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38:55
导语: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在土木工程设计中保证各项专业技术的衔接性,是保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路线的重要保证。我们在设计中会经过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会将建筑工程中的土建、结构、专业设备等技术相互结合。所以在设计中要保证设计人员对这些相关专业和规范有一定认识,并对每种专业在设计中的应用参数进行统一。
1.2在设计中针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比不可少的,但是在很多设计人员对它们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对工程建筑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使设计人员消除在设计过程误区,使设计能更好的融合到就要加强学习,保证每个专业间加强沟通与交流,并对所涉及的项目进行全面的调查,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好的融入设计中去,同时要控制好资金的投入,使新的科技成果得到更好的应用。
2施工环节中的可持续发展
土木工程的施工环节是将设计图纸由数据变为实物的过程,也是更好的体现设计图纸中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阶段,我们建筑的产品最终会形成实物,所以我们要加强这一环节的管理。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会对建筑物所处环境造成破坏,还会对附近居民的生活带来影响。例如:在建筑基础开挖时对原地面进行挖掘,所产生的扬尘,在建筑设备安装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在拆除工程中所产生的粉尘和废气,这些都会直接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背到而驰,所以我们在施工中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的避免和减缓,尽可能的保证生态环境的原始性。另外在土木工程施工阶段开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落实,是土木工程行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可持续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意义。
3坚持土木工程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3.1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材料是土木工程建造施工的物质基础,在土木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的意义。传统的土木材料有木材、钢材、砌体材料、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水泥、砂浆、混凝土、高分子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等,给人类带来了物质文明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其生产、使用和回收过程,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且带来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
3.2最大限度的节省建筑材料目前,混凝土和钢材是土木工程中使用范围最广的两种建筑材料,其中高强度抗震钢材、不锈钢钢材、塑料钢材等的研发,为结构节省了钢材用量,同时为结构抗震、抗腐蚀提供了保障,是理想的高性能环保型建筑材料。高性能混凝土、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和智能型混凝土的出现,为创造新的结构和构件开辟了新的途径。例如,智能混凝土材料是具有自诊断、自修复和自调节等特点的新型功能材料,根据这些特性可以有效地预报混凝土材料内部的损伤,满足结构自我安全检测的需要,防止混凝土结构潜在脆性破坏,并能根据检测结果自动进行修复,显著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3.3生态建材的研究和使用生态建材在加工、制造、使用、废弃和再生过程中具有最低环境负面影响、最大使用功能的人类所需要的一系列新型建筑材料。生态建材与传统建材明显不同之处在于,生态建材赋予传统建材特别优异的生态环境协调性,或者说是那些直接具有净化环境、修复环境等功能的建筑材料。生态建材是一个指导性的原则,其目的是防止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促进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保证建筑材料具有更好的性能等。目前的生态建材有防霉、防远红外、可调湿的无机内墙涂料,无毒高效粘结剂,不散发有机挥发物的水性涂料等。同时,设计和施工时,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蕴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
4结束语
关键词:城市 可持续发展 管理体系
2012年2月23日, ISO/TC268 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启动ISO 37101 城市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工作,历经4年半,ISO/TC268于2016年7月正式ISO 37101城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受到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为加快ISO37101的实施推广,2016年6月27日―7月1日,ISO/TC268第五次全会在杭州举行期间,ISO/TC268宣布中国杭州市为全球首个ISO 37101试点城市,试点工作将于2016年秋季启动[1]。
ISO 37101涉及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为更好地实施ISO 37101,笔者认为应明确三个关系: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与ISO其它标准的关系,特别是ISO37101与ISO的其他管理体系标准之间的关系;二是ISO 37101与ISO/TC268研制的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的关系;三是ISO 37101各章节之间的关系。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与其它ISO标准的关系
目前ISO有超过19000项标准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标准涉及的范围和特点可分为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和微观技术三个层面,并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系统[2],如图1所示。
其中,ISO制定了大量的管理体系标准,而ISO 37101与这些管理体系标准的关系是宏观与中观、指导与被指导,并相互影响的关系。ISO经济方面的管理体系标准包括ISO 9001质量管理、ISO 11000商业合作关系管理、ISO 20000服务管理、ISO 21500项目管理、ISO 22301业务连续性管理、ISO 50500创新管理、ISO 55000资产管理等;ISO社会方面的管理体系标准包括:ISO 21000 教育组织管理、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ISO 26000社会责任、ISO 27000 信息安全管理、ISO 28000运输物流业安全管理、ISO 31000 风险管理、ISO 45001职业健康管理等;ISO环境方面的管理体系标准包括ISO 14001环境管理、ISO 50001 能源管理、ISO 55001水资源管理、ISO 24526水效管理等;ISO文化与治理方面的管理体系标准包括ISO 19600合规管理、ISO 37001反贿赂管理等;ISO基础设施方面的管理体系标准包括ISO 39001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ISO 41000设备设施管理等,如图2所示。尽管对这些管理体系标准初步进行了分类,但某些管理体系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基础设施等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如ISO 50001能源管理不仅涉及资源环境,还涉及到能源基础设施。
二、ISO 37101与其它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之间的关系
截至2016年9月,ISO/TC 268已国际标准4项、正在研制的国际标准共8项、新国际标准提案3项,见表1。
为了梳理ISO/TC268和研制国际标准之间的关系,2016年6月29日,ISO/TC268/WG1和WG4在ISO/TC268第五次全会及工作组会议期间组织召开了联合工作组会议,讨论ISO/TC268国际标准的关系图。笔者认为ISO 37101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按照策划―实施―检查―行动(PDCA)流程,在策划阶段,可用ISO 37120审查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依据ISO 37106 制定智慧城市战略;在实施阶段,可用ISO 37150、ISO 37151、ISO 37152等系列标准提高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在检查阶段,可用ISO 37120、ISO 37122、ISO 37123审核城市可持续发展进展情况。ISO 37101与其他ISO/TC268研制的国际标准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三、ISO 37101的章节关系
