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云计算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

时间:2023-09-25 17:40:26

导语:在云计算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云计算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

第1篇

【关键词】云计算 银行 数据信息 安全

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冲击了银行业的发展。随着各银行之间的竞争增多,多数银行开始了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的经营理念,这就更多的要求银行提供信息系统的支持。随着云技术在银行中的应用,提高了对信息数据的处理效率,但是由于云计算的刚刚兴起,面临着一定问题,如果不进行相关处理,后果难以想象。

1 云计算的解析

1.1 云计算的含义

目前来说,对于云计算的定义相对比较模糊,并没有形成准确的概念。大家对于云计算比较统一的说法是:云计算也叫云端运算,通过高速互联网提供的资源的虚拟化计算方式。是通过网络为平台,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或服务。它是动态的、易扩展的。它的服务可以和互联网、软件、IT相关,同时也可以和其他任意服务相关。

1.2 云计算的特点

(1)虚拟化、规模大。云计算具有超大规模的服务器、超强的计算能力。通过网络采用虚拟化的方式进行。对于云计算资源、数据的获取,用户仅仅需要简单的终端设备进行登录就可得到。不需要对具体运行方式进行了解。

(2)易扩展、通用性。 同一个云计算可以满足多个应用的需要,它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构造不同的应用,这就说明它具有通用性,并不需要特别设定。同时对于其规模也是动态性的,根据不同应用环境与用户规模发展的需要,云计算的规模可以伸缩。

(3)灵活、可靠性。云计算在数据的使用中,为了保证其可靠性,采用了多副本容错与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相应措施,同时提供任意点都可以恢复的方法。对于云计算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对不同硬件产品和低配置主机的兼容性,并从中能够得到更高性能的计算。

(4)数据共享。在其应用模式中,在云端只保存了一份数据资源,用户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对数据进行浏览、使用。相对更便捷,操作不繁琐。

(5)按需服务、终端退化。终端功能随着云计算的出现而逐渐减退,数据资源几乎都储存在云内,同时作为企业或是个人只需要根据需要的服务进行支付就可。

(6)按需调配。云计算能够根据需要的情况、应用环境变化自动增减服务数量。

2 云计算下银行数据安全问题分析

2.1 关于数据资源的可用性及其安全性问题

云计算从多角度采用适当的措施避免了服务质量出现问题,也是为了防止了信息出现泄漏,但是仍没有避免信息泄漏事件的出现。根据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在各种多发网络故障事件中,云计算应用的失误比例很大,例如微软云计算平台停服22小时之久、亚马逊的S3 服务中断以及GoogleApps的服务中断等,这不得不使业内人士与云计算的用户对它技术安全产生疑问。那么针对银行的数据资源系统来说,安全性是最重要的保障,一旦出现问题,后果难以想象。

2.2 为用户服务提供保障

为什么要对云计算的服务进行规范,做到对用户风险承担的保证。从亚马逊公司的云服务合同中很清晰的发现了问题,很多合同内容规定比较不合理,其合同条款中有这样规定:对于任何形式未经授权的访问、破坏、删除任何应用程序或内容不负有责任。在这样的合同规定中,作为供应商明确的指出如果出现用户数据泄露,他是不会承担法律责任的。从这样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云计算的安全性、合理性没有得到保证,其供应商将风险问题推给用户来躲避自身责任。

2.3 如何避免用户信任危机

如果说云计算要在银行系统中全面普及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银行是有法律保障和政府支持的,它是国有的,所以用户放心把钱存放到银行。但是作为云计算的运行商来说,它的数据中心并不具备有公信力、能够为其安全担保的第三方存在,制度不健全,难以取得用户的信任感。

3 云计算下银行数据安全策略

3.1 法律、法规制定与完善工作的落实

在银行中实际进行云计算的运用时,首先银行在应用前,对云计算的相关协议与标准进行有效分析,做到行业规范的统一性。因为涉及到了数据信息的安全、数据的保密以及政策等相关问题,从云计算的企业管理到企业信誉再到国家政策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到云计算数据信息的安全。因此,在云计算应用中,作为一条产业链的各利益方需要不断磨合、交流、谈判,加快法律、法规制定与完善工作的落实,维护知识产权和各方权益,为责任追究提供保障。

3.2 保障银行数据资源的存储安全

如何做到云计算下的银行数据安全,作为云计算提供商与银行来说,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势在必行。从服务商角度看,采用的是具有先进水平的虚拟化的海量存储技术进行对数据资源的存储与管理。该技术是利用数据副本作为容错的方式,并不依靠大量的设备进行,对虚拟盘进行创建副本的方式达到数据可用性、访问性能地提高。此技术更适用于在云环境下的海量存储网络系统中实现。从银行的角度看,银行本身也应确保数据资源的及时备份、长期保存。

3.3 做到数据资源保密性、完整性二者相统一

为了避免在云环境下出现银行数据资源在传输时发生泄漏、篡改事件,对于数据信息安全性设施的建设应该加快进行。其中加快对PKI(核心内容公钥基础设施)的应用,它是公钥加密服务进行的平台,PKI应用与建设更加便于云计算下银行进行数据与应用的加密工作,确保银行数据资源的保密性、完整性。

3.4 对用户设置访问权限

由于用户对数据信息的需求点不同,云计算下银行可以将用户进行等级划分,同时加强对用户资源访问的权限控制,银行可以通过PMI(特权管理基础设施)开展授权管理工作,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经过一次授权之后,它可以访问规定权限内的数据信息。根据级别不同,设置的权限范围也不同。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数据资源的安全性。

4 结束语

云计算理念的应用是对银行业务的创新,推动了国内的银行业的发展。但是云计算在银行中的应用存在着问题,云计算下的银行数据信息安全方面需要进行改进,云计算技术工作者需要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确保银行数据信息安全,促进银行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平,何雪峰.“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潘镭.云计算助推银行业务流程再造[J].中国城乡金融报,2010(01).

[3]谢世清.论云计算及其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J].金融与经济,2010(11).

第2篇

作为金融创新背景的云计算时代

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呈现移动性、虚拟性、个性化等特点。使计算技术和应用创新相互交错、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新型计算模式及各种类型的网络应用呈井喷式涌现。

云是对互联网资源的一种形象说法。云计算即基于云的计算,这里互联网上的各类计算资源都可以视为云,而云计算则是通过基于网络的一系列新的计算技术为网络用户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按需获取的、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的网络应用模式。其中计算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与服务资源。而云计算的模式可以实现为用户在资源共享中提供最快捷的服务。从技术看,云计算包含了为解决大数据计算问题而形成的虚拟化的系统集成配置、网络计算、Web2.0、海量数据下的存储管理、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等主要技术基础。云计算也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L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三类服务方式。

云计算之虚拟化,是指将计算机资源从特定硬件中解放出来集成使用和分配,允许组织从一个控制点来管理关键的IT资源。其意义在于使满足业务需求的计算资源可以更加广泛、运用更为有效,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管理和应用海量数据,实现网络上的各类用户的各类业务资源(如知识与信息)实现实时、高效的共享与协同。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技术则是支撑云计算的重要基础平台。Web2.0平台的应用开启个人互联网时代,终端用户成为信息的提供者,个人成为网络进步的主体角色。SOA技术则是通过计算模块化、组件化,使用户打破组织界限,实现企业内部及外部的高效协作、资源分享、分散或共同创造。使企业与商业生态环境下的各方合作伙伴、客户的流程衔接变得更加简单,多方协同更加高效。

面向公共云、局域云和私有云的云数据平台建设,以及面向海量多媒体数据的深度信息分析技术,使企业和其他用户拥有更多可获得IT资源的数据服务,从而提升其信息应用和决策能力,实现企业信息化新拓展。促进新兴电子商务与物联网建设,引起生产和流通领域革命性变化。由此催生出所谓智慧企业、智慧家庭和智慧城市,改变人类的经济社会生存环境。IT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的共享运用,还开辟了一条新的绿色信息化路径,从而使等量的IT资源获得尽可能大的信息化应用效果。

云计算时代的经济社会生态

由于云计算技术带来的商业生态中各合作伙伴之间多方协同、资源的高效聚合与分享,信息更加透明,服务在合作中更趋标准化,自主服务将更为流行,按需所取的服务更加便捷,更加智能化,企业服务的可扩展性要求也越高。在这种技术环境下,给人们生存方式带来一系列改变。

商业活动摆脱时空局限。企业商业活动可以表现为资金运动、物资运动和信息交换的整体。在云计算的背景下,依靠互联网的信息交流共享、依靠物流网的物资流通和依靠金融网的资金交流,商业活动不再依赖于时间、地点。商业活动的决策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依靠某个终端进行。信息与信用成为一切商业活动的本质。只要有信息和信用,交易活动可以依靠网络瞬间完成。

