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

时间:2023-09-25 17:40:30

导语: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完善路径

农村电商在其实际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和环节相对较多,想要充分发挥出农村电商的重要作用,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农村电商发展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同时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农村电商的发展效率,全面清除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的阻碍,通过农村电商带动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乡村振兴。

一、农村电商的崛起式发展

(一)农村电商发展意义。农村电商的发展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促进农村整体经济增长。电子商务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兴起的新型商业模式,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来说,电子商务的门槛明显更低,更适合农村发展经济。发展电商能够在低投入的基础上实现高收益,采用合理的经营模式对电商进行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农村整体经济增长,缩短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差距,为建设美丽新农村提供经济基础。(2)促进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农民为追求经济利益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的一定程度上的生态失衡,而如果能用电商代替一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就能够避免生态环境被破坏,实现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能够加速实现我国农村的脱贫攻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二)农村电商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农村电商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因此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已经初步构建了农村电商发展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支撑。据相关人员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多数农村电商在发展过程中都是以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业产业以及农资生产经营等相应产业为主,这些经营类型共同形成了农村电商的产业支撑体系。(2)硬件支撑。所谓农村电商的硬件支撑,主要包括电商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硬件设施以及基础设施,硬件设施包括道路设施以及仓储设施等,虽然说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硬件设施先进性不足,但是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农村电商体系的支撑。(3)电商交易。所谓电商交易主要就是指从交易开始到交易结束所涉及到的所有环节,包括农产品出售以及农产品配送等。近年来随着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发展,农村电商交易形式越发多样化。(4)服务支撑。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充分意识到了农村电商的重要意义,因此为实现农村电商的可持续发展并充分发挥出其重要作用,需要提供一定的服务支撑体系,比如政策支撑、金融服务或者电商培训等。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电商基础设施建设与其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电商基础设施是实现电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据相关工作人员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多数农村内部电商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且不够健全,无法充分发挥出电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无法实现电商的持续稳定发展。从现阶段我国市场整体发展形势来看,发展农村电商已经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农村电商对于基础设施质量的要求相对较高,但是目前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尚不能满足农村电商的整体发展需求。一方面农村的网络设施普遍较差,部分地区甚至无法保证网络通畅,就算能够保证网络通畅,网络运营商在农村地区收取的网费普遍相对较为昂贵,这就大大提高了农村电商运营成本,如果后期收益低的话,极有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农村的交通运输条件较差,从农村向外邮寄物品存在一定难度,而各大物流公司又不愿意在农村设置相应站点,这就大大限制了农村电商的发展。(二)电商运营缺乏专业人才。电商运营在其实际进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和环节相对来说较为复杂,因此其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的要求普遍较高,而现阶段我国多数农村电商内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其专业水平是普遍较低的,完全无法满足农村电商的发展需求,也就是说现阶段我国农村电商在其实际运营过程中缺乏专业人才。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扩大农村电商专业人才队伍,提升农村电商专业人才专业水平以及其综合素质。一方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上对电商运营予以支持与扶持;另一方面需要相关人员自主进行电商运营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三)农村电商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电商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有所不同,而事实上电商在其实际发展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发展环境的影响。据相关工作人员调查发现,我国的农村电商以东部为主,通过农村电商促成的销售额占全国所有农村电商销售额的76.6%,而中部农村电商的网络销售额占比12%,西部农村电商网络销售额占比为9.4%,而东北部农村电商网络销售额仅为2%。基于此需要相关人员充分重视,采取相应措施提升中部、西部以及东北部的销售额,尤其是东北部农村电商发展速度过慢,需要对其有所倾斜。(四)电商主体资格法律规范有缺失。从现阶段我国整体发展形势来看,农村电商已经成为了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甚至是全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和环节相对较多且较为复杂,想要实现农村电商的稳定发展和有序发展,就必须保证我国有针对电商发展的法律法规,保证相关人员在进行电商发展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但是,现阶段我国电商主体资格法律法规还不完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针对我国电商发展形势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实现农村电商的健康发展,避免农村电商市场混乱。

三、农村电商发展路径

(一)优化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想充分发挥电商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必须保证电商基础设施的先进性和多样性,现阶段我国已步入现代化社会,基础硬件设施以及现代化设施是电商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相对城市较低,因此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存在农村电商基础设施落后且老旧的现象。无法保证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的先进性和稳定性,就无法充分发挥出农村电商带动经济的重要作用,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结合实际情况对农村电商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全面分析现阶段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并定期对其进行更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网络是电商的基础,不论是城市电商还是农村电商,都只有保障网络才能够保证电商的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实现农村内部网络的全覆盖,政府管理阶层在对农村地区资金进行划分时,需要加大对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的投入,由政府介入适当管控现阶段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存在的网络运营商高收费现象,合理调整农村地区网费;(2)农村的交通网络普遍来说较为落后,而想要实现电商的稳定发展和高效发展,必须保证农村交通系统的稳定运行,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道路建设的重视程度,结合实际情况与农村电商的发展形势,合理规划交通路线,促进村镇之间的联系;(3)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健全电商服务站点、加快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等,优化农村电商发展环境。(二)加大电商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想要充分发挥出农村电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农村电商发展路径,就必须重视电商专业人才在电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引进电商专业人才加入农村电商当中,从而提升农村电商的发展效率。加大电商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电商专业人才引进的重视程度,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加大福利,制定并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激励社会各界的专业电商人才自主加入到农村电商发展队伍当中;(2)为提升农村电商的整体水平,需要政府加大农村电商人才引进的资金投入,不断结合实际情况定期组织相应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电商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电商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需要保证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优势,在引进电商专业人才并提升其专业水平的基础之上,提升其对于现代化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3)在各地区内定期举办相应活动,促进电商人才之间的交流,比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在地区内组织电商交流会或座谈会,该地区优秀电商人才可以在会上与大家分享成功经验和经营模式,不同电商也可以在这样的交流会上增进合作,从而促进农村电商整体发展。(三)创办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村电商品牌。品牌是农村电商产业的灵魂,没有品牌的农村电商产品很难取得人们的信任。《云南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提质增效促进农产品上行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中强调政府要“积极采取共享、共用、共推等方式,合力培育一批云南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品牌化引领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提高特色农产品辨识度、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农产品网络消费市场竞争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发展电商经济助力消费扶贫,实现乡村振兴,农村电商产业邀请了李子柒等抖音网络红人展开合作,借助消费者对抖音网红的信任,刺激农产品销售,带动农村电商发展。在农村电商平台上,同类型的农产品很多,竞争不言而喻,要想在诸多同行中脱颖而出,必须创办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村电商品牌,比如盱眙小龙虾、临沧普洱茶等。另外,农村电商经营主体需具有品牌知识产权意识,进行必要的商标注册与专利申请,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要借助电视新闻、报纸、广播、自媒体App等媒介宣传农产品电商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的形象,增强农村电商品牌的正面能量。“5G”的发展必然会使媒体发展达到新的高度,智能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如今,农村电商销售还出现网络直播渠道,自媒体直播能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农村电商品牌的影响力,实现了“流量转订单”的可能性。(四)健全农村电商法律监管体系。乡村振兴战略实质也要求乡村法治振兴。国家针对农村电商发展必须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断加大行政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督促平台加大对交易证据的管理,提高交易安全性,保障能够在法律监督下更好地发展农村电商。对于个体农户和合作社来说,不仅需要进一步规范相关经营者注册流程,完善电商主体资格门槛设置,还应提高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政府应进行法律知识的宣讲,提高经营者法律意识,建立专门化惩罚机制,对“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维护农村电子商务环境。总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商成为带动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充分重视。现阶段,我国农村电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与时代的进步以及商业领域的变动存在较大联系。基于此,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对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以充分发挥出农村电商的重要作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谭欢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路径[J].乡村科技,2020(21).

