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医学道德教育

时间:2023-09-25 11:38:49

导语:在医学道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学道德教育

第1篇

临床实习阶段是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时机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医学生开始与患者打交道的初始阶段。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中,专业技能的培养大都是在与病人接触中实现的,除了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外,与之相匹配的对人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以及人的心理活动等人文科学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此阶段,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为下一阶段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凭着良心行医,坚守医德也是必修课程。实习阶段是重温职业道德课程的好时机。现阶段,我国很多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只在临床实习之前开设,理论知识再丰富,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最后要做的就是在临床实践中慢慢地去重温和品位,才能谱写出动人的篇章。只有经历过临床实习,才能更好地了解到在医患沟通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才能了解患者真正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才能更顺利地完成医治的过程,进而,自己的医患沟通能力才会得到质的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才会得到完整的体现。实习阶段是实践职业道德课程的好时机。国外专家建议:医学人文教学应该贯穿在医学教育整个阶段,有一定间隔和反复进行;尤其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按一定间隔定期插入,并可由医学以外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人文教育。西方国家也会采取不同方式,使医学生体验和实践职业道德。例如,医学生投入到为病人擦身、剪发等生活护理工作中,目的是使他们真正了解病人的需求和心情,知道如何尊重生命,以及作为医护人员应有的态度;设立小组,定期讨论诊疗活动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并规定参加此活动可获得学分等。而我国大部分医学院并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贯穿于临床教学的全过程,这方面很值得向西方国家借鉴。在实习阶段注重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养成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良好品德,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的影响意义深远。

在临床实习中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医德需要多方努力。专业水平的提高可以在短期内实现,而医德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系统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了更好地做好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工作。

建立临床实习中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充分重温医学道德感知。可以通过组织医德誓词宣誓及解读;举行职业道德、法律、心理指导与咨询讲座;观看医务标兵、高尚医德的电影、纪录片;聆听医德模范的系列讲座和报告等开展医德教育。而同时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医学人文课程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将职业道德教育连续贯穿于医疗实践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①医学生临床实习工作中,要求参加一定时限的临床护理工作;②派出医学伦理教师,对实习医生定期进行讲座,并巡回指导;③设立“病房伦理小组”,定期组织学生与医师进行面对面的讨论诊疗活动中遇到的道德问题;④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关爱生命”的医院义工活动,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走向社区开展医务活动。

组建培养一批合格的临床带教教师实习生首次接触病患,应该怎样开展医疗工作,能否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自觉按医德原则来规范自身的行为,教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职业道德教育一靠言教,二靠身教。教师为人师表,以师德为表率来引导学生,在给医学生灌输了应有的职业道德规范之后,再通过自己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言行榜样,教育学生去遵守他们应该遵守的医德,这样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经常、最直接的。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医德,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才能使教育具有说服力,因此,要对临床带教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组织重温和学习医学人文课程内容,提醒教师时刻以身作则。对于年轻的临床带教教师可以组织培训学习案例教学的方法,在具体案例的指引下结合医疗实际总结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从而促使学生在比较思考中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最终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与品质,做到知与行统一,从而巩固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在临床带教期间,充分利用查房时开展床边教学,技能教学兼顾医德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医学生在实习时关心患者的生活,尊重患者的隐私,逐渐树立以解决患者痛苦为乐的价值取向。

第2篇

一、“导学式”教学的优长与不足

“导学式”教学既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论思想和教学指导原则,也是一种以学员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员恰当的启发、引导、指导为主线,以优化学员动力、智力、能力结构为主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度、质量为主旨,教学双方互动合作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其中学是重点、导是关键、力是目标、效是目的。导学式教学法在教学法体系中居较高层次,以此组织、指导教学活动,可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它的最大特点在于:优化教学过程,学在导前、学中有导、以导引学、学导结合,把教学活动的重心转移到学上,充分发挥学员的优势与潜力,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会”与“会学”的有机统一,达到“授鱼”与“授渔”并举的双重目的。

但“导学式”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导”的印痕还比较清晰,学员在“学”中仍能看出,存在着“学之不深、学之不精”的缺点,缺乏足够的发现与创新能力;二是从教学过程来看,解决了教与学的客体与主体的矛盾,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未能真正体现学员的主体地位,不能真正发挥其主动性;三是“导学式”教学局限在于“渔”的目的不清、内容模糊,不是主动去“渔”,发现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弱等现象。

