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

时间:2023-09-25 17:40:25

导语:在如何学习有机化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效率;提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所以,我们要在在备课过程中对每一次新课的导入能精心地设计,并尽心组织好每一次新课的导入。课程导入就像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一个精彩的课程导入,不仅可以很好地预热课堂气氛,更能在主体课程内容开始之前,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巧妙设悬念,集中注意力

多次的教学实践的经验表明,如果在课程导入阶段给学生设置一个悬念,便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等边三角形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对于等边三角形的学习兴趣,我利用等边三角形的特征设置了一个悬念,进行课程导入。我首先提问:“我家装了一块等边三角形的玻璃,可是不小心摔成了两半。我想去配一块完全相同的玻璃,该怎么做?”“把两块碎片拼好去配呗!”学生们回答。我又说:“可是,我不小心弄丢了其中一半,现在只剩下另一半了,我还能配出原来形状的玻璃吗?”大家有些怀疑。“我告诉大家,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就是等边三角形的妙处。”

通过悬念的设置,使得大家马上对等边三角形产生了兴趣,小小的悬念,达到了很好的导入效果,因此,在进行课程导入时候,采取合理的悬念设置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学习兴趣

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在进行课程导入时候,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优点就是,可以用声光影像等方式从感官上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课程,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为了让学生对于函数中“对应”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制作了一个炮弹发射的Flas,并提供了炮弹飞行高度和飞行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式。通过电脑操作,无论控制炮弹在任何一个时间点暂停,都能够通过这个函数关系的代入计算得到它此时所在的高度,并且通过坐标检验,结果完全正确。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很好地触发了学生对于函数知识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高效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媒体展示,化抽象为直观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动态方式将知识点进行展示,往往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化抽象为直观的导入方式,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就使用了动态演示导入的方式来进行“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教学。首先,我使用动态的绘图软件画出了一个典型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只改变内角的角度,通过拖拽使它缓慢地向长方形演变。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已经能够从感官上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有着某种联系了,接下来的教学,也就轻松了不少。

三、互动式导入,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程导入开始,通过营造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使得教师和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加入学习,参与互动,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一)让学生课前参与教学活动

加强学生的课前参与度,即让学生参与到课前准备活动中来,对导入课程,提高效率具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需要让学生对于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描述,这便需要一些基础的数据样本。我要求学生每人选择一个小课题,提前一个月每天记录课题所需的数据。课程开始后,我便让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数据,带着问题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然后完成自己的小课题。通过课前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倍增,课堂教学也进行得非常顺利。

(二)加强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参与度,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到教学互动中来。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轴对称的概念有一个感性认识,便在课程一开始发给每个学生一张正方形的纸片,要求大家想办法又快又好地剪出一个“土”字,不允许使用尺子等辅助工具。完成之后大家发现,剪出来效果最好的同学,采用的方法都是将纸片对折,然后剪出“土”字一半的部分,我便由此引出了轴对称的概念。学生的动手参与,加深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也使得这个概念更容易理解了。

四、设问式导入,探究化学习

在教学开始之前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重点地进行学习,是导入课程的一个好方法。如果可以做到分层次设置问题,由浅入深,便可以达到更好的导入效果。

例如,在函数的教学内容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我分层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首先,我给出了三个二次函数式及三个带有坐标的二次函数图象,要求大家将二者分别对应起来。学生通过之前学过的描点法,分别代入演算找到了正确答案。随后,我又给出另外三个二次函数式和三个没有坐标数值的图象,要求学生像刚才一样分别对应。学生表示不知道怎样处理,这便引出了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课堂 优化策略