[2]朱晓磊.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电商发展路径研究[J].商业现代化,2020(18).

[3]张丽群,顾云帆,高越.农村电子商务“一体两翼”发展模式演变[J].商业经济研究,2020(21).

[4]宋福英.农村电商助推乡村振兴机制研究[J].电子商务,2020(06).

[5]李鲁,李剑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商高效化的路径探索[J].价值工程,2019(06).

第2篇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区域性、实用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使地理学研究及学习具有多维、动态等特点,地理学的空间表达方法也是复杂多样的。也正因如此,地理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应被广泛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学科背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目前的中学地理课程发展过程中,教育计划的推行时暴露出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性较差、地理学科不受重视、教学器材不足、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兴趣低下。

1.1教师专业性较差

由于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工资待遇较低,使大多数教师不愿去农村学校任教,从而农村学校专业地理教师极为匮乏,地理课程由其他专业老师代教。且农村教育资源的落后,老师本身又不进行专研,只是对地理书的内容照读,就当教学任务完成,地理知识功底十分薄弱,创新意识不足,教学经验较少,这些都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地理人才的培养。

1.2地理学科不受重视

如因前几年东北地区地理尚未纳入中考范围之中,使地理这一“小科”更加不受重视。大部分的学校以及老师认为只要上课就可以,不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测试。并且大多时间都留给语、数、外等主科,使学校给地理课程安排的课时过少,使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进程而忽略学生的接受程度。此外,农村地区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很落后,认为孩子只要把主科学好,小科不重要。从而使学生养成了不重视地理课的观念。

1.3地理教学器材不足

在一些农村学校由于不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有很多课程需要三维立体化的教具,但乡村地区学校连基本的地图和地球仪等器材都不足,甚至没有,在地理教学器材上的投入较少,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地理教学的开展。

1.4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低下

由于地理课是个相对抽象以及空间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之前没有接触地理的情况下,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再综合以上几点,师资力量差,地理课不被重视,教具也较为缺乏,课堂氛围不活跃,自然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点。另外,传统教学往往采用“教材+板书”模式,较为呆板、单一,难以捕获学生眼球,教学效果也并不明显,且只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地理课堂失去活力。另外,教学案例较少,使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

1.5教学方法刻板单一

很多学校和教师并没有依据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主导和主体的教学方法,无法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容易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脱节。

2建设共享案例库的意义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一些乡村地区因为观念落后等原因,以升学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严重阻碍了地理学科课程的深化改革。针对以上乡村地理课程现状,地理学科案例库可以充分解决好教与学的问题,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促进从原来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现在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升地理学科教学质量极为重要,有助于地理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共享案例库依托现代技术手段,创新了教学方式,这种创新,有望成为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开发建设乡村地理案例库,共享案例资源库,对于实施地理新课程和深化地理教学改革及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1建设共享案例库有利于增加乡村地区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

利用案例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提升了地理在乡村学校的学科价值,使地理学科的影响力提高,社会价值进一步加大,进一步改善了乡村学校不重视地理学科的观念,促进乡村学校对地理学科形成科学认知,减小城乡教育差距,对于解决地理课堂教学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2.2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案例库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自己分析、理解、研究具体案例,或者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全方位综合发展。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理综合思维、创新思维、主观能动性以及实践能力。为未来培养综合性地理人才,服务于家乡、社会、乡村振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2.3有利于促进乡村地区地理教师基本专业素质的提高

案例库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情景描述,又充实完整了课堂的教学环节,同时也补充了教师欠缺的地理专业知识。对于一些虽具备专业地理知识但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拓展了教学模式与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大大提高了从教技能和教学效率,在科学开展教学方面,也将会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进而促进农村地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

地理案例是新的教学理念在地理课堂中体现的载体,建立在教师对实际问题的了解,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案例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从而解决地理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学生的旧的学习观念、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2.5促进区域间地理案例库的完善共享

推进案例库向全面、综合、完善发展,就要真正树立起“全员共建、案例共有、平台共管、利益共享”的案例库建设理念,在加强校校合作、城乡合作起到了特殊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教育的城乡差距。

2.6对于新课程改革有较大推动作用

新课改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方向。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分析、思考、探讨问题,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且尊重学生个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案例,使案例库种类丰富,促进科学教学,有助于师生共同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要求。

3地理共享案例库建设与应用原则

3.1遵循科学性原则和地理教学性原则

共享案例库建设所选择的数据和信息必须要确保它的客观性,绝不能胡编乱造、篡改数据、捏造事实,避免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错误的认知。为了确保案例及数据来源准确、可靠、客观,要全面的查阅信息,保证论证充分,分析恰当。实施步骤应清晰有度,方案齐全。最重要的是案例要围绕实际问题采集,并展开教学,据此可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特点。案例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符合教师教学水平实际,符合教育教学特点实际,有效针对教学特点,制定并遵守教学原则。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知识繁多复杂,要将案例库建设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兴趣性,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探究的兴趣。中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但认知宽度较窄,且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程度和认知不足,因而教师应秉持教学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案例,在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认知。

3.2符合地理学科特性原则

地理是一门空间性和地域性较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依据图表进行。因此,案例库的建设要以图表为主,使学生在学习时养成结合图表的习惯,从而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掌握学习地理的技巧,培养和优化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从中探索出地理学科的内在规律。

3.3关注各学科间相互联系原则

各个学科从不同方面阐述知识和理论体系,各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因此,建设案例库时还要关注其他各学科对地理的影响及作用,利用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析案例,且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案例的选择要兼顾文理思维,使学生建立多方位,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3.4依据课程标准建设共享案例库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反应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应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整体强调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从而顺应地理课程改革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而案例库的建设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5以乡村振兴为根本开发目的

开发与建设共享案例库应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面向现代地理学为基本战略,服务乡村振兴为主要责任。共享案例库的建设应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整体水平提升,使教学和科技发展有力结合,从而促进乡村教育振兴,阐释新时代乡村振兴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科技需求,进一步深化中国乡村科学与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

3.6确保案例时效性与实用性

吸纳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保持案例库不断更新,案例的选择最好为近期发生或当下存在,不宜选择时间过长或历史时间悠久的案例,并保证案例内容的完整与更新的及时,且最好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将真实发生的实际案例引入教学环境,并且对特定案例的背景、发生条件、发生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让学生感受到案例的真实情况,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共鸣,秉持与时俱进原则。同时案例要与生活和学习内容紧密相连,加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易于理解,确保知识为社会生产、现代化建设服务。

4地理共享案例库建设与应用建议

4.1加强案例库区域间的共享机制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案例库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就要依靠区域间各学校的交流、合作、对案例的补充,依靠团队的力量,推动建立基于区域共享的教学案例库,增强共享意识,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案例间的区域共享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变,更有利于加强乡村地区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的观念交流,从而对乡村教育振兴产生较大影响。