ISO 37101共包括10章,除了第一章范围、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第三章术语和定义外,第四章至第十章的关系如图4所示:
ISO 37101基于PDCA模型,可简单描述为:策划:根据城市的目的,制定必要的目标和过程,以便能够顺利交付成果;实施:实施过程和实现目标;检查:依照城市的政策、目标、合规义务来监督和衡量过程,并报告成果;行动: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绩效。实施ISO 37101,首先要明确领导层和责任部门,其次是选取实施重点领域,再次是搭建ISO 37101实施框架,最后是启动下一年度工作。
1、明确领导层和责任部门
为更好地推进ISO 37101试点工作,依据实施管理体系的要求,应明确领导层和具体实施的责任部门。建议成立专门工作委员会,负责领导组织开展ISO 37101的试点工作。工作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市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设立办公室负责协调沟通市各委办局落实ISO 37101试点工作。
2、选取实施重点领域
依据ISO 37101给出的六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十二个领域,结合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相应配套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确定实施的重点领域。
3、搭建ISO 37101实施框架
确定试点实施重点领域后,依据ISO 37101实施流程,搭建ISO 37101实施框架。
(1)策划(P)
重点领域的责任部门负责开展现状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该领域的法律法规、战略规划、政策措施、发展现状与不足(可采用ISO 37120或SWOT分析法进行评估)。
依据上述分析,建立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目标应与杭州市可持续发展政策一致,且可衡量、可监测、可更新。依据目标,设置对应指标。
(2)运行(D)
依据该领域设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实施重点、分工和推进措施。根据对应指标,定期监控实施计划,及时发现不合格事项,提出并落实纠正措施。
(3)审查(C)
该领域责任部门应确立审查小组,通常在年底进行内部审查。审查小组应依据对应目标和指标开展审查工作,制定审查方案,确保审核的客观和公正,向责任部门报告审查结果,并保留审查结果的书面文件。
(4)改进(A)
责任部门根据审查结果提出的不合格事项,分析不合格事项产生的原因,提出适当的纠正措施,并加以实施。
5、启动下一年度工作
依据上述PDCA流程,责任部门组织开展下一年度工作。
四、结论
ISO 37101是ISO的最新管理体系标准,按照PDCA流程,持续提高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ISO 37101的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ISO/TC268将持续推进ISO 37101在全球范围的试点和实施工作。因此,了解本文提出的三个关系将有助于理解ISO 37101的背景和内容,为城市实施ISO 37101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ISO/TC 268.TC 268 5th P-
lenary meeting resolution[R].2016
[2]杨锋等.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研究[M].2015:26
[3]ISO.ISO 37101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ommunities――Management syste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quirements with guidance for use [S].2016
城市配送中的很多活动如仓储、运输、流通加工等必然会导致尾气、噪音等污染,以及资源的消耗和交通压力增大等。但是,配送企业不想为这些附加的损失负责,因为这样会扩大其成本,因此,转嫁到其他主体成为必然,普通消费者或者市民成为这些成本的分担者,和社会损失的受害者。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图1中,MR为边际收益,MPC1为边际成本,MSC是社会边际成本,企业不会去注重,不想产生外部成本,他们会选择T(P1,C1),当Ps
配送企业最理想的状况是企业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即C1MPC1,这样就会出现社会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入,即MSC>MR,增加单位产量会导致社会成本超过了企业所得效益。很明显,宏观角度去分析,这是不能接受的。而MSC与MPC1的差额值MEC1就是外部成本。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针对MEC1,把各主体的成本综合分析,并把外部成本内部化。企业应该负责承担部分外部成本,改善自己的服务质量,减少对外部成本的负担。为了实施城市配送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技术要求增高了,成本也比传统的配送方式高一些,导致企业的边际成本线MPC1上移到MPC2,与MR相交于O2点,这时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收益变为P2。此时的配送虽然没达到帕累托最优,但外部成本已经大幅度减少了。所以说,协调外部成本与企业收益,使外部不经济性降低甚至为零,即O≤MEC2
本文将通过各个主体间的博弈分析,来探讨实施进程中,企业收益与社会成本协调化以及其中的障碍因素和作用机理,找出问题根本原因,以便寻求解决措施。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配送主体与利益相关者
城市配送中的主体远不止企业和社会或者环境,可以把社会的各个角色进行划分,企业、政府、客户和居民,都有各自的利益和相应的行为。
企业,目的是收益最大化。主要行为是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来增加业务量;客户,目的和企业一样。为实现其经济效益最大化,就要使机会成本、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尽量减小。行为是选择高质量的服务;居民,居民目的是较好的城市环境和高质量的配送服务。居民之间的博弈行为可分为以下三种:“自我”和“超我”、当代人与后代人以及现实消费者;政府,目的标是城市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之间存在管制和合谋两种博弈形式。各主体的关系如图2所示。
外部不经济性产生的外部成本,即环境污染或者交通压力等危害不会直接让企业承担内部成本,而是由社会各主体承担,出现了“谁污染谁受益”现象。可持续发展这种概念能够抑制一些外部不经济性,但企业由于利益的原因可能影响积极性。本文通过分析各个主体的利益博弈来说明各自的行为与作用,以及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进行。
政府与配送企业间博弈分析
(一)符号解释
a=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成本;b=政府补贴;c=政府对企业的管制成本;f=政府对企业的罚款;θ=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概率;γ=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概率;W0=不实施可持续发展和不产生寻租行为时,企业的利润;Q=企业寻租时给政府的支出;w=企业寻租的利润;m=罚款参数;k=利润参数。
(二)条件假设
各主体以各自收益最大化为目标;企业寻租行为产生的利润W大于平时的利润W0,即(W>=Wo);寻租行为虽然扩大了企业的收益,但是让企业不经济性的一系列行为会让政府进行罚款,罚款与企业的寻租利润平方成比例关系,设为;寻租行为带给政府官员的损失与他们从中所获租金成正比。
(三)政府对配送企业的管制行为博弈模型
政府的参与是科斯定理中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一种方法,但管制是需要成本的,所以未必会有管制行为,它是有一定概率的。政府管制会产生的另外一种成本就是对企业的罚款。政府管制的博弈分析模型如表1所示。
给定γ,政府实施管制(θ=1)和政府不实施管制(θ=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πG(1,r)=(-c-b)*r+(f-c)
(1-r)=F(1-r)-C-br
πG(0,r)=-br
解πG(1,r)=πG(0,r)得。即: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措施的概率大于时,最好的办法是不管制;而如果概率小于时,是管制;如果概率等于时,政府可以以随机的选择管制或不管制。给定θ,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措施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πP(θ,1)=-a+b
πP(θ,0)=-F*θ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评价。
引言
