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时间:2023-09-25 17:40:23

导语:在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第1篇

(2)汉字:①能准确区分常见的同音字;②能够辨识简单的形似字;③理解常见的多音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语音和意义;④书写汉字笔画清楚,字形规范,不写错别字。

(3)词语:①理解掌握“文章示例”所列文章中的常用词语;②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③能分辨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彩;④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词语。

(4)句子:能够正确运用句子表情达意。

(5)识记“文章示例”所列文章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第2篇

针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计算机教学规律,改变传统的讲授法,引入项目教学法论文,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基,增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指导下,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针对中职生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通过示范项目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并架构起学习新知识的支点,然后运用知识迁移、协作讨论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1.创设可行的问题情境 

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对问题解决活动学习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的能力,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结合实际生活,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 

2.项目设计的层次性 

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完成项目。因此,教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类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使设计的项目有层次感。 

3.项目的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共同参与,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更好地发现问题,使项目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通过使学生的共同参与顺利地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4.项目的设计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 

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和软件的学习、帮助功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启发学生亲自去尝试和探究去发现,鼓励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内容和项目实例的选择应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素材和依据。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践 

项目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相关工作项目,提出相应任务目标,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在教师指导、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在做的实践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领悟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增强职业意识和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计算机基础Word教学中,教师以“小报制作——校园运动会”为项目课题,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主题制作小报,发动学生结合学校近期举行的相关活动写稿件、拍照片,同时运用网络、报纸、杂志查找相关素材,设计小报图样,总结制作小报应具备的要素。 

上课时,学生带着小组成果来到机房,同组成员安排在一起,推选组长一名,协助教师帮助其他同学并起到带头激励作用。组长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分配组员不同工作任务,组员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在小组中选一位同学担任版面设计师,将草图上的版面在Word中画出来,再将其他同学输入电脑中的文章和图片插入其中。完成了自己工作任务的同学也到版面设计师周围指手画脚、出谋划策,“你用红色看看,红色好看”“这一行字要变大、加粗,这样醒目”……各抒己见的声音不绝于耳。当组内成员遇到技术或资源使用等问题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向老师、同学求助。教师在巡视辅导过程中,密切注意各组对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在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中穿插讲解。如“文字竖排、插入背景”“如何在正文随意定位插入图片”“怎样改变文本框的形状”等。对于格式设置(文字、图片)、表格制作、版式设置(页面、分栏、文本框)等重点和难点,教师根据全班同学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进度,及时讲解、演示、点拨,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注意力集中、积极性高、求知欲强,有时若有所思,有时表现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教学中,要注意控制教学节奏,围绕任务目标,努力做到寓学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在学生实际操作中给予恰当指导,通过一些实例诱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有实际困难时,启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他们一步步自行解决问题。例如,我提到在重大事件来临前常有倒计时的说法,于是有位同学制作小报时就别出心裁,在报头旁边设计了一个倒计时,再配上动画使小报显出其独特的艺术性。再比如,学生查到参赛选手资料,就设计了专题特写:运动员风采,她设计的版面被大家公认最大方、最有新意。看到别人的作品,能极大刺激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欲望,许多学生都积极动手在画图等软件里制作和处理有自己个性的作品。有些原来畏难厌学、迷恋网络的男生,由于他们聪明好动,反应较快、接受能力较强,在项目工作中脱颖而出,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潜能,享受了成功的快乐,找回了自信也增强了学习兴趣,有的还成为上机实践课的骨干。

由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了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了协作精神。在规定时间内各小组都出色完成了任务,由于打字速度不同,有先后而已。作品风格各异远超过我的预想,小报布局、审美、制作无不体现了各组成员的智慧和汗水。 

项目完成后,由每组推荐自己优秀作品供全班同学评析,对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请教师和其他同学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见,最后选出优秀作品给予奖励。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自我评价,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合作关系,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四、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1.项目教学法的初衷是让学生独立完成项目 

这一过程中发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技能;实践经验也应该是学生自己摸索总结出来的,也不是教师灌输的,因此,项目教学法的讲解应该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讲解,其过程应该精练,最好是通过简单的例子用实际操作的方法来进行,这样学生才更容易理解、接受,为学生独立完成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2.项目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3.项目总结必不可少 

