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7:40:24
导语:在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五个方面。它与科学探究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五个方面的特征构成了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本文结合笔者听的两节课,试图探寻“探究性学习”的本意以及如何发挥探究性学习的功能。
案例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
老师在口头介绍了频闪照片研究自由落体的实验以后,出示了一组实验数据(表1)。
老师提示学生:研究问题要从最简单的开始,在有个别学生说出可以研究x/t以后,老师引出x/t、x/t2两栏计算要求,让学生计算并寻找规律。学生填写了x/t一栏数据(9.5、19.3、28.8、38.6、48.5)后,没有发现任何规律。老师马上告诉学生,如果求出每0.02秒的路程,再求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画图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让学生课后去完成;接着,老师让学生计算x/t2,得出一组数据:4.75、4.81、4.81、4.83、4.85,师生共同分析发现x/t2数很接近,有一定的规律,且单位是m/s2,可能与加速度有关。最后老师讲解,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一个常数,在9.8m/s2左右,从而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评析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经历的只是探究性学习的“形成解释、评价结果”两个过程。学生的角色只是一个数据处理员,问题提出、收集数据都是老师完成的,而且对x/t2进行计算也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这样的所谓“探究性学习”还不少。
究其原因,一方面,老师对探究性学习的五个特征没有充分的认识,缺乏引导学生怎样问问题、怎样评价问题,怎样分析实证材料以及观点之间有什么不同,怎样形成有力的解释;另一方面,老师考虑到课时不够怕影响进度,还是用这种“灌输式探究”方便省时。试想,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怎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上述探究过程可以变成学生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点迹,在作图和实证数据分析基础上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探究新的规律,同时体验到与科学相联系的各种不同的认知过程――如归类、分析、推论、预测等一般方法,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案例2:欧姆定律的探究
老师在介绍了电压和电阻的概念以后,提出通过实验来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老师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格得出,当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当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老师归纳出欧姆定律,并把这一过程也美其名曰“科学探究”。
评析 欧姆定律在我们今天看来很简单,然而它的发现过程却并非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欧姆最初进行的试验主要是研究各种不同金属丝导电性的强弱,用各种不同的导体来观察磁针的偏转角度。后来在试验改变电路上的电动势中,他发现了电动势与电阻之间的依存关系,这就是欧姆定律。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等概念都还不大清楚,特别是电阻的概念还没有建立,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对它们进行精确测量了;况且欧姆本人在他的研究过程中,也几乎没有机会跟他那个时代的物理学家进行接触,他的这一发现是独立进行的。
综上所述,我们要把探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区别开,不要盲目夸大探究性学习的功效,要明确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使探究性学习真正发挥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深化对物理概念认识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 探究性学习提出的问题必须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探究性学习提出的问题与科学问题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在课堂里,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它们不能是深不可测的,而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学生必须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步骤,这些知识与步骤必须是便于检索和利用的,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2. 探究性学习收集的数据尽可能是学生自己采集
科学家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仪器,通过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测量以及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和测量来收集实证资料。在某些情况下,科学家能够控制条件以获得实证资料和结果;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不能控制条件或控制会歪曲现象,他们则通过对自然发生的情况进行大范围的观察来收集数据或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来收集数据。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的数据要尽可能是学生自己采集,因为数据收集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耐心仔细的科学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中老师常常因为课时紧,直接把数据提供给学生进行分析,这是探究性学习得一大缺憾。
3. 探究性学习的结果要让学生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们通过参与对话比较各自的研究结果,或把他们的结果与教师或教材提出的结果相比较来评价各种可能的解释。也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出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表述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或者加强在实证资料与已有的科学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已有的联系。与科学探究不同的是,学生只要将他们的结果和适应他们的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就达到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4. 探究性学习要依靠和利用他人帮助
中学阶段,由于学生知识的缺陷和时间的限制,探究性学习要从教师、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证资料,来使他们的探究进行下去。与科学探究不同的是,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实证资料的过程能够更多地获得和利用他人的帮助,这也是符合中学实际的。
5. 探究性学习过程不要求完整严密
一、反思性学习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反思性学习,就是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反思性学习就不仅仅是对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深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了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为了回顾过去或培养元认知意识,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活动。通过反思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全面发展。反思性学习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探究性。反思不仅仅是“回忆”或“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而且要找到其中的“问题”以及“答案”。也就是在考察自己活动的经历中探究其中的问题和答案,重构自己的理解,激活个人的智慧,并在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产生超越已有信息以外的信息。反思性学习的灵魂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探究性是它的基本特征。