可持续发展思想虽然古而有之,但作为一种现展理论,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罗马俱乐部的思想和观点。1972年,以D. L.米都斯为首的美国、法国、挪威等一批西方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提出的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报告---《增长的极限》,首次提出了“地球极限论”。认为,如果目前的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而避免这种灾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制增长。因其问题的新颖性和结论的悲观性,使得它在全世界引起极大反响和广泛争论。
1.城市可持续发展历程回顾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环境大会,发表了第一个“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被普遍接受的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80年联合国大会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地球可持续发展”,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权威性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己成为共识,但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对其理解不尽一致、强调的重点不同,因此,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据美国学者哈瑞斯1998年统计,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义己达113种。多数人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满足人们当前需要,但又不损害到下一代人的生存需要的发展;以最小的自然消耗,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和状态。
2.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研究
2.1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
可持续发展研究是跨世纪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重大学科领域,其中发展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需要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指标以表征与评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与进程。在这个问题上,有许多专家、学者进行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就。
2.1.1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
从1992年《21世纪议程》号召各国、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建立和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以来,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不断提出,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驱动力--状态--响应”指标体系、联合国统计局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6];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发展指标等。同时,国家、区域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不断涌现,有代表性的是加拿大、美国、荷兰等国家以及加拿大阿尔伯塔、美国俄勒冈等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
2.1.2国内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
我国学者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建立了不同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一般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子系统作为准则层。孔繁德、张明顺等以生存与发展能力、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能力、社会保障与科技发展能力这三种能力为准则层,侧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李柞泳、彭荔红等设计了持续、协调、结构和集聚4类指标,并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的发展指数公式确定各单项指标;白凤峥以可持续发展度、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协调度作为准则层;马小明、过孝民等以真实储蓄作为评价指标,并明确了真实储蓄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经济学含义和政策意义。吴颖,林勇等运用频度统计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统计方法构建保障能力指标体系,并以三峡库区数据为例,进行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为进一步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保障能力提供有效的测度工具,有助于政府及相关机构制定更加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2.2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
诸大建和叶南客等强调现代城市管理应有别于以城乡相互封闭、城市内部经济结构和社会事业发展之间不协调为特征的传统城市管理,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现代城市管理是以城市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和良性运作为目标,以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为对象,对城市运行系统做出的综合性协调、规划、控制和建设活动。
在对多个城市评价,进行横向比较方面,陈玉成、吴晓芳等对我国30个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并且选用协调度与综合评价值双重指标,利用评价结果对城市现状进行问题诊断后提出政策建议。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张林泉、李新运在文献中指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有六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能力建设。并在此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可持续发展度作为总目标,设置了经济发展条件和社会稳定条件两个阈值。
3可持续发展研究水平评价与新视角
3.1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的简单评价
以上仅介绍了几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事实上,国内关于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还有许多。总的看来,我国学者在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从中也不难看出,对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方法研究由于研究者的角度不同,指标体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些指标体系在结构设计上千差万别,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2城市可持续发展新的视角
3.2.1生态足迹研究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以及吸纳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通过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清楚地反映出个人或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贡献,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描述了谁应该对目前的全球生态危机负有更大的责任。生态足迹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人、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政策含义是简明的,至少暗示着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以减少新增人口的资源消耗,这在资源贫瘠的地区更为重要;提供新式的生态生活方式和生态消费方式,减少资源消费;通过循环利用、节能技术等措施,高效利用资源和生态。
3.2.2 生态经济价值理论
宗跃光等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生态经济价值理论出发,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体系及其基本估价方法。结合我国国情,将单纯自然资本的测算推广到自然、经济、社会综合资本的测算,重点突出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区域生态系统资本价值结构分析。并通过测算,得出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
