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心声。切记不要因为经济条件就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也不要认为把孩子放到学校所有的责任就归老师了。要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永远是主角。
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
1.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讲,父母要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父母应当重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卡尔?威特有句话说得好: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须担起教育者的重担了。;克鲁普斯卡娅也说过:母亲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她给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学校教育加起来还多。多好的忠告啊,可是我们的父母对于财富的欲求总是高过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谋求发家致富原本正事,可是他们也是反思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
2.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讲,学校要放下应试教育的模式,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当前学生的成长特征和家庭情况,学校开展多元化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另外,还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为人师表,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端正教学态度,争做学生心目中可亲可敬的老师。最后,学校应该主动与家长或临时监护人联系,及时把学生的情况向他们反映,以谋求最佳的教育方式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从社会大环境角度来讲,从政府到学校需加大力度整治周边环境,那些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娱乐场所要加以取缔。至于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我想更多的还是寄希望于国家的政策和监督了,学校和家庭尽量地教育学生远离其糟粕,汲取其精华。
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提升,净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都成为“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学校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吸性,坚决遏制“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倾向,不断增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要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和团5人组织的作用
学校要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首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德育为首”的思想。要构建以学校党支部、政教(德育)处、团队组织、年级组长、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为主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全方位拓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思路,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机制。要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领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神圣职责。
2.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要选派和吸引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要结合本校实际,研究制订班主任工作条例,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大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要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先进事迹,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班主任的地位和待遇,使班主任工作成为广大教师向往和社会尊重的岗位,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3.要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广泛开展以“敬业、爱生、奉献”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要求广大教师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的要求,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始终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1.要进一步强化思想品德(政治)课的教学
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思想品德(政治)课程,选择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的老师任教思想品德(政治)学科,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深入开展校本教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抵制低级趣味,树立远大理想。
2.要全面贯彻落实班会课制度
班会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精心组织、认真策划每一节班会课。通过班会对社会、学校、班级以及同学之间的热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形成情感交融,实现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要不断提升学科教学的德育水平
广大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遵循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规律,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双丰收。
三、注重环境建设,进一步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愉悦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文明、催人奋进。学校要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多角度挖掘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全方位拓宽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充分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创建优美、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首先,要为学生营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十分重视校园自然环境的育人作用,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校园,精心设置景点,将中小学德育要求和内容加载其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独特功能。同时,要切实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其次,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做好事情的前提,第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心理环境。第二,要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以真诚的爱心为每位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无论是高矮贫穷、成绩好坏、城市或农村……广大教师都要给予同样的关怀,给每一个学生一份爱心与耐心,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再次,要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要精心营造别具一格、温馨怡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校园处处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和书香气息,以优雅的环境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校园内要因地制宜地设置宣传橱窗、手抄报栏、诗词文学长廊、书画长廊等:在校园醒目的位置悬挂校训、教育方针和办学理念等:在教室里张贴或悬挂国旗、学生守则、励志标语等,在校内公共场所悬挂伟人、名人画像和格言等。总之,要努力做到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充满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四、以节日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
节庆日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法定节目、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等,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将德育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之中,让广大中小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提升。如:结合有关节日和特殊纪念日,安排学校领导或老师在国旗下作主题讲话,弘扬正气、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教育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外做个好公民。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重阳节期间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体验生活,帮助敬老院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培养学生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六一儿童节期间
