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乡村医疗卫生现状

时间:2023-09-25 11:38:46

导语:在乡村医疗卫生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乡村医疗卫生现状

第1篇

一、做好肺炎疫情基层防控工作

1.加强疫情排查和管理。压实属地责任,协助开展自国外境外(含非法入境)、国内中、高风险等地区人员入赣排查工作,做好登记造册、跟踪随访、健康监测等管理。加强排查数据分析研判、信息共享和大数据比对,做实做细排查工作。

2.加强发热诊室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建设和管理标准,严格预检分诊、信息登记、初筛隔离、转诊跟踪等管理,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患者接诊及报告流程,落实“四早”原则,提升传染病预警报告能力,发挥好基层疫情防控“哨点”作用。

3.加强城乡社区疫情防控。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村医生积极参加城乡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落实分级分区综合防控措施。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宣教、分诊转诊、院感防控等工作。

4.加强疫情防控应急储备。持续做好基层医务人员防控政策、知识和技能培训,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做好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疫苗接种现状调查,加强接种能力建设,积极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常态化防控所需防护物资储备。

二、做好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做好脱贫人口医疗保障政策衔接。配合医保部门,落实落细医保待遇向脱贫人口适度倾斜政策,并做好政策衔接和平稳过渡,稳定脱贫人口综合医疗保障水平,积极防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2.加强因病致贫返贫监测预警。加强健康扶贫信息系统管理,对国家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省扶贫大数据平台、医保部门系统等患者救治、费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对“基本医疗有保障”方面突出问题实行动态监测,对脱贫人口、边缘户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实行跟踪预警,并及时开展精准帮扶和做好相应救助。

3.大力推进健康乡村振兴建设。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组织对基础还不牢靠、短板还较突出、出现机构和人员“空白点”风险较高的村级卫生室,实施健康乡村振兴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4.做好脱贫人口慢性病管理。对患有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肺结核和严重精神障碍等4类慢性病脱贫患者做到“应签尽签”,提高履约率和服务质量。对通过监测预警确定的、因病返贫风险较高的贫困户,组织签约服务团队开展定期随访,及时指导做好治疗、住院、转诊、用药指导、康复管理等服务。

三、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1.加快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继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照标准,开展自查自评、专家审核和整改提升。2021年全县不少于6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基本标准,1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推荐标准。

2.组织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及考试。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师、护士、管理人员、乡村医生等人员培训与考试,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家庭医生团队实用技能。对各乡镇(场)国培项目执行情况开展绩效评价,提升项目绩效。

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提升

1.加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组织开展项目系列宣传活动,开展线上培训与考试,提升业务能力。组织开展基本公卫第三方电话调查和任务完成情况监测。加强项目信息系统建设,开展线上线下督查指导,定期通报项目进展。

2.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与绩效评价。加强项目资金拨付、结算和监管,规范资金使用,足额及时结算发放乡村医生项目服务补偿,确保资金安全有效。加强项目绩效考核,加强项目效果评价督导,充分利用考核结果。

3.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效。针对重点人群大力推进个性化签约服务,强化健康咨询、健康评估、预约挂号、预留床位、预约转诊、用药取药等服务,提高签约服务实际效果。多渠道扩充家庭医生队伍,提高供给能力,使签约服务多样化,更具选择性。一是科学确定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应签范围、服务目标,在稳定签约数量、巩固覆盖面的基础上,把提升服务质量放在首位,科学合理确定签约目标,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开展规范管理与健康服务,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提升群众满意度。二是家庭医生签约必须是家庭医生团队与签约服务对象面对面签约,杜绝代签、假签。家庭医生团队要对签约对象开展面对面随访,询问身体状况、病情,检查并评估心率、血糖和血压等基础性健康指标,在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提供健康执导,做好履约记录,并同步更新居民健康档案。三是家庭医生团队至少提供以下10项履约服务: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优先预约、优先转诊、出诊、药品配送与用药指导、长期处方、中医药“治未病”等。四是各地结合家庭医生团队自身服务能力及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在落实基础服务包的基础上为签约居民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增强签约服务的吸引力。

4.推进慢性病医防融合。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立慢性病管理科,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医防融合工作,针对慢性病人群同步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群众获得感。

5.深入开展“五进”活动。继续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宣传政策,落实服务,扩大影响,提升居民感受度。开展“五进”活动要有计划、安排、通知、图片、数据、资料等。

五、加强村级卫生机构及队伍建设

1.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为契机,积极争取出台推进产权公有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奖补政策,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2.保障村医合理待遇。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做好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补助和养老生活补贴资金申请、审核及下达工作。开展乡村医生补助落实情况专项调查,督促落实村医补助资金。

3.组织村医资格考试。组织符合条件的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参加2021年全市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考试,强化村卫生室人才队伍建设。指导规范村卫生室订单定向医学生毕业后的执业服务工作。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提升执业水平。

4.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积极探索乡村卫生紧密型一体化管理,推进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绩效等方面统一管理,推行人员“乡聘村用”政策,保障基本工资和养老保险待遇,进一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1.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卫生健康、肺炎疫情防控以及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强化政治思维,提升政治站位,紧跟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改革新步伐,推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农村;健康;医疗

作为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因素,健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健康水平可以保证高质量的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家庭收入,减少贫困(樊明,2002;王弟海,2008)。然而,获取医疗服务是人们保持健康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医疗服务及其质量直接决定着人们的健康水平(Grossman,1972)。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基层的医疗机构由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诊所(村卫生室)三级构成。村诊所作为我国三级预防保健网的网底,承担着的基本的疾病诊疗和公共卫生两大任务,由乡镇卫生院进行直接管理。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关注不断增加,大多数乡村都建立起了标准化的卫生室,但村医这一职业的状况并未随之改变。我们从需求供给角度分析乡村医生职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1需求角度

2013年末,我国农村人口6.30亿,占总人口的46.23%。然而农村人均卫生费用1274.44元,仅为城镇同一指标的40%。为了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自本世纪初,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去提高农村医疗服务的覆盖率。虽然这一比例在近年来逐步提升,但城乡居民的人均医疗费用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反应出城乡居民所享受的医疗服务的巨大差异。并且,由于在农村家庭中,身强体壮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多为老弱妇孺。由于经济收入较低,生活环境较恶劣,营养和卫生状况较差,健康保健知识接受较少,且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容易出现各种身体疾病。另一方面,受交通、时间、和经济条件等相关因素的制约,仍有大部分患者选择在乡、村级医疗机构就诊。因此,农村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的需求相比于城镇居民较高。近年来,为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由于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国家积极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分级诊疗新的就医秩序,是医疗改革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而在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现状是否能够应对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是分级诊疗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2供给角度