项目完成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钻研的过程,因此,项目完成后的总结显得尤为重要,它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思路总结可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技巧总结中,应把不同的解决方法展示给学生,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这样,学生可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 

第3篇

【关键词】教学衔接 初中 高中 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一、什么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所谓“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指保持和强化学生已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发展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要求的学习方法,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规律的学习机制。让学生在高中起始年段尽快适应高中语文教学,保证学生语文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进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探讨的必要性

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有些学生可能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尚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注重考查能力,学生如果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就不能适应高中语文学习与考察的方式。

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是以课本为依据,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生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上,这与高中考查注重平时的积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相背离;初中的一些教学目标也造成了与高中教学的脱节,如初中的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文言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分析,给高中语文教学造成了许多困难。

三、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一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对语文积累性特点认识不够,对语文的投入比较少,或不够认真。

(2)存在不良的语文教学习惯:书写不规范,字体不工整,文面意识比较差,成绩好的学生比较突出。

(3)课堂听课效率不高,复习不及时。课堂讲过的一些内容,或已经训练过的内容,甚至反复训练的内容,还不能掌握。

(4)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不够丰富,基础知识方面的选择题,错误率还比较高。

(5)阅读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面不够开阔,概括、分析、综合表达的能力比较差。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作文审题能力比较差,跑题现象比较严重。

(6)对一些题型还不适应,如仿写,改病句等。

(7)还没有主动探索属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的教师对于高初中衔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通过几节课就可以把这项工作完成,存在“速成”的想法;个别教师在进行初高中衔接时存在对初中课改认识不正确,总是有抱怨的思想;还有的教师存在重知识衔接、轻学法衔接的现象。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从客观上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教轻学、教学脱节,客观上阻碍了教学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

四、对衔接措施的思考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以两条教育原则为依据: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初中教学的衔接,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对教师个体而言,首先要强化自觉衔接的意识,其次要善于分析衔接三要素即教材、课程标准,学生和教师自我,最后要注重衔接的科学性,变感性为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芜杂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否为适应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需要重新确认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新的教学方法的不同及其各自的价值。不是说传统的教法都不要了,而是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强化课堂教学质量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排查初中知识“盲区”,强化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针对性

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摸底考试(难度不能太大,以免给学生一个下马威,造成学生厌学情绪,挫伤其积极性),排查知识“盲区”,“盲区”是指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对可能是初高中知识衔接中的漏洞进行摸底,让授课教师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水平,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底子,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

3.研究初中教材,以旧带新

高一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特别是初三的教材。如,高一的第一单元诗歌阅读鉴赏,在初三我们学了不少的诗词,如《忆江南》、《沁园春・雪》,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我们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虽然要求不一,但从学过的诗词引入,不失为很好的过渡与衔接方法。

4.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

由于初高中教学的不同,初高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也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更何况高中还面临着一个国家的选择性考试――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1)搞好宣传工作,使家长、学生都能够明了、清晰初高中的差别,同时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帮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2)高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考试方式的差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们觉得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

(3)稳定学生心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4篇

高初中作文教学自下而上搞好过渡与衔接,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棒接一棒,切不可慌乱,慌乱就会把棒 掉到地上,影响前进的速度和成绩。我觉得初高中学段作文教学在交接“棒”的时候,一要稳妥进行,二要顺利连贯,三要用力做好统筹兼顾。为此,我们在初中与高中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上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教学研究。

1初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不衔接的现状

我们发现,初中生升入高中,许多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也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尤其是作文方面,有一部分学生初中写作水品还是挺不错的,到了高中写作水平总是提不起来,自己感到不知所措,甚至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高中老师在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障碍与困惑:如部分写作知识高中需要用,但是初中老师又没有讲和练。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我们的警觉,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分析和研究。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初高中作文教学不衔接的现状还表现在:

11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能力目标落实不够分明

语文教师是教材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之间的桥梁,教师对教材培养目标的理解程度决定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案的具体确定,教学的衔接与否将决定学生学习的断层与否,然而初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断层问题较严重。

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淡薄。只有极少数的高中教师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只有少数初中教师了解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并非所有初高中语文教师都对初、高中各册教材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过梳理。