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科普示范基地等参观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的良好品德。同时,学校要利用学生入队、入团、军训、成人宣誓、校园艺术节等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以主题队会、班会、演讲、朗诵、讲故事、征文等形式,在学生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
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各种怡情益智的课外文艺体育活动中愉悦身心、增长知识。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和体育运动会等,充分发挥体育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现青少年学生奋发努力和立志成才的精神风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以主题教育为手段,进一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深入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1.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活动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倡导“做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和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品德。邀请“五老”到学校开展讲座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报告,用革命传统故事和“五老”年轻时的奋斗历程来激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常念感恩之人,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和品德。开展科普和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科学,遵纪守法。
2.要切实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德育老师,因此,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地采取召开家长座谈会、举办家长培训班、上门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形成学校与家庭互动、互助、互补的良好局面,从而达到家校共建的思想道德教育平台。
3.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农民工;留守子女;道德发展;道德教育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关注农村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让他们不仅拥有健康的体魄,更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我们需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下,重视家庭教育,强化学校教育和社会的支持与关注。
一、重视家庭教育
首先,从小培养法。一般家庭中,母亲在对子女行为的指导和纠正最具耐心,在处理恋爱与学习方面问题的时候,母亲也会给予正确的指导。父亲一般是子女心中的保护神,能给子女充分的安全感。所以,子女的道德情感应从出生之后就由父母开始逐渐的培养,但留守子女因为外出打工的父母不能总是陪在他们身边,祖辈们无法给予他们这种心理上的需求,所以在子女还在对世界观,价值观处于模糊状态的幼儿时期,留守子女的父母应尽可能减少外出打工的时间,或者父母双方交替轮流外出务工,尽可能给与孩子正确的道德指导,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其次,监护人培训法。父母外出打工后,大多数农村留守子女都有祖辈代为看管,由于时代的差异以及农村思想的保守,使得留守子女无法认同和接受祖辈的价值观念和教育方法。我们可以以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主导,定期免费对留守子女的监护人开展道德教育方法的培训。一是可以组织具备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定期去农村对监护人进行培训。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正面例子对监护人起模范带头作用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改进监护人的教育方法,同时还可以就留守儿童出现的道德问题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二、强化学校教育
首先,优化需要法。受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要加强学校教育,政府就要对农村学校的建设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和经费上的照顾,从根本上帮助农村学校走出困境。比如增派教师、完善教学计划等。此外,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较差,很多农村学校没有寄宿条件,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学生要走几个钟头的山路去上学。为此,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要积极努力,尽量为有需要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
其次,创新教育法。除了一些常规的思想道德教育课之外,学校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找出新方法。例如可以,建立留守子女的成长档案。学校在每学期初都要全面了解留守子女家庭状况、经济状况、托管情况、父母的联系方式等等。以此为基础,建立留守子女成长档案。期末将留守子女在家里和学校的表现装入成长档案,针对留守子女的表现,与家长交换意见,提出有效的教育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伦理道德教育课,教会留守子女如何用正确的方法调节自身,学会与他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形成正确的道德素质。
三、完善政府管理
首先,协调合作法。各级政府在关注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民提供各种打工渠道的同时,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心农村留守子女。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各级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的解决农村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问题。比如,要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子女的权益,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民与城里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或者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投入,提高其办学质量,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难的问题;同时政府要积极完善有关寄养、委托监护等法律制度,使留守子女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来自寄养家庭的关爱。
其次,经济发展法。其实归根结底,农村留守子女的产生就是因为农村经济的落后,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以要解决留守子女的道德发展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首先政府要完善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改革,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村传统农业,大力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让土地、河流等各种农业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造福于人民。其次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引进国内外资金,创办企业,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的机会,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就近务工,从而减少留守子女的数量,让青少年可以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成长。
四、优化社会环境
首先,媒体呼吁法。加强对农村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社会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报道要进行积极的舆论导向,让社会上其他的人了解农村留守子女的生存现状,号召社会各界在各方面力所能及的帮助留守子女,致力于营造一个充满人间温情、关爱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氛围。例如近几年,有关农村留守子女的电视节目也有很多,像湖南卫视的《变形记》不仅让我看到了偏远山区孩子们艰苦的生活,更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留守子女强大的道德力量。总之,正确运用媒体的力量,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村留守子女的生存状况,更有利于他们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
其次,净化环境法。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学校周边环境更有利于留守子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要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在广大农村进行对科学思想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政策观念和法制意识。其次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维护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定,彻底清理整顿农村游戏室和网吧,让引诱孩子思想道德滑坡的因素无处藏身。还要加强学校的安全保障,同时严厉打击破坏学校秩序的行为,让社会上的闲杂人员等远离学生,远离校园,为农村留守子女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农村留守子女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我们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把农村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使所有的农村留守子女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梅.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2] 王小果.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质问题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7(3):16-18.
