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课堂教学提问

时间:2023-09-25 17:40:31

导语:在课堂教学提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教学提问

第1篇

一、提问要有合理的对象

1.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进入知识意境,从而精力集中,思维活跃,从中获取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先提出问题,让全体学生思考,再指定同学回答。如果先叫起学生,然后再提出问题,就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同时也容易使被提问学生感到突然,,造成思想紧张,影响思维,达不到预期目的。

2.提问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区分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不同难度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难度大的问题,要让程度好的学生回答;难度小的问题,提问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有时,为了组织教学,还特意提问一下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给他一个暗示:教师已经发现你的行为了,你应该注意了。

3.面向中等 兼顾全体

在一般情况下,在兼顾全体学生的情况下,多提问中等学生,并提醒全体学生注意。这样有三个好处:第一,中等学生如果回答不了或者回答不完整,然后让上等学生去补充或纠正,这给结决问题留有余地。第二,可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因为中等生人数最多,在学生中有代表性。第三,中等生人多面广,提问他们不容易在学生思想上产生消极情绪和误解。

二、提问要有翔实的内容

1.提问的内容要围绕教学,服务教学

课堂提问必须服务教学任务,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不能不顾教学需要,面面俱到,大小问题一起问。同时教师提问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不能只用一些“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口头语。另外,课堂提问也不是总要固定在引入新课或在课堂小结时进行,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要求,可在教学的各各环节,设计合理的提问问题。

2.提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言简意明

教师提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但难易要适度,要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能够回答上来。若问题太难,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达不到提问的目的;若提问太容易,学生又会不动脑筋,感到乏味,也失去提问的意义。另外,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还要意思明确,针对性强,不要过于空泛,无从下手。在提出问题后,还要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情况,如果提出问题后,学生表现出满不在乎,就要考虑所提问题过于简单,需要找一个学习差的学生来回答,或者不让学生回答,教师自己说出答案,然后提出一个难度稍大的问题;如果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感到困惑,说明问题难度大,教师就要给学生“搭梯子”,把这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再让学生回答。

三、提问要有科学的方法

1.提问时态度要诚恳自然

提问时,老师的态度若是含有考问或是表情太严肃,学生就不能平静思考,可能会因为紧张而不能回答问题,教师要适当点拔启发,谆谆善诱,并适当给予表扬。切记当场批评,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要注意听,用和悦的态度去接受,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2.提问要语言清晰准确,不要从次重复

提问时,语言既要清晰,又要准确,用简练的话把问题表达清楚,不要多次重复,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听课的习惯。如果学生听不明白,可做必要的解释,以达相互沟通。

3.提问的时机要把握准确

提问的时机要看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新知识的引入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小结时,都是提问的最佳时机;二看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气氛浓,求知欲高时,提问可以把学习知识深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气氛不浓时,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4.提问要引导学生做出完整而正确的答案

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假思索,脱中而出,老师要引导他们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否认学生回答的是对是错,不要急于下结论,可有意让其他学生补充,以达相互促进,同时也可从侧面启发引导,再进行必要的修正,引导学生形成相对正确而完整的答案。

5.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

第2篇

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课堂的提问却很传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我们在提问时,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水平。其次,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重复和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再次,等待学生回答的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改变传统的提问方式,为学生创造富有情趣、意味、吸引眼球的提问情境。教师通过提问使学生变被动接收者为主动探究者,积极投入到问题当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数图形的个数”的习题上,当我提出:“同学们,你们能数出这个图有多少个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吗?”对于这样枯燥乏味的数图形的个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后来我尝试改变提问方式,以故事的形式展开提问,“有一个图形它可调皮了,它给自己身上多增加了一条线,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它有几个图形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闸门马上被打开了,积极投入到紧张的数图形中,并热火朝天地争吵着“2个”“3个”。当数完图形的个数后,学生竟然自主地说到调皮的图形又给自己增加了一条线,现在又该有多少个图形呢?又如在学习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简单的换算,我先让学生看硬币的厚度,告诉他们就是1毫米,10个硬币摞起来就是1厘米。然后再拿出直尺观察1厘米,画出1厘米,你能画出10厘米吗?10厘米就是1分米,那你知道10分米是多少高吗?有可能比桌子还要高还高?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我宣布结果:“和你差不多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热情。

