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森林灾害防控

时间:2023-09-25 11:38:44

导语:在森林灾害防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森林灾害防控

第1篇

关键词:森林火灾 防火技术 监测手段

森林资源是保障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由于雷击、自燃或者人为因素等造成的森林火灾,仍然是影响森林资源常态化发展的主要灾害形式,森林火灾作为破坏森林生态的灾害现象,往往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大面积烧毁破坏,严重破坏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当前,针对森林火灾频发的现状,科学的探究森林火灾的高效监测防控技术,是保障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一森林火灾与森林防火分析

森林火灾,作为严重侵害和破坏人类生态环境的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的,对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造成一定危害的火灾现象。相对来说,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较强、破坏性严重、扑灭救护困难的灾害。森林火灾的发生、蔓延和强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需要具备相关可燃物、火源以及氧气助燃物等条件。通常分为地表火灾、林冠火灾和地下火灾等三种存在形式。森林火灾的发生往往与当地的高温天气、干燥气候、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以及空间地理特征、植被因子和社会人为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

森林防火是运用科学的防控技术和设备,对森林火灾进行适时性全方位的预防和救护,尽量减少或避免森林火灾发生蔓延破坏森林生态资源的行为措施。森林防火,需要采取行政干预、法制保障以及经济杠杆相结合的方法,运用高新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

二森林防火监测技术分析

当前,我国森林防火的形势较为严峻,特别是近年来,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连续发生的多起特大型森林火灾,敲响了综合防治森林火灾的警钟。当前,面对森林火灾频繁发生的现状,依据高新科技研发构建林火监测防护技术,成为防控森林火灾的重要有效措施。

(一)当前国内常用的森林防火监测技术

1卫星遥感监测技术

卫星遥感林火监测,是通过卫星实时监测,借助遥感技术探测林火火场热点位置及火势蔓延信息,制作森林火险预报,通过卫星数字资料估算过火面积,实施林火防护。目前,卫星遥感林火监测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反馈时效快、遥感影像真实、动态连续性高等技术优势,可以有效及时的监测到人烟稀少边远地区的早期林火迹象,还能进行连续性全方位跟踪监测,辅助相关部门及时决策救护措施。卫星遥感监测,属于当前林业防火技术含量最高的森林火灾监测手段。

2森林航空巡护技术

航空巡护,是利用飞机针对森林状态进行适时林火探测和巡航防护的先进手段。森林航空巡护技术具有巡护视野宽远、巡护速度快捷、灵活机动性强的优势,能够对火场周围及火势蔓延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观测与监控,森林航空消防作为林火监测扑救的重要手段,能够高空适时监测,能针对重特大森林火灾火场实施空中撒水灭火救护措施。森林航空巡护技术受气候和天气变化程度影响较大,林场巡视过程受航线和时间制约,监测观察的范围相对较小,运行成本较高。

3地面防火巡护技术

关于森林防火的地面巡护,主要任务是根据地面火场的发生特点,利用各种交通工具或徒步实现森林火灾的实地巡逻监测。针对森林资源场地的来往人员及车辆,野外生产和生活的人为火源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尽量避免人为因素造成森林火灾。地面防火巡护技术的巡护面积相对较小、视野狭窄、对于火源位置的确定往往受地形地势的复杂性影响而出现较大误差,另外在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偏远山区,无法进行地面巡护,只能用视频监测方法来弥补。

4高台望监测技术

高台望监测,通常是借助周围视野开阔的较高山体,人工搭建望台进行林火监测,并及时定位火场位置进行火情预警。高台望监测的技术优势体现在监测效果较好。望技术是依靠经验来观测的方法,由于视野覆盖面小,存在死角空白区域,导致观察监测不全,准确率低,误差较大。高台望监测的弊端是望台的设置以及检测效果受地理、天气等客观条件制约,对烟雾浓重的大面积森林火场、其余火及地下火无法进行全面性观察。