二、“导问式”教学的提出

“导问式”教学,是通过一连串的能反映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若干问题,试图模拟出一种近似实际的知识情境,让学员身临其境地演绎问题的分析、研究、争辩和解决的全过程。“导问式”教学旨在培养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与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导问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其显著特点是:教员与学员双方互动、教学与科研二元并举、研究与交流两者结合,拓展了教学空间,贯穿于教学全程,尤其适应任职教育学员基础好、培训起点高和专题式、模块化组织教学的特点要求。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员提出问题,“学贵有疑”,疑问是建构教学的起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员观察,分析、提示和概括,从而引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展开对问题的研究,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员不仅做“学答”,还要做“学问”。因此,“导问式”教学必然要走进任务教育的大课堂,作为“导学式”教学的发展。

三、“导问式”教学的原则

“导问式”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充分发掘其个性和创造力。通过激趣以情“导思”,交流碰撞以辩“导研”,突出个性围绕能力“导悟”。通过“问题”牵引,引导学员自觉融入到特定的角色中,促使学员理论分析与实际指导能力的有机结合。结合任职教育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导问式”教学应遵循“求简、实践、个性、整体”的原则。

“导问式”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应是“简单性”。以简驭繁的思维方式,显示出解决问题和发现知识的基本思路。因而掌握这个策略思想,对启发学员兴趣,提高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简”是产生最佳思维途径的思想源泉,是有思维的“经济性”,通过它才会产生最佳思路。力求简捷合理的信息途径、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述、简单明快的思维方式、简缩精炼的概括来提高记忆、掌握 知识的效率,提高速度,以达到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效果。

“繁削尽留清瘦”。“导问式”教学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精益求精,以简求效。

第二个原则是实践性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对任职实践的作用和应用的看法,指对“实践有用”的认识和“用实践”的程度。实践本身就是一个任职建构过程,通过对任职工作中的各类问题的提出建立实践模型,产生实践适应的应用,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第3篇

一、舞蹈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灵魂的塑造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因为幼儿具有天真、纯洁的天性,有着极大的可塑性,所以幼儿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由于幼儿教育的特点,教师除了用语言、文字来传递和表达思想外,还必须通过身体的语言――舞蹈来塑造幼儿的灵魂。舞蹈是通过人体外在的动态来透露和展示人的思想、感情、精神风貌、胸襟抱负、理想等丰富的内心世界。那么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若将舞蹈动作做得规范、优美、表现准确、表情恰当自然会有助于幼儿的模仿,激发幼儿的兴趣。反之,由于舞蹈动作的不到位、姿态不优美,使人看起来没有美感,既不利于幼儿的学习,也不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儿童灵魂的塑造作用。