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善于启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对于计算,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可是老师却有一个问题:“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过吗?经过计算讨论,大家明白了,余数比除数小。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思考,善于提出有挑战性的难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表达能力 课堂实效

新课改理念的教学,要求强调思维活动程序,经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多种观念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才能获得,也才能真正理解和巩固。课堂提问,是一种以提问的形式来进行质疑教学的交流方法,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设疑提问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传授知识,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提问,让学生“顺藤摸瓜”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课堂提问,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迅速思考,整理已有的知识来组织表达,还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且还能锻炼学生在大庭广众中发表意见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提问教学中,合理的提问设计会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并能在提问的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如果课堂提问提得精当、合理、科学,那么“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就会更加和谐融洽,师生互动关系会更加积极。这样,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会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独立思考中去。所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而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①所以,课堂提问必须要有针对性,要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智力的发展。好的提问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有助于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同时还会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他们的而学习兴趣。

一、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提的问题要针对课文的内涵实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文重点的字词句段的分析理解上引发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如果课堂提问漫无目的、信口开河,甚至把提问当成口头禅,让学生无从作答也无需作答。比如动不动就来一句“是不是?”“对吧?”这种把提问与口头禅相混让学生不知所措。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提出具有层次阶梯性难度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可以点名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在让其他学生来评判或补充。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举手回答,这样,学习好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而作出回答或想法受到了训练,同时给学习较差的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更难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形成问答。让学生选择性、递进性的问答,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如果提问没有针对性,问题过于片面化,要么简单的问题学生不用多想就回答“是”“不是”“能”“不能”,这样的提问并不能使学生受到训练。如果提得问题过于片面化,有的这样讲,有的那样答,甚至有的学生借机起哄捣乱,老师根本听不清谁是谁非,课堂气氛倒是“热闹”了,然而收效甚微,甚而至于得不偿失。

二、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一位哲人说过:一位好教师不是向他的学生奉送真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由于课文中有的句段写得相对含蓄,理解起来需从文章的整体性、上下文之语境上来加以思考,上课前,老师要对文本深入研究,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生长点,预设一个或多个启发性的问题,以便激活学生思维。提问时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怎样去分析理解,让学生回答时不是要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要引导他们学会怎样去分析问题的实质,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要把知识的内容用提问的形式表现出来,把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教给学生自己,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智力的前提下去探求、掌握知识,最终形成“教是为了不教”。

三、提问要难易适中

提问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个别。如果问题提得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答了上来,那么学生并不能受到训练,这种提问最多不过只使课堂“热闹”而已。如果问题提得过难,超出学生的思考能力或认知能力,问题提出来,学生只能摇头瞪眼,还有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于有的学生还会认为老师是有意为难二产生敌对情绪。比如一次听一个教师公开课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师对课文串讲后提问:“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欣赏和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该问题对高一学生不加引导启发地提出,当时的课堂显得较为突兀,该教师让学生进行了一番形式上的讨论后也无人回答。该问题如果改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达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欣赏和赞美的?”或“梁任公先生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对问题有文本的切入点,效果就会更好。当然,课堂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有思考讨论的意义,而且问题的答案要有多元性而非唯一性。教师要在“游刃有余”的提问中,要能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调控,以改善或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

四、课堂提问的次数要适宜适度

一堂课,时间有限,只需要收获一点知识、一点感悟、一点道理,留下一次感动。课堂教学中要“善问”“精问”而不是“串问”“滥问”。善问、精问即就是把“课堂提问”优化后,把知识的重点、难点提供给学生,调动他们思维的主动性,还可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如果只追求一个个问题炮弹群般密集地狂轰滥炸,让学生长时间处于思考过程中,容易导致学生疲惫,这样一堂课下来,就会把学生炸死。但如果提问太少,或没有提问则会流于“满堂灌”,致使教师唱独角戏,让学生只听不想,“学而不思则罔”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教师于课前应想到“问什么”“怎样问”“起什么用”,让学生的语文兴趣“活”起来。