5电子监控防火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的高新技术被逐步应用到林火监测及信息传输中。森林火灾的电子监控技术,就是利用摄像仪器、雷电探测仪、红外探测仪等现代电子科技设备,从高空或地表对森林火灾实施探测和监控,再利用微波光纤通信、卫星网络等各种通信手段进行图像和视频的远程传输,从而实现一定范围内森林火灾的实时监控和远程监控。电子监控与3S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林火的智能监控和智能管理,成为目前林火监测的一个发展方向。

(二) 国际森林防火技术

由于森林火灾的危害性极大,国外很多国家研发了更为高效的防火检测技术。美国利用卫星从705公里以外能够探测到地面森林的高温浓烟地带以及火灾遗迹,并建立了红外遥感火灾预警系统。德国投入使用的FIRE-WATCH森林火灾自动预警系统,正常监测半径达到10公里。加拿大采用卫星电磁射线检测林区温度,实现森林火灾的防控。

三目前森林防火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森林火灾的危害极大,救护困难,很多林火往往发生于深山老林中,不易被发现,故而及早发现并救护火灾意义深远。

目前森林防火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在建立和发展视频监控系统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智能型监测预警系统,这是未来森林防火的发展方向,以便实现森林防火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充分利用无缝融合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大型网络监控技术、以及3D GIS技术等高尖科技,结合林业管理及林业防火的知识经验,建立林业防火智能监测预警及应急指挥系统,从而实现林区视频的自动监控,达到林区火场的精确定位、火情蔓延趋势分析与救护决策、灾后评估等多元化功能,建立森林防火的完整业务链,并针对性地解决用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

第2篇

突出生态特色就是要维护生态稳定,发挥生态效益。首先是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同时要加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加大名木古树的保护力度。其次是绿色通道与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加强省道两侧,城区周围绿化进程,建设绿色长廊,第三,搞好森林灾害防治工程,抓好森林防火工程,森林病虫害防治工程建设,提高森林灾害综合防控能力,确保森林生态功能充分发挥。

2、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森林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具有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必须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以满足社会需求,维护生态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

3、合理开发森林资源。

第3篇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9]。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2.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应用前景

第4篇

关键词 林业病害虫防治;优化策略;内容;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162-01

林业是当下时代应对环境危机和给人类以及其他生物提供主要原材料的科学分类。人们对林业的关注越来越深入,但是同时如何对林业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成为了很多相关人员的难题,究竟应当如何做才能够保证林业的正常有序的发展。尤其是林业中主要面临的害虫防治的课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答。有相关研究表明,优化策略可以有效地帮助林业在防治病害虫方面做出贡献。

1 优化策略的内容

防治林业病虫害对林业有比较大的影响,病虫害的防治可以提升整个林业的质量,也可以有效地帮助林业减少不必要的额外灾害。林业的主要病虫害防治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环节。这些环节就是优化策略内容的主要部分。

1.1 加强检疫,动态监测

监测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当地的经常放生和次期性病虫害,特别是冰冻雪灾会显著地改变林业的部分环境,原先的一些次要的或者是一般的病虫害,尤其是次期性病虫害会转变成主要的种类。

1.2 群防群治,分类防控

对危险性比较大的病虫害要实现提高认识,群防群治。并且还需要加强宣传的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提高群众基础的安全意识,确保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是科学化、标准化、法制化的。林业的工作方针就是主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防是放在第1位的,治是放在第2位的。要根据林种或林分类型,病情小差结果和受害等级,只对主要的次期性病虫害分类实施策略[1]。

1.3 依靠科技,提高实效

危险性的病虫并不是经常出现的不变化的虫种,最需要防治的是那些不断变化发展的生物种群,特别是非本土的经由一些途径从国外传入的位置、可变因素多,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才能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和途径。

1.4 积极营林,主动防灾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倡导以林业为基础的治理工作。采用各种林业的技术措施防治病虫害,可以比较有效地控制环境条件,使得有利于树木的生长,从而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而不利于害虫的生存。它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且具有不花费农药、设备、专门劳动力、无污染的优点。

1.5 加大投入,工程治理

坚持“谁经营,谁防治”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实行地方投入为主、国家投入为辅、群众投工投劳的投入原则,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投入机制。政府应该设立预测。预报和林业植物检疫专项基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危险性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将病虫害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所能允许的范围内,维护生态的平衡[2]。