12 初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能力目标落实不够明确

首先是初、高中作文教学缺乏训练系统性,导致学生基本的写作思维训练出现随意性状态。初中阶段主要写体裁分明的几种常用文体,且以写景和叙事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高中阶段则要求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抒感,发表议论;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辩证思维)。初高中作文相对来说在能力层次上是很有梯度的。但现在的教学实际是初、高中都在针对中、高考进行大量的话题作文训练,尤其是初中似乎以为这样拔高理所应当。

其次是在培养学生修改文章习惯和能力上不到位。初中写作水平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养成学会修改文章的习惯”。我们知道“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然而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修改文章从何入手。

2我们认为以上问题的存在,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21 研究和执行语文《课程标准》不到位,使用教材上出现偏差

比较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初、高中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如:现代文阅读方面:①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则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则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则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很明显,在现代文阅读教学方面高中比初中要求都增强许多。⑤作文方面,初中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是说初中要求学生写作的水平是以记录为主。高中则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做到有感而发。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这就是说初高中的写作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只要初高中教师把握学段要求,落实到位,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凭经验教学,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淡薄,或者是掌握了落实不好。

22 学生对高中作文不适应的关键原因是学生尚未养成科学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写作方法

初中写作大多都是教师明确命题,指定写作范围和详细确定要求,而到了高中则是以开放型写作为主,这样学生也就无从下手了。实际上初中的课程要求和教师教学就养成了学生平时不注重平时积累、不注重理解思考的学习习惯。而到了高中的各项考察则大部分是能力型的,尤其是写作,是对语言的一种综合考查,即使基础知识部分也不是原题照搬,也要依靠平日的留心积累,必须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思考做基础,这就给高中作文教学造成了许多困难。

第5篇

一、“断层”现象产生的原因

我们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语文测试,发现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与鉴赏和写作表达这三块语文能力测试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随即下发了《高一学生语文学习情况调查表》,借此了解初中语文教学情况,其中文言文教学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有的即便知道,也是靠死记硬背。学生如果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这些问题就会很容易理解,但初中教师很少提及语法,学生的疑问得不到解决,问题被带到高中,导致学生在学习高中文言文时遇到很多障碍。

后来我查阅初中语文新课标时发现:初中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也不相同,这些不同直接导致高一学生语文学习的“断层”现象。

从教学目标看,初中新课标的要求是“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高中则把“注重语文应用”和“培养审美和探究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从教学要求看,初中语文新课标只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心得看法和疑问,了解几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学会欣赏和体验文学作品,能品味作品语言,会借助工具书学习文言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和常用的修辞方法等。高中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审美体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显文言文的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用法。

下面具体比较初高中各教学板块对阅读能力要求的不同。

先说现代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只要求学生能分清体裁,散文要把握文意,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议论文要把握抓住论点,找到论据,学习并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说明文只要求学生把握事物的特征,了解说明方法就行了。高中则要求鉴赏散文的语言和表现手法,探讨散文的情理;议论文要求学生既理清文章思路,筛选信息,又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明文要做到整体把握、筛选信息、概括说明。

再说文言文阅读教学,差距更大。初中阶段只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淡化基本语法和文言句式的教学;高中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课文并翻译关键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了解其思想倾向”。

从上述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延伸。高中语文教师应避免高一学生在学习过渡阶段产生的不适应甚至厌学现象,使学生实现初高中的平稳过渡,做到“无缝”衔接。

二、“无缝”衔接的措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有很强的衔接意识。要改变“断层”现象,就要在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等方面做好安排,帮助学生顺利地由初中向高中过渡。

1.教学方法

教师要掌握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水平,以便在此基础上精心备课,制订教学方案,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初高中语文教学要求的不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初三学过《沁园春雪》,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学的诗词引入,既是对初中知识的复习,又可以勾起学生的熟悉感,还可以针对初高中教学要求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这是一种很好的过渡与衔接。在比较阅读时要扩大比较范围:可以把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与质疑,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声声慢》;还可以用同类题材作品进行比较与质疑,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不同时期“景物情”的特点和关系学习,分类比较总结,拓展延伸知识积累。