二、舞蹈可以促进学识修养的提高

舞蹈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涉及的学科众多,诸如文学、历史、哲学、音乐、体育、美术、戏剧、美学等。同时,舞蹈和其他学科的艺术紧密关系,也丰富和发展了舞蹈艺术本身的表现力。舞蹈造诣愈高,作品的含韵愈广,其学识修养愈深。自古以来知识浅薄、孤陋寡闻的舞蹈家罕见。而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舞蹈家甚多。如东晋时期的舞蹈家谢尚,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南宋的舞蹈家严蕊,博通古今,琴棋书画、丝竹弹唱样样精通;当代的舞蹈家赵青,不仅精通音乐,而且还是著名的演员。舞蹈作为人类艺术之母它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无论是原始人作为生命萌动的舞蹈,还是那堪称人类艺术宝库中璀璨明珠的舞蹈艺术精品,都无例外地以形体运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就我们每个人来说,当然是想得到自身的完美,换句话就是求得心灵与身体两个方面的尽善尽美。心灵美是内在的美,指人的思想、精神、情操、品德、风度等方面。身体美是外在的,即人们形体、仪表、举止等方面。舞蹈是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达到有机统一的一种形式。正如现代舞之母“邓肯”所说:“舞蹈是身体对表现心灵的一种媒介,是心灵的反映。”当代青少年越来越注意自身的仪表美而舞蹈教育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的形体美,以及风度气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舞蹈是一门感情艺术,我国古代《诗经・大序》中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有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之说。舞蹈是通过音乐形象来反映它的思想内容的,而音乐形象的树立,不仅要靠人体的动作,而且还融汇了文学、美学、雕塑、美术等其他艺术的因素。所以说,学生通过舞蹈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美术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舞蹈能磨炼意志、陶冶情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道出了历代舞蹈家的共同经历。舞蹈是充满“苦”的艺术,不吃苦,不流汗,就没有舞蹈艺术。学舞者必须呕心沥血、锐意进取,苦练技艺,持之以恒。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之所以能够在舞蹈艺术上取得相当高的成就,是靠她勤奋不已的努力和锲而不舍的追求。人们都说她是天才,而她自己却说:“在我没有刻苦钻研之前,没有人说我是天才。”可见,要想在舞蹈上获得提高,必须付出艰苦的代价,在教学中有时学生为了学会一个舞蹈动作,要反复练上几十遍甚至几百遍,累得大汗淋漓,筋疲力尽,他们在学会了舞蹈动作的同时,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那就是培养了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舞蹈艺术之所以美,内涵之所以深邃,乃源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例如,通过农民割稻丰收的景象,表达人们内心喜悦之情,从而歌颂了劳动,赞美了幸福生活;通过对孔雀优美俏丽形象的塑造,间接的表达人物的聪明智慧、优美感情与精神风貌;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崇高和敬仰之情,净化自己的心灵。舞蹈艺术是一种以情感为主的活动,情感的激荡构成了舞蹈艺术活动的基本意义,情感使舞蹈艺术充满活力。舞蹈艺术给予我们的意义正是心灵的意义。舞蹈艺术活动所开启的世界就是心灵的世界,舞蹈艺术活动就是心灵再造一个别样世界的活动,就是心灵构造意义的活动。

每个舞蹈都有它具体的内容,通过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舞蹈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使他们热爱生活,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几年来,我国的学校、机关、厂矿及社会团体开展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对增进友谊、陶冶情操、培养文明礼貌习惯、扭转社会风气,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正因如此,好的舞蹈作品,不仅它的动作是优美的,而且它的思想内容也必须是积极向上的。这样,学生通过舞蹈的学习,不仅培养了自身的美感,而且也陶冶了性情。

第4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事物、事理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教学媒体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为之动情,产生共鸣为新课的展开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上《桂林山水》这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小朋友想去欣赏吗?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做一次假想旅行。随老师坐上飞机,很快就到了桂林,桂林的山光水色就在我们的眼前,你们看……(幻灯出示桂林山水图);然后教师以一种轻松欢快的语调朗诵课文。

二、故事谜语.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孩子内心的力量,使孩子们的学习轻松愉快,我发现小学生对讲故事、猜谜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只要能用故事、谜语开头的,我一定不放过。这种导入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愉悦地的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上《提醒幸福》一文的导入时,我讲了这则笑话:从前有个老婆婆,她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开伞铺,大女儿开染坊。天晴了,老婆婆很着急,因为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天下雨了,老婆婆也很着急,因为那个染坊的女儿晒不干布。后来有人来对老婆婆说:“你真是幸福啊,天晴了,你的大女儿赚钱,天阴了,你的小女儿能赚钱,你真是幸福的老婆婆呀!”老婆婆自己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开始天天快乐了。谜语的导人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三、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可以利用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模糊性的认识,提几个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的知识领域,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是辽阔、美丽的。那么,大海的深处又是怎样的呢?那里有没有阳光、声音?有没有高山、峡谷?有没有动物、植物?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吗?那么,就请你们随老师一起走进《海底世界》,相信,你们会从中找到它们的答案。

四、实物和图画,导入新课

实物和图画对新课的导入有很大的功效。在课堂教学中,出示实物和图画,变抽象为具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能清楚地揭示语言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的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感知事物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运用实物和图画不仅形象、具体而且便于学生接受与回忆。

五、动听的音乐。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需要音乐,如果把语文课与音乐结合起来,用音乐导课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有一位教师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百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第5篇