一、以学校为主阵地开展各项实践活动。
以学校作为“双合格”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校通过开展的各项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及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使在校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学校也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家长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促进“双合格”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二、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让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切实受益是“双合格”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乡妇联整合多方资源,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类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以文艺活动为载体,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今年“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乡妇联、乡团委及XX乡中心学校联合举办了主题分别为“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三万三讲’活动、贯彻落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感恩、礼仪、诚信争创和谐校园”的演讲比赛,演讲内容紧紧围绕“感恩、孝道、诚信”,寓教于乐,让青少年儿童在娱乐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2.抓住奥运会契机,加强未成年人奥林匹克教育。
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为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奥林匹克精神传传达给我们团结,协作的信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未成年人容易受周围环境、事务的影响,变得冷漠,残酷。乡妇联抓住奥运会在北京召开的契机,通过开展“微笑迎奥运、文明庆城运、弘扬‘五四’精神”为主题的倡议活动,对青少年儿童进行奥林匹克教育。
3.建设关爱家园,爱护特殊儿童。
乡妇联因地制宜制定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措施:第一,发挥各方力量,在全乡形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依法履行法定监护人的责任;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管护网络,把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一项重要职责;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着重对有问题苗头的留守儿童进行对口帮助;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为留守儿童送温暖、献爱心,予以亲人般的关怀;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坚决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打击侵害留守儿童利益的犯罪行为。第二,及时调整人口管理体制,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适当鼓励、帮助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第三,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立
“留守儿童”档案,配备“家长”,设置“亲情电话”,使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也能得到生活上的温暖,同时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
节假日期间,镇妇联走访、慰问艾滋病患儿,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献出片片爱心。
三、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关键词】农村;初中德育;现状;成因;对策
十八年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我体会到了做一名农村中学的教师的不易,做一名农村中学的政治教师更不易,这不易很大来自于学生的思想工作难做,学生难于管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觉得现在农村中学学生德育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目前农村学生的德育现状
学习风气明显淡化,“读书无用论”时有抬头。我们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居多,许多学生志向不明,目标不清,厌学情绪严重,特别是男生绝大多数每天盲目地学习,被动的接受知识。一些中学生无故旷课,课堂出入自由;沉迷网络游戏,上网聊天。
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生活中经常面对的事,自己该怎么做亦无主张。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明显抬头。打架斗殴,动辄抽刀;拉帮结派,成立团伙;语言粗鲁,胁迫恐吓;为了个人利益情愿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不爱护公物,社会公德意识差。 有的学生常常有意无意地损坏公物,如在墙壁上、课桌上、门窗上乱刻乱写;课间在室内追逐打闹时,随手推课桌,摔文具。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
心理素质脆弱。受不了批评,一挨批评就闹情绪,跟老师顶嘴、跟父母对立,甚至动粗、逃学,威胁老师辍学回家。
行为习惯失范。打架斗殴,谈情说爱,小偷小摸,热衷于上网,抽烟,喝酒等恶习,蓄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这都让老师头痛不已。
厌恶劳动,贪玩好耍。有些学生在校尚能参加大扫除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家则是“小皇帝”,连叠被子、抹桌子等简单的家务也懒得做。贪图享乐,不懂节约。一些学生只晓得要钱花钱,不懂得省钱聚钱,追求时尚,攀比消费。
从初中生这些行为表现来看,农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的,甚至还很令人担忧。这些问题也为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学校德育教育存在误区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在农村学校还是在重智轻德,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以下怪相:其一、注重理论灌输,忽视行为养成;其二、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行教化;其三、注重空洞说道,忽视言传身教;其四、注重典型示范,忽视人格内化。
2.农村家庭对孩子教育存在盲区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将来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但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想到培养孩子成才,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认为就是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孩子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则忽略不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成为趋势。在山区农村的学校中,留守儿童占很大比例, 且多是隔代抚养或寄养,监护人基本上只限于满足学生生活上的物质供应,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得很少甚至缺失,有的还因过分溺爱造成学生性格的畸形发展,亲戚对孩子的管教又显出无奈与放纵。
3.社会不良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校园周边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良好校园环境的建设,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不可阻挡的影响和渗透力。目前学校的周边环境却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成分、农民内部阶层分化日益多样化,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艰苦奋斗精神、勤劳致富思想、守法经营的美德和体现真善美的做人准则有所弱化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重利轻义等思想滋生。集体主义、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民族传统美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社会风气令人担忧。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当然,现在影响学生的德育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面对这些问题,怎样才能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呢?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二、强化学校教育