改变企业的定义。企业界定不再依靠产品、资本、场所和员工。互联网实现了企业更深层、广泛的价值联系。产品不再是企业的标志,企业通过外包可以将产品生产、销售都委托其他企业完成;资本也不是企业的界定,在资本相互渗透的时代,企业之间的资本互持,投资者的投资多元,企业资本只是企业契约的一种表现形式;员工也不再是企业的界定,企业不一定要有自己的固定员工,通过劳动服务协议可以把任何环节的劳动委托给其他实体进行;场所更不是企业的界定,在互联网时代,客户日益便利地靠自助享受金融和商业服务,企业则不过成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后台而存在。甚至信息的后台也不是企业的界定,作为企业信息处理中心的信息管理,也可以委托专门的机构进行,企业作为一个法人实体,本质属性则是靠信用支撑的一组契约。

经济活动依靠价值网络生存。云计算推动产业分工深化。通过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从而使原来靠内部完成的生产环节转由外部实现。企业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成为网络时代的特征。企业的经济活动越来越依靠其他的企业。企业的供应链、销售链所形成的价值链,更依赖于其信息链、物流链,并成为价值网络中的一支。支与支之间结点相联,企业则是网络中的结点。通过这个结点与整个网络相联系,而这种联系,实际上是通过相互间一组收益和风险分配的契约而存在。

合作共赢成为基本经济生态。在价值网络生存中彼此依赖性增强,个体越来越成为整体的一部分而与整体共生。相互依存而创造整体价值的过程,也是企业自身价值增长的过程。这种合作是以彼此的需要和共同的价值成长为前提的。没有共同需要就没有合作,而合作不能共赢就不可长久。信誉则是支撑相互合作的前提,它决定相互合作选择的优先次序。

经济社会信息透明度增强。云计算通过计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一系列大数据技术,使我们更加便利地共享信息。这就有利于从根本上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竞争不公平和商业欺诈。在商业活动中,交易双方在信息对称的背景下,都能清楚地把握交易活动的收益和风险,从而都能根据自己的流动性偏好和风险偏好作出判断,使每一个交易都能实现合作共赢,从而提升整个经济社会活动的效率,整体上增加市场主体的福利。

知识稀缺性进一步增加。在云计算的环境下,使大量信息形成共享的条件,但传播和共享的信息,主要是可编码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这类知识信息的稀缺性下降。然而,海量信息的有效运用的能力,即按一定目的挖掘、组合、运用可编码信息的能力,其本身是不可编码的。在信息海洋中,你的信息灵敏性和驾驭信息、组合资源,使之创造价值的能力成为不可编码的知识,成为更加稀缺的资源。例如合格的企业家是具有这类知识的人才之一。

在同一信息共享的平台下,谁能最有效地按价值追求目标组合利用信息,谁就占有先机和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信息化的环境下,竞争更趋激烈,而创新的机会和平台更大,利用海量信息和共享数据平台下的创新能力,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云计算时代的金融生态

云计算给金融业带来一系列重要改变。

金融脱媒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依赖性减弱。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是为投融资者提供媒介。银行以其强大的信用,实现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间接融通。即资金富余者将钱存入银行,而需要资金者从银行贷款,银行赚取存贷差作为收益来源。随着信息与交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云计算环境下,大大提高了客户信息的透明度,投融资者的直接融通日益成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于是债券、股权市场活跃起来。通过证券市场直接撮合成为社会融资中更加主要部分。而小额贷款机构的大量发育,也使投资者与贷款中直接联接。因此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由于信贷共享和投融资者之间直接融通的渠道多元化,将逐步被其他提供流动性转换和财富管理的新金融机构所取代。

银行与一般企业界限模糊。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公司,如支付宝、快钱等支付公司,已将业务发展到为中小商贸企业及制造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支付结算综合服务方案,乃至提供贸易融资便利,并可提供传统银行不能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从而获得客户依存度。阿里巴巴2010年就成立两家小贷公司、为淘宝和天猫上的用户提供“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服务。2012年“光棍节”一天的电商交易量超过银行交易量的总和。上海组建一家会员制的小贷公司实际上是一个投融资俱乐部,通过规范的授信调查向会员介绍贷款,由会员认购。美国也发育着所谓人人贷公司,这种类型的利用网络技术形成的投融资撮合平台使投融资者摆脱对银行的依赖,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自己的投融资安排。

社会信用体系重构导致金融体系变革。云计算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引起经济活动主体信息构成的变化,从而改变着社会信用体系,形成新的金融生态。公共的信息和信用平台逐步建立起来,社会征信体系的完善,为企业及个人了解关联各方创造了条件,许多中介服务机构就必须转型;挖掘信息以满足特定目标需要的综合评级和信息服务机构发展壮大。经济社会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多样化,要求金融机构不断发生转型,以满足金融需求变化的需要。企业借助其供应链、销售链和其他价值联系在信息共享的情况下,形成新的信用共同体,从而衍生出金融体系的支付清算和资金融通的功能,引起金融体系的重构。

电子货币改变人类经济规则。在网络时代特别是云计算的背景下,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属性已经改变。在金本位时代,货币以黄金作为价值尺度,现在货币的价值不再对应于某种特定商品,而事实上只是一种符号,其价值取决于一系列商品货币的比值关系,取决于国家赋予的货币信用。国家事实上可以通过发行货币购买国家债券或置换企业债务的方式,不断注入流动性,增加货币总量。而货币总量增加引起的经济后果则由货币流动速度、国际化程度、生产能力及总供求情况决定。在电子货币的格局下,一方面借助信息和信用网络,可以大大提高交易的流通速度,减少对货币流通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可交易的对象越来越多,货币成为一切财富转换的中介,从而又大大增加对货币的需求;由于作为流通媒介的多元化(如一切具有流动性的财富,如股票、债券等都可以作为交易媒介),由于信用也可以作为交易的保证,从而可以替代货币作为信用中介,货币的计量十分复杂,国家对货币调控手段也多样化,又由于货币政策可以受到其他政策的对冲,因此宏观调控也变得十分复杂。

金融服务的更加个性化。金融化完全改变了人们对财富的看法,资产的种类越来越多,人们的资产收益在收入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各种投融资工具、各种风险分散工具爆发式涌现,以满足人们财富管理的个性化需求。家庭理财、企业理财成为社会财富配置和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云计算正是适应和推动这一趋势的发展。在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在满足主体个性化、便捷化需求方面的能力,成为竞争力的基础。

金融风险呈现系统性和全球性特征。其一,金融供求主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云计算的条件下,日益深度发展时,各主体之间彼此的依存度增加、价值关联增强,同时风险也依价值网络扩展,经济主体的风险的关联度增强,为防范风险而形成一系列产品、工具和机构,又进一步使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深化,价值和风险的关联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强化了风险的扩散、叠加、放大的内在机制。一时一地的局部风险,可以迅速扩展为系统性、全面性风险。其二,互联网和云计算带来的经济的全球化,使金融风险在世界发生时,一国难以独善其身。一国的风险可以通过国际货币、国际化的其他金融工具、生产和贸易的相关联迅速向全球扩展。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增加。其三,经济和金融越来越依赖于信息、信息处理系统和传输系统,信息化安全成为经济社安全的最大难点、重点。一旦信息体系破坏和黑客侵入、网络中断等原因,导致信息资源的扭曲和传输障碍,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金融监管不断变革。在网络2.0和云计算的背景下,价值跨时间转换,财富随空间转移,经济主体之间需求日益多样化,套利机会日益复杂化,价值联系和风险的传递也十分复杂,区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越来越难以控制。由于信息共享克服了部分信息不对称,而信息的组合又形成新的信息不对称,机构仍然通过创造信息不对称套利甚至欺诈。随着金融脱媒、影子银行体系的大量繁殖、金融创新爆炸式增长,由于监管始终滞后于创新,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和维护市场公平公正的监管也必须随之加强。这种变革沿着三条线索进行:监督信息披露、监管资本补偿能力,监督风险传递路径。真实的信息披露,充足资本水平和有限的杠杆率,始终是防范风险的主要内容,而且越来越趋严格。而在计算资本充足水平时,对资产风险状况的评估及可能的损失、对资本的有效性及风险抵补能力,对由于关联责任可以带来的或有债务都有新的界定,并与时俱进地规定新的内容。

云计算与银行业的变革

云计算加快了银行业从传统商业银行向现代金融服务商的转型。引起客户服务方式、市场竞争与行业合作方式、企业管理方式和风险控制方式的变革。在网络金融的时代下,传统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存款人不断把资金从收益低的存款取出,转而购买其他收益较高的资产;企业不再通过银行而是借助发行股票、债券、票据等直接从金融市场筹资;电子货币的出现与兴起,第三方支付公司日益取代银行的支付结算功能,使得传统银行作为交易网络的支付结算中心功能逐步减弱。网络商务基础上引起的网络金融服务,又使银行作为投融资中介的功能弱化。正因此,比尔·盖茨预言“21世纪传统商业银行将成为灭绝的恐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莫顿和兹维·博迪也提出,如果单就存贷款业务而言“我们需要抛弃银行,并以共同基金来取而代之。”因此,银行业必须适应信息化环境和金融需求的改变而转变。