一、舞蹈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灵魂的塑造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因为幼儿具有天真、纯洁的天性,有着极大的可塑性,所以幼儿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由于幼儿教育的特点,教师除了用语言、文字来传递和表达思想外,还必须通过身体的语言――舞蹈来塑造幼儿的灵魂。舞蹈是通过人体外在的动态来透露和展示人的思想、感情、精神风貌、胸襟抱负、理想等丰富的内心世界。那么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若将舞蹈动作做得规范、优美、表现准确、表情恰当自然会有助于幼儿的模仿,激发幼儿的兴趣。反之,由于舞蹈动作的不到位、姿态不优美,使人看起来没有美感,既不利于幼儿的学习,也不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儿童灵魂的塑造作用。

二、舞蹈可以促进学识修养的提高

舞蹈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涉及的学科众多,诸如文学、历史、哲学、音乐、体育、美术、戏剧、

美学等。同时,舞蹈和其他学科的艺术紧密关系,也丰富和发展了舞蹈艺术本身的表现力。舞蹈造诣愈高,作品的含韵愈广,其学识修养愈深。自古以来知识浅薄、孤陋寡闻的舞蹈家罕见。而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舞蹈家甚多。如东晋时期的舞蹈家谢尚,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南宋的舞蹈家严蕊,博通古今,琴棋书画、丝竹弹唱样样精通;当代的舞蹈家赵青,不仅精通音乐,而且还是著名的演员。舞蹈作为人类艺术之母它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无论是原始人作为生命萌动的舞蹈,还是那堪称人类艺术宝库中璀璨明珠的舞蹈艺术精品,都无例外地以形体运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就我们每个人来说,当然是想得到自身的完美,换句话就是求得心灵与身体两个方面的尽善尽美。心灵美是内在的美,指人的思想、精神、情操、品德、风度等方面。身体美是外在的,即人们形体、仪表、举止等方面。舞蹈是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达到有机统一的一种形式。正如现代舞之母“邓肯”所说:“舞蹈是身体对表现心灵的一种媒介,是心灵的反映。”当代青少年越来越注意自身的仪表美而舞蹈教育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的形体美,以及风度气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舞蹈是一门感情艺术,我国古代《诗经•大序》中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有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之说。舞蹈是通过音乐形象来反映它的思想内容的,而音乐形象的树立,不仅要靠人体的动作,而且还融汇了文学、美学、雕塑、美术等其他艺术的因素。所以说,学生通过舞蹈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美术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舞蹈能磨炼意志、陶冶情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道出了历代舞蹈家的共同经历。舞蹈是充满“苦”的艺术,不吃苦,不流汗,就没有舞蹈艺术。学舞者必须呕心沥血、锐意进取,苦练技艺,持之以恒。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之所以能够在舞蹈艺术上取得相当高的成就,是靠她勤奋不已的努力和锲而不舍的追求。人们都说她是天才,而她自己却说:“在我没有刻苦钻研之前,没有人说我是天才。”可见,要想在舞蹈上获得提高,必须付出艰苦的代价,在教学中有时学生为了学会一个舞蹈动作,要反复练上几十遍甚至几百遍,累得大汗淋漓,筋疲力尽,他们在学会了舞蹈动作的同时,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那就是培养了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舞蹈艺术之所以美,内涵之所以深邃,乃源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例如,通过农民割稻丰收的景象,表达人们内心喜悦之情,从而歌颂了劳动,赞美了幸福生活;通过对孔雀优美俏丽形象的塑造,间接的表达人物的聪明智慧、优美感情与精神风貌;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崇高和敬仰之情,净化自己的心灵。舞蹈艺术是一种以情感为主的活动,情感的激荡构成了舞蹈艺术活动的基本意义,情感使舞蹈艺术充满活力。舞蹈艺术给予我们的意义正是心灵的意义。舞蹈艺术活动所开启的世界就是心灵的世界,舞蹈艺术活动就是心灵再造一个别样世界的活动,就是心灵构造意义的活动。

每个舞蹈都有它具体的内容,通过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舞蹈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使他们热爱生活,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几年来,我国的学校、机关、厂矿及社会团体开展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对增进友谊、陶冶情操、培养文明礼貌习惯、扭转社会风气,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正因如此,好的舞蹈作品,不仅它的动作是优美的,而且它的思想内容也必须是积极向上的。这样,学生通过舞蹈的学习,不仅培养了自身的美感,而且也陶冶了性情。

