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物科学发展前沿

时间:2023-09-25 17:40:29

导语:在生物科学发展前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物科学发展前沿

第1篇

    1 当代大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生物相关专业的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生物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扎实,对生物技术发展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具备良好的科技强国的信念。但是,他们对高新生物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实验技术了解较少,生物科学实验实践技能较差,对生物科学科研精神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不足。有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当前的一些生物热点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新的科学研究领域的认识不足。在理性上,有43%的学生是盲目的怀疑,或者是盲从专家和他人的观点,对事物较少有自己的看法;在探索求知精神上,“科学功利主义”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使得学生视野狭窄、目光短浅;在实证精神上,有62%的学生缺乏实验实证精神,偏重抽象思维,缺乏科学实验的精神和价值眼光。②此外,许多高校只注重生物专业课的常规教学,很少举办专门的科研活动,且科学技能培养与锻炼的途径缺乏,这使得大学缺乏浓郁的科学素养氛围,学生较难形成一定的科学技能,由此科学实践能力也较差。

    2 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科学素养的意义

    细胞生物学是生物学类及农林医药类本科生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它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细胞生物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学科,和分子生物学一起同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并广泛渗透到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等的研究中,和农业、医学、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是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之一,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细胞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重要理论与实践密切地联系着。随着生命科学自身和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生命科学相关领域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可见,细胞生物学课程中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建立与其专业层次、研究方向相符合的细胞生物学知识构架体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类及农林医药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的重要作用。然而,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应始终将其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之中。如何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3.1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融合

    细胞生物学的知识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深奥、难于理解,教师可以试将抽象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有此联想起有趣的、熟悉的生活场景或事物,这不仅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和动态化,使其容易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蛋白质的分选”时,引导学生由细胞社会联想到人类社会。细胞中的各种蛋白质发挥结构或功能作用的部位几乎遍布细胞的各种膜区和组分,只有当蛋白质各就各位并组装成结构和功能复合体,才能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这就好比在人类社会中,各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找到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工作岗位才能发挥所长。总之,运用发散性思维,尽可能地将细胞生物学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配合以多媒体辅助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掌握。

    3.2 侧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新颖性

    细胞生物学发展极为迅速,随着科学家们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其内容处在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学科的前沿和热点,讲述较先进的科学结论,跟踪国际上最新进展。此外,教师在注重教学的同时,宜以科研并举,以科研引导和促进教学;教学与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最新科研进展同步,使学生在正确掌握细胞生物学基础上学会解决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问题。如将教师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基础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结合教学内容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这样既生动又贴切,学生又很熟悉,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亦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钻研精神。

    3.3 增加细胞生物学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综合性实验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实验原理和方法步骤较为复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正确使用仪器设备,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根据实验项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准备实验材料,自主配制实验所需试剂,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安排实验进程,设计性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由此可见,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由于实验条件和课时安排的限制,细胞生物学实验主要以基本操作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较少甚至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④因此,教师应根据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原则增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如我们精选了真核生物基因组的提取、纯化、鉴定、扩增、酶切、重组、转化、筛选的大实验,膜蛋白的分离与鉴定等综合设计型大实验,这些实验中的每个实验都构成了一个综合性整体,同时,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尽量做到由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每一次的综合设计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已学习的知识和已掌握的技术,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正确的资料采集、整理、分析和归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组织各种“科学小组”,布置学科发展前沿的讨论,与全程科研训练对接,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第2篇

结合有丝分裂的内容,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P117图6-8红细胞和心肌细胞、P117图6-9各种植物细胞、P117图6-10分化的细胞可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在学生看图的过程中展示图1。

引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得出细胞分化的意义。

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变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需要提醒的是细胞分化贯穿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只出现在胚胎时期,为干细胞做铺垫。

分析得出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持久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接着,引导学生比较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区别。

通过对插图和表格的分析,使学生分清了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区别;了解了细胞分化的过程和特点;知道了细胞分化的生物学意义。