(二)自主性。反思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它以追求自身学习的合理性为动力,进行主动的、自觉的、积极的探究。学生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自始至终都是真正的主人。它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获得自我体验。它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和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因此,反思性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三)发展性。这里把反思性学习与常规学习作一番比较。常规学习是学生凭借自已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的、重复的、直觉的操作活动。它以“学会知识”为目的,关注的是学习的直接结果,即眼前的学习成绩;而反思性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探究的、理性的学习活动,它以“学会学习”为目的,既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又关注间接结果,即学生眼前的学习成绩和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另外,常规学习只要完成了学习任务,就达到了学习的要求,而反思性学习不仅要完成学习的任务,而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发展。
(四)创造性。学生通过反思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地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行为。通过反思可以拓宽思路、优化解法、完善思维过程。反思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历史上的许多新的发现就是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的。
二、反思性学习的模型与基本环节
反思的过程是元认知的过程,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反思性学习的模型可以表示为:首先,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这里包括回顾学习过程、检查学习策略、检验学习结果等。其次,学生自我评判学习过程和结果是否完善。如果是,并不意味着反思活动终止,而是进入总结提高阶段,这里包括总结经验、提炼方法、优化探索、深化延拓等;如果不是,就进入察觉问题阶段。接下来,学生通过分析、假设等方法界定问题。再通过搜索、探究等方法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通过实践检验所采用的策略是否正确。如果是,就进入总结提高阶段;如果不是,则进入再反省阶段,开始新的周期。由反思性学习的模型可见,反思性学习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一相对周期之间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元认知渗透于全过程,这些正是常规学习所缺乏的。根据反思性学习的模型,其基本环节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阶段:反省阶段、评判阶段、察觉问题阶段、界定问题阶段、确定对策阶段、实践验证阶段和总结提高阶段。
三、反思性学习的实践要求
高考复习是学生对知识结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自主探究、发展创造的过程,因而具有反思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所以在高三复习阶段开展反思性学习是有保障的。反思活动进行得越全面、越及时、越深刻,就越能确保学生的复习效率及效果、潜能的充分发挥,实现分数的稳定增长。
1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具体说来,探究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
1.1具有主动性。探究性学习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必须是学生主动参加活动。因此,从心理学角度看,探究性学习要顾及学生主体的好奇、兴趣、疑问,教师要注意挖掘。
1.2具有问题性。“探究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它强调了学生自主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然后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1.3具有开放性。探究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学习目标也具有开放性,在内容上也是开放的。探究学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采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多元性,因此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1.4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就是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那么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思维、新创意、新设计。同时,周围的客观环境也会有新的变化,对此,教师要随时发现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并善于捕捉,以促使学生兴趣的火花不断进发,使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2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2.1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设计探究性问题。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获得情感体验。
2.2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探究性学习形式多样,在校内要查阅资料,动手做实验;在校外,到工厂、社区搞社会调查,这些场所都需要教师认真组织,周密安排,以免组织不当,费时费力,影响效果。
2.3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对探究的课题确定是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和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要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总之,地理教师要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其具体的行动要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中学地理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在多种学习机会中,学生有可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3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途径
目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还处在尝试阶段,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从教材中确定探究的主题。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成因等知识,虽然前人已有定论,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问题设计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过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民族》一课时,可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某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作为探究课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及各种媒体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探究的课题要注意适合学生进行研究,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课题往往得不偿失。
3.2从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亲身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如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去直接感受。如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水资源》这一课时,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进行,由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可设计如下课题:①当地用水资源有哪几种类型;②当地用水分为几类;③当地以哪种灌溉方式为主;④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与水资源是否适合等等,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各小组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活动,最后全班会战,这样可使学生知道家乡的水资源利用类型,并提出一些节水的建议和措施。
3.3引导学生写探究日记。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随后如有了新的思索和发现,再跟踪记录。这样长期积累,就可以把平时所记的整理成探究报告,学生会一步步走上成功的阶梯并养成了探究的好习惯。
[关键词]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有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有不同的理解。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有关这一模式的一般理解。