四、舞蹈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五十六个民族和各自不同风格、特点的舞蹈。如蒙古族的“安代”、藏族的“弦子”、维吾尔族的“赛乃姆”、朝鲜族的“果格里”、傣族的“孔雀舞”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财富,构成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遗产的一部分。建国后,舞蹈工作者深入民间采风学习,整理创作出大批的民间舞蹈。我国在国际上赢得极高荣誉的舞蹈节目,都是在继承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基础上革新、创造出来的。民族民间舞蹈不仅是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也是表达本民族思想感情有利的“形象语言”。舞蹈越具有民族的浓郁风格、特色,就越为各国人民所理解和喜爱,也越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欢迎。20世纪50年代名噪舞坛的老艺术家白淑湘、崔美善、戴爱莲、刀美兰、阿依吐拉、斯琴日哈等,他们皆为中华民族之精英,其舞,其人,受世人尊敬。当代杨丽萍,幼师学舞蹈,通历史,晓地理,识国粹,长志气,为祖国而骄傲,为民族而自豪。

从古至今,舞蹈作为人们娱乐的手段,经常出现在盛大的庆典、婚礼、节日和朋友的聚会中。人们借助舞蹈来烘托气氛、抒感、增进彼此间的友谊。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丰富和发展,舞蹈作为一种增进了解感情的方式,在社会交往公共关系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的差异使舞蹈艺术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性,随着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频繁,舞蹈艺术的发展也迎来了历史的机遇。舞蹈在不断的交流中改进、提高、创新,通过舞蹈艺术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相互关照、协调统一,使舞蹈艺术达到日臻完美的境界。

第6篇

着社会高速度地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提出更

高的要求。社会进步要求教育进行新的改革,“三导式”教学

就此而生,出现在新时代教育的舞台。

一、“三导式”教学是社会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势

在必行

近年来出现的“三导式”教学,主张“以人为本”的教学

理念,包括“导学、导疑、导练”的三个教学环节。它倡导学

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并对所

学知识进行当堂有效训练与评价,把学生当主人,让学生真正

动起来,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进而创建紧张、有序、

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三导式”教学的出现,缓解了社会

进步与教育的一些矛盾,其势在必行。

二、“三导式”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一)“三导式”教学的优点。“三导式”教学强调“以

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

态,由教学中的“要你学”这种被动的状况转为“我要学”,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各自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三导式”教学课堂中,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实现学习能力的提

高。等方面,均有较为优异的表现,为培养适应未来的新型人

才奠定基础。“三导式”教学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

师在“导学、导疑、导练”的三个教学环节,始终起到引导、

疏导、指导的作用,保证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统一

(二)“三导式”教学的不足。“三导式”教学也不是十

全十美,就目前实验阶段,它同样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

在:对于一向以来跟着老师学或其他有被动学习习惯的学生来

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对老师有更高更新的要求。它要

求教师在“导学、导疑、导练”的三个教学环节中,一定要善

于把握好“导”的尺度。过多的“导”,不易达到提高自学能

力的目标;过少的“导”,易造成学习不好的学生不知所措,

无从下手。

三、“三导式”教学与课堂教学艺术的整合

“三导式”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课堂教学艺

术能更好地辅助“三导式”教学有效、有序地开展,二者相辅

相成。“三导式”教学与课堂教学艺术的整合,即能提高教学

质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能得到提升。在“三导式”教学与

课堂教学艺术的整合中,教师应注意两点:

(一)要求教师融会贯通“三导式”教学理念,树立“以

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承认差异,因材施

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通过激发学习兴趣,疏导情感

和引导方法,渗透“三导式”课题的理念。同时,教师一定要

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的地位。“三导式”课

堂并不是完全任由学生自学,它要求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

程中,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指导、引导。如:引导语言学习成

功者不断总结、优化认知策略,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教师为他

们导航;疏导不太成功语言学习者,避免消极的学习策略和形

成积极的学习情感策略,教师为他们导疑、导情;指导语言学

习有困难者,使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教师为他们导法。

(二)在教学实际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想学学不懂,

有些学生已放弃英语的学习。究其原因,发现他们在学习英语

时存在着很多心理障碍:缺乏自信,没有学习动机,对英语不

感兴趣,更谈不上有学习热情了,甚至不敢开口说英语,当然

也就谈不上对老师提问题了。还有一些学生学习习惯很差,在

学习上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不会提前

预习课文,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上课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下