3.2.3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 可持续发展 交通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交通对人口总数、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等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但是城市交通也引发了交通拥堵、占用土地、大气污染等问题,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方法,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协调交通与发展的关系,探索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一、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现状
城市交通规划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上世纪五十年代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的新概念才真正出现,人们更加了解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性。在美国芝加哥开始进行城市交通规划研究后,真正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得已出现,在1962年制定的交通研究报告,真正改变了传统道路网规划的模式,为城市交通规划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六十年代美国私人汽车数量极速增长,公交系统发生了严重的波动,城市交通更加混乱,该时期的城市交通规划逐渐与土地利用融合,面对日益严峻的交通问题,详细的研究了公交规划、轨道交通、公交先行等技术。在七十年代的城市交通规划将重点转向人口就业、土地利用等方向,明确提出城市交通发展必须基于动态、静态、公共、行人等交通因素,并且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实施原则,并且通过计算机技术,使数据处理速度得到有效提升。八十年代各大城市交通更加紧张,传统的交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交通规划要求,从交通系统间的影响与联系出发,了解具体问题,以战略眼光制定城市交通发展策略、政策目标与规划方案,提出大城市必须重视公共交通规划。九十年代城市交通规划,与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相比,确定了以系统调查、现状分析、发展战略研究、交通需求、专项规划组成的城市交通规划程序,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更加清晰。通过不断展开的新理论与技术探究,提出了平衡网络效率、交通组织控制的思想,为协调城市交通发展做出贡献。
城市交通规划发展与城市发展密切相连,从早期道路规划到如今的综合规划,对城市发展起到了辅助效果。在完整的交通规划理论形成后,经过半世纪的研究与创新,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预测、规划、结构模型,而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分析技术也在逐渐成熟。
二、城市交通规划的原则与特点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交通规划必须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并且要保证城市交通的安全、舒适,不能以出行质量来满足出行数量。而且也不能在满足个人出行的过程中,损害到他人出行的需求,不能因为个人需求而损害未来发展需求。城市交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囊括城市交通发展并不是根本目的,而改善人们生活条件,提高社会整体环境,才是城市交通的真正发展目标。所以,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单纯的增大道路容量,而是需要结合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与周边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共同制定的规划目标。
(二)可持续发展特点
城市交通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停留在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上,而是需要合理控制城市布局,将城市土地资源与交通系统有机结合,使居民可以快速出行,提高交通舒适性。城市交通的实质就是合理分配城市可用资源,使城市可以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存在一致性。在可持续发展规划中,由于土地开发强度不断提高,所以在进行道路规划时,必须满足现有交通需求,还需要为城市化建设留出发展空间。如果没有规划未来城市发展空间,就会导致交通问题只能短暂的解决,影响了未来城市的发展速度。
三、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一)拓宽发展空间
通过合理的土地优化措施,使松散的土地资源与城市化结构更加契合,高度集中的土地结构可以为城市交通规划发展提供支持。我国的城市规划基本在改革开放初期完成,而后快节奏的发展导致交通量急剧增加。在2000年贵阳市的城市交通规划中,由于初级城市规模较小,道路总长仅有789公里,人均道路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总道路面积也要低于普通城市道路交通面积,使停车场数量稀少,而且未来城市发展余地较少,机动化较差。在2010年的重新规划中,贵阳市重点优化了郊区、干道、交通网络的分布,使城市交通布局更具有层次感,通过主干道提高了城市交通流量。
(二)发展公共交通
通过集约化交通,将个体交通需求进行合理压缩,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保障体系,通过新技术与资金的扶持,使城市公共交通更加快速的发展,并且引进合适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公共交通体系实现良性循环。常规的公交体系,在选择建设方时主要以招投标为主,但是对招投标的过程与结果并没有进行合理控制,最终导致城市交通建设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杭州市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时,将交通建设分为多个项目进行承包,由各大施工单位竞争,最终项目质量有很大提升,而且施工投资也有大幅度下降。
(三)建立交通走廊
充分发挥轻轨、地铁的交通便捷性,建立运量适合的城市交通网络,通过快速交通走廊,实现长短、快慢的分离交通体系,提高整体交通运行效率。使用交通走廊系统后,可以提高城市交通流动速度,并且可以降低私人机动车数量。在北京市进行规划时,通过多种城市交通走廊,构建出非常完美的公共交通网络,使人们可以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工具自由出行,有效控制了私人机动车数量,也降低了尾气排放污染。
(四)改建交通枢纽
通过合理化的交通枢纽,可以实现自行车、公交的快速转换,并且增设次干道、步行道、支路数量,通过主体不同的方式,使交通分类更加清晰。根据城市交通状态,在交通密集区划分主干道与次干道,在交通非密集区,可以增设一些步行道与公共交通站点,城市居民可以实现近距离使用自行车,远距离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并且增设自行车存放点,方便人们换乘。在沈阳新设立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可以在城市居民办理租借手续后,自由的借用自行车,并且可以实现自行车与公交车快速换乘,不仅使城市交通更加方便,也使城市交通环境得到净化,居民可以自由的选择出行方式。
(五)建设现代化管理系统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交通控制、交通诱导、交通信息等综合管理系统,使城市交通服务得到有效提高,对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与事故应急处理能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城市交通需要处理大量繁杂事件,而且涉及的范围较广,建立交通系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公共项目。城市交通水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对改善经济、工作、生活环境起到了重要影响,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实现城市交通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四、阶段式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规划
(一)城市交通战略规划
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战略方向进行总体规划,为城市交通建设指出长远发展方向。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观作为城市交通规划的主体战略思想,并且根据未来城市土地的规划方案、生态容量、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特点,深入研究城市未来的交通客运需求,确保城市交通维持基础的交通系统供应量。目前我国正常的研究规划年限为25-55a,通过战略眼光制定出可行的城市交通发展目标,使城市远景交通可以正常发展,并且选择适合城市发展的新型交通结构,构建出综合性优异的网络布局,使城市交通发展获得充分的保障。
(二)中长期发展规划