一、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1.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
(1)互。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是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每个人都为自己和其他成员的学习负有一定责任。
(2)互补性。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尽量使小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不同特质。在这样的学习小组中,通过合作,可以达到互补,实现所有学生都充分发展的目的。
(3)自主性。自主性是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特征。学生在合作中要有自主性,自己有主动合作的意识,主动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互动性。合作学习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强调学习过程中人际互动的作用,从而使教学成为立体的互动网络。
(5)评价自主性。在合作学习中,评价的自主性一般表现为小组自评,也就是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对自己小组在学习合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
2.在合作学习中有几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1)合作学习不是形式上的分组交流,而是要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2)科学的合作学习不是纯粹的自然小组学习,而是根据学生的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家庭背景等异质性内容进行科学分组。
(3)小组学习不应该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注重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2)学习的开放性。自主学习不受时间、地点、教材等条件的限制。
(3)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4)学习的创造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5)学习的合作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特点选择学习伙伴。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相互交流、帮助,吸取他人之长,弥补自身之短。
2.自主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1)学习活动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目标,做出具体的学习准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会预习。
(2)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
(3)学习活动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评价和补救。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许多学生欠缺的。
总之,倡导自主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当然,关键是会学。
三、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性质,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言。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1.探究学习的特征
(1)探索性,探索性学习始于问题,学生在进行探索性学习之前不知道结论,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及探索的途径不太明朗,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尝试错误,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来寻找。它所注重的是学习的探索过程、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及学生个人体验的获得。
(2)开放性,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在探究结果的要求上是开放的。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关于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是:
(1)应该立足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应该在课堂,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2)探究性话题要能吸引学生,只有贴近生活,学生有熟悉感,他们才能开展讨论,谈出些东西来。
(3)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在结果而在于过程,重过程,轻结果,这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
(4)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仍不容忽视,甚至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会提出各种你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可能是荒诞不经的问题,新课程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所以,我们面对学生的突然袭击,既要鼓励他,但更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挖掘学生潜能。
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索都是有效学习的方式,但彼此又不能完全独立存在,因此,可以说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索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正如我们的左手和右手的关系一样,在从事简单活动时,每一只手都可以独立完成,但遇上复杂的活动,必须两只手协同才能完成。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认识活动,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必须紧密结合,相互补充,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长亭 钱向东:创新能力,贵在自主合作探究,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4:59-61
[2]忻万紫: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几点认识,贵州教育,2004,10:30-32
[3]魏勇民:自主合作探究 孕育创新精神,引进与咨询,2004,8:68-70
[4]魏明宏:“合作学习,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甘肃教育,2003,4:18-19
“游戏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无论是在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还是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方面,都有其独到的功能和作用。对于游戏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在广大体育教师中也形成了共识。但是,如何将这些认识层面上形成的理念,转化为游戏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途径和可借鉴、可操作的实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从近几年来的《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等全国性学校体育专业刊物的资料检索中,我们发现游戏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大大滞后与游戏内容的开发研究。
从目前小学体育游戏内容教学的现状来看,游戏教学设计中,教师注重的是游戏内容的动作方法、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规则的单向传授及指令性完成游戏活动的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较多的表现为记忆显现思维,而不能激发产生创造思维,因此,通过游戏教学,如何有效地促进和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及其自主游戏的实践活动能力,并建构这种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实践能力培养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深化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而必须研究的课题之一。