银行客户服务方式的转变。从客户角度,自主服务成为主流。云意味着更低成本、更有效、更自主的金融服务,更新的客户体验。客户对物理网点和柜台的依赖减弱,通过网上银行、移动网上银行可以办理转账、消费支付甚至投资理财等各类金融服务,取现和存款也可以借助各种自助设备完成,自助服务迅速替代传统的柜面业务。原本需要由银行完成的业务流程,由客户自主完成一部分或全部。由于更高的需求响应能力,借贷双方在充分的信息沟通条件下,可以自主确立借贷条件,由征信等系统实时协同,客户自主完成服务。从银行角度,银行的主动服务成为生存之需要。银行借助与客户的信息共享,进一步发掘客户的金融需求,量身定做金融产品,针对不同客户展开个性化服务。银行产品向多元化、综合性方向拓展,以满足客户综合金融服务的需要。为此,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将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开辟更广泛的内容,这样可借助金融市场更广泛的专业分工,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市场竞争模式改变。在云计算条件下,信息运用更加充分、竞争表现为深度竞争、系统竞争。例如对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提供云端的从采购到支付的流程处理支持,并实现客户业务流程与银行支付结算、信贷、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的无缝对接。竞争中的主动不再依赖于单一产品或渠道的优势,而是运用一切资源的能力,尤其是信息资源的整合发掘能力。银行将改变营销模式,可以围绕客户的关键业务与财务活动,为同类客户提供标准化的业务处理支持,并向客户营销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提升客户贡献度。银行可以利用云实现行业内及跨行业的合作伙伴更紧密的多方在线协同,打破物理网点、开户行、业务资质等因素对银行业务发展的限制,从而延伸至当前无法服务的客户群体与市场。银行收入模式也发生改变,变单一的的利差收入为多元化的理财服务收益。银行不再是以存、贷、兑为主要业务的传统商业银行,而转为综合信用和信息服务中介。在新的竞争时代,联合竞争和合作共赢成为一种普遍模式。银行的竞争力表现在作为行业资源的整合者,在产业链上扮演新的角色。而所有金融机构,依靠价值网络中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彼此相互依存。

企业管理模式改变。云计算的条件下,企业内部管理和公共关系的管理将引起新的变革。人力资源管理趋向于社会化,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劳务管理逐步取代劳动管理,使企业经营管理分工进一步细化。企业的IT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和产品管理,乃至其他后援业务环节,都可以委托给具有规模效益和专业化技能的公司进行。在改善运营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银行可以利用云更灵活地整合内部知识与资源,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分配管理资源并优化流程。

系统的管理流程再造成为可能。银行的业务管理流程化操作,后台业务集中处理、制度规范流程化、流程管理信息化、审核要素切片化、岗位责权明晰化。绩效管理全面覆盖到每个组织岗位,并建立资金转移定价、模拟利润分配等管理机制。在内部资源管理上,优化配置银行内部的各类资源,包括IT资源。由于云计算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产品模型、定价模型、风险管理模型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在客户管理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改变了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客户管理更有针对性。在云计算的条件下,银行业务处理减少了对网点和人力的依赖,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在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思想理念得到更充分体现,为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和功能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3篇

一、新技术、新应用为电子银行持续创新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正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格局,信息化、网络化越来越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金融复苏增长的新动力。各类新技术、新应用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它们不仅引发市场版图的快速扩张和重新划分,也带来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如何适应每一项创新技术的兴起和应用,不断完善产品功能和体验,如何适应新的商业行为的变化,不断优化服务模式和营销方式,在巩固原有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都是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必须面对的挑战和考验。

1.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电子银行业务拓展的新引擎随着3G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享受着随时、随地、随身的在线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国内手机用户已达7.8亿,手机网民突破2.33亿,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为应对这股“移动”热潮,诸多商业银行纷纷加快移动金融服务创新步伐,陆续结合自身特色推出各类金融产品,以手机银行、移动支付、手机门户为代表,一系列涉及资金交易、客户服务、营销推荐的创新产品成功地将银行业务迁移到手机终端,并成为客户“口袋中的移动银行”。同时,移动互联网特有的位置服务(LBS)与金融业务的深度结合,更是为电子银行客户带来了全新的产品操作体验。银行通过手机对客户地理位置的准确捕捉,使得一系列特约商户、营业网点方位信息超越了银行网站和客户手册中的宣传定位,合适的时间地点、准确的客户捕捉、贴心的营销推送、鲜明的品牌传播将为客户带来全新的产品体验。

2.云计算助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迈上新台阶云计算正在改写当今世界技术服务格局,然而“云”的价值不仅仅局限在技术领域,它灵活、可伸缩、易扩展、低成本、高负载、高吞吐、高效率的业务处理特征非常适合手机银行的应用要求。一方面,手机终端通常具有存储容量较小、计算能力不强、电源续航能力较弱的特点,云计算恰好将复杂的应用计算与大规模数据存储从终端迁移到云端,这种从“拥有”资源转向“控制”资源的计算模式有效降低了相关应用对移动终端的硬件要求,使得终端主要定位于展现和交互,既提升了响应速度,又保障了客户体验。另一方面电子银行从以提品为核心向以提供服务为核心的模式转型已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社会服务银行化”促使银行不再局限于自身核心业务,银行与第三方的合作、研发将越来越频繁,而云计算正是符合上述趋势的产物,大量专业性很强、数据量很大、实时性要求很高的服务(如地图、天气等)都部署在云端,银行可以依据授权轻松获取、灵活应用。云计算与电子银行的结合,将促使商业银行向服务更加丰富、应用更加广泛、功能更加强大的方向进化,从而推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迈上新台阶。

3.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推动电子银行服务模式迈向智能化、人性化的新征程当前,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需求对电子银行,特别是电话银行的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工商银行为例,2010年全行95588电话银行日均呼入量超过12万通,而通过对客户呼入内容的分析来看,大部分问题和咨询都是标准化、规范化的传统内容。因此,深入挖掘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在电话银行中的应用,促进其自动识别、理解客户的咨询问题和服务要求,并给予准确、迅速的响应。这种高效、差异的服务创新不仅释放了宝贵的座席资源,也更加契合快节奏、DIY的现代生活特点,为提高电话座席接听率,提升中高端客户售后关怀打下了良好基础。

4.Web2.0应用开启电子银行个性化服务创新与互动的新模式Web1.0时代的特点是信息获取,人们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Web2.0时代的特点是开放、互动和共享,用户既是网络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络内容的制造者、者、共享者。微博、社交网络等个性化的平台应用开启了个人互联网时代。网民贡献内容,传播内容,分享内容,并通过提供这些内容的浏览路径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对其他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每个人都成为网络主人时,成功的商业模式就必须建立在个性化服务与互动基础之上。这也为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带来全新的营销服务理念,它要求电子银行关注每一位客户的感受,提供丰富的互动服务进而取得客户共鸣。

5.多样化的终端、系统载体环境对电子银行平台兼容性提出新要求在电子银行领域,终端和操作系统至关重要。近年来,以iPad、iPhone为代表的上网本、智能手机以其卓越的创新理念吸引了全球消费者的目光,这些拥有操作系统、多点触控、重力感应、移动定位等“酷”、“炫”特色的新兴终端既方便人们管理“碎片”时间(即利用零散的在途时间上网、游戏、聊天等),也满足人们办理各类应急事务的需求。新兴终端的发展不仅开辟了电子银行业务应用的“新阵地”,也对电子银行平台的兼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必须面对多系统、多平台的复杂环境,考虑不同终端特点,兼容不同操作系统,具备适应多种渠道界面、各类技术标准、不同系统平台的创新研发能力。

二、围绕交易主渠道和营销服务平台两个创新着力点,构建国际一流电子银行

技术创新为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营造出全新的施展空间。未来,工商银行将紧紧围绕交易主渠道和营销服务平台两个着力点,扎实做好产品创新工作,努力实现国际一流电子银行战略目标。

1.交易主渠道建设

推进交易主渠道建设是指要进一步提升电子银行业务在全行总业务量的占比,深入实施电子银行渗透与提升战略,通过海外业务拓展、业务流程优化再造等措施,为全行经营模式转型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更大贡献。一是深入开展业务流程优化工作。业务流程综合改造和优化是一项全行性的工作。电子银行作为一项与各专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覆盖各类客户的综合性业务,更要注重对跨部门、跨专业、跨系统、跨机构业务流程的梳理与整合,加快突破电子银行柜面业务办理的流程瓶颈,减少内部的冗余环节,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二是实施三项提升工程。以客户体验为基础,依托客户实验室深入组织开展新产品评估和测试,真正从客户的视角、感受和体验出发,做好产品的优化和提升工作,实施“有进有退”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让工商银行的产品更具人性化、更贴近客户需求、更符合客户使用习惯。开展电子银行“精品工程”建设,对银企互联等产品从全渠道互动、营销推广包装、增值服务等维度进行提升和创新,打造具有强大核心竞争优势的“杀手锏”。推动电子银行“难点工程”攻关,重点实施安全产品易用性提升、电子银行柜面交易改造等项目,着力解决困扰业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完成“精细化工程”收官,投产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及电子商务精细化项目,进一步提升电子银行产品的人性化水平。三是进一步完善境外业务体系,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未来几年是全行努力建设跨国银行的关键时期。全行将进一步完善全球经营网络,推进境外人民币资金清算网络布局,进一步做大做强海外产品线。电子银行会以此为契机,更加注重服务全行的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深化内外联动,提高电子银行海外产品线的先发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海外业务推广,提升对境外市场的辐射和拓展能力。