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的重要场所, 学校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广大学校、教师应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积极开展道德教育、性教育、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作为教师,要想使学生真正受到德育教育,自身必须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重视德育教育,教师只有转变重分数轻品德的错误观念,在教学中真正重视学生道德的培养,才能使我们的德育真正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否则所谓的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政治课在德育诸途径中居特殊重要地位,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方法,培养良好品德起着导向作用。” 政治课堂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政治课教师作为主阵地上的主力军,必须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和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德育这一政治课的重要功能,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只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真正把学生培养为有德才兼备之才。
三、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堂 ,是学生成才的摇篮;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奠基的一环。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子女“要成人,先做人”的正确思想。家长的言行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做父母的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适时对孩子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便能引导他们迈好童年、少年、青年的每一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相反,一些父母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将一些不良思想灌输给学生,父母自己沾染各种恶习,家庭环境便会受到各种污染,深深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毁掉孩子的一生。意大利作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所以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四、加强管理,净化社会环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有关政府部门净化文化市场,加强社区管理,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
社会是个大课堂,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它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社会上的道德失范,黄赌毒沉渣泛起,社会诚信出现危机,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留下阴影。净化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刻不容缓。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积极治理社会上的文化娱乐环境,加大社会不良因素的治理与监管,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加强对网吧的日常监管,严格落实不准在学校200米内设网吧、不准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等措施,发动社会多种力量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要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实施精品战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要严厉打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切实加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工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形成尊重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成才。暑期全国上下对网吧、文化市场的专项治理初见成效,部分地区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依旧严重,城管、工商、文化部门应长期关注校园周边开设的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成年活动场所,设置明显标志,严禁未成年人出入,并定期审查。社会应大力创作健康向上、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图书报刊、影视作品,充分利用天文馆、科技馆、博物馆、体育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将未成年人的过剩精力引导到欣赏、创造等有意义的文化生活中。
总之,农村学校德育面临的形势充满着挑战,学校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思想道德工作抓实抓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大氛围,家庭的合理引导,学校的科学教育,还依靠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只有不懈地去研究,不断地实践、探索与创新, 农村的中学生才能真正健康成长,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好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与职业指导》.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学会
[3]《中学实用教育学》主编:顾明远,198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思想道德建设;青少年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素质,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近期,我对部分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下面谈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一、青少年在道德认知及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偏差。
1.不知不行,一部分人对个人、家庭、公共生活等领域的道德规范知之甚少,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所以就很自然地导致了行为上的不良。
2.知而不行,大部分人对一些道德规范是知道的,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去遵守。
3.知而不完全行,这主要表现在有人在和无人在不一样。
(二)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自我价值只存在社会中才能实现。现在有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必要的理想、信念,脑子里却装着各种各样的错误观念。
二、青少年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大众传媒。大众传煤主要包括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青少年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但具有极强的模仿心理和模仿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最容易做出违反道德规范要求的事情。
2、不良社会风气。社会现象形形、纷繁复杂,不仅存在真善美,也存在假丑恶,特别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许多新的游戏规则没有建立和完善,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出现。
3、网络。网络给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社会道德的开放性、多元性,但也给道德教育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青少年学生是极易受网络影响的群体,如不正确加以引导、处理,会给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带来偏差