五、提问需有始有终

“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②要帮助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其有疑),分析解决问题(教其无疑)。教师的每一个提问,无论学生回答得对还是错,教师都要加以分析引导,及时给以恰当的肯定和作出委婉的指正。不要连珠炮式的发问而不求结果地草草收兵,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混沌状态。

六、提问要有逻辑和连贯性

对难的问题可以采用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的“层层剥笋”方法,引导学生刨根问底、追本溯源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层层作答,从而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实质。如:关于朱自清《背影》的第2、3自然段,如果一开始就问:“这两段不是写背影,能否将其去掉,为什么?”那就会让学生觉得突兀而难以作答。如果问:①这两段写的是什么?(家庭境况)②这两段写家境对课文写背影有何作用?能否去掉?请说理由。这样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将一个难题分解成几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并将它们有机的连贯起来,层层剥笋,就容易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总之,课堂提问,教师要善问、精问,要适时适度,要循序渐进。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思考的习惯,通过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不是让学生提着口袋走进课堂,让老师灌满答案后离开教室,而是让学生养成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生成的习惯,并成长为一种能力。这不仅教了书,而且还育了人。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方为终身之用。传之以知,不如授之以法。”③课堂提问除了向学生讲解和传授知识以外,更应该努力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这样,是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能力和课外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语出《学记》

第4篇

课堂提问是指在上课的时间,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和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这里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提问。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里・鲍里奇说:"任何口头的说法或者手势,只要引起了学生的回应或者回答,就被看作是问题。" 使提问有效深刻的途径之一就是落实到书面,即采取学案形式。

学案是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为基础,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自主发展为目标,经过教师集体备课制定的指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以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通过学案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只有学生自己亲自发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教学目的不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陈述的内容,而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卓越的智力。" 灵活运用学案,预留问题线索,优化课堂提问,才能使学生有的放矢,真正学以致用,得到提升。

1.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会存在大量"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这种问题提问面过窄,往往不需要学生做出思考,过多的这种提问属于无效提问。同时,提问数量要适度, "满堂问"的形式不仅不会提高教学质量,相反会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美国教育家高尔总结教师课堂提问的文献后发现:教师的问题苍白无力,毫无意义。其中 60%为低水平记忆问题,20%为方法问题,只有20%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 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要有层次,并且提出的问题,应该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使学生既感到有困难和压力,又有解决问题的信心。要始终以全班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处于"探索者"和"发现者"的位置,使他们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把握课堂提问难易程度就需要教师对学情有充分了解,学案可以成为教师把握学情的重要媒介。学案一般分为预习案和导学案两部分,预习案用来检查学生预习水平,比较简单。导学案用来引导学生课堂学习,采取问题设置的方式。问题的设置具有梯度性,充分融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2.应当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

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 ,在学习心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诸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同的提问时机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课堂开始之前的提问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之上;结束讲解之后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讲授的内容;在课中讲授时,可以通过提问把已学知识和即将讲授的知识联系起来,起到探索思考的作用。

3.恰当选择提问的对象

教师在提问中要避免提问对象固定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和愿意回答每一个问题的,因此提问时选择适当的提问对象也是课堂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课堂教学设置的问题有这么几个层次:第一类是问"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断型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最简单的,只要稍微动动脑筋,一般每个学生都可以回答出来,因此,这类问题的提问对象应是或主要是差生。第二类是问"是什么"和"怎么样"的描述型的问题。第三类是问"为什么"的分析型问题。这两类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识记有关知识,甚至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解释和分析其中的原因,一般来说这类问题对差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两类问题的提问对象应主要是中等生。第四类是问"你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问题,对一般的学生来说,要较好地回答出这类问题很难,因此这类问题的回答只能由那些思维敏捷的优等生来完成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有所收获。