4.2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呈现地理案例库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虽然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先进,但运用形式依然较为单一、呆板,通常只是通过图片形式呈现。案例教学应打破传统模式,多方式、多角度、多元化的呈现地理案例。例如,可借助现流行的短视频平台,通过将地理案例与视频、音乐、图片的结合制成地理案例短视频,增大地理案例的影响力与共情力,拓宽传播途径,从而有利于共享案例库的进一步推广和提高,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3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担任对整个教育活动的领导组织作用,而学生使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案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是案例分析、探究的主体,不仅要了解案例的问题本身,还要学会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方法,因此,在案例选择上要与教材紧密联系,使学生易于理解,使教师方便讲授,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有力的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探究意识以及协调、组织、沟通能力,完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的创新。

4.4优化案例库实施过程

建设前,大量收集数据真实案例,丰富案例种类,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建设时,将不同种类案例进行有规律分类,同时进行严格筛选,将时效性较差,违背科学原则案例删除;建设后,积极收取各学校教师及用户的反馈,及时改正案例库中的不足,满足用户需求。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和乡村产业的振兴,也应是乡村教育的振兴。只有办好乡村教育,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乡村要全面振兴,产业是关键,教育当先行。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人才,人才培养必须依靠教育。农村教育因此要保障各学科均衡发展,促进农村教育振兴,是决策者和教育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办好乡村教育有利于培养乡村产业人才,有利于留住乡村产业人才。地理共享案例库的建设不仅仅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案例库,也是为学生提供素材的平台,更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它的建设不但有利于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平衡各学科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培育地理人才,支撑和引领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朱学尧.基于区域共享的高中人文地理案例库建设[J].教学与管理,2020(11).

[2]张文娟.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D].河南大学,2020.

[3]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刘彦随.新时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J].地理研究,2019(03).

[5]陈家焱,洪涛,周娟,等.以案例库建设为载体的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9(08).

第3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问题、策略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行业、无形贸易。其独特的产业特性是城市贯彻低碳环保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首选经济支柱产业。

辽宁省辽阳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位于辽东半岛城市群的中部。作为国家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辽阳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指导下致力发展地方主导产业的同时,为实现争创园林城市的目标,也在努力利用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致力这个绿色产业为辽阳的经济实现新的增长。

一、辽阳旅游资源概况

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留给辽阳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目前,辽阳市共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8处。

自然风景资源

辽阳市地处辽东低山丘陵与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自然地理形态多样,形成了以水域、山岳、植被、冷热泉等为优势特征的生态旅游资源体系。有太子河和其支流汤河,汤河水库和窝水库,首山、大黑山、鸡冠山、龙鼎山等具有代表性的山岳。

历史文化资源

辽阳古称襄平,曾是东北军事重镇。遗留的接官厅春秋遗址、姑嫂城四方城烽火台、明辽东长城段、东京城遗址等体现辽阳古城人民优秀的建造力。而埋于地下的棒台子、北园等地的东汉魏晋时期石室壁画墓群,其研究和观赏价值极高,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军事旅游资源

辽阳优越的交通区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近现代战争痕迹也为辽阳留下许多军事旅游资源。主要有李兆麟故居、三道沟遗址和雷锋纪念馆。

民俗文化资源

辽阳鼓乐,结合了唐宋曲风结构,也具有北方民族音乐特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种辽阳地会、辽阳二人转、辽阳段氏逍遥功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及其独特的民族习俗和特色饮食文化,也是一大旅游亮点。

二、辽阳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旅游业发展现状

辽阳旅游业起步较晚,经过近十多年的摸索取经,已成功建立了广佑寺、弓长岭滑雪场、龙峰山、冷热地公园、博物馆等多家A级别景区。相应的旅行社、星级饭店宾馆也逐步完善,已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30多个种类,“旅游诚信服务单位”、“旅游特色名店(商品)”等挂牌企业商店近42家;而弓长岭区更是凭借温泉资源先后获得辽宁旅游强县区、辽宁温泉旅游集聚区和中国温泉之城等荣誉称号。

2、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旅游产业发展时间短,市场还不成熟、知名度不高

辽阳旅游业发展尚不足二十年,旅游政策、景点建设和旅游服务还在探索前进中,离建立辽阳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还有很长的时间。而周边沈阳、鞍山、本溪、锦州等周边大中城市旅游业的起步均早于辽阳,已经建立自身旅游品牌,各项旅游服务也趋于完善,对辽阳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力,也带来很大的障碍,使辽阳在周边城市夹缝中艰难求生。

②旅游资源开发有限,景点含金量不高

辽阳市旅游资源众多,但分布零散,因考古技术、开发价值、操作资金等因素旅游资源开发有限,不能满足市场拓展的需求,而已开发的景区(点)如广佑寺、弓长岭温泉等单一的旅游内容也缺少较大的带动作用,急需挖掘东京城、核伙沟等特色突出的旅游资源的潜力,丰富辽阳旅游市场。

③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力不足,客源结构有待调整

近年来辽阳市政府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游客总量有所增长,但客源仍是周边接壤城市居多,省内其他城市仍然对辽阳知之甚少。没有形成整体宣传营销机制,缺少宣传人才和市场开发人才,对市场的拓展力度有待加强。

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薄弱

旅游业的繁荣离不开交通、市政等部门的支持。辽阳市旅游资源还需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弓长岭区温泉旅游项目陆续上马,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市政管网扩大范围,拓宽了市区之间的交通要道,区内路网进一步完善。但其他有开发价值的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还未提上日程或处于开发初期,离辽阳旅游产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同时已开放景区的旅游信息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公共厕所等标志标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还有待提高。

三、辽阳旅游发展策略

1、服务大局,提升品牌,产业先导

切实树立大旅游的观念,紧紧围绕“四个一”的发展目标,积极服务于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于“三大战略举措”的推进,工业打造实力,旅游营造活力,注重旅游在优化城市环境、提升老工业基地城市品牌和城市品位等方面的作用,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产业整合、业态融合,通过旅游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逐步将旅游业打造成综合型产业、综合经济及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国民经济中的优势接续型支柱产业。

2、生态优先,文化铺底,山水突破

以保护自然山水资源、和谐发展和永续利用为前提,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发挥辽阳2400年的历史文化优势,以旅游业激活文化产业,以文化挖掘提升山水旅游魅力。在具体开发思路上,以文化为灵魂,以山水为引爆,山水与文化并重,通过山水展示文化,通过文化提升山水内涵,使生态山水资源成为辽阳历史文化的表现载体,通过自然山水开发启动旅游业发展,通过赋予文化内涵则使得辽阳市旅游吸引力更强、更有生命力。

3、资源整合,组团开发,产品配套

立足现有资源分布和开发格局,积极探索打破行政分割限制,以温泉、历史及宗教文化为品牌支撑,以健康运动休闲旅游为主打特色,站在参与更高区域旅游合作的层面上强化全市资源整合,创新空间发展思路,策划出具有支撑性的重大项目和核心卖点,促进旅游资源集群和组团开发,并配套发展养老养生、特色购物、农业旅游、乡村休闲、红色旅游等产品形式,打造融合商业、房地产业、农业、手工业、服装业等业态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和产业体系。