进行中长期交通发展规划需要从交通网络入手,对线路、设施的具体规模与定位进行确认,制定出合理的项目施工顺序。城市交通规划的宗旨是满足居民的交通需求,改善城市环境,优化土地资源利用,使城市交通实现战略化发展,进行10-25a的中长期规划研究。进行中长期规划可以解决城市交通的结构优化问题,并且对道路网、公交等布局方案进行详细的规划,提高城市静态交通规划方案的发展评价,通过分期建设解决序列问题。
(三)近期发展规划
城市交通的近期规划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基础,也是维持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因素。短期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分析评价,将城市交通1-5a以来的全部发展情况进行统计,根据资料制定出未来短期内的优化措施,其中包括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现状、交通网络建设水平、道路交通设计方案、重大项目建设效果分析、交通网络保障措施等。
结语:
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核心,以中长期规划为交通规划基础,重点分析城市交通发展现状,提出5年内发展措施。对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进行详细的评价,并且完善交通网络与道路建设方案,对重大项目进行效果分析,通过科学的保障措施,为提升城市交通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陆化普,高嵩.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引导型交通规划新理论体系的开发[J].公路交通科技,2013(4):46-47.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也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面对能源日益紧张的现状,如何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1概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能源日益紧张的现状,我们不得不面临人口以及环境和资源如何与社会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特别是大城市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是目前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人们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与方向都是根据在一定时间段内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目标来确定的。怎么样来更好的利用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完成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以及其他各种建设综合起来就是城市规划。一个城市想有合理的城市建设首先就必须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并以它为依据来对城市的发展规模以及方向进行建设。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的不断扩大以及整个系统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在城市规划上下大手笔。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2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2.1城市规划缺少公众参与我国对城市的规划大部分地区都是政府统一统筹规划管理,基本上都没有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是否符合人们生活生产并无从知道,没有体现出人民的意愿。这就出现了一种不是特别良好的现象: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政府部门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城市规划的社会综合效益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城市规划是多种效益综合考虑最大利益的规划,是一种利用人类的理性对城市资源进行再分配的有效活动,是一种在矛盾交织的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公共性、协商性的机制。城市的规划过程中缺乏社会公众参与的机制,主要还是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城市规划中缺乏公众的参与,完善这一条例已经迫切需要。
2.2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中难点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城市合理有序的发展,合理的方案尤为重要,结合城市具体的背景以及城乡统筹的和谐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中的难点主要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过程中能否将规划中的目标予以落实以及能否制定出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在城市规划的时候积极推进城市化的工程中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整体发展的核心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规划协调不是特别合理、土地经济性利用不是特别明显以及整体的城市规划没有进行认真的落实等等。
2.3城市规划过于盲目城市规划指标过于提前,规划中十几年完成的任务在几年内就予以完成,过于减少了城市规划的时间。有些城市建设时序混乱,建设绿地被大量占用,建筑垃圾大量遗弃,城市生活环境质量严重下降。部分城市规划建设不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遭到破坏。城市和郊区以规划不协调,体制存在分割现象,建设管理混乱不堪。一些城市规划建设不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遭到破坏。而且很多城市出现建筑风格基本相同,广场、马路、人工湖以及商办楼相似,出现装城现象。
3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措施
3.1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公众参与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强调公众参与有助于使规划师有意识地接受和协调各方利益尤其是保护一般民众的利益;同时,公众参与也有利于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增加城市的凝聚力。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主导力量仍然是政府和开发商,公众参与是薄弱环节,从长远看公众参与必将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手段。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应逐步扩大参与的范围,丰富公众参与的手段和途径,完善公众参与的立法工作,最终实现公众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面参与。
3.2城市规划建设生态化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要开展城市的生态建设,努力达到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主要是指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即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坚持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我们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建设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还要努力将土地的使用以及废弃物处理达到城市建设的最佳使用状态,更加合理的使用各方面的资源。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要在充分运用城市基础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城市的规划要紧密的围绕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开展,努力将环境列为规划的重点内容当中,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合理规划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城市发展特色,实现城市生态规划建设。
3.3城市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基础建设非常重要,是一个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协调城市各类设施的纽带,促使城市适度聚集和日趋社会化,为城市获取最佳经济、社会、环境效而且是社会分工和高度社会化的产物。对于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可以分为水资源及给排水系统、源系统、邮电系防灾系统、环境系统能。在当前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想有效改善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处理的方方面面的工作还有很多。