二、利用科学发展史了解科学的发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1.从科学发展史中学习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结合课本插图P118图6-1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通过对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来总结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并揭示其规律。

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Haberlandt)提出细胞全能性概念,并用叶肉和其他多种细胞进行离体培养。在自制的营养物质中培养,仅出现一些细胞增大,未出现增殖和分化现象。

1934年荷兰植物学家(温特)F.W.Went发现了吲哚乙酸(IAA),随后又有人相继发现了IBA,NAA和2.4-D人工合成的生长素。

1934年怀特(White)用无机盐、糖类和酵母提取物配制成怀特培养基,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形成愈伤组织。其后证明了生长素和维生素对组培的作用,提出了细胞全能性学说。

20世纪40-50年代,斯库格(Skoog)和崔等人利用添加了腺嘌呤和生长素的培养基进行烟草培养,诱导根、芽等器官,并确定腺嘌呤和生长素诱导根和芽生长的作用。

1958年美国斯图尔德(Steward)等和德国赖纳(Reinert)等分别将培养的胡萝卜根细胞诱导形成了胚状体,形成新植株。用实验证明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从以上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研究历史,我们可知培养基是影响成功的重要的因素,正是因为科学和技术的相互支持,才使组织培养技术能够获得成功和完善。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克隆体,保持优良特性,缩短生产周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丰富的物质保障,如花卉和蔬菜培育。

2.科学与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引发了人们对于动物细胞是否具有全能性的猜想,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动物细胞的体外培育不能实现细胞的全能性。几经周折后,科学家终于通过细胞重组技术证明出了动物细胞核具全能性。因为细胞核具有生物体的绝大部分遗传物质。

证明动物细胞核具全能性的就是克隆技术,也称核移植。

1996年7月5日,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Dolly)由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伊恩・维尔穆特博士培育成功,但这成功并不是利用一个细胞就实验成功了,而是利用了上千个卵细胞才成功一个,其中过程也是很复杂的,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克隆可以用于造福人类,比如说治疗性克隆,利用胚胎干细胞进行器官移植。要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克隆也可以影响人类的正常秩序,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比如说克隆优等人种组成军队统治世界。

所以,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然而科学技术的也会给人类带来负效应,应正确处理好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三、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行STS教育

本节课有个探究模块,就是干细胞的知识。课标要求学生能自主搜集资料,并与同学分享成果。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及时理解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生物学新进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学生分享:移植弟弟脐带血治好血癌,3岁女童健康成长;姚明加入中华骨髓库等案例。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白血病就是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分化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导致不能正常增殖、分化出血红细胞。我们可以用正常的造血干细胞替代有问题的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脐带血里含有造血干细胞,通过移植造血干细胞就可以慢慢恢复造血功能。

干细胞可以分为三大类: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

这里的脐带血就是专能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

引导到目前人类遇到的重大科学难题――器官移植。器官移植需要先配型,后移植,移植成功后还需要终生服用抗免疫排斥的药。有没有能绕过免疫排斥的方法呢?那就是利用自身的干细胞培育出所需要的器官移植是最好的选择,它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干细胞培育的方法还有望用于拯救珍稀、濒危动物。适当的介绍干细胞新进展,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的研究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实施再生医学和细胞治疗的重要细胞来源。

上述实例的介绍,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与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力,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渗透STS教育的效果

我们将STS教育思想实施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概念性的知识可以通过插图、绘图等手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技术性的知识通过科学发展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发展对人类的生活的作用,进而对科学萌生浓厚的兴趣;对于科学前沿知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查找相关的知识,讨论得出结果,再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事例,将学习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来,从而对内容进行加深巩固。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教学改革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是人类从生物角度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近年来,生物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应用已经广泛渗透到了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整合也越来越多。因此,生物教学在高中教育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为了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适应高中教学体制改革的需要,本人对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能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有所帮助。

一、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动态,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