乡村医生的来源及现状。乡村医生是植根在广大农村的卫生工作者,长期以来在维护广大农村居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中国乡村医生的前身——“赤脚医生”最初是一支由不脱产的村级卫生人员组成的,直接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农村卫生队伍,主要职责是办理全村预防接种、妇幼保健、传染病隔离和报告、环境卫生指导、卫生宣传及简易医疗和急救工作(任苒,2011)。乡村医生作为最基层的卫生技术人员,目前其主要任务有两方面,第一是在上级卫生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下,完成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初级卫生保健,做好农村的卫生预防保健;第二是基本诊疗工作,开展农村常见病诊疗和慢性病的防治以及重大疾病的转诊。乡村医生工作收入。目前,乡村医生的收入主要由诊疗收入和公共卫生补贴两方面组成。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前,村医收入水平差别不大,除了一些南方沿海地区,其他地区村医的收入基本维持在每个月1500元左右(苖艳青等,2011.9)。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之后,村医的收入结构由以业务收入为主转变为以政府补助为主。但村医的收入并没有普遍的较大幅度提高,基本水平不变。目前,村医收入仅仅相当于农村小学教师的一半,相比外出务工人员有较大差距,与城镇诊所收入更加不能比较。因此,留在村里做村医的机会成本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医疗的逐步完善,村医在公共卫生方面的工作量比较大,在传染病、慢性病及精神病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新农合报销等等方面要求增多。诊疗方面时间不固定,时间成本和体力成本较大。乡村医生职业可持续性。有一定医学技能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外出务工或寻求其他较高收入的工作,目前在农村村医普遍年龄偏高,并且后备力量不足。相关调查显示,在年龄分布上,55岁以上的村医占42.88%,45岁以上的乡村医生占70%以上(朱建华,2012)。甚至仍有当年的赤脚医生担任村医的情况。由于村医属于基层工作,收入低,条件差,致使年轻医生放弃工作外出谋生,而具有医学知识的新一代学生又大多不愿从事村医工作。一项针对医学本科毕业生任职村医的意愿调查显示,87.7%的学生认为农村需要村医,但60.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担任村医。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21.3%的学生认为工作环境差、设备简陋,19.2%认为工资待遇以及福利低,其他原因是农村生活水平低、社会地位低、很难得到自身发展(陆方等,2013)。乡村医生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质量是关乎农村居民健康的另一重要方面。根据吕宝波等2013年的调查显示,村医基本公共卫生知识知晓率较低,各项内容知晓情况不均衡,基本公共卫生知识水平亟待提高。根据朱建华在2012年的调查也显示,乡村医生中已经取得助理执业医师的仅占19.41%,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资格的占80.59%。乡村医生大多为男性,且70%以上医学教育程度为中专,学历层次偏低。并且据了解,乡村医生所取得的各类医学学历中,绝大部分是的通过成人教育等学习方式取得的,也存在着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缺乏。村医缺乏相关医疗知识的培训。目前乡镇卫生院所普遍进行的管理,大多集中在公共卫生防治政策方面,很少涉及到村医在工作中运用到的医疗诊断知识,乡村医生到大医院实习学习的机会更少。较大的生活压力和经济收入的不足,导致乡村医生有动力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收入,而医疗行业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特征,又给具有信息优势方的医生,提供了“以药养医”的可能性,也就无法避免多开药、开错药的现象发生。因此,乡村医生既缺乏足够的诊疗知识,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促使医生加强职业能力,恪守职业道德。农村医疗服务质量堪忧。

3相关建议

因此,农村基层医疗目前处于供给不足的状况,需要进行相关政策的改革来保证供给的数量及质量。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在做出职业选择时人们会扮演三种角色,即“经济人”,理性的寻求自己的经济收益最大化;“社会人”,寻求自己在组织中的社交需求的满足;“自我实现人”,即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寻求自身潜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要保证乡村医生供给及乡村基层医疗的质量,有以下几点建议:(1)提高村医工资水平,保证村医的收入水平相当于当地乡村教师或乡镇卫生院医生的平均收入。同时,将村医岗位纳入事业编制,提高村医的社会地位。提供养老保险,为村医解决后顾之忧。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留住目前奋斗在农村一线的村医,同时吸引具有医学知识和技能的高校毕业生加入村医队伍,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2)提供适当的培训和到大医院临床实习的机会。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如果上级提供有价值的培训,几乎所有的村医都表示愿意参加。目前各乡镇卫生院组织的村医培训机会少,培训方式基本均采用讲座形式,培训知识与村医工作不匹配,形成敷衍了事的现象。应该提供更多关于常见病、慢性病、传染病等方面,以及健康保健,巩固村医的基础知识,使村医在就诊和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时更加专业和准确。提供大医院临床实习的机会,可以调动村医工作的积极性,跟大医院的医生学到更多切实可用的知识和技能。(3)严格实施相应考核和激励措施。我们了解到,目前对村医的考核要求主要在于处方保存、就诊记录、医疗垃圾处理等方面,但并没有严格的执行,事实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规范的行为。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一方面严格约束村医在诊疗时的就诊行为,另一方面激励医生自主学习,并采取更加准确的诊疗方式对待病人,减少开错药,多开药的现象发生。从态度方面改善乡村医生的服务水平。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在《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医疗卫生体系的内容应该包含以促进、恢复及维护健康为目标所幵展的各种活动,并强调把医疗体系作为一种投入或资源以医疗服务为形式来解决社会医疗问题的机制。并第一次给医疗卫生体系规定了两个主要目标:“第一个是以改善群众健康目标,第二个是满足除了改善社会成员健康以外的普遍合理预期的目标,第三个目标是通过财政支出来保障疾病费用负担。”虽然相比而言,目前我国在基层医疗方面仍存在较多突出问题,各方面矛盾层出不穷。但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探索和深入,相信医疗环境会逐步改善。

作者:刘仁婧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弟海,龚六堂,李宏毅.健康人力资本、健康投资和经济增长——以中国跨省数据为例[J].管理世界,2008(03).

[2]陆方,张至刚.医学本科生任职村医的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调查研究,2013(06).

[3]苗艳青,王禄生.基本药物制度下村医收入的补偿渠道[J].研究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09).

[4]吕宝波.村医基本公共卫生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04).

[5]田疆,张光鹏,任苒,李晓燕.中国乡村医生队伍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02).

[6]朱建华.乡村医生的现状分析与学历层次需求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02).

第3篇

关键词:基本情况

现状

问题

对策

近期,我们先后深入到马楼乡、仓头乡、鲁阳街道办事处就全县城乡居民的就医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走访座谈、实地察看等,广泛了解城乡居民的愿望,并征求了部分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目前我县城乡居民就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有了较详细的了解。

一、我县医疗卫生工作基本情况

1、我县医疗卫生工作的基本状况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东临叶县、宝丰,西接嵩县、汝阳,南毗方城、南召,北靠汝州、石龙区,是国务院重点建设扶持县。县境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44公里,总面积2407平方公里。辖6个镇、14个乡、5个办事处,558个行政村。总人口8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90%以上。全县在职卫生人员1662人,村级卫生技术人员1313人,执业医师599人,执业医生131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2.3人,各类医院共有病床1386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1.6张。

二、我县城乡居民的就医现状

(一)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框架基本形成。

截止目前,全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家,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7家(公办综合医院3家,中医院1家,妇幼保健院1家,卫生防疫站1家,医学教学机构1家),民营综合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22家,村卫生所及个体诊所630家。乡镇卫生院覆盖率达90%,村卫生所、室覆盖率达86.4%。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乡镇卫生院为基础,村卫生所(室)为补充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

(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乡居民就医条件有所改善。

近年来,投资1130万元,完成新建、改建农村中心卫生院7家,基本建设面积7300平方米,完成非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基本建设面积14037平方米。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就医条件。

(三)医疗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得到加快,城乡居民看病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2009年全县参合农民689191人,参合率达94%。截止12月底,县乡医疗卫生单位、县农合办对本县定点医疗机构和县外就医人员住院情况进行了审核,共计补偿860000多人(次)、补偿总金额8000余万元。

三、城乡居民就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卫生人才匮乏,量不足质不高

2009年末,全县共有在职卫生人员1662人,其中高级职称21人,占1.26%;中级职称191人,占11.5%;初级职称713人占42.9%;无职称737人,占44.34%。全县各医疗机构中执业(助理)医师仅599名,加上乡村执业医生1313名,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仅2.3名。加之乡村医生,大部分是经短期培训走上工作岗位,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较低,一般只能诊治头痛、发烧之类的小病,且为了生计,乡村医生只能半医半农,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医疗服务。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的“三低”现象在城乡医疗机构中普遍存在,卫生人才匮乏,量不足质不高的现状,难以有效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就医需求。