信息技术是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革命。它集图、文、声、色、像于一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人人发展。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情感意向,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强化剂。教学时,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积极心理,让学生满怀喜悦地去学习。如教学小学数学第一册"同样多"这一概念时,在大屏幕上出示4个小朋友,4条红领巾。启发学生,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一定能早日戴上红领巾。然后一条一条地闪烁红领巾,动态地逐一给每一个小朋友戴上。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积极,情绪高涨,很快就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理解了“同样多”这一很难确立的概念。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我们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否能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林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架桥铺路。在教学量角和画角时,由于学生空间观念还没有形成,很难掌握量角器的摆放方法,因而不能正确地量角和画角。运用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认识量角器,学生可以清楚地看见量角器的每一小格,每一条刻度线,内外圈刻度。比使用教具演示更清晰更直观,从而正确认识量角器,为量角和画角做好准备。量角和画角时,动态地显示量角器的摆放方法,变换不同角度摆放量角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然后让学生在视频台上量角和画角,展示学习效果。这样,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相互交流,突破了量角画角这一教学难点。同时,明显地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增强信息强度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传播信息时,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和部分、外表与内观等方面相互转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处理。同时,依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信息技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放大信息,增强信息强度的功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个圆饼,再出示一把刀子把它分成两份,动态地显示两份完全重合的过程,然后得出“平均分”。随后再出示一个圆饼,把它分成两份,动态地显示出两份不能完全重合的过程,得出它不是“平均分”。最后,通过移动、闪烁、颜色、声音的同时刺激,增加了信息强度。学生很容易比较得出:"只有每份分得同样多时才是平均分" 这一结论。这样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增强了信息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易于形成表象,建立概念。这样做比教师用实物操作的刺激强度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运用信息技术,扩大信息密度

第3篇

一、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的任务

1、变式后的问题须有明确的目标取向

变式的期望、对变式达成的目标应该清晰,而不能是含混不清,它表达了教师改造习题的意愿。

例1.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25℃时,pH=13的1.0LBa(OH)2溶液中含有OH - 数目为0.2NA

B.标准状况下,2. 24LCl2与过量稀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0.2 NA

C.室温下,21.0 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5 NA

D.标准状况下,22. 4L甲醇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0.1 NA

在讲评时A选项可作如下变式:

变式1:25℃时,1. 0L0.1mol/L的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 - 数目为,溶液的pH为

变式2:25℃时,将500mL pH=13的Ba(OH)2溶液与1LpH=12的Ba(OH)2溶液混合,溶液中OH -数目为。

变式3:25℃时,1. 0LpH=1的H2SO4溶液与1. 0L0.01mol/L的Ba(OH)2溶液混合,混合溶液的pH为。

变式1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求溶液中H+ 或OH-浓度或数目时,在已知条件为pH时与物质组成无关,而已知条件是物质的量时与物质组成有关。变式2是为了让学生领会计算混合溶液的pH时,当溶液呈碱性时,要抓住溶液中OH-浓度,而酸性溶液中则要抓住H+ 浓度计算,即抓大量放小量。变式3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如果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首先要将它们反应完后再分析,从而再回到变式2,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化学素养。以上3个变式问题的设计意图明显,有效落实了教学目标。

2、变式问题的设计安排要适时、合理

变式问题是对教材理解的合理补充、拓展,有效的习题变式问题能高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发展思维,因此习题的变式问题编排要合理、适时,否则变式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例2、将53. 0 g Na2CO3溶解在水中,配成500 mL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变式1:将含Na+为6. 02×1023个的溶解在水中配成500 mL溶液,求所得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变式2:将53. 0 g Na2CO3·10H2O 溶解在水中,配成500 mL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变式3:将53. 0 g Na2CO3溶解在500 mL水中配成溶液,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g/cm3,求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变式1通过微粒数求物质的量,而这个内容是讲物质的量概念时的一个重点,因此变式1所达到的仅仅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变式2将无水盐变成带结晶水的盐,是通过晶体的质量来求溶质的物质的量,要求用晶体的摩尔质量代入。变式3是将溶液体积改为容剂体积。变式2、3的目的是在应用c=n/v 这一公式时,必须想办法寻找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既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公式的内涵,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化学思维,由此可知变式2、3是必要的而且是有效的,而变式1却是不适宜的。

3、变式问题须对目标的游离程度进行必要的掌控

对目标的游离程度指的是与原问题目标的相关程度。对目标的游离程度越大与原问题目标的相关性就越小,反之亦然。对目标的游离程度太小,学生做变式问题时就容易照猫画虎,对思维发展帮助不大;对目标的游离程度太大,会使原问题的结构特征受到破坏,进而产生全新的问题,难以实现对目标的调整。因此在设计习题的变式问题时应调控好对目标的游离程度。

例3、例1中的B选项可做如下变式:

变式1:标准状况下,44. 8LCl2与过量稀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是多少?

变式2:标准状况下。44. 8LCl2与过量Fe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是多少?