4、景区核心,城镇依托,统筹城乡

立足于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长期性努力,以景区为基础单元和载体,打造核心吸引物和重大支撑项目。本着“大城小镇、大(景)区小村”的联动开发思路,将旅游与城市化、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跳出景区来发展旅游,将旅游与城市化、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强化打造一批旅游城镇、特色乡村等发展载体,依托景区做好龙头做大休闲,依托城市打造综合体做大旅游,培育乡村旅游服务于统筹大农村,不断拓展景区、城镇和乡村的发展素质,以旅游大产业的视野大力推进全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5、区域分工,市场共享,错位发展

以构建无障碍旅游区为载体,发挥区域交通路网优势,进一步强化开放协作的理念,以重点景区为依托,以精品线路为纽带,通过城市差异、交通配置、产品配套、线路延伸和拓展服务来实现品牌带动和区域联动,大力推进跨行业、跨景区合作。依托沈阳经济区中心城市优势,积极推进建设“辽宁中部精品旅游联合体”、环沈阳“世博园”旅游线路,积极融入东北无障碍旅游经济协作区、环渤海无障碍旅游区,共同打造区域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李文航.加快辽阳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商业文化,2012.)

第4篇

关键词:设施瓜菜;配套技术;市场化运作

近年来,由平罗县农业农村局负责编写《平罗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平罗县2021年-2025年现代农业示发展规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规划设计,绘制实施区域图,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县委、政府整合支农财力,实施多元化投资策略,坚持以政府扶持资金为导向,以企业实体和农民为投资主体,以银行信贷为依托,实行市场化运作,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建设。重点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稳步发展设施蔬菜,着力提高设施农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支撑能力,支持鼓励建设高标准设施大棚,主推绿色高质高效设施瓜菜产业提质增效配套栽培技术,促进瓜菜产业科技进步,全县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066.67hm2,设施农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但设施瓜菜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制约着设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1设施瓜菜产业发展现状

1.1设施农业生产情况

截至2021年7月底,全县设施农业总面积1066.67hm2,其中:日光温室累计生产面积617.4hm2,大跨度拱棚生产面积84hm2,各类中小拱棚生产面积365.26hm2。设施农业的主要是早春茬、秋冬茬、冬春一大茬三种,主栽蔬菜是西红柿57%,西(甜)瓜10%,黄瓜13%,辣椒15%,其他蔬菜5%;大中拱棚主栽蔬菜比例为:果类蔬菜占45%,瓜类20%,叶菜及其他蔬菜占35%。

1.2产业发展区域布局

重点建设以109国道城关、姚伏、高庄等乡镇,河东地区红陶公路两侧陶乐镇庙庙湖村、红崖子乡红瑞村、红瑞村为主的日光节能温室设施瓜菜示范区、移动大棚设施瓜菜示范区,主要种植西甜瓜、辣椒、西红柿、沙漠供港菜、保健南瓜、蘑菇等瓜菜品种,丰富设施瓜菜品种,实现蔬菜周年供应。

1.3设施农业投入生产面积、茬口安排及品种布局

平罗县设施农业主要包括:日光温室、大拱棚、中小拱棚、地爬棚。产品有设施瓜菜、蘑菇(平菇、香菇)、设施园艺(葡萄、油桃、李子)等,其中设施蔬菜占到95%以上。该县温室茬口主要是早春茬、秋冬茬、冬春一大茬三种,品种布局是西红柿57%,西(甜)瓜10%,黄瓜13%,辣椒15%,其他蔬菜5%;移动式大棚蔬菜种植比例为:果类蔬菜占45%,瓜类20%,叶菜及其他蔬菜占35%;地爬棚种植作物全部为早春茬韭菜。1.4设施农业产量、效益分析2019年~2020年设施农业平均产量5322kg/667m2,总产量8.03万t,平均产值8680元/667m2,较上年增加410元,增4.9%,设施农业总产值约1.3亿元。其中:日光温室平均产量5840kg/667m2,较去年同期增加140kg,增0.18%,平均产值15551元/667m2,平均纯收入8251元/667m2。;平均产值12060元/667m2,较上年同期增加2490元,增19.1%;设施果树平均产值22000元/667m2,与上年持平;各类大中小拱棚平均产量5330kg/667m2,较上年增加130kg,产值5600元/667m2,较上年增500元,增9.8%;地爬棚韭菜平均产量8340kg/667m2,产值5890元/667m2,较上年增520元,增9.7%。供港蔬菜总面积493.33hm2,平均产量6200kg/667m2,与上年持平,平均产值22000元/667m2,较上年增加4000元,增22.2%。

2设施瓜菜生产取得的成效显著

2.1设施农业园区进一步扩大

以宁夏泰金种业、华泰农新品种展示园区为平台,每年引进各类设施瓜菜品种40个以上,培育各类优质瓜菜种苗3800万株以上,全县设施瓜菜基质穴盘育苗移栽技术应用率达到100%;在陶乐镇新建沙漠瓜菜产业园280hm2,产业园建有育苗基地、日光温室、大跨度拱棚、连栋拱棚,推广设施瓜菜集成技术;在红翔、红瑞、庙庙湖三个移民村实施生态移民产帮扶项目;在陶乐镇庙庙湖村已建设模块化装配式日光温室60座,土墙结构日光节能温室50座,砖混结构育苗温室16座,计划新建温室100座;在红崖子乡已建设模块化装配式日光温室20座,新建土墙结构日光温室25座,在红翔村新建温室10座;使全县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086.66hm2。

2.2设施配套技术应用率逐年提高

集约化基质穴盘育苗和嫁接育苗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蚯蚓生物套种套养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张挂黄蓝板技术、新型保温棉被、自动卷帘机等配套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使设施蔬菜提质增效综合栽培技术应用率达到96%以上,较2020年提高2个百分点。

2.3市场营销体系不断完善、销售网络逐步形成

依托石嘴山市瓜菜协会、宁夏塞上春农产品物流有限公司、华泰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青农业科技公司、“乐海山”西瓜协会、红翔沙漠甜瓜专业合作社、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泰金种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社的产业带动和协作优势,完善现有13个乡镇农贸市场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县有公司,乡有协会、村有合作经济组织,有设施产业基地、有销售平台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产销衔接,内销、外销、电商销售网络初步形成,促进了设施农产品的销售流通[1]。

3设施瓜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

平罗县的设施蔬菜产业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全县设施农业总面积不足1333.33hm2,主导产业日光节能温室面积不足666.67hm2,与全区发达县市相比,总体布局分散,规模小,特色优势产品不明显,也不利于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没有外部市场竞争优势。

3.2技术人员不足,技术服务不全面

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速度慢,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的技术人员数量有限,造成技术服务质量跟不上设施发展的步伐,技术服务不全面[2]。

3.3茬口安排单一,种植面积小

受多种因素制约,大部分菜农还停留在传统种植模式上,设施蔬菜规模小,茬口安排单一,设施农业的反季节作用发挥不明显,且有部分设施闲置,效益不高。

3.4扶持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发展后劲

设施农业的发展,投入高、风险大,建设和经营温室一次性投资较大,而扶持资金有限,农民经济人、合作社自筹资金建设温室的积极性仍然不高。移民群众认识不足,各种担心使他们不敢大胆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建造的温室只能暂时由大户承包经营,以此带动他们走发展设施农业的路子,这些因素制约了设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4设施瓜菜产业发展方向及对策建议