4.灵活掌握待答时间

美国教育家鲍里奇把等候时间分为两种: 第一等候时间,是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考虑答案的时间;第二等候时间,是在学生的回答之后直到教师或其他学生评论其答案的时间。候答时间一般在 3 秒左右。 为了追求课堂效率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通常在发现没有学生响应后,便重复问题或把可供探索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分解,学生因此失去了思考探索的空间。从听课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多数教师都缺乏耐心的等待。提问后供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

经过调查发现有部分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在点学生回答问题之前,等待的时间不足2秒钟。在学生作答之后,教师几乎没有任何停顿,直接公布正确答案。教师的教学节奏比较快,基本没有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很多情况是自问自答。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师的问题中,这种快速的步伐会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师提问之后等待2至3秒是很有必要的,当教师停顿3至5秒时,无论教师是否给出了正确答案,学生都会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并且经过思考,学生对问题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教学效果也会更好。但待答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对于简单问题教师只要留给学生几秒钟思考即可,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也应将待答时间控制在3分钟之内,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意见。

5.要进行有效评答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把教师回应提问的水平划分为7个级别,对指导教师回答学生提问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第一级: 回绝问题。第二级: 重复问题。第三级: 承认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第四级: 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进而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可以分两种情形: 一是教师自己去寻找,二是鼓励学生去寻找。第五级: 提供问题的可能的解。第六级:鼓励学生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第七级: 鼓励学生验证可能的答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心中的答案为唯一标准,如果学生说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就给予否定,对学生回答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错误缺乏适时的分析、评价。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对学生经思考所得出的答案要及时反馈信息,进行评价。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也不能一概否定,要耐心的进行点评,对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释,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切记在评价的过程当中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同时要在点评中坚持全面兼顾的原则,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和一般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坚持公平公正的态度,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

总之,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树立新的观念,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学习者、研究者和组织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学案,充分利用好课堂提问,使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张谓城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加里・D ・鲍里奇.有效教学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第5篇

关键词:课堂提问;大学英语;课堂效果

一、课堂提问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中国的外语学习正在全国掀起一股学习英语的,从幼儿园到大学,从乡村到城市,从课堂到课外,人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有增无减。为了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提高他们适应国际环境的能力,语言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必然受到冲击,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必须改变。在全国实践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各地的英语教师投身到改革的实践中,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带领着无数热爱英语的学习者,培养他们成为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主人,因为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才能让他们逐步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这也是外语学习的目的之一。课堂提问就是让学习者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手段,能够激发学习者探索创新的精神,培养学习者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把课堂提问融入课堂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角色单一,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进行的是一种机械式的低效学习。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课堂参与度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课堂中的一问一答,一问多答能直观地让教师感受与把握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2、有利于调节课堂的学习气氛。

英语课堂涉及到听说读写译的环节,五个方面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听说领先,读写译跟上的原则,以培养学习者英语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除了学习者主观方面的因素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氛围也在间接影响学习者发挥。提问无疑是调整枯课堂气氛的良好利器。

3、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教师在英语课程教改中,承担着艰巨的任务。深刻地领会教改的精神并把它们贯彻于教学实践是大学英语教师始终要履行地任务。在这场改革中,教师的地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中集多重角色为一体,教师是管理者,引导者,组织者,讲解者,答疑者,协调者,任务分配者….,自古以来,答疑解惑是教师承担的重要任务是始终是不变的真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快速的途径就是课堂提问。

4、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随着非英语专业的学习者知识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加,教师在课堂中更多的是承担引导者的角色,如何为学习者在课堂中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它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教师面临的挑战之一,只有具备了独立思维能力的学习者最终才能走出校园,踏入竞争激烈的社会。课堂提问为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课堂提问的要求