二、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以相互合作的形式,共同对某一问题从多个视角来思考进行实践探索式的学习,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游戏教学中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根据不同类型游戏的特征,在教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索解决问题和验证假设的方法。例如对已学游戏中的动作方法、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规则,如何进行再改造,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获取改造的知识与方法,达到知识、技能再生性学习的目的。
三、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建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体育的对象也是体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具有自身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积极因素,通过游戏的合作探究性学习内化学生自身发展的自觉需要和要求,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性学习意识,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2、体验原则。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自主实践的体验过程,通过学生人人参与实践活动,将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基本技能,在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检验其学习效果,使学生之间个性的能动差异得到互补,从而在不断的自我体验过程中,促进互帮互学的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并有效地发展学生个性。
四、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过程结构
教学论中,教训结构包括理论结构和实践结构两个方面。理论意义上的结构是指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基本要素的组合关系;实践意义上的教学结构包括纵横两方面,纵向结构是指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的相互联系,必须为一定的程序;横向结构则指构成现实教学活动中各要素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相互联系,表现为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方式。据此,建构游戏教学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以游戏教材为中介,在现实教学活动中的各教学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具有稳定的教学程序,即游戏的教学内容、目标、手段与方法等,在课堂教学时空结构内的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表现为“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组合方式。
五、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效果的过程性评价
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效果的过程评价是游戏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游戏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前进而对学生学习游戏结果和教师对游戏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所以,实施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效果的过程性评价应包括:
1、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并为了教师提供反馈,调整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应根据游戏的不同类型和难易程度,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在合作探究性学习中体现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
2、过程评价的重点是每次游戏教学过程。
3、过程评价的手段是游戏教学过程各学练阶段中的各教学环节、步骤对学生自我游戏学练活动时的效果经常性检查与观察,适当布置课外游戏学练作业及完成作业的情况反馈。
4、过程评价的测试是游戏教学过程中,每个学习阶段学生完成情况的组间交流和成果演示,以及每一种(或每一类型的)游戏教学结束后(或单元),对学生学习游戏的兴趣、态度,学生对教师游戏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等进行问卷测试。
在“物质的溶解”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解现象,掌握溶液概念和特征,进而了解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关于物质溶解的实验操作,以及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时间预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点所在。
一、基于有效的实验教学,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对于“物质的溶解”教学,基于教学需求,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需要以实验教学为切入点,在开展相关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从多侧面来促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接受。
通过操作“物质的溶解”实验,观察并记录,促进师生互动,对观察到的溶解现象进行交流、探讨,进而发现物质溶解的特征。教师可以对此进行分组学习,让学生对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以发现物质溶解的基本特征,以及溶液的性质。同时,由于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本教材的距离,使学生对于晦涩的化学内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甚至在神奇的化学发现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和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基于良好的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紧扣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进行科学的情境创设。情境的创设可以大胆新颖,并且可以通过良好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平台,使得情境的创设“声形兼备”。例如,利用多媒体,对食盐的溶解进行Flas的演示,这样更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基于多媒体视听技术,把抽象的乳化现象进行形象化,进而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新颖的情境创设,符合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的个性发展特点。因此,物质溶解教学中良好的情境创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去学、想学、乐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拓展,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强化。
例如,教师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PPT平台,把学生常见的溶液以及物质溶解的现象进行展示,引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尤其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用品和饮料,进行溶液相关特征的展示,极大地拉近了学生与教学知识点的距离,进而便于学生理解吸收。
三、基于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
初中化学知识,在教学内容的衔接上比较连贯,因而,教师在教学“物质的溶解”的过程中,需要整合好“物质溶解”的课程内容,进而更好地融入教学情境之中;在良好的情境与内容的背景下,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指导,把教学问题置于情境之中,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初中化学教学在于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在知识点的教学进程中,需要内容的紧凑性与教学情境相融合,这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便于指导相关学习活动的开展。
例如,“食盐溶解”的实验就是该节的重要教学内容,基于该实验的现象观察,可以有效地概括出物质溶解的知识点,从而引导学生关于溶液以及乳化现象的探究。如,乳化知识的课堂教学,是在溶液溶解教学之后,教师就需要基于已有知识点,将乳化教学植根于溶液的特征内容之中,指导学生对相关内容作比较学习。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而不是灌输、告知,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形成良好而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对溶液特征的准确把握,对于乳化、溶解等内容的学习。