2 优化策略的主要措施

2.1 防控措施

营林措施,平茬更新作为控制害虫的方法之一得到广泛应用[3-4]。但是该方法费时费力,且对于受害程度不同的植被,即使立地条件完全一样,其更新后的萌蘖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该法仅仅只适用于灾害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区。

生物防治,昆虫病毒在食叶害虫的防治工作中有着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昆虫病毒对于蛀类害虫却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幼虫的蛀道内塞满了木屑和粪便,虫生真菌、病原线虫很难接触到虫体本身,因此利用天敌进行防治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但如何大量的饲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化学防治,化学药剂因为具有快速高效、使用比较简单、大面积机械化操作等优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些都只是现代林业害虫防治工作中经常使用方法,从中可以看出营林和生物的防治方法是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规范化的。对于营林措施,要根据不同栽培需要,选育不同的林业植被品种。另外,依据适地适树的原则,营造多种灌木和草本的混交林,增加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于灾害发生的环境。

2.2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防控

2.2.1 资源信息管理。它将空间数据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信息与属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克服了单一属性数据分析所带来的缺陷。

2.2.2 分类经营区划。通过GIS技术,能够将研究区域的森林进行功能划分,并能把森林区划分类经营的成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区划的成果可保存,能够一次输入、多次调用,改变了以往的林业区域布局带有较强主观倾向性的弱点。

2.2.3 林业专题制图。林相图是表示森林相貌的专题图,是指导森林经营措施落实的专业用图。它是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的重要依据。林相图广泛应用于分析、评价、预测、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它对于指导林业局(林场)森林集约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2.2.4 采伐设计管理。应用GIS技术可以把下达采伐限额指标与其数字化图面材料融合起来。对于森林采伐量的空间直观分析就是将采伐预定量定位到小班,应用GIS技术直观地反映到具体地域空间,反映出各种不同的采伐方式和采伐量的地理空间分布。借助GIS分析其相关的地理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采伐进程和空间配置方案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 结语

优化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能力,尤其是将优化策略与当今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相融合,这样对于病虫害的实时控制和监控都有着比较好的效果。

4 参考文献

[1] 刘鹏,林雪朝.优化策略提升林业防虫治害能力[J].浙江林业,2009(11):33.

[2] 王涛,李建,宗世祥.我国西部地区柠条主要害虫及其控制策略[J].中国农学通报,2010(5):242-244.

第5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生物防治技术

在地球逐渐变暖的条件下,不断扩大环境绿化面积迫在眉睫,但是在绿化环境,退耕还林的措施下,林业有害生物也开始增多繁衍,如何能够有效地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成为防治工作的首要目标。

1.秦岭地区林业有害生物产生的原因

经过调查秦岭地区林业环境,有害生物能够大量存在的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首先,有害生物的繁殖能力强,林业有害生物有着强大的繁殖能力,因为它不仅靠自身的主动传播,还可以依靠自然环境来繁殖,壮大队伍。其次,有害生物的遗传性强,因为它的特性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适应新的环境。再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运行,国际、省际间苗木调运频繁,国内外有害生物在不同的领域里的交流也随之增强,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也呈多样化,有害生物的危害也逐渐适应不同种类的花草树木,致使有害生物一旦在某地感染后极易突发、暴发成灾,而且近些年造林多以纯林为主,抗病性差,一旦有害生物侵袭,便无力阻挡。

2.秦岭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备落后

随着有害生物的增多,秦岭地区的林业管理部门没有作出相应的对策,仍然依照传统的基础设备和落后的防治体系防治有害生物。在监测和预报方面不能及时地报告,导致有害生物的更多繁衍,造成对林木的更大破坏。

2.2技术水平落后

因为秦岭地区有害生物防治部门技术落后,依旧采用传统的防治办法,比如:大量喷洒农药。这样的办法虽然可以在短期时间内抑制有害生物的繁衍,但是从长远的目光来看,这样的办法不可取,它不仅会使有害生物增强抗药性,还可能导致有害生物天敌的丧生,致使对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更加难以进行。