(二)城乡卫生资源分配失衡

一是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全县28家公立医疗机构中,县城6家县级卫生机构除了在医疗仪器、设备上的优势外,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92人,而服务农村的22家乡镇卫生院仅有卫生技术人员343名,使占全县总人口90%的农村人口享有公立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只占到33%。全县有18%的卫生院只有卫技人员2—6人,象仓头、背孜、熊背、土门等山区卫生院,服务半径都在20公里左右,医生人数却在6人以下,难以适应农民健康保障的需要。

二是乡镇卫技人员流失严重。由于卫生院工作环境差、待遇低、收入少,人才逆向流动,有的一评上职称,就想往城里调,乡镇卫生院有一技之长、有一定培养前途的卫技人员大量被上级医疗卫生单位挖走。有的干脆辞职,到城市干起个体行医,单向的人才流动使本来人才匮乏的农村卫生事业“雪上加霜”。同时,大专毕业生又不愿到卫生院工作,大多卫生院近10年来没有高学历人才进入,形成恶性循环,技术断层现象严重。

(三)城乡疾病预防保健任务艰巨,居民卫生保健水平低。

调查显示,我县城乡居民日常几乎没有常备药,居民预防保健意识不强,卫生保健知识欠缺,城乡居民整体预防保健水平低。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一是群众自身的文化素养较低,还较多地存在着落后、愚昧和不健康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卫生意识差,“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观念根深蒂固。保健意识差,小病拖、大病磨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很多农民抽烟喝酒不心疼,但花钱看病舍不得。二是卫生保健宣传不到位,保健知识欠缺。健康教育是让群众少生病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然而群众的卫生保健知识知晓率非常低,城乡居民的健康教育阵地几乎是空白,80%以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农民对自己的患病不知晓,也就更谈不上有病早治和日常备药。三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室诊所因资金、人员所限,现有的条件还远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和疾病防控诊治需求,预防保健能力低,居民健康体检工作滞后,短时期内提高城乡居民的整体保健水平还难以实现。

四、关于解决城乡居民就医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和补偿机制。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福利性的事业。政府应全面承担公共卫生投入和公立医院的建设发展资金。对县、乡两级承担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立医院,实行在编人员工资财政供给,基本建设、人才培养定项补助。要改革现行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薪酬分配方式,彻底废止八十年代以来实行的浮动工资制度,实行固定工资制度。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人员的奖金应与医院及卫生院的经济收入脱钩,改变目前“以药养医”的弊端,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由目前的“经营创收”转到“服务保障”上来,充分体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优化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完善城乡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模式。根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需求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制定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县乡村各类型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职能和布局,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第4篇

关键词: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现状;提高策略近年来,国家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并且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乡村医生作为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农村医疗服务质量[1]。提高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单单是目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迫切要求,可有效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农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水平,也有利于改善农村民生,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从而全面构建小康社会[2]。

1.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现状

作为乡村医生,他们的服务对象不会存在性别、年龄之分,在服务内容上涉及到儿科、妇科、外科、内科等各方面疾病,因此要求乡村医生应具备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具体而言,乡村医生应具备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合理用药能力、能防会护专长以及良好医德形象。但是实际上,我国乡村医生的整体业务能力相对较差,并不能满足农村公共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

1.1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临床技能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我国乡村医生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的条件及环境比较艰苦、落后,一些高学历的医务人才并不愿意甘心委身在农村工作,因此基本上大专学历以及本科学历乡村医生都会向着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地方进军。而一些地方医疗专业技术人员也基本上都是在城镇,这样就会导致农村高素质医务人员较为匮乏。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3],我国2013年乡村医生总共有95万人,其中中专学历以下者占到47.9%左右,而中专学历者占到45.2%。因为学历的原因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医生的执业资格,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大概有11万多人,仅仅占到12%左右,甚至有的经济发展落后省份只占到5%左右。因为乡村医生学历文化水平较低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公共卫生服务质量[4]。

1.2乡村医生公共卫生综合素质较差

乡村医生需要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综合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因此对于医生的综合服务素质要求较高。但是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很多乡村医生的综合服务素质相对低下。通过某项调查[5],大概有50%左右乡村医生的处方项目并没有填写完整,有的没有明确标明用药剂量,有的没有标明具体的药物使用方法,有的没有注明患者的年龄,一些药名书写不规范。而且处方中普遍存在药物给药剂量过大的现象,每张处方中都至少有2种药物,甚至多达11种。其次,73%左右处方中抗生素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6]。

2.提高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策略

2.1应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

从以上对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现状的研究分析可知,目前我国乡村医生的综合卫生服务能力相对低下,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培训工作。为了能够提升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可采取定期脱产培训方式[7]。比如,乡村医生每年应接受半个月或者1个月的脱产业务培训,并且将乡村医生是否参加脱产业务培训纳入医生职业能力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应有机结合脱产培训和在岗学习,比如可以开办知识讲座,为乡村医生补充一些临床知识、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技能、疾病治疗及预防、健康教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全科知识,使乡村医生能够全面掌握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知识。其次,也可以指派上级医疗机构组织人员亲自到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现场对乡村医生进行指导,主要应针对一些农村常见疾病的急救、防治,传染病预防、计划免疫、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合理用药、规范诊疗、卫生法律、突发卫生事件的紧急应对处理等相关内容进行重点指导[8]。在培训过程中应注意培训效率以及质量,从而提高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2.2应制订严格的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

现阶段,我国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相对低下,不合理用药、执业不规范性等问题较为突出,甚至有的乡村医生乱用药,尤其是抗生素滥用行为较为严重,严重威胁到农村居民的人身健康安全。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现阶段乡村医生卫生服务能力以及业务水平制定一套合理的基本用药目录,严格限制乡村医生的用药范围,尽量要求医生选用一些物美价廉、疗效较好的药物。同时,应该以基本用药目录作为和谐指导,对乡村医生进行药物使用培训以及相应的考核,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乡村医生培训效果。其次,制定基本用药目录,有利于有效监管药品流通市场,有利于集体采购、分布药品,合理控制药品的价格及质量,避免出现不合理医疗费用增长现象[9]。当然,随着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也可将基本用药目录的范围适当放宽。

2.3严格把握准入关,执行乡村医生资格认证考核制度

应严格按照国家五部委颁布的《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中提出的“医疗技术等医疗服务要素实行准入”要求,对于乡村医生药品使用、输液、执业等执行许可证制度。而且必须要求乡村医生参加医生资格考试,只有经考试合格之后,才可以颁发相关的许可证书,进而开展公共卫生服务[10]。如果乡村医生并未取得相应的许可证便进行相关的公共卫生服务,一旦发现应进行严厉的惩处。当然,乡村医生在取得许可证后还应该定期进行相关的资格考试,如果考试合格者应颁发相应的审核验证证明,如果考试没有合格的情况下,应该将乡村医生许可证予以吊销。

2.4采用合理的经济激励机制,激发乡村医生继续学习欲望

想要激发乡村医生钻研业务知识的欲望,树立继续学习观念,不单单需要应用行政考核手段,同时还应该采用相应的经济手段作为物质激励措施。比如,可以按照乡村医生的考核认证等级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的等级制定相应的服务范围限制以及收费显著,使乡村医生能够掌握自主行医的权利。而且,乡村医生只有达到一定认证等级,才可以享受医疗定点合作的权利。其次,对于脱产学习的乡村医生,当地政府应该根据当地地区实际财政情况给予适当补助,提高乡村医生的经济条件。

2.5大力鼓励城市医生下乡指导乡村医生工作

如果专业素质较好的医生经常指导基层乡村医生的业务活动,对于提高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鼓励一些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素质水平较高的城市医生到农村进行短期义务服务,以可“师傅带徒弟”的指导方式手把手的传授乡村医生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指导临床医学技能。为此,卫生主管部门可以以行政手段强调想要晋升到副主任医师或者主治医师,城市医生必须到农村医疗服务机构进行1年以上的服务。将其作为一项制度,同时应对下乡医生制定相应的下乡业务考核制度,业绩考核指标主要以是否培养出合格乡村医生为主。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水平普遍低下,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措施和手段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水平,从而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进一步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爱芹,霍景花,梁亚军等.山东省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3:14-16.