3.4做好建设与保护工作在城市规划的同时也要注重这方面的保护,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积极的处理城市生态建设的保护。发展计划局负责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土地、水利、地矿、海洋、林业、农业、旅游等各环境保护部门则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具体负责生态监测生态评价、生态监理等工作。
4结语城市未来的发展是合理高效的发展,合理的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快速的发展,要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合理的规划好,尽量避免重复规划的现象。我相信只要各个部门长期的综合的考虑与并有效的实施,我国的城市规划一定会出现良好的发展状况,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邓喜英生态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刍议[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03)
关键词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管理
生态环境是一种关系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复合型生态体系,从广义上来讲,具体包括水土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具体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各种污染和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气候变暖和异常以至于最终危害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破坏了全球的生态平衡系统。
1 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同时面临着两大类的环境问题: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峻。我国污染物年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生态环境的污染已经在无形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这样的现状已经给我们拉响了警钟。具体说来,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和原因。
1.1生态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由于开发、开采等活动取向单一,例如林地的开发利用常常过于集中在个别有限的区域,这样的开发利用是固定于一个较小的范围以内的,一方面造成对生态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同时也导致大量丰富的生物资源未被合理开发利用。类似这种“重点”突击、管理松散的开发利用方式情况普遍,既影响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引发了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问题。
1.2未能彻底实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措施
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物质需求品的产量也飞速提升,然而事后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举措却极为滞后,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在中国频频上演。生产单位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基本社会功能与职责一再被利益追求者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污染防治基本上未能得到科学的规划和实施。同时,生态环境系统的自然净化等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生产部门不能真正做到生态环保的生产作业方式,以“自然界内部的方式”来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1.3市场机制的消极导向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以急功近利为导向的市场经济存在诸多弊端,在利益的驱使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同时,政府部门在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向上容易产生片面的经济决策,往往偏向于经济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这就使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入了“死胡同”: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依旧长期存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就显得华而不实。
1.4缺乏高度统一的生态管理体系
目前,社会各界响应“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号召,纷纷出台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从政府到企业,从单位到个人,生态管理的理念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杂乱无章,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地域各自为政,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流程缺少强有力的有效的质量监测和行为监控。从管理层面来讲,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管理缺乏应有的规范和准则,政府和民间的环保部门、协会没有统一思想和规范,容易形成生态管理过程中的种种弊端。
2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生态环境的现状已经十分严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的规范和统一势在必行。生态环境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应从现有的环境现状入手,要有系统的思维观念,从整体上把握生态管理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生态环境管理。总之,实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具有以下几点重要的意义。
2.1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战略意义
城市的发展和环境问题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城市中的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城市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基础,而城市的生态环境污染也不断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是整个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急迫的战略问题。因此,进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它是城市发展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共赢的重要基础,是当下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2.2对生态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崭新理念。对生态环境进行高效、科学的管理,以达到可持续的、自然系统的生态发展,同时也是发展社会经济的一大保障。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对构建和谐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3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是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