4、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学校是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而学校对青少年道德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应试教育下,学校以追求升学率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出现了重智轻德的现象;其次,在德育教育中,老师是德育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后,在德育教育中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内省和实践这一重要环节。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改进措施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关注家庭教育,并向社会延伸拓展,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体现了德育的渗透性、活动性和实效性。
1、重视学校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德育工作在积极发挥德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设备等条件,创造各种机会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
(1)学科中渗透
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提出了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寓思想教育于学科之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课是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教学中,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着力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其他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教学时,可对各科教材进行整理疏通,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落实每一节课的教育点,并纳入教学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从教材的思想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找准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抓住各种有利时机,通过各种训练途径,自然而然地进行品德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活动中育人
校园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校园文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校园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认真组织和开展校园活动。如每周的升旗仪式、少先队入队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仪式等,应以庄重的气氛深深地影响学生,做到形式新颖,内容充实,把学校风格一次又一次地烙在学生的心坎上。每日开展五分钟演讲,每周举行唱一首儿童歌曲,每月组织一次全校性学生活动,经常性地在学生中开展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和法纪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得到发展。
2、关注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校的合作伙伴。家长是支持学校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学校形象的重要评议者和宣传者。在教育生态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注意密切与家庭的联系。学校可通过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电话访问、家庭访问等形式,运用互联网、问卷调查、反馈信息等,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和班级工作的意见。邀请优秀家长、优秀学生举行报告会,广泛宣传家庭教育成功的个案和策略,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明确家长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不断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让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成长。
3、紧扣社会教育
社会是学生生命得以发展必不可少的舞台,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我校结合市、区教育局的相关要求,鼓励和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大小节日、周末等时间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农村水、电、粮食等资源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懂得珍惜宝贵资源的道理;让学生为自己所在街道或村庄提一些小建议,如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科学种田等,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在开放的社会中生活,在自由的社会中发展,不仅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还在实践中体验到了生命的快乐。
综上所述,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强对他们的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才能积极地促进他们的潜能、思维、创造力的继续发展,才能真正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新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 思想道德建设 对策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加入到城市建设的行列中。大批未成年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条件限制不能随父母进城,只能在原籍入学接受教育,他们成为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通常指因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而与父母单方、祖辈或其他代养人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近年来,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留守儿童已达到2000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长。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未来和谐社会的建构者,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一个新焦点。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而现实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大都由长辈或亲朋代为抚养,大多数长辈或亲朋只对他们的生活进行照顾。很少注意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致使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在许多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失范。
留守儿童道德失范主要是指留守儿童在缺少家庭关爱,监护人缺失或监护责任不到位的情况下,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离而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留守儿童自控能力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管教,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的指引,极易受他人引诱,容易滋生赌博、打架、骂人等不良习气。
2 性格缺陷。
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正常心理环境缺失,家庭结构不完整,致使他们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再加上近年来农村的离婚率普遍升高,农村单亲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留守儿童家庭的不完整性。在这种破碎家庭中成长的儿童极易形成性格缺陷。
3 价值观扭曲。