[2]刘秀华,李秀萍,张艳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及效果评价[J].社区医学杂志,2012,4(3):28-29.

[3]蔡怡嘉,张文昌.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3(8):565-568.

[4]解银生.郊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卫生服务现况及存在问题分析[J].社区卫生保健,2013,6(6):58-60.

[5]刘志永,原静,刘桂芬,等.太原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9(12):1191―1193.

[6] 王文英,袁兆康,谬小兵,等.江西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3,23(6):652―654.

[7]李安平,程秋榕.芜湖市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

[8]刘凤芝,刘海波,吕兴权.目前我国乡村医生提供服务和提高素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卫生事管理,2012年第4 期.

第5篇

如何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也是难点所在。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医疗卫生水平不断发展,但城乡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的差距问题一直存在并有逐年加剧趋势。2009年,卫生总费用达84.93亿元,占当年GDP比重的1.98%,居民人均医疗费用占其消费支出比重也呈上升趋势,成为仅次于食品、住房的第三大开支。同年,新疆村级卫生室仅有1040个,只占全疆8800个行政村的11.8%,大部分农村基层村没有医疗保健点。从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医生人数的城乡对比来看,城镇居民每万人口拥有的床位数和医生人数分别是110张、155人,农村居民每万人口拥有的床位数和医生人数分别只有12张、13人。总的来说,新疆公共卫生资源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比较欠缺,特别是农村卫生和医疗保健十分落后,城乡差距较大。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差距问题影响了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不仅引起了中央政府和新疆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研究新疆城乡医疗卫生均等化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

(一)卫生费用状况从卫生费用的城乡构成来看,2005-2008年新疆城乡卫生费用总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城市卫生费用从2005年的28.02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50.57亿元,增长了1.8倍,而农村卫生费用从2005年的17.94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27.09亿元,只增长了1.5倍;城市人均卫生费用和农村人均费用的比值由2005年的2.64倍扩大到了2008年的2.84倍,城市人均卫生费用比农村人均卫生费用高388.10元。卫生费用在各个卫生服务层机构的分配情况是:城市医院费用占到了全部费用的70%以上,并且城市医院所占的比例还在逐年上升,而县医院所占用的费用仅在10%~12%之间,反映出新疆卫生资源有着很明显的城市化倾向。

(二)基础设施配置情况1.城乡病床配置情况。2000年新疆城市医院床位数占医疗机构床位的比重(96.9%)是农村卫生院(3.1%)的31.33倍,城乡每万人所拥有的床位数分别为61.51张和22.45张,城市每万人所拥有的床位数为乡村的2.74倍;2009年,新疆城市医院床位数占医疗机构床位的比重(97.82%)是农村卫生院(2.18%)的44.96倍,新疆城乡每万人所拥有的床位数分别为67.85个和19.56个,每万名城市居民拥用床位数比乡村居民多48.29个床位数。而在新疆,有近80%的医疗设备放在了城市的医疗机构中,而只有10%~20%的医疗设备在县镇卫生院中,城乡差距悬殊。2.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状况。由表1可知,新疆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在2000年~2010年间大致呈现出先增后减的态势,各年的医疗卫生机构数基本都在7200以上。而城市拥有的机构总数在2000年~2010年10年间几乎都在6500以上,乡村的医疗机构总数却总是徘徊在800~900个左右,医疗机构总数均远远高于乡镇卫生机构数量。城镇80%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了占人口总数的40%人群,而乡村以不足20%的医疗机构数量服务着占人口总数的60.15%的人群。总的来说,新疆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不仅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存在差距,城乡所拥有的卫生机构所服务的人群数量也存在较大差距。

(三)人力资源状况从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城乡构成来看,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差距也很明显。由表2可知,新疆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由2000年的44115人增加到2010年的80066人,增加到原来的1.81倍,同时期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11656人,仅增加到原来的1.37倍。2000年城乡卫生技术人员比值为1.42,到2010年,城乡卫生技术人员比值已经扩大到1.87。另外,2000年~2010年间,城乡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的比值稳定在2.8左右,这说明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差距有逐年扩大趋势,且城乡居民享有人力资源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四)医疗保障机制情况新疆城乡实行两种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城镇居民享受的是高标准的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则只能享受低水平的农村合作医疗。这种二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医疗保障利益差别很大,城乡劳动者的医疗保障待遇很不平等。根据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可知,2010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15421.59元,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4643元,城市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32倍。不同的收入水平享受统一的医疗市场,但医药价格和医疗价格是按照城市的标准制定的,也就是说,实际收入仅仅相当于城市居民1/3的农民,要按照以城市收入为标准形成的价格支付医疗费用。

二、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比较分析

(一)新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由于新疆地广人稀,各地州医疗机构分布较分散,医疗机制数量等指标可能并不能全面体现出新疆地区的医疗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选用了卫生费用增长速度、卫生费用占GDP比重和人均卫生费用三个指标。近几年,新疆卫生费用的增长速度较快,2007年,新疆卫生费用的增速高达29.50%,比全国卫生费用增速高11.98个百分点;而全国卫生费用从2004年的15.29%增加到2008年的25.59%,其增长速度比较平稳;从卫生费用占GDP比重来看,新疆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除2004年(4.55%)低于全国水平(4.75%)外,其余年份均高于全国水平,2008年,新疆卫生费用占GDP比重为6.28%,比全国水平高1.65个百分点;从人均卫生费用来看,新疆人均卫生费用除2004年(511.74元)和2005年(641.54元)低于全国水平外,其他年份均高于全国水平,2008年,新疆人均卫生费为1233.2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8.70元。说明近年来新疆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二)新疆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比较由于新疆的卫生机构和卫生设施和卫生费用总量与东部地区没有可比性,所以,本文主要从新疆地区和东部地区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城乡人均拥有医疗保健费用方面做比较来分析。与东部相比,新疆地区城乡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均高于东部地区,如2009年新疆城乡拥有的卫生技术员数分别为8.79人和3.22人,高于东部地区的6.37人和2.61人,究其原因可能于10多年西部大开发、国家政策倾斜及对口支援有关。另外,根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福建城镇人均卫生保健费用为540.6元,低于新疆的643.5元;农村人均卫生保健费用为197.9元低于新疆的244.6元,但在城乡医疗保健费用方面东部除福建以外其他各省市均高于新疆的水平,可见,新疆地区的医疗保健保障水平和东部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p#分页标题#e#