四、基于良好的教学语言,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对于物质的溶解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可以借助良好的语言方式,简明扼要地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阐述,不唠叨不罗唆,围绕并突出“物质的溶解”中的概念、性质、现象等知识中的关键词,或强调或制造悬念,这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师生互动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而且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创新的能力。一个人的创新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运用,才能转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不仅是因为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而且是因为“创造”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更是一种意识、态度、观念和精神,并且只有创新的意识,才能有创新的实践。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长期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受大纲和考试范围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要么有问题时怕问不好导致同学取笑,要么怕老师责怪而不敢问,要么受所掌握的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缺乏正确的提问方法,不善问。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重要性就在于提出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些教师把死板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究,结果造成问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学生缺乏探究的积极性,效果欠佳。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亲切的微笑欢迎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提问。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氛围,使学生有问;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有感而发,要问、善问。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发学生思维,又可使教师及时抓住学生渴求揭谜的心理,进行鼓励、诱导,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到一种好奇、渴盼、急不可耐的境界,积极主动地进入科学探究过程。
三、重视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学会并掌握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比学会一点知识更为重要,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学习的结果,而“探究性学习”则重在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方法得到改进,创造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按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说“成绩”不是很好,因为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研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改进一个方法。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他所追求的结果。
四、重视对“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应用。
实践性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探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探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过于强调掌握知识的多少。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活动相比较,“探究性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会更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探究性学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激发学习主体创造潜力的开放型创新学习、发展性学习,把这种学习方法应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上必将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阅读教学现有问题
“大语文观”和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虽然把语文阅读从教材的狭窄范围之中解放了出来,但另一个问题又由此凸现:阅读有了“量”,却没有了“质”。学生在目前信息激增的时代背景下,很容易淹没在大量的阅读信息里,从而使阅读效率与质量受到影响,如何让学生捕捉有效信息并进行深入的思考,真正实现阅读“质”与“量”的双丰收。探究性阅读恰恰是解决这问题的一把钥匙: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都离不开搜集和筛选信息的思维环节,学生必须并在这个基础上定向思考,才能开展定向的分析探究。如果将这种“问题中心”的学习方式引入语文教学,就能既控制阅读范围,又促进对阅读材料的思考。
二、探究性阅读策略
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我们探索出的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操作策略主要有: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充分感知课文
结合教材课文内容,在课堂内探究性阅读的基础上,举行排演课本剧等探究性学习配套活动。学习《阿Q正传》的时候,我让学生把这文章排演成话剧,学生的热情被点燃了,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着合作的乐趣,感受着创造(创造舞台角色)的愉悦,并在对人物角色的深入探究揣摩中对剧本的艺术特色、话剧的艺术特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排演课文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有益、有趣、有效,充满生机。它不但能极大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情感愉悦、审美享受,而且使学生体验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
2.自主(或小组)探究,拓展课外阅读
将有效的“课内教学性阅读”与自觉的“课外专题探究性阅读”相结合。我借着《胡同文化》教学的机会,指导学生在课外以“老北京文化”为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生活有价值的东西。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了,他们上网查资料,回家问父母长辈,甚至实地考察,在探究中感受着文化的魅力,获得了心灵的充实,体会到发现的快乐,这正是“让学生直接体验、享受阅读的过程,提高阅读的兴趣和能力”的最生动体现。这是一条充满活力的探究之路。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生阅读热情、体验阅读乐趣、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基本思路是先以课文阅读为主,探究理解课文;然后设置扩展任务,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以扩大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3.协作交流,引导质疑
将探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是实现研究目的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就是在课堂上努力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质疑、感悟空间,重过程而不是重结论,让学生从质疑感悟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例如读《边城》这课文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让这个天真单纯可爱的女孩得到美满的幸福呢?的确,人生有时很无奈。这本是人生的常态,我们无须回避,理应正视它。
质疑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是演戏还是小组、网络、个别学习,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理解的反馈,提出疑难问题,或讨论,或请教老师、他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4.总结提高,培养探究习惯
每一次探究性阅读项目的完成,教师都应该写反思教学文章,总结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做得成功的方面,那些地方做得不够完善,如何改进等,只有总结,才能促进教师成长。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必然会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自觉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相信随着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