2.3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差

林业管理部门之间缺少相对统一的预防方法,在早期开展造林项目时,幼苗不经过检疫部门的检测,不考虑幼苗是否自身已经携带有害生物,而且在育苗期间,做不到详细考虑有害生物的防治,使得有害生物的预防工作难以进行。

2.4检疫站设置数量不规范

秦岭地区在检疫部门的设置上存在缺陷,检疫检查站比较少,导致林木在幼苗时期就有着潜在的危险,使得幼苗里的有害生物更为广泛的传播。

2.5经费的短缺

秦岭地区因为经费短缺,在防治有害生物的基础设备上比较落后,而且检疫设备,交通设备和通讯设备等的缺少,导致在灾害发生时知晓情况就比较慢,影响防治工作对于新技术的研究。

3.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方法

3.1加强关于有害生物防治的宣传

在林业有害生物的宣传方面,秦岭地区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增多森林防护员的岗位,比如:秦岭地区可以开办一个关于有害生物防治的专报栏,宣传防治的重要性和防治方法,让员工在业余时间得到有效信息,使单位全体员工都具备有害生物防治的工作经验,在有害生物灾害发生时期,尽早发现、尽早预防和治理。

3.2提高森林防治职工的整体素质

秦岭地区可以多开展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培训工作,鼓励员工创新,在每个月都开展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知识竞赛,注重对于人才的培养工作。让这些具有先进防治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在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中各显本能,不断创新已有的防治方法。比如:秦岭地区可以根据林业不同有害生物的性质安排相关的责任人、相关管理办法和相关的防治灾害手段,依据最新技术的研发方法,减少能够防治有害生物灾害发生的几率。

3.3加强能够预报林业有害生物设备的更新

为了能够准确知晓有害生物是否侵袭林业的情况,秦岭地区可以采用最先进的设备,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好防治工作的分配工作,做出最快的处理,减轻有害生物的损坏。比如:为了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地点、还有有害生物的物种和需要采用的处理办法。可以在人为方面,采用对林业区域的固定划分,轮换的班次,让森林防护员在固定的时间里去对自己负责的地区进行查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并且对GP3定位技术,信息测量监测技术等的应用进行不断的强化,建立关于测量监测方面的数据库,然后将一线PDA掌上电脑和二线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并将它们运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实际预测预报工作中。

3.4建设有效的防治机构

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部门,秦岭地区可以采用定时的培训工作,增强员工对于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反应能力和业务能力。并且采用最新的监控预报设备,完善御灾防灾减灾的系统和最快处理灾害的系统。提高防治部门的防灾减灾能力,并建设完整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和控制系统,增强全体员工的综合预防控制有害生物的救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打好预防控制有害生物的基础。

3.5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科技能力

在关于林业防治的工作上,秦岭地区应该本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保证原有森林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采用工程造林和有规划的造林方式,将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和未来发展工作的全过程紧密结合。并且要严格遵守国家在林业防治工作上的要求,使用安全无公害的农药,不能再使用那些没有效果并且影响生态环境和能使有害生物产生抗体的药物,使用高效并没有污染的药物。还要加强对于无公害技术运用工作,不断创新防治工作的新方法。对于经常发生有害生物侵害的地区进行实验工作,提高防治工作的效果,增强防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6改善林木的种类,做好检疫工作

秦岭地区应该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造林工作的第一目标,根据秦岭地区的气候条件,栽植合适秦岭地区的树木,并且要引用能够可以有效抵抗有害生物侵袭的树木品种,将它们混合栽种在森林里,还要改善秦岭地区的森林生态环境,增加森林内生物的多样性,提高森林自身可以抵御有害生物侵袭的和林业可以承受到灾害的能力。并且秦岭地区应该建立林业检疫部门,让检疫部门的员工定期向森林树木进行必要的检疫工作,做好提前防范有害生物灾害发生的机会。

第6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构建;应用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是当前林业生产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林业有害生物对患区当地及周边地区林业生态造成的灾害往往是灾难性的、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并且其危害也严重阻碍了林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允许的可控范围之内,而不至于遏制或阻碍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是当前林业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1-8]。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9]。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1]。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

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1]。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2.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10],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应用前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与运用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防控治理与有效利用相结合”,采取激励与奖惩并存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林农的积极性,才能将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和危害规模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可允许范围内,而不至于形成广谱、持续、不可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难。 

通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推动对林业有害生物利弊的综合博弈分析研究,有助于实施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同时也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开发与应用,有助于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标本兼治,加快林业生态平衡进程的发展,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宋建英,杨君.福建省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j].林业资源管理,1999(4):22-25. 