(三)新疆与西部地区的比较由表3可知,新疆在西部五省中的医疗水平处于中上水平。2005年,新疆城市与县镇每千人口所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8.06人和2.91人,除城市居民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低于青海(9.67人)外,均高于其他三个省区。而到2009年,新疆城市每千人所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8.79人,除低于同时期青海(11.6人)外均高于其他三个省区。同时,新疆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分别为643.5元和244.6元,在西部地区处于中间水平;从近几年西部五省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可以看出,新疆地区除2005年和2009年城市拥有的床位数低于青海省外均高于其他三个省区。通过新疆与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对比可知,新疆的医疗卫生水平和东部地区及全国水平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与东部地区相比,在公共服务的质量方面有一定的差距,与西部地区相比,差别不大。

三、新疆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制约因素

(一)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二元结构模式制约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的投入上均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新疆全区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北疆各大城市,农村特别是南疆偏远地区卫生资源极其缺乏,导致了新疆城乡医疗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平等。2005年,新疆城乡卫生费用比值为1.56,到2008年城乡卫生费用比值已经扩大到1.86;剔除人口因素的影响,城乡人均卫生费用差距更加明显。从2005到2008年,新疆城市人均卫生费用增长1.60倍,高于农村的1.48倍,至2008年,新疆城市人均卫生总费用是农村的2.84倍。另外,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新疆城市居民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公共卫生补助,农村居民享有的公共卫生补助水平仍很低,而且保险制度主要介入的是大病保险,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城乡均等化来讲,它并没有直接的作用。同时,将农村按照贫富差距进行分类后,经过统计我们发现,收入水平低的人群参合率以及收益率反而很低,也就是说新农合的实施的期望是好的,但是,实施效果有违其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的初衷。

(二)新疆地方政府收入与财力制约新疆财政收入增长较慢且财权过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2006年~2011)可知,2005年~2010年间,中国财政收入由31649.29亿元增加到83101.51亿元,扩大了2.63倍,而同时期新疆财政收入仅扩大1.28倍,新疆政府财权过小,导致乡镇一级政府财力匮乏,无力为农村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另外,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以及取消农业税政策的实施导致新疆财政收入锐减,乡(镇)、村两级组织可支配的公共资源减少,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效率之上的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对农业、农村、农民也不利。在2006年~2009年间,新疆医疗支出扩大了2.25倍,全国医疗支出扩大了3.09倍;新疆医疗支出占新疆GDP的比重仅增加了0.24%,而全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增加了0.36%,另外,新疆医疗卫生支出占全国的比例也一直在下降,从2.96%下降到2.16%。总的来说,新疆财政收入与东部地区差距较悬殊,新疆政府受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制约从而导致医疗卫生费用增加缓慢,制约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

(三)新疆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制约新疆城乡人口的分布也给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情况提高了农村医疗资源的供给成本,致使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农村分散的聚居人口造成了城乡医疗资源供给水平以及疾病防治上的巨大差距,加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新疆城乡医疗卫生的差距。以新疆喀什地区为例,新疆喀什的地域面积是111794平方公里,该地区下辖一个县级市、10个县和1个自治县,各县市距离医疗水平比较高的喀什市相对都比较远,像巴楚县到喀什就有300多公里的路程,这种人口分布的二元差异造成新疆地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服务半径、服务范围都有很大不同。

四、新疆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分析

(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方的收入差距

1.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还农民以国民待遇;纠正政府的城市偏向,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统筹规划,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建设。

2.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既要通过增加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更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扶持,比如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甚至对于低收入者、农村贫困人口更高的医疗保障标准,农民收入的相对提高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条件;而均等化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又促进了农民对健康的消费。

3.要完善医疗卫生相关制度,强化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能,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体系和奖励机制,加强用药安全和医疗安全,防止逐利行为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对居民健康的损害。(1)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和评估体系,强化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形成科学的公共服务分工和问责机制。(2)应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在公共财政资源配置上,统筹考虑城乡发展,加大对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使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公共财政所提供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3)取消对农民带有歧视性的体制障碍、制度障碍和政策限制,给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公共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加大医疗卫生投资力度,完善财政支出体系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领域。新疆政府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增加农村卫生投入,保证其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将农村卫生事业纳入政府保障范畴,重点保障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改善乡镇卫生院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2.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完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各级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做到专款专用,上下级之间应当直接调配,事权和财权相分离,形成双向直线下拨。对相应的款项所达到的目标,政府应当进行相应的验收,并严格的核查费用用途,严防假公济私的现象。

3.转变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表达机制,在新疆城乡医疗卫生领域方面应当建立科学的需求表达和供给决策机制,以改变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市场化的现状,增加城乡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逐渐实现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p#分页标题#e#

4.要形成可持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财政支出体制。

(三)促进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

1.树立大卫生观,实行全行业管理。在资源配置上摒弃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合并重组功能重叠、地理位置接近的医疗机构;关、停、并、转、迁经营管理效益不当、运转效率低下的医疗机构,以规模效益来实现资源共享,着重在纵向上进行卫生资源的再分配。

第6篇

【关键词】基本医疗服务设施现状问题 落后原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进步要求城乡统筹发展,然而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均等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近年来,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逐年增加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着力改善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医疗设施水平,因此,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以及农民的就医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是,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工作薄弱,卫生室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极其不适应,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改善缓慢。

1 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设施现状分析

1.1 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设施数量不足

虽然我国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在逐年增加,全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都在较快的增长,但农村地区医疗设施数量不足现象明显存在。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农村人口占50.32%,占全国总人口一半,但在人均享有医疗设施方面却远不及城市居民。农村人口人均拥有病床数方面: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记载,城镇每千人口平均拥有的病床是农村的6.19倍,城镇平均每个医院的病床数是农村卫生院的8.63倍;人均拥有卫生人员方面:《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的数据显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数城市为7.9人,农村只有3.19人;人均职业医师数方面: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城市是农村的2.26倍。由此可见,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比例严重失调,农村医疗设施匮乏严重。农民患病在农村难以得到有效治疗,要到外地大医院就诊,不仅看病困难,也增加了农民的就医成本,拉大了贫富差距。

1.2 农村基本医疗设施卫生质量差

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设施质量差是影响农村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又一主要原因。首先,村卫生室条件简陋。村卫生室大部分都是个体行医,政府投入少,规模小、医疗设备简陋,加之乡村医生医疗服务技能有限,造成卫生室服务质量及服务水平低下;其次,管理制度不完善。乡村医生政府给予的补贴少,工资待遇低,同时卫生室经营效益差,导致医疗人员的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利用业务之便开展营利性经营,医患关系恶化,医疗纠纷不断。最后,就医环境差。农村卫生室大都是个体行医,没有专门的建筑作为村卫生室,因此村卫生室大都建立在医生自己家里,就医诊断、药品存放、病床等都在同一房间内,而且通常是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合丢弃,对周边村民生活也会造成影响。农民的就医选择行为与村卫生室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紧密关联,可能正是因为村卫生室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欠缺,才使得农民在就医地点的选择中舍近求远。

1.3农村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差

随着农村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健康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基本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差,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通过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医疗卫生调查研究后发现(共651份问卷),69.9%的村民认为村卫生室服务能够满足其一般卫生服务需求,30.1%的村民认为不能满足其一般要求,再对152 户认为不能满足其一般需要的调查中发现,有66.4%的农户认为是药品太少;48%认为医生水平太差;44.7%认为医疗条件太差。这一结果表明,村卫生室的供给能力有待提高,卫生服务尚不能满足农民的多种需求。农民就医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及医疗水平,然而较差的卫生供给能力导致农民群众不能病有所医,农村人民基本健康难以得到保障。