2.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体系,学生可参照相关讲解,对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和写作知识等进行整理搜集。其次,教会学生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积累式阅读法,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或课外读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的思想。最后,要做到“四多”,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一要“多看”,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关注社会热点及动态,利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素材积累;二要“多记”,记录和记忆相辅相成,增加知识储备;三要“多写”,高考的主观表达题和作文考查的都是书写能力,多写才能文思泉涌;四要“多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多思是前“三多”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3.心理辅导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中语文 教学衔接

引言

对于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做好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至关重要。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有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体化”意识,提前做好规划工作,沿着正确的教学思路,开展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笔者结合自己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认为要加强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就应当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就是初中语文教学,当然还要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适当渗透高中语文知识。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温习或者回顾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便于新的语文知识结构的建立。

一、打好基础,稳步推进

中学语文教学衔接涉及教学双方的各个环节,值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前奏。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初中语文的时候,要有前瞻性,扎实推进初中语文的深度教学,给学生们打好初中语文基础,为进一步的深造打好基础。就实际教学来说,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基本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教学,稳扎稳打,各个击破,例如,初中教材介绍了基础的语文知识,拼音、标点、修辞等等常识,这些知识的教学当中,我们一定要十分准确地教授,这是高中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石,只有打好这些基础,才有利于初中学生升入高中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才有利于方便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理解和接受,才有利于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向纵深开展,提高高考的语文成绩。

二、步步为营,纵深学习

初中语文知识相对来讲,比较简单,这是针对小学升入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规律而设置的。在学习过程中,多少依靠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练习以及复习,加固知识,在学生自身的知识框架中,形成新的知识节点,最终形成一个大的语文知识网。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教师的教学活动,抑或是学生的学习接受初中语文知识的活动,都要步步为营。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一些简单的文学创作。笔者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把语文知识学会、学活、学扎实,我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我要求学生每天写100字,这个要求是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而总结出来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若要求其每天写的字数超过100字,学生们就很难坚持下来。毕竟学生们是刚才小学升入初中不久,语文的学习与运用能力,还不能得到全面提升。

所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每天都要写作,每天的积累来增加他们语文知识的运用水平。笔者在规定初中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每天写作100字的时候,并没有指定非要每天都写日记,或是练习其他的文章体裁。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现实的理解,有感而发,写一些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这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是十分有效的,也对初中语文知识和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十分有利。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升入高中时,他们在初中养成的写作习惯,促进了他们整天作文水平的提升,写出来的文章不再是侃侃而谈,而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让鲜活的内心理解和感受诉诸于文字,让读者也读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三、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从知识结构来看,初中知识比较注重基础,因而,初中语文向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例如,笔者在对初中学生讲授如何对词语理解的时候,就适当地进行了高中内容的介入,并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我首先要学生把遇到的新词汇,带入到具体的文本语境当中,让新词汇在语境当中,焕发自身的新涵义,便于学生思索。

之后,学生再遇到新词汇的时候,往往不是急着找词汇书,而是把新词汇带入到文本当中,仔细地推敲,这就训练了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让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不阈限在词汇书的范围,而是贴近文本本身,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了,具体词汇的理解也更加准确了,加强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在初中语文课教学的过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牢初中语文知识基础,便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促进学生高中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后,课业任务较小学的课业,有明显加重的倾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地指导学生广泛积累知识。有些学生因为课业的繁重,出现了一些上课烦躁不安的情绪。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奋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的心理状态由畏难到坚强,由坚强到焕发热情,以火热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当中。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有初高中语文教学“一体化”的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注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

五、结语

总之,教师要注重打好初中生语文教学的基础,稳步推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对知识的教学要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纵深学习。加强初中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通过以上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教学活动开展,才能将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工作做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便于他们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石红袅. 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法与学法[J]. 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进行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8-0072-01

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是学生新生活的开始。根据几年来的观察分析,笔者感觉到高中生活的关键在高一。如何把握好这个关键,使学生们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做好初高中学习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此外,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于高中阶段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全面增强学生素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对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出现的问题