1、课堂提问的设计应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

英语学习中,学习者的主要目标是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内容的优劣决定了学习者的课堂效果。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问题的巧妙选择不但能提升教学效果,还能开拓学习者的思维空间,尤其是英语课程的学习,能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在各种场合流畅而准确地表达思想是英语学习者一身的追求。因此,尽管提问的方式和内容很多,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一定要和课堂的教学内容紧密相连。

2、课堂提问要略微高出学生的认知水平。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之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学习者的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要让学习者在课堂中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和激情,让学习者在快乐中体验英语,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课堂提问的难度,简单和较难的问题都让学习者毫无收获,甚至会降低学习者的自信。课堂提问的选择要难易适中,略高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才会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3、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英语课程标准一书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虽然中国的学习者在各种考试中成绩出类拔萃,但中国学生的想象力的确让人堪忧,在世界排名靠后。要培养出优异的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的优异人才,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更深层次的来看,课堂提问的目的不仅有益于课堂教学和学习效果,还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结束语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在多媒体辅助的大学英语课堂中,学习者除了积累语言知识,培养语言的应用能力以适应语言的交际功能,还要学会如何独立学习,也就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受人予鱼,不如受人以渔,在信息高速路的今天,课堂提问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为教师和学习者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双方的努力和合作终将构建一座坚实并通往光明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胡德映,宋剑详,当代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探究,云南民族出版社。

第6篇

一、课堂提问的方式

一是面向全体同学发问共同回答。这种提问主要针对一些答案简单、显而易见的问题,其作用是提醒学生注意并集中精力听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二是面向全体同学发问,指定个别学生回答。这种提问是以能者为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归结答案,然后指定一代表回答。此法多用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其作用是引导学生自己突破难点,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三是教师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后,稍等片刻,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然后师生共同回答),其作用是突出所讲重点,提醒学生在关键时刻专心听讲。

二、课堂提问的时机

课前提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承前启后,温故知新。”在引入新课前提出学生想解决而又不能很好地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新问题的矛盾冲突,这样会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为后面新课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课中提问,通常是在得出结论前提出本堂课有争议的焦点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争辩、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把学习气氛推向。

课后提问,一般是指在新授内容结束之后,把本课堂的重点、难点和有研究价值的知识点总结性地提出来,启发学生进行回顾总结,其目的是近一步巩固和反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有利于帮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框架。

三、课堂提问的原则

1 设问要精,目的明确。提问首先要目的明确,然后设计问题,以免问不达意。教师可根据学生日常学习情况,落实到能代表总体水平或某一等级水平的学生身上,即在备课时应解决“问什么、问谁、怎么问、何时问”。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能信口开河,滥问一气。

2 联系实际,难易适度。教师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若所提问题太简单,过于表面化,则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不动脑不重视提问的坏习惯。若所提问题过难,脱离实际,学生力不从心,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久则消极怠学,丧失兴趣。

3 先提问题,然后点人。先提问题可使学生充分思考,总结答案,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可给学生一定的思考、酝酿、相互讨论的时间,以便使学生以自我或相互启发的形式在短时间内达到思维活跃的高峰。然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真正达到使提问能够启动全体学生的思维,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4 因人而问,顾全大局。提问,既要适合成绩中等的大多数学生,还要照顾到优等生和潜能生。所以教师要注意所提问题的普遍性和针对性。因人而问,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依据问题的梯度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分散难点,并且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这样既能促进优等生上新台阶,又给潜能生以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

5 教师应有正确的态度。课堂提问,要求教师立题清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切不可含糊其辞,似是而非,更不可模棱两可,故弄玄虚。否则,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教师提出问题并指定学生回答,学生对问题答不出或答非所问时,教师要耐心等待其认真思考,或适当给予提示,或另外找学生帮助合作完成。对于答得不完全或答错的要鼓励其他学生补充修正。决不能急躁,发脾气,讽刺挖苦学生,更不能故意借此惩罚学生。

6 鼓励并提倡互问互答。教师不要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多、难、怪,更不能怕出丑,课内解决不了,课外解决。只要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思考,定能补充课堂之不足,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并以实际行动为学生做热爱知识、谦虚好学、追求知识的表率。

第7篇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和提炼问题,使问题具有科学性

课堂提问是语言的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要有科学性,而且要有艺术性、有效性。由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变通性、挑战性等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蕴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时,针对学生难以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表达特点的情况,教师可在此处这样设计提问:

“桃花潭水深千尺”这一诗句的关键词是哪个?