对于上述两个变式,我们不难发现变式1对目标游离程度较小,学生很容易获得结论,从而使变式的价值降低;变式2通过对物质的变换是基本事件发生了变化,从而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变式也因此产生了探索的价值,变式2对目标游离程度的调控比较成功。

二、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的解决过程

1、具备可参与性和可接受性

一个理想、有效的变式问题是离不开学生民主参与的,同时它也是课堂教学中各层次学生的现实要求,因此变式要贴近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取向,这是教科书无法达到的。按这样的要求设计变式,有利于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4.比较CH3COONa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

变式1:比较等体积、等浓度的CH3COONa与NaOH两溶液混合后,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是。

变式2:等体积、等浓度的CH3COOH与CH3COONa溶液混合后,溶液呈酸性。比较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变式3:CH3COOH与CH3COONa两溶液混合后,混合液分别呈酸性、中性、碱性。试比较各种情况下,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

变式4:1mol/LCH3COONa溶液500mL与1mol/L盐酸250mL混合,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

课堂上通过这一连串由浅入深的变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离子浓度大小比较中出现的难点,同时保证了各层次学生参与的需求。因此,教师针对教材,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习题变式问题,是行之有效的。

2、具备开放性和可探究性

一个有效的习题变式,应当能让学生通过问题获得参与的欲望,进而迸发出探究、探索的热情。一个具有探究性的变式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习题学习化学技能,而且有利于体验探究过程好学习的科学方法,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化学新课程重点倡导的基本理念。

例5、下列试剂可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的是( )A. Ca (OH)2 B. CaCl2 C. H2O D. NaOH

变式:设计实验鉴别Na2CO3和NaHCO3

变式后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设计实验方案,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方面,再引导学生从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简约性进行评价,最后选择实验进行探究,拟定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结果,获得实验结论。

通过这一变式调动了学生去主动参与,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效果显而易见。

三、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的效果

一个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生成性。通过变式,学生不仅仅解决的是变式后的问题的个体,更是问题解决的思路、变式的体验、结论的类比等产生的一系列新的问题。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优化 思维方式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自从采用新课标以后,由于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需要时间,虽然多数教师认可新课标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对新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师们以往的教学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们接受起来遇到很多困难。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取舍教材,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对刚刚踏进新课程门槛,既要面临新的挑战,又有杂事缠身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实在要求太高。教学参考书质量不高,内容与一线教学不够贴近,很多是可以称作“纸上谈兵”,可能编者都没有实践过,给出的教学案例是想象中的新课程模型,教师感觉利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在很多内容上都有困难。

二、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程序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计算机解决问题主要依靠的程序运行方法,而程序运行是依赖于逻辑的结构化方法。应用计算机程序的实现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往往与人脑的思维习惯大相径庭。所以,建立起程序运行思维是人们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

所谓“程序思维”,就是具有把所要解决的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地分成许多简单的小指令后有序地排列起来,并有序地进行操作的思维,如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思维,因此称作“程序思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培养“小型程序员”,而是使得学生能用程序运行的方式进行思考。虽然,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并不会经常要求学生掌握编程技巧,但程序思维每时每刻都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中。

2.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方式

人们通常是从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辩证思维与形式思维等角度去区分思维方式的。近来,教育界不少人士推出了工程思维能力一说,即综合运用上述思维形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本人认为,工程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的思维方式,一种能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一项基本素质,是中学培养目标中绝不能忽视的一项重要的素质。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作用,信息技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3.注重知识的整合与信息环境建设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强调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注重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诸如逻辑、辩证、抽象、批判、发散、聚敛等思维能力。在―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涉及众多学科的内容和观点。信息技术教育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信息素养的预期目标,同时,还会产生一些隐性的效果,比如无法经过测量或直接观察而获知的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整合能力。

环境的一个最为精髓的作用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处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接触、处理、应用等多种经验的获得比在课堂上的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更有效。真实的情境要求人具有多种思维能力,综合运用各种能力,因此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内在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五环节”

1.激情导入

孩子们对计算机特感兴趣,喜欢在计算机上鼓捣,就是不太用脑筋。教师精心设计好导言,导言新颖有趣、启发得当,就能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早进入佳境,为新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这一环节,是体现教师为主导的前奏曲。

2.任务驱动

学习操作前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向学生提出本节课应完成的任务或分几次提出各时段应达到哪些目标,必须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明白有哪些注意事项和具体要求。提出的任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具有一定的弹性,避免一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后无事可做,漫无目的地打开其它程序胡乱操作而造成网络堵塞影响整个操作进程;同时防止另外一部分学生因操作不熟练或其它原因完不成任务而丧失信心。