新入学的学生,最初一段时间基本上都能全神贯注认真做好预习和复习的工作,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可时间一长,坚持预习和复习的同学就少了,许多要课后完成的任务就慢慢不做了。这可以通过对学习任务的检查来发现问题,第一个月笔者曾经检查过两次笔记,第一次全班都能完整无误地交上来,第二次就需要课代表催促,以后再检查笔记都需要老师再三叮嘱和反复催促了。需要课后完成的任务如果不在课上检查或采取什么措施,就很难保证落实。

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摸底测验。测验成绩的不理想,很能说明问题。基础知识部分在中考前经过死记硬背还有些效果,但一个暑假后记得的已经很少了;阅读和灵活的语言运用类的题,绝大多数不会,换句话说凡是填空不是空着就是凭想象乱填。

在高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文言文的比例增加了,背诵的力度加大了,但学生的自觉性比较差,需要反复督促检查才能去背。背诵过程中,缺少方法,不能理解记忆,严重脱离文意,又由于篇目多,畏难情绪很重。

在与几届学生的接触过程中,笔者还发现,高一的放松心理特别严重,语文又是需要平时积累的学科,只要数理化一紧,绝大多数学生就放松语文的学习,抓紧数理化的演算;还由于贪玩等原因,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影响也很大。

二、原因分析

针对种种情况,反思其中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中:

1.客观环境和心理的变化。

高一新生来自多所学校,不管是谁他们都要共同面对新环境、新教师、新同学,因此学生要适应环境,彼此还要磨合,还要努力适应新教师和新课程,缩短适应的时间就显得很重要了;另一方面就是新阶段自己定下的理想和目标的驱动,学生都可能静下心来努力一阵子,但只要时间稍长,学生中就有厌烦的和跟不上学业的了,这必然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在适应磨合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学生存在放松心理,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稍微休息了,学习自然就放松了。在高一开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处理好外在因素等的变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尽早进入高中生的状态,做好角色转换。

2.教材教法的变化。

初中升入高中教材的变化,也能让学生适应许久。初中里许多知识只是要求知道“是什么”就足够了,但高中教学中许多知识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怎么样”;课本里文章的长度加大,难度也加大,寓意深刻,这就需要有深入分析思考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再有,高中的教育是为更高层次教育做准备的,可以说初中教学是半扶半放状态,高中的教学是半放的状态,教师的引导应该是与学生的自主相结合的,但高中伊始,学生们对半放手状态不适应,许多初中的高才生就会跟不上、受不了,学习效果变差。

3.课时和学法的变化。

根据国家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周课时要少于初中的周课时,教学时间有限,课堂的容量自然加大,课后的自主学习内容也必然加大,所以课时的变化也给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提出了难题。面对新课程、新标准和新要求,学生们必须调整学习方法,只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生活中充满语文,必须做个有心人,必须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同时,必须做到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课内课外的衔接。

三、解决的策略

1.做一些准备及针对性强的工作。

做好准备工作不只是学生的事,应该师生共同来做。教师要在开始的时候向学生们介绍高中的学习情况,简单说明高中的学习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高中知识体系的初步认识,做好学习开始时期的心理动员。教师自己也要对新生有思想上的准备,不要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评价学生。另外,做好摸底工作,将学生分出层次来,在教学中对其做有针对性的帮助指导。同时做好知识衔接,在初中原有知识基础上,做到知识区别和联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任课的班级一直在坚持做课前发言“说”的训练,每周的周记有摘抄、创作等项练习,每周还有读书活动。最好不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文章,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思想教育。

2.加强学法教育,重视技巧能力的培养。

高中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应该能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基于此种思考,必须在高中开始的阶段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总结反思的方法,并不断的进行实际训练。还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协作解决。为了加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讲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教会学生思考方式和方法,培养独立处理解决问题的技巧能力。

第8篇

关键词: 初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衔接

初三学生升入高一年级,学习一段时间后,经过测试,有相当一部分原来中考时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成绩下降,其中有的学生成绩下降的幅度还很大。面对这种状况,学生、教师和家长都纷纷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和困惑之中。本文尝试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寻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原因分析