2.营销和服务综合性平台建设

营销和服务平台是指电子银行要充分探索、挖掘自身特点,逐步从单一的交易渠道向多元化增值服务供给中心转型,形成一个完整、循环的“营销服务链”,促进银行开辟业务拓展的新阵地、新平台。

一是顺应移动终端创新发展趋势,完善电子银行在各种新兴终端的部署应用。2011年,工商银行已经推出了iPhone手机银行,随后还将投产iPad个人网银,从而构建“WAP+iPhone”手机银行以及“WWW+iPad”个人网银行的双重应用模式。相应的客户端软件将在苹果应用商店(APPSTORE),它们不仅包括传统手机银行和个人网银行的产品功能,更融合了先进的终端技术和“云计算”理念。以手机银行为例,“多点触控”、“位置服务”一应俱全。客户通过iPhone手机既可以享用账户查询、转账汇款、金融理财、支付缴费等传统银行服务,又可以体验更为“酷”、“炫”的操作感受:拇指从屏幕轻轻滑过,操作就进入了下一个页面和流程;客户登录手机银行,系统就能精确定位,完备的“云端”地图服务随即提示距离当前位置最近的网点方位及其服务范围、工作时间,并开始导航指引。随时、随地、随身、让人耳目一新的移动金融愿景通过iPhone手机成为人们生活的现实。

二是密切跟踪云计算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兴商业模式。借鉴云计算理念,探索构建“工行云”服务。未来,将尝试把电子银行服务向云端推送,通过公共的互联网资源为客户提供更为贴心的金融服务。

第4篇

几乎所有的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中心、电子政务云建设、企业的资源池集中管理都离不开云的建设。伴随着云计算实际部署的日益成熟,企业对云计算服务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当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已经过大量的事实验证之后,CIO们已将目光投向寻求更有效的生产环境模式。这时候,当企业IT需要把目光投向更高的业务层面时,被誉为轻量级虚拟化技术的TOP 1的容器就此走入企业的视野。

容器技术实践的先驱者

北京轻元科技有限公司是由美国微软总部工作多年的资深研发工程师们归国创办的一家专注于云计算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企业。公司的创始团队曾经是微软Azure云平台的核心研发成员,在云计算领域有十年之久的工作经验积累。

轻元科技在创立之初就获得了著名天使基金和大型国有企业的两千万元的天使轮投资,整体估值达到一亿元。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内,轻元科技已经组建了一支50多人的研发、售前和运维技术团队,其中30多位工程在云计算领域有5年以上的研发经验。

轻元科技在新一代云计算技术――容器技术的编排管理、容器和虚拟机的组网服务、多容器共享存储等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点,目前正在申请的软件著作权达到了14项。

轻元科技在2016年8月从全国2000多家申请的创业公司脱颖而出,入选了以严选著名的微软加速器(MVA,入选率不足1%),是入选企业中唯一一家提供云计算基础平台和解决方案的公司。

下一代虚拟化技术

轻元容器PaaS平台是以容器技术为基础的全方位云原生应用开发、部署和治理平台。

2014年,以Docker为代表的容器技术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交付。该技术最初是基于LXC(Linux Container)的开源容器管理引擎,现在runC(标准化容器执行引擎,符合OCI标准的开放容器项目)更让该技术的前景一片欣欣向荣。它基于cgroup和namespace实现了操作系统层的抽象,允许一个操作系统上用户空间被分割成几个独立的单元在内核中运行,彼此不干扰的一个独立的空间。容器技术和虚拟机技术一样是一种开源的技术,因其所提供的标准化的适用性及便利性,被普遍认为是将逐渐取代虚拟机的技术,是将云计算推入2.0时代的变革性技术。

同时,轻元容器PaaS平台以企业生产环境应用为中心,为企业提供应用弹性能力,让各种各样应用按需使用资源之余,其所提供的容错能力把开发运维复杂度进一步降低。

企业需要架构和

业务演进

轻元科技在接触客户的过程中发现,企业的IT升级普遍需要承接过去的庞大资产。企业需要的是架构和业务演进,而非爆发式的变革。而轻元的容器PaaS平台就给了企业这种能力。

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业;互联网金融;银行业;传统银行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化网络金融产品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手机银行、网络银行,到现在各种各样的互联网移动支付平台,互联网金融业态层出不穷,并且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为普通百姓日常金融消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银行业受到了较大冲击,如何运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并发挥自身传统力量,最终实现双赢,也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与优势

与传统银行也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很多特点和优势。在操作系统和平台上,就存在重要的优势。过去百姓办理转账等银行业务,要到银行的实体店面去办理,由于业务量较大,在操作中需要长时间等待,手续办理也比较繁琐。但是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进行操作,其主要作用是为客户提供了一个虚拟化的网络接口,通过接口进入平台,可以实现传统银行一样的功能,便捷性和实用性效果极强。

传统行业用户的信息收集和整理是一项巨大的工作,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很多工作都是在网络进行操作,通过用户自己操作和后台的处理器存储,就完成了整个工作流程,效益更高。用户在先期已经搭建好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上进行自助式操作,就省去了很多人力成本和设备成本,进而提升了资金效率,互联网交互和云计算技术的兴起,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在现代支付手段上,互联网金融也具有天然的优势。一般传统银行支付方式都是集中在现金、票据等方面,但是互联网金融则以移动和网络支付为主要方式,不管是个人和企业,都可以高效利用平台办理。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兴起,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随着规模化效应的显现,其交易费用低廉、方便快捷的特点也在不断显现出来。此外,网络保障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互联网金融业务提供了技术支持,保障了资金的安全性,从而有效提升了互联网金融的利用范围。

二、互联网金融冲击传统银行

1.抢夺金融业务市场

互联网金融可以实现传统银行的很多功能,同时又具有方便快捷、费用较低的特点,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在应用领域上逐渐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银行冲击显而易见,以工商银行为例,在利息净收入增长率方面,从2014年的6.1%,下降到2015年的4.5%,农业银行也下降了2%,建设银行从10%,下降到了8%,再净利润增长上,也都存在大概5%左右的下滑。

在具体的功能上,不仅有日常的支付、存储、转账功能,而且很多互联网金融还提供了一定的理财功能,推出了比存款利率更高的理财手段和平台,造成了银行储蓄率的流失,很多用户将传统银行的钱转到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资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在消费端,很多互联网网平台都推出了小额度的信贷消费功能,提供了一定的融资平台,也和传统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形成冲突,是对传统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一个冲击。

2.削弱传统银行媒介作用

在传统的金融活动中,银行都是以一种资金融通的中介身份出现,对于社会经济正常运转,发挥了巨大作用。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传统银行的媒介作用和地位已然岌岌可危,互联网金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大大提升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流通效率。以阿里巴巴小额贷款为例,自2010年推出以后,阿里巴巴小贷已经为800万家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贷款,累计金额达到2500亿元以上。

三、互联网时代的传统银行发展策略

互联网时代,传统银行面临诸多挑战,但是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传统银行需要积极探索,寻找有效的发展路径,发挥自身传统优势,同样可以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自身业务的提档升级。

1.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不管金融业态如何发展,风险防控问题,永远是金融行业的核心问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互联网金融在安全系数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由于互联网安全防范手段的缺陷,加之互联网金融出现时间较短,在身份认证和安全防护上,仍然存在着很大不足。另外我国信用体制没有完全建立,信用机制相对较差,也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对此,传统银行要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在金融风险防控上下足功夫,逐步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实现资金的安全管理,吸引对风险防范要求较高的重点客户和大额客户的青睐。

此外,传统银行业也都有着互联网资金交易的业务,比较网络银行等,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银行的风险防范,加快两者在业务上的不断融合,实现线下和线上业务的共同发展。

2.形成高效反馈通道

传统银行业由于长期在金融行业呈现垄断地位,客户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并不对等,客户的个性化和现实需求并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和需求反馈,在互联网金融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由于网络金融的灵活性,更能有效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传统银行也需要转变思路,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项内部规定和制度,优化办事流程,形成高效的评价发展反馈机制,利用市场化的客户思维考虑业务的开展和推进,把提升客户满意程度和银行综合效益的综合作为发展的重点要素。

加强跟踪服务推进能力。构建高效的产品评价反馈机制,提升对于市场需求的敏感程度,提升对客户的综合性评价,客户群体划分更为细化,提升服务综合能力,倾听银行客户的意见建议,与其他线上金融业态形成有效的竞争,保证自己在金融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3.打造新型管理模式

在传统银行存在体系相对较为僵化的现象,应该在人力管理和风险管理、会计管理体系等进行变革,实现综合管理模式的改变。从客服管理型向客户服务型转变,体现消费者思维和消费者理念,不断加大对客户的服务水平,重视客户隐私的保护,不断推出有效措施,加强银行日常防范和监管,不断提升员工素质。

4.加强信息化建设

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颁发第三方支付业务牌照超过200个,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交易规模超过5万亿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任何产业都面临着互联网的浪潮,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是各行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传统银行有着现代网络金融不能比拟的优势,其掌握大量客户资源,有着完善的内部运转体系,这些都可以进行转化,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功能,实现客户的有效挖掘,实现金融业务线上和线下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自身体系的健康运行,实现整个金融业态的提档升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金融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开始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并且越来越多的变成了企业主要的支付手段,在互联网金融兴起的浪潮下,传统银行也必然面临着重大的冲击,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传统银行应与互联网金融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传统银行业要及时调整,从容应对,充分利用自有的资源和储备,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积极探索现代化经营模式,实现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86-88.