2 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设施落后原因分析

2.1 不合理的城乡分割二元经济体制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别管理的二元经济体制是导致城乡医疗服务非均等化的根本原因。自上世纪 5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以农补工、重城轻乡、优先发展城市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从而也形成了公共服务的供给一直实行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二元经济体制下医疗服务供给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基础医疗设施建设上,城市的供给水平均远远高于农村。2005年,我国市、县居民每千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数分别为8.79和3.62,然而每千人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数为1.16人,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仅为1.05人。由于长期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基层政府也无财政能力满足农民医疗服务的需求,从而就影响并制约了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2.2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

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同时也会对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程度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是影响医疗服务非均等化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卫生投入的总经费也在逐年增加,但农村卫生费用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百分比一直是呈下降趋势的,据卫生部统计年鉴显示,1997 年农村卫生费用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44.59% ,到 2000 年下降为42.79%,到2004年占34.93%,2008年仅占 22.57%。政府卫生投入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是用于农村卫生费用的比例却在下降,加上县乡财政相对比较困难,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有限,这样就导致了农村医疗卫生缺乏发展的支持动力。没有资金就很难建设基础医疗设施,没设备就无法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样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农民“看病难”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2.3 上、下级财政与事权的不匹配

我国现行的分权财政管理体制是导致医疗服务非均等化的直接原因。从1994年开始,我国实行了分权制财政体制改革,主要特点是财权上收、事权下放。本该由中央政府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但大多数情况都是通过转移事权交由县乡政府,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加之县乡政府本生就处于财政分配链条的末端,缺乏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财政保障,这样就导致医疗服务供给主动性差,即使提供,也会出现低数量、低质量的供给现象,从而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不公平性。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德、法等中央(联邦)政府的卫生支出已占到卫生预算支出的50%以上。与世界上大多数政府主要承担医疗卫生支出的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国的现实情况是,2006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为1311.58亿元,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仅为138亿元,仅占总额的10.5%。公共医疗卫生的主要责任并没有被中央和省政府承担起来,而是让县乡两级政府投入占大头,然而各地人均卫生事业的费用高低取决于各地的财政支出及对农村医疗的重视程度,因此这种政府制度的安排,强化了地区间、城乡间卫生资源之间的差距。

第7篇

为进一步加快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进程,交流推广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进全县农村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经研究,决定召开此次会议。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对20*年以来全县乡村卫生服务管理工作的基本估价

我县的集体办医有过辉煌的过去,鼎盛时期,全县有村卫生医疗室295个,卫生人员516人。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农村的落实,村集体卫生室逐步解体,到20*年,全县在册的217个村卫生室中,只有少部分村仍然实行集中办医,多数已名存实亡。村卫生室房屋、土地、设备流失严重,导致农村医疗市场混乱,非法行医抬头,游医药贩泛滥,公共卫生工作难于落实,农民就医安全得不到保障。为切实改变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年以来,我们以“统一规划、理顺体制、规范建设、加强管理”为重点,以“三制、四有、七统一”为目标,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通过加强卫生所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不断拓展服务职能,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

一是建立了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结构稳定的乡村医生队伍。20*年以来,我们在乡村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上下了很大功夫。首先,以村(居)委会为单位核定村医编制,逐步建立健全了村医准入制度,所有乡村医生均通过公开考试择优招录。截止20*年11月底,全县共有乡村医生875名,保证了每个村卫生所至少有2名村医,农村配置村医比例达到了千分之一点五。其次,通过加强乡村医生的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了村级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目前,全县90%以上的村医参加了省教育厅和卫生厅举办的基层中专学历教育和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乡村医生的教育、使用、管理逐步走入正轨。三是逐步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县财政对村医的补助从每人每月30元提高到了100元,在此基础上,乡镇也制定了配套激励措施,如腾越镇实行“下保底250元,上不封顶”政策,明光乡从乡财政中每月增补100元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行,既提高了乡村医生的专业素质,又稳定了乡村医疗队伍,为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是村卫生所建设成效显著。针对全县村卫生所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我们按照“对全面落实村卫生所建设用地,全力抓好村卫生所业务用房建设的乡镇优先;对每个村卫生所建设给予不低于2万元补助的乡镇优先;对村卫生所巩固发展认识和管理到位的乡镇优先”的原则,逐年加大了对村卫生所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20*年—2007年,实施村级卫生所建设135个,占全县村卫生所总数的62%。20*年,中央财政安排建设项目20个,省财政安排62个,所有待建村卫生所即将完成达标建设。5年来,县级以上投入村卫生所达标建设资金1741.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854万元;援建项目101万元;地震恢复重建项目196万元;市级配套49万元;县级配套441万元,并为每个村卫生所配备了专用冷链冰箱。村卫生所的工作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年,省财政决定按每村7000元的标准为村卫生所配置基本医疗设备,预计2009年可兑现。

三是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网底得到巩固和夯实。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的推行,巩固和夯实了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网底,理顺了乡、村医疗机构关系,村卫生所的产权和性质得到进一步明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现在,全县217个村卫生所基本上实现了集中办医。乡镇更加重视卫生服务管理工作,强化了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所的管理职能,有效拓展了村卫生所的职能,全县村级计划免疫工作正在逐步加强,传染病疫情得到了更好的监测和控制,项目病人跟踪管理工作开展较好,妇幼保健等各项公共卫生工作落实更加到位,针对农村群众的疟疾、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战役深入推进。同时,通过建立健全转诊制度,扩大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范围,发挥了乡镇卫生院的技术和设备优势,解决了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实现了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相互补充。

四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就医环境明显改善。20*年以来,通过实行村卫生所“三制、四有、七统一”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管理,村卫生所的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医疗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大力开展非法行医专项治理,实行药品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农村“乱办医”、“办医乱”的现象得到遏制,农村医药市场明显净化,农民用药更加安全。通过明确规范村级收费标准,村级医疗机构乱收费行为得到根本性扭转,切实减少了农民医药费用负担,改善了医患关系,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大为减少。

五是实现了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践证明,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是顺利实施新农合村级门诊补偿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基本载体,反过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又加快了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的工作进程。20*年9月,我县被列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20*年1月正式启动实施后,我们以“小病不出村”为目标,将新农合门诊报销比例向村级倾斜,引导参合农民就近就便就诊,并逐步扩大村级用药目录,提高门诊报销比例,改变了村级卫生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实现了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现在,全县92%的参合农民门诊患者已在村卫生所就诊,年诊疗81.97万人次。20*年以来,全县村级新农合门诊总费达5818.13万元,累计拨付村卫生所门诊补偿费21*.95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反哺和带动作用日趋明显,极大的增强了村卫生所的生机与活力,一些跌入低谷的村卫生所正逐步走出生存困境。同时,通过新农合采取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措施,非法行医得到有效遏制,消除了村医以铺为点、以家为点的变相行医行为,进一步巩固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内涵,离一体化管理标准相距甚远。大部分村卫生所“三制、四有、七统一”的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有的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只管业务和人员,不管财务,导致部分村卫生所财务混乱,分解新农合处方、乱收费等套骗新农合资金的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工作基础薄弱,服务能力与农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差距还大。目前,部分村医学习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不强,医疗技术水平不高,加之卫生所医疗设备陈旧老化,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三是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部分乡镇对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卫生所的发展;部分村卫生所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导致公共卫生工作有所弱化。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全县村卫生所的发展很不平衡,甚至存在流于形式、名存实亡的现象。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四是合管办管理不到位,结构不合理,责任心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设施设备不足。