课后连英语书都不翻一翻,全部的英语学习就仰仗那课堂上的

45分钟,结果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这类学生就走上“不会

学――不敢学――学不会――不想学”的路,越学越不会,越

不会越不想学。对于“越不会越不想学”的学生,笔者通常采

用几种方法来激励他们继续学习下去。其一、不放弃他们,因

材施教,设计较简单的任务让他们去完成,让他们也能体验到

成功的喜悦,并对他们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以此来树立他

们学习的信心。其二、在班级或小组内开展“结对子”活动,

以好带差。其三、班级按学习层次划分为几个小组,同等水平

为一组,开展竞争活动,每个月对各小组进步显著的学生张榜

表扬。其四、走进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让学生体会到教师

用应良苦,再也不好意思放弃对英语的学习。四种方法同时使

用,那些原本“不想学”的学生只好改变初衷,重新对待英语

的学习,从“不想学”――“想学”――“学得会”――“更

想学”的转变。同样的教学内容,当用上通俗易懂简单的话来

引导学生,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掌握的就更好,且不容易忘

记。一旦学有所成,积累一定的学习技巧,就越学越有味,越

学越想学,越学越会。

总之,任何对有利用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方式、方法,

就值得推广。“三导式”教学确实势在必行,讲求课堂教学艺术

也不容忽视。在教学中,只有“三导式”教学与课堂教学艺术的

整合,才能即提高教学质量,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开门见山 竞争 换位 创新 幽默

    在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特别是体育教学改革中,更是要适应当今的教育改革的浪潮,全面了解和研究体育对象是教育者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在教学工作中,无论是教师完成教的任务,还是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必须重视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反之方法运用不当则会使教学变得单调乏味,信息流通的渠道受阻。因此,从这个意义又可以说,教学方法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是发挥教师指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第二“催化剂”,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根本保证。所以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灵活机动地采取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

    1、 教师上课的开门见山方法:在上课时,首先学生注意力要集中,教师在讲述新的内容和动作时,就开门见山地对上次课所讲过的练习和动作进行总结,并根据练习和动作难点与容易的程序,提出问题,就地让学生不分层次地做示范,使学生的精力都集中在做动作的示范,使自己对练习和动作有更加的了解和记忆,也为讲好新的练习内容和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班与班、组与组、个人与个人之间都存在着平等的竞争,在开展有各种趣味性和游戏中,就把竞争引进了课堂,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奋发练习。更主要的是为学习各种体育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将来成为一名社会合格的体育人才服务。

    3、 教师与学生换位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通常是以教师做演员,学生是观众。实践再次证明在体育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当演员,学生是观众,这也就是教学改革的一条途径。如教师在课堂可根据体育教材特点找一名学生做练习,促使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由要我练变为我要练的良好习惯。

    4、 教师的创造意识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是一群活拨可爱的学生,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在今天的社会里,人是最活跃的高级动物,他具有丰富的创造性。因而教师在每天上课中都是向着新的活动内容进行体育知识的教学工作。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处在变化和发展的动态当中了,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总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思进去的老办法,更不能原地踏步走,要更新观念,要有创造意识的精神,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特征,知识程度,思想状况,不断地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新的经验,合理的安排和及时调节课的运动量和运动密度,加强保护和安全措施,严防运动受伤的事故发生。只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使课堂充满朝气,教学质量才有飞速提高。

    5、 教师的适当幽默教学方法:在上课当中课堂开始是不活跃,也就是说学生的兴趣还未达到高峰,这就使得课堂沉闷 ,但可以利用幽默来打破课堂沉闷。比如:在一堂跳箱课中,某一名学生在练习中他急速起跑,快到跳箱时突然减速并且轻松的绕过跳箱,这时同学们就”哄笑“起来了,这名学生一下子从脸上红到耳根并感到非常尴尬,如不及时解围,就有可能伤害这名学生的自尊心,这时何不”幽他一默“,你们难道不知道这名学生是在做一次很好的示范吗?随即讲解:在体育课中的自我保护作用,刚才这名学生在学习一项支撑跳跃中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他这种随机应变能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同时还应激励学生克服胆小的心理。