三、探究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和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探究中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学科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课文的内容、学习目标和文章体裁,设计学生探究的主要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参与探究性学习,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水平,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较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即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研究性阅读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时还需要有教师方面的引导、帮助与支持。换句话说,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涉及两个方面――既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要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离开其中的任何一方,探究性学习都不可能有良好效果。可见,“主导―主体相结合”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总之,将探究性学习与日常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必将推进高中语文课改的进程,让学生成为一个会思考、会探究、会感动的心灵丰富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1] 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146.
[2] 孙元清 高中研究型课程导师指导手册[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30.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探究性教学 理论依据 原则 特点 运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会学习”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终身学习”成为全社会的必然趋势。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自主探究性教学开始为教师课堂教学所接受。然而由于人们长期受传统的“填鸭式”传授性教学思想的束缚,即便在教学中采取类似的探究性教学活动,甚至冠以“探究”名义的教学活动往往也带有成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倾向,背离了探究性教学活动的真谛。探究性教学不是要把少数学生培养成学科精英,而是作为达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学习的体验即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一种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的能力。下面我就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理论、原则、特点及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性教学的内涵。
最早使用“探究性学习”一词,并对探究性学习作了大量研究的美国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实际的积极态度。”与之相适应的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授性教学、体验性教学一起构成教师基本的教学方式。历史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历史学习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学会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发展历史探究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认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主体性教育理论为探究性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初步提高。即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实践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真正的解释只能是由学习者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习不是教师单纯照搬书本将知识传输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的支持者、积极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参与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传递灌输者。
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营造民主、平等、宽容、开放的课堂氛围。
二、历史探究性教学遵循的原则
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应以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和过程结构为依据,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富于想象,思维活跃,有一定“以史鉴今”的意识,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有所增强,但偏重于形象思维,容易偏激,辩证思维较弱。初中生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有着朴素的爱憎观和较大的可塑性,同时,逆反心理也越来越强,对单纯的说教有明显的抵触、不信任情绪。初中生对于古今中外的历史并不陌生,但对历史发展中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把握不够。在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探究内容的选择上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并将探究的问题或任务把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结合历史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探究性教学具有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征。主体性是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自身状态;合作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外在机制;实践性与体验性是探究性学习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开放性突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学习资源。
(三)把握探究性教学的过程结构。
科学探究遵循的典型呈现模式是:形成问题、搜集数据、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交流结果。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参照,具有本学科的特点。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基本结构是:情境感知―明确问题(任务)―计划准备―实践体验―表达交流―评价反思。
(四)立足初中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规定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探究性教学中,如何从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设计教学并付诸实施,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学习的过程,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位置。例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体验到:“我是历史学家”、“我是考古学家”、“我是历史中人”、“我是小老师”、“我是学习的评价者”。
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知识与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形成、价值观的树立都发生于学习的过程之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探究、在过程中体验。
三、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历史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学生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文本或材料,自主寻求答案、意义、理解的活动或过程。探究式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力图通过自我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就历史探究性教学而言,其特点到底有哪些呢?