“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情”字指什么?

“潭水”和“情”这二者在哪一点上有相似之处?

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关联词“不及”和夸张词“深千尺”,以理解前后两句的对比、映衬关系,让学生在赏析中懂得了诗人运用夸张、比喻、映衬等手法,完全是为了表达他与好友汪伦的友情深厚无比,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中感受诗歌意境的美妙、思维的跳跃、想象的奇妙。

二、教师要鼓励和诱发学生质疑问题,使学生具有主动性

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心理上有顾虑,担心自己说错或问得太简单。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也习惯了教师讲自己听,缺乏主动思维。思维来自疑问。宋代张载认为读书“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他主张读书时要从没有疑问的地方发现疑问。当学生“无疑”时,教师则“须教有疑”,教师在设疑问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坐井观天》时,可诱导学生思考:“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也许有的学生认为没有跳出去,青蛙仍然坐在井底,固执而自信,它看到的天还是像井口那样大。也许有的学生认为跳出了井口,青蛙会惊奇地说:“小鸟姑娘,你说得对,天果然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要是我不跳出井底,怎么也不会相信你的话。”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大拓宽了。

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很多时候教师会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空洞浮泛,或主次不分,或针对性不强。正如张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样,“问得太平直,太简单,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像“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像猜谜语”;“问题太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对,也很难说他不对”。像这样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教师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方式,使教学具有高效性

第8篇

关键词: 连续提问 初高中数学基本知识 数学知识网络

课堂教学实效,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指课堂教学的容量,即一节课内教师向学生讲解了多少基本知识点、讲解了这些基本知识点的多少基本应用。另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的效果,即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教师所讲的基本知识点及其应用,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究竟有多少。其中,教学效率是基础、是表象的,主要受任课老师控制;而教学效果是标尺、是实在的,它是评价课堂教学的终极指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及时了解和知道的问题,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若学生课堂表现积极,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得好,则教师可适时增大教学容量,反之,需调整教法,坚定“双基”训练,确保教学效果的真实有效。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学形式。通过课堂提问,教师能调节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整教学内容,从而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巧妙地作答是师生共同发展和思维碰撞的良好体现,也是避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满堂灌”、“一言堂”等现象的最具体的做法。然而,在不少课堂上,教师为问而问、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仍然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课堂气氛依然长时间沉闷。为此,选择一定方式的提问,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采用连续提问的方式,教学效果不错。

一、贯穿初高中数学基本知识的连续提问

数学课堂中,对某一个基本知识点的学习,采用连续提问的方式,不仅可以带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联动其他知识点,形成知识链。例如,在对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1.(a+b)(c+d)的展开式有多少项?

学生:依二项式乘以二项式的运算法则,可得其展开式有4项。

学生:利用“分步计数原理”,也可知其展开式有4项。

问题2.(a+b)(a+b)的原始展开式有几项?其中有几项是同类项?

能是哪几项?

此时,学生均积极演算。虽然运算有点麻烦,但是并不困难。

如此,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完成对二项式定理的学习。既强化了多项式的乘法、合并同类项、降幂排列,又巩固了计数原理;既融会了初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构建数学知识网络的连续提问

高三数学复习课上,对某一个“小”知识点的巩固学习,采取连续提问的形式,可能会引发一些“大”知识点的联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人的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区”、“未知区”。因此,我们在课堂提问中不宜总停留于“已知区”:提问过浅,导致学生无需动脑。课堂所提问题要接近“最近区”,偶尔到“未知区”,这样才有实效。例如,我在“集合”的章节复习教学中,就是运用的一种连续提问的方式。“集合”这一“小”知识点的应用,是历年高考的必考试题。它主要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居前三题的位置,是一个容易题。它考查的重点侧重于集合的交、并、补集的运算;同时通过集合这一知识载体,也兼顾考查方程、不等式、函数这些“大”知识点及其应用等。基于此,我主要采用以下设问:

问题1.“集合”这一章主要包含哪些基本知识点及其应用?