环境安全主要是指人工劳动环境的安全,以及国家安全领域、军事活动领域的关于生态失衡、资源破坏和疾病入侵等一系列的“生化危机”。目前,众多国家已经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对国家安全和国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可以从源头上检测和防范生态环境安全的问题,同样也是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4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是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是指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关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重视生态文明、运用生态文化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欧阳志云.生态服务功能生态价值可持续发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present people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way of life of important link. To urban planning, not only make people's lives more comfortable and convenient, also can be people's physical health guarante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The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一、城市规划的含义
人们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它是由城市权力机构制定,并经上级政府批准的在一定年限内关于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等部署,以及城市用地、建筑和设施等布局的地方性法规或法律效力的文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们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
城市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 人口急剧膨胀, 各种经济成分杂乱无序的发展, 导致区域资源短缺和整体环境恶化, 又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比较重视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 但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比较薄弱, 因此,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应表现为城市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城市的开发建设应保持在环境与资源的承受力之内, 保护和维护自然与生命支持系统。
2、经济可持续增长
经济可持续性应表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采用清洁生产, 文明消费, 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 而且还要重视增长的质量。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区域生态环境背景, 离不开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资源和产业配置分工协调和城市内部合理的产业结构。
3、社会可持续性
人是城市的主体, 不断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是可持续发展所追寻的最终目标。它包括关注城市人们的基本权利, 人居住环境的改善, 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社会心理稳定等一系列目标的实现。
三、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拓展了城市规划的责任, 特别对城市总体规划而言, 迫使我们将目光由规划期所界定的时限, 投向更远的未来, 由规划边界所界定的城市建设区投向更广阔的区域生态远景, 由相对单纯的物质空间投向更复杂的社会空间。城市规划就不仅是建设规划, 而是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 为城市开发、建设、发展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可供选择的方案。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保证今天的开发、建设的决策不给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即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城市规划方面, 主要是空间上的协调发展和发展的连续性问题。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取决于对决策过程的影响, 城市规划只有通过实施才能发挥作用。在实施过程中, 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
四、城市规划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加强宏观规划,强化功能分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步伐在不断加快。在城市的建设中应做好宏观规划,用生态学的观点、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小城镇建设,注重规划的深化,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把城镇工业、商业和居民区等相对集中,分开布局,以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原则把各功能区布局在城镇的适宜位置,形成城市合理的功能分区。规划中应特别关注可持续发展,各功能分区应有的最佳关系。
2、 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建设可持续性城市。加强环境整治、环保监管和生态保护。新建矿区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和重大经济损失的,应禁止开采。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采用可行的技术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减少废气的产生和排放,保证空气和水质量;鼓励工商业采用有利于城市发展可持续的工艺与方法,开发销售生态产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采用低能耗的先进工艺和技术,降低城市运作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尽可能地减少对原材料和水资源的消耗,加强对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水资源的循环使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3、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 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推进城市绿化建设,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宜树则树, 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 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 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 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4、 倡导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如鼓励城市垃圾减量和回收利用,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和分类收集制度,使用和发展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废物收集、处理及回收技术,逐步完善垃圾集转运网络,建立大型的垃圾卫生填埋场,并相应关闭一批小型的垃圾堆放场,以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5、加强科技创新。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聚集地, 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科技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 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 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 加强科研攻关, 加强技术集成, 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完善配套技术经济政策, 推动建筑节能由局部试点转向大规模推广应用。强化先进适用技术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 将经试点和示范工程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和部品, 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总之,只有城市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面对21 世纪全球城市时代的形势,城市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中国将坚持不懈地努力,通过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城市规划;创建更美好、更节约、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参考文献:
[1] 潘娟,姜宇.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21) .