二、提高认识,真抓实干,加快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进程

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健康水平,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事关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拓创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力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面落实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的责任。村级卫生所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网底和基石,抓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发展卫生事业意义深远。实践证明,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是满足农民群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的迫切要求,是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的有效办法,能有效增强应对和处置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把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列入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来抓,将其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村(居)委会参与、卫生院组织管理、村卫生所主动实施”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乡镇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抓好本辖区内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全面加快村卫生所建设步伐,坚决取缔非法行医,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提升乡村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巩固农村卫生公共体系建设成果。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对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和日常督导的力度,发现有违规行为,及时处理、上报。各村(居)委会要积极协助上级相关部门管理好本村的医疗市场,无偿提供村卫生所建设用地,并协助做好村卫生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县级各职能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做到“研究工作抓规划,部署工作抓责任,落实工作抓进度,检查工作抓实效”。县卫生局要指导好全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认真开展定期业务指导,切实抓好依法审批和医疗市场秩序管理。卫生局、食药监局、工商局等部门要加大对非法行医和违法经营药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工作中,各职能部门要相互协调配合,消除畏难情绪,一方面倾听广大农民群众和村医的诉求,另一方面大胆实践,积极探索适合我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发展的新路子、好办法,促进此项工作的稳步健康开展。

(二)准确把握工作内涵,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围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内容,积极推行“三制、四有、七统一”管理。要抓好行政统一管理、业务统一安排、人员统一调配这个核心,增强政府抓卫生工作的能力,规范乡村医生执业行为,提高村卫生所整体医疗技术水平。要抓住财务统一收支这个关键,做到财务规范运行,增强医疗收费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降低农村医疗费用负担,确保村卫生所长足发展。要抓住药品统一管理、收费统一标准这个热点,严格执行药品统一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集中配送制度,严格质量管理和价格政策,确保群众吃上放心药、安全药、廉价药。要加强日常监管,抓住农村医药市场整顿这个难点,规范、净化农村医疗服务市场,提高广大农民就医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保护村医合法权益,为村卫生所的发展保驾护航。要加快推进村级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人员聘用制、浮动工资制,充分调动村医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准确把握农村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突出公益性质,把履行好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的职责摆在首位。要按照卫生区域规划的要求,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从严审批和控制乡镇个体诊所数量,合理布局农村医疗机构,优化农村卫生资源。乡镇原则上不设立民营医院。要加强乡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加大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力度,加强对乡村卫生人员的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提升乡村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要持续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作用,在完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创新管理上下功夫,在防范基金透支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率,有效解决农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三)强化村级卫生服务硬件设施建设。要消除畏难情绪,克服“等、靠、要、怕”思想。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各乡镇要积极做好业务用房不达标的村卫生所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落实好建设用地和配套经费。涉及“8.21”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项目,要严格资金管理,严格质量要求,确保按期建成并投入使用。

(四)不断提高乡村医疗服务水平。要严格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县村级卫生所建设与管理的意见》要求,规范乡村卫生所的各项工作制度、人员职责和处方管理。县卫生局要积极鼓励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纵向合作,促使县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服务向乡镇延伸,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服务向村级延伸;要继续加强乡村医生的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依法执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尤其是医疗技术水平;要加强村医执业准入和退出机制管理,制定村卫生所及乡村医生的考核办法,定期进行考核。促使所有村卫生所都具备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转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步处理的能力,让农民不出村、不出乡就能享受到较好的卫生服务。

(五)加强村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管理。县卫生局、合管办要认真执行村级定点医疗机构有效监管措施,加大对村卫生所的监督管理。要畅通农民投诉、举报渠道,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对村卫生所挤占、贪污、挪用、截留、骗取、瞒报、套取新农合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查处,决不手软。

第8篇

(一)我国不断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发展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指的是以县级医疗服务机构为龙头,镇乡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所为基础的卫生服务体系。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卫生服务,同时也可以缓解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了实现农村地区“小病原则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的目标,自2006年,卫生部等部委制定并正式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该规划中国家预计投入农村卫生建设资金216.9亿元,这是我国投资力度最大的一项农村卫生服务建设规划。国家强力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经费保证制度机制,努力实现基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全体公民的目标,特别是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自2009年至2011年三年期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我国45个县共安排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4 843个,其中包括71个县级医院、427个乡镇卫生院和4 412个村的卫生室。国家在45个县增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较2008年多410个,其中村卫生室增加总数为291个。15 052个村已经建立卫生室,达到应建数的90.5%。在我国县级医院中,已经有半数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随着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农村地区也加强了对疫情的监测网络建设。农村地区已有100%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3.5%的医疗卫生机构和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国家也非常关注困难地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①和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给予了专项补助。对艾滋病、乙型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严重传染病患者实行免费或低收费治疗。

(二)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注重乡村医护人员队伍的建设。农村地区医生素质及医生人数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国发办[2011]31号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医护人员队伍建设②。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技术偏低且长期处于人员不足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不断增加医务人员的数量。截至2011年6月底,县、乡两级医疗卫生从业技术人员较2008年增加7 889人。村卫生室的卫生人员增加了1 076人。同时,我国也加强了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安排部分培训专项补助经费,对农村地区的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展大规模的岗位培训。从2009年至2011年,我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接受各类培训的人数达13.47万。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三)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使农民医疗保障得到整体提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成为关系国家大局和民生的根本问题。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为农民谋福利的重要工作之一。2002年10月,国家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该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农民自愿参加的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方式主要来源于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关系到我国几亿农民的利益,是深化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实施以来,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的大规模资金投入。到2008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全面覆盖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人均筹资水平由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元左右。2012年,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且不低于6万。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保障了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在减轻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的同时,缓解了农民因为疾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

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立权责明细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改革和创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全面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农村地区人民健康保障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城乡投入结构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政府在公共卫生中的财政支出费用比例也有所提高。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同城市相比投入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50.3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但是我国的财政投入多半集中在城市,80%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政府用于农村卫生事业的投资费用比例偏低,在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经费的投入方面也存在不足现象。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基础医疗卫生条件差且建设能力有限。虽然农村地区的卫生室数量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卫生室布局不合理、资源总体不足的现象。在药品配备方面,现有农村卫生所、社区医疗卫生站所能够开的药品种类仅有118种,可以采用的注射针剂也只有18种。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村所拥有的医疗器械更是十分有限,设备更新周期缓慢,医疗器械老化,与城市医疗情况相比悬殊很大。农村的就医环境也不容乐观,由于资金有限,无法对就医环境进行修缮和改建,很多街镇卫生院用房多为七八十年代建设,房屋大多数陈旧破损,面积不足。很多村镇的就医环境已不适应医疗卫生现代化和群众的健康需求。

(二)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滞后,技术人才缺乏

我国农村地区医疗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技术人才缺乏。农村地区的医院吸引留住人才能力也十分有限,人才主要都集中在交通方便的县直医院或效益比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很少有人喜欢到偏远山区工作,特别是本科应届毕业生更不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人员,普遍学历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4.5%,75%的医疗卫生人员没有正规学历。且农村地区医疗卫生队伍老化、现有技术落后、技术教育和培训不足,这些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人员素质也直接关系着农村地区人口的生命和健康。据统计,我国乡镇卫生院中20%不具备计生能力,50%不能进行下腹部手术。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偏低,村卫生室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资质的人员数量不足,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一些主治医师虽然有相关医疗资格证书,但仍存在年龄偏大、基本素质低等问题。一些年轻的医生更是存在水平不足、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问题。部分庸医因为不懂医术,开大方,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等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此外,农村还存在游医难以管理的现象。很多没有专业技术的假冒医生通过欺骗,不仅治不好病还骗取钱财,对农村人口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很多不法药贩将假冒伪劣和城市过期药品倒卖到农村,这给农村地区的医药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制约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瓶颈。

(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管不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有限