[2]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90. 

[3] 严志文.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111,113. 

[4] 于宝生,田淑艳.森林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32(1):11-12. 

[5] 杨昌举,韩蔡峰.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经济损失的评估[j].自然生态保护,2005(7):29-33. 

[6] 钟晓青,黄卓,司寰,等.深圳内伶仃岛薇甘菊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分析[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12(2):167-170. 

[7] 李明阳,徐海根.外来入侵物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间接经济损失评估[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2):156-159. 

[8] 刘松柏.论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j].现代农业科学,2008(9):29-32. 

[9] 王涛,宗世祥,隗有龙,等.北京地区古树资源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8(1):26-29. 

第7篇

通过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创新林区社会治理方式,提升林区治理能力,实现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片口省级自然保护区“发案少、秩序好,资源安全,平安和谐”的总目标。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单位内部综治工作。县林业、综治部门要按照“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的要求,根据“平安林区”创建目标,抓好贯彻落实,认真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平安林区”创建工作,妥善解决单位安全稳定等方面的问题,防止把矛盾和问题推向社会。

(二)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升林区综合治理能力。一是通过规范标志标牌,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制作《进入林区人员须知》、导游图等标牌,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强宣传,造氛围。坚持把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贯穿“平安林区”建设全过程,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和舆论宣传工作,及时宣传报道“平安林区”创建活动,引导群众有序开展创建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全员参与社会管理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平安创建的强大合力。广泛宣传林业法律法规及“平安林区”创建的重要意义,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二是加强园区基础建设和公共安全设施设备建设,依靠物防、技防手段,落实防范措施和责任,不断提升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及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和各类安全事故的防控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不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三是建立巡山护林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巡山护林员,与周边村、社及基层组织签订联防协议,做到人员、报酬、制度、责任四落实。四是通过建立基层治保组织,组织开展群防群治,建立保护资源举报奖励制度等措施。加强林区卡口、旅游景区警务室和“天网”建设,开展山情、林情、社情调查,掌握园区不稳定因素动态。

(三)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及时消除林区社会不稳定因素。一是定期开展园区矛盾纠纷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将问题解决在第一时间,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二是做好重大事项、重大项目的风险评估,围绕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可控性等方面,全面真实反映风险情况,划定风险等级,提出稳控措施,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作决策、上项目的前置条件,确保决策科学性,提前防范社会稳定风险。三是预防并依法妥善处置林权纠纷,防止林权纠纷引发园区稳定风险。四是按照条例和有关要求,做好接处访,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及时掌握、正确对待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依法维护群众利益,防止矛盾激化和非正常上访事件发生。

(四)继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大力推进打防控一体化建设。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律,适时开展林业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大力推进打防控一体化建设,继续开展以“三情”、“四网”、“两管理”为重点基层基础建设,增强打防控工作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警务运行机制、警务保障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群防群治机制,充分发挥现有警力,科学调整警务模式,积极推进警力下沉,提高防范和便民服务,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安全,有效预防案件发生。

(五)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园区应急处置能力。制定并不断完善关于游客安全、森林火灾、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交通安全、突发等方面的应急处置预案,组建应急处置队伍,准备相关救援物资装备,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和实战演练,加强各种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的监测预警,提高科学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响应及时、处置科学、损失危害程度最低。

三、职责分工

(一)广泛宣传发动。由县林业局综合办公室、县森林公安局牵头负责。要求将创建“平安林区”的工作作为宣传的一项中心内容,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社会新闻媒体进行重点宣传。结合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活动,开展创建“平安林区”宣传活动,总结经验和典型做法,及时加以推广和宣传。