4.1示范引导,转变观念,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巩固、完善、提高现有各类蔬菜生产水平的基础上,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深入开展示范引导,组织农民观摩学习,转变观念,提高生态移民村农民发展蔬菜生产,特别是设施蔬菜生产的积极性。

4.2强化科技推广力度,提升蔬菜产业科技含量

以设施蔬菜标准园、沙漠瓜菜产业园、生态移民产业帮扶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设施蔬菜提质增效新技术、绿色高质量发展配套生产技术的引进、研究、示范和推广应用,狠抓技术组装配套,提高技术到位率、普及率,依靠科技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有计划地对技术人员、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不断提高技术人员和菜农的科技素质,培养一批技术员、土专家和设施蔬菜生产能人。

4.3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流通销售

抓流通先抓市场的指导思想,加强对蔬菜市场的扶持培育。依托城关蔬菜批发市场,逐步完善市场信息服务、冷藏贮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市场向外销售的功能,提升市场规模,增强市场的集散能力和辐射能力。以个体运销大户和专业大户作为重点,扶持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使农民经纪人起到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的流通桥梁作用[3]。

4.4以发展设施农业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瞄准国家生态移产业扶持项目,发挥地域优势和政策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力量,倾力打造宁夏银北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举全县之力,大力发展以平罗县河东地区陶乐镇、红崖子乡、高仁乡为重点的沙漠设施日光温室、大跨度拱棚、连栋拱棚建设,推广先进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新技术,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做更多贡献。

5结束语

通过对设施瓜菜的产业发展现状与成效进行研究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要示范引导,转变观念,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科技推广力度,提升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流通销售;以发展设施农业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对促进当地设施瓜菜向优质、高效、生态、绿色、产业化方向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艳萍.宁县设施瓜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9):67-69,72.

[2]沙新林,谢华,杨冬艳,等.宁夏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园艺与种苗,2017(10):4-8.

第5篇

【关键词】宁夏南部山区;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81-01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市场管理。切实加强网络、休闲娱乐场所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形成了以文化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文化市场管理服务机制;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社会监督机制,公布服务热线和监督投诉电话,在文化经营场所摆放监督举报牌,监督管理防范工作向纵深推进,成效明显;积极开展了“扫黄打非”、净网、固边、护苗、清源专项整治行动,针对重点场所、重点内容、重点部位加大文化市场的执法检查力度,杜绝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违法经营活动,形成了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精品文化活动。连续推出不同主题的广场文化活动,每年演出30场次以上;每年举办春节晚会、社火大赛、火石寨丁香花节、秦腔大赛,以及“美丽西吉”青年歌手电视大赛、“西吉好声音”等赛事活动;组织开展了节庆期间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开展广场文化、社区自乐班和送戏下乡演出活动达100场(次);已连续4届参加固原市举办的群众广场舞大赛并获得了“四连冠”;选派人员参加了2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和固原市“花儿漫六盘”歌手大赛等活动;推出以歌唱西吉为主的“精彩西吉・原创金曲”碟片一套,创排了大型花儿歌舞剧《大移民》、《大学生村官》等剧目并进行巡演;创排的《六盘响鞭》和《回乡环鼓》两个节目参加全区第八届和全国第十届民族运动会,取得了金奖的好成绩。

(三)文化产业发展。以创建“中国文学之乡”为契机,大力培育文学创作产业;以西吉民俗、民族文化为特色,推出刺绣、剪纸等民俗工艺品;利用华夏钱币第一县的品牌,推出西吉古钱币图册;推荐命名了2处三星级农家乐,马兰回乡刺绣有限公司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基地,正在动工建设集研发、培训、产销一体化的马兰刺绣中心,金山文化苑、亦美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被评为第一批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户等;推荐龙泉湾山庄、震湖民间皮影戏和震湖刘家拳参加了中阿博览会。举办了非遗传承人和文化产业(刺绣)培训班,全县非遗传承人和刺绣爱好者参加了培训,还专门从苏州聘请刺绣老师授课,现场指导刺绣技艺,多次组织文化产业人员出外培训学习,把外面的先进经验带到西吉来。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经营人才缺乏。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大部分人员企业规划、财务、营销、管理等方面知识欠缺,缺乏投资和风险管理的意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化经纪人、制作人、策划人、人十分稀缺。二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电子游戏、动漫等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尚为零。非遗产品开发经费不足,产业化发展缓慢,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不能有效地转换成文化产业内容。三是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的交易基本上以零售为主。四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不深。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带动,西吉县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势头良好,但存在层次低下、文化与旅游融合不深、辐射力不强、带动性不大等问题。

三、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一)积极探索,全力实施文化振兴工程。立足“回乡生态文化县城”定位,大力实施文化振兴工程,提高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挖掘整理西吉历史、自然、民族、红色等文化内涵,打造一批文化建设示范工程,推出一批文艺精品,提升中国首个“文学之乡”品牌,在全县形成凝心聚力、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形成建设“四个西吉”的强大正能量。

(二)大力扶持,做活“文化旅游”两大产业。立足县情实际,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壮大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围绕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浓厚的文化产业和丹霞胜景、红色圣地、回乡风情三大旅游品牌的开发建设,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新定位,调整思路,主动作为。配合实施好乡村旅游扶贫、美丽村庄建设等项目;大力挖掘地方传统特色,扶持“刺绣”、“剪纸”等文化旅游产品,加大旅游产品开发。

(三)加强引导,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科学规划,切实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结合西吉县旅游发展的新形势、新阶段和新要求,适时编制出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更为科学、可行的引导;依托资源,积极开发本土文化旅游商品,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完善旅游文化形象,增加旅游业附加值;突出特色,大力丰富文化体验活动。围绕旅游业的“娱”字要素,努力开发互动性的文化旅游项目,积极延长旅游产业链;强化保障,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机制、理顺体制,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第6篇

现阶段,我国正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其核心目的在于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为广大农村居民营造健康、和谐、幸福、愉悦的生活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现状,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全社会的均衡与协调发展,进而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强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轨发展的综合性战略工程,无论是哪个层面的发展出现滞后活停顿,都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效果.群众性体育运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提升人们身心健康素质、丰富与活跃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交往、营造快乐、健康、愉悦的社会环境等突出的作用,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已得到充分的印证.在全民健身活动日益普及与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农村居民对于体育内涵的理解与认知水平有所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有所增强,这对于新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农村体育在发展体系的构建上还存有较为严重的缺失,具体体现为:体育基础设施匮乏、组织机构不健全、资金短缺、专业管理人才奇缺以及“劳动即体育”的认识观念普遍存在.这无疑会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与阻碍.鉴于此,为了实现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借助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力助推,积极探讨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群众体育运动发展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2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农村事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我国社会均衡发展的战略决策.其核心内容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所存在的城市与农村间的发展失衡、城乡差别较为明显、城乡矛盾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引导下,遵循时展的规律,依据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体目标,对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造与建设,将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文明、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提升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幸福感,以便于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党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了以生产发展为中心,生活富裕为根本目的、乡风文明与村容整洁为重要标志,以实现管理民主为必要保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其中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农民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乡风文明目标的实现,需要以教育、文化、卫生以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保障.因此,积极探求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路径,不仅是促进乡风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诉求.