[2]褚慧,卫泽鹏.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影响的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5,(7):20-24.

[3]杨磊玉.浅谈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6,(11):88-90.

[4]刘兰芳.颠覆与冲击--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6,(1):98-100.

第6篇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理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开始引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并与传统经济模式进行有效结合。互联网银行业与传统银行业的区别在于,两者所采用的媒介不同。传统银行业以纸币为主要媒介,而新型网络金融以银行卡为主要媒介。新型网络金融更加方便、快捷和安全,给传统银行业带来很大的冲击[2]。虽然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产品已经真实地让我们感受到金融行业发生的变化,诸如,我们所熟知的支付宝,财付通、微博钱包、盛付通、国付宝、余额宝等。网络金融产品不断地推起了一轮轮金融改革浪潮,使传统的银行业产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银行业既要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影响,又要积极探索自身发展和改革,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寻找适应信息发展的运作管理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当前,社会认知度最高的主流互联网金融为: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融资。1.第三方支付。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互联网金融有与商业网上银行不同的特点,下面进行详细介绍:一是第三方支付业务降低了商家和银行的成本。对商家来说,第三方支付平台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运作成本;对于银行来说,可以直接利用第三方的系统给客户提供咨询和服务,帮助银行节省直接支付的人员成本。第三方支付平台还能帮助银行和商家进行实时的交易,不仅方便的提供退款和止付服务,而且实现对交易信息的实时查询。当前,第三方支付平台把众多银行的支付网很好的连接起来,客户只需要用自己办理的第三方支付账户,就能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各银行进行支付活动。这样大大节省了本人到各银行办理业务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直接跑去银行所产生的成本[3]。同时,第三方支付自身的便捷性,也满足了客户们办理业务的不同需求。例如,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均为客户提供免费的支付服务,减少了客户用网上银行支付时所产生的手续费,进一步减少了客户的使用成本。二是第三方支付简化了客户在交易时的操作流程。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与众多银行合作,客户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网上交易,省去传统银行的繁琐过程。对于商家来说,不需要安装各个银行的认证软件,从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操作。从客户账户安全的角度来说,在使用商业网上银行的过程中,仅仅需要客户安装使用U盾等安全认证工具,就可以完成货币的网上交易。当银行办理用户众多时,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进行办理,而且办理过程比较繁琐,而通过使用第三方支付交易平台,用户只需要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账号和密码,就可以快速办理各种支付业务,极大地提升办事效率。2.互联网融资。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结果,必然会对传统银行产生不同的冲击。在传统情况下,融资方式有两种,第一是在商业银行进行的间接融资;第二是用股票债券进行的直接融资。现在,又出现了新型的融资方式,即互联网融资。互联网融资是指在融资过程中,有资金的供给方通过互联网平台,通过贷款的方式将资金提供给需要资金的需求方。互联网融资形式有两种:一是P2P借贷模式,由经过法律认证的第三方公司提供中介平台,资金需求方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以点对点的形式向资金供给方寻求贷款的行为;二是法律认证的具有贷款资格的小额贷款公司,在平台向需要资金的人提供小额贷款的行为[4]。与银行贷款相比较而言,互联网融资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一是提高了融资的效率。互联网融资的信息管理结构以云计算技术为核心,通过云计算对互联网大数据的分析,综合分析出每一个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摆脱了传统银行业凭个人经验进行贷款审批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信用审查的成本,也提高了审查的速度。二是办理流程更加简便。互联网融资利用互联网电子平台融资,通过简化业务办理的流程,提高了发放贷款资金的效率,缩短了小额贷款的办理周期,满足贷款人急于获取贷款资金的需求。三是实现风险控制。互联网融资依靠电子商务平台的系统评估软件,分析贷款人的信用级别,并以此来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有效地控制。互联网融资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监控所有资金的交易过程,极大地降低了贷款的风险损失。

二、网络金融影响传统银行的原因

(一)新型融资理论加快传统银行的发展随着新时期科技进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产生了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新型理论知识,而这些新型理论正是网络信息技术优化发展的推动力。经济技术所研究出来的每一项新成果,都必然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网络技术的崛起也必然影响传统银行业。因此,塑造银行业全新运营模式,打造银行业全新管理理念,是网络金融逐渐影响传统银行的原因。随着各种网络商务平台的平稳运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确立,网络金融正不断的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费理念,并使其对第三方支付产生了信任感和依赖感。同时,网络金融极大的减短了人们的资金交易流程,扩大资金交易和流通范围,使得用户逐渐养成了网上支付交易的习惯。另外,随着理财产品等各种网络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理财产品正不断推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二)网络虚拟空间的“自主性”随着金融银行业的网络化,新型化的不断发展,传统银行存在的滞后性日益明显。相对于网络金融来说,传统传统银行存在不全面和不透彻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金融银行就会开始自由的发展各类业务,并使得不同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不同情况发展不同模式,以此满足客户对不同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网络金融通过采用多种理财模式,提供更多理财产品,让客户自己选择,从而提高了加大了网络金融的自主性[5]。另外,网络金融的“自主性”还体现在其通过与不同类型的商贸机构合作,组织不同类型的商贸活动,吸引大量资金流入,来不断提升自身活力。

(三)网络金融的高利润性、灵活性相对于传统银行来说,网络金融获得的利润更加可观,推出的网络产品让用户更加感兴趣。网络金融为了吸纳更多的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常常会对客户承诺最低的投资收益。同时,传统的银行产品,在网络金融中也可以获得,而且更加方便和快捷。另外,网络金融产品的经营模式十分的灵活,会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来调整运营模式。因此,网络金融以其更高的利润和灵活性进行快速发展。

三、网络金融给传统银行带来的影响

(一)影响传统银行的支付———结算权威性传统银行存取款业务的办理方式是面对面的汇账支付,所以人们在传统银行办理业务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对等的。传统银行在资金的支付方面存在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网络金融却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网络业务的实时办理,发挥自身即时支付的优势,进而改变了人们对银行的概念。现在,网络运营者以及财付通、微博钱包等金融公司,通过不断更新自己的网络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网络金融通过自身的支付方式,不断撼动传统银行的支付-结算的地位。

(二)影响传统银行的中介地位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搜索引擎可以让使投资———支付双方实现共赢,并为投资双方提供透明的交易平台。在交易平台上,投资———支付双方可以实现时间、空间的转换,介绍交通、人员等经济成本。另外,在金融交易平台上,交易双方的金融交易效率大大提高。网络金融正在以不同的运作模式,影响着传统银行和资本市场。

(三)影响传统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中地位以往传统银行主要以大型企业为贷款对象,很少顾及小微企业,所以小微企业一直存在贷款难的问题。网络金融加大了小微企业的贷款理论,增加了其贷款额度,提升了在小微企业贷款中地位[6]。例如,阿里巴巴开展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并逐渐积累相关信贷业务,与小微企业建立金融关系。目前,阿里巴巴通过天猫、淘宝平台向部分会员提供订单贷款业务,或者信贷业务,逐渐形成自己的网络客户群。网络金融在小微企业中的渗透,影响了传统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中地位。

四、传统银行与网络金融实现共融的对策

(一)重组银行金融产品传统银行用于悠久的运作历史,以及庞大的客户群和社会资源,其信任度在较长时间内无法降低。网络金融处于发展阶段,可以为银行笼络更多的边缘客户,丰富传统银行的客户群。同时,网络金融具有实时交易的特点,提供高效的金融业务服务,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润。基于上述两方面原因,传统银行与网络金融结合,可以打造全新的产品交易模式和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更加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因此,传统银行与网络金融结合,可以发挥各自优点,构建与众不同的支付体系,重组银行金融产品[7]。