学生:集合的含义,集合中的元素所具有的三个特性,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有关运算等。

几个学生的连续补充,使本章节的“已知区”再次得到巩固,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想。

问题2.本章基本知识点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的思维被逐渐迁移到集合的交并补集的运算这一重点问题上来。

问题3.集合的交并补集的运算主要体现在对哪些基本知识点的应用上?

学生通过看课本、回顾以前的一些综合训练,知道集合运算的基础是解方程、不等式,以及研究函数的性质等问题,它们是高中数学的三大支柱。此时可逐渐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带到“最近区”。通过对这三大支柱的整合,可使学生在构建高中数学知识网络上得到一次很好的锻炼。

问题4.以集合为载体的试题是高考的必考题,那么一张数学高考试卷中的20个试题又是怎样的题型结构呢?

问题5.数学高考试卷中的14个填空题和6个解答题,分别是针对哪些知识点进行单独或综合考查的?

将学生由集合这一浅显知识点带到对高考试卷的设置这一“未知区”,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和难点。

问题6.高中数学基本知识点众多,其数量比高中语文、高中英语基本知识点的和的2倍还多。那么,我们能否将高中数学基本知识点及其应用混联起来,形成高中数学知识网络呢?

高三数学复习阶段,是教师指导学生对数学学习能力的再提高和数学思想进一步完善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知道,高中数学学了什么;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是什么。只有搞清或基本搞清这些问题,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评价才能被评定为优秀或合格,高中数学课堂评价也才能被评定为高效或有效。

第9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 提问 技巧 教学 课堂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课堂提问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也是提高课堂效率、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这一环节呢?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的重要作用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事实上,在课堂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为了表面上的热闹而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

1、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新课程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而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因此,研究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2、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问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重点,它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节,是学习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因素。它对学生来说,可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思维,考察理解程度的作用;对教师来说,可起到检查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等的作用。因此,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教师教学的质量水平。

3、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产生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独立性和批判性。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思品课课堂教学效益方可真正实现。

4、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途径在课堂,改变传统的固定化了的教学心理模型和课堂教学行为是目前摆在我们眼前的重要任务。提问作为课堂教学行为之一,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促进教师改变其教学行为的关键性因素,是我们提高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5、优化教师课堂提问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

教师提问引出了话题和课堂中的各种活动,话题可以使活动变得富有意义和吸引力,提问则是一种将学生引入话题的有效手段。用提问来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很好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方式。因此,改进和完善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是思品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1、提问要注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课堂中通过提问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交流,优化课堂教学。但教师的提问不能盲目,除了构思好、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外,更要注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问题的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某一领域,学生可以用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方法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即我们要尊重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

2、提问既要面向主体,又要针对个体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问题中来,不要只提问一部分成绩好的同学。这样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分层次来设计本课的问题。首先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出一些本课的基础知识问题,这种题目难度不大,无论提问哪个学生都能来回答。其次再设计出本课知识拓展的问题,让一些学生“蹦一蹦”、“跳一跳”就能会。这种问题可能不是所有同学都会,但是通过会的同学能够带动那些学习上有点吃力的同学,最后实现全体同学学习的共赢。因此,提出问题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个体。这样做,就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我们学习的目的。

3、多变的角度

思想品德课要改变传统的“板起面孔教训人”的古板说教形象,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课堂提问上下功夫。课堂提问无固定模式,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要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新鲜事物上的特点,适当变换角度提问,增加提问的新颖性,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适中的密度