3.自主探究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

4.鉴赏评价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有经常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当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老师可以用“电子教室”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放映给全体学生欣赏;将方法上有创新的学生请上讲台当“小老师”,让其将自己的做法演示给大家看,将自己的想法讲解给大家听,以此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创新精神。“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不易记,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这时老师再让同学们用小老师的方法试一试,这样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5.小结延伸

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信息技术操作课课堂小结的形式很多,可采取师生共同总结、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同学之间相互切磋等等,以促进知识的保持和迁移。

参考文献

[1]陶增乐.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网络技术应用[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第5篇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和培养,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充分体现以化学主干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由对知识的考查转向对能力的考查。因此,传统的高三化学课堂就存在了一定的缺陷: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课堂缺少个性,缺少探索,老师灌得多、学生想得少;复习课枯燥乏味,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缺乏激情,课内外疲惫不堪,倦意不消,承受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填鸭式”的复习把知识往学生大脑里塞,学生成了记忆知识的机器,何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呢?这不仅不能适应新《程课标准》的要求,而且造成了复习效率难以提高的后果。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化学内容庞杂,头绪繁多,涉及面宽,如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则可以提高复习效率。

首先,抓“纲”靠“本”,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才能领会命题思路,把握复习方向,掌握复习要点,提高复习效果。现在的高考“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为此,在选择复习内容时,应以《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为指导,引导学生寻找课本的落脚点及内在联系,使复习内容既全面又深刻、透彻。

其次,整合课本知识、创新复习。比如在进行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复习时,传统的复习方法是老师先对各池举一个典型的装置图,一个一个分析透彻后,辅以适当地练习加以巩固。这种方法可能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生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和提高能力。我在复习时是这样设计的:自选材料和用品,请大家设计出一个原电池、一个电解池和一个电镀池,并写出各池的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并标出各池的电流方向、电子流动方向和离子运动方向。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就开始忙了,基础好一点的学生直接就开始设计,不少学生选择翻课本和以前的笔记,边看边设计或者依葫芦画瓢,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他们都真正动起来了。待多数同学任务完成后,再给出第二个任务:同组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自己的设计,帮同学指出设计中的错误,并讨论错误的原因。任务一布置,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都想知道别人做得怎么样。几分钟的激烈讨论后,再选出代表以自己的设计为例,对这几种池的原理进行讲解,学生互评,老师作适当的点评,并让学生比较这几种池的异同点。

三、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学案导学,提高复习的高效性。学案导学这一复习模式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中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采取学案导学,正是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相适应的好的教学方法。学案是导学的载体,学案的编写是学案导学教学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学案的编写就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进行设计,减少教的成分。同时要以提高兴趣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并进”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在设计问题时更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留有创造性学习的空间。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训练,既要有“伸手可摘桃”的基础题,又要有“跳一跳能摘到”的能力题,还要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性习题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操作性习题,以适应各类学生的需要,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其次,进行学科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探讨化学与其他学科学习方法的综合渗透,将物理、生物、数学等其他学科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融入化学解题之中,实行跨学科迁移,建构多科学习方法的“立交桥”,既可训练发散思维,又可训练交叉、渗透、迁移和综合解题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思维的一次创新,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6篇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激发 持续兴趣 感染学生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持久的兴趣是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重要保证。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提高化学教学效益,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那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持续兴趣呢?

一、找准教学起点

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而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教师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关注学习的对象――学生,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要学习新知识还需要掌握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有多少人掌握等等,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知识技能的基础、生活经验和学习习惯。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课题,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去设计教学,学生就会吃不饱,也会感到无兴趣。如何让学生看到干电池、纽扣电池等化学电源在输出电能时,发生了什么反应、生成或消耗了什么物质等,这就需要通过调整教学起点,如通过设计实验或让学生动手解剖、对比新旧干电池等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化学学习热情。

二、贴近学生实际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引发思考、引导探索、提示方法、训练思维、调控反馈时,要尽可能与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等实际贴近。否则,若出现果子长得过高,学生跳也够不着,干脆就不跳了;而果子长得过低,学生唾手可得,就会索然无味,失去了积极探索、进取的动力和兴趣。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每一个问题,创设每一个情境,设计每一个环节。教与学的方法的选择要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激发感染学生