(二)加强林政资源监督管理。由资源林政股、野生动植物保护办、自然保护区、木材检查站负责。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强化森林采伐限额的监督检查。加强林木采伐、林木流转的管理,把好林木伐前、伐中、伐后关。加强对木竹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植物检疫管理工作,加大对非法运输的检查力度。认真做好对木材加工企业的管理、监督、服务工作,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野生动物及珍稀植物的保护,规范我县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管理工作;加强对集贸市场、宾馆饭店等场所的检查监督,组织做好“爱鸟周”等主题宣传活动。

(三)维护林区治安秩序。由县森林公安局负责。切实改进和加强情报信息、侦查控制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情报信息网络,及时掌控林情和发现不稳定因素,林区治安防范体系更加完善,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乱点得到有效整治,实现我县林区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维护林区治安秩序,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重点打击有组织的盗伐、滥伐林木和非法收购林木以及非法占用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在重点林区适时开展“严打整治”活动,确保重点地段林区治安秩序稳定;加大路面巡查力度,严查木材的非法运输;加大对违规用火及森林火警火灾的查处力度,严惩森林火灾肇事者。

第8篇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防控对策;陕西宜君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165-02

1 宜君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宜君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情况十分严重。特别是近10多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天保”、“三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及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基地的建设,有害生物的种类逐渐增多,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该县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之一。据全县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宜君县已鉴定常见的害虫有 178种、病害14种、鼠(兔)害2种、有害植物8种,其中造成危害的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有15种,年均发生面积4 000 hm2左右,占森林资源面积(10.95万hm2)的3.65%,年均成灾面积266.67 hm2,年均成灾率为2.44‰左右。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和发生面积每年均呈上升趋势,对造林绿化、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已造成较大影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主要以杨树天牛类、中华鼢鼠、红脂大小蠹、草兔、松梢螟(球果螟)、核桃叶甲、核桃举肢蛾等林业有害生物为主。

(1)松树发生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为红脂大小蠹、松梢螟(球果螟)。松梢螟(球果螟)为本土害虫,年均发生面积500 hm2左右,主要发生在十至三十年生油松中幼龄林内。在大面积纯林、生长不良、郁闭度低的油松幼林中发生尤为严重。发生点多面广,部分发生地由于虫口密度大,已造成小面积的成灾危害,并对油松正常生长造成严重影响。红脂大小蠹为入侵宜君县的外来危险性害虫,自2004年传入宜君县以来,在4个国有林场油松林区均有发生,每年发生面积666.67 hm2左右,有虫株率为3%~5%,为轻度危害。主要发生点分布在公路边、农田边、火烧迹地、林区人为活动频繁区、抚育过和人为破坏过的中幼龄油松林区域。年年采取全面的综合防治,已基本得到控制。为科学防控林业有害生物,保护林业资源和生态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全县油松资源安全仍存在极大威胁。

(2)核桃发生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为核桃举肢蛾、小吉丁虫、叶部害虫和核桃溃疡病等病虫害。年均发生面积约800 hm2,主要发生在哭泉、棋盘、太安、城关等核桃主产区。

(3)杨树有害生物为以黄斑星天牛为主的杨树蛀干及叶部害虫。年均发生面积186.67 hm2左右。主要发生在城关镇、太安镇、彭镇、西村等乡镇近年来栽植的速生杨丰产林基地、铜黄高速路宽幅林带及乡镇道路沿线杨树绿化带区域。

(4)中华鼢鼠年均发生面积约为786.67 hm2,主要分布在云梦、棋盘、太安、城关、哭泉、尧生等乡镇近10年多来实施的退耕还林、三北四期、三北五期及天保工程项目区和核桃栽植区域内。

(5)草兔年均发生面积约为653.33 hm2,主要分布在云梦、棋盘、太安、城关、哭泉、尧生等乡镇的退耕还林、三北四期、三北五期及天保工程项目区未成林地及部分幼林地内。

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原因分析

(1)随着人流、物流及林业生产活动交往的日趋频繁,检验检疫难度加大,病虫害检疫工作开展薄弱,导致外来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风险增加,为害虫的繁殖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