许多学生在初中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以获取高分,过多依赖老师,缺乏自觉性、自主性;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实现由单纯记忆向理解记忆的转变,具有独立性,要求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和初中相比,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是知识量加大,知识面加宽;知识程度加深,知识难度加大;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考察已由初中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另外,虽然教材明显注意到了初高中的衔接,但高难度、大份量、宽知识面和应对高考的需要,使高中教师在教法中广泛采用分析、讨论、质疑、联想,接高三拔高性地补充、延伸,按高考功利性地训练增量,常常令学生产生思维的障碍、理解的困难。过去借助直观法,依赖教师,依靠读、背、记为主要学习方法的学生,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吃不了,消化不良,最终学习的热情就越来越缺乏了,甚至丧失信心,开始厌学。另外,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我们的语文教育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人们普遍认为只要不影响一般性的阅读,语文学习可有可无,这种认识随着学生年龄增长产生的“负迁移”日益表现出来。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抓住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的聚焦点,做好初高中学生情感的衔接,应该成为教师重视的方面。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求知的先导,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初中课程改革以后,许多教师在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初中相比,高中教学方式还相对滞后,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教师一言堂、教法陈旧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学生由初中很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走进高中相对死板的教学环境,便产生了很大的不适应。学生怀着很大的期望到一个更高级的学校读书,教师不能忽视了学生心理上的这个衔接点,要进行自我调节,不能漠视学生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高一教学中的“第一次”:设计好第一次师生见面,讲好第一节课,把握好每位同学的第一次提问,做好第一次练习,讲评好第一次作文,出好第一次测试试卷……通过这方方面面的“第一次”,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自信,拆除心理屏障,建立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发学习的“第一推动力”。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的教学情况,要在思想上做好衔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更新或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高中起始年级的教师特别需要详细了解学生在初中所学习的本学科知识的情况,把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储备情况结合起来,寻找衔接的结合点。比如七八年级文言文以单篇形式与现代文归为一个单元,到九年级上下册才各有一个单元全部为文言文,这就让我们对有些教师高一刚开始就想先将文言文教完的做法提出疑问。知道初中学过的基本篇目,以及要求阅读的名著,我们的课堂迁移探究就会更有针对性,课堂就会更活跃。高中的检测也与初中有所不同,高中的“语基”由识记辨认语修知识、文学常识一变而为联系具体语境的语境操作;阅读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现代文阅读由教师指导下的浅易材料的初步理解一变而为艰深文本的批判性阅读,文言文阅读也由初步接触一变而为全面展开深入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讲课中文本讲解探究延伸时要做到难易适中,课外补充文本也要做到符合高中生水平。课堂上学生觉得过于简单就会出现“假对话”,艰涩难懂就会“一言堂”,这都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了解初中的教学情况并且在具体教学中做到按照课程标准操作,那么就做到了行动上的衔接。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阶段是语文学习知识积累的阶段,同学们学习了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这就为高中理解运用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升入高中,学生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尽快调整自己的角色位置。部分学生还是按照初中的学习方式被动学习,以完成作业为主,缺乏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精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此,学生从一开始就要进入高中的学习状态,让自学能力和自主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自学能力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于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式独立获得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学生进入高中后会发现大量时间需要自己支配,在学习中,没有老师的时候多,有老师的时候少;书上能够翻到、能够直接用的东西比较少,而通过自己思考、自己想出来的、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较多。他们会越来越觉得强化已有的自学能力是有必要的。高中生与初中生学习方法相比,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更多具有整齐一统的规范性,更多外部的强制色彩,而高中生仅仅如此还不够。教师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分析学生年龄、性格气质和认知思维特点,诱导、鼓励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了解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性格气质特点,发掘自我优势,摸索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自学能力在将来人生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主性学习是对被动适应式学习的超越,它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以发展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不是被训练或灌输得到的,而是学生以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主动的建构形成的。刚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对新的学习充满热情和好奇,有自己新的目标、新的憧憬、新的梦想,渴望在新阶段学习中一展身手。高中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独立思考和处事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也有了自己的主张。他们已不满足于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对成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实事求是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常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教师要抓住高一新生进入新学校急于表现自我的机会,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以自觉的态度对待学习,对教材内容进行主动学习,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脑子来想,用自己的心来读、来写,教师要逐步将学生引进对文章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的境地,同时利用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解决。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往往处于一个很低的层次,对某件事情的认识经常处于感性理解的层次,对事理的分析能各抒己见,但在两条逻辑线上展开,几乎没有思想与观点的碰撞。高中生则不同,自主学习能力很强,而且能从多个角度辩证思考自己的所见所闻,课堂上会出现“交锋”。教师应该把握住学生不同阶段自主学习的特征,合理驾驭课堂,使之更“有效”。

当然,要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关注,找到更多的衔接点。

参考文献:

[1]龚春燕.高中生学习指导.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黄宏武.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中的四个转变.教师报,2003,(3).