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参与程度是衡量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考虑:怎样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怎样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处理好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处理好活跃气氛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处理好动与静、冷与热、有声与无声的关系,处理好常规要求与发展性要求的关系等等。当然,学“活”的形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的内容,脱离了教学内容的“活”是一种“假活”,是无意义的。要让学生在一种朴实自然、追求所以然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活动,增加体验来获得新知。这就要求教师寻求学习材料的趣味性,创设多样的学习和探究情境,变换学习节奏,尽可能调动、活跃学生思维。

第7篇

摘要:在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将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整合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去,把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整合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语文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阅读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阅读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使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

1、拓展阅读内容,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创设阅读情境,激励主动学习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阅读活动的能动参与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又产生愤悱之情和阅读急切感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正是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更胜一筹。

3、丰富阅读感受,推进创新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学生看和听的机会,文、图、声的有机结合又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渠道地充实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阐发、评价和质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自主意义建构,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4、促进了课外名著研读,深化巩固阅读效果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二、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作文教学

1、创设情境,为写作教学创建理想的环境

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

2、观察训练,激发想象能力

学生的观察往往是无目标、无序、出于好奇,看热闹,或是走马观花。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力的关键是学生学会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3、评议批改,全面提高作文效率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持续的写作实践基础上,而且重在修改。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

三、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口语交际教学

1、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观察、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的综合训练。人们进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对某一内容进行交流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教材为根据,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各种交际的情景,组织口语交际活动,使交际活动热烈、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交际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口语交际的多向互动

单独的个人是不能构成交际活动的,交际往来必须由双方或多方才能构成。因此,口语交际课必须呈现多个的交际方面和多种交际往来的形式,具有活动的互动性。口语交际课堂上一般是教师与学生集体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学生与学生个体交往、学生三人以上的集体交往、小组与小组的交往等,如果我们的背景仅仅是一间教室,学生的思维、想象受到一定限制,在各种交流中就不能充分发挥。

四、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综合性学习教学

课改的亮点之一是“综合性学习”,其要求语文阅读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等等。在教学研究中,有意识地注重语文阅读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既充分展示了现信息技术信息量大,操作简单快捷,形象直观的特点,又给语文阅读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阅读素养,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让语文阅读课堂更优质,更高效。

1、通过信息技术,使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过程研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结果创新化

第8篇

信息技术应用优势

信息技术的介入为美术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注入了新活力。例如,同样是五年级的《对称的美》一课,在以前的课堂上,笔者会综合运用录像、投影、录音机等演示实验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教学中那些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有了良好的展示机会。只要找准切入点,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活、活泼。如今,再上这节课,笔者会精心准备该课的课件,用动画再现蝴蝶翅膀的不同旋转角度,从而由静变动,很好地诠释了轴对称、对称图形、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等一系列概念。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根据对称的特征也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对称图形,生生互评与师生互动将课堂教学推向了。

以这一课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授课方式与利用信息技术的授课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演示内容的深度不同

关于度数的旋转展示比之前的静态讲授清晰明了得多,笔者通过课件能准确地把整个旋转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动态演示的全过程,深刻揭示出对称的形成过程和本质,突破了教学难点,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不同

录像只放映了美丽的蝴蝶,信息量有限;而基于信息技术的授课方式,特别是网络的应用和光盘存储技术的成熟,使得大容量的多种形式的信息有了可以传播和应用的载体。教师既可以从网上查询和下载有关的资料,又可以从光盘中选取所需的图片资料,并运用计算机软件中的图形处理功能对图片进行所需的编辑、剪接及处理加工,扩充了信息的来源,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3.课业的效果不同

之前的作业笔者采用的是套色剪纸的方法,蝴蝶做好后又在它的背后加了支撑条和拉杆,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制作时间较长。而现在的作业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缩短了完成作业的时间,丰富了作业内涵,便于学生动手也便于教师监督、评价。计算机成为了学生的认知工具,更能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教学过程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让学生观察、思维、实践、交流的建构过程,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互助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4.培养能力的效用不同

按照常规,学生在学习完基础造型之后才可以进行图像的设计,否则即使有好的创意也无法将其表现出来。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通过电脑绘画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生绘画基础及技巧的不足。他们将自己的创意通过鼠标操作、命令输入、资料复制等手段顺利地表现出来,并且能快速地、不留痕迹地反复修改,使作业完成得既有创意又有技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用电脑设计图像的方法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思考、善于创新和勇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信息技术应用应避免的误区