(二)设立信用评级新模型传统银行在金融领域发展已经相当完善,而网络金融的发展仍然存在问题。两者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设立信用评级新模。由于银行用于稳定的交易信息资源、资金状况,以及销售情况,银行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融资。在进行金融融资的时候,银行可以建立独特的信用评级系统,对银行金融业务进行评级。基于多元化的数字分析,银行可以建立起全方位融资模式,诸如,融资申请、融资方案评估和信用等级评估,以及贷款后跟踪服务等。设立信用评级新模型,可以帮助银行吸引更多的客户,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水平。

(三)实现入站式实时营销行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客户进行安全识别,并以精准营销的方式为其提供服务。互联网方式不仅可以为客户交易提供便利,而且对CRM数据进行挖掘,将其作为银行识别客户的先潮主流。同时,银行将CRM数据分析结果作为营销策略和风险掌控的基础,实现“入站式实时营销”。在精准营销和数据分析的条件下,银行可以获得客户更多的认知和认同。

(四)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银行要顺应这一潮流,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网络金融进行合作,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一站式电子平台的出现,改变了银行的信贷思路,满足不同企业的信贷需求。目前,第三方支付方式已经比较成熟,传统银行可以通过与网络商家的合作,进行全新的金融服务,最终实现两者的互创共赢。

五、总结

第7篇

传统的IT架构始终有一个80/20困境,即80%的精力成本在建设和维护,20%的精力成本在使用和优化。长久以来企业把IT建设的精力过多的放在IT基础设施本身,而不是IT所能提供的根本价值(即企业的应用和服务)。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银行业数据中心建设中各银行均逐步引入云计算架构。金融业云计算数据中心作为支撑银行云服务的基础设施,能够通过自动化、虚拟化、资源整合以及能源管理等技术的应用,解决目前数据中心普遍存在的成本快速增加、管理日益复杂等尖锐的问题,实现对业务服务的敏捷响应和按需供应。

二、金融私有云理论研究

(一)云计算概念

云计算是从互联网行业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和新商务模式,它依托网络,整合IT资源、配置加工成服务,以新的形式(IaaS、PaaS、SaaS)交付给用户。云计算安全联盟在“Security Guideance for Critical Areas of Focus In Cloud Computing v3.0”中比较精确的说明了云计算的本质:“云计算的本质是一种服务提供模型,通过这种模型可以随时、随地、按需地通过网络访问共享资源池的资源,这个资源池的内容包括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等,这些资源能够被动态地分配和调整,在不同用户之间灵活的划分。凡是符合这些特征的IT服务都可以称为云计算服务。”

(二)云计算特征及部署模式

一个标准的云计算需要具备五个基本元素,分别包括:通过网络分发服务、自助服务、可衡量的服务、资源的灵活调度、和资源池化。云计算按照服务类型划分,可以分为Iaas、Paas、Saas三种服务类型,而按照部署模式则可以分为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以及社区云四种模式。

(三)金融行业云计算整体概况

从云计算的定义上可以看出,并没有对个别行业做出云计算的定义,但在云计算的发展上,与各种业务结合以后,渐渐的就衍生成了各行业别的云计算。事实上是云计算的定义没变,只是加上了行业在IT上原有的合规性。如金融行业一般需要遵守的ISO27001,PCI 3.0等规范,就成了所谓的金融云平台。

从以上对云计算现状的调研可以看出,虽然云计算概念由来已久,但一直以来最大的用户群体仍然是网站、移动终端、游戏类应用,对IT环境复杂、安全性、合规化要求高的银行核心业务进行云化的进展一直缓慢,这也是金融银行开始进行云计算建设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业内一直在致力于推动银行各级业务向更适于云计算的方式转型,比如采用分布式应用架构,但与互联网企业不同,银行系统有更苛刻的合规化要求和较大历史负担,注定这种应用架构的转型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开行金融私有云网络架构实践

云计算的一个重要特征即通过网络分发服务。所以数据中心网络直接作为云计算服务的底层支撑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用户只有通过网络才能访问云服务。作为连接用户和云计算系统的通道,它直接决定了最终用户体验的好坏。

国家开发银行(下简称“开行”)为了适应业务的快速发展,实现应用系统的快速、灵活部署,积极尝试采用云计算、软件定义网络等新产品、新技术。为了实现从传统网络架构过渡到支持云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开行进行了对整体网络内容分发网络、跨数据中心间大二层网络、新一代数据中心网络规划设计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主要内容如下:

(一)双多活应用系统架构

开行网银系统通过全局负载均衡及本地负载均衡的调度,率先实现了应用系统双活,实现了长安街数据中心、阜外数据中心、怀柔数据中心三地的流量负载均衡,同时对外提供服务,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可靠性,有力地支撑了开行网银业务的开展。其中三个数据中心的流量按照8:1:1的流量进行负载,保证了业务的高可用及灵活调度。

同时,开行对整体网络的内容分发、智能DNS、负载均衡系统进行重新的设计与改造,目前绝大多数系统通过域名的方式进行访问,能够实现后台资源的灵活调度,保证应用系统能够双多活的架构部署,有力地支撑了全行业务的发展。

(二)“大二层”网络架构实施

为适应IT新技术发展,不断提高IT系统的可靠性,开行自2014年起开展了数据中心多活高可用架构项目群建设,部分重要应用系统将逐步推进跨机房高可用部署。为实现多活应用,数据中心间的网络架构需要进行升级建设,需要在长安街和北丰数据中心节点之间实现业务VLAN的二层打通。

传统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为数据中心间通过三层路由互联,数据中心内网络接入层通过二层交换互联。随着虚拟化、云化技术发展,目前数据中心广泛引入虚拟机动态迁移技术,其核心点是各数据中心虚拟机网络处于同一个二层域内,虚拟机迁移前后的IP和MAC地址不变。为提供虚拟机迁移的二层域网络环境,需要在长安街和北丰数据中心间的互联架构中新增二层互联方式,满足虚拟化迁移技术跨数据中心部署要求。

网络大二层互联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搭建跨数据中心的二层网络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建设高可用文件系统,为ESB(企业服务总线)、ECM(企业内容管理)等应用系统提供跨数据中心、跨机房冗余文件存储服务的基础平台,实现集群服务器间通讯和虚拟机迁移。

后续,开行将进行整网跨数据中心的大二层(DCI数据中心互联)的网络设计,力争实现重要应用系统跨中心双活、自动切换的需求。同时,大二层网络还能够为数据中心间应用系统搬迁、计算资源的动态调度提供支持。

(三)私有云平台的规划及设计

开行的金融云计算系统遵循当今云计算建设的一般规律,先建设IaaS,再逐步构建上层的PaaS/SaaS;先建设比较贴近现有数据中心结构和运维要求的私有云,再向公有云参与的混合云/社区云过度。根据开行现状,数据中心将采用企业私有云的部署方式。未来非核心、可外包应用也可能会部分采用外部云服务的方式。开行私有云的建立力争实现以下三大目标:

>业务目标:通过云计算灵活、敏捷等新技术特性,实现IT服务对业务系统的有利支撑。

>管理目标:以绿色云计算数据中心概念为指引,进一步提升IT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建设目标:从云的能力发展角度,开行的最终目标全面达到ITIL与IAAS结合的水平

(四)下一代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设计

按照开行IT的总体规划以及IT基础设施的总体规划,2016年开行将进行稻香湖数据中心的建设工作。建设完成后的稻香湖中心将成为主数据中心,与怀柔同城数据中心,北丰机房以及未来西安异地数据中心形成两地三中心的部署,支撑未来5-10年的业务发展。

考虑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能实现支撑5-10年业务发展的目标。稻香湖数据中心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的面向云计算的数据中心架构。将数据中心的IT资源池化,通过智能的业务调度机制、以可计量的方式按需、保质的取用资源,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屏蔽底层的复杂性,使用户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IT资源的优化应用上去。

开行稻香湖数据中心将对传统的基础设施架构进行优化及调整,同时大力发展运维自动化,部署开发测试云、生产灾备云。以上的技术发展目标均需要构建强大、健壮、支持云技术的网络架构的支持。

四、总结

金融业云计算数据中心作为支撑银行云服务的基础设施,能够通过自动化、虚拟化、资源整合以及能源管理等技术的应用,解决目前数据中心普遍存在的成本快速增加、管理日益复杂等尖锐的问题,实现对业务服务的敏捷响应和按需供应。

云计算的出现,改变了传统IT基础设施的使用方式和软件部署模式,通过IT即服务的交付模式,大幅提高应用部署速度,促进了创新和成本降低,增强了IT运营的敏捷性,引发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巨大变革。伴随着云概念的不断升温以及云技术的快速普及,业界正在迎来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高峰。对于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国内外银行也开始逐步积极探索适用于金融业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模式、方式、途径。

第8篇

上午十点钟,本是金融机构最为忙碌的时间。而在中国建设银行新疆分行(下称建行新疆分行)的200多个营业网点,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3300多名柜员熟练地打开电脑,准备进入系统处理各种业务。