3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的促进作用

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开启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均衡模式,不仅为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与资源的保障,同时,也开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新局面,这无疑会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有助于提高社会关注程度.群众性体育运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理应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历史条件与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村体育的发展举步维艰,致使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已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于此,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现状的改善,就成为全社会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并给予切实解决的现实性问题.其次,能够促进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发展战略,需要对各个发展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布局.群众性体育运动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体的发展布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制定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规划,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第三,体育事业的发展以经济基础为保障,振兴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条件的改善,会成为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由于我国对体育发展的战略进行了全面的调整,群众体育已实现了与竞技体育的并重发展.而新农村建设所遵循的并重发展的原则,势必会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发展的契机.

4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途径

4.1积极挖掘农村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用以充实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体系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广大农民勤劳淳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诸多独具特色的乡村体育活动项目.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生活的贫困,这些蕴含淳朴民风的民间体育活动被淹没于辛苦的劳作与生计的艰辛之下.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的改善,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提高生活质量、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进社会幸福感,已成为广大农民全新的生活目标.因此,针对农村体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积极挖掘与整理农村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用以充实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体系,开展因地制宜的体育娱乐活动,不仅有助于新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同时,更能够实现对传统民间体育运动项目的继承与发展,这对于促进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4.2加强城乡间的体育与文化交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

目前,城乡间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失衡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城市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资源优势极其明显.因此,鉴于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迫切性,加强与城市间的体育与文化交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就成为彰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首先,通过城乡间体育与文化的交流,能够为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全新的理念,使其在发展取向的确定上能够与社会发展的主流形式达成有机的迎合;其次,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来实现城乡间的体育资源共享.针对农村群众体育在基础设施、资金保障、人力资源以及组织体系等做多方面所存在的缺失,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调动城市的社会资源来实现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供给与援助;第三,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采用资源援助与理念导入的方法来实现对较为偏远农村地区的体育传播,充分发挥“植被效应”的导向与辅助功能,实现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贫瘠地区的“开垦”与“植被”,这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3制定政府调控下的资源配备优惠政策,促进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在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整体布局中,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推动与保障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实现均衡平稳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国家政策的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制定出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优惠政策,确保相关资源的配备,用以支持与保障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力度,用以改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匮乏的现状;其次,应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先进地区活乡村,给予物质奖励,用以进一步激发其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热潮;第三,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检验制度,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进行指导与督促.

4.4建立农村体育俱乐部,确立常态化的发展规划

第7篇

(一)可以大大缓解就业压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城市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冗员问题十分突出,同时农村每年也有大量劳动力剩余。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就业形势。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成分,也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据统计,国有企业就业人员在不断下降,而城镇私营企业从业、城镇个体经营企业和乡村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则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底,全国7.7亿就业人口中的91.8%在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不仅安置了国有企业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首先,民营经济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和较有效率的分配机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受市场信号调节。民营企业经营的特点和自身作用的发挥,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功能完善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同时又在客观上为国有企业提供了示范,使国有企业感受到市场竞争压力,从而有助于推进国企改革;其次,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造就一支庞大的企业家队伍,他们是民营企业的带头人,也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另外,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民营企业在经营上有高度自主权,受不合理的行政干预较少,为其将先进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发展民营经济可以启动民间资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了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国家在给予优惠政策的同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这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所需的资金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而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在大幅上升,只要政府加以适当引导,提供制度保障,就可以启动这些民间资本,从而缓解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国有资金不足的局面,同时还可以全面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东北各地政府不断改善政策环境,鼓励民间投资,悉心培育民营资本快速发展,使东北民资出现了总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可喜势头。仅2011年,辽宁省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实缴税金1,600亿元,同比增长27.3%。截至2012年底,吉林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600亿元,同比增长23.5%,占全省GDP达到40%。2012年末,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6,627亿元,比2003年末期的1,301亿元增长了4.09倍,年均增长19.8%。民营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03年末的32.1%增长到2012年末的48.4%,增长了16.3个百分点。2012年末,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单位户数207.4万户,比2003年末的100万户增长了107%,年均增长8.4%。同时,近年来,在东北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过程中,一些东北民资也表现不凡。诸多统计数字表明,东北民营资本与过去相比,有了迅猛的发展。然而,与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东北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规模偏小,经营集约化程度低。总的来看,东北地区上规模的企业为数不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达不到规模效益。在经营方式上,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粗放式经营,产品档次较低,技术含量不高,高质量产品较少,名牌产品不多。

2、民营经济内部结构有待调整优化。在各类工业民营经济中,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数占民营企业的比重较大,而民营经济主要代表的私营企业比重较小;个体私营企业主要从事商贸、餐饮、服务等经营活动,从事生产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生产的相对较少。

3、民营经济投资相对较少。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投资稳步增长,而民营经济中除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增长相对较快外,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增长缓慢,有的地区甚至绝对减少,民营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

4、在管理方式上多为家族管理。任人唯亲的现象比较普遍,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这种高层次人才的缺失,已成为制约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三、振兴东北民营经济对策分析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对民营经济的偏见。东北三省的民营经济与东南沿海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症结在于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对民营经济的后发优势及巨大潜能的足够认识。受历史、自然、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计划经济时期较长的东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趋向,直接影响着政府机关、企业和群众的思想解放程度,也影响了东北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东北地区,民营经济难以享受国民待遇,民营企业项目审批难和融资难等问题十分突出。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应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清理现行投资准入政策,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领域,打破所有制界限、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凡是没有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都应向民间资本开放,保证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二)完善对民营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东北地区政府职能改革滞后,行政审批色彩浓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这些都是阻碍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一些部门和干部对民营经济发展缺乏认识,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口号多,落实少,索取多,给予少。东北要深化改革,加快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就要继续改革政府职能,完善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建立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1、要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各级政府加大对信息服务、技术支持、筹资融资、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2、要大力开展民营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培训。利用社会资源,依托大专院校、各类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营管理、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

3、要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扩大出口和到境外投资办厂,给予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与其他企业同等的待遇。

第8篇

关键词:辽宁;县域经济;对策与思路

Abstract: the county economy is China's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system of the most basic level and the most basic uni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FuNong, the county economy had the very big development, also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countries gradually. Liaoning province as the northeast three provinces o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ity, a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northeast China's main city, to realiz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must be developing county economy.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four measures, for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province will improv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liaoning; County economy; Some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地域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载体,以对外开放为纽带,以实现城乡一体、工农并进为己任,优化配置资源,围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主体市场竞争力两个中心,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征。

首先,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它是以县为空间活动范围,县域经济内的各种经济关系以及经济组织进行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基本上也是局限在县域范围内,因此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其次,县域经济是综合性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第三,县域经济是有层次性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内的层次性是多方面的,按照地区属性可以分为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按照县域内的行政组织划分,县域经济又可以分为县城经济、镇域经济和村域经济。第四,县域经济是开放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内实行的也是市场经济制度,而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

二.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问题

截止到目前为止,辽宁省共有县和县级市共44个,县域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9.2%,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6.1%[1]。所以,无论是在土地面积,还是人口规模上,我们都足以看出县域经济在辽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03年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为辽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特别是为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全省县域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与江浙一代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辽宁县域经济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基本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县域经济实力总体不强