生物学是一门发展极其神速的学科,一些理论和概念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然而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与时展相对滞后,这就往往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使学生不能及时接触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态,吸收生物前沿科学新知识、新理念,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应该经常进修学习,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交流,相互学习,勤于总结,这样有利于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效益。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运用课堂学习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生物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很多事例都可以作为我们优秀的教学素材。譬如,在讲述克隆及转基因的时候,我们可以以目前热点话题“转基因水稻”为例子,将基因克隆及转化相关知识串联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基因工程相关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为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将生物学知识与这些学生身边熟悉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进而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件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教师要充分能动地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境并积极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仅使学生掌握和积累了更多的生物学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三、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大部分内容原理和方法都是由教师用文字语言或图片描述,信息来源比较有限,并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往往难于使学生们完全理解和记忆。将先进的电子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常常可把原来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和概念,如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噬菌体浸染过程、基因工程等,可以用动画等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当前比较热门的生物学相关的科教片,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当然,教师最基本的语言表述是授课的基础,板书、板画是授课最基本的展示手段。因此,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图片描述授课合理结合,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抓住高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扩大知识面,顺利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四、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开展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通过实验教学,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仅仅可以向学生介绍书本上的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从实验中认识到生物学的乐趣和奥妙。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时候,教师要进行精心指导,多方位告知学生生物实验中的内在联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书本的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然而,由于教学条件不同,目前我国高中实验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学校实验教学条件相对薄弱,无法向学生开设实验教学,这样严重降低了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因此,个人认为,实验教学将是新课程改革下生物教学改革的重点。

五、关心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时刻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当前,独生子女的学生越来越多,有些学生独自解决事情的能力相对较弱,遇到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难事就不知道如何解决,时间久了就很容易造成心理扭曲,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和生活观念。这不仅是我们教书育人的宗旨,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总之,在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高中生物教学应该受到重视,教学条件和教学方式应该不断改进。只有这样,高中生物教学才能跟上生命科学发展的步伐,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之星。

参考文献:

[1]何兰平.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学周刊,2013(2).

[2]王惠娟.生物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及其策略[J].新教师教学,2011(11).

[3]孙庆兴.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13(3).

第4篇

素养。

关键词:生物素养;教材;实验探究能力;生活及实践;热点

高考试题作为研读考试动向的风向标具有积极的解读意义。综合分析近年来的新课程高考生物试题(特别是2016年高考全国I卷),不难发现现在的高考试题,明显减少了教辅的影子,强调了与教材的联系,考查内容取于教材,主干突出,对基础知识考查更全面,2016年十二道高考试题所涉及的主要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与进化、生物的稳态与环境等几个主干知识块,所考查的知识全是教材的重点,但考查程度又远远高于教材,将实验与探究、创新与应用结合,关注社会、关注生态,更加注重对考生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的考查,体现了新课程、新课改的新理念。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高中生物课程的性质定位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教师应努力让所有的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本人结合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以2016年高考(全国I卷)生物试题为例,浅谈如何用好教材,回归教材,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一、合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理科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认知的结果,而忽视认识的过程和理解,注重“做题”而忽视在实际中的应用,由此导致学生只知概念是什么,不理解为什么,问题解决能力较低,思维的逻辑性不强。例如,这次全国卷的第29题考查了dATP的结构特点和构成DNA的基本单位、DNA复制,考生只在选修3学习PCR过程中,对dATP(作为DNA复制的原料)有接触,但是这对试题理解似乎没有什么帮助,如果学生在平时搞清ATP-ADP-AMP的转换,以及AMP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能将这些知识转换到dATP中,就能快速解答。此题考查的是逻辑推理能力,是对学生生物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完美考查。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渗透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二、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纵观2016年的生物学试题,试题的背景材料强调了生物学实验,凸显了生物学的实验科学特点。如,第3题测定酶的活力实验不是简单地考查概念,而是从实验形成的探究过程入手;第31题病毒感染动物引起的免疫反应与肿瘤关系、第32题设计遗传杂交实验。全卷十二道试题,5道题与实验直接相关。涉及的实验方法既有生命科学中的经典研究方法,如对照实验、杂交等,又有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现代技术手段,如构建重组质粒、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考查形式既有方法的应用,又有实验方案设计评价,还有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由此可见,试题对实验的考查是全方位的。