(2)缺少防范有害生物的造林设计。工程造林一般规模较大,在进行造林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林木病虫害的发生与管理。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三北及天保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的启动,纯林面积大幅度增加,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通道绿化工程,营造了大面积纯林,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较差,生态体系脆弱,客观上为有害生物的发生、扩散、暴发流行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一旦发生病虫害极易传播蔓延[1-2]。

(3)林权改革给病虫害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病虫害防治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由于林农个体防治意识和防治能力的差距,就出现了重造轻管、重栽轻防、你防我不防和等靠现象。由于有的林农缺乏防治有害生物的主动性,病虫害发生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造成灾情加重和疫情扩散;另外林农选购苗木和处置林产品更加自主,检疫监管难度加大,疫情人为传播几率增加;更有一些林农产生了麻痹思想,导致大面积发生后再进行防治,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就会造成森林资源的破坏,威胁生态安全,影响农民增收。

(4)缺乏行之有效的综合科学防治技术。枝干害虫活动隐蔽,轻度发生或小面积发生时不易被发现,监测难度大且缺乏准确性,给早期防治带来了困难,多年来没有找到一种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虽然一直在治理,但很难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致使枝干病虫害小灾常常有,小灾酿大灾。

(5)社会公众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主动检疫意识薄弱,林农和林木经营者自觉防治、依法防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严格检疫执法和群防群治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3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基础薄弱。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事业的重要性和认识程度不够,森防体系建设滞后,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基层组织机构不完善,资金不足,森防队伍不稳定,森防网络化管理缺乏等,导致林业有害生物猖獗,制约了全县森防检疫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3-7]。

(2)重造轻管、重治轻防的现象比较普遍,还不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到林业生产全过程,在采种、育苗、造林、抚育等环节缺乏预防措施,导致森林林分质量不高,引发有害生物的发生。

(3)发生面积逐步增加,防治难度大。由于人工造林尤其是纯林面积的增加,导致病虫害加剧。面对这一严重态势,宜君县严格按照森防目标管理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发生面积逐年减少。近几年,由于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受客观因素影响,防治难度加大[3-7]。

(4)成灾病虫种类增多,损失严重。目前,全县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达15种左右,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病虫害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全县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上千万元,对生态、社会效益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3-7]。

(5)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2004年危险性害虫红脂大小蠹侵入宜君县,经控制后虽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宜君县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的适生区,一旦侵入,很可能使宜君县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3-7]。

4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树立森林健康的理念,防治工作遵循“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坚持“谁管理、谁组织、谁负责”和“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以持续控灾、增强森林的自控能力为目标,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营林技术为基础,合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加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力度,逐步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大力提倡和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作用,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建立起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要求、技术先进、管理高效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确保宜君县林业生产的健康协调发展。当前及今后防控工作应着手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加快防治体系建设。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改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发展环境,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通讯员工作制度和重要信息制度,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与林业有害生物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技术,加快实用技术和法律普及,提高全社会森防意识。树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典范,以带动、引导他人。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和队伍,促进社会化服务健康发展[3-7]。

(2)突出生态控制,提高林分自身健康水平。在采种、育苗、造林、抚育、采伐等各个环节实行规范化管理,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预防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造林过程中,要突出强调混交造林的比重,强调造林树种的多样性,以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达到生态平衡。合理抚育间伐现有纯林,提高林分自身的抵抗能力[3-7]。

(3)加快防治机制建设。对森林进行分类经营,建立公益林有害生物的预防和重大危险性病虫的治理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商品林有害生物的防治以经营者投入为主、各级政府补贴为辅的投入机制[3-7],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防灾减灾计划,对以油松为代表的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林有害生物,走政府主导型防治之路,实行联防联治;对以杨树、刺槐、核桃等为代表的经济效益为主的商品林有害生物,走市场主导型防治之路,实行群防群治。

(4)建立林业有害生物合同制管理制度。对国家投资建设的公益林及绿地,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做到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建立完善的森林病虫调查联系报告制度,严格执行“限期防治通知书制度”,对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单位及时下达限期防治通知书,依法督促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3-7]。

(5)做好科学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在当地的特征特性及综防技术的研究,总结并推广有效地预防和综合防治措施。开展对林业有害生物适时监测、检疫、诊断、预警、预报的应用技术的研究,同时积极开展当地区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等[3-7]。