不少外出打工的家长对孩子存有“负疚感”,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不够,于是他们希望从物质方面对孩子进行补偿。以此来体现自身的劳动成果。他们尽可能多地给孩子零花钱,尽自己的全力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这种做法容易使留守儿童形成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不少留守儿童认为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没有根本的区别,赚钱才是硬道理。
4 逆反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严重,对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极为不满。他们很难与周围的人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怀疑,对他人的言行十分敏感,总认为周围的人带着有色眼镜看自己,故意挑毛病,对来自老师的批评、亲友的教育熟视无睹,常以“不听话”、“顶嘴”等形式表现出来。
三、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的成因
1 家庭结构不完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它对个人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人格的完善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人们非常想准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为此,在缺乏明确的标准时,人们常和自己相似的人作比较。留守儿童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呵护。他们内心其实强烈地渴望父母能在其身边。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心灵上的安抚。当看到身边的一些小伙伴(非留守儿童)有父母照顾时,这种感情尤为强烈,他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与对方作比较,认为自己是无人照管的“野孩子”,或是父母不要自己了,所以很难获得自我认同感,容易形成对自我偏低的肯定。这样容易产生焦虑、恐惧,以及对他人的不信任感,时间一久,孩子容易形成孤僻、不合群、任性、暴躁、易怒等性格缺陷。
2 “隔代教育”效果不佳。
留守儿童大都由祖辈代为管教。首先。祖父母年事已高,只能让孩子吃饱穿暖,满足他们的生活上的需求,很难对孩子的学习、思想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加以关注,加上还要完成繁重的农业劳动,承担琐碎的家务,这使得他们更加没有时间和精力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和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文化素质低下,有的甚至是文盲,他们教育后代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使孩子信服,容易产生隔膜。再次,隔代监护人容易对孩子溺爱,听之任之,致使不少留守儿童养成了自私自利、不服管教、不守规矩的坏习气。最后,一些监护人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教导孩子,只要孩子不听话就拳脚相加。这样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绪,严重的会使孩子形成扭曲的人格,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3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不足。
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思想教育的基地,它对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起关键作用。然而,当下许多农村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培养,轻视学生的德育培养;教育模式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仅仅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品质的优劣,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是不科学的。另外。一些学校在提高儿童思想道德的方式方法上存在着误区,认为思想道德的提高就是上好思想品德课,不打架、不闹事,在校能服从老师的管教,对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却很少重视,这种认知阻碍了思想道德建设在学校中的发展。
4 教师关怀不够。
教师由于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面面俱到,把注意力投放到每个学生身上,因此不少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为了保证升学率,会给那些学习好、表现好的儿童更多的关怀与帮助。这样,会使留守儿童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落差,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自卑心理,抱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来面对学习和生活。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与雅各布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当教师对学生产生了较高的期望时。会更多地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学生也会因教师的所作所为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也会更加努力。因此,他们会力求上进,表现出色。反之则不然。所以,教师应适当地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帮助留守儿童,消除他们的心理落差。
5 网络的不良影响。
网络会直接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感的弱化。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匿名性和隐秘性,因此,网上行为也就没有了顾及和约束。上网者由于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日常生活中的被压抑的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的情况下得到宣泄。很多青少年认为在网上说谎和说脏话是很 正常的事。
四、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1 加强家庭教育功能,倡导科学的教养方式。
家长对孩子的爱和呵护,不是家长所能给予的,家长有责任和义务塑造子女的优良品质,完善其人格,而留守儿童的家长常因为观念上的偏差,忽视了这一问题。他们认为自己努力赚钱,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是一个合格的家长,殊不知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家长应转变这种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的物质需求上。如条件允许,家长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身边照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关爱。此外。家长应多与学校、教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若遇到孩子不听话、不服从管教的情况,不能采取“皮鞭教育”、“棍棒教育”,应采取说理的教育方式,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便于日后改正。
2 加强学校的教育作用,提高教育者的思想素质。
首先,进一步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学校可以开展摸底工作,准确、有效地收集学生的有关信息,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经济情况,以及兴趣、爱好,实行跟踪管理,并根据这些资料建立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档案,以便探索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其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学校是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弘扬爱国精神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的任务纳入学校教育,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最后,要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思想素质。教师的师德修养、文化素质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意义重大。所以,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要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学校应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对其进行有关的沟通技巧、倾听技能和心理辅导的培训,发挥教师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