基于上述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以身作则,用好教材,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地进行科学探究的精神。例如,在观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有的学生反复实验,结果都不理想,分不出四条色素带,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是滤液细线画得太粗,还有烧杯里的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而造成的,鼓励他们继续实验,最后实验终于成功了,进而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联系与应用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学始终要“紧扣课本”,尤其注重课本知识的“延伸和理解”,做到课内课外、题内题外相互“迁移”,反对“忘本”只抓资料,又切忌“照本宣科”。例如,本试卷第2题的离子泵,第5题在关注生态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引导考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体现了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第31题免疫、疫苗与肿瘤的关系等,这些试题无一不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激起学生的答题兴趣,试题开放性和时代性兼备,渗透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引领考生在生活中体验生命的奥妙。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不乏这样的内容,如,讲到人类遗传病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人类社会一些遗传病的发病情况,分析应该如何减少遗传病的发病率,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等。讲到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与现在我们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联系在一起,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角度来分析,应如何解决,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现在的环境情况和我们采取的一些方法措施,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方法来改善现在的状况。如,从遗传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我们要严防禽流感、猪流感?猪流感的死亡率并不高,为什么我们要这么紧张?这两种流感各有什么特点?流感病毒是什么病毒?在变异的角度来分析有什么特点?这两种病毒有没有可能重组在一起?如果重组在一起会怎么样?经过一步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思考、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并试着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学习“蛋白质是主要的承担者”的内容时,教师可呈现比如奶粉、蛋白粉、小孩子吃的初乳素的说明书、治疗糖尿病用的胰岛素的瓶子等照片,学生会特别感兴趣,新知识的掌握也会很顺利。在这一节课上,当讲完蛋白质的功能后,我还用多媒体展示了奶粉事件中的“大头娃娃”,因营养不良造成身体异常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如何鉴定蛋白质,告诉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知识才能练就火眼金睛,才能科学地对待一些商家过分宣传的产品。例如,一些修复洗发水中含有蛋白质和氨基酸,有人认为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所以误认为使用该洗发水后头发就能修复了,实际上头发及头皮是不能吸收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高了,生物学科的应用性、生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也就无形提高了。

四、关注现代科技前沿的热点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是理综考试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近年来的高考生物试题中,有不少是以现实问题作为命题的载体,从生命科学发展的热点问题来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如第29题、40题是属于生物科学的前沿――DNA分子研究中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中心法则拓展与基因工程知识。

第5篇

确定了核心概念作为学科教学的基础内容,接下来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将这些传递给学生的问题。这就涉及了几个与概念有关的词汇:跨学科概念、前概念以及概念进阶。

跨学科概念,又称为通用概念。刘恩山教授在此之前做过将跨学科概念融入高中生物学课程这方面的研究,在通过对跨学科概念与生物学关联性的分析方面可以看出两者的紧密联系表现在每个要素都有不同水平的高度对应上面,并且这种对应关系呈现出一对多的表现形式。这说明跨学科概念与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在紧密联系和高度对应的基础上是可以支持相关高中生物学内容的学习的。并且这种联系和对应是高出学科领域的,是对理科知识共通性的高度归纳,因此,对它的良好掌握可以帮助和强化学生对于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而且,我国即将出台的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也在考虑是否将跨学科概念作为继核心概念、科学探究之后的“第三股绳”,作为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方面。