[2] 冀英. 浅析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20) .
[3] 于忠珍,盛永安. 就业结构偏差与我国城镇化战略选择[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
关键字:建筑技术;居住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21世纪的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不仅仅拘束于居住地区,更重要的是关注人文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目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之间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可持续发展在各个领域无疑已经成为了人们求生存、获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直接关系着可持续发展的进度如何,所以建筑技术的发展也被提到了一定的高度。题为《建设21世纪的适人居住的城市》的报告在世界银行在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上提出,其中的主题思想为现代城市只有适人居住,才能图谋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居住环境发展的现状
现如今,建筑技术和建筑环境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细细回顾人类的建筑历程,人们从最初的建筑物只是为了遮风避雨到今天的智能化建筑,建筑物早已不再是遮风避雨的住所,而成为了人们精神享受的灵魂之所。人们在享受因为建筑技术所产生和带来快乐和舒服的同时,建筑技术的一系列严重问题也摆在了人类的面前:首先,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其次,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采,导致环境和生态的严重破环以及建筑活动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等等。由于居住环境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于是建筑行业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登上了历史舞台。
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用能大户,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应用于建筑行业。所以,在建筑业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势在必行。据统计,每年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6%。全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20亿平方米,85%以上为高能耗建筑;在441亿平方米存量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这也意味着城市的居住环境面临着十分重要的挑战。城市发展过快,不仅仅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见证,更多的是资源能源消耗量成倍增长的见证。随着城市居住地区的不断发展,建筑活跃在城市的各个地域,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严重短缺。这对于可持续发展而言十分不利。在建筑行业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建筑技术在居住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技术在居住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有很多,主要表现在4点。
建筑技术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足。建筑行业只是一味的追求建筑的质量与在建筑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很少会意识到建筑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也没有意识到浪费资源的严重性。很多从事建筑业的工作人员都没能在建筑工作中贯彻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学发展的观念,导致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浪费资源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严重。
建筑行业在施工的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现如今,还没有颁发一部具有法律约束力度的法律,关于建筑行业的节能、节地、节材以及保护环境的相关法律体系还未建立。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对于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经济激励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交通节能,极少会关注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所以对居住环境可持续发展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第四,缺乏行之有效的推广交流平台。发展节能以及居住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具备非常有效的推广平台,现如今的建筑行业还缺乏对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新配件和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
解决建筑技术在居住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第一,必须要加强建筑行业工作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要在全社会普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提倡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使人们能够享受绿色轻松的居住环境。在居住、出行、娱乐、休憩中尽量不要追求奢侈豪华,尽可能的倡导节约能源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和建筑技术,才能驱动建筑市场的需求,促使市场各方主体积极营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氛围。
第二,必须要重视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建筑技术在节能方面要降低长期使用的总能耗。如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的使用等;通过建筑的结构设计和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减少建筑运行能耗。同时,节能的重点是走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道路,同时应精心选择高效经济的建筑材料和设备。这样不仅能够建设出舒适的居住环境,也能够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必须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健全的评估体系。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及完善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技术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严密的行政监管制度体系和切实可行的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发展体系。这些法律法规以及具有建设性的体系对指导建筑设计、建设、规范引导建筑业转向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总结
在建筑技术中,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势在必行。建筑技术与居住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筑行业的责任与义务。为人类的居住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绿色开发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勇:从建筑节能的本质看“合同能源管理”[J].城市开发,2008(6).
[2] 张勤:推行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市[J].今日国土,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