有资料显示:辽宁省各县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2073.4亿元,到2007年增加到4077亿元,年均增幅为14%,尽管成绩喜人,但与国内同类地区30%到40%的增长速度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另外,财政收入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总额相对较低,这些都表明我省县域经济具有“短板”效应,实力总体不强。

(二)缺乏特色和支柱产业

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取决于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考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的地区,其共同的特征就是均有特色产业,例如太谷县形成了以蔬菜、养殖、红枣、苗木花卉为主体的“绿色”产业,该县也因此被确定为“绿色小康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0年太原高新区区内创意产业实现总产值12.8亿元,成为盘活和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我省部分县的特色产业发展还处于初创阶段,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产品产业结构趋同,龙头企业和精品名牌产品少,科技含量不高,参与市场竞争主要是靠“低成本、低价格”,特色优势竞争力不明显。

(三)中心城市主导作用不明显

纵观全国百强县的发展路径与模式不难发现,依靠区域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而崛起已经成为经济强县发展的共有模式。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并列第一的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就是由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等所围成的苏南经济强县组团;巩义、偃师、新郑、荥阳、新密、禹州、登封等7个市依托“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而崛起,构成了全国最大的区域经济强县中原组团。我们辽宁的实际情况却是沈阳、大连、鞍山等这些经济强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主导作用非常有限。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鉴于我省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实际状况和县域经济的历史基础,目前辽宁各县呈现出土地分散、农产品质量不高、农民力量弱小、资金与技术短缺等问题,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成为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阻碍。

三、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必须看到,在现代化都市大行其道的今天,发展县域经济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县域经济发展的成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引发对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的思考。

(一)充分利用省内资源,提高县域经济总体实力

丰富的资源是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最大的优势条件,鞍山和阜新的矿产资源、铁岭的农业资源、大连的旅游资源、抚顺和盘锦的石油资源等都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另外我省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位置,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形成依托地区资源而生的各种产业,借助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风,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快速提高我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实力。

(二)大力发掘并扶植特色产业发展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我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否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优势为辽宁县域经济服务,这就是政府和管理层面的问题了,所以,我省各地方政府及基层单位应该充分分析现有资源,为地区经济发展找好行业定位,大力发展并扶植地区特色产业,例如辽宁铁岭本是农业大县,近几年,随着本山传媒的影视剧《乡村爱情》、《马大帅》的热播,已经成为了旅游度假的休闲地,那么,我们就应该将旅游产业纳入铁岭发展的规划当中,并给与相应的政策扶植,以帮助铁岭建设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推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以点轴开发模式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

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模式中,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一是为形成极点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积累有利条件,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二是产生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外部竞争能力;三是乘数效应强化了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将积极动力和创新成果扩散到广大腹地,促使腹地的经济增长,从而使整个经济通过增长极的带动呈跳跃式发展。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呈斑点状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接起来形成轴线,这种轴线首先为经济增长极服务,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并形成新的增长点。比如辽宁提出的“五点一线”发展战略,将辽宁定位为沿海开放省份,把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等沿海市区贯穿成线,从整体上加以规划,坚持对外开放的大思路,切实体现科学发展观,使辽宁的发展方向明、起点高、有后劲。

所以,辽宁县域经济的崛起,除了要做大做强沈阳城市圈外,还要加快推进其他城市的建设,依靠这些区域性城市,有效拉动周围县(市)的发展。尤其要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依托,加速沿海城市的开发。

(四)大力发展农合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虽然新型农村合作社在我国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的速度和效果都证明了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组织保证,并且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平台,其所举办的各类企业培训、社会培训,组建农民培训班和专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农业知识和非农业人口的专业技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各县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应积极借鉴经验,提高自身水平。

实践证明,政策优势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落后地区而言是最大的外部机遇,政策的倾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实现包容性增长。如国家对革命老区的政策扶持,国家惠农政策的施行有利于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所以,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为总体目标,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特色产业的培育为主线,以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发展多种经营为手段,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构建核心竞争产业主体,培育市场主体,提高经济活力,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的自成长能力。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 张凤林 、李红卫:发展县域经济要走“特色”之路,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20 卷第8期 。

第9篇

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人口,要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让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现阶段我国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但大部分的政策都是“输血式”的帮助,“造血式”的帮助还比较少,办法不多,效果也不明显。要持续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贫困户返贫风险,就需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扶持农村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村的“造血”功能,建设一条为贫困人口长期“输血”的通道。

县乡有五个市级贫困村,共900户2215名精准扶贫对象,是不发达乡镇的典型代表,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发展经济的难度非常大,有效办法不多,一些看起来好的办法,由于每个经济区域的条件差异较大,可复制性不强,与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显得有些“水土不符”,成效不大。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对类似于县乡这种浅丘乡村经济发展的研究非常少,所以通过调研,本文将结合县乡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希望能做到“量体裁衣”,因地制宜。

二、县乡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乡位于县中东部,距县城38公里,与县镇、凯河镇、镇接壤,与本县镇、镇、通山乡毗邻,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乡。全乡幅员面积57平方公里,辖2个居民委员会,11个行政村,2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226人,是一个偏僻的非轴线农业大乡。全乡共有4个小型水库,人民渠和左干渠穿过11个村,乡内支渠100余公里,共有堰塘200余口,供全乡农业用水,耕地面积24599亩,山地林地面积13812亩,区域内有一条6.5米宽草油路面的省级道路三金(县到金堂县)路通过,各村的路面大多是3.5米宽的水泥路。

全乡的村社集体经济较少,发展相对落后,有的村社除了部分固定资产出租收入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的集体经济收入,导致了村社公共财力不足,服务能力低下。

全乡以农业经济为主,发展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民自己散户种养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工业经济主要是以简单的手工业为主,集中在乡场镇所在地,总的参与人数不到500人;服务业长期从业人数不到1000人,这其中包括餐饮,小家电,维修,小商户等。据统计,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的16%,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6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18%。从中国全国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GDP比重的15%、52%、33%;从世界平均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GDP比重的5%、31%、64%;而从美国等发达国家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GDP比重的1.2%、19%、79.8%;由以上数据可见,越是发达的经济体,它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越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越低。

由此可见,乡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水平不高。需要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来达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的协调发展。

全乡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3675元,收入来源超过75%是外出务工收入,全乡外出务工的人数有1498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一半,年轻人很少有人留在家乡,这也就导致了本地区的发展出现缺人,缺人才,缺钱,缺技术,缺知识的现象。

由于都是发展的传统农业,手工业,所以,这里的生态环境没有破坏,依然是绿水青山,风景秀丽,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天条件。

三、县乡乡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公路里程少,硬化比例低,毛坯路多,路面状况差。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道路不通,造成很多的不便,一是“出不去”,特别是到了雨季,当地生产的农副产品运输不出去,本地区的市场容量不大,无法完全消化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农民生产的瓜果、蔬菜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收入,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二是“进不来”,外面的车开不进来,外面的东西运输不进来,外面的好货物也送不进来,虽然目前电商发达,但物流运输困难,也给当地的发展带来障碍。

2.水利设施老化。全乡4座小型水库中有3座为病险水库,渠道年久失修,渗漏严重,有少数不能通水,收取农业水费困难,水利工程正常维护费用不足,这也进一步加速了水利设施的老化。人畜饮用水大多来自于井水,规模小、设施简陋。有1个水厂,仅仅供全乡场镇人口基本生活用水。