前概念是学生在科学概念形成之前所形成概念。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者具有先验经验,认为在开始学习之前学生头脑中就已存的许多前概念是新知识学习的基础,对新课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前概念的课前诊断,一方面,当这些概念是由于知识的负迁移、对词语的曲解或者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等原因而导致错误的话,有效地概念转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接下来课堂教学中与之相关的核心概念;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前概念的理解是正确的话,我们可以将其作为铺垫加以有效利用,以此来建立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这就涉及了接下来要谈到的关于概念进阶的问题。

概念进阶又称为学习进阶,是对学生在各学段学习同一主题的概念时所遵循的连贯的、典型的学习路径的描述,一般呈现为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相互关联的概念序列。因此高中生物课标与初中课标保持整体一致、循序渐进、螺旋式的设计思路,这种内容设置方面宏观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能充分调动其生活经验以及先前概念知识,这样的课程才能构建对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以此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为了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选择发展的需要,也能够将其运用于社会生活各方面。因此,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依据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同样也是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

第6篇

一、《植物生物学》教材简介

2011年编辑出版的第三版《植物生物学》,在保持了2004年编辑出版的第二版《植物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和特点的基础上,本着加强基础、提高质量、跟进植物科学发展新进程、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进行了修订,本版教材有如下四个特点:

(1)教材设置十七章节。本版教材内容包括绪论和17章正文,主要知识板块为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发育;植物的水分生理、矿质营养和光合作用,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植物界的多样性,主要植物类群及其系统发育与进化。同时,还简要介绍了植物与环境和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的基本知识,以及真菌界的系统地位和主要代表特征,内容设置科学合理,适合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生物学学习的需要。

(2)知识更新遍及各章。本版教材在内容上的修订力度较大,吸收了近年植物科学领域的有关新成果,加强和充实了植物生理方面的内容,其知识更新遍及各章。其中,对于有些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客观介绍而不急于下结论,以供读者分析思考和探索。

(3)知识“窗口”特色突出。设置知识“窗口”是本教材的突出特色,本版的知识“窗口”共有28个,大多由相关专家撰写,这些“窗口”从多个方面反映了植物科学的新进展,知识处于学科前沿,有助于师生了解植物科学的一些研究近况。

(4)教材配套数字课程。本版教材配套建设了数字课程,这些数字课程包括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彩色照片、部分植物生长发育的录像片段,植物拉丁文及其发音,以及与植物生物学有关的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网站等。

二、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通过对教材《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特点的分析,我认为,作为中职涉农专业生物学课程,其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提高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价值的认识

生物科学是影响21世纪人类生产的一大重要学科,世界各国已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在高科技领域中的特殊地位,并予以高度重视。我国也已把生物技术列入“863”高科技计划,作为重点研究和优先发展的课题。2011年修订的《植物生物学》(第三版)包括绪论和十七章节,其知识反映了当今植物科学的新进展,知识处于学科的前沿,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教师在对中职涉农专业学生授课时,应先介绍本门课程的发展史、研究对象、知识体系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让学生明白《植物生物学》(第三版)乃是目前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最适用教材,以增强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学习《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二)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活起来

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活起来是生物教学活起来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源情况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活起来进而使生物教学活起来。例如,在《植物生物学》(第三版)课堂教学中,对于生物微观结构和生理发展过程等教学内容,教师可灵活运用幻灯、动画、多媒体、网络等多样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生物发生的现象和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同时,视听结合教学能使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遍及各章的新知识进行轻松愉快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生物科学最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课堂教学活起来。

(三)改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模式

在《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变通,让教学遵循灵活性原则,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独特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目前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新授课――总结――复习本课内容――处理习题――下课,这种单纯的知识教学是当前广为盛行的所谓“规范”的教学模式。从本人多年的教学体会来看,这种完全采用讲授法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现在的中职涉农专业学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也起不到真实的教学效果。本人提倡采用讲授、阅读、学术讨论、小组学习、现场调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它将传统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增加讨论课,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目的。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28个知识“窗口”的阅读以及对教材配套的数字课程的学习,或由教师指导适当开展一些学术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使学生了解植物生物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或热点,十分有助于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并可引导和激发学生探求植物科学未知领域的欲望。