为其提供支撑的是浪潮集团研制生产的“天梭K1”服务器。每分钟都至少有成千上万笔银行业务,被传输到机房的“天梭K1”服务器里等待即时的反馈。

建行新疆分行的14个二级分行、200多个营业网点、2万多台自助和电子设备不分昼夜地产生各类中间业务数据,如果没有性能强大、运行稳定的信息系统来处理,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大宗的金融业务,更是承受不起服务器宕机的风险。

在过去,国产主机制造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各大银行也形成了选择国外品牌服务器的习惯。然而,随着信息安全需求的不断升级,国外的IT服务商显然不再是金融机构的最佳选择,用国产品牌逐步替代国外小型机似乎成为了众多金融机构未来信息系统建设的必然趋势。

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分行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这种尝试意味着承担更多的风险。直到“天梭K1”服务器出现,时任建行新疆分行信息技术部总经理朱鹏鹏才终于找到了兼顾业务处理和信息安全的两全之法。在他看来,“天梭K1”服务器媲美国外品牌的强大性能和可靠性,真正让他放心的迈出了尝试的第一步。

建行新疆分行的成功案例为国产品牌进入金融机构打开了局面。浪潮集团“天梭K1”服务器让朱鹏鹏对国产品牌充满了期待:“中国建设银行新疆分行在替代国外小型机方面,已经实现了成功应用。我们就是凭借‘天梭K1’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成长“进化论”

在国外企业长期垄断的大型机市场,核心技术的缺失使中国的ICT发展一直受制于人,处于被动地位。

直到2013年,“天梭K1”终于让人们看到了国产高端服务器的曙光。当时,在钓鱼台国宾馆的庆功厅,浪潮集团“天梭K1”的会如期举行。最高可扩展配置32颗CPU,每分钟可完成数百万次联机事务处理,可用性高达99.9994%每一项在大屏幕上公布的技术指标都引来了业内人士的惊叹。

这些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懂的一连串数据,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于中国服务器研制水平的认知。“天梭K1”的成功上市意味着中国从此以后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高端服务器核心技术的国家。

事实上,“天梭K1”服务器不仅在中国的ICT发展史上影响重大,对于浪潮同样有里程碑式的非凡意义。尖端的技术让浪潮终于能够与国际巨头分庭抗礼,这是浪潮身处云时代最有力的市场宣言之一。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ICT市场起步较晚。即使作为中国最早的本土计算机品牌之一,浪潮入行之初也只不过是ICT圈内的一个跟随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浪潮都同其他后起之秀一样,只能在IBM、EMC、Oracle、微软等国际巨头的地盘上艰难抢食。

在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恩东看来,浪潮“天梭K1”的出现,无疑让集团抓住了云时代的契机,进军国际市场的底气也变得更足了。从一个后来者一跃成为市场的佼佼者,浪潮在摸爬滚打的经验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王恩东告诉记者:“在技术变革的时代,不与时俱进,就抓不住转型的机会,就会死得很难看。所以,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我们就必须比传统制造业步伐更快。”

多年的成长经验,让浪潮集团对创新的界定比常人更宽泛一些。在浪潮眼里,做别人没做的是创新,模仿学会了是创新,今天比昨天进步是创新,不断持续改进也是创新。

回顾浪潮的发展历史,从第一台浪潮牌微机、全球第一个中文寻呼机、中国第一台服务器、中国第一台PB级海量存储、中国第一款云计算操作系统,再到中国第一台关键应用主机天梭K1,每一个成长脚印背后都离不开浪潮“创新进化论”的支撑。

云潮的定位

掌握了主机核心制造技术的浪潮集团在市场中变得更有底气了。因不满足于硬件的制造,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开始将目光瞄向了更具前景的云计算领域。

在云计算技术兴起之初,久经沙场的孙丕恕就看出了市场变化的端倪。他认为:“云计算具有信息资源集中、业务整合的技术优势,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将给全球产业格局带来重大变革。”

面对市场变革所蕴含的契机,孙丕恕早已是迫不及待。他开始绸缪浪潮集团在云时代的快速崛起。云计算的普及和应用,使服务提供商、用户和市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用户习惯悄悄改变,标准化的产品不再适用。为了迎合用户个性化定制的趋势,越来越多的IT服务商只能朝着更加专业、更加精细的方向深入发展。与此同时,IT市场消费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不少政、企用户放弃了原先购买IT产品构建自有数据中心的方案,开始直接购买云计算服务。

事实恰如孙丕恕所料,与以往的大机时代和小机时代不同,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传统的市场格局被彻底打破,几大国际巨头坐拥市场的时代一去不返。

除了亚马逊、IBM、EMC等传统IT服务商知名品牌外,行业市场催生出众多新兴品牌,不少国内企业也搭乘“云”的契机,获得了迅猛发展。拥有坚实的硬件和软件制造基础,浪潮集团毫不犹豫地喊出了“云潮”口号,做好了争夺市场的一切准备。

其实,孙丕恕很清楚,在市场的“战国”年代,找准定位才是成就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信息安全关注度日益提升的今天,国产品牌在中国云计算市场上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提前布局的孙丕恕早已抓住了这些信息,对于未来更是成竹在胸。

浪潮集团针对蓬勃发展的云计算业务提出了具体要求――打造可以信赖的云。在信息安全岌岌可危的环境下,建立一个能够让用户值得信赖的品牌,无疑将是浪潮集团称雄云时代的绝佳武器。

可以信赖的浪潮集团云计算首先将目光聚焦在了信息安全需求最为强烈的各地政府身上。孙丕恕在众多场合不止一次地强调:“浪潮云计算能为政府实现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的转变,为政府服务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事实证明,浪潮集团的定位正切市场要害,很快得到了用户的认可。不过几年的时间,浪潮就已与全国26个省市以及政务、公安、卫生等十几个行业建立了云计算战略合作。

激烈的市场竞争还在继续,在服务日趋专业化的云计算领域,诸多政府用户的良好反馈并不足以让浪潮集团头脑发热。在孙丕恕看来,浪潮集团的云计算业务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9篇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对公业务营销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6)03-0070-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3.15

当今时代,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搜索引擎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渗入金融行业,对金融业态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数据渗透到了每一个行业,“大数据”应运而生,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最早实现数字化交易的银行业来说,大数据能反映银行产品管理的综合信息,也隐藏着产品相关的客户行为模式,有助于实现基于客户行为的产品营销管理。

一、大数据技术概况

大数据尚未有统一的概念,目前采用较多的是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定义,大数据是“规模大到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已经无法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且大数据具有“4V”的特点,即数据量大(Volume)、数据种类繁多(Variety)、数据更新快(Velocity)、数据具有极大的价值(Value)[1]。IDC的报告预测未来5年中国的数据量将以51.4%的速度增长[2]。数据作为一种信息,记录了企业所有的产品信息,并能更精确、更客观地展现客户需求,具有重大的商业价值[3]。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各种商业创新,会使得未来的营销活动以更贴近消费者需求方式以及在更为合理的时间实施,取得更好的效果[4]。

现有的大数据分析挖掘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关联分析法。这是最常见的大数据分析方法之一,指的是从现有的数据库中找出特定序列的数据在特定事件中存在的数据关联性。确定关联规则是关联分析法的重要基础,不同关联规则的设定会产生不同的关联结果。该方法主要用于发现某一事件中不同数据是否存在关联性,如产品间的内在关联性。

2.序列分析法。序列分析法与关联分析法规则类似,但寻找的是某一事件中数据之间在时间上的关联性。加入了时间序列,使得分析结果更具动态性和延续性。这种分析法对于发现潜在用户具有明显作用,能够广泛应用到金融、医疗、工程等领域的企业中。

3.分类和预测分析法。实际上是两个过程,第一步是确定模型描述,针对指定的数据类型和概念集进行分类划分,第二步是使用这种分类基于模型进行预测分析。这一类分析方法主要用于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消费者特定的消费习惯,并预测其后续的可能行为。

4.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法能够将数据库内数据特征未知的信息进行相似性最大化处理,帮助企业了解哪些是较为典型性的用户,哪些是忠实用户,哪些是流失用户等,从而有助于企业根据不同用户的消费特征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二、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现状

国内的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大数据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互联网行业。但金融行业实现数字化交易以来,沉淀了大量的用户数据,是较为适合大数据分析的行业。银行业的数据分析尚处于从数据碎片化到数据整合时代的过渡阶段。现阶段,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风险控制和零售业务,主要有三种模式。

首先,基于网上交易流水的数据挖掘。银行与电商合作,直接接触电商平台、支付平台上的大量卖家和买家,并通过交易流、信息流、资金流覆盖其产业链上的生产、物流、消费等多个环节。基于此,银行借助成熟的数据分析技术,实施风险控制和拓展营销。如工商银行“易融通”会自动处理客户信息,选取客户融资需求量、还款资金来源及其可靠性等因素作为贷款额度指标,在线批量审批与发放贷款。招商银行与敦煌网共同推出的“敦煌网生意一卡通”客户信息共享,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理财一体化的金融服务。