1.减弱教育的本质作用,趋向于娱乐化

美术课亲近自然、亲近实物、亲近人的特点尤为突出,把所见所闻内化成自身的、美的感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见所闻的经验与技能内化成自身的经验与技能更需要长时间去训练与感悟。虽然信息技术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使我们的思维与愿望无需等待,使我们的学习与见闻无需远行,在一室之内都能实现,但这样一来美术教育贴近技术的多了,贴近生命认知的却少了。

教育本质最直观的表现是使学生的心智得以丰富,但经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学在学生心智丰富上的作用并不明显。课堂中变化的多、精美的多、动手的多,在心智丰富与提高上就弱了许多,而那些采用传统方式教学的班级从课后的作业与课堂的评价上都有很多让教师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在心智的丰富上有更多的实例可以去强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学对学生的灵性的开启重视得不够,在许多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课堂强调的是技术性与课堂的特定性,学生的整体性。灵性的开启因人而异,强调的是特殊性,灵性的开启重在对实物的感受与想象的跳跃,强调的是抽象的感悟而不是具体的技术与课堂,美术学科的灵性的开启可以通过户外活动与课堂外的参观学习,重在对实物的认识与思索,每一件具体的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有灵性的艺术品。当面对大量的有灵性的艺术品且进行长期的观察与润泽,学生的艺术素质才可以提高,灵性才能得以启发,反之特定的课堂无论技术何等先进,表达何等到位,学生何等投入都是过眼云烟,灵性的开启都是引而不发,无以达成立体性与连续性。灵性的开启更多的是人文性,而不是技术性,重在感悟与陶冶。因此,教师设计的课堂要有更多的自然气、书卷气、艺术气、人文性、开放性。在这样的长期的连续感悟与熏陶中使学生的灵性得以开启。

如果主要的东西表达得不够清楚,迎合的太多,整体性不够,让人记住的只是单个的画面,让人感动的也只有一个个的图像,就忽视了文明的传承与心灵的沟通。

2.降低教师的主体地位,趋向于格式化

第9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创新;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234-01

有机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后续的学习深造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就变得尤为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已经不单单是教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开拓视野,全面理解化学知识,激发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学好理论知识,能够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

一、学好有机化学的意义

有机化学应用广泛,是化学领域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化学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轻化工程、生物工程、林产化工、高分子材料、医药等专业的一门最根本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与生命科学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只有学好有机化学,了解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续才能更好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学好有机化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有机化学教学中会出现的问题

1、抽象难懂

有机化学的学习范围广泛且抽象,知识零散,知识结构不系统,复杂的分子结构、数量庞大的有机化合物,转化、反应的理论要求严格,且抽象难懂,只能靠死记硬背,使学生学习起来无从下手,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扰,打击学习兴趣和信心。

2、课时少

由于有机化学的复杂难懂,需要大量的课时去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但是目前,高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大量开设不同门类的课程,使得有机化学的课时变得很少,在较少的课时去使学生更多更深入的理解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难题。

三、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1、明确学习目的

充分理解学习有机化学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大意义。有机化学是基础,是其它学科的根基,只有学好有机化学,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继续后续的学习。要充分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才能成为现代社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只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才能有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2、创新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把适合社会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理论同教材相结合,使授课更赋予感染力和吸引力,使课程更生动形象,使枯燥单一的课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注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做练习,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学科,更熟练的掌握知识,更系统的把知识串联在一起,让知识更加的条理化,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知识的前后连接,培养学生总结的能力,进行更系统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的钻研,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布置一些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创新思维、不断探索的开放式习题,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论联系实际,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3、充分利用教学工具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知识原理,能够熟练的掌握实验技能,创造性的运用理论,使学生更直观的获得知识,更好的进行研究性学习。

4、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时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这门学科,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对知识记忆更深刻,掌握更牢靠。降低学生对有机化学学科的抵触与恐惧,建立起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有机化学这门学科。

5、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学习时变被动为主动,加强课前预习,增强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增强自身的学习兴趣。注重创新性研究,学会举一反三,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课后复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地进行探索。只有刻苦、努力,不断钻研,才能更好地掌握有机化学,为明天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结束语

有机化学是一门非常基础且重要的学科。有机化学的学习对后续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和意义。所以,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变得非常重要。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求知欲望,要创新授课方式,使课程更加的生动,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的认识和了解,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模式,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才会愿意去学习,去掌握有机化学的知识。相信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一定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使有机化学这门学科更加深入的被学生学习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积涛.胡青眉.张宝申.等.有机化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 曾昭琼.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徐光宪.今日化学何去何从[J].大学化学,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