(四)拓展《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视角

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教学,教师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尽量拓展教学视角,以培养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1.哲学视角。尽量拓展哲学视角,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向学生开展生物科学方法论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树立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性是其突出特点的观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哲学素质。

2.美学视角。从不同的方面让学生感受美,如生物的自然美,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美,教学语言和课堂结构的节奏美,教学器具的结构美,生物学家的心灵美等。正确引导学生追求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做到以美引真,以美促善。

3.心理学视角。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遵循和运用其规律指导教与学,可使教师更有效地教,学生更有效地学,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4.伦理学视角。让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像人口、健康、粮食、环境、能源和资源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伦理道德观和对人类的爱心,最终实现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

第7篇

【关键词】我校;生物实验;教学现状;改革建议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大自然许多未解之谜将通过生物科学的发展一一揭晓。因此,在未来科学发展中生物科学将成为一门最尖端、最前沿科学。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很多原理、结论都要通过实验来进行论证。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物实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生物实验教学起步较晚,以致出现重知识、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以及学生“高分低能”现象至今仍相当严重。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本人通过调查了解并结合自身实践教学,对当前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并提出了几点针对性改革意见,希望能对改善我校生物实验教学有所帮助。

1. 我校生物实验课教学现状分析

1.1 领导、教师对实验教学作用认识不够。我校生物学教师对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和目标没有很好的理解。超过三分之一的生物学教师认为新课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太多,影响教学进度的完成。在他们看来,实验只是用来巩固理论知识的一种方式,做实验只是完成任务。还有一部分的教师认为实验的作用不大,只是可以用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生物学教师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标的内涵,教学观念没有更新,不能正确认识教材安排大量实验的意义。而且学校领导对于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够[1]。

1.2 生物实验教学条件差,开设率低。我校在实验室、挂图模型标本、显微镜配备方面比较乐观,但是在仪器设备配备和实验材料供应方面以及实验员配备上存在严重不足。在实验经费投入上很少,以此导致很多实验由于在仪器设备和药品配备、实验材料供应上存在问题,不能正常开展。如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开设率极低。开设率低与该实验花费时间比较长、课时不够、实验仪器不够、药品试剂缺乏、过程难以把握、实验成功率低等因素有关。而且学校实验室不对学生自由开放,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拓展学生的能力。

1.3 生物学实验课时短缺,教学方法陈旧。目前我校生物课的安排和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容乐观,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在课务安排上没有统一安排生物实验课,只是作为生物基础知识课堂教学的附带部分,随堂进行,时间上没有保障。在实验课座位安排上,比较刻板,按照班级座次来进行的,虽然方便管理,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引导学生的探究性。此外,实验教学方法比较陈旧,采用的依旧是教师先讲,学生照做的方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参与,而不是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来参与到实验中。整个过程下来,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探究发现,造成实验教学出现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的现状。这与新课标提出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是相违背的。

1.4 实验教学评价方法单一。教学评价在教学中主要起反馈作用。实验评价不仅支配着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向,也制约着学生的实验动机、实验态度和进行实验所采取的策略。目前,中学实验评价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书面形式,为了考核学生对实验结果或要证实的理论的掌握;二是操作观察,因为它简便、省时,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在形式上如何改进、在内容上如何调整,它都不能侧面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实验态度、习惯,这就造成学生做与不做实验得到的评价差异不大,这种单一的考核很容易养成学生投机取巧、不踏踏实实做实验的坏习惯。