其次,基于第三方系统的征信数据挖掘。这一类数据主要包括人行征信、工商、税务、电力、房管局、车管所、社保、海关等政府数据,学历、购物、支付、物流等社会征信数据以及各大金融机构的金融数据等。这些数据使得银行能更加全面判断企业客户的属性和资质,更有针对性地根据其综合情况实施精准营销。如平安银行在接入平安保险、平安租赁等集团子公司数据的同时,辅之以政府公共数据,全面分析客户情况并据此营销。

最后,基于POS流水的数据应用。商业银行依托在线贷款业务平台系统,对客户进行综合信用评价,向符合贷款条件的POS商户,以其一定期限内的POS结算流入量为授信额度的依据,在线发放用于生产经营的信用贷款。已有的POS流水数据应用有招商银行和通联支付合作的流水贷、中信银行和银联商务合作的网络商户贷款业务,浦发银行和通联支付合作的流水贷业务等。

除了基于行内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外,国内许多商业银行还与专业第三方公司合作,争取顺应大数据潮流,进一步加快应用大数据的步伐。如平安银行与SPSS公司合作,进行消费贷产品的大数据营销管理;宁波银行利用客户购买某项产品大数据分析结果挖掘潜在客户。这些探索为商业银行拥抱大数据技术,利用大数据技术转变营销理念和营销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跨渠道跨终端的整合,银行的大数据将日渐完善。产品的客观数据与客户信息也将有效结合,形成完整的“产品――用户”数据库,用于银行各类产品的规模化和定制化综合推介,尤其是对于具有复杂的金融产品综合运用需求的对公客户来说,大数据的应用将是一片蓝海。

三、大数据技术在对公业务营销中的应用方案

对公客户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且该类客户沉淀了大量复杂的数据,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对公客户服务和对公产品营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营销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循序渐进,最终形成一套成熟体系。张湛梅等提出一套针对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营销体系“PDMA”,主要包括认知客户(perceive)、挖掘需求(data-mining)、精准营销(marketing)、营销评估(assessment),构成一个闭环体系[5]。基于“PDMA”的框架能很好地建立银行产品和客户两个维度。结合客户属性进行产品大数据分析,才能以更符合客户偏好和需求的方式实施产品营销,并对营销的效果进行事后评估,以持续改进。本文以“PDMA”为框架,系统阐述商业银行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对公产品营销管理的应用方案。

(一)P――认知客户行为

对公客户与零售客户有本质的区别,客户的金融需求复杂,且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在银行进行大数据分析之前,应当对对公客户有一个全面认识,并结合客户情况认知银行对公产品现状。认知企业客户行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基于客户属性建立客户特征库。客户特征库包括银行数据库中的所有对公客户相关字段,可以对客户的自身属性、所在地区、财务状况、与银行合作紧密程度等进行初步分析,掌握客户基本情况。

2.结合客户持有产品情况,认知银行的产品结构。以产品管理系统中的产品库为依据,分析持有不同数量产品的客户分布、各门类产品的客户总体分布、下属分行及其经营机构的客户持有产品情况,以及结合多个时点的各门类产品客户数的变化趋势等。

3.在认知产品的基础上,基于产品记录,分析客户行为习惯。包括客户对产品门类的偏好,对产品购买渠道的偏好,对资金流动性的需求,购买产品时段偏好等。

(二)D――挖掘客户需求

在认知产品和客户的基础上,应用大数据技术,挖掘隐藏在产品信息和客户信息背后的客户需求,为后续的精准营销打下基础。

1.基于客户产品持有行为判断不同产品的相关程度。在客户持有产品的全数据中,同一客户持有多种产品的现象较为普遍。分析客户持有的产品明细清单,找出同一客户持有产品组合的一般规律,可以准确判断各产品之间的相关程度,测算出持有某种产品的客户同时使用该产品相关产品的可能性。产品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形成定期的产品相关性监测报告和营销建议。

2.基于产品的监测报告,判断产品持有的平均水平。结合客户产品的平均持有水平分析,将低于产品平均持有水平的对公客户认为是具有产品潜力的客户群,生成这一类客户清单。同时根据客户清单中对公客户所在分行进行分类,将这部分产品需求未充分挖掘的客户清单推送到分行,以帮助分行更好地锁定目标营销客户。同时也可以针对不同门类产品的客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判断持有某类产品的客户使用其它门类产品的情况,也即产品的跟进情况。

3.对非结构化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全方位挖掘客户的产品需求。非结构化数据可以分为行内数据和行外数据。行内数据中,银行内部的资金来往记录和银行内部企业授信报告等都可以作为非结构化数据来源。此外,银行还可综合应用外部数据,如电力、税务、工商和人行征信系统数据。通过这类交易数据可以形成企业的社会网络关系图,作为供应链金融大数据营销的重要依据。

总之,需求发现环节应紧密结合产品和客户的数据,挖掘大数据背后客户对产品的需求,是借助大数据实现对公产品营销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三)M――产品精准营销

充分挖掘客户需求后,根据需求实施精准营销。具体可以有如下应用。

1.结合客户的产品门类偏好推荐同一类别的其它产品。根据客户偏好分析和需求挖掘结果,掌握客户对某类产品的使用记录,为其推荐同门类产品中其它热门产品(依据热门产品排名),提高同一门类产品的渗透率。此外,还可以具体到各分行,分析各分行同类产品使用情况,并将之与全行产品应用情况对比分析。低于全行各门类产品应用水平的分行建议就其薄弱的产品门类进行重点营销。

2.对持有某些产品的客户推荐产品组合中的其它产品。通过产品相关分析梳理出相关度高的产品组合,结合只持有这些产品组合中的部分产品的客户清单,生成各个客户还可进行关联营销的具体产品清单,推送给各分行,指导其根据该客户潜在产品清单对客户进行产品关联推荐。

3.通过客户属性分析开发潜在客户。从产品出发,通过聚类法和分类预测法分析持有某种产品的客户群体的共同属性,然后比对具有这些属性但还未持有该种产品的客户,作为该种产品的潜在客户名单,对名单上的客户推荐该种产品,通过分析现有客户成功开发新客户。

(四)A――营销效果评估

营销评估是贯穿“PDMA”大数据营销体系全流程的最后一环,也是营销管理流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步骤,能及时帮助商业银行掌握大数据分析的效果。银行在精准营销评估过程中,应当加入时间序列,结合产品和客户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定期对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营销实施评估,根据评估效果改善大数据分析和精准营销的成果。对有成效的分析结果形成定期营销报告,对于成果不显著的从业务角度总结原因,调整大数据分析模型和参数,改进结果。

四、对公业务营销中的典型案例

总体来说,相比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更加积极拥抱大数据技术。2015年3月,民生银行“金融e管家”平台正式上线,这是民生银行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一大利器。该平台主要针对国内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管理功能、分析功能、应用功能相互脱离的弊端而开发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金融e管家”服务于全行对公客户管理,覆盖“PDMA”框架的四个环节,是对公业务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典范。

首先,认知客户行为(P)。该平台对接民生银行内200多个生产系统和数据中枢,并导入上市公司数据、人行征信数据、工商数据等行外的数据,形成完善的数据结构,通过不同的规则组合数据,如对公客户和产品的交叉组合,或者基于供应链的客户上下游集合等,使用户可从不同角度解读对公客户的特性,同时通过行内资金流和行内外信息流,精确掌握客户的行为习惯。

其次,挖掘客户需求(D)。该平台对客户信息更深层次的挖掘,去除无效信息,将有效信息放大,结合线下业务资源,挑选出最适合营销的企业关系群体,应用多种大数据分析方法,建立关系网络分析模型,识别出群体的特征和相互之间业务重点,并以极具可用性的界面展示客户潜在需求挖掘的结果,帮助客户经理深度挖掘客户的金融需求。

再者,产品精准营销(M)。该平台是一个智能化的融资理财和资源整合平台,主要围绕核心客户,通过后台数据的支撑,建立交易网络模型和上下游客户推荐模型,并据此匹配最适合的金融产品,实现精准营销。该平台上线后,对公产品关联营销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最后,产品营销评估(A)。该平台建立了基于历史记录的客户绩效评价体系,科学全面的评价客户绩效,并根据评价结果改进营销方向。后评价功能涵盖对公业务的不同情况,如对个性化服务方案的综合评价,对集团客户也能建立综合收益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单独考虑单笔业务的收益,适应了缺资产时代的商业银行经营新思路。

可以预见,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代,随着对公业务背后纷繁复杂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多样化数据不断沉淀,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对公业务营销中的应用价值将日益凸显,并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参考文献:

[1]Manyika, J.,M.Chui andB.Brown et al.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R].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2011.

[2]Franks, B.著,黄海,车皓阳,王悦等译.驾驭大数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3]杨威.大数据时代下的电子商务企业营销方式变革[J].中国电子商务,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