3.农村通讯设备落后。农村通讯事业虽然发展迅速,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手机,电话普及率为95.2%,但是,现在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各村的宽带发展速度还是比较滞后。由于农村用户分散、线路远,单户造价高,导致经营农村宽带效益不好,给电信公司发展农村宽带带来了困难,除了场镇以外,最多的一个村有30户人用上了宽带,还有很多村民用的“棒棒机”,不能上网了解信息,不能上网购物,仅仅能通话、发信息。

(二)科学技术运用程度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管是在农业生产还是企业发展等方面均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本乡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运用程度很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生产过程中,机器的运用很少,比例很低,还不到总量的20%,全乡对购置农机进行了补助,近三年来,虽然做到了应补尽补,但是购置农机的依然较少,一是由于本地区属于丘陵地区,机械耕种不是完全适合,二是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机械化收割上来。

2.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受到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以及自然因素的限制,本地区农户农业生产的技术应用能力较差,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使得农业生产依旧存在严重的低效率。

3.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手工业为主,技术含量低,效率低下,产品的附加值小,乡区域内还没有一家以生产线、生产车间等有科技含量的公司入驻。

(三)人员素质整体较低

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其所从事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本乡乡村经济发展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6年,乡内没有专业的技术培训机构,全乡60岁以上6810人,占总人口比重的24.1%,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从业人员素质整体较低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镇发展产业的业主和从业人员学历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对企业管理的认识不足,很难在经营过程中对市场变化进行准确预期,存在很严重的盲目经营和发展的情况,从而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生命力周期不长。二是农民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思想难以转变,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难以运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具,致使农业生产活动在技术层面上相对落后,效率低下。

四、县乡乡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发展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好与不好的标志,也是一个地区的基本形象,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会使农村经济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长期受益。所以基础设施的投入至关重要,县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基础设施:

1.充分抓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机遇,一是综合利用“一事一议”道路奖补政策,扶贫项目等,加大投入,兴建乡村道路。二是用现有的集体资产承包收入,进行投资改善基础设施状况,例如:一个社的堰塘需要整治,但是社集体又没有资金进行整治,就可以通过引进承包人的办法,提前预支承包费用,用提前收取的承包费用,对该堰塘进行整治,整治好的堰塘经营权在一定时间内归承包人所有,这样也可以降低承包人的成本。

2.运用农村公共服务资金,做好水利设施的维护。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是通过省级财政下拨到每个村,着力解决村内最急需、群众最急盼、受益最直接的突出问题。这笔资金每年每个村平均5万元左右。对于渠道年久失修,渗漏严重,不能通水,收取农业水费困难,水利工程正常维护费用不足等问题就可以利用农村公共服务资金,作为基本启动资金,再通过筹资筹劳,每年对渠道等设施进行整治,除淤等处理,使农业用水得到正常提供。

3.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改善通讯设施设备落后的状况。通讯设施设备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信息的传递速度,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就是金钱,信息就是生产力,所以,加快改善通讯设施设备落后的状况是非常必要的,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培训、考察等,引入通讯企业,以最优惠政策为本区域建设通讯设施,达到改善通讯设施设备落后的目的。

(二)强化政府引导,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在乡村经济落后的地方,因为主要是以农村散户种植、养殖,不成规模,没有自己的品牌,经济收益不高,效益不好,所以必须要用政府的引导来统筹,才能不盲目地发展经济,才能少走弯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县乡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柚,创建本地农产品品牌。柚以独特的风味著称,果大,皮薄,可食比例大。果肉乳白微黄,质地脆嫩化渣,酸甜适度,汁多味美,营养丰富,有止咳,化痰,顺气,平喘的药用功能。2019年9月,、2个乡镇联合申报了柚扶贫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乡的紫桥、群龙、玉溪、普陀、左街等5个村,栽植柚48910株1191.08亩,目前万亩柚现代农业园区栽植规模基本完成,2019年通过绿谷博览会、电商平台等渠道,柚的销售额达到了2300万元,为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要重点挖掘特色产业“柚”的发展价值,加强园区后续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业主统一管理,建设田间生产作业道、滴灌工程,初步达到作业道路网、灌溉体系、病虫害防治措施三网配套,有效提升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综合能力。同时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计划在德遂高速沿线5个村再发展柚800亩,全乡柚预计达2000余亩。加快推进柚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产业发展标准化、品牌化、效益化,最终实现柚在助农增收、乡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2.农旅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旅游小镇。重点打造乡石河村千亩精品梅林基地,推动万亩“、柚扶贫产业园”建设,以梅林+柚为依托,将乡打造为特色旅游小镇。“乡石河村千亩精品梅林基地”位于县乡石河村,距县城中心42公里,德遂高速穿境而过,区位优势突出。整个村栽种梅花品种主要以杏梅为主,骨里红梅、白梅、青梅等多个品种,目前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2018-2019年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梅花节”,引爆了石河村乃至全乡干部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激情,下一步要把石河村千亩精品梅林基地作为乡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引擎来打造。以举办梅花节为依托,探索“基地+专合社+农户+电商”运作模式,加快建设千亩精品梅林基地和苗木示范区,撬动相邻村连片发展四季观赏花木,发展生态、休闲、观光等绿色旅游文化产业,达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良好效果。同时结合农工发源地、秦皇宫历史文化,讲好故事,实现农旅融合,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3.引入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手工业。在本乡区位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发展大型工业企业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让农民增加收入,增加就业,合理有效地利用农村剩余劳力,一是适量地引入部分小型微型企业,从事手工编制藤椅和其他简单的工艺品,这种劳动不需要长时间的培训,成本低,简单易行,风险低,投资小,利润丰厚。二是积极引入电子厂业务企业,就业灵活,人员多少不限,由农民将铜线领回家进行手工绕线也可,在场镇集中劳动也可,这样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实现了在农闲时间的就业,使本地的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4.发展绿色养殖,助力乡村旅游。在本乡金湾村,发展了融合绿色养殖、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服务项目。该项目是由返乡农民工投资,乡政府的帮助下开发的。一是承包了100亩农田,通过整理改建,发展水产养殖,年产值可以达到150万到200万元,水产全部用本地生产的粮食和绿色草料喂养,这样生产出来的鱼、虾等,肉质鲜嫩,口感极佳,经济价值也非常高,价格是一般鱼、虾的三倍左右。二是开发娱乐、餐饮性项目,客人可以在这里垂钓吃到最新鲜的鱼、虾等水产品。同时还开发了200亩的林地,种植不同季节的水果,让客人可以在这里自己采摘最新鲜的水果品尝。自从开发以来,受到很多城市客人的喜爱,效益不错。既发展了生态养殖,又发展了乡村旅游,既得到了经济收入,也赢得了品牌价值。

(三)注重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

从业人员的素质,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人力资源也是最宝贵的一种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才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乡镇企业业主及从业者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能,增强对市场经济的理解,能够对市场经济有清晰的认识,以市场经济理论来指导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2.强化农民对科技和市场的认识,依托“农民夜校”“农民大讲堂”,让他们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使其在农业生产中从原有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中解脱出来,不断增强其认识水平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