    总之:在教学中任务与方法形同于过河船和桥的关系,没有船与桥,要过河就不容易,也就是说没有方法要完成任务就是一句空话。

第8篇

[关键词]导学案;阅读教学;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理念的大背景下,很多语文教研组都积极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发和研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也对传统教学下的教师教学与专业素养的提升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变换了教学角色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案导学把传统的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力求备透教材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教师转换了角色。它把教师由一个主讲者变成一个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把课堂的自交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是一味立在讲台上,而是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关注学生的表现,了解学情。

从实际情况中可以看到,很多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是抱接受态度的。导学案对教师的影响其一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换教学角色。教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牵引者。他们依托学案,从课前预习、课堂合作交流、课后巩固训练全过程地指导学生使用学案的方法。通过这三个阶段,让学生掌握学案使用的方法,发挥学案导学的最佳效益。教师还是课堂教学的主持人。

导学案能够优化教学,其实与教师的组织是分不开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语文阅读课型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学情,对学习内容做适当的增补,从而使教材内容、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加合理优化,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应适时引导、点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研讨交流。此外,教师还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学案内容的设计是否优化,是否符合学生的已有水平、知识结构,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多高,教师都可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在这种参与中,及时调控学案内容,使学案设计目标更具有针对性,更加科学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深层次挖掘教材,富有启发性地理解教材;为学生量身定做,根据学情制定教学方法;集体备课讨论,积极参与制定出高质量的学案。这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使得每一位在这种模式教学下的教师都要动起来。他们要提升深入钻研教材的能力,在学案设计要完成课前预习的知识整理、合作探究的阅读思考、拓展延伸中的资料收集、反馈测评中的巩固练习等要求,在制定、编写中他们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内容,通过具有启发性的引导,有层次性、梯度性的问题设计,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9篇

研究对象和方法

(1)被试:本市某幼儿园小中大班,每年级随机抽取四个班,某小学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共计:401+775=1176名孩子作为被试。

(2)测试工具:团体镶嵌图形测验(GroupEmbeddedFigureTest),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修订。

(3)过程:确认关键时间段。通过团体镶嵌图形测验,记录每个被试的得分情况,然后被试的相邻年级,俩俩做作为一实验组,根据得分,分成3个组群,依次为:1/3场独立、1/3中间组、1/3场依存。统计场独立组中高年级所占的比例,以前后出现显著变化的分组中的共有年级作为认知风格变化的关键时间段。针对关键时间段,取前后各一个年级的随机一个班,进行一段时间认知风格校正实验,而后再测,统计其认知风格变化得分变化显著性,若确是,则确认关键时间段。确认关键人(重点是家庭方面的):根据团体镶嵌图形测验得分,在每个年级内进行分组,依次为:1/3场独立组、1/3中间组、1/3场依存。

针对场独立组和场依存组,发放调查问卷,让孩子带回家,和父母共同完成,根据问卷反馈,统计规律,发现家庭教育的关键人。确认认知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根据调查问卷,就理论假设中的影响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寻找规律,对其中较为典型的被试,安排面谈,通过有目的的询问,确认关键的影响因素。在认知风格校正实验中,鉴于时间原因,仅对中间组进行场独立风格的校正。

笔者针对关键因素,协调家长,按照要求,调适家庭教育,要求关键人抽出精力,对孩子的教育以鼓励为主,制定容易达成的分步小目标,制定规矩,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刺激其学习兴趣和欲望,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关键人要提高对孩子的关注度,让孩子感觉到对其学习内容和其进步情况的适时关心,并给予及时、中肯、适度的肯定。校正实验结束后,重测其认知风格,观察期效果,从而确认问卷的统计分析结论。

(4)原理:根据认知风格原理,它一旦形成,相对于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表现出相当的稳定性。因此,其形成前后,校正的效果应有显著差别。同样,其定型前,两极化不显著,定型后显著,则前后两个年级作为统一实验组时,会有前后的显著变化。由此就可推定认知风格形成的关健时间段。根据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影响是第一位的,尤其父母的育儿风格、个人认知风格、教育及工作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贯穿于孩子终生。因此,本研究重点寻找家庭中对孩子认知风格形成作用最关键的成员,通过分析其育儿风格、个人认知风格、教育及工作背景,总结孩子认知风格形成的关键原因,从而为家庭教育中引导特定的认知风格形成,提供实践依据。