(6)实施工程除治。一是生物除治:运用白僵菌等生物农药,施放生物肥料;保护和培养鸟类、寄生蜂等天敌。二是化学药剂除治: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同时开展生物控制和信息素控制,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化学药剂。三是人工防治措施:对于刚刚传入、尚未大面积扩散的入侵物种采用人工防除(人为捕捉、诱杀、清理),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清除有害生物。四是综合治理:融合各项技术,实行优势互补,达到综合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五是信息素除治:利用林业有害生物的趋光性、趋化性等趋性,采用黑光灯、无公害的甜性和酸性物质进行引诱剂诱杀[3-10]。

5 参考文献

[1] 马爱国.中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战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2] 马爱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 赵永华,肖正利.远安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现状及防控对策[J].绿色科技,2011(8):124-126.

[4] 马立国,祁敏.浅谈我省森林病虫害工作的防治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8):128.

[5] 何慧婵.关于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对策及措施[J].民营科技,2008(12):135-136.

[6] 袁晓庚,刘伟各.浅谈防治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97.

[7] 何国印.浅谈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价值工程,2010(1):59.

[8] 李玉萍.浅议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重要性[J].科技致富先导,2013(17):308.

第9篇

(一)自然灾害方面: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乡、村干部提前充分准备下,通过组织管理、预案完善、落实责任、强化检查、消除隐患等几个环节的努力,基本做到未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安全事故方面:一是群众安全意识增强;二是安全生产、消防等基础设施健全;三是隐患整治彻底。

(三)公共卫生方面:进一步完善工作预案,做好物质储备,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工作。

(四)社会安全方面: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种突发安全事件以及在重点项目建设中的不稳定因素,做好政策法律宣传,及时化解矛盾。

(一)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立

全乡已完成1个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即《__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8份专项应急预案;村、学校等各类应急预案9个。建立建全应急队伍,并适时组织演练,这些应急预案明确了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程序以及应急保障措施,保证了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高效有序。

(二)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全乡已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办公室、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火指挥部、灾害应急救援等应急指挥机构,明确了职责分工。初步建立了快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

(三)应急预警机制基本完善

我们建立了可联动的预报预警监测等网络,先后建立了综治维稳、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公共卫生等信息队伍。基本上做到联得上、出得去、处得好。

(四)应急队伍建设初具规模

组建培育了乡、村、组三级综合应急队伍,建立了20支应急分队,成立了综合治安、防洪防汛、卫生安全等专业应急队伍10支。

(五)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得到加强

我乡一直坚持以“防患未然、平战结合、加强储备”的原则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目前,建有器材室一个,全乡应急救援物资、基本生活物资、抢险物资等储备相对充足,应急物资的生产、加工和调度能力有保障,基本上可以满足应急需要。

(六)应急培训宣传进一步落实

积极开展了应急知识宣传月、宣传周活动,免费发放应急知识手册1000余份,大力开展应急管理培训。

(一)主要目标

根据上级工作要求结合__乡实际,为做好“十三五”期间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我乡将重点关注、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确保不发生重特大突发事件。

一是加强自然灾害防控。我乡将进一步增强应对恶劣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灾害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是做好交通安全。重点加强车辆安全管理,确保乘车安全。将和卡房坡交警队协调合作,做好违章车辆的查处和管理。加强摩托车管理,引导车主购买保险。加强交通法规宣传,倡导出行讲法律、讲文明,创造良好的交通秩序

三是确保公共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大。食物中毒防控难度较大,突发动植物疫情风险增加,学校、群体性聚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依然是防控重点。我们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作为公共卫生安全的重中之重,加强监管力度。

四是维护社会安全。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有所上升。侵财犯罪、恶性暴力事件、犯罪、青少年犯罪问题依然是管控重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能成为的主要诱因;民族、宗教等对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为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主要有四点措施:一是建立功能齐全的预测预警体系;二是建立畅通的应急信息交换平台和应急信息收集、监测网点;三是建立人员整齐、设备精良的应急救援队伍;四是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