[3]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4]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5).

第9篇

关键词:语法 成分划分 修辞方法 基础知识 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65-01

从2016年开始,福建省的高考将回归全国卷。最近一阶段,许多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都在学习由“福建高考卷”到“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所带来的变化。在初中淡化语法教学的今天,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也应该主动学习全国高考《考试说明》,瞄准“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加强探索和研究,提前为高初中教学衔接做准备。其实,不管“福建高考卷”还是“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考察的不外乎“默写”“古诗文”“现代文”“语言文字运用”“写作”这几部分,后四部分几乎都离不开初中的语法教学。那么,怎样重视初中语法教学,怎样具体落实初中语法教学呢?

1 句子成分划分

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高中语文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以及“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要做好辨析并修改病句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题目,首先要学会句子成分划分。

在教学句子成分划分前,应先做四件事:(1)进一步了解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词语的语法特征;(2)复习相关的短语,重点复习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补充短语等;

(3)帮助学生掌握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4)研究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含义,比如: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并辅于相应的练习。最后,提醒学生总结句子成分划分的方法:(1)注重结构层次,也注重结构关系。(2)重视结构中心的作用,善于抓住中心语。(3)注意语义分析在句子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2 常用的修辞方法

高中语文,不管是语言文字运用、诗歌鉴赏,还是现代文阅读,或者是作文,都会涉及常用的修辞方法。

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掌握“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比如,比拟修辞方法:(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2)种类:拟人和拟物。(3)比拟的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其次,辨析易混修辞格。以比喻和比拟的辨析为例:(1)比拟是仿照“拟体”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如拟人,因人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所以通过联想和移情,变无情物为有情物;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依靠相似点把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以便形象具体地感知事物,重点在“喻”。(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喻体必须出现。

第三,修辞方法教学的配套练习要适度,同时,要讲求趣味性。我的实践是,仿造句式和对对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修辞方法的兴趣。

3 文言文基础知识

2015年漳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就有一题文言文翻译题:“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惠子相梁”,“相”:当宰相,名词活用作动词。“惠子相梁”是一个省略句,也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惠子相于梁”,译为惠民子在魏国(梁国)当宰相。可见,初中淡化语法教学,但还是绕不开语法。更何况高中要求:一要理解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用法(词类活用);三要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可见,文言文基础知识对初高中语文教学是何等重要。

要做好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必须做到:(1)分类归纳、加深理解。就是在文言文教学达到一定阶段,要将基础知识分类归纳,使之条理化。比如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作代词:①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②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作助词:①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④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作动词:译为“到”、“去”。又如意动用法①父异之 “异”是“以之为异”。②邑人奇之 “奇”是“以之为奇”。③父利其然也 “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④吾妻之美我者 “美”是“以我美”。⑤渔人甚异之 “异”是“以之为异”。⑥不耻下问 “耻”是“以……为耻辱”。(2)反复练习、巩固效果:文言词汇,多抄写几遍;名著名篇,要反复诵读;文言翻译,反复练习,反复修改;注意选文的趣味性。

4 语法教学服务于写作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能写一般的记叙文,在作文中议论成份较少。而高中则要求学生完成复杂的记叙文和初级的议论文,也就是记叙文中要掺入议论,议论文中则要求表现出一定的思辨能力。由于语法知识贫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许多学生既怕记叙文也怕议论文,一提到写作文就唉唉大叫,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

其实,不管是初中“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是高中的“作文观点要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能力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归根结底,要提高是语言表达能力。这时一味地反复练习写作是不够的。教师和学生要做的是回归基础,回归语法。通过系统的学习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划分、复句、标点符号,提高遣词造句能力和行文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