(一)历史探究内容的选择要遵循范例性的要求。
获得历史意识是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因为历史知识汗牛充栋,可供探究的内容俯拾即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大量的可供探究的问题,所以探究教学要求教师精选教学内容,保证激发大多数学生探究、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也要求教师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考虑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什么,达到了何目标。所以探究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德国范例教学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指出,教学的基本思想就是要组织教养性学习,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性,通过让学生借助选择出来的有限例子主动获得一般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历史探究教学采用范例主题形式进行,有利于创造一种历史情境和问题情境。典型范例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要达到下列要求:①范例应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内容。②范例内容中含有史学争鸣的知识,便于学生多元理解和探索学习。③该范例知识蕴含的教育目标与课标规定的目标大体吻合,以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能力的培养。
(二)以研究史料为核心,注重研究结论的多样性。
历史是一门解释性学科,从史料或材料中寻找历史事实是历史学习最基本的途径。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历史探究,必须有思维、探究的材料。只有学生自主地运用史料、分析史料,才是唯一能将学生带入探究历史奥秘的途径。
四、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探究性教学是人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方式。它作为教学方式的一种,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实施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正是教师适时、适宜、合理地采用探究性教学,使学生拥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下面,我就探究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来谈谈看法。
(一)培养持续探究的兴趣,这是开展探究性教学前提。
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保持独立持续的探究兴趣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教师有责任努力保持和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我在历史课上,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做法。
1.创设历史情境,培养情感体验,激发探究兴趣。
例如,在学习《第二次雅片战争》一课时,为让学生理解西方列强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我让学生分组收集资料,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进行报道,既培养了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口头表述等能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激发了学生对列强侵略的愤慨之情和对历史探究的兴趣。
2.搭建辩论舞台,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战争史的内容或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即先分析原因(或背景),再讲过程(或内容),然后分析结果、影响这种单一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模式。我让学生以当时大臣或谋士的身份,开展辩论,拿出决策。这符合心理学“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学得最好”的原则。
例如,在学习的时候,我让学生先预习,然后搭建一个“辩论舞台”,组成正方和反方,就是不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展开辩论,让学生在争论过程中学会分析、思考,主动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激发探究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
例如,在学习印巴分治时,我联系当今的印巴冲突;在复习世界三大宗教时,我联系当代的巴以冲突等。
(二)任务驱动,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探究性学习提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进行教学,即以课题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探究课题。比如《中国人工运河中的历史》、《中国考试制度变革史》等。
(三)组织历史活动,搭建学生主动探究的平台。
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活动课及“活动与探究”思考题,我们可以采用教科书中的活动,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围绕一定的主题,自己组织历史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了解,学会了基本方法,接受了教育,更主要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练。
(四)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要让学生顺利进行探究性学习,对方法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1.培养学生选题的能力。
选题应本着自主的原则,题目不能太大,尽可能与所学内容吻合,题目尽可能有教育意义,学术性不必太高。
2.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
学生不仅应学习在图书室查找资料、上网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收集资料的方法,而且应学习作笔记、建资料库的方法。
3.培养学生撰写论文或报告的方法。
例如,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就此撰写历史小论文。教师要做到:一是带好路,告诉学生撰写论文的方法,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目和有关资料的网站或网址;二是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和评价。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我告诉学生:“武则天给自己死后立了块无字碑,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那么我们今天也来对她评价一下吧!”
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论点(观点)。学生试着写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历史的过程,他们尝试着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收集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分析问题,作了合乎逻辑的解释: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