从监管保障机制来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我国应该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形式规范和保障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建设和投入。对各级政府的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内容、进程、资金等方面予以明确的规定,并对各级政府所提供的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和数量进行有效的监督。从法律的层面来看,通过法律来监督政府公共服务行为,也是维护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保障。从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农民参与监督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农民来自基层,更加明晰基层公共服务的具体要求。他们可以通过公共问询、行政问询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现状来看,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医疗机构网点分散、规模小、设施简陋、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的现象。农村大多数的群众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和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加之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管不到位,农村基层药品市场的监管一直比较薄弱,部分农村基层单位药品质量不过关。受我国基层医疗现有的体制机制影响,农村地区的诸多卫生所都已转为私人性质,乡镇卫生机构已没有领导卫生所的权利。即使是上级卫生部门也只是在特定时期,就特定的问题进行排查,很难做到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时监督。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由于还未建立统一的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市外诊疗监管往往只能采取外出实地核实或者是电话核实等原始办法。高昂的监管成本往往制约监管机构监管的频率和力度。另外,我国新型农村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有限。如表2003—2012年新农合开展情况所示,虽然我国新农合参合人数及参合率逐年提高,但是其社会满意度仍然很低,社会满意度低主要源于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的担忧。

虽然2013年,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中央财政对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分担比例也分别从2012年的65%、55%提高到80%和60%,对东部地区的补助比例也相应提高。但是总体来讲,因缺乏集体经济和其他社会慈善资金支持,受制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及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总量的限制,我国新型农村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低。此外,新农合的保障范围有限。新农合主要是以大病统筹和兼并小病理赔的农民医疗互助制度,例如门诊、跌打损伤等并不在新农合的保障范围之内,这使得农民实际受益的范围并没有预想的大。很多农民也因缺乏风险意识不愿意参加新农合,他们只从自己短期的利益得失考虑,认为自己目前身体状况良好,小病又不能报,加上门诊报销费用偏低没有必要花冤枉钱参加新农合。少数中老年农民虽然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还存在因经济困难无力按期缴纳新农合参保资金的情况。还有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因其流动性大不愿在本地缴纳新农合的情况。部分参合农民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态度、诊疗质量不满意,或者认为报账程序过于繁琐而停止缴纳。

三、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纯公共产品和半公共产品。在推进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彰显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强化农村地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打造“农民健康工程”的重要途径。

(一)以政府为主体,积极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纯公共产品,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针对我国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政府要积极增加资金的投入量,用来加快基层医疗建设。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及财政部、发改委、卫生部《关于印发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的通知》都指出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的重要性,并强调一定要保障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并进行统筹安排。政府的经费投入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环境的滞后状况。要加大对我国村镇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整合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改善医疗基础设施、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解决我国基层医疗房屋、医疗设备不足的现状。为农村地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工作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和投资主体参与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二)加强人才培养,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才队伍

政府要更加重视并制定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培训计划,加快培养面向农村地区的医学人才。我国可以通过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引导并鼓励本科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和城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或轮流下派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边远山区卫生院工作。目前,该政策已经在我国部分省市实施,部分省市规定凡是晋升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两年以上。在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应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一方面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更新医学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求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疗人员必须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初级以上执业资格。同时,对乡镇卫生院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在招聘大专以上毕业生时,要使其待遇与大城市医院人员一样。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推行全员聘用制,并采用竞争上岗、按岗择人、按事定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形成具有激励机制的人事管理制度。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推行绩效工资,按个人业绩定报酬,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大力提倡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学生和老师加入志愿者队伍,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例如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①就可以通过发挥城乡志愿者,推动和鼓励具有医疗卫生专业知识背景的志愿者到农村提供义务医疗卫生服务项目。

(三)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着力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通过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不断地加强农村地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不断加强城乡医院之间的对口支援,促进医疗资源纵向共享,推动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也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互动。医改也应把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作作为改革的主体。通过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改革,形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局面。同时,通过抓住影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要建立高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形成以县直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为中心,镇乡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所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卫生保健网络。强力发挥该网络的整体功能,注重相互之间的衔接、畅通和互动,使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有机结合。

(四)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进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第9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因素

近年来,中国部分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要仍然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并没有真正起到减轻农民医疗支出负担的作用。黑龙江省6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农业劳动的特殊性及劳动环境的艰苦性决定了健康的身体是第一位的生产要素。高额的医疗费用导致农村居民贫困加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困难,不少农民看不起病,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农民的医疗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对农村贫困和农民健康状况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 黑龙江省农村人口健康状况

对黑龙江省2 430户共9 740名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进行调查,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调查地区农村居民2周总患病率为13.53%,两周患病以呼吸系统疾病最高,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和循环系统发病率,运动系统发病率。各系统疾病主要为感冒、肠胃炎、高血压和妇科病为主。2周患病未就诊主要原因为经济困难、没钱;应住院而未住院比例为79.22%,农村居民应住院而未住院在不同县、家庭年收入、家庭是否有存款之间差异明显。 本次调查人口半年内慢性病患病率为13.38%,比1998年和2003年全国农村地区相应的数据高,疾病系统别慢性病构成中前三位的依次是循环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查看原始数据发现,三类系统慢性病分别以高血压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CODP 为主要代表。

2 黑龙江省农村人口卫生医疗需求及影响因素

2.1 黑龙江省农村人口卫生医疗需求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农村人口两周就诊率为13.82%,低于1998年全国农村地区两周就诊率(16.46%);在两周就诊单位构成中,农村居民在农村三级医疗网内的医疗机构看病的占89.72%。其次是慢性病就诊情况显示,慢性病就诊率为8.14%,就诊比例为61.07%,患病人数较多的人数主要集中在循环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和传染病,各系统疾病主要为高血压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CODP和乙肝。在此是住院情况调查显示为住院率为5.4%,高于1998年和2003年全国农村地区住院率。应住院未住院比例为27.10%,高于2003年全国农村地区应住院未住院比例,女性应住院未住院比例大于男性应住院未住院比例;在应住院未住院原因分析中发现;经济困难占75.4%。

2.2 黑龙江省农村人口卫生医疗需求影响因素

首先,影响农村人口卫生医疗需求的内部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个性特征对医疗需求与健康状况具有最直接的关系。另外,健康价值观也是影响农村医疗需求的一个方面。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居民医疗服务需求有所不同,低经济水平地区居民需求较低。从门诊和住院医疗服务需求结果的一致性中基本可以确认,由于支付能力的有限,经济水平低的地区居民的医疗需求受到了抑制。

其次,影响农村人口卫生医疗需求的外部因素主要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农村医疗人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农村居民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信任和满意度。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低使得农村居民医疗需求降低。农村居民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乡村医生的信任度不够,认为他们的资质或者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对他们的医术水平持怀疑态度,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医疗需求。

3 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医疗服务政策建议

3.1 加强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农村地区常见病主要有感冒、肠胃炎、高血压、妇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CODP等。当地卫生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当地常见病的类型,以及常见病的特点,准备合理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

3.2 针对特定人群开展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及救助

不同人群对卫生服务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应根据不同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例如儿童、妇女和老年人,积极开展各项有关疾病的预防和医疗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医疗救助活动,针对没有能力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老龄者、失业者、残疾者以及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贫困者减免费用,它使得农村居民由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影响的医疗需求得到释放,使他们能够获得必需的医疗卫生服务。

3.3 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建议

要界定政府卫生职责,发挥政府在农村卫生领域的作用和功能;要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适应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的新变化;要改革和完善卫生经济政策,促进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要加强健康教育,提倡科学的健康行为,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推广相应的医疗保险政策,大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参考文献

[1] 白丽,黑龙江省农村医疗卫生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 8卷 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