2. 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对策及建议

2.1 改变观念,提高对实验教学认识。领导、教师要转变观念,建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重点的实验教学目标。对实验课地位及其与理论课关系的认识是摆脱实验教学困境的关键。新课程之所以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是因为实验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生物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检验知识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2]。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会发现理论课上遇不到的问题,通过分析、反复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综合性、和谐性的发展过程,其中,科学实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均得到了发展,这些能力正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实验课与理论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2.2 学校应加大实验经费的投入和加强实验员队伍建设。没有充足的经费作保障,进行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药品试剂和实验材料就没法满足。学校应该在现有的条件下,加大对实验经费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实验设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条件。实验员的学历状况和业务素质水平也是影响实验开展的主要因素。没有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做后盾,就没有扎实的实验指导水平。学校应该给他们多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鼓励继续教育和在职进修,丰富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验准备和操作能力。切实改变实验员就是保管员的观念。有了完善的实验设施和专业素质过硬的实验员作保障,实验教学才能有效开展。

2.3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方面有各自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校应该独立设置实验课,合理安排实验课和理论课的课时比例,保障实验教学的时间,提高实验的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在实验课上,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计划的制定。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实验作用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主对实验进行设计,在材料和方法上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验课上,只是作为辅助者和指导者,不要过多的干预,给学生自由发挥和自主创新的余地[3]。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及享受其中的乐趣。

2.4 改进实验评价方式。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生物实验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知识的评价基本上能够借助于笔试,但对其他方面的评价,仅靠笔试手段是有局限性的,是相当片面的。实验教学的评价就应既要考评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和实验用具使用原理的理解,更要考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体现的实验态度、实验能力。对实验成功与否的认定不仅限于是否得出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了实验的过程。这是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思想。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

生物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表现,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只有多种评价方式互相补充、综合运用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实验的真实水平,才能体现生物实验教学目标。

如今高考模式的改变,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合卷,在高考大纲中对实验的要求明显增加,在生物科试题中实验题的分数也占了很高的比例,所以就对生物实验教学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今后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实施创新能力教育,符合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徐继林,胡位荣,陈学梅,江月玲. 新课标下广州市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生物学通报2010:8

第8篇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生物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也越来越多,如野外实习、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生态调查、课外活动等等。课堂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主阵地。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只有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实物观察、实验演示或生物事实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

又如,讲“酶的特性”之前先做一个实验:把少量的新鲜动物肝脏剪碎放入试管,然后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试管中顿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这时再放入余烬木条,即可看到余烬复燃现象。用这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导入酶的高效性的讲解,效果很好。

再如,讲“伴性遗传”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咱们班有没有同学患色盲?”真巧,一个男生站起来说 他患色盲。我又问他家里还有谁患色盲,他说他舅舅也是色盲。这时我告诉他们,我以前的一个男学生是色盲,他的外公也是色盲。学生们议论纷纷:“这是怎么回事?”我不急于解释,又进一步发问:“你们听说过哪个女孩患色盲吗?”学生们面面相觑,摇头摆手,底下又是一片议论声:“真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学生们充满期盼的目光中,教师真切的感受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导入新课,效果可想而知。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其发展前景,给学生以启迪。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之献身,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

例如,当人们的器官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唯一办法就是器官移植。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也为了预防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肾”等,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 。

又如:模拟细胞膜结构研制成的“生物导弹”将会广泛应用于众多疑难病症的治疗中。“导弹”的外衣是 磷脂双分子层,“子弹头”是蛋白质。把“生物导弹”注射进人体血液后,“子弹头”就会发挥识别作用到达 病变部位,“导弹”随之定向爆破,施放药物,杀死病毒或癌细胞。治疗乙肝、肝癌、结肠癌的“导弹”已研制成功,在我国的中山医院,经手术和“生物导弹”治疗的肝癌病人寿命已延长五年以上。

再如,DNA是遗传物质,具有特异性,利用该特性可以做亲子鉴定,还可利用DNA的检测结果给罪犯定罪。目前正在研究注射DNA攻克癌症的途径。研究人员从病人身上取出DNA,在实验室进行改造后,再在实验室内培养,然后根据需要注射到病人的癌肿中去,以治疗癌症。此项研究在动物试验中已取得了成功,癌肿生长开始缓慢,有的甚至完全消失。