结果

(1)按测验成绩,将相邻年级编组,为简化实验数据的处理,仅统计对比场独立组中高年级占比。从图1中可以看出,数据在小班和三年级处出现较大变化,可暂定为关键时间段,并待后面的校正实验最后确认。

(2)为简化实验数据处理,主要针对场独立组的孩子进行分性别的数据分析。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孩子的认知风格与其父母中同性方的认知风格、育儿风格的相关性较高,其他方面无明显规律性,可确认为家庭教育中认知风格形成方面的关键人。故将孩子按性别和父母的认知风格、育儿风格进行数据统计。从图2中可看出,祖辈的认知风格无明显规律,可认定为非关键教育人。从图3中可明显发现孩子的认知风格酷肖其父母中的同性方,故可认定其为关键教育人。从图4中可发现,祖辈对孙儿辈的应答,始终是高水平的,符合现在常见的宠溺规律。

但就其高应答,是否影响孩子场独立认知风格的形成,尚存疑虑,随取场依存组的孩子进行统计,发现比例近似,故可难以认定其育儿风格影响认知风格形成。从图5中可以看出,场独立组的孩子所处的家庭多为权威型育儿风格,次之为疏忽型,对比场依存组的数据,其多处于专制型家庭,故可认定权威型育儿风格更有利于孩子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形成,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成长。

(3)认知风格校正实验,根据关键时间段的初定,选取了中班、二年级和四年级的中间组的孩子作为被试,进行短期的场独立认知风格的引导。小班之前,孩子未入园,测试不便,故未做校正实验。进行2个月后,采用团体镶嵌图形测验,重测全班得分,统计其得分进入场独立组的比例,数据见图6。

从图6可以看出,认知风格的改变随年龄增长难度加大,且在三年级前后出现较大差异,为便于比对,取同年级未进行校正实验班级的中间组孩子,重测团体镶嵌图形测验得分,结果见图7.根据图7,两两相对比可以发现,关键时间段的判断,应该无误;针对关键教育人和重要影响因素的校正实验效果是明显的,但三年级后的校正效果不大,针对这一时期后的认知风格校正,有待于另行研究。

讨论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对认知风格形成的关键时间段的研究来看:三年级以后的孩子,其认知风格趋于稳定,两极化表现显著,改变场独立-场依存的难度较大;幼儿园的小班,情况类似,但校正改变的难度相对较小。由此也验证了,民间流传的,“从小看3岁,3岁看8岁,8岁看到老”的人的性格能力习惯的形成阶段。

(2)认知风格校正实验也证明:3岁以前,与孩子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的育儿风格和自身的认识风格,对孩子认知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校正中能够发挥极为显著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育儿风格,尽量体现为高要求、高应答的权威型,做好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尽量体现为父母要求孩子形成的认知方式。孩子的认知风格不理想,只要不放弃,8岁前仍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校正的,但错过8岁后,就难以再改了,只能尽量使教育符合孩子的认知风格。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3)考虑到已有的研究结论:场独立性学生在思维独创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普遍强于场依存性学生。其学习基本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善于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独立自觉,稳定性较高。从培养高分高能,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角度出发,因势利导的帮助孩子形成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认知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重点是家庭方面的)研究中,鉴于时间原因,我们重点关注形成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影响因素。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和相关直接交流发现,高学历的、理性或逻辑性强的工作背景、权威型育儿风格的家庭中的孩子易呈现场独立;疏忽型育儿风格次之,但孩子容易呈现坏毛病和成绩不良;专制型和纵容型的家庭,其孩子则易呈现场依存。孩子的认知风格也多与其同性的父母类似。

在讨论分析中,我们认为,权威型育儿风格的家庭中,父母的高要求高应答,实际多体现为,为孩子制定大量的小目标,适度允许孩子坚持己见,高关注度的协助孩子达成目标,充分锻炼了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提高了孩子的责任心和逻辑性,从而帮助孩子形成了场独立认知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