事实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科学成就成了学生们谈论的话题。也影响更多的学生进入高等学府的生物专业、医学专业学习,准备为21世纪生物科学的腾飞贡献毕生的精力。

三、加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加强演示实验,凡是应该让学生看到的,尽量让他们看到。

例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木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木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粘有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发问:“这是怎么回事?”教师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特别要说明血浆中有的是纤维蛋白原,它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在血小板释放的某种物质的作用下,才转化为纤维蛋白。

做上述实验的同时,让一部分新鲜血液凝固,将凝固的血块切开,让学生观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红色有何不同,启发他们思考原因,他们说,类似的问题以前想都不曾想过,现在会想了,觉得很有意思,对于血红蛋白的特性今后再也不会忘记,判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标准也不会搞糊涂了。

2.边讲课边实验,尽量做到先做实验后得结论。

例如,讲骨的成分时,每个学生取两条鱼肋骨,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进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中利用学 生初一时学过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知识,引导他们观察骨的变化,启发他们自己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性。并且实验前后分别称重,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进而让学生分析骨的成分与比例和骨特性的关系,归纳出骨的特性。

参考文献:

第9篇

河北联合大学为省属地方性院校,生存与发展与地方政府(河北省和唐山市)的支持密切相关,只有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于本地区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才有基础和空间。因此,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定位是:立足唐山,服务京津冀,面向基层,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实用性人才。由于学校的办学特点是以工和医为主,理、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因此,生科院生物技术专业定位为主要为医学科学、生物化工与生物制药等行业服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为核心,以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注重学科和专业方向建设,根据专业方向本科生培养出口(考研、就业)设置专业课程,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办学指导思想,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强化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提高考研率;注重特色专业教学以提高就业率;培养出具有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厚基础:是指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与国内综合性大学接轨,提高考研率;宽口径:增加选修课的开出门数和质量,提高选修课前沿性和新颖性;有特色: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多方向、模块化教学体系,大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将学生的专业实践与教师科研项目、本科生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争取较多的学生毕业前就能获得科研成果和科研论文;重能力:包括实验技能在内的全方位能力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在全体教师中进行三个方面的转变:①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专业建设的根本宗旨。②转变以往单一规格的教育思想,树立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③转变过去过分强调理论教育的模式,加强生物技术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达到生物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3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化工、食品发酵、环境保护、生物信息或基础医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本专业的业务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开发与管理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数理化),具备较为全面的能力,包括独立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主动获取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积极主动做事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寻求帮助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的能力、领导和驾驭事物的能力等。②较系统地掌握生命科学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生物技术专业所必备的基本技能。掌握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③具有初步的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能撰写专业文章的外文摘要;能使用外语进行一般流。

4建立多方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现有师资力量,我们把生物技术专业划分成三个专业方向(生物化工技术、生物医学科学和生物信息科学),在我们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主要使学生掌握生物技术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和基础知识、必要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该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方向专业课程等三大课程模块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强调人文素质的熏陶、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科基础课程强调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自然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方向专业课程强调不同专业方向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学科基础课和方向专业课程体系除了满足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能力需求外,遴选并设置每个专业方向的特色课程,特色课程要能形成其基本知识、主要技能和核心能力。特色课程要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定位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上,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有利于学生就业和个人职业发展。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本专业在不同方向又设置了相关的特色课程,如生物化工技术方向的特色课程:微生物工程、化工原理、酶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分离技术、发酵工程设备、生化工程、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工艺学等;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到生物化工相关的工厂、公司就业或考研。生物医学科学方向的特色课程:人体生理学、发育生物学、营养学、药用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诊断学、免疫学、生物制药技术、医学生物制品学等;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到基础医学科研单位、生物技术公司等就业或考研。生物信息科学方向的特色课程:线性代数与概率论、运筹学与决策论、离散数学、生物信息软件方法、分子进化分析、程序设计与算法、生物信息数学方法、数据结构、统计遗传学初步等;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到相关公司就业或者考研、出国等。

5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